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15 15:14:50

中韩贸易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篇1

中韩贸易结合度分析

中韩双边贸易发展可用贸易结合度来直观反映。贸易结合度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指标,用来衡量两国在贸易方面的相互依存度。贸易结合度是指一国对某一贸易伙伴国的出口占该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与该贸易伙伴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重之比。其数值越大,表明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越紧密。贸易结合度的计算公式如下:

TCDab=(Xab/Xa)/(Mb/Mw)(1)

式(1)中,TCDab表示a国对b国的贸易结合度,Xab表示a国对b国的出口额,Xa表示a国出口总额;Mb表示b国进口总额;MW表示世界进口总额。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紧密,如果TCDab<1,表明a,b两国在贸易方面的联系松散。

依据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历年贸易数据,分别算得自1992年至2004年间中国对韩国和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其中,建交的第一年(1992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为1.33,以后各年份,数值逐年递增。到1997年,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增至1.84。然而,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该数值下降至1.37,1999年又激增至2。到2000年,达到历年最高点,为2.88。2000年以后,该数值略有下降,但都在2附近波动。另一方面,韩国对中国的贸易度亦呈逐年递增趋势。1992年的数值为1.75,增至1997年的3.99,达历年最高点。1998年同样下降至3.33,而1999年又回增至3.81,以后各年均在3.3附近波动。

通过对12年间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分析,可以看出:

1992-2004年中韩两国相互贸易结合度远大于1,且与世界其他国家横向比较,属于高贸易结合度之列。以美国为例,200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结合度为1.22,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为0.88,对比结果表明,目前中韩之间的贸易联系十分密切。

1992-2004年中韩之间贸易结合度呈稳步上升趋势(1998年除外)。说明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两国贸易量突飞猛进,增长迅速。

两国贸易结合度数值的波动保持一致。但各年份的韩国对中国的贸易结合度均略高于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结合度,说明韩国在商品贸易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要更高一些,这与中国在韩国主要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是相符合的。

1998年两国贸易结合度有所波动,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韩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维持不变,导致对韩国出口大幅度下降,而中国进口总额对比上年仍有所增加,以至于对韩国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下降幅度大于韩国从中国进口在世界进口额比重下降的幅度。

2003年以后中韩两国贸易结合度趋于平缓,增幅有所减小,主要原因是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加剧,相互间的摩擦逐渐增多,而入世以后,中国出口总额大幅度提高,使对韩国出口额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总进口额在世界进口额中的比重增加,从而对贸易结合度的数值产生影响。

中韩贸易的互补关系分析

对于互补关系,并不存在严格的定义。一种观点认为,如果A国的强项是B国的弱项,那么这两国就存在互补关系(关志雄,2002)。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的贸易就具有互补性(于津平,2003)。但以上两种观点着重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显著的两国在不同产业之间的垂直互补(或产业间互补),即两国通过贸易达到调剂余缺,取长补短的目的。而贸易互补应包括产业间互补和产业内互补。与产业间互补相比较,产业内互补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产业内互补的物质基础是在于产业内分工。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生产要素更容易适应环境,调整成本更低,另一方面,产业内分工使贸易双方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联系机制。贸易双方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就更紧密。为了更深入揭示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本文使用贸易特化系数从产业间互补与产业内互补两个维度对其加以衡量,贸易特化系数(Tradespecializationcoefficient,TSC)反映的是一国某产品净出口额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2)中,TSCi表示中国对韩国在i类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Xi表示中国对韩国出口i类产品的金额;Mi表示中国从韩国进口i类产品的金额。一般认为,-0.25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强;当TSCi<-0.8时表示中国在i类产品方面竞争力弱,以上两种情况表明中韩贸易处于产业内互补状态。

参考两国2004年商品贸易数据可得出在目前各类商品贸易中的中国对韩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其中,中国在粮食,渔类以及其他食品和服装类商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大于0.8,其中服装的贸易特化系数最高,达到0.93。而在化工,集成电路,汽车,机械,仪器等类商品上,中国的贸易特化系数均小于-0.8,其中,数值最小的是汽车和科学控制仪器产品,分别为-0.9和-0.89。数值处于-0.25和0.25之间的商品主要有矿石,燃料,有色金属,办公和电信设备,电机,发动机以及日用品等几类,除有色金属类数值为正外,其余各产品的贸易特化系数均为负。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在农产品和服装等低附加值的产品上的竞争力比韩国强,具有比较优势,而在机械,电子,化工等技术含量高的产品方面的竞争力弱,具有比较劣势。中韩两国在上述产业间互补。

中韩两国在相当一部分产品上具有产业内互补关系。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商品的双边贸易额较大,共占总贸易额的43.5%。

具有产业内互补的各类产品绝大多数的TSC值为负,说明在韩国在这些类别的产品中对中国出口额要大于从中国进口额,在此类产品的贸易具有的竞争力略高于中国。

无论是产业内互补还是产业间互补,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在中韩双边贸易中均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占双边总贸易额的41.2%。

中韩贸易存在互补的原因

中韩在各自竞争力强的几个产业具有产业间互补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与韩国资源禀赋的差异。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在农产品,服装,电器组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韩国的资本相对丰裕,技术水平先进,管理经验丰富,因此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两国在办公设备,电信及矿产类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产生产业内互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考虑:产业内分工。技术经济理论认为,工业化水平越高,产业分工就越密切,经济联系就越紧密。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中国与韩国产业内分工不断细化,异种产品的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中韩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中韩在矿产业的贸易互补度很高,双方都不具有比较优势。原因是中国是一个矿业进口国,进口量远远超过出口量,特别是近年中国工业迅猛发展,国内矿源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到2003年底,矿业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逆差量,在从中国进口的大量矿产品中,从韩国进口的比例非常小,而在中国出口的少量矿产品中,向韩国出口的比例却很大。进口绝对值上的小差别和比例上的大差别造成TSC的值很小。消费需求的相似性和重叠性。根据林德尔(Linder,1961)的相似需求理论,具有相似购买力和产品消费偏好的国家之间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尽管中韩两国人均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但相似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对双方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

产生重要影响。文化的相近是一种特殊资源,厂商可以借此出口合乎邻国消费需求的产品。

本文通过结合两个指标对1992年来中韩贸易做了实证分析。由此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与韩国之间的双边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并且双方的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结合度不断提高。

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的产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双边的相互贸易从以产品差异显著的垂直型贸易(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渐向以同类产品的水平型贸易(产业内贸易)转变。

中韩贸易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 产业分工 产业内贸易 比较优势

一、中韩双边贸易现状和特点 1.双边贸易额增速呈放缓趋势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迅速。2007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达1599.0亿美元,同比增长19.1%,其中中国出口561.4亿美元,进口1037.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1%和15.6%。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2008上半年,中韩贸易额仍高达816.5亿美元,同比增长28.1%。韩对华出口450.94亿美元,同比增长27.2%,占韩出口比重22.7%,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韩国则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 据中方统计,2003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632.3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011年双边贸易总额900.7亿美元,同比增长42.5%,2005年双边贸易总额1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2006年,双边进出口总额1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从韩方统计资料看,四年来的贸易总和分别为570.2、793.5、1005.6、1073.9亿美元,经过测算,年增长率为38.6%、39.2%、26.7%和17.1%;虽然中韩双方由于统计方法或统计范围不同,在具体数值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总体看,中韩贸易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受国际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增速逐步趋缓。

