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10 03:59:45

通讯技术

通讯技术范文第1篇

近年来,国内外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红外通讯作为一种成本低廉、传输效果好的通讯技术得到了学界的充分关注,其应用领域逐渐增多,且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简单地说,红外通讯技术是一种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协议,用以替代传统设备之间的线缆连接方式,将红外线作为通讯介质(波长多在900nm左右),通过数据电脉冲与红外光脉冲之间的转换来达到数据发射和接收的目的,其通讯距离多在0~1m之间,传输速率高达16Mbs。如今,红外通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作为一种先进的无线连接技术,红外通讯凭借良好的传输速率很好地取代了线缆连接方式。

1 红外通讯技术概述

红外通讯以红外线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也就是信息通道。红外线是一种特定波长的电磁波(在750nm到1mm之间),它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光线。红外通讯中的数据传输,利用的是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这类近红外线的波长在0.75m到25m内,红外数据传输的原理简单的说是:由发送端把二进制数字信号转变为某一频率的脉冲序列,再通过红外发射管,将脉冲序列以光脉冲的形式进行发射,而接收端收到来自发射端的光脉冲信号时,再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并经过一系列的滤波、方法处理后,将其传输给解调电路,转化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并实现输出。通过其传输原理可以看出,红外数据传输的本质是二进制数字信号与光脉冲信号之间的调制与解调,以这一过程实现以红外线为载体的数据传输。

2 红外通讯技术的特点

红外通讯技术的优点。红外通讯有着小型化和便携化的优势,且随着近年来红外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使用成本逐渐降低,因而在个人电子中断设备,如手机、数码相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红外通讯技术无需有线连接即可实现信号传输,这使得其传输范围和操作场合相对于有线传输更为丰富,且红外连接在复杂环境中的传输安全性和稳定性要远远优于有线连接;红外通讯避免了因线缆连接磨损、断裂等造成的维护检修工作,因而大大降低了通讯设备的维护成本,避免了因线缆受损造成的通讯故障;一般情况下,红外设备只有在直接对准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数据发射和接受,且只能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内进行传输,不会穿墙而过,这使得红外通讯相对于无线电等无线通讯设备更为安全可靠,保密性更强。

红外通讯技术的缺点。虽然红外通讯技术具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主要包括:通讯距离较短,只能在0到1m的范围内实现通讯传输;两个红外通讯设备只有对准且保持不动才能完成数据传输过程,当一个设备移动导致两者不能对准后,信号的传输就会失败;红外通讯时,两个设备之间不能存在障碍物,当遇到障碍物时,红外通讯也会中断;当前,红外通讯所采用的SIR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红外通讯的速率;红外通讯技术研发的初衷在于替代线缆而实现无线传输,该项技术至今功能较为单一。

红外通讯技术的应用价值。近年来,红外通讯技术凭借其成本低、结构简单、传输性能可靠的优势在小型终端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多几种在遥控、数据通信这两个领域。红外遥控距离较短,数据量较小,通常仅在十几个字节之内,其应用简单,造价低廉,如今已得到了广泛应用。而红外通信作为数据通信领域的新兴技术,虽然目前还不成熟,但也已逐渐体现出传输量大、传输性能强、传输速率大的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3 红外发射

红外发射电路包括以下组成部分:发光二极管、调制电路、驱动电路。

红外通讯数据传输的实现,实现要将传输数据通过编码的方式加载到红外信号中,目前,国际上尚未对这种编码方式形成统一的方法和要求。通常,这种编码主要包括频率调制(FM)以及脉宽调制(PWM)。其中,脉宽调制所采用的通讯码结构也存在差异,主要包括以下两种:一种是一组通讯码发出后,就不断发出一组高低电平的重复码;另一种是一组通讯码发出之后,间隔一段时间再发出重复的通讯码,一组通讯码主要由由引导码、系统码、数据码、奇偶校验位和结束码这几类部分组成,其组成格式如图1所示。以上各种信号的功能不同:引导码主要用于标识信号的开始,系统码用于区别于其他的通讯系统,数据码用于控制各项功能操作,奇偶校验位主要用于校对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的错差,结束码用于标识信号的结束。

引导码 系统码 数据码 奇偶校验码 结束码

图1 编码组成格式

4 红外接收

红外接收的作用是接收来自发射电路的信号,并将其通过放大、滤波、解调,转化为原始信号,再传输到单片机进行后续操作。以往,红外接收电路主要由红外接收二极管和放大电路两部分组成,这种接收电路体积较大,使用不够灵活和方便。如今,红外接收多采用PIC1018SCL接头,其作为一种小型化、高灵敏、低成本的红外接收装置得到了学界关注,并广泛应用于红外接收设计中。PIC1018SCL接头使用十分简便,只需保证2.4V到6.5V的工作电压,即可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红外信号接收装置,它具备方法、选频率和解调功能,其输出电平兼容TTL和CMOS,有着良好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空间。

综上所述,红外通讯技术作为一种无线通讯技术,对于短距离数据传输、有线通讯难以实现,或对设备便携性要求较高的场所有着和强的适用性。有着小型化和便携化,成本低廉且安全可靠的优势。本文对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通讯系统的功能及其相应原理进行了简单介绍,该系统具备红外发射和接受功能,且可用于红外遥控场合。

通讯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红外通讯;通讯协议;PIC1018SCL

一、引言

红外通讯技术是一种点对点的数据传输协议,是传统设备之间连接线缆的一种替代。它的通讯距离一般在0~1m之间,传输速率最快可达16Mbps,通讯介质为波长为900nm左右的近红外线。红外通讯技术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一种无线连接技术,它主要通过数据电脉冲和红外光脉冲之间的相互转换来实现无线的数据收发,可用来取代点对点的线缆连接。

目前,4Mbps速率的FIR技术已被广泛使用,16Mbps速率的VFIR技术也已经。红外数据通讯技术的应用领域红外通讯技术通常被应用在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和手持电脑、打印机、键盘鼠标等计算机设备,以及电话机、移动电话、寻呼机、数码相机、计算器、游戏机、机顶盒、手表、工业设备和医疗设备、网络接入设备(如调制解调器)等方面。红外通讯技术已被全球范围内的众多软硬件厂商所支持和采用。目前,各主流软件和硬件平台均提供了对它的支持。红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在移动计算和移动通讯等设备中,而且巨大的装机量使红外无线通讯技术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

二、红外通讯技术

(一)红外通讯技术简介

红外通信是利用红外线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体,即通信信道。红外线是波长在750nm~--1mm之间的电磁波,是人眼看不到的光线。红外数据传输一般采用红外波段内的近红外线,波长在0.75m~25m之间。发送端将二进制数字信号调制成某一频率的脉冲序列,并驱动红外发射管以光脉冲的形式发送出去。接收端将接收到的光脉转换成电信号,再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送给解调电路进行解调,还原为二进制数字信号后输出。简言之,红外通信的实质就是对二进制数字信号进行调制与解调,以便利用红外信道进行传输。

