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静脉瘘范文

时间:2023-12-07 16:05:23

肺动静脉瘘

肺动静脉瘘篇1

病例资料

男性患者,35岁,因劳累后心悸查因。使用美国ge light speed 64排ct扫描仪,行心脏冠状动脉ct检查,在回顾性心电门控下,根据病人的心率确定扫描方式。100ml对比剂加40ml生理盐水以4ml/s经肘静脉注射,根据测得的降主动脉峰值的时间作为冠状动脉ct扫描延迟时间或依据心率不同延迟时间在20-28s。启动扫描,采集原始数据。传入adw 4.2后处理工作站,于75%r-r间期进行轴位及斜位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容积再现(vrt)重建。

诊断:双侧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讨论

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指左右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心脏或大血管之间存在的先天性异常通道,是一种解剖异常。包括左右冠状动脉的主支或分支直接通入心腔,冠状静脉瘘,肺动脉肺静脉上腔静脉或支气管血管。冠状动脉瘘最常累及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约占55%,累及左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约占40%,左右冠状动脉或其分支均受累者约占5%[1]。受累的冠状动脉扩大,迂曲,延长,血管壁薄,形似静脉。本例由左,右冠状动脉各一分支通向肺动脉主干形成瘘管。冠状动脉的起源是正常的,左右冠脉主干各起自于左右冠状动脉窦。瘘管自冠状动脉发出后直接与肺动脉主干相通。

caf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胚胎发育有关。正常情况下,人类胚胎早期的心肌结构呈海绵状,心肌肌小梁间存有窦状间隙并与心腔和冠状动静脉交通。随着心肌细胞发育,心肌结构渐变致密,窦状间隙缩小变细并渐渐退化为thebesion静脉,与冠状动脉静脉的连接自然消失。若由于某种原因,局部心肌发育停止于胚胎早期,则窦状间隙可持续存在便形成了caf。也有人认为,原始隔没有完全发育和冠状动脉瘤也是caf形成不可忽视的原因[2]。

以往冠状动脉瘘确诊依靠血管造影,通过造影,显示对比剂经过扩大迂曲有时呈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冠状动脉通入心腔来确诊。64排螺旋ct利用其多排的对称或不对称探测器,多数据采集系统,特殊的重建算法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使无创性心脏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成为可能。64排螺旋ct能清晰立体的显示出冠状动脉瘘受累血管,并准确显示出瘘口。用其来诊断冠状动脉瘘将是一种更容易为患者接受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caf还需要与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畸形(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 from the pulmonary artery,acapa)鉴别。acapa分为完全型:即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肺动脉;部分型,即左或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或副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caf属于冠脉“终止”异常,acapa属于冠脉“起源”异常。全面分析冠脉起源走行分布,了解正常变异有助于鉴别。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笔者认为主要鉴别点在于与肺动脉相连的冠脉是否由多个细小分支逆行充盈。如是,则为冠脉异常起源,否则为冠脉-肺动脉瘘[3]。

caf患者其症状取决于瘘口大小,分流部分,是否发生冠脉窃血以及分流部分与瘘血管间的压力差。本病例患者为成年劳累后出现胸闷,瘘口较细小,发病年龄症状和瘘口大小密切相关。无合并其他畸形。国内外文献报道:分流量小/无明显症状的年幼患者暂不给予特殊处理,但应该随访观察,对于分流量大,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应该行手术治疗[4]。

【参考文献】

 

1. 朱海峰,范家栋.多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瘘1例,中国ct和mri杂志,2004,4(2):63-64;

2. 王兴祥,冯义柏,周利龙等[j],先天性冠状动脉瘘95例临床分析,中国综合临床,2003,19(2):156;

3. 王诚,凌坚,赵世华,等.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影像学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7(38):692-693;

肺动静脉瘘篇2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肺循环楼;顽固性咯血;介入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a)-080-02

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bronehial artery to pu1 monary circulation shtmt,BPS)是指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和(或)静脉间的异常直接分流。同时合并咯血和心肺病变等一系列临床病征。顽固性咯血是指内科治疗后反复发生咯血1 年以上、大咯血发生1 次以上并经过积极治疗再次反复者。支气管-肺循环瘘被认为是顽固性咯血的复发原因之一[1-2],介入治疗是目前治疗BPS的有效方法,但是栓塞的方法不同,咯血治疗的效果以及复发率也不尽相同,本文笔者收集60例采用不同栓塞方法治疗的患者资料,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1~2010年112例咯血栓塞介入治疗患者资料,其中,60例经DSA证实为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男47例,女13例,年龄13~75岁,平均(50.5±21.6)岁。全部患者均有反复咯血症状,咯血量500 ml 7例。临床诊断为支气管扩张28例,肺癌并咯血12例,肺结核16例,食道癌肺转移2例,病因不明2例。全部患者行DSA检查显示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29例,其中右侧16例,左则13例;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共20例,右侧14例,左则6例;复杂瘘11例。全部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咯血量>300 ml/24 h;反复咯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病变范围广泛,无法行外科手术治疗;肺癌合并咯血。

1.2 方法

采用GE Medical Systems Lcv plus DSA 机及德国西门子AXIOM Artis dTA 平板DSA 机行DSA造影摄片。①传统组(28例):透视下以直径1 mm 左右的明胶海绵颗粒混于非离子型对比剂中经导管栓塞,再推注2 mm× 4 mm 明胶海绵长条,直至病变动脉远端分支及主干完全闭塞,BPS消失。②观察组(32例):根据造影表现,以100~300 μm Fe3O4微粒或300~500 μm PVA永久栓塞颗粒栓塞远端病变血管网,然后用3~5 mm 羊毛Coil 栓塞较粗的血管主干,用2 mm×4 mm 明胶海绵长条栓塞相对细小的血管主干,至BPS 分流及病灶血管完全消失。

