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31 10:41:34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篇1

三月份,在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局XX年度工作要点》以及外地先进的教师队伍培训及管理经验基础上,在主管雷校长撰写的《农安县中小学教师培训“xx”规划》和《农安县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下,办公室撰写了《XX年教师教育工作计划》、《农安县第二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性学校创建活动方案》、《农安县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重新认定方案》、《农安县中小学教师第四届“读书使我成长”征文评选活动方案》以及《农安县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方案》等。

3月30日上午,在进修学校六楼多媒体会议室组织召开了由全县中小学校业务校长、德育校长及部分骨干班主任参加的“干训师培、德育工作会议”。会上下发了相关文件,并对本年度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教育局副书记李春晓、进修学校校长王兆文及副校长雷宏分别强调了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今后教师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局工作要求,5月下旬,在校领导的反复指导下,撰写了《农安县中小学教师教育工程实施方案(XX—XX)》,工程实施方案共23页,涵盖了教师培训五年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工程体系、实施策略以及相应管理机制与办法。通过撰写《工程方案》,理清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整体思路,强化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县今后五年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可能性,指明了方向。

1.省级学科骨干教师推荐工作

8月份,办公室接到《关于做好 XX年吉林省中小学幼儿园省级骨干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后,第一时间把文件上传进修学校网站,并通过面对面传达文件精神及本县做法,即:采取基层学校推荐申报、办公室对申报教师提交的各种证件进行审核的方式确定省级骨干教师申报人选,确定后向上级部门推荐申报。本次省级骨干教师认定工作,我县共推荐申报32人,经过市继教办审核后16人完全符合条件,,目前16人已参加了省级骨干教师笔试和答辩,进一步的认定程序等市里通知。

2.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认定工作

按照长春市教育局下发的长教发〔XX〕53号《关于推荐长春市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通知》要求,3月25日—4月8日,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认定”申报工作。针对学校推荐的教师,办公室进行了认真审核,并从各校名额所占比重、学科结构、申报教师年龄特征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衡量、具体分析,最后确认156人入围,4月8日报送市继教办。经市级骨干审核、笔试,我县中小学共有84名教师被认定为长春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7月17日—7月25日,82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按要求参加了省级培训活动,并被正式认定为XX年12月——XX年12月市级学科骨干教师,目前认定公告已上传进修学校网站。

3.县级学科骨干教师认定工作

根据《农安县XX年度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重新认定方案》要求,5月10日,在教师进修学校四楼西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特教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骨干教师重新认定工作的重要意义,下发了《XX年度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测试工作安排》,并对考试规则以及教师准考证的填写做了进一步的说明。5月14日上午,在县实验小学举行了全县中小学共1271名教师参加的骨干教师选拔考试。考试命题严密、组织得力,整个考场秩序井然,学校和参加考试的教师对这次测试活动普遍反映良好。5月21日,教师进修学校组成了15人的阅卷小组和9人的业绩考核小组,利用双休日对本轮骨干教师认定进行双向考核。通过考核以及全面协调,本年度我县中小学共1250名教师被认定为县级学科骨干教师。

本年度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的推荐、认定,采取考核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推荐、审核、认定,使能者上、庸者下。体现了选拔的公正性和公开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次考核,同时丰富了我县中小学优秀人才储备库,为打造农安名师奠定了基础。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篇2

一、培训目标和任务

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的师德修养、专业知识、课堂教学能力等有明显提高,切实提高我市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教育理论、教学技能与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的水平,具备除主教学科外兼任一门薄弱学科的教学技能。 具体目标和任务如下:

1.提升师德修养。通过理论学习、榜样示范、吸收内化等,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潜下心来育人,静下心来教书,进一步提升师德修养。

2.丰富专业知识。通过听讲座、观看视频+研讨、现场操练等形式,弥补学科本体性知识缺陷,理解小学新课程标准,正确分析教材,提高备课、上课等技能,不断丰富学科本体性、实践性等专业知识。

3.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市小学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

二、培训对象及方式

(一)培训对象

我市边远乡村教学点年龄50周岁以下的小学语文教师104名,数学教师96名(各学校参训教师名单见附件1)。

(二)培训形式

第一阶段:集中培训(20XX年8月6日—8月13日)共7天。

第二阶段:送教下乡。

三、培训时间、地点

第一阶段:

1、时 间:20XX年8月6日—8月13日

2、地 点:东方中学六楼多媒体会议室(语文班)

第四小学多媒体会议室(数学班)

3、报到时间:20XX年8月6下午半天

地点:东方市振业宾馆前台(语文班);

东方市绿宝楼酒店前台(数学班)。

第二阶段:11月中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四、培训课程内容与安排(见附件2)

五、培训组织与实施

(一)组织领导

本次培训活动按照省教育厅的通知要求,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由市教研训中心负责组织实施。为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确保培训活动顺利进行,教育局成立 20XX年东方市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协调培训活动的实施以及指导考核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钟祥学教育局党委书记

吕英 东方市教育局局长

副组长:文发明 东方市教育局副局长

成员:王基道 东方市研训中心主任

苏利云 东方市研训中心副主任

领导小组在市教研训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管理。

主任: 教研训中心主任

副主任: 教研训中心副主任

教研训中心培训室主任

成员: 教研训中心培训室副主任

教研训中心培训室教研员

教研训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教研训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员

联系人:电话:26,邮箱:

(二)组织实施与管理要求

1、本次培训活动由市教研训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培训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两个班进行。培训专家团队由我市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组成,为确保培训活动有效开展,市教研训中心对培训课程进行精心设计,遴选经验丰富的省市级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担任培训者,组成东方市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培训课程教授、指导、管理、检查评估等工作,专家团队成员如下:

