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9 14:46:02

职业价值观论文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1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体现了对某职业从业人员的软约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某一特定行业对社会所应尽的道德义务。关于医疗行业的道德规范,归纳古今中外对医务人员的要求,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为病人保守医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2013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由24字概括,函盖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内容提纲挈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对一般的道德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投射在医疗行业,表现为从事医疗服务的人员应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准则,包涵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之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医务人员对待工作、对待病患的基本要求,与“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者仁心”等要求是一致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求医务人员要廉洁奉公,不以医谋私,要互学互尊,团结协作,端正行业风气,担负起文明社会建设的责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则要求医务人员要勤奋努力,敢于创新,钻研医术,勇于承担医学使命,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由此可见,医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具体体现,它的七个方面的从业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高度统一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对医学生的要求

强调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医学生作为青年学生中的一个群体,将来从事的是有关人民健康的伟大事业,学业负担更重,责任更大,要求更高更严;因此,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勤学苦练,修德明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生的道德准则,以实际行动为核心价值观代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逐步建立,人们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也受到了改革浪潮的冲击,逐渐发生着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的效率、竞争、效益在医疗和医药行业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医、药勾结,过度医疗,欺瞒病患的医德缺失行为屡见不鲜。医疗改革的目标趋向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时代的医学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极力推进医疗改革,做时展的支持者和实现者。

(二)医学生双重价值实现的保障

作为一名医学生,未来应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治病救人,服务病患,投身医疗事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学生是未来医疗工作人员,与其他职业相比,所从事的是关系人们健康和性命攸关的职业,不但要“精医”还要“尚德”;医学生既要不断学习掌握高超的医疗技术,也要有对生命的“敬畏感”,时刻为病人所想,救死扶伤,尊重病人的人格,体贴关心病人,病人的隐私要保护,一位爱岗敬业,医德双馨,受到病人认可的医疗工作者,个人价值和职业价值可以同时实现,是核心价值观具体到医疗服务这一行业,具体到医务人员个人的最好诠释。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教育内容

(一)“以学为本”的基础知识教育

古代医学家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丰富的医学知识、精湛的医术、有效的治疗是从事医疗服务人员的最基本要求。当前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医学生要不断追踪医学发展前沿,要有学而不辍的态度,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不断吸收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做到博学多识,学以致用,更好地应用于医疗服务。“医为生人之术,医而无术,不足以生人”,医学博大精深,因此医学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积累储备医学知识,不断实践,练就精湛的医术,这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医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新的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建立,对医生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学生不但要扎实掌握大量的医学知识,还要积极探索医学前沿,掌握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在努力积累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广泛涉猎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如医学心理学、人类行为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以期主动适应新医学模式,才可能在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以学为本”,努力为行医、医人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即是对自己更是对病人负责,是良好医德的基本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实践。

(二)以专业思想教育为基点的“爱岗、敬业”

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培养具有导向作用,是医学生将来从事的医疗行业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是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医生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医学生践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结合当前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举办“医德讲坛”,通过学习道德模范或者身边医生的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报告等,讲解社会主义道德及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和职业精神;通过号召广大医学生参加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送医下乡活动,或者鼓励医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在社区、乡镇举办义诊活动,在志愿实践活动感受作为医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培养医学生“学一行,精一行,干一行,爱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与人为善的良好道德品质。

(三)以人为本的“诚信、友善”教育

诚信、友善是医生对待患者应该持有的态度,在医疗服务中,医生不但负责疾病的诊治,同时还要对病人进行情绪安抚,心理疏导,医学教育及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责任,这正如张淑美等提出的对医学生应注意“五心”的培育,即爱心、耐心、责任心、细心和精心。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行业也越来越重视人文关怀,这就要求要求医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技术,还应当具有爱人助人的仁爱精神,如果对待病患态度粗暴,不耐烦,缺乏细致、耐心的交流与沟通,甚至在医疗过程中存在欺骗,隐瞒,很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学生进行诚信友善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可以从多方面引导,比如鼓励医学生到医院做义工,导医员等,见证病人之病痛;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敬老院、学校等,举办医学知识宣传,义诊等,扶老助幼,激发爱心、耐心;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授课时可以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案件等反面事件为例,引导医学生做人要诚实守信,待人友善。

(四)社会责任感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医疗服务行业也被推向了市场,功利主义在医疗行业凸显,部分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医学生应明辨是非,勤学苦练,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己任,为建设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终南山院士把“三个一样”作为他的座右铭:“高干、平民,有钱、无钱,城市、农村,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三个一样”体现了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倡导社会公平、人人平等。在医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中可以举行像“医德观”、“医生的价值观”等相关内容的大讨论,引导医学生们树立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注重道德实践,扎实做人,踏实做事,从学生时代做起,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爱护病人,以解除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为最高准则。

(五)历史使命感教育

医学生应牢记我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任务,更应牢记自己担负着为人民健康服务这一历史使命,医学院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目前的卫生事业状况,分析当前的医疗卫生改革方向和改革内容,使医学生了解自身将来要从事的医疗行业在社会发展中所要担负的任务。通过让医学生走向医院、走向社区、走向农村,通过调查实践,让医学生看清当前面临的形势: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还不够健全,医疗服务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居民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亚健康,慢性病,精神心理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食品药品安全,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等公共卫生也有待加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具体到医学生身上就是促进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全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以提高全民身心素质。医学生们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在所属行业领域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发展贡献青春和智慧。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医学生医德培养的途径

(一)加强舆论引导

大众化是就是把核心价值观生动化、具体化、生活化,为大学生所接受,所理解,从而认同,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步,是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的大众化,传播途径非常重要,一是视觉效应运用,校园内宣传橱窗,教室、食堂等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可以明确张贴核心价值观24字内涵,营造学习贯彻核心价值观的氛围;二是要注重新媒体的应用,如网络社区、微信、微博、APP等通讯交流平台,用大学生所喜爱的方式进行宣传;三是语言叙事的运用,结合校园文明建设及校园文化活动,传述蕴含核心价值的故事,如话剧、榜样人物、先辈事迹等。综合使用各种传播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出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环绕在大学生的周围,逐渐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二)增强价值认同