1.3 疗效评价

治愈:24 h 内咯血停止,无需内科处理,随访1年无复发。显效:咯血即时停止,经内科处理止血,随访3 个月无复发。有效:咯血量较前减少50%以上,可经内科处理止血,随访1 个月无复发。无效:咯血短期内复发,咯血量较术前无明显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本组60例患者据一次栓塞成功,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良反应

两组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反应,但是无脊髓损伤及体循环重要器官误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3 随访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2年的随访,两组咯血复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概述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体循环与肺动脉循环间存在交通,但出生后体循环仅通过支气管动脉向肺内支气管供血,在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水平支气管动脉和肺血管之间也有许多交通支,这些交通在出生后完全闭塞成为潜在的交通。在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的发发育形成过程中,血管发育或融合障碍即可能引起BPS,这类患者常合并肺实质发育异常,等当肺内发生炎症、肿瘤使肺动脉受损阻塞,尤其是在血氧饱和度降低,肺动脉血流减少或需求量增加时,支气管动脉代偿性增生,通过吻合支扩张或直接交通增加血流量,从而引起BPS[3]。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表现为病变侧支气管动脉增粗、迂曲,病变区血管杂乱(图1),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引流血管是肺静脉属支,造影时可显示肺静脉(图2)。

(支气管动脉分支迁曲、杂乱、增多,左下肺动脉分支显影)

3.2 介入治疗

BPS介入治疗目的是终止咯血,所以必须永久性闭塞瘘口和异常血管[4],单纯明胶海绵栓塞治疗近期止血成功率较高,但容易复发,本文传统组术后咯血复发率明显多于观察组,与文献报道一致[5]。而且病变血管再通后的咯血情况会比术前更为严重,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本组笔者采用永久栓塞法,并且配合应用大小不同的栓塞颗粒,首先均匀的栓塞远端血管分支,确切止血,防止通过肋间动脉及肺循环血管再通出血。其次主干进一步栓塞,从而减轻了末梢端血管腔内压力,使首程栓塞更为持久。此外除了支气管动脉外,肋间动脉、锁骨下动脉等侧支及其主干也可能成为出血灶的供血血管,应注意栓塞[6-7]。

3.3 栓塞颗粒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要选择不同的栓塞颗粒,对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的患者,可以选择较小的颗粒,因为肺动脉血流的冲击作用,能对微循环再栓塞。肺动脉-肺静脉、肺周体循环动脉-肺静脉瘘的栓塞应选用较大栓塞颗粒,对于复杂瘘患者应尽力栓塞全部供血动脉。对于无法全部栓塞者,可以栓塞BPS血管网。

总之,本文笔者采用永久栓塞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栓塞颗粒配合,栓塞远端血管网和全部供血血管,治疗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并发顽固性大咯血患者,止血效果良好,栓塞稳定,咯血复发率低,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国斌,熊斌,刘骏方,等.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大咯血的介入治疗[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10):1398-1341.

[2]Corr P.Management of severe hemoptysis from pulmonary aspergilloma using endovascular embolization[J].CardiovascIntervent Radiol,2006,29:807-810.

[3]Remy-Jardin M,Duhamel A,Deken V,et al.Systemic collateral suppl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thromboembolic and primary pulmonary hypertension:assessment with 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5,235:274-281.

[4]顾正明,何礼贤.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长期反复咯血[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3):165-167.

[5]李麟荪. 临床介入放射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94:310-312.

[6]Kim YG,Yoon HK,Ko GY,et al.Long-term effect of bronchialartery embolization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haemoptysis[J].Respirology,2006,11:776-781.

[7]吕维富,张行明,张学彬,等.支气管动脉-肺循环瘘的DSA表现和介入治疗[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5:360-363.

(收稿日期:2011-01-06)

肺动静脉瘘篇3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 并发症 分析和处理

资料与方法

2002年8月~2006年12月共有664例患者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男423例,女241例,患者平均61±10岁。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247例,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417例。

经桡动脉入路:取腕横纹近端2~3cm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皮下浸润麻醉,应用Cordis公司的桡动脉专用穿刺包,与皮肤呈30°~45°入针,穿刺成功后沿针头插入0.019inch桡动脉专用导引钢丝,退出针头,用手术刀尖划开皮肤约3mm后沿导引钢丝插入6F桡动脉鞘管,经鞘管注入硝酸甘油200μg、利多卡因25mg以防血管痉挛及肝素3000U抗凝,随后在X线透视下插入“J”形超滑造影导丝到达升主动脉出处,用桡动脉5F3.5~4.0专用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毕即可拔除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无限制。

经股动脉入路:股横纹下方约2cm、股动脉搏动的正下方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皮下浸润麻醉。导丝到位后,即可退出穿刺针,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管。经鞘管注入硝酸甘油200μg、利多卡因25mg以防血管痉挛及肝素3000U抗凝,随后在X线透视下插入造影导丝到达升主动脉出处,分别使用6FJL3.5~4.0、JR4.0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毕即刻拔除鞘管,压迫15~20分钟后纱布加压绷带包扎,术后右下肢制动24小时。

