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5 16:40:16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1

早日提防超级菌,禁止滥用抗菌药物是当务之急。然而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国外一般在15%~30%),人均年消费量 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人的10倍。另一方面,在中国疯狂消耗抗菌药物的同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可导致住院费用增加55%。目前,中国每年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人民币。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卫生部在2004年就下达了一系列法规,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2004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零售药店的抗菌药物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然而限售令未见成效,失败关键问题在于80%的抗菌药物销售来源于医院,而这些法规条例对各级医疗机构制约力差,可操作性不强,并未遏制住抗菌药物日益泛滥的趋势。

“治标要治本”,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中国卫生部宣布2012年9月将出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各级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本次方法中从医疗机构的行政、临床、指标上对抗菌药物从采购流通、临床管控上重拳出击,成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管理条例。《管理办法》细化了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提高抗菌治疗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加重、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都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抗菌药物控制系统软件的

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提升抗菌药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例如药剂师将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数据、药动学参数、所选抗菌药物的费用等数据综合起来提供给临床医生,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从而提高处方的合理性。另一个信息化的优势在于对抗菌药物的持续跟踪将有助于收集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方法,保障抗菌药物控制的持续改进。

1. 软件设计思路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抗菌药物管理,医院应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仁济医院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

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提供抗菌药物分级设置。(见图1)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可以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则,可以对手术切口等级、手术部位、药敏试验进行设置,可以深入设置指定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药品种类以及剂量,满足手术中用药灵活调整的需求。(见图2)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见图3)

为了适应临床的一些特殊要求,设置了越级管理流程。临床医师可以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会传送给上级医师进行审批。紧急情况下医师也可以越级使用,但通过系统控制为1天用量。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

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见图4)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

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

提供医务科、药剂科、临床各科主任实时动态的药物统计数据,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

2. 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为达到医院灵活主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要求开发了三大功能及统计分析功能。

(1)三级管控功能:根据医院医生的三级设置住院医师、主治医生、主任副主任医生分别对应抗菌素的三级设置非限制、限制、特殊,严格控制对应设置;针对抗菌素联合使用的情况进行跟踪,要求医生在联合使用时必须输入使用原因,进行联合用药的事后跟踪;特殊类型用药需要进行会诊申请,审批后方可使用;

(2)围手术期控制功能:第一,针对术前、术中、术后合理使用抗菌素进行了控制,在输入抗菌素药品医嘱时以患者当前的情况组织允许使用或申请后可以使用的抗菌素规则。科室、手术切口、手术部位、各种特殊情况(如:出血量大于1500ML,年龄大于70岁等)可以任意组成一个限制或允许使用某些抗菌素的规则。第二,启用围手术期规则,需要医务科规范使用电子手术申请单。

(3)处方规则功能:在原有4.0处方规则基础上增加“并且”的规则功能,如设置外科的主任职称的医生可以允许使用的药品列表等等这种组合条件的规则;支持挂号类型、医保类型、职称、科室、职工代码、诊断任意两个或多个条件的组合规则。

(4)联合用药控制功能:可以配置上限抗菌药物品种数,当超过指定品种数时须经过审批。

(5)统计分析:目前提供卫生部要求标准的查询统计分析报表,应根据医院实际查询需求定制查询格式,只要数据库中保存了数据,与客户确定了查询口径后即可统计出数据。

(6)控制工作流配置:提供一个平台对当前抗菌药物控制情况的管理一目了然,可以随时开启关闭相关模块抗菌素的控制要求,目前针对门诊医生处方录入、住院医生站医嘱录入,手术申请单,出院带药,小处方录入等涉及药品录入的模块应灵活控制。

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特点鲜明

系统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管理实践要求而设计开发的一套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应用管控系统,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药品目录、分级、使用权限,三级管控,围手术期,规范制度和知识库,申购与审批,统计分析,违规处理等全面系统的管理。

这套系统和HIS系统充分衔接,全面融合,提供了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全程监控。监控环节涉及门诊医生处方录入、门诊处方收费、门诊药房发药、门诊输液室输液配制、住院医生医嘱录入、住院护士医嘱录入、住院小处方、出院带药、住院发药、手术申请单、手术情况录入等众多环节。

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查询分析和报表统计,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等。

系统使用效果明显

随着卫生部加大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医院积极响应并迅速部署应用了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仁济医院的抗菌药物监管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有效改善:

1. 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情况做到有效监控

医院对临床医生进行严格分级,对于符合资质的医生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对于越级使用的申请进入严格的审批流程;对于急诊及病房夜间使用授权越级使用24小时。

2.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和特殊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

