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范文

时间:2023-10-14 10:46:23

动物学

动物学篇1

在一所动物学校,机灵的小鸟、狡猾的狐狸、调皮的小花狗,还有可爱的小灰猫等小动物都在这里上学,在这所美丽的学校里,是又聪明又威严的老虎先生当校长。

刚开学的时候,小鸟、狐狸、小花狗和小灰猫都经常一起去上学。

一天早上,小狐狸来到小灰猫的楼下,叫小灰猫一起去上学,小灰猫急急忙忙吃完早饭,脸也忘记洗,就和小狐狸一起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到了学校,老虎校长在门口迎接同学,这时,小狐狸急忙地跑到老虎校长面前说:“校长、校长,小灰猫不讲卫生,不洗脸就来上学了。”小灰猫听了,觉得难受极了。从那以后,小灰猫再也不敢跟小狐狸一起上学了。

过了几天,在一次游戏课上,小鸟和小狐狸为了争一串樱桃吃而吵起架来,小狐狸见了,急忙跑到校长办公室里报告老虎校长,后来,小花狗和小鸟受到了批评,从那以后,小花狗和小鸟总躲开小狐狸。

小狐狸觉得越来越来孤独,但他总想不明白为什么,只好跑去问森林里最有智慧的大象伯伯,大象伯伯笑着说:“孩子,每个人都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帮助他们改正,而不是只告诉校长。”

动物学篇2

英国科学家也发现,青蛙的跳高本领也和腿肌的温度有关,只要将其腿肌温度适当提高,腿肌收缩速度便也能随之提高,而弹跳能力也会随之明显提高。于是,科学家想方设法提高跳高运动员起跳时的腿肌的温度,这样,跳高运动员果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中国

游泳运动员向青蛙学习,发明了蛙泳。有的运动员发现海豚的游泳能力比青蛙强得多,于是就模仿海豚游泳。

有人还模拟袋鼠的样子,制成了大肚子游泳衣,穿上这种内装沙子的游泳衣,“大腹便便”地入水游泳,可以锻炼体力和耐力,比赛时一旦丢掉大肚子游泳衣,就会感到十分轻松和利索,在水中能无比轻快地前进。

袋鼠虽然拖着个大袋子,可是,它每小时能跑70多公里,一步能跳12米左右。袋鼠起跑之前,总是先向下屈身,把腹部贴近地面,然后一跃而起。澳大利亚的一名短跑运动员发现了袋鼠起跑的秘密,发明了蹲式起跑,创造了优异的成绩。中国

动物学篇3

【关键词】实验;发展;兴趣;教学;效果

Minds do physics

Li Guangcai

【Abstract】Over the years,in junior high school for the teachng of paysics has always emphasized the experimental basis of paysics by doing a means of minds to the paysical knowledge that can learn as weU as the ability to impr0Ve theirown purposes.I belieVe that the teaching of physics in the future can be used if the experiment to learn teaching methods,students haye a Very good all—round deVelopmem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Key words】experiments;development;interest;teaching;effect

多年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总是强调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的手段,达到即能学会物理知识,又能提高自身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如果能采用以下的边学边实验教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1 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1)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2)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

(3)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需要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2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2.1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瀚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3 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边学边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提高了动手能力。

动物学篇4

乙:才几天我就不认识你了

甲:你没看出来我和以前不一样的地方

乙:没有啊

甲:没听说过士别三日 当刮目相看 说的就是我

于:说的就是你 那你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甲:我的身份不一样了 我现在是一个动物学家

乙:不说相声了

甲:说啊怎么不说了 我是一个说相声的动物学家

乙:哪有说相声的动物学家

甲:相声演员兼动物学家

乙:哪有相声演员兼动物学家

甲:你没听说过吗?现在都流行这样 歌手兼演员 村长兼会记 经理兼秘书 导演兼演员

乙:别胡说八道啊

甲:所以我 相声演员兼动物学家 印度著名诗人腾格尔有一首诗就是说我的

乙:什么啊 泰戈尔 腾格尔是中国的 人家也不是诗人 是歌星 唱歌的

甲:改行了 不写诗了

乙:没改行 你说那是泰戈尔

甲:就算是他

乙:就是 什么就算

甲:写了一首很著名的诗 最遥远的距离 是吧

乙:那就更对了

甲:写的就是我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的距离 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是动物学家

乙:哪有这词 不是这么说的

甲:连印度人都知道我 我很自豪

于: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我们村原来有3个动物学家 我 我师傅 我师哥

乙:你们村就3个 你以为动物学家搞批发

甲:最近国家扫黄打非 我师傅被枪毙了 师哥给逮起来了 就剩我自己了 太好了

乙:他们出事你那么高兴

甲: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动物 我就很喜欢动物 特别是煮熟的

乙:那不叫爱护动物 那叫爱吃动物

甲:看到小鸟在天空中扇着自由的飞翔 无拘无束 我很向往 我曾经也有过一对翅膀 不过我没有

用来飞翔

乙:那你干嘛了

甲:我放在锅里炖了

乙:还是吃了

甲:我到现在都后悔

乙:后悔吃了

甲:如果放点辣椒会更好

乙:什么动物学家 就知道吃

甲:我研究吗 研究各种各样的动物

乙:研究怎么吃是吗

甲:你别捣乱啊 我说正事呢

于:你就说你都研究什么吧

甲:我研究的多了 什么野兽 禽兽

乙:你先等会 你还研究禽兽 这俩字什么意思你都没能明白

甲:我怎么不明白 禽兽 就是飞禽走兽

乙:第一次听说禽兽原来是这么个意思

甲:敢跟动物学家过不去

乙:没有啊

甲:就你这样的我早就研究透了

乙:不用你研究嘛

甲:就你这样的脱了衣服就是禽兽

乙:我不脱 我穿着行吗

甲:穿上衣服就是衣冠禽兽

乙:谁呀 我没好了是吗

甲:作为一个动物学家 每一个动物都得研究 不管飞禽还是走兽

乙:全部都研究

甲:那是当然啦 先拿家禽来说吧 家禽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鸡 大家都知道鸡会下蛋

