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4 02:57:16

交际教学法论文

交际教学法论文篇1

关键词:新疆高校英语教学交际法语法翻译教学法

在西部大开发中,新疆与国外的贸易交流、外事往来日渐频繁,这为新疆高校的大学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挑战。

一、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自2004年2月起,教育部推出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过去以阅读为主改为以听说为主。据此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它对学生的听力、口语、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能力、推荐词汇量分别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尤其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笔者调查发现,新疆高校的英语教学面临着一些相同的问题:一是生源的多元化,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听、说、读、写、译方面差距较大。二是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现有的教学环境、设施、教材和教学理念均需改善和调整。

多年来,新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基本上为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语法翻译法是为培养阅读能力服务的教学法,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和逐词逐句直译;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其教学程序大致如下:第一阶段,让学生熟悉生词,然后用英语的义释(Para-phrase)解释,并举出许多例句来精心比较和辨析各种意义及用法上的细微差别。第二阶段,围绕着这些重点结构和词语(习惯上称之为语言点Languagepoints)做大量练习以求加深记忆,并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进行语法和翻译的操作。第三阶段,引导学生在掌握语言规则和词项的基础上进行表达,通常以写的形式。

语法翻译法重视阅读、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技能的培养,语音、词汇、语法与课文阅读教学脱节。这使得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受到严峻挑战,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忽视语言习得的自身规律,忽视学习者多方面的因素,学生虽然从课堂中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语言知识,但语言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得不到发展。为了提高听说方面的技能,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引入了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如交际教学法。

二、交际教学法的引入

交际法(TheCommunicativeApproach)又称功能—意念法(Functional-NotionalAp2proach),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它是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主要理论依据是海姆斯(D.H.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CommunicativeCompetence)及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FunctionalLinguistics)。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对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首先进行了区分,此后,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与乔氏的“语言能力”相对立,是一种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交际法认为:外语学习者都有其特定的对外语的需要,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文字的主要功能。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恰当地、得体地使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分析学生对外语的需要,以功能意念为纲以及教学过程交际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第一,以培养交际功能为宗旨。不仅要求语言运用的正确性,还要求得体性。第二,以功能意念为纲。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需要,选取真实自然的语言材料,而不是经过加工后的“教科书语言”。第三,教学过程交际化。在教学中创造接近真实交际的情景,并多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通过大量语言交际活动,培养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并把课堂交际活动与课外生活中的交际结合起来。第四,以话语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认为语言不是存在于孤立的词语或句子中,而是存在于连贯的语篇中。第五,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性技能训练相结合。以综合性训练为主,最后达到在交际中综合运用语言的目的。第六,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有一定的容忍度。鼓励学习者发挥语言交际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以语言功能为纲,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针对不同专业安排“专用语言”教学。第八,主张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交际法博采众长,从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获取营养,受到诸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变体研究直到中介语理论的影响。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使得交际法独领,教师从重视语言知识转为重视语言运用,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其优点体现在: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学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感到学习轻松,没有焦虑感,并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说的机会和勇气。还可使学生之间相互得到配合,取长补短、互相学习。许多教师的实践证明,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法并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交际法却可以弥补传统的语法教学的缺陷,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交际法在新疆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即使某种教学法比较好,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使之程式化,这种教学法也就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

在新疆,许多学生接受的是教师用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来教学的,他们已经习惯了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语言点。如果采用交际教学法,学生们会感到很大的不适应。教师训练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交际,但学生又处于不同的层次,如果用这种新的教学法,有些学生会觉得在课堂上学到了一些东西;而那些发现没有什么东西值得记在笔记本上的学生,并没能理解交际教学法后面隐藏的东西,因此会感到迷惑,甚至不知所措。

交际法在新疆高校大学英语中的运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概念上的误解,缺乏深刻的分析和全面了解。从教学层面上看,交际法要求学生语言基本功扎实,教师有很高的外语水平和社会文化素养,很强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课堂人数少等,而这些条件在新疆大学英语教学中并不具备。

颜榴红认为:“我国目前的英语教材及教学设备等和真正的交际法教学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要尽可能选用渗透着现代英语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教材系统的语法内容还是必要的,因为在母语环境下教授英语,语法教学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王晓静也认为,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交际法受到了教师素质、语言环境、学习时间、班级学生数、学生动机、学生生理和心理因素及测试模式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把交际法尊奉为“最佳教学法”而过分渲染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交际法作为具体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模式,必然受到诸如教师、学生、教材、情感、环境以及教学活动等各种各样实际情况的制约。

四、结论与思考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各种教学法都是一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无论哪种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都有合理的成分和可取之处,但又都有它的问题和局限”。片面强调交际法的人们曾抨击以语法分析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法。但赞成把交际法原则引入我们的教学实践,并不是否定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忽视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是交际法的误区。

在今后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教师要把握好活动的难易度,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同时,教师的课堂问题设计应反映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注意对字、词、句的识记和对课文内容的浅层理解并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乐于说。二是在纠错方面,教师可记住学生犯的错误,不要马上指出,应在学习后期有针对性地加强讲解和精确练习。

总之,在新疆特殊的环境下,交际教学法只有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相结合才能发挥自身优势。

参考文献:

[1]JACKC.Richards&TheodoreS.RodgersApproachesandMethodsinLanguageTeaching[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6.

