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10 16:03:10

通讯科技论文

通讯科技论文篇1

聚焦中外高新技术前沿动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科技资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新科技资讯为依托,以平面交流为手段,努力促进我国高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科技资讯主要刊登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等方面的科技文献和最新资讯。 

科技资讯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科省级刊物、科技资讯国家优秀期刊。发表具有学士学位以上的高学历人群各类原创性的学术理论、工作实践 、成果综述性文章,充分体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 

科技资讯以刊发科技教育学术论文为主,是阐释学术观点的理论平台,是全国科技、教育、金融、法学、医疗、行政管理、 建筑等行业评职晋级认可的正规、合法学术刊物。在本刊所发的相关论文,均可在“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检索到。 

主要栏目

高新技术、工程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it技术、电子商务、科教平台、资源与环境、学术论坛、图书馆论坛和科技动态。 

读者对象

1. 科技和金融工作者、风险投资家,热心于科技与金融投资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各界人士。 2.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技术项目,缺乏企业资金者;有资金愿创办科技实体者。3. 各级科技管理人员,科技企业及企业家,科研开发人员,大专院校师生,科研院所工作人员和关心高科技转化的各界人士。 

稿件要求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 

3、所有文章标题子书数在20字以内。 

4、参考文献应引自正式出版物,在稿件的正文中依其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段末上角标出 

5、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表格设计要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 

7、图片要清晰,注明图号。 

收录情况:

通讯科技论文篇2

「关键词电子化政府;资讯科技;网际网路

一、电子化政府之定义

有关电子化政府的定义有学者观点与官方观点之区分。

(一)学者观点

1、西方学者观点

McGinnis在讨论电子化政府时,认为电子化政府指的是政府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提供任何人所需要的服务,而这项服务不仅是让每一个人得到欲寻求的答案,也是让每个人得到实质上的服务。因此,电子化政府是使用各种硬体、软体工具建立一个政府与政府间、政府与民众间的沟通桥梁。Canales则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改变提供给民众的服务型式,民众可不分昼夜地轻易满足其需求,而民众满足需求的地点不是在政府机构之办公地点,而是在网际网路上。Joshua Dean说,电子化政府即为政府运用现今科技的优点提供给民众更多及更好的资讯与服务。Rowena和Caroline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提供给民众一个实现自身权益的管道。Forman认为,电子化政府是利用数位科技(digitaltechnology)针对政府之作业模式做某种程度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使得政府的服务更加有效率。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人们利用本身的智慧,将科技的力量发挥到极限,而这股发挥至极限的力量所产生的效益,将使得政府的作业流程简化、作业成本降低、工作效能提高。Relyea及Shuler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发挥其功能的一种表现,透过资讯科技的使用,提供社会大众讯息的传递、资讯的流通、公共事务的服务,以提升政府作业的效率。[1]

2、我国台湾地区学者观点

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利用资讯和通信科技,形成网网相连,并且透过各式各样的服务设施,如自动电话语音、提款机、网际网路、公用资讯站等,提供各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主动完整的服务。也有学者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机关运用电脑网路系统,以及各种资讯服务设施,依机关、企业及民众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提供自动化服务之总体概念。简言之,电子化政府是透过资讯网路系统,将政府机关、民众及资讯串连起来,建立即时互动系统,让政府资讯及服务更加便捷,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2]还有学者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政府机关因应网际网路快速发展的趋势,将相关的资讯与服务设置于政府机关全球资讯网,作为民众与政府间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的沟通管道,此一管道的运作以民众的权益为主要考量,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正确的资讯与优良的服务提供给需要的民众。[3]

上述学者对“电子化政府”的定义,实际上大同小异,我国台湾有人进行了如下总结:“电子化政府”乃指政府机关运用资讯通信技术形成相互连结,进行资讯交换,透过电话、电脑网路及共用资讯服务站等各种资讯设施,依企业与民众需求,以最方便的程序,直接提供更快速及创新的自动化服务。并以达成“单一窗口服务”为理想目标,不仅只是利用资讯通信科技的优势取代人工作业,更重要的是透过流程创新来加强各机关协调合作,改变传统作业流程,调整各机关的权责分工,并进而无形中打破传统组织层级节制的限制。[4]笔者认为该总结相对比较全面地揭示了“电子化政府”的本质。

(二)官方观点

根据联合国经济暨社会理事会(UnitedNation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DESA)的公共经济与公共行政署(Division for Public Economic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DPEPA)与美国公共行政学会(ASPA)于2002年所发表的《BenchmarkingE-government:A Global Perspective:Assessing The Progress of UN Member States》报告中,对“电子化政府”的定义是:泛指公共部门所有资讯通信科技的平台与应用,其从政府透过“网际网路”与“全球资讯网”(World Wide Web,WWW)传输资讯给民众提供服务的角度来诠释“电子化政府”。[5]世界银行(WorldBank)则是将 “电子化政府”定义为:政府使用资讯与通讯转换公民、企业和其他行政单位的关系,这些资讯通信科技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目标,使政府传递更好的服务给公民,透过资讯充分授权公民,使政府管理更有效率。可以改善政府机构的回应性与课责型、避免较多的贪污腐败、提升行政透明度、提供人民较多便利性、降低服务成本并使政府税收成长。[6]

