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业务范文

时间:2023-03-05 05:02:24

信贷业务

信贷业务范文第1篇

一、“信贷工厂”含义及发展现状

(一)含义。“信贷工厂”模式又叫淡马锡模式,是指银行做信贷业务时,像工厂流水线、标准化制造产品一样进行批量处理,该模式主要适用于零售信贷业务。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区域群体、市场群体等,创新研发出标准化信贷产品,并将业务流程划分为多道程序,从客户营销,到受理调查、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以及清收等,均采取流水线作业、标准化管理。该模式通过对零售信贷业务进行批量营销,提高客户金融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了零售信贷业务的规模效益。(二)发展现状。国内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和杭州银行等都采用了“信贷工厂”模式。其中,建设银行2007年10月引进淡马锡“信贷工厂”业务模式,在镇江分行试点开展,“镇江模式”成功后,在全国推广,主要采用的是准事业部制的组织框架。中国银行设立专门服务小企业的部门和人员,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围绕“产品、流程、人才”等三大核心要素,通过“营销、管理、风控”三个环节进行流程化、规范化管理,在全国推行“信贷工厂”模式。

二、给银行内部审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信贷工厂”模式推动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创新和变革,为审计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内部审计最大的难题在于提取的数据信息不全,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更难,数据分析主要靠简单的模型和人工电脑筛选,落后的手段无法充分了解和准确评价被审计单位。“信贷工厂”模式可以集中获取数据,实现对海量数据的智能化与多元化分析,从复杂的数字数据中发现审计线索,实现向联网审计、动态监控模式转变。(二)挑战。“信贷工厂”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零售信贷业务经营和管理模式,给银行内部审计也带来了巨大挑战。1.审计目标面临挑战。传统零售信贷业务审计目标往往局限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状况和一般合规性审计。主要是通过比照现行规章制度,检查零售信贷业务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业务操作的合规性,从而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保证零售信贷业务规范经营、稳健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评价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显现不足,特别是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经营方式日趋复杂,传统的审计目标无法提供有建设意义的审计信息,已难以满足提升银行竞争力的要求。2.审计手段面临挑战。传统的零售信贷业务审计方法是抽样与全面审计相结合,通过零售信贷业务简单数据模型和计算机辅助分析,评价零售信贷业务资产质量状况、区域风险状况等,从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高风险区域确定为审计对象和审计重点,进而对抽样单位实施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最终确定零售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状况。审计方法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来抽取样本,随意性较强,针对性较弱。“信贷工厂”模式实现了零售信贷业务审批数量的快速增长,经营业务系统产生巨大的业务量,常用的抽样与全面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方法面临严峻挑战。3.审计技术面临挑战。在“信贷工厂”模式下,内部审计所面对的审计数据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受技术力量限制,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明显滞后于审计业务的发展32中国内部审计20177需求,虽然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了一些审计管理软件,这些审计软件在信息处理、数据查询、资源共享方面都有所进步,但商业银行“信贷工厂”模式,这样一个大型规模项目,对审计数据分析、问题判断、内部控制弊端以及联网实时监控和跟踪核查监督提出了更高的需求。4.审计职能面临挑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往往是事后审计,查错纠弊在“为业务服务、为业务发展提供评价、咨询功能”等方面体现不足。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审批的快速化和操作的流程化,使得风险管控难度增大,业务风险更加隐蔽,产生的系统性危害更大。如何实现事前、事中审计,做到防范重于查处,传统的审计职能面临挑战。5.审计重点面临挑战。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实现了产品设计、客户准入、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标准化和流程化;二是将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控制规则嵌入到业务管理控制系统中自动执行;三是合作第三方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这些使得审计重点将发生转移。

三、零售信贷业务审计发展趋势

(一)由查错纠弊向制度基础。和风险基础审计转变“信贷工厂”模式是对零售信贷业务的一次革新,实现了零售信贷业务的流程化作业、批量化营销和投放。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要转变观念,主动应对这种转变,由查错纠弊的传统审计目标向制度基础和风险基础审计转变。一是向制度基础审计转变。一般零售信贷业务模式为:客户经理根据客户情况,结合相关信贷业务制度和流程实施一对一的服务。与传统零售信贷业务相比,“信贷工厂”模式改变了经营管理方法,从机构设置、产品研发、客户选择、风险控制到人才招聘培养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了全面革新,实行电子化、标准化、流程化操作,这种经营模式变革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与之相配套,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通过检查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确认和评价相关制度流程设计及运行的有效性,找出制度方面的缺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向制度基础审计转变。二是向风险基础审计转变。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零售信贷业务具有客户批量开发、业务流程流水线作业等特点,使零售信贷业务风险更加集中,更加隐蔽。内部审计通过对具体业务进行抽样审计,发现产品设计、流程控制等深层次和重大问题难度较大,而这些问题的危害往往是巨大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应从传统的查错纠弊视角中跳脱出来,以“风险”为导向,评估重点区域和关键环节,向风险基础审计转变。(二)由抽样与全面审计相。结合向实时监控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大部分还是一般的合规性审计,即通过审计发现风险隐患,采取措施,防范风险,主要依靠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简单的计算机辅助分析来抽取样本,缺少标准化、规范化的方法,容易造成审计质量低、审计成本高以及审计效果不理想等情况。另外,由于信息和科技水平的制约,计算机辅助审计利用得较少,国内商业银行大多数未搭建联网审计平台,导致制订的审计计划难以科学地确定审计重点,也难以实施审计对象的连续、动态跟踪。“信贷工厂”模式实现了从前端客户导入到审查审批的电子化、流水化作业,使信贷业务进入“大数据”时代。审计方法不再局限于检查贷款档案资料、检查贷款资金流向等低效率做法,“信贷工厂”模式将促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进入数据化管理思维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建立一个涵盖各种审计所需资源的信息平台,用于搜集审计数据和管理数据,实现审计方法革新。在借鉴其他行业基础上,可采取以下步骤实施:一是搭建审计资源数据库,归集大量业务数据,为审计业务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建立各类审计模型,提高数据预测、风险分析能力,运用“大数据”进行审计风险预警。三是搭建联网审计监控模式,实时监控审计问题,防范问题发生,拓宽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从抽样审计与全面审计相结合向实时监控模式的转变。(三)由被动防范向主动防范的审计职能转变。“信贷工厂”模式采用端对端技术,可以实现以下功能:一是将反映客户发展趋势或财务状况的其他“软信息”揭示出来;二是对每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及效能进行实时监控和跟踪,随时掌握各环节的风险控制状况、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等信息。这种技术可以加强零售信贷业务贷前、贷中的审计力度,进而实现对客户准入、流程管控等的贷前预防与贷中管控,能够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有效揭示,促使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职能从单一的强调内部控制为主,转向积极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完善零售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控制;从消极的“发现和评价”为主,转向积极的防范风险和推进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审计职能由被动防范向主动防范转变。(四)由重部门业务审计向。重业务流程审计转变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从部门业务审计角度切入工作,很少从审计业务流程角度切入,开展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过程审计较少。在“信贷工厂”模式下,一笔信贷业务由相互制约的岗位或部门分工合作完成,期间涉及产品研发、客户营销、调查、审查审批、放款、集中回收等多个环节,涉及近二十个岗位,各环节分工明确,每个岗位都独立作业,不用为其他岗位的工作负责。这种模式与传统的风险文化和考核机制存在差异,因此“信贷工厂”模式下,应加强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过程审计,通过检验整个业务过程,对相应内部控制作出评价,达到揭示并进一步防范风险的目的,“信贷工厂”模式的这些特征使得零售信贷业务审计从重部门业务务审计向重业务流程审计转变。(五)更加侧重零售信贷业务。要素管理审计好的信贷产品准入很重要,如果在前期,过于注重效率而不顾风险,到最后很可能得不偿失,一些零售信贷产品出现大面积风险的原因就是前期过于追求量的投放和速度。在“信贷工厂”模式下,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区域群体、市场群体等创新研发的标准化信贷产品,实行批量营销的贷款模式。在内部审计时,要更加侧重零售信贷业务要素的管理审计,对被审计单位信贷业务要素管理的规范性、合规性进行审计。从被审计单位存量贷款要素、不良贷款要素进行多维度(产品品种、涉及行业、借款人年龄、职业、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用途、还款方式等)差异化分析、结构性分析,从分析中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提出优化信贷业务要素、加强要素管理、防范化解风险的合理化建议。(六)更加侧重第三方合作。机构审计“信贷工厂”模式下,信贷产品研发主要针对不同产业集群的客户群体。产品营销时,一般采取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如行业协会、中小企业担保服务中心、工商联等,或者围绕几个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进行批量营销。如果把关不严,调查不够深入,则会出现客户信息虚假、信贷资金被挪用等风险状况,且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因此要加强第三方合作机构审计,着重关注营销对象与第三方合作机构的资金往来情况,第三方合作机构的机构设置、资质、以往信用记录、法定代表人(股东)品行以及是否存在非法集资等情况,严格第三方合作机构准入机制,并对已合作的第三方机构持续加强监控,防范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