[2]刘润清.外语教学中的科研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王晓静.交际法与语法翻译教学法的结合并用[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交际教学法论文篇2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必要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如何认识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1.1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针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各派学者的多种定义。从这些定义里面,可以总结出,“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因此,不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跨国组织的交往,都属于跨文化交际。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处理和父母、朋友、同学之间的跨文化交往,也要面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现象,在后来的社会工作中,学生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跨文化交际任务。

1.2 英语专业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迫切需要

语言专业的学习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高很多,而在学习语言的学生中,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学生又相对地比学习日语、韩语的学生面对更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中国、日本、韩国都属于中国文化圈,因此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多的共同的成分。例如,数字“四”在中国和日本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数字“四”不被中国人和日本人喜欢,是因为其发音无论在中文还是日语里都与“死”的发音相似。另一方面,面对相同的交际场景,中国文化圈里的国家其交际反应和其他国家的反应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例如,面对喜事,中韩两国都选择红色作为主要的背景颜色,而美国、英国则选择白色为表达喜庆心情的颜色。而白色,无论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被应用在丧事中。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反映,思维模式不一致导致他们难以进一步地学习英语,对于一些专业内容的理解也有偏差。比如说,在汉语里,面对问题“你还没意识到这个错误吗?”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我意识到了”,但是在英语里,学生应该回答:“Yes, I did”。面对称赞的时候,中国学生选择“不,过奖了”作为礼貌的回复,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则直接地以“Thank you”接受称赞。

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某些语言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训,以提高学生在交往中的自觉性和理解能力。

1.3 跨文化交际现象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而进入英语专业,其学习的对象是英语。汉语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区别。汉语无论在发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都和英语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和英语相比,汉语单音节词较多,而且单个的词语可以自由使用,根据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现不同的意思。但是英语则比较严谨,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句子,比如时态和语态。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导,许多学生因此羞于开口。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英语发音不自信,因此除了必要的练习之外,并不敢多说英语。但是当学生观看了英国各地区英语口音的教学视频之后,得知在英国地区也有十多种不同的口音,学生开始接受自己的口音,并能够鼓励自己朝着视频中展示的Standard English(标准英语)口音努力,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多说多练达到标准。

2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

2.1 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

纵观多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并不是非此则彼的内容,跨文化交往是动态的,是以人的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应辅以学生的经验、感受为教学内容。简单地传授学生面对一个跨文化交际现象应该怎么处理,并不能真正地使学生理解跨文化现象,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枯燥、沉闷、难以理解,是一部分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长久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过多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效开展教学互动。面对跨文化交际如此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师应该调整方向,以案例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从做中学,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活动,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各国饮食文化”的时候,可以先布置学生提前准备各自家乡饮食习惯的介绍,在当节课上,先让学生通过介绍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再进一步引入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跨国交际,还有跨地区、跨民族、跨种族交际等等,通过从身边的案例开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跨文化交际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也更能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2.2 以创新内容为支点

上文提到,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动态的课程,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教材、课件为教学的支点,必须创新性地开拓多方面的教学材料。

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除了要认真学习好教材上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各国穿衣文化比较”的时候,可以就学生热爱的美国电视剧和英国电视剧做出讨论,选取具有典型风格的图片进行比较。如果单纯从课本的文字着手,由于文字描述和实际有偏差,学生难以理解,即使在课本上所见的图片,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图片,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能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必须紧跟社会进行调整,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能创新内容,一味地以教材为主,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教授的知识变成了残羹冷炙,索然无味。

2.3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

在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和精读、语法等课程不一样,单纯的教材、黑板并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跨文化交际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世界上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学生才能接受文化冲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录音、对话、视频和情景演示等都是理想的教学工具。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世界上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类型感受不同国家的民族特性,也可以作为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法。

3 结语

跨文化交际应当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展,这是由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学习是建立在对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跨文化交际必须注意运用与其他课程有区别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突破点,因此,应该提倡互动、创新和直观的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5).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2006.3(6).

交际教学法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对西方交际方式与中国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如何把这两种方式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找到一种在外语教学课堂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教授第二语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外语教学的目标也随之转变为在实际的环境中训练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教育部新近出台的一份关于现代学习理论的纲要指出,外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发展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上。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因为学生们可以拥有更多的机会来发掘自身潜力。一旦旧的语言教学标准被取代,困扰学生多年的“哑巴英语”也会随之消失。

1.回顾中国的传统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中国悠久的文明史可以追溯到孔子时期,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教育的基础。孔子的溉言仍旧引导着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毫无疑问长期的儒家教学方式影响了中国人的教与学,并且形成了现在中国的教育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数代中国人独特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方式。

笔者曾经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100个在校大学生)做过一个调查问卷,测试他们对英语的五种能力重要性的认识,结果展示在下表中。

