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6 11:16:09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

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在促进就业、保证我国经济增长速率、发展第三产业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中小企业的发展一个最现实最急迫的问题是资金问题。由于我国中小企业本身的天然缺陷,以及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实际运行中对于中小企业信贷的忽视甚至是歧视,导致很多中小企业无法或者很难融资,融资难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而目前商业银行本身的利润压力,市场竞争的压力,以及大型企业融资方法和渠道的日益丰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已成为银行保持竞争优势和获取利润的关键。

一、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

当前,银行缺乏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计量体系,具体表现在风险管理与风险识别的手段、技术、理念是不先进,甚至是落后的。特别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价上几乎没有定量的分析方法和研究工具,信贷风险评价基本是根据过往经验的总结和依靠第三方专家的分析判断,即对风险分析和评价是以定性为主的,评价结果不具备稳健性、科学性和一致性。定性的信用风险分析更多带有评价者的主观偏好,使得风险评价和分析结果不具备客观性。这种主观色彩太明显的分析结果使得无法在全行范围内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风险分析和评价做到标准化、统一化和规范化,造成了风险分析的结果无法共享和复用。

2.中小企业信贷信息科技系统薄弱

目前,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信息科技系统薄弱。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不能得到信息科技系统及时有效的支持,造成了对客户的授信缺乏统一、标准和客观的标准,对客户信用的监管则存在漏洞和不完善的地方,即有一定的风险存在。银行的众多信息系统接口未统一,这样就造成了信息的采集、传递、共享和处理无法集中、统一和标准化,无法全面系统地监督和控制客户风险状况。银行没有专业和独立的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信息管理系统,做不到信贷管理全流程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覆盖,有些环节独立于管理信息系统之外,增加了信贷风险。

3.缺乏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建设

银行的很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由于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对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与观念上的落后,使得全行没有一种正确科学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文化,这制约了银行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在银行内部有一种误区,就是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总是认为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相对立,想要良好的风险管理必然导致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量的下降,二者之间是负相关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实践中,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是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良好的风险管理是为银行创造利润重要前提和手段,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普遍认为,良好的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服务是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增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风险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中小企业信贷固有的信用风险高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中风险管理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小企业信贷固有的信用风险高。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程度低、管理不规范和缺乏统一的制度,决定了外界对它们的信息了解不多,信息非常的不对称。由于这样一种自然的属性更是从基础上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公司管理是不合理、不科学、不完善的,如此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难度就很大,这也是客观上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控制的难点所在。中小企业信贷固有的信用风险高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缺乏正规的财务管理制度、信息不对称、没有完善的管理决策制度和中小企业贷后监管难等。

2.部分中小企业信贷的从业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繁琐,部分从业人员只重视放贷,轻视放贷后的管理,放贷后的管理基本没有或者管理水平与整个信贷业务的发展不匹配。而中小企业有着被动违约概率大的特点,即中小企业有规模小、现金流差、抗风险能力薄弱的特性,一旦发生变动,贷款的风险就会急剧增加,这个时候如果信贷业务员不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来收回贷款,信贷资金的损失就几乎不可以避免了。

3.中小企业信贷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没有跟上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节奏和管理水平,对于市场的风云变幻也不能完全适应,整个中小企业信贷制度与实际脱节严重,远未达到银监会所提倡的低风险、高收益和流动性的要求,贷前对企业的考察和分析还不能做到准确、科学、合理、适度,贷后管理缺位严重,整个管理体系无法做到职责落实到位,管理目标细化具化和量化,管理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扩展,相关信贷管理制度应该加以完善和合理,从而推动信贷业务有效地拓展,使得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成为银行支柱业务。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在实际中没有政策的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对有关政策是否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缺乏评价、审批、复查、反馈和修正的制度和机制,对现行机制、规则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实践有关情况缺乏相应的机制进行检验。

三、完善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

建立和完善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控制体系除了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程序化风险决策及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再造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行定价管理以制约和平衡风险。换句话说,银行要把风险和收益挂钩,高风险就要有高收益,低风险就是低收益,改变风险管理思维角度,重视定量分析以及现代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运用,逐渐减少甚至不用以前基本依靠主观意愿和定性分析的传统做法,利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灵活定价、创新开发多样化差异化的信贷业务,将风险和定价的组合成各种套餐,从而平衡、减少、制约风险,扩大银行收益,来优化和提高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的效率。银行应该积极主动建立起风险与收益对等的风险管理观念和文化,利用计量模型和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将未来可能的损失量化,依据风险(未来可能的损失)合理科学地定价,收益和风险对等。银行应该对现有的中小企业信贷客户进行差别化管理,可以选取该客户以前的信用记录、所处的行业、一些财务指标、企业相对规模大小和收益率通等综合客观全面科学地考察和评价客户风险程度。根据风险的不同等级,在定价和担保上实行差别待遇,风险和收益平衡,以收益补偿风险,通过这种差别管理的方式逐步改变现银行中小企业信贷客户行业和风险过于集中的特点,优化了客户结构,以减少风险。

2.加强中小企业信贷团队建设

现代任何管理活动都不可能一个人单独完成,越是良好的管理方式越是需要良好的团队协作。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复合型的知识,对于个人来说往往难以达到,而一个团队则相对容易达到要求。银行在以前信贷业务是主要面向大企业的,这也要求银行必须建立起一个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团队。

3.建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第一,以人为本,改变过去过于重视负向激励的模式,重视正向激励,绩效考核指标合适而富有挑战性,员工培训系统完善,晋升机会多。第二,进行风险战略管理,把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提升到战略高度。在战略高度下,规划全行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到流程的每一点。第三,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风险管理,是银行进行风险管理、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方法,做到每个岗位职责明确,部门有监控,没有风险管理的死角。由于中小企业客户信息不对称,对于银行来说承受的风险和交易成本相对较大,因而对中小企业客户零容忍,不允许任何客户的欺骗或者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但是对于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从业人员则要容忍犯错,因为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复杂,工作难度大,只有允许犯错,才能促进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鲍静海.我国中小企业金融制度创新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

2.段斌,王中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货风险管理的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08(8).

3.万绍玫,曾维林.中小企业信货风险的成因分析与防范对策.科技广场,2009(10).

4.李新平.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9.

5.李智,秦艳梅.中小企业信货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9(5).

6.李振一.浅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北方经贸,2008(9).

