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叶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4 08:46:02

树叶教案

树叶教案范文第1篇

1、复习演唱歌曲,鼓励幼儿随音乐模仿小树叶飘的动作,表现小树叶从哀伤到快乐的情感变化过程。

2、通过游戏“打扮树妈妈”,体验小树叶和大树妈妈间的亲情。

活动准备:

1、三种颜色的树叶(人手一片)、三棵树干。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秋天到了,秋风一吹,小树叶就从树妈妈身上飘下来了,我们一起去捡树叶吧,每个人只能捡一片树叶。”(幼儿跟老师一起进教室捡树叶)

(老师拿树叶贴在身上)看,现在我就是一片小树叶了,你们也来做小树叶吧。好,把树叶贴在身上吧。现在我们都是小树叶了,秋风一吹,小树叶都飘起来了。(听音乐学小树叶飞)

小树叶飞累了,到小椅子上休息一会儿吧。(小朋友坐到位置上)

二、复习歌曲第一段,表现小树叶哀伤的情感

1、跟着旋律演唱歌曲第一段。

“上次,我们学了小树叶的歌,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幼儿跟琴声唱地一段)

2、启发幼儿把小树叶伤心害怕的感觉唱出来。

“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心里怎么样?”(伤心、难过)“那我们怎么唱才能把小树叶伤心、难过的心情表现出来呢?(幼儿说)“那就按小朋友说的来唱,注意唱的时候要慢一点,把小树叶离开妈妈时伤心、难过的心情唱出来”(幼儿跟琴声唱第一段歌词)

3、边唱边做动作。

刚才我们是用歌声和表情来表现小树叶伤心、难过的样子,那能不能用动作来表现呢?我们来听音乐试一试,我要看看哪个小朋友表演得最好。(幼儿集体表演)

“刚才我看到XX、XX、XX,他们的动作表情都表现了小树叶伤心、难过的心情,现在请他们到前面来表演。”(请三四名幼儿)

“他们表演得好不好?等会儿小朋友再表演得时候,你喜欢谁的动作就跟他学一学,也可以自己想不同的动作。好,我们一起起立,听音乐准备好。”

三、复习歌曲第二段,表现小树叶即将打扮树妈妈的喜悦情感。

1、“小朋友表演得真好,那小树叶离开了妈妈心里害怕吗?”(不害怕)

“对,小树叶很勇敢,那我们一起来唱第二段,要把小树叶勇敢的样子唱出来。”

“小树叶回来打扮树妈妈心里怎么样?”(很高兴、开心)“那我们应该怎么唱呢?”(幼儿说)“刚才第一段小树叶伤心、难过时我们唱得很慢,那现在表现高兴、开心该怎么唱呢?(欢快、跳跃一点)那我们就来唱得欢快、跳跃一点,把小树叶高兴、开心的心情唱出来。

2、边唱边做动作。

“小树叶是一边唱歌一边跳舞来打扮树妈妈的。”“那我么也来一边唱歌一边学小树叶跳舞吧。小朋友要动脑筋,想出不同的动作。”(幼儿听音乐边做动作边唱第二段歌词)

四、学习游戏“打扮树妈妈”,表现小树叶成功打扮树妈妈时自豪的情感。

1、交代游戏规则:

“现在我们就来玩打扮树妈妈的游戏。看,这儿有三棵大树(出示三棵大树妈妈)“等会儿我们完整地演唱歌曲,当唱到‘打扮树妈妈’时,小朋友就拿你的树叶贴到树妈妈的身上。你要看看哪棵树的叶子颜色跟你的树叶一样,就把你的树叶贴到那棵树上。好,我们开始吧。”(听音乐完整演唱歌曲)

五、结束活动:

树叶教案范文第2篇

《学习活动》试用本(下简称“学习用书”),是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参考用书》的其中一本,也是二期课改的载体之一,已被广大的一线教师所使用。这本书理念新,思路活,弹性大,材料实。其中,“弹性大”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它无需教师按同一内容,同一步骤来完成目标,而是为教师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根据特定的教育对象,对教育材料进行加工和再创造。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理论、教育观念的更新;体现了教材新的地位和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许多优质教案,切实、有效的为教师传递了新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为教师的教育工作提供了详尽、可行的参考与帮助。然而,由于地域、园所的差异,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难以与每个幼儿的生活经验相贴近,难以真正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难以发挥优质的教育作用。因此,需教师根据本班幼儿特点与经验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案。如果说专家、教案的设计者是“一次开发”,那么教师在教案实施中对原有教案的创造性使用则可谓教案的“二度开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冲破原有教案的束缚,教师的专业发展、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一、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涵义的认识

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是指教师针对本地区文化特点和幼儿实际情况,在深刻领会原教案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和再开发。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一是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二是教具选择上的开发;三是教法选择上的开发;四是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优质教案的“二度开发”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原有教案的增减,而是灵活的对优质教案的内容进行调整、改编,实际上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

二、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探索

《亲亲影子》是“在秋天里”主题活动中的一节集体活动,也是“学习用书”中的一节优质教案,它具有选材新颖、目标明确、散文优美等优点。笔者以此节活动为例,谈谈在优质教案“二度开发”探索中的一些思考与启示。

1.教材呈现方式上的开发。“学习用书”中的优质教案大多是一个静止的教学方案,如何使静止的教学方案与幼儿动态的学习过程相吻合,就需要教师对现有的教材呈现方式进行“二度开发”。

在《亲亲影子》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尝试将静止的教材以动态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首先,我们将静止的散文诗演绎成一个动画版的PPT,并围绕目标将“季节轮换的色彩变化”及“秋天树叶变黄变瘦、飘落”的动画效果加以强化,使幼儿能直观的感受到季节的变化与树叶的变化。因此,当教师问到:“秋天到了,小叶发现自己有哪些变化?”幼儿马上能用“小叶变瘦了、小叶变黄了、小叶长皱纹了、小叶从树枝上飘落下来了……”等生动、完整的话语与老师互动。

由此可见,通过对教材呈现方式动态化的开发,能使教学过程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实现由感知――表象――抽象的心理转化,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教具选择上的开发。教具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工具或材料,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手段和保证。为此,教师选择教具的依据首先应是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其次要符合教学内容。

优质教案中,教具的选择是否符合我们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经验水平,往往成为了我们进行教具“二度开发”的主要依据。如,原教案中,设计者选择了桑叶、枫叶、柳树叶等不同形状的树叶及相应的影子图片,试图通过“树叶与影子配对”的游戏,发展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然而,由于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观察比较形状差异大的叶子,对幼儿来说太过容易。为了使教具更符合幼儿的知识经验水平,我们将原先形状明显不同的树叶,调整为形状相似的树叶进行比较。如,在“梧桐叶找影子”的环节中,我们将在形状各异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调整为在与梧桐叶相似的树叶影子中找梧桐叶的影子,从而提高了观察比较的难度,增加了配对活动的挑战性与趣味性。

当然,有时教具的开发是随着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本次活动中,呈现方式由“以图片呈现为主的静止呈现方式”转化为“以动画PPT为主的动态呈现方式”,随之“图片”教具也被“音像结合的PPT”教具所替代了。

3.教法选择上的开发。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幼儿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幼儿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活动法、直观法、口授法等。在对优质教案的教法开发中,我们有时会选择和原教案完全不同的教法来进行活动;有时会通过“削弱”或“强化”某种教学方法来调整原教案中的教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教法更贴近幼儿的认知需要,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在《亲亲影子》活动的教法开发中,我们主要通过强化原教案中“直观法”和“活动法”来体现的。

首先,强化“直观法”。直观法是一种让幼儿直接感知对象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观察法、演示法和示范法等。通过对原有教案的研读,我们发现教案中有若干直观法的运用。如,故事欣赏时的图片观察;树叶、影子配对时的图片演示等,但从实现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直观法的运用还可围绕活动的重难点适当加强。

重难点一:了解秋天树叶变化的季节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利用PPT动画,根据树叶的颜色、大小的变化及飘落的动态来演示动画效果,使“秋天植物变化”这一季节特征更直观的展现在孩子面前。