结果是大部分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阶段阅读是最重要的,而对于训练学生交际能力最重要的口语和听力能力,学生们却认为他们不那么重要。

2.对西方交际法的观察

语言学理论基础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形成高潮的社会语言学。尤其是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的交际能力理论和功能主义语言学家韩礼德的功能语言理论和话语分析理论,以及威多森的语言交际观。交际法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悬表达意义的系统,其基本功能是社会交际,语言学不应仅仅研究语言的形式,更要关注语言要完成的社会功能以及语言在人们社会交往中受到的制约因素,因此,第二语言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习者掌握语言规则、能正确地运用语言,更要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得体地运用语言。

交际法在西方的发展己经几十年了。它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教育方法。尽管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交际法的模式,但一些语言学家,如Riehards和Rodgers,都认为交际法起源于语言就是交流这一理论,而它的目标也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交际法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课堂教学更加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教师。老师不仅仅是老师,学生也不仅仅是学生,他们都是学习的管理者。

3.中国的外语教学迫切需要交际法的应用

交际法博采众长.从当代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获取营养,受到诸如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功能主义语言学、语用学、话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言语行为理论、语言变体研究直到中介语理论的影响。交际法是迄今为止影响最大、最富有生命力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语言教学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和译。课堂上英语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的过程。语言教学和交际能力是互相影响,互相相依的。由于这个原因,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在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影响下,当中国学生遇到英语为母语的人时,他们只能简单的回应‘`Yes”或“No",或简单的词组。一些学生甚至不能适应教师用英语教学。如果教师不用汉语,他们甚至会感到沮丧。似乎传统的语法一翻译教学法低估了教师,学生和课本的能力。

4.交际法在中国外语课教学上的应用

首先,来看本土语言环境的运用。教师如果想完善一个班级体,就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文化。语言学家们强调,课程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所有学生本土文化的所有要素。交际法就是要把重点更多地放在相互理解上,而不是简单,枯燥的句型练习上。经常在语境中使用时用英语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语言的多样性,意识到尽管英语不是母语,他们也可以有效地运用它。可以训练学生用英语来讨论他们的想法,价值观及生活方式。

其次,让我们讨论围绕课本展开的活动。英语作为一门课程,主要向年轻的一代传输了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不同种类的知识及一些价值观。因此,在讲授课程时,知识和能力起了冲突。因为知识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讲授的,而能力则要求更多地灵活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加人交际法也是很重要的,是学生不仅仅局限在课本的学习上。

5.结论

交际教学法论文篇4

[关键词]两岸 跨文化交际学 研究 教育 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14-02

一、引言

长期以来,海峡两岸均大量引介美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但是深究两岸的现状,两岸文化虽同属中国文化,但经过数十年的分隔,已经在思想、教育、文字、价值观与生活形态上产生了差异;文化的“同文同种”并不等于同一种思维方式、同一种价值观,海峡两岸呈现了异质的次文明。此外,海峡两岸由于体制不同,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也不尽一致,所享有的师资资源也不均衡。因此,两岸跨文化交际学①因学校而异,可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少有相互借鉴,仍然像林大津在其《跨文化交际研究》一书中指出的“各自为战”“缺少合作”“表层差异与深层文化之间的联系尚缺乏深入、全面的探讨”。鉴于此,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现状及其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

二、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现状

在整个传播学发展史里,跨文化交际学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年轻的领域。1959年,美国文化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所写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出版,该书首次使用“跨文化交际”这一术语,被视为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的开端。此后,从60年代至80年代陆续又有一些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著作问世,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更加关注跨文化交际学的学科理论建构。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学课程,进入70年代,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愈来愈多,如今开设该课程的大学已有400多所,有的大W甚至还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

(一)大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中国大陆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中国大陆引进跨文化交际学的时代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交流时出现文化冲突;外语教师走出国门后猛然意识到外语教育重语言知识,轻文化素养的弊端,回国后积极引进跨文化交际学。从80年代开始,外语界开始了对交际法的理论探讨。在初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语教学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上。

自20世纪90年代起,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大陆开始普及并取得了稳固的发展和进步。从1990年开始,根据对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社会变迁和学术拓展,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1990年至1995年为借鉴和初创期。在此阶段,还是延续着80年代对此学科理论的引进、介绍。这一时期的引介开始趋于活跃,但是多为译著型文献。1996年至1999年为提升和拓展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大陆跨文化交际学的国际化进程加快,开始将西方跨文化交际学与中国大陆的实际相结合,拓宽了研究视野。中国大陆的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国外接轨,学术交流活动增加,相关著作的译介进一步加强。从2000年至今为高潮和深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对跨文化交际学的研究主要表现为横向拓展和多学科交叉,许多学科包括语言学、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都从本学科角度出发介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表现出较强的学科构建意识。

