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10-09 04:42:07

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发展篇1

关键词:名城保护;城市化;房价;节能环保

Abstrac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 at the same time, some problems appear. This magazine interviewed Director Jin Dejun on issues of famous city protection, protection of farmers’ lost territory, house price escalation, 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Key words:famous city protection;urbanization;house price;energy saving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12-57(4)

专家简介:金德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常务副主任中国市政工程协会会长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任原建设部总工程师

中国名城:您去过很多地方,您觉得哪些城市的古城保护得比较好,或者说哪些措施是值得其他城市借鉴的?

金德钧:我们的国家在城市建设当中,很多有名的城市,都有一个怎么处理好古城保护和现展的问题,如果单单就古城保护来说,我觉得西安是做得比较好的。西安明朝时的城墙全部保留着,还在不断进行修缮,保护得很好,城里的有些街道也做得很好。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什么问题呢?既要保护历史上留下来的一些东西,同时又要新建一些东西。因此任何一个城市,首先要解决留什么?拆什么?既不能全部拆掉,也不能都留着。如果都留着这个城市怎么发展呢?世界上没有一个城市把原来的都留着,然后建一个新的城市,不可能的。它都是历史和现实融在一起,最重要的历史、最精髓的东西都保留着。历史的文化元素在这个城市里头是不是看得很清楚,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至于有什么好的措施,这是规划部门、设计部门一直在争论的问题,怎么保护好,怎么保护才算好?我觉得谁也没法把这个问题说得很清楚,说得很明白,毕竟一个城市一个样。

中国名城:目前我国有很多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也提倡要保护起来,城市在发展,必然涉及许多拆迁所带来的问题,对于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您觉得怎么样来保护和开发利用?

金德钧:目前,这一点在我们国家整个城市化过程中,是个大课题,就是小城镇处于一个什么位置。事实上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小城镇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提到:小城镇大战略。就是要把小城镇建设发展起来,让它的富余劳动力解放出来,同时发展小城镇的经济,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的富裕。所以,位置很重要。从现在的形势来看,有的小城镇就借助于它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在这个基础上再发扬光大,使它变成一个具有很高旅游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的旅游小城镇。像这么一个小城镇,就需要把它历史文化方面的内涵鲜明地突出出来。一定要鲜明地突出出来,它不像大城市,小城镇甚至可以把旅游业作为它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和主要产业。现在有的城市已经在做了,丽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丽江把它的古城保护得很好,很完整,需要再建,就到边上去建,要把原先的古城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有丽江这种资源和条件的,就需要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有条件在这个基础上再加点现代的元素,当你看到古代的、现代的东西和谐地糅合在一起,也

很好。

中国名城:城市化过程中,政府需要大量的征地、拆迁,必然会导致大量的农民失地,原来农村的劳动力算是隐性的失业,因为他们有地种,现在失地后,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失业了,您是怎么看待农民失地、失业的问题呢?

金德钧:这个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也是一个很现实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民一定要从农村里面大批地转出来。我们现在主要的人口还在农村,这么多人口都在农村,农村就那么点地,农业怎么现代化?所谓城市化、工业化,首先就是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首先是要发展城市经济。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有很多农民要到城市来就业,到城市来居住,这个现象是不可逆转的,现在肯定是这样做。但是具体到每个地方,怎么把这个关系处理好,我觉得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是要注意的。第一,就是不要人为地城市化。没有就业岗位,把农民就往城镇里赶,过来待业,没有事情做,他怎么能待得住呢?城市吸引农民,就是城市的经济发展了,提供了就业的岗位、就业的机会。到了城镇有工可打,他才来的,没有工可打,他马上跑了。所以,首先要解决城镇经济发展的问题,给出来的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这是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农民来了就有办法了。第二,就是农民,尤其是在郊区的农民,地方要拆迁,地没了,农民的岗位怎么办?现实生活中,有两种办法我觉得是可借鉴的。第一,是安置他们的岗位。房子拆了,该补偿的补偿,然后安排他们工作。第二,把这块地方建设起来才有工作岗位,这个是怎么做的呢?我现在让你有住的地方,然后给你安排5年或10年基本生活保障,给你开基本工资。在这个阶段,你可以自己找工作。如果没有什么工作,你有基本的生活保障。等这里建好了,比如商场、公司,需要用人的时候,我优先考虑用你们这些人。这也是个办法,虽然有点风险,但这算是第二条路。最糟糕的就是,给了农民几个钱,把地拿走了,至于以后这些钱用完了,你怎么办,我不管,我觉得这个办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城镇化、工业化的问题,不要人为地,要循序渐进,维持可持续发展。

中国名城:您现在还经常到各个城市看看,调研城市化问题?

金德钧:这个是我一直强调的,城市化怎么发展好?不要纸上谈兵,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人家这个城市如何在发展。这个城市碰到什么问题,它是怎么去解决的。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我们应该多做些调查研究。这样才能把城市化搞得更好。因为任何理论都不是先天的,它都是概念化的、抽象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从实践中来认识城市化的发展。

中国名城:那您觉得城市化目前出现了哪些负面问题呢?

金德钧:负面问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是必然会出现的。刚才说到交通拥堵的问题,有的地方很拥堵吧?有的地方就业不充分,有失业。因为农民进来,就要就业,城市自然增长的人口,城市人口也要就业,我们现在失业的比例是比较大的,这个我们要处理好。还有一个,我们现在工业化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化,要差十来个百分点。但是,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在位置上错位。经济发展快的地方,人们住不到那里去。所以我们形成“候鸟”现象,每到过年过节,大批的人往城市搬,往乡下搬,造成整个社会成本很大。还有我们有些城市的规划跟不上,盲目地出现摊大饼的现象。我们城市要紧凑发展,现在总的来看,还是比较紧凑的,但是还是暴露了很多问题。这些都是城市化发展过快带来的问题,当然,还是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我们现在不要再去加速了,要控制好,所以有些专家都在呼吁不要搞城市化了。城市化率也不是越高越好,我们国家发展到百分之六七十就可以了。我们国家农业人口太多,搞成像美国那样不现实,我们也做不到。

中国名城:我国东西部城市化,有什么相似点,有什么区别的地方?

金德钧: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讲城市化都是讲的一个概念。就是人口由农村移到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二、三产业的比重加大,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这个都是一样的。但是从城市化表现的形式来看,东部地区出现城市群,这个现在已经大量出现,是很明显的现象了。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已经显现,而西边呢?还基本是单个城市出现的。他们的省会城市,自己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他只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对外产生辐射力,然后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有条件的才能产生城市群。现在看来就是东边快,西边慢。东边的城市群都出现了一大堆了,西边还处在单个城市发展中,目前就是这么个情况。

中国名城:您对长三角城市发展是怎么看的呢,有什么建议?

