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养护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4 20:31:21

机械化养护论文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1

关键词:高速公路;养护;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是指以现有的科学施工管理模式为基础,利用机械设备完成原本的人工操作,从而提高养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一种创新养护管理体系。机械化养护是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实践经验,进行了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对策的探讨。

一、当前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中存在问题

1、养护管理模式与机制有待完善

现存传统的养护模式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预防性低,机制存在大量不合理的地方,并且创造的经济效益逐年递减。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公路运行期间缺少路况信息的收集,道路病害的预测,这样也就严重影响养护措施和规划设计的方案形成,做出的养护方案通常也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不能进行有效预防、产生预期效果。,也不能得到量化结果。总是在遇见问题后才仓促进行解决[1]。

2、养护设备技术落后

现在养护管理中使用的设备比如铲车、混凝土车等都是由固定的厂家生产供应,而那些小型的养护机械设备却大多数是由一些地方工厂自己研发的,而且大部分是通用型的设备,由于这些厂家的技术、资金、人员、水平、监控措施等都有限,因此,生产的设备的质量和构件都无法得到全方位保证,很多产品也就出现能耗高,使用不稳定,配套性差等问题,造成养护的困扰。

3、机械配制规划滞后

从现在普遍的养护工作来看,大多是在原设备无法再修理使用时,才会进行设备的更新,而且在进行新设备的采购过程中也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采购或者重复购买。技术过于落后的设备会增加机械的使用成本,工作效益也不高,这样一来,经常会出现设备才刚刚使用不久就被抛弃,比如路面切割机、割草机等设备总是由于没有经费的投入而被搁置,减少或者失去其利用价值[2]。

4、管理落后,人员素质低

现如今我国还没有正式建立一个有关公路养设备系列的合理投资比例和方向,这样一来,机械的换代更新和采购也就得不到保障,再者,我国还未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要想改变现状这一局面,就必须改革管理机制,要采用宏观的上层管理模式,通过规划养护方案,制定规章制度,定期对养护设备进行检查、更新,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等来进行整体的管理。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与行业相匹配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要有足够的管理经验,而进行养护操作的员工则必须具有极高的机器运作水平,专业涵养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热爱工作并且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一来,公路的管理和机械的使用可以得到高效、高质量的保证,减少成本,延长机械使用年限,最终创造经济效益新高,实现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3]。

二、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的对策

1、改革养护体制管理模式

管理模式要改革,就必须要实现政企分开,也就是说,作为管理的主体就不能担任经济主体的相关职位,将养护施工逐渐转变为市场竞争者,实现经济利益,并且不断的进行专业化、市场化的改革,增加市场参与力和竞争力。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竞标的方式来确定养护人,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或者发展一批专业养护公司队伍:比如专业清洁公司,专业维护公司等。这种专业化的养护公司有着优于其他传统公司的技术和设备,并且具有高度的专业技术能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

2、加强对养护设备、工艺、材料等的综合研究

机械的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配备,保证系统优良、操作可行、多进行机械的比较,选择最好、最符合要求的,将机械进行分类配备:日常基础养护设备、面层养护机械等,要先明确重点应该购置的机械,其中公路的大面积维修、病害处理和预防的机械就要优先进行考虑,这样才能保证养护维修的质量,获得应有的效益,进一步提升路面清洁、维修等的机械化水平,但是必须杜绝盲目的崇洋。养护工艺可以分为热补和冷补,因此,不同的状况需要不同的机械设备,因此,设备的选择必须以实际的养护工艺需要为前提,而我国的养护工艺发展较慢,现在还未完全定型,所以必须要求在进行机械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同时保证养护工艺和材料的研发。

3、优化养护机械的配备

机械化养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合适的机械配备,用最少的经济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利益。我们必须做到工作有序完整,操作安全、保证效率和质量,确保机械的高性能运作。要达到这些要求,则必须做到:

养护设备要完整齐全,要有可以适应任何情况的大、中、小设备;

②专业型机械要保证其专业性和功能的多样,这样不易被淘汰和替代;而多功能型的养护机械则功能齐全,发挥最大的作用。

③机械要有时代性和科技性,要与最新技术、材料、工艺同步,紧跟时展步伐。

④保证机械养护的顺序:首先要保证重要路段的清洁、绿化、划线机械的优先性和高性能;再者要想保持道路畅通,机械运作安全,工作效率高,质量高,那么就必须使用机械技术水平高,性能高、配套机制成熟的设备。

4、加快人员培养步伐

机械需要人的操作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养护工作中很重要,工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就现在的工作人员来看,大部分驾驶人员只会开车不会修车,这样会大大增加养护工作的成本,所以机械人员必须进行培训,向多功能人才发展,要兼具驾驶和维修技能。而机械管理员则要精通管理以外,至少要有养护、维修的基本水平,多学习其他技能,丰富知识储备,提升专业素养,这样在管理的过程中,就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工作安排,在遇见管理难题时可以进行科学分析,做出合理解决方案。管理人员慢慢的成为了高端的综合型服务人才。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 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高速公路的需求日渐增加,但是 “修好路,养不好路”的矛盾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出来,沥青公路的养护急需向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公路养护的效率才会提高,才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公路质量。

参考文献:

[1]段志刚.高速公路机械化养护管理[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1(04):125-126.

