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范文

时间:2023-10-12 10:21:17

银行利率

银行利率篇1

本文就目前金融自由化的现状,结合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金融自由化过程中银行所经历的挑战及变革,总结未来国内利率自由化不断深入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期提供前瞻性视野和借鉴,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改革困境开拓思路。 美国

美国市场利率自由化从准备阶段到完成花了16年,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逐步放开大额存单、大额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第二步,允许银行发行MODA、NOW、SUPER NOW等金融创新产品;第三步,利率完全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发展,刺激经济繁荣。

1929年-1935年,美国通过了一系列的金融法案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对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息设定最高限度(Q条例)。

1935年-1969年,出台“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将Q条例规定扩大至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及未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银行。Q条例的实施引发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一是阻止了市场公平竞争及银行规模的扩张;二是造成经营机构经营困难;三是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向货币市场,造成金融体系不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从1970年-1980年起,美国开始取消大额存款利率上限,并逐步放开一般存款利率上限,如放松10万美元以上90天内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利率管制,放松大额短期存单的利率管制,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1982年,出台《加恩・圣杰曼吸收存款机构法》,放宽了业务范围,存款机构可提供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商业银行可发行按市场利率水平付息的超级可转让存单(SNOW)。1986年,利率管制被取消,存折储蓄账户利率上限取消,所有存款利率限制均被取消,除住宅贷款等极少情况,贷款利率也无限制,宣告利率完全自由化。

美国利率自由化的实施,初期利率下降;长期来看有利于企业发展,刺激经济繁荣。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并未对银行净利差造成影响,反而实施市场化后,推动了银行业产品创新和收入结构的转型。进一步分析美国的市场,可以发现美国利率市场化并未导致净息差的降低,但将加剧竞争和中小银行的破产,行业整合加速。

美国利率市场化由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80年代中期完成。初期利差有所下降,但长期来看并不造成利差的大幅下降。利率市场化推动了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以及贷款结构的优化,贷款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不断加强。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剧了整个行业经营波动性,大量中小银行由于贷款质量问题破产倒闭。大银行兼并重组浪潮涌现,行业集中度提高。 日本

日本则是花了17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市场利率自由化(1977年-1994年),主要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国债利率市场化;第二步,银行间利率市场化;第三步,长期大额存款及贷款利率市场化;第四步,活期小额存款利率市场化。

1947年-1976年,日本的利率管制严格,政府制定了《临时利率调整法》,普通存款利率波动范围被严格限定在1%-3%,长期贷款亦受到政府干预。民间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略高于政府规定,短期贷款利率也略高于普通银行。严格管制造成很多不良后果。一是公平效率降低;二是市场竞争能力削弱;三是缺乏金融创新,企业对金融产品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四是银行对贷款项风险缺乏有效评估及控制,银行资产质量下滑。

针对这些后果,日本政府开始陆续出台相关政策。1977年,政府和银行允许国债自由上市流通,并以招标方式发行中期国债;1978年,银行间市场利率开始向自由化转变,如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允许银行间票据买卖利率自由化。1986年,实施“市场利率连动型储蓄”(MMC),实施大额定期存款储蓄利率自由化,贷款利率形成机制随之改变;1993年,开始推行活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引入新型储蓄存款,流动性存款实行利率自由化。1994年,取消利率管制,“银行法”取消银行存贷款利率限额,利率完全自由化,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

可以看到,日本在利率自由化准备阶段利率反而上升, 但并未影响企业发展以及GDP的成长。在利率自由化改革期间,日本的GDP仍旧一路上升。 台湾地区

台湾地区金融自由化举措分为四方面:利率自由化、外汇自由化、放宽金融机构设立、产品创新。金融自由化前,台湾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外国强烈要求开放金融市场。而按照旧金融管制,资金配置效率低。同时,产生了加入WTO的需要。而由于银行家数过多,产生了恶性竞争,政府决定推行并购,以便监控。

金融自由化过程主要分三步:

第一步,金融初步自由化(1975年-1979年),开始循序渐进推进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以及银行业务自由化。这些措施使得银行拓展不再受利率束缚,促进了台湾银行业间竞争、发展,并让外资银行在台湾迅速发展,仅仅1980年一年就新增了8家银行。

第二步,金融自由竞争化(1980年-1999年),1989年颁布了《银行法》,利率完全自由化,放宽了市场准入,取消外资银行进场限制,放宽民营银行设立限制。这导致同质银行家数过多,产生了恶性竞争。银行获利能力和资产品质降低,资产报酬率与净值报酬率持续下降,可知旧金融法规不适用于新状况。

第三步,在2000年后,进行了两次金融改革,《金融机构合并法》出台,监管机构合并,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一元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各银行决定并购,建立金控公司,带动内部交叉销售,提高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差异发展,市场竞争力凸显。