1、红外通讯技术的优点。它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很适合应用在手机、电子商务、数字照相机等便携式产品中。相对简单的红外连接使它能适应不同的操作系统和大范围的传输速率红外连接比有线连接更安全可靠,它避免了因线缆和连接器磨损和断裂造成的检修。通常两个红外设备必须在视线上直接对准,才能进行数据交换,这就提供了一个固有的安全品质保证。不像无线电频率,红外光不会穿墙而过,因而在一个封闭的区域内,红外光是一种安全的传输媒介。

2、红外通讯技术的缺点。红外通信技术的主要缺点是通讯距离短。通讯过程中不能移动,遇到障碍物时,通信就会中断,另外目前广泛使用的SIR标准,其通讯速率也较低。事实上,红外通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取代线缆连接进行无线数据传输,因而功能单一、扩展性差。

3、红外通讯技术的应用。红外通讯有着成本低廉、简单易用和结构紧凑的特点,因此在小型移动设备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从应用领域来看,红外通讯主要应用于遥控和数据通信这两方面。红外遥控的特点为距离较近,但所需传输的数据量较小,一般仅为几个至十几个字节的控制码。而数据的红外通讯乃是最近几年刚兴起的一种较新的技术,它具有数据传输量大,传输速率高等特点。

(二)红外发射

红外发射电路主要由红外发光二极管、调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组成,其功能是将存储在单片机中的数据和指令通过发射电路传送给接收电路。

1、调制及驱动电路设计。红外通讯是将所要传输的数据以编码的方式加载到红外信号中,编码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编码的实质是二次调制,按调制方式分类:目前常采用的编码方式有频率调制(FM)和脉宽调制(PWM)。FM调制是通过调制改变载波信号的周期实现“0”、“1”,PWM调制是在周期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脉冲的宽度来实现“0”、“1”。就PWM编码方式而言,一套完整的通讯码结构也未必完全相同,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发出一组通讯码之后,就不断发出只有一组高低电平的重复码;另一种就是发出通讯码后间隔一定时间,再重发通讯码。就通讯码而言,通常是由引导码、系统码、数据码、奇偶校验位和结束码等信号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引导码也叫起始码,是用来标志通讯编码脉冲信号的开始。系统码也叫识别码,它用来指示通讯系统的种类,以区别于其他通讯系统,这样做可以防止各通讯系统之间相互干扰(对于室内使用的设备,由于所处的环境比较简单,有时也是可以省略的)。数据码也叫指令码,它代表了相应的控制功能,接收器中的微控制器可根据数据码的数值去完成各种功能操作。奇偶校验位是提供前面奇偶校验的,能校对接收器在传输过程中是否产生差错。

2、红外通讯协议的制定。根据以上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红外通讯所使用的协议,制定了红外通讯协议,通讯码由起始码、数据码、奇偶校验位和结束码四个部分组成,其中的起始码完成了引导码和系统码的功能。

现将所制定的红外通讯协议详细描述如下:

(1)定义1000Hz,3/4占空比的脉冲为D1(相当于数据“1”),1000Hz,1/4占空比的脉冲波为D0(相当于数据“0”),D0和D1的波形如图2所示;

(2)起始码由D1、D1、D0组成;

(3)数据码由4位二进制数组成。

(4)奇偶校验位为D1或D0,保证起始码、数据码和奇偶码中的D1的个数总共为偶数即可;

(5)结束码为持续2ms的低电平。

红外通讯信号:起始码的长度为3,数据码的长度为4,奇偶校验位的长度为1,构成了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

如果数据码分别为:0001、0010、0011、0100、0101。

其通讯码分别为:11000011、11000101、11000110、11001001、11001010。

CPU将要发送的通讯码传到P2.0,经红外发射电路驱动红外发光管向外发射红外信号。红外发射电路如图3所示。

3、红外发射子程序。

ir_send:mov r7,bitnum;bitnum初始化为8

mov a,signalnum;通讯信号送A

rlc a;发射信号从高位先送

mov signalnum,a

jc ir_sendlp1

mov tl0,time0L;发送位为“0”时,送给

mov th0,time0H;计时器0的数

ajmp ir_sendlp2

ir_sendlp1:mov tl0,time1L;发送位为“1”时,送给

mov th0,time1H;计时器0的数

ir_sendlp2:djnz r7,ir_sendquit;8位还没发送完,跳出

setb sendfinish;发送完,设置标志

Mov r7,#8

ir_sendquit:mov bitnum,r7

ret

(三)红外接收

红外接收电路的作用就是将红外通讯信号接收过来,通过放大、限幅和滤波,解调为原始信号后再发送给单片机进行处理。

以往的接收电路都是由红外接收二极管与放大电路组成,这样的接收电路联机焊接点较多,使用不够方便。一种用于红外接收的小型一体化接收头PIC1018SCL,它将红外接收管与放大电路集成为一体,这样做的优点是它体积小,密封性好,灵敏度高,抗干扰性好并且价格低廉,可以说是接收红外信号的一种理想装置。PIC1018SCL仅有三个管脚,分别是电源正极、电源负极以及信号输出端,其工作电压在2.4~6.5V之间,只要给它接上电源即是一个完整的红外接收放大器,使用十分方便。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放大、选频、解调几个部分,红外接收头的输出有反向作用,即发射代码和接收代码是反向的,输出电平则兼容TTL,CMOS。应用PIC1018SCL的红外接收电路如图4所示。

三、小结

红外通讯可用于许多需短距离传输数据的场合,特别适用于那些有线通讯无法实现或者便携性要求较高的场

合。本文就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通讯系统,主要针对红外发送接收的电路原理设计以及红外通讯协议进行了制定,该系统可用在红外遥控的场合。

参考文献

1、魏永广.现代传感技术[M].哈尔滨: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2、罗志增.机器人感觉与多信息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罗志增.简易红外接近觉传感器[C].全国青年第三届机器人学研讨会论文集,1990.

4、丁镇生.传感器及传感技术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

5、何立民.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6、欧阳杰.红外电子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7、赵海兰.红外学习机的设计原理与应用.电子元器件应用,2004.

8、裴颜纯,陈志超.基于单片机系统的红外遥控器设计.电子与封装[M],2005.

