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9 05:28:00

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

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精品工程;院系教学管理;教学运行管理

Abstract:Faculties'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hoice university project. To realize the sound and sustainable growth of choice university project, the faculties'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reformed and innovated greatly to enhance it in accordance to educational and social requirements. The formulation of syllabus, classroom instruction steps and teachingpractice should all be done strictly.Both the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and evaluation should be normalized by building a QC system with useful monitoring procedure. In addition, an auxiliary administr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for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files/records and relevant statistics.

Key words:choice university project; faculties'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教育部制定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精品工程则是“质量工程”的一项核心内容。它是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由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五个环节共同构成、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本文将从教学管理工作角度入手,深入剖析高校教学管理第一线院系教学管理部门的教学管理工作内容,并相应提出创新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各项举措,为精品工程的建设提供质量保障,以期有力地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院系是高校教学的直接执行单位和管理单位。院系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计划、实施、检查、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的实现的活动。从教学工作管理的内容体系看,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工作一般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教学辅助管理四个方面。通过对这四个方面内容的有效组织、控制,实现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新局面,从而为精品工程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强化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管理主要包括制定、修订、执行三个环节。通过对这三个主要环节的强化管理,有力地保障精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 遵循严格程序制定和修订精品课教学计划

院系在制定和修订精品课教学计划过程中,应明确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本科教学工作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思想,体现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1]。同时,应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及教学活动的总体安排,立足于本院系精品课依托的专业,组织精品课教学研究,充分听取教学专家的意见,在对社会各用人单位进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来研究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决定精品课程设置及实践环节的要求,做到精品课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使知识结构合理连贯[2]。

一般来讲,精品课教学计划制定后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可随意改动。但是,一套教学计划在执行一个教学循环后,对于确实需要调整的内容也应及时进行修订。调整教学计划首先由精品课所在的基层教学单位提出,写明计划调整的原因、修改内容等相关事项,经院系主管领导审核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备案。

2. 高度重视精品课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检查

实施精品课教学计划是严谨、有效、一丝不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由教务处编制学年学期精品课教学实施计划,以学校文件的形式下发给各院系。院系依照学年学期教学实施计划提前做好课程开课的各项准备工作,如主讲教师的落实,教材编写,实验项目准备与新项目的研究开发与制作等。二是组织好精品课教师编制单项教学执行计划,如教学日历、实践教学安排计划等。三是严格控制计划调整。审定后的精品课教学计划及学年学期进程计划以学校文件形式下发,不得任意更改。执行过程中需要调整的,应严格按照审批程序执行。四是建立切合实际的检查监督制度。检查应针对不同层面、不同阶段的计划实施情况,实行不同的方式。一般应以自查为基础,配合上级的监督检查。

二、严抓教学运行管理

教学运行管理是围绕教学计划的实施而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辅助工作的组织管理。它主要包括对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环节、教学实践环节、教学计划落实、考试等内容的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严抓教学运行管理,为精品工程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1. 完善教学大纲的制定与管理

教学大纲是精品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对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授课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标准。完善精品课程教学大纲是规范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对确保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完成精品课程教学大纲,包括教材使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实习、教学生产实习等内容的制定,并汇编成册发给师生。还要根据学科发展动向、教学改革的变化要求对精品课教学大纲进行及时修订,使课程教学的目标、内容、考核甚至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规范化和科学化[3]。

2. 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管理

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也是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应该对精品课课堂教学管理制定诸如“课堂教学测评制”、“课堂教学抽查通报制”、“教学信息反馈制”等制度。从落实教学计划开始,要求按时完成课程教案及教学日历的编写,严格按教学日历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对授课内容有无异常变动,教学秩序是否稳定,课堂纪律好坏等实行月度抽查,及时通报,宏观调控教学进度。

其次,不断进行精品课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每堂课由学生信息员填写《教学日志》,详细记录课堂教学基本情况;定期召开学生信息反馈会,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每学期进行一次专家督导组听课评估,以及抽查学生课堂作业等,了解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通过教与学互动,不断调整教学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精品课课堂教学质量。

再次,对精品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既注重专业教育,又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精品课课程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要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教材,并拥有电子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以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

最后,注重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丰富的影像资料进行剪辑,对精品课的教学步骤一步步解析,指出学习的关键,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整体的知识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多媒体教学不能作为唯一的方式,应将其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教师可尝试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书本及网络信息获取知识,以论文的形式反映他们的自学情况,或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交流,或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竞赛,对所学知识作主题陈述等等。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精品课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提升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调教学实践环节的管理

教学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这些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关键。在精品工程的建设中,要坚持精品课实验项目不减、课时不减。通过增添实验设备、改进实验方法、提高实验室利用率等措施,加强现代化实验网络的建设,保证实验课教学[4]。管理上加强实验实习教学大纲的落实,要求任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实践教学场地、仪器设备、器材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教学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和安排。定期进行教学抽查,对实验课教学进度、计划学时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出勤、实验报告的书写和批阅等方面抽查监控;同时完善实验课信息反馈方式,由学生信息员和实验员分别填写《实验项目明细表》与《实验教学明细表》, 记录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完成方式、完成学时、参加学生人数等情况[5]。

实习、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是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重要阶段,院系教学管理部门应通过诸如开展纵向、横向科研等途径,选择适宜的企事业单位,开辟、建立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学生精品课程学习中的实习时间。另外,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实习和社会实践之前必须经过操作技能强化训练及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安排实习和实践。学生必须按计划完成各项实习和实践任务,并由实习和实践单位写出该生情况鉴定。在实习和实践中途院系要进行巡视、巡考,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4. 高质量地落实教学计划和考务管理

院系作为高校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其教学计划管理工作是非常烦琐的,但也有其规律性。例如:每学期都制定精品课教学工作计划,课程表的编排,期中期末考务工作安排,期末学生成绩的汇总,教材征订,教学任务的分配、落实,教师工作量的统计,教学档案的整理等。院系教学管理人员要掌握其规律,有的放矢,按部就班、严格地按照规定制度和程序做好每一项工作。

