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30 00:46:45

学位教育论文

学位教育论文篇1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未来教师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己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新课程对教师来说最根本的是对角色的挑战,包括教育观念上的挑战,教学习惯上的挑战,新的教学情景的挑战,对知识储备的挑战,信息技术的挑战,新的学习方式的挑战。教师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转换自己的角色。

传统的教师角色强调社会责任,忽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与需要;强调教师的权威,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与教学技能,忽视教师促进学生成长的专业意识。强调教师劳动的传递性,忽视教与学的创造性。新课程对于教师的要求则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的角色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补充新的角色。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的变化,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教师成为研究者。

从角色的观点分析,德育就是一系列互动过程,是处于教育者角色的个人与处于受教育者角色的个人进行的互动,其外在目标是对受教育者的道德、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倾向性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影响[35]。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依据其在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中所处的身份、地位,根据个体人格体系的需要,通过人际互动的媒介,对社会期望系统加以主观性释义,并予以动态化体现,形成一整套非个性化的德育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化的行为表现就是德育中的教育者角色。教师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具有极高的权威地位,一直扮演的是真理代言人、道德知识的灌输者、课堂管理者的教师角色。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的变革,从而导致人们德育教育观念和思想的转变。以前教师“照本宣科”与“灌输者”以及忠实的教材执行者的角色已完全不适应了,需要彻底地转变。教师的素质、态度、适应和提高是课程实施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在新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正确理解小学德育课程,扮演好德育课程的创造者的角色以及儿童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已远远不能适应德育新课程的需要,教师角色的转变势在必行。新课程改革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的改变,其具有生活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以及德育课程实施过程的复杂性均要求教师角色要发生相应地转变。

教师要从传统的道德权威者转变为道德成长者的角色;由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由德育过程中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德育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1.由道德权威者转变为道德成长者

对自己角色定位的转变,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德育观和学生观。教师不能再以一个道德先知者、道德完善者出现在学生面前。事实上,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只是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的学习、共同发展。学生是最具生命力的一代,他们乐于接受新生事物,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他们有比成人更强的道德意识,有一些新的道德观念,这些观念我们是不能漠视的、小看的。传统的作为社会代表者、真理代言人的教师角色,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中要做到这一点其实是不容易的。早就有学者以教师的身份提出了“教师是‘社会代表者’吗”[37]这样的困惑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却又找不出正确的答案的。我们因此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教师真的能代表真理吗?难道教师就肯定是道德的化身吗?实际上,一个纯真幼稚的儿童就真的不能判断真伪而一味的犯错?一个道德知识丰富的、道德判断能力很强的教师就一定能保证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吗?

2.由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

实际上,教师是课程的最直接的实施者,教师最了解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家庭背景,教师应是教学内容的决定者。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对课程内容进行自己的理解基础上,基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学校条件,教师自身不同的综合教育背景,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课程内容进行调适、设计、整合。从这个层面来讲,课程内容已经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教师已成了真正意义的课程内容的创造者。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与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能力,让课程最大可能的接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真实心理需要。教师要走出传统被动的课程忠实执行者的误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在的创造能力。

3.由德育过程中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由于学校是育人的专门场所,是传播知识、生产知识的部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注意吸取来自各方面的新知识,拓展文化底蕴,了解教育要求,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改进和完善,在观念更新和教育行为的改变上超前于学生的发展。教师要置身到学习活动中,通过问题的诊断、研究和解决来指导学生,提高学生自我觉察水平,促进学生自我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成就感,促进学生成长速度。但需注意,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是作为一个指导者、促进者,也是受益者,与学生共同发展者。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收集学生信息,并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形式,成为一个双向互动的促进者,与学生同时得到提高,成为师生的共同发展合作者。

二、谈谈小学生成长中教师主要要求扮演角色的转变

随着小学生年龄的成长、学习年级的不断升级,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也正在逐渐发现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品德操作系统中,产生了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设想。因此小学生初步发展起伦理的道德情感体验。小学生从低年级对具体事实的兴趣发展到中高年级形成初步探讨抽象和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从日常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到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兴趣。随着小学生学习生涯的不断进步,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逐渐会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品德操作系统中,产生了一定的策略和自我设想。

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转变。要逐渐锻炼学生自主活动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机会组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密切关心家庭、街道和社区生活以及社会的事实新闻,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班团队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自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师只是在必要的关键时候,给予提示和指点,决不能全权操劳代办;教师可以提供某些必要的场地、材料、资料给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能解决的困难。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受,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道德感受,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分享,让学生通过反思、分享彼此之间的经验感受,养成他们倾听、慎思、明辨、合作的习惯和方法。

