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示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7 03:35:35

演示法论文

演示法论文篇1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和实习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见图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际操作,以实际操作促进理论的掌握。理论是演示的依据,演示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奠定基础。演示是实际操作的前提,而实际操作可提高演示效果。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图1 课堂教学、演示实验和实习操作的关系

一、运用演示法,提高教学效果

演示法是指教师把实物、教具陈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和印证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

演示法能使学生对所学对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演示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在进行化油器工作原理的教学中,运用全自动程控彩灯电动电教板进行演示教学,能清楚地说明化油器各装置的工作情况和在发动机各工况下化油器的工作情况。如汽车行驶时,驾驶员猛踩加油踏板,节气门突然打开,且开足(全负荷),此时化油器中的哪些装置在工作呢?若只从理论方面进行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结合全自动程控彩灯电动电教板演示进行教学,可直观地观察到全负荷时的情况,使抽象问题变得直观化。在演示中,引导学生把感知印象转化为理性认识。

运用演示法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一是目的明确,慎重选择教具,切不可哗众取宠。二是有目的地观察。教师要指明学生观察什么和怎样观察。三是预先准备教具,选择适当时机出示教具进行演示。四是演示要同讲解、谈话等结合起来,以利于分析和归纳,作出正确的结论。

二、加强实际操作,提高学生技能

实际操作要求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以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对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情感的陶冶和意志的锻炼都有重要作用。教学中若过于偏重理论,对机修专业课程而言很难达到教学目的。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把理论知识和实操有机地联系起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使抽象问题具体化,理论问题感性化,为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打下紧实的基础,从而达到更好的实际教学效果。

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项要求:

1.拆装实习课前

应大体了解该部分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确究拆装方法,做好工具和场地的准备,按照拆装顺序和要求依次进行。拆装时要注意观察各零件的正确安装方法、方位,否则很易出现漏装、反装、错装,甚至无法装。

2.在实操中

应认真听从教师的指导,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拆装过程中,自始自终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多人进行作业时应注意密切配合,有条不紊地操作。

另外,要教育学生爱护各种仪器、模型、工具和挂图等教具。在实操后应要求学生按规定内容完成实习报告。教师应认真批改实习报告。

三、理论、演示、实操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这类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把理论、演示、实操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讲授汽油泵的工作原理时,充分运用演示教学和加强实际操作,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首先,根据教材讲解汽油泵的构造,接着现场分解一只EQB601型膜片式汽油泵,进行理论与实物对比,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其构造。再利用全自动程控彩灯电动电教板(汽油泵)进行演示教学,清楚的表现出机动泵油时、手动泵油时和燃油高于油平面时汽油泵的工作情况,直观地了解汽油泵是如何吸油和泵油。

此外,如果在汽车构造教学中适当有所选择地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实行动态计算机演示,可以使汽车构造的教学更具直观性、趣味性,教学效果会更好。如在讲发动机的四个工作循环时,用多媒体系统教学可使问题直观化,可清楚地观察到各工作行程(进气、压缩、作功、排气)活塞的运动方向和进排气门的开闭情况,使四个工作循环紧密联系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在汽车构造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演示教学,加强实际操作,把理论、演示和实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南方高级技工学校)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演示法论文篇2

关键词:改进;演示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6-0158-02

一、引言

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通过教学实验用具,直观地为学生展示理论知识,为学生创设了具体教学情境,有助于帮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一般来说,在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的基本方式主要为: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然后听取教师的介绍。目前,在很多演示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教师向学生展示各种现象,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各种现象进行观察,通过思考来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由于教学设备的原因,很多情况学生都无法参与演示,而目前演示实验的教学内容也大多是来源于教材,对于课外的一些对知识的拓展和应用实验,教师却很少进行具体的演示教学。因此,目前的教学演示实验的改进,要抓住重点,总结目前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明确演示实验的教学目标,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进行完善,以促进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教学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演示实验是一个对理论知识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中学生的课程教学中进行演示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对理论知识的应用,加深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点的掌握。通过演示实验,学生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这样的学习机会。

三、教学演示实验的改进

演示实验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技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实践的过程和方法,并学会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创新,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以往的教学演示实验大多是通过教师的演示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机会较少,学生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显得比较被动。因此,教学演示实验的改进,可以从几个方面去考虑:一是教学方法的改变;二是教学内容的完善;三是教学辅助工具的应用。通过简略的教学方法,高效率地向学生传递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再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实验的教学,必定能够优化演示实验的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性。

1.改变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演示实验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际的实验演示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各类实验的设计,还要求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除了对教材上要求的实验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践外,教师还应该要求学生进行课外的拓展,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小实验的设计,既要保证实验的内容,也要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能力。

2.加强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演示实验大多是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学生被动了解学习知识,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要改进教学演示实验,可尝试更多地让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演示,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实验方法,对于出现的问题要勤于思考,不断地总结,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技能。

3.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演示实验教学。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被人们所接受,它直观的展示能力和音效俱全的功能为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方便,现代化的教学,就应该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在教学演示试验中加进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加全面和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各种实验,特别是生物、化学、物理等课程中,一些难以用普通教学用具向学生演示的实验,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总结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通过演示实验的歌中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试验方面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说,教学演示实验是学生实践的根本,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好演示实验这个教学手段,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条件和实践设备,合理地进行实验演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段总结,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黄秀钦.优化演示实验设计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科技信息,2009,(23).

[2]邵跃专.在演示实验中品味“科学”在“科学”中培养探究——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演示实验现状分析与有效性改进策略探究[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7).

[3]葛茂胜.浅谈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功能[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4).

