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19 08:55:28

图式理论论文

图式理论论文篇1

图式理论(SchemaTheory)属于认知心理学的范畴,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18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Bartlett对这一概念加以进一步的阐释:人脑认知环境中所固有的信息称为背景知识,而组织或包含这些知识的认知框架则称为图式。美国认知心理学家鲁梅哈特认为:图式就是若干相互关联的知识结构,是客观世界的知识在人脑中形成或存在的组织形式。根据图式理论的观点,图式是一种关于知识的认知模式,是知识在大脑中的存储,包括语言、历史、文化或者是某种专业知识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图式的总和就是一个人的全部知识,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背景知识。它们可以分门别类并有序地存储于人脑,且相互关联,连接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知识元素,形成一个庞大的图式网络和稳定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形成主要依靠于后天习得。根据图式理论,语言理解是输入信息和人们头脑中的现存知识产生共鸣的动态过程。阅读是一种构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推断能力与他原来的知识起关键性作用。阅读者的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阅读实际上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或背景知识与语言所提供的信息相互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当这些知识元素受到文字语篇输入的刺激,参与到人们对新信息的主观反映活动中时,就会重新构建成新的图式,并形成稳定的记忆结构。在阅读前期,读者头脑中的相关图式为新信息的吸收提供心理框架,并对可能涉及的内容产生一系列合理的预测。在阅读中期,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会激活读者头脑中的相关图式,读者可以利用此图式的相关知识对新信息进行意义建构。在阅读后期,图式对信息的储存与提取起到组织作用,以便能在以后的认知中得到激活与应用。图式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者的知识图式越丰富,其阅读理解的能力就越强,阅读效果也就越好。

二、认知图示理论在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

在图式认知理论基础上,很多学者结合社会学科的发展将其进一步加以运用和实践,图式阅读理论就是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而产生的。该理论结合了传统阅读理论和心理学研究的观点,认为阅读过程模式一般分为三种: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式作用模式。自下而上的阅读是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由段到篇章的从下往上的感知和解码过程。这种阅读强调了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忽视了读者对文章意思的整体把握及其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忽视了阅读过程的语境因素,属于阅读的低级阶段。自上而下的阅读是指读者根据大脑中已有背景知识,利用从阅读材料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一系列的预测、推断、证实和修改。它强调读者个人经历及已有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性,但容易忽视基本语言知识的作用。而根据交互式阅读模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需要自下而上的解码,与此同时还需要调用已有的知识,结合阅读篇章进行自上而下地获得和处理信息。这种阅读强调语言材料和读者已有的背景知识即图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阅读是读者己有的图式知识与文本本身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计算机英语教学中通常需要阅读大量关于计算机技术的英语文章。这些材料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广泛取材于计算机专业文献、书籍杂志、和原版教材等,表现出专业术语多、句式复杂、篇幅较长等特点,在学生的阅读理解过程中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阅读能力的提高一直是计算机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水平是当今计算机英语课堂教学面临的一个挑战。因此,如何在计算机英语阅读中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在阅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实践,发现利用图式理论指导计算机英语阅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和阅读理解能力。

(一)提高学生认知意识,引导激活已有图式网络

计算机英语融合了英语知识与计算机专业知识,目的是为了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由于计算机英语在词汇句法以及篇章内容方面都与其计算机具有专业相关性,而学生已经学习过很多相关的专业课程,其头脑中已存储有大量的专业背景知识。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并激活相关图式内容有助于加深文章的理解和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时应充分了解其图式特点,激活和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图式网络,培养学生有效的英语阅读策略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准确有效地进行阅读。在讲授课文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原文的内容信息与大脑中已知的、相关的图式信息联系起来,激活大脑的图示来帮助理解阅读材料。使学生在已经掌握和需要掌握的知识中建立起桥梁,以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相关图片进行讨论,或通过课件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预先透视文章的内容。其次,课文的标题体现了文章的主旨,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标题入手对文章的内容作出判断。此外,熟悉文章的篇章结构,从而进行相关内容预测也可尽快建立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英语》Unit5“ComputerArchitectures”时,教师首先应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一些与计算机体系结构相关的图片,如:VonNeumann、ALU、CU、register、I/O等等。这样学生就能通过视觉信息刺激,调用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图式。然后,要求学生用英语单词或句子表达出图片内容,从而使图片内容、背景知识与语言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设计一些相关问题,指导学生利用已有图式进行有效的预测,帮助学生养成预测的阅读习惯。例如:(1)AccordingtoVonNeumann,howmanypartsmakeupofacomputer?Whatarethey?(2)WhatisCPU?Whatmaincomponentsdoesitconsistof?(3)Talksomethingyouknowaboutmemory.(4)Whatarethedesigngoalsofcomputerarchitec-ture?Whichfactorscaninfluencetheperformanceofacomputer?通过思考讨论这些问题,可以使头脑中关于计算机体系的图式活跃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造积极活跃的课题气氛,这样不但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中的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去验证所预测的答案。

(二)扩充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图式知识系统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建立知识图式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背景知识包括学生所获得的所有知识,如语言知识、社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在英语阅读中,充足的背景知识能对较低的语言水平起到一种补偿作用,从而达到对文章更好的理解。反之,如果读者缺乏与阅读材料内容相关的知识图式,他们就很难把握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而计算机英语是一门交叉性学科,既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又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教师在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以扩充背景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头脑中的图式,构建新的图式知识系统统。大量阅读计算机英文书籍和资料,可以扩充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扩展综合知识素养,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大量新的背景图式知识,夯实阅读基础。经过长期积累,读者图式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地扩充和加深,其阅读理解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同时,在计算机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过分专注于对生词、词组和句子的解码,忽略了从篇章上整体把握文章。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各种文体的特点,让他们明白不同文章有其各自的特征和框架,使他们掌握不同语篇体裁和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考虑到文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结构、逻辑排列和组织起来,指导他们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此外,在教学中,还要提示学生学会分析段落内部或段落之间的组织结构,如:因果关系、归纳或演绎、对比或比较、时间顺序、分类、列举等等。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篇章把握能力和预测能力,以便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调用和文章吻合的图式,加快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对信息的获取,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复杂的过程,图式理论在阅读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图式理论在计算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建构及丰富图式,指导学生巩固拓展并学会运用图式,以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英语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

图式理论论文篇2

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1]的研究在国内已渐成态势。跨文化交际包括不同的研究领域:(1)对陌生环境的心理反应研究,如“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U曲线和V曲线以及减少不确定性理论;(2)跨文化适应(cross-cultural adjustment or adaptation)及涵化(acculturation)研究;(3)跨文化交际效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简称ICC)研究;(4)价值及价值取向研究;(5)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研究。虽然我们对跨文化交际的了解在不断增多,认识在不断提高,但理论化程度不够高,基础理论建设薄弱仍然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学科化发展的困难所在。正如传播学先驱卢因(Lewin)所说:“没有什么比好的理论更实用了。”因此对相关学科理论成果的借鉴不失为一条出路。现代图式理论(Scheme Theory)是认知心理学兴起之后,在70年代中期产生的。由于图式概念有助于解释复杂的社会认知现象,很快被社会心理学家所采用。90年代以来图式理论又被运用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与其他理论相比,图式理论兼具描述和解释功能,并可以籍此开展一些实证研究,因此应当引起重视。