案例三:“无家可归的人”

一天,在班上,老师发现有一个小女孩的表情看上去有些悲伤,于是,老师向小女孩询问原因。小女孩告诉老师:“昨天,我和妈妈上街看见了一个无家可归的小男孩,他看上去很可怜。妈妈说她今天再去找那个小男孩,送给他一些食物和衣服。妈妈是在纽约长大的,她小时候看见过很多无家可归的人。”小女孩问老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无家可归的人,这个问题也引起了班上其他孩子的强烈兴趣,老师发现了这一情况后,放弃了她预先设计的课程内容,决定把“无家可归的人”作为课程的主题。老师首先和孩子们一起就“无家可归”现象进行了讨论。然后,她让孩子们思考如何帮助这些无家可归的人,并把他们的想法记录下来,以他们的口吻给家长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大致是这样的:

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们想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但是我们需要你们的帮助,需要帮我们找可以救济他们的东西。当你们来接我们的时候,他们会把我们的想法告诉你们,你们也告诉我们你们的主意。。……

他们还在信中写下了一些怎样帮助无家可归的人的想法,比如帮他们买房子或盖房子;给他们送睡袋、牛奶和早餐,还有硬币等等。并附有一份清单,是孩子们认为的无家可归的人会有哪些需要。

为了帮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无家可归”的现象,老师安排了带孩子们出去参观的活动,让孩子们和周围的社区建立了联系。她把孩子们带到了一个专门为无家可归者设立的旧货店,孩子们在那里可以和无家可归者自由交流。在这些直接的体会和经验中,孩子们对产生“无家可归”现象的环境有一些了解,对无家可归的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同情。

他们回到教室里主动为无家可归的人募捐。老师请了一个新闻记者,让他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并能在社区及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宣传。在募捐活动中,孩子们参观了银行,他们学会了如何把硬币换成纸币。孩子们学会了做饭,带着募捐的钱,以及他们自己画的花生昔、面包、蔬菜、小饼干等图画,访问了无家可归的收容所,并和收容所的成人与孩子们进行了交谈,一起活动。

在以“无家可归的人”为主题的德育中,老师把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使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自然生发,并不断地和孩子们一起思考、行动,使得孩子们对这个问题有了较深入的理解。课程中的许多内容不是预设的,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不断生成的,课程是流动的,开放的。在此过程中老师不断创设教育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新的教育内容。他们从接触无家可归的人到认识、了解、同情他们,到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这里没有老师的说教,没有规范的灌输,学生助人的道德行为是发自对无家可归者逐渐深入的理解和同情,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在此,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自然而然地交织在一起。在课程的展开过程中,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赢得了老师、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他们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感情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人们情感越丰富,就会越愿意去实践。教学中创设现场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人人都参与,把学生置于某种惬意、和谐中,让他们从活动中产生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的效应。教师在整个活动中扮演的是活动的引导者,一步步把孩子带到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并同时成为孩子实践的合作者,帮助他们完成整个实践活动。在整个课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又是熟练的倾听者和观察者,他们对儿童的行为进行解释,通过孩子的行为细节发现孩子的心理,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活动的引导者,通过与家长的通信,引导孩子一步一步深入问题的核心,并采取行动:是孩子活动的合作者与朋友,和孩子一起共同开展活动。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充分确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心灵得到了一种自然的沟通,形成自由、民主、开放、平等、和谐的教学主旋律,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了时空。另外教师也要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厚的探究气氛。课堂充满生命了的活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争辩的形式,寻求真理、提高认识、促进发展。使我们的学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体验道德感情、发展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邝培。小学德育课程中教师角色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4

[2]吴芳蕾。广西西林县教育投资有效使用个案研究。西南师范大学,2002

[3]高云峰。对教师角色的再认识[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4]邝培。营造一种开放的课堂气氛:晨会[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3)。

学位教育论文篇2

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我校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与临床实践基地的护理专家组成了一支应用型、复合型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知本领域的前沿进展,更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队伍的复合型主要表现在来源的多元化,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工作岗位、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及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工作岗位的;有来源于中医和西医护理教育背景、中医和西医临床医学教育背景,及其他不同学科专业学术背景的专家、学者。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保证了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师资队伍中既有理论造诣,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为建设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供了保障。我校专职护理教师21名,17名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4名有医师执业资格证书;10名教师(47.6%)具有高级职称;18名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占85.7%),其中8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正在就读博士,攻读方向有护理学、临床医学、循证医学、信息学、基础医学。专职教师中9名(49%)具有中医教育背景,其中3名为中医医疗背景,6名为中医护理背景。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脱节的现象,规定工作5年内的青年教师必须有2年的临床工作时间,工作5年后平均每年完成100h以上的临床工作。除专职教师外,在我校3所附属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聘请护理专家作为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兼职导师。为了保证专家的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聘请的兼职导师均具有高级职称,有10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且目前全部在临床一线工作,涵盖了内、外、妇、儿、急救、重症监护、社区保健等各个领域,中医、西医兼具,以保证护理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的专科领域选择合适的兼职导师。

