抗菌药物范文

时间:2023-09-18 19:06:47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篇1

[关键词] 抗菌药物后效应;合理;抗菌药物;分析

抗菌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后,在药物被清除的情况下,细菌生长仍受持续抑制的效应。PAE以时间长短来表示,它是细菌对抗微生物药敏感性的结构特征性指标。因现代医学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导致了细菌的耐药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抗菌药的合理应用就显得至关重要。而PAE法在维持血药有效浓度方面具有比传统给药方式更优异的作用效果、更少的副作用和更低廉的价格,而且能够激发身体的免疫功能,因此广大的临床医师应对其提起足够的重视。

1 抗菌素后效应的机制

1.1PAE产生机制 各种药物均有PAE,但对其的产生机制还不是很明确,但是学术界认为其可能是因为药物作用持续存在于靶细胞的部位,而抗生素引起的非致死性损伤或者药物直接与靶细胞结合,影响了细胞正常功能的恢复,延长了其细胞恢复再生长的时间。另外研究还发现抗菌药物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也是引起体内PAE的机制之一。PALE是指应用高浓度的抗生素接触细菌后,菌体变形,更易为吞噬细胞识别,产生抗生素与白细胞的协同效应,延长了细菌恢复再生长的时间由此产生PAE。

1.2各类抗生素的PAE效应 大环内酯类PAE机制可能是可逆性的不断的与敏感菌的核糖体结合,抑制细菌蛋白合成和导致细菌非致死性损伤,其PAE效应与抗生素浓度和接触时间呈相关性[1];β-内酰胺类紧密与合成细菌细胞壁的酶结合,破坏了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得细菌成为无细胞壁的球状体,其PAE效应与细菌再合成细胞壁所需时间呈相关性[2];喹诺酮类通过与细菌的DNA回旋酶亚基A结合,抑制酶的切割与连结功能,阻止了DNA的复制,其PAE效应与药物清除后的酶功能的恢复时间相关;氨基甙类抗菌药PAE作用效果是因为其与细菌短暂接触后,可导致细菌持续性蛋白合成障碍。

2 PAE指导合理用药

2.1使用PAE合理用药的意义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患者的状况和疾病种类,在药理学理论指导下选择最佳的药物方案,以期能够有效、安全、经济的治愈疾病。传统药物方案是抗菌药物在治疗时控制抗菌药血药浓度在MIC(最小抑菌浓度)以上,设计给药方案时仅参考了血药浓度、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一些药动学指标。虽然此方案能够成功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但是抗菌素与细菌作用的过程不尽如人意,而且疗效、副作用和经济适用性都不是能符合大多数人。目前随着对PAE的进一步研究确立PAE指标可作为设计给药方案的参考依据,为临床调整用药剂量、用药间隔提供理论依据。例如对于PAE较长的药物,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给药次数,这样既保证疗效,又减少了耳毒性、肾毒性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2.2各类抗菌药的PAE临床应用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对的PAE呈明显的时间依赖型,且不同种类的细菌在血药浓度不同的情况写产生的PAE有很大差别。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G+有较明显的PAE且呈浓度依赖性,对G-的PAE几乎不产生。当药物浓度降低时,细菌变化成丝状体,PAE很小或为负值,高浓度时细菌变化成球状体,能够产生显著的PAE。

(2)氟喹诺酮类药物:这类药物有显著的广谱速效、浓度依赖性、杀菌活性和明显的PAE以及优越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目前已试用其口服疗法治疗多种感染。但应提起注意的是氟喹诺酮类的大多药物的杀菌作用量效关系呈双相变化,即药物有一个最大作用效果的浓度,但高于此浓度后,药物杀菌活性反比于药物浓度。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此类药物对G+、G-的PAE为1~6h,可用较大剂量、较高血药浓度以维持体内较长的PAE。氨基糖苷类为静止期杀菌剂,以往多采用日剂量分2次或3次的给药方案。其最佳杀菌活性往往取决于有很高的初始浓度,有显著的浓度依赖型并对大多数细菌的PAE较长,故目前有医师提出1次/d的大胆给药方案,这种方案也能减少氨基糖苷类在体内的累积,减少了副反应发生的几率。

(4)联合用药:目前疾病愈来愈呈多样化,细菌感染也不例外,多种类型的细菌感染应用多种抗生素联合治疗能够产生良好的效果。因联合PAE比单独使用的时间更长,尤其是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用PAE可显著的延长[3],疗效更为显著。