考试考查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在完善精品课题库建设并及时更新的基础上,实行教考分离, 严肃考风考纪。同时控制及格率, 对学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处理, 作出通报,并作为教学质量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规范教学质量的管理和评价

1.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评价体系和反馈体系四部分(见图1)。组织体系是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的根本保证;制度体系是使教学质量监控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评价体系是实现教学质量监控目标的有效手段;畅通的反馈体系则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得以良性循环的必要保证。其中,制度和评价体系的具体事宜由组织体系实施,制度和评价体系得到的教学信息发送到反馈体系中,由反馈体系回馈给组织体系进行整改,最终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1) 建立立体化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立体化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包括教学监控委员会、系主任、教学督导组、教务办成员、学生信息员。教学监控委员会由学院领导、各系主任以及相关专家组成。他们是教学质量监控最高层次的监控主体,其中,院长作为院系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全院的精品工程教学工作负总责;教学副院长在教学监控委员会的领导下,从教学运行和管理体系两方面主抓精品课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管理与服务。系主任拟定本系精品课教学计划,负责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以及开展教法研究、落实监督教学任务。教务办成员协助领导做好学校、学院关于精品工程建设的各项教学任务,监督教师做好教学的规范工作。教学督导组由离退休的老教授和在学院里有较高声望的教师组成,通过对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校风学风的监督、检查,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反映信息,提供决策性参考建议。学生信息员由各课程班推荐一两名品学兼优者担任,定期向教学副院长或教务办主任反映教师的精品课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教学质量监控组织体系各个层次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以增强教、学、管角色意识,形成良性循环。同时,院系级的监控体系要与校级的监控体系紧密配合,全方位地监控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教学质量得以保证[6]。

(2) 建立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为提高精品工程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程度,除严格执行上级教学管理部门的各项教学管理规定外,应结合各院系精品课教学特点,制定一系列规范化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与办法。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关精品课教学活动的规范,主要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制定出一系列具有一定规律性和稳定性的常规。如教学例会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精品课教师岗前培训制度等等。二是有关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对学生的出勤、课堂纪律、考试纪律、学习情况进行规定。三是有关评估和奖惩制度。投入资金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精品课教学改革,一方面激励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在受教育时提高学习自觉性和创新能力。对精品工程建设中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综合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各种评优评先、职称晋升、奖金福利等挂钩。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体系的实施可以规范精品课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保证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

(3) 建立科学化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度化运作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精品工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完整地收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原始数据和信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如建立院长电子信箱、校内BBS等手段[7],结合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制定精品课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等评价方案。通过专家听课、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等形式对教学质量的各环节进行评价,并在每学期末形成不同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报告,如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报告、课程质量评价报告、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报告等。开展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以促使教师进一步树立质量意识,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也为该体系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真实的依据。

(4) 建立高效化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体系。精品工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最终环节是将评价结论及时反馈并监控整改,将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总结和推广。要将收集到的精品课教学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后,通过教学例会、反馈通知书、个别谈话等形式回馈给教学监控委员会、院系教学管理者、系主任、教师及学生,并对整改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控,最终形成一个高效率、良性运转的教学质量监控动态过程[8]。

2. 有效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过程

(1) 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全员质量监控意识。精品工程教学质量不仅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关系到师生的切身利益。院系每一位精品课师生员工都要以主人翁态度,及时关注教育、教学和质量建设,理解学院抓教学质量、实施监控的意义,及时向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反映各类信息,提供改进教学的建议,确保学院整体目标的实现。

(2) 严格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执行制度首先要从领导做起。教学监控委员会要不徇私情,在执行中按章办事,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员按规定处理,从而在学院形成以制度管人、依章办事的良好局面。要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精品工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联席会议,传达、布置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及时研究解决精品课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外,每位精品课教师都要自觉遵守精品工程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确保课堂教学内容统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坚持常规教学检查,不断加强教学督导。一是在每学期开课前做好两项工作:向每位精品课教师下达教学任务书,明确每一学期教学要求;审查每位精品课任课教师的教学日历。这个日历必须以教学大纲为根据,结合教材内容,写出一份教学进度合适、知识重点明确、平时成绩考核及作业等样样都落实的教学进度表。二是在教学进行中监控。在精品课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要对教师备课、教课、批改作业、辅导及考试等几个教学环节实施全面监控。其中重点是课堂教学,通过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实际查看等多种形式,对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重点解决反映突出的问题,使教学各环节进一步标准化。三是课后监控(结课后)。精品课教学结束,并不意味一学期的工作结束了,恰恰相反,结课后的教学监控工作应更严更细。这一时段的中心工作是规范考核,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积极迎考,考核结束要认真阅卷,并进行课程质量分析,总结经验教训。

(4) 注重信息反馈,及时整改,促进教学相长。通过精品课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每学期将课堂教学评价问卷调查表发至每个教师任课班级,坚持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将收集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相关学科或教师,并针对评教时发现的问题对教师进行强化培训,再通过学生评教和专家督导来检验培训的效果,形成教学评价和教师培训良性互动的机制,保证及时改进教学工作[9]。

四、完善教学辅助管理

精品课教学辅助管理包括教学文件、档案、教务统计等方面的管理。院系教学管理部门有关精品工程的岗位均应配有电脑和相应的工作软件,精品工程相关的教学文件、教务统计等要实行专人专机管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树立全员重视教学辅助管理工作的意识。院系领导要充分认识教学辅助管理的不可或缺的信息情报作用,高度重视教学辅助管理工作。另外,教学辅助管理工作人员也应积极向有关领导和精品课教师反复宣传教学辅助工作的政策法规,如宣传文件归档以及保护文档的重要性。尤其要经常对教学辅助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教学辅助管理制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在业务工作第一线就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辅助管理系统工程的超前控制。

