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09 04:28:37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细菌耐药

中图分类号:R951; R197.32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9-0003-04

Implementing “th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to promote the rational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DONG Ping1*, MENG Xian-min1,2, XU Yin1, ZHANG Yong-xin3**

(1. Shanghai Public Health Clin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508, China; 2. School of Pharmac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203, China; 3.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The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for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called Measures for short) issued by Ministry of Health put forward the definite criteria for the use and management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methods taken in our hospital and achievement made in the course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problems found out to need solving in the future for deepen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asures” and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other medic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 antimicrobial agents; rational use; bacterial resistance

抗菌药物自问世以来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是国内临床应用范围最广、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但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毒副作用和二重感染增多、医疗费用增高等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特别是细菌耐药明显加剧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1],2011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即为“控制细菌耐药——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将无药可用”。为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卫生部于2011年4月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为《办法》)并于2012年以卫生部令的形式正式颁布执行,同时发起了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2],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作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责任,以期能够层层监督、落实。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及医务工作者必须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学习和贯彻落实这些文件的精神,不但要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更要做好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与用药安全。笔者就所在单位贯彻落实《办法》的一些措施、取得的实效以及尚存在的问题作一总结和介绍,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打下基础。

1 完善组织机构,加强学习、宣传并严格落实《办法》的要求

1.1 建立医院监督管理组织并制定管理规范

根据《办法》的要求,我们建立和健全了本单位抗菌药物管理的机构、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组,明确院长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组员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学、护理和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共20人组成,每半年召开1次专题会议,落实抗菌药物管理的相关工作。抗菌药物管理领导小组和工作组负责制定年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贯彻执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和落实本单位抗菌药物治疗性和预防性使用细则、抗菌药物品种目录、采购品规目录以及分解管理目录等,推动抗菌药物相关技术性文件的实施与监管。

1.2 加强学习和宣传,做到全员参与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药师 职业定位

中图分类号:R951;G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5-0036-04

Thought on pharmacists’ professional positions in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CHEN Zhi-dong

(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f pharmacists in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RCAAA)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 for them. Method: Effects of RCAAA on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f pharmacists and the pharmacists’ information level about antibacterial agents are analyzed. Result: Because of pharmacists’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about antibacterial agents, it is difficult for pharmacists to carry out the RCAAA. Conclusion: Pharmacists must make up their knowledge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pharmacists; professional positions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2年5月8日在卫生部网站()正式,形式为卫生部令第84号,属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系列文件中的法规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开始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办法》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明确相关人员的职业定位和法律责任,其指导思想必将有助于其他种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有助于医院药学的健康发展。药师作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的参与者,必须仔细领会《办法》精神,按照《办法》要求及时调整自身职业定位,严格履行《办法》所赋予的职责。

1 《办法》对药师职业定位受关注点

1.1 药学部门负责人不再局限于药事管理工作

药学部门是医院专业技术科室,负责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工作[1]。药事管理是指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是指为获得改善病人生命质量的明确结果而提供负责任的药物治疗,是药师与患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制订、执行和监控治疗方案的合作过程[2]。药学部门负责人无疑都选择了前者。《办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药学部门中高级职称药师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成员,等于直接向高级职称药师发出了参与药学服务的指令。这让人不禁要问:我国医院中高级职称药师究竟在从事什么工作?2010年我国医院中高级职称药师占药学人员的4.9%,共10 324名,而同年二级以上医院有7 756家[3],假如将这些高级职称药师都安排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平均每家二级以上医院拥有高级职称药师仅1.3名。由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十四条明确二级以上医院药学部门负责人应由高级职称药师担任,因此可以说具有高级职称药师基本上都担任着药学部门的正副负责人。《办法》无异于间接向药学部门负责人发出了参与药学服务的指令。其实,早在2010年由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负责修订完成的《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就明确要求药学部门负责人应经常深入临床,参加危重和特殊病人的查房和病历讨论,参与临床用药的讨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4]。药学部门负责人的职业定位应调整为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

尽管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成员还有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和微生物检验科的高级职称医师和高级职称检验师,但这些专家都有各自繁忙的医疗工作,大部分会诊可能仍需要由高级职称药师来承担。而且由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临床资料较少,或具有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等特点,用药风险相对较大,由高级职称药师参与会诊(药学会诊)很有必要,患者需要这种级别的药学服务。

1.2 临床药师指导的对象不是临床医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儿科; 医师; 抗菌药物; 管理

【Abstract】 The main core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management approach to antimicrobial drug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then our countr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grading and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lso exist, but regional core strategies are mainly prescribed limit, pre-authorization and prescription of antibiotics intervention feedback.Good management of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ntimicrobial management has a good effect,can also effectively reduce antimicrobial agents, allowing mor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to reduce the generation of resistant, reduce medical costs and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protection of life and health of the patient safety.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is in under a special state,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this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management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ediatrician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ediatrics; Physician; Antimicrobial agents;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37

我国于2012年8月1日开始实施第8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本“办法”实施后,其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及管理规范,且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纳入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中[1]。从医师角度来看,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分级管理,并提出对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及药师要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及规范化管理培训,待医生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并提出各个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需指导本机构各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参与到临床抗菌药物管理。

