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保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9:26:12

生育保险论文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1篇

一、生育保险的发展历史

远古时期,生育是人类自然的附属品,生儿育女是家庭内部的私事。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及养儿防老观念的瓦解,哺育子女不再是私人家庭的内部事务,国家开始意识到生儿育女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事关人类自身的繁衍和人口素质的提高,于是生育保险开始发展起来。以社会保险的方式规定保障妇女的生育权起源于工业革命以后的西方,最早由1883年《德国劳工基本保险法》以疾病保障的方式加以规定。涉及生育保险的第一个国际公约是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第3号《保护生育公约》,此后,各国关于生育保险的立法纷纷出台。

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的价值

(一)提高人口素质的必要保障人类的社会化是从摇篮开始的,生育行为是人类文明和人口素质的起点。生育保障完善与否严重影响一国的母婴健康。2005年,生育保障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每100000例活产孕妇中有450名死亡,同比例下发达国家死亡产妇仅为9名。再如2010年,40个孕产妇死亡高发的国家中,有36个属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建国前,我国的婴儿死亡率约为20%,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数据在2008年降低为14.9‰。[1]比较而言,生育保障落后的农村人口出生缺陷率高于保障水平相对发达的城市地区。

(二)保障妇女权益的必由之路在传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就业面临着种种障碍,生育是导致女性在劳动领域丧失平等机会的关键因素。与男性同台竞技的女性不能回避生育的社会责任,不仅要承担生育的自然风险,还要面临就业过程中的种种不平等待遇,甚至因生育而失去工作机会。生育行为是女性就业的最大障碍已在全社会达成共识,调查显示,“70.3%的男性和80.4%的女性认为生育是女性就业的最大障碍”。[2]而生育保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男女的平等就业权。

(三)树立国际形象的重要指标女性繁衍生息代表着人类自身的尊严,对女性的尊重彰显着国家的强大与男性的自信。强盛历史时期及经济发达国家女性的社会认可度远远超过衰败朝代及经济落后地区。鼎盛的唐朝出现了武则天等杰出女性。当代女性领袖也集中于发达国家,如撒切尔、默克尔、朴槿惠等。当下,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加上人口及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毫无疑问我国已迈入大国之列。尊重人权成了我们赢得国际尊重的必须,孕婴权益保障显然是这一问题的核心,在母婴权益保障方面我国必须保证与国际接轨。

三、生育保险的基本内容

(一)生育假期生育假期是因为生育行为而引起的产妇休息及婴儿照顾的假期。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女性产后坐月子的习惯,产假也被当然视为女性的专项休息权。而广义的产假不仅包括女性身体恢复的假期,也包括照顾初生婴儿的时间,休产假的主体理应包括男性。国际劳工组织第183号公约中规定了不少于14周的产假,191号建议书中则建议产假至少18周。我国2012年通过《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将女职工生育享受的产假由90天延长至98天,虽只是8天之差,但表明我国在生育假期方面与国际接轨所作的努力。同时,该《规定》肯定了违反计划生育的女职工的产假权利,即使有未婚生育、超生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形,女职工的产假权利依然不可剥夺。

(二)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或称产假工资,是按国家法律规定对休产假的享有生育保险的妇女,给予的生活费用。我国目前按照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计发。国际劳工公约规定生育津贴应至少足以维持母婴的生活和健康需求,并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国际劳工组织第183号生育保护公约规定津贴的标准应“不低于该妇女过去收入的三分之二”,第191号建议书建议“不低于过去的百分之百”。有些国家规定了可以灵活选择的津贴和产假形式。如挪威,生育妇女若休10个月的产假领取100%的工资作为生育津贴,也可以选择享受12个月产假但生育津贴仅为原工资的80%。

(三)医疗费用医疗费用不仅包括生育期间的住院及接生费用,还包括生育前的检查及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的疾病,如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和产褥感染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天死于妊娠及与分娩相关疾病的妇女近1000人,仅2008年,就有35.8万名妇女死于妊娠综合症,这些死亡几乎都发生在生育保障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3]为保障全球母婴权利,国际劳工组织规定了生育医疗费用的基本标准。公约规定妇女生育时可以享受相应的医疗服务,应包含产前、分娩和产后医疗护理,以及必要时的住院治疗。

(四)就业保护生育行为增加了女性的用工成本,国际劳工组织第183号公约规定:妇女有权在产假结束时返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并要求各成员国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孕产妇的就业权不受歧视,包括禁止要求求职妇女进行妊娠化验等。我国《劳动合同法》对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也禁止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本人无主观过错的情形下解除劳动合同。然而,这些政策在保护女性就业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女性的就业成本,导致用人单位刻意回避女性求职者,而以性别以外的其他理由予以回绝,反而变相剥夺了女性的就业权。因此,要想真正维护女性的就业权,应将男性也纳入到生育保险的对象,需要同样缴纳生育保险费,增加父育假,使性别用工成本趋于平衡。

四、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多头立法导致统筹层次太低2010年《社会保险法》只对生育保险问题作了原则性规定,具体实施则交给了各地的地方性法规及政策。2012年的《生育保险办法》同样强调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生育保险管理工作;生育保险的具体缴费比例也是由各统筹地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测算后提出,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后实施;生育保险基金实行地(市)级统筹,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地区生育保险只能在市、县级范围内实现统筹,只有极少数地区实现了省级统筹。统筹层次低对于生育保险基金的发放,生育医疗费用的报销都是很不利的。

(二)政策限制导致覆盖面过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当下各国的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也有所差异,少数国家覆盖到了全体公民,如英国、瑞典。有些国家甚至给予了外国人生育保险,如芬兰、丹麦、韩国等。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生育保险仍以“职工”为对象,仅包括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女职工,其他妇女劳动者、未就业者及农村妇女均被排除在外。而国际劳工公约则将生育保险待遇无条件的适用于任何地区的“所有妇女”,既包括正常受雇于工业企业的女职工,也包括非全日制工人、家务工人等。可见,我国长期以来把大量农村妇女及城镇未就业女性排除在生育保险之外的做法是不符合国际趋势的。

(三)津贴发放不到位与结余严重并存由于生育保险覆盖面窄导致我国很多育龄人口并不享有生育保险,在享有生育保险的人群中,由于生养观念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丁克家庭,生育保险的支出人口比缴费人口少。而生育保险基金的提取随着工资总额的增长不断增加,造成基金收入大于支出,在五种基本社会保险中,生育保险金逆势结余。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1年生育保险基金累计滚存21亿元,超收率达40%。[4]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的生育保险基金结余是一种假象,资金结余并不是所有生育人群都获得生育保障之后的结余,而只是在小部分群体范围内的富余,如果把全社会的育龄妇女全包括在内,基金的结余现象将会消失。

(四)生育假期短,种类单一我国传统产假为90天,2012年调整为98天。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最长产假,达到了国际劳工组织的最低产假标准。然而,与国际水平相比较,仍属较短,如俄罗斯产假为3年,瑞典16个月,古巴52周。产妇98天以后上岗工作必然导致孩子无人照料,很多家庭不得不依赖老人,造成了我国隔代抚养的现象极为普遍。然而,今天的中国人口流动频繁,隔代抚养激化家庭内部矛盾。抛开房子、户口、医疗等诸多问题不谈,以今天的文化变迁之快,两代人共居一室在生活习惯上容易发生冲突,不利于家庭和谐及儿童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生育假期集中规定为产妇享有,事实上剥夺了父亲照顾新生婴儿的可能,孩子的成长过程,男性身份认同严重缺失。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男性参与母婴照顾的时间逐年减少,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妻子生产期间丈夫平均请假8.3天,而到2000年仅为7.6天[5],男性在生儿育女方面所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少。