二是保证教学文件的数量和质量,集中统一管理。应正确划定符合教学管理工作特点、具有可操作性、统一的教学文件管理范围。教学文件的范围除原先规定的内容以外,还应该包含新的教学改革档案,如精品课多媒体课件、教学观摩录像资料、名师事迹材料、精品课课程资料、教学研讨会材料,还有学生在各种刊物发表的有关论文、优秀实习实践成果等等。凡是需要保存备查或评估检查需要出示的材料都应纳入教学辅助管理范围,将文件、档案等按照前因后果、时间顺序等规律,弄清来龙去脉,完整安全保管。数量上要随时鉴定、清理,质量上要维护其完好无损。此外,要集中统一管理精品课教学文件和档案等资料,不得分散和任意转移销毁。

三是教学辅助内容的管理要方便利用。各种教学文件和档案应该能够检索迅速,调阅方便。为此,应进行电子文档的全程管理,文档资源充分共享。需要院系教学辅助管理工作战线的领导者首先形成电子文件全程管理新思路,对电子文件从产生到永久保存或销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即电子文件形成前管理人员就要介入进行“前端控制”,将各项工作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并将保证文件属性的需求嵌入到业务流程中,使文件流程与业务流程有机地融合。在业务流程结束后,及时将需要保存的电子文件移交到文档保管机构进行保存,使得精品课教学管理的电子文档不仅在教学管理部门内部可以共享,而且可以提供给全校各部门乃至全社会共享。

通过上述这些措施将一些烦琐的教学辅助管理事务简明化、精确化,提高了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也使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

参考文献

[1]王晶,王志斌. 浅谈教学计划的管理[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06,19(5):30-31.

[2]邓义桂,陈雪松,罗卫平. 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0(5):35.

[3]许明,熊丽克,李新猷. 高校院系教学管理刍议[J]. 江西教育科研, 2006(8):42.

[4]贡福海,王莉. 试论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1):127.

[5]李宇平. 健全教学管理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J]. 文教资料, 2005(32):47.

[6]李萍莉. 全面构建两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督导与评价体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6(5):83.

[7]雷水凤. 如何构建高校院(系)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4):61-63.

[8]樊蔚虹.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3):62-65.

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7-0036-02

长春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管文理艺多学科发展、主要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本科大学。自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学校结合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指导下制定了学校工作方案,并于2011年5月申报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在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等5个专业进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

一、指导思想

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按照“育人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着眼于培养基层一线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的目标,站在战略高度和国际视角,小范围、大幅度、多样性地开展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点工作,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增强工程应用性教育与实际工程的适应性,努力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二、总体目标

1.基本思路

根据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神,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以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以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为着力点,以长春工程学院多年积淀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办学特色与优势以及行业和社会资源为基础,以学校传统、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总结CDIO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经验,通过学校和行业企业的深层次合作,统筹规划学校教育和企业学习所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培养造就一批安心基层有作为、发展提高有基础、适应现场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能够探索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规律;形成有效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基层一线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和学业考核模式;建立主动适应、自我约束的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管理机制;探索培养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具有示范性作用的经验,形成长春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办学的鲜明特色,显著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类高校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三、专业领域

1.专业领域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领域的确定是根据长春工程学院办学定位、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以及办学优势与特色,结合学校传统专业优势,以长春工程学院特色专业为重点,结合校级试点专业,选择基础好、特色鲜明、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积累丰富,特别是有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良好基础的水利水电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土木工程专业作为申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这5个专业不仅是吉林省特色专业,而且在东北地区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具有长期依托行业办学的得天独厚条件和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基础,所选专业具有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2.生源与规模

实施“卓越计划”的每个试点专业学生规模在40人左右,组成途径主要是在招生时实行计划单列,招生宣传时明确试点教学组织要求与有关政策,录取后直接组建试点班级;也可在大学一年级阶段从非试点班级中符合条件的学生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批准转入试点班级。对参加试点班级学习,确属不适应者,或个人提出申请需要转入非试点班学习者,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

3.培养层次

培养层次主要面向本科层次学生。

四、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着力提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指导实践环节。

1.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1)优先引进具有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人才,特别要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学校工科专业师资队伍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2)制定教师到企业锻炼计划。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和轮训,保证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在4年内达到每届学生有6门专业课由具备5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主讲。

(3)严格执行学校关于“工科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前应具备至少2年的工程经历”的规定,制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经费和待遇等保证性政策,实施工程实践培训纳入教师年终考核、职务聘任等环节的制度,调动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和顶岗工作,进行工程实践锻炼,自觉丰富工程经历、提高工程能力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通过承担和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改造提高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5)实施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现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每年选拔和组织一批工程教育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到国外相关高校考察和培训,特别到我校与英国西苏格兰等开办的国际合作工程教育的国外高等学校学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1)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聘任企业高管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授和工程教育试点工作组成员。每个试点专业根据企业人员的专业背景、工作特长选择不少于5人的企业教师,主要参与工程师培养目标、培养标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制定与修订;企业指导教师承担相关课程教学任务,并负责指导学生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2)邀请大型企业高管作为学校试点专业组织机构负责人和兼职教授。试点专业负责定期邀请相关兼职教师为学生开展企业管理、团队精神、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讲座(报告),每学期讲座(报告)次数不少于3次。

(3)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保证与校内教师同酬,学校投入专项经费作为聘请兼职教授及学术交流活动经费。

五、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人才培养(4年制)模式采用“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其中本科阶段3年为校内培养,进行理论课学习和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参与企业生产、设计、施工、运行等实践,完成基于岗位的项目课程模块、工程实践以及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技能、工程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部分专业课程在企业学习,聘请企业工程师现场讲授,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进行。

六、国际化培养

学校以国际视角、战略眼光思考和创新应用型本科教育。在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合作教育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国外大学的合作,引进国外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加快提高工程一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水平。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深化国际合作教育项目的内涵建设,拓宽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国际视野,努力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七、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构建达到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要求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八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七个系统”即教学决策系统、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采集与处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与诊断系统、教学信息反馈与调控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舆论宣传系统。这七个系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的闭环体系。“八位一体”即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考核、教学总结和诊断评价、反馈调控”八个实施环节联结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教学过程全程监控,并通过及时调节形成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质量管理体系。

八、政策保障措施

1.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领导和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委员会,试点单位成立由企业参与的工作组,具体组织专业试点工作。

