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培训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03 06:30:06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篇1

培训需求调研与项目干系人分析不够全面,片面理解部分干系人需求;

培训项目团队组建及风险控制点处理不当,项目经理M没有全程参与;

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流程不到位,培训效果反馈滞后;

项目资源分配不恰当,一开始就引进过于系统的培训课程,投入、产出不成比例;

培训知识全部为通用化,而参加学习的中层干部由于所掌握知识不同需求很个性化;

在培训中仅重视现场反馈,忽视了培训后的二三四级评估,未实现全程跟踪反馈;

该培训项目与公司近期的人才培养计划挂钩不足。

运用企业培训阶段成熟度模型分析,A公司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培训应从解决问题向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对于新任命的这批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应根据提拔前不同的管理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不同的学习路径。而根据H总裁和这批干部的个人需求,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该批干部80%是从业务岗位提拔的专家人才,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但团队管理能力较弱。所以,首先应该对该批干部进行角色转换的培训,并辅以常用的管理工具、表单等培训。在后期再根据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安排系统的管理素养和知识培训。

A公司的该次“MTP培训项目”如果想继续下去,正确的做法是:

立即停止该培训项目,对前期的得失进行总结,然后按照项目管理的步骤,重新规划新的培训项目;

分别与H总裁、参与培训的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L公司和W教授等所有干系人进行培训需求调查。根据需求调查结果对共性需要解决的问题,规划出目前的培训计划,包括内容、时间、资源、关键节点和风险控制等。然后根据需求调查中发现的个性需求,规划出每个人的学习路径及学习项目,根据不同人员需求进行系统化管理培训;

重新组建培训项目团队,由M经理任项目经理,全程参加培训项目的调查、项目计划书的拟定、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的总结、成果转化等;

投入新的资源,根据重新规划的培训项目要求,重新组织讲师,开发新的课件,组织培训并开展一二三四级培训效果评估;

建立培训考核制度,重点将培训学习内容的转化与各位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的个人绩效挂钩,确保该培训项目的有效落实。

A公司新的培训项目能否有效实施,最重要的是必须有一个完整的项目计划书。按照项目管理的基本要素,拟定项目计划书的步骤如下:

需求调查,包括所有干系人

H总裁,需要快速提升刚刚提拔的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的职业素养、管理认知与管理技能,为公司业绩提升打下基础;

中层干部和高级总监,需要快速转换管理角色,快速掌握管理方法、技巧和工具表单,以快速提升所管理部门的业绩;长期需要管理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培训;

C总监,由于自身也是刚刚被提拔的干部,所以需要快速转换角色,快速掌握管理方法、技巧和管理工具表单;并且需要尽快组织中层干部的培训,提升中层干部的管理能力,完成H总裁下达的培训任务;

L公司,具有系统化的管理培训资料,讲师资源较丰富,可以按照公司培训需要定制开发课件,需要一定费用和相关利润。

综合各干系人的需求,分阶段实行培训

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可根据培训需求的紧急性分成两个阶段培训:第一阶段,完成提拔干部的角色转换和快速掌握基本管理技巧和工具的培训,可规划一个三天的集中培训(含训练)项目计划;第二阶段,根据不同人员的能力差异,规划一个系统的、较长期的关于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提升的一个培训计划。

重组培训项目团队,全程跟踪反馈

A公司,需要重新组建项目团队,可由M经理任项目经理,参与项目的需求调查、计划书的拟定、培训机构确认、课件及讲师的审核,负责项目的实施及全程跟踪。每期培训后M经理应及时收集并总结不少于三人的学员反馈;负责后期跟踪培训的转化效果,及时汇报C总监和H总裁,以便及时与L公司修正培训中的不足,达到培训预期。

M经理还需要根据项目风险点进行培训风险控制,重点控制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学员需求和公司期望,讲师讲授效果和后期实施转化等。

控制成本,合理规划培训周期

制定好培训计划后,应由项目经理M根据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对相关费用进行预算和控制,其中显性成本包括场地费、L公司费用、交通费、食宿费等,隐性成本包括参培人员的误工费、风险点控制失败等产生的费用。

另外,M经理也要合理规划培训的时间节点和里程碑,并制定甘特图,按照项目管理需要,严格按照甘特图计划完成,跟踪实施,降低风险。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酒店;培训;培训体系

近年来,服务经济蓬勃发展,酒店业作为近几年来最富活力的一个产业,发展异常迅速。相对于酒店业的快速发展,酒店业的人才培养却相对滞后,这已成为制约酒店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员工培训体系研究己成为困扰酒店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设计一套科学的、系统的员工培训体系对酒店来讲至关重要。

一、大河锦江饭店员工培训现状介绍

(一)大河锦江饭店现有培训制度及职能简介

大河锦江饭店是由河南报业集团投资兴建,委托上海锦江饭店管理集团管理的,集餐饮、客房、娱乐为一体的四星级商务饭店。大河锦江饭店现有的培训制度和大多数酒店很相似,它是由酒店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经理总负责,人力资源培训部负责具体实施和监督,各部门配合执行的三级培训制度。如图1所示:

图1大河锦江饭店三级培训制度示意图;资料来源:根据饭店内部资料整理而得

饭店分管人力资源的总经理助理的培训职能主要是:审批培训战略和培训计划、监督和指导培训计划的实施、审核与拨付培训经费、检查培训部工作总结;培训部的职能是负责酒店全面具体的培训事务。培训部主管向饭店总经理助理负责;饭店各部门,尤其是一线部门的经理负责本部门员工的培训工作。

(二)大河锦江饭店员工培训的具体内容、时间及人员

大河锦江饭店现有的培训体系按照培训的层次可分为:普通员工培训、基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按照培训的内容可以分为:公共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公共知识培训由培训部全面负责,操作技能的培训由培训部负责组织协助一线部门进行。饭店从制度上保障各部门培训人员和课程时间,要求一线部门(餐饮、前厅、客房)每月不得少于8小时,二线部门(营销、财务等部门)每月不得少于2小时,但培训人员不固定、没有薪酬保障。

二、大河锦江饭店目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河锦江饭店自筹备开始就一直坚持开展培训工作,但通过多次现场调研和反复分析,不难发现大河锦江饭店的培训管理中存在着系统性的缺陷。总体上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的培训实施体系

培训部门在制定培训计划时缺乏现实的培训需求调查和需求分析,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的技术和方法单一,大河锦江饭店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只有两种培训方法,即“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训和“培训员讲、受训者听”的课堂讲授式培训。对培训的评估还停留在培训实施后,让参加培训的员工填写培训完成度调查表的原始阶段,缺乏科学的培训评估体系。

(二)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大河锦江饭店培训师队伍由外聘讲师和内部讲师组成,内部讲师虽然对酒店的内部运营比较了解,但是理论基础较差,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外部讲师主要是临时聘用高校教师或与专业培训公司合作,这些师资长期不在店内,培训水平很高,但是内容不能完全符合酒店实际,实用性不强。

(三)培训体系没有和人力资源体系相结合

培训和人事、招聘作为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互为支持。但是现阶段,大河锦江饭店的培训没有和绩效考核、职位晋升、加薪、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相结合,致使培训效果不明显,员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三、大河锦江饭店员工培训体系的构建

在对大河锦江饭店现行培训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员工培训体系,包括组织系统、需求分析系统、培训评估系统、培训成果转化系统等重要内容,这几个部分相互支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饭店员工的培训。