(1)小学语文学科专家团队。

组长:唐道师省级骨干教师、小学语文学科教研员

组员:唐传经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室教研员

柳重兰市一小教研室主任

陆少伟市一小教研室副主任

赵小妮省级骨干教师

文秀娟省级骨干教师

王盛坤省级骨干教师

林 苗省级骨干教师

郑海霞省级骨干教师

卢小玉省级骨干教师

(2)小学数学学科专家团队。

组长:陈仕锋小学数学学科教研员、省级学科带头人

组员:李 刚省级学科带头人

梁正发省级学科带头人

罗有理省级骨干教师

李 江 省级骨干教师

王雄和省级骨干教师

黎多益省级骨干教师

吴小华省级骨干教师

2、为了加强培训的组织管理,整个培训活动实行项目责任人制度和班主任管理制度,按学科设语文、数学两个学习班,每班安排两名班主任负责管理,实行全天上、下午2次考勤,每天安排一次作业,当天检查总结。

3、参训学员请假必须经教育局分管局长同意,学员缺勤情况班主任及时通报中心校校长,汇报教研训中心和教育局。

4、 本次培训活动列入我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项目,经考核成绩合格者,将按市级基地培训标准登记继续教育学分和学时。

5、为了建立农村教师培训长效机制,此次培训从启动到结束要求通过摄影、照片、简报等形式将最精彩部分记录下来归档保存,为下一次培训提供材料借鉴。整个过程要制作3次简报。

6、收集上课教师的ppT课件上传到培训室博客,让参训教师开展在线研讨。

7、 做好培训档案的建档与总结工作。

8、各中心校要提高认识,把本次培训当做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高度来重视,选派责任心强的教师参加培训,安排1名校领导带队,确保本校参训教师的学习质量,把教师的培训情况与绩效工资紧密挂钩。

9、为了方便管理,本次培训参训教师统一安排食宿。具体见报到地点。

六、其它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贯彻落实各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主线,突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1、进一步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力度,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体教师师德达标。

2、至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93%以上,小学、幼儿园本科学历达70%。

3、骨干教师培养总量达到教师总数的30%左右,培养和造就省、市名特教师8名,区名教师16名,市名校长8名,区名校长8名,区学科骨干和教坛新秀各100名,市学科骨干18名,市教坛新秀一、二等奖新增30名,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总量达6%。

4、重视教育人才的引进,每年要有计划地引进一定数量的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学科骨干和高级职称人员。

5、完成课程改革中各类专题学习的全员培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学习主题,并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和素养。

6、加大分层分类培训的力度,做好信息技术、英语、心理健康、艺术类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有一定数量的教师逐步形成乐于合作与交流、勇于改革和创新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风格。

7、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育,健全机制,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1、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更新教师观念。师德建设重在教育,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要把师德教育作为首要内容。按照教师成长规律,确定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师德教育内容和要求:加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法律法规、伦理知识、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周等行之有效的载体,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使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通过五佳师德楷模、五佳创新教师评选和师德群体创优活动,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学有榜样,做有方向。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教师个人师德行为的考评制度,定期进行考评。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健全师德档案,全面了解每位教师的师德情况。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完善师德情况通报制度,坚决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

3、将师德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师德建设工作要密切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努力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关心、理解、支持教师,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建立教师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各种沙龙等活动,为教师们倾吐心声、缓解压力、自我完善提供途径。

(二)以教师发展为本,创新培训模式,全面重视培训质量

1、改革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培训要以教师发展为本,有利于教师的综合发展、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基础,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以研促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新课程通识与学科培训、学习主题构建研究的培训等。重点引导教师将典型案例与自己教学实际进行对照反思,进而把握新课程的本质内涵,活化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结合学校实际选用实用性和科学性强的教材,坚持教师多元化与学科课程设置多样性,使教师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2、创新培训模式,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充分运用参与式、研训一体化、探究式等多种方式,发挥培训对象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主体性。当前校本培训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载体。各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教师需求,设计自身的校本培训课程,制定和实施年度的培训计划。要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努力营造人人要学、人人想学、人人会学的学习氛围,在团队学习为主的学习程序中,构建学习的心智模式,成功实现个人和团体的共同超越。

3、规范管理制度,建全继续教育师资库。进一步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员的登记制度。全体教师5年内要累计完成240学分,每年要完成不少于48学分的继续教育,没有达到继续教育要求的教师不能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不能参加各类先进的评比。强化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把学校继续教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及校长工作的内容。区师资培训中心负责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广泛吸纳、聘请中小学第一线的名教师和高校教育专家、学者,形成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广泛开放性,既熟悉中小学教学又了解学科前沿,学术造诣较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更新动力机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1、加大聘任制实施的力度,严把教师质量关。严格按照新的编制标准,真正做到按编定岗,按岗定人。严格合同管理,实施科学考核,逐步实行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职工,实行待岗进修、转岗、下岗待聘直至解聘。切实解决不合格教师“出”的问题。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区中小学教师100%达到持证上岗。提高教师入口门槛,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严把教师进口关。

2、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探索评聘分离制度。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重视发挥分配制度的导向作用,适度拉开分配档次,进一步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力度,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大幅度提高优秀拔尖人才、骨干教师的待遇。对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者,给予重奖。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促进学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职评中,实行“评聘分离”,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体现能力与报酬直接挂钩,使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成为直接的受益者。通过实行“评聘分离”,逐步解决技术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

3、实行发展性评价,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校长的评价坚持教师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坚持资格考核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原则;名师、名校长的评价坚持德才兼备、同行公认的原则。完善年度考核,健全在个人自评的基础上,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促进每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把师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实绩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被低聘,当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不得推荐为下一个年度参加职称评审的资格。

