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用文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6 17:34:53

大学应用文总结

大学应用文总结篇1

(中国华油集团公司,北京 100101)

摘要:本文应用基于模糊熵的多目标规划原理,对企业总会计师队伍结构进行分析与讨论,并系统考虑队伍中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经验结构与能力结构等4个子结构的合理配置及各个子结构间协调配置问题。给出各子结构的模糊熵及极大熵多目标规划,将之转换为单目标规划,并导出各子结构合理分布形式化参数。最后从合理性与协调性两个方面导出了现有企业总会计师队伍结构合理性与协调性的评价度量。

关键词 :模糊熵;目标规划;总会计师;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167-02

多年来,总会计师在贯彻国家财政政策和各项企业制度、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会计师队伍也不断壮大。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会计准则实现国际实质趋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稳步实施、会计信息化扎实推进、企业广泛深入地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等诸多因素,迫切要求对我国总会计师队伍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为此,全面提升总会计师队伍结构优化尤为重要。

本文应用基于模糊熵的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总会计师队伍结构进行讨论,并系统考虑总会计师队伍结构中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经验结构与能力结构等4个子结构的合理配置及各个子结构间协调配置。最后从合理性与协调性两个方面导出了现有总会计师队伍结构的评价度量。

1模糊集、极大熵与模糊熵

1.1模糊集

扎德的模糊集定义是对模糊集的最常用定义[3]:设U表示一些对象的集合,称为论域。U上的一个模糊集合A是由U到[0,1]区间的一个映射表示.对于称为u对A的隶属函度,而μA(·)称为A的隶属函数,也称A为模糊集。

1.2极大熵原理

Shannon将热力学中的熵引入信息论,使熵逐渐成为描述信息不确定性的量度。设某一随机信息θ,其结果具有多种可能性,记为,其概率分别为,则随机信息的Shannon熵[4]为:

如果对随机信息一无所知,则状态的不确定性最大。此时,对,于是(证明见文献[5])。假定随机信息完全确定,即出现某个,则不确定性最小,此时,熵。如果对随机信息有一定了解,了解程度的模糊度为,则此时就需要用模糊熵理论。

1.3 模糊熵

模糊事件A的扎德熵[6]:离散态时:

,且;

连续态时有

2总会计师队伍结构优化配置

2.1理论基础

总会计师队伍结构是由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经验结构与能力结构等子结构组成的,各子结构又由不同的要素组成。考虑到总会计师队伍结构构成要素的模糊与随机的两重不确定性,描述总会计师队伍结构的构成要素所处状态分布的不确定性程度必须使用合理的方法。描述模糊事件的扎德熵恰有描述模糊与随机两重不确定性信息的功用。根据极大熵原理,当最大时,系统的不确定信息量最大,就能得到总会计师队伍结构各子结构最小可能的各要素的状态分布估计,据此得出总会计师队伍结构优化配置的参数问题。

2.2基本论域与模糊集的设定

考虑总会计师队伍4个子结构及不同的学历、年龄、经验及能力4个方面在总会计师队伍中发挥作用好的程度的不同,特设定如下4个基本论域与4个模糊集。

4个基本论域:

学历集U1={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其它},其中U1元素个数n1=|U1|=5;

年龄集U2={20~30岁,30~40岁,40~55岁,55~以上},其中U2元素个数n2=|U2|=5;

经验集U3={丰富,较丰富,一般,较缺乏,缺乏},其中U3元素个数n3=|U3|=5;

能力集U4={强,较强,一般,较弱,弱},其中U3元素个数n4=|U4|=5.

4个模糊集:

模糊集S,表示不同学历结构发挥好的作用的程度集,其隶属度;

模糊集Y,表示不同年龄段发挥好的作用的程度集,其隶属度;

模糊集E,表示不同管理经验发挥好的作用的程度集,其隶属度;

模糊集R,表示不同能力发挥好的作用的程度集,其隶属度;

隶属度值可采取问卷调查表模糊统计方法的获得[3]。

2.3子结构的模糊熵及极大熵多目标规划

假定总会计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经验结构及能力结构要素分布状态已定情形下,具有某种学历水平i、某年龄段人数j、某种经验k和某种能力l的人数占总会计师层人数的比例为pijkl,其中pijkl满足

则有:

由极大熵原理,若总会计师队伍各子结构达到最优配置,必有各子结构对各自的模糊熵达到极大。从而可由以下多目标规划变换为单目标规划问题来描述:

均大于0,是事先由专家或学者给予的权重因子(权重因子应视不同总会计师级别的具体情况而定)。

从而得到规划问题的解pijkl,且,继而可以求得四个子结构在相应权重之下的最优合理分布参数:

学历结构合理分布参数:

以上参数的实现可作为结构优化的目标。

3总会计师队伍结构现状的度量

了解现有总会计师队伍结构合理性程度是改善与优化结构配置的前提,必须将队伍结构的优化配置看作一个系统的过程。在系统结构优化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各子结构之间的协调。基于以上考虑,给出子结构合理性度量因子与子结构间协调性度量因子。

设U0={S,Y,E,R},则其中U0元素个数n0=|U0|=4.对任意Vi∈U0,H(Vi)表示第i个子结构所对应的模糊熵;H*(Vi)表示第i个子结构合理配置时所对应的最大模糊熵。则有子结构合理性度量因子:

令结构合理性度量因子为子结构合理性度量因子之和:

则第l子结构合理性度量因子在结构合理性度量因子中的比重为.从而得出子结构间协调性度量因子:

易知:.若J(Vi)越大,则说明第个子结构的构成要素的状态分布越合理;若C(U0)越大,则说明各子结构间的协调程度越好。

理论上考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总会计师队伍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进行改善,但这极可能影响到经验结构与能力结构。在改善年龄结构与学历结构的同时,必须加大对总会计师队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迅速改善总会计师队伍经验结构,而总会计师队伍能力结构则需要每个总会计师的不懈努力,提升履职的能力,这一般不是短时期可完成的。对于总会计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业务、注重实践、统筹和谐”,系统的、综合的考虑总会计师队伍整体结构,优化过程做到积极、稳妥,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实现企业总会计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基本目标。

4结语

应用模糊熵理论进行总会计师队伍结构优化研究尚处于理论前瞻层面,如果在实践中需要具体应用时,还需要对监管层子结构的划分进行深入研究,另外 等子结构模糊熵的权重很大程度取决于领导、专家或学者的价值取向。此外,还应有一套较好的隶属度函数值的生成方法来保证函数值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从而将应用模糊熵理论进行企业总会计师队伍结构优化配置的研究推向新的应用阶段。

参考文献:

[1] 吴成茂,樊相宇.基于模糊熵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配置[J].中国管理科学,2012(4):43-48.

[2] 潘春光,吴晓平.基于极大熵准则的先验分布确定方法[J].运筹与管理,2012(3):32-36.

[3] 吴福儿.基于模糊熵的高校师资结构优化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9):115-119.

