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1 19:50:50

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

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篇1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信贷投放;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8)-0055-04

当前,资源型城市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已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发展之路,但也有一些资源型城市转型缓慢正面临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本文以金昌市建市以来的经济金融发展为样本,利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协整分析方法,以信贷投放量作为金融发展的变量,探讨资源型城市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金昌市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典型特征

全国资源型城市都有“因矿而兴”的辉煌历程,也有“矿竭城衰”的沉痛教训。与全国绝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类似,金昌由于过度依赖资源,缺乏接续产业,而且环保欠账较多,如遇主导工业产品价格持续下跌,“蝴蝶效应”极为明显。如2013年以来,受镍、铜等主要工业产品价格影响,工业品产量、有色金属行业增加值、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大幅下降,由此造成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大幅下降。

(一)产业结构的单一性

自1981年建市以来,金昌市工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绝大部分比重,2014年末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9:69.5:23.6。根据H・钱纳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产业结构状态理论,结构比例符合后工业化特征,但实际上金昌以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为主导,工业化中期结构特征明显,事实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二)经济发展的波动性

从建市以来的经济发展趋势看,金昌市的经济发展并不稳定,某些时期的波幅明显过大,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主要有四个波动期:1981-1990年的上升期、1991-1998年的探底波动期、1999-2007年的二次回升期、2008年以来的再次探底波动期。

金昌市的经济波动,既是城市自身发展矛盾积累在不同时期的显现,也是资源主导经济的客观条件造成的必然结果。因拥有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跨国经营企业,影响经济波动的最大因素是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一旦支柱行业受到国际形势冲击,全市经济将出现较为剧烈的变化。但从长期来看经济波动的幅度趋于收窄,10年期平均经济增长波幅6.36%,20年期平均经济增长波幅1.23%(见表1)。

(三)信贷投放的集中性

经济结构决定信贷投向结构,由于经济结构单一,表现在信贷资源的配置方面:一是信贷高度集中于资源型产业和企业,资源型企业贷款占全市信贷融资总量平均在75%左右;2014年末,银行系统投向以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供应等资源型行业的贷款占全部贷款的78.7%,占当年贷款净增额的64.21%,反映了经济发展方式的“高碳”性。二是消费信贷占比较小,2014年末消费信贷增长虽然高出同期贷款增长率近10个百分点,但只占全部新增贷款的12.5%,表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难以成为信贷投放的主渠道。三是中长期贷款占比相对较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动力不强,信贷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空间受限。

二、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的VECM模型和协整分析

为了研究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金昌市1981年-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人民币贷款余额(ere)、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nv)、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con)和劳动力资源(1ab)五个变量,建立经济金融变量数理模型,从数量上观察经济金融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

除劳动力资源外,其他四个宏观经济变量都具有很强的趋势性,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其中:在1997年一2000年,国际市场镍价大跌,主导工业产品销售受阻,现金流入减少,对贷款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但同期GDP增长相对缓慢;2001年以来,国际市场镍价上扬,GDP快速增长,但支柱企业产品销售由滞转畅,现金流入量增加,归还了全部金融机构的贷款,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幅下降;特别是2010年以后,支柱企业融资逐渐多元化,先后发行了企业债券、引进战略投资等,对本地金融机构贷款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均大幅增长,而信贷增长的幅度相对缓慢。劳动力资源相对稳定,对生产总值的变化并不敏感,或者说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影响不显著,说明金昌市国有经济比例较大,体现了国有经济对资源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和决定作用。

当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存在单位根时,传统的t检验失效,两个相互独立的单位根变量可能出现伪回归或伪相关,因此,传统的OLS估计不再有效。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尽管可以处理非平稳时间序列,但需要对原数据进行差分或平滑,会导致原数据所含信息量的减少,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释也会变得复杂化。更好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协整分析。

下面,对金昌市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协整分析。为使数据平滑,对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使模型所反映的关系即为变量间的弹性关系。相关变量的含义为:

lgdp代表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cre代表人民币贷款余额的对数值;linv代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值;Icon代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对数值;llab代表劳动力资源的对数值。

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ADF单位根检验的功效较低(犯第Ⅱ类错误的概率很大),尤其是当样本容量不大或真实模型接近于单位根时。为此,本文采用目前最有功效的DF-GLS单位根检验方法,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从1阶到9阶,各变量都无法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Johansen协整秩迹检验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拒绝协整秩为0的原假设,但无法拒绝协整秩为1的原假设。

对该系统所对应的VAR表示法的滞后阶数进行检验,大多数信息准则显示应选择滞后阶数为4。

使用Johansen的最大似然估计法(MLE)对该系统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进行估计。在估计VECM模型时,会同时输出协整模型的回归结果。

协整方程代表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可以写出金昌市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模型:

Lgdp=29.98+2.351cre+3.90linv-6.30lcon-9.5511ab

下面对该模型的残差是否存在自相关和模型的稳定性作检验。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可以接受残差无自相关的原假设。

对模型稳定性的检验也表明,该模型是稳定的。

从金昌市信贷投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模型来看,在长期,人民币贷款余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为正,反映出信贷投放和投资的增加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为负,可能反映出金昌市作为一个人口较少、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资源型城市,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当消费增加时,会“侵蚀”投资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劳动力资源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弹性为负,可能与金昌市第二产业占比较高、第三产业不发达、整体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导致近年来劳动力输出较大有关。当金昌市劳动力资源增加时,大量的劳动力输出致使人力资本投入与人力资本回报之间不成正比,从而导致劳动力资源对金昌经济增长的弹性为负。

最后,利用1981年-2009年的数据估计该模型,预测2010年-2014年的数据,进而检验该模型的预测效果。

从VECM模型对2010年--2014年相关变量的预测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的总体预测效果非常好,各变量的预测值都没有超出95%的置信区间,尤其是对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预测效果都很接近实际值。

三、结论与建议

(一)分析结论

1、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金昌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三次产业发展严重失衡,原材料、能源、化工产业等在经济中占比较大,农业和第三产业比例小,高技术产业尚末形成,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2、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主力。金昌经济以工业为主,农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小,经济增长受主要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数据分析显示,投资拉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由于本地常住及流动人口偏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限。

3、信贷投放处于被适应地位。虽然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正向的,但没有投资的作用大,反映了金融机构信贷在经济发展中处于被适应的地位;也就是说,是投资的需求带动了信贷的投放,而不是信贷的投放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二)政策建议

1、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通过多结构产业寻找增长点。作为中国的镍都,金昌经济发展的优势在于工业,应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支持金川集团做大做强资源型重工业,围绕金川集团发展一批工业和服务业,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以资源型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同时,从城市综合发展出发,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循环农业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打造创新平台、创业平台、技术成果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促进服务贸易和第三产业发展;着力改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和文化旅游设施等,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减轻经济增长对单一产业、单个企业的过度依赖,促进产业结构更趋均衡合理。

2、着力改善创业发展环境,通过多层次投资加强源动力。紧抓国内外资本和技术加速西部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资金和项目落地;为本外地民间资本的持续性、规模化投入创造宽松、稳定、良好的环境,形成经济发展高地;进一步拓宽产业、环保、财政等信息与金融信息的交流渠道,营造信贷支持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环境;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贷款风险补偿、产业引导基金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优先发展产业和弱势产业;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各个行业的征信体系并尽快实现互联互通,以诚信建设优化经济金融生态环境。

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篇2

2018年按揭专员年终工作总结一:

伴随着x年尾声的悄悄临近,我走上工作岗位一年了,从刚开始对业务技能的不自信,到现在可以独自分析授信业务,其中发生的种种真的是受益匪浅。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在银行领导的关心及全体同事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地履行工作职责,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较好地完成了个人的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操作技能、优质服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现将这一年的经历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在思想、文化、业务诸方面得到鲜活的“源头之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保持一渠清泉。

面对信贷员这个岗位,开始我还有些不自信。实地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经营信息,调查掌握客户的贷款用途、还款意愿,分析客户的还款能力等等,这些对于只参加过几天培训的我来说,有很大难度。起初,我总在心里想,如果自己分析错误,把钱放出去还不上怎么办?于是经常打电话给鄂尔多斯总行在培训期间的师傅请教。与他们交流心中的疑惑,在得到细心的答复后,自己思考总结。在实践中学习,让我对信贷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增加了自己的信心。

同时,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只从实践中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知识的补充,于是我积极利用工余时间加强金融理论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对行里提供的各种培训,积极参加,对行里下发的各种学习资料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业余时间,翻看金融书籍,参考成功信贷案例。

通过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专业化的培训和自学,我渐渐地掌握了贷款业务和操作流程。业务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立足本职某进取,辛勤浇灌信贷花

我热爱我的本职工作,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把国家的金融政策灵活体现在工作中。认真遵守规章制度,能够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主动地开展业务,回顾这一年,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成绩。

1、团结守纪,为提高经营效益尽心尽力。一年来,我与同事们团结一致,服从领导的安排,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

2、强化意识,积极主动营销贷款。慢慢接触信贷工作后,我不断强化自己贷款营销的意识,破除“惧贷”的思想,寻求效益好的贷户,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贷户的市场调查,对于那些有市场、讲信用的个体工商户给予信贷支持。