2.产业内贸易成为贸易的主要形式 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简称IIT)是指一个国家在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产品的现象。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SITC)的标准,SITC中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即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都属于同一产业。 早在本世纪初,韩国学者李准晔等人就曾对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进行了测算,数据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无论是涉及所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还是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 ,都是处于不断上升的态势。这说明,中韩两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其地位不断提高。而中国学者曹子瑛、梁果(2006)根据1995年~2005年韩国海关贸易数据测算的10年间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平均达到0.68,产业内贸易已经成为中韩贸易的主要形式。

3.中韩双方贸易结构不同,中国处于低端层次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中国在双边贸易结构中处于低端位置,这可以体现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个层次。 从产业间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中,虽然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逐年递减,但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农副产品的比重仍然较大,一直在38%左右浮动。同期,韩国对华商品出口仍是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

化工、机械、塑料等资本密集型产品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稳定,始终保持在60%以上。 从产业内贸易结构 看,中韩两国处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阶段。根据李准晔等人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韩贸易中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比重没有明显提高,相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在中韩贸易中起主导作用,而且同类商品的相互贸易中所获得的收益差距较大。以中国商务部统计的数据为例,在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HS8542)的产业内贸易中,2006年中国向韩国出口17.4亿美元,同时韩国向中国出口额达到187.7亿美元,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差距明显。在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中,中国依旧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另据中国商务部统计:例如在钢材类进出口贸易中,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不锈钢板材,而中国对韩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板;矿物燃料的产业内贸易中,中国对韩国出口中主要是煤及其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主要是石油及沥青提取的油类及制品。 综上可见,产业间贸易中,中国在劳动密集型等低端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在产业内贸易中,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占主导地位,中国由于技术的差距,同一产业内依然处于产品链的低端。

4.贸易发展不平衡,中方逆差缺口较大 自建交以来,中韩双边贸易迅速发 展,韩国对华出口额成倍增长,而中国则连年严重逆差,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2003年以来,中国贸易逆差额连年超过当年中国对韩出口总额 ,2011年,中韩贸易逆差增幅达49.5%,2005年则突破增幅400亿美元大关;2007年,逆差增幅虽有所下降,但是绝对数额也创下476.2亿美元的新高,至2007年底,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额累计额已达到近2500亿美元。除去韩方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的限制,对韩贸易逆差大幅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韩国企业对中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中国从韩国的进口迅速扩大,中国出口产品增长潜力不大;二是在双边贸易中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主导作用,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原材料部分被加工成制成品后返销韩国或销往第三国。这都严重影响了中国商品进入韩国市场,阻碍了两国贸易正常均衡的发展。

二、中韩贸易现状深度分析

1.中韩分处国际产业分工不同层次,互补性强 韩国自上世纪60年代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来,整个产业结构以重、化工工业为主,造船、汽车、半导体、石油化工、IT等产业均在世界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农林渔业由于成本过高,竞争力较差,是韩政府重点保护的产业。近年来,韩国经济中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不断上升、农林渔业比重日益降低。 中国方面则由于在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能力上的差距,现阶段只能以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和加工组装型的家电及电子通信产品工业成为世界的工厂,技术密集型产业还不具备成为世界工厂的水平。结合中韩两国的国情,同时考察中韩两国进出口商品的主要类别,不难看出,中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劳动密集型,但同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的阶段;韩国则处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阶段。从整体看,韩中分属产业分工的第二、第三层次,这种互补性的产业结构,为两国的贸易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中韩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存在叠代态势 改革开放近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及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演进。从产业演进路径看,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较低的阶段,产品需求主要集中在以农产品和轻工业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产业结构以农业和轻工业为主。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品逐步向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耐用工业消费品方向转移。高附加值的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主要以重工业或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为基础,到2010年,中国的居民平均收入要达到中等国家的收入水平,需求结构的升级必将拉动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投资结构来看,中国的政府投资及国际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部门,这些都加速了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而同期,韩国由于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基础科学方面的限制,韩国产业结构转换和新技术自主性开发滞后,结构转变指数持续呈下降态势。 可以说,在制造业领域,中韩的部分产业都具备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特征,这也是中韩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强化导致了中韩两国间贸易竞争的加剧。

3.两国产业市场结构差异明显 韩国产业市场结构呈现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态势。由于长期实行大企业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韩国三星、现代、SK等大企业集团数量虽少,但创造的价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60%。中小企业则相对较弱,1993年韩国中小企业的销售额占当年韩国GNP的比重不足5%,韩国产业形成的是规模有余、竞争不足的二元市场结构,以具备发达国家水准的大企业为龙头是韩国经济的腾飞和产业市场结构的重要特点。 中国产业市场结构恰恰相反,呈现分散化的特点,规模效应不强。众多中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无法抵御实力雄厚的国际竞争对手。尤其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同韩国相比,中国许多重要产业的整体规模与技术水平严重不对称,产量增长迅速而与先进水平相比的技术差距并没有缩短,属于粗放型增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重复建设严重,形不成规模经济,国际竞争力较弱。

三、中韩贸易的前景展望

1.贸易总额和贸易规模将持续快速发展 中韩两国同处东亚地区,区位合作优势明显,分处国际产业分工的不同层次,产业结构互补性强,因此,双方双边经贸关系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同时,中韩两国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在WTO框架下,中国资本市场逐步开放,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中韩两国合作领域的不断延伸和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中韩两国元首确定的争取2012年双 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完全可以早日实现。

2.产业内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转移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得益于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市场机制完善和民营资本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中国制造逐渐崛起。在不远的将来,中韩两国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交叉性会越来越强,产业内贸易竞争将会日趋激烈。随着市场竞争带来的资源地优化配置,中国产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双方的产业内贸易将呈现逐步由垂直型向水平型演进的趋势。为了应对相似产业的竞争,两国企业需要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强化产品异质性来加强竞争力。这方面,韩国政府已经选择了诸如家电领域的数字电视和通讯领域的新一代通讯标准,作为增强竞争力的手段,可以说是已经预见到了这一趋势。

3.中韩间相对贸易分工短期内不会有根本变化 产业结构的升级也要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充分考虑国情现状和资源的约束性。在短期内,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经济转型的富裕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巨大。一是同庞大的劳动力基数相比,中国资本供给和高新技术仍属于相对稀缺资源,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不会变;二是居高不下的非自愿失业(不论其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是任何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都不可能忽视的问题。所以,中国不能过早地放弃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否则只会导致欲速不达。因此,在短期内,中国将继续保持一定规模的对韩农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织纱线、织物及制品等轻工业品出口。就中韩两国而论,目前中国处于两国贸易产业链下游,韩国处于上游的相对位置短期内不会改变。

中韩贸易论文篇3

[关键词] 贸易关系与结构 产业内贸易 垂直产业内贸易 水平产业内贸易

中日韩三国之间的贸易量无论在深度或广度上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不相上下,甚至更高。2004年,中日韩外贸总额超过两万亿美元,其中58%来自三国之间的区域内贸易,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55%,亚于欧盟的65.5%。