通讯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光通讯;优点;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N9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2-009-01

信息革命是新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通讯技术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光通讯作为比较先进的通讯技术的一种,在近些年来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光通讯技术在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瓶颈,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需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影响光通讯发展的问题进行逐步解决。

1 光通讯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1.1 光通讯技术概述

光通讯也叫光通信,是相对于电波通讯技术而言的,信息以光波为载体进行传送。光通讯技术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了几十年,在其发展历程中光通讯逐渐替代了电波通讯技术,成为通讯技术发展的主流,为世界各国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的光通讯技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用于光通讯的光缆长度已经接近1500万公里,利用光缆传播的信息量达到了总信息量的97%以上。目前,我国在光通讯方面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光通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种类也越来越多,功能也越来越完善。

1.2 光通讯技术的特点

光通讯技术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的通讯方式而成为目前最主流的通讯方式,是因为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和长处。总的来说,光通讯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通讯容量大

通讯容量大是光通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是它能最终取代电波通讯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使将一百根传输用的光缆捆绑在一起,它也只有一根铅笔芯那么粗,一根光导纤维可以同时进行几个通道的电视节目和上千路电话的传送,其传送的容量远远大于其它通讯方式。这是因为光波与电波虽然都属于电磁波,但光波的波长短、频率高,因此在同样的情况下其对信息的传播速度就比较快。

1.2.2 抗干扰能力强

抗干扰能力强是光通讯技术的另外一个优点。如果利用同轴电缆进行通讯,则每隔1500米就需要设置一个中转机,而如果采用光纤进行通信,由于其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则可以每隔10-20千米甚至更远距离设置一个中转机。这大大降低了通讯系统建设的成本,同时维修保养也比较方便。

1.2.3 保密性能好

在进行光通讯的过程中,信息的传输过程只在光纤的芯区部分进行,这样就使得信息外泄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增强了光通讯的保密性。

1.2.4 铺设方便

由于光纤的体积比较小,重量十分轻,因此在进行通讯光缆的铺设时十分方便,可以选择直接埋于地下、通过管道敷设,也可以进行架空设置、进行水底铺设等。

1.2.5 造价低廉

光纤的主要生产原料是石英砂,而石英砂在自然界中的量十分巨大,因此随着材料生产和加工工艺的不断进步,光纤的潜在价格在未来会不断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2 光通讯技术的发展趋势

光通讯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尽管已经获得了比较大的进步,但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光通讯技术在未来需要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光通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2.1 向高传输速率方向发展

在通讯系统的发展中,人们一直追求更大的通讯容量和更快的传输速率,但这两者往往是矛盾的。在传统的光纤通讯中,以时分复用的方式进行,当传输速率每提高一倍时,则传输同样信息量的费用约下降10%,因此在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传输速率一直呈现出迅速增长的趋势。目前商业上应用的光通讯系统的传播速率已经达到了10Gbps,已经在网络上得到了大规模应用,更高速的信息传输系统已经成为光纤通讯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2.2 新一代的光纤研发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加,现有的光纤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光纤能够传输更大的信息量,必须研发出更大波段的光纤。目前为了满足网络建设和发展的需求,已经有许多先进的光纤品种被开发出来,如G.655和G.656等。在未来,微结构光纤的研发和应用将会更加普遍,并将最终取代常规光纤。

2.3 向全光网络方向发展

在传统的光通讯网络中虽然已经对网络中的许多节点进行了光化,但旧的元器件仍然在许多节点中继续使用,这使光通讯网络的传输容量大大受到限制。根据目前光通讯的发展趋势,预计在未来的十年中光通讯中的信息传播速率将会提高百倍以上,因此目前的网络远远不能满足信息传输的要求,往全光网络方向发展是未来的必然趋势。由于目前移动通信、电视及网络技术的迅速融合,使得光通讯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光分叉复用设备开始出现,这为全光网络的实现奠定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另外,在未来光通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无源光器件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这将会大大增加光通讯系统的安全性。

2.4 向更远的传输距离方向发展

光通讯的传输距离也是衡量光通讯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目前人类在这方面已经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目前,OFC2002已经可以以Tb/s的速度实现一万公里以上的信息传输,OFC2003在同样传输距离的传播速度可达3.8Tb/s左右。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光通讯的传输距离未来还会不断增加,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展开了超长距离(ULH)光通讯技术的研发工作,我国也将其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科技方向之一。

2.5 向宽带无源光网络方向发展

宽带无源光网络技术(PON)是一种支持一点到多点传播的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使用了无源光分配网,因此可有效地避免外界环境和设备对通讯过程造成的干扰,使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明显提高,成本大大降低。目前,宽带无源光网络技术主要包括APON、EPON和GPON三种技术。APON(ATM PON)技术比较成熟,但由于其系统较为复杂、信息传输的效率不是太令人满意,因此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普及;EPON(Ethemet PON)是将以太网和PON两种技术进行结合的一种光通讯技术,其扩展性好,运行和维护的成本较低,是未来比较有前途的一种光通讯技术;GPON是一种光通讯技术中传输速率超过1Gb/s的技术标准,这种技术可以对客户原有的信号进行封装,不基于指定类型的文件格式,因此其可以提供多种类型的接人服务,同时能够实现更高速的传播速率。

2.6 向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通讯技术范文第4篇

2.信息动态

3.未来互联网选路体系结构研究李乐民,LILemin

4.解读智慧地球中兴通讯技术 雷震洲,LEIZhenzhou

5.泛在/物联网研究续合元,XUHeyuan

6.40年网络技术发展历程何宝宏,于群,HEBaohong,YUQun

7.基于环境感知的异构无线Mesh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杨震,田峰,YANGZhen,TIANFeng

8.三网融合业务发展探讨宋俊德,SONGJunde

9.IP网的可测可控可管:问题、现状和若干重要研究方向孟洛明,MENGLuoming

10.智能电网中的信息安全技术杨义先,李洋,YANGYixian,LIYang

11.下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张宏科,郭华明,ZHANGHongke,GUOHuaming