乙:废话 这谁都知道

甲:鸡大致分两种 一种公的一种母的

乙:这个不用你介绍

甲:这是大家知道的 但是也有你们不知道的 鸡其实也有高低贵贱之分

乙:这还怎么分

甲:你比如说吧 一瓶同样的饮料在小卖店卖2块钱 到了大酒店就不止2块 有的5块10块

甚至更贵

乙:这倒是

甲:他为什么贵 和地方有关系 鸡也是这样 她在洗头房和在五星酒店是不一样的

乙:这地方你可没少去啊

甲:那是当然的 研究吗 你不要小看动物 人有人的思想 其实动物也有

乙:动物也有思想吗

甲:当然啦 据个例子拿猪来说 人有人的思想 猪也有猪的思想 如果猪有人的思想那它就不是猪了

乙:那是什么?

甲:猪八戒

乙:这也能连一起

甲:拿现在的你来说吧 你可以像猪一样生活 但你永远不能像猪一样快乐

乙:你少拿我和猪比

甲:你们也各自有各自的优点

乙:别说了啊

甲:至少你比它能吃 它比你聪明

乙:没有这么说话的啊

甲:我研究的多了

乙:还有什么

甲:还研究狼

乙:你还研究狼

甲:狼有很多种 有大灰狼 还有色狼

乙:你先等会 色狼也叫狼啊

甲:一说到色狼我就生气

乙:那您生什么气 色狼怎么你了

甲:现在的女色狼太少了 如果让我碰到我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她的

乙:到底谁才是色狼啊

甲:很多东西你都不了解 黄鼠狼虽然也有个狼但它和狼一点关系都没有

乙:这是对的

甲:也有一些动物其实也是这样 的

乙:有很多吗?

甲:鲸鱼也是一样 它虽然也有个鱼字 但它并不是鱼类

乙:鲸鱼怎么会不是鱼类

甲:这你就不懂了吧 你以为叫鱼它就是鱼了吗 你错了朋友 蟑螂也有狼它是狼吗

乙:废话 蟑螂的螂不那个狼

甲:那日本人也有个人你敢说他是人吗?

乙:这不是抬杠吗

甲:对啦 知道就好

乙:没事找抽型的

甲:我是动物学家 我家就养了很多的动物

乙:你家养很多吗? 都有什么

甲: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有

动物学篇5

关键词: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032-02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以往的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等以传授知识为主,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侧重于演示现象、验证理论,忽视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以往该两种学科的三种实验课按阶段分学科进行,学科间难以互相交叉、渗透与融合,实验内容有很多不必要的重复。学时多,更缺乏自行设计、自行完成实验的科学训练。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投资的效益低,仪器更新换代困难。因此,我们对以上两种学科、不同层次的实验课进行了有机重组,建立了动物机能学实验室,得到了很好的效益。

一、改革的目的

1.创立高效率实验课教学模式,该研究的特点是将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课有重复性质的内容经过重组、融合而成为课时减少的动物机能学实验教学内容,目的是尝试建立新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模式。

2.场地、仪器和资金等共享优势,学时虽然减少,但是重组获得的教学场地、仪器和资金等共享的优势,使每班学生上课都拥有一倍以上的资源。学生动手机会增加了,改革了以前实验课只能多看少做的现象。

3.省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环节,节省的课时可以加强临床教学。共同的合并,较好的经典性实验的保留,而以开展学生自主选题、设计和实验的探索性实验教学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4.以点带面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改革。通过以上四门课程改革带动了相关实验课的改革之外,探索性实验还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

