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范文

时间:2023-03-13 00:59:38

体育硕士

体育硕士范文第1篇

现如今,随着各个学科的交叉性与渗透性的不断加强,社会对于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就其本身培养的目标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都走向了教育的岗位,而运动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训练和健身指导等是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将来工作实践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生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主要谋生手段[1]。我国体育院校在培养硕士研究生过程中,应及时把基础知识学习、专业学习以及科学研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过程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国大多数的体育院校研究生培养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培养对比,都相应的减少了专项学生术科的实践课程,将理论学习与研究作为了培养的侧重点,长此以往,学生的身体素质必将会下降,其本身具备的专项技能水平也会逐渐退化。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说,在其研究生的培养时期,本身就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阶段,其所具备的专项技术水平更应该是一个巩固加强的阶段,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的理论强化、提高学术能力的过程[2]。因此,我国各体育院校应该重视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术科课程的建设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4所体育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黑龙江省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中国知网、各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招生网站等进行文献的检索与收集。同时,阅读了大量的体育教育训练学专著、教育学原理以及各高校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并对收集资料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找出各个文章的相关性,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归纳与整理,为文章的撰写提供充足的数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以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的研究学者以及各高校体育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听取各个专家学者对于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术科课程培养的相关指导意见,并结合各个高校对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

2.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适当的逻辑分析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和专家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在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教学中有关术科课程开展的状况、存在问题以及有关专家对研究生教育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建议,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实的资料。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相关理论基础

3.1.1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教育的衔接部分,是高学历复合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指导之下,围绕培养目标而建立起的优化各个教育资源的过程,一个综合的教育体系,一个有机的整体[3]。想要探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术科课程开展状况的研究,就必须要分析好有关研究生整体“培养体系”的系统。从研究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相关基础理论层面是培养体系的一个起始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环节[4]。经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经过系统的培养过程,最终要培养的是高质量、高层次的体育人才,这里的高质量、高层次的人才,指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其理论研究水平、专项技术能力都是一个高层次的阶段[5]。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教育学人才提供了必备的保障。

3.1.2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构成要素

研究体育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开展状况,就要充分的把握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培养体系的内涵,明确培养的方向[6]。认识到在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是一个按一定方向运行的复杂系统[7]。鉴于此点,可以借助系统理论来分析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构成要素。从近些年的数据来看,大多院校在对于体育教学训练学学生的培养方面重视的还是术科理论建设,其实践课程中术科课程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于增加和提高。

3.1.3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

“术科”即技术学科,指在学生在接受教育使所涉及的相关技术学习[8]。我国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大都以身体活动练习为主要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9]。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术科”课程的横向结构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课时、学分、学期、类型、评价等。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大都专家学者倾向于将“术科”课程按照其传统的的类型,主要以下划分为5种类型。

3.2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专业概况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有130多个[10]。在这其中主要涉及到技术学科学习的是:田径教学、篮球教学、排球教学、足球教学、乒乓球教学、体操、艺术体操与健美操教学、游泳、网球教学、速度滑冰教学、滑雪教学等等,在这其中大都是固定的研究方向,已经具有成熟化的发展模式。从调查情况看,目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方向的制订按运动训练学、体育教育理论和按竞技项目两种模式。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教学训练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按照竞技项目共分为15种,按照同年的同样的竞技项目分类,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共分为13种;哈尔滨体育学院共分为15种;而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则是按照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一般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项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进行分类招生。

3.3我国体育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课程开设现状

3.3.1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整体课程现状

研究生教育本就是一种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途径,所培养的人才就是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力,具备高素质、高水准的能力。在今后的道路上不仅仅是体育事业的参与者,还要使其成为体育界的领军人物[11]。下表是所调查的4所院校2013级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现状。从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4所学校中体育教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体育院校公共必修课程是一样的,均为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外国语,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各个学校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了不同的课程,而究其本质来说,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异性,都是根据的是体育教育训练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应用而设定的相关学科,具有一定的专业性[12]。在选修课程方面各个学校主要针对的大都是工具学科,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3.3.2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术科课程现状

在对相关导师以及学生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学习是一个对本科学习过程的加强与提高阶段,然而,相对于本科学生的术科课程,研究生教育层面则显得十分单薄,理论课程已经占据主导地位[13]。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在读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开始大都具有较高的专项技能水平,大多数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最低水平为国家二级运动员[14]。同时,研究生复试设置的科目时,有些学校在复试时,对术科成绩差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生实行一票否决。这就为高水平的研究生队伍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教育,教学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在教学改革,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主流[15]。在真正的硕士研究正在读阶段,学校并没有相对的设置相关课程来巩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水平,大多数学校将研究生阶段的技能学习放在了加深理论层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生都是在研究生1年级的第二学期至2年级时按照导师的安排进行相应的术科助教工作,然而这一环节的开展,虽然一定上会巩固学生的术科专项技能,但是毕竟学生和教师是教育两个不同的视角,学生相应的锻炼机会一定将较于教师更多一些[16]。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研究生不仅身体素质开始下降,专项技术水平也在初步的退化,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大都具备良好的运动技能讲述能力,但是由于运动专项技能长时间得不到锻炼与巩固,在实际锻炼中,身体的各项技能,运动技术水平一定大不如前。长此以往,就会与我们真正的研究生培养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发现,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教育的系统培养的不断改进。必定将会有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的体育人才走向社会,成为体育领域的中坚力量。随着实践的不断检验,在对我国体育教学训练学研究生培养中也必定也会存在一些相应的缺陷,这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体育院校已经不再把术科教育纳入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现象,即在研究生的入学阶段,各体育院校已经设立门槛,用来保证就读的硕士研究生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然而体育是一个要经过不断巩固加强的过程,必须要经过长时间的保持训练,才能够保证好学生在毕业之后不仅仅具备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保持好其应该具备的专业技术水平,这才是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最终目标。

4.2建议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满足其对于多样化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在对体育教育训练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时,一定要注重对其“内外兼修”,既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学术能力,也不能忽略对其专项技术水平的锻炼加强,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优化课程结构设置,适当的增加术科课程量,在保证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质的监督,各个高校可以适当的将术科考核纳入评优标准,以激励学生们的锻炼热情,从而达到锻炼效果。同时可以相应的增加研究生选修课程的外延,允许并鼓励研究生自主的加入本科开设的术科课程的学习中,为研究生的术科课程学习拓宽了渠道,满足的学生们的个性化需求,最终促进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教育目标的实现。

体育硕士范文第2篇

1体育俱乐部的设立对于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

在体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针对其实践的课程教学,不仅在专业课程上作出相应调整,而且在实习环节上,专门为其建立了实践基地,为体育硕士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除以上的举措外,则着力于提升技能水平、教学能力等实践能力,而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正为此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通过将学生平常的非正式组织纳入到二级院系下的管理制度,设立体育俱乐部这一正式组织,将最大多数的学生纳入到常规化的体育实践活动管理中,发挥组织优势,同时也正是发挥体育硕士的主动作用,将创新实践培养模式与理论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有效促进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提升。

2体育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2.1研究生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普遍存在于高校之中,其类型大致可分为地域同乡型、学术团体型、兴趣爱好型、利益共享型等,基于这些类型的存在,研究生的非正式组织在其学习、生活中,往往占据了很大的部分,在研究生的管理中往往还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非正式组织也是基于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专业性质等而存在的,所以,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它是管理研究生的重要命题之一。

2.2整合非正式组织的形式

在整合非正式组织的过程中,一方面既要发挥研究生群体内最大化的主动性,选择符合他们兴趣、需求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发挥组织在整合过程中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组织有安排、活动有成效。而体育俱乐部正是基于研究生群体中提升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主动需求和内在动力,根据其群体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设立不同体育项目的俱乐部,聘请教师及技能水平高的同学作为教练和负责人,进行常规化的教学和训练,提升技能实战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2.3体育俱乐部对非正式组织进行整合的优势

研究生的个性化、专业化往往导致在研究生的管理中,正式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不够,而通过对非正式组织的整合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一是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训练氛围,促进学风的优化和提高;二是可以弥补党团组织管理中的不足,促进不同专业、年级、班级群体间的交流和沟通;三是俱乐部的平台可以锻炼负责人的管理、组织、教学能力,可以提升研究生一专多能的技能水平;四是可以通过俱乐部的活动,发掘素质优秀的人才;五是通过活动,可以发现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素质,有利于进行多方面的分类指导。

