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文化范文

时间:2023-11-23 07:51:00

生育文化

生育文化篇1

1.1培养医学生良好医德医风的根本要求

当前,医药费用居高不下,医患关系紧张,过度医疗、收受红包回扣等医疗腐败和医疗纠纷频发,因医务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低下和职业道德败坏造成的医疗事故时有发生。这些现象的发生与部分医务工作者自身廉洁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对医学生的廉洁文化教育,有利于促进医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进而从根源上治理和预防医疗腐败[5]。

1.2医学生廉洁品格教育的必然要求

通过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提高其对反腐倡廉的深刻认识,增强其对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信心,培育其廉洁自律的良好品德,促使其对救死扶伤、以人为本、仁心仁术、悬壶济世等医德规范的认同[6],促使其养成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主动承担起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为中国梦奉献青春与智慧。

2加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对策及建议

2.1构建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各单位分工协作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保障和规范机制[7],为高校廉洁文化建设和教育提供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根据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形势和要求、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趋势、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明确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任务和措施。其次要建立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考评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廉洁行为的考察和评价,建立诚信档案,并与其奖学金、入党、评优相结合[8];另一方面,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的廉洁教育,对教师学术道德和廉洁从教等方面进行考评,并与其个人的评优评先结合起来[9]。

2.2优化廉洁文化教育环境

具有榜样效应的古代医学家的雕塑及其名言,富含“廉教、廉医、廉学”思想的文化长廊,以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润物细无声”地对医学生进行廉洁文化教育。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应当为人师表、廉洁自律,把反腐倡廉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积极营造讲道德、讲诚信、讲民主、守纪律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的各项评比活动等应不断加大公开、公示和通报的力度,形成“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意识,为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廉洁守法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10]。

2.3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

发挥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大力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医学人文课程是医学生掌握医学伦理知识、树立职业理想、熟悉医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疗保险》《医学心理学》等人文知识,使其自觉提升职业素养和医德风尚,进而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见习期、实习期是医学生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过渡期,是其从学校迈入社会的敏感期,对各类信息吸收快,容易在是非面前摇摆,有时甚至会犯原则性错误,临床带教老师应将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及职业道德培养结合起来,运用工作中的实例现身说法,提升医学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医学的思想修养,通过接触临床与患者,将所接受的廉洁文化教育在实践中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2.4创新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载体

通过学生常用、熟知的媒介,定期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将廉洁文化教育寓教于乐。同时,还应结合当前的时代特征和医学生的特点创新廉洁文化教育载体。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完善,应当充分依托网络技术平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廉洁文化教育,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及形式多样的“廉洁”主题活动,将其对廉洁的认知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层面,提高医学生廉洁文化教育的实效性,真正内化“廉洁”意识,形成自警自律的良好品质。

生育文化篇2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迫切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要性则是由体育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决定的。

1.1社会发展决定了强化思想文化教育的必然性和迫切性20世纪末,我国进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程度空前、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丰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们的思想空间日益宽松,思想内容渐趋活跃。但与此同时,传统的社会道德被解体、社会主流价值观丧失、解构主义文化侵袭、消极和虚假的网络资讯、不同价值观与信念的融合和冲突等社会因素使大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选择多、诱惑多,而就业压力增大、家庭结构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大学生获得的关注却日益减少,这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大量由价值判断多元、经济实利化等问题带来的困惑和心理冲突。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探索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具有时代的迫切性,是新时期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2体育大学生的独特性提升了思想文化教育对体育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相对于普通专业大学生而言,体育大学生更需要加强思想文化教育,主要原因是:第一,体育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科学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这一点在高考录取的分数上可以直接体现出来;第二,体育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运动训练,轻思想文化教育的观念,这使得他们成为思想文化教育先天不足的群体;第三,从性格上看,新时期的体育大学生大多具有争强好胜、不喜欢听从指挥、不愿吃亏,外倾性强、情绪不稳定性加剧、攻击性明显等性格特征,部分体育大学生还存在着自我期望值偏高、抗挫折能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等人格缺陷。体育大学生的这些人格特性决定着思想文化教育对这一群体的成长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思想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引导体育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积极的自身需求,合理发挥争强好胜的性格优势,还可以帮助体育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展胸怀,加强群体意识,克服霸道、不听从指挥、攻击性明显、缺乏集体意识等人格缺陷,也可以提高修养,改变自我认识,提高挫折承受力,加强自我监控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积极的人格。