根据2005年中国海关统计数据,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1005.63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8.43%。日本是韩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达724.30亿美元,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13.28%,即中日两国的贸易额占韩国进出口总额的31.70%。中国是日本第二大的贸易伙伴,继续保持日本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地位,中日双边贸易额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双方进出口总额达1884.88亿美,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17%左右;韩国是日本第四大贸易伙伴,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为710.54亿美元,占日本进出口总额的6.4%。

一、中日韩三国之间主要贸易商品结构

笔者对2004年中日韩双边贸易产品分析发现,双边的贸易产品主要集中在按《协调制度》即HS编码两位数的十类商品上。

中日双边贸易量前十类产品中有四类是雷同的。主要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和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还有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另外六类不雷同的商品中,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95章(玩具、游戏或运动用品及其零附件)、94章(家具寝具灯具等)、64章(鞋靴、护腿和类似品及其零件)、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而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则是72章(钢铁)、29章(有机化学品)、39章(塑料及其制品)、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73章(钢铁制品)和74章(铜及其制品)。

中韩双边贸易量前十位商品中有六类雷同,主要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29章(有机化学品)、72章(钢铁)。另外四类不同,中国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为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76章(铝及其制品)、10章(谷物)、73章(钢铁制品);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为39章(塑料及其制品),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但铁道车辆除外),74章(铜及其制品)、54章(化学纤维长丝)。

日韩双边贸易量前十章商品中有7章雷同,集中在84章(机械器具及其零件)、85章(电机、电器设备、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设备及其零件)、90章(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零附件)、72章(钢铁)、29章(有机化学品)、39章(塑料及其制品)、99章。另外三章不同,日本出口到韩国的商品为38章(杂项化学物品)、87章(车辆及附件)、70章。而韩国对日本出口的商品为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3章(鱼和贝类)和73章(钢铁制品)。

从以上分析中可得到以下结论:在中日韩双边贸易中,84章和85章所占比重都在前两位。这主要是由该产业的产业特征与产业内分工和贸易的相关性决定的,即消费需求弹性大和技术密集度高的部门比需求弹性小和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更容易发生产业内分工与贸易。

中国向韩日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如62章(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以及初级产品,如中国向日本出口的第16章(肉、鱼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制品),中国向韩国出口的第10章(谷类)。而日韩向中国出口的为技术或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日韩向中国出口的87章(车辆及其零附件),39章(塑料及其制品)。由此可见,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劣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这符合我国要素禀赋的特点,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上。

韩日两国在资源禀赋和技术水平上非常相似,两国之间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以上只是从总体上对中日韩三国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如果要对三国之间的贸易结构特点深入分析,还要借助于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中日韩产业内贸易发展状况

1.测度方法

对产业内贸易的经验分析存在很多不同的度量方法,其中格鲁贝尔和劳埃德指数(Grubel-Lloyd)(1975)应用比较广泛。该指数衡量某一产业或商品组合出口的绝对量在多大程度上被同类产品的进口所抵消,它把产业内贸易作为在该商品贸易总量的比重来计算:

(1)

其中以i代表2位数水平上的产业大类(HS的章),k表示在i产业大类中4位数水平上的产业,是第k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别表示第K产业产品的出口和进口额。

在计算第i 产业内贸易指数时,对子部门K的产业内贸易加权为产业i的产业内贸易系数,即:

(2)

产业内贸易又可细分为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horizontal IIT)和垂直产业内贸易(VIIT,vertical IIT)。其中水平产业内贸易是指同行业中产品质量虽然一样,但性能设计有所差别的产品,体现了规模经济和产品多样化。垂直产业内贸易是指产品质量有差异的产品贸易,体现了比较优势、技术差异和资源要素禀赋。Greenaway等人(1994)以产品质量为依据,提出了区分两者的方法,即:

当,属于水平产业内贸易(HIIT)

当或,属于垂直产业内贸易(VITT);

其中,分别表示贸易产品的单位出口价值和单位进口价值。经验研究中分别用单位出口价格和单位进口价格来代替。为离散因子,本文取来考察。如果计算(2)时只计算产业内进出口价格比值在0.75与1.25之间的产品(即),那么公式(2)就成了i产业大类中水平性产业内贸易所占比例的指数:

(3)

第i产业大类的贸易中垂直性的产业内贸易的份额可以由以下计算得到:只计算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价格之比大于1.25或小于0.75的产品(即或).故。

2.中日韩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

根据以上对中日韩之间双边贸易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中日韩在一些产业上保持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本文按HS四位数编码利用公式(1)计算中日韩之间主要贸易产业的IIT指数,再用公式(2)将四位数产业加权到两位数。结果如表1所示。

将一个产业的IIT指数超过50认定该产业为产业内贸易。由表1可知中日主要贸易产品中,有6类是产业内贸易,另外有两类产品(HS84和HS62)分别为42.43和45.97,接近产业内贸易水平。

表 中日韩主要贸易产品IIT指数(2003年)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Comrade Database)测算而

其中IIT指数最高的是第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高达100,完全是产业内贸易。中韩主要贸易产品中有7类是产业内贸易,其中第61章完全是产业内贸易;而日韩前十位贸易产品中,全部是产业内贸易。其中有6章的IIT指数超过90。

从表中可见,中日、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明显低于韩日产业内贸易;中日产业内贸易水平略低于中韩产业内贸易水平。同时在这十类产品中VIIT指数都普遍大于HIIT指数。在中日双边贸易主要产品中,除第27章(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和第72章(钢铁)外,其他8章都是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在中韩贸易中除72章(钢铁)外其余9章都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韩日双边贸易中,虽然产业内贸易比重比较大,前十位贸易产品的平均IIT指数高达87.35,不过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高达68.92。可见虽然产业内贸易是中日韩的主要贸易形式,但是与质量和价格没什么差别,而与设计和款式有区别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相比,在同行业质量上有差距的产品贸易--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了重要的作用。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与发达国家日本相比在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水平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中国与韩国在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在世界产业内分工与贸易格局上,与各国的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即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位,发展中国家处于中间和的地位。于是使得新兴工业化国家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产业内贸易水平呈阶梯状分布,即发达国家内部产业内贸易水平要高于新兴工业化化国家,后者又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三、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日韩之间的贸易关系与结构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是中日韩之间存在大量的出口雷同的产品,但我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比较劣势表现在资本密集型和资源集型产品上,而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比较优势表现在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上;二是三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水平成阶梯状分布,日韩之间产业内贸易高达87.35,中韩产业内贸易次之,达到66.23,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最小,只有61.66。三是在主要贸易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当中,并不是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而是价格和质量有区别的垂直产业内贸易起主要作用。中国与韩日之间的大部分贸易还是基于双边之间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而不是由于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导致的产业内贸易。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李准哗金洪起:中韩贸易结构分析[C].中国工业经济,2002,(2)

[3]王国安范昌子:中欧贸易互补性分析―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理论[C].国际贸易问题,2006(3)

