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工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4 11:42:32

建材工业论文

建材工业论文篇1

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会长张人为,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牛建国,科学技术部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办公室主任邵立勤,中国建材工业协会副会长雷前治、邹传胜、孙向远、葛铁铭、谭仲明、张毅、郭文叁,原国家建材局副局长杨志元,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秘书长陈国庆等出席了论坛。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建材主管部门和建材协会、建材知名企业和科研单位及中国建材工业协会系统各部门、各单位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在此次论坛主会场演讲中,中国建材数量经济监理学会秘书长、中国建材工业协会信息部副主任于小兰就关于“2002年上半年建材工业生产经营统计分析及下半年预测”;科技部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办公室主任邵立勤关于“材料科学的发展及其对建材工业的影响”;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所所长胡幼弈关于“我国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中国建材工业协会行业部主任刘建华关于“建立建材行业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思考”,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主任叶向阳关于“我国建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前景及对策的建议”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内容丰富的演讲,所阐述的问题突出了综合性和普遍性,博得了与会代表的欢迎。

牛建国在论坛主会场作了关于“我国经贸形势”的演讲。他在分析我国下半年经济运行走势后强调,建材行业要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抓好总量调控、结构调整工作;加强监督检查,严防已关闭的企业死灰复燃,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雷前治在关于“加入WTO后的我国建材工业”的演讲中,全面分析了我国加入WTO后建材工业的变化。他强调,要抓住过渡期的优惠政策加快建材工业自身结构调整,一是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企业;二是抓住外商投资机遇,利用国际名牌占领国际市场。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李铭陶,做了关于“为奥运开发新型建材”的演讲,其演讲格外吸引与会建材业界各位代表的关注。他指出,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能否建设一流的运动场馆,新型建材的开发处在举足轻重的位置上。建材企业今后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常规新型建材的开发,二是特殊性能的新型建材的开发,三是新型环保建材的开发,四是用于奥运临时设施的建材制品的开发。

在此次论坛的分会场,分别进行的“我国主要大区水泥供需情况分析”、“水泥装备大型化发展探讨”、“玻璃行业市场供需及经济运行情况”、“目前陶瓷生产的若干问题”、“关于新型建材发展趋势的思考”、“墙体材料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等一系列演讲突出了专业性,体现了特殊性,也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主会场与分会场相结合的会场安排,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内容设置,文、表、图、声、光、电一体化的表现形式,使首届中国建材工业论坛圆满实现了“分析形势、交流信息、研讨对策、促进发展”的预期目标,也进一步体现了协会为政府、为行业、为企业服务的宗旨。知名企业金蝶软件公司作为IT支持厂商参与了论坛。

建材工业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投入-产出法,经济效益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如图 1所示,根据吉林森工集团规划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时,以单位公顷新植工业原料林第一次工业原料林经营的第一个轮伐期为例,其期间每年发生所有经营活动可表示如下,表中0-1之间时间段表示第一年,以此类推。

 

建材工业论文篇3

【关键词】 基于 会计工作过程 理实一体 高职基础会计教材 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根据十精神的要求,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加强教学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应当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高职教育改革的步伐踏到提高教学质量的道路上,一切工作的重心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高职院校永恒的主题而开展。

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入门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1.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本科色彩较重

传统的高职会计基础会计教材建设,多数以本科教材为依据,按照本科传统学科体系和框架编写,往往注重理论知识介绍,轻视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偏重于学科系统性的知识,忽视会计工作过程技能的操作性,达不到高等职业教育要求,不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2.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

基础会计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分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融“教、学、做”为一体。

3.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基础会计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他们大部分是为了评职称而参加教材编写,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会计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基础会计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的建设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在建设基础会计教材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实践训练为导向。会计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强调培养和训练会计职业能力。强调培养会计职业能力,就必须由校企合作共同对基础会计教材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建设,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出适用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教材。

1.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以“工学结合”的方式组织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基础会计教材建设时,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企业基础会计准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为依据,以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进行编写,从而达到让学生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即规范会计,夯实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践性,达到与会计工作过程零距离的目的。

2.以“理实一体”为建设思路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指出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强调会计职业能力训练。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建设基础会计教材,学生通过工作达到学习的目的,并掌握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这就要求开发建设“理实一体”的基础会计教材,进行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整合,达到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的有机融合,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的需要,使学生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会计职业综合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基础会计教材

在基础会计教材建设中,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依靠企业中的会计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建设。这样开发建设的基础会计教材的实训案例和内容真正来源于社会实际工作,才能与会计工作相融合,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田家富,邹丹.高职会计专业教材改革的路径选择[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6).

[2]陆晓艳.基于工作过程谈高职会计教材改革[J].考试周刊,2011,(69).

[3]徐琨.新准则下高职会计教材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0(5).