2课程设置突出中医特色,教学模式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护理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区别于西医院校培养的研究生,最重要也是最具自身优势的就是中医特色。我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的护理实践基础和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的部分学时,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和中医高级护理实践技术。由于学时有限,对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模式,我校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观念上,将研究生课堂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相融合,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模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学习;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采用系统的理论框架和前沿的专题导向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授课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使研究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和灵活运用知识,既强调经典理论的知识继承,又兼顾知识的获取方法和创新;在考核方式方面,除了传统的考勤、作业以及书面考试成绩3大部分之外,对学生自主研究所得的学术交流报告和学术论文水平做适当的评价,鼓励学生在交流报告时提出有创新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3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重,课程体系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区别于科学型硕士研究生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是以培养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整个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我校都推行“以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专科技术为重点,以实践理论相结合为基本方法”的课程建设模式。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围绕职业技能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设了高级健康评估、高级护理实践能力培养等与就业相关的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的专业课程。同时,要求学生在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4个月,每轮转完一个科室要进行出科考核。此外,学校要组织阶段性考核,对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进行全面衡量,考查学生独立处理临床专科领域中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转科考核成绩不合格者适当延长转科时间,并进行补考;阶段性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安排学位论文答辩。力争做到课程体系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学校与临床实践基地的配合,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训练,重点加强专业技能课程和护理实践性教学环节,使之尽可能地符合护理职业岗位需求。

4引入循证思维,提高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循证护理强调以临床实践中的特定、具体化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来收集实证资料,寻找最佳的护理行为,再用评判性的眼光来评价它能否取得最佳成效,如此循环,不断地上升,达到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的目的。目前中医护理健康宣教的内容、教育形式及效果评价缺乏标准化;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不到位,存在很大随意性,虽然有职能部门颁布的操作规范,但仍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系统、规范的经科学证明的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及科学的效果评价标准。这样的局面不利于患者,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循证护理的理念与方法是中医护理学科解决目前困境的有效途径。护理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是今后专科化的临床实践者,也是中医特色护理的推动者,在其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引入循证的思维,使之从学习时就养成循证的习惯,并将此转化为一种工作习惯,改变护理人员以往按照习惯或凭借经验从事护理实践活动的方式,运用循证思维指导其去寻找和遵循最可靠的证据,以提高护理实践的科学性。

学位教育论文篇3

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

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

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

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代价,而是既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又达到加强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基础与发展,语言水平与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教学需要采取渐进稳妥的方法,在正确分析教材和课程的先决条件后,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变终结性评估为全过程评估,其内容需要完善备课内容、有效进行作业检查、相关领导听课评课、考核试卷质量分析等。

总的说来,在双语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三点:首先是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其次要注重英语的地方特色,国际社会中的英语是因地而异的,例如印度、南非等地方的英语就和英国英语不一样,它们背后的文化也不一样,因此,仅仅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是不够的,需要了解多种文化;第三是必须强调英语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一些对话的简单应用,而是深层次的,有内容的。针对这些理念,我们的课程设置需要强化文化意识,这对参与双语教学的老师和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挑战。

学位教育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第一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完美。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代价,而是既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又达到加强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基础与发展,语言水平与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教学需要采取渐进稳妥的方法,在正确分析教材和课程的先决条件后,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变终结性评估为全过程评估,其内容需要完善备课内容、有效进行作业检查、相关领导听课评课、考核试卷质量分析等。

学位教育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新型教学模式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体位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体位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3]马琼英,周宇,戚跃勇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与带教体会[J].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8,5(6):456.

