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水企业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1 08:02:38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1

摘要: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利益主体,其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意愿会受到企业本身的特征影响。通过对重庆市104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从企业性质、企业所属行业、企业规模、中高职学生占企业总员工的比例出发,研究其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的影响分析发现:除企业所属行业外,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所占员工比例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企业性质、企业所属行业、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所占员工比例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却因不同合作内容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或无影响。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特征;意愿;影响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局课题“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社会支持研究”(项目编号:2014-2D18);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TJJX13-013)

作者简介:孙晓玲,女,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0-0019-06

校企合作可以激发职业教育发展活力、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发挥校企双方积极性、开展就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高职院校自身也在不断探索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笔者认为,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劳动力市场无序竞争的市场背景下,某些企业并不需要通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获取劳动力技能人才,且它们认为,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会存在较大的人才流失的风险。因此,许多企业并没有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本能意愿。这一问题多年来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如张俊珍、田东平等(2008)调查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动因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企业的动因存在着显著差异[1],霍丽娟、刘新起等(2009)通过问卷调查,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动因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冉云芳(2013)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意愿及其动因和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3]然而,当前是哪些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企业自身特征对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及具体内容有何影响?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度了解当前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状况,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一、调研企业基本特征及参与校企合作意愿分析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重庆市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部分企业。对企业的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各职业院校实训就业处来联系完成,完成形式为电子问卷。本次调研一共发放电子问卷160份,回收了118份,回收率为73.75 %。在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剔除了空白卷和相关不科学数据的样本,最终获得了有效问卷为104份,有效率为88.14%。

(一)企业基本特征

1.企业所属行业。从调研企业所属行业来看,问卷设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所属行业,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17(16.35%)、54(51.92%)、33(31.73%)。

2.企业所属性质。从调研企业所属性质来看,问卷主要涉及国有及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其他五大选项,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13(12.5%)、56(53.85%)、10(9?62%)、22(21.15%)、3(2.88%)。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以私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居多,两者占比为75%。

3.企业规模。针对调查问卷中的企业总员工数,笔者对具体员工数进行了区间划分:50人以下、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 000-1 999人、2 000人及以上,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6(5.77%)、10(9.62%)、71(68.27%)、7(6?73%)、3(2.88%)、7(6.73%)。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员工规模大多在100-499人之间,占比达68.27%。

4.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问卷调查涉及中高职毕业生人数,笔者通过中高职毕业生人数除以企业总员工数,得到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从整理后的结果来看,将其比例分为10%以下、10%-30%、30%-50%、50%-80%、80%以上五个区间,中高职毕业生占企业总员工数的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21(20?19%)、39(37.5%)、30(28.85%)、7(6?73%)、7(6.73%),可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企业,其中高职学历员工结构比例大多集中在10%-50%之间。

(二)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分析

1.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分析。针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调查,问卷设计了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一点也不愿意五个选项,其频率和百分比分别为25(24.04%)、48(46.15%)、24(23.08%)、7(6.73%)、0(0.0%)。可见,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还有待提升。

2.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分析。针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具体意愿的调查,问卷设计了非常愿意、比较愿意、一般、不太愿意、一点也不愿意五个选项,分别赋值5分、4分、3分、2分、1分。具体内容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为教师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外聘兼职教师、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企业参与具体校企合作意愿的均值越高,意味着企业越愿意参与某项具体内容,具体意愿程度如表1所示。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位于前三名的内容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开展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均值分别为4.6096、4?3340、4.2115,处于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之间。

二、企业特征对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的影响分析

在分析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的相互影响时,文章主要采用统计学知识中的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多重比较分析(Multiple Comparison)、Pearson卡方检验三种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20.0 数据分析软件,深入探讨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之间的关系。

(一)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影响分析

文章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相互关系。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企业所示行业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之间并没显著相关性,而企业所属性质、企业规模、企业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三个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均有显著性影响。

具体来看,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三个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

校校企合作意愿的相互关系用多重比较分析方法来测算。表3为企业性质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国有及集体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在0.05水平上显著高于私营企业,而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与其他性质的企业并无显著性差异。从均值差来看,外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最高,其次为合资企业。

表4为企业规模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50人以下的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50-99人、100-499人、500-999人、1 000-1 999人、2 000人以上的企业,从均值差来看,企业规模越大,均值差的绝对值越大,这表明:企业规模与企业参与职业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表5为中高职毕业生数占与高职院校参与校企合作总体意愿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10%以下比例的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在0?05水平上显著低于10%-30%、30%-50%、50%-80%的企业,在0.01水平上显著低于80%以上比例的企业。从均值差来看,中高职毕业生人数所占比例在80%以上的企业,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最高。

(二)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影响分析

文章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对企业特征与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进行分析。表6为企业所属行业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所属行业与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在在0.01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与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这几项具体内容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而在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上没有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7为企业性质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性质除了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这一具体内容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在其他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这几项具体内容均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表8为企业规模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企业规模在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相关关系,而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提供教师实践机会、提供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方面并无显著性相关性。

表9为企业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的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s)结果:中高职毕业生占比在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提供兼职教师、共建实训基地、共同研发技术和产品方面都在0.01水平上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在0.05水平上与提供教师实践机会呈显著性正相关关系。

三、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具体来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中,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的比例为70.19%,一般的比例为23.08%,不太愿意的比例为6.73%;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中,最高意愿为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其次为开展订单培养,第三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其意愿范围均在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之间。[4,5]从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意愿来看,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比例还有待提高,且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入合作。

(二)企业所属行业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并无显著性影响,企业性质、企业规模、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

从调研样本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私营企业占了53.85%,员工规模也大多集中在100-499人之间,中高职毕业生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主要在50%以下。企业性质方面,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及集体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比私营企业要高;企业规模方面,企业规模越大,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越高;从中高职毕业生所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来看,企业现有员工学历结构中,中高职毕业生比例越多,其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越高。私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主体,在其参与意愿并不如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国有企业高的现实背景下,如何采取政策优惠、激励措施等手段,满足私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最终需求,提升私营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意愿显得非常重要。[6,7]

(三)企业特征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因不同合作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具体而言:(1)企业所属行业方面,第三产业所属企业更愿意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第一、二产业所属行业更愿意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技术和产品。笔者可以理解为,与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企业相比,第三产业所属企业在接受学生定岗实习期间花费的成本相对较少,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多,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节约用工成本,故更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而相比第三产业对应的企业而言,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企业接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会花费较多的材料损耗等成本,相对获得收益较小,他们更愿意在更深层次的内容上合作,如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共建实训基地、开发技术和产品,以此获得收益。(2)企业性质方面,所有五大性质的企业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机会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其他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3)企业规模方面,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越愿意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开展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4)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方面,中高职毕业生所占总员工数的比例越大,企业越愿意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表明,企业现有员工的学历结构对企业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体意愿有着显著性影响。

总的来讲,企业校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总体意愿和具体内容的意愿还有待提升。当然,企业自身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愿和具体的内容,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一方面,应加大对现有合作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政策,促进这部分企业深入参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大型企业或行业标杆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来,提升校企合作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俊珍,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动因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6):23-27.