[4]徐永辉:中韩制造业的互补性与竞争性对中国制造业贸易平衡影响分析[C].世界经济研究,2005,(12)

[5]王云飞: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产业内贸易的相关性分析.世界经济研究[C],2005,(1)

[6]佟家栋刘钧霆:中日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的实证研究[C].国际贸易问题,2006,(1)

中韩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机电产业;贸易自由化;适度性

[DOI]10.13939/ki.zgsc.2015.42.100

1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机电产业贸易现状

1.1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

金融危机之后许多国家开始了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保护手段虽更加隐蔽,但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进出口。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寻求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基础之上尝试建立自由贸易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外贸经济,中国也不例外。孙晓郁2006年在《中日韩可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中采用跨地区、跨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CGE),使用最常用的“全球贸易分析项目”(CTAP)数据库建立了一个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即两个国家间两两实行双边零关税”。模拟结果显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对于福利和生产可能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就中国和韩国而言大约相当于GDP的2%~3%”。[ZW(]孙晓郁.《中日韩可能建立的自由贸易区》,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ZW)]

经过中韩双方多年关于自贸区建设的民间研究、官产学联合研究,双方于2012年5月启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谈判,经过14轮谈判,于2014年11月完成实质性谈判。2015年6月,中韩正式签署自贸协定,在机电产业贸易自由化方面协议,中国将在“最长20年内实现零关税的产品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国零关税产品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中国将在电器电子领域针对电饭锅、洗衣机、冰箱、医疗仪器、家电零部件等产品实现零关税。”[ZW(]《草签自由贸易协定完成 20年内中韩零关税产品将超90%》东方财经,2015年,http://。[ZW)]中韩贸易自由化谈判的一个关注点是关税的大幅度下降和市场的大规模开放对两国的比较劣势的产业的冲击。对韩国来说主要是农产品和服装纺织业,对我国来说,机电产品、汽车行业等将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研究集中在机电产业,旨在分析在中韩自贸区建设进程中我国机电产业的贸易自由化是否适度。

1.2中韩机电产业贸易现状

机电产品是国际市场上最活跃的行业之一,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把扩大机电产品贸易视作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变化过程中,机电产品贸易总体呈上升趋势,扩大机电产品贸易对于促进一国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协助机电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国家整体产业结构的优化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一直很重视机电产业贸易,目前国内的机电产业以加工型产业为主并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换升级。1966年,韩国政府就把电子产业列为战略工业得到政府的支持,如今韩国已成为机电产业发展大国并且韩国的电子产业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双边关系中,中韩经贸关系发展尤为迅速,在机电领域的贸易合作不断加强。

1992年起,我国海关采用了由国际海关理事会制定的HS编码体系。我国外经贸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编制的《机电产品进出口统计工作手册(2013年版)》中,列出的“机电产品的目录”明确了机电产品的范围。出于数据选取的方便性和代表性考虑,本文机电产业的范围包括“机械及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仪器和仪表”,反映在HS编码即为第八十四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机器零件),第八十五章(电机、电器、音像设备及零件),第九十章(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

机电产品占中韩两国贸易的很大比例,是我国对韩国的重要逆差产品,表1截取了2001―2014年中韩机电产业的总体进出口贸易情况进行分析。

以我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节点,目前为止,中韩双方在机电产业的贸易总额是不断增加的,由2001年的113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1666亿美元,增长幅度达1553亿美元。2014年,我国机电产品总出口额10455亿美元,进口额7094亿美元,总体处于顺差地位,美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是我国主要的顺差来源国,韩国和日本是中国的逆差来源国,尤其是韩国。我国在对韩机电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11年之后贸易逆差更是达600多亿美元。

从中韩机电产品进出口结构来看,电器及电子产品是双方进出口贸易中的最大项,占总体产业贸易额的70%左右,但是我国出口到韩国的电器及电子类产品在贸易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要大于进口8个百分点。而仪器仪表是韩国向我国出口的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在贸易结构中高于我国出口比例12个百分点,详见图1和图2。

图12014年我国进口韩国机电产品结构

图22014年我国出口韩国机电产品结构

我国机电产业贸易总体来看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世界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但其中韩国却是我国的逆差来源国。在中韩的贸易结构中,电器及电子产品类是最大的贸易项,我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上有相对优势,韩国主要在仪器仪表类产品上有相对优势。

2我国机电产业贸易自由化的适度性分析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始终是争论不休的问题。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对外贸易可提升贸易国的福利水平,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论和以詹姆斯・布朗德(James Brande)等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认为应给予幼稚工业和战略性产业适度的保护。由于自由贸易的合理性和保护贸易的正当性,一个国家在制定外贸政策时完全的自由化或过度保护都是不可取的。基于此,本文在中韩自由贸易进程中,集中分析了我国机电产业贸易自由化的适度性。

借鉴邹正方1998年在《论中国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中提出的对“实施适度贸易保护政策”的内涵界定,本文认为贸易自由化的适度性主要体现在措施手段的适度、保护期限的适度、保护产业的适度以达到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国民福利增加,国家产业安全的目的。

2.1贸易自由化产业选择的适度性

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力求为中韩双方提供一个低关税甚至零关税的进出口环境。关税降低有利于带动双方经济增长,提高两国国民福利水平,但在给相关产业带来竞争效应的同时也会造成冲击。因此在自由贸易谈判进程中应充分考虑准予贸易自由化产业的实际情况,如产业的战略性地位、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机电产业涉及面广、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力大,对国民经济的内生循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

2.1.1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市场的占有率

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产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内结构的逐步完善和优化,如今机电产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项。一国产品的竞争力水平直接反映了其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承受力,这里通过韩国每年从世界各国进口的机电产品中我国产品的所占比率,来分析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水平。2013年韩国进口我国机电产品472.4亿美元,进口世界机电产品1369.5亿美元,市场占比从2001年的6.55%不断上升到2013年的34.5%,见表2。

2.1.2我国对韩机电产品贸易逆差

贸易逆差问题在自由化进程中应引起注意,逆差扩大是产业结构需要升级的信号,说明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在渐弱而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贸易逆差出现扩大趋势的情况该产业便不适宜实行高度的贸易自由化。考虑到双边贸易主体的经济增长态势,进出口差额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两国间在该产业的贸易失衡问题加剧了,这里选取逆差额的增长率为指标进行分析。

我国在与韩国的机电产品贸易中虽然一直处于逆差地位,但差额的增长率是在下降的,2002年逆差额增长率接近100%,2008年、2009年增长率降到0%以下,2010年恢复后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增长率为-3.75%。反映在国内产业水平上,我国的机电产业近些年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见图3。

图3我国对韩机电产品贸易逆差差额的增长趋势

选择机电产业作为贸易自由化的对象是适度的,相对汽车产业而言,机电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在面对外部市场的冲击时不至于迅速萎缩。机电产业本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贸易自由化的加深可以提高两国人民的福利水平,并且长远来看有利于我国机电产业竞争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2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适度性

产业贸易自由化程度的适度性主要体现在产业开放具体项目的适度和自由化进程中措施手段的适度两方面。中国在机电产业领域主要针对电饭锅、洗衣机、冰箱、医疗仪器、家电零部件等国内发展相对成熟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产品逐步实现零关税。