[2]张伟.浅谈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机械化养护[J].科技信息,2010(13):289-290.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2

关键词:高速公路 养护机械 配置 管理

中图分类号:U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b)-0156-02

随着国家开发战略的实施,汽车运输交通流量大幅度增长,高速公路的通车里程逐年增加,高速公路交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与此同时,对高速公路的“建、养、管”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量越来越繁重,迫切需要新型的养护机械、高素质的养护机械人员、专业化的养护机械队伍,以适应高速公路事业飞速发展的需求。如何配置、管理好公路养护机械设备,已成为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就如何配置与管理养护机械设备,提出一些看法,仅供参考。

1 公路养护机械化介绍

公路养护机械化,是指公路养护作业系统中主要和辅助的生产劳动过程,全部或部分由机械性能参数相互协调的机械系统完成。在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保证下,这些机械系统在指定的作业条件下以最佳的经济技术指标,保证养护作业的质量和效益。

机械化养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到管理体制、投资方法、机械配置、施工工艺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养护作业工序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机械化养护应当是一个具有有机联系的、高效的综合机械作业过程,因此局部机械设备的配置要服从和保证整个机械化作业系统的质量和效益。

受地区、地形、季节、时效等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工艺、作业工序繁多复杂。因此,在配置施工机械时,应充分考虑施工工艺,机械化养护应在具体作业条件下采用最佳的施工工艺,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在保证养护作业质量的前提下,使高速公路养护作业系统的生产率最大.而寿命周期费用最低。

2 养护机械的配置原则

由于高速公路道路结构类型、交通量大小以及养护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机械配置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使机械的类型、规格和数量与养护的作业内容、作业量相适应。目前,笔者考察了安徽省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体制,相信对海南有一定借鉴意义,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养护中心所辖路段的养护管理体制是将养护任务通过招标承包给养护施工单位,业主主要负责工程计划、进度和质量管理以及沥青主材的采购供应和部分由业主提供的机械设备的管理。养护中心按不同的养护里程,选择合适地点建立养护分中心,分中心下设工程和机械、材料管理部门,由分中心负责具体路段的现场施工管理,一般每个分中心负责1~2条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任务。因此,在安徽省高速公路现行养护管理体制下,养护机械在配置过程中遵守以下一些原则。

2.1 可行性原则

养护机械投资应按可行性程序对投资方案进行分析,使需求与现实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仔细考虑需求的合理性和资金来源的可能性,建立合理的养护机械采购优先次序,逐步提高机械化程度。

2.2 技术先进性原则

列入投资规划的机械设备应具有技术先进性,这主要从能耗水平、生产效率、作业质量、安全性、环保性、可靠性、维修性、成套性、人机关系等一系列技术性能参数上体现。

2.3 对比优选原则

对于大、中型机械,可以通过招标方法,提供两种以上方案,对设备的价格和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出较优的方案。小型机具的采购则可以通过多渠道了解不同机械产品的规格性能、市场调研以及科学分析来确定。

2.4 管理制度配套原则

当养护机械装备方案确定后,应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方案效果的具体保证。

综上所述,现行高速公路养护体制下,设备的合理配置非常关键。1台2000型沥青拌和站的生产能力约为120t/h,可以满足通车年限5年左右的高速公路150km左右的维修任务。而1台3000型沥青拌和站的生产能力约为160t/h,可以满足通车年限10年左右的高速公路150km左右的维修任务。1台沥青拌和站的使用寿命约在10~12年,如果维护保养得当,可以使用15年左右,累计生产约100×104~120×104t混合料。因此,综合考虑设备购置成本、使用年限、作业量、利用率、混合料运输距离及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建议每150km高速公路养护可配置1台3000型沥青拌和站,即可保证一条150km的高速公路15年左右的沥青混合料养护供应任务。1台中型沥青路面多功能修补车(一次约可携带5t左右的沥青混合修补料)可以负责通车年限5年左右的200km高速公路路面病害修补。如果通车年限达到10年左右,那么路面病害就会明显增多,1台中型沥青路面多功能修补车的管养里程就只能达到80km~100km左右。当然,机械设备的实际管养里程和高速公路每年的维修数量、设备的生产能力和当地的自然条件(如降雨量、地质条件)等都是紧密相关的,所以上面提到的机械设备实际管养里程只是凭生产经验进行的推论,仅供参考。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3

关键词: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以及高速公路的大面积修建,每天行驶于高速公路的车辆日趋增多,这造成了公路上交通事故的频发,所以经常会频繁的发生一些交通事故,从而大大增加了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施工及安全管理难度。

1、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速公路养护是为了保持高速公路的良好状态和安全性,防止各种因素对高速公路产生影响,避免高速公路功能和质量的下降,而对高速公路展开的各种服务、维护、保养等各项工作的总称。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是对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具体指导、约束和调控,是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有效、快速进行的基础,是确保高速公路养护功能实现,服务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着与普通公路养护不同的特点,特别在机械化程度、人员素质、技术含量、养护细节、安全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认识,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出管理价值和使用意义。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工作的复杂性,高速公路的技术含量高,进行高速公路养护的工作复杂,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要针对实际工作的细节和关键,因此导致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程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此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还表现在科技素养

上,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出现了更多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方法.这也就导致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对所有科技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因此出现了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科技含量高的特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还表现为系统性,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纷繁复杂,涉及的事物点多面厂,如果管理采用逐一进行的方法将会出现管理上的困难,一般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都是采用系统的方法,在借助系统理论、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形成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新体系和新系统。

2、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速公路养护是为了保持高速公路的良好状态和安全性,防止各种因素对高速公路产生影响,避免高速公路功能和质量的下降,而对高速公路展开的各种服务、维护、保养等各项工作的总称。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是对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的具体指导、约束和调控,是高速公路养护工作有效、快速进行的基础,是确保高速公路养护功能实现,服务水平提升的基本保障。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存在着与普通公路养护不同的特点,特别在机械化程度、人员素质、技术含量、养护细节、安全措施等方面存在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认识,使其能够真正发挥出管理价值和使用意义。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之一是工作的复杂性,高速公路的技术含量高,进行高速公路养护的工作复杂,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要针对实际工作的细节和关键,因此导致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程呈现出复杂的特点。此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还表现在科技素养