从上述官方机构的诠释可以发现,“电子化政府”是一种通过资讯通信技术,将政府、民众和企业联系在一起,使政府资讯和服务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传递给企业和民众,以提升政府的生产力和效率。并且网络的公开性与透明性,有利于避免贪污腐败的发生。

二、电子化政府之起源

电子化政府的称谓首次出现在1993年美国政府在《Reengineering Through 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报告中,目的是用来强调“利用资讯科技来革新政府”。根据美国政府资讯科技服务小组(Govern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声明,国家资讯基础建设的中心精神在于塑造顾客导向的政府,而更主要的目标在于创造更容易取得、更有效率以及更容易运用的政府服务。1993年美国政府将政府资讯政策作为政府施政的主轴,并提出了“国家资讯基础建设计划”(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作为支持“电子化政府”运作的基础,此后的报告中设想建立起运用资讯科技与顾客互动的政府机制,并提出了八项服务重点,除包括电子福利支付系统、公共安全资讯网络、国际贸易资料系统外,还有“电子政府”运作的支持机制,具体包括保护隐私权与资讯安全、整合政府服务资讯基础建设、改善资讯科技的取得、增加联邦人员的生产利与提高资讯科技的素质等。这些举措引起了全球的重视,各其他先进国家纷纷开始效仿。

三、电子化政府之应用形式

电子化政府的应用形式,是指政府与顾客群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包括三种形式,即政府对政府(G2G)、政府对企业(G2B)、政府对公民(G2C)。简要内容如下:[7]

(一)政府对政府

电子化政府的G2G应用形式是指,应用软体设备,改善政府内在的运作,其中包括会计、预算、人力资源等领域。另外也包括文件的概念或所谓资料库的解决方案等,这些通常能够减轻资讯管理的负担。G2G方案的目标是促进资料整合,以及经由除去分裂的系统来改善整个流程。这样的系统经过建立整个组织而不是单一机关的解决方案,能够进一步改善整个组织的决策。对于大型组织来讲,G2G方案对于G2B以及G2C奠定了一个基础。

(二)政府对企业

此种应用形式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并把焦点放在了改善政府采购的效率上。政府机关内的职员都清楚,对于采购流程的改善是很艰难并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对于政府采购实行电子化是今后改革的方向。网上申请功能,电子邮件传递的安排,以及对文件管理都有利于提高采购过程的效率与效能。G2B方案把焦点放在市场交易时能够减少采购的行政成本,以及扩大市场交易的机会,这与简化工作流程,减少邮寄时间,增加资料的正确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政府对公民

当人们习惯于使用网际网路与银行、书店及其他商务服务进行交易时,他们会预期希望与政府能够进行类似的电子交易。G2C方案的范围包括努力减少交易成本,改善资讯传播,增加公民参与,以及使得传递简化且更有效率等。

从上述三种“电子化政府”的应用形式来看,资讯的取得、服务的传递以及双向的沟通,是“电子化政府”的基本核心功能,通过政府网站的应用,可以达到资讯公开透明、服务申办跨越时空限制、民主职能充分发挥的目的。而G2G的跨组织创新服务、G2B的便商服务、G2C的便民服务则是“电子化政府”用以提供顾客导向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族群需要的手段,进而强化“电子化政府”功能应用的层面,这实际上是全球发展“电子化政府”的趋势。

四、电子化政府之内容

目前世界上各国虽然对“电子化政府”发展的需求不同,实际应用也基本属于因地制宜的情形,但归纳起来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8]

(一)电子化公文

公文的管理与传输通过网路进行,使得公文更加科学和环保。

(二)电子资料库

政府建立起各项电子资料库,收集政府所有的数据和资讯,并且方便让民众通过网路获取资料。

(三)电子邮递

政府建立起电子邮递系统,提供电子目录服务,以增进政府间以及政府与社会间的沟通效率。

(四)社会保障电子系统服务

政府运用电子资料交换、磁卡等技术处理政府与各种社会保险作业,直接将政府的各种社会福利支付给受益人。

(五)电子商务

利用资讯技术建构网路安全的环境下,推动政府机关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以电子资料交换技术进行通信和交易处理。

(六)政府电子采购与招标

在电子商务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政府部门以电子化方式与厂商进行采购、交易及支付处理作业。

(七)政府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自动处理政府多项业务,如网上报税、海关报单、政府文件等业务,从而使得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向政府提交业务申请。

(八)政府电子决策系统服务

该系统可为政府决策提供象决策分析等一样的服务帮助。

五、电子化政府之推动

资讯与通信科技的创新及普及应用,掀起了全世界电子化政府的浪潮,近年来无线、宽频及网路服务技术的创新进展,各种技术汇流整合,加上顾客关系管理、资料管理、知识管理等软体功能的进展,更为电子化政府注入了加倍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创造了公共服务的全新空间。因此,世界主要国家无不将电子化政府视为创新竞争优势的推进策略,竞相投入可观的资源,规划全新的e化服务,并配合政府再造运动的发展。下面就主要及各国家对电子化政府的推动情况作一简要介绍:[9]