7.吴雾.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货款风险与防范困.金融时报,2008(01).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出口信用保险;信贷风险管理;协作模型

[作者简介]何海,任职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南宁营业管理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刘春林,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南宁分行副行长,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3-0014-06

近年来,在国家相关监管部门的大力治理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不良资产率逐步降低(见图1)。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凭不良资产率下降就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高枕无忧。―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信贷资产大量增加,分母变大使得银行不良资产率有较大下降,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环境变化日趋频繁的今天,风险控制能力,特别是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项目贷款中国内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经验都亟待提高。

一、外向型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

2008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风暴,给广大外向型企业敲响了风险控制的警钟。截至2009年12月31日,美国已经有121家银行倒闭。对于改革开放才30年的中国企业而言,国外市场的情况不但复杂多变,而且会计和法律体系与我国有很大不同,“走出去”企业对各种风险的识别能力和处理经验尤显不足。作为企业债权人的银行,发放的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外项目贷款同样将面临较大的风险。特别是当系统性风险发生时,银行如果不能有效地把贷款风险“外移”,就只能自身承担巨额损失。因此,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运用信用保险分散、化解银行潜在风险,建立和完善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将成为今后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分类,商业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可以归为内部风险,保险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规避中也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可以归为外部风险。市场风险可以转化、体现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发生时,往往就会发生系统性的信用风险。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企业,进而帮助银行规避或降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具体来说,“走出去”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包括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企业面临风险,银行的信贷资金就不安全,因此全面分析和规避“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风险对于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是必不可少的。

商业风险指在商业信用付款条件下国外买方或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国外开证行或保兑行由于出现信用问题致使被保险人发生收汇损失。主要包括:买方或开证行破产或者无力偿付债务;买方或开证行拖欠货款;买方拒绝接受货物、开证行拒绝承兑。

据麦肯锡调查,1917年的100强企业,70年后。已经有61个走向了死亡,而在39个幸存者中,仅有18个仍然存在于1987年的排行榜中,而这18家公司在股市上的表现结果却降低了20%。只有两家企业――GE和柯达在70年间仍然运作良好,但10年后,柯达已经从100强中消失。如图2所示,2006年以来,美国的商业风险也呈上升趋势。

政治风险是指在买卖双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国外债务人(在商业信用付款条件下是国外买方;在信用证付款条件下是国外开证行或保兑行)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动,造成国外债务人不能按时支付货款。包括在被保险人和买方均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债务人所在国或地区禁止或限制汇兑、禁止买方所购的货物进口、撤销进口许可证、颁布延期付款令、发生战争、暴动等政治事件等。

中国是遭受反倾销调查和制裁最多的国家。在1995~2008年6月间,中国遭到各国的反倾销立案调查640起,制裁441起,分别占全球调查和制裁总数的19.4%和21.0%,是98个被调查和制裁国家中平均数的18.9和18.8倍。由图3可见。

二、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现代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花旗、大通、美洲、汇丰等银行都拥有各自的全球信息系统。其数据均能做到每日更新。实时处理数据的能力很强,而且具有很强的统计及查询功能,能为行业、区域、产品、信贷组合等日常检查及风险评级工作提供全面支持,为其高水平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JP摩根银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率为50%至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监测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率为25%至30%,而当风险暴露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率低于20%。因此,西方现代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对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建设,力求尽早地发现风险。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现代商业银行十分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量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数理模型的研究在国际上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快速发展,在实证的基础上建立了很多信用风险量化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是JP摩根银行于1997年推出的信用度量制模型(Credit Met―riea),是一个基于Vail(Value at risk,也可译为“风险价值”或“受险价值”)方法的模型,其最大的特点在于从资产组合而不是从单一资产的角度看待信用风险,使用了转移矩阵反映公司信用等级的变动;二是KMV公司基于期权理论的KMV模型,该模型用授信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波动状况来确定企业的信用等级,它采用结构方法,使用期权定价公式来求公司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第三是CSFP的Credit Risk+方法,该方法使用保险精算的计算框架来推导投资组合的损失,它只对违约风险进行建模,而不考虑信用等级的变化。在信用风险量化的基础上,采用信用保险手段把风险外移,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非常成熟。

反观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强制要求商业银行从2004年1月1日起,全面采用五级分类法,并了一些对商业银行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文件,包括风险报告制度、贷款发放流程、贷后管理制度等,有助于提高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水平。很多商业银行成立了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逐步实现了专业化。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而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所推荐使用的信用风险测量方法都要求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最为关键的是,国内商业银行还无法建立全球信息系统,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和国际信贷中的信用风险控制中处于不利地位。与信用保险机构进行分摊协作的模式必须尽快建立。

三、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信贷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信用保险是指信用保险机构(Export Credit A-gency,ECA)对企业投保的货物、服务、技术和资本产生的应收账款提供安全保障机制的一种保险。它以贸易中的买方信用风险为保险标的,保险人承保在经营出口业务过程中因买方的商业风险或买方所在国(地区)方面的政治风险而遭受的损失。信用保险对于促进一国出口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信用保险可以帮助银行降低所面临的外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

从传统意义上讲,保险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更多体现为经济补偿功能,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保险的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特别是社会风险专业管理的功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信用保险所关注的就是信用风险,它的社会风险专业管理功能应该在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分别对贸易融资和国际项目贷款中银行与信用保险机构的协作方式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融资企业将面临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在信用保险参与的情况下,银行可以把市场风险和信用保险外移给信用保险机构,通过“信保机构主内银行主外”的合作模式,共同监控企业的操作风险。因为信用保险的理念就是与企业风险共担,银行的贷款也要一对一的对企业进行评估控制企业操作风险,双方可以互为第三者监督角色,降低信保机构和银行的风险。

首先,在贷款发放以前,信保机构可以通过专业的买家资信调查,全面评估买家风险,核定买方的授信额度。其次,在贷款发放后,信保机构还能凭借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庞大的数据网络对买家的风险进行跟踪,从而把风险降到最低。此外,银行专注于对融资企业的授信调查,在信贷审批时还能通过信保机构获取融资企业全面的海外买家信息,为客户的还款能力提供保障,形成科学审批“硬指标”,充当信贷审批的好助手;采用合适的产品给融资企业进行产品配备,审查单据真伪和进行专业的资金监管,具体见图4。

在国际项目融资中,国内企业面临的风险更为多样化。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政治风险、商业风险、履约风险和自然灾害与工程风险。

信保机构在政治风险的识别和处理上具有天然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完全能够也理所应当承担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但是,影响项目的商业风险却不胜枚举,需要各个参与方都尽己所能,银行仅能“外移”部分给信用保险机构,因为第一还款来源不足的风险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完全规避,这也导致了目前国内银行过分依赖第二还款来源。对于履约风险,需要银行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进行一对一的考察,对于出口商或者承包商的经验、能力、管理人员素质进行判断,并且监督出口商把自然灾害和工程风险转嫁外移给其他的保险公司。如图5所示。

四、银行国际信贷风险管理和出口信用保险协作的误区

第一,对信用保险融资功能的理解比较片面,合作存在障碍。在信用保险参与的国际贸易融资中,目前信保机构、银行和融资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的融资功能仅仅理解为:通过信用保险机构对应收账款信用风险的承保,使原来风险较高的应收账款成为风险较低的优质资产,据此获得银行融资。这种理解仅仅着眼于投保后的应收账款本身,没有全面考察投保行为对出口企业风险状况的影响,进而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影响。这不仅离三方共赢合作模式的目标相去甚远,而且也存在着运行不畅的问题,同时造成信用保险项下的融资成本居高不下。