[4] 黄崇福,王家鼎.模糊信息优化处理技术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大学应用文总结篇2

    论文摘要:本文集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研究、现代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研究等药性相关文献于一体,是对历代止痛中药文献进行的一次大集结。文章采用拉网式搜索、穷竭式收集、主题式筛选的方式,在占有大量文献基础上,进行中药止痛机制的传统理论文献研究,分析各种因素的相关性,完善止痛中药的理论体系。

    止痛中药的应用历史悠久,临床应用十分广泛。它不仅能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疼痛病因,标本兼治,提高病愈率,特别对某些重度顽固性疼痛疗效卓着,体现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因而受到历代医学家的重视。笔者经过广泛调查古今对止痛中药的研究概况,现归纳如下:

    1.关于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研究

    止痛中药传统理论的原始记载,多见于历代诸家本草,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吴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华本草》对历代本草进行了一次大集结,其中关于止痛中药的记载,散见于各类中药的文献中。这是迄今为止对止痛中药的传统理论最具权威性的总结。只因不是专门性的止痛中药文献专集,卷帙浩大,翻检不便,对止痛中药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指导意义。《止痛本草》是一本集古今运用中药止痛药物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的专着,广泛搜集中药各种止痛药,分类进行各项研究,集中古今医家用药的理论、经验及现代药理研究,这不但可作为各种痛证辨证用药与专方专药的运用依据。而且对寻找研制各种止痛药也可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2.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

    关于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2.1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中西医学的相互渗透,止痛中药的现代实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近二十年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杂志及《中华本草》《现代中药药理学》等文献进行普查,发现已有300余种中药被实验证实有镇痛作用。其中一部分药物是经古代本草文献明确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延胡索、吴茱萸、五灵脂、没药等。也有一部分是古代本草并未记载有“止痛”功能者,如灵芝、党参、海参、土茯苓、天竺黄等,是在实验研究中被发现有止痛作用。这说明止痛中药的筛选十分必要。对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有多方面的,如:①生物碱类镇痛活性成分的研究,延胡索乙素是生物碱的典型代表。吕富华在“延胡索的止痛作用的比较”一文中总结:“实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的镇痛效价为吗啡的40%,且镇痛作用乙素>丑素>甲素。”皂苷类镇痛活性成分,李小川在“怀牛膝总皂苷镇痛作用研究”一文中总结:“对怀牛膝总皂苷采用化学刺激、热刺激进行大、中、小3个剂量的镇痛实验观察,结果显示有明显的镇痛效果,且作用与剂量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另据研究证实,人参皂苷、白芍总皂苷、柴胡皂苷等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⑧酚、酮、醛类镇痛活性成分,原田正敏“桂皮药理学研究”文中说:“桂枝醛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着抑制作用”;末川在“生姜た关さざ药理学研究”文中说:“丹皮酚可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减少,抑制率50%。”

    2.2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止痛中药的镇痛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不仅找出了止痛中药的许多有效镇痛成分,而且也阐明了止痛中药的一些镇痛机制。吴承艳在“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口文中,对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归纳为6个方面:①中枢镇痛;②麻醉镇痛;③抗感染镇痛;④解热镇痛;⑤解痉镇痛;⑥抗凝镇痛。

    3.关于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

    止痛中药临床应用的研究,以专着居多,如唐迎雪主编的《止痛中药临床应用》,收录止痛中药88味。对每一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能应用、用法用量、使用宜忌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表述,非常实用。张卓主编的《疼痛中药特效秘方大全》,董连荣主编的《古今止痛验方大全》螂则以止痛方剂为重点。在论文方面有:肖金撰写的“止痛方药的临床应用”,将止痛方剂分为:清热止痛方、祛瘀止痛方、温经止痛方、祛风除湿止痛方,亦是以方为主、以方带药的论述。王顺成撰文“痛症的病因病机与止痛中药的临床应用”,首先分析痛症的病因病机,然后将止痛中草药分为:解表止痛药、祛风湿止痛药、活血化瘀止痛药、行气止痛药、温里止痛药、麻醉止痛药、清热止痛药7大类。每类举出4~5味代表药物,论述其止痛功能与适应证吲。以上研究是以实用举要为主,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文献研究。

    还有一些关于古今名医治痛经验的评述:如赵天才等撰文“张仲景治痛十四法”,总结了张仲景治痛症的内治法与外治法。内治法包括:解表治痛法、散寒除湿治痛法、和解治痛法、表里双解治痛法、呕吐治痛法、攻下治痛法、温补治痛法、行气治痛法等。外治法包括了搐鼻治痛法、针刺治痛法等。该文对止痛的治疗法则及给药途径进行了发掘㈣。韩学杰等撰写“沈绍功教授痛症辨证论治经验”一文,对沈氏从医四十余年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辨证分为虚实、部位划分7类、病性分为寒热等思路与经验。

    4.关于毒剧止痛中药的研究

    止痛中药虽然毒性较大,但生物活性亦强,止痛效果好。若临床应用恰当,确能起沉疴顽疾。若用之失宜,则祸不旋踵。为了充分发挥毒剧止痛中药的独特疗效,防止毒副作用。很多医者对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如唐迎雪的论文“毒剧止痛中药的合理应用体会”,总结出临床应用的几条原则,如:①宜于顽痛;②作用为主;③炮制得法;④合理配伍;⑤控制剂量;⑥选择剂型;⑦煎服相宜。该文对临床应用毒剧药物止痛具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作用。朱建伟撰写“马钱子碱镇痛作用及其药效动力学研究”一文,认为马钱子碱具有肯定的镇痛作用,药效强度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5.对止痛中药研究的动态综述

    吴承艳撰文“止痛中药的研究与思考”中,将该领域里的研究总结为4个方面:①古代文献对止痛中药的收录研究。②古代医家对止痛中药用药特点研究。③止痛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④止痛中药镇痛机制的研究。吴氏在“对止痛中药研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里,首先提出了“必须加强中医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她说:“在大量的方剂文献中能寻找出有效的止痛中药。本草文献更是直接记载前人使用中药、研究中药的重要信息之源。因此进行中医方药文献的系统研究,对加快止痛中药的研究与开发起一定的重要作用”。吴氏之说确为真知灼见。

    6.对止痛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该类研究目前尚属空白。长期以来,人们缺乏对药性理论研究的重视。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加之缺乏文献集结的基础。使止痛中药要性理论的研究出现空白。

大学应用文总结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格式固定;内容结构固定;语言模式相对固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116-02

在职业学校教学中,应用文因其实用性和在未来工作中应用的广泛性而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应用文教学却存在着尴尬,虽教学难度不大,但教学效果往往很差。笔者多年从事应用文教学,并不断总结经验,认为应用文教学应“精讲多练”,突出一个“写”。“精讲”即是精讲理论,是为“写”提供理论依据;“写”是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是为了达到应用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笔者认为,在精讲理论时应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紧扣“三个固定”来进行。

紧扣“格式固定”

应用文有它的特点,在人们长期使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格式。这种固定的格式在大多数情况下都适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明确每种应用文的固定格式,让学生先模其“形”。格式上的这种“形似”会使学生的写作在外在形式上符合应用文写作的规范。这应是应用文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目标。