(四)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1、强化骨干培训。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和创新精神,有较强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骨干队伍。遵循骨干教师成长规律,特别要重视骨干教师发展期提高性培训和创造期创新性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以阶段性相对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完善“导师制”培训模式,通过特级教师、名师带徒等形式,做到学、研、用结合。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引领广大教师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把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校长培训应重点抓好“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三种培训。设立骨干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校长异地培训、国内外考察等。要通过教研与科研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内容,培养他们的个性与专长,为培养专家型骨干教师打下基础。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二期区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2、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快教育人才成长。区级学科骨干、名教师、名校长评选每二年一次,评选要体现广泛性、层次性、专业性和社会性。对那些业绩非常突出、有一定知名度,但非主要条件不够的,可破格列为骨干予以培养。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健全骨干教师信息库,区师训中心要建立骨干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考核结果记入档案袋。对骨干教师要大胆、放手使用,对其压担子、搭台子、创牌子。继续推行干部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各单位要根据新编制核定的内设机构和干部职数,全面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坚持和完善校级干部任期制和聘任制,逐步实行校长任期目标制。要制定具有驱动性的考核标准和较科学的考核体系,加强对校长履行岗位职责及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实行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切实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根据《局管干部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建立后备干部跟踪考核机制,对后备干部、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服务。

3、建全激励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骨干教师学习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优先安排骨干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一般每两年安排名教师参加一次考察活动,有计划安排骨干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交流和业务进修等,不断更新知识、拓宽思路、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对名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上,要留出二分之一的时间,促使他们进行教改实验和教学研究,多出成果。鼓励各校开展学科首席教师的评选工作。加强对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推广,在《*教育研究》中开辟骨干教师专栏,在*教育信息网中建立“骨干教师风采”栏目。建立“骨干教师奖励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和显著成绩的骨干教师,资助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交流和考察研修;资助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改实验、著书立说等。进一步加强对骨干教师的重视力度,在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并在骨干教师中积极发展党员。鼓励校长在日常管理中形成明晰的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科研开创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五)加大人才引进和流动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加大以高层次人才和智力为重点的引才引智力度,争取每年引进1-2名市名师、名校长、学科骨干以上称号的人才,对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和管理人员,可先到岗任职,后确认办理人事关系、人事档案。参照*区人才引进有关政策,协助引进的优秀人才解决家属工作和子女上学问题。

2、创新机制,树立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克服单位所有,为我所用的思想障碍。实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区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教育系统内人事,凡进入中小学工作的教职工原则上要实行人事,用人性质分为编内和编外两种形式,新进入教育系统工作的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原则上实行编外管理,逐步建立单位用人的新机制,打破在一个单位就业终身制和人员单位所有制,实现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进而向“社会人”的转变。逐步形成优胜劣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3、盘活人力资源,促进教师有序流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率,建立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每年能有20%左右的骨干教师在区域内流动(包括柔性流动)或跨校兼课。在评职、晋级和评先时,其支教经历和业绩,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予以优先考虑。争取每年有5%左右的教师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要严格根据核定的编制,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促进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有效辐射,为教育均衡化发展服务。

(六)加强领导,保证教师发展工程的顺利实施

1、加强领导。局党委按照管好用活的要求,做好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完善法制,优化环境,真正落实教育人才工作的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学校在教育人才建设中的作用,各校要把教师发展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每年要确定专题,狠抓落实。

2、保障必要的经费投入。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不低于1.5%的比例安排专项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递增,确保教师培训工作的正常运作。同时要多渠道筹资设立人才引进和奖励专项资金。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篇4

一、 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平台

我校校本培训的特点是“三级培训、学分管理、评先挂钩”。

1.三级培训

三级培训,即校级培训、教研组级培训和教师个人自我培训。校级培训的时间是每周四第7、8节课,培训形式为专题讲座,培训内容包括新课改通识方面的培训、全校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以及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培训的其他内容。主讲人为学校有关领导、教研组长、骨干教师。教研组级培训时间是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时间,培训形式有专题讲座、听课评课、主题研讨等,培训内容为新课改条件下的学科培训、教研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教师专业发展中需要培训的其他内容,每次教研组培训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教师个人自我培训时间自己灵活掌握,培训内容为自己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学校要求自我培训要有培训笔记。

2.学分管理

我校对校本培训采取学分管理,既有对培训过程的管理,也有对培训结果的管理。培训过程学分占60%,包括对校级培训、教研组级培训出勤的考核,对三级培训的培训记录的考核。培训结果学分占40%,主要是在学期末的培训考试。

3.评先挂钩

我校把对校本培训的考核结果与年末的评先挂钩,充分调动了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

二、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备课组的评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互助平台

为规范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同伴互助的良好平台,我校积极探索开展优秀教研组和优秀备课组的评选活动。

1.优秀教研组评选

(1)评选办法。量化打分,初中取前2名,小学取第1名。

(2)评选内容。教研组计划、教研组总结、教研组活动次数、教研组活动人数、汇报交流、现场观摩主题研究课和主题研讨活动、教研组活动资料、成果加分等。

(3)评选时间。每学期评选一次。

(4)奖励。学校对当选的优秀教研组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2.优秀备课组评选

(1)评选办法。量化打分,每个教研组评选一个优秀备课组。

(2)评选内容。备课组计划、备课组总结、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活动、主题研讨活动、活动特色等。

(3)评选时间。每学期评选一次。

(4)奖励。学校对当选的优秀备课组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各备课组、教研组认真按照学校的评选标准准备,除完成规定任务外,还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研风格。如在上学期,初中语文组、英语组,小学语文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初一语文备课组、初三数学备课组、初三英语备课组、小学语文一年级备课组、数学五年级备课组被评为优秀备课组。通过评选,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加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优秀青年教师和校内骨干教师的评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平台

