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内科范文

时间:2023-09-18 11:04:11

肾病内科

肾病内科篇1

【关键词】水肿;肾脏;病因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18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23-01

水肿人群常到肾科就诊,水肿也称浮肿,是由于细胞外液容量过多特别是组织间液过多所致,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称为水肿(edema。水肿是数十种疾病共有的临床表现之一。主要原因是由于毛细血管内液体向组织间隙流出大于流入毛细血管内而致,引起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有:①毛细血管胶体渗透压下降;②组织间隙静水压下降;③组织间胶体渗透压增加;④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增加;⑤淋巴管阻塞;⑥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水肿按分布范围可分为全身性水肿(ana-sarca和局部水肿(local edema。水肿常按其原因而命名,如心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营养缺乏性水肿、淋巴性水肿、静脉阻塞性水肿、炎症性水肿等等。健康人组织间隙液体的量和质是保持相对恒定的。成人组织间液约占体重的15%,其主要溶质为钠盐。组织间液量和质的恒定性是通过血管内、外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的动态平衡来维持的。水肿发生的基本机理是组织间液的生成异常,其生成量大于回流量,以致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这可能是其生成的绝对量增多,也可能是其回流量的减少,或二者兼有。单独的组织间液生成增多并不一定引起水肿,其原因是:①淋巴回流具有强大的代偿潜力。如当组织间液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流体静压由原来的一0.8skPa(-6.5mmHg上升至0kPa(0mmHg时,淋巴回流量可增长20-25倍。②淋巴回流增加时,还可运走组织间隙中的蛋白质,甚至可使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自0.70kPa(5mmHg降至0.13kPa(mmHg,以促进组织间液自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这些均被视为局部的“抗水肿因素”(sdfe faotors against edema。组织间液产生的增加,只有超过了“抗水肿因素”的能力时才发生水肿。因此,不少患者就简单地认为水肿便是患了肾脏病。本文对肾脏内科门诊接诊的620例水肿患者进行了病因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我院肾内科门诊就诊的水肿患者620例,其中男性217例,女性403例;年龄14-83岁,平均(51.1±6.2岁,病程1h至31年。

1.2方法根据临床需要选择尿常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形态、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B超、心脏彩超、双下肢静脉彩超等相关检查,部分患者转内分泌、心脏内科、普通外科等相关科室后继续追踪结果,结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总结分析水肿的病因。

2结果

根据相关诊断标准,620例水肿患者诊断为与肾脏相关者401例,占64.7%,前5位为慢性肾功能不全106例,(包括原发与继发性肾病综合征99例,糖尿病肾病72例,高血压肾损害45例,狼疮性肾炎33例。肾外疾病引起水肿的患者共219例,前5位包括特发性水肿57例,心力衰竭43例,甲状腺疾病41例,血管神经源性水肿22例,下肢静脉血栓或静脉瓣功能不全22例。

3讨论

临床上水肿可通过患者的主诉或医师的体格检查而发现,对有水肿的患者首先应该鉴别其是全身性水肿还是局限性水肿,其次是要仔细鉴别水肿的原因。[1]

3.1全身性水肿全身性水肿常有对称性的特点,如局部对称或是全身对称地出现水肿,临床上常可以找到全身性病因,如肾脏疾病、心脏疾病、肝脏疾病、内分泌系统紊乱、营养不良、妊娠中毒综合征及有使用解热镇痛药、皮质激素、降压药、雌激素和甘草等药物史等。

3.2肾源性水肿肾炎性水肿、肾病性水肿、及肾衰性水肿。

3.3心源性水肿风湿病、高血压病、梅毒等各种病因及瓣膜、心肌等各种病变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等。

3.4肝源性水肿肝硬化、肝坏死、肝癌、急性肝炎等,常伴有腹水、脾肿大、食道或腹壁静脉曲张、蜘蛛痣及肝功能异常,一般鉴别不难。

3.5内分泌性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Syndrom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H,SI-AH,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库欣综合征、醛固酮分泌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分泌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3.6妊娠性妊娠后半期,妊娠中毒症等。

3.7特发性该型水肿为一种原因未明或原因尚未确定的(原因可能一种以上综合征,多见于妇女,往往与月经的周期性有关。

3.8营养性①原发性食物摄入不足,见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如严重灾荒所致的饥饿;②继发性营养不良性水肿见于多种病理情况,如继发性摄食不足(经性厌食、严重疾病时的食欲缺乏、胃肠疾患、妊娠呕吐、精神神经疾患、口腔疾患等,消化吸收障碍(消化液不足,肠道蠕动亢进、吸收面积减少等,排泄或丢失过多(大面积烧伤和渗出、急性或慢性失血、蛋白尿等以及蛋白质合成功能受损,严重弥漫性肝疾患等。

