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生态效益范文

时间:2023-11-24 09:38:27

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效益篇1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货币;模型

森林资源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资源。森林生态系统是基因库、蓄水库、碳贮库和能源库,发挥其巨大的生态功能,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和人类的生命支持系统。鉴于此,正确、合理地评价森林生态价值,是从经济角度衡量可持续性的基础环节。

一、森林生态效益的替代市场方法

1、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

森林生态效益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在森林漫长的培育过程中,林业经营者投入巨大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产生出多种生态效益。这种生态效益却被非林业经营部门乃至全社会(两种受体)无偿享用,造成了经济利益的外溢,这就是外部经济性。森林生态效益的消费与产出具有同步性,并具有非涉它性、非排它性。同理,森林的采伐会造成“森林破坏的外部不经济性”。但由于森林生态效益不存在有形市场和有形市场价值,从而造成了森林生态效益的货币科学计量的主要障碍。

2、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替代市场法

目前,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计量方法分为两类:①效果评价法,它分为替代市场技术,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享乐价值法和模拟市场技术(根据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表达的条件价值法)。②消耗评价法,它以森林中凝结的物化劳动价值量来评价。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考虑,森林生态效益经济计量主要通过货币形式对森林的外部经济性计量,但有时也可用森林的外部非经济性进行计量。如森林减轻水旱灾的效益就不得不用森林的减少量对水旱灾引发的增量来计量。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标准度量法根据绿色"帕累托最适度"的思想,标准的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应采用替代市场技术,即针对某一生态功能,寻找能产生同样或类似效果的市场商品的价值来计量,这种价值称为替代价值,这种替代的商品称为替代商品。应该说这种方法是实现绿色“帕累托最适度”、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计量向“内部化”和“市场化”逼近的必要条件。因为这毕竟有一个替代商品的价值为依托和基准。在特殊情况下,如果找不到替代商品而又无法用类似方法计量时,可采用支付意愿法,如森林消除噪声效益。但要持审慎态度,其占总效益比重不应太大。

二、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理论

1、森林生态效益的替代商品价值的特征

在采用森林生态效益的替代市场价值法时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

(1)森林生态效益和替代商品效能的相似度

森林生态效益和它的替代商品效能(至少它们的主要效能)应该具有相似性。例如森林的涵养水源和水库储水的功能十分相似,但并不能等同。因为水库储水除了有灌溉功能,还有航运等功能,它可以是完全听人指挥的商品;而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却不可能听人指挥。森林涵养的水必然要有一部分白白流走。几乎所有的森林生态效益和它的替代商品只能相似,不可等价,因为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

(2)森林生态效益替代商品价格的可替代度

由于森林生态效益的“替代商品”的价格不一定是惟一合理的,显然森林生态效益替代商品的价值存在可替代程度问题。例如,森林释放氧气的效益用工业制氧成本价来替代,森林保持土壤肥力的效益用化肥价来替代,它们的可替代度相当低。因此森林生态效益替代商品价格的可替代度就不可能等于1,其大小显然与森林生态效益和替代商品效能的相似度呈单调关系。

2、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理论和系数

在森林生态效益替代市场技术的支持下,虽然森林生态效益作为一种“公共物品”不存在有形市场和有形市场的商品价值,但我们可利用数学上的数值逼近方法,构造一个参数,使该森林生态效益的货币计量向有形市场逼近。逼近的程度越高,该森林生态效益的货币价值量的科学性就越强,这就是森林生态效益货币量科学的计量(包括检验)准则,称之为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理论。由此可以定义森林生态效益向市场化逼近参数。

在用替代商品法进行某森林生态效益物理量向货币化转换过程中,由于替代商品与该生态效益功能、价格上的差异和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失灵性,从使用价值的角度,根据森林生态效益和替代商品效能和价格上的相似度,构造一个系数使得该森林生态效益的货币计量向“市场”逼近,其理想系数应以概率1向“市场”收敛,该系数称为该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系数”。

3、确定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逼近系数”法则

替代商品价格的可替代度与替代商品效能的相似度密切相关。例如森林释放氧气的效益,它的替代商品是工业上制的氧,效能的相似度很低,从而造成价格的可替代度也很低。为提高替代商品价格的可替代度,引入造林成本和工业制氧的平均价格作为森林释放氧气的替代价格。

各种森林生态效益的非专一性和非排它性程度并不相同。森林消除噪声仅是城市森林所产生的对城市有益的环境效益之一,而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大气则对整个地球起作用,它们是最典型的公共物品,消费的非专一性和非排它性的程度最高。一般来讲,森林生态效益非排它性的程度越高,它离“市场”越远,则其“市场逼近系数”越小。

森林生态效益间的似乎不相关性。由定义可知,各森林生态效益物理量间在使用价值上是独立的,否则可能重复计量。但它们之间有割不断的联系,这就是它们之间的似乎不相关性。例如森林保肥效益是由森林的保土效益派生的,而且没有人会从土壤中提取化肥(不包括有机物),所以单位面积的森林保肥货币量要比森林的保土效益小得多。