3 影响PAE的因素

(1)细菌和抗生素种类:抗生素对G+球菌产生的PAE,以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最长,喹诺酮类稍短,β-内酰胺类及磺胺类最短;对G-杆菌,氨基苷类和大环内酰类有明显PAE,β-内酰胺类的PAE则很短甚至负值。即使是同类抗生素对同种细菌的PAE也稍有区别。如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对肺炎链球菌所产生的PAE与克拉霉素有显著区别。(2)浓度及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多数药物与PAE的关系呈浓度依赖性,例β-内酰胺类;一般情况下大环内酯类只有在血药浓度≥MIC时才会产生PAE,且血药浓度是MIC的5~10倍时PAE最长;喹诺酮类药物与PAE的关系呈浓度依赖性,并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相关即抗生素与细菌接触时间愈长,PAE愈长。(3)联合使用抗生素。(4)其他影响因素:患者的病理生理、免疫功能、心理干预、感染部位等都会对PAE产生影响。

经过上述分析可见,抗菌后效应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师应该注意结合应用,并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庆锋.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1997,18(3):229-232.

[2]方翼,王睿.β-内酰胺类经物抗生素后效应研究情况[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18(4):171.

抗菌药物篇2

【关健词】 阴沟肠杆菌;药敏试验;耐药率

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现象在临床普遍存在, 阴沟肠杆菌这一条件致病菌的感染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同时该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也逐渐增强, 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为进一步了解该菌的耐药性, 作者检测了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56株阴沟肠杆菌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以了解其耐药情况, 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 1 标本来源与临床资料 56株阴沟肠杆菌从新乡市第四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门急诊及住院患者的送检标本中分离得到, 其中, 从痰中分离21株, 咽拭子13株, 脓和尿各9株, 导管液和血液各2株。56例患者中男性31例, 女性25例, 年龄25岁~79岁, 平均52岁。原发病分别为慢性支气管炎25例、肺炎10例、上呼吸道感染5例、慢性胆囊炎5例、慢性尿路感染7例、肝硬化腹水4例。

1. 2 菌株鉴定 所有菌株均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进行鉴定, 初步生化试验氧化酶阴性、葡萄糖发酵、硝酸盐还原等试验而推定为肠杆菌科细菌, 再行鸟氨酸、赖氨酸、VP等试验方法鉴定为阴沟肠杆菌。

1. 3 药敏试验 采用K-B纸片扩散法, 并接种于MH琼脂上。药敏制片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测定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哌酮、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氯霉素、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哌拉西林等共计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

2 结果

2. 1 耐药情况 药敏结果表明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啉、氯霉素及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76.8%、75.0%、67.9%、66.1%和62.5%, 对头孢哌酮的耐药率最低(7.1%), 敏感性达87.5%(见表1)。

2. 2 预后与转归 治疗均在严格的抗生素敏感试验的指导下进行。患者相关的症状临床指标消失或基本消失, 其中康复出院54例, 2例死亡系由于整体情况较差并发心肾功能衰竭所致。

3 讨论

阴沟肠杆菌为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 正常存在于人和动物胃肠道和呼吸道, 当患者抵抗力低下或疾病状态下, 导致正常菌群失调而使人感染。

近几年来, 随着广谱抗生素、呼吸医疗器械应用等原因, 阴沟肠杆菌已逐渐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1], 令抗感染治疗相当困难。本文结果提示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及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 达75%以上;对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和头孢唑林亦有较高的耐药性, 耐药率将近70%;对酶稳定的第三代头孢菌素, 阴沟肠杆菌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耐药性, 其中头孢噻甲羧肟的耐药率高达33.9%。目前认为, 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阴沟肠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2, 3]。阴沟肠杆菌在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时, 只产生低水平的β-内酰胺酶, 经β-内酰胺类抗生素诱导后, 酶产生就明显增加[4], 并进入外周间隙, 对酶不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头孢唑啉一进入间隙即被水解;对酶稳定的第三代头孢菌素进入外周间隙时, β-内酰胺酶与之牢固结合, 使药物无法与靶位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而丧失抗菌活性, 从而导致该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本文结果显示, 阴沟肠杆菌对喹诺酮类、氯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呈现较强的耐药性, 说明这些药物已不宜作为该院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的可选药物。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中, 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70年, 阴沟肠杆菌株对庆大霉素敏感, 70年代中期 Moellering等对分离到的3000多株肠杆菌进行研究, 发现耐庆大霉素已达10%[5], 而本文结果提示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已达32.1%, 故建议临床少用庆大霉素治疗阴沟肠杆菌感染。本文资料显示, 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哌酮的敏感性强, 对其耐药性弱(7.1%), 与王辉等[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故认为头孢哌酮是治疗阴沟肠杆菌较为理想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Keller R, Pedroso MZ, Ritchmann R, et al. Occurrence of virulence-associated properties in Enterobacter cloacae. Infect Immun, 1998, 66(2):645-649.