金德钧:目前,中央对长三角的发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城市群的问题,已经摆到中央发展战略里面了。而且这个大的城市群的发展战略,中央专门组织力量来进行制定,来推动这个城市群的发展。要求长三角这个城市群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和国际上大的城市群相媲美,要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要成为一个重要的国际门户。现在中央还在组织力量对长三角的铁路网进行规划,如果规划实行,这个发展就更可观了。这次把安徽都拉进来了,以后就要形成这个地区的城际之间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网,还要把这些网和大城市自身的轨道网、交通网衔接起来。到那个时候,必然促进这个地域的人的各种交往,促进经济的发展,那是很好的。经济发展越快就要求各种资源流动得越快,这样才有效率。

中国名城:目前,中国一些城市的房价已经涨得很离谱了,而老百姓十分关心房价,您觉得房地产开发是否对城市化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您觉得如何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

金德钧:这个是肯定的,房地产是个巨大的产业。房地产本身的关联度又很大,房地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产业的发展,它也是我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房价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始终在想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政府在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房大体分两块,一个叫廉租房,一个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是提供给没有钱买房又需要住房的人,保证你有房可住;经济适用房就是你有一定的收入,但是收入不高,你买得起价格低一点的房子,政府在这里帮助你一点。把这一块解决以后,就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人不要去到商品市场抢购商品房了。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发达的国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居者有房住,不一定说这个房子是我的。任何一个国家都做不到,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底子那么薄,人口那么多,地域差异那么大,要讲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房子,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做不到的。如果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使得到商品房市场上抢房子的人减少一大块。然后,你有钱了,你想要买大一点的,那是没人管你的,只要有钱,买好点的、买大点的都可以,这样如果把房价抬起来了,那是你自己愿意的。我当然说得是简单点了,我的意思是政府要把着力点放在这里。那么现在房价涨的因素,大家还提到一个地价涨得太快了。这个东西,政府是可以控制一些的。有人说这是蛋和鸡、鸡和蛋的问题,地价高所以房价也高,房价高所以地价也高。如果这样说就说不清了。要我说就是政府要把地价控制在一定程度,在一个地区,地价在房价中所占的比例是否有个说法。我也知道,地方政府希望把地价卖高,这样财政收入才会高,城市建设才能够有钱。同时,我把低地价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去建设,卖高价房,那开发商不是把我政府的资金给赚走了吗,所以政府也有难处。我觉得只要把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解决好的话,后面的问题就好办了,但是现在呢,还没到这个时候。

中国名城:现在好多的房地产商也顺应政府的要求,讲求绿色环保,有些还把这个作为房子的卖点,比如有些小区就使用地热能来作为卖点抬高房价。你对国家推广使用绿色能源有什么看法?

城市化发展篇2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 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 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的源泉,是一个城市中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环境的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是某特定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所形成的整体景象,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城市文化更多强调的是一个城市标志性的或者内在的价值,是多数人对一个城市的总体认识结果,更多的是一种价值概念,是城市自身特点和文化模式的反映。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形象,是城市的实力。一个城市对于人们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城市所体现的文化。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从最初的挡风避雨的满足基本生理需求的建筑物到今天越来越丰富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般的建筑群,城市越来越随着人类自身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发展。与城市一起,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也成为城市文化的本质所在和最终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正在经历着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社会转型,城市社会正成为中国社会的支配性结构,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和建设规模急剧扩大。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当代城市文化伦理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当代中国城市文化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规划设计缺乏文化底蕴,优秀历史文化建筑遭受越来越多的忽视乃至破坏等等。城市在物质发展一日千里的同时,精神文化却越来越千城一面,摩天大楼金碧辉煌的背后却是文化的苍白无力甚至终于缥缈不可寻。面对此种形势,每一个身处城市的我们,是否该反省和思考,如何把我们的城市建设既能承前又能启后建设出自己的特点,使自己的城市富有品位和人性化,拥有越来越多千姿百态的文化底蕴,这就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

一、城市生态环境文化建设

城市是一个有感知的生灵,与人类一样,它的成长和发展也需要若干基本生存要素。一位哲人早就说过,凡人造的东西都要受制于自然规律,破坏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世界上惟有纯自然是永远正确的。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建设也一样,城市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服从自然规律。当然,城市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悖离,但要有限度,超过了限度,城市就无法存在下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的越来越发展,环境消费已经成为多样的消费层次中主要的形式之一,小康社会使环境消费从奢侈品变为生活必需品。在环境时代,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人、资源和环境的协调问题,我们的城市已逐步进入一个追求居住环境,讲究居住生活品质的阶段。环境消费与城市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城市没有一定的环境品质,没有能为群众提供环境消费的基础,这个城市不会引起生活于其中的市民的热爱之情,发展热情不会满足城市发展要求,建筑品质不可能升值,城市文化不会引起共鸣。提供高质量水平的城市建筑和居住环境,使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体会到现代化城市建筑、生态环境文化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就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追求自然生态的保护和人工生态的发展,注重环境消费的合理限度,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文化建设。

我们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城市的生态改善和提高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群众的环境消费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品,真正实现城市建设人居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以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这就需要大力贯彻城市自然理念,保护和发展城市的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我们要改变一直以来在生态建设中重农村、轻城市的错误观念,打破把城市划到自然之外的认识误区,做好城市生态建设规划,确立城市发展与原生态自然相匹配的目标和标准,把城市纳入自然体系,大力开展城市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在城市重建自然。要着眼于开发与保护,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城市中已有的自然环境,严禁砍伐树木、破坏植被、污染物大肆排放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在城市建设中,要重点突出水源涵养、洪水调控、生物多样、湿地效用、旅游与休闲景观等生态功能,追求自然资源永续利用,区域经济复合特色发展,生态多样化功能综合发挥,社会经济文化繁荣,生态景观和谐优美。要大力建设包括公共人工生态、社区人工生态、私人人工生态几个部分在内的人工生态环境,建设大小不一的植被、树网、公园、水域乃至森林、广场等,在可利用的范围内大面积植树造林、绿地美化,以美化环境涵养水分保护生态,营造正常的气候环境,形成天地之间的良性循环,保持正常的生态气候自然平衡。要尽量减少硬地面的铺设,尤其大的广场的改扩建,要少硬化,多种树。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城市中的生态环境,严厉打击城市建设中公共环境用地被挤占开发、违章缩小建筑物间距、社区建设缺乏配套设施、建筑遮挡相邻建筑的阳光以及建筑物随意搭建这些破坏市民环境权益的违法行为,留足环境、生态、自然的土地,以避免使我们的城市陷入非洋非土的境地和没有天空感觉的压抑,留给我们一片蓝天碧水和充盈新鲜空气。唯有如此,城市中的人居环境才能持续得到提高和改善,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才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保护优秀历史遗产,提升城市文化品味