应用文种类繁多,每一个文种都有自己的格式,如果让学生分别记忆,会感到记忆量大,且易混淆。如果能对各种格式进行适当的归纳与总结,就会起到删繁就简,方便学生学习与记忆的目的。笔者对事务类、公文类、礼仪类应用文格式做出如下总结:要么是三部分结构,即由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要么是五部分结构,即由标题、称呼、正文、结束语、落款五部分组成。两者的不同在于有没有“称呼”与“结束语”,而这两者又是配套存在的,即有“称呼”,就会有与这一文种相对应的“结束语”。所以,在学习每个应用文种时,学生只需问自己一个问题:“该应用文有没有称呼?”然后就能判断出该应用文种的格式。如此一来,教学简单,学生也更易懂。

基于此,每当开始新的应用文教学之前,笔者都会事先明确应用文在格式上的这一特点,让学生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强化这一认识,并在学生学习一定量的应用文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应用文种在格式上的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从而获得更为清晰完整的认识。如公文类应用文、礼仪类应用文、事务类应用文中的专用书信、条据中的便条因都有明确的写作对象,所以其格式均为五部分结构;而事务类应用文中的计划、总结,条据中的单据均不需要有称呼,所以其格式均为三部分结构。这些规律性总结可以将应用写作理论删繁就简,极大地简化教学,也会让学生记忆得更清晰。当然,也有特例,如事务类应用文中的会议记录、简报,宣传类应用文中的新闻,经济类应用文等在结构上有其特殊性,教学中要提醒学生特别记忆。

紧扣“内容结构固定”

应用文写作的重头戏是正文的写作,学生往往对此感到束手无策,因为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如何思考。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一是学生缺少生活与工作的经验,二是学生尚未掌握所写应用文种在内容结构上的规律。解决经验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例文的选择与练习题的设计上多思考,多寻找适合教学的例文,而对正文内容结构规律的认识则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去理解、总结。

虽说文无定法,但同一种应用文在相同与相似的使用范围下,其内容结构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正文内容的结构具有三段式的特点,即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且每一部分写什么内容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如计划正文的开头部分即计划的前言,一般写计划制定的依据与目的;主体部分写明计划的三要素,即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的相应措施、所作出的时间上的安排或工作的步骤;结尾部分多数写计划执行中所要注意的事项,而且如前面已写得较充分,这一部分也可省略不写。再如请示的正文也分三部分,即请示的理由、请示的事项,结束语。请示的缘由就是提出请示事项的理由、背景、依据;请示的事项就是请求上级批准、帮助、解答的具体事项;结束语是对受文单位提出要求,常用的写法有“以上请示,请批复”。这种正文内容结构上的规律可以说普遍存在于每一种应用文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反复强调,让学生形成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的困惑。

紧扣“语言相对固定”

学生在进行应用文写作的最初阶段多数是进行模仿写作:一模格式,以求形似;二模内容,以求神似;三模语言,以求韵味十足。而模仿语言又是学生最难过的一关,因为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已习惯用叙述、说明、议论风格的语言表情达意,对应用文直陈其事、质朴简练、多用偏正、介宾、动宾结构的语言特点毫无认识,更谈不上运用了。所以,在进行写作练习时,许多学生心中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不知用什么样的词语与句式表达才合乎规范。这应该是教师要帮学生解决的难题。那么,教师应怎样做才能教会学生去模仿语言从而突破这个难关呢?笔者认为可分三步走:

(一)分析例文时,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语言,让学生初步了解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如在分析申请书、计划等应用文时,笔者先简单介绍介宾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的结构特点,然后要求学生划出文中使用的这些短语,并结合所讲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些短语的特点及在文中如何应用,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积累这些短语。

(二)在分析例文后,总结出每种应用文相对固定的语言模式,让学生仿写

其实,应用文除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惯用格式外,甚至还形成了“出现次数较多、使用频率较高、具有相对固定位置的术语”,这些术语相互组合形成某些相对固定的语言模式,这种语言模式可以给初学应用文写作的人以很好的指导。如申请书正文的内容结构应分三部分:申请的理由、申请的事项、申请人的态度,这三部分可用如下语言模式:

我是×××,我现在……(写遇到的困难或处于的情况)。为了……,我想……,特此申请……,请批准。

我今后一定会……,以报答领导与组织的关心。

再如凭证性的条据——收条、领条、欠条、借条的语言模式是基本相同的:

今收(领、借、欠)到……单位(或个人)……物品××个(元)。此据。

当然,这几种条据在个别地方也有不同要求,只需讲完后特别说明即可。

在给出每种应用文的语言模式后,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介宾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在语言模式中的运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应用文语言特点的认识,并要求其在写作时自觉运用这些短语。

一开始,多数学生面对陌生的“语言模式”感到无从下手,笔者就采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如何套用语言。在反复练习中,学生慢慢明白“原来应用文写作只要照葫芦画瓢就行了”。尽管这些“语言模式”对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束缚,但对初学者来说,却起到了很好的规范作用。有时个别学生也会写出“超出规矩”但又合情合理的语言,笔者也会及时加以肯定。但对那些还不太熟悉应用文写作的学生,笔者坚决要求其按“规矩”来写。

当然,语言是最灵活的,每种应用文的语言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因为使用情况的不同,可能会有些出入,但变化不是太大,只需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即可。

(三)在反复推敲与比较中提高语言的准确性

在学生基本掌握应用文的语言特点后,教师可通过反复推敲与比较以提高学生写作用语的准确性。同一个动宾结构,可能有多种搭配,但往往只有一个是最符合客观实际的。如“学习气氛”,横线上可填“营造”,也可填“浓厚”,但两者的意思有差别,究竟填哪个,需根据客观实际情况选择。同样道理,同一个意思也可用多种句式表达,但往往只有一个最符合应用文语言特点。如在指出活动目的时,学生喜欢用“为了使同学的课余生活更丰富,使同学间关系更友好”这样的使动句式,语意表达也清楚明白,但读起来总觉得不够顺口,如改用动宾结构“为丰富课余生活,增进友谊”,就更符合应用文的语言规范。如此反复练习,学生会逐渐养成锤炼语言的习惯,也在锤炼语言中感受成功写作的快乐。

通过以上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讲解与练习,学生可基本掌握应用文写作“三固定”的特点,并在大量的练习中慢慢练就写作应用文的技能与技巧,在不断的创作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由原来的不喜欢学应用文,逐步变得爱上应用文。

参考文献:

[1]俞培吉.文秘应用文写作[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2]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材编写组.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各类专业通用(语文)(第三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陈合宜.秘书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295.

[4]曾丽容.文秘应用文写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开放式文秘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究之一[J].南方论刊,2010(11).

[5]朱彦.浅谈如何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以文秘专业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

[6]张杰.引进生活元素 倡导生活写作——文秘应用文写作教学研究[J].才智,2010(14).