2体育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

2.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指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在教学、科研、生活、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居于校园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为内容,体现在教学、管理、日常行为、社会实践以及讲座、文体竞赛、课外科研和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心理文化氛围,对体育大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思想品德修养等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2课程教学德育在我国大学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课堂教学是实现大学教育功能的主阵地,因此,只有使思想文化教育进入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保证德育在教育现实中的首要地位。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职责便是“传道”,即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促使体育大学生实现“社会化”或者说“人化”,其次才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不仅关注体育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应该在德育上下足工夫,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让每一节课、每一学科的课程都成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战场。

2.3课外文化活动课外文化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已经成为体育大学生各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以大学生工作室及学生社团为依托,以各类课外科研、竞赛、艺术节、创业计划、社会实践、新时期青年的精神风貌展示活动等为平台,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不仅激发了体育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体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增强了体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4网络文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应,党中央提出,高校应将“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体育院校应以马列毛邓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促进体育大学生富有时代特征、体现大学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使用习惯养成的策略,学会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和始终把握网络思想文化教育的主动权,改进和提高体育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成效。

3体育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策略

3.1发扬传统文化,内外兼修,提高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演绎和扬弃,以隐性的观念,不被意识地以思维模式、知识、价值观、规范、行为方式、习俗等形式渗透到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内化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在体育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儒家的为人、道家的辩证思维、心性之学的修身思想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并将中国传统“武术”“兵法”等核心理念和现代体育技术的学习结合起来,内外兼修,促使体育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积极努力地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3.2发挥体育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文化教育的效果从人类学习的本质来看,文化知识的习得、社会主义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通过大学生主动地将语言信息内化才能获得,需要大学生反复练习才能巩固。因此,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也同样离不开体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体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表现为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参与学习,反映在外部行为的自律、内部意识的自觉以及在自律和自觉基础上的自我超越上。因此,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成绩和分数,而是体育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只有这样,体育大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成为体育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只有这样,体育院校的教育目的也才能回归到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质上去。

3.3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促进体育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校园文化具有内隐性、渗透性、实践性、群体性等特点,其对体育大学生的影响成效与校园文化对体育大学生的生活贴近性、需求适应性程度息息相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体现学校特色和风格、贴近体育大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的形式,通过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实现体育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环保、开拓创新等传统美德的养成,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4塑造健康文明的网络使用习惯,推进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网络使用习惯的养成。这不仅需要加强网络文明的宣传,还需要通过利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精神文化活动,拓展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公民道德等思想文化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虚拟网络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大学生真正体验现代科技提供的便捷和多彩生活的价值,促进体育大学生健康文明的网络使用习惯的养成,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

生育文化篇3

1.1社会转型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诚信文化养成缺乏良好氛围

人是社会中的个体,思想行为总会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思想相互交织碰撞,从而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道德品质也开始分化。一些人在利益的驱动下,违背了做人的基本道德信条,不遵守诚信。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部分大学生也开始出现不诚信行为,如在学习上学术造假、考试抄袭;在经济生活中弄虚作假、恶意拖欠学费;在就业过程中伪造学历、随意毁约;在人际交往中投机取巧、过于功利化等,给青年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带来负面影响。由此可见,诚信文化的养成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环境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重要的外部条件。

