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06:12:21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1

关键词:中国菜名 跨文化交际英译 语义传递与文化传播 经济发展

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菜名的翻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这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只是涉及语符之间的转换,而且关乎到文化之间的交融。虽然说语言承载着文化,但是,中国餐饮业的海外发展和壮大作为世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涵括的菜肴名称英译就不再是纯文学意义上的文本翻译行为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应属于外宣性质意义上的一种对外传播活动,甚或可以说得上是一种完全的对外经济活动,因为菜名的英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驱动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这就需要在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中运用必要的增译和凸显等翻译手法,确保译名能充分体现出菜肴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1 中国餐饮国际传播的有效性

1.1 沟通方法和策略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发展,世界经济的重要性研究中国菜肴名称的汉译英翻译(汉译英)跨语言与跨文化交际的原则、方法与策略,和国际交流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兴趣和关注从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组织。这类跨语言与跨文化交际涉及语言的过渡符号,又是文化的融合。在中国餐饮业工业的海外发展和扩张,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经济活动,中国菜肴名称的翻译不是一个纯文学文本翻译任何更多,虽然这是众所周知的,语言总是进行文化。在一定意义上的对外宣传,对中国的翻译活动菜的名字是一种国际间的交流,更是完全的,它是一种对外经济活动。为什么它说是一种经济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中餐菜名的英译是好还是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和中国餐饮规模在国外发展的,当然,反之亦然,将推动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所以,在为实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的经济效益,放大和突出一些专业的技术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使区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包括在中国菜的名字。

1.2 菜肴名称的质量翻译

在中国菜名的英译过程中(尤其是艺术菜的名字),无论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可以丰富传递到英语的目标语言受体或不判断正确或不正确的英文名称翻译中文,源语。对当然,在翻译活动的中国菜的名字的含义语言符号,也就是说,词的内部意义,而不是字面上的词义的词,应该是近似的(接近原文的意思源语言)转移到目标语言中,可以对目标有帮助语言受体对源语的理解。这是基础翻译,无论是从文化的角度关注翻译活动通信中的传输或经济有效性。为了真正的转移受体的原意,译者可以利用翻译的方法意译(如解释、说明和补充等)。在过去,它不是作为一种翻译中的大多数中国学者的方法,但在这文章,就作者而言,应分为翻译技能.此外,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技巧,真正转移源语言的原始意义,它将为目标语言受体,有助于获取的义信息和文化信息源语言的。

1.3 菜肴的传播性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翻译活动中国菜的名字不仅带有近似传递的内在意义源语和原始民族文化的完整传播,但也是世界上扩大中国的负担。所以,为了得到所谓的翻译中的对等,零翻译和音译一直被视为最好的翻译方法,这通常是用来保持原来的意义的没有失去或歪曲任何语义的目标语言的源语言信息,不误解源语中的真实文化。所以,提出在翻译中“直译”的方法用汉语拼音,名字也叫“文化移植”,该文的研究内容是在海外市场上对中国菜的象征。尤其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国际传播中,这两种翻译方法都适用于中国人的时间。

2 目标语言中的文化。

2.1 直译及创新

正如每个人都知道的,许多英语单词,西方菜肴名称的结构特征,笔者将采用的方法直译(在意义上说,逐字翻译,当然,没有死翻译)在现实的菜的名字翻译为英译;艺术菜的名字,音译和意译都提出了解决文化保护、语义信息传递与艺术美学鉴赏。在一定程度上,翻译的活动是另一种创造不同于原始的文本创作。在翻译过程中已被目标接受的传统的音译菜肴名称受体,我们直接采用他们没有额外的想法改变的形式传统菜肴的名字,但对于其他菜肴的名称与不同的中国特征,特别是包括一些典故、传说或寓言的名字,等等,或不能转移到目标的菜肴名称的意义受体在一个或两个字,译者应履行他或她的主体性,采取翻译方法借谐音译翻译它很容易创造一些美好的菜肴名称的翻译,如gobelive(狗不理),Longkudo(龙虎斗),等。这些谐音音译名称简单的菜,指定的名称,在目标语语境和生动朗朗上口,最重要的是,他们很容易被目标传播和记忆受体。因此,这种创新有助于品牌建设,促进中国菜在世界上的影响。

2.2 翻译的多样性

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音译或零翻译实际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世界,从而促进海外人民了解中国:中国文化,中国独特的美学和社会价值观等。食物被认为是所有人的第一必需品在地球。它是在中国的情况以及在世界。对于中国菜的名字从中文到英文翻译,适当的翻译名称可以帮助目标语言受体把握源语的特点和文化包含在它。在避免歧义和减少目标的前提下受体的阅读困难,最好把视觉的非口头的图片菜到适当的音译菜的名字,这是方便的受体识别的源语言文化的魅力,并有助于使他们在世界上广泛传播。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从语义、语法和社会功能的原始文本的等价性,特别是,目标受众的反映相当于源受众的时候他们读不同的课文。至于中国菜的名字在英语中的翻译跨文化交际,包括翻译学的各个方面。