作者简介:

大学应用文总结篇4

在高考英语中,大多数题型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然而,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思维,致使学生英语语言运用水平整体不高,在考试时把握不到解题要点。就此问题,本篇文章对高考英语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具体解题策略和训练方法。

掌握英语备考要点

把握总体结构策略。英语备考复习中的总体结构策略,是指在考试内容限定下,为达到目标分数,强化英语语言知识系统并使之内化为可应用的总体认知结构,从而采取的总体结构化复习策略。根据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则,这种总体结构策略在英语备考复习中包含以下四个层面的含义:

其一,着眼于整体,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结构原则归纳成知识链,形成应试知识框架和复习指导向导系统。对不扎实的知识点进行反复练习、重组,使之有序化、条理化,建构成涵盖考试内容的总体知识结构。

其二,着眼于部分,从课文、单元到整册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入手,依层次递进把握复习内容和诸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关键内容、基本原理和范例要强行记忆并能灵活运用。

其三,着眼于重点、难点及知识弱项,做大量的习题。做题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要进行提速练习。

其四,着眼于考试内容,考前10周通过做大量套卷来检测应试实战能力。做套卷时所呈现出的问题,要通过做单项测验卷和相关习题来解决。套卷和单项测验卷分别对驾驭整体知识结构和部分知识结构的能力进行了综合考查。

总体结构策略强调:首先把握整体知识结构,继而梳理部分知识结构及重点、难点并通过实战练习,使复习有序化、条理化和系统化。

加强阅读理解是关键。阅读理解在高考英语中约占总分的30%。考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效度,主要取决于正确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大脑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通过训练,可在短时间内提高阅读理解技能。

阅读理解作为对书面信息的认知、加工和处理的心理过程,影响其效率的因素可大致归为:语言结构的和非语言结构的。前者指单词、词组、习语、句子、规则和知识的识别、语篇、语境、上下文关系及全文总体结构、思想的延伸等。后者则指阅读理解过程中涉及的心理、方式、策略、习惯以及知识文化背景等。要提升阅读理解效率效度,可通过精读和泛读两种方法进行训练。精读训练时,要做到对语言信息及其相关结构要素、规则有深入准确的理解,且反复练习至牢记并能应用;泛读训练时,只要学生对语言形式和内容达到大概的理解就可以了,泛读训练主要是通过加大阅读量来提升理解效度。这种复习的理念和方法不但可以应用于英语备考,也可用于其他科目的备考。

要指出的是,采用这两种复习方法时一定要限时,并采用多种速度对效率效度进行检测,最终达到准确理解内容之下的快速阅读。事实证明,采取上述方法进行训练,可在短时间内提高考生的应试能力,从而使考生在考试中获得理想的成绩。

紧扣考试大纲。《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是指导和规范高考命题的法规性文件,其细节每年都作调整,旨在明确高考内容与要求。因而,它是高考出题、教师命题的重要依据,也是考生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关于英语学科应试,在结束了前三轮复习后,考生应抓紧考前最后冲刺的宝贵时间,紧扣《考试大纲》,将注意力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英语基础知识的回归:掌握词汇短语的意义、词性、拼写及用法;清理基础语法概念、主干知识、句型及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功能;多做简单的题,目标分值在125分以下的学生少在偏题和难题上花精力,要结合大纲反复演练。

二是重点和弱点的专项训练:针对历届高考出现频率高的内容和自己的知识弱项,有侧重地进行强化训练;除了对知识点的辨析理解和记忆,还要力求达到融会贯通并能运用的程度;对于当年新增题型,如“多项选择式完型填空”,要加大练习力度并在做题后分析总结。

三是解题速度和效度的提升:对于听力、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式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短文改错和书面表达等题型,既要进行专项演练,又要进行综合演练;每周至少做一套真题或模拟题,做题时要弄清切入点,归纳命题手法和思路。

英语写作训练“三步走”

在书面表达的范畴,英语作文旨在考查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英语作文训练,可按以下步骤来进行:一、常用句型结构训练。要求熟练地写出常用的单句、复句,且句中词汇、词组、标点符号及语法不能有误;二、精析、背诵范文。要求基本掌握文中主题句的遣词造句、展开手法、段落结构方式及全文布局谋篇思想;三、模仿写作训练。要求根据范文给定的内容、图象、表格信息,逐字逐句或按情节顺序用英文表达出来,完成后对照原文,改进不足之处。

那么英语写作的基本要点是什么呢?一是细心审题与整体构思。动笔前要看清并理解题目及其意图与思路导向,就其中心思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例证、相关问题等要素进行整体构思。二是将文章构思纳入典型结构模式并成文。常见的高分命题作文和图表作文,都是“三段式”典型结构模式。第一部分:命题作文给定的主题及其延伸的完善,或图表、表格中主要内容的描述;第二部分:主题的深入阐述与扩展论证;第三部分:前文问题或观点的解决方法或结论。三是语言准确、简约,篇幅合乎规定。必须用正确简单的词汇、句式,对没有把握的结构应回避,字数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英语复习要旨谈

考生能否在考试中,将其所学英语知识外化为能力发挥出来,并取得理想分数,同其复习策略与方法密切相关。根据中外传统教育观念,复习不但被视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构筑知识系统所必需的。然而,关于复习的策略与方法,并没有科学而系统的理论。作为英语备考的核心,复习是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组织化和可运用化的过程。考生究竟应该怎样来进行英语复习呢?

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确定并分类量化总体复习内容,同时拟定包括全面复习、查漏补缺和实战冲刺三个阶段的时间表。其次,要采取系统的复习方法。如采用集中复习法和分散复习法等多种方式,分别进行密集式连续复习和分散式间隔复习。最后,检测与评估复习效度。检测要从部分到整体对所学内容进行“地毯式轰炸”,并请老师或专家对结果进行评估,以便攻克自己的弱项。

大学应用文总结篇5

关键词:现场总线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TK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119-02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是为自动化及相关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这门课程的设置顺应了自动化领域技术发展的需求,反应了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技术热点。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工业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了解当前业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最新技术,通过学习几种应用广泛的总线系统的协议规范和开发知识,初步掌握分布式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为今后工作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工程技术基础。

该文根据目前“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在实际课程教学中加以实施,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

1.1 课程特点

首先是知识覆盖面广。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现场设备与控制系统的全数字、串行、多点通信系统,是一门集控制、通信、网络、计算机控制及智能仪表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这门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控制理论之后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属于自动控制的前沿课程。其课程定位对学生的综合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先导课程包括控制理论和过程自动化,学生需通过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理论和知识,并在掌握特定的现场总线技术规范后,结合微处理器知识才能真正构建实施一个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网络。其次是技术更新快。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目前世界上存在着大约四十余种现场总线,每种现场总线都具有自己的技术特性和占有各自的市场空间。在有限的学时数里,选择哪几种现场总线系统作为教学内容,以及每一种总线的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的侧重点都是教学实践中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2 教学现状

“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是近几年才开设的专业课程,加上该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不成系统的特点,没有太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目前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教学内容多,学时数少。现场总线技术知识点多,主要针对的学生多是自动化相关专业背景的,不具备相关的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对通信基础知识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加上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总线标准不统一,技术各具特色,应用领域各不相同,学生在32个学时内并不能完全掌握每一种总线类型。因此,必须有目的性地选择某一到两种总线规范作为重点,其余几种总线标准作为知识的扩充,使学生既熟练掌握某一两种总线类型的开发设计方法,又熟悉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诸多总线的特性和应用。因此在选择总线类型和技术特性作为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总线的应用普及程度,也要考虑学生的实践难易程度。因此,在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工程实践知识,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首要问题。