森林生态效益篇2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 可持续发展 补偿费征收制度

中国森林资源虽然呈现一定好转趋势,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没有消除。目前,影响中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主要因素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不健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或不能到位。因此,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扩大资金来源渠道以缓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压力,应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和手段。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建立将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

森林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木材等有形产品,而且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等无形产品。由于森林资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具有正向外部性的生态产品与服务,客观要求对受益群体进行补偿费的征收,以实现经济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因而,笔者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再简单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生态效益补偿,而包括更为广泛的内涵,其外延也应得到延伸。既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所带来的正向激励,如补偿费(补助)、直接投资等,也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受益者所带来的负向激励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理论基础

经济理论基础

公共物品理论 森林资源无形的生态产品与服务是一种公共产品,大家对其都有使用权,因而个人对此种资源的损耗、枯竭和消费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由于其缺乏安全、专一、排他性的产权,使得森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不能自由地投向最有效的用途,所有人无节制的追求其经济效益最大化而置其生态价值于不顾,这就导致了“公地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森林生态价值不被“公地”化,同时又要为市场提供其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鉴于森林生态价值的内在特点,单纯通过市场很难保证其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得到有效的保护。因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个人理性并不必然产生集体理性,个人所追求的最大利益化与集体或社会利益往往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只能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即通过对所有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受益者收取价格的方式来体现森林生态效益价值。

外部效应理论 所谓外部性,就是行为个体的行动不是通过价格而影响到其他行为个体的情形。当某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有两种:一种是负外部性,即它把一些成本转嫁给社会,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的沙漠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另一种是正外部性,比如造林会给社会带来正效应,但造林者并不能直接得到这些效益,如果效益的外溢导致造林者收益过少,造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因此,为了有效地解决外部性内部化问题,政府必须做出适宜的制度安排,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或鼓励措施的实施迫使个人在决策、经营中承认森林的生态价值,引导森林资源的消费者改变其生产或消费行为,从而确保外部成本内部化。这便是森林生态补偿费征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首先,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环境、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三者协调一致的结果,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总体性的社会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从本质上消除向后代延伸的外部性。在我们品尝前人遗留下来的因森林资源退化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等环境恶化的苦果时,更应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否则会将更为严重的后果转嫁给我们的后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政府在保证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各种手段保留给后代人不少于当代人所拥有的机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征收正是要将这一部分外部成本内部化,真实的反映森林资源的社会边际成本,让内含森林生态价值的价格机制正常地发挥作用。

其次,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征收对一国国内林木产品价格和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的设立及实施更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一致。因为与其他市场失灵不同的是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环境恶化具有超越国界的扩散性。所以以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还应涉及各国的木材进出口关税政策以及相关税费制度的协调问题。因此,现代意义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应该基于此理论来构建与设想。

法学理论基础

法学理论侧重于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中的权利、义务的研究。应该看到,森林(尤其是国有林)并不是无主物,而是全体人民的共有财产,政府只是为了全体国民及其子孙后代管理好这个财产。政府通过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参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政府作为森林资源管理权的主体有权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它利用其政治权力将其上升为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就形成了本文所言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众所周知,人对其权属的关系应首先是一种人与物的关系,然后才是人与人的关系。为此,强调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尊重,赋予森林资源以其固有的、按生态规律存在并受尊重的权利,拓宽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必要。因此从法学的角度来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设立不仅仅在于平衡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更将着眼于人与物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的对策与建议

依托法治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就我国目前而言,仅仅依赖国家的财政补助是不能满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实需要,因此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政策,将弥补我国传统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不足,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不仅仅是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资金来源,实质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是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而要保证其长期有效的运作,就得依托于法治来巩固其制度基础。具体来说,以下几项措施的确立与完善是不可或缺的:

补偿费征收法治化 国家应尽快出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管理条例》,《条例》出台后,各地方要严格遵守和执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管理条例》,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坚持依法治林,确保补偿费征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对补偿费的使用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的责任追究制度。具体而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法治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征收要素法定性:它的含义是征收补偿费要素的全部内容及其程序等必须由法律规定。国家应通过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管理条例》给予明确规定其相应的补偿标准,不得由地方政府机关或领导自行规定。 (2)合法性: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是一项具有强制性的制度,因此在收费要素充分满足的前提下,有权机关无权自行降低征收标准、确定征收范围、改变征收环节、暂缓征收期限等等,必须依法律的要求和步骤征收。 (3)程序保障性:补偿费的征收和缴纳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实施过程,它必须以适当的程序行使,而且对其争议也必须以法律规定的公正的程序予以解决,这就是法定主义要求的“程序保障性”。如补偿费征收制度上的处罚、追溯、争讼和复审应有公正的程序保障。

立法决策程序民主化 我国可以在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管理条例》时,将其纳入有关立法决策程序中,引入立法听证制度。立法听证是立法主体在立法活动中进行有关涉及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的立法时,给予利害关系人发表意见的机会,由立法主体听取意见的程序的法律制度。制定条例时,要广泛听取林农的意见,充分了解事实和林农的意愿。在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正确决策。这样的立法,既可以兼顾民主与效率,又可以预防立法的偏颇与缺乏,从而保证法律的合理性、可行性,提高立法质量。毫无疑问,进行立法听证不但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而且也为法案通过后获得最广大林农的自觉遵守创造了条件。