通过知识库的建立,医生对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做到有理有据;针对联合使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和申请使用特殊类型的抗菌药物必须经过有药师参加的用药评估会诊,没有通过评估的申请通过软件严格禁止使用。

3. 手术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素使用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严格控制手术申请单必须录入当前病人的情况,医院通过部位和切口等级和手术名称等因素制定了一系列使用规则,对不符合使用规则的申请做到严格禁止。

4.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明显下降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2

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提取某二级医院信息系统200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各项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及采取干预措施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趋势。

1.2调查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计算方法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本次调查的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也不包括滴眼剂、滴耳剂、软膏剂、阴道片等外用抗菌制剂[2]。

1.3干预措施

该院于2006年底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主要是建立安全用药文化,统一文化价值观,使不合理用药会给患者带来伤害、患者安全第一的理念深入人心,医生应用抗菌药物由传统的经验用药转变为循证应用、精确用药。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合理用药的知识培训力度,并进行考核;职能科室跟进,检查督导临床应用情况;利用信息化技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2006年该院制定并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分级管理;2010年依据国家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修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调整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2011年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和医院等级评审,该院又进一步加强抗生素应用管理,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2011年10月1日起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不仅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指标进一步下降,促进了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一步规范,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真正达到了让患者获益最大化。

2结果

2.12006年—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率变化趋势

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54.00%,40.99%,43.09%,44.79%,42.83%,29.52%,28.89%,27.63%,28.91%和33.60%。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抗菌药物使用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54.00%降至2015年的33.60%,降幅明显;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均未超过40%,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3](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见图1。

2.22006年—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2006年—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90.08,58.22,54.96,62.30,56.48,35.19,30.52,30.72,35.50和25.33(单位:DDD/100人/d)。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90.08DDD/100人/d,降至2015年的25.33DDD/100人/d,降幅明显;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均未超过40DDD/100人/d,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3](综合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32006年—2015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2006年—2015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分别为6.60%,13.07%,13.02%,9.52%,14.63%,62.82%,71.15%,67.13%,66.56%和66.74%。该院住院患者近10年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由2006年的6.60%上升至2015年的66.74%,增加明显;而且从2011年起,该院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一直在60%以上,完全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要求[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见图3。

3讨论

抗菌药物是当今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对控制、预防和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及围术期感染起到重要作用[2]。但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造成资源浪费;甚至可能会引发细菌耐药性增强,给个体带来损害[3]。加强管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有效控制细菌耐药、加强医疗安全和提高医疗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医疗机构中实施抗菌药物管理成为控制细菌耐药性的重要策略之一[4]。因此,自2011年开始,卫生部先后下发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加强管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连续3年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指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多个方面对抗菌药物管理提出了比较严格的要求;并对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及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指标做出明确规定。该院自2001年开始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索管理的思路和模式,2006年底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开始采取干预措施。主要是建立安全用药文化,统一医疗文化价值观。首先尊重生命,循证医学,合理用药,精确用药,给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方案;其次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培训力度,职能科室跟进检查督导;利用信息化技术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科学指导临床。根据国家及省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2006年制定并实施该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开始对该院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2010年根据国家新的法律法规修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调整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2011年该院根据国家新出台的政策又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管理,2011年10月1日起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2012年至2015年,该院充分利用好医院等级评审和标准化建设这个契机,进一步加强药品管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在对全体医务人员继续强化合理用药理念的同时,强调医学发展已经由经验医学进入循证医学时代,强调先诊断后治疗、根据临床指南用药的理念,同时充分发挥职能科室作用,质控科和医务部负责临床指南应用监管,药学部对科室用药合理性进行点评,将结果定期上报院领导并全院公布。每周的院周会上,合理用药管理及用药理念的教育为必不可少的内容,不定期就各科室常见病诊治指南及推荐用药情况对科主任进行提问。近15年来,该院共进行了两次大的持续质量改进,使得药品管理尤其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本调查显示,该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和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等指标均达到了国家卫计委的要求,在采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各项指标趋于下降,在采取强化管理措施后下降尤为明显,并且一直保持在较好的水平。表明该院采取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值得借鉴。

作者:刘洁 王超花 单位:东阿县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尚旭明,刘芸,王盛华.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47.

[2]王超花,郭瑞臣.某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干预措施的调查评价[J].中国药房,2013,24(23):2669.