(2)教材涵盖面有限。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主流教材仍是以阳宪惠编著的《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1]为代表,有别于介绍单一总线类型的,或侧重现场总线应用与开发的,该教材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介绍了数据通信和控制网络的基本知识,然后重点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现场总线。虽然该教材的涵盖面相对较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对通信基础知识的阐述不够系统全面,对现场总线的分析和应用实例也较少,对现场总线的最新技术成果的体现也比较欠缺。这些不足,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整体把握;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对现场总线技术的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和对当前的总线技术趋势和前沿知识的了解。

(3)授课形式单一。课程授课仍以教师主体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授课模式。由于理论知识点多而分散,各种总线规范又各不相同,过多理论和细则方面的介绍容易使教和学的过程变得枯燥无趣。学生往往停留在对基本概念的识记,而缺乏一定的工程理解和认识。因此,如何设计合理的授课和互动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让他们对课程产生兴趣,并且学以致用,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工业通信系统的开发方法,反过来,通过工程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亟需改进的重要问题。

2 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结合该课程课时短而知识点覆盖面广、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2.1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理论内容的编排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现场总线概述和工业网络相关知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现场总线的概念、发展历程、基本特点及工业网络体系结构。通过工业现场应用实例包括系统如何组建、布线,控制系统的功能块和组态让学生对现场总线的功能和系统结构有初步认识。

(2)计算机网络和通信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通信系统基本组成,网络体系结构OSI参考模型,和模型各层相关技术及主要功能,例如数据编码技术,介质访问技术、差错控制技术等。自动化相关专业的学生并不具备基本的通信理论知识,而现场总线作为工业自动化中的通信技术和具体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的补充是必不可少的。

(3)几种应用广泛的主流现场总线技术。工业应用广泛且学生较易掌握的总线标准如CAN、Profibus总线作为重点,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如CANopen[2]、Powerlink、etherCAT[3]等总线标准作为补充拓展。这部分代表现场总线技术发展方向的新兴标准在工业界已得到广泛应用,但在现有教材中并未涉及,因此这部分内容以多媒体PPT讲稿提供给学生打印,作为他们学习资料的重要来源。除此以外,鼓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相关总线技术国内外的研究和发展现状。在总线类型的学习过程中,授课内容和顺序还必须注意与通信基础理论衔接对应,如每种总线按OSI模型的层次依次介绍各层功能和特性,这样能使教学内容结构明了,条理清楚,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也会更牢固。

2.2 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还需要在授课形式的多样化上积极探索。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或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视频,动画分解的方式描述复杂过程,让学生对此产生比较直观深刻的印象。如讲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中层次关系时,可以将数据从一台主机传输到另一台主机的过程,每经过一层时数据发生的变化情况,通过动画的方式描述。这样学生能对一个抽象概念产生深刻而清晰的印象,从而很好地理解为什么通信网络需要进行层次的划分,以及实体、服务、协议的概念和关系。同时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互动。并结合自己的课题,将总线相关的科研成果展示给学生。

除此以外,在Powerlink和etherCAT总线介绍的过程中,首次进行了双语教学的尝试。学科前沿课程是进行双语教学的良好平台,一方面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通常是以英文形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双语的方式学习专业课程,既提高了专业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能更准确地把握对专业名词和知识要点的理解。通过作者一学期的教学尝试,发现学生对适当英文术语的补充接受度高,对英文形式的技术热点的学习兴趣浓厚。

(2)创新实践型教学。实践性强是本课程的另一特点,因此实践原则需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实践性强的课时部分,如总线标准的理论和设计可以在实验室进行。授课内容可以结合实验项目进行调整,让学生可以边学理论边实践。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让学生理解有关芯片功能,和基于该芯片的设计方法,实现一个小型的通信系统设计。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通过充分的实践获得一定的设计开发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如在学习CAN[4]总线一章的时候,通过应用实例介绍以CAN总线为纽带集成的车身控制和底盘控制系统,使学生对CAN总线的功能和整体构架有初步认识。接着,对应OSI模型的层次结构依次介绍CAN总线的各层功能,使学生对通信系统的层次概念更加清晰。在学习CAN控制器和接收器芯片时,学生结合微机原理和单片机知识,设计出CAN的节点电路,并对CAN控制器的初始化、发送和接收功能模块进行编程。

(3)安排见习实习机会。多数高校都在一些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以利用2个课时安排学生到企业见习,或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到企业实习。通过向企业员工学习和听取专题报告,了解现场总线系统在工厂车间中的实际应用情况,还可以适当参与工业生产解决方案的设计开发工作,进一步认识现场总线系统的应用场合,通信原理和方法,掌握现场总线的理论和应用知识。

(4)考核方式多样化。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作为一门考查课程,考核办法和形式应该多样化,以体现学生的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能力。总评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平时成绩根据出勤、作业、课堂提问、学习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课程设计则根据总体方案、硬件原理、软件框图等设计过程以及设计报告的质量来评价。这样的综合考查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3 结语

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除了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加强,还要积极思考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思路。该文根据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思路,初步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希望通过积极努力的探索,能进一步深化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从而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阳宪惠.现场总线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 蔡豪格.现场总线CANopen设计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1.

[3] 郇极.工业以太网现场总线EtherCAT驱动程序设计及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大学应用文总结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总复习 技巧 探讨

高三学子进入到最后的总复习阶段后,常常面临着许多复习上的苦恼,需要复习的科目多,内容繁复、枯燥,记住后面的知识忘记前面的知识等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们。所以,在对高中语文进行总复习时,既不可操之过急,又不可无的放矢;既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有的放矢,又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发现规律。

一、树立正确的复习观

1. 老师应该正确对待复习

在高中语文总复习的过程中,有些老师容易将总复习误认为是对过去所授知识的一次集体补充与巩固;也有老师只是简单地将复习的重点划出来,然后让学生们自行去背,去记,缺乏必要的知识延伸;更有些老师还是固守传统,采用平时月考、联考前突击的复习方式。显然,这些都是没有对高中语文总复习有正确观念的外在化表现。事实上,高三总复习不是简单的查漏补缺,也不是对重点的死记硬背,更不是一般考试前的复习所能比拟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系统化的复习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正确指导。老师应该树立正确的复习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语文复习的计划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序的整理,唤醒并加深学生对三年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要在给学生们查缺补漏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三年所学的知识,教给他们技巧与方法,更好地提升学生在复习中的信心。

2. 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复习观

对于高中语文的总复习,由于知识总量大,知识内容多,高考压力大等,使得很多高三学生对语文的总复习抱有抗拒心理。有些学生自认为自己的语文基础好,没有必要再进行语文的总复习;有些学生则迫切渴望老师将知识重点给出之后就可以不用再上语文复习课了;还有些学生认为只将自己总结的部分复习重点巩固了就足以应对语文的高考了。这些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复习方法。所以,高三学子在面对语文总复习也要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复习观,紧跟老师制定的学习计划走,这样不仅可以将掌握的知识巩固一遍,同时也是对不熟悉知识的二次学习,方便学生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化复习。

三、结合实际进行语文总复习

1. 明确复习目标

复习目标的确立是复习计划性的体现,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定量的复习内容,但是不可“急功近利”,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目标,第一,要结合教材进行复习。现阶段,高考语文更加注重对教材知识点的考核,结合教材进行复习能在高考中有的放矢,举一反三。第二,结合高考语文题型设置复习目标,这就需要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把握,老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可接受难度的题型进行针对性训练,使复习进度能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第三,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确立符合实际的复习目标,根据他们基础的薄弱因材施教,切不可操之过急。