在实际翻译活动中,目标语词汇的贫乏译者将是一个可怕的问题,这将使翻译文本无聊而固执的。因此,任何译者都应该不时地扩大词汇量在头脑中,充分把握目标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源语言。好的行业是不可能有发展和扩张的没有好的宣传。在广泛传播中国美味的食物的过程中世界上,它需要适当的目标名称与美丽的话此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式菜肴名称的翻译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保持使用的综合中国菜的名字翻译的目标名称,不要随意改变。

3 结语

菜肴的跨文化交际翻译讲究的是翻译目标的实现,译者在不同的场合和语境中往往就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但就中国菜肴名称的对外传播效果而言,某道菜名的翻译一旦确定下来并已广为国外受众接受后,则不可随意更改和任意替Q。如何跨越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用英语准确生动地翻译好中国菜名值得学者们去努无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方法,都必须无条件地确保菜肴的本质及特色能充分再现于译文之中;译语语言的运用也应该在符合译语受众的审美情趣上下工夫,在尊重译语受众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尽量将原语中民族性的语言特征保存到译语中去,让译语受众充分领略中华民族语言的无穷魅力。在中国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应该尽量做到译名统一,避免一名多译和名称混淆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229.

[2]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旅游局.中文菜单英文译法[Z].2008.

[3]陈喜荣.从功能语法语境理论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95-99.

[4]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5]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陈家基.中式菜肴英译方法初探[J].中国翻译,1993(1):67.

[7]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2

关键词:关联理论;三元关系;源语意图;认知语境;翻译策略

翻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交际活动,是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交际行为,这种语际转换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这样一种三元关系。以前的各派理论对翻译过程的阐述都各有其合理性,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三元关系。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的三元关系。

一、关联理论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

从古至今,交际观历经了数种变迁,而随着交际观的变化,相应的翻译观也有所改变。关联理论产生之前,各种翻译观点采用了静态描述的方法来建构自己的翻译理论。翻译一直被看作是一个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二元过程。这种二元论忽视了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由此创建的翻译理论只能是片面的。正是因为传统交际观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试图较合理地解释交际现象,它折中了交际代码说和交际推理说。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即说话人通过明示行为向听话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听话人根据对方的明示行为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在这种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Wilson的学生Gutt又进一步发展了关联理论,并把关联理论和翻译结合起来,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该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对源语进行语际阐释的明示推理过程,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式。译者要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语码的取舍,使译文读者找到译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也就是说,译文必须以最佳关联性为取向。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的原则和标准。翻译的成功取决于相关因素的趋同度,趋同度越大,翻译越成功。

二、翻译过程中的三元关系

由于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和文化,有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就使得明示推理行为具有了双重性。译者一方面要根据原文作者的明示行为进行推理,取得理解原文的语境效果;另一方面还要把所理解的原文作者的意图向译文读者明示,使译文读者根据译文进行推理,取得语境效果。

1.准确理解并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翻译不仅是译义,更是译意。这个意,就是指意图,即原文作者的意图。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翻译交际活动的成功,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信息意图,更重要的是要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在两者不可求全时,则取其交际意图。而原文作者和译者认知环境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干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这就要求译者首先对原语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充分了解原语与译语在句型结构、词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其次,译者要了解原文的交际背景、上下文关系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以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为例:

(1) 你吃了吗?

译文1:Have you eaten?

译文2:Hello, how are you?

(2) 这叫做负荆请罪。

译文1:It is called "apologizing with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on one's back".

译文2: It is called abject apologies.

句(1)是汉语中人们打招呼的习惯语。从文字的信息来看,似乎可以译为Have you eaten?但人们翻译时只取该句的交际意图,一般按照英美文化的习惯译成Hello, how are you?这样才能取得交际成功。句(2)“负荆请罪”的中文表层信息是“背着荆条向别人道歉”,深层信息是完全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请求对方惩罚。译文1虽然保持了原文的表层意思,但对于绝大多数未读过《史记》的西方读者而言,会对“apologizing with twigs of the chaste tree on one's back"这个短语感到不知所云。译文2的abject apologies(可怜兮兮地向对方道歉),虽然没有传达原文的民族色彩和语言特色,但却基本上反映了原文的内涵意义。也就是说,通常我们会取译文2所传达的交际意图,而不取译文1所传达的信息意图。

2.照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在充分理解原文之后,译者还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选择适当的语码把原文作者的意图再现给译文读者。而在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交际中,认知环境差异影响着译文读者对译文的理解。译者为了确保译文读者能够正确理解译文,推断出源语作者意欲传达的信息和意图,需要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估计。通过译文内增词、译文外增词加注等策略填补译文读者所缺省的文化图式,使读者能够认同源语中所预设的语用信息,并据此寻找到语符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获得对原文的正确理解。看下面两句:

(3) Although the United States opened the way for the commercial exploitation of space, Western Europe is now taking the lion's share of the benefits.

(4) 他在戏中扮演包公

句(3)中“the lion's share”指“最大或最主要的部分”,这对英语读者来说是明白无误的。但如果直译成“狮子的分额”,汉语读者恐怕会不知所云。为了照顾汉语读者的认知环境,我们可把隐含意义明晰化,意译为“最大的好处”。全句译为:虽然美国开辟了对宇宙进行商业开发利用的途径,但正在从中获得最大好处的却是西欧。句(4)中包公是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这一词在英语中属“空缺”词汇,其形象多数英语读者不熟悉,直译回使译文读者困惑难懂,意译又会失去原文的文化特色。因此,译者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在括号内加注。译为:He played the male role of Judge Bao (the just and impartial judge in Chinese history) in the opera..