中国大陆关于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成果散见于各种期刊杂志或专著中。从已发表的著作和论文来看,“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与交际的关系;2)非语言交际;3)中西习俗比较;4)中西经营管理模式比较;5)国民性研究。国内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有一些见解,但是,总的来说,这方面论著较少。”[1]大陆对于跨文化交际的理论研究非常缺乏,至今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二)台湾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现状

台湾地区由于体制不同,中外交流相对于大陆而言,更早呈现出开放式。台湾地区引进跨文化传播学的主要缘由是80年代初新闻传播学界的学术研究背景,随后才是为适应全球语言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总趋势而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

台湾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成果中,影响较大的专著主要有汪琪的《文化与传播》,该专著为台湾地区第一本跨文化交际学的教科书。其后有陈世敏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翁秀琪的《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黄葳葳的《文化传播》等十几部专著。发表的论文主要有:许力生的“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陈国明的“传播学研究概观”。这些成果仍以介绍国外传播理论为主,以台湾传播研究为基础而写成的跨文化传播理论教科书并不多见,反映了台湾传播学界还未能对于跨文化传播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发展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论述。[2]

三、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教育现状

近年来,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研究者频繁共进国际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但海峡两岸高校跨文化交际学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却未见涉及。在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和学术往来日益频繁的今天,对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课程设置情况、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育实践的实施等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促进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者加强信息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加强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设置情况

大陆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院系主要集中于外国语学院和传播学院,以及部分院系如国际教育、人类学等。很多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的目的只是为了改善外语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授课者也多局限于具有外语或语言学背景的教师。此外,由于开设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类别针对性强、授课对象限制较大、课程开放性低,一般只有本院系的学生才能选择该课程,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针对研究生而开设的,面向本科生的课程较少。因此,该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小,无法真正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

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课程设置比较零散,每所高校课程都是根据该校的研究传统或授课教师的研究兴趣制定的,主要分散于各高校传播科系中。虽然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学课程主要是由传播科系开设的,但其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传播学领域,而是注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从搜寻所得的资料看,在台湾38所学校87个传播相关系所,约有54个学系开设与文化议题相关的课程。其中,以“跨文化传播”“人际传播”或“文化传播”为课程名称的科系约有27个,其他依各系的特色与专业需求以不同的名称开设与文化相关议题的课程。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

大陆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方面统一度比较高,国内教材主要集中于胡文仲和关世杰的著作,国外文献则以萨莫瓦与波特的著作为主。教材的内容往往是停留于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礼仪、禁忌等方面的简单介绍,很少涉及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总体来说,教材内容存在以下三点不足:一是知识广泛,但对跨文化教育突出不够,文化内容偏狭、过时。二是中国本土文化内容缺失。教材大部分内容的背景材料都来源于英美国家,以灌输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要目的,有关大陆本土的文化则很少涉及。三是重知识,轻态度与能力。这些教材比较广泛地介绍了跨文化教育的知识,但没有说明如何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形成积极的跨文化态度和跨文化能力。

台湾高校在选择教材时,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性与切实性。教学者在设计整合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材内容时,多半是自制讲义,或由不同的书籍整合反映台湾当今社会状况的阅读资料以符合教学目标;同时也尝试使用不同的教材,或是更换指定阅读的资料。因此,教材的选择比较分散,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教材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议题:文化或族群的异同、文化差异对于沟通的影响、语言与文化的问题、非语言传播、文化冲击与同化适应等等。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由于大陆高校讲授跨文化交际学的师资队伍中本土教师居多,不少教师缺少留学经历,所使用的参考文献多为二手资料,缺少亲身体验,其跨文化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也亟待丰富和完善。这些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进行跨文化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很少结合社会文化因素来培养学生对生活进行体验和思考的能力。近年来,虽然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课堂中,但是尚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台湾高校除了利用外教讲授跨文化传播学外,也有很多具有留美经历的本土师资。其教学方法更多地受美国高校的影响而摒弃了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做单向知识灌输的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他们讲授的课程内容往往比较新颖,所介绍的理论和方法也较具前沿性,学科交叉性也比较强,教学方式多样且较具系统性。教师主要采用引导、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客座演讲及学生报告等几乎穿插在每节课当中,传统的以灌输语言知识为主的授课方式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四)教育实践的实施

在大陆高校的一些学科教育中,虽然存在着一些零散、不自觉、不系统的跨文化教育实践成分,但是在高校的教育纲要中,并没有明确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的内容。大陆高校的跨文化教育研究及实践多数集中于外国语教育中。不可否认,在跨文化教育中,外语作为交流的手段必不可少,但是在高校的外语教学中,相对于言语应用来说,文化的学习还处于次要地位,更何况单一的英语文化并不能代表所有的文化群体。因此,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应通过众多学科的统筹来进行系统、全面、深层的跨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此外,大陆高校的跨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大多只限于课堂教学中,对于社会生活教育中存在着的广泛的跨文化教育活动却很少涉及。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纳入到学校的跨文化教育中,并加以正面的引导,使社会教育中的有利因素得到强化,其不利因素得到稀释。