从熟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到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自觉追求,中间的“认同”过程非常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发挥它的主渠道作用,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把这一基本要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让医学生们所接受。医学生在“认同”价值观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与以前所认为的观念相冲突,甚至背离已有的价值观念,在观念冲突斗争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授课教师要紧扣医学生的教育规律探索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改革,把有关医疗的社会热点融于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要兼顾医学生的职业特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有效性。同时,思想政治辅导员要借助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固化医学生的价值观念,提高医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

(三)内化价值追求

当核心价值观为医学生们所认同接受,要把职业道德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密切结合,正确处理国家、集体、社会、个人利益关系,把核心价值观从纯粹的社会规范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要有效地引导医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变为自觉的主体选择,把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自身的梦想相统一,通过不断地实践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深植医学生的内心,成为自觉的意识形态、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也就达到了内外一致,知行合一,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会被不断巩固和提升。

(四)外化价值共识

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是医学生内化的最终目标,从社会的角度看,必须先让个体认同和内化社会核心价值观,然后促使个体将其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完善个体的认识。因此,医学生不断践行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医德,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德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重要途径,在此方面,学校应与实习单位建立互动机制,医德理论教育由学校重点抓,医德实践教育由实习单位重点抓,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医德的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在医学生的实纲中应列入医德实践,让医德实践成为临床实习的一项要求、一项任务,使医德实践的开展有目标、有计划,有实效,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强化核心价值观,对良好医德的养成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医学生的医德培养,顺应时代的发展,符合行业的要求;但是,这一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校和教师要有计划,目标地进行,既要重视医学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医学生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的作用,这样才能完成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的任务。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2

论文摘要:青年时期是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健时期,因此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主要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形成发展、理论结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以下阐述和评价。

    国内外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对价值观进行了各种纵向和横向研究,发现了价值观对整个社会和个人都有显著的影响。价值观在职业上的选择就是“职业价值观”,通常也称之为“择业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就是在职业生涯中体现的,一个人的职业生活浓缩其人生精华,职业价值观是人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青年来说,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成熟的关键时期,因此研究青年职业价值观对于青年的就业与指导、企业人员招聘、职业咨询、员工考核等都将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以往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以下述评。

    1职业价值观概述

    1.1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职业价值观又称“择业观”,在国外通常称工作价值观(work vatues )。尽管称呼不同,但因价值观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系统,因此所反映的基本价值倾向是一致的。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主要是国内外学者的职业心理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职业价值观下了定义:super (1970)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追求的与工作有关的目标,亦即个人的内在需求及在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elizur(1982)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个体对某种工作结果重要性的看法;ros(1994)认为,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取得的终极状态(如:收人高)或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的信念;schwartz(1999)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通过工作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它们是更一般的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宁维卫(1991)认为,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衡量社会上各种职业优势、意义、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属于个性(人格)的范畴;黄希庭(1994)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表现出来的评价,它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是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凌文栓(1999)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余华(2000)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社会上某种职业的优劣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它是个人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并为其职业选择、努力实现工作目的提供充分的理由;于海波、张进辅(aooi)等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依据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和动力作用的一套信念系统,是个体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关于职业经验和职业感受的结晶,属于个性倾向性范畴的概念。与国外学者所下定义不同,国内学者从更加一般和抽象的角度来概括职业价值观的本质。

    1.2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一直是职业价值观研究的重点。由于各个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和角度不同,因此职业价值观结构的划分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查阅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

    两分法:著名的职业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三分法:由sup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aldeder在super的基础上划分的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和社会价值;elizar划分的情感、认知、工具;黄希庭、张进辅等人划分的职业目标、实现职业价值的手段、职业评价;凌文栓划分的发展、声望和保健因素。

    四分法:surkis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个纬度,后来的rone,ros }schwartz在此基础上对职业价值观的纬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与划分;赵喜顺提出的兴趣爱好型、社会利益型、声望舒适型、经济型。

    五分法:宁维卫划分的进取心、生活方式、工作安定性、声望、经济价值五个纬度。

    六分法:holland划分的六种职业兴趣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

    1.3职业价值观的理论

    目前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主要是西方的一些理论,国内还没有专门的职业价值观理论。

    (1)职业选择理论。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holland(1973)提出。他认为,大多数的人格可以分为六种类型: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与传统型,每一种特定类型的人都会对应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或者说对相应职业类型的工作感兴趣;人们所处的环境也可以分为相应的六种类型,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此外,hoppock还提出了职业选择必须适合个体需要的理论。

    (2)职业发展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职业指导专家ginzberg,他认为人们职业发展的有序阶段和基本的人格发展相联系,并且人们的职业发展包括幻想阶段、尝试阶段和现实阶段。他后来又提出,职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职业选择并非不可改变。

    (3)职业发展的自我概念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super,他强调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是一个前进的动态的过程,并且职业价值观是随着个体的自我概念而发展起来的。他强调青少年期是一个关键期,在这个时期,个体探索和担任职业角色,通过体验各种角色来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也随之得到发展,当自我概念发生较大分化时,其中一个特殊的方面即职业自我概念就成为职业选择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人们对社会上各种职业生活方式有三方面的需求,即满足生活上的需求、社会人际关系的需求和各种劳动活动的需求。个人为了充分满足这三方面的需求,于是就形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

    2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职业价值观是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特质、对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的实践活动,同时经过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而形成和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形成和成熟的过程,其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以下阶段:

    (1)幻想阶段(儿童期)。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自我意识的分化程度处于低级水平,对职业没有明确的意识,主要是父母职业类型、工作态度以及周围人的职业态度和观念影响他们对未来职业角色的幻想。这种模糊的职业意识是不现实的,极不稳定,缺乏现实性。

    (2)萌芽阶段(青少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对各种职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有了较深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开始萌芽。