一、什么是图式

当人进人一个熟悉的环境,就可能根据记忆中原有的知识进行相应的思维或行动反应。比如我们看到在一个台子上有两名壮汉挥舞着拳头攻击对方,而周围有许多人观看,依据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cognitive structure)可以知道这是在进行拳击比赛,如果我们还具备对拳击比赛规则 (进一步的认知结构)的一般了解,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欣赏比赛,否则就只看到台上台下的“野蛮”行动了。这个例子说明我们会自然地把个别刺激物放在一个预存的认知结构,即图式中去认识。图式就是存在于记忆中的认知结构或知识结构。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大量的对外在事物的结构性认识称为图式(schema)。图式是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的大量个别事例的抽象,图式总结了这些事物的重要特征。这些图式很象自然分类,它们包含一些事物的某些特征和品质,但通常并不是清楚界定的绝对的归类,比如树的种类有很多,但一般都包括树干、树冠、枝叶、甚至花果等等特征。当人们看到一棵从未见过的“树”时,虽然不知道它的种类和名称,但是基于头脑中一般的图式,可以很快断定是“树”而不是别的东西,当然越接近头脑中原型的越容易断定,比如高大的乔木比矮小的灌木更接近原型,也更容易判断。图式不仅指对事物的概念性认识,也包括对事物的程序性的认识。比如对婚礼形式的认识,对会议形式的认识,以及对于商务谈判过程的认识等等。

图式的概念最早来自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他把图式(schema)看成是“原发想象力”(productive imagination)的一种特定形式或规则,籍此,理解(the understanding)可以把它的“范畴(categories)”应用到实现知识或体验的过程中的多种感知中。[2]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在20年代就考察了“图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3]

30年代英国试验心理学家巴里特(Bartlett)有关记忆的研究被看成是图式理论所赖以建立的经典探索。他让参加试验的一些英国被试了解一个爱斯基摩的民间传说。故事的最初意思是一个要死的人的灵魂(黑物体)在日落时从嘴中离开躯体。但是当这些英国被试去复述这一故事时,却发现他们不是遗漏了带有原先文化特征的内容,如“黑物体”,就是把相关事实解释为他们能理解的东西。试验表明,人们没有按照字义来记住故事的事实,而是把事实同化于他们所具有的带有本文化特征的图式中。人们改变对故事的记忆来使它们和它们的文化准概念一致。[4]人们对故事的“改编”反映了人们的文化图式。巴里特认为图式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在回忆时,图式帮助记忆检索,而且图式有多种形式。他认为图式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回忆故事时会改变某些细节。[5]

随后几十年图式的概念又有了不断的新的发展。按照权威的社会心理学百科全书中的解释,图式是“代表个人对事物、人或环境的知识的认知结构,它包括对所认识的对象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图式是对一个整体的抽象,侧重于许多事例的相似之处。图式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现实。更重要的是,图式指导人们处理新的信息。图式会建立对未来信息的期待,帮助人们把外在刺激的若干细节与一个总体概念相联系,而与之不一致的信息则会被过滤掉。”[6]

现代图式理论是在吸收了理性主义关于心理结构的思想和经验主义关于以往经历对心理具有积极影响的观点,又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关于表征研究所取得的新成果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他们认为图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的,具有后天获得性。

大量研究证明,图式是储存在头脑中的,是从以往经历得来的,是对反复出现的情况的概括认识,它省略了细节而概括了一些相似情况的共同特点。比如人们在生活经历中形成了关于“桌子”的一般概念而省略了对桌子的形状,制造材料等等的细微差别。人们也依据头脑中的图式对新形式的“桌子”进行判断。随着认识的扩大,人们也会对头脑中的“图式”进行自动修正。

很多图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存在等级排列,被称为“图式塔(schemata)。比如“桌子”的概念可能和“椅子”“柜子”等相联系形成“家具”的概念,“家具”又可能进一步和“房屋”等概念相联系。

图式化认知是指当头脑中的某种图式一旦形成,一些细节就丧失了,而代之以结构化的抽象。比如我们从无数具体的树中抽象出树的图式,而当这个图式一旦形成,我们提及树的概念时就不再以具体的某棵树为参照了。图式化认知常常是无意识进行的,它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加工以及人们在特定情况下所采取的特定的行为方式。比如一个在学校里学习过几何图形分类的学生能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更快地识别图形;再比如一位熟悉社交宴会的人与一位初次赴宴的人相比,由于固有图式的作用,前者能表现出更多的适应性,并采取适当的行动。研究表明,图式以一般期待的形式存在,并通过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个人的外部世界。[7]

二、社会交往图式

作为人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图式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交往图式则是人们在社交环境中对于面对面交往的知识进行概括而形成的认知结构。同一文化中的成员常常会进人相同的情况中,比如婚礼、葬礼、探亲访友、互赠礼品等等,因此会在头脑中形成类似的图式。而在活动中他们还会进一步收集与图式相关的信息,从而使图式更抽象、更稳固、更准确、更实用、更得心应手,图式化过程又转而强化了他们作为文化成员的行为特征,例如对同一文化中的成员,我们一般在年长者身上能看到更多的文化的特征。

社会交往图式多种多样,一般可以分成以下几类[8]:

1、事实和概念图式(fact-and-concept schemas)是关于事实的一般知识图式。比如具体的每一个苹果从形状、颜色甚至斑痕都和其他的苹果不同,但是人们头脑中关于苹果的图式是相近的。也许每一辆自行车都不相同,但基本上都有一个车把、一个车架、一个车座和两个车轮。再比如,人们对北京的印象和了解各有不同,但对“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一事实的认定应是共同的。

2、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是关于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包括人格特征。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人进行评判,如“某某很神经质”,“某某很内向”,“某某平易近人”。因为我们头脑中预存了“神经质”,“内向”,“平易近人”等个人类型图式,所以常常套用在一些人身上,我们会据此对人进行划分。有时候个人图式会和社会“刻板印象”或“偏见”相关,比如认为犹太人聪明而吝啬、法国人浪漫、英国人冷漠、德国人严肃而刻板、美国人慷慨大方又傲慢无理等等。在美国好来坞影片中常常会看到简单图式化的人物表现,如落难少女一定是金发碧眼、外形纯真而身体柔弱,华人一定是长辫细眼、武功高强等等。当人们用特定的图式架构来认识他人时,常常表现出一旦看到对方具备某一种特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他也具备其他相关的特质。比如认为“漂亮的”人一定“聪明”,“热情”的人一定“大方”,而“丑陋”的人一定“愚蠢”或“凶恶”等等。

3、自我图式(self schemas)是人们对自己的认识,以区别于他人。它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概念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判定,它和自我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紧密相连。自我图式可能包括“智慧”、“独立”、和“敏感”等各种维度。 人一旦在自己心目中形成一定的“自我图式”,就会用此图式来理解或解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比如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个性,个人会在发表意见时标新立异,并谢绝他人甚至家人的帮助。而没有这种“独立”的自我图式的人则不在乎自己在这方面的表现。那些强烈地倾向于沿着某一维度组织他们行为的人被认为具有该维度的图式。

4、角色图式(role schemas),是指对在社会中或在特定情况下具有特定身份角色的人的行为的认识,这种角色图式会产生特定的角色期待。比如有人认为妻子应该是贤妻良母,既要侍奉丈夫,料理家务,又要孝敬公婆,养育儿女,有人则认为妻子是比翼双飞的人生伴侣,既是闺中知己,又是事业伙伴。再如对教授的看法,不仅要教好书,还要搞科研,不仅能教好一门课,还应该学识渊博,为人师表等等。角色图式也和所谓的“刻板印象”有关系,比如认为女人是情绪化和软心肠的,亚洲人比较勤劳等等。

5、情境图式(context schemas)是对社会交际的情境场合以及相应的适当行为的认识。情境图式帮助人们识别环境,并采取相应的适当行动来实现目标。不同文化中社会交往情景存在差异。比如同样是葬礼,中西方差别也比较大。西方一般是去教堂参加葬礼,着黑色服装,送鲜花。而中国一般是去死者家中看望,守灵,着白衣,送钱物,参加出丧和随后的宴请等等。再比如,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日本人除付保险赔偿外,肇事者往往要去医院看望伤者,但美国人却没有这一习惯。

6、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也可以称为草案(script),和情景图式相连,是对经常发生的事件的有序组织的认识,包括采取恰当步骤和行为规则。比如有上医院就诊经验的人,对如何挂号、诊治、检查和缴费的过程比较熟悉,就比较能争取主动;再如中国学生对如何申请学校和申请奖学金不太熟悉,感觉比较困难和麻烦。此外还有各种社会交往程序,如登门拜访,出席各种活动,处理企业中上下级的人事关系等等。