1.2高校诚信教育理念出现偏差,诚信文化教育存在不足

1.2.1高校诚信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新时期,时代的发展使大学生面临诸多挑战,用人单位不仅关注大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还看重其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然而,高校的教育理念并未适时改变,仍是一味强调学生的卷面成绩,忽视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的高校虽规定了德育加分项目,但涉及具体事项又模糊不清,至于专门规定诚信考核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总体看来,高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教育理念出现偏差。

1.2.2高校诚信文化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方式单一

从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设置来看,许多高校并未将“大学生诚信教育”设为必修课,而是以其他类似课程作为替代。开设的类似课程多数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缺乏专业教师。在教育方式上,不能结合具体专业或对象开展诚信教育,仍坚持以传统单一的灌输方式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而且,诚信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缺乏良好的衔接机制,容易变为空洞说教,没有可操作性。比如,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并没有结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

1.3家庭诚信文化教育缺失,忽视诚信品质的养成

家庭是一个人最初的活动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诚信文化的形成不能单纯依靠知识的传播,还应在家庭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自觉形成。不少家长过于注重工作上的业绩,忽视孩子诚信品德的训练和养成。此外,一些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始终存在“重智轻德”的误区,认为孩子只要成绩优异,其他方面无关紧要,未从根本上意识到孩子诚信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1.4大学生自身价值取向偏误,导致诚信缺失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根据。诚信文化的教育固然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因素,但根本途径在于大学生自身道德观的确立和道德意识的提升。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面对不良思想的诱惑,对很多现象把握不清,未能科学地预见道德失范的后果,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当然,大多数学生已意识到加强诚信品质修养的必要性,只是在付诸实践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道德自觉和自控能力。

2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的策略

2.1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营造诚信文化氛围

诚信,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曾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由此看出,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要求回归传统,批判性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思想,深入挖掘诚信资源。落实到具体教育实践中,高校应将对大学生的诚信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相结合,使诚信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日常生活。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应作为高校必修课开设。传统文化中富含诚信因子,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开展诚信文化教育,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利用网络、广播、电视、论坛、报刊等平台,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文化氛围,使大学生认识到缺失诚信这种无形的资本,会受到社会的负面评价和道义上的谴责,从而提升大学生践行诚信原则的自觉性。

2.2提升大学生诚信意识和道德自觉,建立健全大学生自律机制

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不利于大学生诚信品质养成的因素,大学生虽无法改变客观环境,但可以设法完善自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青年学生接触的信息较为丰富,但理论一旦付诸实践,便容易出现知行脱节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应坚持知行统一,不仅要注重诚信意识的培养,还要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践行诚信原则的道德自觉。大学生保持诚信品德,不仅要依靠外在力量的约束,关键要靠自省和自励。在当代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应建立完善的自律机制,时刻省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发现自身的诚信缺失现象,应及时改正。

2.3构建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完善各项诚信制度

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必须坚持以学校为根本,社会、家庭发挥辅助作用,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模式。

2.3.1发挥高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高校诚信教育制度

高校作为加强大学生诚信文化教育的主导力量,首先,应贯彻以人为本的诚信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完善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素质、人际交往等情况分别录入个人资信系统,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增强大学生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并对诚信行为进行有效的事前防止;最后,健全诚信监督机制。高校为加强诚信行为管理,应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失信成本。

2.3.2强化社会教育的辅助功能,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环境机制

首先,加强关于诚信的法律法规建设。目前,我国尚无专门规定诚信行为的法律法规,使得信用管理无法顺利展开,应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失信行为的惩处有法可依;其次,规范政府行为,打造诚信政府。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管理社会事务,政府一旦失信,便会丧失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导致整个社会陷入信用危机。作为政府,应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诚信、廉洁、高效、务实”的新形象。

2.3.3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构建完善的家庭诚信教育示范机制

首先,在家庭内部的示范效应方面,作为家长,应在诚信行为方面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增强家庭诚信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其次,在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示范效应方面,应通过健全家长和子女共同参与的诚信评价体系,树立诚信家庭的楷模,作为家庭诚信教育宣传的典范,从而发挥对其他家庭的诚信示范效应。