演示法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文科;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软件

为适应科技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必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现代化需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育部公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运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创建部级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加大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信息资源开发,形成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国家教育资源服务体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络教学在高校的教学改革中已越来越重要。

物理学是整个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基础,它以实验为基础,而演示实验是最直观有效、形象生动的实验教学形式。通过物理演示实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实验技巧、提高创新能力。物理的创新成果都源自于实验。因此,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北京工商大学十分重视实践教学,近年来加大了对物理演示实验室的投入,购置了大批国内一流的先进演示设备,建成了物理演示实验室,为学生提高科学素质、改善知识结构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目前物理演示实验室主要面临三方面的不足:演示实验室虽具有少量教学辅助资料,但难于满足全校学生对高科技资源的需求;实行单一的“表演实验”教学模式,学生主要是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模式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物理文科教学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在文科人才的素质教育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物理演示实验虽已在北京工商大学工科专业学生中广泛开展,但参与的文科学生很少,因而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创建基于多媒体技术的演示实验教学模式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将填补北京工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在这方面的空白。下面结合实践教学在培养文科人才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从教学资源的完善、教学形式和文科课程改革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完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资源

近几年,学校投入170万资金购置了大批国内一流的演示实验设备,建成了230平方米的物理演示实验室,能演示150多项实验。在2007年北京市本科教学评估期间,北京工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受到评估专家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评价。虽然物理演示实验室的建设受到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也投入了较高力度的人力、物力、财力,向学生开放演示实验室。但物理演示实验室目前仅有实验操作说明书,缺乏配套教学资料。所以,编写演示实验教学课件、开发现代化教学软件迫在眉睫。

从2009年学校向文科生试开设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开始,教师从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振动和波动五方面整理了物理理论知识和编写了适合文科学生的ppt教学课件,并指导学生使用照相机或摄像机在演示实验室拍摄演示实验仪器图片和视频。拍摄照片需要实验仪器和背景对比强烈,简单清晰。拍摄后指导学生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后期处理。教学视频中最好包括教师演示和讲解过程,这样有利于吸引观看教学视频学生的注意力,可形象生动地展示物理现象,有利于教师对物理原理的解释。除此之外,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通过互联网的下载、图像扫描、手动制作等方式也可收集其他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资料。另外,我们还与公司it专业技术人员探讨多媒体教学软件所需要使用的汇编语言、软件界面的设计和分类、软件所需图片和视频嵌入的稳定性,最终使用actionscript语言编写了多媒体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软件,该软件在课堂上使用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形式

许多高校已经采用了灵活多样的现代化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形式,如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物理演示教学、双语物理演示教学以及利用“投票机”(voting machine)让学生选题判断的物理演示教学等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北京工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室已配备了导学仪、计算机、高清大屏幕电视等多种形式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但目前仅采用单一的“表演实验”教学模式,每个班的工科学生仅利用两节课时间在实验室观看教师演示实验仪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针对向文科生开设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和管理形式: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双语教学模式让文科学生了解了物理专业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国际竞争的能力,积极响应了教育部提出的“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的教育方针;教师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验演示相结合、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等教学模式,对学生采用实验报告、实验操作和ppt演讲等形式的考核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接受的信息量增多,丰富了教学内容,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队伍中有多年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副教授,也有具有极强科研能力和外语水平的博士,还有调试和维修实验仪器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

三、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课程注重文科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各大高校教育以提倡大学生素质教育为前提,不少院校针对理工科大学生相继开设了美术、声乐、大学语文等课程,从而加强了他们的人文知识教育。而对于文科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教育工作起步较晚,进展也相对缓慢。因此,有必要培养文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针对文科生开设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锻炼能力,促进各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互补,对提高文科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工商大学于2009年春季首次向文科学生专门开设了“物理探索与实践”大学物理演示实验选修课,第一次开课限选人数为35人。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管理、实验仪器维护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教学效果良好。在总结了第一次开课的教学经验后改进和完善了教学课件,于2011年春季再次开设了该选修课,选课人数达到80人,分两个小班授课。文科学生普遍反映本选修课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了物理概念和规律,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开阔了学习视野,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向文科学生新开设的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教师们一致认为应以突出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操作实验为主、教师启发式指导为辅的方式,实行“观察实验—理论解释—动手实践—演讲总结”的分层次教学模式。第一,学生在演示实验室先观察实验现象。例如,在讲解“法拉弟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50~100kv高压电源向法拉第笼放电现象,因为笼体的屏蔽作用,笼内的同学安然无恙。学生对此惊讶不已,觉得不可思议,急切想知道其中缘由。第二,教师在课堂上用ppt课件详细解释了静电屏蔽的电学原理,并启发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是否存在类似现象?学生想到了高压线圈外的铁架,还有些同学想到如果将易发生雷电地区的房屋装上这些具有屏蔽作用的笼网,可以保护人身安全。这样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第三,让文科生参与到普通大学物理实验中,讲述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过程,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第四,在每学期末,教师指导学生课后从网络收集课程相关信息,让学生制作感兴趣的实验项目专题ppt,通过学生ppt演讲的形式来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制作ppt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文科学生与理工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有着本质不同。首先,课时差距很大。该课程每学期共34学时,这要求教师要精选物理内容;其次,物理基础的不同使得任课教师在教学深度和难度上要把握得当;另外,学习目的不一致,文科生大学生物理演示实验课程旨在提高其综合素质,而不是像理工科那样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所以,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准备教学。

1.介绍物理学史,培养科学精神

物理学史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过程,研究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研究物理学概念的思想发展和变革过程。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传递科学家所具有的探索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以及科学家们所表现出的谦虚、诚实、合作、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例如,演示实验室具有冰箱原理展示仪器,在讲述与之相关的卡诺循环物理原理时介绍了法国青年工程师卡诺如何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找到了提高蒸汽机效率方法的研究过程,由此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应像卡诺那样具备不断探索的精神。

2.渗透物理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如何思考、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生进行示波器实验中,有些学生调不出李萨茹图形,教师启发学生从x/y轴信号是否输入正确、两轴信号频率比值是否合适、两轴信号在示波器上显示位置以及模式选择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大部分学生最终解决了该问题,并加深了学生对该实验物理原理的理解。虽然“物理探索与实践”选修课针对北京工商大学文科专业学生开设,但因高考时分文、理科生源,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如何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从课堂中获益,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教学方法。

3.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演示法论文篇4

【关键词】流行演唱;个性展示;技巧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3-0161-2

马克思说过,自由时间为人们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表达思想的环境困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消解,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每周五天的工作日,又使人们获得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去展示自己的个性。休闲时间长了,人们就会以轻快的审美形式来再现自身的个性,以及个性中的心仪、心态和心迹。

音乐一直以来都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而流行音乐更是音乐界的一大亮点,自然流行歌曲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而流行歌曲的个性化,实质上就是人性化的显示,这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