第二,风险管理与信用保险合作层次较低,利益冲突较大。当前银行逐单叙做的贸易融资模式体现了银行目前的风险管理层次较低:一方面是着眼于贸易融资中相关单据和合同审查环节的业务品种风险管理层面;另一方面是着眼于对信保机构和出口企业作为合作方的职能风险管理层面。而没有意识到信用保险可以通过全面监控融资企业的买家风险异动来帮助银行监控融资企业本身的风险,在买家风险和融资企业风险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而且,逐笔融资做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的模式,使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直接体现为逐笔融资的成本,这导致出口企业使用出口信用保险融资产生的融资成本与使用其他信贷形式产生的融资成本不具比较优势。较低的风险管理层次无法使合作各方同时实现成本一收益均衡,加剧了合作三方的利益冲突。

第三,银行制度层次对信用保险的支持缺位。银行及其监管部门对出口信用保险的风险管理作用认识不到位,将融资企业投保行为与信贷定价联系起来的政策制度支持缺位。这些制度的缺位不仅导致全面投保合作模式缺乏,难以推行,而且使当前的贸易融资模式也存在运行障碍。逐单叙做的贸易融资模式使银行根本谈不上将全面投保信用保险作为衡量出口企业风险状况的重要因素纳入贷款定价体系中来考虑。仅仅着眼于投保后的应收账款作为担保进行融资的模式难以在合作三方中形成稳固的共同利益,合作范围难以扩大。

五、政策建议

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和信用保险应建立一种“金融共生”关系,达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一方面,信用保险机构通过专业的风险控制技术和风险损失分散机制,为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和切实保障;另一方面,银行业在获得服务和价值的同时,能够为信用保险提供更大的客户群体。实现风险分散以及业务的跨越式发展。

银行国际信贷风险管理和出口信用保险要建立“金融共生”关系,必须通过三大模式:

一是利益捆绑。通过为信贷项目安排信用保险的方式,将部分损失风险转移给信用保险公司,从而双方实现了利益捆绑。可是,这是一种不稳固的、浅层次的合作关系,不能够充分满足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需求。

二是角色参与。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应银行要求,参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种简单的合同关系,即为项目提供保险服务。尽管在承保过程中,信用保险公司也要进行资信调查、限额审批等步骤,评估项目风险,但是信用保险机构的角色还是一个普通的保险服务提供商。在建立共生关系的愿景下,通过制度安排,使得信用保险能够参与银行贷款决策的全过程,在贷前、贷中、贷后都能发挥自身作用,即在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中充当“第三方监理”的角色,再以一定的利益相关联。这样信用保险就可以在信贷项目的操作中对银行起到有效的监督和制衡作用,特别是对内部欺诈问题。

三是专业的风险管理制度。尽管银行自身也注重信贷风险管理,但是信用保险机构在风险管理的角色中仍有特殊作用。关键是对待风险的态度方面,银行与信用保险机构是不同的。银行侧重于风险外移与交易,风险管理是相对静态的;而信用保险机构却侧重于风险的管理与吸纳,风险管理是动态的。这种差异在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和体现。信用保险在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相当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信用保险机构掌握了较多的风险信息和数据,有利于风险的定性定量分析,为银行信贷的风险定价风险控制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充分认识到信用保险与银行信贷风险的共生关系,并且进行相应的制度安排,也是必要的保证。

首先是行业协调。银行属于银监会监督和管理,信用保险公司目前属于保监会监督和管理。按照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要推动信用保险运用到银行风险管理中,充当“第三人”角色,必须得到两大监管部门的支持。如银监会可以完善相关制度,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导人信用保险参与风险管理方案,形成刚性制度安排。

其次是信用保险参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该在初期选定试点银行,由保监会、银监会、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一家试点银行,成立联合工作小组,推动试点,总结经验和数据。现在只有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国际项目贷款中有采用信用保险的制度建议,但是没有形成刚性制度。所以没有刚性制度的经验和数据,不利于全面铺开实施。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 行业风险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56-02

长期以来,信用等级低、信用风险大一直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症结之一。专项金融债、存贷比计算优惠、风险权重降低等政策的推出,调动了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输血”的积极性,但也将积累大量的信用风险。显然,从保障小微企业融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落实行业风险缓释机制是提升中小企业信用等级、破解中小企业行业风险管理难题的关键。

一、小微企业行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不仅仅是中国面临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此问题显得更加的突出,造成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小微企业方面的因素。小微企业由于管理制度不规范,产品竞争力不足,财务制度不完善,导致小微企业信贷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小微企业在管理制度上不规范,管理水平低下。小微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低,员工技术水平不高,同时小微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企业决策权过于集中,对于小微企业所有者来说,普遍重视企业生产经营,忽视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这些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都会给小微企业带来风险。其次,小微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由于小微企业在规模上相对较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企业在产品创新上缺乏足够的技术人才来进行创新研究,企业投入市场的产品无法形成比较优势,企业产品无法更上更新换代的步伐,结果导致小微企业产品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最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一方面小微企业在财务管理制度上不完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达到避税及融资的目的,小微企业在财务报表制定上存在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情况,给金融机构信用评估带来困难,导致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由于资本贮备不足,企业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抵押,也导致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2.金融机构方面的因素。首先,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由于我国金融机构信用评级制度发展较晚,我国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建设上还不完善,同时由于小微企业财务报表失真情况严重,更给银行信用评级造成困难。其次,风险收益不匹配。由于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普遍较低,小微企业信贷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险较大,而小微企业信贷又不能带来高收益,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和收益并不匹配。最后,金融机构自身观念问题。在大型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信贷市场结构中,这些大的银行在所面对市场竞争相对较小,自然而然的会产生出一种风险厌恶,为了避免风险,金融机构常常选择将多数贷款投向中央或地方政府担保的基建项目,政府主导型项目信贷增加使得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并没有实质性的增长,反而有所减少。

3.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外部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小微企业信用制度不成熟,二是中介结构素质参差不齐,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于小微企业信用制度来说,主要是小微企业重视企业生产,忽视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披露失真情况严重,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不规范,虚假成分较多。金融机构很难全面的了解和判断企业的真实内部情况,信息的不准确使金融机构难于防范企业贷款前的逆向选择和贷款后的败德行为。对于中介机构来说,特别是担保这一块,虽然担保行业成良好趋势发展,但是担保难仍是造成企业信贷风险的一大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担保机构发展的时间并不算长,成长并不成熟,许多的问题、可担保的界限都比较模糊,大多数担保公司担保机制不完善,内部管理不善,给银行信贷担保带来影响。

