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研究范文

时间:2023-09-22 15:55:59

设计研究

设计研究篇1

向内向深的设计研究存在于两个维度上:抽象的与历史的。抽象的维度即在形而上、方法论的层次上去讨论设计学科的本质规律;历史的维度则是回到过去,在过去的文化与知识脉络里去发现未来。在这样的研究思路下,我曾布置了一些题目让我的学生们展开系统研究,并规定在学期末组织论坛,给每人三小时时间就此题目做出总结,然后大家研讨。这些题目分别为结构主义、商品概念与设计、设计“物”理、“道”“理”的概念辨析与朱子理学、从包豪斯到乌尔姆的设计基础教育模式、设计文明历史基本脉络。前三者是抽象的维度,而后三者为历史的角度。

结构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西方思想主潮是指法国六七十年代的结构主义运动。作为一个思想与方法的综合体,它又区别于以贝塔朗菲为代表的一般系统论有关结构的一种纯科学式的研究,包含了较多的哲学和无意识心理结构等内容以及更多的唯心主义成分。结构主义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结构高于要素”。事物的属性更多来自于结构而非其组成元素,重要的不是组成部分,而是“如何”组成的。类似的普遍性原则也可以在格式塔里发现。音符是元素,调式、节奏、拍值便是结构,爵士乐或进行曲,交响乐或变奏曲也是结构。文字是元素,构词法、语法则是结构,组织走来词组、句子、段落、章节,才会有散文,诗歌或小说等体裁。故宫与王府,富绅的豪宅与平民的四合院同构,激光剑与青铜剑同构……结构主义与解构(后结构)主义的知识资源是如此丰富,使得我们很难在短短的时间内做系统而深入的探讨,但无疑它对设计研究的启示是巨大的。

商品与设计的发展轨迹是相伴而生的,所有商品都是设计活动的结果。商品设计的重心随着不同时代、地域、文化背景、人们的关注点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商品的非物质化转型,服务型商品大量介入,设计的重点不可能像以往一样停留在商品的某一阶段,而是注重商品设计者、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将设计的过程扩展到商品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以商品为切入点来探讨设计的本质和方法为我们提供的是不一样的视角。商品作为设计的客体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现象,它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限制性因素密切相关的目的系统,它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所处时代的面貌。商品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体现在商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的整体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涉及到商品的生产者、销售者以及消费者不同的人群。事实上,商品只是一个线索,由此我们进入一个广阔的世界,它涉及到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精神等诸多领域。透过商品,呈现的是人类对自身生活方式的认同。商品设计的过程就是诠释这种生活方式的过程,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追求人、社会、经济、环境的共同利益。因此,认识商品实际上是认识围绕商品的生产、交换、消费等环节的本质特征及其背后的人与人和人与物的关系。这也正是柳冠中教授所提出的“设计事理学”的研究思路,即通过对“物”背后的“事”的研究来厘清关系,把握目的,最终了悟设计的本质。

如今,“包豪斯”这个词在国内已经完全概念化、空洞化,由包豪斯所滥觞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在“形式”上已经被我们所全盘接受,并在不知不觉中被偷换成了“三大构成”。包豪斯的精神完全是在它所发轫的时空背景下才成立的,而在新的世纪,面对我们的国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一下,看它是否仍然是有效的、基础的、与时俱进甚至超前于时代的。教育界里面,对于设计的认知一般有两种态度:一种认为设计是经验性的,不可传授,包豪斯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另一种认为设计是一门科学,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推理等方法来解决问题,乌尔姆是这方面的代表。我认为这样的争论实无意义,正如光的波粒二相性一样,是波也是粒,因此我们认为设计既是科学也是经验。对于设计的认知态度直接决定了设计教育的取向,而基础教育较之整个设计学科来讲是根系和枝干的关系,设计学科就像枝干依靠根系一样,通过基础教育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壮大,这也正是我们重新考察、思考、理解包豪斯精神的意义所在。

自古以来,我们的造物活动被认为是“形而下”,很少受到文化阶层的关注,导致传世的直接有关设计的历史文献少之又少。相反地,作为人们生存的主要方式,造物活动在数千年的时间里沉淀下无数灿烂的文明遗迹。这种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不平衡,使得我们在从事设计历史研究的过程中,很难得到直接的、有力的设计文献支持。实际上,设计的历史有着自己的特点。如果说思想史的结果主要是不同时代思想家的著作,经济史的结果主要是不同时代各个行政单位经济状况的数据资料,那么设计史的结果则主要是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遗迹和文物,即设计的文明。设计文明的价值绝不仅在于其所呈现的面貌,更在于其之所以呈现此面貌的内在逻辑,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研究设计文明的历史是为了发掘那支配逻辑,为我们今天的设计活动所用。

设计“物”理是从设计的视角出发来考察“人工物”的规律,从物的材性、型性、构性、制性等方面去认识、理解人工物。任何一件人工物都是材料、能量和信息的集合。一个玻璃杯是由人工合成的玻璃材料,制造过程中消耗的能量,以及玻璃器皿的文化、社会信息组成的。物体现了原理、结构、形体、材料、工艺,也反射出人与物的关系。设计物理也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更渗透到了人类学领域。

道与理的概念辨析,是为了了解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这样的哲学体系影响了我们是如何理解与把握造物活动的。自先秦至宋明,“道”是向往的理想与目标,并通过人类的行为与活动完成目标。“理”则是物体自身及其与他物问的各个因素之间稳定的相互关系和构成的一定秩序。道来源于静态观察,理来源于动态实践;道强调的是行为过程,理强调的则是结构关系;道是外在可感的,理则是内在可知的;道突出的是主观目的性,理突出的足客观规律性;道具有可选择性和可创造性,其主动在人,理则相反;道说的是常然、当然、使然,理说的则是所以然、必然、本然;道教人该如何,理教人必如何;道完成一切,理规定一切……

在我国,设计艺术学的教育与研究实践才刚刚起步,我们都在积极摸索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我以为以“事理”的逻辑,而不停留在以“造物”规律研究“设计”的方式,这是人类最根本,也是人类最具想象力的智慧。所以这样的研究方式在当前来说,不失为一条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柳冠中:《事理学论纲》,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2]约瑟夫・派思和吉姆・吉摩:《体验经济》,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章启群:《意义的本体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设计研究篇2