综上所述,在翻译中,译者究竟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取决于源语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根据源语作者意欲传达的语境效果的大小,译者可以决定是直译还是意译、是异化还是归化;对译文读者认知语境的估计,译者可以决定是增译还是减译、是改写还是替换。然而这二者并非是割裂的,它们共同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关联理论的翻译观给了译者较大的自由度,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境里可能有不同的翻译方法。如one stone kills two birds 可保留原语文化特征,直译为“一石二鸟”,也可舍弃原文形象意译为“一举两得”,还可转换形象译为“一箭双雕”。译者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是译文读者找到译文与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就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在关联理论框架下,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译文应当被看作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合作、交流的结果。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直接影响着对源语作者意图的接受,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又能改变或加强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接受源语意图。反过来,源语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又决定翻译策略的选择和采用。源语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者的翻译策略,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参考文献

1、Sperber, Dan&Deridre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fnition[M]. Cambridge: Blackwell, 1986/1995

2、Gutt,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M].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l, 1991.

3、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3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英语教学 策略

从人类有了语言交往,翻译就产生了。几千年来,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关于翻译的研究不断深入,涌现出丰富的翻译理论和众多翻译学派。其中,目的翻译派是最具代表性的学派之一,近年来,该理论在中国翻译界和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不少专家和学者撰文介绍目的翻译理论。研究者总结了该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翻译目的论理论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翻译目的(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一、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现状

翻译教学一直受到广大学者尤其是翻译教学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而在中国,现今的翻译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传统的翻译教学认为:翻译就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完成练习,教师给出参考译文,结合译文讲解技巧”。翻译仅被视为一种词汇、短语以及句子的语码转换,这给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带来了阻碍,学生过于重视对等,却忽略了文本的整体性,造成了交际活动的失败。这种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多数学生对翻译学习失去兴趣、翻译水平无法取得更大进步的局面。

二、策略

1.明确目的翻译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翻译目的论

认为译文最终是为读者服务的,译者应遵循的原则实际上是译文功能目的论。功能目的论反映在教学上就要求学生明白翻译的预期目的,目的不同则翻译策略也不同。翻译有确定对象,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学生在翻译实践中要理论联系实际,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体现译文的功能性,达到预期的翻译目的,给出读者满意的译文,满足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求。

2.加强翻译理论的讲解。翻译理论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但英语专业本科生传统的翻译课教学基本围绕翻译技巧讲解,老师认为翻译理论晦涩难懂,在课上往往避而不谈。更有不少学者认为翻译理论是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课程,无需给本科生讲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进行翻译实践时,由于缺乏理论指导,书本上的各种翻译技巧也无法熟练应用,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导致翻译教学效果低下。针对这一问题,翻译课中除了进行翻译实践方面的训练之外,还应注重选择实用性强的翻译理论进行讲授,以理论指导实践,真正提高翻译水平。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效果。翻译的跨文化性决

定了其根本任务不是语言的转换而是信息的传达。如果脱离文化背景,语言错位,信息载体的作用也将大打折扣。从这个角度来看,熟悉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比单纯掌握两种语言显得更为重要。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逐渐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使学生着眼于翻译的整体功能,充分考虑译文交际情景,优先解决语用和文化问题。教师应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和学生毕业去向选取合适的翻译资料,培养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结语

随着国际间经济与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急需大批翻译人才,当前的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把目的翻译理论引进翻译教学是高校翻译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举措,这对于更新翻译教学理念,改革传统翻译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更好的翻译人才,无疑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院级课题结项成果之一。项目名称:目的论关照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探索。项目编号:2011008.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2002(4).[2]傅敬民,张顺梅,薛清.英汉翻译辨析[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8).

[3]陈国荣.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3(3).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4

关键词:纽马克理论交际翻译法被动语态定语从句

中图分类号:G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1-124-03

一、引论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翻译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科技英语英译汉在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伍锋,何庆机,2008:19)从科技英语实用性和文体特点出发。本文选取某教学法英语学术原著的片断作为翻译对象,将从纽马克翻译理论出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所属的文本类型;2)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以被动语态和定语从旬为倒,详细阐述这两种句型的翻译方法。

二、本论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ark)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2004)根据语言学家比勒(BuhleO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将语言功能分为6种,一个文本可能具备一种功能,也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但以其中的一种功能为主。以此为依据可将文本分为相应的6种类型。本文着重阐述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用语言描绘、叙述或说明有关事物的情况。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包括有关科学技术、商业、工业和经济的文本,如教材、新闻报导、论文、备忘录、会议记录等。

纽马克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在“语义翻译法”中,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在“交际翻译法”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许钧,2004:176)。语义翻译法集避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纽马克认为用语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得视原文文本类型、语义单住的重要性和翻译的目的而定。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厦原语言性文奉和文本片段,适宜用交际翻译,如许多非文学作品。新闻报道等。但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其表述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哲学、宗教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如自传、私人信件、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应用语义翻译。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论著主要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因此。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适合英语学术论著的翻译。下面具体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学术论著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而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为某类读者“量体裁表”,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二)被动语态的翻译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5