上,高速公路养护工作出现了更多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方法.这也就导致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必须对所有科技和技术进行全方位的覆盖,因此出现了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科技含量高的特点。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特点还表现为系统性,高速公路养护工作纷繁复杂,涉及的事物点多面厂,如果管理采用逐一进行的方法将会出现管理上的困难,一般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都是采用系统的方法,在借助系统理论、功能理论的基础上形成高速公路养管理的新体系和新系统。

3、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养护管理体制不顺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与一般公路的养护管理一样,大多仍采用事业型的管理体制,不能反映高等级公路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要求;养护经费来源仍采用拔款方式,不能适应高等级公路管理企业经营性要求,这些方面已严重影响了养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3.2、养护运行机制落后,“重建轻养”思想严重

对养护管理强制性要求,缺乏足够的认识及有效的法律约束,主要表现为对养护责任事故追究不力,监管不严,处罚过轻;对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对科技进步重视不够,尚未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3.3、缺少养护定额与规范 。截止目前 , 针对 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特点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统一的 养护定额与技术规范尚未出台 , 养护工程费支出 缺乏严格的考量标准 ,随意性较大 ; 养护质量的考 核仍沿用一般公路养护的 “好路率” 指标 , 不能满 足高速公路全方位养护的客观要求 。

3.4、养护机械配套率不足 ,养护科技含量低 。 虽然一些地方 ,一些高速公路配备了从国外引进 的大功率综合性养护机械 ,但对机械适应能力差 , 对机械性能的开发严重不足 ,使用频率低 ,设备闲 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 大多养护作业仍采用传统 的手工作坊式生产组织 ,对国外已有的新技术 、 新 工艺 、 新材料只处在试验阶段 ,还没有大规模推广 使用 。

4、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对策

4.1、深化养护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管养分离,事企分开”,转变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发展方式,深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全面推行定额养护和计量支付,鼓励具备资质的养护公司跨区域参与养护工程竞争。对现有道班进行合并改造,加大养护机械投入,提高养护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要求的公路养护新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养护工程市场。

4.2、 养护管理法规体系建设

由于高速公路的养护管理对国民经济发展 , 公众安全具有重大影响 , 政府必须加大立法与执 法力度 ,对养护管理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 ,充分体现养护管理的强制性要求。

( 1) 按照 《公路法》 的条款内容 , 加快制定相 关配套法规 , 完善法规的细则说明 。借鉴国外发 达国家对高速公路特许经营立法的成功经验 , 制 定适合中国特色的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条例 , 使高 速公路公益性属性得到充分保障 。

( 2) 加强政府对公路行业的监管力度 。明确 经营性公司只有在依法履行了养护 、 维修义务和 责任的前提下 ,才具有合法的收费 、 经营权力 。国 家要尽快组织制定相应的运营高速公路的养护技 术标准 、 操作规程和规范 , 养护作业实行社会监 理、 政府监督 。

( 3) 对新建高速公路的设计与施工 , 明确规 定有关养护管理方面的要求 。强制设计中的养护 管理技术储备 ,制定相应的公路养护方案 ,强调公 路施工缺陷责任期施工单位养护的责任与义务 , 采用法律与经济手段进行约束 。

4.3、 养护管理技术发展

先进适用的养护技术 , 保证了高速公路的正 常使用 , 规范 、 科学 、 高效的管理使高速公路的服 务水平不断提高 。面向 21 世纪的高速公路养护 管理 ,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支撑 。

( 1) 利用交通地理信息系统 ( GIS―T) 促进公路养护管理现代化。由于交通地理信息系统可以 将空间信息数字化 ,并使这些信息可视化 ,通过功 能强大的软件 ,使公路沿线三维空间分析直观简 明 ,数据管理便捷高效 ,为公路养护和运营提供大 量、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 ,为公路交通的发展 、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

( 2) 利用高科技检测技术促进工程质量监测和公路养护智能化 ,通过利用高精度传感器 、 雷达 技术 、 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 实现人工检测向自 RS 动化检测发展 ,由破损类检测向无损检测技术发 展 , 使公路质量的检测 、 评估和病害分析更加快 捷 ,使公路养护更加合理经济 。

( 3 ) 推广使用国外高速公路养护适用新技术、新材料 、新工艺 ,提高路面耐久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目前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中普遍采用的改性 沥青技术 、 SMA 路面技术、UPERPAV E 面层结构、土工合成材料、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微表处等都是发达国家在公路养护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推广与使用 ,改善了公路、桥梁等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达到了节约能源,降低成本, 实现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4.4、养护机械化

实现养护机械化,除了部分引进国外先进的大型综合养护机械外, 必须不失时机的抢抓目前我国高速公路大发展的机遇,立足养护机械的国产化,不断提高公路养护机械的装备率、配套率。

( 1) 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电子显微技术。开发节能 、高效低噪声、低污染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养护机械 ; 研究开发故障 自动监控系统 ,提高养护机械的安全性、舒适性和易操作性 。

( 2) 养护机械向大功率、多用途的方向发展 , 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益 ,适应高速公路安全、快捷的作业要求 。

( 3) 引进国外先进的 CNC 加工设备和工艺 技术 ,提高养护机械的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 ,提高 产品质量及机械性能的可靠性 ,延长使用寿命 。

( 4) 加强养护机械的组织管理 , 组建社会化 的养护机械租赁公司

5、高速公路养护管理的发展趋势

5.1、科学养护,保彰畅通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制定实施方案,要求广大职工以文明礼仪促和谐,优质服务促发展,用实际行动来提高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水平。二是细化责任,明确任务,加强日常养护和专项处治,对重点路段、桥梁、隧道设专人负责,严密监控,重点防范。三是扎实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活动,严格落实快速反急机制。四是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5.2、将生态高速理念应用到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