[3]刘元铃,肖大立,王穗琼,等.加强医院药事管理的思考[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2,3(1):45.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3

目前,抗菌药物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性的提高、不良反应中的死亡比例增大、面对超级细菌束手无策等现象发生。严酷的事实告诉人们,对抗菌药物严格监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文就2011年国家卫生部下发的《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与国务院法制办下发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结合样本医院用药情况做一些分析,以提醒相关人员要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和营销策略。

抗感染药物占医院用药的比例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的40%左右下降到目前的21%,但在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中所占份额依旧位居各大类用药首位。2011年4月卫生部颁布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近4年间第3次出台类似的文件,既说明国内滥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严重,也说明对前2次文件的出台没有引起重视,执行力度不大。而在2011年8月以国务院法制办的名义再度征求意见,更说明推行实施之难。深信在严管3年之后会给医院用药结构带来很大的变化,而相关药品的使用频率变化将直接影响制药企业有关品种的生产和销售,希望有关方面引起足够的重视。

1相关政策和有关推行措施[1]

1)2003年10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从2004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未列入非处方药(OTC)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

2)2004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国内唯一的官方抗菌药物使用指南。

3)2007年3月1日起,上海市开始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

4) 2008年4月15日,国家卫生部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5)2009年3月23日,国家卫生部办公厅颁布《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6) 2011年4月,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下发《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卫医政疗便函[2011]75 号),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实施。

7)2011年8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至2011年9月5日。与2011年4月卫生部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加强了对基层用药的约束。

2曾内部征求意见的有关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几个版本的比较

2.1新老版本相同点

1)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药品不得重复采购。

2)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3级,即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有相当一部分品种被排除在目录之外)。

2.2新老版本不同之处

1)取消了新上市抗菌药物的使用限制。

2)明确了抗菌中药制剂不在分级管理范围内。

3)基层医疗机构只能使用基药目录抗菌药物,村卫生室、个体诊所须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方可开展抗菌药物静脉注射。

4)清洁手术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5)新版规定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相关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老版本为半年)。

2.3彻底去除的内容

1)抗菌药物占医院药品收入比例不得超过西药的20%。

2)医疗机构的中医师经培训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后,可开具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

3)社会药店坐堂执业的中医师不得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等。

2.4需要关注的几个重要变化

1)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应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2)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3)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周期原则上不得少于1年。

4)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和外商独资医疗机构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审核申请。

5)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二、三级医院使用品种数仍有限制。

6)删除一些硬性指标,如医疗机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得超过50%、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得超过15%。

3样本医院用药金额分析

3.1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总体分析[2]

为了能更透彻地分析全身用抗感染药在样本医院中使用的变化,笔者特从2004年开始统计分析。因为国家发改委2004年6月颁布《关于降低24种抗感染类药品零售价格的通知》、2005年9月公布《关于降低头孢呋辛等22种药品零售价格的通知》、2006年8月公布《关于制定青霉素等99种抗微生物药品最高零售价格的通知》,短期频繁3次降价的目标直指抗感染药。而卫生部在2008-2009年又连续2次颁布《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应对抗感染药在医院的使用有所遏制。

图1为全国22城市样本医院购药金额统计。从2004-2006年抗感染药的增幅小于药品购入总金额的增幅看,说明降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抗感染药大类购入金额同比增长自2007年起出现明显下跌趋势,但2007-2009年与药品购入总金额增幅相差无几,说明不但“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收效甚微,而且有新的抗感染药进入临床使用并取代了降价品种如头孢替安、头孢孟多等。抗感染药大类占药品总金额的份额在24%左右徘徊,2010年为23.24%,尚属于平稳下滑的态势[3]。但据2011年上半年最新数据统计,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同比增长虽随着样本医院购入药品金额的下降而下降,但同比增幅只有4.21%,占总金额的份额也只有21.69%,均跌入历史低谷!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不少样本医院对卫生部的《关于征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持观望之态或在某些省市因开始实施管理办法而减少了抗感染药购入量的缘故。

3.2上海样本医院使用抗感染药物处方分析

上海地区医院的用药无论是水平还是品种等都一直有其特殊性,因此在药品集中采购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本文特检索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样本医院处方数据库,藉此说明由于各地疾病谱与用药习惯有所不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目录由各省市自主制定是非常正确与可行的。由于上海地区基本药物的集中采购融入了大量的合资药,所以在二、三级医院的品种统计上就出现了这些品种购入金额多、使用频率高的特点。相信统计这些数据也有助于国家政府部门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推进与实施。

3.2.1按医院等级分析品种

按3个半年度分析,前20位药品占抗感染药品总金额比例除头孢西丁、头孢地尼等品种有所增加外,其它变化不大,只是位序稍有变化;在二、三级医院所占的比例变化也不大,说明已被医师与患者所熟悉与认可。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克洛、头孢他啶5个品种属于非限制使用的品种,能进入前20位说明这些品种在临床上仍有其治疗价值(表1)。