中国悠悠上下五千年,祖先留给我们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它们是中国经济社会演变的历史见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和文化瑰宝,是构成城市风貌和城市文化的坚实基础。它们展示着这座城市乃至祖先的辉煌,体现着这座城市乃至民族的精神,折射着这座城市乃至地域的文化精神,象征着这座城市乃至公众的生活品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日益推进,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愈益突出,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受公共或私人工程危害的文化财产的建议》(1968 年)所指出的,“由于工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趋势,那些远古的、史前的及历史的古迹遗址以及诸多具有艺术、历史或科学价值的现代建筑正日

益受到公共和私人工程的威胁”。 与世界总体趋势相似,在我国,一谈起文化遗产的保护,其重要性似乎矮了城市建设半截。 任何城市都是不断发展的,昨天的文明成果是今天的文化遗产,而今天的文明成果又将是明天的文化遗产。凡物都在吐故纳新、优存劣汰,我们无意否认城市发展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绝不是主张取消城市发展的因噎废食,但任何城市发展同样是在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延续,不是凭空而来的海市蜃楼,而这种历史和文化的沉淀最充分的体现就是散落在城市中的各处历史建筑和其他遗产,它们是历史进程忠实的记录者,我们要好好保护它们。

令人欣慰的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重视,逐渐由个别人群的意愿发展成为人类社会主流的意愿。一些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面对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的损毁,发出了越来越多保护人类社会文化遗产的呼吁,成为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先行者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者。文化遗产“现代保护运动”扩大到国际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保护文化遗产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整个民族,甚至全人类都为之行动的广大人类群体的意愿。顺应这一趋势,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首先,在思想上要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城市规划的专家要认真汲取欧美国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理论,在规划的初级阶段尽量完善的把当地的名胜古迹和风景区组织在整个范围之内,以达到“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目标。早在1957 年,时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的郑振铎先生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城市发展中文化遗产能否得到妥善保护,关健在于城市设计、规划专家和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文化修养、规划思想、对文化遗产历史和艺术内涵的认识,以及他们的规划行为。其次,国家要不断制定和完善城市设计、规划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并在政府的严格依法管理下认真执行,以切实达到“对于‘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保护城市中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目标。 第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普通民众的认识,主动去接受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以在全社会中达成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形成遏制破坏城市文化遗产的有力力量。唯物史观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以对于后续进入城市化且尚处于城市化初级或加速阶段的我国来讲,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到文化遗产损毁停止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强化国民教育,促成全民文化遗产保护共识。

三、文化视野中的城市规划设计

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起, 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其内容和含义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世纪, 城市规划和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有关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丰富、涵义广泛、多学科交叉的管理与设计并行的领域,不仅要体现自然景观和人工环境的结合, 还要体现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的结合。所以,城市规划设计综合对城市整体社会文化氛围设计、城市物质形体空间设计以及形成与运作机制的设计于一体,是一种思想与手法并蓄的过程, 它着意于城市和社会文化的氛围、物质形体空间及其运作机制的复合表现,既有具象的视觉特征,又有非物质的品味特征。因此,树立一种开放的城市设计理念, 建立一种新的开阔的视野, 一种历史的、社会的视野, 一种文化的、艺术的和高技术观的视野,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是很有必要的。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城市文脉的延续。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化历史的国家,自然景观的整治与文化景观的保护相结合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表达城市特色景观的重要手段之一。保持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是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对传递和表达城市文化、恢复和提高城市景观的活力,增强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性、趣味性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现代城市的规划设计应强调对文化元素的运用,注重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保留、借鉴与传承,为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寻找新的文化含义,将城市景观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创造出新的审美情趣,体现现代感,形成新的视觉效果,力求使城市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文化景观的打造。文化景观“处在了自然和文化、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交界面上,它们代表了一种紧密的关系网络,而这种关系正是文化和种族认同感的本质所在……是各社会团体和遗产、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基础联系不断认同与发展的象征”。 “文化是催化剂,自然是媒介,文化景观是结果”。 文化景观是对城市风貌的最直观的反映,是城市文化的有力体现,是城市风貌特色塑造的特有方式,它植根于市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正是文化景观的存在,才能让一个城市处处体现出文化,让市民对所处城市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具体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我们要在对城市的规划定位、规划主题以及规划结构有一个较为宏观性的把握之下,让每个微观的景观节点都能成为一处小型文化景观,并使之带有文化参与性,成为整个城市的文化点缀,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除此之外,各个局部的文化景观要能对整体城市产生一定的呼应作用,符合整体城市文化,使文化景观除了美化城市、给居民视觉上的享受以外,也能符合当地人的生活文化习惯,让城市中的更多公共空间能为居民所用,让居民在这些公共空间中体会城市的文化历史变迁。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致力于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

文化的历史见证、特色体现及重要发展资源,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 与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协调发展并举,使二者成为一个有机的完美的统一整体,不失为彰显城市特色有效的策略手段。除此之外,城市文化特色建设会充实旅游的文化内涵,是增加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市场开拓的有力支点,而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发展的烙印,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在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也提高了文化遗产本身的知名度,从而提升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品位和影响力,产生品牌效应。所以,通过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既能保护和延续承载了城市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脉络,促进城市文化可持续发展,而且能以旅游业为平台, 以市场经济为手段, 使文化遗产资源实现精神财富和经济财富的双重价值,从而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注入新的思路和动力。

在文化视野中进行城市规划设计,要建立学习型城市。城市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反映、竞争力的标志,一国主要城市的经济、文化水平如何,该国的经济、文化水平也相应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往往体现着国家的文化水平,而提升城市文化直接关系到提升市民乃至国民的文化素质。所以,把提升国民素质作为最终目标的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与学习型城市建设融为一体。学习型城市是以教育和学习为主导的城市现代化发展模式,我们要遵循“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把发动、支持和组织全体市民不断学习, 作为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经营和城市发展的关键措施,营造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市民的学习得到制度、时间和经费上的保证,从而逐步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使城市的教育社会化,通过学习提高居民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城市化发展篇3

关键词:临沂;城市化;对策

临沂,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临沂市是商贸名城,物流之都,中国江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基地。但由于建市时间不长,人口众多,基础薄弱,受观念、体制等的束缚,建国以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档次、水平都不高,严重制约了临沂城市化的进程。改善城市环境,创造经济发展条件成为广大群众最大的愿望。