信贷业务范文第2篇

在我国,为满足城镇居民的消费融资需求,消费信贷市场空间不断完善拓展,促使住房信贷、汽车信贷、助学信贷、耐用消费品信贷等业务迅速发展。

1、个人住房贷款。2002年初开始修改《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2002年6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健康发展。2009年以来,我国在贷款的发放及相关方面一直给予支持和优惠,同时对房地产的开发及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也非常重视。2010年初,针对第二套住房贷款购买的家庭首付款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

2、汽车消费贷款。目前,中国汽车金融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汽车消费信贷需求不足。其次,汽车金融公司的注册资本较低。此外,汽车登记系统缺乏全国联网,也是银行信贷后无法跟踪监控的薄弱环节之一。据业内人士透露,消费者持观望态度的原因是贷款利率高、手续繁琐。建议利用多种融资渠道的开发来发展汽车金融公司,且在车辆抵押和登记、违约处置等诸多非金融环节方面有法规保障。3、助学贷款。自1999年的国家助学贷款发放以来,经办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很不高,其根本在于过高的成本和防范措施的风险。然而随着国家开发银行参与助学贷款模式的不断拓展和完善,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带来了希望,也给他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二、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消费信贷业务为个人的工作、生活及学习带来了便捷,因此得到了飞速发展,但由于我国本身的国情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政策弊端,我国的消费信贷业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1、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缺失。个人信用制度是一个体系的东西,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和个人信用评估制度等多个方面。现今我国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涉及范围比较狭隘,只有极少数的信用内容,却不能全面有效反映出个人资信状。当前,我国信用制度存在缺少法规制度监管、居民本身的信用意识不强以及征信机构发展缓慢等问题。2、消费信贷业务地区差异明显。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地域差异都导致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内陆的东中西地区、沿海与内陆城市以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都极不平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地区差异明显。沿海发达城市如江浙沪以及经济开发特区城市的消费信贷额达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而西部十二省(区)市的占有率却不到20%,其在农村的占有率更低,发展极其缓慢,主要原因在于:首先,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少,农民借贷极其不便;其次,由于地方落后,很多流通渠道不通畅,很多银行对农民的信贷消费需求没有充分认识,没有给予重视;其三,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农民的消费信贷观念薄弱。3、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和风险转移机制。我国银行一般都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才发放消费贷款,从而降低银行的损失程度,然而现实中抵押品变现的费用相当高,抵押型消费贷款形同虚设。另外,我国缺乏可靠及信用高的担保机构,对于担保的相关法律法规相对较少,从而导致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一旦借款人无力还款,在无风险转移机制的情况下,一切损失和后果都将由银行自行承担,对消费信贷业务的继续开展十分不利。

三、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策略研究消费信贷业务为民众带来的不仅是便利,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大致可以从政府和金融机构两方面着手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

1、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支持。(1)消费的基础是收入,民众要增加信贷消费仍要以合理的收入为基础,因此政府要切实增加中低收入水平居民的实际收入。政府可以在提高社会基础工作者工资水平的基础上更新收入分配制度,尽量缩小贫富差距和收入差异,以刺激消费的合理增长。(2)稳定利率水平。信贷利率是影响居民信贷消费的直接因素,稳定的和较低的利率的环境有利于消费信贷的形成。我国的利率调整是紧跟经济发展节奏的。进入2010年,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和房价的飚升,政府又频繁加息。从信贷消费的角度出发,频繁变动的利率和高贷款利率都会影响信贷消费。(3)构建新型居民信用评估体系。消费信贷的基础是居民信用评估体系,银行发放信贷业务额是以居民的信用度为基础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第一,以单位为整体对居民进行信用评级,单位可以通过人事和财政部门利用员工档案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第二,成立民间信用评估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系统联合成立银行信用评估机构;第三,发展民间信用保障体系,当然这就需要政府完整的法律规章以及制度的支持,以明确保障体系中的具体处罚和偿还程序;第四,对以工作单位为团体的信贷消费尽量简化手续,为居民信贷消费提供方便之门。

信贷业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银行业;公司信贷业务;营销措施;金融机构

一、指导思想

围绕整体经营战略部署,开拓思路、努力创新、总分联动、强化竞争、提高效率,不断加大公司信贷业务营销力度,深度挖掘优质客户,努力实现公司信贷业务发展新局面。

二、营销措施

(一)高度重视 坚定信心 实现目标

在目前经济下行趋势未改、信贷风险逐渐凸显、不良贷款问责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增强各级信贷人员完成信贷增量任务的信心尤为重要。为此,各级从业人员要高度重视公司信贷工作:一要强调现阶段公司贷款利息收入仍为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更与个人收益息息相关;二要提示公司信贷客户主要为大中型客户,虽为经济下行期,其相较于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三要说明从业人员恪尽职守,尽职履责,追责事件就会避免。要统一思想,切实把公司信贷工作摆放到首要位置,坚定信心,建立有效的营销和管理机制,推动公司信贷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有保有压 稳定优质 确保主办

一是实施有保有压的信贷策略。依据客户的经营规模、所属行业、信用等级、财务状况、融资总量等信息,多维度对存量客户进行梳理,对预判前景不乐观、技术含量低、利润增长缺乏有力支撑、有潜在风险迹象的客户,实行主动、及时、果断的退出,腾挪空间用于满足优质客户的信贷需求;二是提高优质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扎实的基础优质客户群体是公司信贷业务长远发展的基础,也是公司业务稳健增长的推动力。金融机构成立初期,以快速投放贷款的方式抢占区域信贷市场,普遍存在客户依存度不高的特质。随着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对优质客户特别是对大客户信贷需求投放能力的不断增强,通过贷款或非标方式已具备了大额资金的投放能力,因此可充分利用信贷审批链条短的优势,依据客户的资金需求,合理设计适用的信贷产品,确定金融机构的信贷主办行地位,提高优质客户对金融机构的依存度;三是依托优质客户开展延伸营销。优质客户不仅是金融机构争抢的对象,其与上下游客户在谈判议价中也处于主导地位。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对大企业大集团的依附共存关系,遵循“不分大小,不分成分,只惟优劣”的原则,适时提供信用证、保理等国内外贸易融资产品,围绕核心客户和重点项目拓展其上下游目标市场,依托优质客户开展延伸营销;四是梳理优质客户结余授信。指定专门联系人梳理掌握已审批客户的结余授信情况,密切跟踪结余授信客户的资金需求,督促分支机构逐户落实营销,实现早投放早受益。