1.优秀青年教师的评选

(1)评选时间。每学期评选一次。

(2)评选办法。我校依据《开发区一中青年教师量化考核办法》进行评选,90分以上的被评为优秀青年教师。量化考核包括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加分三部分。过程考核包括参加学校组织的专门培养青年教师的专题讲座、教研组内与其他教师结队情况、青年教师完成“八个一”情况。即每学期参加一次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活动,每学期撰写一份课例研究报告,每月写一份教学反思,每学期主持一个校本教研中的校内课题,每学期听本教研组教师的课各一节,每学期听其他教研组教师的课每组听一节,每学期写一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每学期写一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总结。对结果的考核包括期中、期末成绩和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大赛的成绩。加分指青年教师在区级以上取得的教学奖励按级别加分。

(3)奖励。学校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奖励并颁发“开发区一中优秀青年教师”证书。

2.骨干教师的选拔和考核

(1)骨干教师的选拔。学校依据《开发区一中骨干教师选拔细则》每两年对骨干教师选拔一次。教师自愿报名,学校按细则中规定的骨干教师条件筛选确定候选人,最后以领导评价、学生评价、一节研究课、荣誉加分等确定骨干教师。

(2)骨干教师的考核。学校对骨干教师的考核包括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和加分三项。过程考核包括参加学校组织的针对骨干教师成长的专题讲座、外出听课学习笔记、完成“五个一”情况(每学期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每月写一份教学反思,每学期主持一个校本教研中的校内课题,每学期写一份骨干教师发展计划,每学期写一份骨干教师发展总结)以及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指导青年教师、上研究课情况);结果考核指对教学成绩的考核。加分指对骨干教师获得的区级以上教学奖励的加分。

(3)考核结果的使用。学校每学期对骨干教师评价一次。得分在80分(含80分)以上的获得“开发区一中骨干教师津贴”;60~80分的获得津贴的50%;60分以下的没有津贴。如在上学期,学校评出优秀青年教师10人,12人获得学校骨干教师津贴,这在教师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四、 特色课堂的评选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平台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篇5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人才强教”战略,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素质为重点,努力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适应全州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为全州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工作目标:20*年-20*年重点实施三项教师培训工程。一是启动“百、千、万”培训工程,各县(市)三年内培训选拔300名县(市)级骨干教师;州上三年内培训选拔*00名州级骨干教师;全州1.5万名专任教师实施以新课程、新教材为主的全员培训,到20*年接受不低于150学时的培训任务。二是启动班主任培训工程。三年内培训选拔命名1300名优秀班主任,其中州上选拔命名300名,县(市)选拔命名*00名。三是启动校长培训工程。三年内培训选拔400名中小学优秀校长,其中州上选拔命名*0名,县(市)选拔命名300名。

二、教师培训组织机构建设

建立健全州、县(市)、学区、学校四级教师培训网络机构。由州教育局、县(市)教育局、学区、学校共同承担,分层次、有秩序、高质量地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

(一)州教育局负责制定全州教师培训规划,下达中小学教师年度培训任务,检查指导各县(市)、州直学校完成培训任务,重点负责省州级骨干教师培训、中学校长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高中教师培训、高中(含州直中专)班主任培训、省州级项目培训、培训者培训和初中部分学科教师培训,选派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为各县(市)教师培训提供支持。

(二)县(市)教育局根据各自实际,结合州教育局教师培训规划,制定本县(市)教师年度培训实施计划,重点负责县(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小学校长、中小学班主任、初中和小学学科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全员培训,制定教师轮岗培训支教制度,检查指导学校的各类培训,积极配合州上的教师培训工作。

(三)学区根据县(市)培训规划和教师教学需求,主要负责制定本学区培训计划,以学校“教师资源中心”为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工作,重点开展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实行校际间学科岗位交流培训;培养和选送本学区小学优秀校长、优秀班主任、骨干教师参加高一级培训,积极配合州、县(市)的教师培训工作。

(四)学校是教师培训的基本管理单位,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以教师新课程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培训重点,制定教师校本培训的远景规划和年度计划,充分利用本校资源、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岗位培训等形式狠抓教师学科培训和技能培训,确保每位教师每学年完成50学时的培训任务。培养本校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积极配合州、县(市)、学区的教师培训工作。

三、培训对象与类别

培训对象:各级各类学校在职的专任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

培训类别:新课程、新教材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培训者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班主任培训、校长培训、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师新课程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历培训等。

四、培训内容与培训形式

(一)培训内容与要求。

1、全员培训。

(1)以新课程、新教材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岗位培训。加大全州中小学教师实施新教材、新课程的全员培训力度,通过培训,使全体教师重点了解新课标,熟悉新教材,掌握新教法;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培养良好的学科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高中教师新教材培训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使担任高一年级新教材教学任务的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新课程培训。培训工作分两部分实施:一部分参加省级培训,一部分由州教育局组织培训。

(2)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根据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甘肃省教育厅《中小学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州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资源管理与应用工作考核办法》的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的培训,全州45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技术能力集中培训,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发挥教育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3)中小学教师新课程专业能力培养和训练。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培训基地,以校本培训为主要形式,中小学教师主要培训新课程所需的探究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检测式教学的新技能和“五课教研活动”为载体的课堂技能培训、三笔字、普通话等基本功训练。采用集中训练与自我研修相结合,以岗位自学自练为主的训练形式,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到20*年底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培训。

(4)班主任培训。以班主任工作基本规范、教育公平、特殊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班级活动设计、班级管理、班主任素质扩展训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课程为主要培训内容,开展班主任全员培训。到20*年,全州的中小学班主任要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集中培训。

2、专项培训。

(1)骨干教师培训。以《新课程科研行动指要》、《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为主要培训内容,坚持按需施教,遵循骨干教师成长规律,组织实施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州县(市)级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到20*年,每一位骨干教师接受不低于150学时的培训和研修。

