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硕士范文

时间:2023-03-20 05:08:58

本科硕士

本科硕士范文第1篇

今天对10届毕业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性的、值得纪念的日子,141位本科同学,132位硕士同学经过多个寒暑春秋的紧张的学习,就要毕业了,就要开辟新的事业,就要开辟人生的新的篇章。所以,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哲学社会学院的全体老师向各位同学,表达我们最热烈的祝贺!

就要毕业了,我相信所有的同学都在回过头来总结、反思、梳理我们的过去,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向自己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过去的本科、硕士学习的岁月里面,我们究竟收获了什么?

毫无疑问,首先,我们收获了我们刚得到的大学文凭、硕士学位。刚才孙老师和我给大家都颁发了。在过去的岁月里面,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走入了文化的殿堂,吸取着经典著作的思想精华,呼吸着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思想大师们的气息,领略了哲学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的分析方法、理论武器,可以说对哲学、对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等各个学科掌握了比较广泛的、比较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所以同学们所收获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就是对大家这份收获的一种奖励和承认。

更重要的是,大家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收获了自己的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讲,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保障学的教育都是理想主义的教育。哲学教育我们,现实世界是不完美的,我们要超越现实世界,去追求一个更加美好的的、新的世界;社会学要诊断、分析社会问题,它要去追求一个更加合理的、更加公正的、更加公平的、更好的社会;社会保障学关注弱势群体,要去为人的更有尊严的、更体面的生活去抗争、去呼吁;心理学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它通过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分析,去追求更加健康的人格和具有更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记得去年08级新生迎新晚会上,我们很多老师参加了迎新晚会,迎新晚会的主题叫做“追求梦想”。会做梦,这是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动物是不会做梦的,只有人才会做梦。所以,“理想”这是我们在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最重要的收获。在老师们的引导下,我们经过本科、硕士阶段的学习,每个同学打开了我们的灵魂之眼,开始抬起我们的头脑,仰望星空。这是哲学社会学院给予大家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同时,我还觉得,在以往的学习岁月中,同学们越来越独立了,我们收获了我们独立的个性和独立的人格。我觉得这也是很重要的收获之一。像本科的同学,他们很小就离开家庭来到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学习,开始独立地筹划和安排他们的生活。在与老师们的交往中,在课堂上,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独立的思考,独立地去分析,去批判,去质疑。在课堂上,同学们接受了康德的教导,“要敢于运用自己的理智”,记住了笛卡尔的箴言“我思故我在”。同学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追随那些过时的成见,盲从那些时髦的教条,我们学会了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去分析、去审问、去鉴别、去判断。我读过一篇文章说到,现代80后的大学生,使用的词汇里面,“我”是使用最多的字眼。虽然社会学家们、学者们对这个现象的评价不完全一样,但是,我觉得,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通过在哲学社会学院的学习生活,同学们获得了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意识,获得了越来越自觉的主体意识,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如果总结我们在大学本科、硕士期间所得到的种种收获的话,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很多。我们收获了友情,我们收获了爱情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收获,大学生活才成为我们人生中最绚丽多彩、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

当我们说收获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得很多。但是作为老师,作为一个比你们早毕业将近20年的学长,当我们说收获的时候,我一方面倍感欣慰,同时却带有一些忧虑和担心,这种忧虑和担心可能是我和在座的老师们共有的担心和忧虑。因为刚才一些同学发言也提到了,我们大多数同学都要离开校园,到社会上去工作,去开始新的事业,所以他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我刚才说的是收获,在面对的一个更加广阔的天地的时候,需要更加丰富的其他的内容来予以补充和丰富。所以我想利用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给大家一些善意的提醒。

首先,我的第一个提醒就是当我们坚持我们的理想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为理想注入现实的力量。刚才我说到,我们在大学收获了我们的理想,但是理想要真正得到长久的坚持,理想要避免走向反面,必须赋予它现实的内容与根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充满的是理想主义的气氛,但现实的社会生活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逻辑,现实社会比我们大学校园要更加复杂,更加富有挑战性,甚至某种意义上讲,要更加严酷。我的一些学生在求职归来后回来跟我说,为什么招聘单位、面试单位那样苛刻,为什么工作单位有那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为什么我出自吉林大学,我非常优秀,工作机会却被一个并不出名的大学,被一个看起来并不出众的人抢跑了?我相信这种现象在同学们走到社会以后会在更大范围内更频繁地遭遇到。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的理想是不是能够经受住起拷问和敲打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我记得海德格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理想主义和虚无主义实际上只有一纸之隔。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的话,那么它很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今天是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明天就有可能变成随波逐流,退变为消沉颓废,变为一切皆可的怀疑主义。这在历史上,在我们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可谓屡见不鲜。所以,今天有这个机会,我想提醒大家,社会不会因为我们有美好的理想就会给我们机会,不会因为我们有美好的愿望就会同情我们,就会考虑我们,我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我们的理想坚实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像我刚才说的,使理想主义走向它的反面,我们的理想才能获得内在的确定性,理想才能成为我们每天日常生活的一个坚定的信念。这是我的第一个提醒。

第二个提醒,我希望同学们在坚持自己个性的时候,要学会与他人合作。我刚才讲到了,个性自由和个性独立是我们在大学,在哲学社会学院所获得的重要收获。这点是值得珍惜的。但是我和在座的老师们一样有时候也充满忧虑。老师们注意到,这种独立的个性在很多时候在同学们那里是很难与自我中心,甚至很难与自私、与惟我独尊等等难以划清界限的。我刚才讲到,社会学家说,“我”是80后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字眼,这一方面表明大家的主体自我意识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同学培养自己鲜明个性的同时,他们对别人的关怀、对别人的尊重相对较少,对于社会的关注、对于他人苦难的关注相对较少,认为自己得到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对别人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较为冷漠。当然社会学家说的这些话有他们的片面性,但是我觉得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一点,如果在家里,在学校里面,在哲学社会学院里,后果还不太严重。在家里,同学们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宝贝;在学校里,在我们哲学社会学院,老师们都是谦谦君子,都非常宽容,但是如果到了社会上,可能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凭我的经验,如果在社会生活中,你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如果你不关怀别人,别人也不会关怀你;如果你自我中心的话,那么你就很可能陷入孤立。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请大家一定要记住黑格尔的话,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只有在与他人的自我意识的相互承认中,他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所以我想提醒大家,以后走上社会,面对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的时候,少一点自我欣赏,多一点欣赏他人;少一点自我中心,多一点关怀和尊重他人;少一点自私,多一点与他人的合作。我想这样的话,我们的个性才会更加的丰满,才会更加的舒展和充实。

最后,我想提醒大家的是,刚才我们大家得到了本科和硕士的文凭,大家一定不要把文凭的获得当成学习的终点,而应该把它当作一个新的学习的开端。刚才我讲到,社会生活是很现实的,它不相信表面的东西,它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包括文凭。这一点同学们在找工作过程中也已经感受到了。现在还有一些同学没有找到工作,大家都非常着急,老师们也很着急,家长们也很着急。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我们靠什么拯救自己?我们找到理想的工作以后,在今后的工作中怎么成就自己,安身立命?我觉得,没有别的方法,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在理论素养、沟通能力、工作经验等各个方面全面地提高自己,练出一身真正的本领。中国有句古话“天道酬勤”,我对这句话坚信不疑。从人生的长时段来说,不是父母的关系,不是一时的运气,而是靠自己坚持不懈的学习,练出真正的本领,这是我们每个人成就自己,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归纳上面讲的话,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个意思:我们追逐梦想,同时又要立足现实;我们发挥自己的个性,但同时又要善于与他人合作;我们珍惜手里的文凭,但同时又应把它当作新的学习的开端。只有这样,我们的理想才能更加坚实,个性才会更加丰满,文凭才能更加富有力量!

最后我代表哲学社会学院的老师再一次祝福大家,祝福大家鹏程万里,生活幸福!