与大陆不同,台湾高校“跨文化传播”这门课散布在不同的科系中,法学、社会学、教育学、新闻学、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都有开设跨文化传播课程。台湾高校跨文化教育的学科分布比较广泛,授课教师也比较注重将知识与实际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为了兼顾知识的教育及其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以课堂时间传授理论或概念的知识,而实践的部分,则在执行活动与作业的过程中完成。

四、结论

没有比较便没有鉴别,没有鉴别便没有思路,没有思路便没有与时俱进的出路。通过全方位比较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历史与现状,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交流与合作,在两岸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研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等方面互相取长补短。如果我们接受“任何两人之间的交往都带有文化交流性质”的命题,则海峡两岸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必能促进台海地区亚文化群体交流,促进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和学术交流。

在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方面,台海两岸均非常缺乏,至今尚未真正形成自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美国跨文化交际学理论家古迪康斯特曾提及:“亚洲学者需要创建适合自己文化的交际理论”,胡文仲和贾玉新也指出:“只有学习和借鉴而没有发展和改造,没有结合自己文化特点的理论,是不可能把跨文化交际研究建成一门适合中国国情的学科的”。[3]台湾学者翁秀琪认为:台湾跨文化传播教育应以“在地思维,全球实践”为典范,以“在地”的传播问题意识为根本,并将研究与实践深耕于建制化的传播教育制度与课程中,方能使久居学术边陲的台湾传播与研究获得其主体性。[4]这与大陆学者提出的“特色研究”不谋而合,都是一种“立足本土,国际视野”的理论与实践的追求。这一追求对于创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新视角,对于克服简单化的“对台宣传”以促进祖国统一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注释:

①“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台湾大多翻译成“跨文化传播”,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台湾相关研究的术语统一取“跨文化传播”,大陆相关研究的术语统一取“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严明主编.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16.

[2]翁秀琪.台湾传播教育的回顾与愿景[J].新闻学研究,

2001(10):47-48.

[3]Guo-Ming Chen and William J.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林大津,尤泽顺导读.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总序:2.

交际教学法论文篇5

关键词:交际教学法;非英语专业;口语教学

一、引言

众所周知,在以往初高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应试成绩的提高上,对口语则不够重视。在口语方面,他们更加强调语音、语调及用词的精确而不是流利度。因此,老师们也总是发现学生在听力、阅读、单词还有写作达到一定水平的同时,口语却一直表现平平。有部分学生基本的发音及音标都不明白,更不要说语调了。还有部分学生虽然发音、音标和语调方面问题不大,但是自己在表达时,却不知如何运用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语言贫乏之极。

因此,在高校大学的教授过程课程中,教师们总会感觉到学生的口语能力普遍相对较薄弱。大部分学生能够阅读下来一般的文章,也能听得懂基本对话,却说不出。而在大学里,通过四、六级也是师生们共同的目标,这也是学生缺乏语言环境的原因之一。除此以外,根据我校的课程安排的要求,每周4个课时的英语课,练习听力口语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要求。而在教师方面,绝大部分教师任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例如句型操练,模仿对话。长此以往,学生便觉得枯燥乏味,进而丧失对口语学习的兴趣。

基于以上情况,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的口语技巧至关重要。近些年,交际教学法是大学英语改革重点。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的培养,但是很少的教师可以真正讲交际教学法融入进口语课堂。

二、交际教学法的特点和原则

交际教学法,又被称为交际法的语言教学。是英国的应用语言学家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及七十年代初提出来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概念为“意念”、“交际”、“功能”。有人把它概括地看作是一种外语教学思想。海姆斯在社会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后提出了交际能力,他认为“交际教学法强调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交际能力”。【1】

它是二十世纪里语言学理论再一次的飞跃,并且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外语教学的方法和理论。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外语教学界普遍承认和接受的基本原则。【2】自引入我国以来,在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下,其基本理论和思想己成为了一种主流,在我国深远地影响着外语教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我国传统的外语教育思想和观念。

把语言的教学过程当作是交际的过程,通过与其他人的交际活动来学习语言,并且获得交际的能力。同其他教学方法一样,交际教学法有基本的教学原则。归纳后,在口语教学活动中,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有以下几点:

1. 教学活动应以交际为中心开展。

与其他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交际教学法主张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上体现语言使用的交际过程。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的活动让学生实现有目的交际,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与其他人进行沟通,进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

2. 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交际教学法中,学生不再是满堂灌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应处于课堂学习的中心。而相反地,教师在交际教学法中不再是中心、知识的输出者,他/她可以策划出各种任务或话题,为学生提供素材,并且评估学生课堂活动中的交际情况。

3. 流畅性应优先于准确性。

传统教学法影响下的学生更加注重口语的准确性,而交际教学法强调学生在口语表达时,犯错是难免的。教师应指导学生更加注重信息的自由传递,而不是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在学生练习后,教师再做点评或在以后逐步地纠正。一定不要立即纠正,会打击学生交流时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最终会妨碍学生的自由交际。

三、将交际教学法融入口语课堂中

关于交际教学法的课堂活动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互问互答、自由对话、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