【关键词】审计假设;审计假设涵义;审计假设内容

审计假设是审计理论体系的基石。但是现今审计假设问题的研究尚未取得足以形成基石的成果,进而影响了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导致审计理论滞后于审计实践的发展。本文从研究分析对假设涵义的不同理解以及哪一种假设涵义更适用于解释审计假设的角度,揭示审计假设的涵义及其形成,以期对审计假设的形成和审计假设的构成以新的、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一、对假设及审计假设的不同理解

对假设的不同理解主要有三种:

第一,假设即假说。人们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经常运用假说。

假说及其验证是自然科学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形式。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常常要先提出对客观事物本质或规律的假定说明,再通过试验验证假定说明是否成立。因为科学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往往是内在的,不直接显露的,人们对研究对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概括地说,就是提出假说,验证假说,验证失败,再提出新的假说进行再验证的过程。假说是未知向已知过渡的中介和桥梁,而得以验证的假说则转化为理论学说。如天文学研究历史上哥白尼创立的“日心说”,当时是假说,甚至被认为是歪理邪说,经后来的研究证明是正确的,是真理,从而使人们正确认识了太阳系运行的规律。

第二,假设即公理或定理。这种假设的解释多借助于对数学公理或定理作用的理解。如几何公理:两条平行直线永远不相交。 如几何定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等。人们可以依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定理,直接推算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公理或定理的特点是人们不需再证明它,可直接作为推理的既定基础和依据。所以有时人们认为假设既然是用作推理基础的,当然也像公理或定理一样是不用证明的、直接的推理前提。

第三,假设是人们活动的基本前提。《辞海》(1989年版)对假设的解释是假使;假定。 杨时展教授(1985)将假设界定为人们进行工作的前提,假设决定着工作的方向、方法,决定着工作或不工作。假设变了,工作的方法、方向就得变。 根据这些解释,对假设涵义的第三种理解可以进一步表述为: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之前,对活动对象及与活动有关联的各种环境、条件状况的预设或者判断,这种预设和判断为人们即将实施的行动提供引导。

关于审计假设的涵义,几种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李学柔、秦荣生(2002)认为,审计假设是认识和推理的基础,是未经证明就认为天经地义的判断。审计假设是演绎审计其他命题的出发点,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需解释的。

刘力云(1993)认为,审计假设是人们以已有的事实和科学原理为依据,对未知的事物或规律性人为地进行推测和论断,具有推测的性质。审计假设由于对未知的某种现象或某种规律性只是猜想,尚未达到确切可靠的认识,因而有待于验证,不断修改、补充和更新,从而更正确地反映客观的现实。

刘华(2005)认为,审计假设是人们针对审计实践归纳总结出来的,审计工作的基本特征和前提。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假设定义为,基本假设来源于政治、经济环境和工商企业的思想习惯,虽然这些基本假定为数不多,但它们却是原则的依据。

人们对假设本身涵义有各种不同的理解,而在审计假设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从各自对假设的理解出发,解释审计假设的涵义,并没有分析运用对假设的何种理解才能正确解释审计假设,导致对审计假设内涵和外延的界定众说纷纭、看法各异,尚未形成为审计学界广泛认可的、科学的审计假设定义。因此,要揭示审计假设的内涵,深入分析假设的哪种涵义更适于界定和解释审计假设尤为必要。

二、假设涵义的进一步分析

前述对假设的前两种理解都不适合用于解释审计假设的涵义。

首先,审计是一种实践活动而不是科学研究活动,不存在提出假说然后验证假说的过程。审计仅仅是采用一定的方法获取证明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规的证据,然后依据证据所反映的结果作出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因此,用假说定义或解释审计假设是不恰当的。

其次,审计实践活动也不存在以假设为基础进行推理的过程。 所以,用公理或者定理解释审计假设也说不通。

上述对假设的第三种理解为:人们在进行某种实践活动之前,

对活动对象及与活动有关联的各种环境、条件状况的预设或者判断,这种预设和判断为人们即将实施的行动提供指导。审计是一种实践活动,所以这第三种理解应该最适合于解释审计假设。下面对这种理解作进一步的分析。

(一)人们总以一定假设为前提来决策或实施某种活动

人们的活动一般会受到一些基本因素的引导和制约。第一,行动的目标,即实施某种行动的目的;第二,行动的对象,即对谁、对什么实施行动;第三,行动的主体,即行为人自身的状况;第四,行动将面临的环境。 人们进行任何活动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以目标是既定的。在目标明确以后,如何采取行动,则要考虑另外三个基本因素,对这三个方面的基本因素状况进行假设,以这些假设作为引导行动的根据。

对行为环境的假设――如,早上上班,预计天可能会下雨,出门时决定带上雨具;对行为实施对象的假设――如,预计上班高峰期路上会堵车,决定提早在高峰期到来之前出门;再如,预期某种股票的价格会上涨,决定买入;预期黄金的市场价格可能会下跌,决定出手等。对自身能力的假设――如,早上下雪了,路比较滑,感觉自己的车技不行,而改坐公共汽车。再如,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相关知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决定报考研究生或者报考公务员;认为自己的能力比较强,准备竞争更高的职位等。反之,所谓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如果觉得自己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会选择放弃。

(二)人们在实施某种行动之前为什么要进行假设

假设的对象首先是相对于人们主观意志的客观事物,而客观事物又往往呈现出不同的各种各样的状态,可能呈现A状态,也可能呈现B状态、C状态。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呈现的状态是不确定的。如,阴天,未来的天气会呈现两种不同的状态,下雨和不下雨,人们在外出时要在未来的这两种情况中作出选择,即要假设未来是下雨还是不下雨,然后决定行动。人们在实施行动前,往往必须在行动对象、行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作出选择,预期事物的发展会是其中的哪一种状态,然后以此为前提,采取相应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其次,人们在行动之前,有时还要对自身的状况进行假设,如前述的因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而对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估计等。因为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也并不都完全清楚。

(三)人们依据什么进行假设

哈耶克(1967)指出:“我们在自己的演绎过程中,不必遵从假设或未知到已知和可观察的路线,而是――如习惯上视为正常的方法――遵从熟悉到未知的路线。” 可见,人们是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和积累的结果或结论进行预设和判断的,这种预设或判断往往是活动对象或者活动环境的一种“常态”。在这种“常态”下,被以往的经验证明是正确或者可行的做法、方式便形成了“惯例”,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如,经过实践人们认识到,阴天时下雨的概率增加,阴天下雨成为一种“常态”,所以在阴天时,人们外出往往习惯性的带上雨具。这便是哈耶克所说的“遵从熟悉到未知的路线”。但是阴天不等于下雨,亦可能不下雨,从这个意义上说,阴天会下雨是假设,依据此假设,人们出门决定带上雨具。