本论文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对流行音乐及其个性展示等进行了简单的概述,然后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并对流行歌曲的演唱特点进行了介绍,最后针对于如何结合个性展示及演唱技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观点,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概念论述

流行音乐的概念。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翻译过来的,也有人把它译成“通俗音乐”。通常来说,所谓流行音乐,是指那些作品上结构小、内容通俗易懂、演唱状态自然、情感真挚,被广大群众所喜爱,并易于传唱或欣赏,流行一时的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又有“大众音乐”之称。

个性展示的概述。个性是从拉丁语“Prsona”演变产生的,主要表示希腊罗马时代喜剧演员表演过程中装饰的假面具,能够象征故事角色。现代心理学内所讲的个性表示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也就是具备相应倾向性的不同心理特征的整合。美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J.Eysenck)表示个人为个人性格、气质、智能还有体格相对稳定的框架。能够影响其适应环境的手段。指出个性主要为了系统阐释个别差异还有活动连贯性的词汇。前苏联心理学家通常能够在精神面貌这一角度进行论述,将个性当作存在明显倾向性的不同心理特征的整合。

个性在心理学方面而言,为非常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为人们从活动过程内展示出来的。在演出过程内借助独特的演唱技巧还有自身体会把存在鲜明个性的审美感受进行展示,就能够产生鲜明的个性。

二、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及演唱特点分析

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流行音乐从欧洲产生,从美国得到了迅猛发展,之后慢慢产生爵士、布鲁斯、摇滚、节奏布鲁斯、说唱、民谣、灵歌、舞曲等风格门类,同时借助媒介将流行音乐从全球范围内进行普及,产生了系统的流行音乐产业还有流行音乐文化。由于流行音乐不断推广普及,出现了流行唱法。在我国,往往能够叫做“通俗唱法”。流行唱法被当成了前所未有的演唱艺术,之所以能够变作社会重视的焦点,主要由于其存在大众化、生活化、创造性还有多样性不同性质,另外方便快捷,在旋律还有节奏方面均特别突出,在内容方面关键包括了爱情、亲情、励志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风格来展示创作者自身内心世界。现阶段,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有传统唱法非常类似,产生了具有明显个性的发声体系。

流行歌曲的演唱特点。流行唱法的演唱方法与美声、民族唱法等传统方法是有较大区别的,这也形成了流行唱法的演唱特点。

呼吸与气息运用方法。我国从唐代《乐府杂录》之内,存在“善歌者必先调其气”这一观念,通过这能够清楚的发现呼吸还有气息能够发挥的关键作用。在歌唱过程内最为普遍的呼吸通常包括了胸式呼吸还有腹式呼吸及胸腹联合式呼吸。音乐界工作者一致表示: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均存在非常明显的不足及问题,所以美声、民族唱法往往借助胸腹联合式呼吸法。但是在流行唱法方面来讲,应当避免仅仅要求借助何种呼吸方法。但是在流行唱法方面而言,发挥关键作用的并非实际呼吸两,主要为呼吸系统自身灵活性,即为能够推动呼吸器官始终保持活跃状态。比如:人们的大笑、哭泣,小贩的叫卖声,操练的口令声等,上述种种均可以发现此类感觉。但是从气息运用角度,流行唱法能够细化成慢吸慢呼、快吸快呼及快吸慢呼等等。上述不同的换气手段能够从各个风格、各个节奏的作品中进行采纳。

腔体共鸣。共鸣腔体从发声联系过程中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共鸣腔实际规模往往和声音自身音质及音量存在紧密的联系。从传统唱法的发声体系之内,头腔、口腔还有胸腔等共鸣腔体会过程内得到普遍采纳。但是根据各个音区的歌曲,上述共鸣腔体运用的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在低音表演过程中往往借助胸腔共鸣,在中音表演过程中往往借助口腔共鸣,在高音表演过程中往往借助头腔共鸣。在表演过程中,假若可以科学、有效的借助上述共鸣腔体,同时彼此组织搭配,处理各个音区声音统一性,那么将可以合理的发生优美声音。但是流行唱法从借助共鸣腔体过程中能够认为“必要时再用”。通常从表演流行歌曲过程中,在低音区还有中音区往往借助自然声,即为通常所讲的“大白嗓子”。还有,并非象征了只借助嗓子进行演唱。气息和声音有机统一同样为非常关键的。在表演高音过程中,因为音高远远高于自然音域,有效的借助共鸣腔体同样能够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此过程中共鸣仅仅为头腔共鸣。通过上述方式产生的声音能够避免过分立体,同时能够具有鲜明的个性。

声音位置。流行唱法和美声、民族唱法从声音位置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流行唱法比较关注“高音低唱”,但是美声、民族唱法非常关注“低音高唱”。所以什么叫做“高音低唱”还有“低音高唱”呢?

通常而言,从表演流行歌曲过程中,通常借助了将真声当作关键的演唱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展示其内心世界,能够和实际生活保持一致。通常提到的“高音低唱”,即为从表演过程中,和气息实现有机统一,此类声音能够特别充实,产生明显的穿透力。但是美声、民族唱法往往将假声及混声当作关键表演技巧,有效展示其内心世界。通常提到的“低音高唱”主要表示不管中音亦或低音,均能够和高音声音位置相符合,推动其有机结合。

三、实现个性展示及演唱技巧结合的对策建议

由于发声方法与演唱风格的形成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演唱者必须广泛地掌握科学发声技术,只有掌握的发声技术越全面、越娴熟,才能更准确、更轻松地驾驭音乐作品,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展示。

掌握良好的发声素质。音乐教育家沈湘认为:学习音乐人的乐器是自己的嗓音。歌唱者应当具备的发声条件,主要指生理方面的条件诸如发声器官、共鸣器官、呼吸器官、语言及形体等,均要求健全而强壮,建立在良好发声机能基础上的歌唱技能才可能是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发声的技能是由人的呼吸、发声共鸣、咬字等器官共同参与活动的结果。广义上的理解,即遵循发声科学的普遍规则,比如发声器官以适当的力度协调的动作,共鸣器官的适度扩展,语言器官的准确到位以及呼吸器官的均衡协调等。此外,科学的发声还应当注重每一个歌唱者的个别特征,根据演唱歌曲的风格的不同,因人而异,不能以偏概全,千人一面。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的歌曲统统采用一种发声共鸣法,一种语言处理法,这样的发声是违反人们自然生理规律和审美标准的。著名嗓音科学家、歌唱家林俊卿告诉我们:“一种发音方法的正确与否,是视其在音响学上效率高低如何,视其是否符合人的嗓音发展规律,视其是否能符合音乐艺术的要求,对不同声部或不同角色在唱法上的要求也往往不同。”因此,掌握科学的发声技术,就应当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声生理机制。