最惠国税率,适用于从原产地是世贸组织成员或与我国签有互惠双边贸易协定的国家或地区进口的货物;从韩国空运或是快递过来的一般商品按最惠国税率计算。我国汽车行业以1.5

表3部分洗衣机和冰箱的关税水平单位:%

商品名称进口普通税率进口优惠税率出口税率出口退税率

200

干衣量≤10kg全自动波轮式洗衣机13010017数据来源:HS编码查询。

2.3贸易自由化期限的适度性

任何产业的兴起建立和完善都需要一定的期限,期间会受到国内市场、政策导向以及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在中韩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自贸协定中规定机电产业实现零关税的期限是最长20年,产业的保护期限主要取决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韩国相比我国机电产业的主要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韩国机电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相对成熟,在规模效益、技术水平和资本存量方面都具有优势,这直接导致了双方同等规格同等质量机电产品价格水平的差异,进而影响两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考察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的竞争力,所以以修正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来测度我国机电产品未来20年在韩国市场的竞争力,其计算公式为:RCAXij=(Xij/Xi)/(Cj/Cw)。

其中:Xij表示国家i的产品j到另一国的出口额,Xi 表示国家i的出口总额,Cj 表示另一国产品j的进口额,Cw 表示另一国的进口总额。RCAXij>2.5,表示i国j产品在另一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

表42001―2013年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的RCA指数

年份[]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

RCA[]0.74[]0.74[]0.83[]1.01[]1.04[]1.11[]1.18[]1.47[]1.60[]1.56[]1.69[]1.92[]1.95数据来源:根据UNCOMTRADE贸易数据库得到我国机电产品对韩国的出口额、我国对韩国的总出口额、韩国机电产品的总进口额、韩国的总进口额,根据公式计算所得。

2001年,该RCA指数仅为0.74,表明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市场较弱的竞争力,到2013年上升到1.95,表明我国机电产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在韩国市场已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采用指数平滑预测法对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的竞争力进行预测分析,指数平滑预测法是预测分析中经常用到的一种预测方法,可以适用于没有明显函数规律,但确实存在某种前后关联的时间序列的预测。该模型公式为:y[DD(-*5/9][KG*4]⌒[DD)]t+1=αyt+(1-α)y[DD(-*5/9][KG*4]⌒[DD)]t,其中y[DD(-*5/9][KG*4]⌒[DD)]t+1为下一期预测值,α为平滑系数,yt和y[DD(-*5/9][KG*4]⌒[DD)]t分别为t期的实际值和预测值。首先根据UNCOMTRADE贸易数据库得到的我国对韩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我国对韩国的总出口额、韩国机电产品的总进口额、韩国的总进口额预测出这四类贸易额未来20年的变动,之后利用预测数据求得相应的RCA指数。利用Eviews5.0作双指数平滑预测,见表5。

表5我国机电产品在韩国的RCA指数预测

年份[]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5[]2030[]2035

RCA[]2.07[]2.12[]2.16[]2.20[]2.24[]2.28[]2.42[]2.53[]2.61

从预测结果来看,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测到2035年我国大部分机电产业对韩国实现零关税时我国对韩国的机电产品出口额、我国对韩国的总出口额、韩国机电产品的总进口额、韩国的总进口额分别是1396亿美元、2569亿美元、2895亿美元、13878亿美元,RCA指数为2.61>2.5,已具备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足以面过国际竞争压力的挑战,20年的时间为我国机电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适应期和成熟期。

3启示和建议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许多产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具备深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型产业在实施贸易自由化时应慎重考虑其自由化的适度性。在深化经济一体化的同时要对国内产业进行调整引导,配合相关产业政策的引导以使国民在享受对外贸易带来好处的同时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维护国家经济稳定产业安全。分产品分层次地进行自由化贸易,在选择自由化贸易的产品时需要充分考察该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产业发展水平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适合多大程度的贸易自由化;往往一个产业会包含许多不同的具体行业项目,这就对产业内有层次的贸易自由化也提出了要求,比如机电产业的自由化进程中,优先实现零关税的主要是发展相对成熟的冰箱、洗衣机等项目。产业保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结合不同产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国际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过渡期限,使其逐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资本和技术积累等以具备足够的竞争能力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汇才.论我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J].商业时代,2010(2).

[2]陈飞翔,董皓,王艳.论适度保护关税税率[J].财贸经济,2003(6).

[3]董艳英.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4]李季.中韩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研究,2010(6).

[5]李湘君.中国对外贸易中幼稚产业的选择和保护[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6]邹正方.论中国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2).

[7]周蕊.我国战略产业适度保护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8]温黎.关于中国服务贸易自由化问题的研究――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的分析[J].中国市场,2014(31).

[9]牟光宇.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8).

中韩贸易论文篇5

(一)从总体情况看,中韩两国经济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中韩贸易总量增长非常快。1992年贸易额仅为50亿美元,2006年达到1343.1亿美元,增长近300倍。中韩贸易在2005年时即达到1119.3美元,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个对华贸易超过千亿美元的国家。去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向韩国出口最多的国家。两国贸易目前已年均26.2%的速度增长,今后即使按15%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就可达到2000亿美元。目前,韩国是中国的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在韩国,每两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和中国进行贸易;而在中国,每三家贸易企业中就有一家同韩国进行贸易。可见,中韩贸易发展分别快于中日、中美贸易的11年和9年时间。有人说美国和日本才是韩国最主要的经贸伙伴,而实际上,中韩贸易额已接近韩国对美日贸易总合。

21世纪以来中韩贸易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两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年均在10.1%,韩国经济年均增长也在4.7%的水平。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仅为各自的出口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为扩大进口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随着两国领导人的频繁互访和人员往来的增加,两国关系全面发展,韩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两国正在研究建立FTA关系,为双方的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合作环境。三是韩国商品竞争力强,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韩国很多技术含量高的商品在价格上较适合中国市场,售后服务也令消费者满意。四是中国加入WTO后,市场更加开放有利于对外经贸的发展。五是近年来韩国企业对中国实际投资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带动了韩国产品和相关零部件对中国出口的急剧增加,同时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也返销到韩国市场,增加了对韩国的出口。

(二)两国的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从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转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韩贸易,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工业产品,而进口中60%是工业产品,其它是农产品和原材料。90年代末以后,韩国队中国的出口中的工业产品占85%,中国对韩国出口中的工业产品约占75%。贸易结构发生了以进出口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化。这表明两国贸易由产业间贸易逐渐地转变为产业内贸易。

(三)贸易逆差不断增大。1992年贸易逆差为2.2亿美元,到2007年达到476..2亿美元,14年增长200多倍,至2007年,中方逆差累计达到2209亿美元。尤其是2002年来,中方贸易逆差更是每年几乎要增长100亿美元以上,韩国开始成为中国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中韩之间的逆差产品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顺差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韩国的统计也表明,自2003年起,中国已经成为韩国仅次于美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对韩国贸易逆差不断增加的原因:一是结构性因素,世界性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向中国转移,而核心部件和关键技术依靠从韩国或日本进口,加工组装后的产品在出口到欧美等国家。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从韩国的进口大大增加,而对韩国的出口增长则赶不上进口的增长,如2007年对韩国出口虽然增长26.1%,而进口在连续几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又增15.6%。三是中国企业对韩国市场的开拓不够,不能根据韩国市场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惯,在中国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对韩出口。四是韩国企业注重向中国出口,却对从中国进口不很积极。中国商品物美价廉,使韩国市场所需要的,但是在对韩国出口时却遇到很多困难,既有关税方面的原因,也有非关税方便的人为限制等,很难进入韩国市场。