3、坚持信贷原则,做好信贷调查。我深知:信贷资产的质量事关我行经营发展大计,责任重于泰山,丝毫马虎不得。一年来,坚持对每一笔贷款都一丝不苟地认真调查,从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信用情况、生产经营项目的现状与前景、还款能力,到保证人的资格、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合法有效性;从库存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到房屋和设备的实地考察;从资产负债情况的计算、产销量和利润的分析到经营项目现金净流量的研究、贷款风险度的测定,直至提出贷与不贷的理由,每一个环节我都是仔细调查,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贷前调查时,我做到了“三个必须”,即贷款条件必须符合政策、贷款证件必须是合法原件、贷款人与保证人必须到场核实签字,并且做到生人熟人一样对待,保证了贷款发放的合规、合法。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一年的工作已渐渐落下帷幕,一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行领导的大力支持。本人深知,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通过一年的磨砺与锻炼,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信贷的路漫漫修远,我也将上下求索。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拓,履行工作职责,服从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与全体职工一起,团结一致,为我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为完成将来一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8年按揭专员年终工作总结二:

经过了半年的实习和三个月的正式工作,我逐步从一个学生过度到了一名职业人,开始真正踏上了我的职业生涯,这其中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在此对我半年多的工作用XXX进行总结分析,一方面总结之前工作的经验将其运用到之后的工作学习当中,另一方面发现工作中可以改进的地方进行不断改良以提高今后工作效率。

strengths(优势)

在半年的实习和工作中,我不断的学习业务知识,熟悉业务流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并考取了银行从业资格证书,在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也不断争取实战机会,并尽可能多的和信贷员交流业务受理上的经验,坚持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weaknesses(劣势)

作为一名合格的信贷员,对哈尔滨街道的熟悉程度和对各区房价的准确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不可或缺的风险控制手段。对于我来说,这方面的能力培养稍有欠缺,经验积累稍有不足,补齐这块短板便是我今后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

opportunities(机会)

我们的团队正处于转型期,正处在从个人作业到流水专业的过度期,这其中流程的改变要导致观念的改变,观念的改变又同样要指导流程的优化,也就是说在组织过度阶段,更有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升华理论,更有利于我去融会贯通的去掌握新的知识,提高自身能力。

threats(威胁)

变化是机会,也是挑战。对与不断进化的工作流程、工作环境,我必须尽快适应环境,做出各种应对策略,在适应新的工作活动的同时,学会不断创新,以万变应万变,做一个工作上时刻准备好的人。

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篇3

1.1“琼中模式”小额信贷运作机制

2007年初,琼中县政府和农村信用社共同建立小额贷款合作平台,逐渐探索出了“特色经济+小额信贷+政府引导”三位一体的小额信贷创新模式。“琼中模式”小额信贷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信用社向农民(60%为家庭妇女)发放贷款,实行5户联保制度,每笔农户贷款2万元内,期限原则1年,最长不超过3年,扶持发展“短、平、快”的农业特色产业,地方政府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并予以财政扶贫贴息。

1.2“GB模式”小额信贷运作机制

2007年底,海南省农村信用联社与与格莱珉信托正式签订小额信贷试点项目,为期五年。2008年4月初,该项目在琼中县营根镇开发区设立总部,宣告启动,由格莱珉信托对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琼中试点小额信贷项目基本遵照了经典的GB模式,以贫困农户中的妇女为主要承贷对象;小额短贷、整贷零还;按时还款,连续贷款;发挥借款小组的组织优势,贷款无需抵押和担保;通过中心会议制度进行贷款经营管理等。

2海南目前小额信贷模式对比分析

2.1基本要素

从贷款基本合同要素来看,琼中模式用途相对明确,主要针对农户发展本地特色种、养殖业项目脱贫致富,授信额度较高,期限相对灵活。GB模式主要面向农村家庭妇女,但贷款用途无严格限定,仅给予适度贷款提示,引导农户尽量将贷款用于生产投资,单笔授信额度较低,利率较高,采取固定的分期偿还方式。

2.2组织架构

两种模式在组织架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琼中模式综合金融机构、政府双向作用,依托现有的行政机构设置小额信贷的责任级次。从县级政府开始,逐步向村一级细化,充分利用了政府的行政资源和信息优势,从机构设置上加大了各级政府的参与力度。

而GB模式的组织架构仅限于金融机构内部,采用了典型的层级模式:

(1)最高层级为小额信贷项目总部,负责推进并监督项目的进行。

(2)项目办公室下设分支,计划设立三个分支(已设立琼中和屯昌两个分支)。每个分支配备分支经理一名、秘书(会计)一名、中心经理三名。分支经理主要负责负责具体业务组织开展工作,中心经理具体负责客户挖掘、培训和小额信贷的发放、管理工作。

(3)居住相邻或相近的五户农民自由选择组合,每家推举一名妇女作为代表组成小组,并选出一名组长。为了方便管理,主要根据自然村设立中心(一般10个以内小组构成一个中心),每个中心中设一名中心主任,负责配合中心经理进行中心会议的组织、贷款申请的收集、贷户情况的了解等工作。

2.3贷款审批流程

由于在组织架构上综合了政府与金融机构两套系统,琼中模式的审批流程也带有一定的双向性。贷款申请人联保提出贷款申请、由村委会初审后,其所在乡镇农村小额信贷服务站会同农村信用社对贷款项目进行调查并出具意见,由县金融合作办公室讨论审批,并由县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提供相关担保手续后,由农村信用社审核发放贷款。

与琼中模式不同,GB模式审批呈直线型,完全由金融机构内部独立操作,审批链条较短,程序也较为简单。中心经理负责到各村开展业务,发动有贷款意愿的妇女组成小组,并对其进行集中培训,使得参与项目的村民对项目的运作模式有充分的了解。贷款的申请通常在中心会议上提出,中心经理以及中心主任通过对申请人的经济来源、投资项目、相关经验等因素的考察。最后,由分支经理(现由外派专家)对申请人进行测试和家庭访问,决定是否发放贷款。

2.4贷款信息服务

在琼中模式中,政府主导构建了较完善的县、乡、村三级小额信贷服务网络:政府设立金融合作办公室,专门负责小额贷款工作;在各乡镇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服务站,由一名副镇长担任站长;各行政村设立一至二名小额贷款联系员,对贷款农民进行跟踪服务,配合农村信用社开展小额贷款工作。借助该网络,有贷款意向的农户能够较容易获取相关的政策信息,并以较为简易的方式获得小额贷款服务,从贷前的审批,贷中的指导,还款后的信息服务环环紧密结合。

不同于琼中模式的政府主导方式,GB模式完全由项目组独立开展信息服务,主要借由中心经理与贷款农户直接接触,开展宣传培训、组织中心会议、回收贷款等。项目组致力于通过贴近客户加强服务,培养客户的认知度和忠诚度。以还款方式为例,琼中模式需要农户到金融机构还款,但在GB模式还款由中心经理在中心会议上收取即可。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心经理的专业侧重点不同,信息服务集中于贷款制度方面,对贷款项目的指导成效有限。

2.5信用评估和激励机制

为了营造信用环境,推动琼中模式小额信贷业务良性发展,琼中县政府出台了《琼中县农村小额贷款奖罚试行办法》,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的信用评定激励机制。另外,琼中模式对贷款贴息方式进行了积极创新。与传统政策性贷款通过金融机构间接贴息相比,“琼中模式”采取了直接贴息到户的方式,按照还款情况给予不同比例的贴息(琼中县从财政支农资金中划拨100万元,凡经县金融合作办公室审批的贷款农户提前还贷的由县政府给予100%贴息,按期还贷的给予80%贴息),增强了对农户还贷行为的动态激励。

3总结海南特色,发展小额担保贷款的相关建议

3.1总结并合理利用政府在培训引导方面的经验

我国与孟加拉农民在生产项目技能培训、市场信息引导方面有着一定的差距,作为符合国情的小额农户不仅仅是需要一定的流动资金用于维持生计,而需要给予更专业的技术支持,同时通过产业化的农业生产解决生产环节中出现的产业链不健全,销售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生产产能过剩无法调动农户积极性等诸多问题,而单纯依赖小额信贷机构难以承担,需要借鉴“琼中模式”的经验,充分总结并利用政府在培训引导方面的积极作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3.2充分利用政府已构建信贷服务网络的信息优势

GB模式在孟家拉的成功,主要是发挥了信贷员贴近贷款全体的有利因素,一般信贷员与所管理贷户的比例高达1:600,高效的操作方式大大降低了单位信息成本。就琼中试点情况来看,首期计划中该比例仅为1:200(且目前尚未达到),在小额信贷推广成效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高信息成本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将成为项目盈利的制约因素。建议充分利用琼中已建立的小额贷款服务网络,充分利用GB专家对相关工作人员培训经验,通过培训,发挥现有“琼中模式”信贷人员贴近农户的信息优势,协助进行贷户的信息初步采集及小额信贷的信息服务工作,有效降低信息成本,推动小额信贷发展。