(一)改进大河锦江饭店培训组织体系

设立兼职培训员层级,原有的三级培训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多不足,无法使培训工作有效进行,因此可以考虑在酒店每个部门专门设立一个兼职培训员,作为大河锦江饭店培训组织系统的第四个层级。兼职培训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聘用,这些条件包括:兼职培训员首先应是该部门的业务精英,具有与酒店相关的专业学历,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沟通技巧,精湛的业务技能及职业素养等。酒店内部员工一旦成为兼职培训要就负责本部门员工日常的培训工作,同时在工作中监督培训效果,将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汇总,定期向部门经理或培训部反馈。在管理上,兼职培训员受本部门经理和酒店培训部的双层管理,部门经理和酒店培训部有权监督和评价兼职培训员的工作。

(二)实施大河锦江饭店培训对象分析

大河锦江饭店的员工培训可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基层员工培训和新员工培训。在对培训对象进行划分之后,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受训对象,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并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如高级管理人员学习有一定的能动性,学习内容也注重实用性,可采用案例分析、外出考察等有效方法进行培训。而对于基层员工和新员工可采用传统的面授法和师徒制进行。

(三)开展大河锦江饭店培训需求分析

缺乏科学需求分析的培训是无法确定明确目标和计划的,需求分析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是整个培训系统的起点,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通过调研,不难发现酒店的培训需求分析包括七个层面的内容,从这七个角度进行分析整合,便会得出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系统,如图2所示:

图2 培训需求分析图

(四)完善大河锦江饭店培训课程体系

针对酒店的不同员工,培训课程也应针对性开发。新员工培训以饭店企业文化、饭店概况及规章制度岗位技能培训、员工基本素质等培训内容为主;管理人员根据岗位和职责不同,培训应围绕战略规划、经营理念,团队管理等内容进行;对工程部技术人员、餐饮部厨师、电脑室工作人员等技术人员开发针对性课程,电脑操作人员要设置《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等课程,工程部技术人员要进行设备维修与保养知识的培训,厨师要进行食品卫生、饮食安全知识的培训。而对培训师的培训则是重中之重,应开展课程设计、授课技巧、成人学习理论等内容的培训。有针对性的设定课程,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容易受到受训人员的欢迎。

(五)改进大河锦江饭店培训实施系统

饭店的培训实施不应该只是一个课程安排和受训人员名单,而是应以需求为前提的整体培训系统。首先制定科学授课计划,包括设计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确定需要培训的人员之后,通过需求分析找到授课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制定授课计划,授课计划应包括整体计划和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目标等。培训开始前要将制定好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发放到每个学员手里,以便学员能够带着目标进行学习,增强培训效果。其次要合理分配培训时间,依据培训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培训所需总时间而定。对于内容复杂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可以采取分散学习的方法;而内容相对简单、所需时间不长的培训可以使用集中学习的方法。再次要科学选择培训讲师,内部培训师要能走出酒店,建立同行交流机制,经常性参与各种培训、论坛、高端讲座,不断补充新鲜知识。外聘教师要结合郑州位于省会的高校教育资源的利用,与行业内专家、学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专家、学者经常深入饭店一线,了解实际问题,是自己理论与饭店实践相结合,解决切实问题。此外,为解决饭店高层人力资源专业背景不足的现状,可采用顾问制聘请理论界专家进行理论指导。

(六)补充大河锦江饭店培训评估体系

对大河锦江饭店而言,培训也是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就要追求投资回报率,所以必须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良好的评估体系也可以促进培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大河锦江饭店培训评估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大河锦江评估流程图

评估工作由主管人力资源部的总经理助理牵头,培训部主管具体负责落实,做好评估制度的建立、评估工作流程的管理、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估方案的选择、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除技能培训以外的培训项目的评估、方案的实施、评估资料的存档与保管、评估结果的分析与应用等。

(七)建立大河锦江饭店培训成果转化体系

培训成果的转化是是培训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具体指将在培训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行为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的过程。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需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企业的气氛、管理者的支持、同事的支持、运用所学能力的机会、信息技术支持系统以及受训者自我管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工作环境是影响培训效果转化的最主要因素,包括管理者支持、同事支持、技术支持。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培训成果的转化,上级管理者的支持对受训员工是一种隐形的激励,这种激励会促使培训成果加速转化。同事之间可以自愿结成小组,在培训中及培训结束后通过讨论的方式进行交流强化学习效果,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培训成果的转化。同时培训部与酒店管理层要加强合作,培训师在培训过程中要掌握好授课的节奏,充分考虑到员工对培训内容的消化和记忆。培训结束后,管理层要给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实践中加强学习效果。为了提高酒店员工培训效果,酒店可以实施自我管理战略。自我管理是指个人控制决策制定和行为方式的某些方面的尝试。酒店在培训中应教会员工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制定应用所学技能的目标;在工作中尽可能应用所学技能;自我监督所学技能在工作中的应用并观察应用效果;自我判断在工作中应用新技能可能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自我强化所学技能并加以创新。自我管理这个因素是实施培训成果转化的基础,如果受训者无法进行自我管理,缺乏主动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中并不断反思的积极性或能力,以上的各种转化都将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 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2] 石金涛编著.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部向红.关于专业培训师的思考[J].中国培训,2004(1).

[4] 湛新民,徐汪奇.员工培训方案[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

[5] 吴宇虹.如何构建结构化的培训体系[J]. HR世界,2004 (1).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篇3

关键词:职工培训 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141-01

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是在基于大准铁路各段开展职工培训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提供一个支持铁路内部培训工作管理,分析和决策职能的系统。该文以大准铁路公司的企业架构为模型,介绍铁路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 大准铁路职工培训管理现状

1.1 培训信息传递不及时

由于大准铁路公司举办职工培训时,各部门、段、站区对职工培训信息采用层层上报的方式,电话联系为工作模式,劳动强度大,工作质量低,公司职工教育信息统计时间每次5-6天,不仅周期长,而且出错率高。

1.2 培训档案保存纸质化

由于职工培训记录最后以纸质的方式保存,因此信息量受到限制,培训记录有差错或丢失的可能性,无法实现信息的海量存储,因此也不利于职工培训工作经验的总结,无法为今后的职工培训提出进一步战略性规划。

1.3 培训课件无法实现共享

由于各段培训的资料、课件都有本段职教科保存,在培训过程中出现专业交叉内容时,需要授课老师自己查资料或向其他部门求助,极大地降低了培训工作效率。

2 平台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

2.1 平台的建设目标

根据公司的设想和要求,准能大准铁路公司培训教育平台需要达到以下的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1)高起点、高标准,保证系统平台的先进性在国内同行中的领先地位。

(2)贯彻“实用、稳定、先进”的方针,以实际应用需求为设计依据,以远程教育发展规划为导向,确保系统高度集成、总体优化、安全可靠。充分考虑平台功能扩容性和技术升级性,适应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要求,以求获得最佳的性价比。

(3)有效的执行公司计划、任务,并反馈教学质量,有利于岗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有利于新工艺、新工法、新规范的学习,有利于各单位先进经验的推广,为公司培训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有效服务。

2.2 平台的设计原则

(1)系统模块化:方案从体系架构、功能布局,遵循多层体系结构系统的设计开发原则,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2)接口服务化:建立易维护、易二次开发、易扩展的系统,尽可能地降低信息系统的维护成本,为最终用户的后续开发预留接口。

(3)传输网络化:充分发挥已有网络优势,高质量、高效率应用的企业内部网络。

(4)决策科学化:通过信息的整合、流转、汇总,将各种信息图文并茂的呈现在各级领导面前,为他们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5)安全保障化:系统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到平台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尤其在数据库设计与后期运行中要采用安全有效的方式,实行深度防护。