在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中,可以采用“客土喷播”、“植被毯”草灌结合等方式,超前绿化路堤和路堑边坡,保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对取弃土场、弃碴场,采用护墙、护坡、截水沟、排水沟等多种方式,减少水土流失,并因地制宜进行整理绿化,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原来的自然环境。实施隧道洞门综合绿化设计,采用隧道周边自然草木进行恢复绿化,以保持与自然同色同调和有效融为一体。

5.3、高速公路养护作业方式更趋向于机械化

实行高速公路养护机械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高速公路昼夜不间断通行、交通量大、车速快,应该尽量防止由于道路养护而造成高速公路交通阻塞的问。同时,劳动效率、作业安全、维修质量也要求高速公路养护过程中要实现机械化,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优先安排资金来购买如除雪车、洒水车、清扫车、灌缝机、坑槽修补车等路面养护机械。对于绿化、交通工程设施、路面、路基等采用人工辅助和机械化作业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畅通、安全、高效的要求。

结束语

为了满足高等级公路的使用公益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属性,我们必须从公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研究现代化公路养护管理对策,深化改革现行公路养护体制与运行机制,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公路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的新路。

参考文献

[1]杨杰,李振军.对当前高速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11:128-129.

[2]董炜.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3,01:63-64.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4

【摘要】从国家基本建设以及企业设备保有情况,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极大地提升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为新形势下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一、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的需求

1.人才数量需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人员的培养培训已被纳入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据人才市场的有关统计印证了这一说法,近年来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技师一直位列无锡市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前三名。

工程机械企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如雨后春笋,每个工程机械企业都少不了维护人才、管理人才。近几年我校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早早被企业预订一空,也反映出工程机械维护人才的紧缺程度。

2.人才质量需求。当前无锡工程机械维修业的技术水平已有整体提高,并且有越来越多的大专、本科人才加入,以无锡富力达(徐工)公司为例,该企业对工程机械相关专业科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需要,目前他们只有3名大学生,这些人才在一线维修前沿锻炼1至2年后,多数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但现状依然滞后于新型工程机械带来的对维修技术的要求。

目前,先进的工程机械维修方式已从在工程机械出现了故障后再去维修,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此外,工程机械维修从“修旧式”向“换件式”转变。近年来,更出现了工程机械远程诊断技术。因此行业对高技能人才也产生了大量需求,提高了对工程机械修理人员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需求。

二、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对无锡市数十家工程机械检测与维修行业、企业进行了有计划的调研工作,几乎所有企业都希望学校的专业教学能注重实践能力、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培养,尽量与岗位对接,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有一段短暂的工作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约有75%以上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因为工程机械维修事关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利益,所以工程机械维修人才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维修质量的首要因素。工程机械人才在技术等级上有高低之分,但在服务意识、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上基本相同。

综合上述的考虑,我们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工程机械维修服务公司,从事工程机械驾驶、检测、维修、技术服务技能及管理技术工作的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1.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制约学校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校企深层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缺乏政府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如学生的安全问题,责任重大,一直是学校和企业最头痛的事情。工程机械行业涉及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安全问题尤为凸现。我国应依据中国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可在制定相关法规时,明文规定先进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积极参与产学研的企业享受一定的减免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可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产学研结合是创新性技术和产业的结合,不是中低技术和产业相结合,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应该改变重教不重研的观念意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研究所,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鼓励教师去著名院校进修学习,具备系统的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要求教师下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积极申请项目课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在科研方面,学校应该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设立科研基金,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科研队伍,能够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进行新产品的研发。

3.发挥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领导应该高度重视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全过程。第一,企业应该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培养高水平的人才。第二,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应该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这样才能使产学研合作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企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员工较高的知识技术水平保障了学生能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应用得到最有经验、最实际的指导,在操作中学习,能力水平迅速提高。对于工程机械企业,在人才短缺的现状下,更应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中,培养更多高技能创新人才,为企业服务,提升企业等级,实现三赢。

4.提高社会的参与性。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除了政府、学校、企业的合作参与保障外,还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如何,需要社会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社会的评价反馈,改进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构建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1.课程种类、门数及学时

设置0.5学年的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导致其余各类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如何进行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专业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重组与优化,成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借鉴其他专业的基本经验,确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思路为强化专业主干课程及与岗位技能训练密切相关的课程,精简文化课及非专业主干课,以适应课程总学时大幅减少的要求

工学结合实习项目实施期间开设2-3门非专业主干课程,既体现了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改革思路,又能有效弥补总课程学时减少过多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工、学、教的融合。

根据以上建构思路,形成的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含基本素质教育)课程12门(472学时)、专业基础课程10门(496学时)、专业课程10门(448学时)及实践课程14门(计51周);其中工余学习课程3门,分别为工学结合岗位工艺、驾驶、维修技术等;工学结合实习项目1项(25周、20学分),理论课程总学时为1416学时。

与原先建构的课程体系相比较,文化课程门数减少5门,专业基础课程门数不变,专业课程门数增加1门,理论课程总学时减少144学时。实践课程门数虽然减少1门,但总学时则增加14周,充分体现了高职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特色。

2.课程安排原则及顺序

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课程安排原则之一是突出文化课程的“普通性”功能定位。文化课程主要功能是服务于培养高职学生必需的文化知识,而为后续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习的“基础性”服务功能只是在少数课程中才能体现,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将文化课程集中在入学初的学期中。为此提出“伸长文化课教学跨度”的建构思路,将原先过度集中于第1学期内的文化课程伸长为第1-5学期,通过减少第1学期文化课学时,适当安排专业基础课及其配套实践课程的教学,实现学生入学初就进入专业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