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在林业税费中所占的比重

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完全由国家承担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助是不现实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财政(包括地方财政)尚难以支撑如此巨大的补偿金额。因此只有在不加重国民税费负担的基础上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在林业税费中所占的比重,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应降低林业税费中的其它税费比例。如实行精简机构,减少人员,把一些由育林基金等供养的人员纳入财政预算系列等。这一系列改革将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征收开辟更广阔的通道。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的安排设想

在未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安排中,应着重从几个方面解决问题:开展森林环境宣传运动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并对森林环境服务受益群体进行教育,以增强其交纳补偿费的自觉性;建立受益者参与决定环境服务价格的机制并引进支付系统,阻止受益者免费搭车;支持建立受益者管理协会,依靠内部力量保证所有受益者支付环境服务并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动,排除不支付费用的人获益。严格执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实行补偿费专款专用并加强研究费改税的问题。引进机制确保当地供给者参与确定支付水平的高低和收益分配;强化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计量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并建立适当信息扩散渠道,使计量和评价结果能够为社会各界所接受。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承担原则,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规范政府寻租和乱收费行为,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调整和完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推行“收费补偿式”的经济手段替代传统的“强制命令式”的行政手段。

参考文献:

1.滕藤,郑玉歆主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度与政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郑易生主编.中国环境与发展评论(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吕忠梅,徐详民主编.环境资源法论丛(第三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森林生态效益篇3

根据市局关于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调研的相关工作要求,县局通过搜集资料、座谈了解等多种途径,认真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主要是对省级公益林进行补助,我县共有公益林万亩,每年补助资金万元,该资金主要用于护林员工资;二是市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根据年度全市森林覆盖率、各县区森林覆盖率、年度新造林面积等数据考核测试,由市局对各县区统一进行奖补,年返还我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资金为万元,该资金主要用于廊道绿化、荒山绿化等林业重点工程造林和抚育。

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建立情况

我县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未出台相关制度文件,沿用的省市的制度文件。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为专项资金,规定用于部级和省级公益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支出补偿的资金,主要用于管护人员劳务费、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资源监测、补植和抚育等管护支出。补偿标准为集体和个人所有的部级和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元,其中管护补助支出14.75元,公共管护支出0.25元。市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面,对低于全市森林覆盖率的县区,按照每低1个百分点30万标准计算缴纳生态补偿数额;森林覆盖率每超出全市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补偿20万元,同时根据各县区年度森林覆盖率增长幅度及新造林面积给予补偿奖励,由市局组织落实施。

三、补偿资金使用情况

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在我县主要用于护林员工资。在公益林护林员的配备上,我县原则上按每亩左右设一名护林员的标准确定,具体人员根据当地实际合理配备。护林员的配备一般以村为单位,对于地点分散、面积较小的生态公益林实行跨村看护。按照“公开、公正、公平、择优、贫困户优先”的原则选聘护林员。护林员工资根据林业和财政部门有关规定、标准及当地农村收入水平、管护面积大小、管护难易程度等情况确定,做到公平合理。乡镇林业站会同财政所在当地金融机构为护林员设立储蓄卡,由财政所将护林员工资直接发放到护林员个人手中。2019年我县共有护林员人,年平均工资元,其中人为贫困户。

四、存在的问题

(一)省级公益林补助标准偏低。由于补助标准低,导致整体护林员工作水平较低,工资水平缺乏吸引力导致我县护林员平均年龄较大。2019年我县护林员平均年龄为56岁,特别部分护林员年龄高于65岁,不利于有效开展公益林管护工作。

(二)森林生态补偿资金与减贫工作挂钩难度较大。省级补偿资金主要用于护林员工资,2019年我县护林员中仅有人为贫困户,占比极低。究其原因,扶贫户致贫原因多数为高龄缺乏劳动力或因病致贫,多数贫困户不符合护林员任职条件;其次,护林员工资水平较低,缺乏吸引力。

五、建议

(一)提高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建议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并综合考虑公益林规模、质量、管护难易程度对公益林进行分类补偿,同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护林员工资水平,提高岗位吸引力。

(二)建议积极探索公益林经营利用政策

森林生态效益篇4

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部级公益林林地。

二、补偿面积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的部级公益林面积4.15万亩,其中国有3.2万亩,集体(个人)0.95万亩。

三、补偿标准

2014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照省上核定的资金给予补助,国有补偿金4.75元/亩/年执行;集体(个人)补偿标准为14.75元/亩/年。集体(个人)按要求提取公共管护资金1.75元/亩/年,由县林业局列支,分别用于公益林区划界定、森林火灾预防、协助国有林场(单位)、集体组织和个人进行巡查管护、森林病虫害的预防、监管、检查、森林抚育及森林经营科技推广等费用。

根据部级公益林林权主体和经营主体以及管护形式的不同,按照县上核定补偿标准执行:

(一)国有单位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林木所有权属于国有的,补偿性支出全部用于国有单位公益林的管护。

(2)林地所有权属国有的,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补偿性支出不低于70%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30%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管护支出。

(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林地所有权、林木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的,补偿性支出分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和直接管护费。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补偿费不低于补偿性支出的50%;集体经济组织监管费,不高于全部补偿性支出的15%,用于公益林管护的宣传、防火、防盗、防病虫害、监管及抚育等支出;直接管护费不高于全部补偿性支出的35%,主要用于护林员工资。

(三)个人经营管理的公益林。

(1)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家庭承包的,补偿性支出全部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的管护支出;

(2)林地所有权属集体经济组织,个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其他方式承包的,补偿性支出不低于70%支付给林地所有者,作为林地所有者的补偿费,其余不高于30%部分支付给个人,用于公益林管护支出。集体经济组织和个人签订合同的,按照原合同约定核定补偿性支出的支付比例。

四、时间安排及工作任务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4年6月1日至6月20日)。成立县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领导小组和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处理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日常事务。县属林场、滩林场、县林业工作站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根据《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部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方案》区划界定,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专户,实行专帐管理、单独核算、专款专用。集体和个人补偿资金实行“一卡通”兑付。

(二)自查阶段(2014年6月21日至2014年6月31日)。各有关林业单位要按照部级公益林区划界定结果,切实做好资金兑现前的补偿面积核实,并张榜公示,公示期不少于七天。公示无异议后,按要求将自查结果和公示的影像资料报县林业局,并认真填写补偿资金申请表报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管理办公室审核。

(三)组织实施阶段(2014年7月1日至7月31日)。县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织人员对补偿部级公益林林地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各相关林业单位要组织人员将与各被补偿的林权主体和经营主体、护林员签订《部级公益林管护合同》报县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对合格的形成兑现申请报告报县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申请通过后,国有公益林直接拨付到国有林场(站)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专户,集体(个人)的实行“一卡通”补偿到户(在林权所有者“一卡通”账户明细上注明“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并在乡镇张榜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天。县林业局和县财政局、监察局等部门联合抽查检查,每乡镇随机抽取30%村的20%补偿户进行检查。

(四)完善建档阶段(2014年8月1日至8月15日)。各相关林业单位认真收集整理在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中形成的各种图、表、册、合同,装订成册,规范入档。并及时开展自查,查漏补缺,完善提高,对在补偿中发生的各种纠纷落实人员认真调处。

(五)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8月15日至8月20日)。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结束后,各相关林业单位全面总结工作,并及时上报总结材料,县林业局负责检查验收。检查验收时要深入山头地块,对验收中存在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凡在此项工作中存在弄虚作假、不按规定严格管护公益林的将停止兑现。

五、工作职责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为了确保此项工作稳步有序地推进,县政府成立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管县长任组长,县林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审计局、监察局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在林业局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林业局主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成员有林场、滩林场、县林业站和林业局林政股、财务股负责人。具体负责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组织实施和兑现工作。

(二)明确责任

1、县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补偿资金的管理,贯彻补偿政策、核定补偿标准和制定补偿方案,对补偿资金的兑现和使用情况、部级公益林林地管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2、国有林场和县林业站负责自查与上报工作,并成立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负责对各自辖区的部级公益林林地管护情况进行自查,根据自查结果编制补偿资金兑现花名册并上报县部级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办公室。

3、县林业局负责根据对全县的部级公益林林地管护情况进行统一组织检查,根据国有林场(站)自查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依据检查结果组织对资金兑现花名册进行核实,核实无误后对达到合格标准的足额兑现补偿金,对不达标准的不予兑现补偿金,同时按合同追究管护人员责任。

4、县财政局负责全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拨付工作。财政局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专户,根据林业局提供的部级公益林管护情况拔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

5、监察、审计部门负责做好对全县补偿基金的兑现和公共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检查。

(三)坚持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要确保林权所有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做到补偿范围、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和补偿金额“四公开”。

2、坚持产权明晰、林主自愿的原则。补偿对象必须是产权明晰、林权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自愿纳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公益林。

3、坚持责任明确、依法补偿、规范管理的原则。生态公益林补偿以各方职责明确,管护、监督权责界定清晰,程序规范、手续齐全为基础,规范管理、依法补偿。

4、坚持保护与受益关联的原则。生态公益林补偿必须以林权所有者及相关利益者充分履行管护义务为前提,确保管护质量和效果。

森林生态效益篇5

关键词:海寨林场;森林;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6-0115-02

1 引言

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被誉为“珠江源明珠”和“珠江源天然氧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营海寨林场大力创建绿色林区、和谐林区,打造生态文明林区取得了可喜的佳绩。2012年以来,国营海寨林场转变经营模式,朝着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为主线的方向发展,进而促使区域经济顺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国营海寨林场地处滇东高原中部,乌蒙山系南延余脉,全场有7个营林区,分布在麒麟区、沾益县、富源县、马龙县、陆良县境内。全场森林资源丰富,经营面积达17721hm2,活立木蓄积量达1485260m3。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全场主要抓森林经济效益。由于森林火灾、木材采伐、林产品加工等因素导致森林蓄积量逐渐减少,生态效益逐年下降。在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大会上,再一次把保护森林资源提到一个举世瞩目的地位。全球气候变暖已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保护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2 提高森林生态效益的举措