12.专家题词

13.创刊15周年寄语侯为贵

14.大事记

1.无线网络能效的优化与评估王玮,张朝阳,余官定,WANGWei,ZHANGZhaoyang,YUGuanding

2.基于协同覆盖的绿色无线网络技术张武雄,胡宏林,杨旸,ZHANGWuxiong,HUHonglin,YANGYang

3.无线通信中的绿色自组织技术盛敏,黄超,李建东,SHENGMin,HUANGChao,LIJiandong

4.绿色基站解决方案与实现技术陈志萍,王利存,CHENZhiping,WANGLicun

5.面向绿色无线通信的基站体系结构侯延昭,陶小峰,HOUYanzhao,TAOXiaofeng

6.ZP-CI/OFDM:一种高功率效率的无线传输技术高培,陈肖虎,王军,GAOPei,CHENXiaohu,WANGJun

7.毫微微小区系统中的干扰分析与节能技术利用刘磊,方旭明,夏莹莹,LIULei,FANGXuming,XIAYingying

8.基于话务负荷的自适应绿色基站万科,何义,范培全,WANKe,HEYi,FANPeiquan

9.视频监控技术的智能化趋势朱秀昌,ZHUXiuchang

10.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的解决方案欧阳新志,OUYANGXinzhi

11.认知无线电中频谱感知技术的研究进展郭云玮,刘全,高俊,GUOYunwei,LIUQuan,GAOJun

12.频带聚合技术在LTE-Advanced系统中的应用张翔,王文博,彭木根,ZHANGXiang,WANGWenbo,PENGMugen

13.信息动态

14.基于LTEMBMS的手机电视业务的研究查敦林,王魁英,孙知信,ZHADunlin,WANGKuiying,SUNZhixin

15.物联网与泛在智能谢东亮,王羽,XIEDongliang,WANGYu

1.中国灾备标准和产业发展现状姚文斌,伍淳华,YAOWenbin,WUChunhua

2.持续数据保护技术刘建毅,LIUJianyi

3.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王树鹏,WANGShupeng

4.网络存储系统容错编码技术进展林胜,刘晓光,王刚,LINSheng,LIUXiaoguang,WANGGang

5.一种广域网环境下的分布式冗余删除存储系统尹玉冰,孙竞,余宏亮,YINYubing,SUNJing,YUHongliang

6.云灾备关键技术肖达,刘建毅,XIAODa,LIUJianyi

7.无线自组织应急通信网络的入网管理魏更宇,杨茗名,WEIGengyu,YANGMingming

8.无线自组织应急通信网络的多信道介质访问控制王枞,吴世竞,WANGCong,WUShijing

9.中兴通讯技术 支持应急通信的认知网络QoS技术张冬梅,张世栋,ZHANGDongmei,ZHANGShidong

10.信息空间的形成和发展王育民,WANGYumin

11.10GPON技术发展应用张沛,陈利兵,丁焰,ZHANGPei,CHENLibing,DINGYan

12.下一代互联网中名系统的研究林福宏,陈常嘉,LINFuhong,CHENchangjia

13.物联网与泛在智能2谢东亮,时岩,XIEDongliang,SHIYan

1.云计算热点问题分析李德毅,陈桂生,张海粟,LIDeyi,CHENGuisheng,ZHANGHaisu

2.云制造概论李伯虎,张霖,柴旭东,LIBohu,ZHANGLin,CHAIXudong

3.信息动态

4.面向服务的语义互操作性技术及其标准何克清,李兵,HEKeqing,LIBing

5.云计算中的按需服务熊锦华,虎嵩林,刘晖,XIONGJinhua,HUSonglin,LIUHui

6.云计算概念、模型和关键技术殷康,YINKevin

7.云存储技术及其应用周可,王桦,李春花,ZHOUKe,WANGHua,LIChunhua

8.云计算创新,让生活更精彩张为民,ZHANGWeimin

9.云存储应用中的加密存储及其检索技术黄永峰,张久岭,李星,HUANGYongfeng,ZHANGJiuling,LIXing

10.云计算技术及其应用赵培,陆平,罗圣美,ZHAOPei,LUPing,LUOShengmei

11.机器通信与网络演进王艺,WANGYi

12.云计算在电信领域的应用马苏安,MASuan

13.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软基站技术王喜瑜,郭丹旦,崔卓,WANGXiyu,GUODandan,CUIZhuo

14.物联网与泛在智能谢东亮,王羽,XIEDongliang,WANGYu

15.TD-SCDMA系统多频点组网研究金明,王文博,彭木根,JINMing,WANGWenbo,PENGMuge

1.对中国PTN行业标准及其关键问题的思考张海懿,李芳,ZHANGHaiyi,LIFang

2.综合信息

3.分组传送网标准进展杨剑,YANGJian

4.分组传送网技术发展中的若干问题荆瑞泉,JINGRuiquan

5.PBB-TE的结构特征与GMPLS控制技术韦建文,谢锐,金耀辉,WEIJianwen,XIERui,JINYaohui

6.分组传送网的环保护和生存机制陆月明,LUYueming

7.MPLS-TP的业务适配与标签转发机制张永军,张志辉,顾畹仪,ZHANGYongjun,ZHANGZhihui,GUWanyi

8.PTN时钟同步技术及应用李勤,LIQin

9.PTN技术与IP化移动回传网丛凯,赵福川,CONGKai,ZHAOFuchuan

10.PTN承载高精度时间同步协议技术研究李晗,LIHan

11.高带宽业务需求与宽带网络的演进王孝明,WANGXiaoming

12.运营商电信网业务和互联网业务融合发展的方式刑晓江,XINGXiaojiang

13.车载移动异构无线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刘富强,单联海,LIUFuqiang,SHANLianhai

14.基于R0F技术的EPON和WiMAX融合方案的研究,刘德明,吴广生,ZHANGShu,LIUDeming,WuGuangshenghHTTp://

15.云计算王柏,徐六通,WANGBo,XULiutong

1.层次式交换网络钱华林,鄂跃鹏,QIANHualin,EYuepeng

2.综合信息

3.一种可演进的互联网体系结构毕军,林萍萍,胡虹雨,BIJun,LINPingping,HUHongyu

4.未来互联网的承载网络中兴通讯技术 蒋林涛,JIANGLintao

5.泛在、移动互联网的体系结构苏伟,张宏科,SUWei,ZHANGHongke

6.互联网路由扩展性研究状况分析陆璇,王文东,程时端,LUXuan,WANGWendong,CHENGShiduan

7.未来自管理互联网的结构和机制李玉宏,程时端,LIYuhong,CHENGShiduan

8.物联网的业务及关键技术邢晓江,王建立,李明栋,XINXiaojiang,WANGJianli,LIMingdong

9.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的标准研究何宝宏,朱刚,HEBaohong,ZHUGang

