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手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2 02:53:09

机械手实训总结

机械手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机械加工技术;课堂教学;新方法

由于本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沿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探索适合本课程的教学新法尤为重要。

一、技能实训课堂内容模块化

为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技术能手,我们将训练划分为单件技能模块和综合技能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习和训练。(1)单件单项技能训练模块实训内容是一系列教学模块,模块零件的形状、尺寸、精度逐步变化,形状由简单到复杂,精度由低到高发生变化。一个毛坯,通过形状、尺寸、精度变化,能多次加工,要求达到的技能标准逐步提高。单件技能训练要反复操作,达到动作规范、准确、迅速。(2)综合技能训练模块机械零件装配组合起来才有实用性,机械加工技能也不是孤立的。综合训练包括识图、工艺、加工、装配、检验等方面,通过综合训练提升学生全面的技能。综合技能要达到技术全面,统筹兼顾的要求。

二、课堂组织理论―实践一体化

以前,我们在教室讲授加工理论,在车间进行技能实践,两种课型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开进行,一部分教师讲理论,另一部分教师指导实训,理论和实践不同步,甚至严重脱节。理论课上讲的内容实训当中也许用不到,理论得不到验证,理解不够深刻。实训要用到的理论知识,理论课上没讲到,实训进度上不去。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现在,车间专门开辟出一块理论学习区,在学习区内摆设课桌和讲台,把理论课搬到车间去讲,车间就是教室,边讲理论边实践,理论和实践结合得紧密了。一方面,学生可以及时印证理论、检验自己的设计思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操作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查找解决原理和办法,并将其记录下来。

三、过程管理精细化

我们在技能教学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把技能教学过程细化为:安全教育、示范观摩、动手操练、交流反思、创新提升等方面。1安全教育不松懈。我们对安全教育不厌其烦,常抓不懈,在训练前、训练中、训练后坚持安全教育。在正式操作前要求学生熟记文明实习的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培养职业习惯的重要意义,牢固竖立安全意识。操作时要求学生正确放置工件、材料与工量具,清扫设备,保持车间整洁,保护人身和设备安全,不违章操作,将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完成训练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2实操管理精细化。我们根据学生情况制定方案,精心设计技能训练全过程。技能实操的过程分为理论准备、任务分析、示范操作、巡回辅导、小组讨论、个人总结等环节。首先学习加工理论,然后进行示范讲解。边示范,边讲解操作中的难点和关键点。每一模块训练,都从模仿指导教师示范开始,有章可循。例如,在数控技能训练之初,我们给学生整理了对刀、编程、仿真模拟、零件加工过程的每一步动作,要求操作严格遵循指导流程,学生入门很快,提高了上机操作训练效率。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后,教师巡视观察操作情况,注意每位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和正确,及时纠正不规范动作。如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出现类似的错误,就集中讲解,必要时重新示范操作要领,训练结束后在教案上作出标识,防止类似情况重现。教师每天都批改工件作品,评价总结实习成果。分析不合格工件产生原因,告诉学生解决办法,保证他们切实掌握技能。对于大多数学生均出现的典型问题,则重点讲解,分析工艺、操作不当之处,使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从而达到全员培养技术能手的目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要求学生平时训练三勤:勤做笔记,勤想工艺,勤总结。比如数控机床操作,人多机床少,每个人训练时间有限,不可能进行反复演练,必须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掌握技能。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多记笔记,多总结。在自己操作前,写好步骤,操作时对比检验当初思路是否正确,操作结束作出记录。在教师示范、别人进行操作时,也可记下别人的加工步骤与工时,比如加工余量分配、工序、工步。每次训练结束后,及时回顾整理记录内容,总结得失。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后提高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操作,去寻求解决某个问题的操作方法。3基本技能莫轻视。目前,机械专业学生有种误识,重视数控加工技能学习,轻视普车与钳工技能。实际上,最基本的传统技能训练课题,比如刀具刃磨,使用中心架、跟刀架加工细长轴,利用划线盘、四爪卡盘、花盘找正工件,调整挂轮法维修车床铭牌上查不到的进口设备螺纹,加工阶台轴、内锥孔等绝对重要。我们给学生讲明道理,丰富的普车经验是制定工艺路线的基础,忽视基本技能是错误的,要重视基本技能训练。4以赛促练快争先。对手有多高,境界就有多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成立了竞赛团队,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活动,比理论运用,比动手操作能力,让优秀的学生凸现出来,激励全体学生一起搞好学习。

机械手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机械基础实训 机械基础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H-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我国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同时在危机中也存在着发展的机遇。想要满足时展的需求,就必须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注重对人才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实践出真知”这句话就可以十分生动形象的表明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想要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笔者认为机械基础的教学光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可以从实训教学上入手,将实训教学当成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目前这一理念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因为许多职校都已经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均在对自身进行变革。从以往的“师本”教育转变为当前的“生本”教育。通过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对机械基础教学课堂改革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1当前情况下我国机械基础实训教学状况