现概述其中两个经常采用的活动。

1. 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

考虑到国内的教学情况,小组讨论是在口语课堂中激起学生交际意识的一个很好的活动。中国非英语专业学生大部分都是大班教学,如果学生被允许在教室内走动,教师将难以控制课堂。因此小组讨论是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将小组讨论阶段分为讨论前、讨论中及讨论后。因为本文针对的学生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讨论期间学生被允许在遇到困难时少量使用中文对老师进行询问。

在小组讨论前的阶段,教师可以用视频或阅读材料等向学生们展示一些比较权威的关于口语主题的对话,然后给学生机会来进行对话练习。在讨论期间,根据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教师们要时刻谨记在该阶段学生是中心。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做的是给学生分配讨论任务、提供一些建议、鼓励学生找出在口语主题中如何表达。在这期间,教师是一个指导者,是一个提供帮助的人,也可以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在讨论后,学生应该报告他们讨论的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小组讨论经常在角色扮演之前或之后。通过做这样的交际活动,一方面能够激发起学生的交际意识,也能让他们找出适合的方式用英语交流。另外一方面,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的口语技巧也得到了锻炼。因此,小组讨论在口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角色扮演(Role play)

基于交际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我们不能再遵循以往传统、单调的模式。我们应该强调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非英语专业班的口语课堂上,角色扮演是使用最多的一种课堂活动。为此,笔者经常将角色扮演引入英语的口语课程中。根据笔者的经验,首先教师应该提前考虑及准备角色扮演的剧本。准备剧本时,需要将剧本的难以程度及与现实生活联接程度考虑在内。其次,角色扮演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口语基础相对薄弱,因而教师应进行部分铺垫,再引入。

3.对教师的一点建议

教师在组织课堂时要试着全部使用英语。因为教师是外语学习中的榜样,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英语,学生在说英语时感到自然,并且无意识地记住和学会使用一些词汇及表达方式。尽管起初学生会很难完全理解老师的意思,但是会逐渐明白。如果教师坚持使用英语,学生就能够学会使用到自己的听和说中。

四、结论

因为长期以来我们过分重视其他语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所以交际教学法的引入,必然是对旧的教学方法的一种挑战,值得我们密切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掌握的好,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接受这一挑战,才能培养学生更好的英语口语能力,进行交际,从而将我国的外语教学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Hymes,D 1972.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Brumfit & Johson(eds)1982

交际教学法论文篇6

1.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现状

1.1口语教学重视程度较低。由于在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应试制度下,口语交际能力往往不会作为一项重要的考试内容,因此在中职院校中很容易出现语文课程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不受重视的情况。一方面表现在教师对于语文口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在教学中合理安排语文课程教学中口语教学内容的比重;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对于口语交际能力学习的不够重视,一味的将学习重心放在其他的语文考试内容上,而没有认识到口语表达在自身发展中的重要性。

1.2缺少练习环境。口语表达能力与语文教学中的其他读写能力有着比较大的不同。口语能力是一项注重实践的能力,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够在实践中有效提高口语表达水平。但是,目前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往往缺少学生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的环境。而缺少练习环境,就会导致学生的口语交际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将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实际的实践体会。

1.3教学方式老旧,教学内容死板。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中职语文课堂往往都是由教师单方面的向学生传输知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口语是一项注重实践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只是单纯讲述理论知识就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

2.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

2.1提高对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重视程度。首先,需要教师充分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活动与教学课程的安排中突出提高对于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重视。其次,要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在口语交际能力教学中,对于教师的全方面素质比较高,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有一定的语文教学功底,另一方面需要教师能够由比较的口语基础。最后,要合理安排语文课程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课程数量。

2.2为学生的口语教学提供必要的练习环境。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注重实践的能力,需要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需要重视起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练习环境的构建。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保证学生能够由充分的机会在课堂上进行自我表达,从而让教师指出不足,让学生明白不足。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模拟的生活情境,来安排学生进行模拟练习。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表达。例如,在完成《雷雨》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学生进行课堂教学中模拟剧场,通过学生分组排演语文课本中的场景,从而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口语表达风度,实现在中职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2.3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适应性。首先,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教学的独立性,在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中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保证教学内容的高时效性。从而保证教学内容的安排能够符合实际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的面对实际中的人际交往。其次,中职语文教学的口语教学内容安排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教师在其他环节的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对口语教学的形式、内容进行安排。

2.4完善口语交际训练方法。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的口语教学中,教师必须能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如复述法、朗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等。在复述法中,教师指导学生在完成文章的学习后,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熟悉文章的基础上来讲文章复述出来,这一方法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口语表达中语言凝练能力。其次,在朗读法中,主要是要求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大声朗读语文素材,从而培养学生在口语表达中的胆量与风度。此外,在讨论法中,主要教师安排一个具体的主题然后给学生讨论的机会。在这过程中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倾听,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人际交往能力。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式。