实际上,两国在贸易上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因为在进出口商品中,80%以上是工业制品,说明双方互补性强。只要双方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也注重从对方的进口,完全可以实现均衡发展。

二、中韩经贸前景展望

首先,适当缩小中国对韩贸易逆差。应当提高韩资企业在华采购率;调整对韩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拓宽对韩贸易范围,提高具有比较优势的高薪技术产品出口,如机电产品、新材料、生物工程产品等。还可以通过加强磋商来取消对中国进口产品采取的歧视性措施,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和减少关税品目和相应取消非关税壁垒。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是扩大出口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我国企业在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消化、吸收。通过消化吸收,并在其基础上进行资助创新,使得我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凸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其次,推动投资合作领域向更高层次迈进。一是注意调整韩国企业的投资方向,近期以钢铁、汽车、石化、电子电气、纺织、通讯、机械为主;中长期将突出航空、汽车、通讯、原子能发电、高清晰度电视机、传真机、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等产业的合作,还将在资源开发、金融、运输、服务、高科技等领域进行合作。二是继续改善韩资企业的规模结构,提高大企业集团来华投资的积极性,并加强中韩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合作。三是投资方式应当更加灵活,可以采取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联合投资、中小企业联合投资、多国合资等方式;推动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配套协作,在IT、汽车、电子、石化等领域在加强研发合作;中韩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企业模式和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在技术转让、市场共享、人力资源等方面扩大合作。

第三,自由贸易区建立可以为双边经贸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如果自贸区谈判可以进行,农产品等敏感产品也可以有一个磋商平台;自贸区的建立也将会产生直接投资的创造效应从而导致两国双向投资增加,尤其金融和电信、保险业、证券业等服务也领域,投资便利化的磋商将使韩国增加对这些领域的对华投资。基于日益紧密的经济合作基础,两国的制度性合作即建立自贸区的要求已经提上日程。两国研究机构和学者对中韩自贸区研究不断深化,交流不断加强。2005年3月启动的“中韩自贸区可行性民间联合研究”已经顺利结束;作为继续项目,中韩2007年初共同启动了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研究,研究涉及建立中韩自贸区的宏观经济影响、自贸协定的涵盖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对产业的影响以及敏感产品和敏感领域的处理方式等问题。

最后,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国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两国应当把握合作机遇,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促使两国经贸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哲: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思考,《技术与市场》,2007年第1期

[2]孙增艳: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前景分析,《理论界》,2006年第1期

[3]龚克瑜: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难点和解决思路,《太平洋学报》,2006年第1期

[4]李向阳: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非传统收益,《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第5期

[5]王丰、柏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新发展、主要难题及对策,《台声》,2006年第1期

[论文关键词]经济合作现状展望

中韩贸易论文篇6

[关键词] 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合作 产业冲击 互补性

自由贸易区FTA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或单独关税区组成的,区域内取消了所有的关税和井口数量限制,对非成员有不同关税水平,在保护效高的成员国中的非竞争产业要求保护的程度较大的特殊经济区域或经济集团。欧盟的一体化进程和欧洲单一货币区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运作都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功例证。这些区域组织协定在取消内部贸易壁垒的同时也保持这对外贸易壁垒,形成了对区域国家的歧视待遇,带来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等效应。欧盟积极与其他经济体联系,向着最大的区域性自由贸易体迈进。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经济一体化将扩大到整个美洲,形成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正在形成的这两个更大的贸易集团的内部贸易将超过全球贸易的40%。而WTO这样的多边贸易机制不能充分发挥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作用,不能使发展中国家分享贸易自由化的成果时,更多的国家将转向诉诸地区主义,借助区域贸易自由化来促进和补充多边贸易机制的作用。

一、中国与韩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韩建交十五年来,两国经贸的发展令人瞩目。据中国海关统计,中韩之间贸易额由1992年的50.3亿美元增至2003年中韩双边贸易额为632.3亿美元 ,2004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达793.5亿美元,2005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为1119.3亿美元,同比增长24.3 %,提前3年实现1000亿美元的目标。2006年全年,中韩双边进出口总额1343.1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中国出口445.3亿美元,进口897.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8%和16.9%。韩国是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据韩方统计,中国继续保持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地位。照此速度,2012年双边年贸易额2000亿美元的目标可以如期甚至提前实现。双方经济贸易的潜力巨大。

同时两国贸易结构存在互补性。由于中韩两国经济发展及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形成了产业结构不同优势,从而使得贸易结构存在着互补性。韩国地域狭小,生产要素及劳动力资源缺乏,国内市场也相对狭小,中国对韩国出口的最大商品是纺织原料及制品等等。而韩国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在某些领域领先。不过,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如航天技术上占有比较优势。所以中韩两国利用对方的优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也带动了两国贸易的发展。

此外,两国地缘接近,文化相似,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经济联系历史悠久,这种渊源使中韩两国贸易合作十分容易。为两国经贸深入发展和建立FTA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所面临困难

对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困难重重。对韩国来讲,农产品和纺织服装业将面临冲击。一直以来在关税壁垒方面,韩方对中国农产品和轻工产品征收高额进口调节税。这类中国产品向韩出口十分困难。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关税下降,这将意味着韩国长期对农业的高度保护政策和在国际谈判中的强硬立场必需改变,农业很可能成为中韩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最大障碍。

对中国来讲,中国在生产钢铁的技术上与韩国比较相差甚远。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将会大量的进口韩国的钢铁尤其是高端钢铁产品。中国汽车行业和化工行业由于相对落后,完全没有优势,将面临这艰难的调整。此外冲击较大的还有在金融和电信业。

这种产业冲击将会使一些人对建立两国FTA存有较大顾虑或产生较大阻力。实现两国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促进贸易、投资和经济增长,克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最大限度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益处。妥善解决两国经贸关系中出现这些问题,推进中韩FTA建立。

三、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想法

比较中韩两国,韩国处于总体经济技术发达程度领先地位。但这不意味着所有的产业和所有发达技术领域,由于两个经济技术发展都有后发型,引进型和赶超型的特点,因而某些产业和技术合作的领域十分的开阔。同时两国之间的现有的合作领域合作已经相当广泛,已为两个的经济技术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两国沿海城市,如中国的大连、青岛、烟台上海背景韩国的仁川汉城群山青州大田釜山,都成了一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两国之间都有着共同的需要和巨大的潜力。