3.3继续强化农村专业协会的作用,发挥村级民主监督优势

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篇4

【摘要】本文选取1992 年以来约12 年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随着新疆绿色信贷总量的增加,新疆环境负荷有所减轻,其中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粉尘减排的效果比较明显,但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的减排效果不明显。根据分析结论,对政府、商业银行及相关部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环境负荷;节能减排降污;银行信贷问题;回归模型

【作者简介】刘清娟,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投融资理论与实务、区域经济、资本市场;雷汉云,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投融资实务与理论、金融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管理、货币理论、资本市场;唐蓉,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

一、指标的建立与数据的选取

(一) 指标的建立

这里选取以下指标来分析新疆绿色信贷减轻环境负荷的效果评估。

1.信贷排放指标:工业排放指标增长率/工业贷款增长率。

2.信贷产出指标:GDP增长率/贷款增长率。信贷排放指标低于1,说明工业信贷投放增长并没有带来污染物排放的更高增长,即处于银行信贷支持环境保护的有效区间,也是高效区间;高于1则说明污染物排放增长速度高于信贷增速,信贷投放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处于低效区间(表1)。

(二) 数据的选取

选取1992~2010 年新疆GDP 与各项贷款指标。考虑到信贷投入对经济增长可能存在滞后影响,因此我们按照滞后1~3 期分别考察贷款与GDP的相关系数(表2)。

二、相关数据的比较分析

(一) 新疆贷款指标与GDP的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表3) 显示,新疆经济增长与新疆贷款增长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也说明新疆信贷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同步关系。很多研究表明,产出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着能耗、污染排放的同步增长。

(二) 贷款指标与排放指标的变化趋势

这里选取新疆1992~2009年GDP增长率、信贷增长率、工业信贷增长率、工业“三废”排放增长率4个指标,按照信贷排放指数的公式(工业排放指标增长率/工业贷款增长率) 和信贷产出指数公式(GDP增长率/贷款增长率),计算出信贷产出指数以及信贷排放指数,并绘制新疆信贷产出与信贷排放指标变动趋势图(图1)。

图1显示,1997年之前,无论是信贷产出指数还是信贷排放指数,多数年份都保持在1以下,波动幅度也比较小,各类信贷排放指数领先于信贷产出指数且呈周期性波动。在经济上行阶段,也就是信贷产出指数上升阶段,信贷排放指数往往突破信贷产出指数呈恶化状态;在经济发展缓慢时期,信贷排放指数高于信贷产出指数,说明银行信贷支持环境保护的效果不明显。

1997年之后,新疆经济快速发展,信贷产出指数持续增长,2000年达到最大值,说明信贷促进了新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信贷排放指数则呈现出冲高回落的走势,2003 年达到了历史最大值,说明信贷在促进新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很好地保护环境,致使新疆环境进一步恶化。

2005年之后,随着国家各项环境经济政策的相继出台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陆续落实,新疆信贷排放指标逐步降低,大部分时间信贷排放指数低于同期信贷产出指数。这表明银行信贷在支持新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有效地支持了节能减排,绿色信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体现。

三、回归模型的建立

(一) 工业废水预测模型与信贷效应分析以下是以工业废水和GDP为自变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为因变量的回归模型:

y = a + bx1 + cx2 + ε

式中,y代表工业废水排放量, x1 代表工业贷款, x2 代表GDP, a 为常数项, ε 为扰动项。

估计方程的检验结果如下:

Water = 18535.41 - 16.61393ILoan + 2.201591GDPAdj - R2 = 0.754923 DW = 1.709069F=27.18299

检验结果显示,模拟结果的拟合性较好,可以用于分析和预测。根据模型的结果,工业信贷总量与废水排放量呈负相关关系,回归系数比较大,说明随信贷总量的增加,工业废水排放量反而有所减少。

用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新疆2008年和2009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再将预测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表4)。

通过比较,2008年的实际值比预测值降低了1.67%,与上一年相比增长幅度较大;2009年的实际值比预测值高7.47%,与上一年相比也有较大的增长,但2009年的增幅较2008年有所下降。由此说明,银行业通过信贷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新疆的环境负荷,但效果仍有待进一步巩固、强化。

(二) 其他环境负荷指标模型与预测

1.工业信贷投放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模型预测。

Sulfur = 14.99303 - 0.041414ILoan + 0.011880GDPAdj - R2 = 0.971225DW = 2.080888 F = 253.1386

2.工业信贷投放与工业烟尘排放总量的模型预测。

Fume = 17.44198 - 0.040572ILoan + 0.003830GDPAdj - R2 = 0.763827DW = 2.004886 F = 28.49060

3.工业信贷投放与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模型预测。

dust = 10.91042 - 0.006415ILoan + 0.002492GDPAdj - R2 = 0.686121DW = 1.526930 F = 16.39457

4.工业信贷投放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的模型预测。

solid = -146265.4 + 1161.765ILoan - 45.10374GDPAdj - R2 = -0.009836DW = 2.351886 F = 0.917211

上述分析显示,除了第四个模型预测,其余指标均有比较高的拟合度,因此依据以上模型预测2008年、2009年的排放量,并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分析(表5)。

通过对表5中的各项指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比较分析来看,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与工业粉尘的排放量的实际值均比预测值小,这是因为近些年来新疆一直在致力于解决空气污染问题,工业废气治理效果比较明显,可见政府政策支持与银行信贷结构相结合对减轻新疆环境负荷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一) 结论

1.银行业信贷总量的增加,对新疆节能减排降污发挥了一定作用,为新疆减轻环境负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银行信贷对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的减排效果比较明显,对工业废水和工业烟尘的减排效果不明显。

对上述结论需要做如下说明:首先,由于数据的统计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尚不能准确地测算政府行政干预对环境保护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没有把政府干预因素考虑进来。其次,由于各项环保政策相对不稳定,尚不能准确地测算银行信贷结构变动对工业节能减排降污的效用值。

(二) 建议

1.构建绿色信贷服务体系。新疆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应根据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和环境负荷情况,制订符合新疆环境和金融发展的具体措施,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产业和领域。可考虑建立地方绿色银行、绿色产业信托公司、绿色农业合作社等,专门实施绿色金融的各项措施,让政策性银行在环境保护中发挥弥补市场缺陷和产业引导的作用。

环保部门要为银行提供环境信息并配合监管部门对银行的绿色信贷进行监督。

商业银行要制定出绿色信贷实施准则以及环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2.完善绿色信贷的决策机制。负责绿色信贷的人员要掌握经济、金融、环境、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开展业务过程中要进行绿色信贷的贷前评估、贷中管理、贷后持续跟踪监测,设立专门的绿色信贷机制研究部门,对绿色信贷减轻环境负荷的效果进行评估等。

银行要按照赤道原则①、绿色信贷标准,将国家的产业政策支持和环境保护政策支持作为新增贷款的基本条件。要严格执行贷款申请企业的环保准入制度,贯彻“一票否决制”,对不符合环境标准的贷款申请企业要“一票否决”,不给予贷款。

3.构建多赢环保模式。新疆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多赢的业务模式,一是与公用事业单位结成长期的合作伙伴,为低碳环保金融发展提供一个业务平台;二是建立与能效设备供应商的合作,支持新疆的环保工作,也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三是与清洁能源开发公司合作,开拓可持续的利润来源。

注释

①赤道原则是2002 年10 月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的一项企业贷款准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公认标准。

参考文献

[1]李心印.刍议绿色金融工具创新的必要性和方式[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43-44.

[2]蔡芳.环境保护的金融手段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3]陈好孟.基于环境保护的我国绿色信贷制度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4]王伟杰.新疆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研究[D].北京:北方交通大学,2011.

[5]马晓钰,李强谊,汪平臻.新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实证检验[J].特区经济,2011,(9):215-217.

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篇5

一、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

⒈“两权”试点工作基础条件完备。各试点县(市、区)涉及“两权”确权、登记、颁证、流转、价值评估、交易等相关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登记率达到100%,农民住房及所占宅基地确权颁证登记率达到80%以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全面挂牌运作,所辖95%以上的乡镇建成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站。

⒉“两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补偿机制健全。各试点县(市、区)政府承诺的“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足额到位,利息补贴、利用政府性担保公司、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提供担保和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等配套措施积极跟进、保障有力,增信作用明显。

⒊“两权”抵押贷款业务有序发展。各试点县(市、区)“两权”抵押贷款有序推进,贷款年增长率不低于一般涉农贷款年增长率,贷款不良率不高于一般涉农贷款不良率。

(二)基本原则。

⒈依法有序。坚持于法有据,遵守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发〔2015〕45号文件要求,先限定在批准范围内开展,待试点积累经验后再稳步推广。

⒉自主自愿。尊重农民意愿,自主申请,自愿抵押,抵押仅限于流转期内的收益。金融机构在财务可持续基础上,自主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

⒊稳妥推进。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前提下,妥善处理好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机构、政府之间的关系,慎重稳妥推进“两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工作。