(三)细分市场 引导投向 抢占客户

一是开展有效的市场调研。贷款营销的基础是市场调研,在全面了解把握区域经济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营销市场。广泛收集客户信息,并加以分析,从中筛选优质目标客户,用心培育,使之成为金融机构优质客户;二是引导信贷投向。通过筛选金融办、工信委提供的融资需求客户名单、分行自主营销域内客户、参考金融同业优质信贷客户等方式,抢前抓早,提前储备优质客户,推进拓户工程,信贷规模力争向电力供应、装备制造、医院和文化等行业的优质客户倾斜;三是建立总行直营团队。为提高对公司客户的营销服务水平,优化全行营销资源配置,依据省内地域经济特点,总行层面建立直营团队,对重点行业和客户开展营销、维护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机构对公司客户的竞争力;四是实施有效的联动营销机制。总行深入客户和业务一线,特别是对重点项目和重点客户,强化现场业务指导,与分支机构共同研究设计个性化融资解决方案,从业务环节上提升市场反应力和应变力;五是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目前各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因此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应贯穿工作始终。依据客户的经营特点、结算方式、融资需求,通过产品组合、本外币联动等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

(四)提升技能 强化服务 建立机制

一是提升信贷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技能。通过自主学习、业务积累、经验交流、现场指导、集中授课等方式,引导信贷从业人员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素质建设,使其成为信贷营销、业务创新和风险度量的行家里手;二是强化信贷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分行层面强化服务客户意识,特别是对重点客户,成立前中后台相关人员参加的营销团队,提高营销客户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总行层面强化服务分支行意识,答疑解惑做到首问负责制,原则上一个工作日处理完毕。业务受理力争做到提前介入,通过与分行和客户有效沟通等方式,避免业务反复上报,真正将问题消化在萌芽之中,实现无缝对接,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总行依据年度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分行,并按月统计各行指标完成情况,按季进行考核,对信贷指标业绩突出、交叉销售能力强、综合贡献度大的分行给予适当奖励,在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人员拓展信贷业务工作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分行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积极营销金融业务产品。

参考文献

[1]黎万强.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2]MALCOLM MCDONALD,PETER MORRIS.图解营销策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信贷业务范文第4篇

近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在主要利用出口卖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同时,借鉴国际同类机构的通行做法,为我国船舶出口提供了出口买方信贷支持。向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是国际上通行的船舶融资方式。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贷款相比,买方信贷具有期限长、利率低等特点,为造船企业、船东和融资银行所普遍接受。去年11月和今年4月,我们先后向挪威索莫盖斯有限公司和温特盖斯有限公司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支持他们从我国进口四艘8删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和两艘1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船,反响很好,受到出口企业和国外船东的欢迎,这两笔贷款成为我们运用买方信贷支持我国船舶出口的有益尝试。

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向购买我国船舶的外国船东提供出口买方信贷,可以增强对船东的吸引力,提高我国出口船舶的竞争力。国外船东、船舶融资和中介服务机构普遍看好中国造船业的发展,他们希望能够在为船舶及相关贸易提供融资与服务方面加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合作,并得到中国进出口银行的支持。我们向挪威斯考根海运集团提供买方信贷后,在国际上引起积极反响,一些国际知名船运公司和船东对我们向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等融资服务很感兴趣,纷纷前来咨询,表示愿意探讨具体的合作项目。事实证明,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能够有效地增强我国造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让国外船东作借款人,可以解决国内造船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和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从船舶建造到出口收汇,整个过程所需资金量大、占用时间长,如果单纯使用出口卖方信贷,会加大船舶制造和出口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使企业承担一定的出口收汇风险。过高的资产负债率也增加了船舶出口企业持续获得贷款和担保的难度。出口买方信贷免除了由造船企业直接承担的长期负债,不仅可以改善国内船厂的资产负债状况,解决他们贷款难及寻求担保难的问题,也解除了企业船舶出口后存在收汇风险的后顾之忧。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有不少有利条件。首先是所需外汇资金有保证。建行初期,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外汇营运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曾通过为国外银团贷款提供担保的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现在,国家外汇储备比较充裕,作为支持资本性货物出口的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通过购汇等方式补充外汇营运资金,因此,运用买方信贷业务支持船舶出口所需的外汇资金来源充足。其次是贷款风险能够得到较好的控制。中国进出口银行自成立以来,积极开展船舶出口融资业务,对中国船舶市场和造船企业的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与国外著名船东和融资机构也有比较广泛的联系。目前,我们已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船舶出口信贷风险管理制度,船舶贷款的信贷资产质量也比较高,不良贷款比率低于其他行业的水平。在对船舶出口提供买方信贷时,我们可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强对借款人、担保人的信用评估,控制和防范船舶建造风险。可以说,我国运用买方信贷方式支持船舶出口的条件已经成熟,只要各方共同努力,买方信贷应该也能够在我国船舶出口融资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主要的船舶出口融资方式。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同时发挥出口卖方信贷和出口买方信贷的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进一步加大对船舶出口的支持力度。

三、运用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几点意见

中国进出口银行运用出口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发展这项业务,加大利用买方信贷对船舶出口的支持。

一是充分利用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品种齐全、功能强大等优势,为船舶出口提供“一站式”融资服务。根据企业的需要,在船厂交船前我们可提供出口卖方信贷,同时提供所需的履约和预付款等保函服务,满足企业在建造船舶中对资金的需求;在交船后根据船东及担保情况,或提供出口买方信贷,或继续提供出口卖方信贷,使造船企业和船东得到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我们鼓励造船企业积极利用出口买方信贷方式进行融资。

二是进一步加强与国外有关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便利。中国进出口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请国外金融机构继续为我行出口买方信贷提供担保,还可利用这些机构长期从事船舶融资的经验,借助它们广泛的客户网络,为国内企业提供国际市场的相关信息。此外,对采用国外船用设备和材料、在中国制造并出口的船舶,可探讨由中外双方分别提供出口信贷,进行联合融资。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考虑开展利用国外买方信贷进口国外造船设备的转贷业务,以支持国内造船企业更新设备,提高造船能力。要通过上述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扩大我国船舶建造项目订单的来源,为国内船舶出口企业争取更多的市场机会。

三是加强对船舶融资担保方式的调研,有效地控制船舶融资风险。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船舶融资模式还主要建立在银行信用担保基础上,我们要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探索建立在船舶抵押担保基础上的融资模式,以降低船东的融资成本,有效地控制船舶融资风险,扩大买方信贷支持船舶出口的规模。此外,我们将借鉴国外有关金融及中介机构在控制船舶融资风险方面的成功经验,改善船舶融资的风险评估办法,更加有效地支持我国船舶出口。

四是加强业务培训,为进一步拓展船舶融资业务提供保障。船舶出口融资业务的专业性较强,从事这项工作需掌握国际通行做法、相关商务和法律规则及国际造船业市场等知识。目前,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信贷人员虽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离国际同业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差距。今后,我们要开阔眼界,加强与国际同业的交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培训,努力培养一支既精通国际规则又熟悉国内船厂情况,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队伍。同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动上门服务,为船舶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五是加强与船舶出口企业、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有关商会的联系与沟通,建立起有关各方参与的、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为核心的联系机制,共同研究我国船舶出口融资中的重大问题,使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有机地结合起来。二、积极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大力支持我国船舶出口