(1)机械基础属于工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但在绝大多数中职学校中,这门课的教学都是以理论为主,较少进行实训教学,而事实上我们更需要通过机械基础实训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2)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实训教学缺少明确的指导书。有的即使有校本教材的指导书,但对于机械基础实训教学中使用的实训方法以及教材,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对其进行填充。目前时展进程较快,没有在实训中适时添加最新知识,导致实训的时效性、综合性有所下降,不利于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的校本教材的实训指导书是以高校机械基础实训教材为参考,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际,激发不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积极性。

(3)不论时代如何发展,课堂都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实训只能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因为学生自身特性不同,所以课堂成绩并不一定可以代表学生自身实训水平,挫伤了学生对于实训的积极性,从侧面加深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这一错误理论的滋长。目前我国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实训教学,有部分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放开身心进行实训的环境,甚至部分学校因为资金的原因,不能给学生配备一整套相应实训设备,更谈不上创新。

2机械基础实训教学改革方式

(1)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实训教学应该与高等院校的机械基础实训教学有所区别。在高等院校中机械基础实训很多是为了测定一些参数获得可靠的设计数据,如齿轮参数的测定、弯曲正应力的测定等,高等院校的实训是以研究为目的,而我们中职学校学生对研究数据的获得并不感兴趣,中职学校机械基础实训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可将机械基础实训和机器拆装实训结合,比如将原本的柴油机的拆装实训与机械基础的实训教学结合,学生不但能学会拆装柴油机而且能了解柴油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同时能够要求学生绘制机构运动简图和工作原理图,了解机器的冷却系统;又比如将减速器的拆装实训与机械基础的实训教学结合,要求学生在拆装减速器的同时了解减速器的结构和各附件的作用,掌握渐开线标准直齿轮参数的测定;再比如将轴系组合箱拆装与机械基础的实训教学结合,让学生在拆装轴系组合箱的同时能绘制一根典型的轴,认识机器的传动系统、齿轮、蜗杆、带传动等,认识机器的常用零件如螺栓、键、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2)到工厂参观,实行现场教学。走进工厂,条件不允许的话可以走进学校的车间进行现场教学的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比如,讲齿轮传动,我就把学生带到学校普车车间,让学生观察普通车床中带传动、齿轮传动的情况,抽象的知识立刻变得具体,更利用学生掌握。

(3)实训中心需要建立以学生自身为中心,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第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统一控制实训的难度,让实训从间至繁,从单一走向综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实训中实训室要具备现代化的手段,并且进行多媒体试验教学,通过虚实互动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相关实训。

(4)实训中心需要建立比较严格的试验评价体系。比如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学生实训评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以周为单位进行评价,也可以一个任务或项目完成时评价,评价的次数多就计算平均分即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并且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旧式应试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已经逐渐被人们发现、认识。当前社会各职校必须转变自身观念,从提升学生创造能力以及自主动手能力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培养。笔者通过总结自身多年教育经验,对机械基础实训教学具体方式进行了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提升我国中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木清.学科专业综合实训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训室研究与探索,2013,(1):110-112.

[2] 张列林等.机械基础综合实训的改革探索[J].铁路教育研究,2011,(3): 64-65.

[3] 赖天华,肖晓华.加大实训室开放力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J].实训室研究与探索,2013,(5):134-136.

机械手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 工作过程 产业依托 订单模式

《机械制造基础》是一门研究常用工程材料、毛坯成型和机械加工工艺与装备、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等内容的综合性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与专业多门相关学科(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知识结构交叉,联系密切。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现代制造方法和工艺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工科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工程实践训练,也是大学阶段唯一的一次较系统的工程训练。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复合型、实用型的工程技术人材具有其它课程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而积极探索和建立新课程教学体系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

1. 目前《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实习、实训与理论教学的整合。另外,长期以来,学生的课程实习、实验一直存在着诸如实习(实验)设备单一落后、内容僵化陈旧、学生难以真正融入实践的问题,严重限制了该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机械的依赖于固定的百分

比——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各按一定比例计入总评。但这样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过于片面,对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期间的表现不能客观、灵活、全面的给出科学的评价。建立全面、有效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特色教材的开发与编制。目前教学中所采用的教材,往往格式化、套路化,

不能适应当今对专业型、技术型、特色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立足本地产业特色进行产业特色教材的开发与编制,将为特色、优势人才的培养打下基础。

2. 课程建设方案设计

针对高职高专工科《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需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了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一系列新思路,并应用于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 建立系统性实践教学及评价体系,强化实践与理论的联系及融合