(一)美国

美国因全球化危机、庞大官僚体系的行政支出及民众对政府信任的衰退,特别是在没有效能的行政成本上,公共部门的开销远大于私营部门。于是,克林顿总统任期内,提出了国家绩效评鉴计划,并于1993年3月3日命令副总统高尔组织国家绩效评鉴小组提出改革报告,并于同年提出了“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II),其虽不是完全针对政府电子化目标所设定的。“但是,NII的提出揭示了美国政府重视资讯网路的发展,决定利用政府的力量来奠定资讯网路的基础,以促进网路的发展与普及化。”[10]1998年9月7日克林顿将全国绩效评鉴委员会更名为“全国协力推动政府再造委员会”(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Reinventing Government,NPR)。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水银”任务编组,改组由40多个机关65位代表组成,规划在2003年完成22项跨机关资讯整合性应用计划,并于2000年9月完成电子化政府入口网,提供2万多个联邦政府网站和4700万个政府网页的搜索服务,在1/4秒内完成5亿份文件的搜寻,建立90多个跨机关整合性、特定用途的入口网站。为使社会各阶层均能享受到电子化政府的服务效益,推动“延伸数位化效益:为众人工作的公共事务与服务指引”,作为各机关推动e化服务的参考依据。而在规范电子化政府的运作方面,制定了“电子化政府法”,强化网际网路的应用和民众参与。

(二)英国

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于1998年采用“续阶计划”改革方案,期望让管理者能自主管理,并具有管理的专业知识技巧和实务经验,使得每一个部门都能够发展专业化的服务管理技术。

为推动e化服务,英国政府在2001年2月推出公民网上服务入口网(UK Online Citizen Portal),除了提供政府资讯与服务的目录与检索外,主要提供民众多种生活主题式服务,如犯罪报案、死亡、旅行等,更进一步的发展包括:提供更多管道的服务;提供更人性化的界面服务及提供个人化服务;整合性网上申办等。

(三)加拿大

为推动电子化服务,加拿大政府于2004年完成了网上政府方案,不但将现有的服务与资讯上网,而且设计了新的服务,通过internet提高施政透明度与效率,促进民众参与政府决策,其主要策略包括:联邦机构约200项关键服务上网;健全基础设施,以电子平台解决认证及安全问题,协助整合服务;订定资讯管理与采购、认证、安全等政策;合作办理网上服务所需人力资源培训等。

(四)日本

日本政府于2001年提出了e-Japan计划,其重点内容包括:构建世界最先进的资讯与通信网路;推动资讯教育学习以及人力资源发展;推动电子商务发展;推动政府行政数位化,发展电子化申办服务;建构电子认证机制,推动资讯及网路安全;发展电子投票选举等。

日本政府在推动行政数位化方面,2000年9月中央政府已发展网上服务项目120余项,占全部10541项的1.2%.2000年3月中央机关已设置网站874个,公务员每1.4人拥有1台电脑,地方政府已设置网站的比例为66.4%,公务员2人拥有1台电脑。日本政府在2003年推出相关行政数位化重要措施,包括:政府资讯电子化服务、电子申办、电子税务、电子采购、行政无纸化等。

(五)新加坡

新加坡以2000年公布的《Infocomm 21 Strategic Plan》作为推动蓝图,藉由资讯通信技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国家资讯通信产业的发展,促成新加坡晋升主要世界经济体行列。

推动计划包括商务e化转型、政府e化服务扩展及e化生活的提升等方面。

针对政府e化服务不分,新加坡于2000年7月投入15亿新加坡币推动为期三年的电子政府行动计划,其施行的策略有提倡知识平台、推动政府e化服务、引进新技术、改善作业效率、完善的资通基础建设,如智慧卡、资通训练等。

六、电子化政府之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上述各国推动发展的情形,各先进国家未来电子化政府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1]

(一)政府服务上网

政府将广泛应用网际网路为民众提供更方便快捷的网上服务,包括预约、网上换发证明文件、网上报税、网上缴交罚款、网上申办等,民众将逐渐习惯使用浏览器以自助的方式上网取得政府资讯及服务。同时,政府也将广泛为运用设置于公共场所的“公用资讯站”,以及自动柜员机等自动化服务设施,提供单一窗口及多元化的服务。

(二)智慧卡的应用

智慧卡(smart ICcard)将逐渐作为个人基本资料储存及网上申办身分辨识的重要媒介,政府将推广应用智慧卡提供民众身分识别、网路安全认证、医疗保险认证、假释许可等各种服务。

(三)知识经济发展

资讯通讯科技将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发展荣枯的重要因素,以知识为本位的经济即将改变全球经济发展形态,电子化政府将是支持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由于网路上安全认证技术之采用,以网际网路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将普遍为政府、企业及民众利用,藉由资讯与通讯科技,电子化政府将大幅提升资讯公开和流通的效率,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四)消除数位落差