台湾的利率市场化则一共花了14年时间(1975年-1989年),分六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准许市场利率存在差异;第二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第三步,部分利率完全市场化;第四步,建立基本贷款利率制度;第五步,存款上限利率简化;第六步,利率完全市场化。在开始利率自由化前,台湾的利率管制严格,贷款利率须经“中央银行”批准。在1962年到1975年,台湾开始不断调低利率以适应经济需要适度调整货币流通,但管制仍然严格。这段期间,严格管制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银行效率降低,市场竞争能力削弱,无法满足经济增长需求,难以在公营管制银行筹资,地下钱庄等社会问题严重。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从1975年起,相关政策开始出台。1976年,货币市场利率建立。三家票券金融公司陆续成立,建立货币市场利率。1980年,允许货币市场利率完全自由化,颁布《银行利率调整要点》,加强银行公会议定利率功能,允许货币市场利率完全自由化。1985年,实施基本贷款利率制度。1986年,核准利率种类减少,台湾“中央银行”核准利率上限种类由13种简化为4种。最后在1989年,取消利率管制。

台湾的名义GDP在利率自由化实现后保持着一路上升态势,这说明利率自由化有利于企业发展,刺激经济繁荣,GDP逐年上升。在利率市场化后,市场利率逐年下降,导致银行信贷利率与存放利差下降至几乎是世界最低的水平。

金融自由化的另一个改革是开放银行准入门槛,台湾银行家数短期激增,众多银行营业模式同质、创新能力弱,导致竞争加剧银行利润下滑。银行家数十年激增120%,既带来了正面效应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正面效应可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刺激经济,扩大就业机会。负面效应是小银行众多,资质不佳,同构性严重误导资源配置,行业竞争激烈,利润下滑严重。同时,市场开放竞争加上信贷量增加导致不良贷款增加,促使监管机构开始调控并要求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推动风险量化管理,不良贷款受到控制。

竞争激烈、运行效能低,这些因素催生了银行混业合并大潮,兼并趋势逐渐形成。在合并前夕,银行业状况严峻,银行家数激增导致恶性竞争。惨烈竞争使得利润微薄,压缩金融机构生存空间。在竞争中,风险管控被严重忽视,坏账率陡高。政策方面又缺乏经营不善银行退出机制、银行客户权益保护机制等。另外,发生的银行挤兑事件也造成了社会恐慌。从1995年7月到1996年7月,一年内台湾银行业被挤兑近30次。

这种状况主要有系统环境和企业经营两方面的原因。系统环境方面,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以及2001年美国“9・11”事件都波及了台湾地区,使得台湾的银行业遭受雪上加霜的打击。地方政策性放款也导致了银行逾期贷款比持续上升。政府管理权责不明,一旦有金融问题,无解散处分权。企业经营方面,银行家数众多且资产质量不佳是主要的原因。新银行资产净值低,财务结构不健全,地域性、经营规模小,缺乏竞争力。银行众多且同质性高,催生了恶性竞争,且忽视了风险管控。

鉴于此种情况,2000年12月13日台湾当局颁布了《金融机构合并法》,提出了问题银行退出机制,鼓励银行整合扩大营业范围,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不良资产机构。其中还使用了一些诱导推行方式,如银行合并则租税优惠、问题机构高管停职等。2001年6月27日又颁布了《金融六法》,该法令中解除了银行业跨业经营限制,提供问题金融机构退出所需资金。这些政策措施给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八年间发生24起银行并购案。银行混业经营方向得到明确,提升了部门间联动力度,促进交叉销售。银行的差异化经营被激发,竞争力得到提高。

八年间24场并购大案,因主客体类型不同而形式不同,有银行兼并银行、金控兼并银行、银行并入金控后与金控内银行再次合并等,还有外资银行并购本地银行。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台湾公营银行难以与民营银行竞争,13家公营银行中9家转为民营银行,目前仅存3家公营银行,在台湾银行业占比不到20%,民营银行在台湾占主导地位。

就公营和民营两类银行的竞争力看,在贷款效率上,公营银行被民意代表牵制放款,且需要配合政策指示放款,这样承受了问题金融机构,导致坏账率高,因而处于较低的水平。而民营银行与企业关系紧密,有较高的贷款效率;在运行效率上,公营银行需要配合政策受到较大约束,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创新动力也不足,难以提升经营绩效。

而民营银行受政府约束少,运营自由度高,运行以效率为导向,愿意积极应对市场竞争提升经营绩效。市场地位上两者因此分化,公营银行仅存几大行,每家市场占有率长年处于下滑趋势,总体在台湾市场已不占主导地位;民营银行取代公营银行,整体来说在台湾市场上已经处于主导地位。

就合并后银行业总体经营能力看,银行混业经营后效率明显提高,竞争状况得到改观,净利息收益稳中有升;理财产品和银行卡等创新增多,手续费收入提高,银行资本市场产品的创新使得中间业务收入上升。

另外,合并后的集团整合效应使总体营业费用持续走低。利差下降加上并购, 迫使银行聚焦于成本控制,以及增加手续费收入,长期经营能力获得提升。同时,银行合并浪潮使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银行营业费用逐年降低,手续费收入波动中稳定提升。在2008年金融风暴阴影过去后,非利息收入也逐年提升。