五、我国生育保险立法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立法,提高统筹层次生育保险的完善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德、美等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均是通过立法来保障和实施的。生育面前人人平等,从人权保护、提高人口素质及充分保障妇女的生育权益的角度出发,必须提高生育保险的立法层次,生育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也会随着其统筹层次的提高而逐步增强。生育保险应建立全国性的保险基金,实现全国孕婴统一保障。所有出生的婴儿都天然享有被同等呵护与照顾的权利,任何妇女的生育对社会的贡献都是等同的,生育保险天然应覆盖到社会中的所有妇女成员,这是社会基本公正的体现。不但资金筹集要实现社会化,待遇的给付及监督也要实现社会化,使生育保险在全社会的监督下,实现统一征收、管理、支付,对全社会所有的女性、儿童一视同仁,保证人人从出生开始有一个平等的发展机会。

(二)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从人权的角度考虑应将全国所有育龄妇女纳入到生育保险范畴之内,我国生育保险理应包含农村妇女和城镇未就业人口。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若将这一群体排除在生育保险之外,则生育保险难言“社会性”。而在城镇中,由于受教育水平及生育等原因的影响,女性的失业率远高于男性,国有企业改革造成的失业女性占70%以上,若以“在职”与否界定是否有权享有生育保险,无疑将大部分城镇妇女拒之门外。全球化的今天,我国输出境外劳动力已近4万,随着劳动力跨境流动频繁,应考虑将来华外籍人口纳入我国生育保险范围之内。给予定居在我国的外籍人员以生育保障,不仅能够稳定这一就业群体,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生育保障覆盖面窄的症结主要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政策统筹问题。在深化改革的推动下,提高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对在华长期定居人口提供生育保障是可预期的,并通过国与国之间签订生育保障互惠协议,保障我国海外人口的生育权利。

(三)改变基金来源,扩大受众群体生育保险基金应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筹集和使用,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营,实现其保值增值。目前,我国生育保险基金富余严重,据统计,1997至2001年,全国生育保险基金结余率分别为34%、30%、34%、25%、25%。[6]为此,我国2012年《生育保险办法》已将缴费比例下调为0.5%,但这仅能从一个方面缓解基金过度结余,并不能惠及到未缴费人群。我国生育保险实行的是“谁缴费、谁享有”的政策,如果将现有生育保险基金扩展至未缴费人群将会引起另一种不公正。因此根本的办法是改变生育保险的基金来源,由国家财政统一拨款。生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及人口素质的提高,理应由全社会共同负担,适用于所有育龄妇女。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前提下,至少应保证所有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生育行为都能享受到生育保险,而不应区分是否在职以及城乡有别。

(四)延长生育假期并弹性适用目前中国大部分家庭都需要双职工方可维持正常经济支出,为避免隔代抚养,可以实行弹性休假制度并增加父育假。弹性休假制度即允许产妇选择较长时间的假期但较少的收入,或较短的假期但较多的生育津贴。例如邻国日本在2013年立法实施弹性休假制度,产后妈妈第一年可以领取产前六个月的平均工资的50%的生育津贴,一年后的则实行无薪休假。这样不同的家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作出选择。父育假为父亲专有,即给予妻子在生育期间的男职工的照顾产妇及婴儿的假期。父育假有利于母婴安全及家庭的和谐,也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已成为世界趋势。当今世界规定父育假的国家已超过40个,集中在北美、欧洲。我国目前没有关于父育假的全国性统一立法,作为计划生育的奖励政策,部分地区规定了类似于父亲育儿假的配偶假,如内蒙古、广州、上海、北京、陕西等。其名称也不统一,如男性照顾假、配偶护理假、男方看护假等。假期长短不一,长的如河南省规定为一个月,短的如上海仅3天。中央党校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92.1%的公众肯定了男性护理假。[7]这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制定男性护理假的现实基础。

六、结语

生育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关系到一国的人口素质,生育保险在保障孕产妇基本权利的同时避免了妇女因生育而导致的工作中断及生活水平下降,同时给儿童一个相对健康无忧的环境。生育保险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应该对国民肩负起的基本责任。我国应该尽快完善生育保险立法,提高生育保险统筹层次,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给所有的中华儿女一个公平的起点!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2篇

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一是全面总结2000年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交流各地改革经验,明确今年的工作重点和落实工作目标,明确稳步扩大覆盖范围的措施。二是调整完善重点联系城市制度。联系指导的重点主要转向京、津、沪、穗、汉等大中城市,指导这些城市加强基础管理和完善政策。三是加强督促和检查工作。在三项制度改革联合督查的基础上,重点开展医疗保险扩面和基础管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积极配合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企业的竞争,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药成本。

强化医疗保险基础管理

首先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组织体系。要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明确医疗保障管理范围,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机构建设,特别是市县统筹地区的经办机构建设,真正实现职能、机构、人员、工作四到位。同时加大以基础管理为重点的培训力度,通过分层次、系统化、多形式的培训,提高管理队伍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管理水平。其次是建立健全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反馈系统,保证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医疗保险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逐步规范和改进医疗保险管理运行系统,努力实现管理服务的计算机网络化,提高医疗保险事务经办和管理监控水平。第三是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管理。要在保障参保人员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前提下,加强对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情况的监控,分析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收支状况,重点是加强对统筹基金的支出管理,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第四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督促各地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管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办法,落实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管理的具体措施,探索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

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要研究离休人员等特殊人群医疗待遇的保障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全面实施和完善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规范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妥善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支付之外特别是“封顶线”以上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的问题。要指导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同时,研究探索建立社会医疗救助办法,解决城市贫困人群医疗问题。要研究规范解决多发病、慢性病患者的门诊医疗费用负担过重问题。还要研究解决扩面中困难企业参保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

在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要稳步推进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

今年工伤保险要按照“加快立法、规范制度、稳步推进、夯实基础”的工作思路,重点解决目前工伤保险问题日益突出和工伤保险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力争到今年底工伤保险的参保人数在去年的4200万人基础上扩大到5000万人。具体措施: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加快推进工伤保险立法工作的步伐;规范和完善劳动鉴定制度。要力争今年出台《职工非因工和疾病致残丧失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并组织实施,同时,着手研究完善劳动鉴定组织体系建设,提出《劳动鉴定委员会组织管理意见》;加大工伤保险推动力度,重点抓尚未开展这项工作的省市,特别是加强对大城市的督促联系;加强工伤保险组织建设,提高各地在工伤保险基本工作程序、基本工作制度、基础数据统计方面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政策研讨和培训,不断提高干部的政策业务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3篇

(一)剖宫产的不合理采用产妇或医生对于剖宫产的不合理采用也是造成生育费用上涨或过高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提出,适宜的剖宫产率在15%左右,高于此水平的剖宫产率增加了医疗费用的支出,消耗了较多的资源,却并不能带来更好的效率。剖宫产的平均住院天数比顺产要多,住院天数越多费用就越高。天津市剖宫产率近年来一直很高,2010年为61%、2011年为57%、2012年为55%。虽然剖宫产率有所降低,但仍有可降低的空间。选择剖宫产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医源因素所致。许多产妇无绝对剖腹产指征,但一些人考虑分娩疼痛、分娩后体型恢复、出生吉日等原因而选择剖宫产。在当今医疗环境下,产科又是一个高风险科室,产科医生往往选择顺水推舟,自己轻松安全同时又增加了灰色收入。

(二)各级医院就医患者不均衡,三级医院就医患者多各级医院就医患者不均衡,参保患者就医出现向医疗水平较高的三级医院扎堆的情况。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医疗费用也水涨船高,而医院级别越高,就医费用也就越高。

二、生育保险住院医疗费自付金额增长的原因

人均自付金额和自付率这两项指标直接关系参保人的切身利益,自付率越高,参保职工的经济负担就越重。近年来,天津市各级医院生育保险的人均自费金额、自付率均有所增高。

(一)医院由于竞争和经济收益的原因造成医疗费用增加一是与医院是经济实体有密切关系,它需要不断改善患者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服务质量,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与医院产科病房不断的增建、改建,以满足产妇住高级病房的需求。这样由于医院申报的高间费、使用一次性耗材(主要为手术材料)等费用的增多,导致个人负担金额及自负率的增长。