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据“办法”规定,抗菌药物管理的核心内容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并根据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耐药性等分为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及特殊使用级[2]。其中非限制使用级为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实为有效、安全,同时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较低;限制使用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实为安全及有效,同时对临床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价格较昂贵;特殊使用级:具有以下相关特点且需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存在严重或明显性不良反应、需严格控制或不宜随意使用、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缺乏疗效及安全性等相关资料、价格昂贵[3]。如非限制使用级为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或预防感染人群的首选药物。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时需根据患者感染部位及感染严重程度、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药物价格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选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如患者存在严重感染或免疫低下伴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等,此时医师需根据患者病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限制使用级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根据药物适应证等情况综合考虑[4]。在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需接受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的监督、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如临床需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医师需严格掌握好药物使用适应证,并经医院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且由医院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并做好记录,然后再由于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生开取处方[5]。据“办法”规定,各医疗机构需建立及完善好各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会诊咨询常规[6]。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生可越级使用高于自身权限的抗菌药物处方,但仅可使用1 d的量,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用药指征,同时需于1 d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手续,如需连续使用则必须有相关会诊流程。

抗菌药物的出现不但给人类生产及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还对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提供重要价值。随着抗菌药物地不断深入研究,抗菌药物种类也逐渐增加,随着临床抗菌药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增加,使细菌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下产生耐药性,最终导致抗菌药物治疗失败[7]。当细菌一旦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其将难以恢复对其的敏感性。所以面对耐药性的严峻形势,需积极开发更为有效的抗菌药物。但目前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产生是最佳的途径[8]。目前较多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不需特异的病原菌诊断则可治疗较多细菌感染,然而过度经验性用药则会导致高耐药菌产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家就已经实施抗菌药物管理,且全球各国、各地区对临床抗菌药物分级及分类办法存在异同[9]。我国香港地区于2003年开始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其将万古霉素和碳青霉烯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等纳入临床限制性使用级,从而对本地区细菌耐药控制起到积极效果。然而我国台湾地区按照一、二、三线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这与非限制和限制及特殊使用级分级基本相同[10]。但不管如何分级管理,其主要强调感染治疗中药物使用的先后顺序,但事实上临床主要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抗菌药物使用,对于临床严重性或耐药菌感染者,其并不一定选择一线类抗菌药物治疗。良好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减少或避免耐药菌产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其还可避免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经较多抗菌药物分级实施研究发现,通过限制不合理或滥用抗菌,并大力提倡静脉-口服转换治疗,可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如正确选择药物和疗程及剂量等,从而减少临床耐药菌产生及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同时还可减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1]。

2 从儿科医师角度认识抗菌药物

对儿童人群来说,感染性疾病对其健康产生严重性威胁,同时也在小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各个科室均可发生感染疾病,因此正确、及时、规范诊断及处理感染性疾病对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还对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初始治疗不同病原体所致感染疾病均凭经验用药,待治疗48~72 h后则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患者病情转归来评估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及疗程均为经验性用药[12]。我国目前有关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指南较少,同时也缺乏不同年龄和机构对感染性疾病等治疗的相关资料[13-15]。大多抗菌药物都是借鉴国外或成人临床试验结果,目前尚缺乏有关儿童抗菌药物的代谢及与动力相关的指标评价。对于儿童人群来说,其体格及器官功能等均处于逐渐发育阶段。此外,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来说,其解剖、生理均存在一系列快速及连续性地变化,且其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对药物排泄较快[16]。但由于儿童人群肝肾功能不成熟,因此如果使用抗菌药物不当,极易发生严重性中毒及不良反应,从而危害小儿生命健康。对儿科医师来说,其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明确患儿是否发生细菌感染,且需分清感染与定植,要合理地分析,并预测病原体,掌握细菌耐药性等。同一类抗菌药物间的差异较小,因此需感染学专家来为患儿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17]。按照国家卫生部办公厅3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常见手术预防用药抗菌药物表》的要求,对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实施了药学干预措施[18]。制定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手册,并发放至全院医务人员,然后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监管[19]。全院每月均对各科室病历进行调查,并定时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同时需将调查情况进行公布,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各科室限期整改。实行严格奖罚措施,对整改不到位或无整改者均给予处罚,并降低考核评分。

3 讨论

我国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其不但可推动我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及会诊制度建立,同时还可组织经验丰富的抗菌药物使用医生与药师及微生物人员来共同承担医院抗菌药物会诊工作。落实和贯彻好该“办法”相关内容,并组建相关抗感染管理及治疗团队,同时对抗菌药物进行严格管理,并对医师、药师等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从而可避免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发生,减少对儿童人群的伤害,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洁,符明龙,雷伟娟,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在某三级医院的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2013,24(8):730-732.

[2]丁玉峰,杜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述评[J].中国药师,2013,16(8):1228-1232.

[3]郗君.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7):719-720.

[4]庞家莲,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思考[J].中国药房,2011,22(30):2785-2787.

[5]刘伟,郑继海,宋辉.九家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实施前后的调查[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0):142-143.

[6]吴永佩,颜青.《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释义与药物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21(38):3553-3557.

[7]朱君荣,陶宜富,刘军,等.采用综合干预措施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4):57-59.

[8]张超.学习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确保临床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2012,24(2):280-281.

[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J].中国执业药师,2012,9(6):3-8.

[10]庞家莲,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2稿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2,23(21):2002-2005.

[1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3):236-240.

[12]董平,孟现民,许寅,等.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J].上海医药,2012,33(19):3-6.

[13]陈志东.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药师职业定位的思考[J].上海医药,2012,33(15):36-39.

[14]罗敏.不合理用药分级标准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0,21(2):182-184.

[15]郝翠红.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3):127.

[16]陈维,余卫国,史海波,等.Meta分析方法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11,6(3):232-234.

[17]李志业,冀建伟.DUE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在头孢西丁的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3,12(10):113-114.

[18]严金柱,孙艺萍,廖莎莎,等.药剂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3):152-153.