[2] Naumiuk L, Samet A, Dziemaszkiewicz E. Cefepime in vitro activity against derepressed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 (ESBL)-producing and non-ESBL-producing Enterobacter cloacae by a disc diffusion method.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1, 48(2): 321-322.

[3] 李艳,刘长庭.阴沟肠杆菌AmpC酶检测及对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稳定性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1):17-19.

[4] Burwen DR, Banerjee SN, Gaynes RP. Ceftazidime resistance among selected nosocomial gram-negative bacilli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s Surveillance System. J Infect Dis. 1994,170(6):1622-1625.

[5] Moellering RC Jr, Wennersten C, Kunz LJ,et al. Resistance to gentamicin, tobramycin and amikacin among clinical isolates of bacteria. Am J Med. 1977, 62(6):873-881.

抗菌药物篇3

关键词 门诊药房 抗菌药物 处方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3.008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的门诊处方5000张,分别统计含抗菌药物的处方数、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给药途径、处方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将所有数据汇总整理后用Excel 2000制作成表格。按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对抗菌药物处方加以分析。

结 果

抗菌药物给药途径统计:在抽查的5000张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2209张,占总处方的4418%;抗菌药物给药途径为口服的有863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3907%,使用了注射剂的有1256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5686%,外用途径的90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407%。

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共涉及7大类药物,居前3位的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见表1。

处方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及排序情况,见表2。

抗菌药物联用情况统计:抗菌药物以单独使用为主,其中单用的有1671张,二联应用的有530张,三联应用的有8张,分别占抗菌药物处方的7565%、2399%、036%,且联用形式较多。抗菌药物主要联用形式,见表3。

讨 论

合理、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使用抗菌药物,体现了医院的合理用药水平和医疗质量水平。

本院统计结果显示,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数占总处方数的4418%,低于江苏省卫生厅规定的50%,但与WHO要求的低于30%尚有一定差距,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有降低的空间。注射抗菌药物处方数超过50%(5686%),使用率较高,口服抗菌药物处方数较低(3907%),门诊患者一般病情较轻,在病因诊断明确的情况下首选毒性小、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的口服抗菌药物,本院虽是一所基层医院,但地处经济较发达地区,医保覆盖面广,医师往往为了尽快治愈疾病而使用注射剂。

门诊使用量居前3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毒性小,不良反应少而成为临床首选。其中第2代、第3代头孢菌素由于品种多,临床便于选择。第3代喹诺酮类品种多,第4代比第3代吸收更快,分布更广,血浆半衰期更长,可1天1次给药,可用于需氧菌、厌氧菌及混合感染的治疗,但喹诺酮类药物损伤负重关节的软组织,不宜用于儿童、孕妇、哺乳妇女[1],故使用率不如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谱广,效力强,可作用于支原体和衣原体,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确切,且口服剂型多,品种多,因此受临床肯定。青霉素类因为需做皮试,氨基苷类由于肾毒性、耳毒性,使用率较低。

门诊处方量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呋辛处方量最高,其为半合成的第2代头孢菌素,抗菌谱广,有较好的耐革兰阴性菌的β-内酰胺酶的性能[2];青霉素钠价格低廉;阿奇霉素为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半衰期长(约41小时),对G+球菌、某些G-杆菌、厌氧菌、脆弱杆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均有作用,对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的作用比红霉素强4倍,故应用较广泛;左氧氟沙星和洛美沙星对G+球菌和G-杆菌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左氧氟沙星具有高效、低毒、价廉、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应用较广泛;替硝唑和复方甲硝唑对厌氧菌、滴虫、阿米巴原虫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头孢匹胺钠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耐酶;头孢西丁对G-杆菌作用强,对一些厌氧菌有良好的作用。基于上述理由,这些药物在本院门诊使用率较高。