3.2.2抗感染药物按类、按供应医院治疗部门统计

数据采集部门将抗感染药物分成24小类,笔者将其在二、三级医院的使用情况按门、急诊与住院治疗三部分统计,发现所占比例有一定的变化(表2、3、4)。

4分析与讨论[4,5]

4.1对产品供应链的影响及思考

4.1.1对生产环节的影响

有些品种垄断性很强,比如头孢噻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比阿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伏立康唑、替考拉宁等品种,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品种都不是生产企业当家或主打品种,所以对这些企业乃至整个医药企业影响面不会很大。但从总体上分析,对专门从事抗感染药物生产的企业冲击颇大,应该考虑对品种结构进行调整,在做好市场销售策略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药品创新的问题。

制度的出台实施使国产抗菌药物处于不利地位。从临床使用效果来看,外企的药品确实有优势,而且比较明显。除去利益驱使,医生从患者安全和治疗效果上出发也愿意选择它们的产品,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也有这样的需求。看来,国企提升药品质量乃是根本。

4.1.2对于药品流通环节的思考

我们认为对于属于基本药物中的抗感染药物,应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考虑到这些药品都属于医疗保险甲类目录品种,由国家社保部门“买单”,所以能否考虑定点生产、集中配送?而其它抗感染药物由于经各省市遴选后品种会有略同,因此,我们认为有配送条件的生产企业可以自行配送;若委托医药商业配送,希望委托通过新版GSP要求的、有相当规模的、具备一定物流基础的、在各省市中标的医药流通企业。

4.1.3对临床使用环节的影响与对策

在这次加强临床应用管理品种目录中,波及样本医院临床使用面极广。对医院来说,虽目前还处于“以药养医”时代,但建立和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是需要医院来贯彻执行的。“以药养医”是加速抗菌药物滥用的重要原因之一,真诚希望此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实施能彻底杜绝部分医生因收取药品回扣所致乱开抗感染药物处方的见利忘义行为。

4.2应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销售策略

1)努力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符合USP、BP、EP、JP等标准是获得市场的关键。

2)有产品独创性和安全性的优势才能真正体现市场价值。

3)已严重依赖抗菌药物的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需要新型抗菌药物,药物创新是必须的。

4)抗菌药物的营销方式将从模式逐渐发展到学术推广。

5)学习外企在抗菌药物销售上的经验,业务拓展模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一场为期3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治理正式拉开了序幕。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多方监督和努力,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需要药品监督部门加大对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加强对抗感染药物品种的检测;需要生产企业及时进行产品创新,生产出更多的好药;更需要对老百姓加强健康教育,彻底摒弃滥用抗菌药物的恶习。只有这样才能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起到效果,这是所有真正关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人们所期待的。

参考文献

[1] 白 云,干荣富. 政策导向对医院用药市场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08,29(8):508-509.

[2] 徐培红,干荣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新政解读及其对医院用药品种结构的影响[J].世界临床药物,2011,32(8):67-71.

[3] 干荣富.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上海医药,2010,31(9):398-401.

[4] 周志强,干荣富.对于“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之思考[J].上海医药,2008,29(7): 293-296.

[5] 王云霄,付丽娅.我国抗菌药物滥用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520-52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曾警示过:滥用抗菌药物将使人类重返无抗菌药的时代,而抗菌药物也将从“治病”的角色转向“致病”的罪魁祸首,临床上也不乏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引发的医源性死亡,所以,各大医院应引起抗菌药物使用的警惕性,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药剂科工作经验,据本院近年来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不良反应的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以求从根源上找出引发抗菌药物使用不当的原因、引发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种类、不良反应情况等,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应对措施,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供的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100例报告为回顾性分析对象,100例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85岁,其中男48例,女52例,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根据抗菌药物处方中药品名称、使用剂量、给药方法、持续时间等基本信息来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不良反应表现形式、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参照《新编药物学》与《处方管理办法》来对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评价,具体的内容包含开具处方日期、诊断情况、药物名称、药物规格、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等,筛选出不合理的处方。

2结果与分析

2.1导致100例病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分布种类见表1。

2.3不良反应的分类及表现部位100例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中,临床不良反应类型最为常见的是皮肤组织,共计54例,占54%,主要为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引发,其次为消化系统23例,占23%,主要由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引发,再者为神经系统9例,占9%,呼吸系统8例,占8%,心血管系统6例,占6%,皮肤组织与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是医院ADRs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该结论与文献报告相符[1]。