电子化政府的推动必须避免造成资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失衡现象,必须普及城乡宽频网路建设与资讯教育,让资讯的应用普及到社会的每个层级和地理上的每个角落,并且照顾到弱势群体,减少知识落差。

(五)迈向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要提高机构智慧或企业智商,也就是为了要使机构的“生产力”、“应变力”、“工作职能”及“创意力”的再提升。而机构智慧的高低,取决于该机构是否广泛分享资讯,以及如何善用彼此的观念成长。配合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将成为生产力提升与经济成长的主要驱动力,随着资讯通讯科技的应用发展,电子化政府也将由资讯管理迈向知识管理,成为知识型、智慧型政府。

「注释

[1] 转引自石宜昌:《台湾电子化政府:县市政府网站属性研究》,指导教授:孙国祥,南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年,第18-19页。

[2] 转引自刘淑华:《资讯政策决策者在电子化政府中的责任——以县市政府为例》,直到教授:黄朝盟,东海大学公共事务硕士学程在职进修专班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二年,第5页。

[3] 石宜昌:《台湾电子化政府:县市政府网站属性研究》,指导教授:孙国祥,南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年,第20页。

[4] 赖建名:《中国电子化政府之研究》,指导教授:高长博士,国立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六月,第20页。

[5] 参见赖建名:《中国电子化政府之研究》,指导教授:高长博士,国立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六月,第19页。

[6] The World Bank:《A Definition of E-Government》

[7] 参见赖建名:《中国电子化政府之研究》,指导教授:高长博士,国立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六月,第21-22页。

[8] 参见赖建名:《中国电子化政府之研究》,指导教授:高长博士,国立东华大学公共行政研究所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五年六月,第20-21页。

[9] 参见徐仙卿:《电子化政府之研究——以户政资讯化为例》,指导教授:史美强,东海大学公共事务硕士学程在职进修专班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三年,第27-32页。

[10] 林文信:《公私部门推动政府采购业务电子化之研究》,指导教授:萧乃沂博士,东海大学公共事务硕士在职专班硕士论文,中华民国九十三年六月十六日,第15页。

通讯科技论文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即时通讯技术;教与学

信息时代的教育将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技术作为网络技术中最活跃的技术之一,将会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学习行为产生深刻影响。

一、即时通讯综述

即时通讯是一个终端服务,它允许两人或多人利用网络对文本、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进行即时交流。即时通讯软件整合了电话的简单、即时和电子邮件的图文精确的特点,并且具备即时通讯、电子邮件、短信传送、视频对话、文件共享、影音播放等诸多功能。它具有六大特点:交流活动的实时性、间接性、自由性、主动性;交流角色的平等性;交流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交流对象的多样性;交流通道的独立性、可拓展性;信息呈现的多媒体性和易保存性。即时通讯技术的诸多特点使它对现代学习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即时通讯技术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即时通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是以学习的工具、学习的对象、学习的环境等多种角色面貌出现的,它冲击着传统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影响着传统的学习行为、教育模式和培养方式。即时通讯技术的出现使主动建构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

1.学习模式的转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外界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学来的,而是学习者按自己的需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建构完成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由于教学手段的限制,教学活动主要是在教师、学生、课本、教学环境间进行的,教学信息的传递方式比较单一和迟缓,学生提问和教师答复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信息量只能维持在较低的水平,学生根本就没有进行信息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学习模式以接受式学习为主,学习者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很难实现。将即时通讯技术引入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交互性环境,可以帮助学生与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讨论交流,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可广泛地接触不同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接受各种不同思想文化的启发;将即时通讯技术引入教学,可以大大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提高教学效率;将即时通讯技术引入教学,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协商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模式成为主要的学习模式。这些,都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2.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学习中,知识呈线性排列,计算机技术使知识呈非线性的立体式网状结构排列,这种信息组织,是由结点和表达结点之间关系的链组成的网,可分成不同的关系和思维单元,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学习的方式也从线性转向非线性。学习者利用即时通讯技术在进行浏览、查询、注释等操作时,不必按教材原有的模式进行,可以任意组合、跳转,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

3.学习环境的转变。即时通讯技术为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讲求整齐划一,步调一致,因材施教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空话。即时通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能够充分照顾个体的个性差异,以学习者为中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自主学习环境,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和水平确定学习进度。他们就像走进了“自助式餐厅”——要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全由自己掌握。学习者完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他们不再是教学内容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的主人。

4.学习时空的转变。在传统教学中,学习时空受到很大的限制,互动与交流活动常常局限于一个班级教室内,交互活动的人数及地域都受到限制,很难进行有效的协作学习。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基础好的学生去帮助和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而基础较好的学生很难有机会从基础较差的学生那里获得帮助。因此,这种“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以优等生的片面奉献为特征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协作、互助与合作,学生的协作热情必须在教师的不断要求和刻意鼓励下才能得以维持。即时通讯技术被引入教学后,学习的交互活动不仅仅局限在一间教室里,甚至不局限在一所学校、一座城市、一个国家内,只要网络连通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学习与交互的场所。交互对象不受人数、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交互对象可以是教师群体、学生群体以及其他的网络访问者。互助性学习可以在同学—同学、同学—教师、同学—在线专家、同学—课件、同学—资源库等之间展开,在这个平台上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助的、协作的、多向互动的、自发的、开放的,也是高效的学习。