人们对自身状况的判断、假设也同样要考虑自己平时的一般状态。如某人平时每天都健身 1个小时,是因为他经过实践觉得锻炼1小时比较适合于自己,所以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增加到2小时。

(四)假设的作用

作为行动前提的假设,其作用在于对人们的行为加以约束和引导。如: 假设天会下雨,人们外出会带上雨具,或者不出门。再如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引导企业以不断的持续经营状态为前提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对企业经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及时的数量描述,以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及时、相关的会计信息。当然,一个企业总有一天是要废业的,而废业时则采用另外一种核算方式。

三、对审计假设涵义和内容的理解

审计活动是一种实践活动,审计活动一般会也要受到一些基本因素,如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主体等的引导和制约。审计有既定的目标引导审计活动的开展、实施。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决定采取行动之前亦要对审计对象、审计主体自身状况作出预先的设定和判断,明确在何种前提下展开审计活动才能实现既定目标,以指导和约束具体的审计行为。这种预先的设定和判断即是审计假设。所以审计假设可定义为:在审计目标的引导下,为指导和约束具体审计活动的实施而设定的前提。审计假设的形成是审计人员长期审计实践的结晶,是审计行为的“惯例”。

(一)存在错弊假设

审计是以会计及相关信息为对象的认证活动,其目标是认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 企业的会计及相关信息是由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系统收集、加工、生成和提供的,这个过程是发生在企业内部的过程,外界并不清楚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掌握着会计信息加工、生成的控制权,因此经营管理者的行为会直接影响生成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规。 在利益驱动下经营管理者会采取有利于自己的行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会有意通过对会计信息进行控制使之有利于自己。如粉饰经营业绩,进而增加在薪酬问题上与企业所有者博弈的砝码。其二,当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来临而又无法有效应对时,经营管理者会利用会计信息控制权来操纵会计信息,通过会计信息造假来掩盖经营或财务危机。

另外,会计核算过程中也会因技术性差错导致会计信息的错误。所以企业会计信息存在错弊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审计人员以假设企业会计信息存在错弊为前提组织实施审计工作,才会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小心从事进而查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实现证实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合规的审计目标。如果以会计信息可信为假设,则审计失去存在的前提。所以存在错弊是审计首要的、基本的假设。审计特别是民间审计的产生即以会计信息存在错弊为动因,长期的审计实践亦以会计信息存在错弊为前提。

(二)存在证据假设

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收集记录企业各种经济业务的原始凭据,了解经济活动的原始状态,以验证会计报表信息、被审计事项信息是否如实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是否按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进而作出审计结论、发表意见。而收集审计证据就要以存在证据为前提,然后运用审计固有的方法获取这些证据。如果获得了证据,就依证据所证明的情况作出审计结论。所以,审计人员是以存在能够证明会计信息真实、合规与否的证据为前提来实施审计的,取证是审计的基本实践活动。如果没有证据或无法取得证据,审计就无从实施,也就无法发表审计意见。

(三)控制局限假设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在其内部控制制度运行下生成的,所以内部控制会对会计信息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再完善、严密,也只能对员工舞弊起到控制作用,而对管理舞弊不起作用。 另外,内部控制不可能做到十分完善和严密,会有缺陷。所以在实践中,审计人员以内部控制有局限为前提对其进行测试。如果前提是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的评价就没有必要了。

(四)审计成本有限假设

从审计主体的角度看,审计资源和审计实施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对于一个具体的审计项目不可能无限制的投入资源和时间。所以审计活动要受到审计成本和审计时间的约束, 要求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以审计成本和审计实施的时间有限为前提来安排审计计划、指导和实施审计活动。

四、审计假设的作用

总的说,审计假设对审计活动起到引导和约束的作用。

(一)存在错弊假设是审计的最基本假设

审计行为均以此假设作为基本前提、基本引导,如审计准则的制定、审计策略的拟定、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选择等等,都以此假设为前提。

(二)存在证据假设为搜集审计证据的范围确定了空间界限和

时间界限,即已经发生并存在证据的会计及相关信息

不可验证的会计信息,不能获取证据的会计信息,审计人员不可做结论,只能放弃表示审计意见。对于尚未发生的交易、事项,审计人员不可做肯定的结论。

(三)控制局限假设

由于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生成有密切的联系,内部控制有问题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 所以审计过程不能仅仅审查会计信息资料,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必要的测试,采用相应的方法找出其不足和缺欠,进而提出完善的建议。另外,对内部控制不足和有缺欠的部分所控制形成的会计信息可作为重点审查。

(四)成本有限假设的作用,体现在审计实务中审计计划的编制、重要性的确定、审计方法特别是抽样方法采用等方面

因为审计资源、审计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对审计对象要有重点、有选择的实施审计。如采用抽样方法,以样本的审查代替总体的审查,既可以达到审计的目的又可以节省审计成本。

【参考文献】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 扬时展.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审计卷[M].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学柔,秦荣生. 国际审计[M].第1版.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4] 刘力云.中国会计学会.中国会计研究文献摘编审计卷[M].第1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 刘华.审计理论与案例[M].第1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 管锦康.现代审计学原理[M].第1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4.