[19]储莉萍.药剂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价值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7(35):177-17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1药品质量管理

1.1规范药品采购管理

严格按照药品采购制度、流程及自治区卫计委药品招标采购相关规定,依据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制定采购计划,并上报卫计委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服务中心,严格执行卫计委直属医院药品招标采购中标合同,对临床急需使用的计划外药品,执行本院“新药引进暂行管理办法”。定期对临床所用药物进行安全性及疗效的评价,综合分析药物使用情况,提出采购目录的优化意见并上报药事会。

1.2规范药品入库验收及储存管理

严把药品入院的第一关,逐批进行入库前的验收,凡药品品规、生产厂家、批号、数量等信息与送货单不符或药品包装有破损及发现有其他质量问题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报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并做退货处理;对库存药品实行合格药品区、待验区、不合格药品区的色标管理。在库房、药房配备与药品陈列、储存相适应的设施与设备,按照药品贮存制度,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养护和质量检查。在一、二级药库设置冷藏、避光、通风及防虫、防鼠等设施,每天按时观测记录温湿度,当温湿度不符合储存条件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调整,以确保药品质量。对形似音似等易混淆的药品做到分开放置,标识清晰。参考内地医院高危药品目录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高危药品目录,专架存放高浓度电解质、抗凝药、胰岛素等高危药品,并设置黑色警示牌。“麻、精”药品严格执行三级管理和“五专”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药品效期管理制度,做到药品先进先出、近期先出,定期检查药品效期,对近效期药品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保证账务相符率。

2临床用药安全管理

2.1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安全用药相关的药事管理工作制度

制定本院“药品处方集”,抗菌药物、特殊管理药品临床使用等一系列临床安全用药相关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药品遴选制度,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2.2规范调剂管理

药品调剂是药剂科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其规范化管理与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密切相关。在调剂过程中,重点要由药师及以上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审核处方的合理性,对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等不合格处方进行有效干预,及时与处方医生沟通,真正将“四查十对”核心制度落到实处。调剂中必须有第二人核对,急诊独立值班时双签字核对,以确保调剂的准确性。对取药患者及前来进行用药咨询的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尤其关注小儿、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对临床退药申请按照本院临床退药相关规定及程序认真把关、处理,确保需二次发放药品的质量合格;对调剂差错事故严格执行发药差错登记、报告制度,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2.3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

按照本院处方点评制度,处方点评小组每月点评100张门诊处方和30份出院病历。按确定的处方抽样方法抽取处方,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进行点评,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进行专项点评,认真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并将点评结果上报医教处,由其定期向临床科室反馈,公布点评结果,并将不合格处方纳入医院质量考核目标,以促进合理用药。

2.4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量最大的一类药,其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卫计委自2011以来连续3年开展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颁布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一系列文件,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其中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管理做出了若干硬性规定,制定了临床合理应用相关指标。药剂科在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上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4.1严格遴选抗菌药物品种

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第十九条规定: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2]。药剂科按照上述抗菌药物遴选原则的相关规定并结合临床实际需求,起草并向药管会提交了我院抗菌药物遴选讨论稿,通过召开抗菌药物遴选专题会议,将我院的抗菌药物品种由原有的78种遴选至49种;对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特殊感染患者,执行临时采购程序。

2.4.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明确的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协助药事会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完成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按照卫计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文件规定,制定了我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单”。规范各调剂室抗菌药物的调剂管理,尤其加强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门诊不放置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确保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

2.4.3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药剂科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负责对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每月统计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我院医教处参考药剂科统计出的近几年我院临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综合数据,最终根据临床各科室不同专业、病种特点,设定了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并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情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目标,努力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相关指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3]。竭力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2.5加强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

据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有26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ADR)住院,其中19.2万人死亡,医院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对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临床药物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作为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负责部门的药剂科要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ADR报告及其监测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指导临床科室ADR报告兼职人员真实、规范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定期将本院的ADR报表上报至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ADR监测中发现的涉及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必须进行认真分析,查阅相关药学工具书,并及时与临床处方医师沟通,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药物不良事件。

3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及监控体系

必须建立健全由科室负责人和接受过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培训的人员组成的药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组织,由其按照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定期对药剂科各部门及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质量及安全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本科室及临床涉及药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写出书面总结,并通过《医院药讯》、医院局域网等平台向全院通报用药安全监测结果,并将此次发现的问题作为下次检查的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医、药及护理人员药品质量管理的安全意识,切实做到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随着药事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及医院药学的发展,药事管理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药学工作者要以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为契机,深刻理解等级医院评审的内涵,不断提升药事管理水平,以实现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

作者:泽碧 单位:自治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赵怀全,林平,等.医院评审中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J].药品评价,2012,9(29):6

[2]卫生计生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59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298-01

按照《卫生部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中要求的:“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的相关规定,为了解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笔者对我院2012年4-11月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结合我院实际,临床药师每月随机抽取3天全部门诊处方,2012年4-11月药务科共抽取门(急)诊处方10386张进行点评,对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评价方法[1-3]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新编药物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药品说明书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

2 结果与分析

10386张门诊处方中,开具抗菌药物的处方1874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80%,不合理使用,不合理用药分类,见表1。

3 不合理用药分析

31 使用抗菌药物无指征 如处方:患者,男,36岁,上呼吸道感染,医生给予:“依替米星针02g+inj NS 250ml ivgtt qd”,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所致,病程有自限性,不需使用抗菌药物。其他还有诊断为痤疮、感冒、腹痛待查,均使用抗菌药物。

32 给药次数不合理

321 给药次数过少 调查发现,有的处方将头孢呋辛、头孢西丁的1天剂量集中在1次给药。这样不仅不能维持有效的杀菌浓度,反而容易引起耐药菌产生。大多数β一内酰胺类抗菌药属于时间依赖型药物,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无抗菌后效应(PAE),其抗菌原则是一天多次给药,一般为分2-4次/d给药。