2.1 持续增加造林面积,切实做好各项工作

国营海寨林场积极推进速成林基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强中幼林抚育间伐管理,措施得当,方法有效,全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逐渐提高。2005~2015年,全场造林面积312.26hm2,实施中幼林抚育面积5217.6hm2。建设了5块川滇桤木、4块桉树样板林基地。各营林区加大造林力度,同时做好各项管理工作。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也开展得很好,狠抓滥砍滥伐者,杜绝不法分子滥狩滥猎。大力宣传森林管理条例、办法和森林法。加强思想认识,科学确保天保工程森林抚育质量。加强人才培训,做好各项工作,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2.2 补植补造

海寨林场未成林地大约有421.47hm2。自从2009年以来,每年都进行补植补造,平均每年补植补造面积约为70hm2。补植补造主要以乔木为主,合理配置灌木,充分发挥乔木树种伞状树冠边缘效应特点,向空间发展生态效益。各营林区做好补植补造工作,根据林地地质、地貌选择性地确定栽培树种,进行补植补造。找准适当时机清除死树、害虫木、灾害木,然后进行补植补造,不断更新林地周围环境,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2.3 森林火灾后,造林恢复地貌

近几年海寨林场偶然发生森林火灾。全场员工齐心协力,做好栽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夏末秋初完成各项造林任务。逐步恢复火灾毁坏林地貌,充分发挥出森林生态效益。森林火灾毁灭性很大,对周边未遭受火灾的森林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应抓紧时间进行地貌恢复工作,创建速成林,减少损失,快速改变区域生态系统。

2.4 经济效益向生态效益转型

2012年以前,国营海寨林场主要抓经济效益,木材采伐,林产品加工,使森林蓄积量逐年减少。2012年以来,国营海寨林场转变经营模式,将木材加工场关闭。木材加工场工作人员补给到林区,壮大护林防火队伍,促使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生态效益。在新形势下,各营林区开拓进取,积极探索各种防火管理体系、应急处置办法。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森林防火意识。举办业务培训班,邀请扑火专家授课,壮大防火队伍。由于效益的转型,保护森林人才队伍的扩大,措施得当,促使森林正常发挥生态效益。

3 森林资源创造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系统在整个生物圉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过程中,以及保护自然界动态平衡中占有其特殊的地位,在维持整个自然生态平衡中处于核心地位。国营海寨林场7个营林区地处城市周边。森林每年释放大量O2,吸收大量CO2。森林可净化环境,吸收SO2气体,消减粉尘,森林杀菌的价值也很高。森林涵养水源的价值也不可低估。

3.1 释放O2和吸收CO2的价值

按1hm2森林每年可释放O28t,吸收CO212t计算,海寨林场可释放O214.17万t,吸收CO221.26万t。根据当前的工业制O2成本为500元/t,发电厂捕获CO2成本800元/t。根据计算可得结论:释放O2和吸收CO2的价值为人民币2亿多元。

3.2 净化环境的价值

森林吸收SO2、消减粉尘的能力很强。森林净化环境的价值为7000元/hm2。每年海寨林场森林净化环境的价值为:1.2亿元左右。

3.3 涵养水源的价值

实验证明,每亩林地比无林地至少能多蓄水20m3,5万亩森林所含的水分就相当于一个容量为100万m3的小型水库。海寨林场相当于每年有一个能容520万m3的水库。根据市场用水价格,大约2元/m3,计算结果:涵养水源的价值约为1040万元。

4 结语

森林生态效益篇6

[关键词] 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资金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750 [文献标识码] A [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当前我们关注的重要问题。2004年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标志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质性确立。2007年财政部又颁布了新修订的《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管护开支范围,加强了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管理,对保障所有者、经营者的切身利益,稳定林区秩序,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法规制度不尽完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机制欠缺,补偿资金的发放和使用不规范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森林生态效益的提高,现就此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还不够完善,存在的问题导致补偿制度无法有力保护相关的补偿对象,目前,我国关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还没有专门的立法,生态效益补偿原则性条文的法律法规也主要依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但这些条文过于原则性和概括性,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存在许多漏洞,加大了补偿资金管理难度。

2.补偿方式单一

当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要是资金补偿,且资金来源单一。全靠中央财政资金和地方财政资金,无其他资金来源。完全靠政府财政无法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足额及时到位,不利于补偿机制的实施和森林生态效益的发挥。政府作为生态效益受益者的代表,有义务提供生态效益补偿费用运用项目支持的形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通过技术援助,基础设施援助等“造血型”补偿机制,增加林农经济收入,提高林农保护生态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补偿方式多元化。

3.补偿标准低

我国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采用一刀切的形式,没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不同省、不同地区,因其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划为生态公益林后,经济发达地区其丧失的机会成本一定比欠发达地区要大得多,难以调动所有者和经营者保护森林资源的积极性。虽然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的补偿标准都有所上升,但是这种标准远低于公益林的管理成本和其经济效益,严重地制约了森林生态效益提高。