注重气声的表现。气息为表演过程内声音和气息比例,气息比例高,那么将自然声音当作前提,有效借助气息发出声音,通过这种方式演唱非常飘逸柔和。最典型的有齐豫的《船歌》、许茹芸的《独角戏》、黑鸭子组合的《彩云追月》,均通过气声充分的展示作品深刻内涵。

流行唱法声音所坚持的方针为松弛、自然、演绎,能够科学合理的调整声带,能够在抒情、委婉的作品内得到应用,推动听众保持良好的心态,放松身心。特别典型的即为邓丽君,通过轻言细语般的呢喃,细腻透彻地理解歌曲情感,在华语流行乐坛未来的方向发挥了非常突出的作用。

不断练习咬字的自然化。流行唱法最突出的性质在于自然、口语化,不过应当避免开头非常松垮。作者指出歌手训练起步阶段能够根据民族唱法的咬字,必须有效区分“字头”“字腹”“字尾”,能够清楚明确的发出声音,从演唱过程中慢慢的放松,方可有效避免以后出现口齿不清的现象。条件允许的时候能够开展台词、正音训练。

强化对于演唱的感情投入。流行歌手在演唱一首歌曲的时候,首先要对歌词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并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其次,演唱时要进入歌曲所赋予的角色当中,通过演唱能给听众画面感和想象的空间,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状态。

不断提升演唱者素质。音乐作品内不但涵盖了文学艺术的形式,同时涵盖了音乐因子。所以仅仅具备美妙声音无法达到相应的标准,在高素质歌唱演员方面而言,应当拥有良好的文化修养。通常而言,音乐技巧在绝大部分歌唱者而言难度均比较低,借助科学合理的培训,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不过从全面文化素养这一角度,绝大部分歌唱者水平均不是很高,由于文化素养涵盖的角度非常全面,所以文化素养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持续沉淀才能够产生。因此歌唱者从重视音乐技巧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合理的增强文化修养,不断推动综合素质发展。通过此类方式,演唱者方可真正认识音乐作品,同时根据现有音乐技巧还有音乐修养从表演过程内有效展示,推动艺术感染力清楚明确的进行展示。音乐并非独立的展示,主要为和听众彼此交流的音乐对话。

流行演唱在歌唱方法、音色、个人风格表现,没有统一规范的要求,流行演唱富有新意和彰显个性的特点使得歌唱者在表现个人演唱风格和作品风格时,在这些方面的运用和选择也不可能一致。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演唱可以说是吸收和借鉴一切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这也就为其演唱风格提供了更多的的丰富性和可塑性。他们吸收和借鉴了别的艺术形式,但却创造了新的演唱风格。本论文对流行歌曲如何结合个性展示及演唱技巧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观点,认为应该:掌握良好的发声素质;注重气声的表现 ;不断练习咬字的自然化;强化对于演唱的感情投入;不断提升演唱者素质。

【参考文献】

[1]〔美〕泰勒·哈特曼,魏易熙译.色彩密码——性格分析新概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6.

[2]汪毓和,等.通俗音乐漫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王硌.论音乐表演中的美学思维问题[J].音乐研究,2006(3).

演示法论文篇5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演示实验 教学质量

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是其中占的分量最大、范围最广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大多数是由教师操作完成的,偶尔也让学生参与到演示实验活动中。通过演示实验,教师可以从直观的实验现象入手分析,让学生在获得感性材料的同时,掌握分析这些感性材料的方法,最终得到结论。由此可见,演示实验是教师开展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是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组成部分。不仅如此,通过演示实验,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方式和技能,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保证课堂上演示实验的质量,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教学时一定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

演示实验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需要教师当堂进行演示操作,并根据实际的演示效果做适当的讲解,可以说,相较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为了更好地把握实验教学过程,保证演示实验效果,控制教学活动的整体节奏,教师在开讲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首先,教师要熟悉演示实验的原理、内容、基本步骤和产生的实验现象。一般来说,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在教学参考书中都有演示光碟,教师可以在实验操作前将演示光碟反复观看几遍,达到熟练掌握实验的目的。其次,上课前,教师要理顺自己的思路,包括演示中的一些重点、难点、易错点,这样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分析时,才能保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最后,实验前先进行预演实验。在实验教学之前,教师要预先把实验演示一遍,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检查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是否合格,二是进一步熟悉实验操作过程,并提前发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经过一系列充分准备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演示实验的成功率。

二、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演示

虽然在演示实验中,教师是主要实验操作者,但并不意味着把学生完全摒弃,在操作较为简单,并且具备实验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演示。例如,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由于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实验室制取氧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气体制取方法,因此,在讲到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去演示操作,教师只需要在旁边适当指导就可以。如果遇到一些操作较为复杂的实验,学生无法独立完成演示操作,教师可以让学生辅助完成。例如,讲到“溶液”这章内容时,有关概念和计算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做,而一些涉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规律总结的实验则由教师完成。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还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演示实验质量。

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演示实验中,大多数都是知道结果和过程的实验,这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往往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倘若教师能够对学生善加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设计活动中,抛开固有的思维限制,那么在学生创新设计下开展的演示实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学习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实验后,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实验要用过量的红磷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呢?能否用蜡烛代替红磷进行实验?白磷可否代替红磷呢?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重新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很快学生就给出几套实验方案,再与学生共同探讨论证实验方案的科学性,然后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论证。这种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做法不仅可以有效改进现有的实验方案,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一箭双雕。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

在化学实验中,相当部分的化学实验都具有较强的危险性,这些实验往往不太适合在课堂环境下进行,教师要么直接跳过这部分实验,要么用一些简单的图片替代实验,但无论是哪种方式,都无法达到真实实验的效果。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解决这个问题。多媒体是一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中心,集声音、图像、文字、视频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多媒体,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虚拟化的实验演示操作,这样,既解决了实验的安全问题,又让学生亲眼看到了整个化学实验过程,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另外,这种演示实验也是一种非常环保的实验。除了一些不具备实验条件的实验可以用多媒体工具辅助完成外,一些效果不显著的实验同样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达到强化实验效果的作用。当然,多媒体工具在辅助演示实验教学时只能起到补充作用,教师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进行虚拟演示实验,毕竟这种虚拟实验是无法取代真实实验效果的。例如,在真实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实验误差,这些误差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要学会善用多媒体工具。

演示实验教学作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课型,在整个化学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认真上好演示实验课,努力改进演示实验,用更加高质量、高水平的实验演示教学促进化学教学活动整体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善友.浅谈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2(05).