一般细菌感染时,单一用药即可,但对于复杂的细菌感染或者单一用药不能控制的感染则需要联合用药。本院门诊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单用为7565%,二联用药为2399%,三联用药为036%,说明本院应用情况较为规范、合理。在联合用药中,多数是合理的,如硝咪唑类和其他抗需氧菌药物的联用,治疗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临床疗效肯定;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联用,有44%的协同作用[3]。

在此次处方调查中,也发现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①用药方案不合理: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除头孢曲松外)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应分2~4次给药,但处方中1日1次给药多见。②药理拮抗:a 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与大环内酯类联用,如头孢呋辛与阿奇霉素联用,前者为繁殖期杀菌剂,后者为静止期抑菌剂,曾经有专家认为因为大环内酯类使细菌处于静止状态,从而使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不能发挥杀菌效力,导致拮抗作用,但目前也有专家认为,对于怀疑可能有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如支原体、军团菌等)的患者,β-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合用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4]。如要用,可错开配合用药时间。b抗菌药物与微生态制剂合用,如头孢克洛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后者为活菌制剂,会因前者的存在而被杀灭,而前者会因后者的存在而使药效降低。两者宜分开服用,以发挥各自的疗效而达到治疗目的。③重复用药:如青霉素钠和头孢曲松钠联用,阿奇霉素和螺旋霉素联用,前者均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后者均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机制相同,合用药效不会增强,反而会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极易引起细菌的耐药性增强[5],虽处方数量不多,但应引起临床重视。

综上所述,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引起临床重视,如注射剂使用率较高等问题,医师应做好与患者的沟通,根据其病情来选择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抗菌药物,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0.

2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9.

3 王旭梅.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中外医疗,2009,28:14.

4 刘建华,刘勇.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联合应用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国抗生素杂志,2007,32(1):1-5.

抗菌药物篇4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关键是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和药敏并针对性地选用最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但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需数天出结果,在致病菌尚未明确前,为及时治疗感染性疾病,医师通常根据患者临床资料先大致推断最可能的致病菌,并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但这种经验性用药决不能随心所欲,否则不仅会降低疗效,增加不良反应,而且会助长细菌耐药,导致二重感染或药源性疾病,给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带来危害。如何使经验性治疗远离“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验性治疗”和盲目滥用的怪圈。

在致病菌未明确前,临床医师往往首先为患者实施“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然后再参考病原学检查结果与用药疗效,决定维持或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但滥用现象仍时有发生,本文将就如何使其更加科学合理作肤浅论述。

详细诊查,明确临床诊断,判断是否为感染性疾病及其类型,并配合其他辅助抗感染措施

正确的临床诊断必然伴随正确的治疗方案,并为滥用抗菌药物推波助澜。首先应认真执行诊疗常规和临床路径,千方百计明确临床诊断,科学分析把握病情,排除非感染性疾病,进一步分清是病毒还是细菌等其他病原体感染,细菌感染方有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医师收住患者用药前应首先采集有代表性的临床标本如血、痰、尿、脑脊液、脓液等尽快送检,做到有样必采,力求尽早明确致病菌的种类和药敏等依据。通过详细的问诊查体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热类型,血、尿、便三大常规以及CRP检查可初步判断是否为细菌感染。根据感染的部位、性质、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用药史、临床特征与初步的检查化验结果,估计病原菌的大致类型,及可能对哪些抗菌药敏感,结合本地细菌耐药状况选择最恰当的药物,合理制定用药方案。

在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及脑膜炎患者诊疗时,为尽快了解感染细菌的大概类型,可以先对采集的痰、尿、血、脑脊液作涂片染色镜检,初步观察有无细菌存在,是革兰阳性菌、阴性菌或是混合感染。根据细菌形态快速判断其类型,有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具有典型的形态,在涂片染色镜检时就能识别出来,可以此作参考选择抗菌谱能够覆盖这些细菌的药物作经验治疗。虽然不能代替后续的细菌培养,但操作简便快速,确有临床价值。

有些病程较长的疑难病例入院前已经在基层医院或社区诊所接受治疗而效果不佳,医师更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用药史,了解其曾用的抗菌药物和疗效。如果疗效差医师就该考虑是否为耐药菌感染、非敏感细菌或真菌等所致的二重感染,不可再重蹈覆辙,应果断调换为更敏感的其他类型药物。治疗前需养成采集临床标本作病原学检查的习惯,有助于分析归纳此类疑难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体类型和细菌耐药状况,为今后调整经验性治疗药物积累依据。