就影响台湾银行业利润的因素看,主要有四点:1. 宏观经济对银行影响大。台湾经济与欧美关联密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2001年欧美经济衰退都导致台湾银行业不景气。2. 监管因素对银行影响大。台湾当局政策鼓励新设银行,大批银行应运而生。并由于政策倡导合并,合并趋势确立。另外,政策牵制银行,导致大批不良贷款。3. 事件性因素对银行影响大,比如30起挤兑事件催生银行合并大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事件导致台湾银行业海外净收益出现负值等。4. 从台湾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可以看出:周期性、监管及事件性因素对于台湾银行经营影响远大于利率自由化,原因在于台湾银行持续的创新能力(比如思维模式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销售渠道创新、后台作业集中化处理自动化、与产业结合深挖终端客户、7-11便利店作为银行渠道可买理财产品和保单等)、高科技应用能力(比如提升集中作业和数据采集分析能力、软硬件技术的及时开发、国外新技术的引进等)。而利率自由化虽然催逼新产品新改服务新技术,提升银行竞争力,但整体银行业状况未因此有显著变化。

从已实施利率市场化金融中心的经验看, 实施利率市场化短期内净息差都降低,利率市场化将加快利率下行速度。发达市场利率市场化早,利率较早地进入下行通道。相对于国际发达市场,中国大陆净息差仍处于较高水平,未来两年在以存款利率市场化为起点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净息差将面临收窄压力。

由于中小企业对贷款利率议价能力较低以及对贷款利率不敏感,贷款中,中小企业占比将影响银行净利差水平。利率市场化将对银行传统盈利模式提出挑战,中小企业贷款、中间业务等将成为银行保持利润的重点方向,值得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

银行利率篇2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实现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的关键,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包括以下两层含义:其一,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以及利率水平不再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或受中央银行直接限制,而是逐渐由金融资产的供需双方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自行决定。其二,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指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理不是通过硬性规定来实现,而是根据现实经济环境及经济政策等,通过运用拥有的金融资源,在市场机制下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调节基准利率来调控整个市场利率水平,促进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货币当局所能直接决定的,只有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

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1996年以后,先后放开了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和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放开了境内外币贷款和大额外币存款利率;试办人民币长期大额协议存款;逐步扩大人民币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04年,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步伐:1月1日再次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3月25日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10月29日放开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2.3倍,实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制度。2005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存款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率由1.62%下调至0.99%,利率市场化改革又迈出新的步伐。这一系列的措施已经表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已经是大势所趋,其最终目标就是形成在社会资金供求关系中,以基准利率为中心,市场利率为主体,既有国家宏观调控功能,又具有市场自我调节功能的一种利率管理系统。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

1.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利于扩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自,增强竞争力。利率放开后,银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自发挥其灵活性。其二,有利于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使资金价格真正放开,银行间的价格竞争由此呈现新局面,这将促使商业银行改变管理方式,更加关心利率市场变动情况及国际利率波动趋势,并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地确定成本,合理制定价格,加强经济核算,增强其获利能力。其三,有利于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的可靠保证。因为在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上,竞争充分,利率才能充分反映资金价格,才能引导资金合理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首先,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外部竞争压力增大。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得各商业银行之间的竟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扩展到存款以及相关中间业务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外资银行资金实力雄厚、服务一流,将迅速地抢占国内市场。其次,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倒闭风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由于利率既定,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于服务质量、营销机制等方面。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竞争将围绕资金价格展开。更加残酷、更加激烈的竟争可能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商业银行退出市场。再次,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金融竟争的加剧和市场化的不断升级,银行提供给客户的新的金融商品不断增加,导致银行的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存款的期限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这可能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间的不一致,增加银行的利率风险。最后,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新的金融腐败。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1.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建立股份制现代金融企业。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多元化。商业银行应根据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原则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另外,商业银行还要吸收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的自我防范水平和风险内控能力。

2.加强利率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对国内商业银行而言,已到了从单纯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转移到既关注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又关注利率风险的时候了。

银行利率篇3

作者简介:何琛(1986-)女,汉族,现为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大学三年级学生。

指导老师:彭寿康教授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稳步推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加剧,利率风险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利率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将成为商业银行研究的重要课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虽然我国银行已经从利率管制发展到了具有一定的风险管理自,但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仍然较弱,在利率风险管理方式上仍然处于以“堵”为主的被动局面。如何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方式从以“堵”为主的被动式风险规避到以“疏”为主的主动式风险疏导转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

毋庸置疑,利率市场化对提高金融效率,推进金融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国家,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可缓解资金紧张;对个人,可以增加利息收入;对银行,可以相对自主定价,有利于改善盈利性。

但是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利率市场化同样会带来不利影响。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与资金短缺现象长期共存,实际利率经常处于负值。一方面国家为鼓励投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常常人为压低利率,形成“金融抑制”;另一方面银行特别是国有或国有控股银行对大量民营资本惜贷,造成一定的资金短缺。这种信贷市场的严重扭曲突出表现在:第一,占产出较大份额的非国有经济只占用了较小份额的信贷资源,对GDP贡献达2/3以上的非国有经济只占用信贷资源的1/3左右;第二,农村地区存在大量非正规融资,且利率远远高于法定利率。这种信贷资源配置扭曲的严重后果是利率一直严重低于均衡水平,可以想象一旦利率放开,上升甚至大幅度上升将成为必然。上升的利率水平会对各个经济主体发生重大不利影响。