[2]霍丽娟,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3]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意愿、动因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职教论坛,2013(19):70-74.

[4]徐黎明.基于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平台建设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80-83.

[5]李衔.构建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5-78.

[6]叶万婷,董洪潮.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获利模式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1-3.

[7]翟志华.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对策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61-64.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2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供水管理,发展城市供水事业,保障城市生活、生产用水和其他各类用水,根据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和有关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市供水是指城市公共供水和自建设施供水。

第三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城市供水工作和使用城市供水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本市城市供水工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贯彻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条本市城市供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人民政府组织市建设、规划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市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第六条西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市供水的管理工作。

市规划、环保、水利、卫生、*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本市城市供水管理工作。

第二章供水水源管理

第七条城市供水水源是指用于城市供水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八条市人民政府组织市规划、水利、建设、地矿等行政主管部门按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统筹兼顾工业用水和其他各项建设用水的原则共同编制本市供水水源开发利用规划,作为城市供水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

第九条城市供水企业应按有关部门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域设立水源防护标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坏和移动。

第三章供水工程建设

第十条本办法所称城市供水工程,是指城市供水系统的水厂、泵站等建筑物、构筑物和管道、阀门及附属设施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第十一条城市供水工程建设,由城市供水企业按照城市供水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建设计划,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按基本建设程序办理有关手续,并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应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承担,并遵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禁止无证或者超越资质承担城市供水工程的设计、施工任务。

第十三条城市供水工程竣工后,应当按照规定组织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四章供水用水管理

第十四条城市供水企业,必须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城市供水企业资质证书》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方可从事城市供水生产经营。

第十五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自来水生产管理制度和水质检测制度,确保其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第十六条城市供水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管网测压点,确保供水管网的压力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用水点超出公共供水高程的用户,必须建设二次供水设施,自行间接加压供水。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方案必须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方可施工。二次供水设计方案未经审查或二次供水设施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使用蓄水池蓄水必须夜间进行。

第十七条城市供水企业应保持24小时不间断供水,由于工程施工、设备检修等原因确需大面积停止供水的,应当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24小时通知用户;因发生灾害或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抢修的同时通知用户,尽快恢复正常供水,并报告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危及交通、房屋和其他财产安全的紧急事故,应在抢修的同时报*交通、市政等有关部门。供水设施抢修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配合,不得阻挠或者干扰抢修工作的进行。

第十八条城市供水企业的职工应按国家的有关规定,持证上岗。

第十九条新增城市公共供水的用户和增加用水量需改建供水设施(包括申请临时用水)的用户,必须向城市供水企业提出申请,并提供近、远期用水计划及有关资料。城市公共供水用户进户管道的设计方案,应经供水企业审核。

第二十条使用城市公共用水的用户需要更名、过户或改变用水性质,应当向城市供水企业申请办理有关手续,原用户应结清所欠水费。用户中止用水的,应向城市供水企业办理中止用水手续,结清所欠水费。中止用水后需要恢复用水的,应到城市供水企业申请办理恢复手续。中止用水超过一年未申请复装的,按自动销户处理。

第二十一条使用城市供水的用户,必须按定额计划用水。用水超计划部分,必须按水价的两倍按期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市节约用水办公室交纳超计划用水加价水费,逾期不缴每日加收5‰滞纳金。

第二十二条禁止盗用或转供城市公共供水。

第二十三条;生活、生产、经营等用水实行分表计量收费。生活、生产、经营等混合用水的,按其中的最高水价计收水费。

第二十四条凡由城市供水企业安装,作为计算用水量标准的水表称为注册总表(以下简称总表)。用户为了内部核算和分摊水费,在总表后安装的水表称为内部分表(以下简称分表)。总表的安装,根据户籍门牌和使用性质,按有利于不同用水类别计费、有利于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原则由供水企业确定。供水企业抄总表时,应当按水表显示准确计量,不得随意估计。分表由用户自行抄表,总表和分表的水量误差,由用户分摊。用户应在水费通知单规定的时限内交纳水费。逾期每日加收5‰的滞纳金。

第二十五条因总表发生故障或者由于其他客观原因无法抄表计量时,按前三个月平均用水量计收水费。因用户的责任造成无法抄表计量的,除要求在一个月内纠正外,按水表额定流量计收水费,在限期内不纠正的,按水表额定流量加倍计收水费。

第二十六条城市供水水表应当经法定的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后安装使用,在用水表应按规定的周期定检,费用由产权所有者承担。用户对水表准确度有异议,可向城市供水企业提出申请检验。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快慢误差率超过规定误差的,检定费用由供水企业支付,并退还用户差额水费,误差未超过规定的,检定费用由用户承担。

第二十七条自来水价格按生活用水保本微利、生产和经营用水合理计价的原则由供水企业提出,经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物价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五章城市供水设施的维护

第二十八条城市公共供水设施和用户户内供水设施的划分以总表为界,总表前(含总表)属公共供水设施,产权属供水企业,由供水企业负责维修(属人为事故,维修费用由事故责任人负责)。总表后属用户户内供水设施,产权属用户,有户应负责维修管理。总表至表前第一个分支接管点距离大于20米,或进户管道与建设物的距离不符合国家设计规范规定的防护距离时,均以表前第一个分支接管点阀门为界。分支阀门以前(包括阀门和阀门井)由供水企业管理,阀门以后由用户管理维护。

第二十九条总水表由用户保管,不得在水表附近堆放障碍物影响抄表、换表工作,不得使用技术手段或其他方式使水表停行、逆行。

第三十条用户投资安装的户外连接城市公共供水的管道及其附属设施,必须经城市供水企业验收合格并交其统一管理后,方可使用。用户不得私自移动或拆除,在满足用户原申请用水量的情况下,城市供水企业可按需要进行改造和发展新用户。

第三十一条影响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向供水企业征询地下管线的情况。因施工影响供水设施安全的,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应与供水企业商定相应的保护措施,经供水企业同意后,由施工单位负责实施。因工程建设确需改装、拆除或迁移公共供水设施的,应经供水企业同意后报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十二条城市供水用户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产生或使用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将其生产用水管网系统与公共供水管网系统直接连接;

(二)自建设施供水管网系统与城市公共供水管网系统连接;

(三)用户高位水池、水塔的落水管,以及蒸气管、热水管与公共供水的管道直接连接;