(二)费用分割增加参保人员费用负担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有的定如何实现生育保险​住院费用分割情况,此种情况主要由部分参保人员产前情况较复杂,三级医院剖宫产定额支付标准过低,医疗机构过分追求结算差额盈利等因素所致。费用分割问题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中均有发生,导致了个人负担加重,生育保险基金不能合理利用,损害了参保人员的合法利益。

(三)剖宫产医保支付标准过低出现转嫁自费天津市自生育保险启动以来,剖宫产的住院发生费用逐年增长。据统计,2010年人均发生费用5571元,2011年人均发生费用6518元,2012年人均发生费用7113元,而剖宫产的生育保险支付金额一直为3600元。个人负担金额不断增加,除因个人需求增加导致总体费用增加外,生育支付金额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宜,是造成参保人经济负担加重的主要原因。

(四)过度医疗服务一些医院存在过度医疗服务问题,导致个人负担金额的增加。如部分医疗机构不能严格按照《生育保险诊疗常规》执行,为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将超定额支付的费用转嫁个人负担;同类药不使用医保《异名库》中的药物;要求产前检查在住院前完成;增设一些非必须检查项目及监护;劝导参保人术后理疗等,这些做法均加重了参保人的个人负担。

三、控制生育保险费用过快上涨的措施

(一)完善医保审核系统1.不断完善医保审核系统,使医院能将孕检、产检项目及结果实时上传给医保审核平台。便于了解剖宫产指征,判断诊断的真实性和申请支付金额的合理性,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以便严格执行生育保险相关规定,控制不合理费用的发生。2.改进软件统计功能,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将自费、增付项目细化,将婴儿费用、高间费、伙食费等从个人自付统计中分割出去,便于更细致统计自负费用,准确分析自负率增高的原因。在保证生育基金合理支付的同时,保障参保人和医院利益,充分实现生育保险基金设立的宗旨。3.完善对剖宫产原因的统计,以利于综合评价剖宫产率。

(二)加大宣传力度1.加大对剖宫产的宣传教育。一是让产妇对剖宫产有科学的认识。剖宫产做为解决难产和母婴并发症的一种手段,其安全性已被社会广泛认同,但产妇发生产后并发症的风险也大大增加。二是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公德心、责任心,用自己专业知识说服患者及家属,不能为满足医院利益或减轻自身负担而满足患者和家属不科学的想法。通过对产妇、家属、医务工作者的宣传,从而合理控制剖宫产率,使生育基金得以有效使用。2.加强对生育保险相关政策的宣传。一是让患者了解生育支付政策和支付范围内的药品、检查和治疗项目内容。二是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执行生育保险诊疗规范。做到在患者监督下“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同时,防止过度医疗,减轻生育保险患者的负担。3.正确引导和分流产妇就近选择具有资质的一级、二级医疗机构进行分娩,以减少向三级医院扎堆的现象,这也是降低生育费用的一条途径。

(三)加强调查研究,为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提供参考在逐步加大对上传数据审核力度的同时,应加强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定期和定点医疗机构及患者进行沟通,深入了解实际问题,广泛听取参保人及医务工作者的合理化建议,并及时反馈上级部门,为完善生育保险政策提供参考,提升生育保险政策运行的科学性。

(四)建立长效约谈机制,加大医保管理力度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建立长效的约谈机制,及时纠正医保违规行为,对整改不到位的医院暂缓支付,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医疗行为。

(五)细化和完善生育保险支付标准,扩大生育保险按项目支付病种范围建议依据医院不同级别制定生育保险定额支付标准,依据实际情况拉开不同级别医院的支付档次,缓解结算差额两极分化的状况。扩大生育保险按项目支付的病种范围,解决疑难重症患者充分合理享受生育保险的权益,减轻医院和个人的经济负担。细化生育保险定额支付项目,将滞留流产等常见病种单独列出并合理制定相应支付标准,推进生育保险向精细化、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4篇

女职工要想享受领取女职工生育保险统筹金的待遇就必须要达到计划生育要求。结合事实来看,现行的参与生育保险的企业里面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最大,相对而言,集体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所占的比重很小,妇女的生育权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受到平等的、普遍的重视。生育保险的互济互助能力受到直接影响的原因为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还需要加大力度来拓宽。从国际的视角来看,发达国家的生育保险的覆盖面基本上无一例外地都将全体妇女囊括在内。诚然,结合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来考量的话,要想快速地建立健全让全体劳动者都享受到生育保险的制度是存在着很多实际的困难的,目前能够做到的就是随着经济的持续飙升来循序渐进地堆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进行拓宽。

二、改善我国企业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真正做到以“以支出来决定收入,收入支出基本平衡”的原则为依据目前省制定的相应的百分比费率或生育保险1个百分点的费率,相对于我国目前的已经降低了的生育率而言超出了标准,实在是需要以“以支出来决定收入,收入支出基本平衡”的原则为依据,把剩下的保险的费率限制到一个比较低的标准。比方说,我国上海市经过修订后的生育保险模式提出了详尽的规定,将用人单位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的比例从以往的0.8个百分点下调到0.5个百分点,并且在缴纳城镇生育保险费的同时,将用人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比例由22.5个百分点下调到22个百分点。此种措施不仅使生育保险统筹基金缴费结果显示出来,还使用人单位的缴费负担得以减轻,还在节省了单独征收生育基金管理成本及人员的同时,使生育保险基金征缴困难的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

(二)将生育保险的立法层次提高我国各地现行的生育保险主要是按照各地区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一九九四年劳动部制定的《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来制定的。我国生育保险工作人员、全国政协代表以及人大代表正在提倡把全国所有的生育保险法律一一设立起来,用这个来作为保护妇女就业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凭证。现行的各地实行的生育保险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行政规章与法规受限于刚性的法律强制力,缺乏法律效力。与此同时,为了减少与避免法律法规出现不协调与相冲突的内容,要对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立法协调同法律冲突的研究。譬如说《女职工劳保规定》与《女职工劳保规定试行办法》之间存在着有关待遇规定方面的差别。由于收到了同一规范的规定保准的限制,这种有差别的待遇规定与生育医疗津贴在践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棘手的问题使得实际操作陷入了困境。

(三)社会统筹机制创立生育保险费用现如今要想在我国将生育保险社会统筹个人缴费的操作践行起来显得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是由于跟欧洲联盟成员国比起来,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上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生育费用有必要通过企业和社会“两手抓”的方针来实施,就政府来讲,其职责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政府不仅要采用税收优惠的方式支持生育保险,还要做到的是每年从财政收入里面拨出一定比例的款项来对生育保险提供支持。此种将妇女生育补偿社会化,由社会共同负担代替企业单独承担的方式,这样一来,当女职工因为哺育、生育问题而给企业经济效益造成负面影响的时候,企业的部分损失能得到适当的弥补。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则是政府同企业各自应当负担多少。一旦要继续将让企业来全权承担保险费的交纳制度延续下去,国家在收缴利税跟提取福利基金的时候就有必要把区别对待不同性别的职工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为了保障女性劳动者在生育期间的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2005年8月天津市政府根据《劳动法》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了《天津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规定》,天津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正式建立。经过多年的实践运行,生育保险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天津市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覆盖该市行政区域内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镇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包括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其他城镇社会组织及其职工)[1]。本次研究的A工厂是位于天津市的一个普通电子产品厂,属于城镇类企业,有员工500人左右。本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对该工厂职工的基本状况,及其对生育保险的了解状况以及对个人缴费模式的意见三方面做了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整理。(1)从受访者的年龄状况看,18—30岁之间居多,有160人,占83.58%,说明该工厂的女性劳动者较年轻,多数为育龄期女性。(2)从受访者的生育状况看,有90名受访者未生育,占受访者的46.15%,105名受访者有子女,占受访者的53.85%。(3)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看,受访者的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其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占33%,仅有8%的女性劳动者的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4)从受访的女性劳动者对生育保险的认识程度看,由于生育保险是小险种,劳动者对它的关注度比较低,只有8.71%的女性受访者对生育保险比较了解,38.97%的女性受访者对生育保险不太了解。(5)从生育负担对生育者生活的影响看,在对105名已生育的女性受访劳动者的调查中发现,生育保险对生育者及其家庭非常重要。在关于生育费用是否对生活产生压力和影响的调研中,有89.52%的受访女性劳动者感觉产前的检查费用和生育手术费、医药费较高,对生活水平有很大影响,仅有10.48%的受访者感觉对生活的压力不大。(6)在关于生育保险对接生医院选择的调查中,有66.67%的受访生育者表示没有生育保险,接生和检查的医院选择会受到影响。有26.6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生育保险,接生和检查的医院选择不会受到影响。