2.4分析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表现形式与发生率根据100例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引起的不良反应的病例资料分析得出,不合理用药表现形式为:药液浓度过高发生不良反应44例,药液滴速过快发生不良反应20例,给药时间过长发生不良反应16例,忽略过敏史而引发不良反应8例,联合用药不当发生的不良反应12例。

3讨论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已成为临床用药及待规范的问题,也是社会所关注的焦点,因为若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与控制,将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极易导致医患纠纷的发生。以下是笔者对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因素及应对措施所做的具体分析。

3.1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因素

3.1.1药物因素为了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国家先后多次对药品进行限价与降价管理,尤其是抗菌药物。这促使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将抗菌药物的剂量加大,以维持药品价格的稳定,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液体类药品的单位剂量已由原本的0.2g增加到现在的0.4g,随着单位剂量的增加,药品浓度也跟着升高,因剂量过大,药品难以贮存,且高浓度、大剂量的药品更易导致临床医师与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3.1.2医院因素在我国,公立医院一直处于盈利与非营利的边界不清的局面,以药养医的局面一时难以彻底改变,医院70%的收入源于药品,而抗菌药物的收入又占据了药品收入的一半左右,也难以维持与保障,从而使医院陷入对抗菌药物控制与不控制的矛盾局面之中。

3.1.3医务人员的因素某些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法、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掌握不全,只是凭经验用药,并未基于药动学的角度来实现合理用药。还存在用药指征不明确,未做药敏试验而盲目应用的现象;有时为了避免医疗纠纷甚至出现盲目将多种抗菌药物同时使用的情况。另外,由于部分医院的药师人员配备不足,缺乏用药知识的相关培训,难以对药品调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核。医院重医轻药的现象导致药师缺乏审药主动性,往往是盲目地遵医嘱调剂药品。

3.1.4患者自身因素由于患者不清楚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一旦身体发生不适就自主购买抗菌药物进行服用,或主动要求医生开具此类药品,这也导致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3.2降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措施

3.2.1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造成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缺乏足够的了解,所以,医院应定期强化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与指导,不定时开展抗菌药物应用知识的竞赛或考试,并将此与职称、聘用、绩效等挂钩,以杜绝医务人员因素导致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3.2.2建立处方评估制度[1]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点评或评估有助于及时全面地了解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可及时发现抗菌药使用不合理的处方,并对有关医师作出相应的处罚,对医院的抗菌药物规范使用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3.2.3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易造成耐药性的增加,也易导致药源性疾病,因此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极有必要。笔者建议将抗菌药物分为特殊级、限制级与非限制级几类。临床医师与住院医师的处方权限为Ⅰ级抗菌药,主治医师的处方权限设为Ⅰ级和Ⅱ级抗菌药,副主任或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Ⅰ、Ⅱ、Ⅲ级抗菌药物,如遇紧急情况需超权限开具抗菌药物时,限制为一天用量,且事后要对使用的合理性作出说明。

总而言之,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对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本文通过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了导致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因素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总体良好,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门诊共开具相关处方3756张,其中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而引发的不良反应者100例,占2.66%,这说明我院的抗菌药物使用仍存有不安全性,必须从源头上着手,尽力杜绝一切诱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可控因素。

参考文献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5

1 计划阶段

1,1收集信息,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实施PDCA循环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每一次循环的起点。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归档病历逐一筛查,医院感染管理科在监测医院感染率的同时。计算出住院病人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1,2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

该院成立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业务院长负责,由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科、药剂科、检验科及主要临床科主任组成,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使该项工作有了专门的组织。

1,3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建立抗菌药物应用规范,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严格执行督导制度、病原学检查制度,确立抗菌药物用药原则和联合用药原则,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管理目标。

2 实施阶段

2,1加强对医务人员知识的培训

该院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院授课,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用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等。该院专门设立了学分制,由继续教育科统一管理,要求所有医护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讲座以修完基本学分。此学分与个人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直接挂钩,否则,本年度不能晋升或考核为优秀。

2,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认识水平

医院相继派科室人员外出参加省市组织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培训班,对全院各级各类人员下发《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要求科室利用晨会时间学习,同时,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幕,宣传抗菌药物应用的重要性,公示抗菌药物价格。

2,3规范标本采集及运送程序,提高药敏结果送检率

对于临床分离标本,要及时送检,尽可能多做药敏实验。对各种标本采集方法、注意事项均作详细规定,以免影响药敏结果的判定。检验科负责将每月药敏结果及细菌耐药情况,在公示栏中向各科公布,以利于临床医师及时掌握本科近期细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用药。