 

学位教育论文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选题;研究生

作者简介:王长坤(1970-),男,陕西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副教授;闫颖(1987-),女,陕西户县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BY29)、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GY09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2-02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研究生学习思考的产物,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开端,不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所在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笔者综合分析了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2008~2011届的学位论文选题情况,以供后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置和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1987年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1988年又被列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设立在师范类高校,近年来随着高校的综合化发展,许多理工科院校也设立了此专业。

1993年10月8日国家教委颁布并实施了《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其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总的规格要求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面,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各种技能,体魄健全,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1]

鉴于上述培养规格要求的多样化,各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设置上几乎没有两所是相同的。如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华中师范大学的方向为:0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02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03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04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0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西安理工大学方向为:01道德与法律教育研究,02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03中西德育比较研究,04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方面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相关,同时也反映了此专业在方向设置上的多样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和要求

作为文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应注意如下原则:

第一,学术性。学术性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区别于本科论文或是一般论文最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具有学术前沿性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即必须突出新意(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

第二,方向性。就是要认清自己专业方向所在,不能偏离学科的专业方向。选题应在本学科专业的范围内,如偏离了学科方向就不适合拿本学科的学位。

第三,结合性。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将研究生的兴趣、研究思路与导师的思路、观点和学说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往往能产生创新性课题,容易取得新成果。[2]再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翔实的实践资料是支撑选题观点的最有利武器。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来说,还有它的特殊要求。这就是学位论文选题不应偏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重视学位论文选题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同时还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和经验。

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生专业设立于2005年,2008年为第一届毕业生。经CNKI搜索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论文共72篇,这里主要选取其中专业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10篇(见表1)。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以上选题来看,好的选题主要在于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主题,如“德育实效性方法论及路径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形成动因研究”等,不好的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没有体现问题意识,学术性不强。研究生学位论文最大的功能在于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后人以什么样的启示。如2007届的选题“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演进”,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未能深入分析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的逻辑,问题意识不鲜明。2008级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研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新意。

(2)方向性不明确。如“《论语》人学思想解析”,人学思想是一个偏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在专业设置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有一定的界限。还有2008届的选题“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选题就不太合适。

(3)选题偏大或偏小。2007级的选题“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创新研究”就比较大,而2008级的选题“陕南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陕南某地方高校为例”则有些过小。

(4)有些论文虽然选题和立意都很好,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或材料很翔实,但是理论分析部分显得较为单薄。如2008级的选题“治理学术失范的制度伦理探析”、“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等选题,纯理论叙述较多,但涉及的实践材料并不多,没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鉴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有几点建议:

(1)选题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向。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方面展开选题,这样就保证了选题的专业方向。如“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选题就紧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向。

(2)选题应大小适合。大量事实表明,对于刚刚开始从事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来讲,由于知识储备特别是社会阅历的局限,研究大题目、撰写大文章常常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很容易导致眼高手低、大题小做、无的放矢、空洞无物等不良现象,这对于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极为不利。[3]

(3)要有问题意识。论文选题主要针对的是什么问题、前人到现在为止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还存在哪些不足、选题主要针对的是哪一点、有哪些创新和突破,这些都是问题意识的体现。

(4)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除了运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之外,还要经常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比较专业的杂志;还有杂志类的《半月谈》、《望》、《求是》及报纸类的《中国青年报》等都比较好,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视野。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注意对学科专业方向的把握,体现问题意识,一定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领域内,但绝不能忽视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导向的根本政治标准以及以全体民众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社会标准,[4]达到以上要求的就是比较成功的选题。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10.

[2]刘润进,陈玉珍,宋希云.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8-31.

[3]郝清杰.谈人文学科研究生的研究选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7):31-33.

学位教育论文篇7

【标题】学生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培养探索

【作者】郑霞珍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中国地理教学的几个策略

【作者】胡良,张全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校本化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蒋雅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6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9期

【标题】翻转课堂课前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杨凯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应用

【作者】高梅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什么是真正参与了探究的教学

【作者】王东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从作业设计走向学习设计

【作者】阙银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英语阅读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应机巧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设计

【作者】任燕红,于淑儿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纠错策略

【作者】祝夏和,余丽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思想政治必修拓展课程开发的几对关系

【作者】沈毓春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低成本物理实验的研究与开发

【作者】邢云开,黄晶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6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8期

【标题】学会自我诊断,提高英语能力

【作者】孔慧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三圈环流”教学中需注意的几个地方

【作者】郑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发挥影视资源对名著阅读教学的辅助作用

【作者】徐文凯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4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讲评策略例谈

【作者】骆欢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引入“翻转课堂”,助推语文课堂转型

【作者】顾叶斌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7期

【标题】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培养例谈

【作者】朱崇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论生物学能力结构与培养

【作者】缪仁票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学生阅读散文的认知分析

【作者】张悦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重构高中语文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黄华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高校技术指导下高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

实践和探索

【作者】彭素飞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基于知识价值的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作者】陆军,曹丽敏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英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探索