(四)在城市公共供水管道上直接装泵加压;

(五)擅自拆除、改装或迁移城市公共供水设施;

(六)在规定的城市公共供水管道及其附属设施的安全保护范围内,进行危害供水设施安全活动。

第三十三条用户、产权单位或物业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其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设施的管理,确保安全供水,二次供水水池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清洗保洁。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各自职责对二次供水水质进行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四条城市消火栓是保障国家和人民财产安全的重要设施,除用于灭火及供水企业按规定使用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启用。

第六章罚则

第三十五条供水企业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并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罚款,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给予500元的罚款:

(一)未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供水企业资质证书》而从事城市供水生产经营的;

(二)供水企业擅自使用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供水工程的;

(三)供水水质、水压不符合国家标准的;

(四)擅自停止供水或未履行停水通知义务的;

(五)不按水表显示计量,随意估计的。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或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属于非经营性活动的,可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属于经营性活动的,可处以10000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依法予以赔偿:

(一)使用技术手段或其它方式使水表停行、逆行的;

(二)违法开启消火栓用水的;

(三)私自开关公共供水阀门的;

(四)未按规定缴纳水费的;

(五)盗用或转供城市公共供水的;

(六)二次供水工程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即投入使用的;

(七)未按规定对二次供水水池清洁保洁的。

第三十七条用户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或者不按规定缴纳水费,盗用、转供城市公共供水,情节严重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可在一定时间内停止供水。

第三十八条建设工程施工危害城市公共供水设施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危害活动,造成损失的,由责任人依法赔偿损失;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九条当事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做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3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结构性改革时重点强调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同时,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释放了三大信号:对内平衡供需两端,“供给侧改革”成政策重点;对外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金融和房地产等热点领域的改革。

一、企业是供给侧改革的主体

我们知道,每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在经济工作领域重要的、具有统领意义的大会,会议的主要内容一般是对本年度的经济工作进行总结,根据经济形势安排部署下一年经济工作任务。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由党中央最高一层领导直接参与和主持的,会议内容具有提纲挈领的性质,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风向标的指导作用,因而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国内外市场参与主体及新闻媒体的密切关注。

那么,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亮点和关注点?

许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围绕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症下药、提出办法、解决问题是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最大亮点。另外值得关注的就是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提出了五大任务:一是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二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三是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是扩大有效供给、五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为了保障这些工作有效开展,会议还提出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它的意义在于,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需求不足,而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匹配和错位。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在发生变化,而供给结构、生产能力却未能及时调整跟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障碍,引导资本、劳动、创新能力等要素资源配置到需求旺盛、效益更高的部门,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再平衡、再匹配创造制度条件。

另外,从明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可以看出,化解过剩产能排在2016年我国经济工作的第一位,是明年整体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可以认为,化解产能过剩这场战役打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结构性改革的成败,关系中国经济能否重拾升势、迈上中高端水平的关键一环。

前不久,人民日报公布的《201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十分严峻,其中产能过剩问题非常突出,调查数据显示,认为产能过剩“非常严重”和“比较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74.7%,为近四年来最高值。

分行业看,采矿业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是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比例最高的行业,高达33.3%,认为“比较严重”的高达52.4%。此外,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钢铁、有色金属、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企业超过八成。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

产能过剩带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加大。调查结果还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今年以来市场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38.3%,比2014年高了4.9个百分点;“有所增加”的占43.6%。以5分制计算,企业在“市场竞争压力”方面的总体得分为4.17,明显高于中值3,也高于2014年的调查结果。

根据以上情况,专家分析认为,过去10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佳黄金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国有企业拉动的,特别是2003~2012年,国有企业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是在高速增长下也慢慢出现了产能过剩等问题。过剩问题主要存在于国企,尤其是钢铁、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平板玻璃等行业,供需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按照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毫无疑问,重点解决问题还在于国有企业。而让国有企业如何从过剩的产能中挣脱出来,从恶性竞争中挣脱出来,从地方政府的有形之手中挣脱出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让企业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原则办事,这是企业应该积极探索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是力求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激发企业活力和潜力,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从这点来讲,供给侧改革首先要从国企做起,企业是今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主体。

二、多行业产能过剩形势严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繁重,战略上要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11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9%。1~11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已连续45个月负增长。

财政部11月下旬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央企、地方国企两方面的利润数据都在下降。1~10月,央企的利润总额是13530.7亿元,同比下降11.3%;地方国企的利润总额5275.9亿元,同比下降6%。

我们还从多个协会取得的内部资料来看,以钢铁行业为例,2003年产能近3亿吨,2012年产能已经突破10亿吨,目前钢铁产能已经接近12亿吨。另一方面,全球需求低迷,预测2015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为6.68亿吨,同比下降4%,预测2016年我国钢材实际消费量为6.48亿吨,同比减少2000万吨,同比下降3%。

当前我国钢铁工业已经进入“寒冬”,钢铁消费下降、供大于求矛盾突出、恶性竞争激烈、价格下跌、行业亏损严重,产能过剩形势已非常严峻。

另外煤炭行业自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3.6万亿元,新增产能30亿吨,而到今年全国煤炭产能逾40亿吨,在建项目规模超过10亿吨。一位煤炭分析师估计,“今年煤炭建成和在建产能超过50亿吨,至少有3亿至4亿吨过剩。”

我们还从山西、内蒙古、陕西、四川等多家煤企得知,对煤炭产业及其500多万煤矿职工来说,严酷的冬天还在后头。

在山西,为保增长,很多地方上了很多不该上的煤炭项目。这些项目科技含量低、安置人员多,结果成了低效、闲置资产。许多企业宁可让价格,也决不让市场,也决不让企业停下来,使得煤炭供给进一步过剩,价格进一步下跌,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山西一位企业管理者说,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煤焦冶电四大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但几乎所有的产业都存在产能过剩。因为不生产以后就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原有的市场也怕被别的企业抢走,减产、停产、人员开支、社会稳定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产能严重过剩是煤炭产业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也更折射出当下中国企业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

2015年以来,水泥产业陷入和钢铁、煤炭行业一样的困局,利润大幅下滑,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看谁赔得起”“看谁挺得住”的大比拼。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在连续两个月小幅回暖后,11月水泥产量再度大幅下滑。1至11月份累计产量21.47亿吨,同比下降5.1%,其中11月份水泥产量2.05亿吨,同比下降6.6%,降幅较10月再次扩大3.08个百分点,提前结束了旺季。