3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和效用

区别于社会盈利性的体育俱乐部及一般学生社团,体育俱乐部既非盈利性组织,也非学生自我管理组织,而是作为学院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并重的体育项目团体。体育俱乐部的设立,旨在提升研究生特别是体育硕士的实践能力,以学院总支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为模式。一方面,总支管理可以将学生的日常活动纳入到学院的长效机制和培养过程中;另一方面,研究生自我管理既可提升其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也可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俱乐部的参与度。

3.1俱乐部活动开展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有利性

体育俱乐部设立在党总支这一基层组织下有利于活动的开展和效果的提升。从体训研究生这一层次来看,党员的人数在总人数体育硕士实践能力提升的探索性研究——关于正式与非正式组织的体育俱乐部陈鸿俞秋玥(上海体育学院上海200438)摘要:自2005年始,我国创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着重培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以调整我国体育学学科结构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并适应现代体育事业的需求。在体育硕士的培养中,本文特别提出了对其实践能力提升的培养模式,着力于从我院设立的体育俱乐部活动而延伸出此类活动对于体育硕士技能、教学、组织、管理等综合实践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和促进作用。关键词:体育硕士体育俱乐部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3)07(b)-0155-02中所占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党员的高比例,更有利于活动开展中参与的积极性的提高和范围的扩大;党总支的管理,更有利于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升。

3.2俱乐部的活动形式

研究生体育俱乐部的组织设置和活动开展,注重于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倡导在总支管理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是体育俱乐部项目的开设,根据每年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研究生群体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二是体育俱乐部的负责人和教练由学生自己报名,经总支选拔后聘用,并在总支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开展各项活动;三是在活动开展中,倡导俱乐部负责人和教练充分发挥管理和训练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做好内部的教学指导、交流活动、技能训练等活动;四是俱乐部成员的参与,完成按照学生意愿和兴趣,自我选择要参与的俱乐部,并通过活动、训练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五是俱乐部结合研究生分会,做好每一阶段的活动总结和计划,总结优势,发现不足,以便更好地开展俱乐部活动。

3.3俱乐部活动的效用

体育俱乐部的开设是基于提升研究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其实际效用则不仅整合了各项资源,还有效引导了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将日常活动正规化、长效化、制度化。研究生的体育活动不再局限于日常的零星、不固定活动,而是可以依靠俱乐部这一平台,切实提高其技能水平。互相沟通交流、互相切磋提高,甚至于在参加学校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往往也依靠俱乐部的活动,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我院体育俱乐部的开设一般包含以下项目: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游泳、瑜伽、攀岩等。俱乐部活动的开展和学生的参与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另一方面也基于提升自我实践教学能力。

体育硕士范文第3篇

摘 要 体育硕士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导学互动的是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促进导学关系良性发展,对提升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研究生创新与自主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体育硕士研究生 导学互动 研究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过程长期存在,对研究生教育的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办法的出台,高等学校教育开始进入快速扩招阶段 [1]。2009年,我国开始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随之增长。导师与体育硕士研究生双方的“导师和学生”的关系逐渐被冲淡,“老板与员工”、“师傅与徒弟”之类的关系比喻增多。本文试从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出发,探讨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导学关系。

一、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学互动关系类型

“导学互动关系”是指在导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等过程及研究生在与导师的交流过程中,学习导师的做学问和做人过程中形成的关系[4]。导学互动关系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教学、科研、育人等多个部分。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普及化教育转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导学关系可以从如图过程中体现出来(如图1)。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师生关系。导学关系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如表1)。

表1 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类型

类型 类型特征

权威型 该类型是以导师为中心形成的,导师有较深资历,且学术上有很高的权威型,师生关系是以学术为主导的。在这种人际关系中,由于导师的科研和教学经历丰富,对学术往往恰到好处。但研究生如缺乏自觉性,有可能不利于培养自主拓展能力。

松散型 该类型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例如导师科研项目和经费不足,导师与研究生就缺少更多的接触机会,之间的关系就松散。少数导师由于工作繁忙,或缺乏怎忍心,同研究生的相互交往极少,师生双方的行事原则可以称为“互不干涉”。

功利型 该类型是较极端的,也少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个别到时在一定程度上把研究生作为纯粹的科研劳动力。甚至是实现在即某种目标或者商业利润的工具,师生之间缺乏真诚的关系,很难获得较强的科研能力。该种类型在工科中常见。

和谐型 该类型多是以充满活力,能够给研究生创造比较优越的科研条件的中青年导师为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导师的能力结构是多方面的,能够协调科研同社会的需要,重视培养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双方的心理距离不大,能够相互理解。

二、影响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导学关系的因子

在制度层面上,可能出现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学术目标不同的情况。这直接导致了师生之间很难形成良好互动氛围;从学校层面上,对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管理忽视了质量监管问题;在研究生层面上,研究生的专业学术水平等方面深刻影响着导学关系的互动;在导师层面上,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是重要的。

(一)单一培养方向和多元化需要之间的冲突

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多种多样,分为就业导向型、文凭导向型和深造导向型,虽然体育研究生的入学动机多样化,但是导师接触的最多的是学术科研[6]。师生目标很可能不一致。因此在目前形势下对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发展路径进行探究意义重大。

(二)学校层面上对导学互动造成的影响

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由研究生院和各院系负责,但是学校研究院和各院系往往疲于应对繁琐的程序事务,而缺少对导师的综合考察,这些潜在的问题最终都会导致师生互动关系不佳,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是一种发展趋势。

(三)学生层面上对导学互动造成的影响

研究生的学习观主要包括研究生对学习及学习方式等所持有的思想观念。硕士研究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与导师互动的过程中其学习观对导学互动关系影响很大[7]。比如说很多研究生传统思维根深蒂固,以至于在导学互动的过程中,以听劝导讲解为主,互动积极性较弱。

研究生已经适应了基础教育以及大学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个别化的导学互动较为陌生,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意识不强,不能够很好地与导师进行沟通。另外从专业知识水平角度,导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学习应该相互关联,加强指导的有效性。有效指导是把导师与学生对导学的认识更加和谐地联系起来,强调学生对所指导内容的理解。研究生群体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特点,由于学生的专业背景、来自院校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三、总结

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既包含“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也包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育人。当代中国的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正在迅猛发展,思考和改进当前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导学关系的现状,深入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方法和对策,这对体育硕士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导学关系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项目(编号:CX2016B523)

参考文献:

[1] 姚小丽.大学扩招利弊及其对策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04:95.

[2] 苏芮.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17:241-242.

[3] 夏欢,陈世阳.浅析研究生教育中的“导学互动关系”[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95-98.

[4] 李栗燕,樊冰.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师生关系的改革与创新[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124-127.

[5] 于振宽,孙丹.新时期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动机分析[J].教育界.2015,1:21.

[6] 余宇,朱忠祥,何文龙.接受理论视野下研究生对动态导师组制的需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1:35-36.