[关键词]翻译能力 交际翻译任务 职业翻译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刘彤(1972- ),女,江西兴国人,赣南师范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陈学斌(1972- ),男,江西寻乌人,赣南师院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教学。(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9

一、引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入,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愈发得到社会的重视。尽管目前我国约有3亿多人在学英语(专业和非专业),但根据国家外文局调查,目前我国从事同声传译和书面翻译的高端外语人才严重缺乏,能够胜任中译外工作的高质量人才缺口高达90%。这与我国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缺陷是分不开的。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翻译教学过分重视翻译知识的传授,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在传统的翻译课堂上,教师通常按照教材的顺序,结合具体的翻译例子对所谓的翻译技巧逐一讲解。其目的是要学生了解某个成功的翻译中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技巧。有学者就曾批评过过分强调翻译技巧传授的教学方法。这便是典型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二、交际翻译课堂模式的建构

基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的缺陷,本文提出一种重在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基于交际任务的翻译教学模式”,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翻译能力

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翻译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这是作为一个翻译教师不言自明的常识。但翻译能力究竟是什么,它的内涵有哪些,这些问题并非人人皆知。一个翻译教师如果对以上问题缺乏认知,他的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因此,要使翻译教学有的放矢,我们就得对翻译能力有足够的认知和研究。苗菊就曾指出,“研究翻译教学应该建立在研究译者翻译能力的基础之上。”那么,国内外学者对翻译能力的界定有哪些?

根据王树槐的研究,西方对翻译能力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十个流派,即天赋说;自然展开说;自然展开修正说;认知建构说;转换说;策略说;语篇协调说;生产选择说;交际说和语言—语篇能力说。其中纽伯特(Neubeit)的转换说对翻译能力内涵阐释有较为具体的参数。他认为翻译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领域能力、文化能力、转换能力,转换能力统协其他能力。

比照这些翻译能力内涵和发展目标,我们发现,传统的翻译教学方法很难实现这些能力目标。因此,构建一套旨在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翻译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基于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基于交际任务的交际翻译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翻译教学方法,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实现翻译能力的发展目标。

(二)基于交际翻译任务的翻译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交际教学法本是一种发展语言能力,提高交际能力的一种语言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Candlin和胡文仲首先将这种教学法引入中国。但国内尚无人将交际法用于以非语言学习为目的的翻译教学当中。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语言与翻译副教授索尼娅·柯琳娜(Sonia Colina)曾论及交际语言教学法与翻译教学的相关性。她认为,翻译教学与交际语言教学法(以下简称CLT)存在很大的相关性,且受后者的影响巨大,具体表现在:首先CLT所强调的语言使用和交际功能可帮助人们形成与职业交际翻译更为相符的翻译观念。其次通过交际翻译任务可使业已具备一定外语交际能力的学生更为顺利地适应旨在发展交际能力的翻译课堂。换而言之,一旦师生间对翻译概念的理解差异得以弥补,翻译教学的重点就能自然地转向翻译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最后CLT及其视语言为交际方式的观点很可能对翻译方法产生影响。由此我们看出,翻译教学完全可以借鉴已经广为语言教学所使用的交际法进行,因为语言学习的任务和规律与翻译能力的发展目标具有很大的契合度。

(三)基于交际翻译任务的翻译教学模式

借鉴外语教学的交际教学法,我们认为基于交际翻译任务的翻译教学模式应该具备以下特征:师生角色的定位应是社会建构式的;课堂任务的设定须具有交际特征。据此,我们对基于交际任务的翻译课堂设定以下任务模型。

1.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一种有助于习得职业翻译能力的有效方式。为了取得预期效果,课堂讨论需满足以下要求。讨论应该在学生间进行,教师只负责解决学生间的矛盾。同时,教师需明确拟讨论的问题应该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此外,为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应该设定为达到某种特定目的的相应任务,如E-mail论坛中的话题等。

翻译课堂中,教师所布置的翻译任务应有真实的交际目的,并置于现实的语境中。角色扮演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角色扮演是交际教学法常用的一种课堂活动形式,但应用到翻译教学中则较为少见。教师应该选用先前自身亲身实践过的具有真实职业交际场景的翻译任务。它需含有真实的互动参与者如顾客、使用场合、编辑和项目经理等要素。学生通过以上角色的扮演可以真实体会到,职业译者是如何在特定的场合下与该翻译任务的其他人员进行互动以确保翻译质量的。教师可以制定一定的标砖并依据这些评价标准,根据各自所承担的角色表现进行评价。