建材工业论文篇4

关键词:价值链;教材建设;细化;价值合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97-03

一、引言

对于高校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育来说,目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们都面临着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的问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基础、材料成型加工及其控制工程、模具设计制造等专业知识的,能在机械、模具、材料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工艺与设备的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环节,而源头环节就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教材的选择和编制,高质量的教材直接关系到到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价值的实现。本文利用价值链的有关理论去设计开发指导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使其各教材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为实现人才培养进行价值增值,达到效率和价值最大化。

二、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焊接、铸造、压力加工、模具设计四个方面,教材的选择也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选择和编制,但由于历史原因,教材建设存在许多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建立,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的热加工类专业转向材料类学科发展,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大多转入材料学科,而铸、锻、焊专业有相当数量保留在机械学科。学科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材建设出现了重复、滞后和脱节现象。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价值目标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大都是在没有充分理论研究的情况下开展起来的,改革的方向不够清晰明确,往往是边研究边试点,在试点中积累经验、探索理论。从各校本科教改立项来看,项目或课题组基本由各学科专业的学者组成,不但没有相关学科的学者参加,甚至连高等教育专业理论工作者也很少参与。没有理论指导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可能是盲目的,成效难以预料。理论上的混乱导致教材建设也混乱,良莠不齐,诸多滥竽充数的教材遍地都是,有的教师为了评职称、搞课题,随意拼凑复制去建设教材,专业学术委员会没有成立考核组对教材进行审核[1]。总之,高等院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没有形成统一的价值观,没有合理的对教材进行选择、编写和修订。

(二)与人才培养目标分离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已从原来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可以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部门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型人才。机械、冶金、汽车、电器、电子等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的现代企业已经从原来只需要焊接、铸造、锻压等单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转变为更迫切需要具有从事材料成形工艺、成形设备、自动控制等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正是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出现符合现代工业发展的要求,主要以汽车制造业、沿海开放地区的电器制造业、模具制造业、高等学校以及科研院需求为导向进行针对性培养,所培养出的能从事材料成形工艺、成形设备、自动控制及具备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将比原来单一专业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更合理、知识面应更宽[2],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应更好,适应性应更强,并能充分体现面向我国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的应用型综合技术人才的特点。

从目前收集到的数十所高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或普通院校,对培养目标基本上都定位于“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这种高度一致,不能满足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学校特色的发挥。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不仅需要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但各类院校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类型上尚未形成比较明确的分工[3]。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规格方面,各学校对人才的知识结构比较重视,对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则缺乏详尽的要求,并且各类院校在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规格上也同样缺乏层次上的定位。

由于各高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原来的基础不尽相同,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各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老专业的模式,而只是在老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由于这种调整和修改往往缺乏对专业内涵和对专业发展前瞻性的准确把握,所以表面上虽然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但实际上却是一种低层次的、不完善的临时措施,并且与原来的老专业对比来看,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印象。这种情况是由于专业内涵尚不够明晰造成的。

三、价值链分析

1985年,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价值链概念。他认为:价值链是一个原材料转换成最终产品并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是一系列完成的活动。价值活动是企业从事的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有明确界限的各项活动,它们是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础,这些相互联系的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链[4]。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一个环节经营管理的好坏,增值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其他环节的成本和效益,从而也影响整条产业链整体的竞争力。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由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边际利润三大块组成;其中,支持性活动由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开发、采购组成;进料与后期、生产、发货与后期、销售、售后服务组成基本活动。各个活动及其之间的关系通过价值链创造和传递企业价值并为企业带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这些活动被称为价值活动,是企业创造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价值链列示了总价值、并且包括价值活动和利润。价值活动是企业所从事的物质上和技术上的界限分明的各项活动,这些活动是企业创造对买方有价值的产品的基石。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基本活动是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及其销售、转移买方和售后服务的各种活动。支持性活动是辅助基本活动,并通过提供采购投入、技术、人力资源以及各种公司范围的职能支持基本活动。用价值链分析公司企业整个流程,使之价值最大化[5]。

四、基于价值链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

本文借鉴波特的价值链分析模型,把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的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建材建设的基本活动主要有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编写修订、确定核心教材辅助教材、实训实习等。支持性活动有教材的评价、上课的评价、课件的开发、教材研究和再开发、教学环境、奖励政策等。通过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使教材建设在整个价值链上运行,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最大化,顺利实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为社会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具体基于价值链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建设模型支持性活动由奖励、政策、教学、环境、教材研究、教材评价、课件评价组成;基本活动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编写、实训实习组成。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都在价值链上产生价值,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动力和保障。

(一)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是教材建设的价值指导

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在于发现和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什么规格和价值的人才是专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只有制定好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后,才能有效制定本专业的教材纲目,人才培养目标相当于树的主干,教材相当于树枝叶。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后,就可以确知哪些教材应该开发、哪些教材应该删除、哪些教材如何评价等等。

(二)优化课程结构是教材建设的重要的基本活动

基于价值链原理,以课程价值为约束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减少陈旧性知识,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架构来降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办学成本、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效率;课程流程再造过程主要针对实际情况的变化,删除不必要的教学内容与环节,简化和规范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流程,增强应用性课程流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提高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效率[6,7],基于价值链优化的课程流程再造新方法由课程流程再造、课程核心流程细化两个过程对课程核心流程优化、核心课程流程评价,并且通过外部资源、绩效目标、内部资源的合力进一步综合影响核心课程流程评价,基于价值链优化的课程流程再造新循环过程起始于核心课程流程优化阶段,主要是把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部资源环境下基于流程分析确定的核心课程流程以及从用人单位外部资源环境下基于问卷访谈确定的核心课程流程,经过反复确认及验证使两者相一致,作为课程流程改进的方向。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部资源环境来看,核心课程流程通过正在从事的主要活动的观测内容确定;从用人单位外部资源环境来看,核心课程流程是由人才市场的需求决定,但最终两者定义的核心课程流程应该是一致的。在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后才能详细地进行具体的每门教材的设计、开发、出版、发行和推广。