体育硕士范文第4篇

1.1追求多学科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随着我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的启动,各高校把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作为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目标,并提出要建设多学科综合性大学。伴随着我国申奥成功,体育科学研究也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高度关注,综合性重点高校开办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正成为一大趋势。表1可见,清华大学于1998年获批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点,是体育学科建设较好的著名高校,现已形成硕博培养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最近几年也加大体育学科的建设力度,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已于2010年获批。五所高校发展体育学科研究生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向多学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的目标。

1.2在体育本科专业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都是在开设体育本科专业的基础上,为了完成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师资和教学资源,建成本硕培养体系,开设了硕士研究生培养。两所高校每年都有10%左右优秀的体育本科生保送进入本校或外校硕士研究生行列,进行继续学习和深造,研究生的培养也推动了本校体育学科的发展。1.3留住优秀高水平运动员,充分发掘其运动潜力并加强其文化教育1986年,原国家教委(教育部)、原国家体委(国家体育总局)和团中央在山东掖县联合召开了全国学校竞技体育工作的重要会议。会议提倡学校自办业余体校和高水平运动队,提倡“体教结合”,发展学校竞技体育运动[3]。文章所列举的五所高校都有自己的高水平运动队,如田径、篮球、排球、攀岩等项目。国内一名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年限一般将持续到26周岁左右,大学本科毕业一般为22周岁,如果这时运动员离开高校放弃运动生涯,既造成人才的流失,更是学校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运动员的运动潜力,高校将其保送读研继续深造。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对于今后就业择业都有很大帮助。清华大学的“百米飞人”———胡凯,曾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生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跳远冠军苏雄锋,都是最好的例子。

2五所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对比分析

表1显示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海洋大学外,其余三所高校都已申请到体育学一级学科,其中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一级学科下开办了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三个专业,华中科技大学开办了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专业。五所高校不管是以一级学科制定的培养方案还是以二级学科制定的培养方案,都有一定的相似性,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并不矛盾。

2.1培养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对硕士研究生学业标准进行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培养目标中,五所高校趋于一致: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适应社会需要,能够在体育及体育相关领域(或体育教育和训练领域或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进行教学、训练研究及管理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一级学科培养方案突出“大体育”领域,二级学科培养方案中多突出各自专业领域。另外各高校在思想、学业、学术、外语和身心健康五大分目标上提出具体要求。

2.2修业年限《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五所高校本专业学制在2.5—3年之间,其中上海交通大学为2.5年,华中科技大学于2012年开始实行3年制(之前是2.5年),其余三所高校为3年。国外尤其是欧洲国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相对较短,英国、德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为1年,国外科学人才的培养重点在博士阶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硕士生和博士生尚处于独立层次的教育,2—3年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符合目前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的需要[4],国内高校也在尝试硕士研究生修业年限的改革,实施弹性修业年限将会是今后改革的一大方向。

2.3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课程分为学位要求课程和非学位要求课程,其中学位要求课程包括校级公共必修课程(即思想教育课程和外语课程)和本学科专业要求课程,非学位课程为学科内选修课程和补修课程。虽然具有一级学科的高校开办多个专业,但对不同专业学生却设置近乎同样的课程,没有专业之分。五所高校专业要求课程所包含的科目内容大致相同,部分高校突出特色。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依托户外运动基础,课程设置向户外运动倾斜。各高校总学分要求在30-50学分之间,其中学位要求课程学分占60%,研究环节约占30%,剩下10%为实践环节学分。

2.4科研要求在各高校的培养计划中都对学生的科研能力提出要求,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能力,根据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专业实践和科研实验。同时在研究环节对学位论文和开题报告提出严格具体要求,还规定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五所高校体育学硕士招生与就业分析

3.1招生规模表2对五所高校近三年计划招生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进行统计,清华大学以一级学科招生,上海交通大学从2012年开始以一级学科招生,华中科技大学从2012年开始以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招生,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二级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招生。表2不难得出五所高校的招生规模都比较小,与师范类和体育类高校相比相差很多,其中保送生占实际招生人数的40%。综合性重点大学体育学虽然招生规模小,但都秉承宁缺毋滥的原则,考研录取分数线也均高于国家批次线。由于体育专业本科生的文化科成绩、尤其是外语成绩普遍偏低,因此在研究生考试中很难通过,各高校在今后的招生中应平衡好保送和统考学生比例,支持鼓励校际推荐免试研究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生源。

3.2生源类别表3统计了各高校学生生源情况,图1对学生生源类别做一个百分比的统计,其中本科是体育专业和高水平运动员为108人,占总招收人数的86.4%,跨学科考生有14人约占11.2%,还有3人是社会在职人员约占2.4%。本科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对课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而且能结合自己的运动经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高水平运动员有良好的运动基础和经历,理论知识相对薄弱,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跨学科的学生中,有学生热爱体育运动,个别学生却出于无奈的选择,运动基础较差或没有,在本学科的学习中既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又要提高运动技能。社会在职人员多数是体育从业人员,他们重返高校进修,为了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有一个提高。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经历的学生在一起,由于学生规模本来就小,每个个体都不能忽视,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的挑战。

3.3毕业生的就业与社会影响力依托母校的盛名,五所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很高,以武汉两所研究高校为例,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研究生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户外方向的研究生深受普通高校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每年都有多名毕业生进入高校当体育老师。教师、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都是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实现就业对于这些高校的毕业生来说压力较小。然而,除了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点开办时间相对较早外,其余三所高校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都比较晚,尽管研究生毕业后就业率高,但短时间内毕业生还没有在体育领域形成一定的影响力,综合性重点高校体育学科的建设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较高的知名度还有一定的路要走。

4目前综合性重点高校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二级学科专业界限模糊不清,甚至不同专业接受同样的教育,学科建设还不成熟。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规模小,师资力量欠缺,如果外聘教师将提高教育成本。

2)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授课教师、学生都有无奈。通过访谈得知,研究生规模太小,教学中缺少课堂氛围,师生积极性都不高;同时教师为了照顾层次不一、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难以很好平衡。

3)学生运动技能水平较低,就业压力增大。与体育院校和师范高校体育学院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传统不同,综合性重点高校没有成立运动专项导师组,缺少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提升。这直接导致了部分运动技能水平低的学生在就业时难以满足社会对运动技能和科研双重要求的需要,从而选择非体育类的职业,面对更多的竞争对手,就业压力增大。

4)师资队伍建设缓慢,体育学科发展滞后。与学校其他学科相比,体育学科在综合性重点高校开设时间晚,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相对较低,参与科研的机会较少,难以与这些高校其他学科师资进行对比,导致体育学科发展滞后。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综合性重点高校体育学科整体水平得分低于几所体育院校与重点师范院校。近几年综合性重点高校也在重视师资建设,清华大学已经建成一支学术水平高的导师队伍,上海交通大学等也在培养引进优秀师资。

5结语

目前,综合性重点高校在体育学硕士培养中正成为一股重要力量,既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又为“体教结合”的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一条更好的成长成才之路。各高校从学校到师资到学生要共同努力,充分发挥综合性重点高校的知名度与多学科优势,使综合性重点高校的体育学科成为我国体育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1)学校领导应更加重视体育学科的发展,关心支持研究生教育,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师资的引进与培养,鼓励优秀导师出国交流深造,建设一支学术水平高、业务素质强的师资队伍,为研究生的培养建立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2)综合性重点高校在建设体育学科的进程中不要急于求快求全,要在现有师资和办学条件能够满足新增专业的要求下逐渐完善学科建设。

3)各体育系、部要加大校际间体育学科的学术交流,组织更多体现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讲座,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实践与研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在选拔学生时要突出术科的重要地位,将术科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整个过程。本学科研究生要在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和训练中提高主动性与自觉性,努力成为科研能力和运动素质兼备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体育硕士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美;体育硕士;课程

引言

1981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的学位制度开始建立。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体育硕士研究生经历了数量上的快速增长期,至今仍在扩招中。随着体育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培养质量问题凸显,为了实现扩招但培养质量不减的目标,我们在不断探索和革新,学习他国经验与结合本国实际,取长补短,走自己的研究生培养道路。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它是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课程要不断进行改革,提高其社会适应性。2009年,国家正式放开对专业硕士的招生限制,这对我国的硕士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美国的硕士培养起步比我们早,在研究生课程方面的一些经验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本文通过对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比较,分析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异同点,找到可借鉴之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美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了便于比较,课程内容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为例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检索和查阅了国内外体育研究生课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对中美体育研究生课程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同时,对资料进行了重点阅读和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2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比较分析

2.1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1981年(第一批授权)批准北京体育学院4个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即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理论。到1990年(第四批授权)已有8所体育学院、5所师范大学、1所大学和1个研究所(国家体委科研所)共15个单位,设置涉及体育理论、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史、运动生物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武术理论与方法、体育情报学14个方向的36个硕士学科专业点。1997年,专业目录修订调整,依据“科学、规范和扩宽”的学科专业修订原则和“逐步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扩宽和调整二级学科”的学科专业修订目标,将体育学科专业进行了专业整合,将原有的10个二级学科专业整合为4个,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在4个二级学科下设置若干个研究方向。