根据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整合,尤其注重课堂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的整合,按照工作过程,将实习、实训化整为零,溶入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以项目任务为驱动的模块化、层次化、综合化的课程模式,优化《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结构。结合我院及周边机械产业实际情况,建立课程实践教学体系:金工实习,项目实验,校外实习实训。

经过组织课程组教师与实验实训指导人员共同研究、探讨,调整金工实习在教学计划中的安排,将其定位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先期实践课程。金工实习共四周,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进行,在教学进程中,处于《机械制造基础》理论教学开始之前,为学生对后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前期感性认识,让学生初步建立“机械制造”的基本概念;第二阶段安排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进行,与《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过程并行,让学生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参与实践,为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实践保障。

重新定位金工实习课程的教育目标,以“学习工程知识,增加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为方针。由金工实习基地担负金工实践环节的提高性实验与新技术、新工艺的实验,由实验指导人员针对学生在实习现场的具体表现完成对学生现场实习任务布置、实习过程指导、实习表现的总结和实习效果评价等工作。

依托本院周边支柱产业, 采用厂家实际产品为金工实习任务对象,引导学生进入“真实职业情景”,增强实训实效性的同时,变消耗性实训为效益性实训,真正实现工学结合。

同时,针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各实验项目在各阶段教学中的作用,合理安排各实验项目开展时间。做到理论课内容与相应实验项目的紧密对应和结合;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看实验、记结果”,转变“做实验、重分析”,为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项目设计、实验程序准备、实验过程进行、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效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从而“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充分与周边支柱产业企业实现对接,扩充和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发挥“订单式培养”的优势,定期让学生走进对接企业生产一线,由企业导师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进行现场指导和教学,并对其在指定情境任务中的具体表现给予评价。

2.2 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方式的开发与改革

针对当前对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重视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把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及其评价纳入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明确及份额。通过“阶段项目考核期中考核阶段项目考核期终考核”的方式,开展理论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实验项目单项评价+实验课程综合评价”的方式开展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将上述评价结果与学生平时考勤、作业评价结果、企业导师情境任务效果评价相结合,通过量化综合评价过程,完成教学质量的基本考核。

2.3 产业特色教材体系开发与建设

组织课程组成员、周边支柱产业企业专家,结合当前对高职高专《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拟定教材结构框架,并结合本地企业实训基地产品特点,配合“订单式培养模式”的要求,完成教材内容的更新和整合,完成产业特色教材的优化和完善,从而充分发挥本地资源在实训教学中的作用,将“情境、任务教学”落到实处。这样,既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了知识视野,又加强了学生对高新技术的认识以及创新意识。总之,加强教材的实用型,减少繁复的理论,增加规律性知识的总结和提炼,使教材成为“实用型的技术手册”。

3. 结束语:一门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知识的生硬重组,而是对教育理念的重建和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人才本身能力和素质结构的重塑和完善。这些不是表面功夫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仅仅一门课程的改革能够实现的。只有学校、院系、企业多方位、多层次的协调和合作,从整个课程体系着手。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学中多方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方法才能实现,但改革的成果必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具备共相应的工程实际按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英波. 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J].机电技术,2006,(1).

【2】付洪.对高校理科理工科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3).

【3】 顾兰智.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机电技术,2010,(3).

机械手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农机培训;适应;提高

我国农业机械化学校是从旧中国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几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经过几代农机培训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培训了大量的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为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经过良好培训的2000多万农村农机人员,掌握了使用与维修农业机械的本领,这支大军分散于全国各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又分别培训出大批农业机械驾驶操作能手。1994年全县只有农用拖拉机11、8万。kw,联合收割机48台,到1998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8、2万kw,大中小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44.1台。农机校则为此输送了充足的驾驶操作技术人员,解除了农业机械化推广与使用的后顾之忧,为全国农机事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农机市场的蓬勃发展给农机校的发展建设创造良好的机遇。

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机教育培训是推动农机服务产业化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快农机教育培训的步伐,是当前农机教育培训发展的焦点问题。作为农机教育培训部门,要坚持为大农业服务的观念,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适应市场变化,以变应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师资素质,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培养更多、更好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从目前的农机市场行情来看,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农机工业已经走过了自己的“而立之年”,并且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的变革。有人认为,我国的农机工业已经开始走上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归发达国家在实现农机化时,农机工业也曾得到快速发展,在实现农业机械化以后,农机工业大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根据1979-2000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分析预测:今后几年,农机市场将继续下滑,最好的情况是达到持平或微量增长,总的发展趋势是在波动中下滑,即农机工业伴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市场的不断调整,将存在一个较长的调整期。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现阶段农机市场上产品繁多、货源充足,农民购机热情空前高涨。然而;据专家分析,我国农机产品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村市场的需求。当前的主要障碍不是农机产品的数量,而是技术。