5.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教”的行为展开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统治者、主宰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在即时通讯环境中,交流的角色是平等的,QQ、MSN等群里的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关系,两者间不再有义务、责任等的约束,也不再有身份的差别,对于同一个问题,两者是本着共同探讨的态度进行讨论的。教学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化,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将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平等的学习伙伴。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各种支持。在这里,每个学习者既可以是学生,也可以同时是其他学习者的老师。或者说,在这里,已经没有了学生和老师的区分,每个学习者都具有多重的身份,即既是知识和信息的分享者,又是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

6.交互方式的转变。传播学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概念,其含义是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在传统教学中,交互活动共用一个交互通道,学习者必须按顺序发言,同步交互,交互活动是完全公开的。这必然使一些“胆小者”为避免人前出丑而尽可能逃避发表与众不同的言论,导致“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这正是传统教学中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不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即时通讯环境下,交互活动具有多样性、间接性、隐蔽性、自由性等特点,交互通道具有独立性和可拓展性。即时通讯环境中的交流活动多数是点对点的对等通讯(Peer To Peer)。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交互的方式和时间,交互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可以是同步的实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延时的,它使人与人的沟通突破了时空极限、等级极限、环境极限、心理极限……交流环境是宽松的,允许和鼓励“不同声音”的存在。在即时通讯环境下,每个学习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相互干扰,可以很好地避免“沉默的螺旋”现象的出现,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7.学习体验的转变。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事情,学习过程应该是一种快乐的体验。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僵化、教学环境封闭等原因,致使许多学生存在厌学的心理,在他们看来,学习是枯燥的、令人厌恶的和让人恐惧的。即时通讯技术支持非线性实时多向交流活动,即时通讯中的交流具有实时性,信息呈现具有多媒体性和易保存性的特点。它不仅能传递文字信息,还能够传递语音、图片以及视频等,信息内容逼真、形象、丰富而完整。信息还原程度高,更具有真实感,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建构提供真实、丰富和复杂的情境,可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把一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生动化,使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更容易,记忆更深刻,而且所有的信息数据都可以保存下来,为以后的复习和整理提供了方便。即时通讯技术真正地实现了寓教于乐,使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有趣。

三、反思

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研究有了较快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成为我国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之一。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认为,“科学知识是不能传递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者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他们认为,教师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或被灌输的对象。基于这种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以下教学原则:(1)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是建构主义关于教学本质的明确表达,他们强调自主的意义建构是学习者知识形成的唯一途径;(2)科学探究是学生建构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强调让学生自主寻找用于解决问题的信息与方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3)重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依靠背景知识进行自主建构;(4)重视提供真实复杂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建构知识;(5)提倡合作与互助学习,为知识的社会建构提供机会;(6)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必须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条件。然而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建构主义的这些教学主张是很难实现的。要想实现建构主义学习论所要求的教学环境,推行建构主义学习论所提出的教学原则,必须引入新的教育技术手段。

即时通讯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引入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同时,即时通讯技术的诸多特点也恰好可以满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与学的要求,反过来支持了建构主义所推崇的教学原则,在客观上推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持下,即时通讯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后,使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及学习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时通讯技术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理想的学习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主张的实现成为可能,使主动建构的、探索式的、协作式的、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验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优越性,对我们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力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们的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信息化社会与教学技术现代化[J].上海教育,1997(8).

[2]陈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5).

[3]李秋洪.电脑网络:新生活的开始[J].百科知识,1999(1).

[4]钟志贤.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新思考[J].中小学电教,2000.(5).

[5]王松涛.论网络学习[J].教育研究,2000(3).

[6]张丽云.新型的教育模式——网络教育[J].成人高教学刊,2000(1).