二、改革的模式

1.基础性实验。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实验内容共同的部分合并为基础性实验。

2.经典性实验。四门课程实验不交叉无法替代的实验内容既较好的经典性实验部分保留,作为药理学经典性实验来完成。

3.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第一、二阶段学到的知识,按科研程序自主选择探索性的题目―独立用计算机设计―完成实验和论文。探索性实验具体模式是:(1)探索性实验由3~4名学生自由选题,组成实验小组。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和预试验、班内预答辩、正式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完成论文等步骤组成。特点是学生必须应用本课程第一、二阶段所学到的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通过校园信息网检索文献,了解目前的研究进展,查阅主要论文,提出问题。问题选定后,进行实验设计和预实验。预答辩由小组成员讲解其选题内容和预实验情况,进一步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学生之间应用学到的知识进行提问和答辩;最后由指导教师小结,提出修改或完善的建议,确定选题。(2)正式实验一般用20~30课时时间,由学生自主组织,独立操作,经过重复探索直至获得结果,要分析讨论结果和写出论文。论文在班内答辩进行组间互相评分,最后修改上交教师评分和存档。(3)常见的问题和对策:由于自主选题,师生都会面临一些难题。①教师需要自我提高,逐步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在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及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原则下,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解决。②教师以提示和启发为主,肯定学生的合理设计和创新思维,注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③实验进行阶段,学生需要帮忙的事情很多,这时教师要果断地抓关键环节。比如,选题设计前简要举例介绍校园网络的应用和图书馆收藏杂志的查阅,教会学生如何迅速获得相关研究进展、实验设计实例及估算动物数量、试剂浓度等,使实验设计快速有据完成。④预实验结果是对设计的初步验证,对估计实验的可行性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教师在小组预答辩时注意综合文献和预实验结果的情况,考虑选题的难度是否适中;设计方案如何修改;预实验结果是否与理论预计相符;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出发,肯定其选题的优点,指出不足之处及提出修改的思路。⑤对正式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同样采用“导而不教”,即解释问题,指导方向给学生思考、鼓励探索而不教给具体的解决途径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实验时及时、客观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对结果适时作出分析,评定实验的成败和确定进一步实验的方向。这样可使实验在重复中不断改进,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平时积累的材料为完成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⑥实验不单涉及实验设计、操作和指导等环节,还需要仪器、动物、试剂(药品)和实验场地。实验计划进行统计估算,上报实验管理部门,将仪器、动物、试剂准备好,及时维护和维修仪器,按计划备好常用试剂和营养液等。若一些试剂和实验装置无法事先准备和满足,则将实际情况通知学生及设法解决。以上所研内容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方法和途径。

三、改革的成效

经近几年的教改实践与探索,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的框架结构已基本形成,理论体系亦已初步建立。并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建立了一套全面的学生成绩评估体系,对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作了进一步的探索。该项教学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过去该四门课的实验课的成绩占该科总成绩的10%。因此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往往是少数人在动手实验,多数人旁观。这不利于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创建以后,是一门必修课,独立开课,独立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该项改革有利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教学内容的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学生进行系列实验,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动物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致病因子或药物作用下所产生的机能变化进行连续的、动态的实验与观察,并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学生对实验操作及仪器的使用逐步熟练。

3.由于资源共享,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机会。过去分科教学,各科实验室与仪器均不足,因此每班实验分组较少,有些实验甚至全班示教。现在资源共享,我们的实验室与仪器设备较以前充裕得多了。

4.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本门课程最后阶段是由学生自由组合、自选题目、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索性实验。学生应用生理学与病理知识进行药理学机理及其毒理学的探索性实践,掀起了整个年级学生到图书馆检索校园网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数据库、查阅文献资料的热潮,激发出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5.改革教学方法,以适应本门课程教学需要。该实验课目前独立开课,不与以上四门课同步上课。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作适当改变。我们采取少讲、多做、启发诱导、理论联系实际、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实验前以提问方式让学生叙述实验原理、步骤及注意事项,教师则加以补充。尤其是要让学生明白本次实验设计原理及完成实验的关键点。接着指导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标本制作示范,其后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如果第一次实验做不成功,则再提供动物让学生重做。实验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得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不是单纯地用理论去解析实验结果。教师主动把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做“强心苷的作用”实验时,引导学生理解心力衰竭动物的症状、体征、诊断依据与治疗原则。使学生思路开阔、兴趣倍增。在学习基础课中学到一定的临床知识,让学生有了成就感。

基金项目:长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实验室建设项目资助(201308)。

作者简介:刘利(1993-),女,学生。

动物学篇6

龟性:指的是与人和蔼相处,不因小事动怒。乌龟被养生学家视为吉祥物,因其寿命长而被奉为祥瑞的象征。虽然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绝不能做缩头乌龟,但在一般问题上,应该像乌龟那样,有与世无争的胸襟、不求奢华的淡泊、宽怀大度的节操,一静制百动,以不变应万变。尤其是人到晚年,唯有健康和家庭最为重要,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完全不必较真,更不要去奢求,尽量少与他人争论,多让步,少争先,要像乌龟那样保持平静的心态。像乌龟那样“寡欲”,知足常乐,则心境舒畅怡然,自然就能悠然自得,长命百岁了。

鹤导:鹤在任何一个地方,“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导引就是多做运动,多锻炼,以达到促进血液循环、祛病延年的目的。人们无论到公园、郊野,或山林等林木繁荣、宁静优雅之地,要像仙鹤那般呼吸俯仰,屈伸手足,才能使自己血气流通,精神安宁。

猿眠:寒冷时的猿猴,蜷缩着身体便是休养生息。猿眠的姿势最大的好处是能自然抻拉脊背,使脊椎关节及肌肉韧带得到放松。日下人们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这便是与腰背肌肉劳损、颈椎及胸椎关节错位等有直接关系。倘若我们在晚上临睡前或早晨起床时,像“寒猿眠”那样,保持抱膝而卧的姿势2~3分钟,就会有助于缓解慢性腰背痛等症状。

蚁食:蚂蚁吃饭有两个特点,一是不挑食不偏食,什么都吃,只要无害身心的食物就都吃一点,而不会去过分追求食物的冷、热、精、细、美味等。二是不多食,蚂蚁每次都吃得很少,从不狼吞虎咽。不贪食、不偏食、不饱食、少食多餐是其特性。医谚说得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少食一些,则胃液有剩余,胃肠蠕动有储力,脾胃不困顿,营养的吸收、利用才有保障。

猴动:猴是动物中最活跃的家伙,多动多跳、善于运动、专于运动,造就了其机警、敏捷、灵活和健美,如人效仿之,也可受益匪浅。猴子多动,所以身手也最为敏捷。多动是猴子的天性,人当学之。养生多学猴动,尽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机敏,才能不老态龙钟、老气横秋。

动物学篇7

第一部分  无脊椎动物的一般构造和生理

一、对称

动物身体的形状是各种各样的。这些多种多样的形状也表示出动物的进化过程和动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

