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演示型课件的演示技巧

时间:2022-10-24 10:14:23

浅谈课堂演示型课件的演示技巧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在课堂日趋深入与发展,传统的基于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方式也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课堂演示型课件作为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与其他类型的课件相比,是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课件。但在实践过程中,课堂演示型课件地应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误区。本文试图通过分析课堂演示型课件应用的相关要素,对其教学应用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演示技巧。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演示型课件;应用;演示技巧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68-03

课堂演示型课件是目前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制作课堂演示型课件的理论及实践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下,课堂演示型课件的使用,尤其是演示技巧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课件与课堂演示型课件

1.多媒体课件及类型。多媒体课件就是利用计算机将教学所需要的文本、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按照一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组合而成的教学程序,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内容和作用的不同,可将多媒体课件分为课堂演示型、操作与练习型、指导型、资源型、模拟型和教学游戏型等。其中,课堂演示型课件制作简便、容易操作等优点使其成为课堂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多媒体课件,其教学程序基本属于直线式程序教学,用于辅助各科的课堂教学。

2.课堂演示型课件的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的黑板和粉笔,很难挖掘出课程内容的兴趣因素。对于一些动态现象和模拟示意等,也很难用讲解或板书传达。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环境下,课堂演示型课件由于其使用方便,制作简单,成为课堂授课的主要使用课件。

二、课堂演示型课件的使用误区

由于有些课件制作人员对课堂使用的误解以及制作者水平的良莠不齐,因而课堂演示型课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误区存在,我们应当关注并在实践中努力消除这些误区。

1.课件照搬书本教材,缺乏感染力。许多教师在制作课堂演示型课件时,在没有全面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制作课件,只是将书本上的内容大段地移到课件中。如,有些教师为把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制作PowerPoint幻灯片,只是单一的文字,是书本内容的简单堆砌,表现形式单调,在使用过程中会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2.课件华而不实,演示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演示型课件在视觉上会吸引教学对象的注意,使其对教学内容产生有意注意并同化顺应。但许多教师本末倒置,为了凸显课件的技术性、趣味性,运用大量的图像、动画和音响。这种课件的确能够引发教学对象的兴趣,但是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关注,从而降低了教学质量。

3.演示节奏控制不当,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但许多教师往往没有把握好课件的这一优势,一味提高教学效率,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材料尽数罗列。演示过程中的内容呈现节奏控制不当,不能将内容“过程性”的呈现,违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4.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依赖课件,在课堂上只是向学生“放映”,将直观的演示型课件完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忽略了有些学科,如,数学中公式的推导过程等,需要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帮助学生慢慢理解,这是演示型课件无法做到的。

三、课堂演示型课件的演示技巧

在课堂演示型课件的使用中,教师只有合理使用演示型课件,才能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从而辅助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课堂演示课件的演示技巧是不可缺少的。

1.演示要与讲授相结合。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等环节的一种方式,在漫长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可以弥补单纯使用演示型课件的不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避免将演示型课件置于主体地位,把课件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相结合,使其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

2.适时调整演示进度。课堂演示型课件画面直观,能按教学思路逐步深入地呈现,然而仅仅观看演示课件对于学生来说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演示过程中需要配合多种启发引导方法,注意启发引导教学以及趣味性设计,随时关注学生的反应态度与注意力,灵活调节课件的播放演示,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

3.提示关注重点内容。课堂演示型课件要突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必要的部分通过增加课件内容或者使用高亮文字、音效等提醒注意。教师在进行演示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阅读和记录的时间,在需要记笔记时,应向学生指出重点,并做适当的标记;对于没有解说词的重要画面,教师应当用响亮的语言提醒注意或做出说明,播放音频和视频等信息时要提前给予一定的提示。

4.选择演示最佳作用时机。最佳作用时机,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较好地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以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或帮助学生将不良的学习心理状态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以保证教学目标实现的时间与机会。选择最佳的演示时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换。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有意注意其主要作用,但如果长期保持有意注意,则容易思维疲劳,产生厌烦心理。而对应的无意注意则比较轻松愉快,但缺点是效率不高。因此在课件的演示过程中,应该注意学习者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间的转换。(2)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的转化。据心理学研究表明:抑制状态下的学习效率和维持时间都不能很好的维持,无法进行良好的学习。演示型课件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者容易感兴趣的点入手,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3)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的转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不积极,但也不抗拒。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可以采用与平时相反或完全不同的方式,如播放与内容相关的视频;先呈现教学成果,形成心理预期,再进行内容的讲述等,打破学习者的平静状态,使其到达思维的活跃。(4)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兴奋状态或活跃状态并不是教学的目标,而是为理性的学习首先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型课件的逐步深入呈现,将学生“蠢蠢欲动”的学习状态转向真正内容的逐步学习。兴奋或活跃状态无法持久,需引向理性的升华。(5)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在课堂演示型课件播放的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接收到具有新意的事物的刺激,并通过尝试新鲜事物,增强自信心。如果学生有畏难心理,不能踏出第一步,教师可通过学生的擅长点切入,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逐步地引向新内容的学习。(6)满足学生表现能够胜任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与条件,如通过自定义动画的方式,将内容逐步呈现,在呈现内容之前首先引导学生回答,基于回答的情况给予不同后续内容的呈现,从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课堂参与度。

四、结语

课堂演示型课件的制作工具由于入门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且互联网中可供参考的资料较多,因此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使用演示型课件固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切不可为了突出整合技术而失去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当把课堂演示型课件作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注重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王志军,等.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春梅(1982-),女,山东济宁人,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数字教育媒体、教学系统设计。

上一篇:探究初中语文学案编写与实践体会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