造船行业既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大、创造就业机会多等特点,造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世界主要造船国如日本、韩国等,都把造船业作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政府通过政策性融资等手段大力支持造船业的发展。我国造船业凭借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造船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近二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行业。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重点支持大型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出口的政策性银行,支持船舶出口也是其义不容辞的职责。成立八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始终把支持我国船舶出口作为出口信贷的工作重点之一。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业务累计对船舶出口发放贷款434亿元人民币,占同期放款总金额的23%;办理船舶出口的对外担保22.5亿美元,占担保总金额的74%;共计支持了包括超大型油轮、大舱口集装箱船、液化石油气船、化学品船、高速水翼船和自卸船等在内的各种出口船舶708艘,总吨位1767万吨,合同总金额121亿美元。同时,为贯彻国家鼓励国轮国造的政策,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内销远洋船舶的建造也提供了少量的出口卖方信贷支持。目前,国内的大中型造船企业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客户,中国进出口银行近年来对我国船舶出口的支持率已经达到90%,与广大造船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八年来,中国进出口银行对船舶出口提供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促进了造船工业及其上游行业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帮助相关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我国船舶出口连续数年居世界船舶出口第三位的成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信贷业务范文第5篇

针对河北省棉花贷款客户点多面广,多数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状况,该行大力推进客户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保收购、保优质企业、不保劣质企业”的原则,实施“育点、延线、扩面”发展战略。一是坚持主动营销,引进优质客户。国家实施棉花临储政策后,棉企盈利主要依靠交储实现。规模小、实力弱、没有交储资格的企业无法实现盈利,致使河北省棉花收购企业数量锐减。农发行河北省分行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详尽调查辖内400型打包机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加工能力、信誉、销售方式等情况,主动宣传信贷政策,灵活运用营销手段,大力引进各类资信好、风险承受能力强的棉花企业,从源头实现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相统一。二是支持仓储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为改善河北省棉花加工企业小、散、弱的格局,有效破解制约企业扩大经营和贷款投放的难题,该行通过支持大型仓储企业做大做强,延伸棉花产业化发展链条,有效带动了当地棉花初加工产业的发展。2013棉花年度,该行向辖内7家大型仓储企业发放棉花收购贷款38.95亿元,占全部累放额的83%,带动了省内156家棉花初加工企业合作经营、共同发展,切实发挥了骨干、带动和辐射作用。三是坚持优质服务,加大客户培育。对有发展潜质的客户,充分发挥信贷引导功能,通过优化组合贷款品种、简化工作流程、优先供应资金、实行优惠利率、灵活贷款方式等一系列信贷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增强经营能力,逐步发展提升为系统战略性客户、黄金客户。省分行下发了《关于支持战略黄金客户做强做大的指导意见》,在总行评定黄金客户和战略性客户的基础上,又筛选了一批省分行级战略黄金客户,有效实施战略性客户的年度审核和动态管理,逐步形成了“战略性客户为主导、黄金客户为重点、一般客户为补充”的客户群。2013棉花年度,全省棉花购销类战略黄金客户占全部棉花购销类贷款客户的27%,累计贷款量40.85亿元,占全年累放额的87%。四是坚持动态管理,淘汰劣质客户。按照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原则,对于不注重自身实力积累盲目扩张、经营能力低下、经营管理不规范的企业,逐步予以淘汰。2013棉花年度对6家棉花企业实行了信贷退出,进一步优化了客户结构。

二、首创“点包质押”贷款方式,有效化解信贷风险

随着棉花市场放开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该行棉花收购贷款业务一度出现萎缩的趋势。对此,河北省分行于2008年首创了“点包质押贷款”方式,有效扭转了棉花收购贷款管理工作上的困境。一是“点包放款”。由借款企业利用自筹资金先行收购籽棉,待加工成皮棉后“入库点包”,农发行根据借款企业实际加工出的成包皮棉的数量,按照收购贷款有关规定对其发放棉花收购贷款。二是“仓单质押”。借款企业以第三方监管的库存皮棉所生成的仓单权利质押给农发行,确保贷款有相应物资作保证。三是“库存赎回”。借款企业出库(销售)委托监管的皮棉库存,必须采取“出库报告、先款后货”的办法,将要出库棉花对应的贷款本息足额归还农发行后,方可出库销售。四是“第三方监管”。借款企业、农发行和监管第三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借款企业将收购加工出的皮棉委托监管第三方负责保管。2008棉花年度以来,通过推行“仓单质押贷款”管理模式,全省棉花收购贷款投放量逐年提升,2008棉花年度放款9.9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188万担,到2013棉花年度达到了47.1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皮棉632万担,成功实现了银企双赢。

三、以临储政策为契机,进一步做大做强棉花主体业务

国家连续三年的敞开式临时收储政策,为棉花初加工企业提供了可靠的销售渠道,是农发行棉花主体业务发展的重要机遇。河北省分行一是创新推出“见单放款”方式。在严格贷款资格准入的基础上,对棉花企业收购的用于交储的棉花提出“见单(《储备棉初验入库单》)放款”的支持政策。即:棉花企业竞拍国家临储成功且将企业收购加工皮棉库存运送到棉花临储代储库后,贷款行根据驻库纤检人员检验后出具的《储备棉初验入库单》金额发放收购贷款,待中储棉总公司正式验收入库、下拨资金后,在2个工作日内收回贷款本息。2011棉花年度以来累计“见单放款”62.2亿元,支持企业累计收购皮棉693万担,全部成功实现交储并按时收回贷款本息。二是实行监管公司驻库监管。在临储政策的支撑下,河北省辖内的大型现代化棉花仓储物流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如果实行第三方移库监管方式,不仅增加企业负担,对其优越的存储设施也是巨大浪费。河北省分行引入监管公司驻库监管和信贷员驻库监管作为第三方移库监管的重要补充。借款企业、农发行和监管第三方签订三方合作协议,委派专职监管人员驻库进行24小时监控,皮棉入库经农发行、借款企业、监管公司三方核实后,开户行根据皮棉数量、等级等,发放贷款予以支持;棉花出库时,将要出库棉花对应的贷款本息足额归还农发行后,方可出库销售。这一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企业抵押担保能力不足问题,在银行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把“安全锁”。三是实施棉花库存浮动抵押。针对企业自身可抵押资产不足、难以解决足额担保的实际,河北省分行对企业资产抵押、担保没有足额覆盖的贷款形成的棉花库存办理抵押,走出了一条既能有效防控风险,又能支持企业做强做大的新路子。

四、坚持风险防控和业务发展并重,增加贷款“防护网”

一是以销定贷、以用定贷、以储定贷。为防止企业囤积居奇和“赌后市”行为的发生,在发放贷款之前,对已经签订购销合同企业的合同真实有效性进行审查,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理性经营,以销定购。对于收加一体企业与其原料储备相结合,根据企业收购旺季原材料需求情况,采取足额抵押担保方式对其发放一定额度用于收购“鼓肚”性质的季节性原材料储备资金,既支持收购加工一体企业扩大了棉花购销经营,又帮助企业降低了原材料购入成本,扩大了盈利空间。二是明确各方责任。借款人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股东及监管第三方法定代表人与贷款行签订个人资产抵押或保证担保合同,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三是办理全额棉花财产保险。收购贷款形成的全部棉花从籽棉环节办理以农发行为第一受益人的全额保险,保险金额和时间覆盖贷款本金和贷款期限。四是认真落实“两书一预案”。与当地政府协商签订《保证棉花收购资金安全协议书》,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防范信贷风险。对已经确定拟发放贷款的企业下发《申请棉花收购贷款通知书》。制定“棉花收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工作。五是强化库存监管。该行制定了“棉花库存监管影像记录管理办法”,指导贷款行客户经理定期核查商品棉库存,实行库存检查影像记录管理,填写《商品棉库存情况检查表》,做到账实相符。