【作者】陈永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6期

【标题】员工援助计划在普高教师压力管理中的

应用

【作者】方松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第05期

【标题】基于考题分析的阅读理解训练方法

【作 者】胡学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中点四边形”――基于研究性学习视角下的

再设计

【作者】王晓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读写融合,读仿迁移,角色审视

【作者】张一山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问题的分析

【作者】吴新建,张贤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摒弃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去散文化”课堂

【作者】范维胜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5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的培养

【作者】田雪莲,叶爱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打造微课精品,促进教育公平

【作者】张永谦,杨茕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2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理清基础概念,突破解题瓶颈

【作者】邓先武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语文“小先生”的培养

【作者】韩金玲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例谈语块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法教学

【作者】许颖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从理念到实践

【作者】胡新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三国演义》整体性引入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

【作者】柯孔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1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4期

【标题】三方入手,有效突破膜电位图像分析题

【作者】朱长伟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比较史学类试题的基础类型与应对策略

【作者】杨德志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高考中有关电离平衡常数的定量计算

【作者】唐立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让学生在总结中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益

【作者】刘成丽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基于学生学习优势的有效英语教学探究

【作者】黄雪祥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例析历史人物教学中的价值观引领

【作者】姜红斌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汉语形象与古诗文教学

【作者】刘飞耀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2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我国写作教学改革的突围之路

【作者】屠锦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3期

【标题】基于充分解读文本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作者】沈晓彤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作者】苏跃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提升语文教师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能力的

探索

【作者】赵群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9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运用三维螺旋法进行化学概念的建构

【作者】于容峻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数字化生物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方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5期

【标题】区域地理案例型情境设计策略

【作者】张明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在过程中熔炼和析离方法

【作者】高进峰,刘建宇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含英咀华研课标,精思深悟始知音

【作者】熊芸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利用面质技术促进物理对话教学

【作者】罗成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以思维导图模式优化复习

【作者】王滋F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基于创新素养培育的物理课程建设

【作者】黄国龙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1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高二历史练习有效度的提升策略

【作者】吴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2期

【标题】高中语文知识拓展类先修课程开发的思考

【作者】徐桦君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1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高考地理综合题的价值取向、命题特点与复

习策略

【作者】汤国荣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3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二阶六步”教学法在《实验化学》模块中的

应用

【作者】罗欣,徐丹青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中学语文教学应对网络语言冲击的研究

【作者】朱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9期,转载于《初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基于物理探究教学中问题环节的评价指标体

系初探

【作者】耿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文史结合及策略

【作者】陈新民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0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高三化学概念与规则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卢颖智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定”“变”思维模型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李周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臻善课本“探究”,展开变式教学

【作者】张明霞,屠红良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费马点的数学文化意蕴

【作者】郑永杰,楼婷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初中数学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例谈高三完形填空讲评课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宋颖超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大历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徐文彬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在“聊天”中“唤醒”

【作者】唐惠忠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高三历史复习应关注立意、逻辑和问题

【作者】陈亚利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3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例析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命题特点及

启示

【作者】周琴皎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12期

【标题】“以学定教”视角下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

【作者】章斌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3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01期

【标题】英语写作同伴互评中的评价导引

【作者】方静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基于理解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建构研究

【作者】孙天山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化学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对《〈论语〉选读》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实践与

思考

【作者】陈智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8期,转载于《高中语文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缩、展、提、联:让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

【作者】王葵红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几个途径

【作者】邓广峰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打造突破教学难点的利器

【作者】王加飞,金国仁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8期,转载于《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翻转课堂理念下初中英语阅读的个性化教

【作者】陈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9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1期

【标题】学生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侯新杰,安淑盈,王娴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物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晨昏线教学的探究

【作者】冯小琴,刘帮友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4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究

【作者】张泽芳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小学学校管理》2014第11期

【标题】一次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践与反思

【作者】颜先辉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5期,转载于《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高三英语一轮复习中的话题教学研究

【作者】李海,李燕

原发于《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2014年第7期,转载于《中学外语教与学》2014第10期

【标题】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情感解读

【作者】徐群力

学位教育论文篇8

关键词:医学教育研究;文献分析;合作度;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是医学教育专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交流平台和信息来源[1]。在1994年,作者曾对该刊(当时为《医学教育》)1986~1992年83期发表的全部论文的论文作者合作度、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进行了统计与分析[2]。时隔25年(1986~2010),《医学教育》杂志已经更名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近年更是进入到中文核心期刊范畴[3]。为了反映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在新形势下出现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10年3卷18期杂志的论文作者合作度再次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5年前资料进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4]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不同时期状况的比较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59-62.

[5]郭立,殷晓丽,门寒隽,等.我国医学教育研究论文基本状况评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1):134-145.

上一篇:中医药科技论文范文 下一篇:校园文化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