而在几年前钢铁、煤炭行业进入全面亏损之时,水泥产业还在享受市场红利,而现在也面临随意跌价、恶性竞争、全行业近半亏损、金融风险显现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的水泥产业,实际产能利用率仅有65%,以前超高速发展使水泥需求被提前透支。产能过剩已导致许多企业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有川渝水泥企业负责人透露,现在卖一吨水泥,亏损15至35元,以产能200万吨为例,一年亏损额就达3000万元至7000万元。

中国水泥协会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水泥价格持续下滑,前三季度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每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0%。9月全国通用水泥月平均出厂价格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目前,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水泥亏损企业数达到1339家(含粉磨站),占企业总数的40%。前三季度水泥企业亏损额高达170亿元,更为严重的是,在剩余保持微利的企业中,实际上很多处于隐性亏损状态。

水泥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就是企业过于依赖扩大产能规模这条发展路径。因此,淘汰落后、多余产能已时不我待。

总之,钢铁、煤炭、水泥等上游产业无不存在产能过剩。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但浪费了大量资源,给自然环境带来了破坏,也带来了一些低产品的无序价格竞争,造成诸如钢铁行业的“白菜价”等现象不断发生,许多企业利润水平下滑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企业负债率高,也为金融安全和财政稳定带来了巨大隐患。

所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首要目标。

三、去产能是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

当前,去除过剩产能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严重过剩产能并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不是一两件事促成的。从过去一段时间来看,去产能效果不好的原因有这样几项:首先,地方政府和企业管理者没有统一思想,行政干预过多,认为产能过剩行业许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地方政府舍不得去,去了产能影响地方发展;其次,企业不愿意和不敢去产能,担心自己去产能会在将来经济企稳回升、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失去潜在的市场份额,损失经济效益;第三,去产能也会带来大量就业问题和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管理者政绩。

因此,目前钢铁、煤炭、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基本都是地方政府财政支柱企业,涉及当地的财政收入、就业、经济稳定等问题。另外,现在的过剩产能不仅仅是落后产能,还包括结构性无序发展产生的大量先进的产能,这些都是目前产能过剩政策调控无法根本解决的关键问题。

12月9日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提出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3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

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提出了对策,在角色定位上做了明确界定和分工。会议指出,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这场化解产能过剩的主体是企业,引导者是市场,法律是保障,政府的角色则是制定政策推动改革。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挥市场力量,靠行政和市场力量相结合,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应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靠途径。

具体来说,做好去产能可以遵循国家制定标准来进行,按照定性、定量、定标准、定时完成,避免刮“破产风”,多用“腾笼换鸟”的方式消化产能。去产能的主要对象是重工业行业,包括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这行业。

在去产能方式上,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去产能”。从而达到将增量甚至部分存量要素资源从传统行业引导到新兴行业,在整体上提高要素资源使用效率的目标。

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建议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去产能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体制改革,改变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降低GDP、财政收入等考核指标,增加生态环境、资源节约、能源效率、淘汰落后产能等考核指标。

其次,强调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市场化的优胜劣汰挤出过剩产能,鼓励企业把生产要素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从产品相对过剩的部门转移到相对稀缺的部门。

第三,建立产能退出补偿机制。包括形成退出通道,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因为产能退出而出现的人员安置、税收等方面问题,可将部分国有资本转入社保基金,避免因为历史遗留问题引发地方区域稳定问题。

第四,在化解产能过剩的同时,寻找并建立新的产业增长点,并通过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帮助地方经济实现转型,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这也是本轮供给侧改革的重点。

第五,推动优势企业主导的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企业要做好增量,增量向“中国制造2025”、战略新兴产业等靠拢;盘活存量,形成有效竞争的产业结构;主动减量,清理退出一批落后产能。

第六,扩大出口,通过“一带一路”等开辟新的需求市场。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 魅力水厂;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 TU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2-2

十报告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集团的发展规划中也提出:“要把建设美丽企业放在突出地位,把环境保护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统筹谋划企业发展和节能环保工作,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团。”

作为集团唯一一家以尾矿水、地表水、深井水为水源,负责矿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产供管单位,供水总厂在集团发展循环经济、保障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

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应对挑战,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和谐发展并不断取得突破,是摆在全体供水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总厂提出了建设“魅力水厂”的新目标。近一年来,全厂围绕这一目标,攻坚克难、拼搏进取、大胆实践,在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安全生产、制度管理、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结出了丰硕成果,以实际行动回答了有关“魅力水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大主题。

一、“魅力水厂”的基本内涵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魅力”解释为“很能吸引人的力量”,我们常常会听到“魅力城市”、“魅力建筑”、“人格魅力”……那么“魅力水厂”应该具有哪些内涵、哪些“吸引力”呢?我们经过认真梳理分析研究,认为应该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班子团结进取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企业领导是职工的“领头雁”,处处都起着表率作用。一个精诚团结、拼搏进取的领导班子,是一个高效而富有活力的领导集体,能够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和主动性,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能够带领广大职工克服困难,应对复杂形势,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队伍和谐敬业

我们常听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才能事事兴旺。家庭如此,企业亦如此。一个和谐的企业,能够为职工创造和睦、友爱、温馨的工作环境,让职工感受到关心、理解与尊重,同时能够将具有不同特长的人组成一个高效的团队,达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的效果。这样一来,职工工作起来才会有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更加爱岗爱企、敬业奉献。

(三)生产安全高效

生产经营是企业的中心任务,实现生产的安全高效,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尊重生命、关注安全;就是要节能减排、降本提效,增强竞争力。尤其是作为集团唯一一家供水企业,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生命安全,水量的高低关乎能否满足矿区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关系着20多万职工家属满意与否的口碑。因此,安全高效生产可以说是实现水厂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四)管理科学精细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说的就是管理在建设中的作用。管理就是对资源的配置,好的管理能够合理地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使之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提高生产力水平。“魅力水厂”建设也是这样,它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而使管理科学有效,首先需要的是一系列科学精细完善的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它就像指引水流方向的渠道、勒住骏马的缰绳;其次就是“令行禁止”的执行力,确保将各项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五)文化特色深厚

当前,企业间的竞争已上升为企业文化力的竞争,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职工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强化凝聚力、向心力和约束力,形成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对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培育特色深厚的企业文化,就是要根据行业特点,认真总结提炼,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并不断充实其内涵,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得益彰。

二、建设“魅力水厂”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魅力水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报告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中还特别强调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近年来,集团也更加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指出要“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全力打造布局集中、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集约的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循环经济的规模和档次,实现废气、废水、废渣‘零排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供水总厂建设“魅力水厂”正是推动集团实现“建设美丽企业”目标的重要体现。