五、以“双结零”为目标,努力实现棉花收购资金良性循环

面对复杂多变的棉花市场形势,河北省分行将实现“双结零”作为棉花信贷业务的最终目标。一是建立督导机制。省分行主管副行长到棉花主产市重点督导,客户二处对全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同时,各市、县分(支)行也建立了相应机制,形成了“省分行有部署、市级分行有对策、县级支行有落实、贷款企业有行动”的促销收贷“四级联动”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奖惩机制。实行“四个挂钩”,即:企业销售还贷情况与新年度贷款资格认定、新年度贷款额度核定、新年度贷款投放、年度客户二处条线考评相挂钩。创办《促销收贷专刊》,开展“促销收贷工作比比看”活动,按周通报各行棉花销售和收贷收息情况,确保全省促销收贷工作整体向前推进。三是建立分类管理机制。将贷款企业分为交储和不交储两种类型,分类指导,区别管理。对交储销售的棉花提出“快收购、快加工、快交储、快回笼、快还贷”的“五快”目标,及时督促企业加快交储进度。对市场化销售的棉花按照事先签订的购销合同销售,并通过电子撮合交易市场、网上超市等远期销售渠道加快销售。同时积极为企业搭建供需衔接平台,帮助企业牵线搭桥,引导购销企业为农发行支持的深加工企业提供原料。四是建立“双结零”真实性核查机制。在企业结零后立即组织开展对其“双结零”资金来源是否为贷款形成棉花或棉副产品对应的销货款或企业自有资金进行核实,调查企业是否存在以贷还贷、高息借款、连环担保等潜在风险因素,有效地防止了出现虚假“双结零”现象。

信贷业务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绿色信贷;赤道原则;信贷杠杆;价格杠杆;风险补偿机制

在中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中,越来越严格的环境监管使“环境风险”在金融机构经营中凸显,促使金融机构在信贷业务过程中将项目及其运作公司与环境相关的信息作为信贷考察标准纳入相关考核机制中,并在绿色信贷业务创新、产品研发、功能推介等方面突出其特色。

一、福建省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开展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金融机构积极研究省内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以及业务增长点,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绿色信贷的具体措施以及路径,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信贷杠杆淘汰落后产能

福建省省内各金融机构相继制定了各自支持节能减排的相关信贷业务政策,明确积极支持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等环保、节能型企业以及建设项目。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实行行业授信限额管理,并建立客户环保信息数据库,按环保风险轻重程度,将贷款客户分为环境友好型、环保合法型、环保关注型和环保潜在风险型共4类9级,分级分类管理。

2.建立有区别的信贷业务流程

福建省省内各金融机构普遍制定落实各类绿色信贷鼓励政策,对节能减排贷款给予政策支持以及资金倾斜。例如,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根据加强节能环保领域金融服务工作有关要求,将节能减排贷款纳入分行经营与发展综合考评与经营计划,扩大各分行该类业务的审批权限,对节能减排贷款执行同等条件利率强制优惠等。

3. 创新绿色信贷业务品种

福建省省内各金融机构近年来绿色信贷相关品种的创新速度显著加快。例如,中国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依托国际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方面的优势,引入绿色信贷方面的国际先进规则,针对不同客户群体和项目类型推出多种融资模式并提供一站式的财务顾问以及融资顾问服务等。

二、福建省部分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产品及实践

1. 中国银行为林权抵押打包创新模式

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在绿色信贷领域着重强调一系列林权抵押贷款品种,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了一套内部林权价值评估体系,以应对林权价值不易确定的难题,开发了一套针对绿色信贷的现金流测算方法,并强调在贷后管理中现金流的预测水平与实际运行的差距,从而弱化土地等担保资源在贷款结构中的必要性。

2. 中国农业银行着力开发水处理信贷产品

中国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的绿色信贷品种主打乡村旅游、银村共建、小城镇综合改造建设贷款等绿色信贷金融服务,其中支持城市用水、工业园区污水处理项目,对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BOT项目提供绿色信贷业务支持取得了较明显进展,重点为区域内水务建设及农村水电建设及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授信支持。

3. 国家开发银行利用政府合作优势开发林权贷款品种

国家开发银行福建分行通过与福建省林业厅等密切合作,提供开发性金融支持和信贷业务指导,以委托贷款形式向实际用款人(广大林农和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并设立“林业产业风险准备金”,由最终用款的林业中小企业缴纳“贷款风险互保金”,作为贷款的偿债保障。

三、未来绿色信贷产品运用方面的建议与措施

1.深入了解新能源发展需求,积极开发支持新能源的创新业务品种

金融机构应深入了解新能源发展需求,积极开发支持新能源的创新信贷业务品种,针对绿色信贷融资的业务特点,着重在担保方式以及担保价值评估方案方面给予更多指导以及支持。与此同时,更应该积极拓展对企业绿色金融全链条金融业务服务,为绿色信贷企业提供证券化服务及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融资租赁等中间业务金融服务。

2.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补充功能,利用价格杠杆推动业务发展

政策性金融机构可虑考虑通过转变资金定价机制,积极运用价格杠杆原理,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信贷建设发展。进一步考虑发挥差别利率功能,针对绿色信贷企业适当降低其贷款利率,鼓励其建设以及发展。逐步引导海峡西岸经济区多极发展、多元支撑的能源产业格局,建设大能源基地、大能源产业、大能源集群,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3.充分发挥风险承担功能,不断完善风险补偿机制

针对新能源行业风险较高的特点,金融机构可考虑采取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断保险等进行有效的风险转嫁策略,对新能源行业开发核心技术提供更多的金融业务服务。积极探索利用保险机制促进企业加强环境风险管理,以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对环境事故的预防能力。

参考文献:

[1] 史可山,施勇等.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应与优化选择路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巫天晓.全国首例碳资产质押授信业务探析[J].福建金融,2011,12.

[3] 陈晓.绿色信贷的新引擎[J].环境经济,2013,06.

[4] 陈镜冰,等,新兴产业的金融市场拓展及其风险控制――持续性与风险性视角下的福建省域分析[J].福建金融,2013,04.

作者简介:

信贷业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8)06-0065-03 中图分类号:F830,5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银行业处于国家宏观调控趋紧,经济周期下行、存贷款利差收空、同业竞争更加激烈的经营环境,同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全面推进和市场约束日益严格,使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成为董事会、管理层、外部监管机构及投资人关注的焦点,各利益相关方对内部审计作为信贷风险防控第三道防线的期望不断提高。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适时推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起到了有效防控信贷风险,促进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持续审计的应用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开始对持续审计进行理论研究。作为以连续为基础进行审计的一种方法,这种技术的典型特征是针对当前的动态风险环境、利用技术优势缩短内部审计周期、改善风险和控制安全系数。也就是说通过持续审计提供更及时和可靠的相关鉴证,提高内部审计的反应能力,为决策者提供“实时”控制的保证。采用持续审计能以每日、每月或每季度为基础引导审计工作,可以使审计流程更快、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审计周期缩短,提供的风险控制保证更及时,无需扩大资源便可提高审计覆盖率,整体提升审计的质量和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审计环境变化,持续审计正引导着传统内部审计方法的革新进程。据有关调查资料,美国有半数的公司目前正在使用持续审计技术。国际上已有银行将持续审计应用于各项业务的监督并作为整个审计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先进审计理念及方式,持续审计在国内目前尚处于探索及初步应用阶段。伴随着国内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系统的完善及审计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信贷业务相关信息的实时监测、审计模型的广泛应用,审计项目在线实时运行及审计报告及时形成使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审计领域应用持续审计技术成为可能。工商银行结合多年来对信贷业务审计工作的宝贵经验,在借鉴国际银行业内部审计领域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对信贷业务审计运用持续审计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和研究。