一、临沂市城市化发展现状

临沂市行政区总面积17184平方公里,人口1003.94万人(2010年)。临沂市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大,已经快接近大城市的规模,2010年临沂市城市化水平为48%。以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过程来看,当城市化率超过30%,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时,城市化将处于急速增长阶段。临沂市是城市化水平早已经超过30%,而且人均GDP在2003年市已经达到1000美元,可以预见,在为了时期内,临沂城市化水平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20年,临沂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2.00%。

二、临沂城市化发展的问题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城市化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进步状况的重要标志。目前,临沂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有3 个方面:

1.临沂市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刚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纵向比较,临沂市城市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城镇人口比例从1984年的4.57%增加到1990年的6.56%,增长了1.99个百分点。2000年的城镇人口比例到17.87%,比1990年增长了11.3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13.35%,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的全国、全省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但是横向比较,临沂市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更是相差悬殊。

2.城市化有了很大发展,但产业结构现状与城市化现状还存在一定脱节

2011年,经济形势较为复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转型,维持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平稳较快发展是临沂市的首要任务。2011年临沂实现生产总值2770.45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值实现279.01亿元,比去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1382.05亿元,比去年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109.35亿元,比去年增长14.1%。(见下表)

表 2011年临沂市三次产业产值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2011年《临沂统计年鉴》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与发达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较小,对临沂城市化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还较小,城市化严重滞后于非农业化水平。

3.城市基础设施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临沂城市规划脱离实际,人为压低规划的人口规模致使实际人口数早就突破了规划末的人口规模,由此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问题。道路建设很不均匀,在城市的新区,为了新的开发,道路建设水平较高,但是在旧区,道路通常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城市各个组团之间的联系通道较少。城市环境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严重不足。这些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度严重影响了临沂城市化进程。

三、临沂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1.大力发展“临沂模式”,带动城市化跨越式发展

在十指导下,临沂大力推广山东特色是区域模式—临沂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政府有为、民营主力、大市场启动、大城市拉动、产业集群带动、文化强势推动”。“临沂模式”体现了“苏南模式”政府的强力介入加资本动作特点和“温州模式”的“小商品大市场加民营”的特点。“临沂模式”是中国革命老区特色的发展范例。临沂应扎实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因地制宜地创新、因时制宜地运,推广“临沂模式”,带动城市化水平质的飞跃。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市化发展

针对临沂产业结构现状与城市化现状脱节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产业布局。目前临沂仍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从三次产业值的统计数据来看,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提高工业化质量与速度,是加快城镇化的重要动力,以自主创新为重点,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植支柱产业为目标,引导工业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产业的升级优化。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旧城改造

为改善临沂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临沂市应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尤其是旧城改造、房屋建筑、市政建设、园林绿化、城市供水等工程,逐步改观城市面貌,改善居住环境,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优化投资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化发展速率。

参考文献:

[1]权轻舟: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问题研究[D].广东农业科学,2010 年第 6 期.

[2]袁婷婷:临沂市产业结构演变对城市化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周 毅:当前中国城市化问题及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 2010, 17卷(第1期).

城市化发展篇4

关键词:城市 绿化 园林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in addi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terial needs, but als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piritual needs of life, when the whole society is in the stage of subsistence, demand of spiritual life is not so strong to well-off stage will become increasingly strong, this is a rule.

Keywords: urban greening Garden City

引言:根据国家绿地规划要求,借鉴国外城市绿化成功经验,改变过去那种用绿化点缀城市,见缝插针,小打小闹的绿化模式,着重于整体城市大环境建设和整体规划,在结合大规模市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的同时,同步进行高质量,高标准的园林城市。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要遵循生态、自然、保留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种植、栽培当地适宜的树木,从而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打造节约型园林绿化景观。土地资源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基础,要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用地,按照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合理规划园林绿化建设用地,有效整合城市土地资源,尽最大可能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用地的需求;在建设中尽可能保持原有的地形地貌特征,减少客土使用,反对盲目改变地形地貌、造成土壤变质的建设行为;要通过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改良土壤等措施,实现植物正常生长与土壤功效的提高,不断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及绿化覆盖率。

我国的城市园林绿化不应只关注城市内部的环境保护和绿化程度,而应将城市包括的乡镇纳入园林绿化的范围之内,使城市的园林绿化成为一个整体而系统的工程。园林的绿化不仅仅是增加相应的绿地面积,而是综合考虑城乡的不同需要和不同条件进行整体规划和综合设计,从而使城市的园林绿化能够实现最佳的效果。各城市园艺市场的繁荣和高等学校中园艺专业的开设和发展表明了园林绿化有了相应的市场和高等专业人才的支撑,从而能够在更规范和完善的层面上进一步发展自身,促进城市的绿化,美化城市的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改善城市的发展方式,创造现代城市人的生态环境。

就目前来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愈演愈烈的环境问题,也充分认识到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作用,看到城市园林绿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城市环境得到改善,此外,城市园林绿化还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同时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随着国家园林城市这一称号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现今,已有许多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并同时具有将强的环境意识,不断提升园林绿化的水平。这些园林城市的优美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国游客,也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

为了更好的诠释园林城市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整个园林绿化行业都要有所提升,要切实提高设计师、施工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园林绿化产业中的生产活动真正凝聚有创造力和附加值。同时,在园林设计中应加快对新技术的采用以及推广,使得方案设计与施工图出图实现无缝接轨。要通过科学的植物配置,增加乔灌木地被种植量,努力增加单位绿地生物量,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实现生态效益的最大化。要适当降低草坪比例,减少雕塑等建筑小品和大型喷泉的使用。对现有草坪面积过大的绿地,要合理补植乔灌木、地被植物和宿根花卉。要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城市道路分车带和行道树木的绿化建设,增加隔离带上乔木种植的比重,建设林荫道路。要推广立体绿化,发展垂直绿化。严格审核规划设计方案,加强监督检查。要组织专家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将节约型园林绿化的具体要求落实到方案的评审标准中,从源头上制止不切实际,不尊重科学以及铺张浪费的行为,杜绝高价设计、高价建绿的问题。大力推广节约型管理模式,走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园林绿化道路。

建园林城市不仅是政府行为,更是一项公益事业,具有社会性、群众性,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大有关园林绿化和人类关系的宣传教育,普及树木花草种养知识,以提高其认识,力争把爱护园林绿化形成社会风气,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在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中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既能够满足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还能够促进城市环境的永续利用。由于大量的物化劳动才能够堆砌出城市这一主体,所以为了保证城市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必须要想尽办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城市的绿地和公园的数量将会获得更大程度的增多,这样不仅能够满足特色景观的建设需要,还能够对环境产生美化和净化的作用,有助于市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城市的档次和品味也能起到提高的效果,对于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只要是城市里的绿色园林,就是绿化系统的一部分,而其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并不重要。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任何人不得随意损坏树木、侵蚀绿地,其中包括绿地的所有者。只有做好养护管理工作,才能使城市园林绿化的经济效益真正发挥出来,也才能使中小城市绿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使绿化成果得到珍惜和巩固。因此,为了中小城市园林绿化能够更好的开展,养护管理的法制化是当前非常迫切的、重要的任务。