7、策略图式(strategic schemas)是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认识。对情景的识别也会影响到人们对解决问题的策略办法的选择。比如在中国,当个人遇到思想或情绪问题时,常常求助于朋友的解劝和帮助,而在美国可能主要求助于心理医生。对策略的选择往往和人们对某类问题的熟悉程度有关。比如医院里经常处理急救的大夫比没有急救经验的人更善于找到解决办法。策略图式也常常和克服各种条件限制联系在一起,比如消防队员要具备争取时间和应付各种意外的知识,登山队员也要具备各种野外生存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策略图式往往和专业相联系。

8、情感图式(emotion schemas)是对愤怒、恐惧、嫉妒、孤独等情感的认识,它们来自个人的生活经历并储存在长期记忆中,而且会和其他图式相联系相伴随。虽然图式主要是一种认知结构,但研究表明它们也往往和特定情绪相联。比如一见到牙医就会感到紧张或恐惧等,曾受性暴力袭击的纯真少女可能终其一生都对性持否定性情绪等等。这些和一定图式相联系的情感反应在社会交际中也有很大作用。

所有这些社会交往图式都是随个人经历而产生的。个人在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外部世界以图式化的方式构成个人头脑中的世界。同时个人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经验,形成特定的行为模式,这些也储存在记忆中成为图式的组成部分。由于个体的生理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社会交往图式也存在个体差异性。

如前所说,各种图式可以构成相互联系的图式塔。各种社会交往图式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特纳(R.M.Turner)在人工智能研究中表述了计算机对人类行为的模拟过程: 首先,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尽力识别是否认识这一情况。这就需要从记忆中追寻一个甚至几个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然后,当类似于当前情况的情景图式找到之后,该图式会随即提出一个要实现的目标;当目标确定以后,又会进一步寻求完成这一目标的策略图式,而这种策略图式不仅要和情景图式相关,而且和自我图式、角色图式以及其他图式相关联。(可以想象一个有强烈自我倾向的人和一个注重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身份的人所选取的策略图式会有所不同。前者可能把个人获利和个人的幸福感受作为追求的目标,后者可能更认同于角色而牺牲个人利益。)当策略图式选定之后,程序图式(procedural schemas)将会提供一系列的行为步骤指导人们的行动。并且,在采取行动的过程中,人们又会进一步判断情况,选择情景图式,从而在更具体的情况下依据与之更相应的图式来行动。[9]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理论模式。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进一步修正原有图式,建立新的图式,因为缺乏特定图式而造成的行为失当和达不到既定目标也是常有的事。总之,图式对人的社会交往有重大影响,它会影响人对信息的选择、提取、加工以及个人的行为取向。一般情况下,来自于经验的图式化认知有助于我们快速而又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当认知中存有空隙时,图式有助于填补漏失的信息,图式还有助于我们产生合理预期,以避免不良后果。但同时图式化也常常导致认知上的主观、简化、片面和顽固坚持原有看法,妨碍人们对信息的全面准确接收。[10]

三、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当一种文化中的成员所生产和传递的讯息被另一种文化的成员所接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美国传播学者波特和萨姆瓦(R.E. Porter & L.A. Samovar)认为“对跨文化交际的最佳理解在于对社会事物认识上的文化差异”[11]。按照图式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传受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个人经历可能存在很大差异,由此个人头脑中的社会交际图式也会有很大不同,由此而影响了他们对讯息的选择、理解和加工以及行为方式。跨文化交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减少误解,增强跨文化的适应性。

跨文化适应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面。按照金 杨(Young Yun Kim)提出的“适应理论”,“(文化)适应是在一种文化中已经完成基本社会化过程的人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持续地长期直接接触而发生改变的过程。”[12]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为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而改变原有生活方式,与当地人交往和发展关系。换句话说,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个人原有的社会交往图式由于环境改变而被弃置不用或发生改变,同时要逐渐获得新的社会交往图式。

交通技术的发展促成了世界性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由于各种自愿或非自愿的原因离开本国本地区到异国他乡生活。如商人、外交官、外籍劳工、留学生、国际志愿者、移民、难民等等。对于无需在当地生活的短期逗留者如旅游者和公务出差的人来说似乎不存在跨文化适应的问题。移民、难民等长期居留的人和在特定时间内在异地求学和工作的人在停留时间和停留目的上有所不同。对于后者来说,研究跨文化适应更有意义。因为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以完成既定目标,同时当他们返回本土的时候还会面临新的“返文化适应”。图式理论可以用以进一步解释跨文化适应中的种种现象并为跨文化适应的训练提供帮助。

首先,个人的社会交往图式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个人受所处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形成和强化的,是由于不断遇到类似情况而自然形成和发展的,常常是不自觉无意识的。但是在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而缺乏相应的图式,会造成如下几种困难:

一是在跨文化适应中,由于对特定的环境缺乏相适应的图式, 人们难以对环境和情况进行有效识别,也难以做出有效反应,由此导致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心理焦虑。这是在跨文化适应中最常遇到的困难。比如在国内很少乘坐地铁的人到了日本东京,不太适应地铁的各种标志和换乘办法而感到出行困难;初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美国商人也常常因为弄不清日本人说话的真实含义而发生误会。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甚至在公共休息室里都会感到“不知所措”。[13]

二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图式图式而不能预测或控制形势及事态发展,难以选择适当的策略行为。例如一位中国农村妇女初到美国,因为语言不通、经济困难而不知如何向当地人或医疗机构求治生病的孩子;当她给孩子使用了随身携带的药品,又因为药品过期而被指控为虐待罪,被暂时剥夺对孩子的抚养权;后来又因为无法接受这一痛苦的事实而不断给当局指定的抚养人打电话要求接回自己的孩子,从而又面临“骚扰罪”的指控。[14]这一极端事例表明,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景图式,人们将无法准确识别情景(context),而缺乏相应的策略图式,也难以完成目标,从而造成适应困难。

三是在跨文化的环境下,由于缺乏获取新知识的图式而影响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比如很多中国留学生在国内都是聪明自信,而初到美国却感到学习困难[15],这是由于缺乏美国式的教学方法训练而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

四是在跨文化背景下,由于缺乏相应的情感图式而很难与当地人实现情感共享,也常常体会焦虑不安、孤独和“局外人”的感受。比如中国留学生感到很难和美国人交流饮食的乐趣,也很难理解对方对棒球赛的热情。中美对“情感交流”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16]

其次,完成基本社会化的人,由于头脑中固有图式的存在,对环境常常采取图式化反应。图式化反应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况下,比较准确有效,但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果对情境识别发生错误,常常导致目标选择和策略选择的错误。自动进行的图式化反应常常直到受挫为止才开始反思,调整或改变,同时会伴随相应的情绪图式。比如中国留学生焦林初次在美国大学参加新生劳动,曾主动帮助一名女生抬木板,没想到却受到对方“性别歧视”的谴责,使他陷入困境。[17]也有不少留学生初到美国时,错把美国人“什么时候一起吃饭”这样的问候语当成是邀请,造成各种麻烦。[18]基本社会化的人对环境的反应常常是“图式”驱动(schema-driven)而不是 “数据”驱动(data-driven),是反应型而非学习型。在原文化中社会化程度越高的人,其跨文化适应性越差,适应中困难越多,因此人们常常发现大人比小孩适应得慢,语言能力弱,对当地文化了解少的人比语言能力强,对当地文化了解多的人适应慢。研究表明,9岁以下的儿童在移居国外后基本没有“跨文化适应”的困难,而15岁以上的人在跨文化适应中则会比较强烈地感到“文化冲突”。

以往的跨文化适应理论常常突出强调个人特征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如跨文化交际效力(ICC)理论中就强调要从动机、知识和技巧三方面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力,个人应具备并着重培养诸如尊重、宽容、容忍模糊、移情等能力。[19]但是图式理论更多地强调个人、社会与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对个人图式的形成包括个人的社会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以往的理论虽然承认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但都是笼而统之,缺乏一个准确的核心概念,而图式理论则用图式(schema)这一概念使之具体化,便于进一步的研究。同时它还突出强调了情景图式(context schemas)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在跨文化适应中人们需要识别不同的情景,并学习与之相应的社会图式,以保证行为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进一步增强了跨文化适应训练的可操作性,比如加强外语教学中的情景教学。在研究中也可以进一步考察在相同情景下不同文化的人的社会图式差异所导致的行为和思想差异,或不同文化中的情景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力。总之,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图式理论为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展现了新的前景。

[注释]

[1]译名参照胡文仲编:《跨文化交际学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以及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林大津著:《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 second edition, Vol.XIV, Clarendon Press, 1989, p.615.