二、控制小微企业行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为降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的风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应该遵循着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应该遵循全面性、系统性、谨慎性的原则,才能达到通过建立有用的,适合地区实际情况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制定风险管理制度,程序和措施,提高银行贷款的质量,及时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对风险进行监测并及时控制,确保信贷风险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减少不良贷款,确保银行资产的合理流动的目标。同时,必须完善小微企业信贷制度,降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具体来说,控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认识到金融机构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意义。虽然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存在较高的风险,但不是代表金融机构因此要完全放弃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仍有积极的一面。一方面由于股票、债券、租赁等金融市场对金融机构业务造成冲击,金融机构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得到增收的目的,另一方面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信贷利率虽然在前几年有所降低,但从小微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利率都有明显上浮的迹象来看,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还是能给银行带来更大收益的。

2.树立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理念。为加强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必须树立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培养,提高管理人员风险识别水平,不断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方式和管理制度,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3.完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结构。首先,要实行区域化特色,建立专业化的前台营销团队。其次,组建专业化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后台业务部门,金融机构分支结构应设立单独的小微企业贷款审批部门,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内部要建立专门的小微企业市场营销部门。最后要设计产品创新平台。

4.建立多样化的担保方式。金融机构通常更加愿意接受以不动产作为信贷担保物,但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像房地产等不动产的抵押物,在小微企业中应收账款和存货往往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为小微企业寻找出更多的担保方式,即扩大了它担保的保证措施范围,可以有效地管理企业信贷风险。

5.设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的责任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个过程是扩散到每一个岗位和整个信贷业务流程业务的每个方面。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人员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金融机构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必须从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对企业运营的高风险有清晰的认识,要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特点,强化贷前风险控制环节,加强贷前调查,降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缺点,防止信贷风险的发生源。其次,制定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切实做到风险可控。采取“全程跟踪、动态管理”的方式加强事中控制。每一笔贷款的支付,信贷经理必须设计动态跟踪定期访问记录。增强的动态跟踪的借款人,贷款的目的,抵押品的价值和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合理划分贷款,主动发现和揭示的预警形成的隐性风险。发现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之间的最佳平衡的唯一途径。最后,在问题贷款和不良贷款处理问题上,责任的贷款系统的设计。第一个问题贷款应坚决及时揭露,一旦存在欺诈行为,法律保护应立即采取措施,以防造成更大的损失。其次,设计中小型企业贷款内部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加强事后监督的一项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万良杰.破解小微企业发展的困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2.张颖颢.小微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意义[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4)

3.黄冠豪.扶持小微企业的财税政策思考——对浙江部分小微企业的调研[J].中国证券期货,2012(6)

4.乔铁松.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5)

5.曲丽秋.浅谈小微企业政策性保护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5)

6.李耀.引导民间资本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困境[J].知识经济,2012(8)

7.张玉.小微企业与银行信贷关系的博弈策略探析[J].金融监管研究,2012(4)

(作者单位:东营市市容环境卫生处 山东东营 257091)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4篇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难点

从风险控制看,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道德风险和非道德风险。所谓道德风险,本文将其界定为中小企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损害银行利益,从而导致的信贷风险。所谓非道德风险,本文将其界定为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风险,不同的中小企业经营目标取向和管理者才能有差异,风险收益也不会一样。非道德风险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可以通过融资制度的设计去分散并控制的。

中小企业以下几个特点也是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难点:

财务信息不透明。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刚刚起步或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财务报表不够完善或财务数据与实际不相符,甚至部分中小企业还没有财务报表,导致金融机构难以真实掌握中小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销售收入、现金流量、盈利能力等重要财务数据,对中小企业贷款决策缺乏相关真实财务数据支持。在莱商银行随机抽查的20户典型中小企业中,2户无财务报表,2户固定资产、销售收入等重要财务数据与实际差距较大,5户企业报表相对真实,11户企业有两套报表。

企业管理决策机制不规范。大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式或合作式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的“三会”制度,企业的相关决策行为依靠个人意志,没有形成相关决策的流程控制记录或决策文件,企业决策信息不透明,金融机构难以根据企业决策行为及时做出信贷决策。

核心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大部分中小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在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品牌价值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依托大型企业生存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市场条件变化、行业景气指数下降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受到的不利影响也会首当其冲。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式

目前全国各城商行在中小企业风险管理中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以下三种做法。

控制融资额度,不以融资需求为唯一标准

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增加,意味着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向间接融资体系的转移。因而,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完全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作为决定贷款额度的依据,而是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自有资金状况和经营状况。一方面,可以根据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中可以预见的收入流来估计其还贷水平并确定贷款额度;另一方面,银行可以根据中小企业自有资金数量确定一个贷款上限,只要融资总量没有超过自有资金的量,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就不会承担主要风险,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就可以相对放松。

采用灵活多样的担保方式

抵押物不足和难以获得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固有特征,应考虑以替代的方式解决担保问题,这样既可以满足银行经营管理中风险控制的要求,又适应了中小企业的现实情况。

群体担保。由于族群关系、社区关系的存在,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往往存在一个关系相对密切的群体。由这些群体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能有效减少监督成本甚至交易成本。这一方面是由于如果中小企业恶意逃债,而群体代位赔付,将导致中小企业及其经营者失去群体的支持,这是极其高昂的成本;另一方面,同一社区的成员常常十分了解各自的信用状况,人们会对加入者的信用状况做出谨慎选择,往往有意识地排除信用不好的人,降低了银行的筛选成本。

诚信激励。银行通过授信额度、利率定价等手段对及时归还本息后的借款人和勇于承担担保责任的保证人给予其一定让利,这也有助于鼓励中小企业的还贷行为,降低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

根据实际服务对象设计不同的贷款方式。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特点,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特殊的现金流状况、支付频率,为其设计特殊的贷款方式及还款方式。在满足了中小企业特殊交易性资金需求的同时,也便于银行进行流动性管理。

强化信贷经营管理人员的尽职意识,提高履职水平

不管是道德风险还是非道德风险,其最活跃、最根本的因素还是“人”,强化信贷经营管理人员的尽职履职意识是加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根本所在。抓住“人”这一风险管控的核心,建立一支尽职意识强、履职水平高的信贷经营管理队伍,再通过这支队伍反作用于“他人”――即中小企业,就能够切实提高信贷经营管理中各个环节的尽职水平,实现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可防、可控、可化”。

莱商银行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探索

莱商银行在多年的经营管理中,不断探索、完善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尤其在中小企业风险管理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构建起了“防点、控点、化点”的风险管理体系。

创新服务,丰富贷款方式

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放贷效率。莱商银行总行对分支行采取扁平化管理和差别化授权经营模式,授予分支行与当地经济和其管理能力相匹配的权限,各分支行全程负责对贷款客户的推荐及业务办理,在权限范围内自主决定信贷资金的投放,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提高了信贷管理的责任意识。

因企制宜,采取多样化的贷款方式。如对家庭作坊式的小型企业,莱商银行采用了“微小贷款”模式,将贷款直接发放给企业主个人,以其家庭资产承担无限责任;对贷款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型企业,采取了小企业联保的方式;对部分优质企业,直接发放信用贷款。

推行评级授信,有效掌控风险。莱商银行对有贷款需求和已发生贷款的中小企业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按其法人代表的信誉、资产状况、经营规模、发展前景等综合情况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按照不同的等级确定不同的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实行差异化的利率,努力简化中小企业的贷款手续,提高办事效率。