生育文化篇4

湖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湖北省武汉市 435002

【摘 要】传统体育文化历史悠久,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放发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本文将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结合的角度,来解析其存在的意义,并简要阐述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现代社会;契合点;作用

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就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岁月的跌宕起伏仍然能表现出强大生命力的真金。那原因在哪里呢?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丰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的挑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正好迎合了这一时代人们的要求。

1 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一个文化体系。它不仅有着自己的特性,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成员之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基础内涵是人们在调心、调息、调形的基础上,结合长期的社会实践,在思想、行动、情感等方面形成的带有固定形态的表现方式,这些表现方式之间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整体,并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2.1 增强现代人的体质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增强体质的方式是节奏缓慢、动作幅度不大,运动强度适度,运动时间不限,对器械的依靠程度低,而且场地也没有限制。因此,无论是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进行操作,正因为其大众化,也易于被传播和效仿,因此受到现代人普遍的欢迎。

2.2 改变现代人的健康观念

一直以来,在我国人民的健康观念中,都认为“没有生病就是健康”。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越来越习惯于借助快餐食品或零食来解决一日三餐,这些食品既不卫生,也不健康。而这样的生活方式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刚好背道而驰。慢慢地,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身体出现亚健康的状况,人们也开始意识到以前那种无病就是健康的观念是不正确的。因而,以保健为思想特征的中华传统养生文化迎合了现代人的这一需求。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强调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更强调一种心绪的调理,使身体与心灵都得到舒缓,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2.3 增强现代人的生活情趣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到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像一台机器一样整日忙于工作。枯燥的生活使人们心情烦燥,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空泛又增加了人们的寂寞感。而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以运动的形式,多样的思想让人们可以从其乏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现代人在参与养生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使身体得到舒展,同时,也能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从身体和心绪两方面来调整人的情绪,并且使生活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2.4 提高现代人的修养

21 世纪的人才必须是德才兼德的有志之士。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现代人越来越来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人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样才有精力将自己的才智发挥出来。但是,科技时代,人们在竞争的压力下,道德标准有所下降,责任感在下滑,这些都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特别是道德修养、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提升。

2.5 增强现代人公平竞争的意识

竞争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社会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对物质的追求占据了其生活的全部,在这样的情形下,道德水平的下降必然成时代的又一产物。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依然能保持一种公平竞争的意识显得犹为重要。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一直坚持公平竞争的理念,其中的“天人合一”、“形神兼备”、“刚柔并济”等思想,对增强现代人的公平竞争识识非常有利。

2.6 有利于形成大众文化意识

由于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给人与自然的和谐带来压力。这让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必将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全民健民运动的兴起,它倡导人们在娱乐、自在的状态下放松心情,调节身心,同时,现代人的健身也开始从健身房中走出来,走向广场,走向大众,与民同乐。大众养生的现象,说明现代人在寻求一种生命存在的意义,在寻求快乐生活的状态,并让这种状态常态化。

3 结束语

作为炎黄子孙,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是我们的民族使命。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包含的文化精髓,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也能在21 世纪的今天,结合时代的现状,赋予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新的内涵,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提倡和谐社会、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今天,能将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今天的和谐体育有机地融合,必将对促进现代人的健康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凤, 张斌. 论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社会效用[J]. 文化视野,2008, (09).

[2] 孙慧, 倪依克. 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契合[J]. 体育文化导刊,2007(01).

[3] 封寿炎. 养生文化的价值[R]. 解放日报,2010-6-22,(07).

[4] 黄力生, 陈婷.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动静观[J]. 体育科学研究,2007.