[3]J. Montangero & D.Maurice-Naville, Piaget or The Advance of Knowledge, translated by A. Cornu-Well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7, p.155.

[4]张卿:《社会图式理论评介》,《社会心理研究》1994年第2期,第61。

[5]Michael W.Eysenck (ed.), The Blackwell Dictionary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Cambridge USA,1991, P42.

[6]A.S.R. Manstead & M. Hewstone,(Eds.),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Basil Blackwell, 1995, p.489.

[7]郑淑杰:《社会图式理论述评》,(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 第2期,第16页。

[8]分类方法参照 Nishida Hiroko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chema Theor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9]R.M. Turer.Adaptive reasoning for real-world problems: A schema-based approach,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1994, p.140.

[10]佘丽琳编著:《人际交往心理学》,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年版, 第63页。

[11]L.A.Samovar & R. E. Porte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Wadsworth, Inc. 1991, p.14.

[12]Y.Y. Kim,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8, pp.37-38.

[13]陈向明著: 《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9页。

[14]贾玉新著:《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版,第57页。

[15]同注13,第309页。

[16]同注13,第193~214页。

[17]同注13,第114页。

[18]同注13,第239~241页。

图式理论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图式理论,听力教学,教学模式

 

1. 引言

近年来,听力能力越来越受到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听力教学也受到普遍的重视,但是听力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英语听力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英语学习的瓶颈。如何进行有效地听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以图式理论为基础,分析图式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探讨以图式理论为中心的英语听力教学模式,旨在探究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

2. 图式理论与听力理解

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桥梁。英国心理学家巴莱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图式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在20世纪80年代将图式发展为较为完整的理论,他认为图式是一种记忆结构,是信息加工的基本要素,包括语言、文化等多领域的信息知识,同时包括已经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对新事物的理解由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来决定毕业论文ppt,输入的信息需与这些已经存在的图式相匹配。

在听力教学中,图式主要分为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语言图式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基础语言知识,是理解听力的基础。学生若缺乏这些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听力理解就无从谈起。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主题,主要指材料的内容范畴。英语听力中,很多对话来源于日常生活情景,如餐馆、机场等。在这些典型的场景中,对话双方的关系以及说话人的行为方式应该是相对固定的。这种日常生活常识储存在人的大脑中即为图式模型。一般说来,对文章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文章主题的了解程度。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在听力理解中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根据图式理论,听力材料的信息处理主要有“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式。“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方式主要涉及到语言图式,强调语言基本功的作用。其具体方式表现为:辨音及语法句法分析等。“自上而下”的方式主要涉及到内容图式,强调高层图式的运用。从高层出发,以背景知识为先导来探究语意,利用所知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然后通过证实或者是否定后再次预测与证实。在具体的听力过程中,听者在运用语言图式处理输入信息的同时,利用原有知识去预测话语内容,并通过分析、判断和推理来验证或者修改假设,重新构造与听者原有知识结构相吻合的新信息,最后完成信息处理,和对语言的理解。

3. 图式在英语听力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图式活动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来分析听力材料,使理解更快、更全面、更准确。当根据所激活的图式对材料进行总体预测时,听者首先联想到的是材料可能涉及的主要内容,因而就直接进入对材料内容的整体理解,从而弥补了仅采用自下而上方式所带来的只抓住细节的情况,使听者更关注内容的中心思想、观点等深层次的内容,使理解更全面。

3.1 有助于注意力的分配和集中

Underwood指出:激活相关的已知知识和已知语言规则,缩小了学习者所希望听的范围而将注意力集中到题目上来。听者在听力过程中会依据大脑中已存在的图式集中注意力重点关注关键信息,对听力内容进行初步筛选cssci期刊目录。相反,如果大脑中没有相关的图式为语篇理解作向导,注意力就容易分散,难以形成准确记忆,从而影响与听力材料的理解。

3.2. 有助于上下文的推测

摘要求时毕业论文ppt,听者就很快理解文章,理解加深,速度加快。如果不能激活所需图式,让听者毫无准备地直接进入听力理解状态,就会使理解变得相当困难,因为听者难以在一时使他们所接收的信息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即背景知识相对应,更难于调动相关图式来帮助理解。

3.3 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

图式的激活是听前阶段的心理准备,有利于减轻学习者的焦虑程度。听力不同于阅读理解,听力是转瞬即逝的。这也是很多学生在听力时会感到焦虑的原因。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紧张、疲劳、焦虑都会影响注意力集中,因而必然影响听力理解,它们主要是因为害怕听不懂,对所听内容无思想准备而造成的。图式的激活指出了听的方向、可能涉及的知识和缩小了听的内容范围,故能使听者紧张害怕的程度得到缓解,从心理上增加了听懂的信心。因此,运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减轻学生焦虑程度,提高听力水平。

4. 基于图式理论的英语听力教学新模式

基于图式理论的听力教学模式重视具体的听力教学过程,将结合图式理论从听前导入、听力理解和听后巩固三个阶段加以论述。

4.1 在听前导入阶段有效激活图式

在听前导入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激活学生所储存的图式。通过激活所需图式,帮助学生将该图式作用于新的场景信息,提高听力理解。图式被激活后,对听力内容进行预测。在听前导入阶段,利用图式的预期作用,通过输入的视觉信息,如文章的标题等,采用提问和词汇提示等教学方法激活图式,或建构新的图式。例如,听力材料中出现Halloween这一单词。由于学生对这一西方节日不是很熟悉,老师可以对Halloween这一节日加以介绍,使学生了解Halloween这一节日的相关情况。有助于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背景知识可提高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

4.2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综合运用联想推理

在听力理解阶段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模式,并运用联想和推理,通过问题中的选择项、听力材料的关键词汇来激活相关图式,听辨出关键词和关键句,识别重要细节的信息,以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及细节的目的。

4.3在听后及时巩固扩大图式储存

听后巩固阶段主要指理解活动和评价活动。理解活动主要是指对语言本身及听力材料的理解,评价活动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自我评价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毕业论文ppt,如提供图片等,让学生复述所听内容,将口语的操练和听力理解结合起来。在听后建立图式非常重要,在听力完成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加深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最后,以新图式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有效扩大了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5. 结语

图式和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将改变传统的英语听力教学观念,为听力教学带来新思路和方法,为改变听力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听力理解过程不是单纯的解码过程,而是解码过程和意义再构建的有图式等多要素参与的复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听力教师不仅需要储备语言知识,还应储备文化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图式,并且做到语言图式知识和内容图式知识并重,及时激活、补充和更新学生的大脑中储存的图式,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Anderson, A. and T.Lynch,Listening[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2]Carrel, P.L. Schema Theory and ESLReading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 1983(12)

[3]贺玲.英语听力理解的图式制约[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6)

[4]史旭升,吕艳萍.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05(8)

[5]周相利.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10).