3 信息系统网络结构

职工培训管理信息平台的网络体系结构基本可以分为集中式与分布式。

(1)集中式即在大准铁路建立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所有基层单位均直接访问的服务器。优点是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2)分布式即在铁路公司建立总服务器,在各运输站段建立站段服务器。各运输站段直接访问本单位的服务器,同时站段数据可以异步更新集团服务器数据。优点是可以减轻对网络负载的压力,本单位管理员对本单位的系统拥有绝对管理权,在现有功能基础上,可根据各单位特殊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考虑到该系统是建立在铁路内部办公网络的基础之上,且办公网络覆盖在薛家湾本地,采用集中式方案开发工作量小,数据统一集中在数据库服务器,对服务器的维护比较简单。

4 信息系统需求分析

4.1 培训管理系统

(1)组织机构管理

可以添加、管理组织机构,并且给组织机构赋予权限。可以编辑、删除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可以自己修改信息和密码。

(2)人员管理

提供用户基本信息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等功能,管理员可以对用户进行增加、修改、删除、批量导入等一系列操作,普通用户可以实现个人信息维护。

(3)培训台账管理

根据权限对培训台帐、培训月度、季度、年度报表、培训费用台帐数据信息进行录入、分析和查询。对台账基础数据进行维护、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导入、导出,生成纸质台账。

(4)培训档案管理

对员工参加培训项目、结果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员工基本信息的导入,培训记录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生成纸质员工培训档案。

(5)师资管理

建立公司师资资源库,建立教师个人档案,对内部教师、外聘教师基本情况、教学内容、授课情况、内部教师年度考核等信息进行统一管理。

4.2 教学管理系统

(1)培训需求调查

调查员工需要培训的范围,统计员工需要培训科目,设定调查分类,调查分类作为调查的一个属性,各段、车间、工区的员工根据需要进行投票,段管理员统计投票信息分析员工培训需求,制定员工培训需求计划。

(2)培训任务下达

可以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计划信息,对员工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导入、导出、新增、修改、删除培训任务和计划信息,具备提示功能便于员工了解培训信息。

(3)在线学习系统

员工在登陆后可以注册成为在线学习会员,注册成功后员工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学习资料进行模拟答题、课件、仿真课件在线学习等操作,完成学习作业、参加在线测试,管理人员对员工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

(4)仿真演练系统

员工可在有提示的情况下进行实作模拟演练。学习模块侧重于讲解和分析,练习模块侧重于在有提示的的情况下指导学习者进行检修作业或故障处理的实际操作,考试模块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某部分的检修或处理具体故障。

4.3 考试管理系统

(1)在线题库

建立学习资料题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题目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管理人员根据试题的类型来编辑题库的分类。

(2)考试管理系统

根据培训科目进行相关的考核考试、一日一题、模拟演练的考试。

5 结语

该文根据大准铁路公司职工培训管理工作的需求,对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基于网络的新职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设计原则,并对新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施茜.完善培训机制 提高铁路职工培训效率[J].公司与产业,2013(4).

[2] 宿健.浅析铁路职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2(Z2):11.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教师交叉培训;质量跟踪;评估机制;商贸类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5-03

一、文献综述:培训评估的理论与实践

评估是指为指定培训活动而收集信息的一个过程,其目的在于评价一个培训项目是否有价值、是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评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估的程序和组织实施包括:评估的准备、评估的实施、评估结果的分析处理等。对培训评估的研究,其理论和操作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实践导向的阶段,19世纪5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晚期,以Kirkpatrick模型为代表;(2)过程驱动的操作阶段,时间从1980年代晚期到2000年代早期,代表性的研究是关注ROI为潮流的模型如Phillips在2003提出的ROI评估模型;(3)现在是第三个阶段,研究导向的全面研究阶段。这些研究从评估目的、标准、评估信息收集的对象、方法和指标上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论述,形成了丰硕的成果。而在具体实践中,也不断积累和发展出了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一)评估培训的主流模型及优缺点比较

1、理论渊源及评估目的差异

从评估目的出发,项目评估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类。形成性评估旨在提供促进项目设计和发展,希望缺点,以提出解决办法。其实质是帮助形成和塑造更好完成项目质量,因此,形成性评估应当嵌入在整个系统培训过程中。总结性评估是在培训项目完成后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产生一个总结性的判断或结论,其评估的内容包括短期和长期评估。短期主要关注学习者的反应(学习者在兴趣、注意力和学习目标上的动机)和学到的知识,长期主要关注工作中的行为和企业绩效的变化。从评估的内容和主体角度出发,通常有六种常用的教育评估的方法:以目标为基础的评价、目标自由的评价、反应评价、系统评价、专业视角和半官方的方法。其中目标为基础和系统为基础的方法在评估培训中被运用的最多。由此可见,当前流行的目标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总结性评估,而系统为基础的评估实际上是典型的形成性评估。

各种的评估培训项目的框架模型都是在上述方法的影响下提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框架Kirkpatrick,他的模型(1959)追随了目标基础的评价方法。四个评价层次为反映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而从系统视角出发,最具影响力的模型包括CIPP模型(情境、投入、过程和结果);培训有效性系统方法(TVS)以及IPO(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模型。

2、评估对象、内容上的差异

在评估对象上,重点包括了受训人员和培训项目两个方面。前者关注培训是否达到提升受训者能力和绩效的目标,如当前最为流行的Kirkpatrick提出的四层次评估模型将培训效果主要集中在受训者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方面。其后,很多学者如Toplis等(1993),Kaufman(1994),Philips(1996)对该模型进行部分改进。这些模型能较好的评价培训的效果,但是在培训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却无法发现问题以及采取什么方法改进培训。基于此,Worthen & Sanders提出了CIPP模型,Bushnell提出了IPO模型,Fitz-Enz提出了TVS模型,这些模型将培训项目本身作为一个对象进行分析,关注于评价培训前的目标、计划、资源投入以及培训过程中的组织实施以及培训后的结果等内容,这些模型强调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和目标,从而有助于从培训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评价和发现问题。

3、评估标准和方法上的差异

评估标准的选择和发展是培训评估的关键组成部分之一。Wam,Bird & Rackham(1970)指出,要想使输出评估获得成功,还需在培训项目开始之前明确培训的预期目标,选择或构建好评估的标准。在针对K氏模型的四个层次评价标准: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中,有学者认为,反应好并不意味着能进行很好的学习。因此,往往在评估中有多个标准,它们反映培训的多个目的和组织目标。

有效的评估信息收集取决于科学的评估方法选取。对培训有效性的评估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在总结性评估模型中,结果层是最难评估的。有学者认为,培训结果有效性评估的两种方法:受训者行为的可观察到的变化,一是自我报告的行为检查表,二是诊断测试。或者运用实验控制组的方法进行事前和事后对比,Kirkpatrick则指出,可以通过同事进行评价。有学者进一步提出,对评估培训参与者对学习的兴趣、注意力和动机等方面的短期结果评估通常运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而长期评估主要关注学习者将培训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运用到工作中的情况,即学习转移的评价。而在形成性评估方面,重点对过程的评估方法包括意见反馈表、等级打分表以及对现存记录的分析等。