体制:即动物体的基本形式;无对称—球形对称—辐射对称—两辐对称—两侧对称

①不对称:体不能分成两个或若干个对称部分——变形虫;

②球形对称:通过一个中心点,有无数对称轴,可将球体切成对称面——放射虫、太阳虫、团藻;

③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央轴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表壳虫、钟虫、海绵动物、腔肠动物;

④两辐射对称:由于有口、口道沟的存在,身体只能通过体轴作平行与垂直口道沟的两个对称面——珊瑚纲(海葵)、栉水母;

⑤两侧对称:扁形动物及以上的动物都是属于两侧对称的(扁形、环节、软体、棘皮动物等)。

二、胚层

单细胞原生动物,无所谓胚层的构造,最多如团藻一样只有1层细胞。

多细胞动物: 两胚层动物:海绵动物(逆转动物)、腔肠动物。

三胚层动物:扁形动物及以上

三、体腔

体腔是指消化管与体壁之间的腔。扁形动物以下没有任何形式的体腔。原腔动物有原体腔(囊胚腔);自环节动物及以上,都有真体腔。真体腔的产生对消化、循环、排泄、生殖等器官的进一步复杂化都有重大意义,被认为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有些高等无脊椎动物(包括环节动物门的蛭纲、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等),真体腔退化,形成围心腔、排泄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和生殖管。

节肢动物形成了血腔,即发达的血窦;棘皮动物体腔甚发达,一部分体腔还形成水管系统、围血系统等;半索动物有发达的分三部的体腔囊。

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由内外胚层组成的体壁,其中空的腔叫消化循环腔;

扁形动物:无体腔;

线形动物:具原体腔;

环节动物:始见真体腔;

节肢动物:属混合体腔;

四、体节和身体分部

身体分节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环节动物是同律分节多,异律分节少;而节肢动物却是异律分节多,同律分节少。异律分节对身体的进一步复杂化有很大的意义。

软体动物身体不分节,它的身体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半索动物的体腔前后分3部分,也可以说是3个体节。

棘皮动物的成体看不出分节的现象,但从它们胚胎发育中的3对体腔囊看来,可能是由3体节的祖先进化而来的。

五、体表和骨骼

原生动物的体表:有的质膜很薄(变形虫);有的有加厚的角质膜(眼虫);有的具纤维质的胞壁(植鞭目);有的具角质的外壳(表壳虫);有的还具有石灰质的壳(有孔虫);此外还具有硅质骨针的几丁质中心囊的(放射虫)。

海绵动物具骨针,有石灰质的,有硅质的,也有海绵丝的。

腔肠动物具角质或石灰质(如珊瑚虫)的骨骼。

扁形动物的体表具有纤毛,但寄生种类的(吸虫、绦虫)成虫体表只由细胞质构成的外表层,无纤毛。

原腔动物一般无纤毛,体表具角质膜,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原腔动物中的轮虫纲具有很厚的角质壳皮。

环节动物的体表具一层薄的角质膜,体表常是刚毛。

节肢动物门动物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有蜕皮现象。

软体动物有外套膜分泌的石灰质贝壳(头足类)。

棘皮动物则具中胚层形成的骨骼(如海星)。

半索动物的口索曾被称为不完全的脊索,现认为它不是脊索,应与真正的脊索加以区别。

六、运动器官、肌肉和附肢

原生动物的运动器官有伪足、鞭毛、纤毛。

海绵动物是营固着生活的,但其两囊幼虫是用鞭毛运动的。其体内水流的穿行,也是靠领细胞鞭毛的打动。 腔肠动物开始有原始的肌肉细胞可使身体伸而产生运动(如水螅、水母等)。但幼虫时期(浮浪幼虫)则以纤毛运动。

扁形动物形成了皮肌囊,可作蠕行运动;自由生活的,其体表仍具有纤毛(涡虫纲),用以爬行或游泳。营寄生生活的(吸虫、绦虫),其成虫没有纤毛,用吸盘和钩附在寄主体上,只能蠕动,但其幼虫都有纤毛。

线虫纲的动物,在生活史中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是没有纤毛的,但轮虫、腹毛类则具有纤毛。线虫纲只是纵肌,其运动作蛇行状。

环节动物具有疣足和刚毛,而其皮肌囊还有发达的纵肌和环肌,能游泳(多毛纲)、能钻土(寡毛纲)。 节肢动物的附肢具关节,在外骨骼和成束的横纹肌配合下,能作迅速而多样化的运动,因此其附肢功用甚大。

软体动物一般是不活动的,固着或缓慢的爬行运动,但其中头足类(乌贼)是能迅速运动的。 棘皮动物的腕和管足司运动,有的棘(海胆纲)也能运动,其幼虫则以纤毛运动。 半索动物的肠鳃类靠吻腔和领腔的充水和排水,而使身体伸缩运动。

七、消化系统

原生动物只有细胞内消化,除全植物性营养和腐生的种类外,可用伪足或胞口来摄食,并且形成了暂时性的食物泡,司消化、吸收,与多细胞动物胃的机能相似。

海绵动物仍是细胞内消化,借领细胞打动水流和用变形虫的方式以固体食物为食。

腔肠动物开始有消化管(消化循环腔),在其内有细胞内和细胞外两种消化作用。但它们的消化管只有口无肛门。消化吸收后剩余的渣滓仍由口排出(如水螅)。

扁形动物的消化系统与腔肠动物基本相同(如涡虫),但是寄生的种类消化管有退化(部分吸虫),甚至消失(如绦虫)。

原腔动物的消化管有口和肛门,称完全消化管。

环节动物后(节肢、软体、棘皮、半索动物),由于真体腔的产生,消化管有肌肉,因此分化就更复杂(如蚯蚓)。一般除消化管外还形成了各种的消化腺。棘皮动物的消化管原来是完全的,但有的种类的肛门不用(海星纲)或消失(蛇尾纲)。