⒋风险可控。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底线。完善确权登记颁证、流转平台搭建、风险补偿和抵押物处置机制等配套政策,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平稳实施。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一)完善基础。主要完成工作机制及工作专班的组建、试点方案和基础性制度的制定、“两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2016年3月底前,各试点县(市、区)要完成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并报省试点工作小组备案;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完成“两权”抵押贷款信贷管理办法与操作流程的制定,并报当地人民银行分支行备案。各试点县(市、区)要完善相关基础性制度,落实工作资金,力争2016年底完成“两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2016年6月末,省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对第一阶段工作组织检查验收。

(二)全面实施。主要完成“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和相关保险产品的发展、“两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风险缓释补偿机制建设和激励措施落实等工作。2016年底前,各试点县(市、区)要完成“两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建设工作,建立健全相关风险缓释补偿机制,所需配套资金归集到位,同时落实财税、金融监管等激励措施。试点期间,省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要对各地试点工作不定期地开展巡回指导和督查,并召开1-2次推进会,部署下一步推进措施。

(三)总结验收。主要完成“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现场评估验收、总结汇报等工作。2017年1月上旬,各试点县(市、区)要对试点工作进行系统总结并将有关情况报上级人民政府和人行武汉分行。省试点工作小组办公室对各试点县(市、区)试点工作情况开展现场评估验收和全面总结,并于2017年1月底前报国家“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指导小组。

三、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

(一)建立健全“两权”基础制度,加快推进“两权”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农村“两权”确权登记颁证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搭建农村“两权”登记管理服务平台。各试点县(市、区)要制订农村承包土地和农民住房及宅基地管理制度,加快相关权属的确认工作,依法依规开展登记、颁证。要建立省、市、县互联互通的农村“两权”及宅基地使用权登记管理服务平台,并以县级数据库为基础建立省统一的农村承包土地和农民住房及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数据库和登记管理业务系统。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两权”流转交易管理制度,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各试点县(市、区)要制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明确“两权”流转交易的条件、流程等,制订统一规范的流转交易格式合同文本,指导流转交易合同签订,规范流转交易行为。按照《省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建设县级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中心,为农村“两权”流转交易提供综合。三是健全农村“两权”价值交易评估制度,建立农村产权价值交易配套评估体系。各试点县(市、区)要制订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所有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工作指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专业性强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构,规范化开展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工作。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两权”流转交易信息管理制度,搭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平台。各试点县(市、区)要重点引导乡镇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服务站,及时收集、村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信息,并与县级农村综合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对接。(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省政府金融办、省政府法制办,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

(二)规范与创新并重,稳妥有序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一是制订“两权”抵押贷款相关信贷管理政策。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建立相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贷款对象、贷款用途、产品设计、抵押价值评估、抵押物处置等业务要点。二是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模式。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贷款额度、利率、期限、担保、风险控制等方面加大创新支持力度,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实行贷款利率优惠政策,简化贷款管理流程,优化信贷服务模式,适当提高“两权”抵押贷款风险容忍度,扎实推进“两权”抵押贷款业务。三是加大“两权”抵押贷款营销力度。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两权”抵押贷款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与政府部门以及保险、担保等机构的协作,落实“两权”抵押融资功能,切实满足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四是强化风险管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强化贷前审查、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严格授信准入审查,监督“两权”抵押贷款用途,确保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生产与服务。建立有效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及时处置风险资产。(责任单位:人行武汉分行、银监局、省政府金融办等)

(三)构建“两权”抵押贷款风险缓释补偿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一是建立健全“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各试点县(市、区)要统筹安排财政性资金,建立“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基金规模与“两权”抵押贷款需求和业务发展水平相匹配。承担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等其他改革试点任务的县(市、区),要发挥改革叠加优势,统筹使用相关涉农风险补偿基金,壮大基金规模,增强风险补偿能力。二是建立健全“两权”抵押贷款保险保障机制。各保险机构要大力发展涉农保险特别是“两权”抵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保监部门要积极推进农村保险市场建设,鼓励经办公司创新开发“两权”抵押贷款的保险产品。三是建立健全“两权”抵押贷款担保增信机制。各试点县(市、区)要大力发展政府出资、以涉农担保业务为主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通过银担合作方式发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四是建立“两权”抵押贷款专项政策支持激励机制。人民银行要建立“两权”抵押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对“两权”抵押贷款业务发展较快的县(市、区)在支农再贷款规模分配上给予倾斜。银监部门要研究差异化监管政策,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资本充足率、贷款分类等方面的计算规则和激励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开展“两权”抵押贷款业务。税务部门要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执行对“两权”抵押贷款损失准备金给予税前扣除、贷款损失在冲减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部分据实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优惠政策。(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省住建厅、省林业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政府法制办、省政府金融办、人行武汉分行、银监局、保监局,各试点县〈市、区〉人民政府)

四、工作方法和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县(市、区)要建立政府主导、人民银行牵头、相关职能部门配合的“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县(市、区)“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小组要积极争取当地农业农村改革专项领导小组对试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要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试点情况,及时解决试点工作遇到的问题,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完成。

(二)落实主体责任。各试点县(市、区)政府对试点工作负主体责任。人民银行分支行作为牵头单位,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试点,保证试点平稳运行。试点县(市、区)政府要保障农民住房所有权测量和权属调查经费;农业、国土、住建、林业等部门要在“两权”确权、登记、颁证、价值评估、流转交易和抵押物处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财政、税务、发改、人民银行、银监和保监等部门要在财税、风险分担、监管、保险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

(三)统筹协调安排。各试点县(市、区)要将“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在政策层面与省“四化同步”试点、县域金融工程、新型城镇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统筹安排;在工作层面与农村合作金融创新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办行制度的实施同步推进;在操作层面与土地综合整治、农村综合产权确权工作、新农村建设工作协调配合。

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篇6

凯恩斯革命之后,各经济学流派从不同的经济条件和研究角度出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Miron等,1994)。综合起来,一般认为,对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有利率渠道、资产价格渠道、汇率渠道和信贷渠道等。Krugman(1979)在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时便指出了银行信贷对经济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研究开始逐渐重视起来,相关理论研究也非常丰富(StiglitzJ.E和WeissA,1981;BernankeB.S和BlinderA.S,1988;Morris、Gordon等,1995)。Stiglit(z1989)在研究信贷、货币和商业周期时提供了一个货币理论的执行标准用以评判货币效果。他认为,信贷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效果要明显优于利率变动的作用。就信贷的政策效果而言,OlinerS.D和RudebuschG.D(1996)以扩张和紧缩时期作对比实证研究了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他们研究表明信用途径能放大紧缩性或扩张性货币政策效应,但是在货币政策转换过程中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国内对货币政策的信贷效应研究也非常丰富,王振山和王志强(2000)、李斌(2001)运用时间序列实证研究都表明中国信贷效应非常明显,而王雪标和王志强(2001)则研究认为货币政策的信贷作用存在但并非十分突出。周英章和蒋振声(2002)利用1993-2001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货币、信贷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他们指出虽然说货币政策信用渠道最为重要,但是信贷传导障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至于信贷的传导机制的差异,有从货币政策的区域角度研究,也有从行业和微观企业角度加以分析。Scot(t1955)研究了美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他发现就信贷渠道而言,在货币从纽约向其他地方传导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正式开启了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的先河。Carlino和DeFin(a1998)也认为一个国家则是由不同的区域所构成,因此货币政策可能对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的政策影响。Bebchuk和Stole(1993)从信号甄别角度认为企业的管理者有加大投资增加企业规模的动机。他们认为只有加大企业投资规模这才能够向外界传递积极信号,以表明本企业拥有比较多的投资机会和较强的获利能力。这样,银行就可能会认为债务风险比较低,从而为它们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

卓凯(2005)从企业所有制性质角度研究认为,中国的信贷效率存在结构差异,更多的信贷资金流向于国有性质的企业,最有活力的民营私营企业则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这点也得到伍中信和李芳(2010)的研究认同。他们结合企业性质和投资效率,以2001–2008年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指出,虽然信贷对国民经济发展十分重要,但是我国信贷配置的效率不高,这主要表现在投资程度越高的企业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因此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于国有控股企业。张敏等人(2010)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效率研究了中国信贷效率的有效性。他们认为,我国的信贷效率是低下的,信贷资金主要是流向于处于过度投资状态的企业,而那些需要投资的企业则得不到信贷支持。从行业角度来看,杨栋和郭玉清(2007)研究了农业信贷效率与农业发展的关系,他们认为虽然银行信贷与农业缺乏互动,但是长期来看,对农业信贷的支持能够带动农业的增长。张兵和左平桂(2009)利用1990–2006的数据对江苏省农村贷款效率作了实证分析后认为,从长期来看江苏省的贷款是低效的并且不能促进江苏的农业发展。因此他们提出规范政府行为,完善信贷有效配置。然而,我们发现他们所研究的指标选择和研究方法都值得商榷。米运生和谭莹(2007)从区域角度分析了信贷资本配置效率的空间差异。他们研究结论认为中国整体宏观经济依赖于银行信贷,但是在区域层面的信贷效率差异显著,甚至于各区域内的省市也存在较大差异。张晓艳和戚悦(2011)发现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投资相比,更主要在于效率的低配置,难以发挥资金投入效用。刘洪生等人(2009)在研究中国信贷效率的影响因素后从银行竞争角度分析了提高信贷效率的途径。