4、模型的优缺点分析

目标为基础的模型能帮助操作者考虑评估目标,但是这些模型没有定义实现目标的必要步骤,因此无法在获得结果的情况下采取提升培训的方法。因此系统为基础的模型在考虑整体的情境和现状时更有用,如CIPP和CIRO评估模型具有系统性、过程性和反馈性的显著特点。它们不再把评估活动看成是整个培训过程最后一环真正将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的每个环节,甚至超前于培训活动。评估过程的评价能通过提供发现和改正缺点和失误的系统从而发挥其最大影响。反馈机制提供了对培训流程的连续控制和精炼。但系统为基础的模型不能表现培训设计和评价之间的动态互动。这些模型也没有提供评价的工具。而且这些模型也没有指出评价的合作的过程,即在评价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当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二)教师培训质量评估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教师培训在指导思想、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如英国教师培训按教师水平及需求的不同安排培训内容,认为培训、经验、资格、工作安排、晋职之间应建立一种更为紧密、更为清晰的联系。澳、新、泰三国的大学教师培训采取读学位跟班听课或自学课程,实践锻炼,参加短期讨论班和科研工作等多种培训方式。美国、日本采取在职培训与学位认可、工资晋升相结合的制度。

在具体针对教师评估的指标方面,英国师资培训咨询委员会提出了评价教师在职教育与培训的9项指标。在加拿大,教师培训的评估指标的前三位排序分别是:设计和培训的质量,发展知识、理解和技能过程的质量,培训者对培训反应的质量。国内有学者指出,针对教师培训工作本身的评估项目包括培训目标、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在具体培训实施中,我国中小学教师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评估的指标体系则由环境与硬件准备、计划与组织安排、培训实施与管理、培训效果四部分组成,共包含17项指标、37项次级指标。

在评估主体选择和评估方法上,评估可由培训专家、培训官员、受训人、领导、同事、学生等从不同角度来评估。在操作中,评估的信息和数据获取可以通过形成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组织师、生、培训基地负责人访谈;小组讨论法、跟踪研究法,获得主观和客观、定性与定量的数据。

上述关于培训规划、实施以及培训评估主体、对象、内容与指标以及方法等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际运用,形成了较全面的开展培训和评估工作的实施框架,具有较好的实践指导意义。从我们自身培训项目的目的出发,我们的评估主要借鉴形成性的评估模型,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培训项目的独特性,高校教师培养项目的需求分析、开展以及评估和质量跟踪在指标设计,内容选择、资料收集等方面,必须根据具体的项目特点来分析和制定。具体如表1所示。

二、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实践

为了大力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职业能力建设,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涉农教学团队近年推出交叉培训。青年教师交叉学习培养计划,旨在利用学院智力条件优势,让青年教师通过跨专业涉农培训,进一步拓展思维,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科研和教改研究。

综合叉培训采取全校范围内选课,由各领域专家联合授课的“拼盘式”教学组织、集中授课等形式进行。专业或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农业经济、连锁经营管理、创业创新、电子商务、农产品营销、品牌建设、项目申报等方面。

三、多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跟踪评估体系

(一)全员参与质量跟踪和评估

借鉴360度的培训质量跟踪方法和评估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针对我们开展的综合叉培训情况,质量跟踪和评估会涉及课题组、学校人事处和各人事科、课程讲授的教师、参加培训的教师等多主体从不同角度参与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接受培训的教师、交叉培训项目过程本身。其中,讲授教师的评估主要针对参加培训的学员教师,其他主体的评估对象则主要涉及到培训项目的各个方面。而培训质量保障的主体范围则更广,除了学校人事处、课程负责人外,还包括相关主管领导等。

(二)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全程质量跟踪与评估

我院的综合叉培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中,针对培训中、后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到被培训对象和培训项目等。其中针对被培训教师主要包括到课率、通过率和对培训的态度、培训后的效果等方面;针对培训项目本身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组织管理、培训教师、培训方式方法、培训内容等。质量跟踪过程则包括了培训前、培训中、培训后的各个环节。整个质量跟踪和评估主要通过茶话会、座谈会、培训的记录与总结、意见和建议、问卷调查与统计等方法实施。培训质量跟踪和评估的方法和内容上实现了主观和客观相结合,过程和结果相结合。

(三)多层次培训质量制度保障与提升

1、交叉培训前的责任和协调机制

涉农教学交叉培训计划由人事处总负责,各开课系部领导负责。协调落实各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性涉农交叉课程选课、开课计划,协调授课环节的相关事宜以及研究教师交叉学习的其他相关政策。同时,每门课程建立了课程负责人制度,负责该课程的具体授课教师安排、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统筹和衔接等事宜。

2、交叉培训中的联系人制度

我们提出课程班联系人制度。联系人负责学员的考勤和日常管理。联系人随同学生一起听课和参与学习讨论,进行事中的质量跟踪和评估。在授课过程中,联系人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学员的意见与建议,使授课教授们能及时调整、补充上课内容,在培训过程中,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交叉培训后的课程总结和反馈交流

(1)通过建立课程负责人、课程联系人、听课学员三位互补的课程总结制度,从不同方面收集资料,获取对培训课程的满意度、意见和建议,并通过书面形式上报给学校;(2)我们还倡导并实行了课程交流制度。即课程结束时举办座谈会、茶话会以及各种形式的总结交流活动等非正式的反馈制度;(3)各课程负责人通过正式的课程调查反馈制度,反馈学员对开设的具体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教师的评价、意见及建议。

4、新一轮培训的改进、提升

通过培训后的总结和反馈交流,根据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新一轮新开设课程形成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而各课程负责人则在新一轮培训中对原开设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提升。(1)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提升,删除部分交叉范围小的内容,增加学员普遍需求的新教学内容,提升反应较好的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适应性和新颖性;(2)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增加课堂讨论、实地参观或实验等新的方式;(3)结合教学内容改变教学中的教师组合。

四、“交叉培训”效果分析与建议

通过对高职院校涉农教学团队交叉培训的质量跟踪评估,我们发现:交叉学习实施以来,受到了学院青年教师的热捧,教师们对交叉培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取得了显著成效,被培训教师在访谈、总结和问卷中普遍反应,交叉学习培训,深化了教师交叉学习和科研的意识;有利于丰富知识结构,转变思维方式;有助于塑造学科交流的科研平台、提升交叉科研能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如选课目的与开设课程定位不完全一致;“拼盘式”课程组织方式与课程的系统性、衔接性存在矛盾;课程内容和时间上的限制导致全面性和重点性难以兼顾。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关于改进和完善交叉培训的反馈意见:(一)明确培训课程的定位。完善和提升培训课程的层次,进一步明确培训课程的总体定位。鼓励分类开设培训课程,完善与提升交叉课程层次;(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明晰课程内容介绍和要求,加强授课课程教师间的沟通和协调工作;促进涉农课程内容资源共享,提供资源平台。

五、小结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 胜任力 胜任力模型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 人才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1个人胜任力理论及其胜任力模型

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McClelland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传统性向测验和专业知识考试测定个人潜能失效问题。通过研究,他认为除智力外,个人认知、特质等因素会促进个人工作表现突出。他倡导胜任力模型取代个人智力测验模型用于预测个人潜能。由McClalland提出胜任力概念已成为全球焦点。胜任力模型是运用人行为方式定义,测试其完成工作所需具备知识、技巧、品质和能力的一种。该模型借助分析不同层次岗位行为因子,确定员工具备能力要素和技术熟练程度,判定员工工作胜任度。

2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种类与来源、培训模式及存在问题

首先我们对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种类、胜任力特征与社会来源进行分析。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含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指董事长及其他执行董事,总公司管理层成员,省级分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分公司或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高级技术人员指总会计师、总经济师、核保核赔师、总工程师与总精算师、律师与培训师以及公司杰出销售管理人等。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对整个保险企业组织管理负责制定组织总目标,掌握公司发展经营大局并评价组织绩效人。在公司组织中制定公司战略,确定各部门任务,分配各部门资源,批准计划、预算和主要投资,考核工作绩效以保证公司顺利运作。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特征:(1)个人性格品赋;(2)个人认知力;(3)个人行动力;(4)个人交际能力;(5)思想力与领袖权威。高级人才胜任力是一项潜在资产,在适当工作环境条件中可产生高附加价。来源有:一是保险企业自我培养;二是将有潜质对象交高校培养;三是通过人才招聘,从别的企业挖角。