[2]李林茂.演示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教育(教研版),2007(12).

演示法论文篇6

[关键词] 混合式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师范生; 多元识读能力;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吕文澎(1966—),女,甘肃天水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言学、翻译学研究。E-mail:。

一、引 言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承担着培养合格中学英语教师的重任。以课程为载体,刻意培养师范生的多元识读能力(Multiliteracies),有助于提高其从师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多元识读能力是指学习者基于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历、创造性地运用信息通讯技术,通过语言、视觉、听觉等多模态形式批判性地识读和理解多媒介提供的信息的能力。”[1]学生进行多模态PPT演示演讲就是在展示其多元识读能力。新媒介时代,以读写为主的传统识读能力不可或缺,多元识读能力更应得到发展。培养师范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是未来高师教育的必然趋势。当前,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焦点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向混合学习理论(Blending Learning),该理论“主张把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学习优势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它的基本精神是‘淡化中心,强化结合’,这种学习理论符合学与教规律,适合我国国情,对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改更有现实意义”。[2]任务语言教学法以完成交际任务为教学目标,重视听说能力的提高,吸收、综合了其他教学法的精华,已成为主流语言教学法。[3]因此,依据混合学习理论,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培养英语专业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对提高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回顾

多元识读能力,亦称“多模态话语识读能力”或“多模态意义表达能力”。Spiliotopoulos认为,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识;[4]Unsworth将多元识读归纳为识别识读、生成识读和反思识读三种表现形式。[5]国内此类研究刚刚起步。胡壮麟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6]朱永生认为,“在多元读写研究和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已经落在一些国家的后面”。[7]探讨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实证研究日益增多。韦琴红发现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多元识读意识与能力较弱,[8]张义君提出了多元识读能力实践框架(见表2)。[9]不难发现,目前尚缺乏对英语专业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的设计、实施、效果和评价等系统的研究。多模态PPT演示演讲是指在演讲设计过程中,把包含两种及以上符号的系统资源制成PPT课件供演示的演讲模式。该活动的主模态是口头话语,PPT演示及其他模态起补充、强化和优化等作用。[10]它突破传统纯语言形式的操练模式,给学生提供英语交流机会和多模态意义表达平台。本研究旨在发挥多模态PPT演示演讲在培养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方面的优势,探索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英语专业师范生多元识读

能力混合式培养模式

混合式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1]课堂上学生按教师要求进行英语演示演讲,是对任务语言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也是了解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一扇窗口。演示演讲任务为语言习得创造“输入”和“输出”良机。Swain 的“可理解的输出假说”倡导,“有外在压力的输出”会加快和增强语言习得。[12]学生根据教师要求作“讲前准备”及“PPT演示演讲”,事实上是教师给予学生一定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能取得进步。借鉴国际英文演讲协会以及张冬玉等的做法,笔者将课堂演示演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讲前准备、多模态PPT演示演讲与分享、评价以及反思,[13]它们相互交叉、循环反复。课堂教学与现代化的网络演讲资源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真实的演示演讲环境,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与虚拟的二维环境交互,进一步提高多元识读和演讲水平。结合任务型教学法和演示演讲教学实践,借鉴孟彦莉提出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写作教学模式”,[14]笔者设计的“英语专业师范生演讲和多元识读能力混合式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两个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以普通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旨在培养其英语写作效能感,而后者以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生为培养对象,目的是利用PPT演示演讲方式培养其多元识读能力;前者的教学内容为写前准备、写初稿、反馈、修改和重写,而后者的内容包括讲前准备、多模态PPT演示演讲与分享、评价和反思。

该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是对混合式学习理论的具体运用,学生按教师要求,结合自己的演讲水平、多元识读能力和时间安排,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讲前准备;教师和其余学生作为“观众”利用多媒体教室分享演讲成果,并且点评与反馈,促使演讲者反思与改进。此模式兼顾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的优势,教师成了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和帮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扮演参与者与冒险者的角色。

图1 英语专业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混合式培养模式

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英语专业

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案例

“综合英语”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开展演示演讲活动得天独厚。张冬玉探讨了“综合英语”课堂专门设立演讲活动的可行性及其教学效果;[15] 2009—2012年,笔者利用自己教授的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三年级“综合英语”课堂,一直在开展英语PPT演示演讲活动。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旨在训练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而后者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现选取两学年收集的58件作品作为个案,根据图1模式来探讨师范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问题。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16]依据任务型教学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电教设备,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采用演讲、讨论等方式,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且引导学生如何恰当评价他人的学习成果。该活动属于信息差型和交换意见式任务,[17]具有合作性、竞争性、收敛性、一种结果、单项或双向性、现实或非现实意义等特点。[18]

演示演讲活动以意义表达为核心,教学生如何在完成演示演讲任务中提高口头交际能力和多元识读能力。演示演讲者的多元识读表达(即多模态意义表达)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其中表达形式分为语言、视觉、听觉、手势和空间意义(见表4)。混合式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模式与任务型教学法相契合,各个教学环节都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通过面对面交流和人机交流进行演讲稿和PPT文稿的创作、修改、成稿,乃至演示演讲。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兼主持人,又是指导者及参与者(提问);学生轮流演示演讲,机会均等,既是参与者又是评论员,他们在同伴和教师的反馈和鼓励下,借助网络资源,不断提高自己的多元识读水平。笔者借鉴“混合式教学写作模式与效能信息关系图”[19]设计了“多元识读能力混合式培养模式与多元识读表达关系图”(如图2所示)。二者的差异在于核心部分:前者呈现学生如何形成“自我效能感”,而后者展示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两个组成部分,即表达内容和5种表达形式。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1. 研究对象和实施过程