2天津市A工厂女性劳动者生育保险存在的问题分析

2.1生育保险缴费率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女性摆脱家庭主妇这一角色的束缚,承担着生产和生育两方面的角色和责任。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了各种法律、法规保护女性劳动者合法权利,其中生育保险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保护女性劳动者在孕期享有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可是女性劳动者的这项权利实施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根据对A工厂职工的走访调查和问卷分析,38.97%的女性受访者对生育保险不太了解。对105位已经生育的女性职工的访谈调查中,得知该工厂的女性劳动者享有产假,但是没有生育津贴,即不享有带薪产假。问及单位是否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时,单位给职工的说法是工作满半年之后缴纳社会保险费,至于缴纳的是哪几种社会保险,职工都表示不清楚。生育保险是国家给予女性劳动者在生育时享有的特殊照顾。根据我国《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生育保险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职工不缴纳生育保险费。由此推知,生育保险缴费率低的责任在用人单位。

2.2生育检查费用较高国家对孕期妇女分娩时医疗保险方面的补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生育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育费用问题。对于一些家庭来说,生育费用仍然给家庭的经济生活带来负担,从而影响孕妇检查的项目数量和分娩时的医院选择。根据笔者对该工厂的调查,有89.52%的受访女性劳动者感觉产前的检查费用和生育手术费、医药费较高,对生活水平有很大影响,仅有10.48%的受访者感觉对生活的压力不大(数据来源于表3)。有66.67%的受访生育者表示没有生育保险,接生和检查的医院选择会受到影响。有26.66%的受访者表示没有生育保险,接生和检查的医院选择不会受到影响(数据来源于表4)。

2.3生育与失业并存生育群体生育与失业并存现象普遍。在对该厂女职工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期间,笔者了解到,该厂的女性在打算生育或者知道怀孕后,通常会主动选择辞职,怀孕期间几乎不从事工作。根据笔者的调研,该厂的女性劳动者在怀孕后大都会选择辞职,原因之一是其所从事的工作通常为体力方面的劳动,且工作时间和工作强度,都不是怀孕期的女性劳动者能够承受的。加之,该工厂的电子产品存在辐射对胎儿的发育不利,考虑到下一代的健康,只能放弃工作,在家里等待生产。所以,对文化技能较少的女性劳动者而言,生育就意味着不能继续工作,同时也使家庭的收入减少和检查费等方面的经济支出无法承受。

3天津市A工厂女性劳动者生育保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立法责任设计存在不足我国《社会保险法》的颁布实现了社会保险权利的法律化。但是社会保险权利,尤其是生育保险权利的实现,必须使法律规范从应然状态过渡到实然形态,这就要依赖生育保险的实施与运行。“无救济即无权利”这一古老的法谚是对权利保障精义的提炼,其基本含义是指当社会成员就各自的“应得”“应有”发生争执,或当法定的资格、利益、权能或主张遭到否定时,能够诉诸裁判,获得救济[2]。所以女性劳动者生育保险权利的实现,不仅取决于权利本身,还要依靠权利的救济途径的畅通。根据本研究数据的分析,笔者认为,《社会保险法》“法律责任”一章的规定存在不足,致使女性劳动者的生育保险权利得不到有效的救济。

3.2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的冲突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生育保险的缴费主体是用人单位,所以用人单位的缴费意愿也就是社会对职工生育保险的态度。笔者在调查该工厂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和理由时,用人单位给出了两种理由:其一是思想方面,该工厂的工人流动性较强,多是农民工或者城镇低收入、低技能者,工作时间多为半年到两年,该工厂认为没有必要为她们缴纳生育保险;其二是由于市场的多变性和风险性,该工厂资金运转存在困难,缴纳社会保险费会增加该厂的经济负担,不利于该工厂的生存和发展。

4完善我国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的建议

4.1加快健全生育保险制度《社会保险法》对生育保险的规定,为生育保险的制度建设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但《社会保险法》中对生育保险的规定仅有四个条文,内容有待细化完善。《社会保险法》中的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都有相关的具体政策规定,规制医疗与工伤保险的实施和运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同时也为健全生育保险制度提供了借鉴。迄今为止,世界上建立生育保险法律的已有100多个国家,《保护生育公约》(第183号)明确了生育保险适用的范围。根据本次的调研显示,生育保险作为社会保险法中最小的险种,经常容易被忽略,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保险时经常选择性地缴纳,致使女性劳动者的生育权利被忽略。所以,笔者建议在生育保险改革中加快健全生育保险制度的进程,使女性劳动者的生育权利得到保障,以有利于执法机构的统一执法,从而有效保障女性职工的权利。

4.2明确政府责任女性劳动者生育保险权利的实现,需要政府各部门的统一配合和监管,加大对违反生育保险缴费等的处罚力度,促使用人单位形成守法意识。虽然当前我国的生育保险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上,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还没有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方面还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教育宣传力度。在本次调研中,受访者对于政府劳动等主管部门和企业的看法和建议大多为:希望用人单位按着法律的规定为其安排休假和缴纳保险,希望政府等劳动主管部门加强对企业的法制教育,让妇女得到应有的尊重。由此可见,政府在生育保险的完善和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女性劳动者的生育保险权利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

4.3增强企业守法自觉性和职工的维权意识我国生育保险制度规定,企业是生育保险费的缴费主体,职工是权利的最终受益者。在企业的意识里,社会保险的各个险种,生育保险是小险种,尤其没有女性劳动者的企业,觉得不应该缴纳生育保险。在本次研究的调研中,女性劳动者对于生育保险的认识也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女性劳动者有获得生育保护的权利。少数的女性劳动者文化程度较高,知道自己的权利,但是在行使权力时很被动,希望企业主动为她们交纳保险,或者希望政府劳动等主管部门督促监督企业履行职责。由此可见,法律的强制性可以使义务主体主动履行职责,但主动履行和遵守的前提是要对法律的指引教育作用有所了解,守法才能“守”得其所。因此,政府劳动部门要加大生育保险政策、法规的监管力度,如开设免费的女职工维权法律咨询和投诉举报平台,增强女性劳动者的主动参与意识,尤其要在民营中小企业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出自觉守法的社会氛围。

生育保险直接关系到生育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的人口质量和素质,事关重大,不可等闲视之。生育保险不仅减轻了生育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减轻了他们的精神压力,有利于整个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6篇

生育保险制度作为国家维护妇女在生育期的各种权益的制度,受到广大学者们的关注。随着近年来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在职场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生育保险作为维护职业女性在生育期间的权利和享受各种福利待遇,甚至在保障女性平等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这一热点问题,学者们着重研究生育保险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则是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角度分析生育保险制度,剖析生育保险制度在提高妇女地位,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历史沿革