[6]翟丽霞,刘文菊,李志远.英语听力教学中图式的有效激活与补充[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3)

 

图式理论论文篇4

党校图书馆的特殊性及其作用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服务对象不同。

一般来说,各级各类学校及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及教研人员。党校作为特殊的教研机构及广大党员干部的培训基地,所建立的党校图书馆,其服务对象服务群体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内来说是一线的教研人员,对外来说是各级各部门单位的广大党员干部。

2.所发挥职能作用不同。

各级各类学校及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在于为学生教师提供广泛的阅读资料及阅读场所,营造浓厚的学术学习氛围,为教学科研服务。党校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方针,党校图书馆建设为党校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的根本保障,可以全面提升党校教职工和学员服务的综合素质,为各部门单位的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更为广泛的阅读材料及信息资源。走出校门,走向工作岗位后,人们的阅读时间及阅读资料都大为缩减,而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为人服务的群体,作为与时俱进的时代精英,对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而党校图书馆为这一群体的阅读及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藏书资源。在当今知识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传递速度之快之准以及传递方式多样化,加强党校图书馆建设利于增强干部的理论素质、提高他们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

3.馆藏图书及信息资源的针对性及局限性。

因党校图书馆面向群体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党校图书馆的建设也存在自身的特点,其馆藏图书及信息资源存在一定的针对性及局限性,大多以马列、党建、政治类图书居多,当然,其中也不乏经济、法律、哲学、文史等等诸多学科类图书,但就其范围及种类内容来说,是与综合型高校无法相比的。因为馆藏图书及信息资源的有限性,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一线教研人员及广大党员干部的需求,这就要求党校图书馆在有限性及满足教研人员及广大党员干部的需要之间做好结合工作。

二、党校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少,藏书水平低,藏书结构不合理。

党校作为本行政区划内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和培训的主阵地,本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图书馆建设,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及技术设备的投入与设置,不断更新图书,改善馆藏结构等等。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办学理念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党校图书馆建设一直滞后于形势发展的需要。目前党校图书馆建设中普遍存在藏书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且藏书结构不合理。一方面,党校图书馆的藏书量偏低,根本无法满足党校教学和科研需求的正常藏书结构,给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了困难。另一方面,很多党校用于购置新书的经费偏少,图书大多老旧,新近出版的科普类藏书以及文学类的藏书相对较少。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快速进步,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而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仍然是书籍,这就要求党校图书馆应该不断加大各种新书的购置力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束缚,并没有对图书馆建设予以足够的重视,资金投入量少,导致图书更新速度的滞后。

2.信息化程度偏低。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和生活。目前党校图书馆建设存在信息化程度偏低的情况。一些党校图书馆虽然有了微机,但却没有图书馆管理系统,不能实现信息化管理,没有发挥互联网的真正作用,仍旧处于传统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党校图书馆建设的滞后性。

3.缺乏拥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工作人员。

专业的工作应该由专业的人员来做才能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出身,并不具备图书管理人员专业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尤其是县级党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学历低,缺少专业的图书管理培训和教育,对于基本的图书馆业务知识,如:图书分类、编目、排架等知识了解少之又少。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最基本的专业素质,因此无法开展阅读指导以及导读服务工作,以至于造成图书馆资源的浪费。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限制了图书馆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党校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

1.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资源建设,改善馆藏结构。

加强党校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改善馆藏结构,要求彻底改变以旧充新、以次充好、以量充数的状况。图书馆采购人员在采购之前,向教研人员发放《购书征求意见表》,了解教研人员的购书意向,本着资源利用最大化原则,利用有限的资金,采购最新、最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新书和好书。党校图书馆改善馆藏结构,抛弃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坚持有用、合理、最新的原则来购置新书。改善馆藏结构应该按照党校学科体系、知识体系来购置相关书籍,使文献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使资源结构更加合理。加强资源建设,改善馆藏结构,就需要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投入力度。《中国共产党党校图书馆工作规程》规定,党校图书馆的文献购置费应不少于学校总经费的8%。这就要求党校领导重视图书馆建设,按《规程》为图书馆划拨购书经费。党校要在有限经费条件下,增加图书馆资金使用比例。图书馆应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主要放在新书购置、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真正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2.信息时代条件下,强化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服务。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量激增,信息获取的方式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平台也越来越多。信息时代条件下,对党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及数字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第62届国际图联大赛上专家明确提出,当今,拥有图书和其他馆藏资料已不再是图书馆的主要职能,只有借助最现代技术,能查到所需信息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党校图书馆未来发展建设,应强化网络资源与信息化服务,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最大限度地发掘网上资源,将馆藏的信息资源与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筛选,从而使得党校图书馆的自建数据库得到扩建,优化配置各项信息资源,为党校的教学科研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3.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

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及管理机制,是实现党校图书馆科学合理有序运转的必要前提,同时,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精细化管理和服务的基本要求。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管理体系,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完善的图书馆管理制度,以此来规范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服务工作和言语行为,培养他们自律意识和文明服务行为。二是建立完善的规范读者行为制度体系,以此来约束和规范读者的行为。

4.提升馆员的管理及服务理念。

在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作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仅担负着文献收集的任务,而且也承担着信息开发、加工及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馆员要转变角色,从图书“馆员”,逐步向信息领域的“专家”、“行家”、“信息领航员”“、网络管理员”和“信息工程师”等角色转变。

四、结语

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就是处处把人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里的“人”就是图书馆的读者。没有了读者,即使有最丰富的馆藏,充其量不过是一座藏书楼或博物馆。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还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馆藏与利用的关系,图书馆工作人员要从重馆藏过渡到重读者;从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转向多元化的信息服务。这就要求图书馆人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熟练掌握各种检索工具及信息化、网络化等新技术,提高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以热情的服务态度和娴熟的服务技能服务于党校教研人员及学员。

图式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图书馆;管理;中职学校;创新

引言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社会技能的专门教育机构,对于培养各种中等人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里,由于中职学生掌握技能需要大量的专业书籍等,因而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是仅仅的局限于刻板,而是将求知欲望更多的投向了课文一外。中职图书馆作为知识的宝库,无疑是他们获取知识最基本的途径。为推动传统中职图书馆服务工作实现更快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有机结,进而推动图书馆工作改革,提高服务质量,实行现代化管理的服务模式,以满足师生读者要求,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中职图书馆创新管理是势在必行。

一、“以人为本“理念对中职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任何学校来说,图书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为生师对课外知识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场地,同时学校无法缺少这存储资料与文献的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致力于培养实用性的创新科技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作为中职院校科学专业知识输送的重要平台的图书馆发回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学校成绩体系评价上,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也是评价学校好坏的重要指标。

科技在不断地进步,管理水平也不断的提高,图书馆的职能由传统的查阅资料正逐渐的向教育、文化、情报、信息等多方面发展。作为一个服务性的机构,图书馆在管理工作上坚持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可以体现出学校包含的人文情怀。在日常统筹图书馆平时的常管理工作的时候,工作者应该首先考虑到在如何满足读者的需求上做到最好。中职图书馆的特色在于从学生自身的主要专业出发不能再使用传统的孤立、封闭、分散的体系,而是要坚持“人本管理”的观念,以人为本,服务要主动。对于不同的读者,需要展开个性化服务,对服务态度进行改善,得以提高服务的质量,是的广大的中职师生能够完成“第二课堂”的任务。

二、中职图书馆实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影响

1.有利于他提高中职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

在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管理方式是相对封闭。学校只在堆顶的日期或者有重大活动的时候开放。据我调查,我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大概有60%处于没有利用状态,这是一个很大的浪费。而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将读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图书馆在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读者的利用率越高,满意度越高,图书馆的价值也会越高。图书管实行新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开发为利用资源,一方面为学校更好服务,一方面会提高自身的资源利用率。

2.符合图书馆服务社会理念,有利于解决广大师生对知识的需求

中国图书馆协会宣言指出:图书馆向读者提供平等服务,各级各类图书馆构成图书馆体系,保障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均等享有阅读的权利,促进社会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宣言表明图书馆在为本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同时也具有一般图书馆的职能。

中职图书馆的书籍大多是技术类的图书,这对于广大师生来讲,如果好好利用都是一笔宝贵财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图书馆应该面向大众,将普及科技文化知识推向了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想要学习的人提供了平台,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中职图书馆创新管理办法