重难点二:观察树叶及影子,比较它们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在这一重难点中,我们以实物(树叶及其影子的图片)、动画(PPT)的形式,通过“并排、重叠”等演示方法,帮助幼儿从形状、大小、方向等不同特征来进行观察比较,突显“观察比较”的活动目标。

其次,强化“活动法”。活动法是一种以幼儿实践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它包括实验法、游戏法、操作练习法等。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加强“游戏法”来实现“活动法”的强化的。

游戏法是指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或用有规则的游戏组织教学的方法。在原有教案中,游戏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最后一个“亲亲影子”的游戏环节中,孩子在“树叶及影子”的配对游戏中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而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讲述和设疑占据了绝大部分,游戏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于是,我们开始思考“如何在欣赏理解的环节中,更好的提高趣味性呢?”中班幼儿移情能力快速发展的特点,成为了我们调整教学方法的依据。我们将故事中的叶子拟人化,取名为“小叶”;而后,教师以游戏的口吻、生动的动画,为孩子展现一段“小叶找影子”故事情节。同样,孩子也在“为小叶找影子”的过程中,欣赏、理解散文内容。这种移情式的教学,增加了欣赏部分的游戏性与趣味性。

4.对孩子及时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在教案实施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在语言、行为上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表现,教师需观察与把握其中有效的教育价值,适时、适度的对幼儿生成性的资源进行开发和运用。

如,在“亲亲影子”的配对游戏中,我们发现有40%左右的幼儿无法将树叶与影子配对成功。于是我们开始观察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在配对过程中,大多幼儿都能找到与叶子匹配的影子,但是在重叠摆放时孩子产生了水平、纵向翻转的困难。造成这一困难有两种原因,一是孩子不会翻转;二是单面的树叶教具阻碍了孩子的翻转尝试。

“翻转困难”是教师在研读、设计教案时没有预想到的,是幼儿生成的一个新的探索难点。因此,是删除难点、弱化难点,还是保留难点,就需要教师对幼儿的生成性资源做一个价值判断和把握。“水平、纵向翻转”也称“心理扭转”,对于该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思维挑战。于是我们决定对这一生成性资源进行保留与开发。首先,我们将单面树叶调整成双面树叶,使幼儿在配对过程中能自由翻转;其次,围绕“翻转”难点,增加了游戏间中讲评,拓展了此环节的教育内涵。

三、对优质教案“二度开发”的反思

1.正确解读原有教案。在进行优质教案“二度开发”之前,教师必须正确解读原有教案。“正确解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师进行“二度开发”的依据。正确把握活动目标,是进行“二度开发”的前提。二是了解主要环节。教师需仔细阅读和理解优质教案的主要环节,了解教案的全貌和每个环节的意义,这有助于教师进行“二度开发”。

2.研究分析幼儿。教师需要真实地了解本园、本班幼儿的兴趣、经验和认知特点等,确定哪些内容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哪些是孩子不了解的。从而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案使用上的策略。建议教师可以采取一个班级采用“二度开发”后的教案,而另外一个班级仍使用原来的教案,从而验证教案“二度开发”的效果,进而促进教师的反思和优化教学。

3.审视教案对幼儿的适切度。教师根据活动目标、幼儿兴趣和认知水平,发现教案中是否有与幼儿实际距离甚远的活动内容。教师应用审视的目光来辨别哪些内容必须增、删、调整和替换,使教案转变为更适切于幼儿的活动内容。

树叶教案范文第3篇

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教育的三项原则: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这是幼儿园大美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如何落实到幼儿教育中去的重点所在。

幼儿园大美育教学活动模式是:以美为“视点”,将幼儿园6项分科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所有活动设计建立在有机融合人类求美求知的天性基础上,以在轻松愉悦有益的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全面与个性发展,为日后的学校教育奠定基础。

幼儿园大美育内容

首先,结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对应制订了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大美育目标(见表1)。

根据幼儿大美育目标,参考幼儿园6科教学内容,精选出幼儿园综合美育内容200个点,并以“美”为视点,将精选出来的知识点与美的分类关系对应,依照“点、线、面、体”的逻辑顺序建构起大美育课程体系(见右图),编写了《幼儿综合美育――操作活动200例》。旨在通过幼儿最喜欢的、形象生动的美的内容,陶冶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与个性发展。