3.9局部性水肿①淋巴性:原发性淋巴性水肿(先天性淋巴性水肿、早发性淋巴性水肿,继发性淋巴性水肿(肿瘤、感染、外科手术、辐射等。②静脉阻塞性:肿瘤压迫或肿瘤转移,局部炎症,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瘢痕收缩以及创伤等。可分为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以及其他静脉阻塞。③炎症性:为最常见的局部水肿。见于丹毒,疖肿,卢德维(Ludovici咽峡炎,蛇毒中毒等。④变态反应性:荨麻疹,血清病以及食物、药物、刺激性外用药等的过敏反应等。⑤血管神经性:可属变态反应或神经源性,可因昆虫、机械刺激、温热刺激或感情激动而诱发。部分病例与遗传有关。

因为水肿的原因较复杂,要明确水肿的病因,需要仔细观察、辨析。中医水肿定义:各种原因导致的体内水液运行障碍,水湿停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症,称水肿。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可见水肿病因复杂,但一般认为水肿和肾病有关,所以一般水肿患者一次分诊往往被分到肾内科,事实上到肾脏内科就诊的水肿患者非肾性水肿所占比例也不少,肾内科医师要熟悉常见水肿的病因诊断,从而为二次分诊做准备。

参考文献

肾病内科篇2

山东省高唐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内科,山东聊城 252899

[摘要] 目的 探究与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中医内科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县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给予中医内科治疗,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出现骨质酥松与药物性糖尿的患者数明显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还可促进康复进程,将其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

关键词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内科;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9(c)-0184-02

肾病综合征作为临床上一类较为常见的肾脏疾病,发病率较高,主要是指由于不同程度的肾脏病理损害导致的一些列临床病症,临床表现包括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水肿等症状[1]。由于本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症状较重,且采用药物治疗可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若无法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的进展,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发生发展,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影响[2]。因此,临床工作者长期将肾病综合征的治疗放在肾脏疾病的首位。我们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证实,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采取中医治疗方法较比常规西医可取得更加显著的临床疗效,现针对我县收治的11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分别采用常规西医与中医内科治疗,将其临床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县自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中男34例,女23例,年龄在16~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6岁,病程在8~14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0.9个月。试验组中男36例,女21例,年龄在18~6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4岁,病程在7~13个月之间,平均病程为11.2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①大量蛋白尿;②高脂血症;③低蛋白血症;④水肿;⑤全部患者自愿参与本次试验。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③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合并尿路感染等疾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方法为:对症治疗、利尿,降血脂,抗凝治疗、激素治疗。试验组给予中医内科治疗,治疗方法为:①脾肾阳虚水泛型 药方组成:40 g的山药,20 g的菟丝子,各15 g的仙灵脾、茯苓、焦白术及益母草,各10 g的补骨脂、泽泻及熟附片。②肺脾气虚湿盛型 药方组成:各30 g的薏苡仁及山药,20 g的生黄芪,各15 g的大腹皮、焦白术、党参及茯苓,还有10 g的防己。上述药方均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对于血肿加重的患者,在药方中加用消水利肿的药材,主要包括陈皮、茯苓皮、猪苓等。两组患者均以治疗15 d为1个疗程,在治疗结束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1.3疗效评价标准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为下面三个等级,其中将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肾脏功能正常,尿蛋白(-),尿蛋白总量<0.13g/d,胆固醇<5.6 mmol/L,血清白蛋白>35g/L评为治愈;将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肾脏功能基本恢复,上述各指标有好转迹象评为有效;将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无好像迹象甚至加重,上述各项指标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评为无效。以治愈及有效之和所占比例作为总有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治愈17例,占29.82%,有效24例,占42.11%,总有效41例,总有效率为71.93%,对照组经过治疗后治愈20例,占35.09%,有效32例,占56.14%,总有效52例,总有效率为91.32%。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明显提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对比