中国的生育保险制度发展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生育保险。1951年2月23日政务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草案)》具体规定了生育保险的保障对象是企业女工人和女职工,这标志着生育保险制度的正式提出。1953年颁布《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及1955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女工作人员生产假期的通知》中规定了机关单位的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具体内容,这标志着生育保险制度在中国的正式确立。(2)计划经济时期的生育保险。生育保险由国家统一承担转型为单位独立承担,各单位只对本单位的女职工负责,生育保险覆盖范围也由大范围的多种工人覆盖面缩小为仅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女职工。(3)改革开放后的生育保险。单位独立承担的生育保险逐步转化为社会承担,1988年《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将生育产假由56天增加到90天,并对妇女就业、产假工资、生育补助、预产期生育费用及其他福利等作了详细规定。1995年国务院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中明确提出了到20世纪末在全国城市基本实现女职工生育费用社会统筹的目标。2010年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确立了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基本模式,为生育保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础。

三、研究生育保险制度的现状

潘锦棠等学者指出生育保险制度是针对孕妇及产妇的劳动保护制度,它对于促进女性就业与计划生育具有潜在的作用,如实施节育(包括绝育)措施的各项费用、独生子女费、女性休假、独生子女母亲延长的产假等。研究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陈英等学者认为生育保险制度存在局部地区相对独立的改革及立法滞后的问题;林绿梅等学者指出,生育保险制度仅针对城镇职工,而忽略了农村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并进一步指生育保险制度仅针对从怀孕到孩子出生1年期间提供的风险保障,相对于其生育家庭所面临的生活风险,并未起到应有的保障作用。研究国外生育保险制度。主要包括:覆盖范围方面,少数国家或地区对享受生育保险的资格没有规定限制条件,只要该妇女是该国公民,就有资格享受生育保险,但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提出一些限制,如对居住权有一定要求等;产假方面,60%以上的国家达到3个月,20%以上的国家达到4个月到半年等。生育津贴方面,大多数国家规定为原工资的96%。

四、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男女之间的差异不是因为是男女的生理特征而自然产生的,而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影响下,男女形成了性别规范、性别角色以及两性不同的行为方式。该理论认为,妇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都由女性的生理所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反映中形成的。

五、社会性别视角下对中国生育保险制度的分析

从社会性别视角对生育保险制度进行分析,找出隐藏在生育保险制度内部的社会性别问题,这对于加深两性社会需求的认识,对从制度上更加平等地满足两性社会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覆盖面问题。中国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对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女职工,而对于非正规就业妇女(如:个体户、家庭保姆、钟点工、临时工、非全日工等)和农村妇女的生育保险并没有涉及,使得这部分群体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201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明确将职工未就业配偶纳入适用范围,但覆盖面比较窄,而且已经实行企业职工生育费用统筹的地区,相当比例是县级统筹,统筹层次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育妇女待遇稳定和平等就业。休假问题。生育休假包括母育假、父育假和育儿假。在中国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中明确规定出怀孕妇女的正常产假为90天,分产前假和产后假两个部分,但却没有任何相关的条例规定男性享有假期权利。这是因为女职工在休产假的过程中所造成职位的临时空缺和工作的积累,大部分企业会将这部分积累的工作交给男职工完成。这与中国人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关,绝大多数人认为生育是妇女的天职,甚至认为从女性怀孕到分娩这段时间内应有女性完成,男性并不需要过多的参与。但是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来分析,女性主要承担生育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要承担全部的生育责任。生育责任主要是哺育和照顾子女,对于男性和女性所负生育责任的不同界定会对社会政策的制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是社会赋予女性的角色定位和社会期待,并不是女性的义务,男性在生育过程中角色的丧失,一方面会造成女性生育成本的增加,增加女性心理压力以及生育风险,甚至会影响婴儿性格的形成;另一方面这更加重了男女两性传统分工,将女性承担所有的生育行为。生育津贴问题。中国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中,更是忽视了对男性的补助,这与人们早已形成的性别刻板印象有很大的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于男性在女性生育过程中所起到作用的忽视,以及人们对男女两性社会性别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忽视。生育医疗保障问题。中国现行生育保险制度中,女职工生育的检查、接生、手术、住院和医药等费用是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但超出规定的医疗服务费和药费由职工个人承担。女职工出院后,因生育引起的疾病的医疗费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于其他疾病的医疗费,按照医疗保险待遇的规定办理。但据调查显示,中国有78.5%的妇女在经期没有受到特殊保护,40.1%的妇女在孕期没有受到特殊保护,25.6%的妇女在哺乳期没有得到特殊保护。这对于体现女职工生育社会价值和保护母子健康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六、小结

虽然中国的生育保险制度在维护妇女权益、提高妇女地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通过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生育保险制度四个方面的内容发现其仍存在着对两性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在生育休假方面对男性社会性别角色的忽视,从而增加了女性生育风险以及生育成本的增加,并从制度层面上加重了男女两性传统的性别分工。所以,我们应当考虑男女两性生理性别的同时,更应该考虑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重视男性在女性生育过程中以及在家庭抚养婴儿过程中的作用,淡化性别刻板印象,从而促进两性平等相处,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7篇

纵观我国公共政策,可以看到决策者、实施者在制定、实施公共政策时,通常会考虑到它所导致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影响,还会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但一般不会考虑该政策对性别产生什么影响。如果大多数妇女被排除在公共政策关注范围之外,不能从公共政策中受益,那么这种公共政策显然是不公正的和畸形的,也违背了公共政策的本质与目标。因此,对公共政策的分析必须考虑到性别因素,必须运用社会性别理论进行分析,这将有利于我们发现很多看似性别中立的法律、政策中潜在的社会性别盲点与偏见,有利于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性别公正的政策建议,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能够为不同性别的人们在发展、教育、健康等方面提供公正的待遇和机会。

二、生育保险制度中的社会性别问题

生育保险制度对于女性生育、女性就业、性别平等、人口再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从社会性别视角审视生育保险制度,发现其还存在很多社会性别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生育保险中政府责任的履行尚不充分

虽然生育保险在《劳动法》中同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四个险种并列,但由于生育保险在五大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中无论从资金规模上还是从受益对象上都属于小险种,在社会上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再加上社会及企业对女性的生育价值未给予充分的尊重与重视,因此生育保险政策在制度及具体执行中是最被忽视的。近年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逐年递增,2012年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已经达到1.5亿人,尽管这样,也仍只有当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38.5%,这种状况与生育保险“一手托两命”重险的地位很不相称。另一方面,生育保险的财政责任正在逐步扩大,但仍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筹措生育保险资金,使得生育保险难以脱离企业职工福利的束缚。

(二)生育保险覆盖面窄,享有率低,积累率高

我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由2001年3455.1万人增长到2011年13892万人,增到了4倍多,享受待遇的人数由2001年的24万人增长到2011年的265万人,增长了近11倍,这两个数据都说明我国的生育保险有了巨大的发展。然而,我国生育保险中享受待遇人数仍然比较少,到2011年,参保人数为13892万人,而享受待遇的人数仅为265万人,享受待遇人数占参保人数的比例仅为1.9。其中,非正规就业妇女、农村妇女生育的社会价值依然没有受到承认与保护。

(三)不完善的生育保险制度无法保护女性平等就业权

由于生育保险制度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使得生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公平就业。通过立法的形式来确保男女两性的平等就业权,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大趋势,针对于目前女性受到的就业歧视问题,我国相关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其中很多是指造成女性就业障碍的生育产假问题。生育保险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基金,而企业的趋利性是不可以改变的,为了减少女性生育保障给企业带来的人力、财力的消耗,很多企业尽量少招收或不招收正式女性员工来规避支出;还有一些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招用女工时,刻意规避其生育期;更有个别企业私自规定工作期间不准怀孕、生育,否则解除劳动合同。这都侵害了女性平等就业权,不利于女性就业。要想真正保证女性能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就要使生育保险制度摆脱性别中立的思想框架,将社会性别机制引入生育保险政策的制定过程。