在幼儿园大美育课程系统中,“科学美和自然美”是自然和数学内容的整合;“艺术美”是语言、美术、音乐等三科内容的整合;“社会美是品德、体育的整合,所有内容的实施都贯穿在游戏活动中。大美育将幼儿园六科课程内容整合成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四大领域,科学地建构起纵横交织的大美育课程内容与教学实施模式。

在形式上,《幼儿园综合美育――操作活动200例》由200个内容点、200张活页卡构成,将教学目标和内容点(线面体)落到每一项活动中;每一张卡上都设计了目标与内容相联系的教学环节和操作方式,有典型材料和延伸材料、典型活动及延伸活动。在每个典型材料和延伸材料之间用“0”标明其延伸关系,突出了卡与卡的点线面体逻辑联系;每张卡的反面还有幼儿动手操作及家园联系的内容,体现了家园共育的理念。

幼儿大美育活动的基本结构

大美育课程的建构,不仅兼具了知识性、逻辑性、美感,而且本身还颇具操作性。该课程将建构的内容转化成一个一个的教案,所有教案都以卡片的形式呈现。每张卡片不仅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还包含了幼儿、教师、家长“共识、共做、共享”的实际操作过程、环节和细节,充分体现了大美育的基本教学模式和执教方法,如感知激励法、趣味学习法、欣赏体验法、行为巩固法等。此外,还特别强调执教的逻辑性与美感的统一,幼儿低段、中段、高段的相互衔接,对教师理清教学思路、表达内在与外在的美感、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孩子发展起到了非常有效和优化的作用。例如“美丽的秋天”从低段开始,到中班阶段的“树叶飘飘”活动卡是这样设计的:

树叶飘飘(中班集体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

1.能感知树叶轻轻、慢慢、旋转、优雅地飘落的姿态。(美育目标)

2.能在音乐伴随下,入情入景朗诵“秋叶飘呀飘”等儿歌或诗句。(语言能力目标)

5.有用各种动作表现树叶飘动态美的意愿和行为。(美育目标)

4.有思考秋叶为什么会轻轻、慢慢、旋转飘落并寻求答案的兴趣。(科学教育目标)

教学内容

点定义:“树叶飘落的姿态”――轻轻地、慢慢地、旋转着飘到地面。

关键词:轻轻地、慢慢地、旋转着

美感词:优雅地

材料准备:

典型材料:PPT秋叶飘落的情景课件,收集各种秋天的树叶一大盆。

延伸材料:花瓣飘落的情景图,树叶飘落的情景图。

绸带、纱巾、电风扇、CD机、三拍子的舞曲、羽毛等。

教学过程与方法

1.引入视点:出示一大盆小朋友平时收集的树叶,提出问题:这些树叶是从哪里来的?树叶怎么到地上的?(引出“飘落”)

2.揭示视点:树叶是怎么飘落到地上的呢?它飘落下来时是怎样的姿态呢?

出示“树叶飘落情景”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树叶飘落的情景,感知树叶轻轻地、慢慢地、旋转着飘落下来的姿态,并能用这些形容词讲出树叶飘落的情景。

教师归纳:这样轻轻地、慢慢地、旋转着的姿态,就是优雅的姿态。好比优雅的华尔兹舞曲。(播放:慢华尔兹舞曲)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秋叶飘落与舞曲的相同姿态。

5.强化视点关键词。教师带领和引导幼儿自己抛树叶,自己轻轻地、慢慢地旋转,用单手、双手、身体等动作表现,观察和体验轻轻地、慢慢地、旋转着飘落的姿态,并用这些词汇和“优雅”来表达、分享自己的发现。

4.延伸活动1。教师带着学生说:树叶飘下来时多优雅呀!我们把树叶飘的姿态编成一首诗吧。教师打开音乐(慢华尔兹),带着幼儿朗诵:

秋叶飘呀飘,慢慢地飘下来;

秋叶飘呀飘,轻轻地飘下来;