2.翻译理论。翻译理论的教学是翻译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由于交际翻译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翻译过程的理解来增强翻译的自信心,因而我们要明晰理论与实践的关联性。翻译理论不能脱离翻译实践而成为一个孤立的教学模块。无论是翻译理论的选取还是教学都必须结合翻译实践。在理论的选取上可以考虑选择与其翻译过程密切相关的诸如职业交际翻译的本质、翻译的过程等理论知识。理论的教学方法应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如可以将拟学习的理论作为任务分给小组,要求他们课后查找资料、讨论,形成发言稿供课堂展示。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小组陈述进行提问、讨论以深入对理论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理论的理解需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最后,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3.翻译工具。翻译工具的使用是翻译能力中非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具包括互联网、机器翻译(MT)及机器辅助翻译软件(CAT)等。其中,国内期刊对互联网中的百度、谷歌、在线词典、双语语料库等工具在翻译中的作用已有较多的介绍。此外,CAT是大型翻译公司必备的工具。学会这类软件的使用是职业译员的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熟练掌握这些工具对翻译学习者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进而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将大有裨益,因而是翻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教师在教学中以翻译任务的形式将以上内容的学习结合到现实的翻译实践中,以使学生学会这些工具的使用,并让他们体会到这些工具给翻译带来的便利,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4.翻译作业。翻译作业是学生每天的必修课,是课内、课外讨论的基础。翻译作业的完成应辅以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翻译过程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需在课堂讨论前自己完成“译前”任务。课堂讨论结束后,通过E-mail或小组交流得到建议和启发,再将这些启发融入自己的翻译中,最后交由教师等待反馈。作业主要由教师进行批改,但也可尝试由学生互改、互评。批改后的翻译作业返回学生,学生根据反馈再进行完善,最后收集成册,于期末再交由教师评分。此外,翻译作业须附有译后感,它既是翻译操作过程,也是翻译学习过程的真实记录,是过程评估的重要依据。

三、结语

基于翻译任务的交际翻译课堂模式较好地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注重翻译过程的翻译教学理念,符合翻译教学的规律,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翻译能力培养的转变。因此,它是培养学生各项翻译能力的有效方法,是培养职业译员的一条可行之路。当然,此模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能会碰到一些诸如教学时数、教学条件、学生素质、教师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以上模式进行修改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马红军.翻译批评散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6

1.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分析。用于国际商务活动服务交流的商务英语是以英语作为基本语言的,但比一般英语更具有功能特征。商务英语又来源于普通英语,除了包含英语的语言基础知识,还具有商务专业知识以及人际关系、民族习惯、行业习惯等相关内容,在内容上要更为丰富,在范围上更为广阔。因此,商务英语是普通英语与商务知识的一种综合体,具有较为突出的特殊性特征。首先,与普通英语相比,在英语词汇上,商务英语的语言形式以及词汇内容等,与专业知识的联系更为密切,其中包含的商务理论与商务实践信息更丰富,用词更加严谨;其次,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以陈述句为主,套语、套句更多,更加注重语句表达效果的准确性以及时效性、逻辑性问题;再次,从社会层面上分析,商务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其目的性以及信息性、文化背景等内容更为鲜明。

2.商务英语翻译的原则分析。商务英语翻译作为一种以英语为基础的交际活动,与文学英语翻译相比,其文体以及语言特征更为突出。因此,也可以将商务英语翻译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与信息处理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商务英语翻译中,其翻译主体的知识结构以及对翻译内容的理解、表达能力等,对于翻译质量以及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此外,商务英语翻译是在对于多种翻译标准进行参考借用基础上,通过综合考量实现的,因此,商务英语的翻译标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总之,结合上述对商务英语以及商务英语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务英语翻译就是要在尽量尊重翻译客体的语气与风格基础上,通过全面、专业的知识构成,以“意义忠实、术语精确、语气恰当”作为原则,保证翻译的准确性,提升翻译质量。

二、功能翻译的相关理论研究

功能翻译概念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以“功能主义”形式出现,该理论以目的论作为理论中心,注重翻译的交际形式概念含义,它认为翻译过程主要包含原语文本以及翻译者、翻译者的图式文本、译语文本三种文本形式与一种元素,其中原语文本中主要以作者的修辞功能为重点,通过对于原语文本中修辞功能的理解把握,建立准确的图式文本,从而产生相应的译语文本。此外,翻译过程中,“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翻译时也需要考虑翻译目的与读者对象这两个关键因素。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进行翻译时,主要是以目的作为翻译的准则,以跨文化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为支撑,将翻译实现由静态语言向动态功能方向的转化,从而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构成功能翻译的基本理论主要有四种,即文本类型与语言功能理论、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和功能加忠诚理论。其中,文本类型和语言功能理论是瑟琳娜•赖斯的研究理论,认为翻译文本应注意与原语在概念性内容以及语言形式、交际功能等方面相互对等,它是一种综合际翻译。文本分类通常从文本的语言特点以及习惯、主体交际功能上实现,能够帮助翻译者根据特定翻译目的进行所需要的合理对等程度的确定。目的论为汉斯•弗米尔的研究理论,其理论核心主要是翻译过程中所应用的翻译方法以及翻译策略是由译文的预期目的以及功能进行决定,它是在行为理论基础上研究提出的,注重在翻译过程中遵循目的以及连贯、忠实的原则。翻译行为理论认为翻译行为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的跨文化以及跨语言的转换,而翻译是翻译行为的具体操作,翻译具有目的性、交际性以及跨文化性。功能加忠诚理论要求翻译中翻译者需要对翻译的各方参与者负责,同时进行其关系协调;它还认为翻译是一种在译语文本和原语文本保持联系,并且根据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要求实现具体化,以保证能够顺利进行客观存在语言文化障碍的交际行为的活动过程。