对局部感染病灶,在抗菌治疗同时应对原发病灶予以外科清引,例如脓肿切开引流术,胸腹腔积液引流,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等。对泌尿道或胆道感染伴有梗阻,应手术祛除梗阻。这样内外协作,往往能釜底抽薪,迅速使病情好转。

驱邪还需扶正,在应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的同时,还要想方设法增强患者的免疫抵抗力,给予足够的营养和各种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必要时予输血、血浆、白蛋白等对症支持疗法;加强护理和健康教育,保持患者清洁卫生,防止发生真菌性口腔炎、继发性肠炎和褥疮等。另外,维护病房环境卫生和空气质量有利于减少新发院内感染,缩短病程。

适当应用活血化瘀类药物,有助于提高抗菌药物在感染部位的药物浓度,从而提高疗效。例如: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者可配合香丹针、川芎嗪等降低肺循环阻力,改善血循环,间接增强抗菌药疗效。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制订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品种选择:供临床选用的抗菌药品种繁多,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人体药代动力学特点及不良反应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临床医生应善于将每一种药物最突出的药理特点用于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药物独特的抗菌谱与抗菌作用往往决定其主要的适应证,感染部位也必须有足够的药物浓度。此外,孕妇、老年人、婴幼儿、儿童、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必须考虑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证,尽量选择安全、不良反应小的药物,具体可参见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医师应优先选择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对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按规定条件使用。若皮试后患者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需更换为相应的替代品种,另外,易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药物即使皮试阴性初用时也要缓慢滴注并加强观察。

给药剂量:治疗重症感染和抗菌药物不易到达部位的感染,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治疗剂量范围低限。此外,老年人、儿童及肝肾功能减退患者剂量需按说明书规定适当减少。

给药途径:①轻症感染且可接受口服给药,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按序贯治疗原则及早转为口服给药。②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在感染部位有效吸收浓度很少,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皮肤或黏膜的局部表浅感染可外用新霉素和磺胺嘧啶银等抗菌药物。

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发挥最大抗菌药效,应根据药代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杀菌作用呈时间依赖性的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药间隔时间不能太长,对中度感染,宜每8小时给药1次,对重度感染,应每6小时甚至4小时给药1次。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也应1天多次给药。杀菌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的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由于其同时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可将全天剂量分1~2次集中给予。

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为防复发,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鉴于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进化法则,长期反复应用任何抗菌药物均会出现细菌耐药问题,耐药菌株经千锤百炼后终将脱颖而出,使曾经药到病除的好药渐失风光。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无需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指征: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败血症等重症感染、疗程很长的结核病、深部真菌病等易产生耐药性的感染。联用时应避免互相拮抗,确保协同抗菌,可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适当减量。

及时观察抗菌药物临床疗效,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用药后医师应密切关注患者症状和体征的变化,评估临床疗效。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一般两天即可见效,经验用药若取得良好疗效,可继续用药直至痊愈;若治疗3~5天病情仍不见好转或恶化,应完善相关检查,系统深入分析病情,判断是否为非敏感菌、耐药菌或其他病原体如结核菌、真菌、病毒、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所致感染,必要时经专家会诊后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都有其固有的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和药物相互作用,药品说明书中对此有详细记载,一定要认真阅读,牢记在心,特别是涉及老人、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时更应密切关注,尽可能发挥其杀菌抑菌、治病救人的优势,防范各种潜在危害。另外,有些患者病情复杂,需同时应用多种药物,药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监督职能,强化对处方和医嘱的审核,发现配伍禁忌和不良相互作用等不合理情况应拒绝调配并告知医师。

总之,各级医师在抗菌药物经验性治疗中必须熟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临床诊断与感染指征类型,了解本地区细菌对所选药物的耐药状况,通过认真观察用药疗效和分析归纳病原学检查数据来不断修正和完善相关经验,同时要借鉴业内同行的成功经验,不辱天职,不负重托,使患者得到安全、有效、经济、合理、负责任的抗菌治疗。

参考文献

1 谷君英.浅谈如何使用抗菌药[J].医药世界,2006,8:1005..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6.