对照组经过治疗后出现骨质疏松的患者数为13例,占22.81%,出现药物性糖尿的患者数为9例,占15.79%,试验组经过治疗后出现骨质疏松的患者数为2例,占3.51%,出现药物性糖尿的患者数为2例,占3.51%,试验组较对照组相比,出现骨质酥松与药物性糖尿的患者数明显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肾病综合征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逐渐趋于低龄化[3]。肾病综合征主要是指由于多种肾脏病理损坏导致的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及大量蛋白尿等一系列病症,若无法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可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患者死亡[4]。以往临床上以常规西医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对症治疗、利尿,降血脂,抗凝治疗、激素治疗等,但临床疗效不佳,在本次研究中所选择的经过常规西医治疗的5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总有效率仅达到71.93%。另外,由于该病的病程较长,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难治愈,现为了提升临床治愈率,我们将中医内科应用到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5]。现代中医认为,肾病综合征属于“水肿”、“尿浊”、“腰痛”范畴,发病的根本在于肾脏,体现在肺脏,在治疗过程中应以调理脾脏为主[6]。而该病的主要发病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是由于风邪侵袭肺部,导致肺失宣降,从而使得肺部循环等功能出现障碍,诱发脾气虚弱、脾虚湿盛等症状,这就使得脾脏在运化水液的能力上出现障碍,造成水肿的出现[7]。另一方面是由于肾气虚导致患者的肾脏排除水液的功能的功能受到影响,进一步诱导的水肿的形成,同时水肿形成的原因还包括机体循环功能出现障碍,导致瘀血的产生[8]。经过大量临床研究表明,在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原发性肾病期间需注意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其实施辨证施治,以达到良好的治愈目的。在本次试验中我们将收治的57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分为脾肾阳虚水泛型与肺脾气虚湿盛型。针对脾肾阳虚水泛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面黄、尿少、水肿、苍白及腰膝酸软等,给予了中药温补脾肾、化气行水的药方治疗,药方中包含了山药,菟丝子、仙灵脾、茯苓、焦白术、益母草、补骨脂、泽泻及熟附片等药材[9]。而针对肺脾气虚湿盛型患者的临床症状,包括水肿、脉搏弱、气短、苍白、腹胀、肢体无力等,给与了补气利湿健脾的药方治疗,药方中包含了薏苡仁、山药、生黄芪、大腹皮、焦白术、党参、茯苓及防己等药材。同时对于血肿加重的患者,在药方中加用消水利肿的药材,主要包括陈皮、茯苓皮、猪苓等药材,另外,为了降低由于应用激素治疗易出现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的患者,加用菟丝子、三棱等药材。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中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患者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达91.23%,其有效率较经过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相比得到明显提升,且包括骨质疏松症及药物性糖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该结果与殷献军[10]于2012年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提示了中医内科治疗原发性肾病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综上所述,对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可取得显著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还可促进康复进程,降低不良反应,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内科学[M].2版(上、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03-604.

[2] 王建萍.126例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析[J].光明中医,2010,12(2):252-253.

[3] 吴东蛟.论肾病蛋白尿的中医病因病机[J].吉林中医药,2011,9(3):195-196.

[4] 丁英钧,王世东,傅强,等.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文献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7(2):183-184.

[5] 魏明刚.肾病微炎症状态的中医理论探讨[J].中医杂志,2011,3(10):813-814.

[6] 邹节黎.4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内科治疗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9):115-116.

[7] 薛黎明,宋纯东.肾病综合征中医病机和治疗邹议[J].江苏中医药,2010,42(3):69-70.

[8] 周强,全小林,刘桂芳,等.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概况[J].中医药信息,2011,12(1):95-97.

[9] 刘丽君,郭中凯.银杏达莫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极其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2012,9(15):89-90.

[10] 殷献军.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思路和方法[J].当代医学,2012,12(29):156-157.

肾病内科篇3

1一般护理

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的安静、整洁以及空气新鲜,让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病房周边的声音一般情况下要低于35分贝一40分贝[2】,温度需要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湿度过高,汗液不容易蒸发,对患者出汗有抑制作用,从而增加尿液的排除量而使得病情加重,湿度过低患者又会觉得空气干燥,造成口干舌燥。口渴等不适感。),尽量让患者做到一人一间病房,避免发生交叉感染【3】。让患者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以免病情加重。另外,也要患者注意减少运动量,这样患者体内的新陈代谢不会过快,从而降低肾脏的负担,达到减轻病情的作用。

2防感染护理

2.1皮肤的护理由于患者肾功能的衰退,体内的很多尿素氮以及各种毒素要经过皮肤毛孔出体外,由此而导致患者皮肤出现瘙痒以及脱屑现象。因此,很多患者会忍不住开始用手抓挠来止痒,往往会出现皮肤破溃的出现,这样皮肤极易被感染。为此,护士要指导患者经常用温水擦全身的皮肤,使皮肤保持清洁,患者的内衣、内裤等贴身的衣服要选用性质温和的肥皂来洗,并使衣服以及床单被褥保持干净、清爽。患者的指甲不要留太长,防止其抓痒时很容易弄破皮肤。对于面部出现水肿的患者睡觉时要用高一点的枕头,这样会减轻水肿,水肿很严重的患者要经常的跟换体卧位,防止褥疮的发生。总之,这一环节很重要,一旦出现皮肤感染,将会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