本科硕士范文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6-9682.2011.12.026

摘 要:教育定位的不科学,导致法科硕士在学位设置、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为构建高质量的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有必要将法科硕士的教育定位明确为职业教育,在此基础上将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统一为一种新的法科硕士学位,并对其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等不足进行改革。

关键词:法科硕士;教育定位;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

Clear the education orientation to construct high-quality

education for master students of law

―In view of Beihang university

Hanwei Yue

( Law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100191)

Abstract:Unscientific education orientation leads to some deficiencies about education of law master in degree setting, period of learning, course offering,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high-quality education for law master stu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education orientation of law master 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based on it, to make the master of law and legal master be unified into a new master's degree of law, and reform those disadvantages about period of learning and course offering, etc.

Keywords:master of law, education orientation, education of law master students

一、北航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北航法科硕士研究生包括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以及法律硕士(非法学)三类。

法学硕士的学制为2年,实行导师负责制。法学硕士的专业方向,区分为民商法、法理与法律史、诉讼法、国际法、宪法与行政法、刑事法、环境资源与经济法七大方向。其课程设置,包括学位必修课和学位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语和科技专题)、学科必修课(专业课、社会实践课)和培养环节(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学术活动)。专业课按上述七大学科开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法律硕士(法学)的学制为2年,实行导师负责制。法律硕士(法学)的专业方向,区分为民商事法律实务、刑事法律实务、诉讼法律实务以及国际经济法律实务。其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其中必修课包括学位必修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语、专业外语、法学理论前沿、民法总论)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分不同方向而分别设置,选修课在学院开设的其他课程中任选;法律硕士(非法学)的学制为3年,实行导师组集体指导与个人负责相结合的方式。法律硕士(非法学)不区分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法律硕士(非法学)的专业必修课以及选修课涉及七大学科。法律硕士的特色体现在实践课上,不仅包括司法实践课(在法律实务部门实习两至三周),还包括法律文书课(由律师、检察官和法官讲授)、模拟法庭课以及法律谈判课。特色实践课的安排,体现了法律硕士职业教育的定位。

对于法科硕士研究生的授课以及考核方式,学校和法学院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对于授课方式,各位老师一般采取的方式包括:(1)苏格拉底式授课方式,即问答式教学;(2)针对不同专题,学生主讲,老师点评;(3)针对不同专题,师生进行座谈式讨论;(4)案例式教学方式等;对于考核方式,一般采取撰写结课论文,或者采取撰写结课论文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个别也会采取闭卷或开卷的随堂考试方式。

二、北航法科硕士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教育定位不科学

法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定位,究竟是一种职业教育还是一种学术教育?长期以来是困扰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的关键问题。之所以说它关键,是因为教育定位决定了学位的设置、学习年限、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并最终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和人才培养的素质。对于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定位问题,根据我们设置的《北航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55.1%的研究生选择职业教育,24.1%的研究生选择学术教育。

北航目前和其他院校一样,对法学硕士的教育定位是学术教育,对法律硕士的教育定位是职业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定位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最终导致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阐述如下:

(一)学位设置不合理

法学硕士的教育定位,依照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培养研究型人才,为教学科研和法学研究培养后备人才。这种法学硕士的培养定位,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相适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种法律人才匮乏,法学硕士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实务性法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法学本科教育以及各种社会培训和成人教育承担。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的连年攀升以及实务部门对法律人才职业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法学博士教育已经取代法学硕士成为培养教学研究人才的主力,绝大多数的法学硕士走向了实务部门。在前述调查问卷关于“攻读法科研究生的目的”中,仅有12%的同学选择学术研究,有6%的同学选择为读博做准备,其余皆选择找到理想的工作。因此,法学硕士教育有必要以职业教育重新定位。

法律硕士(非法学)的教育定位,是职业教育。法律硕士(非法学)是借鉴美国法律教育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要于1995年设立的,其目标是为法律实务部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具有良好的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职业道德的高层次的实践型复合型法律人才。

法律硕士(法学)的教育定位,同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是2009年为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而设立。该专业是为了适应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实现法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结构性调整,逐步由学术型为主向职业型为主过渡。[1]北航作为34所自定线院校,其法律硕士(法学)的生源主要来自报考北航法学硕士复试不通过或者公共课单科受限的考生。北航法律硕士(法学)的专业设置、学习年限以及课程设置趋同法学硕士,只是由于其职业教育的定位,比法学硕士多几门实践课程。因此,北航法律硕士(法学)的总体设计和法学硕士的差别微乎其微。

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以及法律硕士(非法学),三者事实上相同的法律职业规划,使法律硕士(非法学)在就业市场上遭遇到来自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法学)的激烈竞争。近年来,不少用人单位倾向于录取法学硕士研究生,而对法律硕士(非法学)的任职进行限制,主要表现为:在公开招录时规定具体的专业要求,比如刑法学、宪法行政法、民商法等;或在招录条件中规定,法律专业、硕士以上并且本科为法学专业。[2]由于法律硕士(法学)基本上等同于法学硕士,而法学硕士最终读博或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寥寥无几,因此三者之间再作区分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相反会导致法律硕士(非法学)在就业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

(二) 学习年限不合理

北航现有法学硕士、法律硕士(法学)的学习年限是二年,第一年上课,第二年由于考公务员以及找工作等原因,学生基本处于“放养式”状态,这就导致毕业生即使顺利进入法律实务部门但难以立即适应具体的法务工作。

在前述调查问卷关于“提高北航法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选择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研究生执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充分的执业能力培训,是北航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急需改进之处。而在两年之内,既实现专业理论课的深入学习又保障执业能力的充分训练是根本不可能的。

(三) 课程设置不合理

1、 课时安排不合理

非专业课程所占学时过多,这是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北航而言,法律硕士公共课占180课时5学分,法学硕士公共课6学分,课时比法律硕士更多,其中公共英语开设两个学期,而法律英语只有1学分16课时。我们的研究生用大量时间学外语、政治和哲学,而这些课程在本科阶段已经开设,研究生阶段继续开设实属资源浪费。

2、 学习选择权受到限制

在学习上,硕士阶段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校应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和选择空间。但是,很多高校对学生的学习选择权不够重视。就北航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

(1)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严重失调。根据法学硕士课程体系安排,其中民法、国际法和法理学等二级学科减少选修课;其他二级学科不设选修课,这就剥夺了研究生根据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非必修课的权利。而在美国法学院,选修课一般占全部课程的2/3,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会激励老师去教好每门课,毕竟没人选的课最终会被淘汰。

(2)讲座实行签到制度。学校不分讲座形式、讲座质量和专业倾向,强制要求所有研究生参加。多数研究生认为讲座签到制度缺乏合理性,应区分讲座内容允许研究生选择参加。

3、 实践课程的缺失

在北航法学硕士的课程设置中,仅要求2个学分的社会实践课,这与其职业化的实际状况不相适应。法律硕士虽然设置了四种类型的必修实践课程(法律实践课、法律文书课、模拟法庭课以及法律谈判课),但由于受课时、师资、经费、场地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这种带有法律职业教育的手段比较有限,而且现实中这种法律执业能力往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由学生在实务过程中切身感受和领悟出来的。[3]虽然我们也开展了“法律援助机构”作为学生法律职业训练基地,但毕竟案源有限而且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充分的执业能力训练。总之,北航现行的课程设置缺乏法律实务界实习阶段,实践性教学无法充分开展,实习变成走过场。

4、 司法伦理训练课程的缺失

职业化教育的目标,不仅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专业的知识体系,而且要培养特定的职业思维、职业技能和职业伦理。

对于法科硕士生,我们不仅要培养其良好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应培养其遵守司法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基本素质。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法学教育存在着两个根本缺陷:第一个是缺乏司法伦理的训练。不具有司法伦理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是很危险的,就如同守仓库的盗贼。司法腐败与缺乏职业伦理教育有极大的关系。一个人的伦理水平不是通过知识来获得的,而是遵循某种训练路径。人的有德与高尚是在消除对己义务的冲突中被驯化出来的,没有这一过程,便没有高尚。司法腐败要从法学教育上寻找源头;第二个是缺乏职业技巧培训。没有职业技巧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无法适应职业要求。[4]目前,北航法科硕士研究生课程中缺乏司法伦理课程,这对提升学生的司法伦理修为是极为不利的。