但是正如我们之前所言,市场效率与金融效率的关系十分密切,忽视市场效率而单纯研究信贷政策可能引起政策的偏差。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还表现于各个区域市场经济程度的不一致。本文将以市场效率与信贷关系为切入点,研究不同市场经济发展程度下中国信贷政策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三部分为区域信贷与市场效率关系的理论分析;第四部分为以中国区域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最后则是结论与相关政策建议。

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对李敬(2008)的模型扩展至两个市场,以便用于分析区域经济问题。假设全社会只有两种类型的产品:消费品和投资品。这里的消费品既可以使用劳动投入单独生产,也可以使用劳动和投资品共同生产(亦即劳动力和投资品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从每一位社会个体来看,都是期望获得消费品以获得个人效用。这里假设行为人所获得的消费品一部分来自自身资源所能提供的产品,这里以Xn表示,还有一部分消费品需求则来自于其他资源(外部资源)所能获得的产品,以Xdw来表示。这里k1为市场交易效率,反应了市场经济程度,其中0<k1<1。K1越大,则市场交易成本越低。消费者所获得的消费品主要通过货币的购买力,因此本文假设消费者在存在市场交易的情形下,行为人主要是通过金融系统的金融贷款从市场获得外部资源的商品。为便于统一,我们不妨假定将行为人的内部资源也表现为货币形式。

假设一国只有两个地区,且两个地区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偏好。每个地区都有一个独立的金融系统(银行)且每个地区都可以从不同的银行获得资金(贷款)。但是由于该国的发展是不平衡,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两个区域内的金融系统效率存在差异。为便于下面的分析,我们首先假定每个地区都生产消费品和投资品,并相互交换,但任何一个地区与另外一个地区金融交易过程中存在交易成本。设从一个地区(假设为A地区)金融系统所得的贷款资金份额为ω,从另外一个地区(假设为B地区)金融系统所得的贷款资金份额为1-ω。其中,k2为A地区银行信贷效率,反映了A地区银行贷款的交易成本,而k3为B地区银行金融系统的信贷效率,反应了B地区银行贷款的交易成本,0<k2<1,0<k3<1。两个地区的交易成本越高,则k2和k3越低。不妨假定该经济系统的决策是在一个两期框架内,此时行为人的总效用为:U为消费者的总效用。r是消费者主观贴现率,而u1和u2则是消费者第一期和第二期的效用。从生产者(供给)角度来看,生产消费品时投资品和劳动可以相互替换,但替换时要付出相应的成本。若生产者在生产消费品时的固定成本为A,在生产投资品时,要么选择劳动进行生产,要么不生产(投资品同质)。其中,xsw为消费品的供给,y为投资品(yn为生产者自由自愿所能提供的投资品,而ysw为生产者利用外部资源所能提供的投资品)。a∈(0,1),A∈(0,l);b<1,B=l。a表示投资品对消费品的产出弹性。Lit为到t期的累积劳动量,ξ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产品时不同工作中的劳动转换(如果不转换工作,ξ=0,转换工作则ξ=1)。因此(4)和(5)式即为生产者的生产函数。若与上面分析一样,生产者也是通过自由资源yn和外部资源yw生产投资品,且外部资源一部分来自于本区域,另外一部分则是来自于另外一个区域。其中,l为生产者在每期提供的总的劳动量(这里不妨假设生产者每期所提供的劳动量均相等),而lit为在每个时期t生产者对i种产品(这里即为消费品和投资品)所提供的劳动量,显然lit∈[0,l]。Lit为生产者至t期投入的累积劳动量。如果用劳动时间来反应劳动量,那么(6)式和(7)式共同构成一种时间约束。首先对第一种情况进行分析,假设地区完全分割,不存在任何商品贸易。地区内部为自给自足的市场,金融系统不发挥任何作用。再做第二种情况的分析,即两个地区存在市场交易。为便于分析,这里假设该国的两个地区分别只从事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生产(即各地区按照比较优势从事生产),A地区专门生产消费品,B地区专门生产投资品。具有分工的市场结构内,两个地区市场上存在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交易。由于生产投资品的人需要经过学习的过程,因此在两期模型内,在第一期B地区投资品的生产产量为零,也就意味着B地区投资品生产者在第一期内没有货币收入。而A地区消费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需求之外,还要卖给B地区投资品的生产者,从而获得货币资金。这说明,B地区的投资品生产者在第一期内需要从银行系统内借款购买A地区的消费品进行消费。需要说明的是,B地区的借款选择是两个地区的银行系统。至第二期,B地区的投资品生产者开始生产投资品,卖给消费品生产者获得货币收入,这部分收入一部分偿还第一期的债务,另一部分则购买本期的消费品。

根据分析可知,在第一期内,B地区的投资品的自给量、供给量和需求量y1n、ys1w、yd1w都为零,消费品的自给量和供应量x1n和xs1w也都为零。第二期,B地区投资品的自给量、需求量y2n、yd2w以及消费品的自给量、供给儿x2n和xs2w都为零。另外,两期里对消费品的投入时间lx1和lx2也都为零。此时可以发现,(12)的左边之所以大于右式,主要在于左式的市场交易效率k1和区域金融系统效率k2和k3共同作用。也就是说,区域市场效率、区域金融系统的信贷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也导致了不同区域间的个人效用的差异,从而引起各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可以得到下面结论:结论1:市场经济程度和银行金融信贷共同作用推进经济发展了,也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市场经济效率和银行信贷进行深入研究我们还可以发现下面的结论:结论2:当市场经济程度较低时,信贷促进经济发展效果很弱。信贷政策是以市场经济程度为前提,只有在市场交易水平较高的情况下,银行金融信贷才能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对结论2的证明如下。

实证分析——基于中国区域经济的证据

本文对区域市场效率、金融信贷以及经济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的区域经济效应及其前提条件。下面将对理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尤其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背后实质。

(一)变量的选择与模型的设定

根据本文模型的分析思路,我们将首先选择反应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市场交易效率和区域金融信贷的指标。Yang(1991)以交通条件来反映市场交易效率。李敬(2008)在Yang的分析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将公路密集度和铁路密集度合并成交通条件指数用以表示市场交易效率。赵红军等(2006)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银行的竞争性、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交通状况和教育现状等指标运用因素分析方法以提取市场商品交易效率的指标。本文认为用交通条件指标是一种间接反应市场效率的方法,在反映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时有很强的合理性。但是在比较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市场交易效率时,这个指标有很大的缺陷(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交通条件在反映市场效率时问题更加突出)。而综合其他相关指标处理起来则较为复杂。一般而言,市场效率条件越高,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总值将越高。不少研究用批发和零售业人均产值作为分工程度指标,借鉴这个方法,用各地区的批发和零售业实际生产总值与地区实际生产总值占比来表示市场经济交易程度的交易效率,我们用k来表示。

货币政策的信贷指标我们用金融信贷效率来衡量。对金融信贷效率指标的选择,本文与一般的研究也有较大差异。一般认为,银行的存贷之差即可反映银行的贷款效率,但是我们认为存贷差仅为信贷金融效率的一个方面,简单的存贷之差并不能准确反映各地区实际金融信贷效率。卢盛荣(2008)在由于没有各地区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数据时,用每个区域的各年度现金投放量或回笼数加上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构筑了各个区域的广义货币供给量。在这个思路下,本文将采用各区域的金融机构人民币实际贷款额占比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实际贷款总额来表示金融信贷效率,这里用rxd来表示。本文不直接采用各个区域金融信贷指标,这主要是因为区域信贷效率相对值总和接近1,可以比较各个区域在利用国家信贷资源下的不同效果①。与其他研究一致,我们用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另外,我们选取各个省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劳动投入数量作为实证研究的控制变量,分别记作FK和L。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各区域GDP平减指数和CPI作为价格指标,将各个名义变量转化为实际变量。重庆1997年后成为直辖市,故我们将1997年后重庆和四川的数据合并。除山东省的批发和零售业生产总值指标之外,本文的所有数据时间跨度都为1978—2008②。文中涉及的数据来源于CEIC数据库、《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实证方程(14)中各变量下标i表示每一个区域,t则表示时间,cit为常数项,uit为随机误差。lnFK、lnL为实证模型的控制变量。另外,对模型中的变量国内产出总值GDP和控制变量FK、L取对数形式。根据截距项c和各变量的系数的不同,又可以将模型分为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和含有个体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

(二)变量的描述统计和模型协整检验

从表1可以看出,所有变量中lnGDP、lnL和lnFK,东部地区的变动低于西部地区,相比较而言,中部地区的变动最小。rxd和k的两个变量西部地区的变动却低于东部地区。从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来看,lnGDP、lnFK、rxd和k自东向西依次递减。对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时,为避免伪回归的可能性,我们也需要对各个变量作平稳性检验。对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不同于单独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本文对各个变量的原始数据以及滞后一阶数据用五种方法做单位根检验(LLC、Breitung、IPS、ADF-Fisher和PP-Fisher等五种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各变量的原始数据五种检验方法都基本显示为非平稳数据,但是其滞后一阶的数据则都是平稳性数据,这样初步保证了下面所作实证的合理性。采用KAO残差协整检验方法对lnGDP、lnL、lnFK、rxd和k进行面板协整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实证模型在全样本、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都拒绝不存在面板协整关系的假定。