4.资金的发放和使用不规范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在发放和使用存在着管理不规范问题,在资金发放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环节较多,不能直接把款项发放到林农手中,往往只发放到村委会或村民小组。发放补偿资金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固定的支付渠道。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由于没有完善的监督体系和明确的责任追究制度,导致补偿资金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管护开支范围使用,无论所有者或经营者是个人、国有单位还是集体,改变补偿资金用途现象相当普遍。且无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最终导致补偿资金管理问题得不到彻底有效解决。

5.市场化机制欠缺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完全由政府来承担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是不现实的,主要原因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难以支撑如此巨大的补偿金额。因此,必须找准市场渠道,减轻政府财政资金压力,应对森林生态效益市场机制,拓展森林外部效益内部化的市场渠道,在政府财政补偿机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的市场化补偿机制。从而更有效的落实补偿政策,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6.缺乏科学的核算方法体系

我国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还没有建立一个公认的、完善的核算方法体系,因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技术制约,现在采用的核算方法大多直接利用国外的定价和方法,与我国社会经济现状脱节,致使主体结果存在可信度低与可操作性差的缺陷,难以取得学术界、管理决策部门和社会公众认同,也很难被管理决策部门采用。

二、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的对策

1.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补偿机制

从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实际情况来看,仅仅靠政府补偿难以满足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现状。因此,应当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的参与来弥补政府补偿管理成本高、速度效率低的弊端,并依托市场法则来规范市场行为,将生态服务功能或森林生态效益打包推入市场,因为市场补偿机制具有补偿方式灵活、管理和运行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泛等特点,可以通过其实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真正建立起政府、社会、市场等多元化筹资机制,达到解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问题。

2.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有利于维护所有者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可以提高经营者的积极性,确保森林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补偿标准的确定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森林生态效益的需求程度和受益者的承受能力,只有综合考虑以上方面因素,才能合理确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确保补偿工作顺利进行,补偿标准的确定是开展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首要工作,也是难点工作,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可以有效保护补偿对象的经济利益。

3.拓宽筹资方式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来源不能单靠政府财政承担,应以政府补偿为主的基础上大力拓宽补偿资金筹资渠道,森林生态效益是一种公益效益,受益者是全社会,因此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补偿费用。采取灵活多样的补偿措施,除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外,可以通过发行国债、征收生态补偿税以及引入BOT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解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4.完善法规制度

虽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实施至今己经很长时间了,但是目前我国尚存在的法律法规并不完善,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规范补偿程序和可供实际操作具体依据,建议在总结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一部能针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特别法,作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政策、程序和实际操作的依据。解决现在各自为政,操作管理不规范现象。

5.加强对补偿资金监督和管理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数额巨大、政策性强,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给予足够重视。应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管理落实责任,保证管好、用好补偿资金。鉴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特殊性,除了财政、林业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外,审计部门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发放、使用进行审计和监督,及时指出补偿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发现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同时可以借鉴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的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来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行财政审批、列收列支。从而达到专款专用的目的,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稳定林区秩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为实现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和林区经济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得到不断完善,才能朝着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蓝文永,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问题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03).

[2]詹长英等,我国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探析[J],防护林科技,2011(03).

[3]谷孝东,探析如何加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动态使用[J],现代商业,2010(12).

[4]丽珍,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09(22).

[5]杨希,周圣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技,2010(21).

森林生态效益篇7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116-02

为保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事业的综合效益;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规定的国家对森林资源实行保护的具体措施,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依法治林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保护林权所有人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的实质性确立,这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2004年,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和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区划界定国家重点公益林技术工作的原则要求》,鹤庆县在辖区范围内进行了部级公益林区划界定,有513400亩被区划界定为部级公益林,后通过国家核查认定。2008年,根据《云南省林业厅云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全省地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云林联发〔2008〕34号)和大理州召开的地方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会议精神,鹤庆县开展了省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工作并对全县两类林比例进行了调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558853亩,公益林面积调整为1151499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45%;商品林面积调整为1407354亩,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5.00%。公益林按事权统计:部级公益林513400亩,占公益林面积44.59%;省级公益林611800亩,占公益林面积53.12%;县级公益林26300亩,占公益林面积2.29%。

1 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管理方法

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主要来源是中央财政拨款和省政府的财政拨款,为保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顺利实施,确保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使用效果,鹤庆县制定以下资金使用和管理措施:

(1)认真贯彻执行《云南省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云财农〔2009〕395号)、《云南省实施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细则的通知》(云财农〔2011〕15号)的规定,中央财政补偿基金依据国家公益林权属的不同实行不同的补偿标准。国有的部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集体或者个人所有的部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0元。中央财政补偿基金分为公共管护支出和管护补助支出两部分。其中公共管护支出每亩0.25元;管护补助支出中权属为国有的为每亩4.75元,权属为集体或者个人的为每亩9.75元。公共管护支出由省级财政部门按照国家下达的补偿面积每年每亩列支0.1元;州(市)级财政部门按照省下达的补偿面积每年每亩列支0.15元,用于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部级公益林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森林资源档案建立、管护情况检查验收、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林区公路维护和建设以及管护站点建设等开支。公共管护支出安排的项目中,属于部级公益林资源调查和监测、管护站点建设、林区道路维护由州(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和验收;属于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森林资源建档项目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和验收。部级公益林的权属为国有的,管护补助支出用于部级公益林管护劳务费的部分不得低于70%;其余的由县级财政列支,统一用于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基层林业站和管护单位建立部级公益林资源档案、检查验收、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区道路维护、管护站点建设、补植补造和抚育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分为两种:权属为国有的每年每亩补偿5元,权属为集体或者个人的每年每亩补偿10元。省级财政补偿资金包括公共管护支出和管护补助支出两部分。其中公共管护支出为每亩0.25元;管护补助支出中权属为国有的每亩4.75元,权属为集体或者个人的为每亩9.75元。省级公益林补偿资金的补偿对象为省级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公共管护支出由省级财政部门按照省人民政府认定的补偿面积每年每亩列支0.1元,用于省级林业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开展的省级公益林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森林资源档案建立、责任状检查考评、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林区公路维护和建设以及管护站点建设、补偿政策和业务的宣传培训等开支;州(市)财政部门按照省下达的补偿面积每年每亩列支0.15元,用于当地各级财政部门和林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省级公益林定期调查和动态监测、森林资源档案建立、管护情况检查验收、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监测、林区公路维护和建设以及管护站点建设、补偿政策和业务的宣传培训等开支。

为了使补偿基(资)金兑现到户,在核查中编制了公益林补偿农户面积信息统计表,个人的采集林地使用权人的姓名,身份证、补偿涉及的林班、小班、补偿面积、补偿资金等信息;集体的采集村集体名称,补偿涉及的林班、小班、面积,涉及的农户姓名、身份证、补偿面积、补偿资金等相关信息。力争将款项直接发放到业主手中。

鹤庆县纳入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林地权属包括集体和个人。集体部分公益林管护形式根据鹤庆县林业局、各乡(镇)林业站以及所涉及村委会、林农的相关意见,为确保公益林保护管理质量,充分发挥公益林效益,鹤庆县公益林管护形式主要为聘用专职护林员进行统一管护。个人部分通过征求林权所有者的意见,采取由林权所有者委托林业部门进行专业管护。

划分好责任区后,各乡镇的管护人员根据就近、自愿的原则,在当地选择村民为管护人员,将管护任务落实到具体个人,聘任的管护人员必须经村委会或村民小组2/3以上村民同意,报村委会审定、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林业局备案,村委会干部不得兼任管护人员,管护人员的管护费根据所统筹的管护经费范围内,结合管护面积大小、难易程度及鹤庆县经济发展情况合理拟定并报县人民政府审订,在年度管护合同中明确。县林业局按面积及管护合同,将管护经费拨到乡镇林业站,由乡镇林业站按月根据考核情况支付管护费。

(2)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实行封闭运行,单独核算,集中统一管理,严禁账外设账。

(3)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制度,严肃财政纪律,各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主管部门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违反专项资金使用规定,截留、挤占、挪用或造成资金损失、浪费的部门和单位,要追究有关部门、单位及其当事人、负责人的责任;建立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补偿资金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为项目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2 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实施,保护了鹤庆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生态效益和全县人民的环保意识;对于加快发展现代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态管理机构不健全。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工作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由于现存的机构现状,只能由抽调人员负责,人员结构不稳定,变数过大,工作前后衔接困难,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在分配管理上出现理解性误差,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补偿资金的管理。

(2)补偿标准偏低。公益林实施补偿后,林权所有者认为补偿金额过低,林地划为公益林后,由于林业等监管部门对地块的管理较严,不能进行改造、抵押等,使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觉得自己的合法利益未得到补偿,要求调出。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鹤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展,也使效益补偿金没有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3)补偿金在发放和使用过程中管理不规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在发放过程中,涉及的环节多;由于鹤庆为典型的山区县,很多地方距离集镇遥远,开始时由乡镇林业站的财务人员带上现金,到自然村定点发放,虽然方便了群众,但此举业务量大、工作进度慢且存在安全隐患;也造成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体制。

3 完善鹤庆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建议

逐步建立和完善鹤庆县公益林管护和补偿资金使用制度,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1)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为更好地保护、建设好公益林,确保补偿金实现效用最大化,建议在林业部门内部增设独立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主要负责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组织协调、管理指导、项目申报、补偿资金的测算等工作。做好基础工作,确保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合理合法使用,促进鹤庆森林生态效益的发展。

(2)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合理的补偿标准维护了林权所有者的权益,也提高了经营者积极性,确保森林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3)规范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发放和使用,推行“一卡通”支付,或借助新农保存折支付,减少中间环节,缩短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在途时间,也解除了乡镇林业财务人员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资金的规范运行。逐步建立和完善鹤庆县公益林管护和补偿资金使用制度:建立专户运行机制、报账机制、政府采购机制、林业资金稽查机制等行之有效的资金保障措施。对保护生态公益林管护不力和补偿资金使用不当者,予以严肃查处。