10.通信运维管理发展趋势鲁春丛,LUChuncong

11.IP承载网面丢包问题的组网优化卢伟丰,LUWeifeng

12.基于低级别读写器协议的无线射频识别中间件系统张益,杨国,ZHANGYi,YANGGuo

13.全业务运营与IMS网络管理陈坚,王德政,刘蔚,CHENJian,WANGDezheng,LIUWei

14.使用OBSAI协议搭建多模基站的基带射频接口毛明,MAOMing

15.高速移动列车无线组网方案郭军伟,GUOJunwei

16.云计算2王柏,徐六通

1.2010年新年祝愿赵厚麟,ZHAOHoulin

2.物联网与M2M业务的战略思考祁庆中,QIQingzhong

3.综合信息

4.下一代协作式无线接入网的网络架构及性能陈沫,王启星,崔春风,CHENMo,WANGQixing,CUIChunfeng

5.认知无线电与多维度的协作通信杨光,YANGGuang

6.协作通信系统网络演进与干扰分析孙慧霞,SUNHuixia

7.LTE系统中的分布式空时中继技术卫国,张超,王磊,WEIGuo,ZHANGChao,WANGLei

8.协作通信网络中的中继节点选择技术张琰,盛敏,李建东,ZHANGYan,SHENGMin,LIJiandong

9.分布式协作通信网络中的MAC层协议盛敏,张琰,李建东,SHENGMin,ZHANGYan,LIJiandong

10.协作多点通信系统中的切换机制许晓东,陈鑫,李静雅,XUXiaodong,CHENXin,LIJingya

11.LTE-A中协同多点传输的联合处理预编码方法魏宁,李少谦,岳钢,WEINing,LIShaoqian,YUEGang

12.多点协作传输中的联合传输方法孙云锋,姜静,胡留军,SUNYunfeng,JIANGJing,HULiujun

13.LTE后续演进中基于频谱聚合的协同通信刁心玺,许玲,马志锋,DIAOXinxi,XULin,MAZhifeng

14.认知网络路由技术李红艳,李建东,周丹,LIHongyan,LIJiandong,ZHOUDan

15.TD-SCDMA系统中GPS失步对网络性能的影响姬舒平,刘志坚,董晖,JIShuping,LIUZhijian,DONGHui

16.云计算王柏,徐六通,WANGBo,XULiutong

17.李长春鼓励中兴通讯在国际上取得更大发展

18.CSL与中兴通讯共建亚洲首个LTE商用测试基地

19.2008-2009年度"中国最受尊敬企业"揭晓中兴通讯连续5年上榜

20.中兴通讯董事长侯为贵荣膺"2009年度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

1.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网络路由协议岩延,张宝贤,马建,YANYan,ZHANGBaoxian,MAJian

2.复杂网络与可扩展路由张连明,ZHANGLianming

3.综合信息

4.Internet域间路由系统:问题与挑战朱培栋,赵金晶,邓文平,ZHUPeidong,ZHAOJinjing,DENGWenping

5.可信路由机理及关键技术王洪超,郭华明,张宏科,WANGHongchao,GUOHuaming,ZHANGHongke

6.中兴通讯技术 基于名的平坦路由裘正定,熊轲,XIONGKe,QIUZhengding

7.IMS路由相关问题及安全分析方桂彬,李洋,张云飞,FANGGuibin,LIYang,ZHANGYunfei

8.车载AdHoc网络郝建军,罗涛,乐光新,HAOJianjun,LUOTao,YUEGuangxin

9.WSN中基于势能场的多策略路由协议徐寅生,任丰原,XUYinsheng,RENFengyuan

10.容迟/容断网络路由技术研究樊秀梅,李杨,FANXiumei,LIYang

11.对中国发展宽带接入及光纤的思考敖立,AOLi

通讯技术范文第5篇

《炼铁技术通讯》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该杂志是国内首批现代钢铁制造技术类期刊之一,为国内外广大钢铁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行业内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

炼铁技术通讯杂志的主要刊物内容涵盖了钢铁冶金、钢铁冶炼装备、高温冶金工艺、工程设计、自动化控制、新技术、安全环保等方面,以发表炼钢、炼铁、炉料制造、烧结等项目的关键技术以及行业最新动态为主,内容覆盖了从钢铁原材料准备到冶炼、连铸、轧制、热处理及检验等的全过程,旨在推动钢铁行业科技创新,促进冶金工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该杂志的受众主要是从事钢铁冶炼、制造、技术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行业专业人士、科研人员,以及相关高校院所的学生等。炼铁技术通讯杂志是中国钢铁行业的核心期刊之一,始终致力于打造精品刊物,为广大读者提供更优质的学术交流平台。在炼铁技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这显示出编委会和编辑部门在主题筛选和文章审校方面都具备了较高的素养和技能。炼铁技术是冶金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的发展和创新对于钢铁等重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这些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等进行关注和研究,对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改善,都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通讯技术范文第6篇

《中兴通讯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由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管,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航天广宇工业有限公司主办,CN刊号为:34-1228/TN,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兴通讯技术》杂志为通信技术类学术期刊。通过介绍、探讨通信热点技术,以展现通信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并促进产学研合作,发掘和培养优秀人才,为振兴民族通信产业做贡献。一直以刊载高水平论文作为最高目标。通过组建高水平编辑委员会和审稿人队伍、邀请业界知名专家组织专题稿件、针对最近理论和技术进展主动约稿等努力,热切希望与业界朋友一起,共同促进民族信息产业发展!

通讯技术范文第7篇

人们之所以如此喜爱新的通讯技术,除了便利之外,还在于技术能够带来超越平庸和当下的力量。超越当下、追求心灵的自由是每一个人的愿望,以往人们大多通过艺术的途径来实现这种超越,现如今手机与网络的融合使得网络无处不在,人们可以时刻把虚拟社会带在身边,打发任何一段无聊的时光,暂时从现实中抽离出来,在另一个领域与人沟通交流。当然,与追求艺术相比,这种对平凡生活的超越只能是一种技术性的超越,它不会带来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只是拓展了日常生活的空间和维度。一旦处理不当,对现实的冷漠和对虚拟的沉迷会让人失去融入社会、改造社会的热情,个人重新变成原子式的粒子,游离在社会中。这种结果应当是值得警惕的。

打破这种分散的状态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参与者不仅仅是个人,还有媒体等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特别是权威社会组织的有序性来调和个人的无序性,让人们体验到网络和现实距离的拉近,可以有效淡化这种疏离感,从而让生活更加真实,也让联结社会的纽带变得更加紧密。二维码的出现应该说就是这样一种尝试。一夜之间,二维码出现在杂志、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还有更多的行业也在应用二维码。当你走进一家咖啡屋,或是一家餐馆,店员都会亲切地告诉你可以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加关注,这样消费就可以打折。而当你翻看一本杂志,可以发现广告页上的商品旁边出现了许多个二维码,直接扫描就可以登陆网页购物,这种看到广告就可以购物的快捷方式被很多商家所青睐,而成本却很低廉。

网络是一个虚拟空间,它的载体可以是电脑,也可以是手机,智能手机可以说就是一个迷你电脑,而电脑就是放大了的手机。电脑和手机各自的发展为网络到达千家万户提供了物质载体,这种媒介融合的趋势今后会越来越明显,而每一次的突破都是人类交流史上的一次进步,代表了人类向着未知更进一步。

新技术的研发需要技术人员孜孜不倦地探索,而技术的发展走向却是我们可以预见的。使人类的三大传播系统——声音、文字和影像在网络上实现即时同步传播,并让这种沟通有效地和每一个人嫁接,是技术发展的终极目的。那么,技术的发展是否会有终止的那一天?我想或许不会的,技术的背后是规律,只要规律还没有被人们全部穷尽,那么技术也就不会穷尽。正如一句广告语所说:沟通无极限。技术也会无极限,同样,生活也将永远无极限。(北京 冉博)