(四)男性生育角色被忽视,生育责任强调不足

由于女性的生理特点,使得女性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扮演着比男性更重要的角色,同时她们在这一过程中也是需要予以特别保护的弱势对象。因此,长期以来生育保险制度都强调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作用,成为生育保险的对象,而男性在生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除了生育假期外,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生育保险的生育津贴都是给予母亲的,父亲基本上享受不到,这对于妻子没有工作的家庭来说是不公平的。因为丈夫所在单位缴纳了生育保险基金,丈夫也就参加了生育保险,但他却因妻子没有工作而无法享受保险。大多数人认为,生育仅仅是女人的事情,作为丈夫或父亲的男人无须承担太多责任。目前我国与生育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少从男性责任的角度来考虑生育保险和生育行为,这些不仅不能改变传统的性别分工,而且从制度层面加强了这一分工,使女性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生育责任,强化了“生育是女人的事”、“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观念,不利于从公平公正意义上全面维护妇女的权益。

三、建设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生育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实现生育保险政策的性别公正

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生育保险政策中还存在着很多性别盲点,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缺乏社会性别视角,因此必须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在生育保险制度建设中将社会性别观念纳入主流,增强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的性别敏感能力,使他们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注意到性别之间的不平等与女性的特殊需求,采取措施与行动来推进性别平等,保护女性的合法权益。

(二)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全民生育保险

生育保险作为对女性为主承担的人口再生产社会价值的社会补偿机制,理应具有普惠性和均衡性,理应体现社会保险法覆盖全民的基本原则。当前,应根据我国经济所有制结构、人员就业形式、职工队伍构成等发生的深刻变化,逐步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分阶段将农民工、个体从业人员、家庭雇工等纳入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使生育保险真正惠及全体职业人口。虽然现有的职业女性保险在鼓励妇女就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生育不只是职业女性的事,而是所有女性都承担的社会责任。因此生育保险不应只针对职业妇女,所有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育龄妇女都应有权享受。建立全民生育保险将是制定生育保险制度的终极目标。

(三)科学管理生育保险基金,建立企业参与保险激励机制

首先,要确定合理的基金收缴比例,在保障妇女生育权益的前提下,减轻企业负担,可以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管理基金的收支。其次,将生育保险工作纳入法制化管理,使得企业能监督到基金的使用,对未执行生育保险的企业进行法律规制。企业作为生育保险的缴费主体,其参与生育保险的积极性是这项社会政策成功的关键。建议对女性就业达到一定比例、继续聘用产后女性的企业,给予经济补偿,从而彰显生育保险制度减轻企业生育负担、促进女性平等就业的政策成效,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四)肯定男性生育角色,强化男性的生育责任

传统观点认为,生育是女性的责任,因此各类生育服务的对象也只局限于女性。其实,生育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口再生产,把繁衍后代、推动社会前进的责任压在女性身上是不合理的,男性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享受生育保险不能仅仅以参保女性为对象,而应以家庭为单位,将妇女的生育看作是家庭人口的再生产,参保者无论男女,都有同等享受生育保险的权利。父育假不仅仅是男性实现生育责任的体现,同时也是男性生育权利的体现。男性有权利也有义务承担育儿责任。从法律上肯定男性的生育角色,这有利于男性在生育过程中和抚育孩子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有利于母婴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和睦。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保险;一体化;生育保险

一、我国城乡生育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户籍制度的原因,造成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呈现二元化发展趋势。目前在大多数农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因生育所产生的费用绝大部分都由家庭承担,国家所提供的生育补助微乎其微,而且在生育保险制度执行方面仍然处于碎片化管理阶段。农村生育保险制度是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的背景下,为限制农村人口快速增长所提出的一种农村妇女保障政策。从目前农村生育保险发展现状来看,农村生育保险制度对农村生育妇女的保障水平还比较低,并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妇女生育保障的生育基金,虽然根据相关规定,国家能对部分生育费用给予报销或者补偿,但仅限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妇女,其他农村妇女因生育所产生的医疗费用仍然以自费为主。

和农村生育保险体系相比,城镇居民生育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但仍然处于试点阶段。在生育保险的审核、定点医疗机构的结算方式等方面,城镇居民生育保险和农村生育保险基本一致,二者主要的区别在于个人自付的比例不同,对于农村妇女来说,根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规定,并没有特定的生育基金承担农村妇女生育的医疗费用或对其中一部分进行报销,而城镇居民生育保险则根据参保对象的性质划定不同的个人自付比例,如对职工生育保险采取的是100%报销,职工生育医疗费用是零自付,城镇居民生育医疗费用自付比例则因就医医疗机构级别不同而有所区别。综合来说,农村生育保险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育保险事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发展对保障农村妇女权益、推动城乡社会保险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社会保险一体化的城乡生育保险整合对策

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社会保险一体化具体包括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社会保险的一体化过程以及城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整合,其目的在于通过城乡之间社会保险和设备保障方面的协调发展推动地区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从社会保险一体化角度对生育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进行整合具体涉及本地区和外地区城镇户籍、本地区和外地区农村户籍,对所有纳入生育保险体系的人员,不分地区进行平等对待,以缩小城乡之间生育保险待遇的差距。具体而言,社会保险一体化背景下实施城乡生育保险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优化生育保险制度目标,兼顾不同人群,体现公平原则

公平是整合城乡生育保险制度的最根本原则,推行社会保险一体化应赋予不同户籍、地址、性别的群体以相同的参保资格和享受保险待遇的权利,为此,应进一步优化和调整生育保险制度的目标,以公平作为生育保险制度的最高目标,兼顾不同的群体,建立统一的标准,同时开辟多种渠道方便城乡居民参保。

2.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整合生育保险的申领条件

传统的生育保险制度往往以户籍性质作为评判生育保险范围的标准,社会保险一体化背景下对城乡生育保险的整合必须将是否生育作为对象是否享受保险待遇的标准,进一步扩大生育保险的地区覆盖范围,为城乡生育女性提供同等水平的生育保险待遇;另一方面,对于生育保险的申领条件,不考虑户籍性质,应制定统一的申领资格划分标准,以避免对农村户籍群体政策的投机行为。

3.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重视非正式制度安排,推动城乡社保制度均衡发展

生育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强制社会保险的本质。在城乡社会保险一体化进程中,生育保险非正式制度对减弱城乡社会保险二元化趋势,缩小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应结合社会具体需求,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充分重视生育保险非正式制度的安排,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的均衡发展。

4.加大生育保险制度执行力度,完善生育保险制度风险控制和监督机制

完善统一的生育保险制度的贯彻实施需要不断加大生育保险制度的执行力度,并在基础上不断完善保险制度体系的风险管控能力和对单位、雇主的监督机制。生育保险制度风险控制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就是取消各种形式的单位自保模式。制度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对用人单位的监督和对灵活就业雇主的监督,目的在于保证生育保险制度能够顺利的实施。

参考文献:

[1]任婷瑛.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49-50.

[2]周云.构建农村居民生育保险制度的探索——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视角[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4.

[3]黄显官,王敏,彭博文.完善我国生育保险制度的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2015(7):33-34.