2.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于创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的考核,不要让学生的知识面与复习重点只是停留在课本上,要脱离传统复习思维的牵掣,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要求学生有自己的评价。如高考语文试卷的最后几道题目,基本上涉及当前的社会热点。所以在总复习过程中,也要注重结合时事热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他们在考试中能从容解答相似的考题。

三、优化复习方法,总结复习规律

1. 优化复习方法

高中语文总复习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应对高考语文的考查,同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成果,仅靠死记硬背的方法既耗时又耗力,所以需要优化复习方法,老师更应该进行解题技巧的传授而非知识点的讲解。以作文为例,老师应该在复习过程中强调学生在提笔写作之前认真审题;然后打好腹稿,想好作文的具体行文结构,不可盲目动笔,以免写作过程中偏离主题或断篇;再就是确立文章类型,不可写出“四不像”的成品,既不是记叙文,又不是议论文,如果写议论文,就要结合社会实例发表议论,议论内容要张弛有度,如写记叙文,则记叙线索要分明,记叙内容要清楚有序。针对不同的作文类型做针对性的写作方法的传授,则可提高学生在应对作文时的效率,避免仓促应试。

2. 总结复习规律

高三总复习的科目众多,一方面,总结复习规律不仅对语文复习很有成效,对于其他复习科目也大有裨益;另一方面,总结复习规律对于紧张的复习过程是一种很好的舒缓,机器在运转一段时期之后需要调整,检修,学生的总复习也是如此,通过对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复习内容的总结,归纳,可以舒缓高考的压力,使学生从容地面对复习过程中的难点。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程标准的规定与要求下,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总复习既不能完全忽略教材知识内容,又不能只注重对课外知识的延伸,这两者要统筹兼顾。只有将上述两者有效配置,双管齐下地进行复习,同时注重对学生复习方法的培养,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才能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与答题能力,从而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中能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金亚莉.当前形势下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3(01).

[2]马志伟.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互动教学方法的探究[J].青春岁月,2011(14).

大学应用文总结篇7

将现代网络技术引进应用文写作教学中,与“听、写、评、改”等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有效的衔接,一定能更好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网络;现代交际;教学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人际交流提供了众多的交际平台,而应用文写作在交际平台中的应用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性。应用文写作是学生步入社会后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反映,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技能水平和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标准之一。如果能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兴趣,使学生在训练时能够有内容可写,那么一定能更好地固化课堂教学成果。为此,可以做如下尝试:

一、利用现代交际手段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是学好应用文写作的基础

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是学好应用文写作的基础,要想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就得教会学生怎样去观察生活,如何积累素材,这也是学生获取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重要途径。为此,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上,可以首先安排学生通过微博、微信或QQ空间说说等形式进行素材积累。学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结合的这种形式,更易于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学生很乐于将身边的小事利用网络进行记载传播,随机发表感言,这也就成为我们促使学生加强生活积累的一种有效手段。利用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为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训练做好了材料方面的准备,这在学生写作计划、总结、通知、演讲稿、合同等文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总结是应用文写作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即使学过有关总结写作的理论知识,但到了真正动笔写作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关材料的积累,学生写作起来依然感到吃力,此时,学生利用微博、微信或QQ空间说说等形式积累的材料在总结写作过程中就发挥出了重要作用。学生将自己大学的生活和人生感悟进行记录,把自己学习、生活、成长与进步等情况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顺利完成总结写作,利用网络交际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初见成效。

二、搭建课外活动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是检验应用文写作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

生活是应用文写作的源泉,如果学生兴趣单调,思维模式僵化,漠视生活,就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要想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就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为此,我们将课堂教学同学校的集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搭建课外活动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热爱生活的情感。可以通过与院团委学工处合作,举行一些诸如纪念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读书与做人作文竞赛、纪念一二•九演讲大赛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这些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既要积极准备材料,动笔写作演讲稿件,又要进行科学的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也传播了社会正能量。通过搭建课外活动平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过程中既增加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又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运用应用文体的热情,学生的思维日趋活跃,教学效果随之彰显。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提高应用文写作学习效果的最佳方法

为了突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可以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例如在学习新闻稿写作的时候,我们利用经管系团委组织学生到哈尔滨儿童福利院进行社会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根据此次活动的内容写出新闻稿件。由于亲身参与此项活动,学生按要求顺利地完成了新闻写作训练任务,并且一份题目为《汇聚爱心,传递亲情》的稿件还被学校媒体采纳。应用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最困难的就是缺乏实际经验,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摆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例如:在进行求职信写作训练过程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分别扮演招聘方和求职者,让他们通过不同岗位的需求,表达出招聘方的具体要求,求职方则根据具体岗位需求完成求职信写作。由于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学生进行写作时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求职信写作训练效果明显。在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过程中,引入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是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最佳方法。

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转到教学资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来,对教学过程要进行精心设计,挖掘学生的知识潜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累素材的能力,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把应用文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效果。

大学应用文总结篇8

(池州师专中文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中学语文新课标没有规定基础知识的“内容标准”,体现了对知识的新的处理策略,即在弱化死记硬背,强化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强调课本和师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课本对知识的建构即课本研制者的建构。课本知识在几十年一贯而未变的情况下应进行一次大的吐故纳新式的重构。应特别注意的是:弱化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丰富和拓深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

关键词:语文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收稿日期:2003-11-20

作者简介:方武,池州师专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学和文章学研究。

与过去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初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删掉了体现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与所有其他课程标准相比,唯独语文课程标准没有体现基础知识的“内容标准”。有人由此断定新课标主张弱化知识。但笔者认为,从新课标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强调看,从新课标“可以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的提法看,从新课标对“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探究能力”的整体强调看,新课标对知识不是进行弱化处理而是进行了新的策略性处理:在弱化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的原则下,将知识的选择和建构的自下放给课程的执行者──课本的研制主体和课程的教、学主体,即强调课本的研制者和教师以及学生对知识的主动选择和建构。由于“知识获得是个体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经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又是师生多个视界的经验融合过程”[1]而“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过程又具有更多的个体经验性和情感体验性的课程学习特性,这就使得这种处理策略是正确的:一方面可以抑制过去业已存在的死记硬背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课本研制者、教者、学者因文制宜、因教制宜、因学制宜地主动参与课程知识的建构,为课程知识的建构开拓无限的空间。为促进课程知识的建构,本文拟对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问题略作论析。