秋叶飘呀飘,旋转着飘下来;

飘呀飘呀,秋叶优雅地落下来。

5.延伸活动2:树叶飘的时候真优雅啊!小朋友们还有什么东西“飘”的时候也这样轻轻、慢慢、旋转、优雅呀?观察:打开电风扇,感受羽毛飘落、花瓣飘落、丝巾绸带飘飘的情景……引导幼儿用更多类似形容词充分表述自己的感受(语言教育)。

6.延伸活动5:有哪位小朋友知道,为什么秋叶飘下来的姿态是轻轻、慢慢、旋转着的呢?回家问问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吗?如果他们也回答不出来,就请他们帮助你一起翻一翻书,说不定那里面就有答案呢!(科学教育)

7.回归:我们再来当小树叶吧。随音乐表现轻盈、飞舞、旋转起伏飘落的情景。提示小树叶是轻轻地、慢慢地、旋转着飘下来的,给我们一种优雅的感觉。音乐停时可问:你的小树叶飘落到哪里了?幼儿在快乐的游戏和追逐中结束活动。

《幼儿园综合美育――操作活动200例))强调用美好的事物、丰富生动的形式手段来引起和维持儿童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愉悦、美感和潜移默化中接受理解知识、理解关键词、理解美好事物外在的表现形式和内在的科学道理。

幼儿园大美育模式立足幼儿求美求知天性,以美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从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方法、管理、评价等方面,对幼儿教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合改革,能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审美欣赏能力。

树叶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素质 课堂教学 亲和力

高校文化课的教师授课基本上靠讲,以讲为主,因为对象是成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所以适合花大量的时间坐在那里学习比较集中系统的知识,这就对高校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相应的素质要求。

一、教案稿的编写

教案稿的编写决定着授课的内容,是保证授课成功的前提。高校教师的教案稿应当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要有教师自己的体会。教师在编写教案稿时,势必会旁征博引,参考一大堆的材料,那么,怎样有机地组合这些材料,这就成为一个关键:是简单地拼凑还是博采众家为我所用呢?当然是后者。汪曾祺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作《揉面》。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说写文章时语言的运用要筋道,就像揉面一样,把面和水掺合在一起,要多揉,这样面才轻熟、筋道、有嚼头,语言也是如此。那么,我们可以把它推而广之,运用到教师的备课中来。如果一个教师只是把一盆面和一盆水端到学生面前让他吃,那么他会吃得很难受,就是硬吃进去也会肠胃出毛病、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如果教师把面和水揉起来,揉筋道,还要考虑把面摊开、擀薄,揪成面片或是做成面条,再炝锅、放佐料,最后,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端到学生面前,学生会吃得很舒服,那么这顿饭是教师做出来的,而不是面粉做出来的。教案稿的编写就好比是做面条,不仅要有好的原料和素材,还要有教师自己对于原材料的取舍和体会;不是简单的拼凑和大杂烩,而是有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只有这样,讲出来的课才会受到欢迎。

二是要讲出内容层次。以大学语文为例。语文学生在中小学都学过,中小学课本都编选过一些篇目,有的是从《论语》中选的,有的是从《庄子》中选的。一个中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单篇的一片树叶讲好,讲得色彩斑斓、引人入胜;可到了大学阶段,语文仍然会以公共课的面目出现,这就要求教师要讲出层次,以区别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体现出一片树叶和一片森林的关系。假如把单篇的课文比作是一片树叶,那么这单片的树叶背后的专著如《论语》、《庄子》等就是一片森林,教师不仅要把这片树叶讲得色彩斑斓,还要把这片树叶和背后的这片森林的关系揭示清楚,把背后这片森林乃至多片森林讲透、讲得系统明了。