(三)教材建设的价值链精细化

确定好课程结构后,必须对每门课程的教材进行详细的设计开发,根据价值链理论,确立教材建设的几点原则:第一,教材的教学大纲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符合课程结构,教材的每章的细节都要依据教学大纲来编写;第二,从教材流程始点到教材流程终点,尽可能涉及不同的核心能力(如程序设计方法与能力、力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机械基础理论与方法、热工基础理论与方法、电工电子与测控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系统设计基本能力、健康全面的人文素养、科学研究的数理能力)与其他教材之间的联系;第三,明确通识与学门教育、学类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与发展教育中各教材流程的构成;第四,采用用人单位(人才市场需求)满意度、教学课时、教学学分、优先规则和其他相关指标描述现有教材流程的绩效;第五,将教材流程分解成一系列子流程,并将根据优化结果分配到合适的子课程流程。

五、结束语

本文设计的教材建设的模型为合理地设计、开发、出版、发行和推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材提高了理论依据,这个体系的效率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去检验,还需要不断完善,只有在价值链上建设的教材,才能使诸多因素形成价值合力,共同推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有价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冒国兵,张光胜,张海涛,刘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2]陈翠欣.材料成型专业实用型人才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5).

[3]黄长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特色化建设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4]赵中秋.关于全球价值链的研究进展与评论[J].经济研究导刊,2014,(6).

[5]郭政,崔继峰.基于价值链的服务标准化流程研究[J].上海质量,2014,(3).

[6]李新城.工程材料与机制基础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4).

[7]程巨强.材料加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13,(6).

基金项目: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编号:2012jyxm591;安徽省教育厅振兴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课题编号:2013zy088;安徽省教育厅振兴计划示范实验实训中心项目,课题编号:2013sxzx025;安徽省教育厅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项目,课题编号:2013jyxm588。

建材工业论文篇5

关键词 高职教材 液压与气动技术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技术为液压传动和气压传动,涉及液压介质和流体力学原理、液压元件、液压回路、气动系统等多项内容。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并重的课程。我系“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已经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是缺乏配套的教材,不利于教学改革的开展。所谓理实一体化教材,是将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合二为一的教材。理实一体化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指导思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使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相结合,是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发展方向。

1 高职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教学改革的深化主要措施之一就是教材建设。编写适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要求的教材,是高职院校教材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的教材主要以本科为蓝本,重理论轻实践,教材更新缓慢,脱离教学改革实践,所以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液压与气动技术”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方法,在全新的教学理论贯穿于课题教学过程的同时,教学内容必须顺应课堂教学要求,必须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可以进行内容模块化、任务化的整合,重新整理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并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为“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所以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教学理念改变是关键的同时,具备一套理实一体化教材是重中之重。

2 教材建设的中心思想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先学习理论,然后进行几个相关的实验项目,再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这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课时较多,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高职高专的教改要求。教材建设的中心思想之一,就是轻理论重实践,理论够用为主,实践内容要强化。要借鉴先进理念,降低理论难度。从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展专业教学和培训活动所采用的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比较优秀的国外专业教材的特点,即以图代文,化难为简;模块组合,层次分明;案例介绍,通俗易懂。①为此,教材建设过程中,公式推导、复杂元件的工作原理、繁琐的定义我们进行了删减和简化,取而代之的是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图形符号、例题、标准的回路图,并在每个任务中发掘出1~3个生动的典型实例,整个教学实践学时要占60%。

同时理实一体化教材要求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技能目标,结合我系实验实训室的条件和学生的学情。以模块为主线,完成每个模块中的教学任务为目标,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并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从而有计划地开展学生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思想,突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知识够用为主,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3 教材建设的主要框架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内容分成4个模块,分解成12个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紧扣够用为主,如模块一(液压传动基础知识),在传统的教材中,有大量公式推导、概念等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耗时、耗力,教学效果仍很一般,而在新教材建设中被简化成两个任务,利用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实训室进行教学,教学方法新颖,教学手段多样化,提高了教学效果,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果。教材建设的主要框架见表1。②

4 教材建设的特点

4.1 注重校企合作开发

为了实现学生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求专业知识与企业知识的零距离,企业优秀的工程师或技能能力应参与整个课程建设的过程之中。我系的教师与扬州亚威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师合作编写了《液压与气动技术》校本实训教材,扬州亚威机床有限公司工程师根据多年从事液压技术工作的实践经验,把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把扬州亚威机床有限公司部分典型液压工作回路的内容和要求引入教材,不仅提高了我系专业教师团队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为我系培养有一技之长的技能性人材提供了帮助。

4.2 案例的实用化

内容模块中的每个任务,都会设置1~3个案例。案例的本质是创设学习情境,即将某些概念、原理等学习内容置于一定的实际情境中,以此开展教学。案例提供了师生互动的中介,搭建了原理学习与问题解决之间的桥梁。③案例的选取很重要,既要求案例具有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要结合学校实验实训室的实际情况,同时还要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提出问题,引入新课题;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来理解枯燥的理论知识。案例的内容要反映本模块的重点、难点,要避免出现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不够。比如模块二液压元件,任务1动力元件的拆装和工作原理,其中1个案例为CB-B型的齿轮泵的拆装和工作原理,整个案例就围绕齿轮泵先拆装后讲解来完成,高职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每组同学开始上课就能投入角色,在拆装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讲解齿轮泵的工作原理。