首先从居民来看:近几年来我国居民使用消费信贷的总量逐年增加,其中10到30年的住房按揭贷款占比不断提高,居民消费信贷的热情居高不下。所有按揭条款中均有诸如“合同有效期内,如遇利率调整按人民银行规定调整,甲方不再另行通知丙方,丙方对此无异议。”类似条款。因此按揭贷款(住房、汽车等)本质上均是浮动利率计息,然而众多居民未必知道其中的真实含义。实际上通过这类条款,利率变化的风险将全部转嫁到居民身上。

其次从企业来看:我国的国有企业大多都是高负债经营,利率攀升必然导致企业负担加重,亏损加剧,甚至导致债务危机的发生以及破产与失业的增加,由此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国有企业的种种问题又会作用于国有银行。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贷款利率的放开一定程度上为它们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但银行对中小企业往往用高贷款利率来缓解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讲,银行可以利用高利率当挡箭牌,“名正言顺”地拒绝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

再者就银行而言,利率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经济金融现象。它是指商业银行在从事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活动中,因市场利率发生变化而蒙受资产负债净收益水平下降等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贯穿于资产负债业务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从总体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将呈上升趋势。风险成因可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资产负债匹配风险。这是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等价变动中产生的利率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

第二,客户选择权风险。这是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定期储蓄存款,而商业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应对。

第三,利率结构风险。这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中产生的利率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指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

第四,管理体制风险。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利率风险必将越来越突出。因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从而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是被动地去适应利率的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管理体制风险。

第五,利率决策风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资金价格的竞争充分体现银行经营决策水平的竞争。如果所决定的存款负债利率低于同业价格,或所决定的贷款资产利率高于同业价格,就会面临着丢失优质存贷款市场的风险。

二、利率风险管理需要金融工具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会带来的问题集中表现在风险的控制上。如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将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除了最基本的利率市场化本身的制度完善外,金融工具创新将是十分有效的手段。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就是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工具创新过程。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基本上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期完成,同时在此期间先后诞生了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工具。

衍生金融工具的功能卓越,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1)远期利率协议通过远期合约把微观主体的筹资成本或投资收益完全锁定,将其风险转移给了愿意承担风险的远期利率协议公司(或金融机构的某一职能部门),远期利率协议还给银行提供了一种管理利率风险而无须改变银行资产结构的有效工具,银行可以用它来削减同业账面往来金额,改变银行借、贷资金的利率性质和期限;(2)利率期货是特殊的远期利率交易主要适用于规避因利率波动带来的资产净值变化,由于利率期货的保证金、日清算机制以及期货市场交易的广泛性其风险被众多风险爱好者承担,因此大大降低了信用风险;(3)远期、期货保值的共同特点均是对未来的“锁定”,但作为理性的经纪人深感“锁定”不总是合乎本意,如筹资者担心未来利率上升但到时利率不升反降时,则会懊恼当初的远期或期货的保值交易,于是利率期权(更多的时候称之为利率的上限、利率下限、利率的上下限)被创造出来,利率期权则可用来保护净利息收入,防止净利息下降,期权合约的购买者付出少量的期权费后,享受有效期内选择割的权力,即锁定对自己不利的风险的同时又保留于己有利的风险。(4)相对于上述三大利率衍生工具而言,利率互换的功能更是明显,它比较适用于规避由利率变化所引起的净收入的变化,它可以降低筹资成本,拓宽筹资渠道,完善价格的发现机制,一方面银行充当中介机构而能带来具有中间业务性质的收入,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可有效地进行负债管理,再者它还可以使得具有相对优、劣势的客户通过利率互换交易解决各自“所能不等于所需”的矛盾,以使各自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金融工具创新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然对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金融工具创新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金融工具的创新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银行利率篇4

工商银行活期存款利率

最新贷款利率

利率项目 年利率(%)

六个月以内(含6个月)贷款 5.60

六个月至一年(含1年)贷款 6.06

一至三年(含3年)贷款 6.10

三至五年(含5年)贷款 6.45

五年以上贷款 6.60

工商银行活期存款利息计算

本金×年利率(百分数)×存期

如果收利息税再×(1-5%)

本息合计=本金+利息

应计利息的计算公式是:

应计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应计利息精确到小数点后12位,已计息天数按实际持有天数计算。

利率结构是指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变化关系。目前在存款利率中,各种不同期限利率档次的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期限原则,并考虑复利因素形成的。以我国1999年6月10日开始执行的存

款利率为例,定期一年储蓄存款的利率为2.25%,定期三年储蓄存款的利率为2.79%。若某人有一笔现金1000元,按一年期存入银行,到期后取出本息之和再存入银行,仍存一年期