二、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必要性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审计方法,对信贷风险进行连续性的监测、评估,全面揭示信贷业务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风险,评价信贷管理效果,提出问题的改进建议,跟踪问题的整改成效等一系列的审计活动。通过在现场审计间隔期间,对被审计对象信贷业务经营活动继续实施动态监测,对问题疑点进行审计查询,作出风险评价与预警,防范审计间隔期间的风险,且为下一次现场审计提供依据。

(一)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发展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推动战略跨越的需要

从长期来看,信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仍将占有较大比重,存贷款利差收入仍是主要利润来源,信贷资产一旦发生风险,必然会增加资产拨备的计提金额,进而对银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尽管近年来银行业信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呈现双降态势,但信贷风险管理的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信贷风险控制始终是商业银行高管层及外部投资人关注的焦点。持续的审计活动立足于揭示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为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应对信贷业务风险不断变化的内在需求

由于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多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银行面临的风险由过去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变为与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存的局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信贷资产风险状况进行连续性的审计监督,关注信贷资产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风险问题,评价信贷风险与管理效果,促使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的必然选择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部门均要求内审部门客观、独立地检查评价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性,从风险、战略角度确定恰当的审计范围与审计重点,通过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全面、客观、持续的评价,从治理、管理、操作、控制不同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富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掌握信贷风险和控制状况提供可靠信息依据,对外树立信贷业务合规管理和稳健经营的良好形象。

(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客观要求

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活动,是目前国内外先进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普遍运用的审计模式,信贷持续审计是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实践,拟通过对信贷业务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评估,对已经暴露的或将要出现的重大风险问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预警及检查,以风险为导向,合理调配宝贵的审计资源来关注信贷业务的高风险领域,提示管理层减少信贷业务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框架思路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细化进而整合、优化,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持续审计的工作目标。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包括开展科学的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进行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推进全面的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实施重点审计项目及完善基础保障工作五个部分,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互为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

(一)开展科学的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

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体系是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采集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相关数据,采取系统规范的方法,运用审计信息系统对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系统通过设立符合有效性、可比性、敏感性和适用性原则的监测指标与分析模块,实现对信贷资产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的监控,为综合评价银行信贷资产经营、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引领和支持现场信贷审计工作,提升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具体操作是遵从统一的指标和分析标准,按

照标准化的方法流程按季对信贷风险开展监测分析,并对被审计行进行风险提示,对于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出具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监测分析报告,为银行信贷审计活动提供线索和指导。

(二)进行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活动是建立在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之上的,开展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从整体上发挥信贷审计在发现问题、提示风险、促进整改、体现增值作用的重要措施。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以审计信息监测分析成果为基础,收集相关信息,分层次、全方位分析评估银行信贷业务的客户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和重大风险事件,进而确定当年现场审计的重点。具体操作是在每年审计活动开展之前,通过对风险点进行排查与分析,结合上一年度审计评价成果,对不同机构不同品种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列示出需要关注的风险区域与风险级别,依据全行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信贷持续性审计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编制具有指导性、可行性的中期信贷风险审计计划(2―3年)及年度审计计划。

(三)推进全面的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产品服务创新、操作系统升级和业务流程再造步伐,风险防控重点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对信贷业务经营环境、管理状况和制度流程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工作是对银行信贷经营环境、管理架构、制度建设、流程控制、人员配置、绩效考核和信贷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信贷经营管理和制度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风险点,针对风险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具体是通过对信贷管理及流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评,综合分析其健全性和有效性,找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进行必要的验证和测试,指导开展相应的现场审计工作。

(四)实施重点的信贷业务审计项目

综合运用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的工作成果,通过风险分析与判断,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重点区域、行业、客户、产品或信贷业务环节实施重点审计。重点审计项目的开展采取一体化管理,标准化运作,统一设计方案,统一标准流程,统一组织实施,序时开展。根据具体内容分为全行性项目和区域性项目,并根据项目的覆盖面合理安排并调配信贷审计资源。在项目实施后,通过开展后续审计持续跟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整改效果,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今后信贷审计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促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五)完善信贷业务审计的基础保障工作

实现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要注重完善各项基础保障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制定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规范的方法体系,从分析业务流程人手,查找关键环节,辨识主要风险,制定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操作规范,以此保证信贷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开展信贷审计培训。主要以信贷审计专家培训及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两类形式开展。信贷审计专家培训主要以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管理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宏观经济理论、国际先进信贷审计理论、管理能力及沟通技巧等。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主要以具体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操作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各项信贷业务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化工具的运用等。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由审计团队中具备相应能力的信贷审计骨干等组成,负责重大信贷风险的定期分析提示,审计项目计划与方案的审定,审计办法的评估,审计活动中各类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解答咨询等,对信贷审计项目的管理和运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四、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尚待完善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既是一项新兴的审计技术方法,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整合和衔接各部分工作。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各项组成部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信贷业务审计监测与分析是持续审计活动的基础,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为持续性审计活动提供导向,信贷管理及流程评价是持续审计的重要内容,重点审计项目是持续审计的具体着眼点,基础保障性工作是持续审计的重要支撑,持续跟踪是实现持续审计目标和审计成果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部分工作成果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利用,互为支撑,融会贯通,形成合力,有效地将持续审计作为一套方法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二)加大力度解决技术问题。信贷业务持续审计高度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审计师必须能够接触到组织的系统和数据,并且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合适的分析软件工具来加工和处理数据形成有价值的报告信息。目前审计人员能通过直接访问信贷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大机数据库返传获得大部分信贷业务数据,但还有部分数据信息需要向被审计行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索取,加大了实时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所以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数据提取、分析数据的技术水平,不断开发完善审计模型,进一步提高信贷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信贷业务范文第8篇

一、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必要性

(一)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发展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推动战略跨越的需要

从长期来看,信贷资产在银行总资产中仍将占有较大比重,存贷款利差收入仍是主要利润来源,信贷资产一旦发生风险,必然会增加资产拨备的计提金额,进而对银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尽管近年来银行业信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不良贷款和不良率呈现双降态势,但信贷风险管理的机制仍待进一步完善,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信贷风险控制始终是商业银行高管层及外部投资人关注的焦点。持续的审计活动立足于揭示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方面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问题,为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应对信贷业务风险不断变化的内在需求

由于经济金融环境的复杂多变,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各种风险也随之而来。银行面临的风险由过去主要表现为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变为与市场风险、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等多种风险并存的局面,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信贷资产风险状况进行连续性的审计监督,关注信贷资产整体性、系统性的重大风险问题,评价信贷风险与管理效果,促使信贷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银行公司治理结构和外部监管的必然选择

现代公司治理机制和外部监管部门均要求内审部门客观、独立地检查评价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过程的有效性,从风险、战略角度确定恰当的审计范围与审计重点,通过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保证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对银行信贷风险进行全面、客观、持续的评价,从治理、管理、操作、控制不同层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富有价值的改进建议,为董事会和管理层掌握信贷风险和控制状况提供可靠信息依据,对外树立信贷业务合规管理和稳健经营的良好形象。

(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是适应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客观要求

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审计活动,是目前国内外先进银行内部审计部门普遍运用的审计模式,信贷持续审计是对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实践,拟通过对信贷业务全局性、整体性和系统性风险的分析、评估,对已经暴露的或将要出现的重大风险问题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预警及检查,以风险为导向,合理调配宝贵的审计资源来关注信贷业务的高风险领域,提示管理层减少信贷业务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偏差和失误。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思路

(一)开展科学的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

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体系是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采集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相关数据,采取系统规范的方法,运用审计信息系统对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动态的监测、分析和预警。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系统通过设立符合有效性、可比性、敏感性和适用性原则的监测指标与分析模块,实现对信贷资产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和发展性四个方面的监控,为综合评价银行信贷资产经营、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引领和支持现场信贷审计工作,提升审计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具体操作是遵从统一的指标和分析标准,按照标准化的方法流程按季对信贷风险开展监测分析,并对被审计行进行风险提示,对于监测结果定期进行汇总分析,出具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监测分析报告,为银行信贷审计活动提供线索和指导。