    (3)形成阶段(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前期)。在这一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分化,使他们能够对一些职业做出客观分析,同时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等有了较深的认识和评价,对于自己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也有了较为本质的认识,职业价值观初步形成。

    (4)成熟阶段(成年期)。在这个阶段,青年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已趋向成熟,而且也能够对职业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且能根据社会实践做出具体的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观已经开始成熟。

    3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职业价值观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随着职业心理学的发展而兴起的。国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是从八十年代初开始的,1982年天津市劳动局技工培训处和天津市技工师范学院联合调查组发表了《天津市技工学校学生的职业观、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这是我国首次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从此揭开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职业价值观的序幕。

   (1)研究对象。以往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在职人员和从未参加工作的学生。近几年来,随着心理学方法的逐步完善,已经扩展到对其它阶层青年的研究。如:唐智松(1999)对少数民族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朱成杰(2002)对编辑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王燕(2002)等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文书生(2003)对下岗职工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等。

    (2)研究方法。国内外对青年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采用单一的问卷法。其中著名的量表主要有:斯特郎一坎贝尔的兴趣调查表(scii);库德的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 ;霍兰的职业爱好问卷(hvpi);高登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vi);塞普尔的职业价值观量表(wvi);宁维卫对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的修订;凌文栓根据文献自编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量表等等。使用单一的问卷法测量职业价值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很多学者也采用了其它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如:句子完成法、作品分析法、访谈法、模糊数学的多级估量法、ssa { smallest space analysis)方法等。

    (3)研究内容。国内外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主要有:①个人因素(如:性别、年龄、地域、专业、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②职业价值观与其它价值观的关系研究,如:张进辅(1989)等对职业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elizar(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schwartz(1999)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文化价值观、mary (2002)等人对职业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的研究;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如:顾雪英(2001 )对教师、管理人员及会计人员的职业价值观结构的探讨;宁维卫(1996)对城市青年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王垒(2003)对北京大学生工作价值观结构的研究等等;④青少年职业价值观变迁的研究;⑤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职业行为的研究,如:马剑宏,倪陈明(1998)对企业职工工作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研究等;⑥不同人群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如:余华(2000)对大学生和企业员工职业价值观的相关和对比研究;何华敏(1998)对我国内地四类企业职工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等。

    4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价值观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要受‘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心态、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个人独特个性的影响。概括起来就是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内部因素主要是个人的需要、兴趣、能力、爱好、性格、气质等。

    (1)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的价值取向、教育方式和举止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他们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首先,父母对子女择业的影响,与其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有关。其次父母的职业是影响青少年职业选择的直接因素,父母职业不同,使得青少年的择业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学校教育的影响。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专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将来的职业选择,教师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认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对学生择业意识的形成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国外学校就有很多的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人学到毕业始终对他们进行指导,而在国内很少学校有这样的就业指导中心。

    (3)社会环境的影响。每一次社会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都会相应地进行大的调整,使得人们的职业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职业价值观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每一个时期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对青少年的职业价值观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社会主导价值和社会舆论对其影响最大。

    (4)个人因素的影响。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都会影响个人的职业选择。兴趣对于个体而言是有差异的,兴趣上的差异就构成了人们选择职业的重要依据之一。一社会上的任何一种职业对个人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自己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气质、性格作为个人特性中较为稳定的成分,对于个体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也有一定的影响。

    5评价与建议

    通过目前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发现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结构争论较多,而统一的理论建构较少。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者大都是根据自己的操作性定义来进行自己领域中的实证研究,以至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陷人比较混杂的局面,因此建议对职业价值观在概念和理论结构上有统一的认识。

    (2)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对象范围比较狭窄,主要侧重于工作在职人员和大学生,而对其它社会阶层的人研究较少。因此建议增加对少数民族、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青少年、下岗青年、残疾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等这些特殊人群职业价值观的研究,避免用大学生或在职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来描述、说明或代替整个青年职业价值观。

    (3)关于职业价值观实质、发展趋势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建议今后加强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4)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跨文化研究较少,大都侧重各自国家的实证研究,建议进行跨文化的职业价值观研究。

    (5)缺乏系统地探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关系,而只是对职业价值观现状的描述。建议进一步深化研究职业价值观,探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行为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加强对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与教育。

    (6)建议对职业价值观与其它心理特点进行相关研究,丰富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3

论文摘要:回顾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文献,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和内容两个方面阐述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认识,总结护理职业价值观研究应用的主要评价方法,论述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和护理职业价值观对职业倦怠水平、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的影响。提出未来应重视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基础理论、评价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对护理工作稳定性及职业倦怠的影响。

护理职业价值观是决定护理人员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护理职业价值观,一方面有利于医院提出对策,降低护理人员的离职倾向;另一方面有利于护理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在ebsco,pro伽est和ovid数据库中以“nursingprofessionalvalues"."nursingworkvalues"."nursingvocationalvalues","workvalues","professionalvalues"."occupationalvalues’,和“vocationalvalues”为主题词检索及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库)中以“护士职业价值观”、“护生职业价值观”、“护理专业价值观”、“护士工作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和“工作价值观”为主题词检索1988年以来中英文文献,结果显示英文文献117篇,中文文献162篇。wWw.133229.CoM通过阅读279篇文献,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认识、研究内容和评价方法,为今后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概述

1.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定义

护理职业价值观(nursingprofessionalvalues)是护理人员及即将从事护理行业的人员所拥有的职业价值观。国内外学者从职业的不同角度赋予了职业价值观相应的解读。elizur从职业结果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结果的价值判断。ros从职业信念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一种信念,是人们坚信能在职业中获得的所需的结果(如高的工作报酬)或是行为方式(如与同事一起工作)。super从职业目标和内在需要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所追求的与职业相关的目标,是个人的内在需要及其从事活动时所追求的工作特质或属性。schwartz从职业工作目标和报酬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通过职业而达到的目标或取得的报酬,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表现。weis等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和专业群体所接受的行为准则,是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方法。国内学者宁维卫从个人和个性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各种职业优点、意义和重要性的内心尺度,是个性倾向性的反应。凌文锉从职业选择的角度认为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倾向。综上所述,职业价值观既是个体或群体对某种职业的一种信念、态度、特质属性、价值取向或判断,又是衡量或评价其职业行为的一种尺度或方法。