2.经费保障

学校每年拨专款给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必要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工程教育改革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教师培训和聘任、学生生均教学附加经费等开支。

3.学生待遇

学校将采取提高试点专业学生奖学金覆盖面及贫困生助学贷款覆盖面、优先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创新活动计划项目等措施吸引学生加入“卓越计划”教学改革试点班。

4.教学管理

(1)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班级学生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教学管理规章和办法,构建校企共管的教学管理机制,明确试点工作目标,及时总结试点工作,推广试点经验。

(2)重视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的评价检查。

(3)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工作中期检查和最终验收标准,建立年度检查、中期评价、结束验收的实施质量保障机制。

(4)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奖励办法,对中期评价、后期验收取得成效的试点专业集体给予重点奖励,形成有效的奖励机制。

(5)制定配套的知识、能力、品德教育大纲和考核纲要,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方案要求。

5.毕业标准

学生学业标准包括两部分,既要达到试点专业全学程最低学业标准要求,又要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业标准。学生在学有余力时可以选修本专业更多的选修课或其他专业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学校规定年限内修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全部课程,德、智、体合格,达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和在企业学习的最低学分要求,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符合学校学士学位授予标准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6.学籍管理

学校制定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班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试点班级与普通班级之间采取动态管理方式,建立学生参加试点专业教育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不适于改革试点的学生可申请转入普通班级继续学习。

7.教师评聘与考核

改革教师评聘、考核和培训制度。建立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的教师考核与评价标准,设立“工程型”教师称号,给予相应的津贴补贴。建立试点专业教师年度考核和评职的优惠制度,确保和调动教师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

九、结语

学校工作方案是从学校工作层面为成功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而制定的具有创新性和体现本校特色的工作计划。其指导思想、培养目标、组织机构、专业领域、培养模式、教师队伍、政策措施、国际化培养等方面内容不仅要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而且要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过程中予以具体落实,并接受评估和检查。

参考文献:

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质量工程;影响因素;英才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49-02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但随着高等教育量的扩张,质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地反映出来(罗湘明,2010)[1]。这一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专家的广泛讨论,成为本世纪的一大课题。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河海大学创办了“英才计划”这一特色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人才选拔、配置资源、选聘导师、考核管理这一完善的培养程序,取得一系列优异的成果。本文将就“英才计划”这一质量工程展开分析,希望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优化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质量工程的界定

高校质量工程的提出是极具战略性,对于质量工程这一核心概念的探讨也是百花齐放。教育部领导李智,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提出,质量工程是继“985工程”、“211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的,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有一项重要工程。周济认为[2],落实质量工程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有力手段之一。对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课题讨论成为建国以来最棘手最重要的课题。综合各种观点我认为,高等教育工程是在保持传统教育的授教功能的基础上,旨在培养出思维独立、理论结合实践、创新嗅觉敏锐的新时代的精英人才,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加速实现中国梦的教育培养计划。

1.质量工程的影响机制。为完成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计划,各高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在人才培养计划推进的过程中,有些高校成果斐然,有些却不尽如人意,那么是哪些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呢?首先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影响机理入手来进行宏观化的分析。这里我们应用市场营销学上消费者购买决策过程的理论来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将宏观外界因素归纳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环境因素结合学生的特性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特性作用于学生个体,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培养质量。环境因素这一部分分为内部因素(如英才计划导师的影响和学校内部政策和资源的投入等)和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以及国家的教育经费支持等);在学生黑箱这一部分中,又分为学生自身的特性(如能力和态度等)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征。通过一系列的考核指标,如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来反映教育工程的培养质量。总体上,是资源输入、作用以及输出的连续过程。

2.质量工程的影响因素。(1)基于学生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综观各类人才培养计划,都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作为培养计划中资源的接受者和结果的呈现者,学生自身对整个培养工程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分析学生成为分析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以英才计划学员为切入点,围绕学生自身的素质、规划能力以及资源利用程度这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以期得到直接和间接影响英才学员的因素。(2)个人综合素质。个人的综合素质集中体现在思想道德素质、明确的自我认知、快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能力。新时代下的人才培养,不再局限于考查知识的积累、科创能力的优劣,道德素养也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因素。因此,道德素养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另一方面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衡量因素。思想道德是影响学生形成价值观、人生观、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因素,积极的人生观会带来奋斗的动力和愈挫愈勇的斗志,所以良好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和督促,对目标的执着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从而影响英才计划的培养质量。自我认知对人才的发展也是很必要的,只有在对自身的一系列认知之后才能清晰制定自己的成长计划,并为导师制定个性培养方案提供切合点。除此之外,学习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员的培养质量。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肖红梅,2011)[3]。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持续地推动经济不断增长(卢继传,2000)[4]。在日益加快的经济发展中,在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具有快速学习能力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然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所学知识的创新性。一个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拥有活跃的创新思维、饱满的热情和对科技创新的执着追求,而且要具备将思维转化为成果的实践能力。学习过程中过于机械,不能将所学知识灵活内化,从而阻碍了自我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二、个人规划及完成情况

谈到规划,自然而然想到目标和计划。个人规划的目的在于正确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和理解自己的所需,从而计划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规划能力。因此有明确的个人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总体上,个人规划是对学员自身发展的一个展望,通过个人规划可以明确自己追求的目标,确定自我实现价值的方向;细节上,规划可能包括了在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包括日计划、月计划、年计划等。没有全面的计划就会使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懒散随意、盲目跟随的状况,这对于自身的发展往往是不利的。然而仅有完善的计划也是远远不够的,计划付诸实施并取得成功才是最终目的。所以学生自身对于计划的执行和坚持将会影响计划的预期效果。综合比较优秀的英才学员,明确的规划加上按时完成计划,毫无疑问地成为他们成功的经验。