笔者随机选取了佛山市保险企业1000人员作为调查对象,对其所在保险企业人才培训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835份,其中有效问卷779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83.5%和77.9%。本次问卷调查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中选取1000名工作人员。在77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人员有高层管理者10人,销售人员479人,管理与服务类人员290人。通过调查,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状况归纳如下:首先是培训体制不健全。表现为缺乏专门的培训部门和培训模式。10.1%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公司没有专门培训部门和培训师;69.2%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只有兼职培训人员;20.70%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没有专职培训师。调查结果还显示96.2%的销售人员接受过公司组织的专业培训,59%的管理服务人员接受过高级人才培训,只有18%的高层管理人员接受公司组织专业培训。其次是人才培训系统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培训程序和方式单调。而调查结果显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程序上有诸多缺陷。67.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进行培训前未听取员工意见和建议;49%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培训简单化、流程化,难以达到目标;60.3%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结果对自己之后工作没有影响和促进作用;28%的高级人才表示培训对自己产生一定影响和帮助;只有7%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的培训对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有很大帮助。而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高级人才所接受培训模式以演示类型为主,传递类型中师带徒、自我学习比较常见,团队建设类型较少。再次是培训内容较单调。保险企业对高级人才的培训主要集中于知识和技能培训,而对职业规划与职业态度培训、思维与价值观培训和心理素质与智力培训重视较少。55.40%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或者考察;36%的高级人才表示公司在培训后的绩效考核流于形式,难以准确显示培训有效性,而只有8.6%的高级人才表示所在保险企业在培训后有良好绩效考核评估制度。我们认为佛山市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特征在全国范围的保险企业人才培养体系都普遍存在,可归纳为人才培养目标不清,制度不全,模式使用不当等。为提高中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养水平和培训能力,建议应用流行的人力资源员工胜任力模型及其方法。

3 如何在保险企业中使用胜任力理论模型构建人才培养与培训体系

认识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的作用与功能。西方国家早期企业高级人才培训理论不仅强调高级人才教育培训重要性,更重视客观条件下高级人才培训模式方法。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依据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一个突破性结论:在现代社会,人的知识、才能和健康对社会经济增长所起作用比物化资本和劳动增加所起作用要大得多。提出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案方向,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包括高级管理人员与高级技术人员两类,保险企业高级人才胜任力模型含义。胜任力,是指在组织中驱动人才做出绩效个人素质,是人才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知识、技能或能力、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和动机等素质集合。胜任力模型是胜任力理论在企业管理的应用一种技术。目前该模型指,首先针对企业职位表现优异人群组合起来的数字结构,描述有效完成特定组织具体工作任务人群所需知识、技能和特征组合指数。其次,胜任力模型是描绘出能够鉴别绩效优异者与绩效一般者在工作动机、特质、技能和能力差异特征的指数排列组合。最后是多组指数体系,它能够衡量一个人工作主要能力特征。Boyatzis,1995构建洋葱模型是目前公认的一大胜任力模型。RichardBoyatzis提出“素质洋葱模型”,该模型通过展示个人素质构成和被观察和衡量特点。

“洋葱模型”是指把胜任力素质结构看成洋葱一样,由内到外层层包裹,中间的核心是动机,然后依次为特质、自我形象、社会角色、知识、技能。喻义内层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部分,不容易通过外界影响而改变但对人员行为与表现起关键作用。处于外层素质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趋向于内层素质,则难以评价和训练。

保险企业高级人才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原则与内容。胜任力模型设计须满足以下原则:第一是科学性与先进性原则,能真实有效反映高级人才关键特征。第二是系统性原则,设计各个指标应具有系统结构和内在逻辑关系,便于量化。第三是定量与定性结合,应加重指标数字化与标准化。第四点是易操作原则。由于高级人才工作职位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点,必须根据行业特点、公司发展阶段战略、岗位要求,通过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估来制定计划。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构建原理。首先要明确培训原则。可按照以下“三全” (全员、全程、全方位)原则设计公司培训方式:第一,全员是指保险企业内所有高级人才都应有参加培训机会。要根据高级人才岗位制定与之相匹配培训计划。第二,全程是指高级人才自踏入保险企业后培训就应贯穿其职业生涯。在适应工作的同时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参与相应培训来协助人才企业内职业发展。第三,全方位培训不仅是工作技能培养,还包括素质、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高级人才胜任力培训还要考虑高级人才的个体需求和职业发展阶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才在各个职业阶段的工作情感需求。其次要按激励原则将人员培训与任职、晋升、奖惩、工资福利等结合,让受训者受到某种程度鼓励。再次要以特殊性原则安排。特殊性原则即要求高级人才培训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人员具有针对性。第一步根据保险业的发展特殊性和人才能力现状,人力资源管理者要采用科学方式方法结合企业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部门、不同岗位,测定企业成员能力量和结构。第二步通过科学测定,对企业内具有不同能力的高级人才给以不同的待遇,能力高、结构合理的,给予其高待遇。第三步是关注能力实现。高级人才能力分为潜能力和现实能力。个人潜能力与职位的适应又分为:高度适应;低度适应;完全不适应。针对后两种情况,管理者就需要根据高级人才的个人潜能力适时变动其岗位。

构建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内容。基于胜任力模型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体系由四个模块构成: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实施与转化、培训效果评价。这四个模块在基于职位分析构建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人才培训体系。首先,培训需求分析。从2003年起,中国保险业“全员培训”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其高级人才培训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究其原因,培训需求分析缺位是症结所在。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是以胜任力模型为基本框架,吸收了传统培训需求分析的三层次结构以及定性、定量的评价手段,通过对组织环境、组织变量与优秀高级人才关键特征来确定岗位培训需求。其次,培训项目设计与实施步骤。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要树立培训“胜任特质本位观”,以改善人特质和具备能力目标。培训设计分为以下步骤:第一步根据培训需求分析结果,确定保险企业不同职位群胜任力模型。确定职位胜任力模型是人才培训的有效关键。我国保险企业高级人才培训常具备较强主观性,其往往作为一种被动行为或补救措施出现在公司管理工作中,利用客观数据参数确定培训目标与内容。第二步利用调整后胜任力模型,评估保险企业高级人才个体素质和胜任力现状寻找差距。第三步根据现有胜任特质与理想胜任特质之间的差距值,确立培训任务、培训内容与计划。第四步确定培训设计与开发方式。再次注重培训过程管理。培训计划制定后,就要有组织计划的实施。从实际操作面上应该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执行培训时最好与考核结合,重视过程控制,观察参训者反应与意见。其次,培训计划执行时应当注重弹性原则和例外管理。对于一般性的训练,可以统筹办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对于特定性的培训,应采用例外管理,由各个单位根据情况弹性处理。最后,培训活动应注意事前沟通,塑造学习气氛,从而加强学习互动,逐步建立学习型组织。培训计划的实施包括挑选培训师,选定教材和制定教学大纲,选定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等一系列步骤。第一步选定培训师。培训师能力与素质将直接影响培训效果。第二步确定教材和教学大纲。通常教材来源包括公开出版教材、内部自编教材、培训公司开发教材和培训师编写案例。教学大纲是根据培训计划,课程性质、任务和要求,知识和技能范围、深度、结构、教学进度,特别是针对实践性教学环节步置。第三步落实好培训时间、场地和设施。最后培训效果评价。人才培训效果评价一方面是对学习者能力提升度测量,另一方面是对培训者及培训工作功效检验。人才培训成效评估结果交给人力资源部门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赵淑芳.高级人才胜任力素质模型全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干部队伍为目标,以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培训质量为基础,以领导干部和业务骨干培训为重点,全面落实审计署“人、法、技”建设总体部署,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审计发展,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需要,逐步建立起点高、针对性强、形式多样、讲究实效、与审计事业发展相适应、符合审计干部成长规律、充满活力的审计干部培训新格局和新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意识、掌握现代科学文化和精湛审计技术、作风优良、与时俱进的审计干部队伍,为上海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二、工作目标