创新理念,完善信贷服务体系

放宽贷款准入条件。坚持“支持有多大、发展有多快”的信贷支持理念和“在发展中转化信贷风险”的风险控制思路,积极发展中小企业客户群体。如金融危机中,莱商银行逆势而为,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客户,仅2009年就新增中小企业客户800余户,新增贷款无一发生不良;全行贷款收息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创新信贷产品。开办适合区域经济特色和区域优势的信贷品种,加大信贷投入,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如徐州分行先后推出了“工程机械按揭贷款”等7款信贷产品;针对徐州产业集聚发展的特点,开发了“财富通”,即一款集电话支付、刷卡收单等功能于一体的终端服务产品,配置在徐州主要专业市场,受到中小企业客户青睐。菏泽分行建立了“联保组担保”、“联保加担保公司担保”等多种形式,先后开发了“联保贷”、“循环贷”等符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

设法帮助企业度过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面对众多中小企业出现的资金紧张局面,莱商银行以攻为守,多方引入资金,给予办理贷款展期或注入合理信贷资金支持,扶持一大批中小企业度过了生存危机。如2009年,面对菏泽郓城县纺织行业面临的困境,菏泽分行主动帮助分析市场、研究对策,

“能拉一把就决不推一把”,短短三个月就投入3个多亿的款项,所有受资助的纺织企业,没有一个倒下,也没有一个发生信贷风险。

强化信贷管理责任意识。建立“全员控风险”的风险管理文化

莱商银行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主体的能动性,抓住风险管控的主脉,将利益关联的主人翁意识作为抵御风险的根本。在风险管控的过程中,莱商银行不单单讲求“行长管风险”,而是强调“全员控风险”,将主要着力点放在员工身上,采用收入挂钩、风险金制度、终身追究制等措施,使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结合起,通过引导和增强全员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家将人生价值和事业责任紧密相连,从而夯实了抵御风险的根基。尤其是针对比较敏感的信贷业务中,莱商银行通过强化信贷人员素质培养、加强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实施信贷责任认定和处罚制度等措施,大力提高信贷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培养起了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中小企业信贷调查队伍。信贷人员“不吃企业一顿饭、不拿企业一点东西、不收企业一份礼”,坚持发放廉洁、高效贷款,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信贷风险的发生。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5篇

>>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浅析 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探讨 小额信贷公司的信用风险管控研究 陕西省地方电力公司电力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探析 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浅析 浅析外贸企业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谈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及防范 外贸客户信用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 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用风险及其管理 试论医药流通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 农村小额信贷信用风险分析 民营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管理 浅析小额贷款公司信用风险管理 控制客户信用风险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头戏 工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探讨 完善中国信用违约互换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披露 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基于CreditRisk+模型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5] 陈建华,唐立波.浅析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建立[J].金融研究,2002(9).

[6] 罗学梅.集团客户授信业务发展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金融,2003(22).

[7]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EB/OL].[2003-10-23]. http:///gongbao/content/2004/content_62733.htm.

[8] 赵银祥,刘瑞霞.新巴塞尔协议及外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研究[J].金融论坛,2003(2).

[9] 张维禹,连育青.集团性客户信贷风险的特征与防范[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05(2).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6篇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是市场催生出来的职业。前一段一连串的危机事件如禽流感、苏丹红等事件的发生,导致很多企业处于濒临破产的边缘。

企业里危机系统甚至还来不及建立便看不到生存的希望了。虽然预防不慎有着很多的原因,但缺少专业人才才是企业面临的大难题。所以,面对市场上庞大的需求,“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便借势而出了。

就业前景广阔

《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共分为3个等级:助理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AERM,初级),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ERM,中级),高级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CSERM,高级)。

取得CERM系列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有能力帮助企业在战略、操作、财务、危害性等层面进行风险管理。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可在所有行业、任何规模企业中任职。

在大中型企业内,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的从业岗位为风险首席执行官、风险总监、风险经理、或为风险管理训练有素的专业管理人员。某些企业的风险管理负责人的角色也可能由总裁、副总裁、运营总监、审计总监、财务总监、或人力资源总监等兼任(暂时兼任)。

在中小企业中,企业至少应有某一位处于企业管理较高职位的负责人兼任风险管理负责人的角色,该人员也应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专业训练;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还能在第三方咨询或企业评价机构中任职,从事与企业战略管理、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疾病诊断、风险评估、风险审计、责任或意外调查、管理模型设计等第三方评价或咨询相关的专业工作。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这个证书有着广阔的职业前景。比如现在美国60%的大型企业设有该职位,各大型企业集团纷纷加强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增设风险控制岗位以加强风险控制,以期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等。在我们国家,就业的范围也相当广阔:

在企业范围内:在企业即将设立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任职;在企业的其它内控性或战略性部门任职;担任企业风险管理经理;担任企业风险总监(风险首席执行官CRO),内控总监,运营总监等;担任企业的副总裁或总裁。

在第三方机构:成为各类咨询公司具有最新思维及较强竞争能力的咨询与设计人员;信贷机构及信用评级机构的进一步科学化,将会注视到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在对项目风险评估及企业风险评估专业方面的独特作用。

在政府部门:目前在西方风险管理相关专业人员已成为热门人才。成为帮助政府设计对各行业进行合理与有效风险监管的潜在专才。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为复杂的风险因素,而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引进《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对推动中国企业建立全面策略性风险管理理念,加速国际接轨步伐,提高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适合参加的四大人群

对于《注册企业风险管理师》最适合哪些人群,它的准入门槛怎样?相关负责人表示,共有四大群体适合参加此职业资格的培训:

一、对现有相关岗位的人员培训

为企业培养目前最为短缺的能够掌握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知识与技能的人才,主要包括:主管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副总裁/副经理等,相关方面负责董事,内控总监,运营总监,监察/审计/财务/人力资源/质量安全负责人,战略与危机管理负责人。

二、对当今(未来)新职业岗位的人员培训

21世纪中的新职业岗位――“风险管理专业岗位”正在全球企业范围内产生,这是在企业中极具技术含量的管理性岗位,新兴的金领级高薪职业,主要的相关岗位有:风险首席执行官(CRO)或风险总监、风险经理、风险责任人、风险分析专业人员、风险评估专业人员、风险审计专业人员、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成员和风险检测人员等。

三、在第三方机构从事评价、顾问或咨询的专业服务人员。

四、针对政府某些相关岗位的公务员,提升公务员科学化管理行业的专业水平。

考试方式

中文及中英文双语考试(考试时间为每年春秋两次)

(1)CAERM(初级)证书考试:300分钟,多项选择(中文)

(2)CERM(中级)证书考试:600分钟,多项选择(中文)

(3)CSERM(高级)证书考试:600分钟,多项选择(中英文双语)