1.资源利用。“英才计划”为每个学员配备了适合自己的导师并提供大量图书阅读资源和参加科研创新专题讲座的机会。这就好比将学生看作一台加工机器,那么这台机器的资源利用率对产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从导师资源来看,英才计划选聘的导师都有着丰富的科研知识和创新能力,而学生作为这些领域的初探者,空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创新意识,却不敢或者不知如何踏出第一步,因此导师则扮演引路人的角色,导师对于学生思维激发、创新能力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与导师紧密的联系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那么学生对于各种资源的利用度也影响了学生的自我发展,继而影响了英才的培养质量。

2.基于导师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1)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投入程度。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今天,高校导师所面临的科研压力是比较大的。导师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和英才计划的人才培养,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投入程度直接制约人才的发展。因此,导师的投入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学习、科研等方面的提升。(2)导师对学员的引导方向。正确的引导更能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师在培养过程中,引导学员成为了首要职责。导师的研究方向符合学生的兴趣或与他们的发展方向一致时,这种引导就成为一种推动力,但当该方向与学生期望的相悖时,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很难适应,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科创的意识和兴趣,这对学生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并且对质量培养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3)导师本身的人格魅力。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英才导师具有丰硕的科研果实,有渊博的知识,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导师的负责认真、严谨谦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学习的热情,由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的内在因素,从而间接影响学员的培养质量。

3.基于学校视角的影响因素分析。(1)学校的重视度及有效管理。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枢纽,肩负着为社会提供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责任。与此同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顺利进展也离不开高校的有效管理(曾林云,2013)[5]。学校作为英才计划的发起人,宏观上对英才计划的整体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统筹作用,在微观上有监控体系的各个环节良性运作的职责。英才计划系统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谈人才培养难免成了空话,没有意义。(2)定期考核。考核是有效的监控手段。首先体现在为英才学员培养质量把关,应用行之有效的考核方式,例如考核学员在学习成绩、科研创新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成果,来保证学员的培养质量,创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其次对导师的培养贡献做出评估,基于导师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考核导师也成为控制英才培养方案的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定期考核对学生来说起到了督促的作用;对学校而言,也是一个反思和改进的机会,对于英才计划的长足发展也有深刻的意义。(3)激励手段。激励是激发学生和导师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完善的激励制度包括物质激励和内在激励,精神激励则更为重要,通过学生的直接激励可以唤起学生对自己的内在精神激励,内化的激励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因此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投入。不仅如此,通过对导师的激励,导师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会大大提高,通过一系列的传导机制,从而间接地激励学生。所以完善的激励手段也为学生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高等教育人才的质量保证是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基础,因此提高人才质量是根本手段。本文通过界定研究问题中的主要概念,总结本科教育质量的影响机制,并且以河海大学“英才计划”为例,从微观上详细剖析了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从研究中发现问题,才能积极寻找对策、反思和前进。本文找出了影响本科质量工程的症结所在,为进一步分析问题、寻求对策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湘明.高校“两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29(3):76-80.

[2]周济.实施“质量工程”贯彻“2号文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大学教育教学,2007,(3):4-8.

[3]肖红梅.大众化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部主体影响力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4]卢继传.论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动力[N].人民日报,1996-03-12.

[5]曾林云.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为例[D].华南理工大学,2013.

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06-02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因此,要求改革和创新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在此背景条件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郑州轻工业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高度重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将其作为学校“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工作。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成为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学校。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作为郑州轻工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具有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良好基础,在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制定的重大高等教育创新项目,是体现高等教育“提高质量、突出特色”的重要步骤,是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战略决策也是我国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升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目前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采取“3+1”培养模式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本科生进行培养,本科生3年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1年集中进行生产实践。烟草工程系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要求,以烟草行业为背景,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构建课程体系。根据烟草行业对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的需要,设计和完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学习、工程实践(实习)、大学生创新活动、开放性综合实验、学术报告、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通过各个环节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创新能力。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关键。烟草工程系遴选了教学科研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均有工程实践经历,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任教师均有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所)实习锻炼半年以上的经历。烟草工程系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烟草企业遴选、聘请专业高水平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工程师)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学校本科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参与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工程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环节,获得一定的薪酬。

四、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改革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烟草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开设课程,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将所有理论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的课程均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通过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实现了由“因教师设课”向“依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大纲设课”的转变,消除部分课程重叠或教学内容重复等不合理现象,最终实现提高理论课教学效率,在不过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和不影响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参与工程实践活动,保证“3+1”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目的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实践环节。烟草工程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在当前加强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的过程中有着其他任何教学环节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学生的实践内容由工程见习、烟叶生产实习、打叶复烤实习、卷烟材料实习、卷烟生产实习、创新型实验、卷烟产品实习、卷烟厂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模块构成。烟草工程系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实践基地,并修订了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大纲,完善了指导教师的选拔、学生的管理与考核等相关制度,实践过程中严格按照实践计划和相关制度的要求进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保证实习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一致,生产实习指导书须及时更新。为此,烟草工程系科学编写了《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在内容上注重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融合,注重知识的可获取性,注重提问形式的多样性,应用实践表明具有良好的效果。

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特点,结合烟草企业对烟草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郑州轻工业学院烟草工程系进行了烟草工程专业(方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通过科学制定烟草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理论课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于烟草行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德才,王俊.关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几点认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53-57.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3]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4]梁德全,陈钦勇.关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67-69.

[5]刘春奎,蔡佳,闫克玉,等.烟草工程专业《烟草原料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广西轻工业,2011,(3):131-132.

[6]李瑞丽,杨靖,程传玲,等.关于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2,(1):68-69.

[7]王建民,杨靖,刘春奎,等.《烟草工程专业生产实习作业指导书》的编写及应用[J].轻工科技,2013,(4):171-172.