(四)教学方法不足

目前,北航的教学方法侧重于对法律知识的机械传授,忽视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前述问卷调查中,96.5%的同学希望能增加案例教学的实践课程,而在“希望的授课方式”中,排在第一位的是“案例式教学方式”。因此,探索多样化的、以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三、如何构建高质量的北航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

《北航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显示,88%的法科硕士研究生选择报考北航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北航是一所声誉良好的学校。因此,如何依托北航严谨的理工思维和优秀的理工人才,构建一个与众不同的,能够与北航良好声誉相匹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北航声誉进一步提高的高质量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年轻的法学院应该思考的重点。如果能够针对北航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的不足,并顺应国际趋势进行法学教育改革,不仅可以使北航法学院培养出训练有素的法律专业人才,而且可以为处于困境中的中国法学教育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改革之路,具体思路如下:

(一)明确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定位

法学教育是法律职业的前提和基础,法律职业是法学教育的目的和归宿。脱离法律职业的引导,法学教育就会脱离国家的需要,就会迷失前进方向。[5]

法学硕士教育应属于实务层次的教育,培养具备法律思维能力、实务能力和司法伦理的高级实务型人才。在前述调查问卷中,77.6%的同学选择读法科研究生的目的是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在职业规划中,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法律顾问等实务部门受到绝大多数同学的青睐。同时,84.5%的同学希望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希望能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为毕业后从事法律实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法学教育在确保纯学术研究空间的同时,逐步把重点工作转移到职业法律家培养方面,造就一批富于正义感、责任感以及高尚情操、具有深厚的教养和学识、娴于法律技术、善于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治国安邦的精英人才,造就大量具有国际眼光和专精学识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企业法律顾问,并根据这样的思路来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司法考试制度。[6]因此,法科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定位应为职业教育。

(二)取消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设置差别

在确定三类法科硕士研究生共同的职业教育定位的前提下,建议取消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的设置差别,统一为一种法律硕士学位,并对其进行改革。新的法律硕士教育应突出北航特色,设想如下:

1、学制可设置为三年

第一年对学生进行法律通识教育,配合学生通过司法考试。既然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是高层次法律应用型人才,而通过司法资格考试,是从事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公证员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有必要鼓励和支持硕士生通过司法考试。

第二年对学生进行法律专题教育,加强学生的学术素养及司法伦理训练。“法学既是正义之学,又是治国之学,法学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治国人才的特殊使命。”[7]与其他硕士教育不同,法科硕士教育的对象毕业后直接参与到国家的立法、司法、执法以及各种法律服务当中,因此法科硕士教育不仅要传授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技术人才,更多的是要“培植法律信仰塑造法治人格,使学生领悟社会责任与义务,将追求真理、维护正义、恪守职业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思想观念、价值判断、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感知、认同、接受、实践”。[8]

第三年与实务部门合作,学生专门进行司法实习,培训职业技巧及执业能力,同时准备毕业论文。

2、加大理工科生源的招收力度

法律教育不仅是一种人文教育,也是一种科学教育,在培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证据问题方面,理工科学生更具有优势。因此,法学院应依托北航特色,逐渐加大优秀理工本科毕业生的招收力度。

3、完善课程设置

首先,缩短乃至取消公共外语和政治课;

其次,增加专业选修课,使之到达课程总量的2/3,并拓展选修课授课内容的范围;

最后,增设司法伦理训练课程。司法伦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训练出来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在案件处理中往往会碰见许多义务的冲突,一些义务对他自身来说是不利的。如果这个法律人首先选择对他不利的义务履行,且这个心理的形成是比较稳定的,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他的司法伦理就基本形成了。如果在义务冲突中,法律人总是"趋利避害",选择对个人有利的义务履行,那他的司法伦理没有形成。[10]因此,我们应该在案例教学中,通过无数次的义务冲突选择训练来提高法科硕士的司法伦理水准。

4、完善教学方法

为增强职业技能的训练,在传统课堂讲授、专题讨论的基础上,加大案例教学、模拟法庭以及诊所式教学的力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大北航法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力度

“国际化治学”是北航法学院长期坚持的治学方针,在与世界接轨、与世界交流、与世界同步中求生存、求发展、求提升。北航法律研究生专业素质、职业伦理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提高不仅来自于自身的努力和教师的言传身教,而且来自于与国际知名法学院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因此,北航法学院的治学视野应当国际化。北航法学院近年来积极致力于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应继续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1、增强师资队伍国际化的力量

聘请外国知名大学法学院的学者、知名律师等为研究生上课或讲座。

2、 扩展研究生的国际流

(1)让更多的研究生出国留学以拓展视野

(2)热情欢迎世界各地的法学学子留学我院

(3)推行一系列暑假海外游学项目

海外游学,不仅可以使北航法学院全面提升学生国际化水平,而且是法学教育与学生培养模式的大胆探索与尝试。利用暑假时间,选拔一批学生去国外学习不同制度下的法律,同时也欢迎世界各地其他法学院的学生来北航学习中国法律。

(4)组织各国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院应积极为学生提供与世界名校学生进行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让北航法律人与不同制度、不同国家的青年法律学子进行面对面交流,使各国学生聚集一堂从法律学习、法律执业到日常生活、校园环境畅所欲言。

(5)考虑与国际著名法学院合作,培养法律双语人才,毕业后可以获得国内及国外两个学位。

(四)借鉴美国本科后的教育模式

美国法学教育的一大特色是“本科后”教育,即法学教育不设立法学本科而采取研究生教育,它要求学生在进入法学院之前必须取得一个非法律本科以上的学位,然后在法学院学习三年,毕业后获得J•D学位(所谓法律博士),然后通过各州律师资格考试即可进行律师执业。少数旨在从事教学科研的毕业生会选择攻读LL.M(法学硕士,主要是外国留学生)和JSD(法学博士)学位。

目前,美国的法学教育制度比较稳定,亚洲国家法学教育的改革趋势是引进美国法学教育的模式。如韩国国会于2007年7月3日通过了《法学专门研究生院法》,将法学教育确定为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改变以往大学法律本科四年+司法研修两年的做法,从2009年起实行非法律本科四年(占三分之一以上比例)或者法律本科四年+法学研究生三年的新模式。

我国也在积极尝试改革,2008年教育部批准中国政法大学启动“六年制法学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将法学教育分为四年基础学习和两年应用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包括通识教育和法律专业知识教育,合格者可获得本科学位并进入实习阶段。实习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技巧以及司法伦理等,合格者可获得法律硕士学位。这样的改革是为了满足法律职业教育的定位。

北航法学院属于新兴学院,本科生的规模一直很小,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本科后”教育模式,在北航彻底取消法律本科生教育,只招收法律硕士及法学博士,将法律硕士定位为职业教育,法学博士定位为学术教育,然后通过上述其他方面的改革,打造出具有北航特色的法科研究生教育制度。

参考文献

[1] 韩文生.关于法律硕士研究生(法学)培养的思考和建议.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第5卷第1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强梅梅.我国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从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的比较切入.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年第4期,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 朱立恒.论法律硕士专业教育的现状与改革.载.河北法学.2008年5月第5期。

[4]2 徐显明.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载.法制日报.2009年12月16日。

[5] 李碧,梁宋满:“浅谈高校法学教育的职业道德”,载.科技创新早报.2009年32期。

[6]季卫东.让我们共同探索今后法学教育改革的方向.载.季卫东博客.2009年06月04日。

[8] 曹义孙.中国法学教育三十年:成就、问题与出路.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9] 张益刚.法学教育改革的基本操守.载.光明日报.2009年9月4日第10版。