结 果

其中经桡动脉前臂血肿15例(2.25%), 经股动脉穿刺部位单纯血肿10例,其中并发假性动脉瘤2例(0.30%),同时并发动-静脉瘘2例(0.30%),血管迷走反射7例(1.05%),肺栓塞2例(0.30%),造影剂过敏2例(0.30%),硝酸甘油过敏1例(0.15%),消化道出血5例(0.75%),肾功能损害2例(0.30%)。

讨 论

肺栓塞:源于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肺栓塞的临床表现常不典型,易被误诊为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故不易诊断。肺栓塞常发生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后24~48小时,解除加压包扎后首次下床活动患者。肺通气灌注显像及核磁共振检查常可以明确诊断。肺栓塞一经确立诊断,应立即予以溶栓治疗,成功率高。预防的关键在于穿刺部位加压包扎不能过紧、过重,以避免直接压迫静脉,对有下肢深静脉炎或血栓栓塞病史患者,可经肱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出血、血肿:是股动脉穿刺最常见的并发症。预防的关键:①严格、规范、准确的股动脉穿刺;②避免反复、多次穿刺股动脉;③严格肝素用量;④减少操作时间;⑤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以左手3个手指在皮肤穿刺点上方,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或沿动脉鞘管走行方向,垂直向下压迫止血。切忌用力过大或在股动脉上方滚动,压力以穿刺侧肢体皮肤温度、颜色、足背动脉搏动与对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皮肤穿刺点无活动性渗血为宜。

假性动脉瘤:体检在穿刺部位有搏动性肿块,听诊可闻及明显的血管杂音即可诊断,血管超声多普勒可以确诊。预防的关键是准确的股动脉穿刺和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假性动脉瘤若不及时发现、处理,常不断扩大,压迫周围软组织及血管、神经,引起疼痛及股神经损伤,严重者瘤体破裂导致大出血。故假性动脉瘤一经明确诊断应积极治疗。可在血管多普勒超声指导下,用手或血管压迫器压迫股动脉破口(瘤颈部),同时行超声检查,若穿刺点无血液流动信号,加压包扎24~48小时。若搏动和杂音消失,超声显示破口封闭,瘤体与动脉壁隔断,多可完全恢复。注意:避免压迫静脉引起静脉血栓,避免压力过大、包扎过紧,引起下肢缺血或局部皮肤破溃、坏死。若经压迫处理无效,应及时行假性动脉瘤切除和动脉修补手术。

动、静脉瘘:与假性动脉瘤一样,动、静脉瘘多在数天内出现,有不断增大和破裂的危险。大多数动、静脉瘘在穿刺部位听诊可闻及连续性血管杂音,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在动、静脉之间有相交通的通道,可明确诊断。对于损伤较小的动、静脉瘘,可在血管多谱勒超声指导下试行压迫,但效果不确定。对损伤较大的动、静脉瘘,压迫方法不能奏效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瘘预防的关键在于准确的股动脉穿刺。

血管迷走反射:多发生于术前股动脉穿刺及术后拔除动脉鞘管时,占3%~5%。一经出现应积极处理,对心率缓慢者,可静脉推注阿托品0.5~1mg以提升心率,对抗迷走神经作用;对血压低者,可先给予多巴胺3~5mg静脉推注,1~2分钟后可重复使用,若血压仍持续偏低,可给予多巴胺5~10μg/kg持续静滴,以维持血压>90/60mmHg,或恢复至术前血压状态为宜。同时应积极快速补液,可给予5%糖盐水快速静滴。预防血管迷走反射主要应针对病因:①充分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必要时可给予安定5mg口服或10mg肌肉注射;②穿刺血管和拔除鞘管前应充分麻醉,消除疼痛刺激;③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充分扩容以补充血容量;④拔除鞘管时床边应准备阿托品、多巴胺等药物以便及时应用;⑤严密监测血压、心电图。血管迷走反射一般是良性过程,积极处理,多可迅速恢复。若不积极处理,在严重瓣膜病、冠心病等患者,血压、心率过低可能会出现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造影剂过敏:①过敏史、家族性过敏史对造影剂过敏有预测价值,但不是绝对的;②对海产品过敏的患者是造影剂过敏的高危患者,发生造影剂过敏反应是一般患者的3倍。③ 30~40岁人群造影剂过敏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比其他人群高4~5倍,且其过敏反应常更严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要将高浓度、大剂量造影剂快速注入冠状动脉内,必须持严格态度,应由经验丰富、操作熟练并充分掌握造影剂性能的医师实施。

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处理:对造影剂过敏反应所引起的心衰、肺水肿、休克、心律失常的处理基本上同原发病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将心脏病的加剧与过敏反应引发的心脏表现区分开来。后者多具有其他过敏症状,中心静脉压正常或偏低。对于室颤和心室停博应立即常规进行心脑肺的紧急复苏,由于造影剂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故造影剂或多或少会对肾脏有所损害。

参考文献

肺动静脉瘘篇4

摘要目的:寻找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并观察其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对26例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局部予手法按摩联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及神灯照射治疗,治疗前后行内瘘物理检查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定内瘘是否再通;观察近期不良反应,并随访了解远期效果。结果:26例患者共行28例次治疗,自发现内瘘震颤消失至就诊时间平均(6±4) h,血栓形成部位吻合口22例次,穿刺部位6例次。平均手法按摩次数(4±1)次,治疗有效率86.71%(24/28)。有3例患者按摩局部出现瘀斑,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肢体末端栓塞、肺栓塞等并发症,治疗后平均随访(12±4)个月,动静脉内瘘均通畅。结论:手法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及神灯照射可有效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且操作简单,创伤小,花费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动静脉内瘘;血栓;手法按摩;神灯照射;低分子肝素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1.013