1.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miyukitakase认为护理职业价值观包括审美、公正、人类尊严、自主性、正直、信仰和利他主义。1998年美国高等护理协会提出护理高等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的职业价值观,包括利他主义、自主性、人类尊严、正直和社会公正。其中利他主义是指对他人文化、信念和观点的理解,做病人的代言人,为病人和同事敢于承担风险,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自主性是指与病人以伙伴关系作护理计划、尊重病人及家属决定护理的权利、为病人提供信息,维护其知情权。人类尊严是指提供符合病人文化需要的护理、保护病人的隐私、保守病人与同事的秘密、制订适合病人个人文化需求的护理计划。正直是指向病人和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将计划准确存档、完善自我、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社会公正是指提供平等无歧视的护理,促进及保障人人享有健康照顾,支持与护理和卫生事业发展一致的立法和政策。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推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minimumessentialrequirementsinmedicaleducation,gmer)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医学教育标准的7个宏观领域之一,认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包括追求卓越、利他主义、责任感、同情心、移情作用、负责、诚实、正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2008年中国颁布的《护士条例》中也规定了护理人员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上可以看出,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内容描述上不尽相同,但对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特征性内容的阐述是一致的,体现在尊重人的价值和独特性、维护他人利益及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义原则。

2护理职业价值观的评价方法

国内外主要采用量表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评价基本生活价值的量表、职业价值观量表、护士价值观的量表等都曾经被用于评价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职业价值观量表有职业爱好问卷(vocationalpreferenceinventory,vpd、兴趣调查问卷(strong-campbellinterestinventory,scii)、明尼苏达的职业兴趣量表(minnesotavocationalinterestsinventory,mvii),gordon的职业价值观量表(occupationalvaluesinventory,ovi),super职业价值观量表(workvaluesinventory,wvi)及生活角色价值观量表(liferolesinventory-valuesscale.lri-vs)等。其中,super的wvi应用最为广泛,从智力激发、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变动性、独立性、声誉、美感、同事关系、安全性、生活方式、监督、工作环境、成就、管理、创造性等巧个方面评价职业价值观。护士职业价值观问卷主要有heidgerken和gerald等设计的专业护理行为问卷(professionalnursingbehavior,pnb)及weis等制定的护理职业价值观问卷(nursesprofessionalvaluesscales,npvs)。国内学者主要应用自行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对护理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如封丹堵等采用凌文锉设计的职业价值观量表,路静波应用李冠仪编制的工作价值观量表。

3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内容

3.1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国外研究显示护理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组织特征因素。对护理人员而言,组织特征因素是指护理机构及其组织者特征。schank等认为护理管理者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可影响整个护理机构的价值观,护理机构内拥有和谐的、稳定的、一致的价值观,能保证护理服务部门的稳定,并为护理机构的发展提供方向。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组织特征因素体现在护理院校及其教育者的特征,包括护理教育者因素、课程设置因素等。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的学生和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有显著的差异性,即将毕业的护理学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刚进入护理本科院校学生的得分。护理教育者和护理课程设置被认为是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护理教育者通过自身的行为,也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促进职业价值观的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在护理教育中,把护理职业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具体课程中是必要的,可以保证护生将学习到的人类尊严、正直、自主性、利他主义、社会公正等护理职业价值观应用于护理实践,应将护理职业价值观融入病例讨论、讲解实习范例和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②社会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社会主导价值、社会舆论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护理职业价值观。其中文化因素对护理职业价值观影响的研究较多。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其职业价值观有差异,weis的研究表明,英美两国护理本科生的护理职业价值观很相似,他们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③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兴趣、工作经验、人格特点等。pammartin等人的研究显示,毕业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性别和种族呈显著的相关性,但与教育背景无关性别对职业价值观有影响,刚踏入工作岗位护士中,男护士更注重工作机会、行政职务和自主性,女护士更注重人际关系,高护男生更看重发展因素,而女生更看重保健因素。不同学历护生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和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方面有显著差异性。

3.2护理职业价值观与护理工作的关系

正确的护理职业价值观是护理人员坚守护理岗位、竭诚为患者服务的前提,护理职业价值观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水平、工作满意度及离职倾向有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影响着职业倦怠等级。内在职业价值观(情绪上的挑战、体能上的要求、工作压力、士气和自制力水平)和外在职业价值观(经济报酬、技术和经验的奖励、对护理职业的感知)都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和离职倾向有影响。护理人员离职倾向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当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组织机构的价值观不协调时,将导致护理人员的流失。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和他们对工作环境的态度相互作用影响离职倾向fin。国内学者路静波研究认为。护士职业价值观影响工作稳定性,其中内部价值、外部价值、工作弹性、人际关系、工作环境都与离职倾向呈显著负相关。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4

    【毕业论文标题】 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英文标题】 Talk about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并逐步深化,经济成分和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岗位和就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些发展变化,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就业观念和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其中不可避免的便是对当代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的冲击。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自身的职业价值观正在迅速形成阶段,处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大变革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其自身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又是整个社会价值观念变革与整合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大的变动性。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巨大的精神支持和科学的价值导向,而促使传统的职业价值观的更新,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职业价值观,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正是通过对职业价值观教育基本内涵和当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教育现状的分析,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对策进行了综合探讨。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价值观的涵义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首先,阐述了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界定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结构,为后面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指出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意义。笔者认为,正确认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教育和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自我发展,而且对高职院校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将产生积极的,深刻的影响。第二部分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成因。通过对当前千余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教育问题的调查,总结归纳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高职院校学生对职业认知程度不高;在职业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功利性倾向和个人本位倾向;职业价值评价和选择标准的务实性;择业自主意识增强,实现职业价值的途径多样化。其后对形成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的原因从社会经济和文化、家庭与学校教育等方面作了简要分析,并指出高职院校的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阐述了调查中所发现的当前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所存在的一些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备,目标不明晰;职业价值观教育形式单一;教育者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乏与社会、学生家庭的沟通。第三部分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及其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明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原则;构建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教学体系;探索职业价值观的实践教育方式;创设符合本校特色的职业指导体系;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德育的综合作用;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职业价值观教育。