(2)培训者培训。组织实施培训者培训,目的是建立一支自下而上的教师培训专家队伍,采取理论学习、专题研讨、经验交流、课题研究、实践反思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和研修,使培训者树立现代培训意识,了解培训对象的特点和现代培训规律,掌握现代培训方式和方法,使培训者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培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成为校本培训的辅导员,为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新教师岗前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组织实施中小学新教师岗前培训,以尽快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需要,初步掌握素质教育的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有效的教学技能。每一位新教师上岗前都要接受不低于120学时的集中培训和研修。

(4)校长培训。以《学校发展计划》、《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和新课标为主要培训内容,通过培训,使校长掌握学校发展计划,提高理论修养、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到20*年底,全州中小学校长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校长集中培训和研修。

(5)开展学历教育培训。坚持学用一致、按需所学的原则,鼓励教师通过函授、自学、离职学习等途径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努力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到20*年底,全州小学教师专科学历达到80%以上,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达到50%以上,高中教师在学历达标基础上研究生学历占有一定比例。

(二)培训形式。

1、集中培训。州、县(市)教育局、学区和学校举办各类教师培训班。

2、专题讲座。邀请省内或本地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3、学习观摩。组织教师实地观摩学习优秀教师的优质课、示范课,对观摩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4、离职培训。积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州级组织的各类培训、外出挂职培训及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的场景培训。

5、岗位交流。各县(市)教育局、学区要制定教师岗位交流办法,加强学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的岗位交流。

6、校本培训。各级各类中小学都要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制度,采取研讨式、参与式、互帮互动式、学术报告等灵活多样的校本培训方式,激发教师在职开展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州、县(市)教育局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指导、管理和评估,并将校本培训纳入继续教育记载内容。同时加强校本培训的研究,充分发挥校本培训在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7、远程教育培训。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新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

五、实施步骤

按照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重点有序的原则,分四步开展教师培训。

第一步:20*年重点开展培训者培训,由州教育局负责,组建州、县(市)两级专家组,确定每项培训工作的课程及标准。

第二步:2009年由州、县(市)教育局负责,重点开展高中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及初中部分学科教师的新课标和新教材培训,校长培训和班主任培训。各县(市)、学区、学校开展其他培训。

第三步:20*年州、县(市)教育局负责,重点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小学新教材、新课标及教学基本技能的培训,中小学校长培训。

第四步:20*年由州、县(市)教育局负责,重点开展教师基本技能培训,对本轮培训进行全面总结,分析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安排下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

六、培训保障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中小学教师培训是政府行为,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州、县(市)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把教师培训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规划、科学实施。要成立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负责同级政府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组织和落实,研究解决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难点问题。理顺州、县(市)、学区、学校四级教师培训工作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完成培训任务。

2、保证经费投入,确保培训工作落实。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州、县(市)财政要加大对培训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将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教师培训,各级各类学校按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的5%用于教师培训。要积极探索政府、学校、教师共同承担教师培训成本的新机制,确保培训工作任务顺利实施。

3、建设基地,提供平台。州上拟以*师范学校为教师培训基地,各县(市)也要建立一所县(市)级教师培训基地,强化管理,讲求实效,使培训基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优质资源、教研的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充实培训力量,为州、县(市)教师培训提供平台。同时州上要组建一支校长、班主任、学科培训的专家组,承担州级培训、指导和支持县(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者)培训;县(市)、学区也要组建相应的培训者队伍,负责相应的培训;中学以教研室(教导处)为依托,组建校本培训的学科辅导站,组织指导校本培训的各类活动。

4、加强管理,提高效能。一是要建立教师培训任务备案制度。州教育局根据各县(市)需求每年下达教师培训计划,县(市)教育局要结合本县实际和州上的计划,确定本县(市)的培训方案,同时报州教育局备案。学区、学校培训计划由县(市)教育局负责审定。二是要建立教师培训过程的跟踪检查制度。州、县(市)教育局要加强对培训质量、培训效果等情况的跟踪检查指导,并对本批次培训进行考核。三是要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管理制度和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州、县(市)教育局、学区、学校建立健全“教师培训考核档案”,对教师参加各项培训活动的培训情况如实记载,培训结束后由教师培训机构对考核合格教师的培训成绩计入教师培训手册。四是要建立教师终身学习制度。教师要切实加强自学和自修,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五是建立培训检测制度。各级培训机构完成每批(次)培训任务后,对培训情况进行检测,对检测不合格者重新培训,并及时总结,查找培训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培训效果和培训质量。六是州、县(市)教育部门要建立内部运行机制,各相关科室要相互配合,明确任务,形成协调、有序、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5、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结合我州实际,研究制定具体计划并组织实施,有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手段,促进我州教师培训与卫星电视网、计算机互联网及其它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

6、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参训者积极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州委《关于全面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把教师培训与教师职称评聘、考核、职务晋升、奖励挂钩。并对教师培训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予以表彰奖励。

七、培训考评

(一)各项培训以过程考评和结果考评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过程考评按培训班次跟踪考评;结果考评与州、县(市)教育局年终考评同步进行。

(二)考核实行单项计分、总分累计,分值百分换算,分三级评定,即6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三)培训任务的单项分值依据每年下达的培训计划和各县(市)、学校开展的工作量确定分值。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篇6

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教师成长发展规律,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专业能力水平为核心,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教育领军人才为抓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激发教师活力,稳定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为打造区域教育高地、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师资保障。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幼儿教师以补足配齐为重点,提升专业化水平;中小学教师以结构优化为重点,推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职教教师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农村民族地区教师以提高综合素质为重点,强化激励、稳定队伍;特殊教育教师以提升专业化水平为重点,健全管理,依法保障。