The effect and nursing of massage and low molecular heparin and lamp exposur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thrombosed arteriovenous fistula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XIAO Guang-hui,WANG Yu-zhu(Haidian Hospital of Beijing city,Beijing100080)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a simple, effective and economical method of acute thrombosed arteriovenous fistula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s:Twenty-six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thrombosed fistula were accepted local massage and low molecular heparin and lamp exposu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and 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were detected. Results:Twenty-six patients with twenty-eight times received above treatments, twenty-were are anastomotic thrombosis and six were insertion site thrombosis, the average visiting time was(6±4)hours,the average massage times were(4±1),eighty-six point seven percent (24/28) were successful. Local ecchymosis were present in three patients. There were no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distal embolisation of the extremity and pulmonary embolism. Twenty-four successful cases were tracked for nearly one yea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of them showed good function. Conclusion:The massage and low molecular heparin and lamp exposure is an effective, safety,little trauma amd lower cost method in acute thrombosed 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d worthy of clinic application.

Key wordsArteriovenous fistula;Thrombosis;Massage;Lamp exposure;Low molecular heparin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是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常见的并发症,在永久性血管通路丧失功能的原因中占90%,发生率0.5~0.8次/(人·年)[1]。2006年K/DOQI指南建议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采用动静脉内瘘外科重建,动静脉内瘘切开取栓或药物机械溶栓[2],虽疗效确切但对血管损伤大、废弃血管多。近年开展了经皮导管溶栓术、带气囊导管取栓术、腔内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3,4],创伤小、见效快,但费用较高,操作较为复杂。国外曾有手法按摩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报道,国内目前缺乏对于该治疗方法具体实施的探讨及疗效观察,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收治的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患者诊治情况,探讨采用手法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及神灯照射疗法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可行性及疗效,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3月~2012年12月收治2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0~76岁,平均(61±12)岁。透析时间3~72个月,平均透析(28±9)个月。均为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内瘘使用时间1~72个月,平均(26±8)个月。本组共有28例次内瘘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原因:低血压10例次,自身血管条件差流量不足8例次,压迫时间过长4例次,血红蛋白升高过快2例次,原因不明4例次。血栓形成部位:吻合口22例次,穿刺部位6例次。自发现内瘘震颤消失至就诊时间均在24 h之内,临床触诊未触及震颤,听诊内瘘杂音消失;超声见血流中断,有新鲜血栓形成。26例患者均无活动性出血或出血倾向,无活动性肝病。

2内瘘血栓形成处置方法

2.1手法按摩血栓形成部位近心端束止血带,拇指置于血栓形成部位,余手指托在患肢下,拇指于血栓局部加压按摩,以患者感觉到中度疼痛为宜,每次按摩持续10~15 s,依次按摩血栓形成部位及邻近血管(如为内瘘吻合口血栓,则按摩范围包括吻合口、吻合口附近动脉及静脉),按摩1次结束后松止血带,并检查内瘘杂音及震颤情况,如此循环数次,直至内瘘再次出现杂音及震颤。若上述循环重复6次无效则改用其他方法,如外科手术重建。

2.2神灯照射内瘘再通后宜即刻予神灯照射,预热10 min后,照射在血栓形成部位,距离25~30 cm,或以患者能耐受的热量为度,时间20 min,此后每日照射2次,每次20 min,共7 d。

2.3遵医嘱应用低分子肝素内瘘再通后,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000 IU/12 h,3 d后改为低分子肝素5000 IU/24 h,总计用至7 d。

2.4内瘘听诊及观察内瘘再通后每0.5~1 h听诊内瘘杂音1次,触诊局部震颤情况,以防再次发生急性血栓便于及时处理。

2.5效果判定标准及并发症观察

2.5.1内瘘再通标准内瘘触诊触及震颤,听诊可闻及杂音,血管超声见内瘘有连续的血流通过,治疗后至少可以完成1次透析,血流量在200 ml/min以上。

2.5.2治疗无效标准(1)经局部手法按摩后予低分子肝素及神灯照射治疗3 d内瘘处仍未闻及血管杂音,血管超声内瘘未见有连续的血流通过。(2)虽内瘘处仍未闻及血管杂音,血管超声有连续的血流通过,但透析时内瘘血流量在150 ml/min以下。

2.5.3并发症情况观察观察患者有无胸闷、气短、胸痛、呛咳、咯血等不良反应;有无指端苍白,询问患者有无指端发凉、疼痛等;观察有无皮下瘀斑、其他部位出血情况;神灯照射局部有无灼伤等。

3结果

3.1疗效26例患者共行28例次治疗,治疗有效24例次。24例次治疗有效者平均就诊时间自发现内瘘震颤消失至就诊时间平均(6±4)h,平均局部手法按摩(4±1)个循环。其中1例患者在经局部手法按摩动静脉内瘘再通后1 h内再次急性血栓形成,给予1次手法按摩有效。4例次治疗无效者就诊时间均在12 h以上,后于血栓形成部位近心端予外科重建,临时中心静脉导管过渡,2周后以修补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

3.2并发症情况本组有3例患者按摩局部出现瘀斑,未予特殊处理自行消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瘘侧肢体末端疼痛、发凉等不适,无牙龈出血、鼻衄等,无胸闷、气短、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未见神灯照射局部皮肤灼伤现象。