[4]王梦婷,万梦云.社会性别视角下生育保险制度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分析——基于武汉市的调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9):62-63.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妇女;就业机会平等;法律促进;生育保障

近些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入,就业机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用工权力的下放,而相应的法律和监督机制却没有跟上,给妇女平等的就业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此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妇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状

我国虽然已经从立法和行政执法等方面为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上的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妇女就业难目前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妇女的就业机会和从事职业的岗位往往比男子要少,较男性承受更大的压力。许多女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遇到性别歧视问题。据2002年江苏省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其中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性别歧视”成为女大学生求职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障碍,[1]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7年3月,《济南时报》与山东人才网联合推出“女大学生求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认为性别歧视“比较严重”的占52.8%,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和2.8%。[2]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回避《劳动法》中关于不得辞退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妇女的规定,不愿意雇佣妇女,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目前,妇女与男性之间在就业状况上有着显著差异,妇女就业率比男性低17%,而失业率更是比男性高1倍。在40至49岁年龄段的妇女中,每3人就有1人失业,就业和再就业形势最为紧迫。而对于处在最佳劳动年龄的30至39岁年龄段的妇女群体,失业或待业的比例高达25.5%。妇女失业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从学校毕业不久的2l至29岁年龄段出现了14.4%的失业妇女。[3]232。总之,目前我国妇女谋求职业时受歧视的现象相当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企业竞相压低人工成本,职称论文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如果没有足以遏制就业歧视的对策,对妇女的就业歧视就会日益严重,这将直接危及妇女的劳动权。劳动权是实现妇女生存权、参政议政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如果妇女的就业权不能实现,将直接危及其生存权,生存权没有保障,其他人权将失去根基。[3]234

二、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妇女就业成本比男性高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约l300万人,2005年新增劳动力、复员转业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需要就业人员约l100万人,两者相加,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能够安排的只有1000多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是14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几类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相当大。就业机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劳动力过剩的状态使得劳动力“买方市场”长期存在,劳动者由此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男性劳动者来说,妇女劳动者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妇女孕期、产期和哺乳期随意辞退女职工,同时应给予产假,并依法支付产假期间的工资。这样,对雇主而言,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其成本:首先,女工休假期间既不创造价值,却要依法享有一定的工资.这相应增加了其成本;其次,在此期间,原有的职位必须有其他人来填补,这既要付工资,又有可能要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而雇佣男性就不会存在这一问题。所以,为避免成本增加影响利润,企业就会尽量减女的雇佣。[4]150-151

(二)保护性劳动立法中存在着性别偏见

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工作总结国家制定了很多专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法律,比如,《劳动法》第59条、《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规定了妇女禁忌从事的一些劳动;还有《劳动法》和一些法规中关于“四期”保护的规定。这些规定限制妇女在经期从事某些工作,有些法律则是有关孕妇夜班和休息的规定。法律禁止妇女从事某些对身体有难度的工作。妇女不得从事对身体有害的工作,支撑这些法律的原理认为,妇女不像男性那样在生理上那样适合同样的工作机会。于是,通过法律设防以阻止妇女进入传统上非妇女从事的职业。这些法律法规的确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保护女性劳动者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走向了市场,从政府统管一切走向了企业拥有很大的自。当企业在计算自己的成本的时候就会觉得雇用女性职工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而且还要提假、哺乳时间和一些特别措施。因此在录用时更偏好于男性,把妇女置于劳动市场的不利位置。在经济和政治转型期,要求雇主给妇女提供特别照顾的责任转换成了雇主雇佣妇女的障碍,当对劳动力需要降低时,它又成为雇主裁减女雇员的诱因。更进一步的是,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实施这些法律的机制,推行这些法律只会增加妇女在寻求雇佣时的负担。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关注中国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妇女的经济状况,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妇女过度保护而不是提供平等的机会,会形成妇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额外障碍。

(三)生育保障制度滞后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生育保险制度,在维护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保护女职工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传统的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建立在企业或单位保障的基础上,女职工各项保险待遇完全由企业或单位来支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女职工的生育价值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背离,客观上造成了女职工集中的企业与女职工较少的企业负担不均,把本应社会共同承担的“生育”成本,完全由单位来承担,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早在1994年底,劳动部就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开始生育保险社会化改革,但是进展十分缓慢,社会统筹覆盖范围有限,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相比较,同期生育保险参加的人数较少。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也较低,基金无法在大范围调剂,使生育保险难以起到互助互济、均衡负担的作用。其中有些条款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待遇规定不一致。而且因其在执行中存在支付水平过低、结余过高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反而造成有些企业和女职工负担加重,影响了生育保险作用的发挥,企业不愿招用女工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当前,生育保险制度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四)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妇女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英语论文性别是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具有自然属性,而社会性别具有社会属性。世界各国的人们对妇女和男性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性别意识。在中国,遗留的封建意识和长期的计划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如“三从四得”、“男尊女卑”影响,使很多人认为妇女就应该依附于男人,“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这些观念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它严重的阻碍着妇女与男性平等的步入社会就业领域。

三、关于促进妇女就业机会平等的法律应对措施

(一)严格实施现行的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使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国现行的有关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有待于完善,但毕竟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为主体,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在内的初步保护妇女平等就业权为主体的促进男女就业平等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和男子一样的劳动就业权。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该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法律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严格实施现行的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严格遵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行政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并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广大妇女对相关法律的了解,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妇女遭受就业歧视的不良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二)转变立法思路,修改现行立法中不利于妇女就业的有关规定,并增强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关于两性就业平等的立法依据仍主要局限于强调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生理性别差异,将妇女置于弱者的保护地位,轻视基于社会性别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生产活动对人们体力的需要减弱,对智力需求不断加大,从而使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劳动过程中逐步缩小。因此,要建立两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首先要转变立法思路,将对妇女的偏见置于一边,从提供和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着手,消除立法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如放弃对女性进入某些行业的强制性禁止规定,赋予女性自主选择权。在宪法和以后的民法典中重申男女平等、平等就业权的基本人权地位;其次还可以在立法中补充男性的家庭责任。抚养小孩、关心老人、照顾家庭是全社会男女共同的责任。与家庭和孩子有关的福利不应只针对女性规定,而应同时针对两性规定。中国的劳动法赋予了女性很多福利政策,如产假和哺乳假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建立哺乳室、幼儿园及托儿所等设施。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立法者将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理所当然地加到了女性的身上,通过法律形式把用人单位建立托儿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强加于女性。结果,用人单位认为这些设施的建造成本是女性所带来的,自然就不愿意雇佣女性,女性成了这种保护性立法的牺牲者。

(三)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

妇女的生育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行为,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有利的社会行为。留学生论文妇女生育行为的这种社会性,以及女职工因生育行为可能给自身劳动生涯带来的各种劳动风险,客观上要求所有企业均衡地承担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收的女职工福利保障费,要由所有企业共同负担,这样聘用女工的企业就不会因为负担女职工的福利费用而比其他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也可以按累进办法给聘用女职工的企业适当的税收减免。企业聘用女职工越多,享受的税收减免也越多,并把这一条款纳入税法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人单位对妇女的排斥心理。而在社会化统筹生育保险的条件下,企业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价男女雇员的劳动能力,有助于实现男女就业机会的平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妇女运动的发展,妇女生育正在被确认为社会总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将它纳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之中,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对生育保险制度进行确认,该法新增的第29条规定:“国家推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与生育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是生育保障体系改革的核心,国家应尽快制定《生育保险条例》或出台《社会保险法》,以生育保险改革带动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逐步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体系。

我国妇女的平等就业权利在实现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问题,随着劳动力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自和所有制的多元化,劳动力市场中的性别歧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除严格实施现有法律,加强立法,从法律的角度来保障与促进妇女平等就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妇女的整体素质,转变传统性别观念。使各种保护力量和保护方式系统化、制度化,然后形成一种社会合力,以实际行动来进一步落实对妇女就业权利的保护,为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霞.试论我国妇女就业杈的法律保护[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04.108.

[2]热点关注:《就业促进法》能否破解女性求职难[EB/OL].(2007-05-23)[2007-09-19].http://business.sohu.com/2007-05-23,n250186026.shtm1.