生育文化篇5

一、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伦理冲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伦理带来不少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其一,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目前,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巨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不少中学生对西方很崇拜,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转移到西方价值体系上。而同时,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加强了文化传播和文化渗透。一是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散布消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宣传反政府、的思想,甚至进行网上反政府活动,企图诱使我国青少年全盘接收西方的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二是在跨文化教育中,西方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逐步进入中国的市场,严重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体系和现实的中国文化市场,致使“后现代”文化、庸俗文化走俏。若不能正确引导中学生对西方文化价值加以取舍,很容易使他们滋生对民族文化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盲目追随的心理,从而导致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其二,在文化政策层面,西方采取“文化同化”的政策。文化同化是文化霸权主义的内在诉求。为了消解文化的多样性,西方发达国家往往采取两种手段进行文化同化。一种是通过大量的文化输出,潜移默化地影响暂时处于弱势的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使之逐渐认同其文化价值观念,这种同化方式即是自然同化方式。西方国家通过开放教育市场、扩大别国学生到西方学习的渠道,吸引非西方国家青少年一代的“民心”。比如,美国通过输出大众消费文化,侵蚀和渗透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不加分析地接受,导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错位和扭曲。因此,教育和引导中学生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环境中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发展中国家开展跨文化教育不得不重视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第二种是强制同化方式。西方国家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等幌子,运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手段,强迫不发达的国家认同其文化价值。纵观历史,在古代社会,文化同化甚至会导致国家、民族的消亡。所以,无论哪一种文化同化策略都是极其不平等的,我们在跨文化教育中必须坚决抵制。

二、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伦理准则

跨文化教育视野中的中学生应该既不是崇洋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也不是因循守旧的狭隘民族主义者。因此,中学生在跨义化教育中既要弘扬民族文化。又要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文化伦理准则。

其一,弘扬民族文化。在跨文化教育中,世界各国包括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十分强调坚持民族性的立场,采取各种措施顽强地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我们应该借鉴其经验,加强本民族文化的建设。

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由于西化思想的大力冲击、传统文化祛魅化的显现,在文化伦理上出现文化生态失衡的问题。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跨文化教育中,中学生只有确立起正确的文化伦理观,坚守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理性判断,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才不会对西方式大众文化推崇倍至,才不会在世界文化的旋涡小迷失方向,才不会在跨文化交流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而是主动选择、吸收和应对。总之,在跨文化教育中,中学生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觉维护本民族利益。

跨文化教育要把中华文化的推广和传播作为己任,我们应教育学生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吐纳”、文化输出。在我国,文化交流的“单车道”现象突出,和西方文化压倒性的输入相比,我国文化的输出明显分量不足。“西方文化中心’’论者将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典范向全世界推广,特别是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推广他们竭力宣扬自己的文化,企图按他们自己的意志来塑造世界。和西方文化方面咄咄逼人相比,国人对于民族文化的如何传承发扬的关注远远不够。如何超越、解决这些冲突成为跨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二,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文化伦理准则。从教育哲学的角度看,跨文化教育的道德基础是平等、尊重、宽容。跨文化教育不仅仅体现在传授跨文化知识上,还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文化价值观上,即引导中学生尽可能消解固步自封、妄自尊大、妄自非薄、歧视等消极的文化价值观念。

跨文化教育首先要求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历史性反思,即在坚持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防线的同时不断调整,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的开放品格,以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这就要求中学生具备强烈的国际意识和恢弘大度、兼容并蓄的跨文化人格。在跨文化教育中,我们要对中学生进行文化的世界性教育,树立学生的世界眼光、开放意识、全球化观念。跨文化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开放的心灵,引导学生包容并理解与其自身文化相冲突的异文化的价值观,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倡议文化平等的理念。平等是走向人道交往的伦理前提,缺乏平等的态度就会滋生各种形态的文化沙文主义。平等的文化伦理观,要求中学生认识到,文化交流不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侵略,不是强势文化的“殖民化”或“异质化”,也不是弱势文化的“奴性化”,而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交流共融、相互学习与共同发展。