    【英文摘要】 With China'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developing further, the market economy system has gradually established. Meanwhile, economic elements, profit main body, the way people chose to work are presenting a characteristic of diversity as well. Thes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people’s thoughts, the orientation of values, mode of thinking, the habit of behaving, vocational view,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so on. Thes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s are bound to clash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ents are in the period of youth, their vocational values are forming gradually. So in an era of great changes made by china's reform and open policy,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vocational values also are part of the change and combination of social value. It has distinct features of times and certain variability. The reform of the socialist economic system needs great moral encouragement and scientific values leading. While spurring the renewal of traditional vocational values and forming vocational values which is adjust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re just ones of the important items.This text analyzes exactly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vocational value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angle of combining the theories with practice, the thesis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methods of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elaborated on the meaning of vocational values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reinforcing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First, expounded the vocational values elementary theory,lays the rationale for the behind research. Second, pointed out the important meaning of reinforcing the vocational value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educating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set scientific vocational values, not only rela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one's career, but also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competitivenes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ven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as a whole.The second Part elaborat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causes of vocational valu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survey of vocational values and education for more than a thousand student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ummed up the status quo of vocational valu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Showed a diversity of vocational values; Awareness of vocational low; Showed utilitarian-based sexual orientation and personal inclination on vocational values; The pragmatic nature of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criteria for the value of occupation; Career self-awareness enhanced, the wa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career diversified. Then made a brief analysis of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values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from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reasons,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values of vocational colleges of education to the vocational values of the formation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critical influence. Elaborated the s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5

论文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问题;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职业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是人生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从目前已有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开始进入发展阶段。

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对学历教育的重视,部分学生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有偏差。因此,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应受到广泛关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现状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 纵观以往,2007年以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年群体,主要为在校本科大学生。如凌文辁等(1999)《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辛增友(2006)《青年职业价值观的横断与纵向研究》等。但随着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综合各方面研究发现,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如下特点:首先,对自我实现需求较高。多数研究结论都显示,职业院校学生在选择工作时比较看重今后的发展。其次,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高职学生对于物质及声望地位的要求也比较高,即职业价值取向仍具有功利性,如注重经济利益和福利待遇。再次,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研究者认为与本科生大体一致,即青年学生对自我实现、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强化,对职业声望、社会地位的重视程度渐趋淡化,两者逐步分化为职业价值观的两极。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者专门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为:自我发展因素、保健因素与声望地位因素;性别与家庭背景因素对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很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年级因素的影响较小。也有研究者从理论角度阐述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社会、学校、家庭、个人能力、兴趣、需求、思想道德修养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证实,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 目前,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多数运用调查法和测验法。因此,众多研究者在研究中都编制了问卷和量表。目前,比较成熟的职业价值观问卷有辛增友(2006)和吴铁雄(1996)的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前者综合了家庭取向、工作保障取向、贡献集体主义取向、自我发展取向、尊重及声望取向和社会关系取向六种因素;后者则包含有七个维度。经过大量实证研究的检验,两套量表都具有极佳的信度和效度。其他还有金盛华(2005)编制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问卷,凌文辁(1999)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而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目前还没有公认的权威型问卷或量表。但研究者根据现有资料及成果,在研究中都编制了相应的测量工具。虽然这些调查问卷应用范围有限,但对于高职高专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和研究也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存在的问题

理论阐述多,实证研究少关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实证探索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理论研究表现为:有特色的研究少,系列化的研究少,发展层面的研究少,服务性的研究少。另一方面,理论总结固然重要,但仅通过理论探讨只能以研究者的主观观点来看待问题,不能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状况。要想真正了解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就要进行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状况。通过分析发现,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匮乏。因此,需要提高理论研究的水平和层次来指导实证研究,同时需要以实证丰富和充实理论。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 当前,就全国而言,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分布较广但不均衡,研究相对集中在经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研究力量相对薄弱,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自己所在省市来选择研究对象。北京、广东、浙江、上海、江苏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研究数量明显多于其他地区,研究数量少的地区其研究水平还处于基础阶段。另外,多数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推广到整体层面,但从研究选取的样本来看,并未达到要求。也就是说,针对特殊专业学生的研究较少。

研究结论推广缺乏可操作性 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资源,而且应成为发展的中心目标和终极目标。职业教育如何很好实施的关键是如何平衡教育与就业功能,教育的着手点应从具体研究结果出发。但从现有研究看,研究成果并未真正推广和运用到实际教育中。而教育者如何将研究结论,如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等,应用到教育指导中,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趋势

提高专业化水平,保证测量的有效性 职业价值观的问题是集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于一身的话题。众多学科相结合,就必然要保证研究的专业化水平。尤其是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研究者比较重视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因为只有有效的测量工具才能保证所得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已经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问卷和量表使用上,开始注重其信度、效度,同时注重研究对象的代表性、研究结果的公正性、数据统计的合理性和分析的准确性。可以看出,职业价值观研究已逐步走向专业化和标准化,这也必将成为以后研究的主要趋势。

确定研究范围,推广研究成果 高职高专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部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和普通本科类学生虽然相似,但也有不同之处,因此,有必要对其职业价值观念进行研究和探讨。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日益增多。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自身今后的职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研究成果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研究者和教育者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针对性教育 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职业生涯中求职竞争、入职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通过职业价值观教育和德育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可以说,这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策略。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保证其有效性,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群体的职业价值观进行教育,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总结以往调查研究的结果,根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从而使各种教育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6

职业价值观

理论基础

现实基础

论文摘要: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高职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及高职教育发展的特征为现实基础。