(二)建设“魅力水厂”是促进水厂发展的必然要求

多年来,水厂始终保持了安全生产发展的良好势头,连年超额完成集团下达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任务,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设施先进、功能完备、管网发达的产供水系统;在企业管理方面,已初步形成了制度完善、管理严格、运营高效的管理体系;在环境建设方面,已初步建成了4个整洁优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花园式水厂;在学习型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水为源,以人为本”,已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享誉集团内外的“水文化”管理模式等。企业先后荣获了全国优秀县镇供水企业、中国供水行业企业文化示范单位、建国60周年中国企业文化典范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集团先进单位等一系列先进荣誉。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为供水总厂今后的不断发展和进一步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供水总厂正是根据现阶段的发展情况和具备的良好条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制定了建设“魅力水厂”的发展目标。

(三)建设“魅力水厂”是全厂职工的热切期望

供水总厂多年来秉承的“企业发展、职工富裕”理念,使每一名职工都深深地明白,企业与职工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甚至是命运共同体。对个人而言,企业是施展个人才华、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这个舞台越宽广,个人的价值体现就越充分;如果失去这个大舞台,自我价值的实现便成为空谈。对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源于每位职工的劳动和创造,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企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推动,共同发展,正如“大河涨水小河满”和“不积溪流无以成江河”一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温馨富足。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企业就像是职工们的大家庭。大家也都期盼能够在建设“魅力水厂”的过程中,进一步改善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享受企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因此,构建“魅力水厂”符合职工的切身利益,满足广大职工的需要。大家都热切希望能早日建成“魅力水厂”。

三、建设“魅力水厂”的主要措施

建设“魅力水厂”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长期性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近一年来,供水总厂干部职工围绕建设“魅力水厂”的蓝图,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在各方面工作中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魅力水厂”建设之路。

(一)严格制度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

建厂多年来,供水总厂经过在实际工作当中的不断学习、总结、探索、完善,目前已建立起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精细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并得到了全面贯彻执行。如近年来,先后制定出台了《供水总厂管理制度汇编》、《安全管理制度汇编》、《水之魂》精细化管理制度汇编、《一分厂精细化管理手册》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在总厂编订的《水之魂》和《安全管理制度汇编中》这两本书中,就囊括了近年来制定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流程等,方便干部职工查阅。这些制度措施的实行,较好地调动了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参与“五好”党组织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党政工作的融合。

(二)加大硬件投入,建设花园水厂

厂党政始终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高投入、高质量创建要求,把环境建设作为企业的外在形象工程,努力建设花园式水厂。尤其是近两年来共投入1000多万元,先后新建完善了四分厂厂院及附属设施,改建了三分厂厂院、办公楼,改造了二分厂泵房车间,为分厂会议室、活动室、职教室添置了电教、娱乐等设施;为基层泵房、职工宿舍更新安装了空调、暖气,饮水机、电磁炉等,使厂区生产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观。同时积极做好厂区绿化、美化、净化和整体规划,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对四分厂、三分厂等单位进行了植树栽花种草、绿化美化亮化,对机关办公楼改造了门头,设置了醒目的文明文化创建标语和霓虹灯厂标,美化了厂区,改善了环境面貌。同时,还先后多次组织全厂党员干部职工1000 多人次对四分厂、机关、场内外环境进行义务植树和卫生大扫除,为美化厂区和社会环境做出了贡献。目前,全厂绿化面积已达到了6000多M2,占全厂可绿化面积的95.4%,总厂机关和四个分厂等基层单位厂院环境布局得当,整洁优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可以说花园式水厂已具雏形。供水总厂已成为矿区中部一颗璀璨明珠。

(三)坚持以水为源,打造“水文化”品牌

“水文化”品牌是水厂多年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结晶,为打造成水厂的特色品牌名片,一是坚持以水为源,在认真总结10年多来总厂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成果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厂特色文化建设的安排意见》,明确了水厂特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措施;对下步深化水厂特色文化建设在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工作内容、经费落实等方面做了进一步规定。提出了充实完善“六大体系”、“四大平台”、“三项机制”和四部曲等十八项文化建设任务要求,并确定了1%的文化建设经费提取规定,为水文化建设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突出安全文化建设重点,深入推进本质安全人实践活动,加大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力度,制定下发了“双述一认”规范,就“四提五讲”班前礼仪、“3456”安全确认和20条职工安全行为规范等制度进行了推广落实。修订完善了年度安全文化建设考核奖惩办法和考核细则,加大了现场抽查和考核奖惩力度,坚持季度检查考核,奖惩兑现。三是丰富水文化内涵,举办了“魅力水厂”图文展牌板巡展活动,13块牌板以水厂发展历程为主题,在总厂和各基层单位巡回展出,让新老职工们直观地看到了水厂初创至今取得的长足进步,增强了大家战胜危机、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勇气。创设举办了总厂首届水文化艺术节,通过“水之源”爱心组织宣告成立,“魅力水厂”理论研讨暨论文成果会成功召开,“3456安全确认”特色安全文化品牌电视片在各单位展播,“水之韵”摄影书法绘画展让干部职工积极参与,这些特色活动都大大丰富了“水文化”的内涵。四是深入推进党建文化创新,初步形成了以“新思路、新方式、新发展、新形象”的党建工作理念为代表的“四新五优四实”党建理念体系和三评三考两反馈“332”党建考评工作机制等特色党建文化,首次荣获了全国企业党建文化创新先进单位荣誉。

(四)推进和谐建设,带出一流职工队伍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5

关键词:漏损管理传统漏水检测模式数字漏水检测模式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集中供水不断普及,供水企业供水量和供水管网铺设长度不断增长。但是由于管道老化、施工质量、环境腐蚀、施工破环等原因,造成我国供水企业管网漏水严重。据统计,我国城市管网平均漏水率在20%左右,漏水量巨大,同美国的8%、日本的10%、法国的9.5%及德国的4.9%的漏水率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一个日供水量50万立方米、供水成本1.2元/立方米计算,每年供水企业因管网漏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0万立方米/天×365天×20%×1.2元/天=4280万元/年。由此可见,管网漏水会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损失和供水企业的经济损失。

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的管理,特别是漏损管理对于供水企业降低供水产销差率,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数字检测技术替代传统检测模式,制定系统化的工作程序,科学合理的开展供水管网的检测,及时的发现漏水点降低漏水损失成为供水企业强化供水管网漏损管理的有效办法。

1、传统漏水检测模式

1.1定义

所谓传统漏水检测是指以听音为主要手段,达到查找暗漏点为目的的方法。这也是我国大多数供水企业普遍采取的漏水探测方法。听音检测主要是依靠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利用简单的听音设备或工具,对管道及附属设施或在路面上进行听音,通过对声音的判断,确定有无漏水发生。利用此种探测方法,在最初开展漏水检测工作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漏水探测工作的不断深入,简单的漏水点大多查完,听音探测技术发展遇到技术瓶颈,探测效果就不明显了。