三、中学开展文化伦理教育的对策

其一,深化中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增强留学生对汉文化的了解。开设一些中国古典文化类的选修课,以增强年轻一代的中国优秀文化底蕴。开设比较文化课程,将汉民族文化与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主流文化进行相互对比研究,全面地呈现异民族的文化,把跨文化教育的知识目标、德育目标、能力目标等系统地融入教学之中,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中外文化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不同文化伦理的重要性、科学性。实践表明,通过文化对比的手段,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取精华、弃糟粕,扬长避短,可以有效地增强中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中学生的文化伦理意识。

其二,培养教师的跨文化素养。教师是沟通学生个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桥梁,教师的文化观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伦理意识。

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教师要摒弃文化偏见意识。在与学生开展实践、互动的讨论中,教师会不可避免地将自身的文化观念融入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文化伦理意识。由于教师教育背景、文化经历的差异,教师的文化立场可能是全面客观公正,也可能是片面主观偏激。教师应注意以开放、平等、尊重、宽容的态度组织讨论,只有将这些跨文化态度渗透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伦理观。这就要求教师摒弃狭隘的民族文化本位主义,理解和认可跨文化,树立跨文化意识。

坚持教师文化伦理的主心骨。每一种文化的伦理价值系统都是特别的,不同的伦理价值系统提供了某种文化中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在多样化的社会文化之中,在多元价值观的学生群体当中,在个人文化意识定型之中,作为文化的传递者,教师很有可能对多元的文化价值产生困惑。这就要求教师把马克思主义文化伦理看成思想上的主心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伦理标准,以此批判性反思各种文化价值观,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其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营造宽松的文化交际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进各民族、各国学生的相互了解。举办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演讲比赛、唱歌大赛、社团活动、体育比赛等,让学生在参与和了解中增强对异文化的包容性。由于我国倡导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应坚持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弘扬时代主题,以高尚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和人格意识等形成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其四,在学校政策层面上,制订出合理的中学跨文化教育管理策略。学校的决策者要了解和掌握学校教师、管理人员、学生对异文化的包容程度,并对文化上的“异常”情况起着引导作用,尽可能地避免由于超越对异文化的容忍度而引起的文化冲突和矛盾。在此基础上,按照跨文化教育的思想,对学校政策、课程设置、学业评价、社会参与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生育文化篇6

金秋朝阳、国策新风送爽,金台广场、文明法规弘扬。

23年前,中共中央发出《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一封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23年来,朝阳区众多群众响应党的号召实行计划生育,舍小家利益为国家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形成了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2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2003年9月1日,《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实施,标志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全面走向依法行政的轨道。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一周年及《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正式实施,朝阳区计划生育委员会筹办了这台以《执手文明与法同行》文艺晚会,晚会举办得到了呼家楼办事处、朝阳文化馆以及节目选送街乡单位的大力支持,对此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参加演出的节目,是由各街、乡举办的文化演出中精选而来的,大多都是国家、北京市文化演出获奖节目,下面请首先欣赏西班牙风格热舞,演出人员:

激昂的乐曲,奔放的舞蹈,让我们领略拉丁民族风情和西班牙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改革开放让中国认识了世界、让世界了解了中国,改革开放国门开,五洲朋友请进来,增进了解促团结,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请欣赏由左家庄街道计生干部王娟演唱的歌曲《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身体健康,才能茁壮成长,长大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请欣赏由潘家园街道选送的独舞《拍球舞》该节目曾获全国少年艺术风采银奖。版权所有

芭啦芭啦舞蹈起源于日本,流行于2001年。芭啦芭啦是形容在日本樱花开放时节樱花缤纷落地的情景。舞蹈演员主要以手的形态进行表现,同时以活泼欢快的形体表演,表现出樱花时节朵朵花蕊含苞怒放的动人景象。也预示朝阳区生育文化之花节将百花怒放,争奇斗艳。

参加次此演出的全体演员来自全国不同的省、市,她们是朝阳区外来青年形象的代表,她们为朝阳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请欣赏由机场街道选送的集体舞《芭啦芭啦舞》