本研究历时两学年,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自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两学期),样本为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2007级(三年级)4班30名学生,每位同学进行了2次正式登台演示演讲,其中,2009年8月至2010年6月为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期,2010年7月为问卷调查和追踪访谈期。第二阶段自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两学期),样本为同一所高师英语专业2008级(三年级)1班28名学生,每位同学进行了2次正式登台演示演讲,其中,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为多元识读能力培养期,2011年7月为问卷调查和追踪访谈期。两个阶段的研究问题相同,采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第二阶段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检验混合式培养模式的效果。

2. 研究材料、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使用了 4种材料: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的课堂PPT演示文稿和课堂评价,英语专业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为了进行本项研究,笔者在教授专业必修课“综合英语V”和“综合英语VI”(周4学时)的过程中开展多模态PPT演示演讲活动。据图1,将每次课的该活动按“讲前、讲中、讲后”进行详细设计(见表1)。笔者对学生演示演讲和师生点评进行全程录音,并拷贝了全部PPT作品。2009年至2011年两学年中,笔者共组织了58次此类活动,并收集到全部PPT作品,其中第一阶段30件、第二阶段28件。这些作品主题五花八门,大致可概括为中外文化、热门话题和中外文学三类,分别归属于识别类、再现类和批评类识读(见表2)。

表2 多元识读实践框架[20]

评价方法如下:每次演示演讲完毕,迫于时间压力,“观众”(即师生)根据表1中的“评分标准”,当堂点评并按百分制评定一个综合成绩(该成绩计作演讲学生的1次平时成绩)。因此,本研究无法根据量化数据分析“观众”对“评分标准”分项指标的权重。课后,为了深入研究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我们参考张义君的评分方法[21]对每件PPT作品重新评分:每件作品的得分由多元识读表达内容(最高6分)及表达形式(最高25分)两部分组成,满分31分。多元识读表达内容的得分由研究者评定,表达内容不同,则得分各异(见表3);表达形式的得分,结合当堂师生评价、全程录音和PPT作品拷贝,由三人(均为“观众”:一位研究者和两位优秀学生)评定,每项计5分(见表4)。研究中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作为三位评分者中两两之间的评分者信度,第一阶段研究中得到r12=0.69, r13=0.58, r23 =0.70;第二阶段研究中得到r12=0.65, r13=0.63 , r23 =0.73。可见,每两位评分者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每件PPT作品的得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故而将三位评分者分数的均值作为每件PPT作品“多元识读表达形式”的得分。

笔者将受试的相关信息及其PPT作品的得分逐项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 13.0对数据进行了描述性和推断性统计,结果见表5。

(二)发现与讨论

1. 英语专业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效果

据表5中的“总计”成绩,经专门培训,第一、二阶段学习者在多元识读能力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

(1) 多元识读表达内容。从表3来看,第一、二阶段受试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第一、二阶段作品中分别有46.67%、46.43%以中外文化为主题,作者选择了得分稍低的识别识读;30%、32.14%的作品选择了热门话题,学生主要进行再现识读;有23.33%、21.43%的作品以中外文学为主题,学生选择了得分较高的批评识读。受试在识别识读和批评识读选择数量上的差异支持国内外一些研究者的成果。[23]文化认同方面,受试倾向于选择多元文化。该结果与张义君的发现[24]相一致。依Walsh和Grant提出的批评识读框架,[25]这些学生对人物和事件的理解较为深刻、分析比较客观,评估内容涉及角色、陈见、价值、文化和态度,涉及地位的作品较少,所有作品几乎未涉及权力问题。

(2)多元识读能力表达形式。第一、二阶段受试表现出显著差异(p

(3)高分与低分作品之比较。第一阶段研究者发现17号作品“Brother TOEFL”得分最高(29.67分),堪称佳作;而27号作品“Introduction of Tagore”得分最低(16.33分),见表6。究其原因:首先,17号作品选择了得分较高的批评识读,而27号选择了得分较低的识别识读。其次,两部作品在视觉意义上差距悬殊,27号作品中运用了大段文字和大量图片,对字体、印刷版式等符号资源的运用比较混乱;17号作品却画面清晰、主次分明,音频和视频的运用恰到好处,两件作品形成鲜明对照。再次,27号作品演讲者的手势意义不容乐观,她们表情严肃,不太注重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意义,或埋头朗读PPT上的文字,或背诵给大家听,与观众的眼神交流不足,更谈不上现场互动。访谈表明:学生们平时上台演讲的机会不多,缺乏锻炼。最后,二者在语言、听觉和空间意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故后者总体效果欠佳。

(4)师生角色互换,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真正成为听觉和视觉模态的发出者。从两个阶段达到或高于平均分的作品来看,其特点在于学生运用的演示演讲方法精彩纷呈,角色扮演、画面配音、服装道具等使语言、视觉、听觉、手势和空间各种意义得到完美体现,让观众身临其境,充分得到艺术享受。多数学生表示,这种活动意义重大,通过制作PPT、登台演讲、观摩和评价同伴作品,感觉受益匪浅,自己的演示演讲水平有所提高。一位女生欣喜地说:“我最喜欢的环节是我们每节课前五分钟的演示演讲。这个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内容包罗万象,我们有时会选择与课文相关的话题,有时会选取一些热门话题,像刚刚举行的威廉王子大婚,真是乐在其中。这一活动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给每个人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自我展示机会,我们都非常喜欢。”

2. 影响英语专业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因素

本研究就影响英语专业师范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因素问题展开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第一、二阶段分别回收有效问卷28份和27份,分别采访受试12人和14人。笔者将从问卷中所得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 13.0进行了统计(见表7),并对问卷中两个简答题的答案及访谈笔记进行了整理。第一、二阶段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① 两阶段受试在性别、年龄(平均年龄22岁)、家庭背景(50%、56%的受试者来自农民家庭)和英语专业四级成绩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5)。张义君发现“英语水平的高低是导致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 。[26]本研究受试英语水平(从英语专业四级成绩来看)无显著差异。②两阶段受试在“你的多元识读能力简况”部分的得分(第二阶段中的第一个小问题除外)均值皆大于3,说明绝大多数受试“赞同”或“很赞同”问卷分项中的表述(见表7)。