1.2缺陷

目前传统的漏水检测模式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检测灵敏度低,且不稳定。听音检测主要依赖人对声音的强度和频率的感觉,只能是定性的,且不同人的听觉能力不同,相同人在不同时间听觉效果也不一样,导致最终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和不一致。其次,检测过程和结果无法控制,人为因素变化较大。听音检测主要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外业独立作业,无法对检测过程和结果进行控制,检测行为和过程也难以规范,且人的变量因素大,造成探测结果不确定。再就是探测过程和结果无数据无记录,很难实现对供水管网进行深入系统持续的漏水控制。

2、数字漏水检测模式

2.1定义

数字漏水检测模式是通过建立漏损控制平台提供技术数据资料,利用数字检测技术开展漏水数字化普查,不断降低漏失率,及时总结分析管网运行状况,进行漏水评估确定重点区域,加大检测力度,从而达到有效降低漏失率的目的。漏损控制平台是数字化检测手段的基础,是实现漏水控制目标的基本保障。平台主要由供水管网综合管理系统、压力监测系统和流量监测系统三部分构成。供水管网综合管理系统是开展漏水数字探测的前提和基础,可以提供管网详实的基础数据资料,是实现管网漏水控制系统的基本保证;压力监测系统是可以开展管网供水压力管理,提供漏水声波探测工作前提评价,对漏水严重地区开展评估;流量监测系统通过采集管网流量数据,对管网漏水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今后漏水控制的目标、方向和实现的技术方法,进行分区流量监测,确定漏水分区目标和重点工作区域。漏水数字化普查是指采用漏水声波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管网声波数据进行采集、汇总分析,判断是否漏水。漏水评估是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结合管网漏水状况及特点,确定漏水检测的重点区域,有针对性的开展检测工作。

2.2优势

数字漏水检测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建立漏损控制平台,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综合分析管网运行情况;检测工作程序化,过程和结果易于规范和控制;运用仪器设备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可以剔除人为因素的影响,检测效果提高一倍以上;提高了检测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建立漏水数据档案,分析确定重点漏水区域,保证漏水探测工作的持续改进;探测结果客观,能够对管网整体漏水状况进行评估。

3、数字漏水检测模式在保定市供水总公司中的应用

保定市供水总公司始建于1956年,现供水服务面积近110平方公里,用水人口95万人,担负着市区市民和工商企业的生产生活供水任务,供水管网总长达1018公里。保定市供水总公司高度重视管网漏损管理,于1998年成立了测漏班开展供水管道漏水检测,购置了听音杆、管线仪、相关仪、听漏仪等听音检测设备,变被动维修为主动找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老旧管线更新改造、新型管材的逐步应用,利用传统漏水检测模式发现的漏水点逐年减少,对降低供水产销差效果不是很明显。同时,我公司不断完善管网基础资料管理,建立了供水管网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地理信息管理、管网基础资料管理、用户管理、管网模拟运行管理、管网模拟水质管理、事故处理管理、管网规划管理、水源辅助调度管理等功能,为开展数字漏水检测提供了完善的基础。2004年我公司又购置了漏水声波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管网流量压力实时监测系统,逐步将传统漏水检测模式转变为数字漏水检测模式。在实际工作中,首先根据供水综合管理系统中管网资料数据,制定合理的检测方案,确定检测区域;然后利用漏水声波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管网运行情况进行采集、分析,并结合管网流量压力实时监测系统提供的数据综合得出检测区域管网运行情况,判断是否存在漏水现象;发现漏水异常,组织人员进行及时定位,减少漏水损失;同时定期对管网维修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确定重点漏水区域和管段,有针对性的加强检测。

1998年至2004年采用传统漏水检测模式进行漏水检测时,检测供水管线1900余公里,发现暗漏点140处,挽回漏水损失430万立方米。自2005年采取数字漏水检测模式后,检测供水管线5600余公里,发现暗漏点278处,挽回漏水损失900万立方米。按照供水成本1.2元/立方米计算,挽回经济损失为:900万立方米×1.2元/立方米=1080万元。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采用数字漏水检测模式以来,检测管线长度、暗漏点数量、漏水损失较采用传统漏水检测模式相比都有了成倍的增长,足以证明采取数字漏水检测模式的技术先进性。

4、结语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水电企业;材料;核算管理;控制

1.引言

随着现代化高新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各大企业在平稳有序中发展,我国的经济也有着一个又一个新的飞跃.目前,国内兴建起一些大型水力水电工程.这些工程的投资方(即水电工程的业主)为此耗资巨大,对质量也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对这些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细致周密的管理.良好的管理不仅可以促进建设工程顺利进行,而且还会将建设成本压至最低,减少不必要的投资,使得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水电工程的管理包括多个方面,其中成本管理是关键,而材料的成本又是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

大型水电工程需要水泥、钢筋、机械等多种材料与设备,而且数量巨大,水电企业一般将这些工程承包给施工单位。为了方便管理这些工程材料,水电企业一般与工程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这些材料的数量、品种、价格等变动因素,而且这些材料一般由施工单位在施工前进行预算,然后由水电企业统一采购,然后再提供给施工单位。为了降低工程成本,并且提高工程的进度,确保工程的良好质量,水电企业需要做好材料核算管理及税务处理的工作。

2.甲供材料核算管理的意义

甲供材料核算管理主要包括对所需材料的预算、统一采购工程材料、采购材料的种类及数量,阶段工程完成时计算材料的剩余量及超过预算过多领取的材料量等。通过对这些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达到准确的控制好材料成本流程,监督成本的运用情况,以及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问题的目的。

3.甲供材料的管理流程

由施工单位阶段性的向水电投资企业提供材料的需求情况,然后由施工监理单位到现场具体查看施工进度,确认真实性后向水电企业报批。水电企业应对阶段性的材料供应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并根据施工过程的具体材料需求量及剩余量随时调整计划,将短缺的材料进行补充,剩余的材料安排到工程的下一个阶段使用。

4.甲供材料的具体核算流程

甲供材料的核算具体包括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两个部分。

事中控制是指工程正在建设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及领用情况进行阶段性核算、总结。查出材料多领或者少领的具体原因,找出对应的处理措施,并根据材料的实际使用情况及时更改材料预算成本。

事后控制是指在整个工程竣工后,对整个工程期间的材料使用及领用情况进行统计,并与预算中的材料用量进行对比,列出清单。对于超出使用计划的材料,按照合同中的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

5.甲供材料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由于水电工程项目巨大,所欲材料甚多,因此在甲供材料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1)水电企业在对甲供材料进行核算时,常常因为材料种类过多、数量过大而出现遗漏情况,这种情况会导致水电企业与施工单位及材料供应方发生纠纷,影响工程进度,导致各方信誉受到损害,不利于各个单位之间的融洽合作。