手风琴是西洋乐器,《打虎上山》是中国国萃京剧片段,中西合璧,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请欣赏由左家庄街道选送的手风琴独奏《打虎上山》,该节目曾获2002年手风琴大赛二等奖。

一张张清纯可爱的笑脸,婀娜的身姿,有谁知道她们是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女子特警队的队员。

接受祖国的挑选,把花季的年龄交给祖国、交给枯燥的训练场是她们无悔的选择。请大家一睹她们的风采。

川剧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变脸是川剧艺术中的绝技,脸谱在不断地变化,但演员的形象不变,正如计划生育工作一样,新时期、新任务、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都有所改变,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不变。请欣赏川剧《变脸》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中非人民情同兄弟。今天,跨洋渡海的乌干达、布隆迪的非洲朋友为我们带来了他们对中国人民深情厚意。请欣赏由崔各庄乡选送的钢鼓乐《大约在冬季》由那它比乐队演奏。

十五的月儿十六圆

生育文化篇7

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政治教师要彻底改变“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开发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资源,拓展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巧妙地把学生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观察到的现象引进课堂教学,筛选思想品德教学的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教案,实施活动过程。比如,在教学《关心体贴父母》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合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待学生沉浸在母爱的回忆之中时,教师再饱含深情地问:“你们的爸爸妈妈对你们好吗?能给老师说说吗?”这一问激起了学生深深的回忆,纷纷真诚地述说着父母对自己的感人故事。“是啊,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子女,而我们又爱自己的父母吗?”教师话锋一转就切入课题:“那谁来说说你平常是用怎样的行动来爱你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又是怎样关心体贴他们的呢?”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欢快地自主发言,诉说着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着幸福的喜悦。最终学生从中感悟出:关心体贴父母,应以自己的良好表现给父母带来欢乐,让父母为自己少操心,能够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整堂课下来,学生热情高涨,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可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只讲理论课,而应针对教学内容收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二、活用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思想品德教材中插入的一些事件、插图和场景,都是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在实际的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尽可能地把这些生活素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拓展思想品德教育的范围,启发学生走入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例如,在组织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现实生活,自主阅读教材,设计活动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教材内容,感受现实生活,受到思想熏陶。具体场景如下: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全家照,上课时向同学介绍自己家人的有关情况,讲述家庭生活的感人故事,真切感受父爱、母爱的真诚和无私,并启发学生思考既然父母如此关心我们,爱护我们,那我们又该如何报答家庭,如何感恩父母,并以此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珍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庭、热爱家人的至纯情感,促使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深恩。此外,教师还要钻研教材,挖掘教材的生活教育资源,创设活生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体会高尚的思想品德,从而内化成自己的道德行为。比如,在教学《尊重他人劳动》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浪费粮食的现象,让学生合作讨论,发表意见,并且当堂决定开展班级爱惜粮食活动比赛。通过学生民主商议,设计活动步骤,制定比赛细则,再通过结对互评、板报宣传、广播站播放等形式,促使大多数学生养成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渐渐地,珍惜粮食活动得到了全校学生的响应,学生不但在学校不乱扔馒头,乱泼饭菜,而且在家里也改掉了浪费粮食的坏习惯,受到了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的普遍好评。

三、体验现实生活,适应社会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多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能够正确处理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以便日后适应社会,快乐生活。但现在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有的学生家长只看重书本知识和学生成绩,使分数成了部分学生的奋斗目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即使成绩很高,考上了名牌大学,却仍然不会生活,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因为社会是复杂的,也是多彩的,生活的滋味不只是在书本上体味到的,学生还必须在实践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因此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必须要回归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书本的知识转化为生活的能力,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只有将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才能体现新课程标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但并不是说我们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就意味着可以完全用生活来取代政治思想教育。因为生活具有零散性、直接性、具体性等特点,但其中也含着一些消极的成分,所以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既要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要紧扣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健康成长。