基金项目:郑州轻工业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2011011)

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学质量 监控机制

本科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严格的教学管理体系和质量监控机制与措施是保证日常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也保证了教学计划的执行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从而实现专业培养定位与目标。辽宁工业大学不断完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和监控力度,建立了符合学校实际、具有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学院也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监控,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监控制度,并加以认真落实,形成了学校、学院二级监控体系和教学管理体系,从培养方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理论教学要求、考试环节、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实现了全覆盖管理和全过程监控,监控和管理效果显著。

一、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一)培养方案的制定。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原有教学计划执行的效果,学校每4年组织各专业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修改,修改的要求和程序主要有:1.修改培养方案必须进行社会调研和研讨,要求体现人才培养目标;2.学院在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组织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进行研讨;3.学校组织专家对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答辩;4.学院根据答辩结果对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修订,定稿。

(二)培养方案的实施。学校、学院每学期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下学期执行教学计划:1.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编制教学进程表,并发至各院系征求意见;2.各院(系、部)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审核,如发生变动则填写《教学计划变更申请表》上报教务处。教务处根据各院(系、部)反馈意见进行综合调整;3.教务处根据教学计划对各院(系、部)的执行教学计划进行审核、执行教学计划。

二、理论课教学的监控

理论教学监控主要从授课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文件、教材和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监控。主要包括:

(一)主讲教师资格审查。本科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实行学院、学校二级审查制度,学院对主讲教师的职业道德、对讲授课程的掌握程度、基本教学能力进行初步审核,报学校审批。学校组织主讲教师进行试讲,并最终确定主讲教师资格。

(二)多媒体授课资格审查。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需经过学院、学校逐级评审。由学院对教师多媒体授课资格、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课程性质的适合度、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进行初步审查,审查合格后上报学校。学校组织专家组进行第二次评审,评审合格方可进行多媒体授课。

(三)教学文件检查。每学期开学初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日历等教学文件进行检查,不合格者进行整改。

(四)教材征订的监控。选择优秀的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大的影响,为了加强教材选择质量,我校出台了《教材质量检查与评估办法》和《优秀教材评选办法》等制度,规范监管教材征订环节,同时学院每次征订教材期间均将教材目录以及优秀教材目录发放至每名教师手中,保证征订教材的质量。

(五)课堂教学质量监控。在理论课授课中,对教师进行严格要求。学校以及学院进行了全方位的监控,主要包括:督导组听课制度、学院领导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出勤报告制度、辅导员跟班听课制度。

三、考试工作的监控

学校出台了《考试管理规定》一系列的监管措施,从考试的组织、考试方式、试卷命题、试卷印刷、监考、阅卷和试卷复查等环节对考试工作进行监控,确保考试工作质量。包括考核方式申报制度、考试命题审核制度、试卷印刷与保密制度、监考工作细则、试卷复查制度。

四、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

学校和学院对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院、校两级监控体系。

(一)课程设计质量的监控。对课程设计质量监控从课程设计指导教师资格的审查、课程设计指导书和任务书的审查、课程设计题目审核、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监控、课程设计效果分析和课程设计质量检查等多个环节进行监控。

(二)实验、实习等环节的监控。实验的实践教学环节监控主要体现在实验课上报制度、实验课专家听课制度、实验课学生反馈制度;实习的实践教学环节的监控主要体现在实习计划制定、实习的组织和实习过程、实习效果总结等方面。

五、毕业设计环节监控

学校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工作极为重视,通过校内外专家审查,从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资格、毕业设计大纲、指导书等教学文件、毕业设计开题、毕业设计中期、毕业设计答辩、毕业设计的指导等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保证了毕业设计环节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辽宁工业大学自2002年开始,校针对工科院校的实际,把构建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与监控体系作为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不断完善校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教学主要环节的、广大干部和教师积极参与的、良性循环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同时取得了丰富成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贺祖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的构建与运作[J],广西高等教育,2000(3),63-66.

[2]侯瑞丽.潘爱民.建全系部质量监控体系切实服务迎评促建[J],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3]随新玉.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8,(1) : 86-88.

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实践教学 环境工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14-02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着力实施的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工作,西南交通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国首批试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被学校确定为首批卓越工程计划试点专业。本文将以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为研究对象,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卓越工程师计划企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及定位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国家通用标准要求,西南交通大学制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培养目标和定位。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将继续秉承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茅以昇先生提出的“习而学”的工程教育理念,通过企业阶段实践教学的学习,将课堂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工程实践锻炼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双方优势互补,联合培养能够解决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环境问题的本科工程型人才,主动适应新能源产业中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事业大发展对高端工程型人才的需求。

二、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

1.具有一般性、专门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了解行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工作纪律、基本工作内容,熟悉行业的工作性质,能够较快适应行业的相关工作,熟悉行业的行业背景,了解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方面的关系;熟悉环境工程领域技术标准,了解技术发展趋势。

2.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具有一定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工程训练,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善于对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中出现的工程问题进行处理,并具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对环境工程项目变化的需求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并制订实施计划,具备污染物处理技术开发、系统维护改造的能力。

3.具备环境工程项目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参与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管理环境工程项目方面的思想和相关法律法规意识;具备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的能力;具备应对环境工程项目需求变化的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具备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危机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参与评估环境工程领域设计的工程项目,具备提出项目改进建议及工程过程改进建议的能力。

4.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环境工程领域的技术语言,基本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下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建、运行、管理、协作团队方面的能力。

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职业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积极进取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工程师角色定位。

三、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对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及科学研究、普遍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校内外五结合,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构建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与中铁二院建设的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初步构建体现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设计与工程应用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围绕环境工程“环评、设计、监理”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展开。

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重点放在了各类工程实习、技能实训、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四个线性层次上的实践环节,并将部分综合性、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环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

四、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构建了新型工程实训考评体系和面向工程应用的论文(设计)考评体系。

以执业能力评价为准绳,改革传统实践教育考评体系,着力构建工程实训考评体系。以面向工程应用为目标,着力构建新型毕业论文(设计)考评体系。根据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人才需求能力要求,构建不同层次的“环境工程人才能力评价矩阵法”,依托能力评价矩阵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综合实现质量开展面向执业能力提升的全面考评。

五、师资力量的配置及完善师资工程能力的培养机制

1.师资力量的配置

企业学习阶段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负责制。学校导师由学校所在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责任心,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队伍中遴选。企业导师经校企双方商定后,由学校(或学院)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中聘任,并签订指导合同。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成立指导小组,研究和解决进行现场教学、实习、工程实践、科研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和积累指导经验。实行“双导师”制的关键是要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学校导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企业导师,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要经常沟通信息,协调指导事宜。

2.完善师资工程能力的培养机制

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一方面确保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的完整的培养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为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工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通过深入企业现场指导学生,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人才引入机制,确保了企业中个别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进校讲学并参与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六、工程实践认证标准及认证方式

工程认证是对学生工程实践成果的认定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工程认证,能够提高工程实践的效率,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操作、实践报告、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通过相应部分的工程认证。工程实践的最后阶段,学生在实践中心完成毕业设计,各阶段成绩合格且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由中心颁发工程认证证书。

表6-1环境工程专业的认证标准

七、结论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国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教改项目,其中主要是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学科的特点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以此次“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契机,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而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肯定和欢迎。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2]王涛,王爱国,刘美.工程教育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1,21(5):29-32.