三、依据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研究

结合上述分析,以功能作为主要目的的文本翻译就是依据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而在商务英语中应用功能翻译理论进行翻译则需要结合功能翻译理论的内容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以实现商务英语翻译。

1.基于目的论的商务英语翻译分析。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功能翻译理论认为所有的翻译都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或者是具有某种目的的行为,而且翻译过程主要有翻译目的所决定。对于商务英语翻译来讲,基于目的论的翻译是一种对原语文本中包含的多元化信息进行有选择的翻译,以达到相应的翻译目的和功能,不仅能够实现翻译质量的提升,同时对于实现预期的翻译目的,促进交际行为的顺利进行有着积极作用。

2.基于忠实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商务英语翻译分析。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中的忠实性与连贯性原则,需要翻译者能够使译文的文本功能得以实现。作为商务文本的主要特征之一,连贯性是在文本程式化以及应用术语的一致性上更为明显。而忠实性则是要求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所翻译的译文能够精确地进行商务术语的传译,在准确、简洁与严密的基础之上,保证译文的整体性与规范性和功能、礼貌等特征。

3.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分析。基于文本类型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实际上是根据功能主义理论作来进行翻译的。在翻译中,因为商务文本本身是一种信息型文本,主要以信息传递作为目的,并且对于信息传递的效果较为重视,再加上不同商务文本的交际目的与功能作用不同,因此商务英语翻译策略也存在一定区别。例如,在进行商务合同翻译时,通常是以功能性归化作为原则,以翻译准确性为目的,以保证合同内容的贯彻实施,同时还要注意对于翻译内容的尺度把握,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四、结束语总之,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商务英语翻译,不仅能够克服传统翻译理论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局限性,同时对于提升商务英语翻译质量与效果有着积极作用,值得在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7

关键词:关联理论 翻译标准 解释力

一、前言

翻译标准是一项非常重要规范,因此,准确的解释翻译标准非常重要,在解释的过程中,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就有效的体现了出来,所以,分析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问题很有意义。[1]

二、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由Sperber和Wilson在两人合著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来。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定义为一种明示――推理的互明过程。明示是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而推理意味着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明示行为即话语提供的信息,借助语境假设通过推理来理解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的行为。总的来说,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个示意――推理的过程,“交际者对听话人/读者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assessment),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包括明示和暗示)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结合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RelevancePrinciple)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实现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

三、翻译标准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但是,如何用另一种语言文字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这些问题归结起来无疑是:翻译的标准是什么?

1.三字标准与三原则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方学术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

林语堂为翻译定下了三个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好标准。他认为信达雅的问题实质是:第一,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第二,译者对译文方面的问题;第三,是翻译与艺术文的问题。换言之,就是译者分别对原作者、译文读者和艺术的责任问题。三样的责任齐备者,才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2.“对等”论与“感受”说

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在其《翻译科学初探》一书中提出“对等论”强调读者反应,及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产生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我国的范仲英教授进一步阐明了翻译的“感受”标准。他说:“把原文信息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用译语原原本本的重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的感受大致相同或相似,就是好的或比较好的译文;相去甚远或完全不同,则是质量低劣甚至是不合格的译文。”

以上所论述的几种翻译标准是一致的,互补的。总结起来,翻译的基本标准是: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这是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也就是把中文的内容用外文正确的表达出来。译文必须是流畅的外文。译文必须合乎译入外文的语言习惯,让使用这种民族语言的读者正确了解原意。如果不尊重外文的语法习惯,把中文的某些特殊的语法结构硬搬到译文中去,读者就会看不懂。

四、关联性与翻译解读

关联理论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unifiedtheoreticalframework),它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已有的各种翻译理论以及各种看似矛盾的翻译现象。相比之下,以往的翻译理论虽不乏真知灼见,但都没有这么宏阔的理论概括,而且由于这些理论本身的矛盾性,常常陷入尴尬的境地。Gutt用关联理论对翻译界感兴趣的一些热门话题,如:“翻译就是翻译意义”、“功能对等是翻译的一个基本概念”、“译文应该反映作者的风格”、“译文读起来应该像译语的现代语言”、“译文读起来应该像原语的现代语言”,提出了自己的观点。Gutt认为,“意义”、“功能”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是个常量,而是个变量。对同一句话,作者可以在他的潜在语境范畴内试图让读者作出不同的解释;同样,读者也可以在自己的潜在语境范畴内对同一句话作出不同的解释。根据关联理论,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可使受体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他”她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受体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比如,passover这个词意蕴极深,若用描写性对等词去译,必然显得累赘,因此,在不同的语境中passover分别译成了羊肉宴、上帝拯救犹太人之宴以及纪念上帝的天使路过此地的宴会。Gutt认为这是贯彻关联翻译理论的典型例子。[3]

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交际自然要看交际者的意图和听者的期待。译文则正是依据意图和期待进行取舍的:译者从原交际者明示的交际行为中寻找最佳关联性(optimalrelevance),再把这种关联性传递给受体,也就是译者把自己的理解传递给受体。大多情况下,译文和原文只是在相关方面等同(equivalentinrelevantrespects)(Gutt,1991)。当然,在保证交际成功的前提下,译文应尽可能向原文靠近: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使译文和原文最大程度地契合,达到逼真境界(verisimi_l-itude)。因此,译文语篇连贯的重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寻找关联的过程,而一旦找到关联,原文的暗含意义在目的语读者眼里就明晰化了。