322 给药次数过多 此类处方有87张,占总不合格处方的136%,比较常见的还有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3每日两次给药,由于左氧氟沙星具有浓度依赖性杀菌作用及良好的药代动力学(PK)特性,可以采用每日一次的治疗方案,经结果调查研究结果显示[4],高剂量、每日一次给药方案与低剂量、分次给药方案相比临床有效率和细菌清除率没有差异,安全性无统计学差异。

33 联合用药无指征 如一处方,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呋辛与头孢哌酮舒巴坦钠联用,两药同属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作用机制相同,可因竞争共同的靶位而产生拮抗,甚至诱导耐药菌株产生,而且增加了毒性。

34 违反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调查中发现门诊处方:患者,男,10岁,诊断为“支气管肺炎”,医生给予氨曲南针抗感染治疗,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而根据省卫生厅文件规定:氨曲南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故未严格遵守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原则。

4 讨 论

通过调整处方随机抽查工作模式,每月随机抽取3次当天所有门诊处方,严格按照“专项整治”的要求进行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并进行定期评价和反馈,对典型不合理用药详细点评,找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典型个案,从而促进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在下降,合理使用率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 临床用药须知[S]2010:1-622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S]

[4] 古丽斯坦,宫珏,翟所迪左氧氟沙星每日一次与每日多次给药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A]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C]2008121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各级医院在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的过程中大多经历两个阶段:一是,行政手段管理阶段;二是信息系统管理阶段。本刊针对抗菌药物管理手段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50家三级甲等医院,其中有78%的医院都在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进行监管。由此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医院已经认识到,行政管理手段不再是抗菌药物管理的最佳方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医院可以在医疗流程当中将监管措施渗透到各个环节,充分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与此同时,本次专题我们还尝试着讨论了哪种管理流程设计更能够帮助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方面更加合理、有效。

遏制抗菌药滥用

信息化发挥作用

全球抗菌药物使用泛滥

“控制抗菌素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呼吁全球关注抗菌素耐药性问题并遏制这一问题蔓延的口号。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发表讲话称,目前全球耐药病原体不断出现并蔓延,越来越多以往人们必需的药物正在失效,治疗手段日益减少,而人类失去这些药物的速度远远超过其替代药物的研发速度。

世卫组织对此的一揽子计划显示,呼吁全球各国制定防止耐药性计划,增强耐药性监测水平,确保患者可获得质量可靠的基本药物,规范合理用药剂量,提高疾病感染预防和监控水平,同时大力促进新药研发。

在我国,随着慢性病患者增多、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抗菌药物已成为医院各科室使用最广的药物之一,尤其是重症监护室、呼吸科、感染疾病科、急诊室等更是使用这类药物的“大户”。不完全统计显示,医院内用量前十名的药品中,排在前4~5位的基本都是抗菌药物,如头孢拉定、左氧氟沙星等。有些业内专家表示,与西方严格按照病情指征使用抗菌药物不同,我国医生开药多是经验优先,因此在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使用类别上都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据统计,2009年中国用于输液的抗菌药物达到了104亿瓶,相当于人均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水平。中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死亡的人数高达20万,其中大部分和输液有关。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70%的输液都是无用的。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抗菌药物在医院的使用率不超过30%。欧洲将这一数据控制在20%左右;而我国则高达60%以上。

抗菌药物的滥用引起耐药菌的产生,新的抗菌药物不断涌现,但感染性疾病却越来越难以控制;滥用抗菌药物还易引起菌群失调,导致二重感染,加大了有效控制感染的难度;由滥用抗生素引发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我国的药物不良反应中有三分之一是由抗菌药物引起的,有些抗菌药物易引起过敏反应,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耳鸣、永久性耳聋,还有些可引起肝脏、肾脏损害等。抗菌药物用量比较大,而且联合用药过多,这些行为导致了耐药病菌的产生,对患者的疾病治疗造成了影响,还会加重患者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政府层面近几年也加大了关注力度,2003年至今,卫生部下发了12个关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文件,严控抗菌药物滥用。2011年,卫生部要求各个三级医院使用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每一品种不超过2种规格。

中国对滥用抗菌药物现象采取措施

近年来,卫生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一是先后下发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和临床合理用药做出了明确规定。二是组建“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和“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和评估。三是在2005年以来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及2009年以来的“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中,加大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检查力度,促进合理用药各项政策的落实。四是对全国2万余名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微生物检测技术培训。各地也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五是会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业部和工信部共同开展全国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

卫生部就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进行持续整治,研究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制定《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强化处方点评制度,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资格进行限定,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二是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规范,修订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制定《国家抗微生物指南》、《中国国家处方集(儿童药卷)》、临床路径等技术指导性文件,加强培训和贯彻落实力度,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不断提高。三是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监测。加强合理用药监测系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的建设和监测力度,进一步完善监测技术方案,扩大监测范围,细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四是继续开展全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培训。继续对全国基层医院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药学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和微生物检验技术相关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微生物检验能力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五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在全国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通过进一步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处方行为的检查和干预力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逐步探索和建立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监管的长效工作机制。

其中,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分为总则、组织机构和责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六个部分。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结构最完整,职责最清晰,同时又是世界上最为严厉的抗菌素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3个级别,并对医院进药品种数量和规格、医生处方级别等进行了明确要求,并出台了分级管理目录。

卫生部前不久印发的2012年卫生工作要点中提出了“加强医疗服务管理,保障医疗安全”的内容。“要点”进一步要求:加强医疗服务和质量管理。继续组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推进部级、省级、地市级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中心建设。制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办法》,开展单病种医疗质量控制工作,落实病人安全目标。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机制,制订手术分级目录,重点加强植(介)入类技术规范管理。继续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工作。加大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力度,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临床药师管理办法》,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抗菌药物管理面临的困难