2.2美国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

美国的各个州都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不同州的不同学校对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的设置也有所不同。大体上有以下专业:运动训练学、人体运动学、体育管理、教育及课程教学、体育科学、教练训练等。

2.3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特点对比

从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灵活度来说,我国更强调整齐划一,国家学位委员会确定统一的专业设置。

从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设置的内容上看,我国设置的专业以学科专业类别为基础;而美国在专业设置内容方面,更偏重于这个专业的社会职能,以期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如体育管理、教育及课程教学、教练训练等专业。

3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的比较分析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1〕。研究生的课程分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非学位课程即选修课〔2〕。

在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的安排上,中美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在课程结构上相同点是:都设有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不同点是:对公共必修课的设置,由于美国各大学有较大的课程设置自主性,学校没有设置公共必修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硕士培养目标主要是研究型人才,所以我国的体育硕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达到一定要求之后,必须完成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才可以毕业;而美国的硕士培养目标是研究型和实践型两种人才,因此一些学校给学生两种选择,可以选择做论文,也可以选择不做论文,只需要学完课程后通过一场综合考试或完成一个实践项目即可〔3〕。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我国也已经出现了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种不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前者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际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员为目标,侧重于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1997年有些师范类院校在招收教育硕士时,开始招收体育教学论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6所院校的6个学科专业点开始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因而,也开启了我国专业型体育类研究生培养的先河。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1所院校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成立了“体育硕士专业指导委员会”,因而,我国建立了体育类研究生学术型学位和专业型学位并重的学位制度体系,但此时的招生对象还只是在职的高校教师。从2009年起,专业硕士研究生面向所有考生开始招生,包括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

4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

4.1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

研究生教育不同的专业都会设置不同的课程,为了能更清楚的呈现课程的特点,这里选择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课程作为例子,具体内容见表2。

4.2美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

美国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课程设置,有的学校课程结构同我国相同,分为公共必修课(Core courses)、专业必修课(Required courses)、选修课(Electives);有的学校直接分为必修课(Required core courses)和选修课(Electives)〔4〕。本研究为了选择相同的专业进行对比,选择的两所学校课程结构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具体内容见表3。

4.3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比较

课程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培养的规格及研究生的能力结构,因此对课程内容的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

4.3.1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的相同点

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有相同点,具体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到,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必修课中都有一些专业基础理论,为学生以后进行研究打下理论基础。另一个共同点是必修课中都涉及科研方法课程,作为研究必备技能,中美在这方面都比较重视。基础课程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基础理论的重要课程,没有比较宽厚的理论知识,很难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中美虽然存在不同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但都注重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技能,科研方法课程必不可少,中美在这方面认识相同。

4.3.2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同点。

4.3.2.1对政治课和外语课的设置。

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必修政治课,而英语可酌情进行必修、选修或免修。而美国在这方面没有规定。

我国是一个重视政治思想建设的国家,体育硕士生开设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为了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引导和帮助研究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政治方向。

美国虽然也比较重视德育教育,但其采取的主要途径与方法与我国不同。美国高校很少专门设置德育课程,但普遍开设历史、公民学类课程及有关专题。美国高校不仅注重在这些文科教育中渗透德育,也开始注意在理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使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与道德培养结合起来。其方法是对每一门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和伦理学的角度学习研究。另外,美国德育教育注重校内外协调,学校、社会、家庭三方整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4.3.2.2对毕业论文的规定不同。

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必须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而美国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向选择做学术论文或设计实践项目。对毕业论文的不同规定是由中美不同的硕士培养目标决定的。我国对硕士研究生的目标定位主要还是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而美国以培养学术研究型和专业实践型两种人才为目标。美国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使得最终的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也不一样,即对毕业论文的规定不同。

4.3.2.3研究方法在必修课中的地位。

研究方法课程虽然在中美研究生教育课程中都有设置,但所占比重不同。研究方法课是美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而且与专业研究联系紧密,而在中国相对来说重视不够。必修课中研究方法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比例见图1。

教育思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具体道路,包括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美国受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影响,十分重视实践活动。方法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能够指导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研究方法作为研究的工具,在研究生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教育课程大部分还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目标定位还是在学习和掌握间接的知识经验上,而在工具课程上涉及较少,这一点值得注意。

4.3.2.4必修课中的实践课程。

中国的体育硕士必修课较注重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而美国较注重一些应用性的实践课程。必修课中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见图2。

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研究生教育设置的实践课数量上明显多于理论课,与我国形成显明对比。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曾风靡中国一时,至今仍存在着争议。如何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设置比例,美国在这方面的做法,我们可以参考借鉴,考虑加大必修课中实践课的比例。

4.3.2.5选修课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准备。选修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供研究生进一步拓宽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相应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个性,提高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在选修课内容的选择上,美国较偏重于与一些与社会联系紧密的课程的开设,如体育运动与慢性病、营养与老龄化、心脏病恢复治疗实习、身体运动流行病学方法等。而中国较偏重于基础理论的开设,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不足。

5结论

中美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相同点是都有专业基础课及研究方法课。中国体育硕士研究生必修政治课,而英语可酌情进行必修、选修或免修。而美国没有专门设置政治课,而是通过其它途径进行德育教育。不同的培养目标,使得中美研究生教育对毕业论文的规定不同,学生可以选择做学术论文或设计实践项目。目前,我国已经开始走向对培养目标的改革,学术研究型和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并存,对毕业生的评价也将随之改变。研究方法在必修课中的地位。作为最有价值的工具课程,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科研方法课所占比重较大,我国这类课程设置比例相对较小,有待提高。美国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较注重实用性和实践性。必修课中的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大;选修课内容与社会联系紧密。而中国的课程较注重理论性,与社会需求联系不够。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123.

〔2〕谭广,马卫平.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2):231-233.

〔3〕隗金水,邹亮畴等. 体育学研究生专业设置和学位设置的改革设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4):96-99.

体育硕士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学”与“术”;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3-0083-04

On the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of postgraduates pursuing a Master of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gree

LI Kang1,QIN L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College,Changsha 410205,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pointed out that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can neither be totally mixed up nor be completely separated, but should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and benignly interacting. The authors considered that the problems about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faced by postgraduates pursuing a Master of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gree can be summed up as how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basic researches and applied researches as well as between theory learning and event specific training. By means of information analysis, the authors considered that the major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growth of postgraduates pursuing a Master of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gree is the tendency of “admiring expertise more than knowledge” but not “skill deficiency”. The authors also retrospected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e “knowledge” and “expertise” of postgraduates pursuing a Master of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gre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hat is university”, and considered that postgraduates pursuing a Master of Scie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degree should shower attention on the enhancement of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ies in stead of focus on various realistic interest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knowledge” and “expertise”;postgraduate pursuing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1“学”与“术”释义

现实中,“学”与“术”一般不加以区分,合起来称为“学术。但细究起来,“学”与“术”却是两个概念。梁启超[1]在《学与术》一文中指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例如以石投水则沉,投以木则浮。观察此事实以证明水之浮力,此物理也。应用此真理以驾驶船舶,则航海术也。研究人体之组织,辨别各器官之机能,此生理学也。应用此真理以治疗疾病,则医术也。学与术之区分及其相互关系,凡百皆准此。”严复[2]则在翻译《原富》一书的按语中写到:“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概而言之,“学”是指学问、科学,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要素是概念、范畴、定律、原理、假说等,是对现象的理论升华,解决“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术”则是指技术、手段、方法,属于实践论的范畴,其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要素,即经验、理论、技能;另一类是客体要素,即工具、机器等装置,是对现象的实际应用,解决“如何去做”的问题。“学”是发现在世界上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而“术”则是发明在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学”是提供应用的理论;而“术”则是使可能应用的理论变成现实。同时,二者在社会发展中也不完全同步。“学”先进的国家,并不一定“术”是第一流的;而“术”先进的国家,也并不一定“学”是第一流的。例如,中国传统擅长经验技术的总结,如四大发明等,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而非科学理论或原理的推导。再如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其在基础科学理论方面并没有取得世界性的成就,但战后的日本立足于本国实际需要,积极吸收外来技术,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就使自己由一个经济上受到极大破坏的战败国变为第一流的世界经济强国。