本科硕士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郭艳利(1979-),女,陕西榆林人,西北政法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陕西 西安 71006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018-02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为了提高研究能力或满足社会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应用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相应的外部条件,创造具有教育价值或社会价值新成果的能力”。[1]2003年,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提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提出了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在国外,欧洲大学委员会2007年发表的《高等教育中的创新能力》报告、美国研究生院理事会2007年的《研究生教育:美国竞争力和创新的支柱》报告、美国研究生教育面向未来委员会2010年4月的《前方的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报告都明确提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一种文科领域的创新,除具有一般创新能力的内涵,还兼顾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特性:对社会现实的新总结与新探索;对现有资料的新分析与新资料的发掘考证;通过理论研究为社会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新思维、新方法对社会生产实践产生影响。[2]但同时,它也具有自身特色与价值导向。

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既要体现法学学科的特性,体现科学研究的本质,也要凸显其必要的社会价值,但又不同于博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学术性与研究性。因此,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包括:第一,针对法学研究领域作出的科学总结与探索。体现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自身的观察,以批判的精神审视法学学科的相关知识,包括经典名著、权威言论、既成事实等等;发挥想象的作用形成新的科学总结与认知。第二,以新方法指导自身法律实践活动,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作出贡献。在实践中创新,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法律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倾力亲为,拓展自身工作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升华,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服务于社会发展。第三,与时俱进,将法律现实与法学的发展有机统一,赋予法学应有的时代内涵。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首先是适应时展的、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创新,同时也是不断发展的、完善的创新,更是一种有所选择与舍弃的战略选择。第四,具备应有的创新素养,透过交流、协作与他人以及社会组织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为进一步的法律沟通奠定基础。并在沟通与协作的基础上养成一定的领导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拔尖人才。第五,以独立、灵活、主动、包容的人格探索法律研究与实践,具备对法律职业的价值认同感,养成应有的法律职业道德。

二、我国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虽然高校十分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硕士研究生,特别是文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却并不高。硕士研究生教育被喻为“炒冷饭”,更多的是本科教育的重复,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衔接也存在一定问题。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境地。

1.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更多注重的是“趋同”,“求异”性稍显不足

创新的本质是求异,寻求发展的特色化与多样化,但目前我国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是基于人文社科专业的特性,更注重教学与学位的授予,加之“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不多,更缺少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从1990年到2012年,中国知网中署名法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只有219篇,法律硕士研究生只有64篇。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许多法学院校中,硕士研究生(包括法律硕士)的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本科生的数量”。[3]研究生规模的扩张是几何式的增长。二是大规模的法科硕士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是资源的短缺以及对传统“精英式教育”的冲击,法科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面临严峻考验,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保证教育质量前提下的次要选择。三是来自制度层的招录考试制度与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多服务于法律职业的需求。从2002年司法考试制度实行以来,司法机关吸纳法科毕业生的比例越来越小,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同样也面临残酷的现实。而司法考试与公务员考试其受众面都是宽泛的,更侧重于基本功的测试与选拔,并不能体现创新能力。因此,培养的法科硕士研究生越来越具有“趋同”性,创新性略显不足。

2.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更多等同于的是借鉴性“继承”,缺乏实质性的超越与扬弃

重视法律职业教育是国际法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面对新的形势,我国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用了许多新形式,除招收在职的法律硕士研究生,2009年部分院校开始招收法学本科毕业生入学的全日制法律硕士,还有就是中央政法委主导的、党政军一共15个部门实施的政法干警招录培养改革试点工作的研究生层次培养,采取了法律硕士教育的形式。但这些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定位于法律职业化教育的同时,更多的是借鉴性地继承了国外法学教育的优点,缺乏结合自身实际的超越与扬弃,未形成符合学校特色的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不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法科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的机会相对较少;协助处理有关法律案件,并产生重要影响的鲜有发生;自我组织与创办的、有影响的法律学术刊物十分少见;主动参加的法律援助活动与法律实践性活动较少;团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为不足,这与法律职业的特性本身是背离的。

3.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创新动力匮乏,不能使之真正改旧更新

就自主创新而言,我国法科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基于学科的局限、教育体制的影响与自我认知的偏差,法科硕士研究生对于创新的现时回报要求过高,缺乏内省与自修,不能正确认知创新能力基于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创新需要外力的作用,否则很难实现自身的突破。事物“由于惯性,在适应之后,对新事物的敏锐性自然会降低,要‘创’就更难,因此,需要一定的外力促使其发展”。[4]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系中,首先,导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事实是,一方面部分导师自身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动力;另一方面,由于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师们将法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集中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其次,国家、政府、高校对“研究生创新计划”的支持更多倾向于能实现科研成果社会转化的学科,法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法科硕士研究生很少得到此类计划的青睐。最后,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缺少必要的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特别是像法学这样的软科学门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评价相对困难。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必要的激励保障机制。

三、我国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解构与重组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研究生教育思想和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研究生培养的规律和社会需求,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某些典型特征且相对稳定的理论模型和操作式样”。[5]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变目前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必然要改革其培养模式,发挥各要素应有的作用。

1.培养理念的扬弃与超越:教育的信仰在于创新,在于批判、继承层面上扬弃与超越

“真正的教育应先获得自己的本质。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6]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的教育,必须有自己的理念导向和价值追求。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硕士学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学位层级。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教育创新的体现。

因此,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首先应该摒弃“趋同”性的培养模式,结合国家的特质与法学学科的特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社会主义法律卓越人才,注重特色与个性的差异,凸显创新的本质。其次,在继承的基础上,对传统的法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批判,扬弃法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于注重学术性或过于注重职业性的极端选择,实现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并重。最后,超越现有的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汲取国际法科研究生培养的先进思想、理念,以培养基于未来发展需要的国际法律卓越人才为目标,在探索中求变。

2.培养目标的继承与扬弃: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卓越法律专门人才

从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层次来看,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总是摇摆于“学术型”与“应用型”之间,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着庸俗化与非学术化的怪相,法律硕士的培养层次定位又过于偏低,更多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因此,需要重新定位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效提升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9世纪德国“洪堡理念”开启了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先河,科研与教学统一的教育理念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思想。时至今天,人们一直在延续这一思想。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同样不能背离这一主导思想。因此,应该首先培养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法科硕士研究生,使法科硕士研究生能够针对法学研究领域进行科学总结与探索。

同时,适应社会发展与法律职业务实性的需求,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扬弃传统法学研究生教育对实践技能培养的忽略与弱化,或者将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演变为职业技能培养的做法,注重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养成。此外,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素养和创新人格的形成也离不开法律实践的现实土壤。

2012年5月国家正式启动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是国家层面优化法学专业布局、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采取的重大举措,代表了国家法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其目的是要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法律人才,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更应在此基础之上突出“卓越”的真正内涵与外延,培养卓越的法律专门人才。

3.培养对象内动力的激发:培养法科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就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的主体性而言,面对激烈的就业压力,一些学生认为司法考试重于一切,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复习考试,对于科研创新与实践创新并不看重。同样地,即使在美国,法学院的学生也会在第三学年的春季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律师资格考试。但应聘工作时,用人单位看重的不仅仅是资格考试证书,而是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他们参加过的具体的法律实践培训。著名的《哈佛法学评论》即是1887年哈佛大学法学院一名三年级的学生发起的美国第一家由学生编辑和管理的法学刊物。[7]由于学生编辑的法律评论具有较高的水平,因此,担任过编辑的学生往往能受到重视。学生参与法律评论在美国被认为是一种荣誉,这也成为美国法学院学生趋之若鹜的原因之一。

但现在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这种创新主动性,这与我国“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以及司法考试制度、公务员招录制度等不无关系,可能需要教育和社会体制的改革与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因此,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基于未来发展规划的理念,增强创新的自主意识,使学生明白科研创新与实践创新作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是服务于未来的。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只有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4.培养条件与方式的重组:发挥外力推进作用,扬弃固有培养方式,有效提升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外力的作用。这些外力是来自多方面的,既包括导师的引导力,也包括来自国家、政府、高校的动力支持,还包括来自社会监督的力量。