课程安排原则之二是工学结合实习课程实施前完成制图测绘、发动机拆装、底盘拆装、电气连线等基本技能训练课程,为工学结合实习奠定必要的基本技能基础。工学结合实习期间开设3门工余结合课程,实现工作结合学习,边工作边学习的教改思路。

课程安排原则之三是必须确保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质量要求。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的核心课程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构造与维修专用周,这些课程的学时、教学要求、教学质量必须得到充分保障,并且不作为工余学习课程。

3.课程结构形态的变化

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结构形态为文化课分配的学时数最多、专业基础课次之、专业课则最少,呈“三角”形格局。三类课程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顺序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学时大致相当,呈“目”形格局。课程安排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的顺序安排,文化课、非机类课程在1-5学期内穿插安排。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彻底打破了三段式课程的结构形态,数控技术岗位综合技能培养的核心地位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五、开发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课程标准及特色教材

1.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由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教学团队,重点将工程机械操作与维护、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排除等核心课程建设成为部级或省级精品课程。

2.开发专业课程及课程标准

根据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学包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综合能力培育为中心,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国内外工程机械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建设课程标准,实现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法建议、评价标准、老师与教材要求、学习方法要求、课程资源等。

3.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建设

配合工学包教学方案的实施,完成6个工学包内各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加强校本教材和工学结合教材建设工作,重点完成《工程机械电气系统检修》、《工程机械管理》等特色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形式上体现融纸质、电子、网络的特色,内容上注入相关故障案例,体现“源于生产任务”特色。其中,纸质教材图文并茂包括理论教材、学习指导、实训指导书等;媒体化电子教材包括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相关数据素材库等。

4.以工程机械设备等为载体设计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将美国康明斯公司、中国徐工股份公司等企业先进的培训理念、培训资料、培训模式、教学方式引入工学单元教学中,贯穿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创新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学体系,制定一套完整、合理、有效的工学结合教学方案。以压路机、装载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设备、故障现象或要完成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设备操作流程、故障检测、修理过程、工程任务等工作过程为主线,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设计各工学单元的学习情境。

六、教学质量体系建设

1.校内监控

注重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师质量的监控。教学过程的监控又是整个校内监控系统的重点,主要由教学检查、教学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对此采取如下措施: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完善教学检查制度,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完善督促制度,完善实习生管理和考核制度,加入企业对实习生考核的评价份量。通过建立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过程管理严格化,从而形成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2.校外监控

由于本专业实行“产学研一体化”才培养模式,因此加强“校外”的教学监控很有必要。主要是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明确并落实双方管理职责。学校要求实习带队教师进行各个环节的监控管理及技术答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通过网络或电话定期进行论文指导,班主任定期探访,学校相关领导要不定期督查。

参考文献

[1]普林林.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研究[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

[3]姜大元.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5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护现状;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设备逐渐向自动化方向发展。由于采用的新型设备,内部结构日渐复杂,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可能影响到整个设备的正常运行,最终降低生产效益,增加维修成本。因此,为了预防故障的发生,应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提高预报水平,使机械设备能够在确保正常运行的前提之下,加以维修,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为此,只有对当前的机械设备维护的现状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才有可能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实现提高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水平的目的。

一、机械设备维护的现状

从当前来看,机械设备的维护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重用轻养。机械设备故障频发、寿命短最主要原因是重用轻养造成的,比如没有及时更换超限磨损的零件、设备带病运行,对设备管理和维修缺乏长期眼光,只重视短期经济收益,忽视长期经济效益。(2)重修轻改。随着时间推移,设备逐步老化,许多性能丧失,理应通过技术改造来弥补设备老化带来的性能缺失,但只重视设备的维修,没有认识到改造的重要性,最终导致花费了大量的维修费用,也不能达到很好的使用效果,影响作业效率的提供,阻碍技术进步。(3)维修条件差。机械设备维修基本方式是手工作业,维修条件相对落后,维修质量有待加强。(4)配件缺乏。配件缺乏是造成机械停机时间延长最主要的因素,对于施工企业而言,由于设备流动性较大,为了缩减资金投入往往不会配备过多的配件,所以一旦设备需要更换零部件时,如果当地市场无配件,就不得不从其它地方调运,从而造成机械停机时间延长。(5)机械技术力量不足。 经济的发展以及施工的需要,使得设备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比如大量国内外先进设备,对操作人员、维修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否则会造成设备应用功能的无法实现,甚至用不了,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的要求,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6)故障维修检测技术落后。故障维修检测技术落后主要体现在现场维修中,缺乏必要的设备和理论知识,以经验判断设备故障,准确率不高,无法准确预测故障程度。

二、机械设备的维护技术

1、加强维护技术人员培训。随着新型机械设备的投入使用,现有的维修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急需更新,对维护技术人员的培训变得十分迫切。维护技术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对企业现有的维修人员进行培训,强化理论知识和维修技术,定期开展维修技术能比赛,提高企业整体的设备维护水平;企业和工程机械院校合作,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从院校招收技术过硬的学生充实企业的维修队伍。一个高素质的维护技术人员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技术技巧,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了解机械设备结构、作业原理、性能,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地诊断出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护,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1]。

2、机械设备的国产化改造。对于新引进的国外机械设备,应尽快组织技术骨干人员对相关的资料进行翻译和整理,熟悉其结构组成、运营原理,做好新操作方法、维护技术的推广和消化,为以后的维护做好准备,了解配件的国产化情况,减少对进口配件的依赖,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还可以提高维护效率,减少停机时间。对于年代久远的国外机械设备,可以进行国产化改造,提高其作业效率,减少耗油量,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