(二)进行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审计活动是建立在科学、规范的风险评估程序和方法之上的,开展统一的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是合理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从整体上发挥信贷审计在发现问题、提示风险、促进整改、体现增值作用的重要措施。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以审计信息监测分析成果为基础,收集相关信息,分层次、全方位分析评估银行信贷业务的客户风险、行业风险、区域风险和重大风险事件,进而确定当年现场审计的重点。具体操作是在每年审计活动开展之前,通过对风险点进行排查与分析,结合上一年度审计评价成果,对不同机构不同品种信贷资产的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列示出需要关注的风险区域与风险级别,依据全行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确定信贷持续性审计重点领域和关键部位,编制具有指导性、可行性的中期信贷风险审计计划(2~3年)及年度审计计划。

(三)推进全面的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

近年来,商业银行加大了信贷产品服务创新、操作系统升级和业务流程再造步伐,风险防控重点和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必要对信贷业务经营环境、管理状况和制度流程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评价。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工作是对银行信贷经营环境、管理架构、制度建设、流程控制、人员配置、绩效考核和信贷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信贷经营管理和制度流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要风险点,针对风险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具体是通过对信贷管理及流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状况进行测评,综合分析其健全性和有效性,找出信贷业务风险防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据此进行必要的验证和测试,指导开展相应的现场审计工作。

(四)实施重点的信贷业务审计项目

综合运用信贷业务审计信息监测分析、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评估、信贷业务管理及流程评价的工作成果,通过风险分析与判断,根据重要性原则对重点区域、行业、客户、产品或信贷业务环节实施重点审计。重点审计项目的开展采取一体化管理,标准化运作,统一设计方案,统一标准流程,统一组织实施,序时开展。根据具体内容分为全行性项目和区域性项目,并根据项目的覆盖面合理安排并调配信贷审计资源。在项目实施后,通过开展后续审计持续跟进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的重视程度和整改效果,促进被审计单位改进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今后信贷审计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促进信贷业务持续审计执行力的不断提高。

(五)完善信贷业务审计的基础保障工作

实现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要注重完善各项基础保障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制定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规范的方法体系,从分析业务流程入手,查找关键环节,辨识主要风险,制定统一的审计方法和操作规范,以此保证信贷审计工作质量。二是开展信贷审计培训。主要以信贷审计专家培训及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两类形式开展。信贷审计专家培训主要以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管理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宏观经济理论、国际先进信贷审计理论、管理能力及沟通技巧等。信贷专项审计业务培训主要以具体从事信贷业务审计的操作人员为对象,培训内容为各项信贷业务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审计信息化工具的运用等。三是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家团队。专家团队由审计团队中具备相应能力的信贷审计骨干等组成,负责重大信贷风险的定期分析提示,审计项目计划与方案的审定,审计办法的评估,审计活动中各类业务和技术问题的解答咨询等,对信贷审计项目的管理和运作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实施信贷业务持续审计尚待完善

(一)整合和衔接各部分工作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的各项组成部分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其中信贷业务审计监测与分析是持续审计活动的基础,信贷业务审计风险识别与评估为持续性审计活动提供导向,信贷管理及流程评价是持续审计的重要内容,重点审计项目是持续审计的具体着眼点,基础保障性工作是持续审计的重要支撑,持续跟踪是实现持续审计目标和审计成果价值提升的重要途径。目前,各部分工作成果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利用,互为支撑,融会贯通,形成合力,有效地将持续审计作为一套方法贯穿于审计活动的全过程。

(二)加大力度解决技术问题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高度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审计师必须能够接触到组织的系统和数据,并且必须知道如何使用合适的分析软件工具来加工和处理数据形成有价值的报告信息。目前审计人员能通过直接访问信贷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或大机数据库返传获得大部分信贷业务数据,但还有部分数据信息需要向被审计行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索取,加大了实时获取准确信息的难度,所以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数据提取、分析数据的技术水平,不断开发完善审计模型,进一步提高信贷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为此应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建设:一是应加快银行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整合力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二是进一步细化成本管理,逐渐建立以产品或服务为利润中心(或成本中心)的管理体系和信息支持系统。三是加强审计应用系统的开发、优化、整合工作,将数理统计的有关方法和技术融入到审计系统中,为信贷业务审计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三)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信贷业务持续审计要求审计师不仅要熟悉信贷业务,对审计对象深入了解,而且要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持续审计的工具、方法熟练把握。目前现有的审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IT技术人员较为缺乏,我们的审计还主要依靠现场审计和经验判断,增加了现场审计的压力,此外,审计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对审计人员开展频繁而持续的再教育,还应加大相应资源投入的力度。

开展信贷业务审计需要一支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是开展好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商业银行应以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培养审计人才。一是鼓励员工自学,形成学习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选拔选送审计骨干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课程深造,获取系统知识。三是组建绩效审计研究团队,着力开展绩效审计相关知识的学习、研究,理论先行,以点带面,促进审计机构整体绩效审计能力的提高。四是选派部分优秀绩效审计人才到绩效审计开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访问,拓宽视野。五是建立人才有序流动机制,将从高校或外部直接招聘与绩效审计有关的专业人才与从驻地行招聘具有工作经验和管理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人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与驻地行的人才交流机制,不断为审计队伍注入新的活力。

信贷业务范文第9篇

一、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难点

(一)小微企业自身造成的信贷业务难点

1.小微企业存在经营管理制度不规范,道德风险。小微企业大多是从自身积累开始的民营企业,自身起点较低,高级管理人才的缺乏,员工专业素质不高,这就难免出现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并且小微企业的财务报表是不需要公开的,这就容易造成企业出现侥幸心理,一些小微企业就是出于此种心理,常常制造多本账目表格来应付相关上级部门的检查,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严重失真失实的财务当然不可能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业务。

2.微企业的创新能力较低,经营成本增高造成赢利空间缩小,利润降低,从而导致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降低。大多数的小微企业最初的起点都是依靠自身慢慢积累成长起来的家族式企业,这不仅导致资金不强也容易出现创新能力低,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技术。生产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缺少科技含量的产业上,而销售途径又往往集中于依靠大中型企业,这就导致企业销售途径狭小,同化现象严重,主动权不大。

(二)金融机构造成的信贷业务难点

1.面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较少。金融机构经营主要是以为大中型企业服务,以追求大效益为目标,信贷业务也多是将目光投向东南沿海等较发达地区,以及国家重点发展地区的重点行业、重点项目以及重点企业,绝大多数金融机构都是将资金投向信用较好,抵抗风险能力较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中。因而用于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然缩减,信贷产品自然种类较少。

2.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经营机制复杂、准入标准统一、缺乏灵活性,从而制约小微企业的发展。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十分重视面向大中型企业的信贷业务,各种审核标准也都以大中型企业为标准来衡量和制定。小微企业办理信贷业务因而要和大中型企业采用统一的准人标准,得到融资的可能当然微乎其微。另外,金融机构都制订了一套完整详细的信贷业务审核制度,操作的流程过于复杂,贷款手续以及所需要的证明、文件过于烦琐,审核的环节也过于繁多,并且往往无法简单地进行信贷产品的介绍,这些都难以满足小微企业的“急”、“小”、“简”的要求,自然影响了小微企业进行信贷业务的积极性。