虽然卫生部颁布了众多相关管理政策和措施,但从目前来看,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现状依然很严峻,尤其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中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的瓶颈下,需要医疗卫生体制、医疗保险体制以及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的共同推进。医院为医疗体制的核心改造载体,在抗菌药物管理上确实存在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合理用药行为

每个有处方权的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都有处方权,但是面对抗菌药物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药、特药层出不穷,很多专科医师往往只了解本专业知识,对抗菌药物药理知识知之甚少,往往受到用药习惯的影响,导致用药错误,更可怕的是某些错误的用药习惯甚至成为临床医师的常规用药。

《指导方针》中强调了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临床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必须具备排除病毒感染可能及确诊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所致感染的能力,而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病原检查。前二项为临床诊断的基本依据,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诊断参考,而病原检查具确诊意义。临床医师往往只询问病人的用药史或者过敏结果,略过重要的实验室检查,在规范面前主要强调了医师的自律行为,而无法控制其具体医疗行为。

目前大部分二、三级医院均配套了合理用药系统软件,合理用药软件主要针对药品过敏史、配伍审查、特殊病生理状况审查、药物剂量审查、给药途径审查非常有效,由于只是提醒操作,难以从严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如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上缺少植入式的应用控制,缺少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控制,对诊疗过程中的药敏试验无法实时监控,迫切需要缺少专业性强的信息解决方案。

2. 医院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抗菌药物管理中主要由多个部门协同管理,药剂科主要指导医师用药,审核不合理处方,医务科管理处方及医嘱质量,感染科则做好抗生素使用率调查及数据的统计,检验科管理药敏试验提供临床依据,分工过细而组织形式比较松散,涉及到各部门的管理模式,对发现的问题协调困难,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另一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处罚机制。卫生部已将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指标纳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其中就包含抗菌药物的管理,主要促使医院管理者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但是对感染科而言,只是参与医务科、药剂科关于抗生素管理的应用,协助拟定抗菌药物整治活动方案,但是,要达到卫生部的要求并不容易,很多医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染管理科,有的感染科很多时候也主要是负责统计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等分析工作,发现问题晚,无法进入临床应用环节,主要通过医务处和护理部在兼管,问题滞后严重,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

3. 利益驱动加大执行难度

由于医疗机构缺乏国家医疗投入,大部分公立医院都需要自负盈亏来保障医院的经营。一些医院的管理者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认为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量,会影响医院的收入。其次,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系统的不完善,有关部门出台的措施大多只能起到指导作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再加上市场上大量仿制药的存在,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医生开出不合理的抗菌药处方。抗菌药物是全国数千家医药企业的利润增长点,在中国的医药市场上,“以药养医”现象普遍。加上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不完善,有关部门的措施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尤其在药品采购环节中,由于市场上游大量的仿制药品的存在,导致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和部分抗菌药物价格虚高,某些医生会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给患者开出许多根本不需要的高价抗菌药物。

4. 患者对抗菌药物的盲目依赖

部分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依赖心理也是导致抗菌药物被滥用的原因之一,彼此缺乏信任的医患关系让抗菌药物滥用现象愈发普遍。在大多数情况下,医生一般去迎合患者使用抗菌药,而不是坚持不给无感染指征的患者开药,并且做耐心细致讲解。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临床医师对患者的影响力比较弱,没有足够的威信;另外,患者根本就不听医生的解释,就算在这个医生那里开不出药来,也会换一个医生再把抗菌药开出来。

信息化手段为管理抗菌药物提供支持

随着医院的发展和IT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手段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依靠。抗菌药物的监管在起始阶段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各个医院都将抗菌药物监管作为重要的规定来执行,并与之配套众多相应的惩戒制度,以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但是随着国家监管政策的不断严苛,以及医院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行政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抗菌药物管理的需要,在抗菌药物监管的过程中的一些相关数据也无法拿到第一手资料。因此信息系统成为了抗菌药物管理的重要手段,这也就意味着医院的抗菌药物管理走进了信息化时代。

本刊调查了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地区的50家三级甲等医院,并对这些医院在抗菌药物管理上采取的手段,以及管理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医院在使用信息化手段管理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也因为自身特点和思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

此次调研的50家医院中有78%的医院选择采用信息系统对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以及在合理用药系统中进行同步管理是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三种管理方式。其中,在HIS中添加管理环节是被医院选择最多的方式,其原因在于添加管理环节相对简便,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系统功能的开发且不会对其他系统和相关流程产生影响。相对这种方式而言,选择建设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的医院则多数认为,在HIS中添加功能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对于抗菌药物管理所需的效果且无法拿到一系列相关数据。

在管理过程中无论采用哪一种信息系统管理方式,其监管的方式大致分为过程管理、终末管理,或者是两者皆有。在被调查的50家医院中,有49%的医院选择了过程管理,有6%的医院选择了终末管理,有45%的医院选择了两者皆有。由此可以看出,90%以上的医院都对过程管理非常重视,认为通过过程管理才能实现对抗菌药物的有效监管。在过程管理中,医院的监管环节基本一致,都是在对各个科室下达不同的开药数量上限后,又对不同级别的医生进行开药限制管理。科室主任可以随时查询本科室医生的开药情况和数量,随时掌握本科室的相关信息。医院可以通过系统中的报表自动生成医院整体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