与此同时,园林绿化专业人才培养是城市园林绿化发的必然趋势。通过实施人才计划,加大对园林绿化事业相关人才的投入,重点突出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基层实用人才的培养,建设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优良、布局合理、充满活力、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园林绿化专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园林绿化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城市化发展篇5

    众所周知,城市化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常常高达90%多。但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一直很低,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是低估了城市化的作用,不能很好地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矛盾。     建国以后,为了优先发展工业,只好靠工业品和农产品的“剪刀差”完成原始积累,工农差别在当时有其合理的经济基础。同时,为了稳定农业,保护城市经济,又通过严格的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农村,不仅如此,还一次次地把城市青年往农村赶,人为地遏制城市化的推进。这个时期建设的城市,如“火车拖来的城市”玉门,再如攀枝花、六盘水、大庆等,大多是国家计划经济的产物。直到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农村的工业化开始飞速发展,但历史又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80年代中期,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条政策,叫“离土不离乡”,其实还是怕农民进城,民以食为天,没有人种地不行。后来粮食够吃了,但城市作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却没有疏通,乡镇企业式的工业化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结果出现了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现象。目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超过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5%。中国的经济要长足发展,“三农”问题要彻底解决,大刀阔斧的城市化是必由之路。     按照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处于30%的时候,将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处于70%的时候,则进入缓慢的平稳发展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近10年来平均每年大约以0.6%左右的速度提升,目前已到了35%左右,正处于起飞的前夜。在人类的文明史中,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生过规模如此之大、影响如此之深远的城市化运动,其直接结果是,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在未来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将至少有一半人从农村搬进城市,中国将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为城市化国家。这将是何等波澜壮阔、沧海桑田般的景象啊!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现有的城市格局肯定要重新洗牌,无论是重量级的大城市,还是数以百计的中小城市,都面临着怎样调整自身的定位、自谋发展的问题。于是乎,如何经营城市也就成了市长们的必修课。对各级地方首脑来说,就好像昨天在长江里行船,突然一夜之间驶出长江口来到了太平洋上,不免有一种昏眩的感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今天在哪里?明天到哪里去?怎样培育航船的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一连串的天问,都是城市经营的题中之义。     未来格局将“三分天下”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战略曾出现两派:一派认为,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另一派则认为,要积极发展大城市,尤其是要发展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组团。实践证明,星罗棋布的小城镇建设使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城市的聚集效应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故两弊相衡取其轻,发展大城市虽然难免带来种种“都市病”,但却更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带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前不久,浙江省政府就转变思路,提出要重点建设杭州、宁波、温州一批特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调整无序的小城镇建设。     在目前的中国,我们不难察觉有三个城市群正浮出水面,逐渐形成未来中国城市框架的基本格局:一个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一个是所谓的以北京、天津为核心的大北京都市圈,另一个则是以香港、广州为核心的华南城市带。这三个城市群好比三个巨大的增长极,集聚效应十分明显,据统计,其总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7.53%,土地占全国的1.24%,但gdp却占全国总额的30%,利用外资额更高达73%。     其中,“大北京”包括由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等城市所统辖的京津唐和京津保两个三角形地区,以及周边的承德、秦皇岛、张家口、沧州和石家庄等城市部分地区,中心区面积近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000万,其目标是要打造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世界级城市。上海目前的城市规划也十分超前,其范围已包括苏锡杭地区,以一小时、两小时可达地区为规划概念,要求两小时之内可到达相邻的江苏和浙江等关联性极强的地域。上海与宁波之间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已正式动工。同时,多年未有突破的粤港一体化进程开始紧锣密鼓,高层频频互动,大规模的城际交通正在酝酿,广州更是要建可与欧洲最大的航空港法兰克福相媲美的花都国际机场,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聚集效应日趋明显。     这三个城市体系的日益强化和发达说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未来城市的竞争不再是简单的个体竞争,而是城市群之间的竞争,是区域与区域间的竞争。对同处于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相关城市,彼此间的竞争固然在所难免,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好城市的分工与协作的问题。中小城市必须根据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系有机疏散,各归其位,重新研究、调整自身的发展定位,尤其是产业定位,找到自己在城市群落中的恰当位置。     举例来说,瑞士是一个仅有500万人口的国家,“小国寡民”却“富甲天下”,各城市之间的分工极其鲜明。日内瓦是国际会议中心;日内瓦以外30公里的洛桑是国际奥委会的所在地,是体育之城;苏黎士是传统的金融中心,数百家银行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80%的居民生活都同银行业有关;伯尔尼则是钟表制造业中心;相邻的卢赛恩却以教育发达出名,许多中国人去那里学习酒店管理;达沃斯则以一年一度的世界经济论坛而著名。这些城市百花齐放,分工明确,共同组成了一个在国际上非常有竞争力、多姿多彩的国家。     由此可见,今后城市的发展不能再搞小而全的“山寨经济”了,那种躲进小楼成一统,追寻自我封闭的经济循环的思维方式必将为时代所抛弃。以前我们的很多城市无论大小,关起门来做皇帝,凡是能想到的都要上,一个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城市,也要建音乐厅、体育馆、会展中心、大学、博物馆,其结果不仅是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而且是谁都吃不饱,谁都发展不好。     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表明,再小的城市也可以是世界性的,但一定要看清楚宏观的城市格局的发展变化,然后在城市分工与协作的基础上发展自身,最终既满足了城市群的发展需要,也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找到了康庄大道。     火锅理论与腾笼换鸟     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本质,以及不同城市的功能,我们可以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历史变迁,或许能悟出一些道理。     我们不妨拿两个城市来做比较:重庆和上海。今天的重庆大约相当于10年前的上海,是多种极不协调元素的复合体,既在兴建很多象征着城市财富和文明的现代化建筑,同时古老的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的痕迹也随处可见。即使在重庆最繁华的闹市街头,仍然可以看到很多帮人挑物的棒棒军和擦鞋妇。这种有趣的现象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重庆的城市化正处于脱胎换骨的转型之中。其实,中国的很多大中城市都可看到类似重庆的情况,这恰恰说明,这些城市所应有的产业聚集效应和现代化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城市的新陈代谢尚处于低级阶段。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假如我们把过去的城市看作一口火锅,那么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就在于火锅里的食物。如果火锅里烫的都是价值不菲的海参、鲍鱼,那么这个城市的聚集能力就越强,辐射半径就越广,经济就越有活力,相反,如果烫的都是些豆芽、白菜,那么城市的经营就越惨淡,城市的含金量也就越低。但是,谁都想提升城市的内涵,谁都想多烫些海参、鲍鱼,到底如何去做呢?这就需要大规模的“腾笼换鸟”,也就意味着城市的产业布局必须完成根本性的转型。     上海大概用了10年的时间才走完了城市产业兴替的过程,产业结构从原来的二、三、一变成了今天的三、二、一,即以第三产业为龙头,让那些更反映时代特征、更具备聚集功能和拉动力、更符合城市发展战略的产业占据城市最宝贵的空间,而那些常规的产业则逐步分散开来,转移到价值相对较低的地方。当时上海80多万纺织工人中有50多万下岗,转为从事新兴的城市服务业。北京也同样,近几年,大量的工业企业迁出四环以外,城市中心区建设成为第三产业的密集区,大力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金融保险、商品流通、邮政电信、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目前,优先发展附加值高、辐射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很多大城市改造城市产业布局的不二选择,遍布各个大城市的所谓中央商务区就是这些城市开始“腾笼换鸟”的必然产物。     由此一来,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正面临着价值的回归与再造。城市作为各种产业的超级聚合点,其空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尽可能大的裂变效应,必然涉及到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也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对于大城市来说,首先是一个经济形态,其次才是一个空间形态,必须有别于其它城市,必须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充分发挥城市所应有的辐射和聚合功能。在城市圈中,这些大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如同心脏,心脏越发达,周边的城市作为四肢就越有活力,正如没有上海脱胎换骨的变迁,也就不会有今天华东经济圈的繁荣。     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极有增长空间的城市来说,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即作为城市必须发展为都市,作为都市必须发展为中心都市,作为中心都市必须发展为国际性都市,当然,如果有可能也要争取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这类城市肯定是以现代第三产业的高度集聚为特征,是信息流、科技流、人才流、资金流的聚宝盆。相比而言,这些城市所辐射到的周边城市就应该自觉调整自身的位置,要像传动的齿轮一样紧紧咬合住中心城市这个大齿轮,为中心城市做相应的产业配套,这样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跟着转10圈,同样也可以自得其所,把城市经营得很好。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苏州和东莞。正是因为上海的产业转型,苏州市领导才提出“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的发展思路,把上海转移出来的优质产业照单全收,并充分利用依托上海的优势招商引资,以至于台湾的小资本在上海无法立足,纷纷来到苏州的昆山,据说有30万人之多,大大增强了苏州的城市竞争力。广东的东莞则正好处于香港、深圳、广州的连线上,目前已成为世界电脑业的加工中心,以至于业界都说,如果东莞闹地震,全世界的电脑厂商都要受影响。