众所周知,大多数农机校在新形势下的状况都是举步维艰。这主要是因为,各地农机校的教学装备几乎都是在同一时期配备的,那些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解剖车、模型教具、电化教学设备大多数都被弃之仓库,只有少数教练车还在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但培训的人数却已廖廖无几。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是由于农机市场急速下滑,培训对象大量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原有教具已不再适用。这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无疑极大削弱了它的市场竞争力。

我认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首先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跟上市场的变化形势。在这种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形势面前,如果仍然固守已失去生命力的呆板的办学方式,仍然束缚在狭窄的培养目标上,农机校步履维艰的状况就无法得到应有的改观,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也就缺乏坚实的基础,进而影响甚至延缓农村经济的振兴。因此,只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户需求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开拓,勇于进取,才能充分发挥农机校的作用,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

其次是要紧紧围绕市场,广开门路,广辟生源,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农机培训人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不断学习掌握各种农业机械的构造与性能,以适应众多培训对象的需求。再采取自己办学、联合办学、协作办学等办学方法,采用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等多种培训形式,千方百计地满足不同培训对象的不同要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机械手实训总结篇5

“*”后期,我市农业机械化得到较快发展,装备总量快速提升;作业面积大幅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助农增收效果明显。但是,当前制约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因素仍然较多,农机市场化与社会化服务体制不够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发展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我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耕作机械化的道路。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和标志,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必须把它摆在重要的位置。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为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快的发展要求。

当前,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期间,加快发展我市农业机械化的任务十分繁重。要大力提高农机装备总量和质量,扩大农机作业面积和范围,努力提升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在选择和制造更多用途的适农机械、提高售后服务和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现实性,明确工作职责,以实际行动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跨越式发展。

加快发展我市农业机械化,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总体要求,以加强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推广为基础,以加强农机技术创新、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为保障,以完善农机发展的机制体制为重点,以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带动,增加农机装备总量,提高农机发展质量,拓宽发展领域,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使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我市农业机械化水平上档升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切实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

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田间作业耕、种、收三大基本环节机械化水平,扎实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一)加强农机推广和研发,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总量和质量。农机推广工作,是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各地要坚持狠抓农机推广不动摇,加强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调整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总量。争取到201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000万千瓦以上,耕种收机械装备总量达到40万台(套)以上。同时,要继续加强农机研发工作,开发一批适合丘陵山区特点的适农机械,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农机生产企业和产品,做大做强农机工业,为提高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要加强对农机产品的技术鉴定、质量监督和安全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二)完善农机发展机制,提高综合作业水平。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是减轻农民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农机发展机制,以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开展机收跨区作业,有效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努力改变我市农业生产“三弯腰”状况。争取到2010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18%以上,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达到30%以上,超过西部地区平均水平。

一是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专业户,努力提高耕作机械化水平。以农机专业户为基础、以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支撑,是提高我市机耕作业水平的重要途径。各地要结合实际,以增加作业面积和收入为目标,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一批有服务带动能力、有较高经营收入的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加强农机推广,努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进程,做到推广一批,培训一批,发展壮大一批,不断壮大农机作业服务的基础力量。

二是大力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努力提高播栽机械化水平。大力推广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是改变我市水稻种植长期依靠手工劳动、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重要手段。为扎实稳妥推广该项农业新技术,市政府把2006年定为我市“水稻机械插秧技术推广年”,以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步伐。“*”期间,全市将建设10个农业机械化综合示范县,通过现代工业设备、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集约化使用,打造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强县,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各地要结合实际,按照兼顾不同区域、重点支持种粮大户的基本思路,制订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加强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提高机械化水平。

三是大力开展跨区作业,努力提高机收水平。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跨区机收作业的组织领导,增强农机作业社会力量,提高农机使用效益。通过提供优良的组织服务、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积极引进外地作业组织到我市开展机收作业,积极组织本地农机手到市外实施跨区作业,不断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同时,要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立农机作业“绿色通道”,对参加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免收道路通行费,打造良好的农机作业市场。

(三)加强技术培训和维修服务,建设高水平的农机服务专业队伍。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经营和使用农业机械的人数迅速增加,加强技术培训、做好维修服务特别重要。各地要以技能培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推广技术培训、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培养一批作业能手、维修熟手、中介高手,培育一批新型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经营服务和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对农村青年和农机手的培训,提高操作技能和经营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按照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以方便群众为原则,不断探索新的农机维修服务模式,加快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建设,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机维修保障体系。

(四)加强提灌设施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粮食主产区能排能灌。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坚持抓大放小,突出效益,坚持服务主题,突出重点,坚持集中投入,突出效果的原则,对水源条件较好,相对集中成片,能形成灌区的大中型提灌工程,纳入市级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建设计划,增加投入,加大对农村机电提灌设施的技术改造,实现粮食主产区能排能灌,稳定粮食产量。