2.2口腔的护理由于大量的尿素氮以及肌酐等无法及时的排出而积聚在消化道内,有一部分会通过消化道由唾液排出体外,尿素氮经细菌分解后产生的氮会对口腔粘膜有很大的刺激作用,降低口腔黏膜的防御能力进而极易发生溃疡性的口腔炎。因此,要指导患者正确的刷牙方法并告知患者使用软毛牙刷。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用1%4%的碳酸钠溶液或复方硼砂溶液进行护理[4],一天2次~3次,病情特别严重者必要时可口服维生素B2。

2.3上呼吸道的护理由于患者大部分住院期间使用了大量的免疫抑制剂或糖皮质激素,致使患者自身的抵抗力严重下降,机体防御能力不足,极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从而导致病情的加重和复发,使得病情变得复杂而不容易治疗。因此,对呼吸道的护理显的很重要,平时要注意病房的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定期对病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别外,要减少患者家属以及亲人的探望次数,以及减少患者去公共场所的次数,防止被感染和发生交叉感染。

3饮食护理

适宜的食物:患者宜食用蛋白质以及维生素高的食物。蛋白质应该以高生效的动物蛋白为主(不包括豆制品),例如:淡水鱼、瘦肉、奶类、蛋类等等,可以补充人体必须的更重氨基酸。蛋白质的摄人要根据尿素氮以及肌酐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为0.3~0.35g/kg•d【5】。禁忌的食物:辛辣食品:大蒜、生姜、辣椒、葱等辛辣之物,刺激性太强,不宜食用;豆制品:各种豆类,黄豆、绿豆、青豆、黑豆、花生、核桃,以及豆类制品如豆芽、豆腐等;发物食品:这类食品包括各种海产品,香蕉以及韭菜等等,另外血钾高的患者不宜吃红枣、鲜菇、柠檬、柑橘、香蕉、果汁等钾含量高的食品。

4心理护理

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慢性病,发病时间长,需要长期的治疗,给患者以及家人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以及经济压力,因此,患者往往会出现忧虑、焦躁、消沉、忧郁,并且情绪会随着病情的变化而波动很大。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几次的经验和患者谈心,给患者以及家属耐心的讲解相关的疾病常识,消除患者的种种顾虑,使得患者更积极的配合治疗。当患者情绪低落时要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关心,使患者感到温暖而不丧失对治疗的信心,使患者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疾病。

肾病内科篇4

倪兆慧#糖尿病

医生手记

一天,一位65岁女性患者因纳差、恶心、头晕、双下肢水肿来我院就诊。检查结果提示该患者有大量蛋白尿、贫血、血肌酐升高、血糖升高,诊断为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脏病5期。据悉,该患者十余年前被确诊为糖尿病,此后一直服用降糖药,但血糖控制不佳。两年前,患者出现双下肢和晨起眼睑水肿、夜尿次数增多、血压升高等情况,但未重视。临床上,与该患者有类似经历的患者并不少见,很多患者并不知道糖尿病可能会累及肾脏,更容易忽略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从而失去早期治疗的机会。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由糖尿病引起的继发性肾脏病,是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微血管病变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糖代谢异常,肾脏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氧化应激,以及遗传等多因素有关。在西方国家,糖尿病肾病已成为终末期肾衰的首要病因。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肾病早期症状隐匿,仅在运动、应激等情况下,出现一过性微量白蛋白尿。若未给予及时治疗,病情可逐步进展,出现持续性临床蛋白尿,主要表现为尿泡沫明显增多、下肢或踝间水肿、高血压。到了晚期,可伴有贫血、皮肤瘙痒、小腿痉挛、恶心呕吐等肾功能受损的症状。另外,患者也常合并心、脑、足、视网膜、外周神经等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由于糖尿病肾病患者体内存在极其复杂的代谢紊乱,一旦发展至终末期肾衰,治疗起来往往比其他肾病导致的肾衰更为棘手。