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长期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平,可预见性的自由贸易区的市场环境。充分利用两国各自优势促进各自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同时带动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今天,亚洲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人的瞩目,大量的外资涌入,新兴行业的兴起,给亚洲经济带来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东亚各国都想借此东风,提升本国的经济。其中,中韩两国作为亚洲地区经济的领头羊,更是要利用此机遇,迅速发展经济,建立自由贸易区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并尽快促进其现实,提高双方经贸发展水平,走双赢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安民:《东亚合作中的中韩经贸关系》.人民日报,2004/5/12,第十四版

[2]汪素芹:《中韩贸易发展的主要障碍与合作途径》.世界经济研究,2003第6期

[3]赵春明:《国际经济贸易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0

[4]刘芹:《论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5]南钟镐:《略论韩中关系的发展》.当代韩国,2003年01期

[6]黄繁华编著:《韩国对话直接投资结构分析》.2002/9

[7]李敦球:《汉风韩流竞风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1/5

中韩贸易论文篇7

【关键词】中国 韩国 文化产业 文化创意产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一、中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文化产品贸易额增长快速,市场占有率扩大,国际贸易地位逐渐提高

根据《2010创意经济报告》的数据来看,2008年中国在世界文化贸易中的比重达到21%,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文化产品出口国。

2011年中国文化核心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99.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贸易顺差174.9亿美元。从表中可以看出,1992年到2008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呈稳步增长状态的,特别是在2001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增长速度尤为明显。但就整体贸易而言,发展空间还有很大。

(二)我国的主要文化创意产品贸易依然存在逆差

1.在商业演出方面,中国具有国际水准的表演团队出国表演的平均收入还不到四千美元,比如杂技芭蕾舞《天鹅湖》,每一场的收入也只不过才3万美元,而我国一年的海外商演总收入还不如太阳马戏团的年收入。2.在图书进出口方面,中国的图书行业一年只有6000万美元左右出口额,多年来,我国的图书进口量与出口量一直是10:1的严重逆差状态。3.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火爆,虽然内地电影市场票房一路飙升,但海外电影票房却是一片惨淡,票房不过几千万元人民币。从进出口量上来看,中国在2000年到2014年之间进口影片超过4300部,而出口电影只有几十部,贸易逆差很是惊人。

存在贸易逆差的主要文化创意产品不只是在图书,商业表演和影视剧行业,还普遍存在于音像制品,网络游戏和动漫行业,并且逆差都非常大。

二、韩国文化创意产品贸易发展现状

(一)韩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文化产品销售额逐年增长,对外出口量也是不断扩大

2005年韩国的主要十大文化产业领域包括游戏,漫画,音乐,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广告,角色和教学娱乐等发展快速,仅当年的销售额就高达437亿美元,较上一年增加了13.3%,约占到韩国GDP的6%,远远高出中国的3%,而世界的平均水平才4%。在2007年,韩国国内文化产业销售额达到58.61万亿韩元,与2002年相比,这五年间增长了7.3%,同年,文化产业总的销售额占到GDP的6.5%,总的附加值占到GDP的2.6%。

(二)韩国文化产业核心产品贸易量始终处于逆差,整体发展薄弱

韩国文化产业核心商品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七年间出口额就增长了210%;而在进口额上,从2002年到2008年进口额都远大于出口额,可以看出韩国文化核心产品贸易逆差严重。

三、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产业近些年在整体上发展迅速,进出口贸易量不断增加,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特别是在产品设计服务,广告,新媒体,艺术产品,古董等创意产品的出口在不断增长,势头强劲。韩国与中国相比,整体上的发展略逊与中国,中国还有一项优势创意产品,那就是印刷品,并且是增长较快的一项产业,而韩国虽然印刷品也得到发展,竞争力上升,但还远不及中国,增长率也不及中国的高。中韩两国有其自身的发展基础和资源,近几年中韩的文化产业发展很快,出口额也在不断上升,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市场前景广阔。

提高中国文化创意产品竞争力的对策

(一)加快并巩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建设,发挥其集群效应,赢得规模经济。结合自身发展优势,打造出完整的、高效的、专业的产业链条,实现规模经济最大化的战略目标。

(二)重视本土化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品品牌。我国要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投资,努力发挥本土优势,结合大众需求,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创意产品品牌。

(三)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尤其是要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还有营销人才。

(四)加强法律建设,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要制定差异性文化产业政策以适应不同地域的文化,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五)加快文化创意产品“走出去”,扩大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影响力。要加快步伐扶持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打造民族文化,使其成为核心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金兑炫.韩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10.

[2]江曼.我国影视文化产业出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北京:经济贸易大学,2014.

[3]方忠,张华荣.中韩文化创意产品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中韩贸易论文篇8

关键词:博弈;经贸合作;鲁韩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1001203

1问题的提出

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后,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资料统计,2005年山东省与韩国的贸易额达157.5048亿美元,其中对韩国出口为65.6054亿美元,进口为91.8993亿美元。截止2005年底,韩国对山东省的投资累计合同金额113.8566亿美元,实际投入33.8538亿美元。双方的经贸合作已从探索性阶段进入实质性阶段。尽管鲁韩贸易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存在隐忧和障碍。从外部因素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韩国贸易政策障碍。

山东在对韩贸易政策上相对宽松,尤其是对于投资拉动的贸易给予了相当优惠的待遇。以承接日韩产业转移为主要目标的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打造更加速了对韩贸易的增长。而韩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则侧重于出口,1962年韩国就推出了“输出立国”的经济开发战略,对进口贸易实行一定的限制。如在关税保护方而.韩国的政策措施表现为:对进口商品,特别是农、副产品实行弹性关税制度,经常根据需要加征调节税。(2)反倾销调查。除此之外,韩国还制定一些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尤其是技术壁垒手段。这种贸易政策的松紧不一、不协调同步势必造成贸易中的不平等和进出口额的不平衡。

(2)贸易不平衡潜伏着隐患。

从近几年贸易统计数据看,山东的贸易逆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迹象。尤其随着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承接韩国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这种投资拉动型的贸易将会进一步拉大进出口差距。当然,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发展地区经济不必苛求贸易的完全平衡。但长时期的贸易逆差又得不到有效抑制将会加深山东对韩的贸易依赖性,使山东处于被动地位,容易受到对方牵制。此外,进口贸易中投资产品过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本地相同产品的成长和成熟,尤其是山东的塑料、纺织、化工产品。何况鲁韩贸易逆差还会加剧中韩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外汇收支失衡和中韩贸易关系脆弱,最终影响两国贸易合作的健康发展。

(3)贸易摩擦将会增多。

韩国的加工制造业向山东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海外市场转移,使得过去韩国直接出口美国和欧洲的产品现在转山东加工出口,加大了山东对美欧市场的贸易顺差.这就容易引起这些贸易伙伴的警觉和适度保护。因此,针对山东的非关税壁垒和反倾销案件也会逐渐增多。

参加区域贸易协定的各方都有其经济动因,这就注定了此类贸易问题的不可避免。但如果都把个体利益放在区域利益之上,那么区域经济合作将很难取得太多实质结果。因此如何协调区域利益是贸易双方激烈博弈的领域,也是区域经济合作必须妥善处理的问题。