(三)实证结果和分析

对全样本数据、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按照实证方程的设定,在控制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基础上回归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对于全国而言,信贷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大概约为1.63%,而市场经济效率对经济促进影响大约为5.11%。就东部地区,信贷效率的促进作用为1.37%,市场经济效率对经济促进作用约为3.42%。在中部地区,信贷效率对经济弹性约为0.88%,市场经济效率的作用为9.76%。西部地区信贷效率的作用为2.41%,市场经济效率作用则为10.99%。模型估计的各个系数均显著。很显然,就信贷的作用而言,西部地区最为明显,而中部地区最低,东部居中。市场交易效率的经济影响作用则自东向西依次提高。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发现东中西的信贷效率和市场经济效率共同促进了经济发展,也验证了模型结论(1),信贷与市场化所导致的区域差异也很明显。但是对于中国区域发展而言,市场化程度的深入对经济发展作用意义更为重要。实证结果显示市场化效率的提高对西部地区影响最大,而东部影响则最小。这恰好说明当前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市场化差异因素。从数据来看,西部地区的市场化的总体程度最低,因此市场效率的提高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发展,相反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效率此时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影响最小。然而,信贷作用与市场经济效率则不一样。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信贷的作用在西部最为明显,而中部的效果却最弱。至于其中原因,主要是与区域市场化程度有关。下面,我们来分析市场化程度与信贷作用之间的相互关系。

正如结论(2)所述,虽然信贷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是信贷支持应当与市场化程度相配合。当市场化程度较低时,信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各个区域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如果只追求信贷的扩张,而放缓市场化改革与推进,信贷的经济效应则可能受到制约难以充分显现。更进一步而言,不发达地区忽略改革而仅依靠信贷的力量也难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为验证这一结论,我们对全样本进行变系数面板模型的估计。实证结果如表5所示,当各个省市的市场经济效率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信贷在各省市的作用明显呈现区域差异。信贷效率作用在东中西在整体趋势上明显呈现递减趋势。表6则是当各省市贷款不变时市场经济效率对经济影响。对比表5也显示出市场效率在东中西的作用,虽然在东中西区域内部不同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总的趋势上市场效率对经济影响与信贷恰好相反,东中西区域内呈现递增趋势,这也证明了信贷作用与市场效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当各区域市场经济效率固定不变,就东部地区而言,信贷的作用除个别省份如河北、福建和海南之外(河北、福建地区的系数显著性较差,而海南则显著为负),在其余各个省市都具有促进作用。比较这些省市还可以发现,除广东外,信贷作用不明显的地区其市场效率在东部地区内部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而市场效率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和长三角,信贷促进作用则非常明显。至于信贷在广东地区的作用不明显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本文不做深入研究,但是可能合理的解释是由于广东发展的经济结构所导致的。中部地区除安徽、河南和湖南地区之外,其余省市信贷作用明显,但是一般都低于东部地区大部分省市(其中中部地区江西省最高,约为2.17%)。而西部地区除四川省之外,在其余各省市信贷作用却为负。

当各区域信贷固定不变,从表6的估计结果来看,中西部的各省市市场经济效率的作用更为明显,并且对西部的影响要高于中部。通过分析我认为,信贷作用的充分发挥必须要以市场经济程度为前提,市场经济效率越高的省份,信贷作用的效果越明显,而在市场经济程度较低的地区,信贷作用则难以发挥,长期而言甚至不利于经济增长。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理论模型和实证研究指出虽然信贷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揭示了信贷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需要保证市场经济效率的改善与提高,推动市场经济改革。对于中国各个区域而言,信贷和市场经济两者共同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对于东中西区域而言,也存在着区域经济效应。其中,信贷的作用在西部地区最为明显,其次是东部,而中部地区最低。市场交易效率的经济影响作用则是自东向西依次提高。然而,如果不顾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货币政策的信贷渠道则难以发挥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甚至将有碍于经济发展,信贷必须与市场经济程度相配合。我们用变系数模型在各省市的市场效率加以控制后发现各区域信贷效率对经济影响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信贷作用在东部绝大部分省市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在中部和西部的绝大部分省市却作用下降或者不明显甚至于不利于经济发展。而控制信贷后,虽然市场效率对经济有显著促进作用,就区域内各个省市而言,市场效率的作用恰好与信贷作用基本相反。

根据本文的分析,我们认为制定货币政策,发挥信贷传导作用需要推进市场经济的改革。在当前东部地区绝大部分省市市场经济程度最高、中部其次,西部最低的现状下,西部地区首先要加大推进市场经济的力度,其次才是增加西部地区的信贷规模。东部地区在市场经济发展到当前阶段需要加大要素的投入(信贷资本、人力资源等)以发挥市场效率,提高市场经济层次。中部地区在市场经济改革和信贷支持力度方面介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今年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二十周年,中国经济的奇迹来源于市场经济的改革。协调区域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需要加大地区市场经济改革力度,只有改革才能保证各项政策的有效性。

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篇7

一、文献综述

现代农业的突出特点是农业生产全程高度现代化,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的农业发展模式,它的发展不仅需要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还需要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与之相适应,不仅需要“人”的投入,更需要“钱”的投入。在“钱”的投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梅耶提出的“金融啄序”理论,筹资的顺序应该是:先内源融资,后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先间接融资,后直接融资;直接融资中先债券融资,后股票融资。内源融资是指使用生产经营主体的内部盈余进行筹资活动,外源融资是指向生产经营主体之外的人、企业或组织筹集资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青壮劳动力离开土地去城里打工,土地越来越多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以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农业经营主体需要更多的资本金去承包土地、购买农机具、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农业部门对资本的需求量迅速上升,在自身内源融资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农业信贷资金则成为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关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国内外专家学者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林毅夫等依照传统经济学逻辑观点,提出金融内生于经济发展的战略,认为农村金融的目的是合理有效地调动“三农”的经济资源和经济剩余[1]。King等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农业信贷投入低效率特点对农业增长产生制约作用[2]。针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金融的关系,温涛等提出了改革开放前农村金融的前提是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向工业和城市输送经济资源与经济剩余[3]。所以,我国的农村金融变迁是在政府强制力的作用下实现的,并非是从农村经济发展本身内生的。因此,冉光和认为以政府为强制力主导的制度变迁极有可能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抑制作用,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失调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4]。谢琼等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目标存在失衡,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和金融功能方面[5]。关于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张敬石等认为农村金融效率对缓解农村收入差距有促进作用,而农村金融规模作为不利因素影响着农村收入差距的缩小[6]。管福泉等利用浙江省11个地区1997-2007年的统计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城乡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金融发展总体来说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有限的促进作用,其中城市存款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反向关系,城市贷款对农村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7]。丁志国等通过实证分析,提出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信贷结构失调和投资产出效率的“瓶颈”,限制了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8]。

在这种情形下,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就必须更新这些阻碍生产力进步的机制。但是,更新人的理念需要人力资本,更新陈旧的农业生产设施需要物质资本,更新生产技术需要技术成本,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内源融资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作为外源融资的金融信贷资金自然而然地与农业生产结合在一起。所以,Johnson 等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如化肥、种子、机械以及现代灌溉设施等来提高农业产出,但是农业技术是资金密集型的,将会提高信贷需求[9]。信贷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巨大的,Siddiqi 等提出信用是主要的工具,可以帮助农民获得营运资金、固定资金和消费物品[10]。Saboor等得出相似的结论,即信贷在提高农业生产力方面扮演主要角色,信贷的及时获取可以帮助农民购买所需的投入品和农业机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11]。信贷还用来救济贫困、购置种子、化肥、牲畜和工具等[12],同时,信贷可得性增加了可以提高产量的生产技术的采纳程度,政府也可使用信贷程序来提高农业产出[13]。信贷技术的使用提高了信贷需求,提高了小农户的农业生产力[11]。信贷机构、化肥、种子、灌溉对农业生产力的影响是显著的[1419],而用来提高农业产出的农业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农民的金融需求[20]。

以上诸多国内外研究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为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政策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开拓研究思路、丰富研究方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但在一些问题上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如缺乏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现代农业发展评价指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情况与金融服务相关性研究较多,而针对农业发展,尤其是结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来分析其与农业信贷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上述问题为主要切入点,系统分析农业信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性。

二、现代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及数据的选取

现代农业的指标评价是分析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首要步骤。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现代农业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尽管各种研究由于其研究目标和重点有所不同,所的结论也有所差异,但在对现代农业的本质特点描述上形成了共识,即现代农业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所进行的现代产业,具有多功能、可持续、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等特点。从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角度而言,其指标设置必须在充分反映现代农业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要考虑其产出结果;既要考虑现代农业的要素投入,也要考虑其产出效率;既要考虑现代农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也要考虑其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了准确分析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信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选取了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等9个指标,其中农业贷款量代表农业信贷水平,作为投入指标以反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支持力度;粮食产量水平等8个指标加权后形成农业发展指标作为产出指标,权重根据专家打分法加以确定。9个指标中凡涉及价值量的指标均使用居民消费指数进行了折算,各年度各指标发展水平均以1978指标数值为基点进行了指数折算。指标及说明见表1。