首先,导师的引导力在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是最直接的外作用力。导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人格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契机。所以,应该实行以导师创新为主要评判标准的遴选制度,以导师创新促培养创新。打破导师聘用终身制,以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增长作为遴选的指标之一。

其次,国家、政府和高校在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效与作用。2011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开启了协同创新的新境界。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亦可抓住这一机遇,以高校联盟、行业联盟、校务(法律实务部门,包括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以及相关部门)联盟为基点,拓展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视野。政府则应在资金倾斜方面对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给予必要的支持,以项目为纽带,通过政府的支持保障法科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在项目研发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以团队建设为手段,引导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团队的建设,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以平台建设为基础,构建服务社会的法律平台,培养法科硕士研究生服务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高校作为直接培养单位,应该努力践行创新能力培养的求异性与超越性。其一,形成弹性的学位授予机制,解构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有的放矢,促成学生全部或者某一方面创新品质的养成,并成为其学位授予的弹性标准,而不仅仅以科研能力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从而实现创新的“求异”性。其二,要有超越的眼光,审时度势,将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位于战略发展的层次,不计眼前结果。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量的积累必定会引起质的飞跃,要看到创新能力培养对未来学生发展以及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最后,社会评价的监督作用。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体现最终要在实践中得以验证,需要社会的评价。因此,要建立法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社会评价体系,接受来自法律专家的专业评价、社会法律实务部门的行业评价、导师的能力评价、团队的互相评价以及底层社会人的职业道德评价,综合考查法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茂林,董泽芳.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2010,(6):81.

[2]黄宇辉.从文科研究生的特殊性看创新能力的培养[J].吉林教育科学,2000,(6):69.

[3]霍宪丹.法律教育: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75.

[4]董云川,张琪仁.再辩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

2011,(10):18.

[5]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高端论坛综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50.

[6][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7.

本科硕士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国高校 硕士研究生 培养质量 内部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American College Postgraduate Training Quality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Research

LI Xiaoyun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are the effective way to guarante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preliminary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American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our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university master degree candidates.

Key words American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internal control

美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公认,其蓬勃发展既在于它悠久的历史和专业化的制度,更在于其多元化的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本文以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为案例,为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给予启示。

1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招生环节监控体系

美国的研究生录取方式与我国的不同,不以入学考试作为唯一标准,而是更加看重申请者的综合素质能力。康奈尔大学是美国著名的常春藤盟校成员,由康奈尔大学分析美国高校农科院系的招生特色具有说服力。

(1)入学考试成绩。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招生都需要申请人提交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的成绩,个别管理专业领域的申请者还需提交GMAT(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此外对于国际申请者,必须满足该校英语语言能力的要求。

(2)本科成绩单。康奈尔要求申请人必须提供大学本科期间的课程修读成绩单。所有的成绩单必须是由学院或高校提供的官方文件;成绩单必须包含每门课程的分数等级,课程数量以及课程周时数等信息;课程名称必须是详细的课程名称。①

(3)个人陈述。康奈尔大学要求每个申请人必须提交一份个人陈述。个人陈述应该包括申请者的个人教育经历和工作经历、已取得成果、对于自己学术兴趣的说明,以及本科阶段的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关系。

(4)推荐信。康奈尔大学要求申请者必须提供两至三封推荐信。推荐人必须是申请者所在学院或机构内的教职员工,并要在推荐信中对申请人过去的科研内容、科研水平、科研成果、学习能力以及品德品行等做出详细介绍。

(5)面试。面试主要是由导师与申请者作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其目的在于加深对申请者的内在潜质、科学素养,以及考察申请者的个人素质是否与其申请的科研领域的性质相契合等。

2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环节监控体系

美国十分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通过对课程进展进行监督评估,及时反馈评估信息、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康奈尔大学将研究生课程学习的评估作为对信息的系统收集,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生课程评估有两类实施措施,即直接措施和间接措施。直接措施意味着研究生的表现被直接评估的,比如通过资格考试、论文、实习、实验室工作等的情况。这项措施主要是通过回顾该研究生全年的学生学习情况来实施的。间接措施是指其中包含了一个中间步骤,比如向学生询问他们认为他们学到了什么等。主要有三种执行方式:对研究生进行访谈;对已经毕业的校友进行调查访谈;对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康奈尔大学每年都会举行课程评估会议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讨论并确定下一年的任务项。该评估会议的要求如下:对于学位课,至少预留出2小时来进行讨论; “即刻”举行年度会议,无需等待完美数据;在会议上考虑所有关于课程学习的数据;会议的讨论结果需制定成任务项,并确定执行时间表和职责分配。

3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质量评估淘汰制度

为了保障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美国高校实行“宽进严出”制度已久。从招生、导师的选择、培养计划制定、课程修读、中期检查到最后的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美国高校都有全面系统且严谨的监控机制,综合很多因素,对不合格的研究生进行淘汰。

按照美国高校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要求,硕士生的论文应该表现出作者在其研究领域内的独创性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否则就有可能面临淘汰。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高校的论文指导委员会会定期和学生一起讨论目前的论文写作进展并给予学生专业的论文写作意见。在答辩之前,论文还要经过多次的评审和修改,必须多方专家一致通过后才能进行论文的答辩。答辩时要求要对论文的框架结构做详细论述并介绍论文的创新之处,个人叙述完毕后还需就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答辩结束后要根据各专家提出的建议对论进一步的完善,经再次审阅合格后才能提交至学位委员会。论文答辩通常给予两次机会,但若两次皆没通过,则面临淘汰,不能授予硕士学位。②

4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特点

4.1 考查多方面素质

美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并非仅仅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入学考试的分数是美国研究生招生的重要参考数据,但它并不是唯一或最重要的,相比较而言,很多高校会更加重视候选人的职业发展规划、候选人知识背景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学科知识完整性等因素。

4.2 跨专业课程受重视

美国的研究生课程中跨学科课程都占据了课程结构中很大的比例。为了使跨学科课程能顺利开展并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对于跨学科课程授课老师的选择颇为重要。康奈尔大学有近1800名全国最优秀的研究人员、学者和教师,在广泛的学科领域,研究生教师常常服务于多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学科领域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量和教学指导能力。因此在康奈尔大学,除了在进行社会招聘时有针对性地对具备跨学科资质的教师进行选择,同时也为在校任教的教师提供丰富的多学科的进修培训资源。

4.3 定性评价指标比重大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内容多样化,从康奈尔大学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指标的设定上可以看出一二:评价对象包括最基本的完成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获取研究方法和知识技能等;衡量方法既有高校颁布的指导性制度文件,还有来自教师或助教的评价;时间期限是从入学第一年到“从不间断”;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方向性和规格方面没有作要求。虽然我国和美国高校如康奈尔大学都很注重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康奈尔大学更倾向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持续性和长久性。

5 美国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5.1 增强农科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针对性

农科硕士研究生的招生通常是我国不多的几所农林高校学生的“合作往来”,其中又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调剂或文凭继续求学,影响了生源质量。仅仅使用笔试的形式来考查专业知识,略显力度不足,应重新确定考查的方式和内容。首先,科学地设置复试考试内容。试题应以考查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为目的,为了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应增加实践操作的考试。其次,增加综合素质的考核。可效仿美国高校的做法,要求考生提供本科成绩单、个人自我简介、学校学院辅导员的三级意见表或专业领域内权威人士的推荐信等一些参考材料。最后,加大导师在考核中的自。要求导师在复试时根据自身研究特点提出更为切实的考查方式。

5.2 增加农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多样性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设置缺乏文理之间的渗透,跨学科课程不够健全,课堂上仍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够等。首先应对选修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减少纯理论知识授课的课堂,增加研讨课、学术交流的数量。此外,增加选修课的选择数量和种类,强调文理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鼓励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在授课形式方面,可借鉴美国高校的授课模式。定期开展研讨班,减少理论教学,增加案例教学,组织学习小组,设置实践课程等;教师在课程授课的过程中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活跃课堂气氛;传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广泛交流和学习的能力。

5.3 将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中的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

在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许多目标不能用量化指标来测量,必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定量指标可用于对农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硬件条件的监控活动中。农科学科专业性和实践性强,实验课程和课后的实验、实地实践等培养环节较为丰富,定量指标可为这些硬件设施的配置提供客观的标准。定性指标通常用来评估长期的结果产出,对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应更多地使用定性指标。高校可使用定性指标来评价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研究生的知识获取态度、实验中的细心与耐心、面对挫折的态度、对科研实验的创新能力、是否恪守学术道德等。使用定性指标,既明确了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更可以监督对农科硕士研究生的多元化培养。

本文为2012华中农业大学“院校研究”项目“华中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研究”(编号:2012yxyj 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 http://www.gradschool.cornell.edu/admissions/international[DB/OL]

② 王真.美国研究生教育淘汰制及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2.