课本对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即是课本研制者对课程知识的建构。课本之于课程教学的意义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学生和教师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学和教的主要依凭。课本的研制要全面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知识的建构就应当是不容忽略的方面。“鉴于在教改的大背景下编写并正在使用的有些教材,由于编写者思路的改变,不约而同地将语文基础知识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2](37),鉴于语文教育界的确存在淡化知识的主张,有必要首先指出这种做法和主张是毫无道理的。有人把过去语文教育效率低下归咎于“知识中心”,把教学中出现的一切极为可笑的现象(诸如将学生作文中描写老鼠被撞得“不省鼠事”的“不省鼠事”判错,“同心协力”绝对不能写成“齐心协力”,表示“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的成语一定是“惟妙惟肖”而绝不能是“栩栩如生”等等)当做“知识中心”批。恰恰相反,这不是“知识中心”,而是教师无知识的表现,是教师轻视知识积累而结成的恶果。再者,“知识中心”固然不对,但只是错在将知识摆在不适当的位置而忽视了不应忽视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方面,反对“知识中心”从逻辑上也并不能由此必然推出可以淡化知识的结论。就过去长期使用以及现在仍在使用的主流课本的知识状况而言,远未达到过分饱和亦即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因而必须淡化的程度:就文艺文体而言,“小说,除了被拧干了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概念,事实上已没有多少知识可教了;诗歌在感知、背诵之外,只有体裁(如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几种词牌名称)、押韵等屈指可数而且极为表面的知识;散文,也只有‘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似知识又似套话的几句说法,以不变应万变;戏剧,除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套路简介,再不见有像模像样的知识。”[3]就常用文体而言,记叙文除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几要素以及顺叙、倒叙、插叙而外,也就没有什么知识可言;说明文的知识更是干瘪得可怜,干瘪得只剩下那几个诸如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喻之类的说明方式;议论文呢,除了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这些并不能全面反映议论文普遍规律的教条,以及“摆事实、讲道理”这种极为表象的论证方法之外,也就无所谓什么知识了。就汉语知识而言,修辞知识也就那几个辞格,唯一讲得多一些的是语法,而汉语语法又基本不符合汉语的特征(陈寅恪、王力、张世禄、张志公等都是这样持论的)。[4]因此从整体而言,语文课本知识是陈旧的、贫乏的,有的是脱离实际的(汉语语法知识)。正因为课本知识这种不如人意的状况,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知识所能引起的惊异/好奇/求知欲/挑战性/征服欲/欣喜/认同等心理反应不足,动机、兴趣、焦虑感、满足感四个基本的学习心理条件,在知识掌握的过程和结果中,所得到的支持度或满足度,客观上一般不高,换言之,这一知识群本身(在未被教学加工时)的认知含量尚不足以提供各种‘支持’‘满足’的功能。”[2](7)显然,这些更不能成为淡化语文知识的理由,相反,倒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地重新建构课本知识的紧迫感。因为,“对于知识系统的内在规律的把握,总是能够使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扔掉基础知识这根学习的拐杖,仅仅以感觉、感悟的思考判断来学习语文”“也很难做到为感觉和思考的内容提供基础,想要做到完全准确的、合理的、到位的感觉就更难了。试想,如果没有理性的、理念的、概念的东西作为学习能力的支持的话,这样的感觉理解能走多远,所谓思辨的、研究的、迁移的学习能力从何而来。”[2](37)因此对于课本知识,回避和淡化都不是办法,关键是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满足学生的需要;既要对现有的课本知识进行审视和完善,又要放出眼光从相关领域的新成果中吸纳有用且能被学生理解接受的新知识。总之,课本的研制者应具有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极强的知识敏感性,使课本提供给学生的知识体系虽允许与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有一定的滞后,以便有一个进一步检验、挑拣的余地,但整体上应与知识的时展大体同步,这样才能从知识的维度保证课本不落后于我们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的时代,才能负责任地让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学习到尽可能多的适应时代进步的知识,而不是尽学习那些早已过时的陈词滥调。尽管这样的知识终究也有过时的一天,尽管终身学习是每个现代人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

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老让学生学习陈词滥调的借口。这样说也并非是要课本知识一年一个样地变动不居,只是说在目前的课本知识几乎几十年一贯而未变的情况下,的确应该作一次大的吐故纳新式的重构,而当这种重构完成之后,就可以在保持大的稳定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的渐进性发展经常地作一些小步子的调整,以不断适应知识发展变化的形势。从语文课程知识的人文性特征看,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即使吸纳的新知识增加了一些难度,只要处理和组织得当,也并不会对学生的理解接受产生多大障碍。“只有新鲜、丰富、有适当难度和有组织的语文知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智力和能力发展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5]对课本知识进行重新的建构工作是目前根据新课标研制新课本的复杂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本身也是异常复杂的,需要组织相关领域权威学者和课程专家集体攻关。这里仅就汉语知识、常用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这几个主要知识系统中的主要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聊备参考。

(一)弱化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言语知识。根据广义知识观和知识分类理论,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又可叫语义知识,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的主要用来描述事实或陈述观点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则是运用陈述性知识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知识;策略性知识则是如何优化办事或解决问题的程序的知识。由于策略性知识也体现了办事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因此,“策略性知识是一种程序性知识,基本教学过程遵循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规律。”[6](296)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理应强化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建构。但程序性知识最初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经过多种条件下的练习,再转化为程序性知识,[6](124-125)故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联密切(即经过练习能直接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陈述性知识也就不应弱化,所弱化的应该只是与形成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根据汉语学习的经验,我们都能体会到汉语语法知识在形成汉语表达能力方面并无实质作用,它并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进行句法的组织以适应实际的言语交际的需要,属于与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关系不大的陈述性知识,应在弱化之列。与言语表达能力关系密切的是言语知识,言语知识本质上是运用语言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尽管它也必须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表征。言语知识的三要素是言语主体、言语环境、言语作品。言语主体包括言语活动的发出者和接受者,是言语的人员系统;言语环境是指言语活动得以发生并获得展开的背景因素,是言语的活动条件系统;言语作品包括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两个方面。任何实际的言语行为都必须是以上因素的综合协调的产物,而不可能是对语法知识运用的产物。据此,有人甚至主张将语文教学直接界定为“言语教学”[7]。如果不考虑篇章表达中的超乎言语层面的谋篇策略、主旨提炼、形象经营等因素,那么这种观点庶几可以成立。虽然言语学还是正在建设中的学科,但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语用学的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可资利用,在建构语文课本知识时可以斟酌吸纳,以培养学生根据具体语境和特定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适切地进行言语表达的能力。总之,淡化、弱化静态描写且不符合汉语特点的汉语语法知识,引进并强化动态生成的言语知识应当作为建构课本知识的一个战略性策略。

(二)常用文体的结构知识应该强化和完善。常用文体包括普通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它们的结构知识在各自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属于常用文体内容层面的知识(诸如记叙文的中心、材料,说明文的说明对象的性质、特点,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其主要作用只是在于提示阅读分析的关注点,对于写作则并无什么实质性意义。因为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生命活动形式,它产生于写作者的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不能凭空产生,而只能在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基础上产生。当这种基于生活积累和感悟的写作需要推动写作实践活动真正发生的时候,原来的生活积累和感悟便会自然地转化为记叙文的中心、材料或说明文的对象、性质、特点或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等内容。因此,从写作发生的观点看,文章的内容不是从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中生发出来的,而是从写作主体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中生发出来的,有关文章内容的知识不能对文章内容的精加工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写过文章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内容的精加工所依据的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是对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事理逻辑的体认。而作为文章形式知识中的重要部分的结构知识,则对文章形成过程中的构思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结构的方式不是从文章的内容中内在地生发出来的,它具有外在的可选择性,体现了作者对形式美的追求。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方式,而选择的结构的方式不同,不但体现了文章整体架构形式的差异,而且能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议论文中若采用“总论—分论—结论”(“总论”是提出论点,“结论”是在分论基础上对论点的归结)的结构方式,则表达了对论点的反复强调。人们一般把叙述、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也看做形式因素,但表达方式的选择并没有多大的自由度,对文章的内容具有很大的依存关系,本质上也是内在地生成的,而不是自由选择的,所以有关表达方式的知识,实际上也只能对文本意义的阅读分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指导文章写作意义不大。总之,在有关文章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许多知识中,唯有结构知识对文章的阅读和写作都具有指导意义,在建构课本知识时应该特别关注。