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进一步强化职能,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增加投入,全力推进我市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推进农业机械化事业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我市农业机械化任务艰巨。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要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加强对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领导,切实保障农机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加大对农田的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对排灌设施和机耕道路的建设与改造,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要重视农机与农技(艺)的有机结合,共同做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要建立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相适应的农机管理队伍,确保农业机械化工作组织健全、领导有力、职责明确、责任落实;要进一步落实农机推广、管理和安全监理职能,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保障体系;要进一步建立农业机械化工作任期目标责任制,推行农业机械化工作目标管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强化扶持政策,增加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和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要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逐步建立起长效的政策扶持机制,保持连续稳定的购机补贴政策,不断增加补贴资金总量,适度扩大补贴机具范围,积极鼓励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实施农用燃油补贴政策,降低农机作业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各地要根据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农机科研、推广、培训、监管和农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机械手实训总结篇6

一、主要工作

(一)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稳步推进

20__年全省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实现了新突破。水稻机插技术推广作为我省重点推广的农机技术,我省精心组织、全面实施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20__年水稻全省机插面积达120万余亩,比上年增长85%,超额完成全省水稻机插任务,并初步形成具有江西特色的双季杂交稻水稻育插秧体系。

全省每个县(市、区)均开展了水稻生产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在机械化重点示范县的带动下,插秧机数量和面积快速增长,今年全省新增插秧机710台,插秧机保有量达2110台。按照农机化司的要求,我省认真组织南昌县、泰和县等7个部级机插示范项目县共建立了52个机插示范点,示范县共投入资金380万元、插秧机282台。示范点均超额完成了机插示范推广面积,合计实现新增水稻机插面积74560亩,超项目计划要求的432%。示范区20__年共举办了插秧机操作机手和育秧技术培训班39期,培训人员3232人次,组织机插、育秧现场会55次,印发宣传资料及技术资料近2万份,各级媒体宣传68次。示范点全省累计举办机插培训班75期,培训技术骨干4500人次,召开示范现场会105场,印发宣传资料3万多份。所做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机插工作快速发展。

(二)油菜、花生等生产机械化新技术得到发展

我省紧紧围绕“兴机富民”工程,坚持把农业机械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途径,在大力推广水稻育插秧技术基础上,在20__年制定了江西农机主推的十大农机技术,积极推动油菜、花生、茶叶等作物的生产机械化技术,全省开展各级别农机新技术推广示范演示会200多次。

一是为促进油菜生产的发展,完善了省级油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强油菜的免耕开沟直播技术的推广,九江市推广油菜收割机割台、油菜开沟机等油菜生产机具800多台套。油菜免耕直播机械化生产面积已经超过40万亩,新余推广油菜开沟机械化面积预计15万亩,农民接受油菜机械生产技术,使油菜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是全省花生主产县区加大了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每个主产县至少抓了一个示范点,坚持以点带面,重点抓好花生收获、采摘、脱壳等机械化生产技术试验示范推广,使花生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对比机播覆膜、不覆膜与手工播种的花生,亩产分别为685.7斤、623.4斤、472.7斤,使农户进一步看到了机械化生产的优势,提高了他们发展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仅樟树市花生种植面积就达到14万亩,纯收入预计达到1.25亿元。

(三)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果明显

我省果业在规模、产量、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的发展过程中,农机部门实施了“农机上山”果业机械化工程。通过几年来的科学引导,目前,我省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成果明显,在今年秋收冬种全省果业机械演示会上亮点纷呈。

一是中型拖拉机逐步进入果业生产领域,使得果业中耕、开沟施肥、扩穴改土等果业生产劳动强度大的生产环节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目前已形成中拖、手拖、果业耕整机在不同坡地、不同果业面积的大、中、小机械化果园管理的作业格局。

二是节水灌溉越来越受到农民欢迎。从推广节水微喷开始,到目前滴灌、渗灌、药肥水共施系统等一大批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机具、新设施落户我省果业,在节能环保、节本增效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药肥集成喷施系统。通过二年的实践,大力推广药肥集成喷施系统。以大功率机泵为功力,取代小动力药泵,通过管路按果树定株实施药肥喷施。解决了打药劳动强度大,农村劳力紧张的矛盾。

四是分级包装设施越来越受欢迎。目前,我省赣南脐橙出口生产基地全部都配上了果品分级清洗设施,销售外省的脐橙全部都通过了分级分类包装销售。电子机械化分选设备取代了传统的滚筒式、模板式分级机械。

(四)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取得新突破

我省建设了一批地方特色如茶叶、马铃薯、榨菜、蜜桔、牧草等生产机械化技术示范基地,浮梁县财政拿出25万元专门用于名优茶加工机械的补贴,补贴率达30%,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得到了社会的好评。