(二)具体目标

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结构趋于合理。在省上下达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积极探索统一的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山区、民族贫困地区学校(村小、教学点)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解决公办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工作人员不足问题。

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含学科带头人和名教师、名校长、教育专家,以及政府授名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突出贡献专家、特级教师等,下同)人数达25%左右,其中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达15%左右,省级以上骨干教师(省级名师培养人选)总量保持在150人左右。到“十三五”末,中小学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学历提升率达到省内发达地区水平。幼儿园园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100%。幼儿园、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达到75%和95%以上,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90%以上。在学校45岁以下教师中,幼儿园专任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达到10%左右;小学专任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40%左右;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具有硕士同等学历,包括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在职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初中专任教师达5%左右,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分别达到15%、10%左右,中小学校长(含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和市、县(区)两级教科研机构专职教研员达15%左右。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达60%以上。

三、工作措施

(一)师德师风建设工程

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要求、内容安排、实施途径、政策保障等进行系统设计,修订完善《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要求》,出台《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考核管理办法》,全面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持续开展思想政治和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完善师德师风考评机制,在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任、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干部提拔任用等方面将师德师风表现放在首位,实行“一票否决”。完善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师德师风评价和监督机制,建立师德师风责任制,严肃查处失德行为。健全师德师风激励机制,树立师德典型,营造师德师风建设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全面提高师德素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全员培训培养工程

实施教师全员培训。落实五年360学时的全员培训制度,按照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统筹完成教师、校长参与国培、省培、市培、县培、校培任务。重点开展新教师、农村教师、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职教双师型教师、特教培智教师培训。加强校长、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紧扣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做好教师学历层次提升教育。加强“研训一体、全市统筹”师培体系建设,完善有国内知名高校、优秀师培机构等参与培训、量身定制课程、学员主动深度参与的市培运行机制。建设教师继续教育网,构建网络学习、登记与追踪考核系统,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对县(区)、学校两级培训工作的指导,建立和完善培训台账和管理制度,实现培训效能最优化。

实施教育管理干部全员培训。每三年开展一轮不少于240学时的教育管理干部全员培训,不断提高教育管理干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能力。选送优秀校(园)长参加国家、省级培训,并将特别优秀的校(园)长、教育管理干部送往教育发达国家培训学习,带动全市校(园)长队伍专业化水平整体提升。加强对中青年校(园)长以及学校后备干部的培养。

开展中小学校教职工岗位大练兵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县(区)级、校级竞赛交流和市级汇报展示,将结果与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评选挂钩。通过岗位大练兵活动,使教职工树立岗位成才观念,增强业务技能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

(三)乡村教师支持工程

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制定《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建立符合我市乡村教育实际的支持政策和有效措施,健全乡村教师配置和补充机制、稳步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能力水平、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确保“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到“十三五”末,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以创新“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机制为突破口,以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教师队伍数量补充和能力提高为重点,全面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办法,规范专兼职教师制度。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探索师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五)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遴选、建设一支骨干教师中坚力量队伍。全市省级及以上骨干教师总量保持在150人左右,其中国家和省两级政府授名的各级各类专家、特级教师达到50人左右;市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15%左右,县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达专任教师的25%左右。高质量推进“123工程”培养工作,做好市中小学校首批名教师、名校长、教育专家的遴选、培养、评选工作。通过建立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导师制等载体,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六)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同一县(区)区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可以互补余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统筹使用本地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财政和人社部门备案。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严禁教职工在编不在岗。

积极推进教师“县管校用”管理改革。统筹教师资源配置,推行公开招聘、人员聘用和岗位管理制度。,县(区)加强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县管校用”管理改革,打破教师交流轮岗的管理体制障碍。县(区)制定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标准、公开招聘和聘用管理办法、培养培训计划、业绩考核和工资待遇方案,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和退休管理服务。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用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

建立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应不低于交流总数的20%,形成交流轮岗的常态化制度。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缩小其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分布差距,使教师数量、学科结构满足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到“十三五”末(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继续深化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坚持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与岗位聘用有机结合,坚持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晋升向乡村中心校(村小、教学点)和一线教师倾斜。,城镇中小学教师评聘中级、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应有任现职以来1年以上或从教以来2年以上在农村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

改进评价方法,强化教师考核工作。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考核结果作为岗位聘任、职称评审、专家选拔、绩效分配、评优奖励、续聘解聘等方面重要依据。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落实教师资格准入和定期注册制度,完善教师退出教学岗位实施办法,健全教师退出机制。

(七)教育人才引进稳定与权益待遇保障工程

继续执行《关于加强“十二五”期间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攀府发〔2011〕20号)文件精神。继续执行和落实保障教师权益待遇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强化教育人才稳定及引进的政策措施。

依法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完善教师参与治校治学机制,认真落实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全面实行校务公开,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的合法权利。建立健全教师人事争议处理制度,依法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强化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障机制。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建立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支教)的激励机制,对在边远贫困农村学校(民族乡镇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及其他边远艰苦地区学校任教的教师,各县(区)在实施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镇工作补贴时,对在边远贫困农村学校(民族乡镇学校、村小及教学点)及其他边远艰苦地区学校任教的教师予以倾斜。提高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在边远艰苦地区长期从教。依法落实教师社会保障制度,按规定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着力解决教师住房困难、职务评聘等问题,积极支持教师周转房建设,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教职工纳入当地公共租赁住房保障范围。

逐步提高农村学校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推动县(区)域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的总体均衡。