抗菌药物篇5

【关键词】妇科;抗菌药;耐药性;抗感染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11-01

妇科中的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大多是包括厌氧菌感染的混合感染,常见的感染细菌有大肠杆菌、克雷白菌、铜绿假单胞菌、解糖胨普雷沃菌、普雷沃菌、不解糖卟啉单孢菌;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B族链球菌和A族链球菌、厌氧链球菌。除此之外还有沙眼衣原体和生殖道支原体也是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并可通过性传播。耐药性细菌有超广谱B一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非发酵革兰阴性菌、耐青霉素肺炎球菌、黄杆菌属等。对妇科中细菌性感染用药情况作出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进行指导。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妇科中最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头孢类(包括头霉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碳青霉烯类。

1.1 头孢类

头孢类抗生素由于其杀菌能力强、抗菌谱广和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特点,使得头孢类抗生素在妇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其不利的一面是耐药菌的比例也随之升高。近些年来,头孢类抗生素药物的发展是极快的。头孢类抗生素已发展到新型第四代如头孢唑兰、头孢匹罗、头孢噻利、头孢吡肟等。这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厌氧菌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与第三代头孢类抗生素相比对革兰阳性菌的效果更胜一筹,特别是对肺炎链球菌、链球菌等作用强。此外,头孢类抗生素中的第三代出现的新型口服头孢菌素如头孢地尼,对革兰阳性菌的杀灭效果好于头孢克洛。这些新药的半衰期长、强效、广谱、低毒且具有良好的药动学特性。

1.2 碳青霉烯类

碳青霉烯类是抗菌谱最广的β-内酰胺抗生素,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绝大多数脆弱拟杆菌属对之均敏感,抗菌活性强,对多数内酰胺酶尤其是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头孢菌素酶稳定,适用于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的严重革兰阴性菌感染及混合感染,也是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感染疗效最佳的品种。其代表药亚胺培南与肾脱氢肽酶抑制药西司他丁的复方制剂是妇产科治疗难治或耐药感染的保留药物。

1.3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广谱青霉素类等药物曾是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规药物,用来治疗盆腔蜂窝组织炎或者产后子宫内膜炎;预防妇体内的无乳链球菌感染;与甲硝唑、氨基糖苷类、克林霉素等联合应用以治疗盆腔感染。但其对兼性厌氧菌效果较弱和大量耐药菌株的出现,其应用范围已大大缩小。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有效的增强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效和抗菌谱,使革兰阴性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降低。临床常用的有替卡西林/克拉维酸、青霉素/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等药物。

2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与细胞壁活性抗菌药产生协同作用以及浓度依赖性的快速杀菌的特点,在妇科中一直是治疗革兰阴性菌所致感染的药物。由于革兰阴性兼性厌氧菌可引起盆腔感染且对庆大霉素敏感,所以在妇科中克林霉素加庆大霉素是治疗产后子宫内膜炎的“金标准”。

3多肽类

在妇科中多肽类药物用于治疗耐药菌感染,其中万古霉素的抗菌谱较窄,是对革兰阳性菌或MRSA引起严重妇科感染治疗时的首选药物。其二代如奥利万星、替拉万星、达贝万星等已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新型脂肽类抗生素达托霉素其抗菌机制复杂多样,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

4 氟喹诺酮类

氟喹诺酮类药物其抗菌谱较广,而且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快速发展其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氟喹诺酮类对沙眼衣原体、泌尿系统的病原体及尤萘瑟菌属淋球菌等妇科常见的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均有效。但由于其耐药菌株的发展现已不主张预防性用药。氟喹诺酮类的药物与甲氧苄啶或氨苄青霉素相比起价钱较贵,但其对性传播疾病、泌尿系感染顽固的感染和腹泻性疾病的疗效较好。

5 林可霉素类与大环内酯类

在妇科中常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阿奇霉素和红霉素,对革兰阳性需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有效,对淋病奈瑟菌和很多厌氧菌都有较强的作用。阿奇霉素对苍白螺旋体、沙眼衣原体、弓形体等均有效。林可霉素类在妇科中用于革兰阳性菌及各种厌氧菌所引起的腹腔、盆腔感染,在有革兰阴性菌合并感染时要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6其他高效抗生素

妇科中磷霉素对由大肠杆菌、沙雷菌属、志贺菌属和葡萄球菌属等所引起的宫颈炎和阴道炎的治疗效果较好。其具有:化学结构独特,不易与其它的抗生素有交叉耐药性;组织分布良好;与其它类抗生素有协同作用;无抗原性、毒性低等优点。

对于厌氧菌来说,甲硝唑具有强大的抗菌性,对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阴道滴虫等也都有很好的抗菌性;但是甲硝唑对需氧菌则完全无效。所以对于妇科中的各种厌氧菌与需氧菌混合所造成的感染需要联合抗需氧菌的抗生素来进行治疗。

结 论

妇科中的细菌性感染是常见的疾病,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在妇科中为了能有效的控制细菌性感染其用药要合理。凡是要使用抗生素的,其选药的原则是选择对感染最有效的抗生素;对于有合并厌氧菌感染的情况要做到充分引流、切除坏死组织等处理也是必须的。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单独依靠抗生素来控制细菌性感染更要做到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赵生梅.肠球菌临床感染及其耐药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1(03).