参考文献

本科硕士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河南高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科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40

Situation Analysis on Marxist Theory Subject

Construction in He'nan Colleges

WANG Jiang

(Graduate Department of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07)

Abstract Marxist theory master program, docto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vince for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strengthening and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province providing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nel security is to implement education legislation important safeguard morality and fundamental task is to enhance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the province'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job, is the province of universities serving the province'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an innovative work on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has an important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Key words He'nan colleges; Marxist Theory; subject

2004年党中央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经过十年的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我国高校和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机构学科体系中,已经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基础性重要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六个二级学科。为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现状

按照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要求,除思想政治教育设置本科专业外,其它学科不设置本科专业。因此,我省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即指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学科点建设和发展情况。截至2015年5月,在河南省举办的属于国民教育系列的归属于我省管理的普通本科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43所。在这43所本科高校中,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本科高校共计19所,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9所,是我省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力量。在这19所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招生资格的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及二级相关学科的本科高校共有13所,其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授权单位2所,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为郑州大学,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为河南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授予单位10所,二级学科硕士授予单位3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发展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加强和改进我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和人才保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和学科支持。

2 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加强

当前,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学科体系建设还很薄弱。在我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的13所本科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仅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郑州大学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河南大学则仅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在其余的11所本科高校中,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8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二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有3所。在2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的高校中,学科建设发展在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但是其自身的发展也遇到不少的问题。在郑州大学,虽然其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但是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发展却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郑州大学自2010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学科博士授权点以来,分别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三个二级博士点开展学科点招生。在其余的三个二级学科的建设发展中,近五年来还未取得新的进展,作为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引领者,郑州大学需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于河南大学来讲,其仅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成功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是其应当努力的方向。

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二级学科硕士授权学科的其余11所本科高校,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对于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点的8所高校中,其学科建设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一级学科整体推进型;第二,二级学科优先发展型。对于一级学科整体推进型,其在六个二级学位点中同时招生,整体推进一级学科建设;或者按照一级学科进行招生,按照二级学科进行研究方向设置,整体推进。对于按照二级学科优先发展型,则主要是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高校和个别一级学科硕士点高校基于自身高校学科发展实践和能力,仅在自身所能做好的相关二级学科进行学科建设。

2.2 人才培养能力不足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建设发展,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已经成为我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学科之一。但是,和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对高层次社科理论人才队伍的需求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高层次社科人才理论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我省的现实需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招生总量为例,2015年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点高校共计招生博士研究生总量为11名,其中学术型博士5名,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6名。与其它兄弟省份相比,这个数量是很少的。相对于我省130余所各类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人才数量的强大需求而言,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培养能力建设是严重不足的。

2.3 学科影响力有待提升

当前,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整体上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在学科研究能力和服务我省对重大理论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中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影响作用,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整体要求,其不仅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基础性理论研究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服务,还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引领社会发展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学科研究方向的设置上,一方面,各高校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各二级学科所要求的研究方向范围进行方向凝练;另一方面,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学科优势在研究方向设置中体现出自身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培养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证。在这方面,我省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已经走在前列,而其它高校在这些方面的建设还有待提升。

3 对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

加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支持力度,是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积极支持我省已经具备扎实研究发展实力的河南大学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对已经具备扎实研究基础的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几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积极支持其申报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博士授权点,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层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指导力度,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各项文件要求,加强评估。各高校应当加强向国内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学习力度,在充分交流学习的基础上,按照自身发展条件,科学设置研究方向,提出自身发展要求。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我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服务功能,增强培养培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科功能,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服务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能力,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引领作用。

3.2 积极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能力

造成我省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能力严重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科建设和人才建设的原因,也有招生指标偏少的现实。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能力,总体上看,在硕士招生层次目前数量已基本稳定,且符合我省整体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现实需求。出现较大人才需求缺口的是在更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人才培养上,仅仅河南省130余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发展需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的需求都不能满足,更不用说其它理论工作岗位对此的需求。我们认为,已经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授权点的高校应当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专家队伍建设,加强学科团队培养,为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3.3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影响力

当前,我省13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博士点的高校应当在保持自身学科研究优势,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力度。推进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协同创新研究,共聚合力,积极对我省推进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积极关注和研究“新常态”下,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具前沿性的理论研究和智力支撑。

4 结语

加强我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是高校自身发展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增强我省高校综合实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我省高校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项创新性工作,对繁荣与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意见.学位[2012]17号.

本科硕士范文第6篇

1.选个人品牌甚于选公司品牌

我们往往碰到这样的情况,选择了一个朋友推荐的公司,但发现服务并不像朋友说得那么好。朋友肯定没有欺骗你。问题在于留学是复杂服务,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团队。而每个公司有经验的团队是有限的,尽管你选择同一家公司,服务团队可能变了,所以顾问的能力和服务精神决定了你所享受的服务品质。

2.选个人品牌其实是选团队

留学申请作为复杂服务,特别是美国留学申请,除了顾问本人,还会涉及到客服人员、文书写作专家、海外服务联系人、签证培训专家和各个学校录取办公室的人脉、机票预订、住宿预订和接机人员等。在选择服务的时候不仅需要见专家本人,最好能够见一下为你写文书的主创人员以及投诉部门的负责人。一个好的服务团队最重要的是责任心和沟通能力。实际上,当你作为客户一旦签完约,忐忐不安的心情就开始了,而且一些比如美国这样的地方留学申请周期相对较长,一个好的顾问团队可以通过定期的主动沟通帮助客户获得安全感,缓解申请过程中的压力,扮演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色。

3.申请团队要具备“跨界”能力

以美国留学为例,它比其他国家的申请程序、申请条件、学校专业、综合排名、地理位置要复杂。比如它具体包括三大版块: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高中阶段,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短期实习和工读项目等。在研究生版块,MBA、商科硕士、理科硕士、工科硕士、文科硕士、艺术类硕士的申请难度、申请条件都有很大区别。特别是MBA,分为哈佛、沃顿这样的顶级名校,雷鸟、强生威尔士等专业型MBA,还有一些一年制的加速项目以及Michigan university这样针对家族企业继承人的global MBA,也有Lally School为没有工作经验的理工科本科毕业生设计的path-finder MBA。本科可以分为需要SAT、只需要TOEFL或IELTS、可以无语言双录取等不同类型的学校,还有文理学院等等。高中分为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住在寄宿家庭的高中和必须住校的高中,还有专门的女校、教会学校、艺术高中以及高中交换生项目等。此外,美国地大物博、地理位置、文化、安全性、饮食习惯、消费水平、华人占人口比例多少等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一个真正好的留学顾问,需要很多年的积累,而且要具备多种知识和技能。

4.申请团队要具备永不放弃的精神

为了省事,顾问团队往往会按惯例来操作,因为这样付出的劳动更少,得到的报酬是一样的。这时候,“永不放弃”的团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际上,申请人的构成是1:8:1法则――10%的人可以申请到前30的名校,10%的人只能去没有排名的学校,而80%的人申请的结果和顾问的负责任程度和专业能力有直接关系。永不放弃的精神就是必须要为每一个客户尽到全力,奇迹不会天天发生,但是总是有可能在明天就发生。