完善名优教师优待机制,稳定骨干教师及高层次教育人才队伍。定期开展市模范校长、优秀教师、优秀乡村校长、优秀乡村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按照规定开展中小学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和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评选表彰向教育教学一线、乡村、少数民族和艰苦边远地区长期从教、贡献突出教师倾斜。做好市、县(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推荐工作。落实各级各类骨干教师津贴、高层次人才津贴。继续实行农村“一师一校”教师定期外出疗养制度。鼓励县(区)政府和社会力量对优秀教师给予奖励。建立教师荣誉制度,鼓励广大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对在我市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累计满30年(含30年及以上)的在岗一线教师和在我市农村学校(指乡镇中小学校、幼儿园、村小、教学点)任教累计满20年(含20年及以上)的在岗一线教师按照有关规定颁发荣誉证书。

加大吸引和稳定教育人才力度,积极吸引优秀青年教师服务教育。做好乡(镇)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的直接考核招聘工作。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稳定培养相关政策,做好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引进、稳定、培养工作。

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师权利,民办学校应依法聘用教师,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及时兑现教师待遇,按时足额为教师缴纳各种社会保险。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县(区)政府、钒钛高新区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实抓好。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严格政策标准,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机构编制、财政和人社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合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二)强化经费保障。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力度,新增财政教育经费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投入重点之一,切实保障教师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教师培训经费要列入财政预算,幼儿园、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定向捐款、免费培训等途径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政府购买服务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三)强化考核督导。把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对县(区)政府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目标考核,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先评优、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市政府教育督导团要定期对全市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并通报督导结果。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篇7

1.抓好师资培训

以“主动?合作?探究”的培训方式,继续做好新课程备课培训工作。研讨优秀课堂教学案例,探索优秀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提高新课程课堂教学质量。重点研究和指导农村初中科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总结优秀个案加以推广。做好新课程骨干教师研究班的培养工作,以点带面促进整体师资队伍的发展。通过省、市学科教学论文、课堂教学、教学案例三项评比锻炼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2.加强课程改革和校本教研

调查研究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总结新课程改革取得的初步成效,及时推广,提高新课程实施质量。撰写2009年度初中科学新课程教学总结报告。召开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会,研究探究性实验教学,积极探索因材施教的方法与途径。重点深入乡镇教学第一线,加强农村新课改的指导工作,研究农村学校新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召开农村初中科学课堂教学改革展示活动。做好校本教研联系校工作,规范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实施策略,推进校本教研的文化建设。推广优秀个案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市校本教研深入开展。

3.推进新课程评价研究

认真研究新课程学业评价,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为评价宗旨,深入教学评价改革。加强日常教学评价研究,尤其要研究学生综合素质、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评价方法。精心编制学业评价试卷,为教学提供优质学业评价材料。做好中考评价分析,召开中考质量分析会议,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深入教学第一线,通过随堂听课、评课、召开教师座谈会、与部分教师个别访谈交流、调查问卷等方式方法,重点了解农村新课程实施现状,解决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新课程实施。

三、学科教学研究的课题

科学学科目标分类教学研究

科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教研活动表

周次日期活动内容地点参加对象

18.28~9.3预备周

29.4~9.10**市各县(市、区)教研员工作会议暨培训会教研员

市直属中学初中教研组长会议市教研院教研组长

39.11~9.17完成科学学业考试分析报告

49.18~9.24**市初中科学优质课评比待定部分教师

参加省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评比

59.25~10.1初中科集体调研(市直)**二十三中

610.2~10.8国庆节

710.9~10.15初中科学教研组长培训班报名、录取

810.16~10.22市直九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实验中学市直九年级教师

910.23~10.29初中科集体调研、送教下乡永嘉

1010.30~11.5市直八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外国语市直八年级教师

1111.6~11.12初中科集体调研苍南

1211.13~11.19期中检测

1311.20~11.26初中科学教学调研(市直)待定

1411.27~12.3初中科学学业考试质量分析会待定九年级教师

1512.4~12.10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学员总结会议待定研究班学员

1612.11~12.17市直七年级科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十四中市直七年级教师

1712.18~12.24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导引编写待定部分教师

1812.25~12.31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期末试卷审卷会议市教研院

191.1~1.7元旦

201.8~1.14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部分学员外出学习

211.15~1.21初中骨干教师研究班结业

暨教研组长培训班开班典礼**八中研究班

培训班学员

221.22~1.28初中科学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研讨会待定市直部分骨干教师

231.29~2.4初中科学学业考试复习导引编写定稿会议

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总结篇8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理论依据

骨干教师的成果提炼有怎样的自身规律?吴欣歆在《“金字塔”模型:破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最原始的经验积累出发,逐渐从沿着现象探寻理论,走向依据理论分析现象;逐渐从感性的判断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进而在经验、现象、理论之间建立联系,建构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信念。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正是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内在机制,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本次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目标定位就是针对上述教师成果的原有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干预工具,帮助教师成果升级。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具体干预工具的设计

为了达到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升级的目标,本次培训专门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干预工具,针对教师教研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干预。“教师论坛”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讲座以自己擅长的口语表达方式向同行介绍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讲座提纲、幻灯片等成果。“自选导师”针对理论补给的个性化需求,让教师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在导师帮助下形成有理论支撑的总结与案例。“主编面对面”则邀请杂志编辑介绍杂志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杂志的具体定位发表自己的成果,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干预工具的运用

1.“教师论坛”———先讲后写

“教师论坛”遵循的是“先讲出来,再写出来”凝结机制。骨干教师将自己在某方面的成功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梳理,制作成讲稿或幻灯片,向全体学员做微讲座。通过论坛交流,教师们一方面对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切磋碰撞提升写作动机,拓展写作思路。论坛的直接成果是讲座的讲稿或幻灯片,拓展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教研论文。“教师论坛”推动了骨干教师成果凝结过程,A老师在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后一个月就将同题论文初稿交给了指导教师。B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经验独到,其讲座“考据、揣摩、文化浸濡———中学文言文学习”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认可。B老师在讲座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词语考据与专题研习———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获得项目优秀成果奖。在23个微讲座中(每人一个),直接从讲座中提炼或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的论文共有16篇。