通讯科技论文篇4

查看更多《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信息请点击: 《自然辩证法通讯》编辑部       

        科学技术哲学

        (1)作为表达的模型 李大超

        (7)杜威实用社会知识论的批判理论探究 刘宽红

        (13)巨人的对抗——作为笛卡尔反驳者的莱布尼茨动力学初探 吴童立

        (21)集体行为的意向结构——评塞尔的集体意向理论 戚陈炯 丛杭青

        (27)关于动物道德地位的伦理辩护 黄晓行 李建军

        科学技术史

        (33)近代中日生锑冶炼技术的比较研究——兼论技术转移中本土技术与外来技术的关系 傅建球 潜伟 徐运保

        (40)赫胥黎与自然选择 柯遵科

        (47)李约瑟中国科技史研究动因新考 付邦红

        (55)两次鸦片战争前后中西火炮“模数”研究 刘鸿亮

        科学技术社会学

        (61)关于技术争论及其解决方式的社会学探讨——基于“f滤波器”标准化案例的经验考察 苏俊斌

        (69)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学会的兴起 王国强 张利洁

        (77)物联网应用的安全与隐私问题审视 沈斌 刘渊

        科学技术文化学

        (84)海伦·朗基诺与唐娜·哈拉维的知识观比较分析 郭丽丽 洪晓楠

        (89)蒙文医学科普图书调查研究 包红梅 刘兵

        (96)维新思潮中科学的形上意蕴 李丽

        人物评传

        (100)中国近代物理学家张贻惠 白欣 翟立鹏

        学术评论

        (107)关于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划界、分析与表征的讨论 杨仕健

        学术信息

        (113)第十五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会议综述 洪晓楠 李文娟

        (116)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科学技术文化研究——第八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夏劲

        (119)《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三次编委会会议综述 李斌

        (121)跨学科视野下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学术研讨会 征文和第一次会议通知 无

        (122)《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1—6期)总目录 无

        无

        (124)summary 无

        (125)summary 无

通讯科技论文篇5

【关键词】 通信系统;电子产品;产品风险;管理探索

0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信系统是电子产品技术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其风险规模迅速扩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子产品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所以及时更改电子产品技术的的内容和结构自成体系的惯例, 由于通讯类电子产品的理论性较强,提出并建立一个通信系统电子产品之间有机衔接、理论和方法,反映学科最新成就。

1 概论

目前,传统的通讯类管理方法,立足于电子产品内部的节能降耗,通讯类降低到一定程度再寻求大幅度降低的难度非常大。本文深入剖析通讯类电子产品风险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通讯类电子产品控制体系的现状,找出了通讯类电子产品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如何实施战略电子产品管理来提升联通电子产品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通讯类电子产品控制的建议。

信息文明是当今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能,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节约社会资源的强大生产力,是促进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讯类作为一家中国电子产品跻身世界级重要信息运营商行列,正积极实施向“国际一流的信息服务和综合通信提供商”迈进的发展战略。

2 通讯类电子产品技术发展

上世纪50年代末在美国,标志着电子技术就此诞生,它把许多晶体管等电子元件集成在一块硅芯片上,使电子产品向更小型化发展。集成电路从小规模集成电路迅速发展到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从而使电子产品向着高效能低消耗、高精度、高稳定、智能化的方向发展。70年代将电子产品技术在我国推广,先后经历了数次实验和研发,终于在 2008年教育部颁布新的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同时电子产品专业口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观,而且开始彻底改变电子产品教学的传统设计方法,使电子产品技术处于集成时代。通讯类电子产品经过2009年重组后的迅速整合和3G “沃”品牌的逐渐深入人心,公司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2009年1月7日,通讯类电子产品获得了WCDMA制式的3G牌照,同时三家通信运营商之间的实力差距上也在逐渐缩小。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通讯类电子产品将已经具有差异化的WCDMA网络打造成了健康、高速以及保密性能出众,覆盖率在城区达到99%,城乡覆盖98%信号覆盖已经延伸到100公里以外海域,做到让消费者始终保持畅行无阻。促进电子产品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健康发展,也是我们政策制定者、电子产品管理者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3 通讯类电子产品战略管理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电子产品将低通讯类作为核心竞争能力,这就要求电子产品内部最大限度的进行通讯类消减。目前针对我国大多数电子产品来说通讯类管理是电子产品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多数电子产品来说,传统的通讯类控制方面一直都在做,但往往成效都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这些通讯类控制手段能降低通讯类空间显的太小,而且过度通讯类控制往往是以降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来得到的,这样长期来看却消弱了电子产品的竞争能力。因此,通讯类控制则是电子产品通讯类管理的重要环节,在通讯里电子产品管理中导入战略管理思想,加强通讯类电子产品控制,实现少投入多产出,降低电子产品,实现战略意义上的功能扩展,便形成了战略通讯类管理。

通讯类电子产品战略管理的内容界定范围比较广,战略管理是伴随竞争环境的传统的电子产品管理进入战略管理新阶段,打破传统的电子产品管理向战略电子产品管理转换;将传统的电子产品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与战略电子产品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通讯类战略管理就是要将通讯类信息的分析与利用贯穿于战略管理循环。可见战略通讯类管理它贯穿于电子产品管理的各个方面,是经济行为的基础。