(a)360分钟,案例分析与应用技能考试(中文)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7篇

产生原因

我国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就其宗旨而言毫无疑问,是面向“三农”服务的。农户在获得小额信贷后,一般都是将其投入到种养殖业等农业生产中。与非农业不同,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受到气候、市场、技术及政策等一系列自然、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是一个具有较高风险性的产业。作为发展中“小农大国”的中国农业,在改革之前所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自然风险;而随着以放开农产品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和农村改革进程的深入,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主导性作用,农产品生产与流通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风险日趋凸显。农业生产深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制约,所谓“多年致富、一灾致贫”、“一朝滞销、一季亏本”便是农业(农户)经受双重风险的直接体现。与此同时,伴随着20__年我国加入wto,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不仅面临国内市场风险,还需要面对来自国际市场诸如价格波动、外资控盘等多方面的风险。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甚至激化,相应农业风险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农业的高风险性使得农户的还款能力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一旦贷款农户遭受极端气候或者诸如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情,农业生产蒙受巨大损失甚至血本无归,贷款农户在没有诸如农业保险等相应保障机制情况下根本无法偿还本息,陷入到“非不为也,实不能也”的窘境之中,最终只能违约而失信于农信社,导致信用风险产生。因而,小额信贷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性”。

小额信贷是直接面向农户发放的、小额度的、无需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这使得与普通商业贷款业务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也是极易引发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讲,既然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属于个人信用贷款,就需要一个相应的适用于个人的信用制度来对其进行管理和制约。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村地区信用制度普遍缺失,农户个人信用记录系统尚不完善;同时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面向农村地区广大的农户发放的,目标群体庞大,因此其业务量远比普通贷款要大,并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每笔业务金额又较小,倘若农信社开展每笔小额信用贷款业务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逐个收集农户资料,进行审查、跟踪以及贷后管理,其经营成本无疑是巨大的,这使得农信社难以充分了解贷款农户的信息;加之,农户申请小额信贷无须抵押担保,即使故意违约或者不能按时偿付,农信社也无法进行有效约束;此外,农户在获得小额信贷后可能会转而投向收益较高但风险也很大的生产领域,或者干脆不打算到期还款而挪用于其他非生产用途。信息的不充分或不对称以及贷款农户可能存在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在主客观上造成了今后还款能力不足的可能性。因而,正是由于小额信贷有别于普通商业信贷所具有的一些独特属性在很大程度上为信用风险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并为农业风险传导或诱发信用风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导致目前农信社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放贷容易收贷难,贷款风险都集中于信用社,从而严重挫伤了农信社发放小额贷款的积极性,制约了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基本框架

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要想得到有效管理和破解,一方面必须从源头上加以解决,即对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必须针对小额信贷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加以防范,阻止农业风险传导或诱发信用风险。据此,我国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可以表述为:“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小额信贷”,即农户在从事生产经营之前与农业保险经营公司和农产品龙头企业签订相应的保单和订单,之后农户直接将订单合同抵押给农信社以获得小额信贷资金,购买诸如种子、化肥、农药等各种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农业保险的主要功能在于化解贷款农户农业生产所面临的自然风险,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设计和推广,政府在财政上予以合适比例的补贴,鼓励农户参加农业保险,确保贷款农户农业生产稳定。而订单农业的首要功能在于通过订单将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散和转移给订单企业,帮助贷款农户获得稳定的收益,确保其还款能力。这样借助于“农业保险+订单农业”一体化风险管理工具,贷款农户可以完全转移和分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所可能遭受的风险和损失:当贷款农户遭遇极端气候或者诸如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情后,事前签订的农业保险合同可以给予贷款农户事后生产赔偿;当贷款农户遭遇市场价格剧烈波动时,早已签订的订单农业合同可以确保贷款农户获得良好的预期收益,而将市场风险转嫁给订单企业。“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在对农业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小额信贷信用风险产生的可能性。

订单农业的第二功能在于抵押担保功能。农民贵重财产少,很难找到用于抵押担保的抵押物,而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使用权和住房转为贷款抵押物仍存在法律和制度上的障碍。以订单农业为基础的小额农贷方式,可以有效破解农民贷款缺乏抵押担保物的问题。农民只要有订单合同支撑、有还款来源,可以按期还款,就可获得小额信贷支持。因此,通过订单农业与小额信贷捆绑,形成一个执行成本比较低的抵押担保替代机制,如果到期借款农户违约,不能按时偿付,农信社可以直接将抵押品(订单合同)拍卖转让以获得补偿。此时农信社虽然还是难以充分了解当地借款农户的信息,但自身所面临的信用违约风险已大大降低。这样小额信贷本身所存在的缺陷得到有 效克服,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农业风险传导或诱发信用风险。

配套措施

创新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要通过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工具来实现,要依据不同类型风险的表现特征,承险体生物学特性,创新和开发各种类型风险管理工具,满足各类生产经营主体风险管理的需要。目前应重点开发和完善好农业保险(诸如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气象指数保险)、订单农业(诸如紧密型订单——签订合同时双方定种植面积、定价格、包收购、返利润、企业供种子;松散型订单——合同只确定最低保护收购价和基本质量要求,不限收购数量,高于保护价时随行就市)等各类农业风险管理工具。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8篇

关健词:国有商业银行银行风险风险管理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

1.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银行财务因利率的不利变动而遭受的风险。市场利率发生波动以及银行资产和负债期限不匹配都会造成该种风险。在现实市场中,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造成市场利率不断发生变化,利率风险的存在使银行暴露在利率的不利变动中。利率风险主要有基准风险、重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等四种表现形式。过高的利率风险将对银行的利润和资本造成很大的威胁。

2.信用风险。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没有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信用主要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两大类。其中.道德风险来源于信息不对称.即银行由于缺乏对于借款者借款的目的和用途的完全了解而产生了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风险则是由于借款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佳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

3.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将面临市场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风险前者是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交易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付的需要迫使机构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的风险。目前,上述特点还未暴露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但是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型企业的转变,流动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加大。

4.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市场上一个或多个汇率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的风险,包括外汇买卖风险、交易结算风险等。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频繁变动直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外汇资产及负债市场价值的稳定性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越来越高的汇率风险。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业务营运过程中由于内部管理和操作不当产生的经营风险,分为非善意和善意操作风险。非善意操作风险是由于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注意力分散或怕麻烦、图方便而违规操作造成的风险。善意操作风险是操作人员出于方便客户的考虑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而酿成的风险.由于工作人员的出发点是善意的.因此这类风险具有隐蔽性。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以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在此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商业银行出于善意而降低风险管理标准、放松风险监控的现象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强化制度建设以规避操作风险。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银行风险管理权力责任制度模糊缺少必要激励约束。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激励约束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制度。权力责任制度的缺陷是指目前贷款权力的分布完全根据行政级别而不是根据风险管理能力来划分而激励约束制度的缺陷则表现在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时银行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约束不足时则会选择挺而走险。