(2)当今的施工单位实力雄厚,往往在同时承包多个项目,多个项目同时动工,同时领取材料。这种情况下,施工单位往往会因为项目过多而出现领取混乱,将本应运用到A工程的材料错误地运用到B工程中,最终导致材料账目混乱,与甲供材料企业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3)甲供材料过多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施工单位数量很多,竞争激烈,在竞标时,往往是出价较低的施工单位获得水电企业的接受而中标。在这种情况下,倘若甲供材料过多,而施工单位的出价偏低,因此施工单位的利润就变得很少。此时,施工单位为了提高自己的利润,往往偷工减料,有的施工单位甚至私自更改合同中的设计,最终导致工程质量大打折扣。

(4)甲供材料提供不及时,导致工程无法继续进行,工程出现停滞。或者水电企业提供的材料质量不够好,最后总也会导致工程质量不能满足要求。

6.甲供材料核算管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加强水电企业的内部管理,将材料的实际领用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并加强对监管单位的监督力度,使得各个环节的监管单位各司其职。严禁某些单位挂有其名,手握工资,却不尽其职,最终导致工程质量不仅差到极点,而且工程成本提到很高,导致企业整体效益变低。

(2)水电企业在对材料进行核算时,要对施工单位领用的材料实际种类及数量进行认证核实和研究。不能简单地看到施工单位的带有签证的票据就提供材料,减免不必要的开支。要对材料的订购、使用等各个环节均做好调查研究管理。

(3)对水电工程做好始终控制和事后控制,及时将实际使用的材料数量与计划数量相对比,并做出核算,分析总结出现差值的原因,使用各种有效措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4)水电企业要加强对工程监理单位的监督工作。工程监理单位务必要做好现场控制,使得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合同及设计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施工,并按照规定的进度施工,确保工程的良好质量。

7.总结

对水电工程的甲供材料进行核算管理是一个繁琐的系统工程,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施工进度,更与水电企业的整体效益关系密切,因此需要水电企业的相应工作人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并且将甲供材料的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确确实实地为提高企业而效益而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艳杰.论材料核算管理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

[2]黄彬.降低企业成本的材料核算途径[J].企业导报,2008.

[3]季娟娟,夏芳臣,涂海宁,邓小君.材料核算控制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J].自动化与仪表,2010(11).

[4]吴细平.水电工程建设中甲供材料核算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5]张小芳.水电工程建设项目中甲供材料的管理[J].水力发电,2011.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1-055-01

一、自来水公司的基本情况

渭南市市自来水公司成立于1970年,现隶属于市城乡建设局,担负着我市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供水重任,为公用事业型企业单位。目前,公司公司共有职工415名,总资产1.074亿元。有地下水厂4座,地表水厂1座,水源井32眼,水源地4处;日供水量约为4.5万m3左右,年供水量约为1500m3;供水人口约21万余人,供水面积约26余万平方公里,供水管网总长约86余公里,供水用户总数乐2250余户;供水用户普及率为70%,供水面积覆盖率为90%,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8%,供水管网压力合格率为92%;公司是我市城区供水的主力军。公司设有办公室、财务室、政工科、技术科、生产科、经营科、水质科、材料科、总务科、保卫监察科、内审科、工会办、筹建办、管网所、营业所等15个职能部门,东、西、南等3个水厂,纯净水厂、修校表站、市政工程公司等3个三产部门。公司奉行的企业精神为“团结、奉献、务实、创新”;服务宗旨为“让政府放心,是群众满意”;职业道德为“爱岗敬业、为水清廉;为民负责、优质服务;严格管理、安全供水”。

二、自来水公司行政管理的基本要求

自来水公司行政管理的目标来自于生产经营活动和行政管理自身的要求。

(一)实行和完善行政经理负责制

实行行政经理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指挥系统是科学行政管理的基础。这就要求首先必须明确行政经理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其有足够的行政权力和必要的权威,其次必须保证行政经理的管理措施,有可靠的行政实施管道,再次行政首脑必须有一个高水平的咨询机构,保证其管理措施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

(二)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

自来水公司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一般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一般素质包括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优秀的政治素质、强烈的创新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能力结构包括以信息处理能力、组织咨询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择优决断能力和以善于选择实施办法、用人知人善任、协调统筹全局、应变临阵不乱为内容的决策制定能力。知识结构则包括一般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三大方面。可以说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制胜的法宝之一。

(三)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企业行政管理的最佳化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有效的配合和实施。因此对人的管理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核心工作而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有效实施对人的管理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以恰当的目标来引导正确的反应行为以准确的绩效评价作为奖励的科学依据以不同客体的针对性奖励措施完成激励机制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引导、评价、奖励三者的有效结合激励机制才会在企业行政管理中圆满达到预期效果。

三、提高自来水公司行政管理效率的举措

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的各项工作的开展。提高自来水公司行政管理效率有下面项举措:

(一)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

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是保证企业良好运行的关键,而保证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求企业设置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组织机构,这种机构必须兼顾企业的内外特点。进而能够充分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的目标。实施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还必须坚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合理建构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职能。将行政与管理合理有效的进行结合,建立有效的行政管理模式,强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的企业管理职能。

(二)坚持科学合理的自来水公司管理方法

自来水公司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自来水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自来水公司的绩效评估、目标管理和成本核算等制度。同时在自来水公司运行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对于自来水公司企业项目建设从开始阶段到后续的实施建设都要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和监督。要重视成本预算合理进行预测通过各种方法提高自来水公司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科学地对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衡量充分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自来水公司规章制度

首先建立健全和认真执行行政部门的各项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一系列规范化表格、图表等通过各项工作秩序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起行政部门的法治秩序其次在自来水公司发展的过程中要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必须加强行政管理法规的建设健全必要的工作制度以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形式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在企业发展中形成强有力的制度保证为自来水公司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四)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供水企业工作总结篇8

论文关键词:劳动定员;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素质定员;岗位管理

 

人力资源规划对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此项工作对大部分供电企业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供电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有具有指导性的人力资源规划,而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需紧密围绕着劳动定员标准的贯彻实施工作来进行。自供电企业强化劳动定员贯标工作以来,各供电企业无不将其视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点。但因供电企业的历史沿革及国有企业的特性,给供电企业的劳动定员贯标工作带来或大或小的困难,导致目前各供电企业在劳动定员管理工作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但又苦无良策的问题。

鉴于“十二五”时期的到来,笔者提出应将解决劳动定员问题作为供电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核心工作,从管理的高度开展企业劳动定员工作。

一、劳动定额在管理中的意义

  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根据预先规定的、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生产任务的劳动消耗标准,进行核定的用工标准。劳动定额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企业计划工作的基础,是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合理定员、配置劳动力的依据。