摄食的调节

动物的摄食活动取决于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①内在的原因:是营养的需要或饥饿。 ②外在的原因:是食物的气味和形状的吸引。 摄食一般包括2个步骤:寻找食物 + 吃下食物

哺乳动物下丘脑内调节的中枢分别为饿中枢和饱中枢。损坏饱中枢可使动物增加摄食量;而刺激饿中枢引起摄食,损坏饿中枢则动物不食。

动物的消化:机械消化:将大的食物块撕碎、咀嚼或磨碎,以便消化酶起作用。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酶的作用将大分子的化合物分解为小分子的化合物,以便吸收。

消化又可分为   细胞内消化

细胞外消化:消化管内消化、消化管外消化或体外消化

八、呼吸和排泄

原生动物无呼吸系统,借体表和周围的水进行气体交换。排泄也借体表来进行。不过作为调节水的渗透压的伸缩泡也兼有排泄的功能(如变形虫)。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都没有呼吸和排泄系统,也是借体表进行呼吸和排泄的(如水螅)。

扁形动物、原腔动物无呼吸系统:除了用体表进行呼吸外,大部分寄生的种类能进行厌氧呼吸;排泄器官是外胚层形成的原肾管。

环节动物的体表(如蚯蚓)和疣足都具有呼吸的功能;其排泄器官为后肾管。

节肢动物用鳃(虾)、书鳃(鲎)、书肺(蜘蛛)、气管(昆虫)、体表进行呼吸。节肢动物的排泄系统有两类,一类也是体腔管,如颚腺、绿腺和肾管。另一类是肠壁的管状突起,即马氏管(如昆虫)。

软体动物的鳃、外套膜、肺囊(如蜗牛)为呼吸器官;其排泄器官称为肾脏。 棘皮动物的管足和皮鳃(如海星)有呼吸和排泄的功能,而海参却有水肺的构造。 半索动物的咽鳃是它的呼吸器官。脉球是半索动物的排泄器官。

1、呼吸的调节

(1)水生动物

低等水生动物是靠身体表面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

高等水生动物是用鳃呼吸,鳃的特征是表面积大,有丰富的血液流过。鳃中血液回流方向和水流方向相反。这种逆流交换使血液能最大限度地摄取氧气。

(2)陆生动物

陆生动物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也是以水为媒介的,只有溶于水的气体才能被利用。所以陆生动物的呼吸器官必须保持湿润,否则便失去气体交换的功能。

(3)器官

陆生节肢动物的主要器官是气管。昆虫的气管系统开始于胸部和腹部两侧气孔,腹腔胀大时,空气进入;腹腔收缩时CO2排出。气管壁上有几丁质的环纹,支撑气管,使气管有弹性,气体可以畅通无阻。气孔开关的速度与昆虫的活动和代谢有关。气孔开关的调节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干旱时极少数气孔张开,张开的时间很短以防止体内水分不必要的消耗。陆生节肢动物不依靠血液而依靠器官将空气直接送到组织,这是对陆生环境的高度适应。

2、排泄的调节

(1)水生动物的排泄:水生动物排泄NH3(氨)。直接透过体表而溶于水中,也可以用水稀释,减弱NH3的毒性,然后从排泄系统排出。

(2)陆生动物的排泄:

①陆生动物的排泄物主要是尿素或尿酸。

②尿酸不溶于水,排泄尿酸更有利于节水,蜗牛(软体)、昆虫(节肢)、蜈蚣等都是排泄尿酸。昆虫的排泄肾是马氏管,可以较长期地储存尿酸的结晶,并不时地将尿酸结晶排入直肠,使之随粪便排出体外。

九、循环系统

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原生质是不断流动的,其食物泡也会不断地在身体环形。

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都没有循环系统。

原腔动物的原体腔有输送养料的功能。

环节动物有了正式的闭管式循环(蛭纲除外)。

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头足类除外)是开管循环;

棘皮动物的循环系统不发达,在围血窦的隔膜内,与水管系统平行成辐射排列。

半索动物也是开管循环。

无脊椎动物的血液循环

大多数寡毛纲和多毛类有发达的血管系统,而且多数种类血管系统的结构基本相同,有1条背血管,1条腹血管,每节有1条侧血管与背血管和腹血管相沟通,属于闭管式循环。这些血管内有活瓣,由于背血管的蠕动,把血液推向前;通过前面几对大的侧血管而流到腹血管;腹血管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则相反,由前向后,把血液推入侧血管和毛细血管。

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属于开管式循环系统,背血管形成明显的心脏,心脏发出动脉把血液淋巴输送到各种组织内的血窦和细胞间隙,由细胞间隙再到围心腔,通过心脏的一些孔进入心脏。由于心脏收缩,推动血液的循环。

瓣鳃类和腹足类属于开管式循环。心脏位于围心腔内。围心腔的压力在心脏收缩的各个阶段比心腔内低,有助于心脏的充盈,心室或心房有过滤作用,使体液过滤到围心腔内,再通过肾围心管到肾脏排出。动脉系统反复分支,把血液注入组织间隙,在回心脏之前往往先经过肾脏和鳃,在肾脏内形成肾门系统,在此排出代谢废物,经过鳃时进行气体交换。