设计研究篇3

    依据取样理论,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和足够多数量的样本,可以推论出总体的情况。取样设计的优势主要有四条: 

(1) 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 

(2) 节省人力、时间、费用 

(3) 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 

(4) 减少研究“污染”范围,保证以后研究的科学性。

 

    2、取样的原则

    取样的基本原则是随机性原则,所谓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是否被抽选的概率(即可能性)是完全均等的。由于随机抽样使每个个体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因而有相当大的可能使样本保持和总体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说,具有最大的可能使总体的某些特征在样本中得以表现,从而保证由样本推论总体。此外,遵循随机性原则进行抽样,可以对抽样误差的范围进行预算或控制,使研究者能够客观地评价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和按照所要求的精确度决定样本的容量大小。

 

    3、取样的一般过程(程序)

    完整的取样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规定总体、选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容量并选取样本。

 

    4、取样的基本方法  

    取样的方法很多,对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条件,大都可以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方法。本节介绍五种主要的随机取样方法:简单随机取样法、等距随机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法、整群随机取样法、多段随机取样

 

    5、样本大小的确定  

    样本容量的大小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研究对象总体的性质。总体的大小及其分布的离散程序是决定样本大小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总体越大,相应需要的样本容量越大。总体的离散程度越大,相应需要的样本容量也越大。 

    (2)、研究目标、方法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时间、精力等主客观条件。例如,进行访谈法调查只能选取容量有限的研究样本。 

    (3)、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不小于30,这是根据样本分布的原理确定的。因素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所需的样本容量一般为10—20倍,最少不能少于5倍。若是为了检验误差和推论可能出现的错误的概率,需要用公式计算样本数目(具体的方法可参阅有关统计方面的书籍)。这里不作介绍。

设计研究篇4

关键词:3D 动画设计 研究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模式,并得到了广泛的一致认可。这其中,尤其以3D动画设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应用,并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3D动画又叫做三维动画,3D动画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新兴的一种高新技术。3D动画设计是基于计算机上的虚拟世界,设计师在虚拟的三维世界中按照要表现对象的形状尺寸建立模型和场景,再根据具体要求设定模型的运动轨迹、虚拟摄影机的运动和其它的动画参数,最后按要求为模型附上特定的材质,并打上灯光。当这一切完成后就可以让计算机自动运算,生成最后的动画。3D动画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到影视娱乐与教育等领域,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用3D动画设计的产品图像,能够将产品的功能与外观的全貌一一的展现,使人们一目了然。

二、3D动画设计的流程

随着3D动画制作规模的逐渐扩大,对3D动画设计的流程也要求的更加严格,设计流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采集与规划。3D动画设计人员要根据具体的主体来进行数据的采集,这其中包括产品的图像、实体、动能概述的数据、相关主体的作品等。数据采集的越全越好,尤其是对相关主题作品的收集,对以后动画构思灵感的激发有很大的帮助。设计人员将这些数据都研究透彻之后,配合特定的制作要求规划出制作的具体方向与设计的内容。并用简单的文字与草图大致的记录下来。

2、描写旁白与绘制分镜的脚本。设计人员将大致记录下来的成活交给美工人员,用具体的文字与图片将要表现的内容展现出来。如果影片中需要有旁白介绍的话,那必须将旁白先撰写出来,再以分格分镜的方式绘制出来,以作为动画设计的参考资料。

3、模型的建立。3D动画设计中最为重要的步骤就是3D模型的建立,在搜集了相关的画面和参考数据后,就要开始创建产品的3D模型了。模型的建立就是利用3D软件在电脑里构建立体的模型,这些模型只是有着单一颜色的物体,没有一丝生气。然后对这些模型进行光滑度和反光度以及透明度的编辑修饰过程。这样就可以将没有生气的模型变得有点生气。但是我们的生活中国的物体都不是单一颜色的物体,不论是人的肤色还是所穿的衣服,都是千变万化的颜色和图案。所以在3D动画设计建模过程中直接做成这样的效果是很难的,所以一般都是将一幅或者几幅平面的图像像贴纸一样粘贴在模型上。这个过程十分的重要,模型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贴图的真实性。事实上,材质处理属于图像处理的范畴,有良好的图像处理能力,在这个阶段对模型的真实与否有着非常重要的恶影响作用。所有的3D物体模型的建立,大多都是先分别创建各个零件,再重新组合形成完整的主体。在创建模型的过程中,要将3D物体在空间中加以快读的定位与组合。因为许多3D模型会陆续的被创建,所以,良好的物体管理结构及规划也成为了3D动画设计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之一。

4、灯光的处理。当3D模型库建立起来之后,就可以做灯光上的处理了。也许大家都比较了解数码摄像机的灯光处理,3D动画设计与此大体概念是一致的,如果多掌握一些拍摄的技巧和灯光的处理,对于3D动画设计的分镜取景和灯光设定效果有着很大的技术支持。在做好的3D模型场景中,放上几盏灯,烘托出不同的效果。

5、背景和场景气氛的具体设定。3D动画设计的逼真必须要有好的背景与场景氛围的具体设定。这就好比舞台剧一样,舞蹈演员的肢体动作是表现剧情的主体,而舞台的背景与烟气缭绕的场景氛围则是用来突出和渲染剧情所用的,这是演出是否成功的主要条件。所以在3D动画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动画场景内同要与不同的背景及场景氛围相搭配,完美的表现动画设计的初衷与目标。

6、渲染的实现。当场景中已经定义了灯光处理后的3D物体模型就可以进行渲染了,渲染是3D动画设计中相对来说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了。电脑的3D动画效果的显示对于电脑的配置要求是很高的,一帧的动画效果显示最短的也要十几秒,所以不可能一边制作一边的显示效果,都是在完成以上所有过程之后进行渲染。这个阶段的渲染过程主要是在于测试场景中各个方面数据配合的完整性上。比如材质与物体是否相符;材质与灯光创建的渲染效果是否适合;阴影生成的效果是否恰当等一系列的整体效果是否恰当。

7、后期制作。动画从三维软件中渲染出来后,我们需要在后期软件里面进行调色和增加特效,使画面更有质感。动画制作是3D动画设计中比较难掌握的环节,因为所有的设置都要经过长时间的计算才能完成。动画摄制完成后,如果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特效制作的话,便可以将设置的效果直接通过渲染程序输出为动作制作。

8、剪辑合成。剪辑配音合成是3D动画设计中的最后一步,针对镜头取景的场景内容,做进一步的特效合成运算。其中有两种主要的数据处理方式,一种是与动画场景中数据结合所创建的特殊效果。另外一种则是图像滤镜的后期处理模式。

9、输出成视频成品。因为3D动画设计的软件适用范围比较的广泛,所以要设置不同的文件格式进行输出。一般应用到多媒体的动画文件都是以AVI的格式为主,而广播级的视频剪辑应用则选择为输出连续的图像文件。如果是单张的静态图片则选用JPG的文件格式。

三、总结

3D动画设计的内容多,范围比较广,发展十分迅速,通过3D动画设计的具体步骤知道了3D动画设计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主要工具,综合了文学、美学等许多学科为一身的产物,是一个非常贴近人生活的一个高科技的新兴产业。3D动画设计不是高科技的简单运用,是运用电脑科技进行的技术创新设计。3D动画设计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很有前途的朝阳产业,纵观3D动画的制作程序与发展历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3D动画设计将走入千家万户在未来一定会进入大规模的实用阶段。(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贾青.三维动画设计与制作,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2] 李利.浅谈三维动画的应用于制作,沈阳大学学报,1999(02).