(二)现代农业与农业信贷关系的基本判别

本研究首先对我国现代农业和农业信贷发展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描述和统计分析(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一定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2002年发展较为缓慢,2003-2012年稍快一些;农业信贷水平从1978年到2012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发展速度看,1978-1999年发展较为缓慢,2000-2012年直线上升。从二者的发展态势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落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

(三)ADF检验

本研究采用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作为因变量、农业信贷水平作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即:y=a+bx,其中y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x为农业信贷水平,a为常数项。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为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对数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研究采用ADF检验法(单位根检验)对现代农业水平序列和农业信贷水平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信贷农业数列(y)经过二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8.36,小于显著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农业信贷数列(x)经过一次差分后,检验t统计量为-3.93,小于限制性水平为1%的临界值,可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

(四)格兰杰因果检验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是用于考察一个序列是否是另一个序列产生的原因,原假设为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选取显著性水平为0.1, 当P>0.1时,表示接受原假设,即序列x不是序列y产生的原因; 反之,当P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在1%显著水平上拒绝原假设,x与y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x是y的因,即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发展对现代农业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但是反过来,y不是x的因,即现代农业发展不是农业信贷发展的因,究其原因可能是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日益提高,手中的存款也相应增加,但农民的存款没有就地转化为农业贷款,而是通过金融机构流向其他行业。而本研究使用的信贷指标是贷款量,所以现代农业发展的信贷效果不明显。因此也能看出,消除农业存款的“漏出”现象,防止资金外流,形成农业领域内部资金存贷款的良性循环,应成为解决农业信贷资金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

(五)回归分析结果

两个数列经过了平稳性检验和因果分析后,得到如下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回归结果,自变量x的收尾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可以判断在99%的置信度下拒绝原假设,说明农业信贷水平x对农业发展水平y影响显著。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构建回归方程为:y=1.374 14+0.067 245x,即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三、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

(一)指标的选择

如前文所述,选取1978-2012年的农业贷款水平、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 9个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分析,其中农业贷款作为农业信贷水平指标,是自变量,以x表示;其余8个指标作为农业分项指标,是因变量,分别以income、grain、machine、irrigate、finance、labour、land和forest表示。

(二)ADF检验

通过ADF单位根检验对农业8个分项指标进行平稳性分析,得出: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粮食产量水平为经过一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田灌溉面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农业机械总动力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财政支农水平、森林覆盖率水平为经过二阶差分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平稳(见表5)。

(三)格兰杰因果分析

通过对农业信贷与上述8个农业分项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得出如下检验结果(见表6)。

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显示,农业信贷-土地生产率水平呈双向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土地生产率水平互为原因,相互影响,农业信贷加大了土地的投入,使土地产出增加;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必然增加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农业信贷-农业灌溉水平、农业信贷-森林覆盖率呈双向非因果关系,即农业信贷与农业灌溉水平、森林覆盖率之间无因果关系,二者无互补影响,因为近些年来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植树造林等国家直接投资进行建设,很少使用信贷资金进行相关建设,资金投入量相对较少,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改造以及植树造林面积等发展缓慢,年度变化不太大。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业信贷、粮食产量-农业信贷、农机总动力-农业信贷、财政支农水平-农业信贷、劳动生产率-农业信贷五组变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农业信贷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的因,说明随着农村信贷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增加,规模化水平带来了规模化收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农业信贷-农业机械发展水平单向逆因果关系,即农机发展水平是农业信贷的因,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已成为农业生产的必需的条件,购置大型农业机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在自有资金不足时信贷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四)回归分析

根据农业的8个分项指标与农业信贷的关系展开分析,具体分析结果见表6。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程度大体可分为三类:最高为财政投入,回归系数高达0.2;第二类为家庭人均收入、农业机械、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回归系数大体为0.06~0.1之间;第三类为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和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低于0.02以下。

对财政支持水平回归系数0.200 317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1%,财政支持水平可提高0.2%,此种现象说明信贷水平的提高对金融机构来讲可得到更多的财政贴息和补助,对农民来讲也可得到更多的农业直补,财政资金的投入也具有较强的逐利性,农业经营主体或项目获得金融贷款越多,财政支持也愿意跟进,最终导致金融信贷带动了财政支农。

对农村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高,均得到0.09个百分点,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家庭人均农业纯收入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可提高0.09个以上的百分点;对农机发展水平、土地生产率水平的回归系数均在0.07以上,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机发展水平提高0.07个百分点。这一结果说明,金融贷款不仅促进了农业要素投入(资金、机械)的增加,另一方面也验证了金融贷款对农业生产率的提升也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信贷对农业机械作用明显,说明尽管国家对农机购买采取了财政补贴的政策,但信贷仍然对其快速增加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森林覆盖率回归系数0.008 297最小,说明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水平提高0.008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的回归系数也是比较低的,只有0.006 169,说明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水平只提高0.006个百分点;对农业灌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12 158,农业信贷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平只能提高0.01个百分点。这三个回归系数很小说明农业信贷对这三方面的建设投资力度不够。探其原因,这三个指标分别代表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粮食生产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其共同特点是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见效慢、收益低,但社会效益巨大,金融机构的趋利行为不愿意将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这些领域,因此国家政策性金融应更多地向这些领域倾斜,加大信贷服务力度,同时加大对商业性金融机构投资上述领域的奖励及补贴力度,提高其投资公益性行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农业总体指标与农业信贷回归分析中的农业信贷系数偏低主要是由于森林覆盖率、粮食产量水平以及农田灌溉水平的信贷系数过低造成的。要想进一步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需下大力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大国家政策对商业银行的诱导,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基础性、公益性事业的支持。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农业信贷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因,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显示,农业信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因,这种因果关系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农业信贷水平每增长1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增长0.067个百分点

2.农业资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其边际效益较大于其他生产要素。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分项指标来看,信贷资金对人均家庭农业收入、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分项指标中财政支农水平回归系数最大,农业信贷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财政支农水平可提高0.2个百分点,对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作用为0.02个百分点,约占0.067个百分点的30%,远远大于其他分项指标的贡献。

3.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它的发展水平是由粮食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可持续发展水平等多项指标加权而得,现代农业的的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有的指标由于基数大、年度变化很小,如森林覆盖率等,使得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偏慢;而农业信贷在测度时只是使用了信贷量一个指标,信贷量在近几年的年均递增速度较快,使得农业信贷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现代农业发展速度,根据回归分析,农业信贷水平的发展速度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14.9倍。要充分提升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加快农业信贷支农力度。

(二)政策建议

1.应重视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实证分析表明,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因果关系,农业信贷对现代农业发展起促进作用,加强农业信贷业务,必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登上新台阶。对于现代农业的分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粮食产量、财政支农水平、劳动生产率等对农业信贷反应敏感的指标,可更多地采用金融信贷手段加以推进;而农田水利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改善对农业信贷反应不敏感,这些方面需要资金较多,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投入资金。在加强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方面的投入,如政策支持、科技投入等。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与贷款知识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大户的综合素质,可进一步克服农业生产大户贷款方面的局限性,在申贷过程中少走弯路,更多地得到贷款机会和贷款量。

2.强化政府在信贷服务体系中的作用,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全方位农业产业信贷服务模式。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风险大、盈利率低,使得银行的趋利性特点与之相矛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往往将上市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盈利产业等列为首选的信贷支持对象,而对于农业产业则是次之对待,使得很多农村中的农业生产主体得不到贷款或得到的贷款很少,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鉴于这种状况,政府应该着眼于构建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相结合的多元化农业融资体系,形成合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中央层面专门设立具有行政指导职能的 “农业产业金融服务管理中心”。该中心对全国的农业信贷支持进行整体规划与布局,包括总体信贷规模、重点发展区域、各家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的任务分工等,真正将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作为人人必做的公益性事业、作为金融部门业绩考核的指标之一。

加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建设,增加农业信贷资源。首先是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之成为农村地区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主体。由于农村信用社抗御风险能力较弱,需对农信社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加强风险防控能力。其次是加强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建设,发挥亲缘地缘、经营灵活的优势,降低信贷管理中的交易信息成本,减少不良贷款。三是探索开发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和担保贷款等适合家庭农场、农村中小企业的专项贷款产品。四是在财政贴息方面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农业产业贷款给予更多倾斜,在税收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提高其对农业产业信贷支持的利润空间。

信贷经理工作经验总结篇8

关键词:贷款期限结构 经济发展 短期贷款 中长期贷款 通货膨胀

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融资作为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一直饱受关注。在我国,间接融资仍是主要的融资方式,因此,银行信贷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关注的焦点,此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国内的研究大多认为,信贷总量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均有显著影响,但是对于具体的影响方向与影响强度,不同的研究却有不同的结论。有些研究认为信贷量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均有长期的正向作用,有些认为信贷量对经济增长有长期正向作用,但对价格水平在短期和长期却有不同的影响方向,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信贷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弱且时效较短。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的信贷总量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同时,信贷结构也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信贷总量对经济发展和价格水平影响的相关研究的不同结论会不会是受到贷款期限结构的影响呢?对于该问题,国内已有学者作了相关研究,但相关的研究数量非常之少,研究结论也不尽相同。