3.总结

交际教学法论文篇7

[论文摘要]法语语法教学在目前存在诸多弊端,根据相关语言和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对高职法语教学中新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随着交际教学思想的传播,一直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在我国,甚至有人把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归结于语法学得太多,因而也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在法语教学中,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规则体系,它是为培养技能,形成语言交际能力服务的。语法知识对高效率的交际起着制约的作用,语法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语法教学要重视,决不能淡化和排斥。因此,怎样使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生动化,并力求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比较轻松地逐步熟练和掌握语法就成了法语教师在当今的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外语教学史上,围绕该不该教语法以及如何教语法曾有过长期的争论。语法教学受不同教学法理论的影响几经兴衰。由于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的影响和交际法的盛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语法教学在西方外语教学中受到严重削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外外语教学界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语法教学又重新受到重视。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显性语法教学(“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和隐性语法教学(“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

显性语法教学是指通过学习语法规则来达到掌握语法的目的,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强调的是教师一方的作用。在显性语法教学课堂上,首先要求教师呈现或描述语法结构或语言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语法练习。显性法把法语语法看作一套知识体系。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和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操练达到掌握的目的。隐性语法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言规则,强调的是学生一方的作用。隐性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语法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尽可能自然地习得目标语语法。随着显性语法教学与隐性语法教学这一对立概念的出现,语法教学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语法教学最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法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语法教学中,法语教师通常依赖于传统的显性教学法,即采用演绎法来教授语法规则。演绎法的教学模式为:规则-例句-练习。尽管演绎法直截了当,省时省力,学生压力较小,但它也会养成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师灌输的语法知识,他们更多地依赖记忆。在客观上,这就造成法语教学中长期存在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状况。其结果是学生讲起语法来头头是道,口头交际的能力却很差。

如今,在以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法语教学中,语法不再是教学的出发点,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等级来划分的培养目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种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法能力的培养只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语言知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这一总体目标,这就要求法语教师重新认识语法教学的目的,改变语法教学的方式。不要把语法学习当成是简单地记忆一些语言规则,而是应将语言的形式、意义和交际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内化语言规则,从而使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

[论文关键词]法语语法教学 显性语法教学 隐性语法教学

[论文摘要]法语语法教学在目前存在诸多弊端,根据相关语言和教学理论以及教学实践经验,对高职法语教学中新的语法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随着交际教学思想的传播,一直在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语法在教学中的地位被严重削弱。在我国,甚至有人把学生口头交际能力较差的原因归结于语法学得太多,因而也出现了“淡化语法”的现象。在法语教学中,语法是研究词形变化和句子结构的规则体系,它是为培养技能,形成语言交际能力服务的。语法知识对高效率的交际起着制约的作用,语法是交际能力的一部分,语法教学要重视,决不能淡化和排斥。因此,怎样使枯燥的语法规则具体化、生动化,并力求使学生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比较轻松地逐步熟练和掌握语法就成了法语教师在当今的教学中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语法教学的理论基础

在外语教学史上,围绕该不该教语法以及如何教语法曾有过长期的争论。语法教学受不同教学法理论的影响几经兴衰。由于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论的影响和交际法的盛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语法教学在西方外语教学中受到严重削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国外外语教学界对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语法教学又重新受到重视。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显性语法教学(“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和隐性语法教学(“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

显性语法教学是指通过学习语法规则来达到掌握语法的目的,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强调的是教师一方的作用。在显性语法教学课堂上,首先要求教师呈现或描述语法结构或语言点,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语法练习。显性法把法语语法看作一套知识体系。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和学生有意识的学习操练达到掌握的目的。隐性语法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言规则,强调的是学生一方的作用。隐性教学法强调学生学习语法必须置身于有意义的可理解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尽可能自然地习得目标语语法。随着显性语法教学与隐性语法教学这一对立概念的出现,语法教学现在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语法教学最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形成。

二、法语语法教学的现状分析

在过去的语法教学中,法语教师通常依赖于传统的显性教学法,即采用演绎法来教授语法规则。演绎法的教学模式为:规则-例句-练习。尽管演绎法直截了当,省时省力,学生压力较小,但它也会养成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对于教师灌输的语法知识,他们更多地依赖记忆。在客观上,这就造成法语教学中长期存在重视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状况。其结果是学生讲起语法来头头是道,口头交际的能力却很差。

交际教学法论文篇8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教育技术;交际法

交际法(communicativeapproach)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以语言功能项目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它的目的是提高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使语言学习中的四项技能:听、说、读、写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培养学习者的实际语言交际能力,避免只记一些死的语法条条,注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减少教师的控制程度,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

1交际法产生的语言学理论基础

1957和1965年,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和《句法理论问题》分别出版,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形成。这种理论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语言能力是指人具有识别和理解句子的能力,而语言运用只不过是语言能力的实际表现。美国人类学家海姆斯(Hymes)1972年发表了题为“论交际能力”的文章,对乔氏理论加以驳斥。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仅只指他能否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且包括恰当地、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于是,海姆斯提出“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这一概念,既包括语言能力,又包括语言运用。具体地讲,“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特征:①语法的正确性;②语言的可行性或可接受性;③语言的得体性;④知道某种语言形式出现的频率,是常用的习语,还是罕见的个人习惯Ⅲ。