[3] 潘磊等编著.3DS MAX应用开发速成培训[M].电子工业出版社.

[4]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M].南京:江苏南宁出版社,1999年版.

[5] 鲍虎军.计算机动画的算法基础.[M].吉林出版社,1998年版.

[6] 米高峰.浅谈动画短片的剧本创编[J].兰州大学学报,2005(41).

[7] 朱晓彬等编著.3D Studio MAX R3效果与实例[M].北京大学出版社.

[8] 刘道鹏.3DS MAX 4.0应用实例精粹[M].电子工业出版社.

[9] 龙江.3D影视动画的设计与前景.消费导刊.2010(4).

设计研究篇5

根据控制信号的特性,EMIF16在异步通信时有三种模式可选,分别是写触发模式(WEmode)、片选触发模式(CEmode)与外部等待模式(Extend-edWaitmode)。其中,写触发模式默认通过驱动的3通道,其对应的地址空间为0x7C000000-0x7FFFFFFF,且不能伴随其他模式一同使用。片选触发模式具备较强灵活性,能够适用于4个存取片区。外部等待模式允许外部设备灵活插入异步硬件等待时间,本设计中采用了外部等待模式,具体读写时序如图2~3所示。图2中,EM_*即对应1.1中提及的EMIF*信号,“14”代表等待信号EM_WAIT的建立时间,即EM_WAIT必须在/EM_OE跳高前(4E+3)ns内有效,才能正常插入外部等待;“11”代表外部等待的延迟时间,即EM_WAIT无效后/EM_OE的有效延迟时间,最大不超过(4E+3)ns;“2”代表EM_WAIT有效与无效时间最短时间为2E;其中E代表EMIF16的一个时钟周期。图3中,EM_*同样对应1.1中提及的EMIF*信号,“28”代表等待信号EM_WAIT的建立时间,即EM_WAIT必须在/EM_WE跳高前(4E+3)ns内有效,才能正常插入外部等待;“25”代表外部等待的延迟时间,即EM_WAIT无效后/EM_WE的有效延迟时间,最大不超过(4E+3)ns;“2”代表EM_WAIT有效与无效时间最短时间为2E;其中E代表EMIF16的一个时钟周期。

2系统设计框架

EMIF16接口的电平方式均为1.8VLVCMOS,根据系统需求,需转换成3.3VLVTTL以及最终的TTL电平模式,而作为中转站的FPGA则需兼具1.8VLVCMOS电平方式与3.3VLVTTL电平方式,最终转换成系统需求的TTL电平。系统框图如图4所示。设计中还需考虑系统的速度匹配:8核DSP外部输入的CORE_CLK时钟频率为100MHz,经设置DSP内部锁相环,将TMS320C6678的核心工作频率倍频至1GHz,EMIF16的工作频率为主频的1/6,即166.67MHz。本设计选用EMIF16的“外部等待”模式与外部通信,图2~3中的setup、strobe、hold以及ExtendedDuetoEM_WAIT均可通过Async1-4ConfigRegisters寄存器进行设置来配合与FPGA的通信,同时根据图2的“14”与图3的“28”可知,图4中FPGA输出的等待信号建立周期在(4E+3)ns即27ns内,即可满足产品设计要求。本设计选用了ACTEL公司的25万门FPGAA3P250进行接口的设计与实现。A3P250是AC-TEL公司的Proasic3flash系列FPGA,由于片内自带的flash功能,能够上电即行,为设计带来很大方便。而A3P250的最高运行频率为350MHz,在系统性能方面,能够满足使用要求;同时A3P250具备1.8V、2.5V、3.3V等LVCMOS、LVTTL电平方式,通过设置4个BANK电源,可以实现不同电平方式。能够满足与TMS320C6678的LVCOMS_1.8V的通信连接。具体系统连接方式见图4。

3TMS320C6678的EMIF16模块与FPGA的接口设计

3.1硬件设计本设计选用了EMIF16的CS2区与外部进行通信,CS2所对应的外部地址空间为0x780000000x7BFFFFFF,根据系统需求,该设计所需的外部空间为0x78000000-0x7800FFFF,故在设计时需采用控制总线与地址总线联合译码。由图4可以看出,DSP通过软件驱动EMIF16接口的地址总线、数据总线以及控制总线送给FPGA,FPGA通过地址总线与控制总线译码生成后端的EAL(选择信号)、WDH(写信号)、RDH(读信号)以及16位地址总线Addr[15∶0]、16位数据总线Data[15∶0],同时生成WAIT[1]信号送给DSP完成读写时序的延长等待。FPGA选用50MHz晶振作为系统时钟。设计中,A3P250需要三种电源,分别为3.3V、1.8V和1.5V,其中3.3V与1.8V为FPGA的I/O供电,1.5V为FPGA的内核供电;采用TI公司的电源管理芯片TPS70348与TPS767D318来完成对FPGA的供电设计;根据EMIF16的1.8VLVCMOS电平特性,对A3P250的4个BANK分两组进行供电,BANK0与BANK3为一组,BANK1与BANK2为一组,供电的具体分组原理如图5所示。

3.2软件设计软件设计主要是EMIF16的初始化配置软件设计。EMIF16模块的配置寄存器地址空间为0x20C00000-20C000FF共256字节,包含26组寄存器。其中,与本设计相关的寄存器包括版本号与状态寄存器(RCSR)、异步等待周期配置寄存器(AWCCR)以及1~4通道异步配置寄存器(A1-4CR)。版本号与状态寄存器(RCSR):偏移地址为00H,32位寄存器,其主要作用是反应EMIF16的修订编号与当前工作状态,如指示模块运行在大端/小端模式等。