*年至*年,本市审计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期间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上级关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有关精神,按照不同岗位对审计干部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领导素质、业务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实行分类分层施训,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审计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专业业务技能、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管理能力,促进本市审计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期间本市审计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目标是:突出重点,加强处级领导干部和青年后备干部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管理能力;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培养造就一批符合新时期审计工作需要的、与上海国际型城市相适应的高级审计人才队伍;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改进培训方法,逐步建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形式多样、考培结合的教育培训新格局,切实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审计干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审计机关,提高全市审计机关干部学历层次和职称层次;适应新时期审计人才培养需要,加速建立审计培训师资库和教材库,改善教育培训设施和条件。

三、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类实施。对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行统筹规划,按照分类、分级、分层、分工的原则组织实施。市审计局重点抓好处级干部培训、业务骨干培训和全员岗位培训,各区县审计局根据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教育培训计划,结合本单位实际,有针对性地抓好本机关干部的培训。

(二)着眼需要,联系实际,注重实效。教育培训要以需求为导向,根据经济、社会和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要求,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把理论学习与总结经验、研讨问题和改进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审计干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要强化培训管理,加强对培训需求的调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

(三)突出重点,考培结合,因材施教。在全面推行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实行“以骨干带全员,以重点带一般,以考试促培训”的方法,突出处级干部和业务骨干的培训。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我国加入WTO后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突出财税、金融、投资等重点专业和法律、计算机、外语的培训,并把审计业务培训和国家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其他培训结合起来,有效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健全干部任职培训制度和在职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

(四)学用结合,完善机制,正确引导。教育培训要学以致用,要把干部参加培训和学习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情况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要完善激励和考核机制,建立正确的学习导向,倡导形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氛围,鼓励审计干部参加较高学历、第二学历或与审计相关的各种专业技术资格(资质)的学习考试,引导审计干部树立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

四、主要任务

(一)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围绕“*”期间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总体要求,组织各级审计干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教育审计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要组织多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专题教育,深入开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反腐倡廉、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和革命传统等教育,坚持和完善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着力提高各级审计干部思想政治水平。

(二)处级领导干部教育。要有计划、分期分批的选送处级干部参加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学习培训。“*”期间安排处级领导干部脱产轮训一遍。与此同时,结合审计工作重点,适时组织开展处级领导干部集中专题培训或研讨,培训内容突出现代审计理论与实务知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现代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领导科学知识以及创新创造能力开发的有关知识,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和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要把学习培训和工作研究结合起来,围绕审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讨论研究,促进提高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优秀审计人才培训。在全面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重点加强对优秀青年审计干部和高级审计人才培训,选拔培养一批知识面广、精通业务、意识超前、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有较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审计及科研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复合型的审计人才。每年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选送优秀青年审计干部参加各种专业培训,鼓励审计干部参加ACCA、CIA、IT审计师等资格考试。要建立优秀审计人才库,完善审计人才综合评价体系,把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结合起来,积极创造优秀审计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四)全员培训。

1.全员岗位资格培训。根据审计署有关规定,“*”期间全市审计机关全员培训以参加审计署全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为主。第一轮全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的内容为审计干部岗位知识丛书,即《审计干部审计知识读本》、《审计干部法律知识读本》、《审计干部经济知识读本》、《审计干部现代科技知识读本》四本教材。第一轮全员岗位资格培训考试到2002年结束。从2003年开始,根据审计署安排开展新一轮全员岗位资格培训与考试。

2.依法行政培训与WTO基本知识培训。根据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有关文件要求,“*”期间要组织开展依法行政培训与WTO基本知识培训。依法行政培训内容主要有通用法律知识和专门法律知识两大部分。通用法律知识培训以、人事部、司法部组织编写的《公务员依法行政读本》为基本教材,以本市有关部门组织编写的《依法行政理论与实践》为补充教材,专门法律知识主要是与公务员岗位、职位有关的专门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WTO基本知识培训以人事部组织编写的《公务员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为基本教材。依法行政与WTO知识培训以自学为主,辅以集中辅导。处级领导干部分期分批参加由市委党校组织的专题学习班,处级非领导职务干部和科以下干部培训由审计机关自行组织,并参加全市统一考试。

3.普通话培训。根据市有关部门规定,自2004年起,本市实行国家公务员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按照以上要求,2002年年底前市局70%以上的干部要通过市普通话等级测试,2003年基本实现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

(五)公务员培训。

1.初任培训。新录用的审计干部必须接受全市统一组织的初任培训和审计机关组织的岗前培训。

2.任职培训。晋升处级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必须在一年内接受任职培训。处级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由市行政学院组织实施。各区县审计局晋升科、处级领导职务公务员的任职培训由各区县人事局统一组织实施。

(六)审计业务技能培训。

1.审计业务知识培训。要结合审计工作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同行业审计工作的特点开展审计业务培训,培训内容以审计准则、现代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操作规范和审计相关领域的其他专业知识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

2.计算机能力培训。在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培训、计算机审计技能强化培训、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培训,着重培养计算机审计领域的中级、高级人才,力争在5年内使本市审计机关总人数的15%达到计算机应用中级水平,并培养出5至10名计算机审计应用方面的高级人才。

3.外语培训。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后对审计工作的挑战,积极鼓励审计人员努力学习外语,采取多渠道、多方式的外语培训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的外语水平。根据审计署要求,组织开展外语达标考试。

4.综合能力培训。在加强审计业务技能培训的同时,要根据实际需求组织开展礼仪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创新能力教育,努力培养审计人员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文字表达和工作创新能力,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七)学历教育。本着改善审计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引导审计干部参加文化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历教育,鼓励审计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在职自学,进一步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学历层次。“*”期间,争取将研究生学历干部占干部总人数的比例提高3个百分点,本科学历的干部提高25个百分点。继续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干部参加MBA、MPA等学习深造。要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实行没有规定学历的干部不能提拔使用的制度。

(八)国(境)外审计业务培训和考察。根据审计业务发展需要,继续组织市局处级干部、区县审计局领导及业务骨干赴国(境)外培训和考察,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审计技术,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提高审计工作水平,推动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全市审计机关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把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单位工作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经常研究,增强做好新世纪培训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本市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市审计机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市审计机关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审定教育培训的目标计划、主要措施和有关重大教育培训事项;市局人事处负责教育培训规划、计划、考核办法的制定和教育培训工作的综合管理、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评估以及处级干部的培训;市局机关党委、法规处、信息中心、科培中心等承担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计算机技能培训和其他专业知识培训的相应任务;各业务处结合自身工作特点组织开展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各区县审计局负责本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管理和组织实施。