头足类属于闭管式循环。

十、神经系统和感官

原生动物无神经系统,只有纤毛虫有纤维系统联系纤毛,有感觉传递的功能。

海绵动物一般认为无神经系统,只借原生质来传递刺激,因此反应极迟钝。

腔肠动物有散漫的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原腔动物有梯式神经系统。【梯状】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为链式神经系统。【索式】

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乃由脑、侧、脏、足4对主要神经节和其间的联络神经所构成;头足类的脑,乃是神经节集中,并有软骨保护的神经中枢,也可以说是无脊椎动物最高等的神经中枢。

棘皮动物有3套神经系统,即下、外、内3个神经系统,都和水管系统一样作辐射排列(如海星)。

半索动物的种类已经具备类似脊索动物的雏形背神经管,这在脊椎动物中是唯一的一门。

在感觉器官方面,除海绵动物什么都没有外,其他各门都有某些感觉器官。如原生动物有眼点(眼虫),腔肠动物有触手囊(水母),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都具有各式的眼。节肢动物中,有单眼和复眼(蝗虫),昆虫有听器,软体动物中头足类的眼最高等(枪乌贼),其构造和脊椎动物相仿。此外,各门不同的动物也可能会有其特殊的司平衡、触觉、嗅觉、味觉的构造。

十一、生殖系统和生殖

原生动物的生殖,无性的有二分裂、出芽和复分裂(裂体生殖和孢子生殖),有些原生动物在不良的环境下可形成包囊;有性生殖有受精和接合,有些原生动物生活史过程中有世代交替的现象。

海绵动物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有出芽和芽球的形成,借以渡过不良的环境。

腔肠动物有无性的出芽生殖(也有二分裂)和有性生殖,并有世代交替的现象(如薮枝虫、水母纲)。

扁形动物的生殖腺由中胚层产生,而且有了生殖管和附属腺;多是雌雄同体的。

原腔动物多是雌雄异体的,一般生殖腺与生殖管互相连接成管状。

自环节动物以后,所有生殖腺都是由体腔上皮变来的。水中生活的无脊椎动物有体内和体外受精的,但是陆生的种类都是体内受精的。节肢动物中的一些种类以及轮虫等可以行孤雌生殖。

十二、发育

无脊椎动物的卵裂,除了节肢动物的卵裂是表裂,头足类是盘裂外,一般是全裂,其中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的卵裂是螺旋式的,腔肠动物、棘皮动物等以辐射式卵裂为主。

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原口成为将来的口者,就属于原口动物,原口成为肛门或封闭,口重新形成者就叫后口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后口动物。苔藓动物、帚(zhōu)虫动物、腕足动物可能在原口动物和后口动物之间。其他属原口动物。

发育过程中有直接发育和间接发育两种

①直接发育:其幼虫也有各种不同的形式。海绵动物有两囊幼虫,腔肠动物有浮浪幼虫,扁形动物的涡虫纲有牟勒氏幼虫,环节动物、软体动物都有担轮幼虫。节肢动物的无节幼体。棘皮动物的幼虫是两侧对称的,经附着后变态为成虫。半索动物柱头虫的幼虫与棘皮动物的短腕幼虫形态非常相似,说明这两门动物间的亲缘关系很亲近的。

动物学篇8

关键词 人格 强化理论 建构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1.071

"Animal" and "Scientists"

――Based on Skinner and Kelly's Personality Concept

ZHAO Qing

Abstract Various factions have the personality psychology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put forward a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forming a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concept. Skinner in strengthening the theory the person is preset to "animals", and that personality is to strengthen the product of history; Kelly's 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 man preset to "scientists", and stress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from the individual Construction system. Methodology and Kelly Skinner personality concept in the study, there are differences to define aspects of human nature and abnormal personality. By comparing the two personality concept in future studies should take a holistic view of the prediction in l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times.

Key words personality; Reinforcement Theory; Construction Theory

0 引言

人格,这个让人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贯穿于研究领域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不论是在教育学界还是在社会学家的视野下,都没能给人格做一个确定的解释。心理学是研究人格理论最多的领域,但同样,仅20世纪初期,心理学家对人格的解释就已经超过了五十多种,并且随着心理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又出现了对人格的新的界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主张人格是人类强化史的产物,而凯利的建构理论则强调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本研究在阐述强化理论和建构理论的人格预设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两种人格观的异同,并进行简略思索,以期为人格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提供依据。

1 人格的含义

概括起来讲,对于人格的阐述按照其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注重人格是人的外在表现及行为模式。如最初的人格源于“面具”一词,把“表现于外的自我”理解为人格;行为主义理论中的人格也产生于行为。第二类是与外在论相对立的,是从个体内在心理特征或者认知结构解释人格。如现象学把“内在体验到的自我”定义为人格。①认知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不同造成的,并且成为西方受欢迎的人格理论之一。第三类对人格的解释聚焦在外在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结构的相互作用上。这种解释在精神分析的人格理中得以体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是对人格结构的最具代表性的解释之一。另外林德采、荷尔的“人格是特征的一种组织,它存在于自己而区别于他人”也采取了这种综合性视角。②因此,由于各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对人格的解释与研究时也分道扬镳。把人比作“机器”、“动物”、“科学家”、“自由人”等人格观,都是对人格的形象预设。但是,随着人格理论的研究不断的深入和完善,我们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人格应该是知、情、意、行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一种动态的组织,而不应该只夸大于某一方面。