    城市定位是基本前提     经营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解决城市定位的问题。没有准确的定位,就谈不上城市的发展战略。所谓城市定位,简单地说,就是充分挖掘城市的各种资源,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和权威性的原则,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与理念,比如西子湖畔的杭州把自己的定位概括为:“人间天堂,快乐杭州”。可以说,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竞争的优势,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没有内涵,没有理念的城市就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个性越突出,影响的区域就越广,升值的潜力也就越大。     在欧洲,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几乎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不可替代的说法,与城市的大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譬如,巴黎是法兰西风情的集中体现,是真正的世界浪漫之都,维也纳是众口皆碑的音乐之都,佛罗伦萨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罗马是当之无愧的历史之城、永恒之城,甚至连奥地利的小镇、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的空气中都弥漫着独特的风情。这些城市的每一个细节都充分显示出特有的个性。再比如法国的戛纳,这个滨海小城不仅具备地中海极富旅游、休闲特色的各种资源,而且巧妙地把时尚主题引入其中,从而打造出了举世闻名的电影节,建立了自己所特有的城市性格。     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城市定位的理解见仁见智,看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不然。当一个规划师来到一个有山有水的城市时,会情不自禁地称之为“山水城市”,当一个经济地理研究者来到某地的时候,会惊叹其为“某某门户”,当一个政府官员视察某地的时候,也会挥毫写下“北方香港”的字样。这些说法都是城市定位,但又都不是,都对,又都不对,只有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全面、立体的眼光,才能找到准确的城市定位。     举例而言,不久前,我们应有关方面的委托,重新对地处京津之间的廊坊的城市定位作了一番研究,并给廊坊一个全新的定位—休闲商务城市。当我们以动态的眼光考察廊坊就会看到,随着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和中国加入wto,北京作为中国门户的地位将无可动摇,北京的城市化将会高速发展,当北京的经济总量实现2006年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的时候,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北京的肥水已经流到了廊坊的脚下;当我们以发散的眼光来看,随着北京的城市建设所带来的负作用日益明显,今天被北京人视为乡下的廊坊由于天生丽质,且仅有30分钟的车程优势,将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休闲胜地;当我们再以复合的思维方式考察廊坊,我们会知道,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招商引资、工厂多寡,环境是生产力,体验也是生产力。因此,廊坊就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成了乡村cbd,只要大力发展休闲商务环境和设施,顺应人们“在工作中休闲,在休闲中工作”的渴望,大北京地区的精英阶层就会蜂拥而来,廊坊的经济形态亦将随之发生根本的变化。由此可见,城市定位既不能脱离城市周边大的经济环境,也不能光看到自己的显性资源,而忽视了那些宝贵的隐性资源。当我们换个角度观察问题时,今天的劣势常常会变成明天的优势。只有先搞清楚自己在大的城市格局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然后再统一盘存、梳理各种资源,扬长避短,才能找到准确的城市定位,并借此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来。     市长要从船老大变为船长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城市经营与企业经营有着天然的相似性。既然城市是一笔资产,那么同样也要追求增值,也要走差异化生存的道路,也要有自己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整合平台和操作手段。同样的城市空间和环境,由于发展理念、产业布局和规划功能的不同,其内涵和作用也大不相同。那么,如何重塑城市竞争力,如何重新搭建城市的发展平台,从长远考虑发展城市的先导产业,如何用市场化的眼光找到城市运营的突破口,就是各级政府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因此,当城市运营到了长江入海口这一阶段的时候,由于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市长必须转变观念,具备现代经营意识,不再是凭眼睛和经验辨认航道,而要学会用罗盘,学会看航海图,要掌握潮起潮落的规律,一句话,要从原来的船老大自觉地变为船长。     首先,成功的市场经验表明,城市经营的主体不再是单一的政府,市长必须学会与市场跳双人舞,借助企业的力量和市场化的运营方式来达到城市增值的宏观目标。目前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一些颇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城市运营商已慢慢浮出水面,在每一个浩大的工程背后,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市长与市场的关系就像公和婆,谁也离不开谁,可以断言,凡是城市经营搞得好的城市,一定是最充分地实践了市场经济规律,是按照企业化、市场化的方法去操作的先行者。     其次,城市经营必须处理好长计划与短安排的关系。在新的形势下,市长们开始了一次惊险的旅行,理想与现实,进步与妥协,生存与发展的反复博弈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城市的决策者。没有人可以发明一劳永逸的程序应对所有的变化,所以,我们的市长必须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长计划,短安排,就像滑雪和溜冰一样,要善于在运动中前进,在动态中把握平衡。     其三,城市运营要处理好城市规划与城市策划的关系。前者侧重于务实,后者侧重于务虚,在城市规划之前,必须先务虚,也就是要充分研究城市的定位和发展战略,只有在大的方向确定之后,城市规划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持之有据。在现实中,很多城市片面地强调城市规划,市长俨然城市的总工程师,其实,指望一步到位的城市规划是不现实的,相反,城市经营的务虚做得越好,城市规划的空间和层次也就越高。     其四,城市形象必须有相应的内涵去支撑,必须培育相应的产业链。现在的很多市长热衷于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这种举措本身无可厚非,比起过去是一种进步,但终归都不是解决城市运营的根本之道。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城市的造血机能,即产业链的培育和建设上。否则,一旦我们把宝贵的资金都用在了城市表面的建设上,而忽视了城市内涵的充实,城市经营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还是运转不起来。     其五,城市经营一定要吃祖宗饭,但不能造子孙孽。在此要强调,城市的文化内涵也是城市产业链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越有历史的品位,就越有吸引力,个性越强,就越有包容性。一个没有传统文化积淀的城市是缺乏魅力的,欧洲的很多城市都十分尊重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巴黎现在的格局就是当年的路易十四国王所奠定的。前些年,我们的很多城市大搞旧城改造,否定传统建筑,结果得不偿失,最后才痛定思痛,终于明白旧城改造要“修旧如旧”,而不是所谓的拆旧破旧。     其六,城市经营必须处理好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即所谓的三老:老头子、老板和老百姓。随着社会文明与民主的进步,今后城市经营的主体不光是政府和企业,还必须尊重社会的意愿。从市场的角度讲,三者互为关联,政府决策,企业推进,老百姓买单,就好像政府决定打造一架超音速飞机,企业就是启动市场的引擎,而老百姓则是市场的终极动力,是源源不断的燃料和润滑油。因此,城市经营的任何一个动作都必须找到三者的利益均衡点。     总之,城市经营的探索在今天的中国不过才刚刚开始破题,蕴藏其中的规律和方法还有待于不断的摸索。但愿我们的市长们早日具备深远的眼光、现代的头脑,集思广益,不负历史与人民之重托,能像罗马帝国的创始者奥古斯都那样,自豪地对后人说:“我最大的贡献是留下了一个大理石的永恒之城。”如此,则是中国城市之幸!