过去的课本对文章结构的知识并没有解决好。说明文的结构基本没有说,而记叙文和议论文的结构虽然说了,但存在明显的缺陷。如讲记叙文的结构总是与线索搅在一起,叫做“结构线索”。其实结构归结构,线索归线索。结构实际只是一种外框架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外框架构,犹如建筑物的外框架构,它着眼的是部分的组合。《现代汉语词典》释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语言的~|原子的~”[8]也是这个意思。而线索实际上指文章内在的情意上的前后承续的线性关系,它不是着眼于“部分”的架构,而是着眼于“前后”的关联。将记叙文的结构和线索搅在一起讲,什么也讲不清,多数情况是名义上讲结构,实际上讲线索。对议论文的结构课本一般表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表述虽不能说完全错,但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它并不能揭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具有片面性。具体地说,它只是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行为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而不适合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的规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既可以‘分析’又可以‘解决’的。比如‘学贵谦虚’这样的问题,就是只可以‘分析’,无所谓‘解决’的。如果硬要说什么‘解决’的话,那么‘分析’的本身便是‘解决’。就是说,只要‘分析’清楚了为什么学习贵在谦虚,那么作为‘解决问题’的‘怎么样谦虚’的问题,即谦虚的表现形式的问题,也就必然说到了,因为撇开谦虚的表现形式,为什么学贵谦虚的问题无法分析清楚。”[9](234)“学贵谦虚”属于认识性命题,由此可见,中心论点属于认识性命题的议论文是无法也无须构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的。而以行为性命题(如“反对教条主义”)为中心论点的议论文,则又是既可能构建出“分析问题”的结构部分(分析“为什么要反对教条主义”),又可以构建出“解决问题”的结构部分(解决“如何反对教条主义”)。但由此而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规律推广为一切议论文的结构规律,显然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反映的是文章各部分的事理关系,作为结构也只能是事理结构。事理结构是内在的由文章内容的事理关系决定的,选定了一定的内容就意味着选定了一定的事理结构,因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述议论文的结构,除了有利于阅读议论文时对各部分事理关系的把握外,对写作议论文并不具备有利于结构选择的意义。

学术界和语文教育界对常用文体的结构已经有较深入的研究。吴应天的《文章结构学》将记叙文除倒叙外的本事部分的结构分为“总叙──分叙──结尾”“分叙”几种类型;将说明文的结构分成“总说──分说──总结”“总说──分说”、“分说──总结”“分说”几种类型;将议论文的结构分成“总论──分论──总论

”“总论──分论”“分论──总论”“分论”几种类型。[10]应该说,这种从总分关系着眼寻找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结构规律的方法大体是可取的。不过其明显的缺点是:只注意到文章主体的“首”“中”“尾”三部分,而未考虑到在文章主体之外,有时还存在类似于“楔子”的端絮和类似于“尾声”的余絮部分,它们既超出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本身,又与对所记、所说、所议事物的记叙、说明、议论[:请记住我站域名/]有一定联系。我曾把议论文的端絮部分叫“引论”(区别于“总论”),把议论文的余絮部分叫“余论”。这样,根据“引论”“总论”“分论”“结论”“余论”的隐现,议论文的结构变化就有14种之多。[9](247)说明文、记叙文的结构变化有哪些,也是不难搞清楚的。(三)文学作品的“叙事”知识应该丰富和拓深。此前的课本知识中也有一点“叙事”知识,但过于肤浅,仅停留在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和叙述次序(顺叙、倒叙、插叙)等极为表面的层次,体现文学作品的艺术匠心的叙事技巧难以描述,也难以发掘。20世纪80~90年代,西方关于“叙事学”的研究成果传到国内,使我们认识到叙事技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中学课本中当然不可能全面吸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在较为浅近的适合中学生理解的层面上吸纳其中的某些成果,还是可以的。例如,我们可以吸纳一点简单的“叙事视角”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懂得,无论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叙述,都还存在“内视角”和“外视角”的选择问题。“内视角”的叙述即叙述者从处于事件之中的角度进行叙述,“外视角”的叙述则是从处于事件之外的角度叙述;第一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主人公讲他自己的故事”(如鲁迅的《伤逝》),第一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旁观者讲主人公的故事”(如鲁迅的《孔乙己》),第二人称“内视角”的叙述即为“全知”的作者的叙述(如鲁迅的《阿Q正传》),第二人称“外视角”的叙述即为“作者从外部讲故事”式的叙述(如鲁迅的《药》)。[11]可见,吸纳了“叙事学”的有关知识,对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叙事技巧的分析便可以清晰得多,这对学生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高中语文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中鼓励学生尝试文学创作)显然都很有益处,甚至可惠及普通记叙文的读写。

以上所谈三个方面,只是既重要而又被过去的课本所疏忽,因而是今后的课本知识建构时应当特别关注的几个主要知识板块,它们相互关联构成从语言运用的技能技巧到结构篇章的技能技巧再到选择叙述策略的技能技巧的较全面的知识覆盖网络,对于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智慧技能,尤其是书面的篇章的读写的智慧技能和策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然,课本在吸纳这些知识时必须经过为适应学生深浅度的“研发”即再创造性的精加工过程,以便以深入浅出逐渐渗浸的恰当方式在课本体系中进行表达。

除了这三个方面的知识外,一些文体常识(包括文学文体常识)在编进课本时还应重新审视,并进行一些细化的分类性的特征描述,以便更贴近文体实际。过去的课本在这方面喜欢作笼统的大而化之的概括,也就难免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比如一说记叙文,便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大要素,其实写景的记叙文就可以没有事件甚至没有人物;一说到议论文便是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其实有许多议论文没有论证,有的虽有论证却没有论据(如墨子的《兼爱》,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一说到小说便是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其实有许多小说谈不上有什么情节(如鲁迅的《伤逝》,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一说到散文便是“形散而神不散”,其实也有散文神不散形也不散(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如果我们按有无人物和事件、有无论证和论据、有无情节、是否形散等特征对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进一步细化分类,则对提升学生相应文体的读写能力显然很有意义。当然这只是一种分类方法,完全还可以有其他的分类方法。此外,关于文字、词汇、修辞知识和一些文学史常识,过去的课本处理得比较好,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1]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8):9—15.

[2]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9.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8-359.

[5]韩雪屏.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J].语文建设,2002,(5):11-18.

[6]皮连生.智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7]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06-207.

[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46.

[9]方武.议论文体新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234,247.

[10]吴应天.文章结构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1]杰拉尔·奈日特.叙述话语研究[A].张寅德.叙述学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41.

上一篇:大学生体育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规划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