3、做好机械配件的采购。做好机械配件的采购工作的关键是要充分把握配件的损耗情况、机械的使用情况、配件的供应情况。对于易损、使用量大、供应周期长的配件就应多采购,否则少采购。总之,要充分考量多方面的情况,力求以最小的采购量满足机械维修需要。

4、制定维护计划。机械维修计划应与机械使用计划和使用任务相适应,在使用机械设备的同时,配备好工具、工艺设备、配件和量具,做到出现故障能立刻处理,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正确处理机械维修和使用的关系。同时,做好预防维修的准备,及时发现异常,避免错过最佳的维护时间,提高维护的效果,减少维护成本,降低停机对企业生产的影响[2]。同时还应做好设备试用期的维护,保养、坚固保养、清洗保养是最常用的机械设备保养法,应根据具体的作业环境和作业温度选择适合保养法[3],可单独使用和结合使用。对于清洗保养而言,视工作现场的尘土浓度和设备要求选择清洗时间间隔。对于保养而言,视设备作业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保养,比如传动系统的保养。对于紧固保养而言,视作业环境路面状况进行紧固保养,保证机械的连接部牢固不松动,避免事故的发生。

5、利用高效维护方法。单机修理法和总成互换修理法是最常用的维护方法,从实际的工作经验来看,总成互换修理法所需时间更短、修理质量更加稳定,是一种高效维护方法,是公认的现场维修的最好方法。这种方法不是对磨损的零部件或总成进行修理,而是用新品或验证合格的修复件直接替换,所以显著地缩减了维护时间,提高修理质量。并且,替换下来的零部件或总成进过筛选和修复还可以进行使用。

6、加强维护管理。一方面,可推行风险控制管理。由于机械设备配件的维护次数及职工工作强度对维护工作有一定影响,为了确保设备运行安全,应推行风险管理。针对设备维护的关键薄弱环节,充分分析故障概率,进而提高各个关键部件的维护标准,并要求职工严格按照维护流程给予处理,最终确保机械设备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模式。长期以来,由于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使得在维护工艺中漏检漏修、凭票干活,这种维护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设备发展需求。因此,必须转变管理模式,建立管理制度,提高检修人员工作积极性,最终确保维护质量,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结束语

机械设备的维护对设备的运营效率、使用寿命、作业功能具有深刻的影响,只要充分认识到当前机械设备维护技术的现状,并有针对地开展维护工作,才能有可能提高机械的利用率,减少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亚刚,杨宝,韩永清等.机械设备维护与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3,(7):439-439.

[2]倪明.浅谈机械加工设备的维护与保养[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7):18-18.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6

【关键词】机械设备;设备维修;设备保养;制度化;常态化

机械设备是现代工业运行、经济发展的重要硬件,在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也发挥了巨大的功能性作用。具体来说,机械设备的分类十分繁杂,应用范围可谓“五花八门”。在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中,如何更好的对其进行维修、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拓展使用范围,是从业者必须认真思索的问题。尤其在工业化进程风起云涌的今天,探究机械设备使用、维修和保养的制度问题,无疑具备理论与现实的双重价值。

1 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与保养的制度化诉求

前文已经提到,机械设备分类繁杂,可谓五花八门。但无论如何,机械设备都需要机械运转带动,都需要进行定期的维修、维护和保养。所以,使用机械设备的过程其实就是展示保养与维修质量的过程。对于使用者来说,机械设备本身的属性决定了使用价值,而使用价值的维系则需要精心的维修、维护和保养。很多大型的机械设备,如拖拉机、播种机等,由于体积庞大、零部件繁多、功能多样,所以维修、使用与保养也更加复杂;一些精密的机械设备如光学仪器、自动化仪表等,由于组织结构精细,因此维修和保养更需要耐心、细心。

总之,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和保养需要按部就班的进行,需要“制度保障”,这也就是机械设备制度化的诉求所在。所谓的“制度”,就是针对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养的规章制度、相关条令等。有了完善、科学、有效的制度的保障,机械设备无论是日常的使用,还是平时的维护、维修,亦或是定期的保养,都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拓宽使用功效。简言之,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养离不开“制度”,而制定的完善则是机械设备功能展现的基本要求。

2 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与保养的制度健全和完善

建立健全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养制度,需要紧扣细节、完善内容、重视执行;制度的完善必须做到“有规可依,执行必严,违规必究”,对于违反使用、维修和保养制度的人员、行为,必须从严处置。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与保养的制度,可以着重考虑如下思路。

首先,要逐步完善、健全“设备制度”,即以机械设备为中心的制度建设。这一点可以如此理解,机械设备的设备制度就是关于设备的保养、维修与实验的细致、规范与要求。如,机械设备应有专人负责管理、使用。凡执行操作证的设备,必须实行“管用结合,人机固定”的原则,执行定人、定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在多班作业时,必须有交接班制度。此外,机械设备参与生产和日常工作的时候,要制定生产组织设计方案,合理选用机械,从生产进度、生产工艺、工程量等方面做到合理装备,不要大机小用。要结合生产进度,利用生产间隙,安排好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要避免失修失保和不修不保,应使机械设备保持良好状况,以便能随时投入使用。要定期、定量排查机械设备存在的故障、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其次,要逐步健全以“人”为核心的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与保养制度。开宗明义的说,任何好的制度、方案与举措,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执行。使用者和操作者乃至包括管理者,是机械设备制度的贯彻人,也是保障制度有效落实的执行人。逐步健全以“人”为核心的机械设备使用、维修与保养制度,其实就是机械设备管理的具体体现。只有加强科学管理,才能有效调度机械设备的使用、维修与保养模块,形成制度化的执行力与“穿透力”。