1.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提供优雅的人文环境

目前中职图书馆虽然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管理规章,但是却很难落实到实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是要重新定制规章制度,而是要从细节出发,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规范落实到实处,让管理规章行之有效而不是流于表面。优雅的人文环境可以让学生积极向上,进一步的塑造和陶冶人。图书馆必须时时刻刻做到内部与外部环境干净整洁,并且能提供人性化服务,例如有室内开水机、卫生间有免费的卫生纸等,以及厅堂中有优雅的植物等。同时也要注意配备打印机、传真机、订书机等物品,为学生随时提供方便。

2.管理员要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

虽然图书馆管理员的的工作室整理与图书有关的物品,但是对于正在青春期的学生来讲,只要进入图书馆,有事请与管理员联系的时候总会将其称之老师,因而我认为图书馆阅览室管理人员不仅仅要对阅览室进行常规管理,更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引导,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对待每一位学生,承担一个教育者应该承担的教育责任。例如在电子阅览室区域内,电脑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工具,而有很多学生因其收费很少,就在那偷偷打游戏,此时管理员应该悄悄走到他们跟前,善意的进行提醒,直到学生彻底认识自己的做法是错的为止。

3.管理员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提高,加强技术管理学习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人员特要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用不断发展的眼光不断研究学习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让图书馆在管理方面实现现代化,因而需要图书馆管理员进一步学习,定期参加技术培训,能够熟练的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喜和.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内涵与特征新论[J].图书馆论坛.201030(01).

[2]卢小宾.信息服务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问题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4

图式理论论文篇6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开始步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图书馆作为知识集合储存的管理单位,在社会的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也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社会的进步以及图书馆本身周围的社会经济的环境变化,使得读者对于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作为高等教育重要阵地的高校图书馆,由于其服务人群的特殊性,图书馆目前的管理模式显示出较大的不适应性,因此,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进行探讨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现状

2.1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意识不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本质是通过高校图书馆储存的知识为学生“解惑”,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这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服务工程。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没有做到基本的服务,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人员的思想意识以及服务态度都是极其业余的,不仅如此,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属于高等学校的行政机构,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在缺乏服务意识的同时还缺少竞争的意识以及求知的意识,反过来又使得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知识缺乏、知识落后,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

2.2高校图书馆管理不够规范对于我国的高校图书馆而言,其管理工作主要应该是表现在对高校图书馆藏书的收集和整理、高校图书馆的藏书鉴定与保管以及高校图书馆的开发和利用。但是,在对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实际操作中,由于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差异的制约,造成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差异和不规范。这主要体现在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的库房建设不标准,以及图书馆管理的时间不符合实际,这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求学求知过程,也影响了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现代化进程。

2.3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欠合理对于国的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而言,高校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也是属于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就我国目前的高校图书馆馆藏结构而言,门类不全、结构单一以及数量偏少是最重要的问题。不仅如此,在有些高校图书馆之中,又有不均衡的现象发生,也就是对于高校热门专业方面的书籍有丰富的馆藏,对于一些冷门专业,相关书籍的馆藏量极少,这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全面性发展,同时给一些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3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探讨

3.1转变观念,加强图书馆管理的服务认识转变高校图书馆管理的观念,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管理服务的认识,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重视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工作,也就是以高校学生学习为服务的中心,塑造好自身的形象,进一步搞好新时期我国高校的图书馆管理工作。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要开发我国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主动地为学生服务,将我国高校图书馆工作推向新的高潮;二是要加强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认识,加深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社会效益的认识,激发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2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改革对于新时期我国图书馆管理工作来说,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是保证高校图书馆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发挥高校图书馆作用的根本,下面就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改革进行简单的分析:图书馆的法制宣传。法制宣传,也就是做好高校图书馆管理有关的法定法规的宣传以及教育,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能够依法进行,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提供法律的帮助。图书馆管理机构的改革。图书馆的管理机构的改革,那就应该做好对图书馆管理机构的改革创新,也就是应该打破传统的管理形式,以服务学生为思想,精简组建新的管理部门,同时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设立新的信息部门,从而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显现出敏捷、灵活以及高效等特点,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丰富图书馆的馆藏。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属于半公益性的机构,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以及政府的行政职能,加大对我国图书馆管理的计算机现代化建设,在此建设上要加大对各专业的管理和图书资料的收集力度,也就是要丰富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构建出种类齐全、分类合理以及载体多样的高校图书馆管理体系。

3.3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在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是管理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因此,要使得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能够与时代的发展同步,符合学生的要求,那么提高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是必须且必要的。具体来说,一是学校及图书馆管理机构应该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思想进行教育,让他们认识到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应该做好对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的技术以及才能的培训,使得管理人员管理方面的能力符合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为高校学生服务。

4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发展,高等学校以及社会对于高校图书馆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模式也开始受到学校以及社会的重视,因此,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改革创新是势在必行的。我国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机构应该根据学校本身的发展的战略以及实际情况,深入地研究探讨适合本学校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从而能够提高新时期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的效率以及图书馆服务的质量,使得高校图书馆能够更好地达到文化育人的功效。

图式理论论文篇7

米歇尔的论述向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观念:一是在语言学、符号学中隐藏着图像转向的能量。在以往的语言研究中,图像承担着与语言文字一样传达意义的功能,只是比较起来显得初级;二是对非语言符号的研究。从传统上看,我们只能用语言具有的意义范式或模型去研究非语言符号,这样一来,语言被扩展到各种符号的表意行动中,反而忽视包含图像在内的视觉符号自身的意义;三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话语与视觉、文字与图像之间存在的缝隙,注重视觉图像与视觉感知在建构世界和创造文化秩序中的独立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理论思维的角度,视觉图像向语言文字发起挑战,开始撼动语言在哲学与文化领域中的中心地位。“语言学转向”强调的是世界是由语言建构的,语言符号之间的不断转换产生了世界的意义。换句话说:意义的产生不过是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转换过程,这种转换完成了语言对世界的编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生活的世界不是一个经验和实体的世界,而是一个语言符号的世界,我们的知识和认识是由语言来塑造的,在语言的主宰下,语法、句法、语用、词汇、话语、语境、意义、文本、叙事、修辞等跟语言学相关知识被广泛运用到其它学科领域中,以至于语言学的模式和方法成为人文科学普遍的思维模式和方法,因此,“语言与存在”取代了传统的“思维与存在”的命题成为整个知识范式转换的重要表征,这也从根本上揭示了语言的本体含义,它远非工具,而被看作存在本身,正如维特根斯坦所宣称: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

从历史实践上看,作为人类交往活动中最常见的两种媒介形式,图像与语言文字相比所处的地位不一样。在文字发明之前,图像是先民表达和记录的方式;当文字出现之后,文字以语法和修辞结构来表达具有丰富的联想性和多义性的意义,而图像被降低为识字的辅助手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图像被认为是感性的、直观的、平面的、零碎的,人们重视语言的理性逻辑,强调语言与图像的异质性,而忽视图像与语言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图像的独立性和意义的建构性。米歇尔发起了对语言主导文化的解构性批判,他认为:“文化的历史部分就是图像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争取支配地位的漫长斗争的历程,任何一方都是为自身而要求一个可以接近‘自然’的特权。在某些时刻,这种斗争似乎进入了沿着开放边界展开的自然交流;而另一些时刻(恰如莱辛的《拉奥孔》)这些边界关闭了,彼此相安无事。

所谓的颠覆关系就存在于这一斗争最有趣和最复杂的种种形态中”[2](P187)。在这里,米歇尔强调了语言与图像之间漫长的斗争过程,认为两者之间辩证复杂的张力关系构成了文化的发展。如果说传统文化是语言实施着对图像的压制和控制,那么,进入当代的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应该站在与语言构成对立面的基础上,消解语言中心主义的局面,通过制造图像和观看图像承担世界意义的建构。但是,图像的兴起以及形成的对语言的挑战,并不意味着图像取代语言成为知识体系和文化秩序的主宰,而是将图像在语言中心论的框架中解放出来,摆脱语言论的控制,在关注语言与图像之间的“互文”性阐发中重新挖掘和创造图像,让图像再度被发现,让图像彻底释放出自己的知识能量。