二、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现存问题分析

综合笔者所在单位情况及对其他供电单位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供电企业劳动定员管理现存的几个共性问题。

1.对企业劳动定额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劳动定额是一门研究人机工程的科学,通过劳动定额方法与时间的研究、生理与心理研究,使企业用人合理、组织生产科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合理的用人不仅会降低人工成本,同时也会提升企业效率,与企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关系。

现在多数企业的人工成本已经占到生产成本的很大比重,除去固定成本外,人工成本在操作成本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因此通过降低人工成本,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但仍有多数企业的经营者对这一点还不够重视,对于企业的劳动定额工作关心程度与支持力度不够。其次,通过系列的动作、方法等研究,可以降低员工的劳动负荷,减少员工劳动消耗,提高劳动效率,从而更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2.结构性冗员与缺员现象突出

供电企业用工总量超员的现象普遍存在,但多数供电企业不同业务的定员却出现冗员与缺员并存现象。一方面是管理岗位、服务岗位、部分营销岗位和农电岗位冗员;一方面是变电、输电、配电等生产一线岗位缺员。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供电企业,这种现象表现十分突出。主要原因在于:

(1)供电企业人员引进有限且渠道单一,人员出口不顺畅。供电企业的人员流出仍然是以退休和辞职两种方式为主,尚未能像民营企业和外企一样灵活,加之人员引进在数量上受严格控制和引进渠道单一的原因,致使供电企业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出不去。

(2)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电网发展速度的加快。随“大运行”体系的逐步推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逐步建成和电网规模的快速扩展,一方面组织方式的优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供电业务的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用工数量;另一方面电网规模的扩大、新设备的大量投放,扩大了对用工需求的数量。

(3)非计划性的人员调配。在供电企业中,普遍存在机关因临时缺人从生产一线岗位随时抽调人员的现象,这样的人员调动进一步加剧了生产一线岗位的用工困境。

3.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上未能满足定员标准要求

企业劳动定员达标的前提是,具备标准所规定的组织技术水平及人员素质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供电企业整体人员素质水平并未能达到这一要求,以至于素质定员目标无法实现,加大了劳动定员贯标工作的难度。在进人方式改革前,供电企业获取新员工的途径主要为上级单位统一招聘、安置复转军人和职工子女顶岗三种方式,供电企业无法按需求进人,而新人的素质水平高低不等,导致供电企业各生产岗位的任职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甚至出现不能胜任岗位的人员占据劳动岗位的现象。现供电企业劳动力素质问题主要表现在,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企业总体用工较大比例,生产技能岗位上技能水平低的人员多,照顾工伤、残疾等特殊性劳动力占一定比例。

4.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企业人力资源要获得可持续发展,除了获取必需的符合素质要求的人员外,还需有合理的人员结构。目前,供电企业劳动定员人员结构中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在技术技能等级结构不合理,高技术技能人员占总体比例过小,复合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人员缺乏,不利于供电企业的运营管理和电网的快速发展;专业结构不合理,供电企业人员主要以电气专业及生产技术人员为主,而经营管理、企业管理、技术经济等职能专业管理人员少,制约着企业的专业化及精益化管理的推进;人员分布不合理,供电企业普遍存在能者争上游的现象,导致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员大多数集中在机关管理或条件较好的岗位,而基层单位中此类人员比例很少,尤其在生产一线岗位。

三、劳动定员的解决对策

供电企业劳动定员贯标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分阶段分逐步完成,在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与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1.搭建机制平台,完善劳动定员管理

在全面执行劳动定员标准的基础上,首先,建立健全劳动定员管理机构,明确各级和各专业口定员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及责任,完善供电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功能,使劳动定额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系统中的一部分,建立与企业薪酬管理、财务管理等并驾齐驱的专业管理机构。

其次,建立一支专业高效的劳动定额队伍,做好劳动定额的专业培训,提高专业人员技术、业务水平,培养一支明确劳动定额工作特点,熟悉劳动定额标准与流程,并善于带领、指导企业开展劳动定额标准化工作的专业工作人员。

再次,建立劳动定员与薪酬激励、绩效管理、员工培训、人工成本控制和用工方式等人力资源业务联动的管理机制。现代企业管理把激励作为企业整个管理过程的关键环节,因此以激励来推进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和劳动定额水平的上升,增强企业劳动定员全面管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从而控制企业劳动定员。

2.建立健全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制度

基于企业内部分配的现状,分工序、工种建立健全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岗位标准定额,加强劳动定额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完成从以人为经验估工到科学管理劳动定额的转变,加强企业的科学管理。

3.规范用工管理机制,加强用工控制

在原有的以合同管理为主的基础上,以岗位管理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劳动用工管理机制。按照定员标准、岗位需要的要求,合理确定用工总量,严格保证进人质量。建立企业内部岗位体系,通过对各岗位用工情况的清理,结合工作流程及岗位工作的负荷度、岗位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等综合确定各岗位的合理用工方式,建立“员工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机制。对于新近人员应首先考虑补充生产一线岗位,加大管理岗位和辅助岗位的用工控制力度,扭转企业存在的“一线紧、二线松”的非正常现象,树立整体效率观念。

4.打造人才培养平台,提高人员素质

构建企业各专业岗位序列标准,设计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路径,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工作分析,完善企业岗位设置,对岗位的任职条件进行梳理,建立定员岗位任职资格体系,为岗位定员提供基础依据;结合企业各专业人员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岗位序列标准,指导建设各专业职业发展通道。帮助员工制定长期的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借助人才有序的流动机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协助员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从而为实现科学合理定额奠定良好基础。

  5.加强调查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定员标准

企业劳动定员定额管理是一项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相连的工作,要使其能够成功应用于企业实践,劳动定额标准就一定要符合生产经营实际,具有实操性。在定额方法和时间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针对不同的劳动的特质,采取不同的定额方式,如看管定额、技术核定、按比例定员、同业比较推定、按岗定员等,从而制定科学、合理、实操性强的定额标准,使企业员工工作负荷整体趋于合理,更好地发挥劳动定额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6.盘活现有人力资源,优化调整内部人员结构

在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与企业管理过程中,需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每年的人员调整措施及实施计划。对于冗员岗位,需加强其岗位管理,做好富余人员往缺员岗位调配的工作,并严格控制企业人员往冗员岗位流动。对于缺员岗位,除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外,可通过单位内部调配,如加强冗余岗位人员的转岗培训等,合理调整企业不同岗位的人员配置;亦可通过优化组织方式或提高技术改造力度,减少因企业业务发展带来的人员需求。

四、结束语

上一篇:企业改革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企业决算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