早发现,筛查“糖肾”高危人群

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若患者有较长的糖尿病病程(1型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2型糖尿病病程超过5年)且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或同时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应考虑糖尿病肾病可能,肾穿刺活检可确诊。为早期发现和诊断糖尿病肾病,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5年后、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诊断,就要每年接受肾病筛查。筛查内容包括:随机尿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测量血肌酐值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定期检测血压和体重,进行眼底检查明确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存在血糖控制不佳、胰岛素抵抗、持续高血压、蛋白质摄入过多、高脂血症、肥胖、遗传、吸烟等高危因素的糖尿病患者,更应警惕是否存在肾脏病变。

综合治疗,有效控制“糖肾”

目前,糖尿病肾病主要通过控制可能导致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干预,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进展。具体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限盐、戒除烟酒等);强化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值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为肾病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腹透示范中心、上海市血透质控中心、上海市腹膜透析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尿毒症诊治中心。科室在肾脏病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及成果,在腹膜透析和血液透析治疗方面享有盛誉。学科以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IgA肾病等肾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见长。近年来,在科主任倪兆慧教授带领下,团队精于传承、勇于创新,致力于该领域医教研全面发展。

倪兆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常委。长期从事肾脏病临床与基础研究,擅长疑难肾脏病的诊治。

肾病内科篇5

【关键词】 西藏;慢性肾衰;病因分析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疾病的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代谢废物在体内潴留,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代谢紊乱,病程不可逆且呈进行性加重,目前尚无理想治疗方法。因此了解慢性肾衰的病因分布变化,对原发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避免和减缓慢性肾衰的关键之一[1]。现将我科2003年3月~2009年4月的268例慢性肾衰竭患者的原发病病因进行总结分析,探索本地慢性肾衰的病因特点,为该病的防治寻找方法。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68例,男148例,女120例,男:女=l.23:1,年龄14~72岁,发病年龄高峰段为46~68岁,病程1月~12年,血肌酐173~2100mmol/L,血尿素氮9.6~87.8 mmol/L,血红蛋白49.8~157 g/L,肾小球滤过率3~82 ml/min,全部患者均有轻重不等的恶心、乏力、食欲不振等尿毒症症状。全部病例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内科学》第六版关于CRF的诊断标准,均根据病史、全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CRF。

2 结 果

268例慢性肾衰患者中糖尿病肾病居首位,共97例(36.19%);其次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共68例(25.37%);高血压性肾病34例(12.69%);痛风肾24例(8.96%);梗阻性肾病17例(6.34%);慢性肾盂肾炎12例(4.48%);狼疮性肾炎7 例(2.61%)、慢性间质性肾炎4(1.49%)、多囊肾3例(1.11%)、过敏性紫癜肾炎2例(0.75%)。

3 讨 论

CRF是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持续发展的共同转归,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基础上缓慢出现肾功能减退,直至衰竭,多数患者直到肾功能严重不全时才被发现。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预后差,死亡率高。该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呈逐渐增高趋势,因此了解本地慢性肾衰的病因变化,及时诊断和治疗慢性肾衰的原发病对防治CRF有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了近几年我院的268例肾衰患者的病因分布情况,发现糖尿病肾病是本地区CRF的首要原因,占36.19%,与西方国家的30.0%接近,且绝大多数为2型糖尿病患者(79例)。因此我们应该引起对糖尿病重视,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糖尿病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肾衰在本研究中居第2位,占25.37%。与国内的既往研究不同,如上海华山医院的587例中378例占64.4%[2]。分析可能原因:社会进步和发展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与感染相关的肾小球肾炎的治疗比较及时和规范,避免或延缓其发展为CRF,故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的CRF所占的比例下降。因此,加强卫生宣教、定期尿常规检查是早发现慢性肾小球肾炎所致CRF的有效手段。

高血压肾病所致CRF为第3位占12.69%,较西方的22.7%[3]低,但与我国叶任高等[4]的6.5%相比较高。这可能与随人口老龄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明显上升有关。高血压肾病是高血压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8%最终出现肾功能不全,大约10%的高血压患者死于肾功能衰竭。因此,加强高血压的宣传,严格控制血压是避免、延缓高血压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位居CRF第4位病因为痛风肾病,占8.96%,发病率是很高的,虽然这方面国内暂无相关研究,但尤其应当引起重视,分析原因与西藏高原的高尿酸血症高发病率有关,尿酸增高原因可能是本地区人群进食肉类食物,特别是含有大量蛋白质的牛羊肉等富含嘌呤类成分食物有关。其次,高原缺氧使体内乳酸浓度增高,竞争性的抑制血尿酸的排泄,引起尿酸增高,以及高原缺氧引起红细胞增多,产生嘌呤代谢产物尿酸增多,内源性细胞分解产物增多,也引起血尿酸增多[5];年龄方面老年人肾脏功能减退,也是尿酸增高的原因。长期的高尿酸血症导致了痛风肾的发生。因此,在高原加强对高尿酸血症的宣传教育,提倡多运动、避免肥胖及低嘌呤饮食(低肉食、低蛋白)、低糖、低脂的饮食习惯对高尿酸症的防治以及防治痛风所致痛风肾病以致肾衰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中慢性间质性肾炎即药物性肾损害占1.49%,与以往统计的20%有明显下降,这与医学进步有明显关系,可能与临床药物使用的逐步规范化及人们对药物副作用的警惕性增加相关。梗阻性肾病占6.34%,发病率不高,与国内的报道的3%相近[3]。慢性肾盂肾炎占4.48%,与上海华山医院的14.8%相比虽有明显下降,但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这类原发病的诊治。其他的如过敏性紫癜肾炎、多囊肾、狼疮性肾炎所致CRF发病低,可能与本地人口少,发病率低有关,但对其原发病的防治也不能忽视。