“学”与“术”虽各有特征,但二者都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的组成部分,成为难解难分的统一体。因此,“学”与“术”既不能浑然不清,也不能截然分离,而应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2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与“术”的困惑

具体到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与“术”之分,既有一般学科的共性,也有体育学科的特性,且“二者的含义及关系,尤其是对二者划分的合理性怎样尚缺少深入的研究”[3]。暂且从现实情况出发,将其归纳为两对关系,一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二是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两对关系,是解决目前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关键所在。

2.1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

有学者指出:“目前在研究生培养中存在许多问题,如重获得学位,轻探索未知;重,轻深化思维;重最后成果,轻阶段劳动;重追逐功利,轻提高素质等。”[4]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也存在类似问题。有研究表明:“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跨学科知识与专业前沿知识是最欠缺的两类知识”[5]。且“调查发现,多数研究生除了教材和少量论文外,读专著的经历很少,理论知识较欠缺”[6]。这从体育研究生硕士论文运用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中就可窥一斑。“在对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调查中发现:90%的学位论文主要研究方法仍是问卷调查法”[5]55。同时马卫平等[7]:描述性调查仍是主要的形式,且体育调查类硕士论文中存在重调查轻理论、重描述轻解释、重定量分析轻定性分析、重问卷调查轻实地调查等问题。

这正是缺乏思辨意识,不愿做基础研究、理论研究,热衷“短平快”项目的表现。担负开辟体育学新领域、创造新理论、新学说、寻找新方向重要任务的基础研究由于研究周期长、成果见效慢,对研究者理论知识、探索创新能力要求高而受到了许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冷落。

2.2理论学习与专项训练

有业内人士根据当前一些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或就业之后表现出的专项技能掌握不扎实,技术水平不高的现实认为,目前体育专业在校研究生存在的问题在于一味地注重专业理论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专业技术能力的维持和提高。如田雨普[8]指出:“在许多学校体育学研究生的教学中,形成了与其他学科雷同的教学模式,体育学研究生缺乏体育运动实践课。因此,培养出来的一些研究生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呼吁各培养单位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呼声频传。而在笔者看来,此观点有待商榷。

按照教学计划,专项基本运动技能和教学技能的习得在本科阶段就应该基本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只需巩固和提高。因为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是专业运动员、不是世界冠军,专项运动技能水平能够满足日常教学、工作需求就够了。那为什么近年来会有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专项技能水平较低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某些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技能学习基础不牢,读研期间又疏于巩固与提高;二是非体育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跨专业考研者与日俱增。其他学科的学子有志于投身于体育科研本是一件值得赞赏的好事。但某些跨专业考研者的动机,看重的是体育专业考研的门槛较低。这部分考研者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对运动的接受和理解程度都无法与接受过4年体育本科教育的学生同日而语,即使他们在读研期间花时间学习、训练也难以有质的飞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当前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评价。

此外,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既能胜任科研工作,也能承接技术课教学,而由于前者标准较为模糊,且大部分人水平相当,而后者要求明确,便于考核,致使当下许多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舍本逐末,花大量时间进行技能训练,从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种做法短期内也许会有些许成效,但长远来看,将会“两头落空”。

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的原因,有学者认为: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盲目地拔高了“术科”的学科地位,致使“一度以单个项目为单位的‘学科’林立”[3]。实际上,“专项主要是指体育中的某一技术项目而言,专项的划分主要是以竞技体育的项目划分为依据。专业并不一定等于专项之和,我们不能认为专项学好了,专业就学好了”[9]。

另外,也有一部分人从应用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两种不同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出发,认为定位于应用型的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其专项技能是重头戏,其次才是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首先,对于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要求,有学者将其确定为:“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10]。其次,教育部在2000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11]中明确指出:“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在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和创业精神,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不同面向确定培养目标、培养类型和培养模式。”从文件中不难看出,虽然国家提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类型和模式要多样化,但“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并非不要创造性。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也不等同于职业培训。它对人的创造力是有要求的,这里不仅是说知识的创造力,而且是能力的创造力”[12]。国务院学位办在2009年颁布的《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13]中对理论研究提出了较高要求:“培养在体育领域中,掌握坚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宽广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3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崇术轻学”探因

当前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存在着“崇术轻学”的倾向。究其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既有内在的也有外部的。

有研究者对某省5所体育院校(系)的全日制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做了考研动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本科毕业不容易找到理想工作”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48.2%,因为“更换工作环境”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为17.5%,有8.8%的研究生为“改变社会地位”而攻读硕士研究生,还有3.6%的研究生因为离开原居住地或其他特殊原因而选择攻读硕士研究生,单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识水平”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仅占21.9%[14]。可见,不少体育学研究生当初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还是出于或是逃避就业压力,或是想改变生存现状。正是这样的功利目的,致使其在读研期间急功近利、研究意识淡薄、思考能力不足、缺乏真才实学,把硕士学历当做“敲门砖”,只求找一个好工作,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和科研上,只对那些能够即学即用的东西感兴趣。一项对体育专业研究生科研状况的调查也表明:体育专业研究生在读书期间,数量偏少,读书期间一篇论文也未发表的比例高达42.60%[15]。这表明其总体科研能力偏低,科研水平与培养目标要求有较大差距。

易剑东[16]在其博客中对类似问题评论到:对于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读书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这种倾向并不反感,毕竟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能没有基本的依托和支撑。但关键是不少研究生没有把自身的努力学习与找好工作有机地对接起来,他建议体育学的研究生们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而不是其他方面(比如功利地去挣几个打工的钱而荒废学业,影响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

另一方面,某些学校在硕士生的培养上也出现了“本科化”的倾向。其表现在:用标准、统一的教学模式、教育规范、评价指标来管理硕士研究生,过多地追求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对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形成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探索精神不够,呈现出同本科生一样只学技能,理论研究水平偏低的现状。求学者自身也抱着“为实用而学”的态度,以能否顺利就业,快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标准来选择专业、确定发展方向,缺乏“为学问而学问”或“为学术而学术”的态度,其学习旨趣不是“求真”,而是“求用”。有学者对此就曾尖锐地指出:“有关‘术’的大学专业,十分‘火暴’,入学挤破门,而真正为‘学’的专业,例如哲学,青年中的多数并不问津。今日中国,学子似乎越来越少,而‘术子’也许越来越多。”[17]

4正确处理好“学”与“术”的关系

由于本科阶段担负了培养专业人才的任务,博士阶段承担了培养创新型专业研究人才的任务,这样,硕士阶段的定位就比较尴尬。再加之一些大学压缩学制、盲目扩招等因素,使得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在处理“学”与“术”关系问题上显得十分迷茫。

要寻求“学”与“术”适度关系,首先必须厘清高等教育的目标。著名教育家张楚廷[18]曾言:“可培养博士的大学,可培养硕士的大学,一般本科院校,再到专科、高职院校,权且称之为由高到低。在由高到低时,专业受职业的影响越来越大。例如,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专科目录,仅与边防有关的专业就有6个:边防检查、边境管理、边防机要、边防指挥、边防船艇指挥、边防通信指挥。这就主要是职业性的,而不具多少学科性了。”而“学哲学专业的、学数学专业的,几乎没有具体职业的考虑。到了研究生阶段,研究西方哲学的、研究拓扑学的,更多受学科影响,更少受职业影响了。”这段话表明:人才培养层次越高,其关注的视野也应该越广,思考问题的高度也应该更高,更应该关注理论、学科层面的问题,而不是技术、职业层面的问题。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中心任务,也是与本科教育或其他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之一。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水平是一所院校办学实力和教育层次以及教学水平的重要检验标准。因此,体育学研究生要处理的“学”与“术”关系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博’与‘专’、教育与体育的关系,要有基础理论‘学科群’的概念,树立起‘宽基础’的教学理念”[8]。体育研究生要与本科生拉开档次,“不仅是内容在横向上做平面式的扩展,同时还要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其中研究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是一个主要方面”[19]。只有以此为基础,然后再进行应用技术、专业技能方面的扩展,而不是陷入了“专业主义”、“职业教育主义”的误区。

有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考虑到现实的就业压力太大,科研攻关花费时间长、精力多,还不见得能出成果,于是就打算在读研期间练点目前流行、热门的体育项目技术,选个“短平快”的题目做论文,到高校去上点公共体育课,积累点人际关系,这样既能轻松拿到学位,又能赚点外快,还方便今后找工作,何乐而不为呢?这看似获得了眼前的物质利益,其实损失得更多,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从个人定位看,这些人心高气傲;从用人成本看,则高于本科生(至少起薪高一点);从实用技能看,却低于本科生。因此,研究生必须明白自己的竞争优势何在,而不能在迷茫地度过3年硕士教育之后,发现自己与本科生竞争却处于劣势。而那些肯钻研、勤思考的研究生也许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物质利益,但他们在思维方式、科研意识、学习态度方面得到了锻炼与长进。这些宝贵的东西在他们毕业之后,在其工作岗位上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胜任别人无法胜任的工作,得到的回报也远胜那些读书期间只顾四处代课的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 学与术[G]//饮冰室合集. 第3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9:12.