网络版权之殇

从5月9日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秩序专项行动,主要针对当前网站登载新闻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整治新闻来源标注不规范、编发虚假失实报道、恶意篡改新闻标题、冒用新闻机构名义编发新闻等违规活动。

事实上,现今国内网络传播中的违规方式远不止上述几类病弊,客观审视,部分网络媒体大范围地侵犯原创作品的网络版权也是急需规范的问题。比如,一些网络媒体大量违规转载报刊原创图文作品,事先不告知原作者,事后不支付稿费,并且常常不搭理作者的主动问询;一些大型数字资源网站,擅自把作者首发于报刊的非论文式稿件,调整成论文的标准格式;一些网站遵循客户的需要,以网络媒体作者的原创稿件来吸引网民,从而达到扩大广告受众面的用意,乃至擅自把商业软文、图片直接混入原稿标题、主体内容,依旧不告知作者,不支付作者报酬;一些网站页面很容易找到色情图文,各类虚假欺诈广告盛行……

更有意思的是,诸多网络媒体为撇清责任,一般也在相应网页底部或干脆另附单页,刊载相关的版权告示、法律声明或免责声明,这些声明往往经不住推敲,试图用单方面的格式合同维护自身的狭隘利益,有意无意地侵犯了作者的权益,也伤害了网络媒体的信誉。

笔者以为, 时下有关部门规范互联网的专项活动,作为治理网络媒体违规传播行径,具有其积极的意义,但随后的规范行动还应逐步推进,换言之,还应进一步规范网络媒体的其他违规行径。国内众多网络媒体的传播活动,应遵守我国现行的著作权法、侵权责任法、合同法、信息网络传播条例、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西安 吴志强)

“政治家办网”,贵在与时俱进

对新闻网站而言,要始终坚持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把网站打造成为不可取代的民意表达和党委、政府倾听民声的主要场所,开展群众工作的有效平台,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

最近,湖南省委宣传部召开省直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说,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牢牢坚守媒体的党性原则和社会责任,把正确导向的要求贯彻到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做大正面宣传,壮大主流舆论。

“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的观点内涵丰富,思想深刻,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对新闻宣传工作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坚持“政治家办网”,贵在与时俱进。

可以说,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传媒业的高度发达,使得新闻与政治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有人说,互联网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拓展了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空间,这不无道理。强调政治家办网,正是现代媒体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对新闻网站而言,要始终坚持把“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把网站打造成为不可取代的民意表达和党委、政府倾听民声的主要场所,开展群众工作的有效平台,弘扬主旋律的重要阵地。

坚持“政治家办网”,首先要具备政治家头脑。时刻注意站在政治的高度,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看得准,看得深,看得远。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绝不含糊;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能够认清本质,明辨是非,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做到不依靠危言耸听、虚张声势和哗众取宠来提高点击率,而是坚持用公信力来提升影响力。

坚持“政治家办网”,其次要当好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不仅要学会向“上”看,把学习党的文件和上级主要领导人讲话看做职业工作;更要学会向“下”看,多听听人民的声音、群众的声音、基层的声音,因为“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是衡量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网站办得好不好?当然要让人民群众来检验和评判。

通讯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语音通讯技术;分析

在网络技术当中,P2P网络通讯系统中的语音技术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项技术,当前,该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是较为成熟的,在服务器的稳定性上以及用户的安全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所以相关企业都在研究这项技术,希望这项技术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来发展,所以很多人在这项技术的研究上都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1、主流P2P网络通讯系统简介

P2P网络通讯系统就是在所有的技术当中都采用P2P技术能够实现功能和效率上的一些非常细致的效果,所以现在的网络通讯技术中也经常使用这种较为成熟的技术。

Skype是在其他的系统基础上不断发展来的,这种系统能够为全世界的个人电脑提供非常高质量的服务,同时在价格上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所以相对于其他的技术来说,这种系统在语音服务上也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因为这种系统经常用于商业运营,所以其具体的设计保密性也非常强。

该系统采用了较为以P2P为中心的网络技术。该系统中一共有两种节点,一种是普通节点,一种是超级节点,一般来说普通节点是用来保持语音对话正常运行和取消信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程序,超级节点可以把普通节点通过一定的处理最终将其连接到网络上,一个普通节点要实现更加高级的功能必须要通过超级节点的加入才能将其实现。

2、研究平台介绍

2.1研究平台的选择

P2P网络语音系统的所有功能都要依赖于P2P网络特定的平台实现,只有按照其应有的程序来执行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同时,不同的P2P平台也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对于语音通讯系统所起到的作用也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所以选择一个相对较为合适的平台对于实现效果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2.1.1平台选用的原则

1)系统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P2P网络平台在结构形式上有很多不同的特征,在选择平台的形式时应该选择更为适合的网络架构也就是上文中我们所提到的中心化网络架构,同时在通讯终端的选择上也要选择比较有优势的经典类型。

2)功能的完整性和系统的模块化。要更好地保证一次性语音通讯质量除了要做好语音系统的设计工作还要在很多与之相关的其他功能上多下功夫,比如说用户管理和对话管理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整个系统的设计当中能够做好语音模块的相互转换和融合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更好地保证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日志系统的完整性。在语音系统的验证工作上也存在着很多的讲究,整个验证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依靠系统运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来支持,这些数据就来自于日志系统。

2.1.2平台的选用

在平台的选用上可以选择已有项目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的系统平台,但是一定要能够满足很多的windows用户的使用需求,从开源系统的角度上来说IHU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这个系统只能支持一些固定的操作系统,同时还不能支持windows系统的正常使用,所以要实现更好的功能和效果还要选择自主研发的P2P网络平台。

2.2 P2P网络系统平台

这一系统平台采用的是部分中心化的网络架构,这种架构能够非常好地起到保护整个系统的作用,而且在语音通讯质量上也有着非常好的表现。

从P2P网络组成的角度来看,在整个系统的网络架构中只有两种类型的成员:独立于P2P网络、备份所有用户注册信息、辅助用户完成认证的登陆服务器,以及其它所有参与到系统中的构成P2P网络的网络节点,因为超级节点是从普通节点中动态选择生成的,理论上并不需要特别进行部署。但在实际情况下,由于Power-Law定律的存在,为了保障系统的整体性能,也有必要人为地在网络中部署一些负责超级节点的工作的服务器,尤其是在不同类型网络的交界处。如果按照在系统中所起的功能来划分,整个系统的网络架构中的所有成员则可以分为三类:负责为系统所有节点提供特定服务的全局服务器,为某区域节点提供特定服务的超级节点,以及处于架构中最为边缘、不为除了通信节点之外的结点提供服务的普通节点。