图文之争与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思路

图文之争的介入给当代文学理论注入了新鲜血液。随着图像意识的增强,文学与传媒、文学与图像、文本形式、文学的存在方式、图像叙事与文本叙事等诸多问题越来越多地进入到文学理论研究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米歇尔在《图像理论•序》所说的那样: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所有的媒体都是混合媒体,所有的再现都是异质的,文学与视觉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再现,它们与权力、价值和人类的利益纠缠在一起,影响到文化模式的变化。一种阅读文化与一种观看文化之间的差异不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含蓄地指出社会性和主体性所采取的形式,一种文化所构成的各种个体和制度。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与图像的关系问题可以在媒体再现中找到交汇点。换句话说,图像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异质关系,两者之间的研究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毫无价值的平行对照,相反,两者之间内在的互动关系以及构成的外部关联使得不同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图像与语言的关系为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文艺理论观念。

从历史上看,在语言学研究范式的框架中,文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和旨归是文学语言本身,认为语言是一种线性的、稳定和逻辑的符号,先行地设定文化、文学发展变迁的规律。在这种观念中,语言占据主导优势,而图像只是语言之外与人的感性层面相关联的不可靠的形式,图像与语言根本无法联袂,亦无法在一种张力的结构中生发出更高意义上的思维模式。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视觉文化和读图时代的来临,单纯的语言学思维方法已经不能完整有效地对当今文学图像化和传媒化趋势作出有力的阐发,同时它也无法表征当前层出不穷的文学审美现象。

因此,当前文艺理论研究必须摆脱传统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不合理方式,关切当代传媒视野中的文学现实问题,在正视语言学等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考虑在图像与文字之间寻找文艺理论研究的生长点。本雅明是建构此种研究范式的积极实践者和探索者,他在研究摄影与电影的过程中预言电影将成为未来语言的者,认为以文字和书籍为代表的传统印刷文化必将受到以图像为主的机械复制文化的冲击,这昭示着图文之争在现代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将成为一个待解的问题。与本雅明不同,利奥塔从解构理论的角度对西方传统文艺理论中存在的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欲望、话语与图像、推论和感知等二元对立模式进行批判性考察,为感性、欲望、图像和想象力的存在寻找依据,解构西方传统的元叙事话语和思维模式,达到攻击现代性的目的。鲍德里亚比本雅明和利奥塔走得更远,他在由电脑所创造的虚拟图像世界中,反思和批判传统的文学生成和存在方式,认为虚拟图像比真实存在更完美真实。

在此观念下,文学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应该重新设置和厘定,也就是说:图像与现实的脱节、虚拟与真实界限的消解,使得传统的“文学艺术模仿生活”的观念出现问题,这无疑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产生重要影响。本雅明、鲍德里亚在文化和艺术层面上对图文关系的探索,深刻地表明文艺理论对图文关系的重视源于当代文化给作者和读者带来的新的创作和阅读感觉经验,它是对当下文学艺术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建构。显然,西方文化领域对图文关系的研究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其方法和思路不同于传统的美学与文艺理论研究,已进入到图像文化分析、社会历史分析、符号政治经济学分析的综合、交叉的层面,其研究主旨是在揭示图像与文学差异、互动和互通的特征,进而进入图文生产、消费与社会权力表达、文化模式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探究上。

当前国内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图文关系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展开,这主要沿着两种思路进行:一是在文化研究的语境中,探讨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强调图像的强势原因、表现方式和审美效果等。这是当前文学遭遇图像时代问题的一种“宏大理论”式的阐发,这种研究并没有在图像与语言之间折叠、缠绕的复杂关系中解决文学变化的具体问题;二是沿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历史命题,在文学与传媒的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根据文学和视觉艺术两者的交叉渗透,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关注视觉艺术,同时强化从图像的角度来审视文学,试图在文学与图像之间建构一种互文性的文学理论。具体而言:从文学语言的角度研究视觉图像,就是理解图像如何借助物理时空的张力结构,来接近文学并通过语言立“象”达到充满想象力的审美至境。

反之,从图像的角度来分析文学语言,就是理解图像如何赋予文学语言新的意义,探索图像在文学语言塑造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功能,比如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历史形态: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以此揭示语图关系发展的规律。显然,以上所说两种研究的价值取向不同:前者侧重语言与图像的对立,以此勾画出当代文化模式的变迁,以及带来的审美方式的变化;后者则侧重语言与图像两种媒介所具有的思维方式交融凝聚到文学本身,回答文学在传播过程中因媒介不同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果说前者侧重外部研究,那么后者则是从内部探讨文学的根本性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叙事学中,传统的文字叙事所固化的领域开始成为语图关系研究的重要目标,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叙事文本研究,此研究围绕图像与文字两种不同的叙事特点,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考察图像与文字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突出图像对叙事文本的模仿和再现问题,旨在解构文字叙事在叙事传统中的绝对主流,摆脱与语词共存和竞争中图像的压抑性地位。通过图像与文字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让两者在交互叙事中建构不同的价值维度,以此彰显不同的审美意义。诸如此类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重新理解文学有太多的启示,这昭示着当前文艺理论研究观念的重要转变,这些探索对于建构文学理论研究范式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意义。

图文之争与当前文学理论研究的几点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文艺理论界关于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一直存在论争,不同观点的研究者在本质建构和拆解的论争中宣扬自己的文学理论观念。图像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作为文艺理论研究的现实问题,在为文艺理论营建新的研究思路的同时,跳出本质主义、历史主义和解构主义等思维模式,力求返回文学活动本身,沿着亚里士多德所设定的文学媒介理论的路线寻求“拯救文学现象”,这无疑将为我们重新反思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契机。

首先,文艺理论研究应从文学现实出发,避免抽象化。何谓文学现实?在我看来,其实质就是被文学本质思维模式所遮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文学与其他文化形式交织、文学本身新变的现实问题。在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理论观念指引下,文学理论研究大都围绕原典或抽象概念的演绎展开讨论,试图勾画出一幅以理念存有为深层基础的文学图景。这是一种本质先行的理论模式,此种模式直接规定文学之为文学的本质,达到一种理论自身的自洽性和完美性,最终,文学现象被置换成一个抽象化、一元化的世界,文学活动的朴素性和现实性逐渐消失。

图像与文学的关系问题不同,它是当代传媒文化现实中文学发展出现的真问题,它带动文学活动各要素在传媒世界中发生了新变。比如依照新媒体观念,图像、语言和其他文本都混杂其中构成超文本文类,读者面对如此复杂而丰富的文本世界目不暇接,此种变化打乱了以往文学理论设定和裁量文学的标准。因此,文学理论必须真正面对这些问题,从学理层面加以阐发,进而把当代文学理论研究向前推进。

其次,回归文学本身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反思的文学理论问题。传统的语言学研究范式注重文学的文学性研究,认为语言是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和永恒性。这是它的功绩,也是它的偏颇。因为,它在把文学的文学性研究推上高峰的同时忽视了语言以外、或者与语言相关的知识场域(比如,文学与其他艺术语言之间的关系)。当前盛行的文化研究,打破了文学理论学科的界限,以超越文学社会学的姿态,把触角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文学研究的边界变得模糊,文学本身的问题几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话题。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松散和脆弱。在两种研究方式面前,我以为,图像与文学的关系是文学理论重新思考文学自身问题反弹的重要表现,它介乎语言和文化之间,寻找理解和阐发文学的新维度,同时这也是对强调文学性研究的形式主义文论和强调文化权力的文化研究的一种反驳和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语图关系研究意味着在经典意义上的理论研究之外拓展出新的文艺理论研究思路。最后,应该提倡文学理论研究的多元主义理念。