关于短期信贷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短期贷款对经济有正向作用的,如范从来、盛天翔、王宇伟(2012)和吉霞(2012)的研究均发现短期贷款对经济增长有短期的促进作用,宋洋(2012)也认为短期贷款对GDP有两期左右的促进作用。第二种观点为短期贷款对经济无显著影响,如赵兴波(2008)对深圳市的研究表明银行信贷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具有显著的滞后性,而短期信贷规模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协整趋势。

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多数研究都认为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增长有长期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促进作用需要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短期内的作用甚至可能为负向的,如范从来等(2012)、宋洋(2012)、吉霞(2012)、赵兴波(2008)的研究都支持该结论。

不同期限结构的信贷对经济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经济总量的影响上,同样也反映在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上。相关的研究基本上也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该问题上,上述文献的结论较为一致:短期贷款会形成通胀压力,而中长期贷款则对通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最近,我国短期信贷猛增,信贷结构正朝着“短期化”方向发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2012年上半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及其他金融运行数据,信贷结构发生明显异动。例如2012年11月,信托贷款占新增社会融资规模的17.5%,创2009年来新高;银行新增短期贷款高达3940亿元,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下降31亿元,为2008年以来月度最低。

那么,不同期限结构的信贷是否真的对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具有显著的不同的影响?近期的这种短期贷款的猛增是不是合理的?这就需要通过实证检验对贷款期限结构对经济的影响进行研究了。虽然国内已有一定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数量少,方法较为单一(均使用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因此,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该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实证检验。

本文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本文使用的回归模型及回归方法;第三部分展示实证研究的结果;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并提出适当的政策建议。

一、 模型的建立

本文研究的贷款期限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对各地区经济总量的影响,二是贷款期限结构对各地区通货膨胀率的影响。

研究贷款期限结构对经济总量影响的模型包括:

i=1, 2, … , 31; t=1, 2, … ,11。

其中,因变量表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自变量中,表示滞后一期的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当期银行贷款总额实际值,L.B_L表示前一期的银行贷款总额;为短期贷款(j=1时)或长期贷款(j=2时);表示各地区的特征变量,包括财政支出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中央转移支付、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城市登记失业率、批准的专利数以及人口;即为滞后一期的值,用于衡量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余额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具有滞后性。

由于该模型加入了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作为解释变量,以及其他解释变量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采用常规的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时,系数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采用Arellano-Bond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法,通过差分来消除不可观测的个体效应,同时使用前期的解释变量和滞后的被解释变量作为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问题。使用该方法得到的实证结果将更为准确。

研究贷款期限结构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的模型为:

i=1, 2, … , 31; t=1, 2, … ,11。

其中,因变量代表各地区不同年份的通货膨胀率;自变量为中长期贷款余额与短期贷款余额的比率,该比例越高表明中长期贷款越多。

在研究贷款期限结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时,采用的方法为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以控制不同地区的个体效应。

二、实证检验

(一)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我国30个省份(不包括)1997——2008年的面板数据。各地区GDP、人口、批准的专利数等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银行贷款总额、短期贷款余额、长期贷款余额、财政支出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的数据来自《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城市登记失业率来源于中经网宏观年度数据库;通货膨胀率则是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得来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来自于中经网宏观年度数据库;中央对各个地区的转移支付额度来自于《中国财政统计年鉴》。

各地区的生产总值、贷款余额、财政支出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等数据均是根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1995年为基准年调整得到的实际值,同时,考虑到这些变量均为正值且数值较大,因此对这些变量都做了取对数的处理。此外,获批准的专利数和人口也取了自然对数。

(二)回归结果

模型(1)—(3)的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表中的三列回归结果依次关注了当期及滞后一期的银行贷款总量、当期短期贷款余额与中长期贷款余额、当期及滞后一期的短期贷款余额与中长期贷款余额对各地区当期实际GDP的影响。对这三个模型都进行了残差的二阶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在 5% 水平上无法拒绝原始模型干扰项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的原假设,即不存在残差的二阶自相关问题。此外,又使用sargan检验对工具变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测,sargan检验的结果表明,在5%的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这说明工具变量的设定是合理的。由于sargan检验和Arellano-Bond检验的结果均未拒绝原假设,因此可以认定模型的设定是有效的。

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地区前一期的实际GDP对当期实际GDP有正向影响,但该影响在常用的显著性水平下并不显著。当期的银行贷款总量对当期实际GDP也有正向影响,虽然在常用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但其p值为0.102,说明银行贷款总量对经济的发展的确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贷款总量越高,当地的经济总量越高。滞后一期的银行贷款总量对当期GDP的影响为负,但并不显著,可认为贷款总量对GDP的影响无滞后性。固定资产投资对当期GDP的影响为正,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当期批准的专利数对当期实际GDP有不显著的负向的影响,而滞后一期的专利数对当期实际GDP有正向的影响,且在10%的水平下显著。财政支出对经济总量也有显著的正向的影响。

模型(2)中去掉了前一期及当期银行贷款总量,同时加入了当期的短期贷款余额与中长期贷款余额作为解释变量,其余的解释变量与模型(1)完全相同。由回归结果可知,当期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对当期实际GDP有非常显著的正向的影响,而短期贷款余额对经济总量则有负向影响,但是在常用显著性水平下并不显著。此模型中,前一期的实际GDP对当期的实际GDP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影响力度较大。投资总额仍然显著的影响当期的经济总量。与模型(1)中不同的是,当期的专利数对实际GDP影响为负,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而前一期的专利数对当期GDP有正向影响,虽然在常用显著性水平下并不显著,但其P值为0.146,在1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

模型(3)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了短期贷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余额滞后一期的量作为解释变量。滞后期的短期贷款余额和中长期贷款余额对实际GDP都有正向影响,但在统计上都不显著。当期的中长期贷款余额仍对当期实际GDP有正向的影响,并且在1%的水平下是显著的。当期的短期贷款余额对当期实际GDP有负向的作用,但是在常用显著性水平下依然不显著。其余变量对当期实际GDP的影响与模型(2)保持一致。

表2展示了模型(4)的回归结果,从该表可以看出贷款期限结构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中长期贷款余额与短期贷款余额的比率对通货膨胀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该比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将下降0.046个百分点。这说明,中长期贷款占比的增加有助于降低通货膨胀率,即中长期贷款有一定的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的作用。

三、 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结果表明,信贷总量对经济总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当期的中长期贷款对当期的经济总量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当期的短期贷款余额则对经济总量有不显著的负面影响。滞后一期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余额对经济总量影响不显著。

至于贷款期限结构对物价水平的影响,经过回归发现,中长期贷款余额和短期贷款余额的比率对通货膨胀率有着显著的负向的影响,该比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将下降0.046个百分点。因此可以得出:中长期贷款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水平,而短期贷款则会增加通货膨胀率、造成物价水平上涨。

无论是从对经济总量的影响,还是从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来看,中长期贷款无疑都是优于短期贷款的。但是我国目前贷款期限结构的变化趋势却是朝着增加短期贷款、信贷结构短期化的方向发展。从短期来看,短期贷款的增加同样对经济发展不仅没有促进作用,反而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短期银行贷款将会对经济的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同时还将增加通货膨胀、抬高物价水平,进一步阻碍经济的发展。

鉴于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对经济发展具有不同的效应,因此货币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应将贷款期限结构纳入考虑范围之内,并在对信贷的管理中对贷款期限结构予以关注,这样才能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制定出最合理最有效的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目前,我国以及全球的宏观经济环境都不是十分乐观。在此背景下,短期贷款的高速增长的确有助于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短期贷款的高速增长也存在不合理性,从长期来看,此时短期贷款的迅猛增长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因此,我国的贷款期限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具体而言,中长期贷款的比重需要提高,这样才能使中长期的投资项目得到充足的资金,有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而短期贷款的增速需要放缓,以免造成短期经济过热而长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范从来,盛天翔,王宇伟.信贷量经济效应的期限结构研究[J].经济研究.2012(1)

[2]宋洋.贷款期限结构对地区经济的影响[N].中国信息报. 2012-11-06003

[3]叶芳,朱孟楠. FDI、人民币有效汇率对我国区域间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2(5)

[4]周建中.对我国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客观认识[J].金融与经济.2003(11)

[5]陈昊. 湖南省2004年贷款期限结构分析[J].金融经济.2005(8)

[6]赵兴波. 我国银行信贷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深圳市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9

[7]邹庆华.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湖南为例.区域金融研究[J].2010(8)

[8]郭庆旺,贾俊雪,高立.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与地区经济增长[J]. 世界经济.2009(12)

[9]梁翥,石鹏.资本市场与经济发展的关系[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9-04-23

[10]周国凯.对中长期贷款超常规高速发展的几点思考[J].广西金融研究.2005(12)

[11]吉霞.甘肃省信贷供给结构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新疆财经.2012(5)

上一篇:商事审判工作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专项督导工作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