3 检查阶段

3,1制定考核标准,做到有章可循

检查阶段是实施PDCA循环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首先,管理小组要制定质量管理标准,明确各职能科室的职责和范围。根据《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特殊使用三类,规定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权限,由电脑进行控制,不得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药物;药剂科在药品调剂时,严格控制各线药品使用,并定期公布各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2认真落实各项制度,加大督查力度

管理小组定期对全院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督查。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全院归档病历逐一筛查。首先要筛查所有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并按科室分类,分别计算出全院及各科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然后,管理小组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结合患者病情、诊断、各种检查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找出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计算出全院及各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率。

4 处理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总结经验教训,巩固成绩,对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拿出应对措施,并纳入下一个循环。管理小组把检查情况在科室主任会议上通报,包括:全院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病历及各科室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率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抗菌药物;认识误区;不合理使用;对策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时也用于寄生虫感染[1]。抗菌药包括人工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等)和抗生素。目前乡镇卫生院是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一般设有内、外、妇、儿等临床科室,承担所在乡镇的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是我国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浪费现象日趋严重,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临床治疗耐药菌感染的难题[3]。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引起高度重视。

1 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情况

1.1习惯性用药和预防性用药 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来确定所选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很多医生多会习惯性用药或盲目的预防性用药,或为迎合病人的不正确要求,将抗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联合应用,甚至在无用药指征的情况下、不依据病原菌种类和药敏试验来使用抗生素[4],这些都可导致患者菌群失调、细菌耐药性产生。

1.2用药不当 感冒患者一刀切使用抗菌药物,忽略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不仅造成药物浪费,甚至出现不良反应;一遇发热就使用抗菌药物,而发热不都由细菌感染引起,对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可能掩盖疾病本身的临床症状而延误诊断及治疗;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以致抗菌药物临床疗效未能很好发挥;感染尚未控制的过早停药;或感染已控制而未及时停药;发生双重感染时未及时更换抗菌药物;给药途径或间隔时间错误[5]。

1.3盲目的联合使用 将其用于无并发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或将相互拮抗的两种抗生素同时使用,不但削弱两种抗菌药各自的生物利用度,更达不到抗菌和消炎的作用;或将两种作用机制相同的抗菌药联合应用,如将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二者联用,不但会降低疗效,且会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有的联合应用会导致更多的毒副作用,发生严重毒性或过敏反应[6]。有人把抗菌药物比作“双刃剑”,滥用可能给个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灾难,而不了解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是造成盲目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主要原因。

2 抗菌药物滥用的原因

2.1认识错误 简单认定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对无细菌感染的炎症也使用;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认为广谱抗菌药优于窄谱抗菌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或增加;认为新药比旧药好,贵药比便宜的好,使用的种类越多越好,越高级效果越好;不遵循联合用药原则,可能造成疗效增加,反而毒性增加。

2.2医疗机构管理方面 因财政投入和补偿不足,以药养医行为普遍存在;乡镇卫生院设备陈旧、简陋,因实验室细菌鉴别检测的差错,易造成误诊和诊断不明,导致不合理用药;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素质偏低,缺乏系统的医学知识培训和必要的知识更新,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农村患者文化层次相对较低,接受卫生宣教机会较少,合理用药知识匮乏[7]。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方法

3.1正确选择抗菌药,严格掌握各药的适应证。应定期组织乡镇医院医师进行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学习和合理用药的评价分析能力,临证时切实根据抗菌药的适应证、抗菌谱、药物动力学、不良反应、疾病的严重程度、患者生理、病理和免疫等状态、感染部位、药源、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并按确定的病原菌及其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用药,减少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降低药物不良反应,还可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8]。

3.2选用适当的给药途径、疗程和剂量。应按抗菌药物的半衰期不同,选择每天的给药方案,疗程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临床效果不佳,应分析原因,确定抗菌药物应用不当时换药,不主张频繁换药,也不能在无效时坚持使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应使用推荐剂量[9]。

3.3采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耐药性监测。据目前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提倡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根据抗菌药物不同的作用机制、药理特性和副作用等,分成三个级别,即“限制级使用”、“非限制级使用”以及“特殊使用”[10],这样有利于药物的科学管理,也使医师在临床实际应用中更加清晰地区分抗菌药物、严格评价、认真合理选择。医院药品感染委员会应加强院内感染和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的监测,并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迁,充分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医院抗菌药物的品种,可能对于防止或减少细菌耐药性有一定作用。

3.4加强宣教。不仅向医务人员宣教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同时也应向广大群众宣传抗菌药物的使用常识,普及滥用抗菌药物的危害性。

4 小结

人类与细菌的“战争”从未停止,诸如磺胺类的抗菌药物的不断出现,给细菌感染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产生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和增加,造成临床治疗困难,人类为此付出沉重代价。长期以来我国乡镇卫生院一直存在着较为严峻的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如无指症用药、频繁更换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长等情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步建立,如何彻底遏制农村医疗机构中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己成为卫生系统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难题[11]。各级医务人员应加强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使命感,主动避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需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疗程和剂量,根据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作为调整用药的参考,避免剂量过大或不足而致病情迁延;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及联合使用,避免滥用造成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同时,相关卫生管理部门应加强相关制度的管理完善,确保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经济、安全和有效。

参考文献:

[1]马玲.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 12(9):1170-1172.