3.2.1异步等待配置异步等待周期配置寄存器(AWCCR):偏移地址为04H,32位寄存器,用于配置CE的使用通道、WAIT信号的使用通道以及外部最大等待周期数,具体如图6所示。设计时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配置:选用CE2通道以及WAIT[1]等待,即将图6中CS4_WAIT(20~21位)置为0x1;同时选择WAIT的低电平等待方式,即将图6中WP1(29位)位置为0x0;此外,还要注意最大外部等待周期设置位MAX_EXT_WAIT(0~7位),其上电复位值为0x80,根据相关说明可知,默认情况下外部最长可以插入的等待时长为(MAX_EXT_WAIT+1)×16E=(0x80+1)×16E=12.38μs,本设计中选择默认值满足产品使用要求。通过上述配置,使外部FPGA通过CE2与地址总线的联合译码,并配合相关时序生成WAIT[1]信号,完成对CE2通道插入外部异步等待1μs的目的。

3.2.2通道异步配置通道异步配置寄存器为32位,主要完成对通信模式,信号的建立、保持时间以及是否插入等待信号等功能的配置。本设计中选择CE2通道,偏移地址为14H。寄存器具体分配如图7所示。图7中,第31位SS用于设置通信模式(片选模式/非片选模式),本设计选择默认的失能片选模式的方式;第30位EW用于使能外部等待引脚,设置为0x1配置成使能外部引脚状态;第4~29位用于配置异步读、写信号的建立、持续以及保持时间,针对系统要求的1μs外部操作周期,上述周期选择默认态即可满足使用要求;第0~1位用于设置数据总线的工作模式,根据系统需求,设置为0x1,配置数据总线为16位状态。

3.3逻辑设计本设计中,FPGA的内部逻辑采用VHDL硬件编程语言进行设计,采用LiberoIDE工具进行综合与仿真。FPGA设计主要分为3个模块:译码模块、控制模块以及总线生成模块。译码模块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地址总线以及EMIF16的控制总线,生成后端设备所需的EAL、WDH、RDH信号;控制模块主要根据EMIF16的控制信号以及地址总线,生成WAIT[1]信号送给DSP完成读写时序的插入等待;总线生成模块主要完成后端所需的地址总线与数据总线的生成。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FPGA设计时,EMIF16的地址总线的最高位EMIFA[23]要作为DSP地址总线的最低位处理。本设计中选用1μs的外部等待时序。逻辑仿真波形如图8所示。

4结论

本文对基于TMS320C6678的EMIF16接口进行研究,并通过软件设计与硬件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EMIF16模块与FPGA之间的通信。该设计丰富了多核DSP与外部接口之间的通信方法,为多核DSP接口的开发使用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设计研究篇6

关键词:设计研究;分析研究;哲学

层出不穷的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其中分析研究已被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运用了多年,而设计研究最近才初步形成,分析研究更偏向于量化研究,讲究运用工具来发掘研究对象里包含的道理,这种研究方法一向作为逻辑严谨,思维缜密的典型而被研究者广泛利用,但是基于工具的分析研究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和人文科学研究的方法之需,于是设计研究应运而生。“道者,器之先”,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早已阐明这两者之间关系,“器者,道之动”,没有器的推动哪里来的道呢,于是很多研究者陷入了矛盾之中,实际上,目前的研究越来越少的划为纯粹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更多的研究实践处于两者构成的连续统一体中,设计研究就是将这样的哲学理念贯穿于广泛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手段融合起来,笔者从具体的哲学视角来辨析两者之间的不同。

一、设计研究

设计研究兴起较晚,早在2001年Cobb在其代表作《设计研究循环》中强调了教学设计和课堂分析之间动态的互利关系,可将设计研究循环视为包含着许多微循环的过程,这些微循环覆盖了课堂内的学习任务,集合成与特定教学任务有关的大循环。国内较早讨论设计研究是在2005年的全国首届教育技术博士论坛上,由焦建利博士提出设计研究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应用的相关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于设计研究的内涵界定大致有方法说、范式说、方法论说几个方面。对于设计研究的过程大致如下:

1.初始设计阶段。由于每一个设计研究的重点和具体环境都不同,因此初始阶段关注的是环境中关键变量及相互关系的识别。例如,对于物理学,设计者要识别环境中所模拟的物体的特性与力。初始设计阶段的作用就是为以后的分析调整提供基础。

2.数据收集、测量和分析。每一个微循环都要收集和处理许许多多相互关联的变量和独立的变量。例如,文献中所论及的变量;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学习(性格倾向、元认知等)以及系统采用等相互依赖的变量。对每一个微循环中的各个变量应当清晰的予以记录,无论是对有效的数据处理还是对随后的回顾性分析,都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学习者的性质、技术、情境、合作、学习风格等变量进行记录和分析,为以后的回顾性分析做好基础。

3.大循环层面的分析。在每一次大循环结束时,都须从多角度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个人认知的角度、人际关系、小组关系、课堂关系以及相关的资源和组织的影响等,这是一种能反映真实学习环境复杂性的方法。分析的目的在于在以后更大的循环中提供调整措施,以便能更好的适应学习和研究轨道的实际特性。

4.设计调整。鉴别出来的调整措施被用于随后的教学设计过程和相关研究方法的选择中,这一过程的步骤与初始设计阶段的步骤相似,所不同的是增加了对修正方案的基本原理的清晰描述。

5.研究报告与理论建构。设计研究的最后阶段是对设计研究全过程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本阶段的报告内容包括:对设计和研究的总体目标、各设计要素的结构、实施的情景、各大循环的结构和结果以及研究结果与经验教训等方面的全面而清晰的描述。本阶段的目的在于支持设计研究方法的最终目的:理论构建。最后,设计研究的最终成果将提交给科学界以得到承认和证实,之后成为学习科学体系的一部分。

二、设计研究与分析研究之不同

知识观陈述是指在研究期间,研究者着手一个研究项目时所带有的关于要获得什么以及如何获得的某种假设,这种知识观可以叫做范式。哲学表述可以为研究者把知识观界定为什么是知识(本体论),如何认识它(认识论),它有何价值(价值论),如何撰写它(修辞学),以及研究它的程序步骤(方法论)[3]。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笔者试图从知识观陈述来分析设计研究与分析研究的不同之处。