,到期后再取出本息,仍全数存入银行(一年期),这样,三年后的本利和如下。

第一年:本利和=1000*(1+2.25%)=1022.50(元)

第二年:本利和=1022.50*(1+2.25%)=1045.50(元)

第三年:本利和=1045.50*(1+2.25%)=1069.03(元)

存款利率:

利率项目 年利率(%)

活期存款 0.40

三个月定期存款 2.60

半年定期存款 2.80

一年定期存款 3.00

二年定期存款 3.90

因为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规定利率,所以,存哪家银行都是一样的,利息=利率*本金*时间,银行利息计算器是专供于普通用户使用,很容易操作,只要知道自己的存款或贷款金额,

、时间、利率等相关信息就可以轻松地计算出存款或贷款的利息金额变化情况。

国家现行的存款利率表:

整存整取 三个月 2.65%

整存整取 半年 2.80%

整存整取 一年 3%

整存整取 二年 3.90%

整存整取 三年 4.50%

整存整取 五年 5%

零存整取 一年 2.60%

零存整取 三年 2.80%

零存整取 五年 3%

整存零取 一年 2.60%

整存零取 三年 2.80%

整存零取 五年 3%

工商银行活期存款的内容

利率又称利息率。表示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本金的比率,通常用百分比表示,按年计算则称为年利率。其计算公式是:利息率= 利息量 ÷ 本金÷时间×100%。

利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本金的比率,是决定利息多少的因素与衡量标准。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决定和影响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利率水平最终是由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所决定

的。首先,利率分别受到产业的平均利润水平、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经济发展的状况的决定因素的影响,其次,又受到物价水平、利率管制、国际经济状况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看了“工商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的人还看了:

1.工商银行存款活期利率是多少

2.工商银行2016年最新存款利率

3.工商银行年利率活期多少

4.中国工商银行活期利率

银行利率篇5

银监会最新统计显示,至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达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净利润10412亿元,同比增长36.3%。

此一利润增速,远高于去年1-11月24.4%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也高于去年24.8%的全国财政收入同比增长。银行大赚实赖于稳定的息差政策红利,这使得利率市场化呼声再起,也引发诸多争论。

息差乃暴利之源

有数据显示,银行利润有超过80%来自于存贷息差。目前我国存款利率是3.5%,贷款利率是6.56%,且可以一定幅度上浮,息差超过3%,这使得银行可以“坐地挣钱”,而自金融危机以来的大规模信贷扩张,更让银行盈利“如虎添翼”。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一位官员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最近,在会议与饭局上,他成了大家“围攻”的对象,话题也是围绕银行暴利。“我们利润是高了点。”他承认。

上海资深投资顾问林端方告诉记者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数据:“2010年,银行业对2011年利润增长的期望值,只有百分之十几,是后来实际增长水平的一半。银行蛮横地低进,又市场化地高出,怎么可能不暴利?”

“银行利润从总额上,这几年相对企业来说,是偏高了,这跟中国目前金融管制的情况是相关的。在实体经济困难较大的情况下,银行的状况显得更突出。银行利润高是没法否认的事实。”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助理应展宇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不过,“银行暴利”说也引来了不少银行辩护者。央行行长周小川即认为用“暴利”这个词形容银行业利润有些过分,相对于其他行业,去年银行业的利润状况确实是不错,但银行业系统今年恐怕要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

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长李若谷也对媒体表示,去年中国银行业利润10412亿元,拿去补充资本金就需要8000亿元,银行利润“绝没有大家想象的高。”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更是声称:“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银行的利差是不高的,是偏低的。为国家为股东挣钱有什么错?”

广东金融学院代院长陆磊也不同意“暴利”说。他告诉时代周报:“从商业银行的数据来说,无论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还是利润增长率,我个人以为都谈不上所谓暴利。因为银行所获得的利润不在于一块钱贷款可以卖更高的价格,而是贷了更多的款,是由于规模做大了。信贷从2009年以来的大规模扩张导致它利润总额过高。”

利率市场化难题

尽管银行业去年赚取万亿利润,但在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看来,这一数据仍然彰显了中国银行的竞争力低下。“银行总资产有110万亿,利润1万亿,还没达到总资产的百分之一。盈利主要靠政府给的较高息差这种政策红利,更多地反映出我们的金融体系竞争不充分,银行的效率比较低下。”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开出了“利率市场化”的药方,希望借此扼制银行高利,敦促银行改革。全国政协委员李立新和张庆成分别提交提案,都提出目前较为紧迫的事情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开存款利率。李立新建议,在完善利率浮动制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调整存款利率的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格局。

全国人大代表夏绩恩也提交议案表示,继续实行过高的存贷利差,不仅保护垄断的延续,同时银行在高利差的驱动下,会盲目追求规模增长,滋生银行资产的安全问题。

“日子好过的时候,银行不思改革,不好过的时候,它们更不想改革,会强调改革风险,寻求政府救助。银行的改革,说到底有点像钝刀子割肉,非但割不动,有时候这把刀还不肯举起来。”林端方的说法有些讽刺。