在对不同调研问卷的深度访谈后,记者发现:90%以上的医院对现阶段采用的管理方式“基本认可但仍有改进的内容”;无论是否已经采用信息系统监管抗菌药物,有72%的医院对“用专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进行监管”表达了“希望深入了解且可以尝试”的意愿。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信息化手段对医院进行抗菌药物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医院已经深刻体会到抗菌药物管理不单纯只是行政管理手段可以解决的。如果希望达到好的管理效果,并获取更多有科研价值的数据,信息系统将是他们不二的选择和必须的支撑。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特殊使用级;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97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7-0147-03

doi:10.14033/ki.cfmr.2015.07.074

2004年卫生部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最早提出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及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又进一步明确要求医疗机构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1-2]。

为加强和规范笔者所在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管理和应用,2012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制定了《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会诊制度》和《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并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家组,定期点评笔者所在医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情况。现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2月全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和点评分析,具体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取自笔者所在医院信息系统,从笔者所在医院信息系统中调取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出院患者信息,抽取病历进行点评。

1.2 评价标准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预防应用指南》,制定笔者所在医院《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点评标准如表1,主要点评项目参照笔者所在医院《特殊管理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标准》和药品说明书。

2 结果

2.1 2012年12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

本院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抗菌药物总金额的0.18%,使用强度每百人天0.21次。如表2所示,2012年12月氨曲南使用金额和频次最多,呼吸科使用量最大,越占全院使用量的一半,其次是儿科。

2.2 2012年12月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点评分析

本月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15份病例,儿科8例,15份均存在不合理现象,出现17种不合理问题,合计51例次。各种不合理因素分布如表3所示,其中最多的是抗菌药物专家会诊记录不符合要求有11例。

3 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办法》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为逐步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根据《办法》,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者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病菌过快产生耐药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者并不优于现用药物,或药品价格昂贵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耐药率上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而对其进行强化特殊管理是降低其危害的主要措施[3-4]。

某院根据安徽省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把头孢吡肟、氨曲南、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去甲万古霉素作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管理,并制定《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使用流程,对越级使用的给予处罚。

3.1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量

本月氨曲南使用量最大,近一半用于呼吸科患者,可能与氨曲南对敏感革兰阴性菌感染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有关,并且氨曲南对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不良反应小,无耳、肾毒性,氨曲南具有与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交叉过敏少,与多种抗菌药物有协同增效作用等特点[3]。

本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使用强度0.21个DDD每百人次,与某院特殊级抗菌药物受分级管理和使用制度约束有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才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3.2 专家会诊及记录不符合要求

临床选用抗菌药物应遵循《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和管理办法》和相关规定,参照“抗生素分级使用目录”,从严控制,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确定是否使用,以及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品种、使用剂量、疗程及预后等,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对于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立即停药,并积极救治。紧急情况下未经会诊同意或需越级使用的,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1]。

本次点评,有10例在本科两位副主任及以上医师查房后决定用药,可能与该院儿科和呼吸科资历深的副主任以上医师较多有关,未请抗菌药物专家组的成员会诊;1例未请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会诊,医院给予越权开具处方通报。

有3例越级开具处方超过24 h,有3例无副主任以上医生签名,不符合《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记录分析不完整病例有4例。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要根据病例特点,结合相关科室会诊意见,分析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在病程记录中详细记录。

3.3 未送微生物培养和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要求,病原菌只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要有循证医学证据并结合本院 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选择对目标菌有效的抗菌药物,本次点评有4例未送微生物培养,送检率67%,未达到国家规定的80%和某院规定100%。未进行病原学检查的,已要求临床医师对该药使用中要针对药敏实验的结果,做到使用有理有据。

药敏结果为选用抗菌药物提供有力选药依据,提高治疗效果,但也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用药效果。本次点评有3例未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菌药物,可能与患者病情和用药效果有关。

3.4 重复和联合用药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联合使用须符合《指导原则》中的使用指征和患者病情需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控制不佳的患者,若选择抗菌谱近似的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可能使患者易产生耐药,而且联合用药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发生。本次7例重复用药和有3例无指征联合用药,医院均给予通报。

3.5 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

对于特殊人群,除考虑抗菌药的抗菌作用外,还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如病情、体质、肝肾功能等,来确定适宜的使用方法,剂量要适当,疗程要足够。

本次点评有4例未注意特殊人群用药特点,主要是新生儿需慎用氨曲南和头孢吡肟。氨曲南对婴幼儿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头孢吡肟说明书中提出2月龄以下儿童需慎用。大多数药品对儿童的临床试验较少,缺乏对抗菌药物副作用、不良反应的足够了解,只能按体重计算使用剂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观察。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可以说是目前临床应对耐药细菌的最后防线,合理的保护和正确的应用都非常重要[5-6]。

某院在专项整治活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和指标,采取有效措施,如开发相应的计算机软件,更好地限制医师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权限等[7]。医院还应加强临床病原学送检,提高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从而减少经验性的选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8]。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监管,保障安全用药;运用综合干预措施对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管理,减少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提高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自觉性[9-10]。争取真正地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应用水平的提高。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常态化,以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综上所述,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时,某院必须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安全合理地用药,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纠正不合理用药,从根本上提高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

[2]医政司.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卫办医政发,2012:132.

[3]周舍典,周甘平,黄云平,等.笔者所在医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临床选用[J].中国药师,2010,17(1):71-74.

[4]肖萍,梁陈方.医院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2020-2022.

[5]闫美兴,王少华,李杨.笔者所在医院强化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的实践[J].中国药房,2012,23(25):2394-2395.

[6]吴志明,葛孟华,李明祥,等.综合干预措施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J].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6):22.

[7]韩雪玲,洪贝,张文香,等.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抗菌药物监管成效[J].医学信息,2009,23(9):38.