用什么职业价值观引导和教育高职生,是事关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也是事关高职院校能否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问题。构建什么样的职业价值观并用以教育高职生,已成为在高职生中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首要问题。然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之上,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现实的条件为依据,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因此,研究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和教育问题,就必须全面地研究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理论基础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理论前提,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尤其要坚持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要坚持以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1.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人生最高的理想,以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为人生最崇高的追求和最大的价值。但它又并不简单地否定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价值,而是把人的价值看成是个人价值(或说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具体表现。这是有史以来最科学的、最高境界的价值观,是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哲学理论基础。根据这个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既要强调个人的社会客体责任,又要保障个人的社会主体权益;既提倡和鼓励个人多做贡献,勇于创造,当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怕牺牲个人,又充分尊重和尽量保证个人的主体权益。; }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在对待职业价值时,把贡献与享用、自我与社会统一起来,把实现和提高个人自我价值的途径同实现和提高个人的社会价值的途径统一起来,为构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2.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到我国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在一系列著作中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未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要求青年迅速摆脱由于分工所造成的片面性,成为体力和智力及多方面才能充分自由发展、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的人。根据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论述我国的教育方针时指出:“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m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思想,提出要培育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相互联系的角度曾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r };}总书记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高职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应当是既有社会主义觉悟,又有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既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又有强健的体魄。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构建有利于促进高职生各方面才能和能力及各种社会关系全面协调发展的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分工理论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劳动分工理论认为,生产力发展是劳动分工的原因,又是劳动分工的结果,劳动分工包括社会内部分工和生产单位内部分工。由于劳动分工,生产者之间或生产单位之间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内部分工和组织内部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这种依存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要保证社会有机体的正常运行,各行业、各职业、各岗位必须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能,发挥不同的社会作用,而且必须相互协作。因此,任何一种行业、职业或岗位的存在,必须以其具有一定的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前提。马克思主义劳动分工理论为我们构建个体价值、行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三者有机统一的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4.坚持马克思主义义利观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向来重视研究社会主义时期的道义和功利、共同利益和个人利益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基础和本质等基本理论原则,并预想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之间不但利益一致,而且义与利即道德和利益也是一致的。列宁提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主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反对利己主义。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方法,主张用“统筹兼顾”的原则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并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邓小平则在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践中更加唯物辩证地处理了社会主义的义利关系,他把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统一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首要基本条件,作为确立科学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物质基础,并把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社会主义生产力标准统一起来评价社会主义的义利关系,提出了用“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我们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检验是非善恶的尺度。和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道德理论,提出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科学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提出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成为我们构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统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5‘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着统摄和引领的作用。它为我们科学认识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根本前提、基本原则、结构内容等问题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就是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为根本前提,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在学生中形成社会主义主导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原则,在结构内容上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职业价值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理想、符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职业价值规范和爱国奉献、改革创新的职业精神。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所构建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性质。

6.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有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公平性、开放性、有序性的一般特征,又有其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构建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要求,既要突出学生择业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公平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又要突出诚实守信和开拓创新的职业精神。

(二)坚持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指导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党和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并先后出台了系列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各级地方政府也先后出台了符合地方实际的具体措施和办法,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职业教育也作了大量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取得富有实效的成果。目前,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方针;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质量要求,等等。以这些职业教育理论作为构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理论基础,才能使学生的职业价值观与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相符合,才能有利于实现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目标。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基础

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构建,还必须有坚实的现实基础。

(一)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经济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进人新世纪的阶段性特征时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开放、效益、竞争、公平、规范、保障等等市场经济的真正内在价值规范更加彰显其真正的价值内涵,为高职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理想、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价值规范意识、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价值取向等提供了极好的前景诱导。但报告同时也指出,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这就意味着劳动在“显性”意义上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作为人的“乐生”需要还处于一种“隐性”状态。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进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思想与落后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价值观念必然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职业价值观。这样的现实经济基础,要求我们在构建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时,必须把贡献与享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物质价值取向和精神价值取向、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兼顾,而不能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否则,构建出来的职业价值观就会失去它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二)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活力增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贯彻,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深入进行,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成效明显。在广大高职生中,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的信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进一步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号召等的理解、信任与接纳程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及其对高职生产生的良好影响,为构建具有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价值标准及评价标准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政治基础。

(三)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文化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方针和“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政策,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尤其是近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效显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工作卓有实效,和谐文化建设广泛开展,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同时,一些非社会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在我国传播和蔓延,严重侵蚀着人民群众特别是高校师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念,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的这些现状,为我们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文化基础。

(四)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现实社会基础

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各级各类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就业规模日益扩大,社会大局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城乡差别、贫富悬殊、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社会问题进一步得到解决,就业、社会保障、收人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与高职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不仅受到党、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得到了大力扶持。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成就为高职生自觉地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树立服务西部、服务地方、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乡镇、服务新农村的职业价值意识提供了前景诱导,也为我们构建一种既与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适应,又与高职教育目标相符合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五)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构建的重要平台

高职院校是高职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最后一座桥梁,在这里,他们不仅要学到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要在思想上和心理上为就业做好准备。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他们必然会了解到本专业相关职业的背景、特点、从业要求、职业道德、就业形势等,这对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形成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方针得到切实的落实,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人才。目前,高职院校也正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才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办学模式,创造办学条件,调整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断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优化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把德育放在教育教学工作的首位来抓,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教育的发展为构建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相符合的高职生职业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小气候”。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178-03

一、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

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然而,单纯注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的培养模式所带来的教育效果却并非人们预期的那么美好。当学生求职时或进入职场后,许多用人单位对学生都有这样的共识:技能有余,职业素养不足。学生对工作意义认识偏差、缺乏责任感、职业规划意识淡漠、同事关系不融洽、创新观念薄弱等情况的出现降低了学生的整体职业素质,影响了学生就业的质量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出现这些情况源于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忽略了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职业价值观决定了人们的职业期望,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决定着人们就业后的工作态度和劳动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职业发展。基于职业价值观在职业生活中的重要功能,注重对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塑造理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少高职院校在此方面都没有强烈的意识。许多高职院校没有专门开设关于职业价值观的课程,职业价值观教育只是零散地存在于思想品德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或选修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位或弱化,其在学生整体职业素质中的短板效应便体现出来了。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或思想政治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该系列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方法促进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念的形成,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思想理论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都是对学生观念的塑造和完善,在目标指向上具有同向性。而且职业价值观是价值观的基本组成部分,思想政治课在教学内容上也涵盖了职业价值观教育,思想理论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在目标上的同向性和思想理论教育对职业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的包容性为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天然的平台。