不过,应该看到,在利率管制并未放开的背景下,近年来,利率市场化已有松动迹象,变革已在悄悄地进行。

“由于客观竞争的存在,利率市场化已在推进过程中,银行搞的理财产品已经把存款利率提高了,在放贷时,为追逐优质客户,特别是面对地方融资平台和政府项目的时候,往往会实行利率基准和利率下滑,也即是说,实际利差水平和官方水平是有差距的,要小一些。”陆磊告诉时代周报。

而据独立经济学家、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谢国忠观察,目前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反而使得利差更形扩大。“贷款利率可以上浮的幅度很大,一般都会达到10%以上,另外还可以通过收费来提高贷款的收益。民营企业很少能按官方利率取得贷款,除非它跟银行有特殊关系。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水平要低一些,只有大额存款才能去买一些理财产品,享受高的存款利息。”

刘煜辉也表示:“在理财市场,大额以上的负债利率近几年有很高的浮动水平,银行的负债成本显著提高。这实际上就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演进。”

事实上,3月20日,周小川在央行主办杂志《中国金融》上撰文称,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成熟,中国今年将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不过,业内人士预测,改革已是必然,但步伐到底能跨多大,仍是问号。

一个掣肘因素就是所谓“银行高利不可持续”。全国政协委员、银监会主席助理阎庆民即表示,近年来银行业利润实现持续高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原因在于,一是不良贷款反弹可能侵蚀利润,二是利率市场化可能收窄息差。据初步测算,存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以后,我国银行业的息差水平将由目前的2.4%降至0.7%-1.2%。14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在短期内将下降35%-50%,这种冲击不可低估。

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官员印证了这种说法,他对时代周报表示:“银行的日子也没那么好过,2008年以来的信贷狂飙,让一些不良项目也拿到了贷款,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可能有出现坏账的风险。这时候推进改革,有很多银行可能承受不了,我认为步子还是应该迈得谨慎点。”

“前一轮信贷扩张以后,带来一些资产质量的问题,肯定有一定比例是不安全的,这让监管层有些左右为难。短期内,银行盈利模式的改变是不现实的,在盈利模式没改变的情况下快速推动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盈利下降,又会面临另一种僵局。因此,现实本身比较复杂,需要权衡。”应展宇也表示。

在陆磊看来,银行利润将随着未来货币信贷增量的收缩而减少。“今年1月、2月的信贷增量只有7000多亿元,远远低于2009、2010年同样月份单月信贷超过1万亿的数字。M1、M2这两个数据也在回落,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货币收缩仍然会持续。这会带来两个结果:一是银行的风险水平在上升,原来客户要靠银行不断输血,借新还旧,现在停止输血,客户违约的风险上升,贷款将不能滚动。二是信贷总量增幅在下降,未来银行的利润增幅也将下降。”

单行政推没用

有点巧合的是,3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增长3.2%,两年来首次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3.5%,居民存款告别“负利率时代”。存款利率转负为正,是否会让利率市场化改革呼声趋弱,在某种程度上为银行解围?

“正利率不会降低利率市场化的呼声。这是两个概念,有些研究者喜欢搞混,属于低层次的错误。负利率是指利息水平,在管制的利率体系下,由央行直接控制。而利率市场化是制度的变化,完全是两回事。”刘煜辉告诉时代周报。

应展宇也认为,利率市场化最核心的是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和CPI并不直接相关。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对利率市场化的要求不会减弱。

“要水到渠成地实现利率市场化,前提是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得到自然的释放。而能否自然释放,有赖于整个经济体制层面的变革,就是说由政府来主导资源配置的模式要逐步淡化,转向市场主导,由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利率市场化它不是个单兵突进的、可以孤立起来的东西,用行政推没用,假如现在央行说把利率放开,只会出更大的乱子。”刘煜辉对时代周报说。

而在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市场外,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市场的进一步生长发育,也有助于弱化国有银行过高的市场垄断率,助推利率市场化。

银行利率篇6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我国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96年,遵循先易后难的思路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一方面使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更有主动性,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也给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指人民银行通过逐步减少行直接行政手段对国家利率水平的干预,促使利率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形成,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管理的市场化。本质上就是将利率定价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其根据市场规律自主调节,最终形成国家间接调控、围绕基准利率上下浮动、以市场利率为主体的多元化利率体系,实现利率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

1996年,我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联网运行,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正式启动。2002年,人民银行在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 ”,逐步实现了“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管理模式。2012年6月8日,人民银行调整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由最高为基准利率调整至可上浮1.1倍,此举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推动了一大步。

二、利率市场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1、市场公平竞争不充分

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公平竞争的首要条件是银监会对各银行金融机构的财务结果有硬约束,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众多,按银监会的分类共有16类,主要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等。银监会对各家银行监管指标及要求不同,国家对各银行实行的政策不同,导致市场竞争不完全公平。另外由于监管政策约束不完善,导致个别金融机构进行逆向选择,出现“病号型”或“重病型”竞争,有问题的机构可能更加冒险,用不正常的利率进行竞争。