[8]王长江,杜鹏飞,涂厉标,等.医院特殊抗菌药物的使用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9):1887-1889.

[9]史红,宋剑,张建明,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干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50-151.

[10]卢秋红,房树华.笔者所在医院综合干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措施及成果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2,9(7):14-17.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 药师 抗菌药物 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1; R96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5-0045-0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2年8月1日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起点。《办法》强调了抗菌药物管理需要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其核心组织来自3个方面:一是抗感染医师,二是临床微生物室,三是药学部门。作为责无傍贷的药学部门,利用专业优势,与各科室通力合作,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至关重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早在2004年就参与了国家抗菌药物监测网,并于2005年牵头成立了上海市抗菌药物监测网,药师全程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在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1 药物使用前干预

1.1 外科手术预防感染用药

原卫生部在《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要求,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 min至2 h(剖宫产手术除外)。我院手术室有专供药房,所有住院手术患者的手术用药都由手术室药房统一在当日手术开始之前调配、发放到手术室,确保手术预防感染患者的术前用药时间。手术室药房根据我院具体情况,与各手术科室讨论后,确定手术室药房的抗菌药物目录供临床选择。目前,我院手术室药房供应抗菌药物以第一代和第二代头孢菌素为主,品种数不超过20种。药师每天根据患者接受的具体手术,评价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对有疑义的或不合理的处方及时与处方医生沟通以优化改进。尤其是对Ⅰ类切口手术中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和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原则上不建议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1.2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我院严格按照卫生部要求实行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制度,在医院抗菌药物目录中皆标明药物属性。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所有医师必须参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我院抗菌药物的处方权。对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我院实行授权制度。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师和抗感染医师具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处方权。中级职称及以下的医师在需要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紧急情况下可临时使用1次,长期使用则需向上级医师汇报或向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提出处方审核授权请求。我院在电子医嘱申请平台开设网上审核申请栏,经抗感染专业医师或药师会诊后认为患者确有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指征的,可以授权医师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1.3 处方诊断与用药不符

在门诊处方调配过程中,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药师应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药师发现一些医师为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的患者开具抗感染药物。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多为病毒感染,疾病具自限性,一般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类似处方在门诊出现时,药师会及时联系处方医师,确认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性。这方面工作需要药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用循征医学证据说服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脑卒中为例,约56%患者会合并肺部感染,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实际工作中药师发现有些医师会开具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然而,《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明确指出,对于脑卒中患者,只有出现发热或者有确实的感染证据时才可使用抗菌药物,不推荐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Ⅱ级推荐,B级证据)[1]。因此,对于诊断为“脑卒中”而无感染证据的患者,医师若开具抗菌药物,药师会及时与医师沟通,促其斟酌抗菌药物使用的必要性。

2 药物使用中的监护

2.1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处方审核

医师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往往注重于药物的抗菌谱、适应证等,对于药物本身,特别是静脉输注药物在调配完成后的稳定性及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影响药物效价的因素关注较少。我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的药师在确保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安全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除了按无菌、洁净要求进行调配药物外,药师对每天的处方都进行审核。根据药物性质,推荐最适宜的药物溶媒,包括溶媒的品种、体积等,告知病区护士调配后药物保存和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提供包括避光、避震、提醒及时更换输液皮条等信息,并接受医师、护士对药品配伍、稳定性等方面的咨询。

2.2 万古霉素的使用及血药浓度监测

我院临床药师对自己所属病区中使用万古霉素的患者进行监测,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与医师一起确定患者是否有用药指征,根据患者体重、肌酐清除率计算首剂给药剂量。对于需长期大量使用万古霉素、老年人、肾功能不全、合用其他耳肾毒性药物的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监测[2],并根据结果调整给药剂量。发现问题与床位主管医师沟通,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协助医师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2.3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

为避免细菌耐药性,降低医疗成本,提升用药安全,对于口服和静脉给药生物利用度相近的抗菌药物,药师建议医师在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尽快转为口服给药。对于接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患者,在获得确切的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后,药师有责任第一时间提醒床位医师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时改用具有针对性的窄谱抗菌药物。对于使用限制类抗菌药物的患者,用药5 d后,临床药师会提请床位医师重新评估当前抗感染治疗方案。若仍需使用,药师会请医师确定再评估的日期,尽量减少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的用量和使用时间。

3 药物使用后分析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Ⅰ类切口;围术期;预防用药;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外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在于避免术后发生外科感染,减少相应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研究显示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感染,这是已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1]。目前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经成为细菌耐药性较高的主要原因[2]。产生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为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针对老年患者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存在的问题,某院通过一系列有效的行政与技术干预,并且制定和完善了管理措施,使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逐步趋于规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168例出院的手术患者为对照组和2012年4月~2013年4月175例出院的手术患者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为抽查时间段的全部符合条件的患者。将所抽查病历按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逐项填写,并统计分析。

1.2评价标准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临床路径、药品说明书、国家相关指南及医院临床实际情况判定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3]。

1.3干预措施 采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行政命令与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某院下发《医院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医院临床用药管理办法(试行)》、《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修订了《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限定,规范了抗菌药物的使用[4]。

结合现阶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下发了《关于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的规定》、《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指导及常用抗菌药物用法用量表》。明确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的人员组成、会诊职责,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做出规定,对其使用流程及会诊、审批程序进行了细化。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征,不同部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品种选择、剂量及疗程都做了详细规定。针对某院有感染高危因素者比率较高,一类切口可以使用抗菌药物的,对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和时间、次数也进行了明确[5]。

某院临床药师坚持每日在各自分管的临床科室指导和协助医师开处医嘱,提供合理用药方案意见。发现不合理用药及时干预,特别是一类切口预防感染用抗菌药物滥用得到有效避免,对开处不合理用药医嘱3次以上者给与通报,报医务科处罚。