可见,影响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因素如下:

(1)“不了解”多元识读能力的含义。第一阶段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86%的学生“不了解”多元识读能力的含义(尽管研究者曾介绍过),均值3.04。为此,研究者在第二阶段加强了此类教育,培养效果明显(p

(2)获取有用信息的途径。学生主要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在该大项中均值最大,4.25、4.59),同时也在利用“图书馆查阅资料”或“参考同学好的做法”。学生在获取有用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不知如何筛选。

(3)选题原因。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的主题(在该大项中均值最高,分别为4.56、4.81)。有学生表示“选择自己擅长的主题”或热点问题、富有挑战性的话题等。

(4)对自己作品的期望。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制作PPT是为了“学到知识”(在该大项中均值最高,分别为4.27、4.29)。学生希望自己的PPT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新意,能活跃课堂气氛,展示自我,画面漂亮。

(5)制作和演示PPT过程中的困难或问题。学生谈到:多媒体应用技术问题,如不知如何转换与PPT格式不一致的音频、视频等;使用电脑与上网的不便,约半数学生没有电脑(可能是由于约半数来自农民家庭);如何突出主题的问题,有些PPT结构混乱(主因在于缺乏提示型幻灯片)。“演示PPT时我常犹豫: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讲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应该以‘讲’为主,还是让观众‘看’为主?”(一位男同学讲道)。演讲中的表达问题和演示中的播放问题,“PPT 很难完全呈现自己的观点。演讲时由于紧张,有时忘词,有时超链接打不开,让人慌乱”(一位女同学讲道)。其中后两条困难或问题涉及多模态之间的相互协同。

针对第一阶段培养活动中学生所反映的问题,在第二阶段,研究者重点对学生进行了以下培训:深入讲解“多元识读能力”的含义,强调评分标准(见表1);借助录像介绍PPT制作和演示演讲中该注意的问题,任课教师现场示范;培养学生的超文本批评能力;鼓励学生选修或自学多媒体应用技术、Flas制作、英语演讲与辩论等课程;多运用,多实践。

五、结 语

采用任务语言教学法,经过为期两学年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本研究发现多模态PPT演示演讲方式有助于提高英语专业师范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其效果突出表现在多元识读表达形式方面,但对其表达内容影响不大。后续调查表明师范生认同演示演讲方式对培养其多元识读能力的效果。混合式教学模式完全适宜于培养师范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多元识读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媒介时代的高校英语教师一定要从传统的主导角色调整为引导角色,引领学生增强对网络信息的思辨能力,即教师要力争成为“网络导航员”。

[参考文献]

[1] 葛俊丽,罗晓燕. 新媒体时代外语教学新视角:多元识读教学法[J].外语界,2010,(5):13~19.

[2] 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1):8~10.

[3] 岳守国.任务语言教学法:概要、理据及运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5):364~367.

[4] Spiliotopoulos, V. Developing Multiliteracies in Adult ESL Learners Using On-line Foru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2005,(1):1291~1304.

[5] Unsworth, L. Teaching Mutiliteraci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Changing Contexts of Text and Image in Classroom Practice[C].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1.

[6]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1):1~10.

[7] 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4):10~14.

[8] 韦琴红.多模态话语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2):28~32.

[9] [20] [21] [22] [24] [26] 张义君.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1):45~52.

[10] 张德禄,王璐.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97~102.

[11]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0.

[12]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S. Gass and C. Madden (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85.

[13] [15] 张冬玉.英语演讲与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项综合英语课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J].外语教学,2007,(3):56~59.

[14] [19] 孟彦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5):96~101.

[16]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7] Pica, T., Kanagy, R. & Falodun, J. Choosing and Using Communicative Tasks for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A].G. Crookes & S. Gass (eds.). Tasks and Language Learning: Integr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3.

[18] Richards, J. C.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3] Hasan, R. & Williams, G. Literacy in Society[A].Unsworth, L. (ed.) Teaching Multiliteracies across the Curriculum: Changing Contexts of Text and Image in Classroom Practice[C].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

演示法论文篇7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电学;演示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44-02

一、引言

电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电学在每一次的升学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分值,也就是说学生对电学知识的掌握是否牢固会直接影响考试成绩。因此在学生和教师的心中,电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如:“电”这个概念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既看不到又摸不着,所以有些同学在理解电学中的有些知识的时候就比较困难。而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直接示范作用,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物理现象,获得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1]。电学演示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利用电学演示实验来引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不仅使教师教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学生学起来也不会那么辛苦。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电学演示实验教学无论是在老师还是在学生的心目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的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针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实验条件的制约等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高中物理演示实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演示实验教学依然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2-3]。

为了帮助物理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要求,本文介绍了高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对教师的要求以及理想的电学演示实验需要达到的效果,希望能够为物理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教学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二、中学物理电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并不是每个实验都适合用来做演示实验,也就是说演示实验对实验的本身有一定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演示实验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要求。首先实验的用时不能太长。长时间的实验不仅耽误上课时间,而且还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所以,要求实验相对简单,在短时间内要能够观察到物理现象;其次是演示实验的仪器不宜太过复杂。复杂的实验仪器既不方便移进教室,又会在组装时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复杂的实验仪器做出的实验现象让学生产生的疑惑不如简单的实验仪器做出的现象深刻,学生会将不理解的物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于实验仪器;再次是实验现象要明显容易观察。如果一个实验的结果学生没办法直接观察得出,而是由教师做完演示实验后告知学生,那么这个演示实验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最后是演示实验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在一次演示实验后,学生可以通过这一次的实验现象联系到很多其他类似的现象,并利用该实验中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其他问题。