2、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未到位

目前银行中的不良贷款大部分都为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尽合理,经营中对资金利率敏感性较低,如果利率市场化完全取消了国有企业特权,将对其经营产生重大冲突,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3、利率结构不合理

利率结构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差的单边非市场化调整不合理,行政手段对利率的直接干预,虽然有时保护了银行机构的利益,但也削弱了银行对利率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的主动管理;二是利率风险结构不合理,利率不能完全反映包含的风险。

4、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有待提高

目前各商业银行普遍把市场份额作为考核的主要目标,对盈利能力关注度不够。长期的利率管制使商业银行缺乏利率自主定价的具体依据和系统支持,无法准确衡量客户的综合收益。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息差减少、利润降低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商业银行绝大部分利润来源于息差收入,过度注重规模扩张、缺乏精细化管理。根据2012年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我国银行业利差比世界成熟同行业高14倍。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为保持市场份额,势必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息差收窄。例如2012年6月8日,央行首次将存款利率由不准上浮调整为最高可上浮10%。我国各银行快速反应,存款定价机制发生分化。大型银行成为价格领导者,对活期利率适当上浮而将定期利率上浮到顶;股份制银行多数将三年以下长期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城商行、信用社则将全部利率上浮到顶;而兴业银行、南京银行等少数银行实施差异化定价,根据存款期限、客户结构等采取精细化定价策略。这表明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还远未到位,今后仍会对商业银行的息差及盈利水平产生较大冲击。

2、存款分流现象加剧

商业银行由于其垄断地位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社会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需通过银行作为中介,给商业银行带来大量存款。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以及“金融脱媒”现象的加剧,社会资金投资手段及企业融资方式不断增多,将大大分流银行存款。

3、资产质量下降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利率水平提高,部分企业会产生逆向选择,商业银行的低风险贷款减少,高风险贷款增多,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加。

4、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依赖高额的存贷款利差保持利润增长,对成本及收益测算缺乏具体标准和完善的系统支持,利率敏感性管理较弱,利率风险规避意识和能力欠缺。资本充足率较低,特别是我国实行新巴塞尔协议后,许多商业银行不得不发行成本较高的次级债来弥补资本不足。

四、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方法

(一)利率风险度量指标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度量方法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静态缺口到动态缺口分析的过程。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的管理原则和监管原则》要求,商业银行的风险度量系统不但应评估市场利率变化对收益的影响,还应覆盖各种重要利率风险,同时能够对不同业务的利率变动评估对业务影响。目前主要的利率风险度量指标有以下几种:

1、久期及久期缺口

银行利率篇7

关键词:利率风险信贷风险商业银行管理研究

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选择期权风险和其他风险等。选择市场基准利率、研究利率期限结构构造及进行利率预测,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

1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主要来源于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是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由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资金运作渠道有限,造成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持续利率调整的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普遍存在着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情况。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没有保持合理利差,利率市场化的直接后果就是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造成存贷利差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即使当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差额为零时,由于实际利率调整中存贷利率调整幅度往往不一致,同样使商业银行面临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各行均有权制定存贷款利率,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利率基差风险加大。

(三)选择权风险:根据我国有关政策,客户可以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存款,而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定期存款获取高利率;而利率上升时,则可以提前支取再存,以获取高利率。对于贷款,一些优势客户往往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的利率贷款。

2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

(一)适应央行宏观调控方式的变化,做好利率走势分析。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央行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逐步走向间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来传导政策意图,间接实现金融宏观调控。因此,商业银行要关注央行政策举措,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二)加强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一是积极运用敏感性缺口理论和技术,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使缺口值始终适应利率变化方向,降低差额风险。二是采用投资组合、新产品开发以及借人资金等利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利率风险;三是随着金融市场发展和交易品种的增多,可以通过表外项目对利率风险进行控制。

(三)构建适应利率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资金定价的目的是收回商业银行付出的各项成本、实现发展目标、获取目标利润、有效控制风险、实现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是商业银行取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

(四)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一是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水平,准确评判利率风险损失值。二是利率风险规避机制,在准确预测和测量利率风险的基础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差额风险。三是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将资金投向不同区域、行业、企业,形成资金在地区、行业和企业问的合理配置,以风险的分散平衡原理,优化风险组合,分散风险损失;四是利率风险转移机制,通过一定的工具,如利率互换期权期货等,使利率风险转移或置换,以降低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度。五是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在利率风险发生并造成损失时,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取得补偿。如在办理资产或负债业务时,附打一些保护性条款,在利率发生急剧变化并发牛损失时,从其他渠道及时得到补偿。

(五)建立合理高效的利率风险管理运作机制。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利率管理组织。在商业银行内部设立专门的利率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利率管理办法和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研究央行、市场利率走向及对本行经营成果的影响;制定系统内往来利率和外部资金基准利率;指导和检查利率政策贯彻执行情况。二是合理划分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责。明确利率风险管理的具体部门和人员,并保证在利率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上分工明确,避免“扯皮”现象发生。如计财部门作为利率主管部门,负责基准利率的确定。各对外业务部门根据客户综合贡献度、业务风险等因素,在基准利率上进行上下浮动,制定对不同客户、不同业务的差别定价。当然,这些必须经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审议后执行。三是科学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程序。利率主观和利率执行部门要定期对利率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并向部门负责人提交分析报告及建议。部门负责人审查同意后,向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提交议案后执行。