本文总结分析了我院268例慢性肾衰的病因分布,病例样本相对较少,也没有分析年龄、种族等因素,因此统计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仅能说明本地的情况。但这对我们了解本地慢性肾衰的病因概况,及时的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导致CRF的原发病,从而减少CRF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梅长林,陈 楠,阎祝三,等.慢性肾功能衰竭[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1997,17(6):323.

[2] 李士梅主编.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600.

[3] 袁平霞.13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0):2182.

[4] 叶任高,孙 林,李幼姬,等.94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分析[J].中华内科学杂志,1985,21(4):210.

肾病内科篇6

从我国慢性肾功能衰竭发病的情况来看,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病综合征仍为最常见的发病原因,其次为糖尿病性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多与人体免疫反应有关,过去认为"全身血液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在其发病机理中起主要作用。因此,此病的治疗自四十年代以来多采用全身给予类固醇激素、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和针对免疫细胞的毒性药物来治疗,近20年来临床上一直无新的疗法出现,大量激素的应用带来严重副作用,如柯兴氏综合征(满月脸、脂肪向心性堆积和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溃疡病、感染、精神症状、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遗憾的是,国内外肾脏病界仍然沿用这种全身用药方法,而这样全身大剂量激素应用的目的只是为了治疗相当于全身重量5%的肾脏的病变。

近年来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使得这种全身用药方法越来越受到置疑,开创一种肾脏局部用药新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为局部用药可避免或减少免疫抑制剂及免疫细胞毒性药物的全身分布及由此带来的副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早在1990年创新地提出一种肾脏局部用药治疗肾脏疾病的方法--肾囊内药物注射疗法(即肾囊疗法)。

所谓肾囊即包绕于肾脏周围的一层疏松脂肪组织,有一定容积,过去曾有人利用麻醉肾脏被膜进行肾囊封闭疗法治疗肾绞痛,但此前无人研究药物注入肾囊后,是否可以进入肾组织,进而发挥药物作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肾内科利用多种动物进行了系列的研究,证明药物注入肾囊后,肾囊可以作为药物的贮存场所,使药物缓慢进入肾组织而发挥其作用。

肾囊疗法由于是局部给药,药物用量小,肾组织内药物浓度高且维持时间长,治疗针对性强,副作用及合并症都可明显减少。与口服及静脉给药相比,可大大减少药物用量及相应的用药费用(药物用量仅为前者的16%左右),且减少药物副作用带来的额外治疗费用。因此,肾囊疗法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对于广大患者来说还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目前,人民医院肾内科已在临床上开展B超引导下肾囊内注射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工作,并已取得了显著疗效。肾病综合征的治疗避免了全身大剂量激素应用,对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推迟了尿毒症发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

肾囊疗法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995年美国肾脏病年会第一次将其列入会议内容,并开辟了新的专题栏目。1999年日本肾脏病学会东部大会将肾囊疗法论文作为大会第一位邀请发言稿并颁发特别贡献证书。

肾病内科篇7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肾脏的一种慢性细菌性感染,它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传统的教科书甚至泌尿外科的专业教材里极少单独列出来详细阐述,在临床工作尤其是基层医院工作中极容易出现误诊。本例误诊病例,结合文献资料的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基层医院同行对此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的机率。