4 通讯类电子产品管理的基本框架

4.1 通讯类电子产品定位分析

随着整个社会进入“微利时代”,电子产品所面临的竞争挑战实质上是一场通讯类竞争战。目前,信息化时代进入,现代通讯类管理方法体系中,若干电子产品进行所有价格活动的累计通讯类低于竞争对手,电子产品就具有通讯类优势。通讯类作为三地上市电子产品,通讯类管理体系为电子产品财产组织和内部治理结构的一个形式,实际上是资本经营中资本重组的一种形式。从通讯类管理层面上看,由于通讯类电子产品的发展与其价值活动有着共生的关系,通讯类管理可以衍生出电子产品的发展战略,并且该战略将会对电子产品的通讯类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通讯类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终端智能化、宽带移动化趋势明显以及电子渠道的快速发展,也给原有的通讯类管理体系带来了冲击。现代电子产品经营机制和制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竞争实力与优势, 往往没有一个系统的、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难以形成真正行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时容易形成排外的电子产品氛围,不利于电子产品引进新的人才。通讯类必须加强战略通讯类管理,形成自身的战略通讯类管理体系,可以在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的情况下,以保证电子产品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为重点时,可以适当提高通讯类,同样能达到取得竞争优势的目的,不断提升电子产品价值。从战略高度对通讯类结构和通讯类行为进行全面分析,寻求持续性的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占的先机,充分发挥联通的3G的优势,把传统业务、移动业务、行业应用与创新转型业务打包,多业务共同推进,让客户在使用中确确实实的感受到3G的技术优势,靠全业务赢得市场,实现竞争优势共赢。

4.2 通讯类电子产品战略定位分析

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电子产品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加强外部组织结构的完善发展。战略通讯类管理是实现电子产品经营和发展战略的工具。战略通讯类管理不是直接针对电子产品生产经营的,而是针对电子产品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电子产品在赖以生存的市场上如何选择竞争武器以对抗竞争者。随着电子产品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于电子产品发展的主动权和态势权都有着直接影响,经济细胞的互补性和多样性,不断的改善和加强自己竞争力,电子产品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 如果竞争环境发生了变化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减小管理的层级,不断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不一定起正面作用,优势的产品、良好的信誉、人才结构管理是中小电子产品发展的关键。

通过不断的深化改革,无论是内部组织结构还是外部组织结构而在确定了电子产品的战略定位以后,运筹打好品牌、营销、竞争三张合牌。在品牌靠差异化品牌去发展客户、维护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才能真正提高品牌为客户产早价值的同时实现电子产品价值的提升。在竞争实现3G领先、宽带较快增长、2G稳健发展以及ICT、IDC、移动支付等全业务一体化电子产品解决方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赢得先机;营销立体创新,攻守兼备,以价值为先,根据大众与分众的市场,针对性的做好各类营销体系的建立,做好移动业务和宽带业务突破转型业务。将通讯类管理同具体的战略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战略通讯类管理应有的管理效果。

4.3 通讯类电子产品差异领先战略

差异领先战略要求电子产品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或在通讯类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电子产品之间的竞争格局也必然从封闭型趋向开放型并处于日益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实现传统通讯类管理的功能扩展,构建新形势和新环境无疑使打破传统电子产品管理思想的重大突破,强化管理,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对传统电子产品是一种新机遇更是一种新挑战。面对移动与电信巨大的市场份额与通讯类优势,通讯类电子产品要进一步壮大与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传统通讯类管理的比较中深入剖析了战略通讯类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大力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及战略通讯类管理与电子产品竞争力的关系,在品牌、竞争、营销等方面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的电子产品发展战略。须将战略通讯类管理纳入电子产品整体战略框架之内,并贯穿于电子产品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既是在全球经济运行的低估区,通信行业仍然会以很快的速度发展,平等、自由的连接是通讯类电子产品行业下一个增长的动力。

4.4 注重通信类电子产品专业基础知识的融合

通信系统的发展已使得通信系统成为电子产品专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系统是一门应用电子产品等现代化技术进行高密度存储技术的信息处理的学科,培育具备通信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在电子产品的存储和应用方面打破长期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由于电子产品大都是多种因素和多个环节组成的复杂系统,在电子产品和通信系统相结合的项目模式中,开始电子产品实践之前,通信系统方面的理论知识全面熟悉和掌握电子产品设计具体内容,利用软件和硬件技术开发应用电子产品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并通过一些实验仪器的调试和装置的安装等。

电子产品技术与通信系统结合十分紧密,在通讯类电子产品技术中,通信类的内容虽有独立性,但在很多情况下已很难将电子系统单独分离出来,其和通信系统结合十分紧密,并逐步走向融合,进行通信类电子产品应用性研究时。

5 结束语

放眼未来,通讯类电子产品管理的研究方向将继续秉承前馈思想而发展。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通讯类电子产品管理方法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讯电子产品的市场营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方式,以客户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和以市场为中心的大营销观念还没有完全体系化的形成,但这些经验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战术通讯类管理的范畴,很少涉及战略意义上的通讯类电子产品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子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罗青松.中国电子产品企业的发展道路[J].水运管理,2011(09)78-82.

[2] 冉秋红.通讯类电子产品战略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11(5): 14-18.

[3] 邓爱喜. 通讯类电子产品的发展与应用[J]. 科技经济市场, 2010, (05) 67-86.