(六)做好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一是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和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反馈水平,为进行敏感性缺口分析等控制利率风险手段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强利率管理人员的培养,造就一只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的队伍。三是借鉴吸收西方商业银行利率管理技术,结合国内利率风险实际状况,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二、信贷扩展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分析与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住房信贷、汽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助学信贷等业务获得迅速发展,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该项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面对消费信贷的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商业银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信用评价体系一般采用积分制,具体分成四个部分:①基本情况评分②业务状况评分③设立特殊业务奖罚分④根据上述累积得分评定个人信用等级,针对这几点本文不再做详细的讲解。

(二)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从跟踪、监控人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

(三)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在证券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将其持有的消费信贷资产,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证券组合,出售给政府成立的专门机构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将购买的贷款组合经担保和信用增级后,以抵押担保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由于消费贷款具有利率、借款人违约、提前偿还等多种风险,通过SPV对证券组合采取担保、保险、评级等信用手段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降低了发行人的融资成本。同时,抵押担保证券以消费贷款的未来现金流量为基础,期限较长,相对收益风险比值较高,为金融市场中的长期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较理想的投资工具。

(四)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问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我国要尽快健全抵押担保制度。

(五)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1.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

2.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尺.决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问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

3.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三、总结

银行利率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概述

利率市场化即通过市场来决定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融资的利率水平。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再贴现率的调整等间接的宏观调控措施来体现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而不是直接调整市场利率,即金融机构以央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根据自身的资金需求和对市场的预测来决定存贷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融资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促进金融主体间的合理竞争,有助于金融工具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开发。然而利率市场化在给商业银行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弊端,如利率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防范能力弱、经营管理不善的银行会面临危机、利率的波动幅度加大等。

二、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从本质上讲,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对金融产品的价格产生影响,而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源于金融产品价格,当利率变动对于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和所有者权益有害时,使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发生恶化所带来的风险。

依据利率风险持续时间的长短,将其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阶段性风险主要存在于利率市场化的早期阶段,主要由于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利率管制之中,难以适应由于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波动,市场机制不健全带来的风险。恒久性风险指巴塞尔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的《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中定义的四种利率风险,主要包括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期权性风险。与阶段性风险相比,这四种风险存在于改革的始终并且改革完成后也会存在,它是长期性的,主要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但是它会被资产的组合投资所分散。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进行得比较迟,且在1993年之前改革进程比较缓慢,之后才有较快发展。然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利率管制之中,对于利率风险管理的认识比较淡薄,长期以来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一直未把利率风险作为主要风险对待,风险控制措施主要用于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对于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不够。此外,有的商业银行由于利率管理能力不够,导致部分人认为利率风险难以衡量,这是不可取的。

(二)缺乏高效的利率管理机构

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严谨的工作,需要专业的团队和部门来实施,且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分工协调,然而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仍然采取以前利率管制时期的利率管理方式,并没有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团队和相应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尚缺乏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这在利率风险管理的决策、实施方面就会导致责任不明确,会导致各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且缺乏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会导致利率风险管理进程缓慢。

(三)缺乏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利率风险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这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掌握金融市场知识和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且要对国外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容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都有一定了解。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的波动幅度会加大,因此,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根据经验判断出市场走势并及时采取一定的利率风险控制措施,但我国精通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较少,这对于我国利率风险管理不利。

(四)金融衍生工具开发不足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套期保值的衍生品,然而我国金融体制不完善,金融产品创新不足,银行的业务仍然集中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资产负债表结构单一,利用利率远期、利率期货、利率期权、利率互换进行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开发不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套期保值的金融衍生品工具对于规避利率风险甚至通过风险进行盈利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来管理利率风险。

四、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风险的管理建议

(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为了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市场环境,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监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过程更加透明化,促进金融市场竞争的公平。同时,对于利率市场化下规避利率风险有着重要意义的金融衍生品工具,法律法规部门也应制定相应的条例,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同时也要防止盲目逐利带来的风险,为利率市场化下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努力发展国内金融市场

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仍然不完善,金融体系不健全,为了更好的管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必须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和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等,为了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应不断丰富在金融市场交易的品种,扩大交易规模,增加交易主体的类别。此外,金融衍生品具有杠杆性、跨期性、风险转移的特征,有利于商业银行转移利率风险,因此应合理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三)培养或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专业的人才对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十分重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人员比较匮乏,因此需培养或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他们必须能够灵活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并且懂得相关的数理金融知识。同时,银行的内部管理也需进行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创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让这些人才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此外,专业技术人才需对银行的工作人员进行知识宣传,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建卫.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09

[2]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2013.7

上一篇:新财会制度范文 下一篇:灌溉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