5.提升背景比包装更重要

现在留学申请中往往有一种误区,即找一个好的文书写作专家帮自己“包装”。早些年中国申请留学的人数相对较少,国外大学的录取官员不了解中国学生的情况,包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现在留学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录取官员甚至都已经很熟悉中国那些著名的大学和中学的名称,可以通过解读你的TOEFL成绩单发现你是否看过“机经”。与其希望通过包装走捷径,不如参与一些提升背景的项目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一份实实在在的简历才会打动招生官员和教授们的心。

6.申请是个整体规划

本科硕士范文第7篇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 资源共享 文科研究生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郭德侠(1964- ),女,河南洛阳人,北京科技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北京 100083)郭德红(1966- ),男,河南洛阳人,中央财经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北京 10008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051-02

一、教育资源共享及其必要性

高校资源共享是指在高校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条件下,高校间突破时空和区域的限制,将各高校彼此独立的教育资源开放、互动地联系起来,以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共享教育资源,具有双向和互动的特点。高校资源共享包括跨校选课、跨校辅修专业、实验室、图书馆、教室资源共享等项目。这种共享可以有效发挥各个高校现有的软、硬件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教育资源存量,全面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行业特色高校主要指在世纪之交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中划入教育部或省区市等管理的原行业部门所属,行业特色鲜明的农、林、水、地、矿、油等高校。

二、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弊端

关于培养模式,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概言之,培养模式由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评价三部分构成。下面就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的弊端作一详细的分析。

1.培养目标。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较为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这也是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普遍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急需高素质的应用型和专业硕士,而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属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短板,不能满足国家经济转型对应用型和专业硕士的需求,因此,要求对现阶段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和调整,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近几年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就业去向和在读研究生个人发展目标来看,真正打算考博并走学术研究之路的学生非常少。所以,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研究生个人的发展意向,都要求对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调整。

2.教学过程。第一,课程数量少,内容不丰富。由于受学科设置少,以及学校社会科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限制,大多数行业特色高校为文科硕士生设置的选修课程数量有限。同时,由于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导致文科硕士生在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有一定限制。笔者所做的有关问卷调查显示,选修课程数量少、课程内容匮乏成为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硕士生课程设置的主要问题。在问及硕士生选修课需增加哪些方面的内容时,统计结果显示,30.1%的硕士生希望增加体育、音乐、艺术修养类的课程;21.9%的硕士生希望增加社会实践类课程;15.6%的硕士生认为应增加心理健康咨询课;13.6%的硕士生选择哲学类课程。①

第二,课程内容更新慢,内容相对陈旧。相对于综合性大学的文科研究生来说,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仅数量少,而且在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方面也显得不足。在对一些研究生的访谈中,他们认为,有些专业课的教学本科化较为严重,课程内容陈旧,与读本科时的教学内容差不了多少。在“硕士生专业课需侧重的内容”的调查中发现,37.4%的硕士生希望老师能够介绍本学科的前沿性内容,28.7%和21.3%的硕士生选择创新性及研究方法类。研究生专业课的内容若不能充分反映学科领域内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反映学科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将会对硕士生拓宽学术视野、确立研究方向及论文选题等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灌输型教学仍然是多数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大多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更别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有些教师自身学风和教风就存在问题,授课态度不认真,应付上课,上课念课件、考试考课件。这种不良风气不利于培养硕士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3.导师指导。多数行业特色高校的人文社科类学院是在“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研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研究生导师来源复杂,有些并不是该专业的行家或“科班”出身,但身兼学校的行政领导职务。虽然有些是“科班”出身,但也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属于“双肩挑型”导师。由于人文学院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从事科研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水平也参差不齐,缺少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随着行业特色高校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一些学科才逐渐引进了科班出身的博士,充实了教师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但目前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整体上与综合性大学相应学科硕士点的师资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行业特色高校文科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数量和水平的不足则更显突出。

4.质量评价。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包括培养目标评价和培养过程评价。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过程中,容易出现重视目标管理,忽视培养过程管理的现象。过程评价的重要环节——中期质量考核在许多学校基本上形同虚设,考核工作实际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考核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进展情况的实际功用。

本科硕士范文第8篇

武汉科技大学是一所由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重点大学,办学历史可溯源至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于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99年定名为武汉科技大学。老校区位于青山,但自2005年起,每年的新生都全部入驻新校区。占地近2000亩的新校区坐落在武昌黄家湖畔,环境优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功能齐备。

从你踏进校门,它便开始接纳你引领你一切从新开始,自由、青春、舞台、机会、知识库……它不遗余力给你“一切”。它与邻居湖北中医药大学相依相伴,静静地伏卧于黄家湖畔,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躁。

在北欧神话中,彩虹桥是艾斯卡王国的仙宫,是与外界联系的纽带,只有通过彩虹桥才能到达约顿海姆王国、地球及其他地方。电影《雷神》中,天界众神需要得到奥丁神的最高指令以及他最忠实的守卫海姆达尔的允许才能通过彩虹桥。在《赛德克·巴莱》中,殒命的英雄也是踩着云端的彩虹桥回到祖灵。“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武汉科技大学虽没有唐人所赞颂的彩虹廊桥,它却可以助你渡桥。

武汉科技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现设置有15个举办本科教育的学院(部),60个本科专业。在2009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的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冶金工程、矿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再次跻身全国高校前10名,14个一级学科全国高校排名前50名。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冶金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和矿业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17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4个专业学位授予点,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武汉科技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如若有意愿继续攻读硕士生和博士学位,本科阶段不要松懈,考研选择本校的相关专业当然会受到照顾。如果本科阶段成绩排名靠前,可以争取取得保研的资格,足够优秀的话,也可以去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或外地更理想的学校继续深造。

武汉科技大学从2002年起与空军雷达学院以电子技术学院的名义合作办学,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等三个专业,录取的学生不属于军校生或国防生。三个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09年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这3个专业考生所在学院的内部称呼为“电子技术学院”,但学生会被直接编入一本相同名称专业所在的学院,与一本招收的学生一起学习,入学通知书、毕业证与学位证、电子学籍以及办学地点、教学资源、培养模式等,与第一批本科录取的学生没有任何区别,但学费要按办学成本(每年1-1.3万元)收取,基本上是三类本科的收费标准。这对于落在重点线下不远的考生来说,是不错的选择,当然也要权衡一下家庭的经济能力,毕竟四年下来也不是小数目。需要提到的是,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里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3个本科专业毕业月薪在武汉基本可以达到4000以上,深圳广州上海待遇5000-8000元之间,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年薪过10万的也不难。

另外,学校先后同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乌克兰、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三十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并与合作高校互派留学生,学校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学生出国留学的教育培训机构。如果有意愿,且经济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关注一下交换生的相关信息,抓住出国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武汉科技大学科学研究实力雄厚,学科优势突出,特别是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行业具有较为突出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训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

我国是世界第一的冶金大国,钢铁产量、有色金属产量均居世界第一,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冶金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需要大量的人才。冶金工程专业属紧缺专业。而冶金工程专业是武汉科技大学传统的优势、特色专业。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学校几经更名、几度搬迁,但钢铁情缘一脉相承、崇实理念一以贯之,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办学特色和突出的学科优势。

武汉科技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前身为冶金工业部武汉钢铁学院的焦化专业,195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我国高校最早设立的煤化工专业之一,也是中南地区高校中唯一设立的煤化工专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沉淀、数代人的艰苦努力,该专业形成了煤化工和新型碳材料特色,是中南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综合实力最强的煤化工特色专业,众多毕业生成为焦化公司、炭素材料公司、煤气公司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管理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6年获得化学工艺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获得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外,2006年还批准为湖北省品牌专业,是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