病历资料

患者,女,23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咳嗽、气促1天”入院,既往有1型糖尿病病史。入院时查体:双侧肺呼吸音粗,双下肺可闻及湿音,肝区及右肾区叩痛。入院时急查血常规示:WBC 28.5×109/L,NEUT 0.91%,HGB 91g/L。入院诊断为发热查因肺部感染(?);1型糖尿病。在内科予抗感染、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后,发热及咳嗽等症状好转,但右侧腰部疼痛,仍有右肾区扣痛,B超及CT均提示右肾占位性病变,肝脏增大。CT增强示右肾占位病变,巨块型肾癌可能性大,提示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肿瘤内科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活检结果示镜下见少许肾小管及肾小球结构,无明显异形性改变。其后转泌尿外科拟予手术治疗。转科后予静脉肾盂造影(IVP)检查,报告示双肾显影良好,功能正常。术前诊断为右肾占位性病变(右肾癌?);1型糖尿病。术前讨论时考虑肾癌可能性大,拟予右肾根治性切除术。术中见右肾稍增大,中下部为肿块,质地不均,边界不清,并与周围组织有粘连,遂将右肾切除,并清扫肾周及腹膜后转移淋巴结。术后第3天病理结果示右肾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淋巴结呈慢性炎症改变。患者术后恢复好,随访2年,预后良好。

讨论

病因: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XGP)是肾脏的一种慢性细菌性感染,在国外一些权威教材里(包括《史密斯泌尿外科学》和《默克诊疗手册》)均归在泌尿系的非特异性感染里。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常常因泌尿系结石、梗阻或自身免疫力低下,而导致反复的泌尿系感染而形成。本例患者无泌尿系结石,但因为有1型糖尿病病史,其自身免疫力较低,因此造成反复感染。

病理:XGP按病变过程可分为3期,Ⅰ期肾内型,病变限于肾实质内,仅累及一个肾盏或部分肾实质;Ⅱ期肾周型,病变已穿透肾包膜到肾周筋膜;Ⅲ期肾旁型,病变累及大部分或全部肾脏,并侵犯肾周组织。Solomon按病变局限程度把XGP分为弥漫型(85%~90%)及局限型(10%~15%)。弥漫型病变广泛侵犯肾实质和肾周围,多与邻近器官粘连;局限型为肾实质局灶性病变,部分肾实质被含脂质的泡沫细胞代替,形态学改变似肾癌,全肾功能丧失较弥漫型晚。

临床表现:XGP好发于中年妇女,可能与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有关。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有肾结石病史,多单侧发病。主要表现为肾区疼痛、肾区肿块、原因不明发热、贫血、反复发作尿感、脓尿、乏力、厌食、体重下降和便秘等,常被误诊为尿路结石、非特异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和肾肿瘤等。另有部分患者(Malek and Elder统计约有50%患者)表现有肝功能异常,此为反应性肝炎所致,主要表现为球蛋白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当患肾切除后可恢复正常。有研究认为这种肾源性的肝功能改变为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本例患者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咳嗽、气促1天”入院,肾区有叩痛,尿液检查无异常,而肝功能检查确实出现碱性磷酸酶和球蛋白升高,这一特征在类似病例的诊断里应引起警惕。

影像学检查:CT扫描是诊断XPG的最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平扫通常表现为一个大而不均值的肾形包块,肾实质内常出现多处水样密度病变,为扩张的肾盂或脓肿;在强化扫描图像中,这些边缘被强化,中央部分由于充满脓液,不被强化。局限型XGP的影像学表现可酷似肾癌,易引起误诊。但肾癌的密度较XGP高,CT平扫大多数肾癌呈不均质的低密度,部分呈等密度,极少数为高密度,增强扫描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多数强化较XGP明显,静脉期或排泄期肿瘤密度迅速下降,肿块可有钙化,可侵犯肾门、腹膜后淋巴结及肾静脉。而XGP的炎症反应较广泛,常伴有肾筋膜及腰大肌增厚粘连。

诊断:XGP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诊断十分困难。1980年以前,国内外文献报道几乎无术前确认的病例。有统计报告,误诊为肾肿瘤及结核者约占50%以上,结石并肾积水者约40%,少数误诊为肾囊肿或肾周围脓肿。误诊的主要原因,一是诊断者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病名不知道或不认识,二是本病确无特殊性症状和体征。本例患者在术前误诊为肾肿瘤,行患肾切除及淋巴清扫术,术后病理确诊为XGP。

结合文献资料及临床资料回顾,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时应高度怀疑XGP:①患有上尿路梗阻,特别是上尿路结石,出现反复尿路感染、发热、肾区肿块,尤其是中年妇女;②如无尿路梗阻,但有合并免疫力降低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出现反复发热、肾区肿块或肾区叩痛者;③排除肝脏原发疾病所致的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碱性磷酸酶及球蛋白升高;④平扫病灶CT值为负值,注射造影剂后增强不明显,伴有肾周筋膜及腰大肌增厚粘连;⑤尿细胞学检查在1张涂片上有5个以上的泡沫细胞即可确立诊断,但泡沫细胞检出阳性率不高,必要时可考虑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以确诊。