4.3 教材工具化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客体,是连接主导与主体、发挥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中介,具有明显的工具性。④工具化分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它是课堂上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工具,另一方面它又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工具。

5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材建设的特色

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是内容模块化、教学任务化、案例具体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主要通过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学习过程,课程始终围绕学生能力和技能的培养。

液压与气动技术教材建设的特色体现在:一是变传统课堂教学知识讲授为主为实验实训室中“教、学、做”一体化为主;二是变课程教学以理论思维型为主为实验实训室中动手操作、培养技能为主;三是变课程教学以常规理论知识、定律、公式的推导为主为以完成一个个任务为主;四是变课程教学学生被动听讲为学生主导,主动参与操作、积极参与新知识的探索;五是变课程评价标准以教师讲好为主为以学生学好(有兴趣、能力有明显提高)为主。

6 结束语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目前我系已有序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但能否有效实施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除在实际教学中要不断总结和提高外,结合本校实际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教材也是重中之重。让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注释

① 龚肖新.高职教材《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编写的改进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7.7:27-28.

② 孙健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在《液压与气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6:160-161.

③ 丁洪东.浅谈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0.6:580-581.

建材工业论文篇6

关键词:工程教育;教材建设;理实一体化教材

教材是把教育思想、观念、宗旨等转变为具体教育现实的媒介。作为知识的载体,是辅助实现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一部好的专业教材,既能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结构,又能引领学生进行科研探索,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所谓理实一体化教材,是指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合二为一的教材。理实一体化教材以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为指导思想,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突出了知识的实用性、综合性和先进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符合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专业课教材编写的发展方向。

一、本科层次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工程科技人才的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2010年天津大学主办的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来自多所高校的工科教授尖锐地指出:“虽然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现在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比20年前要差。”对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来说,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产学脱节等现象普遍存在,解决好上述问题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发展人才的关键。

2010年6月23日,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上,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明确提出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术研究”向“工程素质”的重大转变,高等学校的教学将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教育思想的转变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其工程素质,成为教材建设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任务。

二、目前本科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与生产实际脱节

传统的本科教材是在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单一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下设计的,往往注重学科系统的完整性和知识传授,拘泥于“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以“提出概念――解释概念――举例说明”的方式进行内容安排,重理论讲解,轻实际应用。内容陈旧,远离生产实际,造成就业岗位要用的知识和能力多数学不到,学到的实际又用不上,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

2.理论不成系统

目前已出版的理实一体化教材,多属高职高专层次,为了更好地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贯彻了“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编写原则。在编排上通常以项目为单元,以解决实际工作任务为目的,引导学生在解决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必要的理论知识,这类教材可以很好地满足高职高专的教学要求,但却不能提供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不能直接拿来作为本科教材使用。

三、本科教学和专科教学的差异

不能简单地认为理实一体化教材就是在理论教材中加一些实践内容,本科理实一体化只要提高项目任务的难度就行。要编写出合格的、能适用于本科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材,首先要明确本科、专科教育的差异。

专科教育培养掌握一定理论知识,具有某一专门技能,能适应在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本科教育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本科、专科教学目标的差异。

1.基础理论

专科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是为学习专业课打基础,因而,在教学内容上不必拘泥于基础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本科教学却要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本科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还应培养一种严密、科学的思维方法。其知识的讲授既要求有深度也要求有一定的广度,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

2.专业技能

对技能的要求,专科生偏向于对成熟技术的应用,对成功经验的掌握,对已有标准的执行。本科生则侧重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新标准的制定。在专业教学上,本科教学更重要的目标是基础理论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用理论解决问题。

3.知识结构

专科强调岗位业务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理论以“够用”“实用”为度,其知识结构是相对完整的实践体系和相对不完整的理论体系的统一。本科强调学科的完整和综合,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其知识结构是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相对不完整实践体系的统一。

鉴于以上本科、专科教学目标的差异,本科理实一体化教材,在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合理性,要将高等工程教育的三部分知识,包括动手实践、自然科学与数学、人文社会科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完美体现工程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四、本科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原则

1.理论体系框架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原则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科学的基本结构是通向训练迁移的大道,也就是说教给学生基本知识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因此本科理实一体化教材不能简单地针对具体工程任务提出解决办法,而应更多地讲原理、讲观点、讲方法、讲技术背景和发展趋势,揭示现象的内在规律。在教材内容选择上,要给学生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基础,也就是要讲清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对前人的理论和经验,应更多地利用现代化工程理论进行评论和继承,尽可能地体现最优设计思想。不能狭隘地关注“技术”,自然科学同样包含唯物辩证法的因素,应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应该体现科学的思想方法,帮助进行一种基础更加宽广的教育,实现科学与技术甚至与人文和艺术的融合,适应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应在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学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科学地安排教材体系,将原有课程体系进行解体和重构,实现多门课程内容上的有机结合,以最少的内容讲清本学科的系统知识。