文学是复杂多元的,不同的阅读欣赏群体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精神需要和文化想象,如果我们忽略了这些现实存在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多元性,那么,文学本身就变成铁板一块。语图关系问题从一个现实的侧面证明了文艺理论研究应立足文学自身的多元关系研究,借助不同的艺术形态展开自身,并在各种关系的澄明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语图关系而言,这种关系指的是图像作为他者在场以及互动双方的意义建构所具有的不确定性。这种关系的存在并非局限于双方的认同和沟通的样式,它们在思维设置、知识分布、言说方式、审美取向等方面的配置过程中构成一种缠绕和错落的复杂关系,并常常以微观形式渗透、穿行在文学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因此,语图关系研究肯定了不同文化艺术形式之间关系性存在的价值合法性,它造就的不同媒介、不同艺术形式之间关系研究的理论范式,将为我们重新检视当代文艺理论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图式理论论文篇8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精读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Guidance of Schema Theory

ZHANG Su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

Abstract On the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schema theor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cholars who are concerned with it and pay attention to it. By use of the Schema theory characterized with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system,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combine their extracurricular knowledge with intensive materials 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intensive materials, and further have a better grasp of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intensive English.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schema theory and its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ensive course of College English, illustrate some specific application examples and then finally make conclusions about the inspirations of the schema theor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Key words schema theory;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大学英语精读课程在英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每一位大学生必须重视的课程。然而陈旧的传统教学理念使学生对之产生厌烦情绪,教学质量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将图式理论运用于英语精读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心态,从而实现英语教学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需要做出一定的角色转变。

1 图式理论概述

1.1 图式理论的内容

“图式”这一名词最初由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著作中提出,而后在心理学范畴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图式是围绕某一特定主题形成的知识网络,是知识的表征和贮存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知识的网状结构。人类所学习的知识能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知识单元,而这个单位就是图式。①图式理论主要有以下特点:

图式所描述的内容是知识而不是定义,所以其内容包括事物的所有的特征而不是必要特征。用图式描述知识是将知识的不同部分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各组成部分成为变量。例如,鸟的图式为有翅膀、可以飞、有羽毛,因此一种物体、一个符号都能看成图式的一种。

作为知识,图式同样也有抽象与具体、高级与低级、简单与复杂之分。意识形态、文化观念方面的图式为抽象图式,具体的生活经历、事物特征为具体图式。简单的图式往往可以用字符表示,而复杂图式可以由几个子图式组成,这些子图式之间的层次关系决定了图式属于高级图式还是低级图式。②

几个部分的知识简单机械叠加并不能构成图式,图式是一个内部构成有规律的有机整体,各部分变量有恒定不变的,同样也有不断变化的。如果将变量取其中一个定值,那么其他变量就会受到约束,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图式,将变量优化、拟合就能完成图式的加工。

图式一般由过去的就只是与新信息经过融合而形成的,是过去经验的积极组织。同化作用和协调作用在图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低级图式在经过同化、协调后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而图式发展后,原有的图式必须通过调整和改造才能建立新的图式。

1.2 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学生推断课文内容。学生的知识面越广,他们就能够运用其知识体系来弥补语言水平的不足,从而对精读材料中不明确的信息做出推断。学生所具备的图式能帮助他们对文章中的关系进行推断,同时能使精读材料中所含的逻辑关系明朗化,对学生推断出深层含义有很大的作用。

(2)便于学生对重点内容选择性记忆。学生所具备的图式能帮助他们划分精读课文中内容的重要性,让他们有选择地记忆有用的内容。学生根据图式来阅读,节省了阅读时间,更好把握了重点内容,而非重点内容则可以带过,这样层次分明地阅读对学生理解课文有很好的效果。

2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改革

2.1 主动激活图式

将学生阅读英语课文的角色由被动变为主动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英语课文的唯一方法,因此,将枯燥的精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愉悦学习是教师应该坚决执行的。

教师根据自身对精读材料内容的把握,为学生设计出一套有用的激活图式的方法,为精读课程做好铺垫是教师首先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在课程的导入部分找灵活多样的切入点,借助提问和讨论活动让学生接触到精读材料所包含的内容,将学生本来具备的相关图式激活,这样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③同时,介绍精读材料的背景知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力,从而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很重要,这样一来,学生对接下来将读到的东西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基本图式也完全被调动,为学生的精读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丰富图式内容

任何语篇在表达中并不具备实际化的意义,但在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后,他们能够解构并重新构建出新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就包含了语篇的现实意义。学生的每一次理解过程都离不开先存知识的作用,因此学生本身的先存知识很重要。学生已有的图式能够与精读课文中新的内容相结合,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精读材料的内容,所以他们已有图式内容的丰富程度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理解质量。要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拓宽他们的视野,用丰富的知识储备来构建出更为完善的图式。④同时,完善的图式内容能够使学生的联想能力提升,从而减少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这是图式理论对精读教学作用最深远的一部分。

2.3 运用强化图式

在初步构建图式、丰富图式内容并激活图式之后就要运用图式来进行语篇精读学习。学生通过思维活动运用图式方法进行精读文章的解码工作,吸收精读文章中有用的部分,并运用这些信息所构建的图式以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或改写课文内容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要求学生背诵精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评价课文内容来巩固学生学习的知识,使学生把握通篇内容。这样做有助于图示产出的牢固性,从而使学生得到语言表达能力上的提升。

3 图式理论的运用例析

3.1 启动图式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教师往往会直入主题,从而忽略了精读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实际上,前期准备工作在精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精心设计的读前活动对学生有效阅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图式理论,学生对英语课文的理解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读者没有先存图式或先存图式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帮助学生在精读之前储存图式对学生理解英语阅读很有帮助。⑤

例如,在精读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几个问题。以外研社出版的《大学英语读写教程3》中的第六单元为例,第六单元的标题为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s,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可以提出如下问题:①Could you give me some words about earthquakes?②Have you ever experienced an earthquake?然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并将讨论结构呈现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建立与精读课文相关的图式。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相关词汇还不太了解,在教师给出这些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建立起一个基础的图式。这样一来,学生在精读课文之前就能提高对文章内容的敏感度,使阅读效果得到保障。

3.2 完善图式

在图式理论中我们可以明确了解到,阅读理解是将学生已有的语言知识与文章内容图式相互作用而得到的更高层次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具备的图式不断地被证实或者完善,学生也能通过推断猜测构建新的图式,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推断力。

一般情况下,精读课文中很多段落的开头都有一句话来表达整个段落的主旨。教师可以在学生看完第一句后提问“What do you expect the paragraph from the first sentence?”这样反复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推测能力,而学生的回答在之后的阅读过程中得到验证也会让所形成图式的印象更深。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列提纲使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能理清文章思路。这样的图式学习过程对学生理解文章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精读课文的难度。

3.3 巩固图式

在精读课文教学完成后,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其练习内容就是巩固所构建的图式。图式知识是教师引导学生解构知识点并重新整合的过程,学生并没有完全独立完成这一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巩固才能记牢。巩固图式也是一个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巩固过程中能够对图式进一步完善。

4 图式理论对精读教学改革的启示

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在传统教学理念下完成精读课程教学,其教学重点仍然是语言技巧与原文翻译,忽略了学生在英语课程中所需要的主动性。图式理论的提出为精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为此做出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一方面教师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另一方面,也不能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引导性学习。教师将图式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之中,为学生主动思考提供条件,同时也使得其阅读技能有一定的提升。

5 结语

英语精读课程是我国英语教学界十分重视的问题,图式理论的兴起为精读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作为教学指导理论,图式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回避英语学习的问题。教师通过英语精读教学的反复实践确定了图式理论带来的种种益处,学生能通过图式更快进入角色,同时也节约了阅读时间并提升阅读效率,另一方面图式理论教学在锻炼学生推断能力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阅读技能。图式理论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在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上,也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应该得到广泛的推崇。

注释

① 尹波,何木英.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0-82.

② 倪庆行.论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2):119-120.

③ 何莉莎.大学英语精读教学图式理论的视角[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73-74.

④ 欧阳斌非.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探究[J].华章,2012(18):220-220.

上一篇:fob贸易术语论文范文 下一篇:影视文学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