[3]宋珍霞,徐建平,蔡昌凤,徐大勇,唐海.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2,26(1):80-83.

[4]冯磊华,鄢晓忠,李录平.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32):71-72,94.

[5]赵韩强,赵树凯,刘萍萍.试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6):81-82.

作者简介:

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卓越计划;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管理和评价体系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是多层次的,包括“985”大学、“211”大学、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4种不同类型。参与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特长,肩负着不同层次和类型工程人才培养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参与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院校,如何依托行业背景,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制定与办学定位相适应的“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河南科技大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下设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轴承设计与制造、液压传动与控制4个专业。在5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该专业依托地域和行业优势,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与特色。特别是轴承、液压专业方向,在机械行业有较大的影响力。2011年,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学校将参与国家“卓越计划”作为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开始实施试点班的培养工作。

二、明确优势和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

人才培养特色是一所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人才培养方面所独有的、优于其他院校的、为社会所认可的优良特性,是该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办出专业优势和特色,所以参与高校要立足于自身长年办学形成的优势和特色,最大限度地运用好“卓越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得到具体体现,进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到切实加强和进一步发挥。

河南科技大学是全国培养轴承技术高级人才的唯一一所高校,“人无我有”,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目前,轴承专业方向已经培养了5000 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75%以上从事轴承技术、管理与销售工作。根据初步统计,成为企业技术、管理与销售骨干的毕业生约占95%,担任企业中层领导的毕业生约有45%,5%以上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有部分毕业生自办轴承企业,成为有知识、懂技术的私营企业家,也有在国外从事轴承技术研究和国际贸易工作的毕业生。这些校友遍布整个轴承行业,为学校在轴承行业赢得了很好的声誉,更重要的是为我国轴承工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形成了一种行业优势与办学特色。所以本项目计划从2011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5名同学中,采取学生自由申报和学校选拔相结合的方式,选取40名左右的同学组成“卓越班”,按轴承专业方向进行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以期使该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优势和特色更加鲜明。

三、依托行业背景,加深校企合作深度

“卓越计划”的特点之一是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将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虽然“卓越计划”规定了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职责,但目前还没有像国外那样以立法和制定法规来强化企业参与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相关职责的有关政策,所以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在选择专业领域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必须注重本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行业企业背景。

洛阳是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林立,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工业发达。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洛阳轴承研究所、洛阳第十设计院均是轴承专业化生产、研究与行业规划单位,与河南科技大学高级轴承专业人才教育一起,形成了我国轴承行业的技术与教育中心,为实施校企深度合作教育奠定了地域优势。目前,校企联合建立了“矿山重型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轴承陈列馆”“ENERPAC(美国)超高压液压实验室”“固高科技(深圳)运动控制实验室”等 7个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8个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香港白马轴承有限公司、美国实用动力(上海)有限公司、美国铁姆肯(上海)有限公司、浙江新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在校设立了专项奖学金。校企联合的“长大隧道全断面岩石掘进机掘进技术研究与应用”和“复杂地层特大型竖井钻机及成井工艺关键技术”项目分别于2005年和2009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卓越计划”方面,已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舍弗勒投资有限公司和皮尔轴承有限公司三家签订了“卓越计划”的联合培养协议。其中,与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四、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提出了“3+1”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广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打破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突出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狭义来讲,“3+1”人才培养模式指校内学习与校外企业学习工作学期总课时分配不小于3∶1,注重的是学以致用,工读交替、学用相长。

“卓越计划”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校内学习阶段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基本的实验和实训;企业学习阶段以实践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学习。该培养方案实施的主要特点、难点和重点是企业学习阶段,因为合作教育的目标是在真实的企业和岗位锻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企业参与的程度和学习的效果是“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

河南科技大学结合专业的客观实际,在“卓越计划”构筑的宏观指导框架下,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依托签约的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校企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提出了“校企全程互动”的产学研合作的“3+1”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全程互动”体现在招生计划、培养方案、理论实践教学、基地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就业创业等环节的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紧密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具体来讲,构建公共基础教育、工程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企业工程实践、课外素质能力拓展的五个层次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打破传统的授课顺序,实行2.5年(学校)+0.5年(企业)+0.5年(学校)+0.5年(企业)的教学方式。其中,2.5年(第1~5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基础理论、工程基础理论;0.5年(第6学期)在企业进行工程认知、生产实习、现场操作及分析、专业工程课程及其课程设计;0.5年(第7学期)再回校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课程,完成全部实践报告及总结答辩;最后0.5年(第8学期)在企业进行以工程项目设计和综合应用为主要内容的毕业设计及操作加工实践,使毕业设计的工程实际项目达到100%。课外素质能力拓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模块设置了4个素质能力学分,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素质能力学分的获得途径为:参加学术讲座、自主学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科竞赛、工程训练等活动或参与教师、企业的科研课题并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等。

五、校企互动、相互渗透,构建新型的教师队伍

构建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为此,河南科技大学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卓越计划”师资队伍建设: 派遣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做科技特派员或实践进修,提升中青年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聘请有丰富工程经历、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师为学校的兼职教授,来校作技术讲座,担任企业学习阶段部分课程的教学工作,指导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目前,学校聘请了中国隧道集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王梦恕院士担任名誉院长,28名企业、科研院所高层管理和技术人员为兼职教授。通过校企双方互动,相互渗透,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六、改革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质量持续提高

结合“卓越计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招生、选拔、学籍管理、实践实习和就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校企联合培养协作组;学院成立了“卓越计划”工作小组和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校、院两级的领导机构负责对试点工作进行全面组织、指导与管理。

建立校内质量监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联合培养单位质量反馈体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学生工程能力评价为主体,建立以课程、实践、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评价,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作为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七、结束语

“卓越计划”从根本上讲,是为适应新的时代特点、适应新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的新要求而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和转型。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必须大胆实践探索。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试点专业形成的自身优势和特色,依托行业企业背景,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3+1”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体现承载学生工程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课程体系,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总之,以试点专业为对象,进行全面综合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加凸显专业的优势与特色,为机械行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2]汪泓.打造卓越工程师摇篮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0,(8).