城市化发展篇6

推动了盲目的城市化城市化的发展动力来源于工业化,虽然我国城市化的发展也是以快速发展的工业为推动力,但是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城市化的盲目性。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以来,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促使我国经济得到了迅猛地发展,使GDP的增长速度平均保持在9%左右,但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内需严重不足,致使我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出口和投资,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最大,不断地建楼盖房、修路架桥的同时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根据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0019.3亿元,到了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高达374694.7亿元,是1995年的18.7倍。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少的地方政府也将城市化建设当成是政绩工程,从而大规模建城、造城,出现了城市规模盲目求大、以大为美的怪象。其实早从2001年开始,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的城市就做出了大型的城市规划,64%以上的地级城市在谋划着建设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虽然国土资源部于2002年对城镇用地规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严格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坚决纠正盲目扩大城市建设规模的不良倾向。然而全国范围的城市化运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根据统计发现,我国的城市总共加起来才六七百座,其中竟然有183个城市提出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或“国际化城市”。同时,还有一大批城市盲目地追求“大都市”、“新城市”、“洋城市”,甚至要对一些有城市自身特色的老城区进行改造。诚然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根据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每提高1%的中国城市化率,可以带动1.5%的GDP增长,而每增长1个百分点的国内消费,则能够拉动6个百分点的GDP增长,因此,扩大消费者的需求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更加重要。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却是高高在上的房价使得城镇居民的消费投入受到了抑制,资料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即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1年的67.1%下降到2012年的49.5%,其中2010年只有48.2%,达到历史最低水平。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较,我国居民消费率比金砖国家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要低于日本、韩国在经济增长最快时期的消费率,我国消费率无论在总体的趋势上还是在每年的绝对值上都已经偏离了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为了保证GDP增长,依然选择了依靠基础建设,数据表明,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137.89%①,这意味着全国上下都在声势浩大的建公路、盖楼房。加上国家还出台了适当放宽户籍限制的政策,目前不论是广东,还是无锡、南宁等地都进行了以放宽户口准入为主要内容的户籍制度改革,吸引了更多的城市新移民,越来越多的农村人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小城市人口留在大城市。他们如果想要在城市中立足,就要通过不断地攒钱买房来实现,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楼市的繁荣并非是理性的,高昂的房价大大地削弱了居民对其他消费品的购买能力,严重地抑制了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导致内需不足;但是,假如马上缩减城市基础建设,我国的经济将会立刻有所回落,增速放缓,导致失业、通胀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因此,这种非健康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我国盲目的城市化。不能盲目的城市化,但又不得不城市化。

二、促使城市化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各地区的城市在发展时要依据自身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以及地理位置等特点,制定出各自城市的总体规划、符合城市化发展的相关政策,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比如定位为旅游型、经济型还是文化型城市等等,建立成有独特个性或者特征的城市。同时还要加强区域的协调发展,城市群已经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城镇化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继续推进城市布局形态的优化。

2.推进户籍制度创新政府要意识到我国目前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的弊端,要建立以居民居住地登记及变更登记制度,以居住地和职业划分城乡村人口。同时,完善流动人口的生活和工作管理制度,实现在就业、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子女入学等各方面可以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3.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在市场引导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规范劳动力就业市场,加强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棚户区”改造;大力发展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建设,重点防治流域水污染问题;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及产业技术进步,支持服务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税收制度改革;发展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建立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控机制;制定劳动者最低工资收入制度,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完善政府的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镇养老保障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才能缩小居民收入的差距,防止贫富差距扩大,进而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实现十报告中提出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共建共享城市现代文明”的目标。

城市化发展篇7

Abstract:To implement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comprehensively, speeds up the region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enhances for the people service level, through makes the further discussion to the digitized city's plan and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thus arouses each citizen's interest, analysis digitization city to people life style influence.