1.后实证主义知识观

后实证主义者假设已掌握了有关什么是确证为真的知识观念,这种立场通常也被叫做“科学化方法”或“科学研究”,它主张一种决定论哲学,在这种哲学中,他们认为原因很可能影响结果,因此就像试验中结果检验那样,后实证主义者在研究中往往需要检查影响结果的原因。实验者的意图就是把某一理念演绎为以备测试的一组更小的、相对独立的观点(比如构成研究问题和假说的变量)。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中,每一研究往往始于理论,研究者为此收集的资料,要么为支撑这个理论,要么是为否定这个理论,然后在进行另外的实验前对这一理论作必要的修正。分析研究背后的知识陈述观属于后实证主义知识观,分析研究试图形成一些相对真实的说明,它能解释所关注的情况或描述研究人员感兴趣的一些偶然性关联。在分析研究中,研究者建立起变量间的关系,然后由此提出问题或假设,并且重视研究的客观性,比如在分析研究中信度和效度标准就非常重要。

2.实用主义知识观

实用主义知识观源于行动、情境和结果,而不是源于后实证主义者认为的那种先行条件。他们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问题才是最重要的,研究者要使用所有的方法以理解问题。实用主义不输于任何一个哲学系统和现实系统,它适用于设计研究,即研究者在着手研究时,可以在定性和定量研究假设中自由选择。不同的研究者可以根据他们的研究和目标选择最相符的方法、技术和步骤。设计研究者不视世界为一个绝对统一体,因此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不拘于一种。设计研究者不是基于严格的二元论,在设计研究中会混合使用定性和定量研究资料。因此,对于设计研究者而言,实用主义在设计研究中为多种方法、不同的世界观、迥异的研究假设和多样的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总结

任何研究都是基于知识观、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形成的研究路径,设计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其特点把设计和研究结合起来,有效的补充了分析研究的不足之处,其与分析研究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知识背后的哲学观的不同,因此研究者要能理解器和道的辩证关系,才能使研究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瑞泽,邓普西主编,王为杰等译.教学设计和技术的趋势与问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0-71.

[2]焦建利.基于设计的研究:从理论到教育实践[A].全国首届教育技术学博士学术论坛论文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设计研究篇7

关键词: 设计类研究生 培养模式 创新型 应用型

设计是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也是融入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管理、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工业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它不仅影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促进全人类的文化进步。研究生教育作为以研究型为主的教育最高层次,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密切关联,研究生培养应按照时展要求,以适应“经济发展”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目的,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我国设计类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1999年开始增大,2012年增速更是达到高峰。目前设计艺术学硕士点已有120余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也达8个。虽然设计学科越来越细化,设计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事实告诉我们,设计大国≠设计强国,以“规模扩张”为特点的设计类研究生教育模式,不仅会影响创新设计的发展,而且会成为向创新型国家迈进的障碍。目前我国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处于“市场牵动”模式,而非“思想牵动”、“社会牵动”、“创新驱动”模式,陷入“设计理念陈旧、设计创新贫乏、设计前景堪忧”的困境。

一、目前我国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除了专业的艺术学院之外,很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置设计学科的硕士点,但综合性大学普遍重视理、工、文等传统学科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往往把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强加到传统学科的培养路径上,没有准确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独特的培养模式。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应区别于学术性和应用性类研究生,要进行分类指导和培养,应以培养未来的知识创新型、技术创新型、管理创新型设计人才为目标。

2.设计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设计类研究生单一的考核机制、偏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机制、教学内容陈旧和更新不及时、设计实践参与程度较低等原因,我国设计类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仍是“学徒式”的单一学术型人才,导致研究生知识面窄小、课程学习混乱和个性化缺失,严重制约了艺术设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发展。

3.教学内容单一与陈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能力需求也发生变化,然而目前的设计教育模式仍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教学方法、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浓厚;课程设置几乎都是与艺术、设计相关,忽视了设计的交叉性学科属性,没有体现时展潮流和交叉学科特色;与社会脱节,实践教学缺乏,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业需求;课程设置与本科培养方案如出一辙,没有突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缺乏开放型的教学科研平台。

面对设计类研究生教育规模正处于不断扩大和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短缺的双重矛盾,设计类研究生培养的责任越来越艰巨。纯学术研究型的培养模式不再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高校应改革创新,在吸纳和借鉴国外设计类研究生培养的成功经验基础上,推进设计类研究生培养的观念和制度创新。因此,在设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重点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二、国际化

目前,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已经成为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提高本国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的重要举措。为紧跟时展步伐,许多国家都对研究生的设计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例如:美国因民族开放意识而使设计教育更注重对研究生个性意识的培养;德国人的思辨方式使其设计类研究生更富有理性特征;日本文化传统的审美习惯使其设计类研究生更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欧洲悠久的历史使其各国的设计类研究生更具古典传统风貌。

2010年,我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纲要指出,我国要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必然选择,要敢于打破常规,适时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国际化培养模式的观念,加强交流合作,促进研究生和教师的世界性流动,培养能够适应全球化趋势、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行动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设计创新人才。

三、区域合作化

加强人才集聚,提升设计能力。人才的集聚是设计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也是提高我国设计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由于学校办学资源有限,因此实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区域合作,借助社会的力量共同办学。例如,包豪斯所有学生都需要在工厂、实验场合或是实际操作场合获得彻底的工艺培训,包豪斯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分,只有熟练技工、初级技工和学徒[2]。英国考文垂大学建立专业工作室,通过科研合作、技术合作、研究开发等合作项目,促进大学教师和学生与企业的交流。米兰理工大学在设计类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采取协作式培养模式,与企业、工业部门和政府研究机构联合培养设计类研究生。

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区域合作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对培养应用型创新性设计人才来说,更是整合利用社会设计资源的必经之路。高校应建立健全产学研一体化的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学校交叉学科资源、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和其他隐性资源,建设固定的人才培养基地,实现社会资源共享,包括社会实践实习、项目合作资助、课题联合研究、就业创业培训等,促进学校教学和设计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设计实践与创新的区域合作平台,通过实现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培养的良性互动,加快培养适应时展所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四、多元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面和实质性阶段。设计类研究生应摆脱重“学术型”轻“应用型”的倾向,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交叉性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回顾世界著名设计师的人生轨迹,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点――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多元的文化背景。如日本“五位一体的视觉创意大师”福田繁雄、意大利著名“灵魂汽车设计师”乔治亚罗、成功演绎童话色彩的德国设计师本哈德・威荷姆等,他们都是从其他领域进入设计界,而后逐步成为大师级的设计师。

从设计艺术学教育的发展角度看,从多学科交叉的方面进行课程改革,将成为时代的要求。纵观国外的知名设计类院校,他们勇于打破常规,善于将设计创新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发现新的设计资源,以奇特的角度创作设计。“跨界设计”将是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设计类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要加强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拓展多元化知识领域,建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柔性菜单式课程,形成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力求培养具有独立从事设计专业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设计领导力的综合素养应用型人才。[3]

综上所述,设计类研究生培养国际化、区域合作化、多元化将是设计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构建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化交流平台和搭建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平台,实现设计类研究生教学内容的学科前沿化,实现研究生教学、实习及设计环境的多元化,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可持续应用型创新型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

[2]魏玛国立包豪斯教学大纲(1919).