3.3长期随访结果在治疗成功的24例次中,有2例患者于动静脉内瘘再通后4,7个月再次发生血栓形成,经上述处理有效;其余患者均持续应用内瘘,目前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12±3)个月,内瘘功能良好。

4讨论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但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血管内膜增生、高凝状态、反复穿刺、不适当压迫、吻合口狭窄、低血压等原因会造成内瘘流量不足,甚至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1~2 d从血管壁向血栓长入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使两者牢固粘连,但24 h以内的血栓为新鲜血栓,非常疏松,易于破碎离散[5],此时给予局部手法按摩可去除和微小化血栓,并且可离解血栓和血管的粘连,使动静脉内瘘恢复血流,动静脉内瘘再通。同血管切开取栓比较局部手法按摩对血管内膜损伤小。但对于就诊时间较晚者(如内瘘杂音震颤消失超过24 h)或血管条件极差的患者,血栓开始机化,结构牢固,局部血管硬如条索状,则该方法不能使用。本组治疗成功患者就诊时间短于未成功者。

动静脉内瘘血栓再通后局部可能有残存血栓,后者有较强的促凝作用,所以再次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高,因此,需要抗凝治疗防止血栓再次形成。本观察中有1例患者行局部手法按摩后内瘘即刻再通,但治疗后1 h发现再次急性血栓形成,给予同样处理后仍有效。低分子肝素平均分子量4~6 kD,皮下注射容易吸收,生物利用度>90%,与血浆蛋白很少结合,半衰期长达4~6 h,每日只需1~2次,抗凝作用强,但对血小板聚集影响甚小,也很少增加血管通透性,因此较少有出血等副作用,适用于存在凝血异常且需全身肝素化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经手法按摩处理可能会存在血管痉挛,神灯(又称高效电磁波治疗仪)能辐射特定的电磁波谱,可有效促进微循环系统的加速修复,改善患部血液循环血液照射的流变,同时能增加患者体内脑啡肽的分泌,有持久镇痛的作用。和手法按摩同时应用具有很好的协同作用。

国外有应用局部手法按摩出现肢体末端血管栓塞导致手指疼痛的个案报道[6],本研究中除少数患者出现按摩局部皮下瘀斑外,未见明显出血,亦未出现有临床症状的肺栓塞及肢体末端栓塞。而且该方法实施后内瘘很快通畅,可完成血液透析治疗,无需中心静脉插管过渡,从而避免了相关费用及并发症。但在临床中采用上述方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首先按摩治疗时间要早,以发病12 h内最佳,此时血栓较软。(2)宜短时间、间断加压按摩为宜。(3)血管再通后,最好立即使患者全身肝素化,以预防再次血栓形成及防止肺栓塞的发生。(4)神灯照射需防止出现灼伤等,遵医嘱及操作流程照射。(5)在最初治疗的24 h内密切监测内瘘杂音及震颤情况,若再次出现血栓形成可尝试该方法仍可能有效。

由此可见,手法按摩联合低分子肝素、神灯照射对于临床上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尤其是发病12 h以内者疗效显著,该方法简单易行、并发症发生率少、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

[1]王玉柱主编.血液净化通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98-100.

[2]Vascular Access Work Group.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vascular access[J]. Am J Kidney Dis,2006,48(1):48-73.

[3]Reinhold C, Haage P, Hollenbeck M,et al. Multidisciplinary management of vascular access for haemodialysis: from the preparation of the initial access to the treatment of stenosis and thrombosis[J].Vasa,2011,40(3):188-198.

[4]Bent CL, Sahni VA, Matson MB. The radiological management of the thrombosed arteriovenous dialysis fistula[J].Clin Radiol,2011,66(1):1-12.

[5]李玉林主编. 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7.

[6]Delgado Córdova M. Acute ischaemia as a consequence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 massage in haemodialysis[J].Nefrologia,2009,29(4):367-368.

(收稿日期:2013-06-17)

肺动静脉瘘篇5

【关键词】 食管癌;颈胸腹三切口术;分布性休克;颈部吻合口瘘;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32-01

我科成功救治一例食管癌三切口术后分布性休克,心、肾功能不全并发颈部吻合口瘘的患者,现将护理经过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7岁,2014年01月07日诊断食管中段癌收入我院心胸外科。于01月14日在全麻下“经左颈、右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术”。术毕心率快,血压低,20:00转入ICU。入科诊断:食管癌颈胸腹三切口术后、分布性休克、心、肾功能不全。入科时患者全麻初醒,心率132次/分,动脉血压89/49mmHg(去甲肾上腺素10-15ug/min),CVP 3mmHg,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下SpO2 91%。留置胃管持续减压,空肠营养管一根,左胸管一根、右胸管二根分别接闭式引流,腹腔一根引流管。右股动脉置管接Picco持续血流动力学监测,CI 2.34 L/min/,APACHEⅡ评分24分。术后5d出现颈部吻合口瘘,经积极抗休克、抗感染、强心利尿、机械通气、瘘口引流及营养支持等后, 术后15d成功撤机拔管,术后18d颈部吻合口瘘道明显缩小,转心胸外科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护理