3、功能介绍

3.1语音捕获和播放的目标

捕获和播放语音,需要围绕音频设备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必须对硬件设备进行操作,这些工作同操作系统是密切相关的。由于研究中选用的系统平台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对于语音捕获和播放的研究也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P2P网络语音通讯系统中进行的语音捕获和播放,除了能简单地获得和放出语音内容之外,还需要满足一些其它的要求:

1)连续性:在通讯过程中,发送端的语音捕获和接收端的语音播放都是连续不断的,而不像语音文件的录制和播放,有一个明确的终点。这即意味着在一个通讯过程结束之前,系统所传递的语音数据的总量都是不明确的;每一个通讯过程所传输的语音数据量也是不相同的。

2)实时性:通讯的双方需要进行相互交流,这样的交流要求语音从一端发出到另一端听到的过程必须有实时性,作为这一过程中的步骤之一,语音捕获和播放也需要做到尽可能缩短时延,以保证实时性。

3)多路混音:多人语音通讯带来的数据量是能体现P2P网络在通讯系统中的优势的地方。而只有实现多路混音,才能实现多人语音通讯的功能。

4)自由的参数控制:无论是语音的发送端,还是接收端,都有对语音数据的相关参数进行自由设置的需求,例如调整音量、加入某种音效等。

5)有限的资源消耗:对于一个P2P网络语音通讯系统而言,本身就采用了富客户端的设计,为了不进一步的加大对于系统资源的耗费,在进行语音捕获和播放时,也应当节省使用资源。

3.2 Windows下的音频捕获和播放

实现Windows下的音频捕获和播放主要有三种方式:通过高级音频函数、MCI设备驱动程序低级音频函数MIDIMapper、低级音频设备驱动114;以及DirectSound。第一种方法因为经过了包装,在使用上相对简单,但在操控上不够自由;第二种方法的使用要困难一些,但是对音频数据的操控更为灵活;采用DirectSound的方法,能够取得最好的效率。

4、结语

在网络语音通讯技术中,选择好平台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了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对于网络系统功能和性能上的优化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随着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我国的P2P网络通讯技术能够体现出更为强大也更为使用的功能,从而为网民提供更加边界更加实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永峰.因特网语音通信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通讯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光纤;通讯技术;特征;分类;发展现状;传输;线缆;分析

光纤通讯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导纤维进行信号传输以实现信息通讯的一种技术和手段,它是社会经济与时展背景下,信息通讯技术领域中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转折。光纤通讯技术在实际信息通讯应用中,具有通讯占用空间小以及传送量大、信息传送质量高、抗电磁干扰等多方面突出的特征和优势,具有相对广泛和普遍的应用。本文在对于光纤通讯技术特征与分类分析基础上,结合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对于发展特征与前景进行分析展望。

1 光纤通讯技术及其特征、分类介绍

1.1 光纤通讯技术与特征优势分析

光纤通讯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导纤维进行信号传输通讯的技术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光纤通讯技术进行信号传输所占用的空间比较小,并且能够传输的信息容量比较大,具有信息传递质量高、抗电磁干扰等应用特征和优势,因此应用范围与实际应用情况都比较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信息传递与通讯传输中,光纤通讯技术是通过光通讯系统中的信号通讯与传输实现的,而光通信系统在进行信号通信与传输中,不是通过单根的光导纤维进行信号传递实现的,而是在多根光导纤维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所组成的光缆实现信号的传递与通信的。通常情况下,在一根直径约为1厘米的光通信系统光缆中,就有将近一百根的光导纤维,进行信息通信与传输中,光缆和电缆一样也可以通过空中架设或者地下埋入、海底铺设等方式,进行信号传递与通信传输应用。总之,光纤通讯技术与光通信系统的应用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激光通信在实际中的应用与发展。目前,光网络通信系统中,主要架构内容有光网技术合作计划以及多波长光网络、泛欧光子传送重叠网、泛欧光网络、光通信网管理、波长捷变光传送、光城域通信网与接入网等研究项目,在光纤通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2 光纤通讯技术的分类介绍

结合实际通信传输中对于光纤通讯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光纤通讯技术主要包括光纤光缆技术以及光有源器件、光无源器件、光复用技术四种技术类别。其中,光纤光缆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包括通信系统应用光纤和特种光纤两种,早期的通信系统使用光纤主要有3个传输窗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逐渐出现了第四窗口以及第五窗口、S波窗口,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五窗口,也就是全波窗口。光有源器件中,超晶格结构材料以及量子阱器件的发展已经成熟,并能够大量生产,比如多量子阱激光器等。光无源器件与光有源器件一样是光纤通讯技术中不可缺少的器件设备。

2 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前景展望

2.1 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与特点分析

在光通讯技术领域中,光通信的发展出现要比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出现早,其中,最早以美国贝尔光电话的研究提出为标志,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光电话也逐渐发展成为红外电话线,通讯传输中保密性更强。此后,激光的出现促进了光通讯技术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且在通讯传输应用中激光能够像无线电波一样进行调制与解调应用。但是,应用激光进行通讯传输的最大障碍就是容易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并且通信传输过程中大气层内信号会出现衰减,而光导纤维通信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出现与发展应用,对于激光传输中大气因素影响有了很好的避免和控制,并且促进了激光通信技术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结合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过程具有实现超长距离传输和新型光纤不断出现并应用两个突出特点。首先,在网络通信传输中,无中继传输是骨干传输网络的发展目标,而目前的发展与应用实际中,利用色散齐理技术实现的无中继传输,能够实现2000km到5000km距离的通讯传输,而改进光纤指标,延长光传输距离是目前光纤通讯技术发展与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次,为了适应光通信传输市场的需求,进行新型光纤的研究设计与应用也是光纤通讯技术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2.2 光纤通讯技术发展前景展望

结合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现状与特点,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前景主要倾向于四个方面。首先是新一代光纤的发展研究,其中所说的新一代光纤包括全波光纤与非零色散光纤。其次,光纤通讯传输中超高速系统的研究设计。传统的光纤通讯与发展中,始终是按照电的时分复用方式进行发展变化的,而随着光纤通讯传输技术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变化,为了满足下一阶段的光纤通讯传输技术需求,光纤通讯技术的研究发展中会逐渐倾向于按照光的时分复用方式进行通讯研究与发展。再次,光纤通讯技术的研究发展还会朝着超大容量的WDM系统以及全光网络的研究发展与应用上靠近。这也光纤通讯技术发展下,社会需求的推动与满足体现。

总之,光纤通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通讯技术与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为突出的特征优势,进行光纤通讯技术及其发展的分析,有利于促进光纤通讯技术的研究发展,促进光纤通讯技术在实际中的推广应用,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尚峰.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及在黑龙江省的应用历程[J].才智.2012(17).

[2]黄连生,傅鹏,王林森,王祥学.光纤通讯技术在晶闸管触发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电子技术.2011(11).

[3]张允刚.基于现代技术角度下对光纤通讯传输技术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10).