[2] 严复. 原富按语[G]//严复集. 第4册. 北京:中华书局,1986:885.

[3] 王健. 体育专业教育中的“学科”与“术科”问题[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4):49-53.

[4] 万建伟,王展. 关于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1,24(2):78-80.

[5] 卢亮球,招乐辉. 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研究――比较与借鉴[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2.

[6] 田雨普. 提高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探索[J]. 体育学刊,2008,15(6):49-52.

[7] 马卫平,覃立. 对我国体育学硕士论文中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J]. 体育科学,2007,27(12):71-76.

[8] 田雨普. 体育学研究生教学方式探究[J]. 体育学刊,2010,17(9):54-57.

[9] 马卫平. 关于专业、专项与职业的几点思考[J]. 体育学刊,2008,15(5):93.

[10] 薛天祥. 研究生教育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5.

[11] 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Z].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

[12] 王寻,付碧莲. 研究生教育走向“本科化”?[J]. 中国新闻周刊,2006(36):36-37.

[13] 国务院学位办. 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Z]. 学位办[2009]23号.

[14] 蒋萍文. 江苏省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有关问题的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7.

[15] 陈晴. 体育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状况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13-15,43.

[16] 易剑东.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研究生?――写在又一次考博报名之际[EB/OL]. user.qzone.省略/622008260/2010-12-15.

[17] 庞中英. 区别“学”与“术”、“学者”与“术者”――以“术”为规范的对象[J]. 社会科学论坛,2004 (12):79-80.

[18] 张楚廷. 大学:一个大写的“学”字[J].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1-4.

体育硕士范文第7篇

摘 要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也是最高学历。然而,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访谈高校研究生管理层,以及作为在校研究生的亲身经历。在最高学历光环下照耀的研究生们的日常作息并不容乐观。本文在对河大大学体育学院2014级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作息现状进行的问卷调查,分析导致不合理作息的主要原因,并对改善学生作息,倡导大学生健康作息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自省在校大学生生活,并与君共勉。

关键词 体育 硕士 作息 分析

一、调查背景

合理作息不仅是良好生活习惯的一种体现,它在某些方面也反应了一个人是否有明确的思想规划和行为准则。不合理的作息不仅会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同时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以2014级体育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为例,针对学生们的出勤和课堂表现进行分析。调查研究生的生活作息,分析研究生的作息生活是否健康合理。将调查结果联系到实际问题,并将责任落实于个人与管理层,解决实质问题。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法,逻辑分析与数理统计法。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2014级部分体育硕士研究生共计80人(包括:学术型,专业型,农硕)。本次调查采用的是发放问卷的形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问卷的题型设计围绕六个方面,分别是作息的合理性,熬夜习惯,早餐习惯,一周的运动时间,上网用途和课外学习时间,这六个方面涵盖了研究生生活中基本的日常起居及工作。我们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对研究生的作息时间进行探讨。

(一)作息合理性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针对被调查的72位同学,研究生对自己的作息习惯的合理性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与区分。作息的含义是起居、劳作与歇息。合理作息既是个人生活习惯养成,同时合理的作息能使人精力充沛的面对一天的生活。合理作息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在此就研究生作息不合理原因展开分析的,首先,研究生课程安排不多,没有班会,年级例会,除上课之外在校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支自由配。这些条件都为不合理作息提供了条件。就个人来讲,长期以来习惯了不规律的作息,其次对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与生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这些都是造成不合理作息的因素。

(二)熬夜习惯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有熬夜习惯的研究生占多数。熬夜对我们的身心伤害很大,长期熬夜会会导致胃肠道疾病,同时熬夜使内分泌激素水平紊乱,增加了患癌风险,导致视力功能性减退。调查结果显示熬夜人群深知熬夜的危害,但并未因此改变熬夜习惯,在此从以下几点分析熬夜原因,首先不能自制是导致熬夜的重要因素之一。玩游戏,刷微博,淘宝,视频,聊天等,一旦深入便无法自制从而不能保证睡眠。其次,睡眠环境无保障致使部分人被动熬夜,由于宿舍的噪杂聚餐,联盟作战网游,抽烟打牌等,既损害自己健康,同时影响身边人睡眠作息。再次,部分熬夜人群是由于生活,学业,工作等方面压力过大,致使无法入睡,继而导致熬夜的习惯。

(三)吃早餐习惯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每天吃早餐不在大家所遵从的。无规律的吃早餐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事。导致无规律的进食早餐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晚上熬夜一觉睡到中午,睡过早饭的点。早上起床晚,用面包饼干等加工食品代替早餐。导致不规律的早餐习惯最重要的因素是自身对早餐的重视度不够。

(四)一周体育运动时间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分析数据可知,根据体育人时间界定的标准,体育人每周运动参与时间不得低于1.5小时。结果显示,大部分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参与到运动训练当中去。这和体育人自身的运动意识有关,同时和热爱的体育项目有关。同时也和就业有着直接关系。

(五)日常课外学习时间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数据可知,研究生都有一定的自学意识,愿意在课下进行学习。自己制定课下学习时间可分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为完成课上未完成任务,以及完成课后作业。其次,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对自己热衷于学习探究知识的求知与技能学习的需要。再次,是对完成主动或是被动设定的目标(如:考博,考公务员,考特岗教师等)。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本次对2014级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作息时间的调查,我们不难发现不合理的作息习惯在研究生中的普遍存在。研究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作息不合理,没有积极的调整,而是被动消极的继续不合理作息。具有熬夜习惯的研究生,沉浸于熬夜所专注的事务中,忽视熬夜对身体健康的损害,执迷于熬夜的习惯。针对部分研究生少吃,不吃早餐成为一种习惯,致使吃早餐的意识逐渐淡薄,忽视自己的健康。通过观察分析可知,在2014级体育研究生群体中,体育运动参与方面还有一定的保障。就自主学习方面来讲,研究生普遍具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存在的问题是自主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合理。

(二)建议

针对体院研究生办公室的建议,定期定向对研究生进行多方面教育。加强对研究生学学业生活的关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予以积极引导。针对2014级体育专业研究生建议,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沉溺与网络和不良嗜好。重视理论与技能的巩固与创新,珍惜研究生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郝勇霞.普通高校大学生作息现状调查与分析.价值工程.2012年07期.

[2] 王希恺.大学生作息规律调查及其对身心健康影响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04.