2交际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1交际法的三大特点

①交际法的大纲不以语法项目为主线来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而是以功能项目和意念为基础。当然,这不是说忽视教授系统的语法知识,而是把语法项目按功能和意念加以整理,让语法形式服从于语言功能,有人称之为“交际教学语法”。②交际法强调教材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自然的语言,而不是为体现某种语法现象而特意凑合语言。而且,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之中。有足够情景的话语往往超出单句的范围,而是一个语篇(discourse)。所以,交际法不鼓励教授独立的词、词组或句子,而是一段对话或一段文字(text)。它尤其反对脱离语境、脱离上下文的机械操练。③交际法强调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老师为主。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制订教学内容。让学习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地道的语言,而不是语法知识。学习者充分参与,不是教师们主宰课堂。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的交际情景,使他们能主动地、自由地运用语言。这样一来,教师努力使教学过程交际化,课堂上多采用语言游戏、扮演角色、讲故事、模拟情景、解决问题等形式。

2.2交际法中的三大角色

2.2.1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交际式教学中的地位是多样的,比如组织者、参与者、评估者、引导者或者资料提供者等。这是因为当学生们获得比平时多的自由时,他们不论在心理上还是在知识方面都没有充分的准备,他们也许会犯一些语法错误,甚至有时会情不自禁地用母语来交谈。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就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提供一些建议,尽量引导他们不要说汉语。作为交际过程的促进者(向导和组织者),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生,不是强行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促进学生学习,即组织学生展开交际活动,包括指定交际活动计划,指明活动的步骤、角色的分工,提供可供使用的学习资源,引导并确保交际过程协调发展。

2.2.2学生的角色 学生获得更大的自由度。他们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负责,自行设计、管理一些与此相关的语言活动,积极、主动地吸收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和资料。而具体上课时,他们被分成一组或几组,进行对话或演讲,相互陈述自己的观点。交际法强调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需要才是教学目标。学生们可以互相帮助。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期望、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都可能受到同学或老师的影响和引导,同时反过来也可能给别人以同样的影响和引导。学生的一切努力或者付出,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被看作是朝着学习的目标前进。

2.2.3指导教材的角色 为了使用交际法教学,人们使用了一系列范围的材料,他们可以影响课堂内的互动和语言使用的质量。第一种教材为课本型教材,其目录包括语言实践活动的分级和排序。典型的此类文章一般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接下来进行分析,实际场景描述等。第二种为任务型教材,其中一系列的游戏节目,角色扮演,模拟活动和任务型活动都可以纳入交际语言教学活动中。第三种是向学生展示活生生的实物,例如照片、图片、杂志、报纸等,都可用来帮助完成不同的活动。 转贴于

2.3交际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现

2.3.1精读课中的应用 在学生学课文之前,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对主题的兴趣。一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他们就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去阅读文章。教师在这一阶段应为学生提供多种课堂活动,自由讨论(brainstorm)、小组讨论(groupdiscussion)、问答练习(question—answer)等。学生们通过参加课堂活动达到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课上,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知道每段文章的主题句(topicsentences),篇章的主题(themainideaofthetext)。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而且也训练了他们的skim—ming和scanning等阅读技能。然后全班进行讨论,包括让学生做关于课文材料的演说(speech),比如作者的态度、文章的发展趋势等,然后进行辩论,即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讨论最后由老师做总结性发言。总结出每段的中心思想(mainidea)、语言要点和语法语言特点,建议学生模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演说、辩论,可直接感受到文章的构成,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生成结构,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口语能力,对写作教学也有好处]。

2.3.2听力课中的应用 听力课中的各项活动包括:对课文进行评述(summaryanddiscussion)、听对话(understandingaconversation)、复述小故事(retellingastory)、做笔记(note-taking)等。每一项活动又包括多种不同的训练方式:填空、真假判断、回答问题以及分角色表演等。教师把这些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任务布置给学生以后,学生是主要角色,是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监控者(themonitor)。另外,在学生的语言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教师应以流利表达为重,尽量不要为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打断他们的对话。

3交际教学法面临的难题

①编写交际法时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使题材、功能和语法融为一体。为了表达语言的功能,应付各种交际场合,就不可避免地遇到难易程度不同的语言形式和结构。这些形式和结构如何安排得既有系统性又照顾到循序渐进,就是十分困难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顾了功能,丢了语法,或顾了语法又丢了功能,都达不到交际法的本来目的。②理想的教学效果是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齐头并进。但是,兼顾两者并不容易。努力使课堂教学交际化的同时,往往会忽视语言的准确性。另外,在目前各高校扩大招生的情况下,每个教学班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多,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很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的实施。③把课堂过程交际化是个理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非本族语教师,自己的交际能力还有待提高,很难脱离教案,更不用说随时用地道的外语来应付各种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必须是友好、融洽的。教师要有感染力,要有好心情,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学生。如果整个班级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无动于衷或有抵触情绪,教学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4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一篇:成人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小学教育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