2.与时俱进原则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科技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然而我们众多的教材却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大量使用三维建模软件自动编程进行数控加工的今天,我们却有很多机械制造方面的教材仍在介绍穿孔纸带的原始控制方法。如何在教材中反映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是教材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理实一体化教材应力求不断更新教材的内容,过时的内容要坚决砍掉,教材中可大量引用最新文献,甚至一些公司研究部门的实验报告及图片,让学生看到学科的最新发展。建立教材更新机制,从制度上保证教材的更新速度,确保其能跟上技术的发展。

3.校企联合的原则

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育目标,在我国高等教育学界已形成共识。但是,目前学校的教师往往囿于理论研究,缺乏工程实际的经验,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材中理论与产业发展实际需要脱节的问题,造成学生往往“学”不能致“用”。在这种情况下,在教材建设中大力引入企业的力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让工程师参与理实一体化教材的编写,有助于淘汰陈旧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在内容上体现最新技术、最新科研成果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同时,工程师撰写的教材会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工程师基本知识结构的组建、系统的工程技术方法的教育上,更能体现“工程素质教育”的思想。

4.情景性原则

理实一体化教材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背景,以此为支撑启动教学;在内容选择上要尽可能与真实的工作情境相联系,着力表现出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工作要素的全面性与合理性;在情境选择上要注意启发性、趣味性,注意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要兼顾学校实验、实习中心的现状,减少实践教学设备和资金的投入。基本内容应包括学习任务、学习目标、课时数、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描述、背景介绍、学习内容引导、知识拓展、评价建议、学习建议与说明等,其中学习内容引导应包括工作要求、操作规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丰富的职业信息和完整的工作过程。

5.探究性原则

理实一体化教材明确学习实质上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应把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钻研、实践和创造能力,作为教材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安排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的环节,避免直接呈现结论,使学生能够了解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知识探究的乐趣,以帮助学生建构起对理论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培养与训练,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提出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鼓励有能力的同学独立钻研和探索。

6.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原则

相对于传统教材理实一体化教材信息量更大,在呈现方式上应做到丰富多彩,版面生动活泼,将图、文、声、像相结合,特别是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对一些无法带进课堂的实际工作场景进行生动形象地演示。多运用启发式问题、参与性表格,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展开交流与对话,充分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自主性。

五、结束语

对大学生来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远比在课堂上从教师那里得到的多。教材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甚至影响我国工程教育改革。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定位及不同层次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来正确把握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工作的重点,将教材建设与教育创新、工程实际融为一体,对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现我国工程素质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斌,耿向前.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张政,郭会平等主编. PLC编程技术与工程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3]何莉,朱衍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职业院校工程教育的思考[J].开封大学学报,2006,(2).

建材工业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高专;动态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材建设;职业岗位技能培养

作者简介:路桂明(1978-),女,吉林蛟河人,南通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通 22600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62-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加强教材建设,重点建设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教材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1]教师主要依照教材进行授课,学生依照教材进行学习。因此优质的高职高专教材建设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是应用电子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重要课程。从学习这门课开始,学生才真正理解有关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术语、控制方法、系统分析和系统校验等概念。[2]近年来,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各学科之间不断相互渗透,自动控制和反馈控制思想应用越来越广泛,机械专业、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中也有选修该课程的。通过学习“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可有效培养学生利用先进的控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性能分析、维护、检测等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能力,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课程教材现状分析

目前,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是学生获得“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知识的主要途径。现有的《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教材主要包括建立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的频域分析法、系统的时域分析、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与设计、基于电力电子器件的直流调速系统、直脉宽调速系统(PWM)、交流调速系统等方面的内容。[3]教材特点是理论推导多、公式多、控制系统设计和校验多、理论知识深、实践操作少。教材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存在明显不足:如现有教材缺乏与岗位培养的对接,在教学内容中没有体现企业需要的工作任务等。现有教材存在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难度大、跨度大、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少

目前,“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在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采用本科教材,理论多、推导多、公式多、操作性和生产实际项目偏少,给教师教和学生学带来一定困难,而且不符合高职高专“轻理论、重实践”的教学要求。[4]有些高职院校课程采用成人教育和中职教育的教材,它们大多是“本科简化型”教材,其知识量、难度量和应用性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存在差异,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材编写团队结构单一,教材内容陈旧,不能跟上企业发展要求

现有教材编写团队大多是同一专业的教师,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教材不能及时反映工业发展需要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教材内容由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存在理论内容简单重复,各章编写思路存在差异,编写质量不高,实验设备不统一等问题,影响教材的质量。

3.缺乏启发性和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对应内容的有效衔接

教材版面设计过于单调,平铺直叙,编写格式缺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内容表达上,陈述性语言过多,缺少图像与文字的配合;内容的设计与生产实践联系不上或内容过于抽象;过多的强调基本定理、基本论证,实践内容较少,与职业岗位(群)的联系更少,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相对应的内容几乎没有提及等。这些问题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启发性。

4.缺乏与理论教材相配套的电子资源和实践教材

高职高专人才(工科类)培养计划要求,实践学时需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但目前市场上的高职高专类教材主要是供教师授课使用的理论教材,由于实训设备的差异,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理实一体化教材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瓶颈。而且多数教材缺乏与教材相配套的电子资源,如课件、习题库、典型案例分析和教学标准等。

5.课程网站资源库的建设不足,不能实现动态模块化

多数课程网站定位和基本要求不清楚,教学设计水平不高,内容一旦确定,基本都是几年不变,缺少创新性技术和交叉学科的教学成果,不能体现自动控制方面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探索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法