[3] 黄汉升等编写.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体育硕士范文第8篇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德国科隆体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7.4;K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5)01-0080-04

Cultivation of master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and its inspirations

DONG Lun-hong,XU Bing,SHEN G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 The 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Koln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is oriented to cultivating application type talent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ultivation are as follows: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s 12 modularized curriculum structures; curriculum setup embodies “wide caliber”; teaching modes are diversified, the institute,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manage student education in a cooperative way; the institute values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Based on German experienc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China, the authors derived the following inspirations: exert the functions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establish occupation qualification standards for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for sports for the aged; focus on the need of the aged society for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sports for the aged; open a major or direction of sports for the aged, build an education system that cultivates talents of sports for the aged in a diversified way.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master major of sports for the aged;curriculum setup;talent cultivation;Cologne Sports Institute of Germany

2007年德国学制改革将是本科、硕士教育分开,并开设老年体育硕士专业,培养学制为2年[1],2010年改名为体育和运动老年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是德国唯一一所开设体育和运动老年学专业的高校。我国高职高专及高等教育本科与硕士专业设置中都没有老年体育专业或专业方向。本研究通过对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为我国开设老年人体育相关专业及开展老年人体育研究提供借鉴。

1 培养方案概况

1.1 培养目标及就业领域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培养目标为能运用心理学与社会学、生物学与生理学、运动和训练学相关知识分析与研究老年人体育活动,并能通过身体活力方法创新、老年社会问题分析,达到促进老年人健康与长寿、自理和生活的高质量[2]。学习的内容主要有:(1)老年体育的社会问题和政策制定;(2)体育促进单个老人的健康、长寿无痛苦基础研究;(3)整体寿命视野下社会整体人群的健康、自理和生活的高质量;(4)开发老年人获得身体活力和健康的新方法和创新产品。

主要的就业领域与岗位有:高校中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大众健康促进,包括公司中工作人员的保健和退休前的积极准备;在政府公共服务或者私人服务提供商等部门从事运动指导和人力资源管理(护理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在评估机构中从事健康项目的评估和健康质量测试;在老年人帮助中心和康复机构从事指导和管理工作。

1.2 课程体系

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学制2年,学位课程在前3学期完成,由12个模块24门课程组成。第1学期为基础理论课程,主要学习生物科学、社会学、行为学以及方法论基础;第2学期为应用理论课程,主要应用基础理论与方法选择社会出现的老年体育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分析;第3学期主要为实践课程,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在科技、营养、老年病理、药理学/兴奋剂和管理等领域参与具体研究项目;第4学期主要用来完成论文以及参与一些相关的科研与实践活动。课程名称、学分与学时安排见表1。

2 主要特点

2.1 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以模块化设置课程

1)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由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毕业生可能在体育组织与协会、康复和治疗中心、健身馆、大众学校和旅行社等公司和企业就业,因此设置课程跨学科,体现“宽口径”,如以生物学、社会学、训练学、心理学与老年学交叉设置课程体系。

2)以模块化设置课程。课程设计采用模块课程的开发方法,即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开发课程,将工作体系分解成独立的模块[4],每一个模块有自己的单独的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完成各模块需要通过各模块的考试,德国科隆体育学院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采用模块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体系由12模块构成(见表1)。模块课程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增强课程的实用性,通过课程学习实现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2.2 课程量大,教学模式多样

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学生在一年半时间要完成24门学位课程(全为必修课)的学习,以30学时/学分计算,共需完成90个学分,2 700学时。

24门课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以不同的形式授课,主要类型有讲授课、研讨课、作业练习课、项目课程和综合课(研讨与练习课程、研讨与项目课程)等,其中研讨课最多,共15门,占62.5%;讲授型课和作业练习课各3门,各占12.5%;项目课1门,综合课2门,分别占4.2%、8.3%,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

2.3 与机构合作办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体育和运动老年学硕士专业除开设有方法、工具类课程外,还有很多理论应用类课程,如统计与方法,老龄化中的感知、行动条件和行动学习,老龄化的身体和认知能力的训练,身体素质的实施和评估、协调性的实施与评估,老年人移动行为研究等理论应用型课程,以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

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练习课、项目课与综合课共6门,加上硕士论文及2个月校外实习,总实践教学总学分达到53学分,占总学分的44.2%。

与校外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社会组织间多方合作,教师团队有来自于体育经济和管理学院、生物化学学院、波恩大学和老龄研究机构等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其中课程模块6(老龄化过程中的行为能力)、模块9(老龄化过程中的社会能力)及模块11(干预项目III:完善和跨学科主题选择)等课程安排到校外机构上课。

3 对我国老年体育人才培养的启示

3.1 制定《老年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标准》

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成立于1983年,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老年人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的唯一合法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均成立相应二级机构,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老年人体育组织网络[5]。但自协会成立起,其主要业务是强化举办老年人体育健身综合运动会及单项老年人体育展示比赛,虽然有效推进老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但没有承担老年体育指导员培训业务,使我国老年体育活动缺乏专业人才指导,不能满足特定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缺乏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标准,阻碍了老年体育健身事业发展[6]。按《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应承担老年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认证与培训工作。根据老年体育活动的特点,从老年社会体育指导所应具备的从业素质、知识及能力采用模块课程形式进行开发,制定《老年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标准》和各类老年体育的培训课程,加强对老年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

3.2 加强老年体育学科建设,构建多元化老年体育人才的教育体系

1)高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或方向的可行性。

专业是学科与社会需求的交叉点,社会需求是专业设置的依据,我国老年产业的现实需求及老年人相关政策与教育制度为高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的可行性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如相关政策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要求“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及有关社会机构的作用,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开放型人才、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型人才,为加快发展服务业提供人才保障。”[7]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规定:“各高校要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和扩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研究生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8]我国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本科、专科的目录设置中没有设置老年体育专业,为适应老龄社会不同层次老年多样化服务的需求,必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老年服务人才培养的作用,可在专科、本科、研究生层次开设老年体育专业或专业方向,具体在本科的休闲体育专业、高职的体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及研究生各专业中开设老年体育方向或专业方向,使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形成学科特色。

2)加强老年体育学术机构建设,构建老年体育学的学科体系,为老年体育专业设置奠定理论基础。

学科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对学科建设成果的延伸。开设老年体育专业必须加强老年体育学科建设,老年体育学术机构建设、老年体育学科体系构建是老年体育学科建设主要的内容。(1)成立老年体育分会。我国老年体育协会弱化了老年体育学术研究的功能,建议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下设老年体育分会,组织开展国内、国际老年体育学术交流活动,开展课题研究,并与中国老年学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等学术团体建立横向合作联系;(2)建立老年体育学研究机构(所或院)。在高校或体育行政部门设立与老年体育研究所或院,形成一支稳定的老年体育研究人才队伍。重点对老年体育项目的开发,体力活动的干预,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参与体力活动保持健康的晚年生活,运动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影响、现代技术环境和交通干预促进老年人体力活动(老年人的平衡能力和柔韧功能),体力活动对老年人的心理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等热点问题进行研究[9],促进老年体育学科发展。(3)构建老年体育学的学科体系。重点对老年体育学的学科性质、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内容体系上构建老年体育学[10]。

3)合理定位各层次老年体育专业,形成特色老年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各层次教育体系中,必须在培养模式上有明确的区分,对人才层次上作合理定位,专科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培养服务社区体育和养老机构等一线的、老年体育指导与服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老年体育协会或老年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实践性与服务性。

本科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掌握老年体育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老年体育服务产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11],其课程设置“宽口径”,如设置老年体育基础理论课程、老年体育实践课程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12],实践课程以老年体育协会开展的综合性老年体育大会和单项体育项目为主,如开设健身球操、气排球、门球、网球、太极拳(剑)、健身秧歌(腰鼓)、健步走、乒乓球、钓鱼和柔力球等项目,其特点为宽基础与应用性。

研究生层次的老年体育专业定位为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要求在老年体育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13]。课程上强化老年体育的基础性研究和老年体育产品的开发研究,人才培养模式上产学研结合,将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机结合,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参与更多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14],其特点是学术性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1] 刘波. 德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设置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4):77-79.

[2] Deutsche Sporthochschule K?ln. Studienplan M.A.Sport-und Bewegungsgerontologie (M.A.SBG)[EB/OL].

.

[6] 郝宏钟. 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山东省老年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研究[D]. 济南:山东大学,2013.

[7]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EB/0L]. .

[12] 桑全喜. 高校体育院系设置老年体育类课程的思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4):79-82.