(五)农机购置补贴成效显著、新机具新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快

20__年度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已基本结束,共投入补贴金2.15亿元,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有效的引导农民购买选的农机装备,新农机新技术、高效农机具得到较好的发展,农机装备结构得到调整。全年补贴类机具达5.95万台,其中,半喂合收割机、高速插秧机、大中型拖拉机6800多台,改变了以小型农机具为主的局面。轻型喷灌机具、高效机动喷雾器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机具通过补贴得到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进一步推广农机新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六)加强农机新技术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从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全省各农机化技术学校按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充分运用师资、设备设施优势,积极开展新农机新技术培训。全省举办农机科技培训班116期,培训农民7625人次,结合科技抗冰救灾,开展农机科技下乡活动16次,发放技术资料3万多份。

(七)借助各种媒体宣传农机技术,促进农机推广工作

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对农机春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农机购置补贴、农机大户进行了重点报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还组织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对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服务作业队、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效果进行了调研,摸清情况,了解实情,分析问题,把握趋势。今年在《中国农机化导报》、《中国农机化信息网》《江西农机化信息网》、《江西农业》等各种媒体上发表我省农机推广技术信息200次,撰写调研报告和新技术可推广可行性报告13篇,有力地推进农机推广工作。

(八)部省级农机重大推广项目进展顺利,为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南昌县优质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南昌、新干、高安等三县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在湖口县实施的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成效显著;省级农业新技术示范与推广重大项目即《水稻机械化育插秧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赣州市果园节水灌溉机械化技术推广》等已完成;《水稻区域生产机械化技术基地建设》已完成有关试验、示范工作,各个项目的研究示范都总结出了一套适合我省农机化发展的新技术,为今后更好推广农机新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农机与农艺结合,实现水稻机插秧技术的集成与创新

水稻机插秧成败的关键是农民能培育出适合插秧机机插的秧苗,各级农机推广部门紧密与农业技术部门相结合,成立联合攻关小组,对水稻机插育秧、栽插及大田管理等配套农艺技术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深化试验研究,推进了农机农艺技术配套组装集成,实现了水稻的群体质量栽培与机械化高产栽培的有效结合,有力保证水稻机插的快速发展。

(二)坚持行政推动与引导市场相结合,狠抓示范项目落实

各级农机部门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是近年来农机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农机管理部门专门成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并且把水稻机插秧技术示范推广列入农机化工作年度工作主要目标进行考核。全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明确任务,落实政策,强化措施,推动水稻机插育秧推广工作不断跃上新的台阶。

同时,还抓住有利契机,坚持在落实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中,对重点推广的农机技术需要的机具进行倾斜,如利用中央、省、市财政对农民购买插秧机及培训工作实行了稳定的补贴政策,其中手扶式插秧机补贴总比例达到70%以上。通过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好农机购置补贴工作,加大了农机推广力度。

(三)坚持典型示范与整体推进结合,积极营造农机技术推广良好氛围

在机插秧技术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过程中,我省坚持示范先行、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方法。在试验示范阶段,重点抓种田大户、农机大户,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机插秧技术的优势,同时,通过层层召开育秧现场会、机插现场会、大田管理现场会和机插水稻长势现场会,并借助广播电台、电视、网络、报刊杂志、集市、印发小册子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基层广大干群的感性认识和认知度,努力扩大社会影响,并为大范围的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

(四)坚持机具推广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健全农机技术推广保障体系

技术能否到位是农机技术推广能否成功的关键。在抓好插秧机推广的同时,特别是在试验示范初期,以市县水稻生产机械化项目负责人、农机、农艺技术骨干为对象,派员到生产厂家或邀请厂家技术人员来当地开展师资培训,逐渐建立了一支既懂农机又熟悉农艺的技术推广骨干队伍。免费组织举办培训班100多期,培训600余人次;结合送科技下乡活动,免费派送“江西省水稻机械化育秧及大田管理技术模式挂图”等有关水稻机插育秧及高产栽培技术、农机维修使用方面的教材和VCD教学光盘、《水稻机插秧实用技术》等科普教材5000余份。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机化技术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农机新技术推广速度相对较慢

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民购机热情高涨,农机技术推广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是相对于农民日益增长的对新技术需求,农机推广经费相对较少,导致我省农民接受新技术和使用新技术较慢,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还存在农机装备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和老化严重问题一时还难以解决,优化调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要求。

(二)农机化整体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我省农机化水平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农机科技投入不足,农机新产品短缺,基础设施薄弱;机械插秧等关键环节推广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思想障碍、资金障碍和技术障碍尚未根本解决。

(三)农机推广工作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

随着农村惠农政策力度加大,资金逐年增多,由于我省地区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适合山区的机具的种类少,山区农民购买能力低,并且山区丘陵没有机耕道等因素,造成地区之间农机化发展速度不一致、不平衡,特别是推广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宣传、推广、培训、演示工作难以开展,区域之间发展更为不平衡。