如,通常情况下,大型机械设备(多人或多班组作业)必须委任司机机长,一般的机械设备要委任责任司机。这其实就集中体现了机械设备在使用、维修与保养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再如,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熟悉、掌握本机的情况,要做到“四懂,三会”,即:懂原理、懂结构、懂性能、懂用途,会操作、会维修保养、会排查排除故障。机械设备的操作、使用与维修保养人员要掌握专职岗位的各项技能,做到“术业有专攻”,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而基于此健全的制度则是保障机械设备运转的前提。

再者,机械设备制度完善要落实到位、紧抓细节,形成常态化的使用、维修与保养模式。好的制度方案设计,是机械设备制度完善的第一步,而关键点则在于对细节的落实和执行。比如,对机械设备日常保养的要求,可以制定如下制度:

①要定期清洗各种滤清器;

②及时、定期查看各处油面、水面和注油点,若有不足时,及时添加;

③定期清除油箱、火花塞等污垢;

④定期清除漏水、漏油、漏气、漏电现象;

⑤要随机调整皮带传动和链传动的松紧度;

⑥定期、按时检查和调整各种离合器、制动器、安全保护装置和操纵机构等,保持灵敏有效……

总之,诸如上述的制度细节的设计,是保障机械设备正常使用、安全维修与合理保养的必要手段,也是机械设备管理的题中之义,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展望未来,针对不同类型与使用范围的机械设备,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制度与规章,应该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更好的健全机械设备管理的细节制度,应该成为今后的基本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景垒.浅谈如何搞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保养[J].科技致富向导,2013(27).

[2]周正.加强机械维修保养提高设备管理水平[J].科技致富向导,2011(11).

[3]于洋.固体材料在钢厂机械中的应用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3(06).

[4]吴翰轩,赵亮,郑斌.浅谈机械设备的管理及维修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2(06).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7

机械设备是机械制造与生产的“硬件设施”,在当前机械化工业生产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机械设备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研究对象,不仅对于业界有示范作用,而且应该成为机械企业关注的焦点课题。当前机械设备的运用十分广泛,但是维护与管理工作却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维护细节不规范、相关制度不完善,工作程序存在疏漏等。机械设备的作用如此突出,必须加强对其的维护和保养,确保机械设备的功能得以发挥。尤其在当前机械设备被广为使用的背景下,研判机械设备的维护方案与策略,还是很具现实价值的。

1.机械设备维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1机械设备维护机制不健全,企业不重视

要知道,任何机械设备的正常使用和工作都需要细致的维护与管理方案,然后才能发挥出机械设备的实际功效。但是,当前很多机械企业并不重视对机械设备的维护,往往超负荷开工,使得机械设备加速老化,从而埋下了诸多安全隐患,甚至很容易出现机械故障,这都造成机械制造与生产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机械设备维护方面的问题之所以频繁出现就是由于监督、管理制度与机制不健全,造成了管理漏洞,使得机械故障、维护漏洞成为常态,这也是不可取的。

1.2维护工作细节不完善,日常管理不科学

无论是机械设备使用的随意性还是机械设备维护的疏忽大意,都反映出当前机械企业组织与管理的混乱,其实归根结底是企业组织与管理不健全,缺乏长效机制的约束,缺乏硬件维护规定的控制。此外,由于管理制度不科学,使得很多工作人员根本不能照章办事,将维护工作作为小事看待,也必然引发了一系列的机械设备安全问题与运行问题。

1.3维护技术不科学,专业化人才严重匮乏

机械设备大都组织构成十分复杂,运转起来对每个零部件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因此,机械设备并非是无懈可击,一直运转都无关大碍的。机械设备同样需要定期、定时的检修、检测、维护与保养,这样一方面可以确保设备的性能安全、稳定,另一方面也是保持设备工作效率的必要手段。当前机械设备的维护人才严重缺乏,大都是技术人员“顶上”,但是专业化程度太低;同样的,维护技术也是不足的,以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最为缺乏。

2.开展机械设备有效维护的对策分析

通过前面的论述不难看出,机械设备在长期运转和使用的过程中必然积累故障与安全隐患,因此加强日常维护和保养是极为必要的。

2.1健全机械设备维护制度,开展定期维护、检修与保养

总体而言,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化建设来确保机械设备运行的安全,加强维护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要建设与机械设备制度相配套的监督与巡查制度,对制度建设、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控;其次,要建立健全机械设备制度建设的责任制,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机构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处置。只有这样,关于机械设备的一系列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才能为机械企业的正常工作和运转贡献力量。

如,定期检修设备是安全管理的技术措施,定期对设备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是设备保养重要手段,定期检修和定期巡检有利于及时发现设备的机械故障,及时予以排除,保证设备的安全运转,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2.2注重对机械设备维护的“细节控制”,确保维护的质量

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定时和定性的维护,其根本目的是检查老化的设备、排除存在的隐患及恢复设备的运行机能。也就是说,机械设备的维护是为了进行了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工作,维护与维修是为机械设备后续运行服务的。因此,技术人员要在检修过程别注意保护机械设备的现有形态、外形甚至运行程式,使得检修后的机械设备可以恢复运转效能,发挥出应有的工作效率。

总之,新时期针对机械设备开展的维护、检修与管理工作,其实包括预先准备、检查、维修、组装及后期维护、保养等多个步骤及细节,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很高。事实上,只有做好对机械设备维护的“细节把控”,维护工作才能取得进展,机械设备才能再一次“焕发新生”,发挥应有的效能。

2.3开展“预防式维护”,定期维护与具体维护相结合

以预防为主的维护法是一种比较主动的、积极的机械设备维护方法,它就是指采用各种比较先进的检测手段以及设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对机械设备的状态进行检查,及时发现设备故障的特征和预兆,提前做好维护工作,进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机械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及早发现机械设备运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早采取有关措施,防止因机械设备故障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此外,由于影响机械设备正常运行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护有时很难发现机械设备运行中隐藏的故障,这时就需要采用视情维护的方法,通过对机械设备故障机理的分析与机械设备的测试来了解机械设备的状态,当机械设备出现潜在故障时就需要及时进行维修,进而避免机械设备发生功能性故障。