(三)政府方面造成的信贷业务难点

1.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方面的困难缺少应有的优惠政策支持。很多发达国家对于本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都抱持着非常重视的态度,给予了较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意识到小微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颁布了多项政策来引导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进行支持。而我国目前的经济政策较多关注于:定中型企业,为其的发展制定了较多的优惠制度,而小微企业却未得到较大的帮助。

2.缺乏完整详细的法律法规支持。关于小微企业的立法并不规范,且法律法规的执行环境较差。个别地方出于地方保护思想或是出于发展地方的想法,无视、默许甚至纵容小微企业逃避债务。法律法规对身为债权方的金融机构保护无法得到贯彻,加剧了金融机构的“恐贷”心理。

3.信用担保制度不健全。很多小微企业之所以得不到信贷就是因为无法得到担保。地方上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担保体系发育缓慢,对于满足逐年增长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实际需要显得杯水车薪。全国范围或是地区性的再担保机构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经营风险难以有效进行分散和化解,制约了信用担保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二、解决小微企业信贷难的一点对策建议

(一)小微企业自身的对策建议

1.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提高企业信誉。小微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挖掘高级管理人才。建立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应推行科学的管理,规范化的管理。重中之重的是要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水平。小微企业要在努力发展的同时,也应持续提高企业自身的社会信誉,要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应充分意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明自信誉所带来的长期无形利益要比金钱等所带来的短期有形利益对企业的发展更加重要,保证账目信息的真实性不应因为不需要公开就存在侥幸心理,坚决杜绝错账假账多账目出现的现象。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的信誉,加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任,从而得到较良好的发展环境。

2.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小微企业应找准供需市场,多准备些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注意开发自己的专利技术,大力拓展销售途径,争取更多的市场话语权。为企业的发展凝聚更多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金融机构的一点对策建议

1.增加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创新。金融机构的定位应该开阔,不应仅仅将目光投向大中型企业,要明确小微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认识到将资金投入到小微企业的重要性及其中所蕴涵的商机。积极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加大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的创新和推广。

2.建立健全的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体系。金融机构要不断进行自身的金融创新,改变原有的信贷准人统一标准,应制定专门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体系,进行面向小微企业的新业务品种的开发,加大打造向小微企业服务的金融环境。或制定或改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审核制度,使其的操作流程、审核环节较为简洁以满足小微企业对信贷产品“急”、“小”、“简”的要求。

(三)对政府在法律法规上的一点对策建议

信贷业务范文第10篇

(一)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积极影响

1.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提升。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中央限制了资金的价格利率,而由于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很高同时还可以在政府的保护下获得巨额的存贷利差,因此商业银行一直近乎处于垄断地位。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市场是个开放市场,借贷双方来决定利率等因素,那么就会刺激商业银行也采取创新,推出更适合当下的信贷产品以获取市场占有率,从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2.拓展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服务渠道。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满足了客户的金融需求,客户也越来越注重服务质量和体验。为避免资金和客户的流失,商业银行会对当前的信贷业务进行拓展和创新,从而对自身渠道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消极影响

1.银行信贷业务主体地位受到冲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各种平台提供给借贷双方各种资金和信息资源,银行的信贷业务功能逐渐弱化,典型的例子有P2P平台提供的借贷服务,可以取代银行的相关功能。这会很快改变在传统借贷业务中银行的地位和作用,银行的中介作用会逐渐降低。2.信贷业务的收入利润减少。商业银行此前对个人和小微企业不够重视,忽略了这一贷款群体,使他们经常出现融资难等问题。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借贷平台,提供给了这一客户群体非常便捷的融资渠道。那些不能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倾向于选择更能满足他们对小额贷款要求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产品,小额贷款的特点是发放期限短、金额小、灵活性强等。这就导致了银行的客户资源的流失,从而银行的传统放贷业务减少,随之也影响了通过利差银行可以获取的利益。3.突出了银行信贷业务流程的弊端。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程序按照贷款业务操作规范要求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贷前调查、贷款审查和发放、贷后监督和本息回收。以上三个贷款阶段按照“审贷分离”制度的要求需要分为三个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相应环节因工作疏忽而带来的风险责任需要各自承担。这些是银行控制金融风险的重要保障和依据,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机制下这些程序显得过于繁琐复杂,会对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产生阻碍。银行采取这些流程会发费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这并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下的信贷业务。4.担保不再是风险控制最重要的手段。互联网金融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借贷,在其监控之下有众多交易主体的资金流,对风险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无需银行的严苛复杂的信贷担保,这对银行来说是个很大的冲击。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产生影响的原因

(一)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具有更广的创新空间由于需求的推动、技术的推动、制度的变革、风险的转嫁、成本的降低以及管制的规避都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相关机构对信贷产品的发展创新。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互联网借贷能够降低交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对交易流程进行简化同时又可以提高交易效率。另外,诸如P2P网贷平台这类的互联网产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和完善了我国金融市场上信贷产品的缺陷。因此,凭借其广大的发展空间,互联网借贷还有很多可以创新之处。(二)互联网金融可以解决信贷业务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商业银行贷款业务中,借款人和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以在交易时,拥有充足信息的一方会选择对其有利的策略,这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而互联网平台有开放性的优势,借贷双方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并且及时、有效地交换信息,从而能够避免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例如,互联网金融借助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社交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就能获得客户的交易和行为的有关数据,并依此可以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具体分析和预测,拥有客户信用评级的依据就可以相应降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三)互联网金融可以降低信贷业务成本商业银行在对借款人进行专业监督和审查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成本,例如人力成本、时间成本和场地成本等,另外风险评级以及信息维护等方面的费用也都归入这部分成本中,从而使客户的信贷交易成本增加。与之相比,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由于借款方能够参与其中、各部门协调性好并且中间成本低,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劣势。

三、基于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一)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金融和互联网方面的人才,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技术经验加强双方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合作。同时通过系统的分析与考量,可以开发出适合本银行的软件系统和更多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比如,银行通过与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很多小微企业的信用记录就可以进入银行征信系统,小微企业也可以很方便快捷地拿到银行贷款了。(二)加入P2P网贷。商业银行可以参考其他互联网金融的网贷推出自己的网贷产品,而且会在专业性和安全性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相较于其他网贷产品来说银行的网贷产品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三)变革贷款业务流程。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复杂使其办事效率低下,客户等待时间过长。因此商业银行应再造和重构贷款业务流程,在信贷业务中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设计新的业务模式。同时要简化贷款业务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并且,一定要重视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因为在国家政策和改革的推动下其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他们是银行信贷业务的主要客户。(四)加强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参考互联网金融的信贷风险管控机制,拓宽银行业务渠道以增强竞争力。利用互联网金融在数据和平台上的优势,结合自身风险投资和人才的优势,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共赢。(五)深入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在互联网时代,金融服务的成本越来越低,金融消费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用户体验。因此,传统的商业银行借贷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商业银行要以客户为中心,提高自己的服务效率,留住老用户同时开发新用户。另外,银行需要对客户群体进行划分,比如说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他们的需求是尽量能以最小的代价贷得足够款项,以备不时之需和买房买车。那么银行可以针对这类人群开发相应的贷款产品,以迎合这类群体的需求。同时,银行可以与现有的大型企业集团深入合作关系,为其提供综合计划,从而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四、结论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成长,创新出来许多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便捷、廉价和安全等的需求,同时也对商业银行的业务产生了冲击。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将传统商业银行借贷业务与互联网相融会贯通,依靠自身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和多年的庞大客户资源,提供更优质全面的信贷服务。

作者:贾凤涛 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哈尔滨市顾乡支行

[参考文献]

[1]牛海霞.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当代经济,2014(11):118-119

[2]张楠.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商业银行应对措施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11):293

[3]吴凯悦,张庆君.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研究[J].河北金融,2014(6):8-10

上一篇:个人信贷范文 下一篇:信贷公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