[2]单海慧.基层医院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03:184-185.

[3]高霞,武静,王克柳.浅谈抗菌药物临床的合理性应用[J].齐鲁药事,2009,28(6):368-369.

[4]霍好利.基层卫生院人力资源及用药情况调查[J].药品评价,2015, 16:29-31.

[5]屠蔚.基层卫生院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J].当代医学,2015,30:138-139.

[6]白善姬.浅谈临床常用的抗生素及对人体的危害的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47:157.

[7]宋帼华.对乡镇及农村患儿家长用药知识的调研[J].中国药事,2014, 12:1390-1392.

[8]唐强.33所中心乡镇卫生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4,11:654-658.

[9]王劲松,王万荣,周建庆.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提供存在问题与管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02:233-235.

[10]赵磊.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0):513-514.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 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R97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33-01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使用越来越广泛,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大量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情况。为提高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细菌耐药性,加强医院抗菌药物的宏观管理,我院针对多年来对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的情况,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 健全管理网络,管理制度

医院应成立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小组,各科室要相应建立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形成抗菌药物管理三级网络系统。每年根据细菌耐药率的统计结果及临床使用效果调整制定医院用药目录,停用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控制重复品种购入。如需购入新品种,需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药剂科方能购入。对新品种购入坚持严格限制原则。

制订荆门市石化医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管理规范,内容包括抗感染药物分级应用管理、病原微生物监测、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等。对于住院患者,一些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三、四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药物等价格较贵、毒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需通过副主任医师诊视患者后,视病情需要,由副主任以上医师开据的药物处方方能生效。门诊只可使用部分价格低、副作用小的抗菌药物。

2 加强教育,普及知识

2.1 发放宣传资料

下发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基本原则,使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有章可循。

2.2 开展继续教育

举办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新医生上岗前等不同类型培训班,并进行考核。考核成绩与奖金、劳务费、上岗挂钩。派人员外出学习、进修,不断更新知识;请专家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题讲座;举办抗菌药物知识竞赛,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

2.3 介绍药物信息

定期编印《药事通讯》,介绍医院用药新进展,分析处方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等,推动临床药学的发展与普及,达到不断提高临床合理用药的目的。

3 落实制度,加大干预力度

3.1 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通过查阅住院病历,了解用药及细菌培养结果,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查阅每位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并反馈给各科室,使科室主任对本科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3.2 加强信息反馈和监督

定期统计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联合用药率、微生物送检率、抗菌药物品种消耗量与药品总消耗比值。公布不合理用药典型病例,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定期公布医院细菌培养耐药率,为临床医生提供选药依据。每季度向药事管理委员会报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和细菌药敏及耐药情况。医院每6个月对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及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如发现某一抗菌药物用量在一段时间内超出常规,则通过计算机系统列出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医生的名单及用量,呈报药事管理委员会,同时在全院周会上通报。对使用频率过高的药品停止该药进入医院。

3.3 严格病案质量考核

病案中必须记录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因,如有不合理用药现象,上级医生查房时应及时予以更正,按正确的临床经验及抗菌谱选药,所选药物应是最有效、价格低、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能用窄谱抗生素不用广谱抗生素,单一用药有效者,不联合用药;无预防用药指征者,不使用抗菌药物;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痰、脓、血、尿、粪等标本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选用价格较低的有效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 上海市 儿科 门诊处方 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978.1;R96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7-0025-03

近年来,抗菌药物的用药安全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2007年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中更是把细菌耐药列为威胁人类安全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严酷的事实告诫人们,抗菌药物的严格监管刻不容缓。我国卫生部也自2011年4月18日正式拉开了一场为期3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序幕。而在抗菌药物应用的人群中,儿童相比于成人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因为儿童是人类社会中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感染性疾病是威胁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在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的发育阶段,生理特点独特,对抗菌药物具有特殊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在药动学、药效学方面与成年人相比也有很大的差异,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更大,受抗菌药物滥用危害也较成人更为严重,这其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义就显得更为重要[1]。本文通过对上海地区多家三级医院的儿科门诊处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目前儿科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成效,为进一步完善儿科抗菌药物管理办法提供参考意见。