2选择韩国进行贸易合作的依据

区域间经济利益的帕累托改进是区域合作的目标。然而,良好的合作目标并不能保证区域间的合作持续进行。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区域合作是否找对了对象以及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具体到山东的合作战略来说,为何确立韩国为合作对象,又如何保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战略的重点所在。山东与韩国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比较优势。

2.1经济发展战略的结合点,提供了双方大力合作的机遇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区域经贸合作的动机是建立在成本的差异上的,合作的实现促成区域分工的产生和发展,通过分工则可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并有效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山东省经济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但在其经济发展中却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人才不足等问题,而且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而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具有技术、资金、人才、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优势,自然资源、劳动力及其市场却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而,韩国与山东省都有着加强对外经济交往与合作的要求,双方开展经济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繁荣。这是两地发展经贸关系的前提。

2.2地理位置相近,交通便利,地缘优势明显

山东与韩国隔海相望,两国间最短的距离为99海里,发展经贸往来不仅可节省运输费用,而且可减少中转环节而产生“近距效应”。山东交通运输发达,物流运输畅通完善,已初步形成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为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并形成了方便快捷、运力充足的“交通走廊”,青岛至釜山的货运航线、威海至仁川的客运航线、烟台至釜山的客货航线、青岛至汉城的空中航线均已开通,这为双方经贸合作的不断扩大奠定了基础。

2.3环境的相似性及文化的相融性

山东在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社会心理等文化背景方面都有与韩国的相通、相融性。山东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特别是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的气候环境与韩国极其相似。山东省与韩国历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民间友好交往,经贸往来频繁,生活习俗、文化信仰等有许多相同之处。文化传统的相通,使贸易双方更容易沟通。这是与韩国进行经贸合作的潜在优势。

2.4双方的外部环境有较大改善,为扩大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条件

国际局势走向缓和,这对于韩国与山东省在新形势下发展经贸合作是重要的积极因素。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日益重视区域性的经贸合作,东北亚地区中的各种经济圈,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等设想接连出台。而韩国和山东省同属于环黄海和环渤海经济圈,并在这两大经济圈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将进一步带动韩国与山东省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

2.5中韩两国的政治、经济关系发展顺利,为扩大鲁韩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

中韩两国建交以来,往来越来越频繁。中韩两国政府先后签署了“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贸易协定”、“海运协定”等合作协议,并成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目前,双方已在汽车、民用飞机、原子能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上达成协议,双边经贸合作已进入了产业合作的新阶段。随着中韩政治、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山东省与韩国的合作交流不断扩大。所有这些,都为今后扩大山东省与韩国的经贸合作提供了保障和方便条件。

3鲁韩博弈的理想状态与必然选择-合作与双赢

3.1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

在博弈模型中,根据局中人是否合作,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这是博弈论中最基本的一个分类,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博弈方的行为相互作用时,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能,就是合作博弈,否则,就是非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是建立在“个体理性”(个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而合作博弈则是建立在“集体理性”(集体利益最大化)基础之上的。目前非合作博弈的成熟程度大大高于合作博弈,是博弈论的主流。但事实上,合作博弈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博弈理论。因为,虽然从长期来看,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但毕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活动行为。另外,从博弈的角度来看,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人理性,个人最优决策,其结果往往是低效率的甚至是无效率的,而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正、公平,合作博弈是一种“双赢”策略,它通常能获得较高的效率或效益。当非合作博弈呈无效率或低效率时,就说明了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2合作-鲁韩双方博弈的必然要求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博弈双方有可能结成合作的同盟关系,这是一种“非零和博弈”,各参与方的收益之和为大于零的值。因此,通过合作博弈所能得到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战略联盟形成的基础。

假设山东和韩国都有两种策略得以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和消极的合作态度。如果韩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预期将损失m个单位,山东将得到n个单位的预期收益(这里m>0, n>0)。在现实中可以理解为,韩国在山东投资后,山东没有积极地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韩国对预期收益没有信心于是想退出,但由于退出壁垒造成了较大损失。山东却因此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收购韩国那些固定资产而得益,但却只能是非重复博弈下的一次性得益,对鲁韩甚至是山东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今后的贸易发展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各得预期收益为r个单位(r>0,为了简单起见,这里设合作双方均分合作的预期收益,按其它比例分配也可)。如果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名存实亡。双方可能在名义上签订了许多合作项目,但实际上双方都没有付出努力使合作项目得到落实。从实际意义上讲,双方是不合作的,双方的收益都为零。如果韩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而山东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可能将一些污染严重或面临着被淘汰的产业转移到山东,从而实现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山东却因接受了这些产业,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产业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遭受损失。韩国的预期收益为p个单位,山东的预期损失为q个单位(这里p>0, q>0)。并且我们假设r

如果双方的合作只进行一次,由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我们容易用重复剔除严格策略的方法来推得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山东和韩国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收益都为0。但这个博弈是无限次重复博弈,博弈双方的积极合作是有可能建立并能持续进行的。假设在每次博弈结束之前,山东和韩国都有s的概率在下一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而且每次博弈的结果都不变。在给定韩国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如果山东在博弈的某阶段选择了消极的合作态度,韩国将在随后的各阶段都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的条件下,只要满足s大于一定的阈值,山东就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合作双方都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合作得以持续进行。相似的,容易得出在给定山东没有首先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并坚持触发策略的条件下,只要s满足上述条件,韩国也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双方的合作同样能持续进行。

因此,在以上给定的约束条件下,当s足够大时,合作的双方都没有积极性选择消极的合作态度。也就是说双方都以积极的合作态度参与合作,合作得以持续进行。这里我们定义u是山东和韩国都采取积极合作态度的门槛值。所以只有当双方在下一博弈阶段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的概率s>u时,鲁韩合作才会持续下去。合作预期收益r的值越大,合作门槛值s就越低。换句话说,当合作的预期收益r足够大时,博弈双方都会选择积极的合作态度。

3.3结论

合作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合作方之间的经济互补性,而充分条件是合作方能够通过有效磋商,协调彼此间的利益分配并最终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约束彼此的经济行为。满足这些条件的经济合作一定会给各成员带来大于不合作时所能获得的利益。并且任何破坏合作的行为都会导致其收益下降,也即只有真诚地与所有合作者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收益。对这样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各方都想通过有效磋商使自己的获益尽可能的多,表现出在利益分配上的冲突,但至少存在一种使各方均能接受的利益分配方案。

只有双方都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才会有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出现。因此,通过合作博弈所能得到的利益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这正是合作博弈的魅力之所在。足够大的预期收益是鲁韩贸易合作得以维持的条件。预期收益越大,鲁韩双方选择消极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小。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是鲁韩经贸合作取得较大的预期收益的必备条件。但是,预期合作收益高的项目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才是合作得以持续的内在动力机制。对于山东来说,合作的重要目标是接受韩国的产业转移、吸引韩国企业家到山东投资、引进韩国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等来发展山东经济。因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山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高合作的预期收益,以促进鲁韩的经贸合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生,卫鹏鹏.区域经济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任建兰.山东半岛与韩国的经贸合作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1995,(1).

[3]孙新,徐长文.中日韩经济合作促进东亚繁荣[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5.

[4]张照贵.经济博弈与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重点建设工程论文范文 下一篇:中介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