2.“自选导师”———理论补给

“自选导师”是骨干教师通过聆听专家教授讲座,选择与自己教学领域相关的讲座教师为论文导师,在导师帮助下从理论上对自己成功课例或某一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解释,进而凝结成果。专家讲座在本次研修中被赋予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拓展理论视野的手段;二是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的手段。通过聆听讲座,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迈出成果凝结的第一步;成果凝结的下一步即在指导教师的陪伴下撰写及修改论文。C老师曾经让学生以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身份,选择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写一则有关荆轲行刺秦王的新闻。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作品别具意趣。这是一次成功的读写练习。听了“叙事学理论浅析与应用”讲座后,C老师很受启发,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依据叙事学理论提供的叙述者立场、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框架总结出该练习背后蕴含的读写知识能力训练点,并在后续成果中阐明了这类读写训练对学生领悟读写知识,提升读写能力的意义。Z老师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手头积累了一批成功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此次研修,Z老师希望自己在成果凝结中有所突破:我想把自己那些比较满意的案例总结概括一下,提炼出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特色。指导教师认真归纳、提炼Z老师发过来的教学设计,发现其对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很有心得,可以作为提炼成果的一个线索。经过反复打磨,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论文《从学生的疑点走向教学重点》。Z老师说:“通过这次论文撰写,我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懂得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路径了。”

3.“主编面对面”———动机唤醒

许多语文教学期刊是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却常令教师望而却步。因此,设计与杂志主编的面对面活动,邀请语文期刊编辑介绍杂志的定位、专栏的特点,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也就成了笔者帮助市级骨干教师凝炼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工具。从编辑角度给予的具体写作指导建议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突破写作瓶颈,唤起骨干教师凝结成果的主动意识及发表欲望。H老师由于担任行政管理工作,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一直作为原始积累沉默着,“主编面对面”活动有效地撬动其专业思维,唤醒了他的发表动机。H老师的《鲁迅〈忆韦素园君〉三则注释的补注》这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这样在尘封中被唤醒,并顺利发表,成为H老师的显性成果。Z老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随时做了记录,但是要使自己的文章达到期刊发表的水平,Z老师感到有差距,但又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编辑老师用具体案例说明,Z老师理清了自己文章需要改进的问题,诸如标题含混、表义不清楚,需要换成醒目的具体的标题;文章思路缺乏内在逻辑性,行文需要以现象陈述———问题分析———理论提升———问题解决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展开等。有了上述具体指导,Z老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很快就变成显性成果。培训结束后,S老师利用寒假,结合自己给高三学生改议论文的经验撰写了《议论文论述跑题现象例析》并投了稿,送完这届高三毕业生,利用暑假,S老师又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打算进一步修改文章。培训虽然结束,但是很多老师像S老师一样开始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路上。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成效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困境

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的干预下,培训结束时23名骨干教师每人形成一份教研成果。将结业成果与原有成果对比分析,我们看到,结业成果中经验型成果比例和理论型教学成果比例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经验型成果占主导转变为理论型成果占主导。其中,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在结业成果中所占比重升幅最大,由原来的21.7%上升至65%;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成果也由原来的4.3%提升到9%。而以经验描述、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成果则由原来的约74%下降至26%,经验描述型成果全部升级为上一层级成果类型。可见,本次培训中运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的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骨干教师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经过干预,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而对语文教学进行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虽然有提升,但不够显著。这一现象引起培训者的思考。一方面教师原有成果中“经验描述”类成果数量比较大,在下一级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很难跳跃到更高一层级的成果类型。这也从侧面证明教师成果提炼路径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另外,本次培训班中,新晋级为市级骨干的学员占总数的80%,这些市级骨干教师主要还处在钟祖荣教授所定义的“发展期教师”,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在教研成果提炼方面,需要经历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凝结式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市骨教师提炼成果的效果显著。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凝结式教研成果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主要原因,一是由匡正转向陪伴———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扭转原来的论文指导方式。以往的成果指导是基于结果的修改,指导教师主要是在文字、结构、论文规范上做指导。这种指导是匡正式的,不能深入了解文字背后教师的想法。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方式是培训者在论文指导中基于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解,通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提供建议,进行碰撞,是基于陪伴的过程式指导。二是由经验总结转向观点提炼———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破解骨干教师成果提炼中的难点。骨干教师提炼成果难点在于如何将经验凝结成观点,原有的成果或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上,或者观点与经验之间脱节。指导教师帮助骨干教师在经验与观点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成功教学案例,提炼成功经验,并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原理。另一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丰富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做法有了理论或原理的依据。

四、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一)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研成果生成的规律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论生成的路径,“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三个成果提炼工具设计与实施的背后遵循的是由经验到理论的路径。“教师论坛”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发挥教师善于表达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经由“自选导师”,挖掘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依据,在经验与观念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最后再经由“主编面对面”,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这是一条由经验向理论提升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凝结式成果提炼应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主性

首先培训成果目标定位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一定要写哪一类,而是以教师为本,基于教师原有的成果基础,促进其向上一级成果类型发展。其次,“教师论坛”的选题及最终成果撰写的选题都依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再次,本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随机分配指导教师的做法,采用“自选导师”的方式,而“自选导师”的前提是教师通过聆听讲座,主动思考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讲座者理论之间的契合点,这是促进教师成果凝结的关键一步。

作者:卢杨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钟祖荣.《易经》乾卦的过程思想与教师发展阶段理论[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6):23-26.

上一篇:信息技术培训研修总结范文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