银行风险衡量方面存在缺陷风险量化体系有待完善。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用于银行授信管理和授信业务运作过程。受内外部因素的制约我国的信用评级的其他重要作用发挥不够:在信用评级方法上目前商业银行的做法与巴塞尔银行新框架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信用评级的组织和程序方面存在分工不明确等问题。尤其是在进行风险量化时.计量分析不足,缺乏量化手段现有量化

指标不能体现出行业和规模之间的差别;指标的调整速度和行业风险的变化不协调使计算结果失真。

社会经济环境有待加强.外部作用加剧商业银行风险。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信用评级机构的影响力不大,社会各界对信用评级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由于信用中介行业发展滞后,已有信用数据库小、覆盖面窄无法对市场主题的信用级别做出公正、客观、真实的评估。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增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对策

1培养和建立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营造健康积极的风险管理氛围。加强风险管理.应首先注意国有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即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上行下效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上级应鼓励基层工作人员及时揭示和报告风险。

2.调整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度改造或完善。同时按照业务需要调整分支机构的设置,建立经济、高效的分支机构网络.解决内部控制结构重叠,控制效力低下控制成本高等问题。建议在总行一级设一个风险控制委员会由全行的首席风险控制官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与此同时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分行都设有风险控制官,但他们都是对上一级风险控制官负责,而不是对同一级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负责。

3.运用科学信息决策系统,建立风险测评模型。建立风险管理信息收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有利于将商业银行的信贷、会计、风险管理、市场拓展等部门搜集整理的信息汇集后自动分类、整理并分析供内部人员作信贷审批、风险审查之用以此给银行整个业务管理过程提供及时、完备、明晰的信息来源和传递渠道。同时借鉴西方风险管理的综合计量模型及量化计算方法。例如风险价值法、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法、信贷矩阵法、建立科学而实用的风险评测模型,以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水平。

4.完善外部监管机制。我国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存在已久作为过渡阶段,必须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不良资产,尽力降低新生不良资产的比重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巴塞尔协议》标准。其次,要完善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监管。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9篇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基本理论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含义

商业银行中的信贷风险,是指债务人因无力偿还债务所出现的风险,可分为市场性的风险和非市场性的风险。其中市场性风险来源于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过程,而非市场性风险则是指自然或社会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来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有内部和外部原因。内因:商业银行本身存在的制度上的缺陷: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标准不明确,缺乏清晰明确的责任制度和激励制度,当贷款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出现责任无人承担的局面。另一方面,信贷风险控制的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贷前调查、贷后检查等环节,也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信贷风险控制体系。除此之外,信贷风险控制的广度和力度不够,商业银行缺少全程控制的观念。外因:商业银行经营环镜中存在很多风险,制约强度大:首先,政府信贷中存在风险,这些风险可能是以市场化的方式出现的,但是和政府的行为(比如说政府的重复建设或政绩工程等)密切相关。其次,相关的法律不够完善,银行缺乏深入调查贷款人信誉的有效手段,国家对贷款人违约的惩罚也不够具体。再次,银行企业内部存在财务报表不真实的问题,导致银行绩效评估办法失真。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机构改善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成立了风险评估委员会,实施责任奖惩制度等等。经过努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一)信贷制度执行不严

金融机构的恶性竞争,导致银行信贷审查不严格,出现向“知名企业”倾斜的现象,但是,银行对他们的审查又不够严格,生怕失去这个客户,结果有些大企业经营不善倒闭,出现了大量的信贷风险,导致大量贷款得不到偿还。

(二)银行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体制不健全,组织结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信贷风险评估机制。这不仅导致贷款信息传递不明确,而且使银行无法采取及时的措施减小信贷风险。同时,银行内部的政绩考核偏离既定目标,容易造成银行分行忽略了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和优化贷款客户结构等方面。

(三)缺少对客户的全过程的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比较重视贷款的营销工作,但却忽略了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因此,一些银行前台人员配备很足,但是缺少贷后管理人员,导致信贷管理不善,造成新的信贷风险循环产生。因此,要加强对信贷客户的全方面管理,及时发现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解决,有效降低信贷风险。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打实信贷风险管理基础

如果一个组织缺少良好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中的政策程序都会显得很空洞。那么应该怎样建立企业文化呢?首先,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这是建立企业良好风险文化的基础。其次,老员工要以老带新,积极培养新员工,这是延续企业风险文化的保证。另外,要时刻保持“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这是建立良好的企业风险文化的核心。任何企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因此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经常自我反省,这样有利于企业员工对信贷风险的认识和把握。

(二)构建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信贷风险的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进行各种决策,对企业信贷风险进行全方面的管理。另外,还要完善“信贷审批制”,对贷款实施多重审批,层层把关。此外,要明确信贷风险的责任在制度,实行贷款执行官负责制。最后,要强化信贷风险的检查与审计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信贷风险预防体系。

(三)改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监控流程,填补信贷业务中的漏洞

信贷风险的管理应该是全过程的。因此,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将信贷过程中容易出现风险的关键点单独列出来,再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监控。将这些关键点连起来后就形成一条完整的监控链条。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可以辨别主次,减少风险监控的工作量;有利于规范化操作,提高监控者的工作效率;还有利于分清责任,权责明确,避免相互推脱责任。

(四)借鉴国外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采用多样化的风险转移手段

目前,国外采用了工程化风险度量方法,效果显著,值得我们借鉴。另外,可以有效地将风险进行转移,将信贷风险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有效地措施包括构建优秀的资产池、和投资银行成立联盟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四、结束语

信贷企业风险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全面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2

一、引言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金融时报》2012年3月3日指出全国99%以上的企业为小微企业,它们创造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为60%,纳税额占国家税收总额比为50%。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小企业融资难这个不争的事实也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难以解决的困境。对这个问题,北京大学法律经济学研究中心联席主任薛兆丰就曾经表示,“这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建立互信成本非常高,你要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来解决互相不信任的问题,怎么才能让信贷源、银行非常便宜、非常可靠的知道借款人的信用程度、经营状况,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面对小微企业对融资的极度渴求,国家明令要求各商业银行给予小微企业资金上的扶持。就在今年的9月17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再次提出了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精神,重点推出小微企业融资新政策,加大融资支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单列小微企业信贷计划,鼓励大银行设立服务小微企业专营机构。特别强调商业银行作为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机构,应确保政策尽快落实,并适时提出进一步措施,帮助小微企业赢得“大未来”。

而另一方面,2014年1月8日,银监会发文,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订立“生前遗嘱”。按照这一规定,五大国有银行和8家股份制银行均需拟订并提交“恢复与处置计划”,即当其陷入实质性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时快速有序的处置方案。简单说,中国的银行如果经营不善,也是有可能破产的。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要服从政府的政策,必须给与小微企业以资金上的支持,但同时必须独立面对小微企业信贷的巨大风险。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二、ERM的理论回顾