参考文献

[1]黄欣.关于机电设备管理问题的分析[J].科学之友.2011(06)

[2]董金虎.加强设备管理,提高企业效益[J].科技资讯.2011(08)

[3]张蜀红.浅析机械设备的维护与管理[J].内江科技.2010(06)

机械化养护论文篇8

关键词:机务管理 存在缺陷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公路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海南来说,截止2011年,全省通车里程22916开幕,公路密度67.6开幕/百平方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实现了乡乡通路的目标,2644个行政村、18703个自然村都通了公路。为此,公路养护工作的任务日益繁重而艰巨,要求公路养护工作需要加大各种机械投入生产。可见,规范公路养护机务管理的极其重要性,同时存在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进一步规范机务管理,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以适应形势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1 规范公路养护机务管理的重要性

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公路的需求量和养护质量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公路养护任务,单靠人力是不可能的,养护机械的大量投入,提高养护效率、貭量,向机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势在必行。由于大量机械的投入,对规范公路养护机务管理便提出了高要求。

所谓的机务管理包括机械管理和机务人员管理两个方面。机械管理就是机械的管、用、养、修、供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使用是核心,体现了购置机械目的,是完成公路养护生产任务,创造社会服务价值的过程,同时也是磨损的过程。用是目的,管是手段,养、修、供是保证。管、养、修、供都是为使用服务的。机械的管、用、养、修、供都包含了大量的管理工作,“管”贯穿于机械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必须加强管理来推进这五个方面的工作。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少,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而机务人员管理,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管理、使用、保养和修理机械的工作人员所进行的管理工作。这三个方面的工作人员,缺一不可,相互依靠,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协作关系。总而言之,公路养护机务管理,不但要管好机械,而且还要管好机务人员;不但要为公路养护提供能符合要求,质量良好的机械,而且还要提供操作技术,保障作业。也就是说,养护机械必须通过人的操作才能发挥作用和完成养护任务;必须通过人的保养和修理才能保证使用,管好机械就必须先管好人。只有不断规范养护机务管理,才能更好地保证机械良好,人机到位,通力协作,尽职尽责,节约人力、财力、物力,进而更好地高效生产,养好公路,保障畅通,服务社会。

2 当前我省机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随着公路的大量增加,类型的多样化,社会对公路要求的不断提高,投入公路养护作业的各种机械迅速增长。我省在公路养护机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迅速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1、机务管理的制度规范化仍然重视不够:2经济瓶颈导致公路养护机械的投入较少,不及时,配比不够,老化超龄现象严重,更新改造困难大,这很不适应我省公路养护事业发展的需要;3、机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普遍偏低,特别是对于各种新型机械尤其是进口机械和高科技机械的不适应性更为明显;4、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引进不力,对现有机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不够,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很少。

机务管理包括机械管理和机务人员管理,既管机又管人,也就是人机问题,即如何做好机械的管理、使用、保养、修理、供应等工作问题和如何提高机务人员的机械管理水平问题。

机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也是首要的,最为关键的,规范机械管理人才是重要的中心工作。

2.1引进人才,加强培训,不断培养高素质机务管理人才队伍

现有机务人员由于长期从事实际工作,实践经验丰富,但纯粹的理论学习提高机会很少,有的具备一

定理论基础,但由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也存在着一个知识更新的问题。

培训的学习方式,学习工作两不误,符合机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应当加强。培训可采用在职培训、脱产培训、专项培训、举办研讨会或邀请专家学者讲学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机械原理、机械保养与修理、公路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等学科。边学边用,实践检验。通过这样的培训,不断提高现有机务人员的职业素质,同时,注意引进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专业管理和操作人员队伍,从而有力地促进机械管理工作,提高机械使用效率。

2.2 强化制度,规范养护机械管理

要从思想上、组织上重视机务管理的规范化工作,根据养护机械管理工作的内容和特点,认真调查,分析研究,详细制订机械管理工作制度,并强化完善,狠抓落实,以确保公路养护机械作业。

机械本身就是固定资产,必须将机械设备纳入固定资产管理。

2.2.1 加强机械管理

建立机械管理规章制度,按照机械的技术经济规律办事,科学管理,面向生产,管用结合,不断提高机械完好率、利用率和机械效率。

2.2.2 合理使用机械

根据养护机械的数量、质量、种类、规格、功用等,制订机械使用制度,对机械操作人员要进行技术考核,合格才能颁发操作证;

机械交接制度,机械技术试验制度;明确在各种条件下使用机械的要求和正确使用机械的消耗材料和替换设备的要求等。机械的使用必须做到管用结合、人机固定、正确指挥、安全操作、合理使用。

2.2.3 适时保养机械

惯彻“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制订机械保养制度和保养计划,强制进行定期保养,保障机械经常处于良好的技术状况,正确处理使用、保养和修理的关系,不允许只用不养,以修代养。

2.2.4 及时修理机械

按照“计划修理、质量第一”原则,制订周详的修理计划,使机械及时恢复完好技术状况,并正确处理使用和修理的关系,不允许只用不修、不坏不修。

2.2.5 保证配件供应

机械配件是保证机械使用、保养、修理的物质基础,平时应做好分级管理,合理贮备,保证需要及时供应,合理使用,提高机械完好率。

3 结语

针对公路养护的内容和特点,主要是通过分析规范机务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引起重视,并采取具体的对策措施,为机务管理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可操作性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碎石化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植物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