1 材料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全部门诊处方数据来源于参加上海市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医院处方分析系统的17家三级医院儿科。

1.2 采样方法

在2011年每月随机选取1周(周一~周日,7 d;全年总计84 d),提取该周内17家医院儿科门诊的所有处方数据(包括患者年龄、处方数量、诊断药品名称和用药金额等)。

1.3 数据处理

利用Microsoft Excel 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基本应用情况

将17家医疗机构的儿科门诊处方的抗菌药物基本应用数据按季度进行统计分析(表1)。儿科门诊量虽然随着季节变化有一定的波动,但依然无法掩盖抗菌药物使用率的变化趋势;二季度、三季度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相对于一季度有持续性大幅的下降,四季度较三季度有所上升,但相对于前两季度依然是下降趋势。

将儿科门诊所应用的抗菌药物根据《上海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的分级管理类别分类并按季度统计各管理类别用药处方金额所占比例(表2)。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非限制使用类的抗菌药物消耗金额逐季度上升,而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则逐季下降。

2.2 各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将样本医院儿科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别按用药金额排序,统计前10类抗菌药物所占比例(表3)。由表中数据可知,目前儿科门诊应用的抗菌药物主要是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大环内酯类这3大类,占据了近80%的份额,而且二代头孢菌素用量逐季上升,三代头孢菌素用量则呈逐季下降趋势。

2.3 单品种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使用金额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见表4。其中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替安长期占据抗菌药物使用前3位。根据在总金额中的占比分析,头孢呋辛、头孢替安、头孢孟多和头孢硫脒有逐季上升趋势,其他品种则呈现逐季下降趋势。而在前10位抗菌药物中仅有4个口服制剂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3 讨论

近年来,新的抗菌药物品种应用于临床上的“黄金时代”越来越短,“后抗生素时代”——因为抗菌药物的滥用引起人体对抗菌药物产生严重耐受进而演变成“无药可用”的情况也越来越得到社会各方面所关注[2]。鉴于我国在生产和应用多方面均是“抗菌药物大国”的客观现实,卫生部先后下发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等文件,规范医师的用药行为,并在2011年4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上海市各家三级医院也按照该指导思想采取了相应的整改措施。2011年的整治活动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否有推进作用正是本文期望通过分析上海市三级医院儿科门诊处方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同时也是为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管理的完善提供数据基础和理论支持。

从儿科门诊的基本情况来看,抗菌药物应用比例在2011年第一季度高达80.63%;自第二季度相关文件出台后,抗菌药物应用比例降至72.93%;而在医院采取淘汰抗菌药物品种、建立和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等一系列措施后,第三季度的抗菌药物应用比例一度降至55.72%,当然这一低比例也与季节有一定的关系;而在第四季度,抗菌药物的应用比例相比第三季度有所回升,但较前两季度依然是呈下降趋势的,这可能与管理放松以及冬季高发呼吸道疾病有关。

实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也是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内容。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进行管理[3],明确各级医生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可很大程度地保护抗菌药物,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性。而从前文数据也可看出,该措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的应用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目前儿科应用最广的抗菌药物当属二代头孢菌素,品种主要是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和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和头孢克洛在国际上属于主流品种,且均有口服制剂,一直被广泛使用;而头孢替安和头孢孟多则属于国际上用得少,但在国内却应用较广。特别是头孢孟多,存在着凝血功能异常或出血的风险,被如此广泛地应用于儿科值得进一步关注。

三代头孢菌素中儿科应用较多的是头孢地尼片和头孢唑肟,但对于儿科常见的细菌感染均属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首选一般是青霉素、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大环内酯类,三代头孢菌素仅作为备选用药,因此三代头孢菌素的高应用率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仔细分析数据也可发现三代头孢菌素的应用比例虽高,但也在逐季下降中,这也可算是儿科抗菌药物应用合理化的进步。

除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外,大环内酯类也是儿科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和麦迪霉素。这一方面是因为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着口服制剂,服用方便的因素。

总体来看,目前上海地区三级医院儿科门诊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在2011年的整治活动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旧存在着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应用品种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细菌检测和耐药监测工作,还需要加强对老百姓的健康教育,宣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彻底摒弃滥用抗菌药物的恶习。

参考文献

[1] 张清,郭京艳. 儿科门诊抗生素应用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9): 4768-4769.

[2] 蒋露茵. 滥用抗生素在临床造成不良反应的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 2(5): 6-7.

[3] 赵倩华.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5): 30-31.

上一篇:餐饮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印章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