基于高职院校职业价值观教育缺位或弱化的现状以及思想理论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密切联系,我们期望探索出一个在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新模式。我们建立的教育模式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在遵循职业价值观教育规律及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的变革,通过体验式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活的适应能力。

2006年,由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亚太地区网络编著、卢德斯·R·奎苏姆宾和卓依·德·利澳主编、余祖光翻译的《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与工作的价值观》(以下简称《学会做事》)出版。该书强调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并提供了操作性的教学模块。我们所主张的教育内容即是以此书所倡导的职业价值观为依据,我们所构建的教育方法也借鉴于此书。

二、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原则

1.自主性建构。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课关于价值观内容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讲授理论知识的传输式方法,这样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内容,而忽略了学生基于自己的价值观与信仰进行抉择和行动的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也并不认同这种教育方式,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是未来职业活动的承担者,是职业价值观建构的主体,职业价值观的建构理应由学生自己去完成。《学会做事》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自主性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在书中所提到的教学模块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知识技术的传授者,而是协调者。教师所要做的不是要告知学生应该遵守哪些职业价值观,而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氛围,协助学生通过体验性学习寻求自己内心职业价值观与外部社会现实所提倡职业价值观之间的平衡。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正是我们构建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的首要原则。

2.民主平等。传统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是不对等的,学生是教师的遵从者。但在我们构建的教育模式里,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习的指导者和协调者,是学习机会和氛围的提供者。教师创造一个真实坦诚、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所有学生可以平等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对职业价值观问题进行探索和发现。民主平等原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原则,只有民主平等,学生的自才能得到尊重,职业价值观的自主性建构才能实现;也只有民主平等,学习的氛围才是自由和真实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

3.知行统一。价值观总会在人的行动中体现,价值观教育也应以行为主体在实践中履行而展现教育的完整性。在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非常注重职业价值观的知行统一。而且,与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的认知相比,我们更注重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的践行。学生在情境式教学或活动中体现出的对责任的担当以及对同事的尊重与宽容远比学生熟练背诵这些词语的概念和列举一堆名言警句更重要,这与道德教育中为了避免知行脱节而更强调道德行为的理念不谋而合。道德教育强调活动、交往等实践环节对于道德品质建构的作用,职业价值观教育亦如此。在教育过程中,情境式教学、活动、短期实习等体验式学习方式是我们所构建的教育模式的重要教育方法。

三、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学会做事》把职业价值观分成中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和相关价值观三部分。其中核心价值观有2个,分别为人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核心价值观有8个,分别为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真理与智慧,爱心与同情,创造,和平与公正,可持续发展,国家统一和全球团结,全球精神;相关价值观有33个,由8个核心价值观延伸而出。我们所构建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模式即以此为教育内容。如前所述,思想理论教育在内容上可以包容职业价值观教育,这为思想政治课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学会做事》中所提出的35个教学模块的内容可以渗透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例,《学会做事》中“工作的意义”、“服务的价值”模块的教学内容可以渗透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一章;“承担责任”、“宽容”、“以尊重待人”模块的教学内容可以渗透于“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一章;“维护公正的工作场所”、“工作场所中的人权”可以渗透于“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一章。此外,“国家统一,全球团结”、“全球精神”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中进行。

四、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根据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借鉴《学会做事》中“知晓-理解-评价-行动”四步循环教学法,我们认为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

1.知晓。这一步骤是在事实和概念上认知职业价值观,主要寻找和考察一些具体的职业价值观。此步骤需要学生了解职业价值观的名称、含义、由来以及对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在此步骤中,教师不必把现成的材料呈现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直接和间接生活经验总结等方法来概括对职业价值观的初步认知。

2.理解。要深入认知职业价值观,仅停留在事实和概念层面上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进入到理解层面,深刻全面的理解才能对职业价值观有系统完整的认知。此步骤需要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需要智慧的力量。正如布赖恩·霍尔在《价值观发展读物》中定义“智慧”时所指出的,我们需要智慧去“了解主观事物和客观现实的本质”,理解职业价值观的价值依据以及与此相关的事物本质是此阶段的教学目标。

3.评价。情感因素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奎苏姆宾指出:“我们并不是因为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就去做的,而是因为我们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才去做它。”[1]因此,对职业价值观进行评价是教育模式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一过程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主观体验对职业价值观进行自主评价和选择。

4.行动。职业价值观教育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行动。道德教育中知行脱节的顽疾告诉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了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教育才是有效的。此环节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止步于理论教学,适当的情境教学和活动课程是需要的。此环节可以模拟工作场景,设立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践行职业价值观。

“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任何一个全面统一的人力资源开发项目,都应该以培养负责任的、自由的和成熟的个人作为目标,他们所需要掌握的,不仅是一定的技能和对最新技术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具备深厚的人类价值观和态度。”[2]重视职业价值观教育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念,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积极尝试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Lourdes R.Quisumbing,quoted from her orientations to APNIEVE Values Education Workshops,1998-2004.