要想克服以上《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教材存在的不足,就要深入研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法,探索适应“教师教”、“学生学”和“工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掌握岗位职业工作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能熟练操作相关岗位的常用生产设备,初步具备从事生产现场工艺工作的能力;具有解决本专业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坚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选择教学内容,以“理实一体”为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提高的需要。

如图1所示,以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培养为主线。坚持职业岗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人文社科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并重,着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新理论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理实一体化特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技能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结合学科发展和教师的科研成果,对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更新。

增加开设实验课程的门数;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的数量;增加职业岗位技能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将课内培养与课外实训相结合,通过细化实践教育要求,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生产实践、岗位实习、科技竞赛、职业技能认证和各类技能等级考试,如电子类技能大赛、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大赛、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技能认证、绘图员资格认证等,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与培养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相结合,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将适应就业的针对性与适应职业岗位变换能力相结合,根据自动化类专业的特点,通过较宽厚的电气工程学科专业基础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变化能力,将学校教育与国家执业资格认证和职业技能认证相结合,将职业技能考试大纲的内容渗透到日常教学内容中,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为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技能型人才培养应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法,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方法,使人才培养计划中各个要素更加协调。

三、构成动态模块化与理实一体化的立体教材

根据以上人才培养方法,构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动态模块化与理实一体化特色教材建设方法。立体化教材建设围绕适合“教师教、学生学”展开,包括上课用的主教材和与主教材配套的辅助教材,如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设计、教学与实训视频、实践指导材料、多媒体资源库。配套教材通过指导书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来实现,这样主教材和与主教材配套的电子教学资源一起,构成了动态化的教材体系。

“动态”主要体现在“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课程信息的动态化与配套电子资源的定期更新,即“稳定+补充”。稳定主要是指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材,与企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内容三年内相对稳定;补充主要补充先进控制原理与系统应用方面尖端技术所要求的内容。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立体化教材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做到三年一小补,五年一大补。动态模块化与理实一体化立体教材建设适应“项目导入、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与“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理论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应注重以下特点

(1)教材内容综合化、教材编写模块化、实训内容一体化。将职业标准和技能认证大纲的内容渗透到教材内容上,打破传统的教材模式,建立基于项目的结构体系,整个教材划分为八个项目如图2所示。项目之间层层递进,按照系统性能指标要求和分析方法进行机构划分。前七个项目注重将维修电工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中的理论内容及动手操作与系统分析调试、故障诊断实践操作部分融入到教材中。最后一个项目分成四个综合性任务,强化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的项目。

(2)每个项目采用基于任务的学习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精心选择任务,将维修电工等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融入到任务中。如图3所示,根据任务要求,设立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在每个项目中,以“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的原则,按照“任务布置任务要求任务分析解决任务能力扩展”的思路进行教材的编排。

(3)采用先进的仿真软件。本教材增添了MATLAB软件的应用,利用软件进行建模。通过软件仿真观察系统的动态输出,了解参数调整对系统的影响。有利于读者发挥自己的建模想象力,拓展读者的系统建模能力。

2.“稳定+补充”的动态模块化立体教材,完善教学内容,利于职业能力培养

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材与企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使课程内容三年内相对稳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不变),课程资源库补充先进控制原理与系统应用方面最新的技术(控制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的项目),适应“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课程建设方案,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3.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网络创新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课程负责人组织,课程主讲教师、实训教师、兼职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近三年内毕业生参与的课程研讨会,确定合理的课程模式,规范课程教学设计,教师全程指导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质量。如理实一体化、网络化、创新性课程教学模式,教师根据项目任务对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学习项目知识,并将项目任务用于实践,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任玲华.试析高职教育教材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2]顾树生.东北大学《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概况[EB/OL]. http:///details/contents?uuid=8a833996-18ac928d-0118-ac928f68-0248&courseID=A050026&column=content.

[3]王划一.自动控制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建材工业论文篇8

关键词:英语写作;教材研究;认知加工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110-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31

1 . 前言

教材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载体和手段,它决定着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规格及质量,对于各级各类学校而言,教材的研究应该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切入点。目前,在我国对英语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的学术研究很多,而对英语写作教材研究相对较少,近几年对写作教材进行的研究有:黄友嫦(2004),唐青叶、苏玉洁(2009)等,这些学者们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研究对象主要是本科写作教材。英语写作课程,作为高职类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教材使用量非常之大,而对写作教材理论原则、内容布局、材料安排、编排体例、学生使用情况反馈、教师使用情况反馈等的研究还没有先例。有鉴于此,本文以已经出版的正在使用的高职英语写作教材为研究对象,探讨现行高职英语写作教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以费厄斯坦的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和增进工具理论为依据提出教材建设及改革的思路、设想及教学建议。

2 . 高职英语教材调查及存在问题

作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基于AAWP教学模式的高职英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2012JK266)的研究内容之一,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从亚马逊网上书店及京东商城网上书店推出的2005至今共31本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进行统计分析,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性调查及研究。