[3]北京大学法学院妇女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中国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生育保险论文范文第10篇

一、我国妇女就业机会不平等的现状

我国虽然已经从立法和行政执法等方面为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提供了制度和组织上的保障,但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妇女就业难目前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妇女的就业机会和从事职业的岗位往往比男子要少,较男性承受更大的压力。许多女大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都会遇到性别歧视问题。据2002年江苏省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拒绝,其中34.3%的女生有过多次被拒绝的经历。“性别歧视”成为女大学生求职中的首要的和最大的障碍,[1]而且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007年3月,《济南时报》与山东人才网联合推出“女大学生求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认为性别歧视“比较严重”的占52.8%,认为“不太严重”和“不存在”的分别占44.4%和2.8%。[2]许多用人单位为了回避《劳动法》中关于不得辞退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妇女的规定,不愿意雇佣妇女,或者在雇佣时对男女求职者采取不平等的标准。目前,妇女与男性之间在就业状况上有着显著差异,妇女就业率比男性低17%,而失业率更是比男性高1倍。在40至49岁年龄段的妇女中,每3人就有1人失业,就业和再就业形势最为紧迫。而对于处在最佳劳动年龄的30至39岁年龄段的妇女群体,失业或待业的比例高达25.5%。妇女失业出现年轻化的趋势,从学校毕业不久的2l至29岁年龄段出现了14.4%的失业妇女。[3]232。总之,目前我国妇女谋求职业时受歧视的现象相当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企业竞相压低人工成本,职称论文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加剧,如果没有足以遏制就业歧视的对策,对妇女的就业歧视就会日益严重,这将直接危及妇女的劳动权。劳动权是实现妇女生存权、参政议政权和发展权的重要保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如果妇女的就业权不能实现,将直接危及其生存权,生存权没有保障,其他人权将失去根基。[3]234

二、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妇女就业成本比男性高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市场的主要矛盾。中国是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国现有下岗失业人员约l300万人,2005年新增劳动力、复员转业军人、高校毕业生等需要就业人员约l100万人,两者相加,城镇需要安排就业的人数多达2400万人,按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在现有经济结构状况下,能够安排的只有1000多万人,年度供大于求的缺口是1400万人左右。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这几类矛盾交织在一起,使得解决就业问题的难度相当大。就业机会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劳动力过剩的状态使得劳动力“买方市场”长期存在,劳动者由此处于弱势地位,相对于男性劳动者来说,妇女劳动者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因为特殊的生理原因,《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在妇女孕期、产期和哺乳期随意辞退女职工,同时应给予产假,并依法支付产假期间的工资。这样,对雇主而言,将从两个方面影响其成本:首先,女工休假期间既不创造价值,却要依法享有一定的工资.这相应增加了其成本;其次,在此期间,原有的职位必须有其他人来填补,这既要付工资,又有可能要支付一定的培训费用,而雇佣男性就不会存在这一问题。所以,为避免成本增加影响利润,企业就会尽量减女的雇佣。[4]150-151

(二)保护性劳动立法中存在着性别偏见

基于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工作总结国家制定了很多专门保护妇女劳动者的法律,比如,《劳动法》第59条、《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和《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的规定》,规定了妇女禁忌从事的一些劳动;还有《劳动法》和一些法规中关于“四期”保护的规定。这些规定限制妇女在经期从事某些工作,有些法律则是有关孕妇夜班和休息的规定。法律禁止妇女从事某些对身体有难度的工作。妇女不得从事对身体有害的工作,支撑这些法律的原理认为,妇女不像男性那样在生理上那样适合同样的工作机会。于是,通过法律设防以阻止妇女进入传统上非妇女从事的职业。这些法律法规的确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保护女性劳动者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从计划走向了市场,从政府统管一切走向了企业拥有很大的自。当企业在计算自己的成本的时候就会觉得雇用女性职工有很多的条条框框,而且还要提假、哺乳时间和一些特别措施。因此在录用时更偏好于男性,把妇女置于劳动市场的不利位置。在经济和政治转型期,要求雇主给妇女提供特别照顾的责任转换成了雇主雇佣妇女的障碍,当对劳动力需要降低时,它又成为雇主裁减女雇员的诱因。更进一步的是,如果没有一个公正的实施这些法律的机制,推行这些法律只会增加妇女在寻求雇佣时的负担。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关注中国高度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妇女的经济状况,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对妇女过度保护而不是提供平等的机会,会形成妇女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额外障碍。

(三)生育保障制度滞后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生育保险制度,在维护女职工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保护女职工身体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传统的生育保险制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建立在企业或单位保障的基础上,女职工各项保险待遇完全由企业或单位来支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女职工的生育价值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相背离,客观上造成了女职工集中的企业与女职工较少的企业负担不均,把本应社会共同承担的“生育”成本,完全由单位来承担,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虽然早在1994年底,劳动部就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开始生育保险社会化改革,但是进展十分缓慢,社会统筹覆盖范围有限,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相比较,同期生育保险参加的人数较少。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也较低,基金无法在大范围调剂,使生育保险难以起到互助互济、均衡负担的作用。其中有些条款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与《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有关待遇规定不一致。而且因其在执行中存在支付水平过低、结余过高等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反而造成有些企业和女职工负担加重,影响了生育保险作用的发挥,企业不愿招用女工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当前,生育保险制度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如何进一步加以完善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四)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

社会性别是指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妇女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英语论文性别是男女之间的生理区别,具有自然属性,而社会性别具有社会属性。世界各国的人们对妇女和男性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性别意识。在中国,遗留的封建意识和长期的计划经济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如“三从四得”、“男尊女卑”影响,使很多人认为妇女就应该依附于男人,“男人以事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这些观念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我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它严重的阻碍着妇女与男性平等的步入社会就业领域。

三、关于促进妇女就业机会平等的法律应对措施

(一)严格实施现行的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使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国现行的有关保护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有待于完善,但毕竟已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为主体,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在内的初步保护妇女平等就业权为主体的促进男女就业平等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都规定了妇女享有和男子一样的劳动就业权。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1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该法第22条第1款规定:“各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立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把法律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严格实施现行的有关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严格遵守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劳动行政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并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增强广大妇女对相关法律的了解,提高她们的维权意识,妇女遭受就业歧视的不良现象就会大大减少。

(二)转变立法思路,修改现行立法中不利于妇女就业的有关规定,并增强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关于两性就业平等的立法依据仍主要局限于强调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的生理性别差异,将妇女置于弱者的保护地位,轻视基于社会性别的平等权利和社会地位的保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许多生产活动对人们体力的需要减弱,对智力需求不断加大,从而使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别,在现实的经济活动和劳动过程中逐步缩小。因此,要建立两性平等就业的法律制度,首先要转变立法思路,将对妇女的偏见置于一边,从提供和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着手,消除立法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如放弃对女性进入某些行业的强制性禁止规定,赋予女性自主选择权。在宪法和以后的民法典中重申男女平等、平等就业权的基本人权地位;其次还可以在立法中补充男性的家庭责任。抚养小孩、关心老人、照顾家庭是全社会男女共同的责任。与家庭和孩子有关的福利不应只针对女性规定,而应同时针对两性规定。中国的劳动法赋予了女性很多福利政策,如产假和哺乳假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女职工比较多的单位应当建立哺乳室、幼儿园及托儿所等设施。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立法者将照顾家庭和孩子的责任理所当然地加到了女性的身上,通过法律形式把用人单位建立托儿所产生的经济成本强加于女性。结果,用人单位认为这些设施的建造成本是女性所带来的,自然就不愿意雇佣女性,女性成了这种保护性立法的牺牲者。

(三)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将生育成本社会化

妇女的生育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行为,更是对国家和民族有利的社会行为。留学生论文妇女生育行为的这种社会性,以及女职工因生育行为可能给自身劳动生涯带来的各种劳动风险,客观上要求所有企业均衡地承担女职工生育保险费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征收的女职工福利保障费,要由所有企业共同负担,这样聘用女工的企业就不会因为负担女职工的福利费用而比其他企业增加额外的负担;也可以按累进办法给聘用女职工的企业适当的税收减免。企业聘用女职工越多,享受的税收减免也越多,并把这一条款纳入税法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人单位对妇女的排斥心理。而在社会化统筹生育保险的条件下,企业能够相对准确地评价男女雇员的劳动能力,有助于实现男女就业机会的平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妇女运动的发展,妇女生育正在被确认为社会总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将它纳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之中,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2005年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以法律形式对生育保险制度进行确认,该法新增的第29条规定:“国家推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与生育相关的其他保障制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是生育保障体系改革的核心,国家应尽快制定《生育保险条例》或出台《社会保险法》,以生育保险改革带动生育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进,逐步建立、健全生育保障制度体系。

上一篇:生育保险范文 下一篇:工伤保险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