2 斯金纳对人格的预设――人是“动物”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把自己独特的行为主义标榜为激进行为主义。斯金纳的人格理论不仅以华生的人格论思想为基础,而且接受了巴甫洛夫的 “条件反射作用”,因此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特点。

在斯金纳那里,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使他对强化的作用情有独钟。他不仅把强化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加以重视,而且以强化理论为基础解释人格。他认为“人格”的基本概念是不确切的,而且容易误导人们对人格的理解。无论是一只老鼠、一只猫,还是一个人,其行为不过是对外界刺激的习得反应而已,而人格只是生活经历中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习惯的、独特的行为方式以及这些行为方式的整合。③因此,斯金纳拒绝接受那些决定和指导行为的类似于精神、灵魂的人格或自我概念,并指出人格的研究是去发现个体的行为与行为强化之间的独特的联系。

对于人格的发展与改变,斯金纳也是从强化理论的原理出发,注重选择个体所处环境的强化程序。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的阶段发展理论在预测人格变化时体现出了非常高的价值,但是他们并没有综合地考虑到对外在环境的操纵或控制,仅仅注重内在的精神因素。而在斯金纳看来,科学的最基本目的是对环境或者事件的控制和预测,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却都是描述性的。要想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就应该控制和操纵与人们行为相关的事件或环境。由此,斯金纳认为研究行为和强化的内在联系的最佳途径是学习。④在特定环境下的学习,能使人获得相应的行为或生存技能,并且学会辨别在哪些情境下的特定行为会被强化,哪些刺激或环境下的行为又得不到强化。通过对环境或事件的操控,使人们习得不同的行为。例如,幼儿在陌生人面前哭闹,母亲总会为了满足他的需求而不停地亲吻、安慰他,由此幼儿就学会了见到陌生人就哭的行为;相反,在家里母亲对孩子的哭闹行为不予理睬。通过强化,儿童逐渐明白哪些行为是适合的,哪些是不适合的。行为塑造的过程也就是形成其稳定的人格特征的过程。由于每个人都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在斯金纳看来就是个人的人格特点。他进一步指出,由于人成长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强化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其行为方式也在不断地随之变化。也就是说人格会不断地随着环境的强化发生改变。所以,斯金纳也把人格解释为“它是个体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由此可以说,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受到的强化作用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个体行为方式就是他的人格。斯金纳用强化的理论来解释人格的形成,预测人格的发展。相对而言,如果强化理论是万能的,那么对人格问题的解释就会变得轻而易举。

3 凯利对人格的预设――人是“科学家”

凯利对人格的研究在一开始就独树一帜,他用“人是科学家”这样的最高预设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的行为不是被环境或无意识决定的,并坚决反对用强化或动机的理论来解释人的行为。人本来就是运动的组合体,所以没有必要去探究人的行为的本源是什么。⑤凯利的研究焦点是人的行动的方式,也就是他对“人是科学家”的预设那样,人像科学家一样会提出假设并检验假设,推论出新的观点。科学家的本质在于预测和控制,通过反复的预测和控制减少控制对象的不确定性。人同科学家一样,也想尽可能地预测并控制发生在人们身边的事。当人们经历到事件时会认识到事件之间的异同,从而形成经验或建构,然后根据已有的建构去预测将来发生的事件。由此,凯利把这种方式成为“模板匹配”。⑥也就是说,人们在预测未来的事件时会将预测的结果和已有的模板相比较,如果匹配,就会保留这些模板;如果不匹配就需要对已有的模板修改,为下次做更适合的预测。这种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模板)就是个人的建构。人们都是在建构的基础上以相同的心理过程去认识世界的,但在建构时又具有独特性,因为每个人在认识世界时不会用完全相同的观点,即使有一部分观点是相同的,所以也就没有两个人的行为完全一样,也就没有两个人的建构完全一样或有同样的人格。

“人是科学家”的预设促使凯利对人格的研究以建构作为其核心。一个建构就是一种思想观点、一种经验、一种微型的“科学理论”,人们用它来控制事件,预测未来。⑦因此,建构必须要符合客观事实。但是,对于发展过程中的个人,一个符合客观事实的建构并不能通过一次建构而得到,他需要的是多次的预测、检验、调整而得到满意的建构。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为了更好地预测和有效地控制事件,必须进行多次的尝试,尽管大多数的预测是错误的。只有不断地创造和验证建构,才能完善个人建构。由此可见,个人形成的建构会随着个人经历事件数量的积累而不断增多,而不同的事件之间拥有很多的联系,因此,个人的一个建构和另一个建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从而形成了整体的个人建构系统。针对个人的建构系统,凯利提出人既是自由的,也是被限制的。“个人建构系统为个人提供自由的预测和控制,同时又对其行动有限制,这是因为建构系统在个人处理事件时赋予意义,个人是自由选择建构的方式去处理事件,但是同时也是被限制的,是因为个人不能在其建构系统外做选择”。⑧也就是说,个人能自由的用自己的建构去解释事件,但同时又局限在个人的整体的建构系统内。

根据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一个人的人格就是他的建构系统,人格的基本元素是建构。建构系统是个人以上序和下序建构层次组成的,建构与建构之间组织在一起,从而建立了人格结构。⑨因此,为了解释遇到的事件,人们都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建构系统。另外,对人格结构的研究中,存在着弗洛伊德划分的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也存在着特质流派的大五人格因素说。同样,凯利对每个人的人格建构系统也做了区分,例如核心建构和边缘建构等等。建构系统重视人格结构的内在联系,强调以整体性、系统性的观点解释事件,而不是个人彼此独立、毫无联系的部分元素。