2 . 1 编排体例和编排内容

2.1.1 编排体例

如图1所示,高职高专写作教材编排大致分成三种类型:(注:由于旅游英语写作教材比例甚少,故忽略不计)第一类型主要是基础写作教材。教材的编写体例采用原来的本科体例:导入+范文研读+写作技巧+操练。这类教材包括传统的结构大纲为核心的基础英语写作教材,应考教材(IELTS, BEC, BAND 4)和专业写作教材,例如: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高职高专英语系列教材・英语基础写作教程》,2012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英语基础写作》等等。这类教材基本的编写理念还是沿用传统的本科教材编写顺序,从字、词、句、段落到语篇以至于标点符号的使用指导,从作文常见的四种体裁到实用文体写作,这类教材基本没有根据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来编排。第二类教材是以任务型和过程写作大纲为核心的教材,可分为引进版和国内版。这类教材采用了国际主流教学法,有全新的交际教学理念和全方位的语言技能训练及多层次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等。流行的引进版教材是:雅思系列的《情景技能训练》《博采英语》等。国内也有少量的新理念教材,如:钱亚敏编写的《大学英语过程法写作教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这类教材在编写体例和方法上较第一类有所突破,但是在使用中发现,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在写作内容和选材方面,或者侧重于creative writing,如:诗歌、故事等文学题材的阅读和写作,或者是雅思、BEC等特定的内容,很难符合高职教育“实用性强”的特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第三类是以外贸商务流程和情景教学为特点的教材。从2007年至今,随着教育部16号文、24号文的颁发,高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我国的高职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教材的编写理念也随着改革观念的转变而转变,各大出版社纷纷成立商务英语及应用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委员会,并出版了大量的商务英语或应用英语写作教材。例如:《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写作・高等学校英语拓展系列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新编商务英语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商务英语写作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等。这类教材的编写体例包括两种:要么是按商务流程,要么是项目、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安排如下环节:文体简短介绍+范文+单词与短语+写作小常识+练习。这类教材没有基础写作能力培养步骤而直接进入写作,对于高职高专英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来说,是只学会了作文的框架而没有充足的词汇、语法以及基本写作能力去充实文章的内容。

2.1.2 编排内容

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编排内容可分成三类:一类是写作基础知识铺垫,也就是从词、句子、段落及篇章的语言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PRETCO(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考题进行分类、归纳、加工,围绕PRETCO中的重点和难点及历届考题来编排篇章写作,特别是应用文写作。另一类完全是商务活动为中心,主要涉及电话留言、传真、议程表与日程表、会议记录与会议笔记、会议总结与会议摘要、备忘录与通知、商务社交信函、电子邮件、求职信和简历、新闻稿、广告与单张宣传册、简报、业务报告、图表及合同与协议等方面的内容。第三类是以应用文为主体。主要包括社交礼仪文体的感谢信、邀请函、致歉信、讲演等,日常应用文体的应用文诸如:通知、启事、海报、报告、摘要等,还有协议、合同、广告、简历等其他应用文体,有些应用英语写作教材编写内容中也包含了商务英语写作的一部分,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在2008年11月出版的世纪英语系列教材中《应用英语写作》就属于应用文写作内容涵盖了商务英语写作部分。

2 . 2 使用者调查

本调研组利用问卷及访谈形式调查了来自全国各地从事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学的60名教师及使用上述31种教材的600名学生对写作教材中存在问题的主要看法,并将他们的看法总结归纳为以下8种。

(1)改制后的出版社迫于竞争压力及利益驱使,更重视教材数量、价格及销售量,而忽视了教材质量,造成写作教材比较杂乱。

(2)教材普遍老化,脱离写作真实意义,范文和写作实践与实际应用脱节。

(3)范文种类不够丰富,形式呆板且较难,教材之间雷同内容较多,不适用于课堂教学。

(4)写作理论太多,练习较少。

(5)教材使用对象不明确,没有针对某个专业,对很多教材而言,英语类各个专业都只能使用其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内容。

(6)编写体例较陈旧,范文中语言错误较多,可借鉴性遭到质疑。

(7)没有把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写作教学相结合,选材欠新颖,没有足够的动态语料库支撑。

(8)现有教材对帮助学习者自身来收集写作素材,从而提高学习者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的指导太少,没有把知识传授及素质培养相结合。

调查结果不难看出,现行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存在如下问题:教材所选范文不够地道规范,有些与未来就业岗位需要的写作能力相差太远,有些教材所选内容难度超出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造成学生盲目背了一些范文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提高写作能力;教材编排体例中没有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及职业素质培养,与高职培养目标不相吻合;教材编写者的编写能力及出版社校对质量要求降低,造成教材语言质量下降,甚至出现误导现象;因为没有一本教材适合某一专业学习,结果是教师在讲授时要临时填补许多材料,一本厚厚教材的使用率并不高,学生对花了教材费却没有使用太多内容不满。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使用者对教材的评价及看法,现提出高职高专写作教材的编写设想,谨供广大英语教师及教材编写者们商榷。

3 . 高职写作教材改革建议――以认知加工理论为指导

3 . 1 费厄斯坦理论

费厄斯坦(R. Fuerstein)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色列国的缔造者之一,也是心理学和教育学家,他的学说来源于犹太移民儿童教育的实际工作,在犹太儿童蒙受巨大的精神创伤、学习能力受到损害情况下,费厄斯坦及其合作者提出了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概念,及中介作用理论(theory of mediation),在解决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和困难时,费厄斯坦提出了学习增进工具(instrumental enrichment)来解决这些困难。费厄斯坦认为认知地图是一个表达智力行动的重要参与因素的模式,认知地图的7个因素是:(1)智力行动所围绕的整体内容;(2)智力行动的表达媒体或语言;(3)智力行动的复杂程度;(4)抽象度,即完成智力行动的速度和准确度;(5)效率,即完成智力行动的速度和准确度;(6)认知运作形式,如辨识、分类、排序、比较等等;(7)认知运行步骤。