参考文献:

森林生态效益篇8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管理

黑河市爱辉区从2001年开始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随着该项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工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人员配置日趋合理,建设资金持续补充,为开展全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特别是为监测预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必要的条件。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是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促进林业生产发展担负着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任务。我区有林地面积1791万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近五分之一,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约三分之一,是全省最大的地方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为71%。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是“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随着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实施,人工纯林面积逐年增大,加之全球气候变异,近几年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有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区森林资源安全。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是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采用传统的调查方式,已不适应当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需要,现行的监测预报运行管理模式、网点布局方式、调查方法、测报准确率、信息传递速度和监测理念都直接影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

1.将管护队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合二为一,进行合理分区和布点,明确责任范围

黑河市爱辉区有林地面积1791万亩,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管护经营)面积660.4万亩。按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有关要求,根据林分状况、交通情况及地理位置等条件,全局共建立137个管护队,安排专职管护人员1319名(其中管理人员121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人员参与管护工程日常管理工作,林场及防火站的主管副场长、兼职测报员同时担负本单位的资源保护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是实现森林资源“四无”(即无森林火灾、无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无乱砍盗伐和重大刑事案件)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积极落实“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新的防治方针,将林业有害生物控制在发生初期则是长期的治理目标。在林业局长与各有林单位一把手签订的《森林经营管护责任书》中明确规定:管护员负责管护辖区内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管护员是深入林地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人,在其职责中明确规定要宣传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相关要求,并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协助相关刑事案件的侦破工作。与此同是,各单位一把手与管护员签定的合同书中要明确规定:各责任区的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必须由此责任区的管护员在4-9月的每月5日前以书面报告形式上报区林业局森防站,对于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要及时汇报区林业局。管护队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点“合二为一”,可以提高监测网点布局的合理性,扩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面,充分发挥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人力和财力资源的作用,从而提高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落实管护与监测预报责任,实行严格的责任奖惩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运行管理模式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从监测、调查、统计、上报资料汇总和信息传输等必须有一整套的制度作保障。要因地制宜地将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纳入森林资源管护之中,把责任和任务落实到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建立调查监测制度、病虫鼠情报告和核查制度、信息传递制度和责任奖惩制度,保证各级测报人员能够随时掌握自己辖区内的林业有害生物动态。

3.组建监测和防治专业队伍,提高应对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能力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既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社会性工作,必须有专业队伍作支撑,鼓励林区群众积极参与,坚持监测预报专业化与社会化紧密结合的道路,才能确保其时效性和准确性。根据林区自身的特点,在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对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人员进行严格的责任考核的同时,建立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奖励基金,对发现并及时报告尚未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的管护员和林区群众给予适当的奖励。

4.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体系的“软件”建设力度

要利用国家建设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的时机,以实施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为契机,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大对全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人员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又强调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因此,做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的关键是提高测报人员的综合素质即运行“软件”。运行“软件”包括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工作作风、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工作方法等,直接影响着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工作质量和效率。按照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有关培训安排,除公共知识外,局森防站人员、林场主管领导及专兼职测报员以及全体管护人员都要定期进行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技术培训,定期进行业务知识更新。主要内容包括《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法规文件汇编》、《中国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操作规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组织与管理》专业理论及实用技术等。在工作程序方面也要作严格的要求,管护员要对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定时进行外业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并作好原始记录,以及对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做定性详细调查,及时向区林业局汇报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建立一支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相对稳定的监测预报队伍,形成一个快速准确的信息采集、传递、处理和决策反馈系统,及时掌握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为科学制定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5.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森林健康监测新理念,大力推广PDA监测系统

监测预报工作是针对林业有害生物开展的,在充分了解林业有害生物种群与数量以及相关影响因子的基础上,经过经验预测、实验预测和统计预测,目前初步进入信息预测阶段,开展了发生趋势和发生量等预测工作,以科学决策和科学防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可持续经营的对象,以生态系统原理为基础的生态治理对策 逐渐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者所认识,森林健康是当前国际上经营森林的一种先进理念,已融入新的有害生物防治方针中。森林健康监测是培育健康森林的重要前提和不可缺少的手段。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大力推广PDA监测预报系统,不断拓展监测的内容,提升测报的准确率,推动我区的测报工作由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向森林健康监测方向转变。

6.加强组织与领导,强化政府行为

由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工作涉及面广,既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安全,又影响到农业收成,因此应象抓森林防火那样抓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工作,强化政府行为,提高全民意识,必须高度认识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为保障森林资源的安全而保驾护航。

7.小结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防治方针,逐步形成“制度健全,责任明确,工作到位,奖惩兑现”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格局,以提高防灾、控灾和减灾能力,实现持续控灾为中心,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完善防治体系为基础,快速步入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运行轨道。实行“站队合一”的运行机制,强化责任意识,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加强领导,加大投入,有效遏制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的势头,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我区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工程的良性发展;为我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商业建筑论文范文 下一篇:商标广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