总的来说,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就是他的建构与建构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建构系统。个人用建构来预测、解释和控制事件,有相似建构系统的人其人格相似,同时更容易形成和谐的关系。

4 两种人格观的比较

4.1 主要分歧

4.1.1 人格研究方法论的分歧

方法论的发展与科学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科学的发展表现在方法论的发展,新的方法论的产生同样促进科学的发展。人格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也是归因于它的方法论的深化。

斯金纳以逻辑实证主义方法论为清规戒律,在研究过程中对被试进行严格控制并观察其行为,以此推论环境与个体反应之间的关系。他把知觉与意识等内部心理过程排除在心理学研究的大门之外,只用简单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和强化的理论解释人格。凯利是一个结构选择主义者,他认为个人在面对世界时总有一些可供选择的结构。⑩人们能根据事实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建构来解释未来事件。结构选择主义不仅成为凯利研究人格理论的方法论基础,而且也体现在他的心理治疗等方面。结构是对事件的表征,是人的建构,并且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对此建构进行验证和改善。

4.1.2 人的本质方面的分歧

人的本质是人格观的核心问题。斯金纳在其研究中指出“人不是自由的”这一假设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行为的基本出发点。Z他把人当作环境的产物,并剥夺自由选择的权利,所谓自由只是在实验者所控制的实验环境范围内的,自我实现只是为了达到实验者的实验目的,是实验者的理想。除此之外,他进一步指出,由于人的行为是被环境决定的,所以人类毫无尊严和价值。即使有,也要取决于个体所接受的强化效果是否符合实验者的需要,而并非个人真正的内心体验。从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中可以看出,他和斯金纳的观点是相对的。凯利指出人是自由的,当人们与世界发生作用时,是自由选择自己的建构来解释世界,预测未来,即使是被限制的,也只是限制在自己的建构系统之中。每个人都应受到他人的尊重,人们总是试着去了解他人的建构系统,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1.3 对异常人格界定的分歧

在异常的人格方面,斯金纳和凯利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斯金纳认为,异常人格的形成源于人们对强化与惩罚的不良反应。不充分的强化和令人厌恶的惩罚或控制都会导致人们异常人格的形成。例如,对人们适应性的行为或者积极情绪体验的正强化不充分,或者应该受到惩罚的行为反而给予了强化,长期以来就会形成异常的人格。由此看来,在斯金纳眼中,不论是正常的人格还是异常的人格,其形成都是通过控制强化条件来影响其行为模式。相对于斯金纳,凯利认为人格的异常主要是人自身的建构系统的缺乏或者不完整、不稳定所致的。人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形成的建构系统。个人解释事件、预测未来时与自己的建构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焦虑、恐惧的异常人格。但是,当个人的建构系统工作不正常时,个体会改变理解和预测事件的建构,从而建立新的较为完整的建构系统,此时异常的人格就会得到控制。总的来讲,斯金纳是从外部环境决定论的视角解释异常人格的形成,而凯利注重的是个人内部因素的作用,具有主动性。

4.2 相同之处

尽管斯金纳和凯利的人格观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也存在相同之处。首先,不论他们是从外在还是内在因素解释正常或异常人格,但都加深了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而且,他们的理论通过实践的检验得到改正和完善,并应于与心理咨询中,发挥了各自有效的作用。其次,他们都不认为人格的发展阶段是固定不变的。斯金纳认为,强化能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人格发展也可以用强化来解释,不需要阶段理论解释人格。凯利则用CPC循环来解释人格建构的成长与发展,通过CPC的周期循环,人们就能形成人格并向适应的方向发展。

5 由两大人格观引起的思考

斯金纳和凯的人格观各有特色,其对人格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甚至对于整个心理学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斯金纳的研究对象是可观察的行为,注重客观环境对行为的影响,这对避免唯心主义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他把强化理论应用于心理治疗与教育教学中,在行为矫正和程序教学中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与此同时,他却过于从动物的水平看待人的本质,否认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异,并以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为基础,以实证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抛弃人的意识等内部心理活动,进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都成了斯金纳理论中的致命缺陷。凯利的个人建构系统理论对人类认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机制模型,为认知人格理论的研究指引了新方向。他把预测作为人的行为的根本动力,认为人在一生中总是不断的对事件做出预测。他反对行为主义的动力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并不是强化的结果而是预测,重视人的认知因素和理性因素,忽视人的本能需要与情绪作用。然而,本能需要与适应环境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条件,都对人格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尽管斯金纳和凯利的人格观存在着不同方面的分歧,但是我们并不能判断哪种人格观是对的,哪种人格观是错的。不同的人格观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思想观点,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人格观。不论是“动物”还是“科学家”的人格观,其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应以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心理学研究中树立起来的不同流派,其研究视角存在差异也摩擦出了火花,但是对于以后的发展,应做仔细思考和理性判断,在整体观的基础上预测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趋势。

注释

①②杨莉萍,叶浩生.从本质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人格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2(3):96-100.

③ 陈少华.新编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36-138。

④ 黄颖.西方人格理论简述[J].科技信息,2009.28:43-44.

⑤ 郑雪.人格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322-323.

⑥ (美)Jerry M, Burger著.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60-261.

⑦⑨赵忠宇.个人建构心理学思想与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3:36-40.

⑧ 魏萍.维果斯基与凯利人格建构思想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25-28.

上一篇:质量监理范文 下一篇:运维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