[4]冯毅,林榕,冯岩,宋桂奇.利用数字通道传输自动化信息的方案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12).

通讯技术范文第10篇

驱虫斑鸠菊注射液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研究 邓瑞春,周勇,张文生,徐建国,尚靖,王旭丹,于鲁海

植物激素对棉花体细胞胚胎发生的诱导及调节作用 王清连,王敏,师海荣

平菇种内原生质体分离与融合杂交育种技术的研究 李省印,李孟楼,胡彩霞,常杨生,李鸣雷,张勇

大蒜有性胚培养首次成功 徐培文,崔德才,杨崇良,曲士松,刘冰江,王效睦

一种快速鉴定转基因植物纯合体的新方法 杜春芳,李朋波,李润植

柞蚕蛹卵巢细胞的初代培养 董社琴

荔枝基因组DNA的提取 李明芳,郑学勤

2例PCR扩增失败的分析与探讨 王天云,臧卫东,赵清赞,王建人,薛乐勋

狂犬病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袁慧君,王三虎,秦鄂德

多功能转录因子CTCF研究进展 何莉,朱旭东,黄培堂

树突状细胞和癌症的免疫学治疗 展德文,刘向昕,张兆山

鼠疫耶尔森氏菌基因表达的环境调节 庞昕,杨瑞馥

EB病毒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 胡蓉,刘志敏

利用巴斯德毕赤酵母表达外源蛋白的研究进展 余祖华,王红宁

重组工程系统研究进展 于梅,周建光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方法的新进展 周延凯,周建林,聂东宋

基于PCR的cDNA基因克隆技术研究进展 蔡欣,陈宏,汪虹英

基因工程技术在降解农药中的应用 薛庆节,闫艳春

藻红蛋白光敏剂研究进展 蔡春尔,吴庆磊,徐春和,何培民

硫酸软骨素研究现状 徐庆阳,黎兴荣,石墨,陈宁

生物工程实验室与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 程小兵,梁爱华

苏云金芽孢杆菌毒力检测方法综述 曲冬梅,弓爱君,高鹤永,邱丽娜

植物几丁质酶的基因工程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高宇,亓岽东,谢响明

延长果实保鲜期的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黄凤兰,陶然,魏琪,李瑞峰,胡宝忠

抗菌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 王鹏,罗建斌,李洁华,谢兴益,钟银屏

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及其应用 毕玉晶,翟俊辉,杨瑞馥

蛇毒类凝血酶Calobin cDNA的设计合成与克隆 袁盛凌,段海清,张兆山

菲律宾蛤仔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RAPD分析 骆轩,江树勋,高如承,王静

EB病毒早期蛋白P54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研究 齐建国,周为民,谷淑燕

大肠杆菌热稳定肠毒素与霍乱毒素B亚单位融合蛋白免疫原性的评价 任立成,赵志虎,刘传暄,赵之伟,马清钧

酵母双杂交相关方法的改良及应用 徐文琳,廖志勇,王春丽,余利红,王新兴,尹昭云,张成岗,钱令嘉

雌激素受体β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转录活性测定 谢向阳,叶棋浓,刘亚玲,朱建华,丁丽华,文春根,黄翠芬

人类细小病毒B19壳蛋白VP2在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周为民,谷淑燕

耐低温β-葡聚糖酶高产菌株的选育 孙玉英,王瑞明,关凤梅,郭利美

MMP-2结合肽-蜂毒素杂合基因的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 刘嵬,郭晓强,颜军,王智,苟小军

重组人胰岛素的纯化及其性质的初步研究 翁樑,刘丽军,王智,刘丹,谢晓娜,周秋丽,刘嵬,苟小军

三种中药处方对SARS相关冠状病毒体外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朱舜亚,李晓萸,魏云玲,杨佩英,秦鄂德

机械振荡对猕猴桃愈伤组织ATP含量的影响 阳小成,王伯初

钙、磷、镁和钾对雪莲细胞悬浮培养的影响 高丽华,胡显文,刘波,李世崇,胥照平,赵德修

SARS病毒S蛋白三维结构预测 岳俊杰,汪莉,王月兰,李北平,梁龙,俞炜源,黄培堂

大肠杆菌粘附因子K-88抗体ELISA检测法的建立 于芳,陈添弥

实现PCR热启动的一种简便实验室技术 雷萍,杨水云,李续娥

一种高效转导蛋白质入哺乳细胞的方法--HIV TAT介导法 吴勉云

细菌人工染色体及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张达,朱厚础,黄留玉

大肠杆菌重组工程 白光兴,孙志伟,俞炜源

线粒体DNA及其应用 齐小辉,马玺,赵凯,王世伟,马玉超,周东坡

烟草花叶病毒复制酶介导抗性的研究进展 邵碧英,吴祖建,林奇英,谢联辉

蛇毒类凝血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袁盛凌,张兆山

转基因植物的表型变异、分子检测与遗传分析 杜春芳,李润植,刘惠民,任志强,李朋波

芋螺毒素MⅦA研究进展 蒋世卫,周晓巍,黄培堂

β-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生物制药领域中的应用 张钰,程度胜

海带多糖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赖晓芳,沈善瑞

骨形态发生蛋白-7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李慧卿,韩金祥,李腾国

A型肉毒毒素轻链基因的克隆及其结构分析 贾宏丽,赵金红,王景林,康琳

基因芯片接触式点样条件的优化 黄海燕,韩金祥

声波刺激对中华猕猴桃ATP含量的影响 阳小成,王伯初,段传人

复合探针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陈苏红,王小红,张敏丽,王升启

基于PC声卡的生物医学电信号采集方法 高建华,李朝友

分光光度法测定水母雪莲细胞培养物中的总黄酮 高丽华,胡显文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研究进展 张伟,刘志敏

乙酰肝素酶的结构、功能及调控 李燕杰,彭清忠

合成肽疫苗的分子设计 张洪勇,金宁一

核糖体展示及体外分子选择与进化 王景林

血脑屏障与脑药物转运 颜冰,黄培堂

RNA干涉与功能基因组 赫然,刘秋云

链替代扩增反应研究进展 韩延平,杨瑞馥

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和生物信息学 翟俊辉,杨瑞馥

控制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策略 段涛,王慧娟,谷淑燕

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王晓伟,端青,张宝元

刺桐属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 陈黄实,任启生,宋新荣,黄子才

应用植物表达系统生产疫苗的研究概况 孔桂美

转基因植物中外源基因沉默机制及防止对策 吴迪,朱延明

肽合成中多对二硫键的形成策略及分析方法 周艳荣,戴秋云

代谢网络定量分析研究进展 魏春,陈宁

乳酸发酵动力学研究进展 陈育如,夏黎明,岑沛霖

上一篇:公共英语范文 下一篇:护理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