2.1 早期抗休克护理

2.1.1 液体复苏护理

早期目标导向的液体复苏是分布性休克治疗成功的关键。患者入科时MAP 62mmHg(去甲肾上腺素10-15ug/min),CVP 3mmHg,入ICU右股动脉置管接Picco行血流动力学监测。连续动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CVP、MAP、ScvO2和每小时尿量变化。入科4h内深静脉滴注复方氯化钠1000ml后,CVP 6 mmHg,MAP 70 mmHg(去甲肾上腺素8ug/min),ScvO275%。再静滴复方氯化钠400ml,第5个小时尿量达30 ml,CVP 8 mmHg,达到液体复苏目标,有效阻止休克的恶化。

2.1.2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

液体复苏同时,予去甲肾上腺素单通路深静脉泵注升压治疗。依据患者基础血压及病情设立目标收缩压110mmHg、MAP 70mmHg,遵医嘱及时调整泵速。初期使用双泵轮替方法更换去甲肾上腺素,患者血压未因为药物更换出现波动。

2.3 机械通气护理

2.3.1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循证更新美国医疗改进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care Improvement,IHI)呼吸机集束干预策略(Ventilator care Bundle) [1],并依据VAP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的VCB措施[2]。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采取床头抬高30-45°卧位、便携式气囊压力自动控制仪(TY-1型)持续维持气囊压力在25-30cmH2O、q4h声门下吸引、q6h甲硝唑氯己定溶液口腔护理、使用含加热导丝的HHS作为湿化装置、严格执行手卫生、每日评估能否撤机拔管等预防VAP的措施。患者未发生VAP和其他肺部感染。

2.3.2 个体化撤机护理

术后14d患者原发病因好转,达到撤机标准。首先对患者行心理辅导,恢复其自主通气的信心。上午调整呼吸机模式为低水平持续气道正压(CPAP)进行自主呼吸实验,30分钟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时告知患者撤机的进程,当晚减少病室声光刺激,让其充分休息,于次日中午拔除气管切开套管。拔管后患者呼吸平稳,发声吞咽良好。指导练习腹式呼吸,吹气球等锻炼。

2.4 颈部吻合口瘘护理

术后5d颈部切口明显红肿、唾液样淡黄色液体渗出,体温38.0℃,诊断颈部吻合口瘘。立即将皮肤切口与瘘口最近的缝线拆开充分引流,2-3 次/天生理盐水冲洗、换药,保持瘘口的清洁干燥。术后6d患者行经皮气管切开,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q6h切开处换药,避免痰液污染瘘口。口腔护理6-8次,温水与银尔通交替漱口,减少口水吞咽。瘘口置负压引流管持续低负压吸引,根据引流情况调整负压引流管的位置。保持有效胃肠减压,防止胃液反流。患者为吻合口左侧壁瘘,取健侧半卧位,头向患侧微屈,垫枕使颈部呈屈曲位并相对限制左右活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减轻吻合口张力[4]。术后12d渗液明显减少,18d颈部吻合口瘘道明显缩小。

2.5 空肠营养护理

ESPEN 2006指南提出C级建议:血液动力学稳定并且胃肠道有功能、无禁忌症的重症患者应该早期(

3 小结

食管癌颈胸腹三切口手术创伤大,对患者的心肺功能影响大,并发症发生率高。护理过程中应该严格规范,运用集束化策略,执行每一项措施,有利于病人康复。

参考文献

[1] 刘鹏,何炜,陈宏林.呼吸机集束化干预策略的文献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11,12(46):1235-1237

[2] 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2013) .中华内科杂志,2013,52(6):524-543

[3] 张金峰,王爱民.呼吸机依赖患者呼吸康复锻炼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1,10(46):1034-1037

肺动静脉瘘篇6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血液透析患者;肺动脉高压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061

PH较为常见, 有研究认为HD患者发生PH的几率较大, 该疾病的治疗难度大且预后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分析导致PH发生的原因并找到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十分必要。文中将以80例HD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PH发生率以及相关的指标变化, 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择取本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80例HD患者, 其中男36例, 女44例;年龄24~78岁, 平均年龄(54.51±12.79)岁。患有自身免疫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易导致PH发生的严重系统疾病的患者不参与此次研究。对其予以超声心动图检测, 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实验组(发生肺动脉高压, 21例)与参照组(未发生肺动脉高压, 5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检测方法 ①予以常规性检查, 包括发病情况、动静脉内瘘情况、血压情况等。②利用多普勒超声仪检查, 探头频率范围为2~4 MHz, 检查时间为血液透析结束后的24 h以内。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的心脏指数、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收缩期肺动脉压。

1. 4 评价标准 评估PH时采用三尖瓣返流法, 在患者胸骨旁四腔的心切面或心尖进行连续多普勒检查, 将收缩期时三尖瓣反流的最大速度进行记录, 用V表示, 则最大压力阶差(PG)为4 V2, 肺动脉的收缩压为右心房压与PG之和。右心房呈正常大小时, 右心房压计为5 mm Hg;右心房有轻微增大现象时, 右心房压计为10 mm Hg。若在静息状态下, 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35 mm Hg, 则确认患者发生了PH, 若肺动脉收缩压为35~50 mm Hg, 则PH为轻度;若在50~70 mm Hg, 则PH为中度;若>70 mm Hg, 则PH为重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PH发生情况 PH发生率为26.25%(21/80), 其中轻度PH占76.19%(16/21), 中度PH占19.05%(4/21), 重度PH占4.76%(1/21)。

2. 2 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 实验组收缩期肺动脉压显著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肺动脉高压属于病理生理过程, 心脏疾病或肺部疾病都可能诱发肺动脉高压, 近年来发现, 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也有较大的几率发生肺动脉高压, 且患者并未患有心脏或肺部疾病[1]。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一旦并发PH, 其预后效果将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甚至可能导致患者的死亡, 为了对患者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 提高预后效果, 找到HD患者发生PH的原因十分关键[2]。