五、关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局限性

1、最佳关联的模糊性。我们知道,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是制约关联性的两个正反因素,要获得成功的交际就必须得到最佳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似乎告诉我们,听话人所付出的努力由语境效果决定,而语境效果又由处理努力决定,这样语境效果与处理努力陷入相互决定的循环之中。两者究竟谁决定谁,显得有些模糊,这种模糊性表现在最佳关联上。

2、其局限性还表现在文化翻译的缺省问题上。因为关联理论是以共同的心理认知图式为基础,原文作者在原文中涉及到民族文化时只写该写的文字,而没写的文字由共同心理认知图式的原文读者去补充,而不会产生歧义,译者和译文读者具有共同心理认知的图式,根据关联理论,译者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利用译语内的共同心理认知图式去寻找最大关联,这样,译者虽然做到了成功的传达使得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同样的心理感受,但是原文的文化内涵丧失贻尽。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很强,在今后解释和梳理翻译理论标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使用关联理论,那么,将可以进一步更加明确的解释翻译标准。

参考文献

[1]陈少敏.关联理论与翻译[J].琼州学院学报.2011(06)

[2]彭丹.关联理论视角下《音乐之声》配音版翻译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3)

[3]高涛.广告翻译的最佳关联策略[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

作者简介:

曹秀娟 出生年月1989年 10月 15日。籍贯河南省正阳县汝南埠镇。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篇8

关联理论是法、英学者D.Sperber,和D.Wilson在其合作出版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1986/1995)专著中提出来的,1995年二人又出版了该书的修订版。他们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互明的前提是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关联机制包括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最大关联(mostrelevance)是指在交际中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了尽可能小的努力而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最佳关联(optimalrelevance)是指受体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的足够的语境效果。从关联理论的途径研究翻译,就突出了翻译的认知特性,它研究译者的交际能力,也就是翻译能力。关联翻译理论把翻译看成是一个语际间的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翻译不是静态的,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一种交流,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依据不同编码对符号进行再解释的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王治琴,2005)。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对语言的使用有两种方式:描述性使用和解释性使用。翻译是对语言的解释性使用。在语言的解释性使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原语和表达该话语的语句之间应该存在一种解释性相似。两个话语的解释性相似程度越高,所共享的明说和暗含意义就越多。翻译活动源远流长,研究翻译的文献亦可谓汗牛充栋,但学者们对于“翻译”从未达成过共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是很强的,它统一的理论框架可以“框住”人类的一切翻译活动,而且还可以根据关联理论平息翻译界经年不息的争执(赵彦春,2003)。任何一种翻译理论都强调翻译的前提是正确理解原语,译者靠什么来推理作者的交际意图呢?关键是靠寻找最佳关联,推断出语境暗含。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也是一种交际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把翻译看作是一个对原文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译者要尽可能根据话语内容去推理原语交者的交际意图,而译语接受者同样也在自己动态的语境内对译文进行阐释和解读。所以,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是一个推理过程,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三、对文化缺省和关联理论的认识

认知科学表明,人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式(schema)的形式储存在人脑的长期记忆(long-termmemory)之中,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sensorymemory)输入了某种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memorysearch)功能就会自动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最终激活整个图式。认知是由记忆中的图式作用于未知实现的。因此,在语言交际中,新的话语必须以某种方式激发相关认知领域中的其它认知结构,理解才能达成。

关联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就是交际和认知,强调认知语境在推导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中的作用。关联理论把交际看成是明示——推理的过程,设想每一个明示性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备最佳关联性(optimalrelevance),即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作为一种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必然包含了语言交际所遵循的“经济原则”(principleofeconomy)。说话人在明示过程中,为使话语具有最佳关联性,必然会对受话人的认知语境和先有知识图式进行合理预测,对双方认知环境里共有的无须赘言的内容会在话语中省去,处理为预设信息。而受话人在理解话语时,会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激活记忆中的心理图式,填补未表达的细节,通过推理,找到话语和语境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语境效果。

四、怎样运用关联理论在译语中重现原作品的文化关联机制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译语读者三方的互动过程,话语的两次输出和理解不可能完全相等,故对等原则不能衡量翻译的成功与否。“关联理论的翻译观是在保证效度的基础上求其信度”(张今,1987)即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译作应尽量向原作趋同,提高信度(忠于原作者)。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是一个明示—推理的动态阐释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完全对等(asymmetrical)的:防止和避免译语读者误解的责任完全在译者一方。因此译者必须将原作者的意图用明确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才能使读者解读原作者语用预设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交际的成功取决于话语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译者应尽可能为译语读者营造出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语境,以获得与原语读者趋同的语境效果。这就为对文化缺省的翻译重构提供了两点重要启示:一译者必须识别原语语篇中的文化缺省,推断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并以明示的方式再现给译语读者。二译者要对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推测,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的翻译观没有说必须译成什么,只是说明在最佳关联的指导下可能译成什么。

1、重现(representation)。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在表达与语义上都相近时,采用重现法,也即直译法,以达到同原语在形式与内容上的最佳关联。如:tospendmoneylikewater花钱如水;百花齐放:letahundredflowersbloom;纸老虎译为papertiger.下例就是通过重现的手法传达了原文本的艺术境界:

(1)Amelodyisheard,playeduponaflute.Itissmalllandfine,tellingofgrassandtreesandthehorizon.Thecurtainrises.横笛吹起,优雅的旋律诉说着芳草、佳树、天涯,幕起。

2、替代(replacement)。当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的征象不同时采用替代法,它是直译与意译的结合。如:Hethatliesdownwithdogsmustgetupwithfleas.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Romeo:Whathavethoufound?Mercutio:Nohare,sir.(《罗密欧与朱丽叶》,ActII,)《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谐“野妓”,故梁实秋先生将hare译为“野鸡”。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梁实秋译)

3、转换(reproduction)

当原语中文化征象在译语中出现缺省时采用转换法或意译法,如:

(3)现在合同已签了,真是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饭,只好如此了。

Asthecontracthasbeensigned,what’sdoneisdoneandcan’tbeundone.(刘季春,1996:90)

(4)“Ibegyourpardon,”saidAliceveryhumbly:“youhadgottothefifthbend,Ithink?”

“Ihadnot!”criedtheMouse,sharplyandveryangrily.“Aknot!”saidAlice,alwaysreadytomakeherselfuseful,andlookinganxiouslyabouther.“Oh,doletmehelptoundoit!”(LewisCarroll,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Chapter3)

“……你说到第五个弯了,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爱丽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吧!”(赵元任译,转引自《翻译批评散论》

4、重构(rebuilding/recreation)。重构综合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与手段来疏解或化解原语的文化信息,再现原文的关联性。

(5)Itwasasplendidpopulation—foralltheslow,sleepy,sluggish-brainedslothsstayedathome.

译文: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翻译批评散论》,P87)译文较好地重构了原文的意境,连用六个含“呆”的短语再现了原作中五个以s开头的词汇的艺术效果,堪称艺术的再创造。(6)“IfyoumeanDarcy”,criedherbrother,“…butasfortheball,itisquiteasettlething,andassoonasNichollshasmadewhitesoupenoughIshallsendroundmycards”.

(上海译文版)“如果你指的是达西”,她的哥哥大声说,“……舞会已经决定了非开不可,只等尼可尔斯把一切都准备好了,我就下请贴”。

(人民版)“……至于舞会嘛,那是已经定了的事。只等科尼斯把白汤备足了,我就下请贴”。(一种用白肉[如小牛肉、鸡肉等]加蔬菜熬制的汤。舞会结束客人离去前通常飨以热腾腾的白汤、咖啡或其它饮料。)

Whitesoup是西方舞会上一道必备的汤,原文作者在此运用借喻手法借白汤指舞会的各种准备。“白汤”很容易激活原文读者记忆中“舞会”的原型画面,使他们领会到作者的意图。而对于中文读者而言,记忆中并没有相关图式,在理解上很可能会形成连贯“空位”。因此,上译版采用文化过滤法,把作者的话说白,这样一来,中文读者根本不用花费努力就能获得连贯理解;可是,这又有一个问题:译文除了给读者一个阅读方便,并不产生其它任何语境效果。因为译者代替了读者在思考,而文学作品的的魅力就在于读者能动地参与。相较之下,人民版采用的文化诠释法更为可取。“白汤”直接译出给读者以原滋原味的审美感受,文外脚注也不须读者花费过多的心理努力对文章获得连贯理解,并增强了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语境效果和读者的处理努力相比要大得多,因而,人民版译文更具有最佳关联性在翻译的再表达阶段,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的存在,译者则不得不面对意义的再表达的种种选择和取舍。其中的得失,既有语言转换和文化播迁中难以解决的困难所构成的客观原因,也有译者面对两种文化所做出的文化意义上的选择,以及个人审美情趣的主观因素的影响。选择的理论依据之一是关联原则。译作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文是否再现了原作品的最佳关联性,是否符合读者的期待,是否达到交流的目的。译者要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找出原作品中的最佳关联性,并将其再现在译语作品中,让译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最佳关联而达到正确解读译语作品的目的。

五、结语

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做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指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互明过程,。

文化缺省是符合关联原则的交际策略,而翻译是一个涉及原语作者-译者-读者三方的双交际活动,要排除文化缺省在这一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障碍,译者肩负着重大责任:一方面,译者要能达到原作者的理想读者的水平,识别原文的文化缺省;另一方面,译者要对他的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合理预测,并根据最佳关联原则,选择适当的重构策略对原文中的文化缺省进行合理补偿,为译语读者构建恰如其分的文化语境,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可以有效地解释和指导翻译活动。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以关联性抓住了翻译问题的本质特征,把它纳入翻译研究,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积极的指导意义。尽管关联理论不能解释翻译中的一切现象,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对翻译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申连云,张少雄.翻译研究的哲学层面考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8)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

3.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式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2)

4.李延林.英语文化翻译学教程[M].武汉: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欧阳利锋,彭玉.关联理论对语言翻译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7.赵彦春.关联理论和翻译本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8.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9.陈宏微.社会符号学翻译法研究.刘重德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10.孙会军.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5):11-14

11.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31-32

12.金圣华.桥畔译谈[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上一篇:农业行政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文学批评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