[3]唐勇奇,黄绍平,刘国繁等.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教育探索,2010,(12).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5]韩建海,马伟,夏新涛等.产学研合作打造轴承专业特色[J].理工高教研究,2007,(1).

质量体系工程师工作计划篇8

1、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字数不宜超过20个字。

2、摘要: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中文摘要约100200字;3、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4、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5、正文:专科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3000字以上。

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

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6、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7、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着、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8、注释: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说明。

9、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附录中。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计划的教学改革

摘要:“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更注重大学生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为改革对象,全面分析与探讨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必然性、基础与措施。通过改革与完善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校内外多维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实现了学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满足了国家培养人才的需求。研究结果对于卓越工程计划及在其它专业方面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卓越计划;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提出的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改革项目和重要举措,旨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输送大量创新型的工程类人才,进而实行强国富民的目的,这将对国家全面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①②本文以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探讨在本校开展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在全校乃至全国的全面开展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将从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性、改革的基础、改革的具体实践等几个方面展开叙述。

1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必然性

1.1国家人才的需求传统经济不顾环境健康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由此导致的环境危害事件频繁发生。因此,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全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形势尤为严峻,面对严重的环境污染现状,国家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社会对环境工程学科专业研究及应用型相关人才的需求将急剧增加。③作为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对日益严重且更为复杂的环境污染现状,需要通过不断改革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服务。

1.2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和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随着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问题将日益突出,我省所颁布了《安徽省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④实施重点目标为将我省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生态强省。因此,不仅要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创新型、高端的环境工程工程类人才以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才能使人才培养真正地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2本校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基础

安徽建筑大学环境工程专业2001年正式开始招生,2009年,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教学中心批准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实验室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国家审核;2012年环境工程学科被批准为“安徽省重点学科”。从2005年至今,环境工程专业已有10届毕业生,为社会输送大量专业人才,有的直接进入环境方面的工作岗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工作单位的技术骨干或管理骨干,有的继续进行深造读研或读博以便将来从更高层面服务于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朝阳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领导和老师非常重视学科的创新型,通过不断输送教师外出调研、学习和参加会议交流的形式,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同时组织多人次成功申报国家教育部、建设部、安徽省教育厅等各级各类教研教改项目几十项,其中十余项获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经过多年的探索与改革,在培养方案的设计、课程与教材体系构建、师资队伍的建设、课堂教学手段的转变、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卓越计划人才培养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3.1制定以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方案培养计划的制定是实现环境工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针。工程项目是以工程建设为载体的项目,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目标产出物,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按照一定的程序、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应符合质量要求。按照CDIO标准⑤来制定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需要培养出适于社会发展的工程型人才,那么就需要考虑在制定环境工程培养计划时以工程项目为导向。

3.2根据工程项目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工程项目需求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工程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工程型人才,必须全面系统地了解工程项目的相关知识。因此,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建立以“通识课程、工程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特色课程”有机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学生可将课本知识与社会条件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全面提升自己,以便于学生后期从事工程实践的时候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

3.3根据卓越工程培养计划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改革卓越工程培养计划需要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提倡自主和引导式学习,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并通过实行导师制,让学生跟随老师进入实验室、进入工厂企业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活动。通过实地学习,完成一系列项目的方案的构思、项目设计、项目的实施和项目运行结果的考核等,使学生真正地从课本走向实际。

3.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完成的前提。在坚持高学历高水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科研学术梯队和专业课程团队建设的需求,培养和引进1~2名具有相关工程背景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骨干2~3名,聘请一些有企业生产和管理经验、职称较高的技术人员作兼职导师,同时扩大对外交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教师交流互访、项目合作等合作制度,不定期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开设讲座与进行学术交流。

3.5加强实践教学内容建设和改革,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环节是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关键。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近几年改革较大的是实验教学,对所有开设的实验进一步整合、优化,按照“必做、选做、综合设计”开设,使学生不仅掌握实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验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将紧贴未来工作岗位、紧贴实际工程项目展开。既可在学校进行,也可在企业进行,主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志向、就业前景而定。

3.6强化教学与科研基地建设强化教学与科研基地的建设是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保障。在巩固和完善“国帧环保集团”、“皖维集团”、“安徽丰源生化有限公司”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聘请企业业务水平较高、责任性强的工程师作为实习指导老师,选派青年教师参与企业或设计院项目,加强与“合肥水泥设计研究院”、“安徽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江淮汽车”等单位的广泛联系与合作,扩大实习基地。与“中冶华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化工设计院”等单位共同建设2~3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基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同时加大现有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力度,打造本专业省内一流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3.7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体系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体系是实施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另一保障。设立院专业教学工作委员会,加强对专业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督查,完善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人才质量跟踪调查机制。

4结束语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工程类院校专业培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本校环境工程专业通过建立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手段的变革、建立校内外实践建设平台,有力地推动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卓越计划的改革实践,这对探索出一种适合安徽省地方土建类大学的实践教育新模式提供了案例。

注释

①李爱玲,申少华,胡忠于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0).

②杨子江,姚大飞,郭波.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34(3).

③王健胜,刘沛松,杨风岭,文祯中.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

④季培君.安徽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5.27(4).

上一篇:消毒供应室质量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质量检验员未来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