生育文化篇8

关键词: 中学体育生 文化素质教育 高等体育院校

1.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石,基本内容包括文、史、哲等基本知识、基本修养,以及国内外文化知识的精华。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服务,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及文化品位,提高中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1语文知识。

语言和书写能力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意图都依赖于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1.2史地知识。

中学生须对我国历史、地理、世界历史、地理有基本的了解。历史、地理可以向学生展现各国人情风俗,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与学习。

1.3审美观。

审美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审美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力、开发智力,提高对事物的鉴别和欣赏能力。

2.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

文化素质教育丰富了体育教育内涵,有利于加强学生体育道德教育,在我国体育法规相对不完善的时期,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体育道德教育,在提倡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不断完善。

2.2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反映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

高等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建立在中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中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大学课堂上重新提出,高等教育必须引起高度思考,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不重要吗?

2.3促进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力量,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不仅要成为经济大国,而且要加强体育文化素质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引导世界体育健康发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

3.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需要有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既是学习的场所,又是陶冶情操的场所。

3.1加强中学体育生的体育道德教育。

体育道德对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中学体育生的体育道德教育主要抓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开拓进取、不追求名利和不断学习的精神,适当强化体育法制观念,让中学生懂得体育的健康发展必须受体育法规的约束。

3.2丰富中学体育生“第二课堂”的文化生活。

“第二课堂”是中学生学习的“另类”环境,是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现阶段中学课外文化活动还不够完善。

3.2.1中学体育生课外活动要以拓宽学生文化知识面为目的,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读书,从而开阔文化视野,提高文化鉴赏能力。

3.2.2提高中学体育生文化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开展各种文艺和体育活动,这些活动要结合当代中学体育生的学习特点激发学生,从而提高其参与文化素质教育的热情和逻辑思维能力。

3.3遵循分别对待的教育原则。

中学体育生文化功底薄弱,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对体育生实施教育。

3.3.1语文素养的培养:中学文化素质教育应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避免“填鸭式”教学,使学生之间形成互动的学习气氛,把运动场上的拼搏精神迁移到文化学习中。

3.3.2史地知识的渗透:对中国历史、地理、世界历史、地理都要有所了解,中学体育生在了解历史、地理的情况下,对体育的起因、发展才有较深的认识,才能把体育历史的知识源泉转变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

3.4挖掘中学体育生的自学潜能。

培养中学体育生文化素养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而中学阶段是学生由依赖学习转向独立学习,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要对自学质疑,提出问题,利用网络、图书、报刊等资料,对教材内容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自学,发现问题,且利用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积极探索。

3.5开放式、启发性教学。

体育生最大的特点是好动,教师应抓住体育生这一特点为突破口,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各抒己见。教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不仅要把书本上的内容融会贯通地传授给学生,还要激发和诱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3.6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体育生必须付出最大的努力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与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所以体育教育能有效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另外,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可使体育生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自身鉴赏能力、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更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3.7加强对体育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7.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心理健康的发展必须以发展身体,尤其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中脑为基础。开展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7.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有较大的注意范围,如打篮球时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又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会慢慢获得提高,从而推动心理发展。

3.8体育欣赏能力。

中学体育生在课余体育训练时,要会欣赏别人的体育运动技术、运动表现并迁移到自己的思维中。还可以通过观看体育竞赛、举办各种体育知识讲座、图片资料展览等多种形式提高对体育的欣赏能力,此外,还要学会欣赏自己。

加强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水平提高的前提,在我国实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同时,必须对中学体育生文化素质教育引起高度重视,中学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一群体进行教育,不断为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礼明.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9(2):159-160.

[2]李刚.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2):69-71.

[3]丁玲辉.论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

[4]张连伟.论中学生的体育欣赏能力[J].洛阳师范大学学院报,2000,10(3):91-92.

[5]彭光芒.文化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M].高等农业教育,2002,9(3):22-23.

[6]冉昌光.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的思考[M].中国大学教学,2002,6(4):30-33.

上一篇:项目化教学范文 下一篇:用电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