[2]卢德斯·R·奎苏姆宾,卓依·德·利澳主编.学会做事——在全球化中共同学习和工作的价值观[M].余祖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9.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职业价值观培养模式和课程开发研究”(C-c/2011/01/33)成果之一

职业价值观论文篇8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形成机理;培育

一、问题的引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务必要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而其中最为迫切的需要进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机理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机理是大学生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精髓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运行方式之总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系统。大学生正是通过这一循环系统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阶段过渡到思想转化阶段,并据此不断调适自己的职业信念与职业理想,使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从而把这些新的价值观念进行重构并纳入自身职业价值体系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沉淀固化。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起点:理性认知

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当代大学生要系统的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核心内容,系统的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职业科学内容,以及性格、兴趣、技能等职业心理学相关知识和内容。当代大学生只有系统的掌握和学习以上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在此指导下开展相关实践,才能深刻领会职业价值观的本质内涵。

课堂系统学习、深刻领会职业价值观真谛。大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包括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系统学习,深刻领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除上述学习之外,大学生还需认真学习和掌握职业选择与决策的相关理论、职业生涯发展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职业心理与适应等基本知识,只有系统的掌握和了解这些基本知识,大学生才能深刻领会职业的内涵,才能运用专业的职业心理学知识,对性格、兴趣和技能等进行探索和分析,为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寻找知识的依据。

在课外实践、思想碰撞中辨别选择职业价值观。大学生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走向社会,接触社会,直面职场,在各种思想碰撞中辨别和选择职业价值观。课堂的知识学习是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前提和基础,而课外职业实践则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渠道,可以使大学生将学到的职业价值观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实践,形成感悟和体会,从而真正理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精髓。

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理性认知阶段,是大学生在循序渐进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准确把握、认真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与国家、社会的命运相结合。因此,它是大学生内化认同的起点。

(二)内化认同的重点:情感共鸣

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的情感共鸣是建立在大学生对其理性认知判断的基础之上,是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的一种更加强烈的心理倾向。当代大学生往往对职业价值和自身成长成才问题比较感兴趣,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激活他们对职业价值观的情感共鸣,进而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据调查,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自己的职业发展,即实现自己的学有所用,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在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需求与国家对大学生的要求即树立社会主义的职业价值观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大学生成长成才,职业发展必须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为引导。

当今社会思潮纷繁复杂,许多大学生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职业评价上更趋现实,在职业价值取向上充满矛盾,在职业选择上唯物质论、金钱论,注重短期和功利化,这些都与当前主流职业价值观背道而驰,从而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难以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要让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必须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大学生的愉快、信任、感激、热情与激情等积极情感因子,这些积极的情感因子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只有让大学生意识到树立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并按照其要求行事,它能为自己成长成才起到指引和推动作用时,大学生才会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

(三)内化认同的拐点:思想转化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的思想转化是大学生在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进一步认同和理性选择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碰撞中理性选择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多样化的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加之世界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各种社会思潮、文化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冲击,削弱了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的认同感,在职业选择中迷失了方向。有的片面追求功利化,有的唯物质论,有的只顾个人理想等等错误的职业价值观在大学生中扩散开来,因此,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要让大学生意识到西方社会思潮的不良社会用心和企图,理性选择和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实现个人职业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和谐统一。

(四)内化认同的焦点:心理调适

大学生认同职业价值观的心理调适是指大学生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逐渐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之后,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不断破解自身发展难题,不断化解心灵深处的精神困惑,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破解自身发展难题不断强对职业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大学生在破解自身发展难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职业价值观的心理认同。大学生在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自己原有职业价值观进行重建,就会思考如何破解自身的发展难题。据调查,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难题主要集中在就业和创业两大问题上。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和创业难两大难题?首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近年来,几乎每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各地地方政府都会认真研究大学生就业难、创业难的解决办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通知》等等,正是这一系列文件的下发和落实,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虽然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大学生仍对党和政府充满信心,相信党和政府能够帮助他们破解就业难的难题。其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开始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实施就业帮助。在党和国家、政府、学校均采取积极措施的同时,大学生本身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扎实学好专业本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敢于走出校门,到人才市场去自主择业。虽然经常会应聘失败,但他们不怕输,不气馁。因为他们在就业和创业的过程中在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坚持职业价值理念不断化解心灵深处的精神困惑。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开始逐步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在面对学习、就业、职业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些问题处理不好,还会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应该用职业价值理念来不断化解心灵深处遇到的各种与职业有关的精神困惑。通过系统学习职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对性格、气质、能力等进行系统分析,在正确的职业心理的指引下,不断化解大学生心灵深处遇到的各种与职业相关的精神困惑。从而形成健康的职业心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五)内化认同的终点:沉淀固化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的沉淀固化环节是指大学生在心理认同后,反复通过教育-自学-研讨循环过程对其进一步深化沉淀,并在理论与实际的相互映衬下逐渐固化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

在教育-自学-研讨循环过程中深化沉淀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大学生在对职业价值观认同的内化过程中经历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阶段后,已经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但如何让大学生进一步深化沉淀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需要大学生通过教育-自学-研讨这一循环过程来深化沉淀其思想内涵。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机制作用在程序上说,就是从教育-自学-研讨到深化沉淀的过程,然而这也并非是一个自然流程。因为,思想过程尤其是思想的心理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思想认识的反复是经常发生的;同时,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能或者说可以改变这种顺序。所以,深化沉淀的前提是认同接受,但认同接受之后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仍须经过教育-自学-研讨这一循环过程不断深化沉淀。

在理论与实际的相互映衬下逐渐固化社会主义职业价值观。理论与实践联动的机制是指大学生通过职业价值观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将职业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并践行之的运行机制。它包含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的价值理论学习,使其明白何为职业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的价值生活实践教育,使其在社会职业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得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理性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

三、结语

党的十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三个倡导、二十四字,从三个层面准确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并且明确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准则,为时代划定价值航标,同时也对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就业起着根本性影响。在当代我国社会转型不断加快、就业制度发生重大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不断推进的社会大背景下,推进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意义,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包括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全面探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为各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破解当前就业难题,做出新的尝试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刘义.理性辨析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 2014(02).

[2] 韦耀阳,蔡太生,向光富,谭雪晴.大学生成就动机、择业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02).

[3] 张继延.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 2010(09).

[4] 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09).

基金项目:201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慕课”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D-053);2014年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思政专项课题“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内在机理” 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422);2014年度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高校学生工作课题“社会资本视域下大学生预就业工程支持体系研究”部分成果。

上一篇:中学音乐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职业技能培训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