本科硕士范文第9篇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工程技术领域对数据分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深入。在具体的应用之中,工作者基本是利用已有的统计软件或数学软件的统计包来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目前有大量的通行统计软件,比较著名的是SAS、SPSS两种,另外常用的Excel数据表格软件也可以进行日常的统计分析。这些软件给出的结果基本就是数值、图表和直接的结论,如是否相关、回归系数是否显著等等,没有很详细的统计解释与分析,如果没有一定的统计知识的话,很难对这些结果进行合理的统计解释。因此,对那些需要在将来的研究和工作中需要大量使用统计软件的研究生,有必要在其硕士学习阶段专门开设课程,进行统计学基本知识的训练,我们建议单独开立一门公共必修课《数理统计》。

我国的工科研究生在本科时系统地学习了数学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物理方法》等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在数理统计部分讲授点估计包括极大似然估计、矩估计,区间估计的概念,针对正态总体参数的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理论,对非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没有任何介绍,因此本课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对统计学方面的知识没有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深化。而工科研究生在后来的工程实践中却要大量用到各类较为深入的统计方法,如最小乘估计法、核估计和局部线性估计等非参数估计方法、时间序列分析、单(多)因素方差分析、拟合优度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可靠性计算与分析等内容,需要了解最好线性无偏估计、一致最小方差无偏估计、偏相关系数、复相关系数、因果序列、P一值、平稳序列等很多概念,这些内容都是在本科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是不可能介绍的。因此,为了适合后续学习与工作的需要,工科硕土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开设进一步介绍现代应用统计方法的《数理统计》课程。并有专门的配套教材供讲课使用。

《数理统计》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本科《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数理统计内容继续和深化,不宜重复,应该是将其中的思想方法延伸发展,以那些内容为基础,介绍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方差分析、多元统计等统计方法如何应用。课程的着力点应该有两个:一是各种方法的思想内涵,让学生了解这些统计方法的直观意思,体会其科学合理性;二是各种统计方法的使用训练,要求学生们对各种方法的适用对象、使用步骤、中间量的计算公式有很好的了解。

对于工科硕士生而言,重点在于正确地使用统计方法、正确地通过数据分析结果给出统计结论。至于那些统计证明与推导过程并不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反映到具体操作过程就是某位同学会针对自己要处理的问题决定应该使用的统计方法,进一步在他(她)利用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对软件给出的数值结论能做出正确的统计解释与分析,这两点做到了,那么《数理统计》课程的目的就达到了。实际上很多应用面广泛的统计结果会用到很深入的矩阵演算理论、复变函数理论、现代概率理论,让工科硕士生去学会这方面深奥的数学理论是基本不可能的。

大连理工大学为工科硕士研究生开设《数理统计》课程有十余年,面向全校土木水利、机械材料、电子电工、能源动力等各个工科学部,并把本课程设为工学博士入学必考科目。经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受到了工课师生的欢迎。

本科硕士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 学科建设 发展策略

地方高校因地域、行业、专业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在学科建设、学校发展、人才培养、资源等方面与“985”“211”高校有很大不同,地方高校应结合自身特色,抓住机遇,走出一条适合本校发展的新路子。西安科技大学近十年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有了一些经验教训,前期是隶属原煤炭工业部仅有的2所5年制本科院校之一,1998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划转陕西省。1999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

一、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发展历程

西安科技大学建校5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学科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学校1979年起与兄弟院校合作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1984年学校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获得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1987年、1990年、1993年学校新增二级学科硕士点各1个。1996年学校新增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调整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 1998年学校新增二级学科硕士点4个,同时,获得博士授权单位,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安全技术及工程、采矿工程、岩土工程、及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4个学科获得陕西省重点学科。2000年,新增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获得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采矿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3个二级学科,同年,矿物加工工程学科成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2年,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获得国家重点学科;学校在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分别为:矿山机电工程、矿山环境工程和矿业信息工程等学科;同年,这3个二级学科成为陕西省重点学科。

2003年,地质工程和岩土工程等2个二级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和陕西省重点学科;机械电子工程等9个二级学科获得硕士点。2006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和陕西省重点学科;矿业工程等9个一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产业经济学等11个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2008年获得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得地质资源与资质工程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校现拥有安全科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涵盖33个二级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工程硕士培养领域和1个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权点,54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地矿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以工科为主体,工、理、文、管、法、经、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学科建设正逐步由规模扩张转向积极发展博士点、稳步发展硕士点和调整优化学科结构的内涵建设转化。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西安科技大学学科建设从内涵到外延都将有一个新的跨越。

二、地方高校发展学科建设的思路对策

1. 统一思想,稳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

学科建设对学校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综合性和全局性作用,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同时,学科建设也是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全校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巩固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形成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优先发展学科建设、人人关心学科建设、支持学科建设、参与学科建设、贡献学科建设的良好局面。

2. 加强领导,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

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深化“校—院—学科”三级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学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在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要充分发挥学院(部)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推行“学科建设目标责任制”,将学科建设目标和职责分解到院(部)及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明确学院院长是学科(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学科带头人是本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把关人,正确处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学科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自主设置博硕士二级学位授权点的审核机制,完善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专项经费、学校学科建设经费的使用绩效考核与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学科资源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优质服务。

3. 凝聚力量,打造学科创新团队与创新平台

造就杰出人才、打造创新团队、构筑特色平台是学科建设的三项重要任务。要实施“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积极引进和培养博士学位获得者,确定若干个具有实力的教授进行重点支持,为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奠定基础;充分利用“百人计划”“”“三秦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等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领军人物;进一步加强院士工程的建设力度。要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依托重点学科、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实验室,培养扶持若干个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建设部级学科团队奠定基础。要实施“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工程”,在现有学科(专业)平台建设的基础上,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积极培育优势平台项目,争取在国家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创建基础学科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不断提升我校学科(专业)平台的水平。

4. 突出重点,强化学科特色和优势

重点学科是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基础,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继续坚持地矿特色学科重点发展,相关学科突出地矿特色发展,新兴学科依托地矿特色发展的总体思路,使地矿特色学科成为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使相关学科地矿特色更加鲜明,形成基础宽厚、主干突出、相互支撑、特色凸现的学科群。加强重点学科内涵建设,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加大重点学科建设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力度,认真总结国家、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经验,查找不足,精心培育重点学科新的增长点。集中精力建好特色平台、打造创新团队、争取重大成果、提升竞争实力,实现国家、省级重点学科数量和水平的新突破,构建煤炭特色的国家重点学科群。

5. 开放办学,促进学科交流与合作

对外交流和合作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要坚持开放办学,跨学科、跨学院、跨学校、跨行业、跨国家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学术交流、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为纽带,学习先进经验,借鉴先进理念,凝练学科特色,提升学科水平,营造良好氛围。各学院、学科点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相对固定的有利于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促进自身发展的对外交流关系。要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聘请国外高水平专家到校讲学和合作研究,鼓励教师到国外进修、研究和参加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术水平,扩大学校影响力。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沟通交流。以开放的思想,包容的胸怀,宽松的环境,促进学科的永续发展和壮大。

6. 强化激励,充分调动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强化激励是充分调动各方面学科建设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的奖励政策和激励机制,奖优罚劣。在继续实施学校学术成果奖励政策、学科带头人和学科资助政策、教学科研项目以及成果申报支持政策的基础上,重奖在学科建设中取得重大进展的学科和单位,并加大建设项目经费资助力度。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工作和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定期评选学科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并予以表彰和奖励,树立典型和榜样。以感情、事业、环境凝聚力量,调动各方面学科建设的积极性。

7. 注重质量,加强学科建设考核评估

学科建设的质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必须建立学科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体系,各学院要建立学科建设的自评体系,学科之间建立互评机制,学校建立学科建设考核和评估体系,采取定期考核、目标考核、单项评估、整体评估等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科建设质量的控制以及学科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推进。各学科要按照学校统一部署,积极参加国家学科评估工作,努力构建一种以评估促建设,以评估促发展的学科建设新局面。

三、结语

上一篇:艺术硕士范文 下一篇:电气工程硕士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