设计研究篇8

关键词:产品交互设计;现状;前景

以往的产品设计,由于受当时观念和技术的限制,使得最终设计生产出的产品在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方面大打折扣:尽管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但是需要使用者需要认真学习、具备专业的技能才能操作。随着时展和科技进步,如何使产品快速便捷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产品交互设计的出现给我们提供了可能性和方向。

1 产品交互设计概述

1.1 产品交互设计的概念

在介绍交互设计之前,需要对“交互”这一概念做一简单了解。“交互”源自英文“Interaction”和“Interactive”,指的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的以下特点:1)具有两个以上的事物;2)这些事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交流、互相影响的行为。交互后来被应用到产品设计中,1900年比尔・莫格里奇创造出“交互设计”这一概念,之后这一概念被不断深入地研究,深入的研究也使得这一概念存在分歧,至今尚未有统一的定义。通常认为,从产品设计角度来看,交互这一行为是指用户这一使用者与产品这一服务提供者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换信息的过程。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师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注重使用者和产品二者之间的互动,对使用者的使用经验、背景、以及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得到的感受加以充分地考量,从而最终设计生产出符合使用者需求的产品。[1]

1.2 交互设计的起源

也许交互设计的理念很早就存在,例如摩尔电码的传递,计算机领域人机互动等等,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交互设计这一新的设计形式才真正存在。21世纪初,交互设计成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和学科。该门学科涉及到诸多其他学科和领域,诸如人类心理学、社会学、艺术设计等等,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交互设计最初是作为解决软件界面中的使用者可用性的问题而出现的。它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在人与机器的对话中创造出和谐的关系,使二者的信息交换方式更为科学合理、更加人性化。随着交互理论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对其研究的范围已经从以往的虚拟界面转变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的实体产品上面。[2]

2 产品交互设计研究现状及应用

2.1 产品交互设计的研究现状

就国外来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普及,交互设计被许多国家企业和设计公司当成以后发展的重点。当前,国外交互设计思想和其产品设计的研究已经突破原来计算机领域的一些软件产品,开始向一些实体产品领域进军。麻省理工学院等一些高校均开设了了交互设计这一专业,都在交互式产品设计方面有专门的研究并且建树颇丰。这些研究也使得他们领先于产业界。苹果、微软等著名公司都设有用户体验研究中心,用以交互设计的研发,并将其作为公司发展的重要目标。我国这些年来尽管在交互设计上取得了快速发展的成果,但是我们也能从中发现我国对交互设计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这就使得其成为制约我国产品设计创新发展的因素之一。好在近年来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信息化产品的自主创新的重视,使得交互设计开始走入大学和一些知名企业,使得交互设计开始走向产业化。

2.2 产品交互设计的应用现状

纵观交互设计的历史可以看出,交互设计是从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应用起步,逐渐发展为人机交互理论,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位专家将该理论拓展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总的来说,其历史并不是很长。目前,交互设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领域,在该领域内,它对于娱乐、高科技信息产品、电话、电脑等行业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一个好的交互设计理念能够打造一款畅销的产品,从而成就一家公司的发展壮大。国际著名的交互设计咨询公司―――IDEO设计公司,就是这方面的典型。由于该公司在经营理念上十分重视人机关系,重视交互设计,通过其不断的努力和开发,现在它已经发展成为在全世界设立多个分公司、在交互设计领域内有20年经验的专业的交互设计咨询公司,专门负责为其他公司设计产品和服务。它所倡导的“以用户为中心”的独特理念可以在其研发的每一款产品中寻得踪迹。我国国内的一些知名企业也开始注重在产品设计方面加入人机交互的理念和元素,例如,联想集团内设的联想工业设计中心,积极同一些世界著名高校举办设计周和以“为用户体验而创新”的论坛等等,以此来推动企业产品的创新和满足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可以看出,当前,交互设计这一理念在数字化产品、手持商用等领域越来越多地出现,并进一步引领着企业间竞争的方向―――将竞争领域从原来的生产、价格、促销等方面转向面向用户的交互设计成果应用。

3 交互设计的发展前景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交互设计将走进我们的生活、深入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都能体验到交互设计所带来的便捷。当前,我们正处在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过渡阶段,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无疑将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生产模式、生活方式等内容。在信息化时代,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已经不单单关注产品的实用性,而是更加注重其使用这种产品能够获得怎样的心理体验,概括来说,是更加注重人与产品之间的感情。而能够解决人们这一未来需求的只有产品交互设计。[3]产品交互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从用户的感觉出发,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为目的。应该说,产品交互设计的可用性和体验性目标极大地满足了将来信息化时代中人对产品的要求。产品交互设计中加入情感化,使得其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在信息时代的产品设计中充分应用产品交互设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4]对于产品交互设计的发展前景,我们毋庸置疑,我们能够预见其将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对其发展进行展望,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方向或许会是其发展的重点:首先,语言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充分应用。语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在人类文明的传播延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信息化时代,同样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语言交互是产品交互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如何让人们通过语言或者语音与计算机进行人机无缝隙对话是将来交互设计研究的重点。其次,人的感觉在产品交互设计中的应用。语言是有声音的,有迹可循的,而人的感觉例如体温的变化、心跳的加速则不是十分明显的,未来信息化时代产品交互设计同样也要关注人的感觉,研究如何在人的感觉和周围环境之间实现交互,将周围的环境进行“产品化”的交互设计以满足人们的不同感受的变化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不远的将来,产品交互设计将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必定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能带给我们更多的乐趣,也会逐渐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刘晓晖,张景,麦中凡(译).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34.

[2]赵娜.展示中交互设计艺术形态的应用研究[J].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4).

[3]赵志刚.信息化社会与会计发展新趋势[J].财经界,2009(4).

[4]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45.

上一篇:市场结构调整范文 下一篇:审计市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