[2]陈燕来.治疗妇科炎症三大误区[J].人人健康,2006,(10).

抗菌药物篇6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管理; 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各个医院中普遍存在着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2011年4月卫生部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1-2],通知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努力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为了考察本院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情况,以西药房作为示范,采用WHO推荐的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3],对本院自2011-2012年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品种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以观察该制度在本院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统计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西药房自2011-2012年的药物的出库数据,以抗菌药物作为统计的主要药物。抗菌药物的数据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金额。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将本院中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采用用药使用金额排序方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对药物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某药年消耗总剂量/DDD值。其中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7版或者按照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用药金额、百分比以及DDDs情况,见表1。

2.2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10位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具体使用情况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根据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华医学会联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规定[4],从药品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对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对本院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分级管理主要分为三类,主要为:(1)非限制使用的药物(一线药物),该类抗菌药物经过临床中长期的应用后,其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价格经济合理,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2)限制使用的药物(二线药物),该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是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价格昂贵[5],需要经过主治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签字后方可使用,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3)特殊使用的药物(三线药物),该类药物对具有针对性的患者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但是毒副作用尤其明显,价格昂贵,本品必须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书以及药理检验以及临床检验合格的标志方可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科主任的签名条件下开据应用[6],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碳青烯类药物、两性霉素等。

其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及西药房中感染患者首选的药物,因此,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每年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自2011年开始,本院西药房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措施,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随着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方案的实施而减少,限制使用的药品的用药频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特殊使用的药品因为临床医师对其用药过程中产生的适应证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用药频度也逐年下降。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是西药房以及各个科室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否在发药品的过程中管理的透彻性[7]。本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控制方法,主要分为:(1)按照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条件,同时结合本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特殊使用药物);西药房工作人员在发药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职称规定其可以开据的抗菌药物,同时将可以应用的抗菌药物范围发放到各个科室医生的手中[8];(2)对西药房中工作的人员,学习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同时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抗菌药物工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降低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比例;(3)建立健全更加详细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对处方的审核力度,严格把关科室医师不负责任的越权开具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使用的剂量问题、使用途径的等[9];(4)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开展处方的点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审查本院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每个月均向院内领导进行汇报,总结出有效的控制办法。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查力度,可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增加窄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从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耐药性,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10]。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地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某些医师总会凭借对某种疾病的累积的用药经验而开具处方,也有医师由于经验的欠缺、专业知识的不扎实导致联合用药方案的不合理,因此,对西药房工作的人员来说,仔细审核处方至关重要。应该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宣传教育[11],制定可行的奖罚措施,建立完善分级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本院西药房的抗菌药物的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有效的合理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4-9.

[2]孟菊英,孟秀英.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合理表现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58,65.

[3]邹豪,邵元福,朱才娟.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管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2004,7(5):215-217.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6,90(23):94-124.

[5]谢选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分析[J].海峡药学,2008,19(12):140-142.

[6]张蓉蓉,计瑛,江静舟,等.上海市26家二、三级医院2007-2009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4):258-261.

[7]范高路,刘玲.我院2008-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37-138.

[8]陈晓辉,唐开福,顾琛梁,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8,27(1):41-43.

[9]廖秋霞.抗微生物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实施措施与结果分析[J].医药导报,2007,23(11):870-871.

[10]黄华斌,郭淑敏,杨艳玲,等.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4):309-311.

[11]刘敏.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分析及探讨[J].北方药学,2012,9(2):90-91.

抗菌药物篇7

答:有的抗菌药物宜空腹服用,因为饭后服用,食物会影响药物吸收或者使药物利用率降低。宜空腹服用的抗菌药物有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头孢拉定,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红霉素、四环素、林可霉素,异烟肼(雷米封)、利福平等。

45.静脉滴注的速度过快是否可产生不良反应?