机械手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 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343-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农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田作业开始逐步向机械化靠拢,这就要求更多人从事农机工作,如何做好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工作,让农业机械发挥作用,是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1 雷波县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现状

雷波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与川滇交接,管辖49 个乡镇、278个村,总人口2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截至2012年11月,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2.6万kW,其中:有大中型拖拉机311台、微型耕整机1 323台、机动脱粒机895台、提排灌机械1 638台、微水电90台、水能机18台、青饲料机械8 364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8 063台。有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654个、农机维修企业27个、农机经营企业27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万余人。现有农机培训机构1个,编制4人,在岗2人,兼职教员9人。

雷波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培训农机操作人员,90年代后期开始扩大到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扶贫工程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务人员进城打工,该县农务人员的逐步减少更加要求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针对农机培训做出结构改革,但是新生的机构以及教师队伍仍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截至目前,雷波县只有1处农机培训机构,编制人员尚不足10人。培训机构对新设备、新机器的补充不及时,陈旧的教学设备无法契合新时期教学的要求[1-2]。

2.2 培训教材内容滞后

现在的农业基础培训结构的教材大多是讲述老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操作、使用、维修方法,然而机械工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的周期愈来愈短,老教材不适应新机器的培训要求。

2.3 培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一是教师队伍人员过少,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二是教师对新机器的知识不能及时补充和掌握,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经验。三是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作为合适的农机培训人员。

3 对策

3.1 加大农机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支持

根据雷波县现在的农机培训现状,依靠其自身的发展壮大相当困难,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发展。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为农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3-4]。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农机培训

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扩充教师队伍人员数量,选拔具有专业对口的高学历、高专业水平人员组建教师队伍。教师要及时掌握新机器的操作知识,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无实践不教学”的原则。农业部门要组织农业教师定期参加专业技术交流和培训,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农机培训教师团队。

3.3 建设多元化的农机培训体系

农机培训要系统化、多元化、规范化,拓宽农机培训业务范围,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针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具体领域实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比如针对联合收割机从业人员,要从机器的特性、操作、保养、结构、维修、使用方法等一整个体系来完善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注重对农机操作人员田间实际作业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4 调动农民学习农业机械操作知识的热情

农机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农机培训往往容易忽略对农民参与热情的调动。现在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不足,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农田作业方式。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接受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操作方式并调动其学习机械操作知识的积极性,是农机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送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农机培训业务、农机新技术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了解最新农业机械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培训工作,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激发其学习农机的兴趣。

3.5 创新培训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农业培训

创新农机培训机构的办学思路,改变方法,采取将单一的校内教学与田间作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农业培训机构学员在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教学,并提倡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机企业联合办学,做到多宣传、多普及、组织教学人员多下乡与农民多沟通交流。教学方式采用随问随答、教学过程书面资料化、注重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农民多方位地传授农机技术,普及农业机械操作知识。

3.6 坚定为农服务思想,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思想认识

广大务农人员的收入普遍偏低,现今的农户都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既渴望学习新的机械知识,又不愿意花费用进行农机培训。因此,农机培训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以社会效益作为高层次的指导思想,积极把农机培训工作纳入到国家“劳务扶贫培训”、“阳光工程”等惠民培训中去。多为农民着想,以社会进步为大局,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思想认识。

4 结语

农机培训事业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浩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农机系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发展中不断更新观点,灵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拓宽办学思路,把农机培训机构建设成农民转岗转业的培训基地、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吴宗国.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0(7):146,148.

[2] 祁兴国.谈新时期农机监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农机,2007(2):64-65.

[3] 黄荣亿.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6(6):35-36.

机械手实训总结篇8

摘要:机械测绘技能训练目前在机械专业中多已开展了,但应用的场合常仅仅作为机械制图课程的一个补充单元进行,通常在一二周时间就完成了机械测绘的训练。作为一种实用型的技能这种作用是远远不足展现它的价值的。本文通过对理实一体教学的思考与理解,阐述并分析了机械测绘在理实一体教学中的内容与作用,希望利用机械测绘为提高有效性教学提供一种思路及一定的启迪。

关键词:机械测绘 理实一体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 (B)-0000-00

机械测绘技能的训练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能力训练在许多的专科院校中多已开展了,但基本都是作为机械制图的一个补充训练模块在进行。在应用中也确实提高了学生的读图、制图的能力。通过对机械零部件测与绘的动手训练,从抽象的概念与图形认识转变为对实物的直观形象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但从作为一名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转型过来的机械专业课教师来说,总觉得机械测绘如果仅仅是制图附属的一门课程或是一门技能训练模块,那太“屈材”了。从机械测绘的过程中其实可以学习、训练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特别是对一些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来说,可以从实物的观察与直接动手的接触中加深认识,通过对机械零部件的接触中更易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知识的应用从而有助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机械测绘该如何定义或延伸它的作用与应用呢?本人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理实一体教学的知识培训,感到专业基础课程理实一体教学的缺失。觉得机械测绘完全可作为理实一体教学中的一个独立单元,与其它相关课程结合来进行理实教学。特别是机械专业的学生,除了平时的机械测绘单元与相关课程结合教学外,在毕业设计前如能有针对性地开设本单元的系统学习与训练,那对他能力的提高与后续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对理实一体教学的理解