1.4判断用药是否合理的标准,见表1。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对照组168例,男性103例,女性55例,年龄60~93岁,平均年龄71.5岁;观察组175例,男性112例,女性63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70.9岁。两组相比较患者年龄、性别、手术类型构成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2各类手术例数构成比,见表2。

2.3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对照组168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120例,71.43%使用抗菌药物。共使用19种抗菌药物 (通用名相同视为相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总频次为216次,平均每人使用1.29种,见表3。

观察组175份病历中,应用抗菌药物54例,30.86%使用抗菌药物。共使用6种抗菌药物 (通用名相同视为相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总频次为74次,平均每人使用0.43种,见表3~6。

3讨论

3.1抗菌药物的应用率比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Ⅰ类切口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一般I类即清洁切口在注意严格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下,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2]。只有几种情况下才考虑预防用药。表3可见,对照组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120(71.43%),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例数为54(30.86%),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4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抗菌药物的选择性比较 Ⅰ类切口手术如需使用抗茵药物,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阳性菌选用药物,预防用药应以一代头孢为主。表4可见,对照组一代头孢的使用率为10.83%,三代头孢的使用率为59.17%,而观察组一代头孢的使用率为51.85%,三代头孢为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3多重耐药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 ESBLs)细菌的比较 某院微生物实验室数据显示干预前2010年4月~2011年4月共检出多重耐药菌32株,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 ESBLs)细菌占16株(50.0%)。而干预后2012年4月~2013年4月共检出多重耐药菌11株,无产超广谱β-内酰胺( ESBLs)细菌。调查表明随着头孢三代用量的减少能有效地减少院内多重耐药菌的产生,特别是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 ESBLs)细菌控制效果更为明显[6]。

3.4首次给药时间及用药疗程的比较 预防用药的时机和疗程:近年来,对全身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控制在术前30min~2h,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h,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比例不超过30%。要求在手术期间最可能发生感染时,即在细菌入侵组织时,抗菌药物浓度在预防感染组织要达到较高水平。表6可见,对照组初次用药时间在术前0.5~2h有9例(7.50%),观察组初次用药时间在术前0.5~2h有43例(79.63),对照组术后用药时间≤24h有15例(12.50%),观察组术后用药时间≤24h有48例(88.89%),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初次用药时机与术后用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措施非常有效[7]。

4结论

以上表明,本研究所实施的药学服务干预措施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促进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及降低细菌耐药率和减少患者切口感染率,降低住院费用,一类切口预防感染用抗菌药物滥用得到有效避免,为老年患者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干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11〕56号.

[2]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4]卫生部办公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2012]第84号.

[5]王睿,陈良安,郭代红.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96.

[6]Harvey k,Beavis M Christiansen K,等.李大魁,盛瑞媛,主译.澳大利亚抗菌药物治疗指南[M].10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50-15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门诊处方;不合格处方;点评分析

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法律上、技术上、经济上的责任[1]。不合理处方导致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是通过对处方的规范性书写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对抽取的3983张处方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我院2012年每月16日门诊处方共计3983张,基本覆盖全院各科,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药品说明书等资料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点评。

2 结果

3983张处方中,不规范处方485张,占抽查总处方的12.12%;用药不适宜处方125张,占抽查总处方的3.14%;超常处方28张,占抽查总处方的1%;处方合格率为83.98%。不合理处方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抗菌药物超权限使用125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19.6%),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124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17.55%),药品剂量、用法不清48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7.52%),见表1。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超权限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3-4] ,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我院自开展临床医师门急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权限来,仍有部分医生超权限开具抗菌药。虽然临床医师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需填写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申请单,经申请医师所在的科室主任签字后提交至药事办,药事办审核后给予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权限,但仅限一天用量。

3.2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糖尿病,但处方中有用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病炉甘石洗剂,从该诊断中无法看出炉甘石洗剂使用适应症。

3.3 药品剂量、用法不清 少数医师药品剂量不写,用法使用“遵医嘱”字样或用法不准确。如醋氯芬酸钠肠溶片50mg,2次/d,100mg/次,少数医师用法为3次/d,100mg/次,超说明书使用。

3.4 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门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注明理由。在我院抽查处方中,存在有些患者为避免多次繁琐取药,要求医师超量开药,医师未能坚持处方管理办法开出初剂量大于常用量的处方,且在处方上未注明原因。

3.5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不准确 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克林霉素类抗菌药物首次接触效应弱,当抗菌药物浓度达到最小抑菌浓度时即可发挥作用。但该类抗菌药物半衰期较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规定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以及克林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为3~4次/d。在我院处方中,存在3~4次/d的用药模式变成1~2次/d,这与规定及说明书用药频度不符。

3.6 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主要表现在相同类型重复给药,或相同成分重复给药。这会增加不良反应及潜在相互作用发生率。如西替利嗪和非索非那丁均为H1受体拮抗剂,两者合用,潜在风险增加。

3.7 联合用药不合理 如盐酸索他洛尔和加替沙星联用易诱导Q-T间期延长和又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进而发展为心室颤动及猝死。因此,应分开使用盐酸索他洛尔片及加替沙星。

4 小结

造成以上不合格处方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因为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重视处方质量,还有部分是因为医务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合理用药知识等原因。因此,医务人员应提高责任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药师与医师的沟通合作,规范处方书写,全面提高处方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 [S] 卫医发 [2007] 53 号.

[2] 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J].世界临床药物 ,2010.31(3) :194-194.

[3]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S] 卫医发 [2004] 285 号,

上一篇: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