答:有时会产生。有些抗菌药物的静滴速度过快常可因静脉炎和某些严重反应(癫痫等)而影响治疗效果,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和多黏菌素类等药物,每次静滴时间不宜少于1小时,以免产生对神经肌肉接头的阻滞作用;氟喹诺酮类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的每次静滴时间也宜为l~2小时,否则可因脑内药物浓度过高而导致包括癫痫在内的一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红霉素乳糖酸盐对静脉的刺激性很强,所以浓度不宜过高。有些药物滴注过快可引起心室颤动、心跳骤停或诱发潜在的疾病等。

46.服用抗菌药物时如何注意给药间隔?

答:以往的“白天给药、晚间停用”方案,通常不符合抗菌药物的特点。现在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日剂量可平分为2~3次,每日2次者,可在8时及20时各服药1次,每日3次者可在6时、12时及22时分别服药1次。24小时持续静滴一般并无必要。病人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使用。

47.肝功能减退时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答:肝功能减退时,药物经肝脏的减毒作用降低、从体内排出明显减少,使用时需谨慎,必要时减量应用。这类药主要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及阿齐霉素等,它们主要经胆汁排泄,在胆汁中浓度较高,相当量的药物可能在肝内代谢灭活,少量随尿排出;肝功能减退时应避免应用的药物包括氯霉素、氨苄西林酯化物、红霉素酯化物、利福平、异烟肼、两性霉素B、四环素类、磺胺药及酮康唑、咪康唑。肝功能减退,同时有肾功损害时更应注意。严重肝病时如使用美洛西林、哌拉西林、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药物应减量。此外,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在用于肝病时易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如抑制维生素K的合成,使凝血因子合成不足及血小板减少,应予注意。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肝病患者的肾毒性发生率明显增高,因此应注意谨慎使用。肝功能减退者的感染,一般根据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类型,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避免应用有肝毒性的药物,除败血症外,一般不采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其疗程根据临床情况而定,症状好转后,仍应延长疗程,以免感染复发,对于严重感染的治疗不短于3周。

48. 能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病吗?

答:不能。用抗菌药物预防性病只能适得其反,这样做等于在筛选耐药菌株,因为敏感菌株在低浓度药物中可被杀死,而耐药菌株却大量增殖。因此预防性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洁身自好。万一得了性病就要到正规医院去就诊,规范诊治,千万不要听信小广告的宣传。

49. 治疗淋病的一般用药原则是什么?

答:①及时、足量、彻底;②治疗结束第4~7日应随访,涂片及培养皆阴性才算治愈。如不能作培养,则应延长给药时间,复诊时第一杯尿有无淋丝及镜检有无白细胞非常重要;③有条件者用药前作药敏试验,或同时进行治疗;④患者在医疗期间必须做到:禁止饮酒、浓茶及其他刺激性食物,不做剧烈运动,禁止性生活,清水冲洗。

抗菌药物篇8

需空腹服用的抗菌药物

服用时间:饭前1小时或饭后两小时以后。

一些对胃肠道刺激小、吸收易受食物影响的药物需空腹服用,最大限度避免药物与食物接触。抗菌药物口服用于肠道感染时,要求肠道内药物浓度较高,进食会降低药物浓度,降低疗效。这类药物有:氨苄西林、头孢克洛、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林可霉素、利福平、诺氟沙星等。

可与食物同服的抗菌药物

服用时间:饭前1小时或饭后0.5~1小时以内。

某些药物在胃肠道吸收的速度会因食物的存在而减慢,因此会减慢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但吸收的药物总量,即生物利用度不受食物影响,所以这类药物空腹或与食物同服均可,但以空腹服用为佳,但如病人服药后感觉有肠胃道不适的症状,可改为与食物同服。这类药物有阿莫西林、头孢拉定、克拉霉素、螺旋霉素、克林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氟康唑、阿昔洛韦、乙胺丁醇等。

必须在饭后立即服用的抗菌药物

服用时间:饭后立即服用。

某些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需要依赖食物的帮助,因此必须与食物同服,如脂溶性药物在高脂饮食后服用可增加吸收。酮康唑、伊曲康唑于进餐后立即服用,吸收的程度最高。这类药物还有:头孢呋新酯、呋喃妥因、特比萘酚等。

建议与食物同服的抗菌药物

服用时间:饭后0.5~1小时。

有些药物在饭后服用比空腹服用吸收要差一些,但空腹服用胃肠道反应严重,病人不能耐受。饭后0.5~1小时内服,则用有助于减轻症状。这类药物有红霉素、环丙沙星、替硝唑、磺胺类等。

上一篇:抗结核药物范文 下一篇:抗抑郁药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