作者简介:

通讯科技论文篇6

英文名称:高技术通讯(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主办单位:科技部863联办;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英语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6748

国内刊号:11-3683/N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SA 科学文摘(英)(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EI 工程索引(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通讯科技论文篇7

出现通用AI技术生态化、行业AI应用产品化。我们近期持续推荐科大讯飞,原因为2017年11月9日年度会上展现了通用AI技术生态化、行业AI应用产品化突破。1)语音技术保持绝对领先。语音合成大赛BlizzardChallenge十二连冠。同时讯飞输入法达到了98%的识别率,方言超过90%识别率,拥有1.2亿月活用户。2)图像技术领先全球。英文手写识别率达到97%(之前是92%),图文混合识别到达92%。不仅是世界第一名,同样远远高于第二名。医学影像达到94.1%,刷新LUNA世界记录(医学影响肺结核监测领域最权威的国际测评)。3)深入各类识别应用。自动驾驶场景分割任务识别率达到81.4%,刷新Cityscapes世界记录,这也是自动驾驶领域最权威的国际测评。阅读理解达到86.45%,斯坦福SQUAD机器阅读理解大赛冠军,之前是微软是冠军,讯飞改变了这个格局。4)完整生态平台,讯飞开放平台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开发者团队从23.6万上升至46.5万,累积终端数从9亿至15亿,AIUI是统一接口交互,通过AIUI打造AI时代的产业生态。讯飞的开发者从原来的23万变成了46万,累计连接的终端数从9亿变为15亿,日均交互次数从29亿变成40亿。这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目前讯飞每天的交互次数为40亿,讯飞目标在五年以后达到1000亿。

第二个观点:金融资管监管新政是“大金融IT”的继续整合的缩影。月流水表明领军公司价值更稀缺。

11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起草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日前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无论这表明“资管行业迎来统一监管标准”或“继续防控金融风险”,都暗示“外部环境去风险,大金融IT继续整合”。资管交易IT领军有恒生电子、券商资讯IT领军有东方财富、,支付线下收单的趋势同样明显。

一方面,支付领域规模不光巨大而且高速增;另一方面,支付收单领军的月流水分化。月收单流水在300亿元以上的服务商仅10-15家,且不断有厂商掉队。行业整合的原因是企业管理(服务、技术、品牌的综合结果)和外部环境(持续外部监管和市场化改革,例如“96”费改)。

通讯科技论文篇8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From RF Subsystems to 4G

Enabling Technologies

2010,1024pp

Hardback

ISBN9780521114035

杜克林等著

无线通信系统(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也称为无线电通信系统,是由发送设备、接收设备、无线信道三大部分组成的,利用无线电磁波,以实现信息和数据传输的系统。4G移动通信系统即下一代移动通讯,是移动通信系统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目标,它不仅采用新的无线传输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而且与现有的各种有线与无线网络相融合;它不仅包含现有的移动蜂窝网络结构,而且在某些环境下也可以采用Ad hoc方式进行组网,或者采用两种结构的组合形式,形成蜂窝网络下的两跳或多跳网络结构方式。

本书涵盖了目前以及下一代移动通讯与无线网络系统的所有关键技术,涉及CDMA技术、OFDM技术、超宽带、turbo和LDPC编码、智能天线、无线Ad Hoc和传感器网络、MIMO和认知无线电,为读者提供了掌握无线系统设计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本书共22章,1.无线网络发展史、无线系统各部分基础知识,以及本书结构等内容;2.各种无线通讯发展概况;3.无线通讯系统中影响频道和传播的各种因素;4.蜂窝和多用户系统的概念与相关技术;5.无线通讯系统分集技术;6.信道估计、信道均衡、脉冲整形等内容;7.各种调制与解调技术;8.扩频通讯原理及具体应用;9.正交频分复用的相关知识,以及正交频分复用的具体应用;10.天线设计原理及基础;11.射频与微波子系统的各部分原理分析与电路等内容;12.A/D和D/A转换相关知识;13.信号处理的相关技术;14.无线通讯系统信息理论相关基础;15.信道编码的基本技术;16-17.信源编码中的语音和音频编码、图像和视频编码;18-19.两种多天线系统:智能天线系统和MIMO系统;20.超宽带通信的相关知识;21.认知无线电相关知识;22.无线自组织传感器网络相关知识。

本书详细介绍了射频子系统及天线的性能、设计和选择方法,使读者对于无线系统有一个清晰概览,也是第一次完整的介绍无线系统中语音编码器和视频编码器的教科书。本书有400副插图,侧重于实际和艺术的系统设计技术,而不是系统设计的数学基础,适合于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以及无线和电信工程师。

杜克林,IEEE高级会员,199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中国华为公司从事软件开发;1999-2000年在中国电信技术研究院TDD研发部移动通讯中心从事射频系统设计。2000到200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微波与通讯实验室从事项目管理;2001年加盟加拿大Concordia大学信号处理与通讯中心,并于2008访问了香港科技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号处理、无线通信、射频系统、神经网络。

M. N. S. Swamy是IEEE会员、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和加拿大工程信息中心会员,并获得许多IEEECAS奖励,包括在1986年GuilleminCauer奖、2000年教育奖和50年金质奖章。是加拿大Concordia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信号处理与通讯中心主任;他还是Concordia大学1977到1993年期间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电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的论文,合作四本书。

杜利东,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Du Lidong,Research Assistant

上一篇:司法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光通信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