关键词:数字化城市 信息技术 高新技术 潍坊经济

Key words:Digitized c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Weifang economy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08-01

一、纵观“数字城市”

1.进入21世纪,信息化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高度渗透,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数字城市”是当今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

2.潍坊信息化发展的新理念是在国内外“数字城市”理论研究和实践基础上提出来的。“数字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于推动政府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市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城市信息化总体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实现潍坊经济社会科学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潍坊市信息化建设在综合考虑环渤海、黄河三角洲、山东半岛城市群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和潍坊市中心城区扩展、北部滨海新城建设等空间发展布局制定了近期行动计划与长远发展规划。“实现一个目标: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0年重点实施十项基础性信息化建设重点工程,形成“数字城市”基本框架,为全面深入应用夯实基础;到2012年基本完成“完善基础”、“信息强政”、“信息便民”、“信息兴业”、“信息惠农”、“优化环境”六项专项任务,信息化水平进入山东省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到2020年建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数字城市”,进入全国信息化先进城市行列。

二、“数字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英美国家政府全力推进信息高速公路,可视为“数字城市”建设的开始。如今覆盖全国的“信息高速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从总体上看,我国在信息化起步阶段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网络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2008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已居世界第一,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目前,国内已有1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数字城市”建设工作,制定“数字城市”发展规划,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相关信息系统开发应用。

2.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的建设

发达国家开始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以市民为中心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理念。智能化生活小区(数字社区)示范工程以显露头角。欧盟的“电子欧洲”,显示了互联网对于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意义,公共服务领域很好地运用了信息技术。

北京市以“数字奥运”建设为契机,成为国内数字城市建设的领跑者,上海把优先发展城市信息化确立为未来发展的基本战略之一。很多城市在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参与互动、在线事务处理和网上便民服务四个方面为公众提供及时、便捷、高效、易用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3.信息化高度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趋势

成熟阶段的“数字城市”将面向知识处理,成为集知识创造、储存、加工和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知识管理系统。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和信息中挖掘出潜在的知识,形成可供共享的“知识库”是“数字城市”走向成熟的关键。“数字城市”发展成熟阶段,人人可以创造、获取、使用与分享信息和知识,个人、企业、社会组织和国家均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高生活质量。每个人无论身在何处,均有机会参与到这个信息社会中来。信息化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促进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重大变革。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是著名的世界风筝都,是半岛城市群地理中心城市,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城市之一。是山东半岛的交通枢纽,素有“半岛走廊”之称,境内建有济青、潍莱、东青、青莱、荣乌五条高速公路和胶济、胶新、大莱龙、益羊、青临五条铁路。近几年来,潍坊市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信息化管理机构逐步理顺,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电子政务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企业信息化稳步推进,电子商务普及面扩大,农业信息化成效明显,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信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为全市信息化快速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实现了较快增长。

城市化发展篇8

关键词:城市化发展;城市水文问题;应对策略

一、城市化发展中的城市水文问题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与必然趋势,而城市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由于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聚集效应对城市的水文生态系统造成了强烈的干扰,其中城市化发展中主要的城市水文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化发展中的道路建设是地面的硬化程度提高并使其透水性降低,在降雨的渗透率减小的情况下,城市地下水原本的补给来源被削弱,在此基础上不仅容易产生地下水匮乏的问题,同时由于地面径流的加大,径流的流量峰值会不断加大以及提前出现,如果城市中的排水系统自身排水能力不足就会产生洪水泛滥、交通中断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二是由于城市具有聚居效应,所以城市的水需求量会呈现出不断增高的趋势,而在此情况中,城市发展过程中普遍产生了地下水开采过量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的产生不仅使地下水系统在天然状态中的平衡被打破,而且容易形成地下水漏斗并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三是在城市化发展中,筑坝引水工程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筑坝引水工程使河流原本的水文过程发生改变,河流会出现流量减小以及断流的情况,而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也会降低。同时区外的调水也容易促使城乡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在对非城市区域生态空间进行挤占的基础上使非城市区域的利益受到损害;

四是在城市化的发展中,城市中水需求量的增加也会导致排水量的增加,废水污水的处理率上涨缓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湿地、城市河道等纳污场所所需要面临的污染程度不断加剧;

五是城市化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城市居民活动,而一些工业生产以及居民活动会产生化石燃料污染物以及生活垃圾等,而这些污染物和垃圾在水文循环的作用下会被带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从而在加剧水资源污染的基础上造成了城市供水安全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对水文环境和水文系统产生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并呈现出较强的多变性、广泛性、放大性、积累性以及潜在性等一些列特征。多年来,社会发展导致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冲突不断加剧,特别是城市水文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对这些水文问题作出认知并积极探索城市水文问题妥善解决的途径对促进城市的发展以及水资源保护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水文问题的应对策略

城市水文问题可以总结为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以及水环境恶化,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使水文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针对这些水文问题,政府部门以及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应对:

(一)完善城市防洪措施

人们在城市化的发展中往往急功近利而忽略了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而事实上城市化建设中对河道以及湖泊进行侵占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城市面临雨洪的风险,所以,城市化发展中首先要尽量避免对河道以及湖泊的侵占,其次要重视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并提高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标准,从而有效的避免雨洪灾害的发生或者将其所带来的危害控制在最小化。

(二)开源节流、分质供水

城市化发展增大了区域内的水资源需求,用水集中及排水量较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在社会节水意识的基础之上。同时城市中的一些行业在用水过程中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这使分质供水具有了可行性,所以政府应当加大对分质供水的扶持,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来落实“优水优用、劣水劣用”的原则。

(三)积极利用雨水以及洪水资源

在城市化发展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城市区域内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城市化发展会带来雨洪灾害,所以通过对雨水资源以及洪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可以变废为宝,同时能够使城市中的供水来源扩大,对于降低洪涝灾害以及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四)完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

对于城市水文条件的改善而言,完善城市水务管理体制是关键。科学治水应当是整个社会需要认识并承担的责任,在此过程中要实现保障机制与补偿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的结合,针对城市水务管理工作中体制有待健全,政策有待到位以及职责分配不清等情况对水务管理体系进行整改与完善。

(五)重视法律法规的建设并以监督机制为保障

水资源污染的问题需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建立来强制性的控制社会活动,而法律法规的落实需要以廉明的执法队伍为保障,在此过程中通过监督体制的建立来规范执法队伍行为对保证水文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吉林分局)

参考文献:

[1]李丽娟,姜德娟,李九一,粱丽乔,张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7(02).

[2]陈云霞,许有鹏,付维军.浙东沿海城镇化对河网水系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07(01).

[3]李娜,许有鹏,陈爽.苏州城市化进程对降雨特征影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03).

[4]赵传松;任建兰;山东半岛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年01期.

[5]李梅;城市污水再生回用系统分析及模拟预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上一篇:商行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态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