2.高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对教师的要求。演示实验可以说是教师在课堂的一种表演,观众就是在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表演效果好不好除了与教师的能力有关,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因此高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也许在课堂上只有短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但是在课前的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准备却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要知道该实验需要教给学生的物理知识是什么,因为如果一个电学实验有必要作为演示实验给学生展示,它就必须要有其意义和价值。其次是实验的设计和实验仪器的准备,电学实验仪器容易出现问题,而且出现问题后从外观往往是看不出来的,所以教师在准备仪器时,需要特别注意实验仪器是否已经损坏,最好在演示实验之前能够多实验几次并对易坏的仪器留有备用仪器。最后还要考虑教学方法,在进行演示实验同时,教师必须配合着内容讲解,指导学生对所演示的物理现象进行有准备、有目的的观察,并不断启发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明确现象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3.高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的理想效果。高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高中物理电学演示实验的理想效果可以从三维目标上来讨论。只有知道电学演示实验的理想效果才能以此为目的去准备实验和做好实验。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是配合某一个教学章节而存在的,因此一个演示实验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做实验可以学到知识。在这个方面电学演示实验的理想效果是学生通过该实验能够理解其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并可以利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和能够利用该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其次是过程与方法,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同时进行实验分析。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该实验所体现出的物理学知识的前提下可以学会实验的方法,因为毕竟教师不能把每个实验都作为演示实验来给学生演示,学生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亲自动手做实验。在这个方面的理想效果是学生不仅学会该实验的方法,还要能够举一反三,知道这类实验的操作要领,掌握实验中出现的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也是一个教师的最终目的,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还需要陶冶学生的情操。这方面的理想效果是学生在观察老师做实验的同时体会到老师做实验时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急不躁认真负责的态度,最终培养学生自己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急不躁,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总结

电学是物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难点,而演示实验是一个突出重点,解决难点的教学手段。因此,每一个好的物理教师都应该掌握如何做好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技能。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高中物理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进行电学演示实验教学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梁树森.物理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吕敏峰.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J].学周刊,2011,4(1).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安顺市人民政府、安顺学院联合科技基金资金资助[黔科合J字LKA(2012)15号]

演示法论文篇8

【关键词】大学 物理 演示实验

【中图分类号】O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56-01

当今社会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远远高于其动手能力,这也使一部分大学生在脱离了学校环境后无法独立、自主地发展。大学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丰富的知识含量和高素质的文化涵养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优质力量,所以在当下大学教育中必须要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物理演示实验在大学教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一、大学物理教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增强物理实践意识的作用

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大学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自多媒体被引进大学课堂之后传统的教学手段几乎被取代,教师讲课不再使用黑板,而是采用幻灯片、电子演示稿,其内容不仅由传统的文字板书,还有较为先进的课程演示影片,物理实验可以通过影片的形式更具体和更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保证了教学质量,从表面上看这种教学方式似乎是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的,但让我们来对其教学结果深入分析一下,传统教学方式被取代,学生不再需要试验其感受物理现象的实际效果,通过观看影片就能达到全面理解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对物理演示实验的兴趣就会变低,依赖多媒体课件的情绪越来越严重,严重的甚至使其失去物理操作能力,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对传统物理教育中优质方法传承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其中的物理演示实验课程。大学物理的特点就是与数学及实验的联系性强,很多物理结论都是要靠设计合理的物理实验去解释和验证的,之后再通过数学计算得出结论,多媒体课堂虽然能够立杆见影的显出教学效果,但将物理实验和现象当作是理论知识传输给学生,则会大大降低其独立创建物理实验环境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物理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维持大学唯物主义的重要体现

大学是一个能够学到大量知识的地方,自古以来思想先进的大学生都是社会进步力量的主力军,其睿智、理性、充满激情,对科学知识有着极高的热情,并且利用这些先进的科学知识来理解世界、认识世界。物理教学工作作为大学唯物主义的发源地,为大学的唯物主义理论提供者坚实的基础。之所以在历史的发展中大学能够始终站在理性角度记录历史不被迷信所惑,就是因为大学的教学工作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利用物理、化学等一些列科学实验对事物的发展形态、发展过程做合理解释,并有效传播,促进整个社会的理性进步。物理实验不仅能使学生产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更能够增强其科学思维和自我创新、组建物理实验的能力,可以说这是大学生有别于社会一般群体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

当今社会有这样一种现象,从大学中走出来的大学生其工作能力不如已在社会打拼多年的工作者,而大学生并没有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带头作用,自身学习到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得不到运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因为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不会拓展使用,物理演示实验就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桥梁,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物理实验演示为学生的实践行为做榜样,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引起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通过四年的大学学习时间可以磨练出学生良好的物理实验行为,科学的设计和进行物理实验,能够自主的运用物理实验对一些常见的现象作分析,科学合理地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这样在大学毕业之后学生不仅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物理操作经验,更具有完整的物理思维,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合理解决产生过程中的问题,并结合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对物理实验方法进行改革,对产业生产提出创新意见及方法,充分体现出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领导地位。

二是因为大学学习过程中与生活实际想脱节,在大学学习中不乏这样的情况,大学生死学理论知识,为了考试而学,根本不知道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现场虽然会产生高分数的学生,但其学习过程对思维的局限性较大,产生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现象,造成学生会学习不会思考的严重后果,阻碍了学生日后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发展,大学教学中的物理实验演示课堂则可以很好的改变这一现状,将学生从知识的海洋中拽出来,将生活引入实际中,利用物理演示实验合理解释物理显现的同时,对试验内容进行合理延伸,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用此种物理现象进行解释,而该种物理现象的演变形式又能应用于生产生活中哪些方面,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物理实验本质的理解,更能够培养其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物理思想,使其物理思维的广度不断扩充,通过思考和将理论联系实际这种方式创立自己的物理实验,组成物理实验小组,探究物理实验新方法,这才是大学教育的本质含义。

综上所述,大学物理演示实验课程在大学教学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使学生合理运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提升物理创新思维,理论结合生活实际的重要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开展好物理演示实验,有助于学生日后在工作和继续学习中的发展潜力,突显出大学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力军力量,完善我国社会知识结构体系,是我国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元杰.现代数字与网络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物理,2007,26(08).

[2] 李富全;张晓春;赵志洲.围绕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01(02).

[3] 许世军;任晓玲.基础物理演示研究型多功能开放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08).

上一篇:桩基础技术范文 下一篇:肿瘤学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