(二)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要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激励和约束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要根据实际需求认真制定干部培训年度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各项培训任务。要把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结合起来,实行教育培训时间累计制,切实保证必要的教育培训时间。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档案,全面记录干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的出勤情况、培训内容和考试考核结果,及时掌握干部学习状况和培训需求,为干部使用和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依据。要按照考培结合、学用结合、以考促学的原则,严格考试和考核。干部学习鉴定和考试考核成绩要记入个人学习档案,考试考核结果与干部的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评选先进和出国学习考察等挂钩。要把经过培训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没有参加过规定培训的人员,原则上不予提拔,如因工作急需而被提拔的,必须要在近期内安排培训。

(三)建立健全师资库和教材库。要广泛吸纳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在职审计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按照“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兼职为主、相对稳定、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要紧密结合审计工作的发展,吸收国内外审计、财经领域的先进成果,在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教材的基础上,加强电子教材、网上教材、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教材的开发利用,树立精品意识,确保教材质量,逐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有梯次的审计干部教材库。

(四)改善培训设施和条件。要重视培训基地建设,努力改善培训设施和条件。要加快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广电化教育和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利用审计系统局域网开展网上培训,拓展教育培训的空间,有效利用多种教育培训资源和手段。要提倡联合办学,建立开放高效的干部培训系统,提高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要加强教学培训管理队伍建设和教学培训后勤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认真落实培训任务,进一步改进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能力和效率。

(五)保证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全市审计机关要积极争取本级政府的支持,要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本单位年度预算,保证有足够的培训经费完成当年的培训任务。要加强对培训资金的管理和监督,做到专款专用,使有限的培训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林业;人才培训;培训需求分析;系统开发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培训工作中,最难、最基础而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科学把握培训需求。作为培训的首要和必经环节,需求分析是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培训内容及如何培训的一种活动或过程。在国外,20世纪60年代Mcgehee和Thayer等人提出了一种通过系统评价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到20世纪70年代,形成了培训需求评价(Need Assessment of Training),20世纪80年代,Goldstain使培训需求评价方法系统化,提出培训需求评价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最具经典、有影响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有:绩效分析模式(Performance Analysis Model)和组织――任务――人员分析模式(Organization-Task-Person Model)等。

在国内,有关培训需求分析的规范研究起步很晚,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才开始,对培训需求分析的认识是模糊的,还存在片面、不科学之处,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化。过去培训需求分析研究集中在公务员培训、企业培训、成人教育、教师培训等。关于林业培训需求研究未见报道,目前仍空白。有必要深入研究把握培训需求的方法,对提高林业培训质量和效益,促进林业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当前林业培训需求调查方式现状,分析其问题和不足,阐述建立培训需求调查系统的必要性,提出林业培训需求调查系统开发思路、设计方法、框架结构、主要功能以及运行方式等,为解决林业培训需求调查、课程开发,确保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一、培训需求调查方法现状

(一)调查方式

完整的培训需求分析应从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三方面进行。将确定的培训需求转换为培训目标,一个明确的培训目标,既可用来规定培训内容,又可用来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基准。培训需求主要分为组织需求(培训主管部门、主办方需求)、培训机构需求、工作岗位需求、个人成长需求等。对不同培训需求应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但目前调查方式大同小异,具有共性。如,继续教育培训需求调查形式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和个别调查等5类,调查方法分为文献调查法(看档案、统计材料)、访问调查法、集体访谈法(如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法等。

目前,林业培训需求调查方式也不例外,主要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培训需求分析是林业培训的最关键的环节,是设计和制定课程的重要依据。但当前对培训需求调视不够,更多体现在主要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要求,制定培训方案,设置培训课程,实施“被动式”培训;对学员培训需求和内容方面未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自上而下地设计,侧重于分析时代趋势、传播思想观念、解读法规政策等,而且以干部培训为主。需要建立自主选学的培训机制,保障学员学习选择权。

(二)存在问题

培训需求分析是确定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和实施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效果评估的基础。只有高度重视并扎实做好培训需求分析,准确识别培训需求,才能使培训真正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目前,我国林业培训往往强调需求的统一性、总体性,而忽略地区、人才层次、类别的个体差异,使培训需求分析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缺乏对学员自身知识、能力需求分析和岗位需求分析。

林业培训一般分为岗位培训(工作需要专题培训)和个人能力提高培训等两种。前者主要按照上层工作要求设计即可。但上层的培训要求不一定符合个人培训需求。因此,寻找两者结合点是关键。目前的培训需求调查方法存在片面性和偏差,不具代表性。仅凭个人或工作组的主观经验来揣度、分析培训需求,并据此设计与开发培训课程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缺乏科学性、专业性与规范性。

培训需求分析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无法保证培训的准确、及时和有效。林业领导干部的培训有诸多共性特点,但业务骨干人员的培训需求更具多样化和个体差异明显。其中个体需求不容忽视,每个人学历、专业、工作经历、岗位和自身特点不同,其个体需求也不同。个人能力的提高是完成好岗位工作、工作任务、适应能力的重要保障。要满足个体需求就要做好培训需求调研。目前的培训需求调查方式,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林业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

二、开发培训需求调查系统的必要性

做培训需求调研,需要注意的是通过调研能覆盖的面十分有限,培训需求的深入把握不够,受制约的因素很多,不能全面获得基层一线人员培训需求。如个体差异较大,不具代表性、零散而又不具系统性等,而且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若能够让基层单位把自己的需求主动提出来,一是覆盖面广,代表性强,比较系统;二是能够抓住关键和大的问题,更容易把握实际需求。

随着林业改革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对培训质量和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科学把握培训重点内容和培训方式才能满足深层次的培训需求。目前对培训需求分析不够重视,或者方法单一,过于简单,过于依赖组织要求和需求,不够科学创新,需要深入全面分析,须注重量化分析技术的应用。所以,建立上下联动机制,从国家到基层,把从上而下和从下而上双向有机结合,把要求和需求结合,使点变为线和面,才能使局部变为整体。

在其他行业的培训中,越来越重视自主培训、“菜单式”培训模式。“菜单式培训”具有自主性、实用性特点,将能够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尽管有学者提出自选培训机制,建立培训需求调查网站,但具体如何进行自选并未深入研究。有必要深入探讨建立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库以及培训需求统计分析生成系统的方法。该系统除了在自主开发的培训班次中发挥重要作用之外,在既定的培训计划中也能充分发挥培训需求调查的科学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的作用;能够将上层培训要求与基层培训需求有机结合。这也符合林业信息化、落实培训质量管理的具体要求,可作为编制人才培训中长期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建立培训需求调查分析系统设计

(一)培训需求库

在该系统中,可根据培训目标,设置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需求库。填充培训大纲和丰富培训内容非常重要,尽可能地进行细化,基本涵盖所有学员的需求,这样学员很容易找到(可搜索)自己想学的内容。当学员从培训需求库中未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需求时,可让学员填写具体需求,弥补需求库的不全面,以此不断完善、扩充培训需求库。同时,将需求库和培训师资库等有机对接。如根据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结合林业生产需要,可设置分学科、专业、生产领域,或岗位培训、工作需要、专题培训、知识更新,以及短期培训、长远学习计划等多样化的需求库,也可设置专题班次的需求库(如图1)。

根据对学员培训需求的统计结果,设计培训课程,聘请讲师,合理设置培训形式等。提高把握培训需求的全面性、普遍性和效率性,科学真实地反映需求问题,确保培训的效果和质量。该系统具有对统计分析结果清零功能,这样可以分培训班次进行统计分析,更具有针对性,成为每期培训班课程设计的具有重要依据。

(二)培训师资库

建立涵盖适合不同培训对象的师资队伍,并将其专业领域、工作经历、主要经验以及主要成果等简介信息录入系统内,供学员选定。师资队伍应含高校学者、科研院所专家、来自一线工作者、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技术骨干等,尽可能满足学员对授课讲师的需求。