体育硕士范文第9篇

一、哈工大体育学研究教育创建和发展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2005年申报,2006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2008年开始正式招生。研究培养方向包括冰雪、田径、篮球、游泳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高校体育教学与体质健康理论与方法。学科硕士生培养年限为2年。

经过多年建设,不断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制订出了既符合哈工大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又满足体育专业要求的教育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依据硕士研究培养方案内容,包括公共学位课3门,学科基础课4门,学科专业课2门,选修课程6门,专题课2门,补修课2门,总学分30学分,学位论文要求在第二年完成。

建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育,一流的人才,取决于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团结协作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直接关系到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对于推动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通过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把导师的使用和培养相结合,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聘请校内与体育学相关专业知名教授开设专题课,加大与省内外体育院系知名教授导师间的相互联系交流,建立联合导师组制。学科现已发展有硕士生导师6名,专任教师12名,教授职称4名,副教授8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根据学科发展规划每年计划招生6~8名。招生主要对象是体育院系本科生,普通高校本科跨专业学生及在职体育教师等,从2008年至今招生26名,已毕业20名并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二、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

1.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和监督机制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教育改革的特点体现在严格,遵循哈工大的校训,对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的严格要求是学校办学宗旨。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完善研究生管理监督机制是改革的重要体现。教学质量评价和监督从两个层面上实现,一方面是研究生院的教学质量评价检查制度和要求,另一方面体育部教学督导组的教学检查评价。按学校教学质量检查要求,每学期开学前,每位任课教师要在网上提交教学日历,研究生院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进度,安排校级教学督导专家检查听课计划,检查课采用不定期的抽查,每学期对每位教师听课1~2次,每学期教学质量检查评价结果及教师提交教学日历情况进行公布。体育部每学期由部教学督导组对所有任课教师也进行严格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与体育部教师年度考核及岗位绩效工资挂钩。通过研究生院和体育部二级教学质量监督,促进了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2.加强论文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学位论文综合地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学术水平的主要方面,也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主要指标。要保证质量,必须从源头做起,抓好学位论文过程管理监控,同时严格评审、严格答辩。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上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加强论文的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毕业论文答辩要通过校外专家的外审,才能报送本专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上,得到通过后,报送学科分委员会进行评审要获得三分之二通过,最后报学校学术委员审批。论文开题和论文答辩聘请国内体育学院知名专家和校内外体育专业教授担任评委,并采用预开题和预答辩,再进行正式的答辩过程。另一方面,哈工大制定了论文不端行为检测管理条例,并严格规定论文正文部分文字重复率超过5%,不允许参加论文答辩。对论文的高标准严要求,避免减少了学生完成论文过程中不端行为发生,使学生树立了学术研究的良好正气。提高了论文过程管理水平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3.加强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1)教学训练实践,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生培养目标是定位于体育师资,而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核心和本质,教师要提升其专业水平,就要使自身的教学实践能力得到持续地发展。因此,重视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加强教师职业专业特长的训练,从而使他们能够了解教师的角色,规范并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硕士生在第二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为本科学生上5~7周的教学实践课,要根据教学进度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并依据教案上课,教师负责对教学实践全过程进行指导。实践课结束前,由体育部组织教授专家组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成绩记入研究生培养档案。

(2)积极参加社区体育指导员培训实习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社会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体校,体育俱乐部辅导,社区群体活动指导,社会体育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为4~6周,一般安排在第三至第四学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后要写出3000字实践报告并要经导师审查签字后交研究生院备案并记有学分。

(3)竞赛实践完成1~2项校内外竞赛工作,要参加竞赛的赛前的组织编排、竞赛期间的临场裁判、赛后总结工作,竞赛工作的指导教师负责对硕士研究生参加竞赛工作情况进行考核。

(4)科研实践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前沿讲座不少于2次,毕业前在校内外或体育部论文报告会不少于1次,每学期应提交学术报告手册,经导师审核签字。

三、教育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哈工大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经过几年的改革实践,不断发展提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问题影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由于哈工大体育部几十年主要承担本科生体育课教学和训练任务,近年承担硕士生培养教育的教师,是自身培养的,有能力和资格能参与研究生教学和指导的仅是一小部分教师,而且这部分教师多年来是担任本科生教学,研究生理论课程讲授较为生疏,所以担任研究课程对任课教师都感到压力很大,导致大部分教师都没有积极性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同样,硕士生导师也存在相同问题,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平时培养教育,更要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完成通过,在目前不断加强论文质量管理,提高论文检查考评形势下,没有多少教师愿意承担硕导的工作。因此,要扩大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与教师评职考核密切相关政策激励,同时每年要有专用名额引进优秀体育硕士或博士毕业生及国内高校知名教授。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近期及长远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招生困难问题

由于哈工大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分数居高不下,而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分数线基本是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在每年高位分数线下报考体育学研究生的学生倍感望而却步,从而导致近年报考人数在逐年减少,招生已经显现出危机状况。学科发展专业的兴旺发达,必须要有保质保量的学生,因此,体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要有招生政策的支持,要从专业的发展和实际出发,体育学研究生的招生要与其他专业区别对待,在不影响学校招生计划方案的前提,根据考生情况适当地降低分数,保证每年招生计划完成,再不断提高招生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学生资源的优势,积极鼓励非体育专业学生跨学科报考体育专业研究生,实现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级体育人才的发展方向,比如,学经济学的学生,可以对体育产业的成本核算和投资风险有很好的控制;学管理学的学生,更能用管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完善体育管理体系;学机械类的学生,可以利用他们的专长提高我国体育健身器材类设计的科技水平等。

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如,人文学院的哲学和社会学法学,管理学院的管理专业,生命科学院等,设置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等与医学有关的体育专业和课程。使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合理,不断适应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要。

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体育硕士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培养目标

1.前言

作为一门专业,体育管理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是,只有当体育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够证明他们具备了在社会和市场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知识,能够发挥一个管理者应有的作用,并通过管理水平体现其超群的资质时,体育管理才具有合理性。然而,从现实的人才需求来看,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己经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体育产业开发和赛事运作的“瓶颈”。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级体育管理人才(尤其是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造就像弗洛伦蒂诺那样的体育产业经营和管理的高手,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教育的关键所在。

2.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和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管理专业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学校之一,体育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的经验是较全面的。就这两所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已毕业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8成以上都在高校教学岗位;北京体育大学在地利基础和资源优势上,该方向硕士研究生除了在高校岗位,还有部分在体育局等体育行政岗位;处于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岗位的硕士研究生比例相当少。而其他院校学生在高校就业的比例更大。在对部分高校已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去向的调查得知:己毕业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中的主要就业去向依次是:高校体育教师、自主创业、体育产业经营管理者、读博深造。分析其主要原因,其一,由于专业对口,在高校就职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大部分趋向于在高校就业;其二,由于自主创业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可选择性,再加上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部分学生选择改行;其三,体育院校原有的教育优势在于培养体育师资,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尚需时日。

3.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3.1全国各高校体育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分析

1978年以来,由于整个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学历水平较低,高校师资缺乏,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主要是充实高校师资队伍,因此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学术型人才是必须的,也是恰当的。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社会化的程度加深,应用型高级体育管理人才的严重缺乏使体育管理方向的培养目标做出了进一步的调整,在原有的只将科研能力和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工作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型人才应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并重,各种体育组织的高级管理人才应与高校师资的培养并重。

3.2 完善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建议

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制定具体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设计的根本依据,目标的定位应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可行性等特点,才能把握高层次人才素质的内涵,才能确定具有时代内容的培养目标。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一个基础性问题,恰当定位其培养目标,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选择适合的课程内容,完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

4.我国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4.1 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念

根据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未来的高校体育管理人才必须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水平过硬,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和新趋势,并且能够突破旧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和管理规范的高级专门人才。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人才培养从重知识传授到重技能培养转变到重素质培养方面来,彻底摒弃以书本知识掌握多少来评价人才质量的旧观念。

4.2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体现了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反映着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发展对体育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所以,为了实现各高校体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构建与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相吻合的课程结构,使专业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相互交融,科学搭配;加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内容和实际结合;课程内容中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选修课程内容的全面开设,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实习和实践课应该成为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3 加强高校体育管理专业师资建设

体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除了科学整合课程结构外,其落脚点还应依附在师资建设上。因此,必须强化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提高教学水平;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体育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按照高起点、高层次、高标准原则采取多种措施从国内外招聘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闻兰.试论体育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J〕.山东体育科技,2003,25(2):43-45

[2]薛天祥.研究生教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课题组.体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邓衫,等.优化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1.3

[5]柯卫.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硕士生培养质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

[6]高雪峰.体育管理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M〕.体育科学学科发展现状与未来.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7]胡娟,谢学峰.从就业形势看体育管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11(6)157-160

上一篇:机械工程与自动化范文 下一篇:艺术硕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