本次研究发现, 80例HD患者中, PH的发生率达到26.25%, 且轻度PH患者居多, 根据是否发生PH对患者进行分组, 并利用超声心动图对两组患者予以检查, 结果发现两组患者仅在肺动脉压一项指标上存在差异, 心输出量等指标与肺动脉压上升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显示, HD患者发生PH的机制并不明确, 动静脉瘘可能是主要的诱因之一[3]。建立动静脉瘘后左右分流会较为明显, 进而增加心输出量, 长此以往, 肺循环将无法对心输出进行有效的调节, 最终导致PH的发生。但是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肺动脉压与心输出量二者之间并无相关性, 其中的关联有待深入研究。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应当将超声心动图检查作为HD患者的常规性检查, 以便于及早发现并治疗PH, 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之, HD患者发生PH的几率并不低, 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应当对患者予以超声心动图检测, 对于两种疾病间的关联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 宋金辉, 刘佳, 邢昌赢, 等.血液透析患者肺动脉高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相关性.中国血液净化, 2014, 13(10):695-698.

[2] 叶文玲, 马杰, 石涛, 等.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的肺动脉高压.中华肾脏病杂志, 2012, 28(1):31-35.

[3] 张颖, 夏思良.超声心动图评估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肺动脉高压的研究.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4):630-631.

肺动静脉瘘篇7

关键词 高龄 急腹症 术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259

资料与方法

2003~2005年高龄急腹症60例,年龄75~84岁,平均79.6岁;消化性溃疡16例,坏疽穿孔性阑尾炎28例,机械性肠梗阻10例,嵌顿疝6例;都不同程度的并发急性腹膜炎,并发ARDS 4例,并发心律失常6例,感染性休克5例。

护理要点

保持气道通畅:高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降低,加之手术创伤、麻醉的影响,尤其有吸烟史者,气道分泌物常增多,又因为手术后伤口疼痛不敢咳嗽或咳嗽无力,造成分泌物潴留,有并发肺部感染和窒息的危险。应用“三步排痰”法,即一吸(通过雾化吸入,溶解、稀释干燥痰液),二拍(翻身拍背,使附着于肺泡周围、支气管壁的痰液松动、脱落、易于咳出),三吸(吸痰)。

湿化气道预防肺部感染:雾化吸入每天4次,每次20分钟,用100ml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400U+地塞米松5mg。观察痰量及性质,若痰黏稠、色黄及发热等,表明有肺部感染,及时做痰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按口腔pH值选择适宜漱口液,每天口腔护理2~3次,防止其向下移行而发生VAP,机械通气者尤为重要。

氧气吸入:常规鼻道管高流量给氧,Ⅱ型呼吸衰竭者除外,严密监测呼吸频率及节律、动脉血气,必要时面罩给氧,并发ARDS者机械通气,吸气时加以适当PEEP让萎缩的肺泡保持开放,使部分不张的肺泡复张,有利于修复和稳定已损伤的肺泡,改善通气/血流比值,提高肺的顺应该性,并可防止肺泡单位反复张闭所发生的进一步损伤。

心血管并发症的监护:密切观察心电图波形、血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并及时处理,输液时严格控制液体的量及输入速度,特别是单位时间输入量。

切口感染和切口裂开的监护:高龄患者手术后常规上腹带,避免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动作,保持大便通畅,并给予白蛋白以改善营养状况,有利于吻合口及切口的愈合。生命体征平稳后协助病人取伴卧位,促进切口愈合。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有异常及时切开引流,保持切口敷料干燥,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切口拆线相对延迟,一般手术后10~12天拆线。

应急性溃疡的观察护理:术后保持胃管通畅,密切观察胃液的色和量,当引出液为咖啡色,胃内有陈旧性出血,若引出大量鲜红色液,提示有胃出血,发现胃液异常时及时报告医生,用冰生理盐水、肾上腺素等洗胃,并注意P、BP的变化及大便的颜色。常规鼻饲硫糖铝、罗赛克、思蜜达等胃黏膜保护剂,静脉输入甲氰米胍、法莫替丁等制酸剂,可有效预防应急性溃疡的发生。本组发生溃疡出血3例,均治愈。

肠瘘的观察护理:保持腹腔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根据病情调节负压大小、冲洗液的速度,准确记录冲洗液量、吸引量,观察有否腹痛、发热等全身不适情况。瘘口周围涂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减轻肠液对瘘口周围皮肤的腐蚀及继发感染,减轻疼痛。本组发生低位瘘1例,均治愈。

皮肤护理:常规使用气床垫,侧卧时背部、膝部垫软枕,以维持、缓解局部压力。勤翻身按摩,间隙性解除压力。建立翻身卡,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检查皮肤是否清洁、有无压红,床铺是否平整干燥,用具使用是否正常。

营养支持的护理:禁食期间以中心静脉或外周静脉输入氨基酸、脂肪乳、白蛋白、水溶性维生素等。待患者肠功能恢复后,可进食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易消化少脂肪的流质食物,少食多餐,无不适后逐渐过渡到半流、软食、普食。

肺动静脉瘘篇8

[关键词] 慢性肾衰;动静脉造瘘;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 R45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03-02