建立师资库后,并不是既定不变,而是需要经过实际培训,不断扩充和完善,可再设立师资库管理子系统,规范化管理师资队伍。建立授课专家注册准入机制和撤销资格的机制,从而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图1)。以学员对授课专家的总体评价、满意度、反馈意见作为调整师资队伍的重要依据。根据授课专家在规定期限内(如1年)或规定期数(如10期)培训班上的总体表现、得分情况、学员总体满意情况,进行排序,对评价好的专家优先安排授课。对评价较差的授课专家,从师资库撤销,再更换授课专家,从而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更好地满足各类学员需求。

(三)培训形式

在系统中可以设置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培训主题、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的培训方式。如讲座、现场教学、案例分析、讨论式、实习、实地考察、角色扮演、辩论、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网络培训等等。培训学员提交培训需求以后,可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形式(图1)。也可以让学员对培训班某一环节的组织形式进行选择。根据学员自由选择的结果,再决定采取何种培训形式,以便取得更佳的培训效果。根据学员对培训形式的评价和改进意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方法,丰富培训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学员要求,提高培训的效果。

(四)统计分析

学员可以自由登陆系统并录入或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内容、选择授课专家、选定培训形式,评价培训课程设计,评价教学情况,评价组织管理情况,评价后勤服务情况等。该系统将能够自动统计分析,生成相应图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随时能看到统计分析结果,将其作为课程设计、选定培训讲师以及应采取的培训形式重要依据(图1)。统计分析内容可以多个方面,可自由选择各类统计表格的生成。如培训课程的选择、授课专家的选定、培训形式的选择、学员信息情况(如生源、学历学位、技术职称、工作经历、从事专业、研究领域、参加培训情况)等等,实现高度自动化,为快速科学决策提供方便。

四、系统应用

在具体实施时,培训前30天正式发出举办培训班的公函,并附上该系统使用操作方面的简介。要求参训学员收到通知以后,在规定期限内把各自培训需求通过系统来选择或提交,培训机构管理人员跟踪观察学员需求提交情况,确保学员需求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将系统的统计结果作为课程设计依据。确定培训需求以后,结合培训目标、上级主管部门意见,正式设置培训课程。培训前20天开始联络聘请讲师,并确定培训主要形式。

培训班结束时,征求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总体评价意见,将其作为补充、完善培训需求库的依据,安排专人及时完成培训需求库的更新和完善等工作。通过循环式调整和完善,丰富培训内容,优化培训师资,改进培训方式,确保培训质量,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丁卫泽,吴延慧.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需求分析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0(35).

[2]赵德成,梁永正.培训需求分析:内涵、模式与推进[J].教师教育培训,2010(6).

[3]Taylor P, O′Driscoll M P, Binning J E. A new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training needs analysis [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journal,19988(2).

[4]王健,王树恩.关于我国公务员培训创新的对策研究[J].新视野,2010(5).

[5]王丛漫,韩利红,张志磊.县级公务员培训需求调查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

[6]陈小兰,冯倩.企业员工培训需求分析模型及运用――基于胜任特征[J].中国商贸,2009(19).

[7]陈锦雄.如何搞好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0(3).

统计培训个人总结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 培训 交流

所谓的项目管理简单地说就是对项目进行管理,把项目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用科学的手段将系统、方法和人员结合起来,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团队共同实施,完成项目各项工作,有效完成既定目标。培训项目管理就是以培训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通过一个临时性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培训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和控制,以实现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和项目目标的综合协调与优化。物探学校培训部以提升培训质量、树立行业品牌形象为出发点,在培训项目管理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培训需求分析调研,确定培训方案

培训需求分析调研是项目管理中计划阶段,要确保培训项目设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开展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调研是关键,培训需求分析调研是明确设计培训方案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后评估的基础,在培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主动走访企业,开展市场调研

物探学校作为为东方公司企业中的一员,积极主动加强与各个单位人事培训部门和生产部门进行有意义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各自需求以及生产一线所需求的岗位知识和技能。通过培训需求分析,总结培训具体需求信息,及时规划或调整培训计划方案,保证培训项目能够有效满足教学需要。

2.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培训项目的可行性

对于距离较远不便访谈的单位可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情况,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开展调查,他们大多来自生产一线,更加明确自己的岗位需求,对于学员本身的问卷调查作为获取培训需求分析的第一手资料是最为直接和有效。因此开班之初,对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可以有效地对本次培训计划进行微调。

3.关注企业发展前沿,保持跟进项目的信息

培训项目管理设计人员除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能,熟悉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时刻关注企业发展,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及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情况,才能在培训项目管理中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培训的设计紧跟企业发展。

二、监督控制培训实施过程,提高培训绩效

优质的培训项目是培训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要提高培训绩效,保证培训质量就要对培训项目的实施进行全过程监控,根据学员学习情况,适时调整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质量。

1.课程设置符合成人学习特点

在进行了有效的培训需求调研之后设计出了实用、有效的培训方案,而在设置培训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培训的特点,培训学员层次学历各不相同,参加培训的类型、采用的培训方式也不尽相同,培训学习具有周期短、任务重、送培单位要求高、培训内容涉及广泛的特点,因此,要把握成人学习特点和规律才能有针对性的设计出让企业和学员满意的培训课程。

2.合理配备师资结构

培训重在解决企业一线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培训教师选聘上要注意内外结合,合理调配培训师资。为了满足教学实践需求,要聘任公司一线技术专家和技能专家进行授课。在学校内部聘任年富力强、教学经验丰富、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中青年教师为培训授课的主体,他们都是学校的“双师或三师”型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技能水平,能让学员把握专业技能的前沿,引领他们走在领域的前端。

3.项目管理人员的有效督导

对培训项目实施过程的有效督导,是保证培训计划有效执行的重要手段,通过监督、反馈培训实施过程,设计出有针对性计划调整方案。培训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学员对培训项目满意度测评评价,因此培训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也应该纳入质量控制范围内,定期的考核监督是必要的。

培训实施过程中,培训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工作,一般需要经过全程监督,过程干预,和学员评议三个阶段,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建议。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培训质量

培训过程的服务是纷繁繁杂的,概括来说主要包括教学服务与后勤服务。教学服务是核心,后勤服务是辅助。教学服务需要做好根据教师及学员实际情况设计培训内容和选择培训方法,指定合适培训教材,培训教室的合理布置和现代化教学设备的配备,学员考试考核及考勤等培训活动的组织工作。后勤服务主要从学员的吃、住、行等方面做好服务,合理膳食结构,甚至对生病或遇到困难的学员的问候和帮助,所有这些细致的服务都会影响到每位学员的身心感受,从而影响学员对培训项目的整体评价,因此受训学员对培训项目的综合满意程度主要取决于培训活动过程中的服务水平,与其效果直接相关。

四、重视培训总结,提升培训质量

做好培训总结,对培训项目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一方面总结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方面是针对项目中存在的失败与教训加以总结,避免以后重复相同的错误。

1.教学效果评价是项目总结中的重点。因为这是一个可以直接量化的评定。师资能力水平,课程针对性,以及总体服务质量的指标,是确定师资、课程调整和教学服务是否到位的直接依据,另外要对学员满意度,收益情况作出总体评价,分析具体原因。

2.培训结束后的质量跟踪调查。学员培训结束后回到单位后,能否学以致用是送培单位和培训机构共同关心的问题,所以培训班结束后的跟踪反馈调查必不可少,质量跟踪调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培训效果,以便举办类似的培训班时以此为鉴,一般采用走访、电话回访或者问卷调查参培学员的方式来进行。

上一篇:交通安全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岗位技能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