对理实一体教学的理解,通常认为:理即理论知识,实为实践操作,理论知识能指导实践操作,又可通过实践活动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在目前阶段的理实一体教学中,绝大多数是指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进行组合教学。如钳工、车工等课程的教学中,经常在实际的操作中穿插理论的学习,学习后又通过实践操作完成一个个模块的训练来验证理论的指导性。而基础课程中由于概念性知识较多,这样的模式就无法实现,所以理实一体应用得较少。所以,本人认为对理实一体的理解又可放开些,理可指理论的知识,实可指实际的存在,包括实际的可操作的实践性内容或指实物的存在状态。一体指一个作用过程,是一种教学方法手段。这个作用过程或教学方法手段可根据需要进行操作或演示,或者进行其他的相关性实际性应用。把书上空虚的理论与现实的实际存在通过一个有目的的作用过程来进行的学习或教学过程就是理实一体学习或教学。所以只要机械上有这个实际存在物,就可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而机械上实际存在应该有很多。特别是机械专业方面的基础课程,有实际的存在,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或作用过程来进行有效性教学,课本上没有提及,教学参考书上会有一些,但相关的资料与研究不会很多。造成学生普遍感到基础课不好学,学不好,现在许多的院校正在进行相关的课程改革,理实一体教学是一个方向。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要思考在基础课与专业课中怎样去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而应用机械测绘来作为一个理实一体的核心作用过程或教学的方法手段来进行,对提高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有效性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二、机械测绘单元的内容及作用

机械测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测,即测量,是一个操作过程,二是绘,也是一个操作的过程。理实一体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的存在都可以是一个静态的状态,通过一定的作用过程来进行教学,即在静态之中通过动态的操作演示来理解静态的知识与实际的存在。机械测绘强调动态的操作。所以可以通过一定的机械测绘来加深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理解。把机械测绘作为机械制图的补充单元来说,也体现了这些内容。书上的图形与知识是静态的,模型或实物也是静态的。通过测与绘的过程来完成两者之间的联接,这就是理实一体的学习或教学。

但仅把机械测绘作为机械制图一门课程的理实教学,这又局限了它的应用。机械测绘可作为机械基础课程项目教学中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理实一体的教学应用,凡是需要或可通过测绘的训练或操作来提高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的内容都可作为理实一体教学的项目。如测量技术课程,互换性与公差配合课程,通过测的过程可理解误差、公差、偏差、最大实体、最小实体等之类的内容,通过绘的过程可理解配合、尺寸、表面质量等相关内容。对于机械基础课程,通过对实物的观察与测绘可加深对机械零部件、机械机构、机械传动的理解与应用。如四杆机构、轴、带、链、齿轮等之类的零部件与传动都可找到相应的实际的存在物。这类知识如是纯理论的进行讲解还不如分小组进行测、绘来学习更有效一些。在专业课上,一些不是操作性的知识,只要有实际的存在,通过一定的测与绘的过程也可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车刀、钻头、机床结构分析等等。都可通过让学生与实际存在物进行联接。借助测与绘这一联接过程来提高教学效果。当然联接的方法与手段可能不仅仅只有测、绘这一种。但测与绘可以说是一种最简便的应用了。

机械上测、绘在实际的应用常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维修工作中修复零件与改造已有设备,二是仿制产品或设计新产品。所以在教学中也可把测绘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独立模块去操作。通过测、绘对零部件进行分析,鉴别它们的材质与热处理的状态,对零部件进行结构分析与工艺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零部件的缺点进行必要的改进,使结构更合理与完善。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的训练可以在毕业设计前通过校企合作进行。有条件的也可在校内进行,如进行夹具的测绘、简易机床的测绘、减速器的测绘等等。这种综合性的理实一体训练不仅加深了理论的知识,也锻炼的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机械测绘的内容现在已有许多相关的教课书,但大都讲解测绘的方法与测绘的内容。而机械测绘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以上的内容只是本人对以往工作的体会及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点浅薄之见,可能表达的并不是十分准确。唯愿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同行的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能批评与指正,为提高机械专业的有效性教学与实际应用而努力。

参考文献

《零部件测绘实训》 王子媛、贺爱东、林海雄主编――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

上一篇:视听说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离合器实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