肾内科比较常见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又称尿毒症[1],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的肾实质细胞和组织的损害,并最终引起肾实质萎缩失去其自身功能的症状。肾功能受累,临床可见机体代谢产物无法正常排出,出现水钠潴留,血尿素氮质增多,一系列正常生理功能受损[2],最终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只能依靠血液透析的方法维持生命,而血液透析只能通过动静脉造瘘的方法进行。总结该院2010年3月―2012年5月因慢性肾衰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40例患者资料,探讨采取的不同的动静脉造瘘方法,比较不同动静脉造瘘方法的结果差异,该院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40例患者均为该科室门诊或者住院患者,经过统一的判断标准符合慢性肾功能衰竭指标,判定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0例患者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35~67岁之间,平均(56.4±1.3)岁。所有患者中,基础疾病分布情况包括,肺炎23例,咽炎9例,肾结石13例,膀胱结石7例,肝炎8例,糖尿病21例,高血压18例。在一般情况中,40例患者中出现恶心呕吐31例,腹泻22例,水肿11例,出血征象9例,有4例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有2例患者闻及氨味。40例患者根据接诊时间先后排号,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连续缝合法行端测吻合术造内瘘,对照组患者采取间断缝合行端测吻合术造内瘘,每组患者20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动静脉造瘘前均进行详细认真的动静脉血管检查,包括平片、B超、血管造影、Allen实验等,确定血管的位置和血管血流动力状况,为手术做好准备。手术开始后,先对手部进行动静脉造瘘的血管严格消毒,局部进行麻醉或者采取更为严格的臂丛神经阻滞,在手术显微镜观察下依次切开皮肤组织,游离出需要的上肢头静脉和桡动脉,然后分别依据实验组和对照组要求,实施动静脉造瘘。其中实验组患者具体的手术方法为:分离出头静脉和桡动脉后先用血管夹夹住桡动脉两端,阻止两端血液流入手术视野,保证手术不受影响,然后用手术刀在动脉血管上开一道口子,以肝素钠冲洗残留的血迹。处理头静脉时,先以45°角切断静脉,迅速结扎静脉远端,后以头静脉切口处和桡动脉开口处接合,用缝线作连续外翻缝合,保证缝合部位不漏血。对照组的具体手术方法与实验组基本相同,不同的地方为接合口缝合时采用间断缝合法,并且同样保证不能出现漏血情况。另外的,除了手腕部血管可以进行动静脉造瘘手术外,鼻咽部头静脉、桡动脉,内踝大隐静脉、胫后动脉等处均可根据现时病情需要进行造瘘手术。

1.3 观察指标

①造瘘成功率,以术后4周内未发生造瘘口堵塞或者漏血为造瘘成功标准;②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术后12个月内无造瘘口周围组织血肿,无因造瘘口出现出血,无造瘘口血流不畅、血液流动发生阻滞为观察内容。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连续外翻缝合患者术后4周内造瘘成功17例,有2例发现造瘘口堵塞,有1例出现造瘘口漏血,均经及时处理后获得良好解决。对照组间断缝合20例患者中,成功完成造瘘手术的病例数为15例,其中3例出现造瘘口堵塞,2例出现造瘘口漏血,亦经及时处理获得控制。在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上,两组患者没有发现造瘘口周围明显出血现象,但是实验组连续外翻缝合手术的患者出现6例手背部血肿情况,对照组患者出现9例手背部血肿情况。两组患者具体观察指标结果比较见表1,表2。

3 讨论

自从针对慢性肾衰的患者出现有血液透析的方法维持患者生命以后,血液透析在慢性肾衰的维持治疗上地位一直十分稳固,是慢性肾衰常规的治疗方法。一般的,认为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血管老化程度、肌肉弹性、血液动力学特征等均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血液透析时造瘘术式的选择和造瘘的效果[3]。这种影响力在血液透析发展的前期,受影像学技术发展、外科手术精细度发展和内科血液病控制的进展的影响,其效果一直不满意。

目前针对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随着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上升,血液透析患者被选择用于透析的血管也逐渐增多,进一步满足了临床使用,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术式选择上,针对不同以往下肢使用动静脉造瘘出现比较严重的水肿、疼痛、局部静脉高压等现象,临床医生逐渐倾向于上肢手腕处头静脉和桡动脉的端端吻合或者端侧吻合,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在慢性肾衰患者血液透析时,除上述诸多影响手术效果和可能有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外,由于慢性肾衰患者因为血液凝固性能的改变[4]和手术过程中对肝素的使用,患者机体血液凝固性能可能发生重大改变,十分容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5],出现紫癜、瘀斑、渗血等症状,需要临床医生加以关注。

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比较过程中,从慢性肾衰血液透析相关的因素、结局角度分析所获得的统计学数据,发现实验组比对照组有优势,实验组患者不论是在术后4个星期的随访中,造瘘口堵塞、造瘘口渗血等方面与对照组持平或者略有优势外,在总的造瘘口成功率、瘘口周围组织血肿、瘘口部位血管通畅程度方面还比对照组有比较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韩义,刘秀颖.中西医结合治疗3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6):81-82.

[2] 谭鸿,谢德,曾端,等.动静脉造瘘的术式选择及评价[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8):867-868.

[3] Carval AC,王春森.尿毒症性获得性血小板功能障碍[J].国外医学,1991,14(4):214-216.

[4] 高海港,祝莉.血管超声在自体动静脉造瘘术前评价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09,15(24):3804-3806.

[5] 徐少群,廖先梅,汪志中,等.动静脉造瘘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03-104.

上一篇:脑动静脉畸形范文 下一篇:动静脉畸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