治疗及预后:XGP的治疗依靠正确的诊断,对于怀疑为XGP的病例,应行保留肾单位的手术,如肾部分切除术;但如果感染广泛,应行包括切除所有受累组织的肾切除术,即根治性肾切除术。行手术治疗后预后良好,一般不复发。

参考文献

1 Iskandar SS,Prahlow JA,White WL.Lipid-laden foamy macrophage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Potential frozen section diagnostic pitfall[J].Pathol Res Pract,1993,189:549.

2 申吉泓,李响,张建华,等.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与治疗(附8例报告)[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4,9(2):88-89.

3 黄伟华,陈坚.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J].中华外科杂志,2000,38(6):439-441.

肾病内科篇8

慢性肾功能衰竭(简称慢性肾衰CRF),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致使肾脏明显萎缩,不能维持其基本功能,临床出现以代谢产物潴留,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全身各系统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也称为尿毒症。常见症状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乏力、腹泻、皮肤瘙痒、骨痛、抽搐和出血征象等。部分患者病史不清,早期没及时就医,有的在基层就医化验条件有限,没能正确诊断造成误诊误治,对治疗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我院近10年来共收治这样的患者58例,经过整理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我们选用1999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肾内科接诊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58例,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令16~60岁,入院时血肌酐500Umol/L左右,尿素氮22mmol/L左右,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按第六版内科教材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标准,患者既往无慢性肾炎病史。入院后经过问病史误诊为高血压病21例,误诊为贫血15例,误诊为胃肠疾病12例,误诊为皮肤病4例,误诊为其他疾病6例。

2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误诊为高血压病:以肾性高血压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多因头晕、头痛等就医,首诊检查发现血压增高,由于医生对肾性高血压认识不足,未进行肾功能等全面检查,仅给予降压对症治疗,且有些患者不系统用药,症状缓解则停药,致使血压不稳,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延误病情。

误诊为各种贫血: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出现肾性贫血早期以乏力为自觉症状,多在就诊时检查诊断为贫血;门诊医生满足于贫血的诊断而忽略了进一步行肾功能、尿常规等检查。长期误诊为其他原因的贫血,有的去血液科检查,久治无效,误服误治,或长期大量用药,进一步加重肾功能损害,致使病情发展。

误诊为胃肠疾病:消化系统症状是尿毒症最常见的症状,因腹胀、纳差、恶心、呕吐、排黑便,门诊诊断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多就诊于消化内科,用药缓解后停止治疗,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明显或肾功能损害已达到尿毒症期,延误了早期治疗的时期。

误诊为皮肤病: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出现皮肤瘙痒,多去皮肤科就诊,多诊为皮肤瘙痒症,治标不治本,久治无效。服用大量以毒攻毒之品或虫类药等,或服用肾毒性药物的偏方加重肾脏损害,导致药物性肾损害,使慢性肾功能衰竭加重。

误诊为其他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起病隐匿,常以某个系统为首发症状,掩盖了肾脏本身的表现。不少患者对病史叙述不清楚,临床医生思路狭窄,缺乏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全面认识,病史询问不详,体格检查不仔细,所以有些患者有心悸、气促、下肢水肿被诊为心力衰竭,因咳嗽、咳痰、发热诊断为肺炎,因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斑诊断为血小板减少症,因昏迷、抽搐诊断为脑出血等。

不规范用药:肾脏代偿能力强,至慢性肾功能衰竭阶段肾脏损害已经较重,此时治疗效果较慢。有病急于求成,有的患者短时间内频繁换药,吃偏方试验性治疗,不避免毒性药物的应用,不按医嘱用药,有的肾病患者及临床医生认为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效果更好,致使肾病患者大把吃药,使体内药物代谢紊乱,脏腑功能失调,使慢性进展的肾病迅速恶化。

所以应普及肾脏病知识,将肾功能检查作为常规检查项目,建立随访和追踪观察制度;尽量减少误诊误治,早期诊断可延缓甚至阻止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对于控制肾功能进展十分有利。

参与文献

[1] 李政,杨咏梅,孙维龙.慢性肾功能衰竭误诊17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9(4):1382.

[2] 陈振峰.慢性肾功能衰竭误诊24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1(6):125.

上一篇:心脑血管内科范文 下一篇:西医内科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