费厄斯坦又提出了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第一步,学习者必须选择、收集、吸收适当的信息,此为输入;第二步,学习者须以某种方式对输入的信息加以处理和利用,此为精细加工;最后,学习者需要将某种信息或自己的理解与发现恰当地表达出来,此为输出。在这三个阶段中均可能出现问题和困难,而这些困难可以通过使用他的学习增进工具得到解决。学习增进工具(instrumental enrichment)可以用于各种学习者。这套工具系统包括分析性感知、空间定向、比较等14个工具。每一个工具配有一系列难度渐进的任务。通过变化内容、语言表达、抽象度和认知操作形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进行越来越复杂的思维,教师所起作用是中介作用。费厄斯坦认为: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要使活动具有教育目的,就应使活动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还应能发展思维能力。用学习增进工具则可以帮助学生既发展语言又发展思维。

3 . 2 教材改革建议

3.2.1 编排体例建议

根据学习增进工具理论,在编写教材时首先打破写作理论在先、范文在后的传统编排体例,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个工作任务,教材的体例编排要体现“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时提供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有实用性的工作模式(provides a coherent and carefully workedthrough model with concrete practical outcomes for the teacher in terms of designing tasks and helping learners with their learning)”(Feuerstein et al. 1980, 1991)原则,每一个学习情境(learning situation)(注:本文所指的是学习情境,而不是某些教材中的学习情景)的设计要体现一个完整的工作模式,并呈现由简单到复杂或并列与包容的关系,在设计内容时既要考虑到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和可拓展性、可迁移的能力,又要考虑培养学生越来越复杂的思维。学习增进工具理论要求:“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要使活动具有教育目的,就应使活动与学习者个人相关”,因此,每个工作任务或项目的内容具有内在联系,把具有某些共性又能共同处于某种情境的应用文编排在一个单元。同一单元所述内容尽可能务实和互相呼应,每部分后面的习作练习要设计成具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题,训练内容以学生学习和工作需要为线索编排顺序,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例如:编写商务英语写作教材时可从某个大学生的毕业求职文书开始设计,以商务助理到外贸业务员岗位调动经历为中心,以就业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岗位变动和提升为线索,一步一步,由浅入深,有故事情节和工作情境,建议把对应岗位的工作内容分五个进程体现,即求职应聘篇(求职信、个人简历),商务交际篇(邀请函、祝贺信、感谢信),事务处理篇(通知、备忘录、商务报告、会议纪要),对外宣传篇(名片、公司简章、推销函),业务磋商篇(询盘、发盘、还盘、下订单、拟订合同)。这样编排的体例就能够体现费厄斯坦的学习增进工具理论。

3.2.2 单元内容建议

在本文3.1费厄斯坦理论中,已经详细叙述了费厄斯坦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概念。在这里建议教材编写可以根据三步论设计单元内容。

在Part I中设计学生选择、收集、吸收与写作主题内容相关的信息训练环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利于学生相互沟通、合作学习,也提高未来的职业能力。Part II中,设计学习者对收集的写作资料及信息进行精细加工,也就是围绕写作主题组成句子或段落训练环节。Part III中,设计学习者围绕写作主题,将句子、段落组织成语篇的环节,也是语言输出。当所有前期准备写作阶段完成后,在Part IV中,给出范例,让学习者在自我认知中提高能力。最后,还要设计出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关的写作实践训练任务,以实现费厄斯坦的“语言学习任务不仅应有意义,而且应有教育的目的或价值”。而写作理论部分应放在每个单元后,写作理论教学采取“重点讲授”原则,可放可收的灵活教学,引导教师在“模拟情境”中重练不重讲,其作用只是中介主导作用,而不是教学主体。

4 . 结束语

教材既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同时还是教学大纲目标或课程标准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教材的建设与编写既涉及编写者本身语言理论、语言水平、学习者的认识,又涉及社会环境、国家政策、相关学科、出版行业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本文是以费厄斯坦认知运行步骤的三步论概念及学习增进工具理论为指导,对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编写体例、编写内容提出编写设想。费厄斯坦的另一种重要理论是动态评价,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智力测验的方法,本文作者建议可以套用到教材的质量评价体系中,希望对此课题感兴趣的广大同仁们在未来教材质量研究中对此问题进行更好的探讨,以此促进我国高职高专英语写作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Feuerstein, R. & Y. Rand & M. Hoffman & R. Miller. Instrumental Enrichment[M].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1980.

Feuerstein, R. & P. S. Klein & A. J. Tannenbaum. Mediated Learning Experience: theoretical, psychological and learning implications[M]. Longdon: Freund, 1991.

胡海、余世民.高职应用文写作教材编写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12):145-146.

柳华妮.国内英语教材发展150年:回顾与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11(6):61-62.

莫再树、孙文娟.商务英语写作教材建设的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2010(9):81-84.

上一篇:照明节能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气节能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