ERM,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简称。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最新阶段。内部控制的发展经历了从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到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五个阶段的变革。1992年,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称COSO报告)。COSO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全新的定义,它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主体的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并且提出了合规、合法、营运三大目标,具体内容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等五个要素构成。COSO报告也成为全世界借鉴和学习的样本,其影响是深远的。随之在2002年美国多家公司暴露的金融丑闻的背景下出台了史上最严法案―《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一OxleyAct)。在此背景下,COSO作为研究内部控制的专门机构,于2003年7月完成了《企业风险管理一整体框架》(草案)(以下简称ERM),并公开向业界征求意见。2004年9月,该框架正式颁布。ERM的,标志着内部控制进入全面风险管理时代。框架在COSO报告的三大目标基础上引入了战略目标,变为四大目标。同时将五要素扩展为八要素,其中的风险控制一分为四,分别是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更加全面深入地体现了对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COSOERM的目的,是希望新框架能够成为企业董事会和管理者的一个有用工具,用来衡量企业的管理团队处理风险的能力,并希望这个框架能成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的一个标准。总之,ERM的颁布,是风险管理或者内部控制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

随着ERM的颁布,COSO也同时颁布了相应文件来指导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内容,如《银行机构内部控制系统评估框架》,就是从内部控制的角度来指导银行风险管理。后中国人民银行也相继《商业银行授信工作指引》、《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等文件来管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虽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仍是商业银行管理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主要指债务人信用等级下降或违约及金融市场因子变化而导致信贷资产发生损失甚至银行整体价值下降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关于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可参照新巴塞尔协议关于资产风险的分类标准分成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四大类。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表现出高风险、不稳定等特性,令管理难度加大。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应在充分评估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去控制风险。

(一)全面风险管理意识缺乏

虽然商业银行大多成立了信贷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了相应工作人员,也制定了风险管理的相关规范和制度。但是很多具体工作人员在执行环节缺乏风险意识,不能将风险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全部流程当中去,尤其是业务拓展人员急于开拓新业务,在一定程度上会忽视风险评估。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其他部门开展工作的基础。

(二)信贷风险管理流程不健全

全面风险管理流程要求建立健全从组织机构设立、人员配置、业务流程梳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到风险应对的全过程。要求从贷前、贷中、贷后的全过程风险控制。但很多商业银行只重视贷前的风险评估,对贷中缺乏持续的跟踪和调查,贷后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考核,全面风险管理未能得到成分的体现。

(三)信贷业务风险评估应人而异

虽然各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自己的一套风险评估体系,但是不同的人员在做信贷风险评估时掌握的尺度并不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人员在对政策和制度的把握上还是存在差异的。

(四)信用评价体系缺乏针对性

虽然商业银行都有较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但是,缺乏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小微企业不论是自身经营特点,还是组织规模以及对资金需求特点都不能和大企业相提并论,商业银行应该充分评估上述问题,开发出一套专门适用于不同类型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但目前的做法还基本是沿用旧的套路,直接套用指标,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信用评级失效。

(五)信贷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我们通过对河北省商业银行从事信贷人员的调查,发现不论是从其自身学历水平、所学专业、从业经历还是对财务报表分析的专业水准都有待提高。尤其是在财务分析能力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选取的15家银行资料中显示,只有1家银行的信贷人员能够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分析,比例仅占6%,所以,从目前来看,从事信贷人员的专业素养还应该再加强。

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建议和措施

本文主要是在COSO的ERM指导下,综合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特点,努力为商业银行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树立全面风险意识,着力培育独特的风险文化。

首先,全面风险意识首先体现在对信贷风险类型理解,信贷风险不仅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还包括战略风险、信誉风险等各种风险。我们对信贷风险的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某项个别风险上,二是要全面考量各种风险以及各种风险综合交叉的风险,风险管理不应该是点或者面,而应该是一条线,这条线就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理念。全面风险管理最具价值的地方就是它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思路。

其次,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要靠银行的管理层和风险控制系统的工作人员来具体执行和操作,但是风险管理决不限于这两方面的人员,任何岗位的银行员工都要有风险防范的意识。任何员工做任何事情都要自觉地考虑到风险因素,并尽可能将风险压到最低限度。比如瑞士信贷银行,在业务拓展时,就明确提出要着力培育其独特的风险文化。他们要求全行都要有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方法,要树立一套风险防范意识,要有适当的风险防范行动,对全行员工,特别是市场开拓线上的员工和风险控制线上的员工,要有持续不断的训练等。他们在全行着力培育独特的“风险文化”,其要点包括形成全行全员的风险意识、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出台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等。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全面风险管理又体现出全员性的特点。

所以,信贷风险管理体系要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基本要求。

(二)加大员工培训力度,重点提升信贷人员素质

要定期开展分层次的风险管理培训,对银行高层管理者进行培训时要讲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信贷风险管理对全行经营效果的重要性,强调领导层的风险意识对全行风险文化培育是非常关键的。对各层管理者和信贷人员要进行专业上的培训,重点是进行风险评估的专业化流程的培训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技能培训,以提升信贷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进行的还有职业道德教育。对其他业务部门员工也要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为什么在西方商业银行,都几乎感觉不到市场营销和风险控制之间矛盾的存在。基本原因在于风险控制意识已经渗透到全行每个岗位、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谁都不愿意看到业务出现损失”是各部门、各岗位及每个员工的基本共识。所以,对其他业务部门进行风险管理培训,一是为了让全体员工都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二是对培养风险文化也会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三)健全风险控制标准,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干预

任何一种控制手段首要的问题就是标准的制定。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也首先体现在风险控制标准的合理性和明确性。如瑞士信贷银行就把风险标准细化,这样不仅让每一个市场开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白全行的尺度,也可以尽量减少由于个体认为因素造成的差异。

(四)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力争信用评级客观公正

在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系统内,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信用评级工作,对任何客户都要评级,只有在做完评级之后,才能够作出是否给予授信、或者是否继续与之往来的基本判断。信用评级是动态的,一般情况下,每半年调整一次,遇紧急情况则随时调整。在我国,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监控成本很高,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在商业银行管理中发展得比较缓慢;而实际情况是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更高,且由于小微金融在商业银行业务中占比越来越大。目前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主要是针对大中型企业,因此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小微企业的评级指标与分析体系,以客观地评价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而不是仅在“门槛准入”方面进行低层次控制。

(五)顺应内部控制要求,规范风险管理组织机构

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对环境控制领域的认同。而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任何制度的制定与执行都离不开人的要素。所以,按照内部控制的内部环境要素的要求,规范的组织机构的建立是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屏障。所以,我们应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构,在确保董事会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上,还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德国商业银行的每个业务领域、每个分行(地区分行和二级分行),都有相应的风险控制部门,也都设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官。通常,地区分行设有并列的三个总经理,其中必定有一位是专职负责风险控制的总经理,他要对整个风险控制过程和结果负责。具体风险组织体系的建立还要结合银行自身的规模和业务特点,最终目的是要使风险管理落实到全行的各个业务环节,能充分反应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做到组织上的强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魏伯.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1,10:143-144.

[2]李昆芳.中国民生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

[3]王楠.吉林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3.

上一篇:声乐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文化营销理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