三是要讲出高潮。心理学家研究,人的注意力一般只会注意7~8分钟。因此,教师在教案稿的编写中要注意结构的舒张有致,即所谓凤头、猪肚、豹尾。一次授课的内容要做到精彩,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从而在授课开始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七、八分钟后,也就是学生注意力涣散的时候,掀起一个高潮,以此类推,这样,如果一堂课教师能够精心准备几个高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牢牢抓住,既做到了授课内容的精彩,又保证了良好的授课效果;猪肚指的是丰富充实的结构内容,是对开头部分的展开和深化,在系统展开授课的同时,不要忘了每隔七、八分钟设置一个高潮;豹尾指的是好的结尾,好的结尾不是草草收场,拿破仑说,一场战役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几分钟,那么教师在设计课堂结尾时,要么总结全课内容,要么提出问题,给下次课设置一个悬念,或以幽默、格言等形式结尾,总之,结尾不能马虎,要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果说一份好的教案稿决定了一堂课内容的优质,那么,犹如一个影片,有了好的剧本和台词,还得有优秀的演技高超的演员把它表现出来。如果剧本非常优秀,而演员极其逊色,那么,好的剧本也就被糟蹋、被湮没了。教师虽然不是专业的演员,要求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以求得课堂授课的最佳效果。因为从广义的角度来讲,教师授课也是一种演讲,有特定对象,有特定的时空限制。教师的口语表达应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标准的普通话。标准的语音决定了学生的听课质量――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会给一次授课增色不少,反之,则会打很大的折扣。

二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教师的授课从广义讲也是演讲,它诉诸于人的听觉,适宜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口语的特点是结构松散、简略、通俗,但如果授课中口语太多,又会给人停顿、断续,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的感觉;书面语太多则会使人听起来费解且容易产生疲劳,所以,最佳的语言表达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这样,既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又符合演讲的规律。

三是吐字归音和节奏的把握。教师虽不是专业的演员和朗诵家,但也应当具备一定的朗诵和演讲素养。所谓吐字归音,“是我国传统说唱艺术中关于咬字发音的一个术语,讲究的是‘字正腔圆’。用于演说、朗诵等言语活动则是指吐字清晰、完整、准确,就是将一个音节的发音过程分为出字――立字――归音三个阶段”。“吐字归音”讲究的是“吐字”时的弹发有力、“立字”时的圆润饱满和“归音”时的干净利落,教师如果平时有意识地在这方面训练自己,多听一些专业朗诵,就会大大提高自己口语表达的能力。

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注意自己说话的节奏,注意停顿、重音、句调、语速的把握,授课就自然具备抑扬顿挫的美感,具备较强的语言表现力。我们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同一个笑话,一个人讲出来逗得大家会捧腹大笑,而同样的笑话,另一个人讲出来大家就会索然无味,这就是语言的节奏所起的作用。

三、善于调控课堂、组织课堂

驾驭课堂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在实际授课中,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稿实施授课,而事先准备好的教案稿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脚本”,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授课过程中要有很多突况,怎样起、承、转、合,要依课堂实际情况而定,学生的精神状态、接受能力、突况等因素都是适时调整授课节奏和相应内容的依据,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握现场气氛,要有应对各种突况的应变能力,在组织教学时除了必须要讲的内容外,还要多储备一些备用材料,以备不时之需,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四、具备良好的课堂亲和力

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谈的就是课堂亲和力的问题。课堂亲和力源于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爱。一个教师,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喜爱教育事业,才会在知识的钻研上孜孜以求,才会以苦为乐,刻苦钻研本专业知识,才会形成广博精深的知识底蕴,才会在授课中做到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同样,也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会树立讲台即舞台的理念,真正珍视自己这一方舞台,在授课中做到忘我、投入;同样,也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会真正地把自己的“听众”放在心里、看在眼里,给学生以真心的付出。付出真心是课堂亲和力的基础,也是一切教法的基础。感情是课堂的剂,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体现为和谐的课堂气氛,而和谐的课堂气氛的背后也必然是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师首先必须有着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道德情操,在实际教学中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学生,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引导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学生,从而也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爱是教育的前提,只有做到了双方的爱,教育才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马尚瑞,金汕,蒋京宁.北京作家谈创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5

树叶教案范文第5篇

如果一堂课能以认知过程为基础,幼儿在伴随着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与满足,产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疑难问题的执着和坚持,对成功解答的高兴和自豪,那么,这就是自然、生态、有效的学习过程,就是一堂成功的课。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我在树底下组织了一堂课,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投入、思维活跃、快乐无比的样子,让我难以忘怀:

当孩子看到树叶在秋风中飞舞飘落而兴奋大叫时,我毅然决定改变原本在教室里组织的《学习4的组成》教学活动,而说:“我们去玩捡树叶的游戏,好吗?”“好!”孩子们欢呼着,一涌而出,来到了教室前的树底下:

“哇!这么多树叶!”孩子们欢呼着,情不自禁地弯腰捡了起来。

这时,我找来了篮子,和孩子一起玩“捡树叶”的游戏,“你捡起了多少片树叶,它是单数还是双数啊?”、“比一比,你和好朋友谁捡的树叶多?谁捡的少?”……

捡完树叶休息时,孩子都玩起了自己篮内的树叶。“谁观察仔细,能发现树叶上的秘密?”我适时提出了这个问题,随即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老师,黄树叶才会掉下来的,对吗?”

“这片树叶是黄色的,上面有好多的细线”。

“这不是细线,是叶脉”。

“是不是所有的叶子上都有叶脉呢”?……

孩子们不时地向我提问,而我巧妙引导,让他们自己来找答案:“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树叶都有叶脉,我们一起来看看好不好?”这时,孩子们更仔细观察篮子里的树叶。

“这片叶子上有叶脉,这片叶子上也有叶脉。”

“这些树叶上都有叶脉。”

“我发现,树叶不同,上面的叶脉也是不同的。”

“这里可有许多的秘密了,老师先不告诉你们,给你们两天的时间找答案,看你们谁先找到。”我留下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

“我回去问爸爸妈妈。”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

“我去图书馆看书,也能找到答案的。”……

看着孩子们一心想得到答案的样子,我心里乐开了花。这份好奇心太有价值了!

“老师和你们、小树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做游戏,孩子们的兴趣更高了,“老师手里有几片树叶?”

“三片”。我把它分别藏到两只手里,“请猜一猜左手里有几片?右手里有几片?”

“你的左手里有一片,右手里是两片。”

“不对,你左手里是两片,右手里是一片”,刚接触分成的孩子们,很快便猜出了答案,虽然他们猜得都对,可一次只有一个答案呀,当我张开手的一刹那,猜对的孩子高兴地跳了起来。没猜对的也不服气,他们说:“我们这样分也对的。”争论中,孩子们知道了数的分成原来是有多种分法的。当熟悉玩法后,我让他们两人一组来做这个游戏,树叶则增到了4片,在自主游戏后,我引导孩子说说游戏的结果,他们很快说出了4片树叶的三种藏法。没有教具、没有说教、没有压力,孩子们都学会了4的分成。

一堂树底下的课就这样结束了,但它留给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不只是师生手捧书本猫在教室里才叫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的内容是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的形式也应当是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的。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有“遇物而诲,择机而教”的慧眼,去发现孩子的兴趣点,生长点,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在生态场中的情绪、注意力诸方面的变化,不要总想着教案中过多的预设,让孩子跟着老师转。教师应该从“前台”转到“后台”,从“课堂”回到“课后”,以一个特殊学生的身份,做孩子的“导师”、“导引者”。

教育感言:

树叶教案范文第6篇

一、关注学情,以生为本

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是极富生命活力而又有不同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具有师生互动、合作推进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拘泥于――展示详尽教案而不加任何必要的调整,不顾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则常常会使宝贵的教学机遇白白流失。

一次,我在公开教学《赵州桥》这篇课文将近尾声时,我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听写词语,一个学生把“缠绕”的“缠”少写了一点,而又将“绕”多加了一点,两个字都错了。听课教师都替我捏了把汗,不知如何处理。我看了看笑着说:“这个词的确难写,再想想那一点应该在哪儿?”不一会儿,这位学生很有信心地一添一擦,写正确了(此时下课铃声响起)。我又对刚才听写出错的那位同学说:“你再带领大家把这个词语书空一遍吧!”于是,全班学生又进行了一次集体的书空练习方才下课。评课时,领导和同事对我这个细节的处理大加赞赏。

上述教例表明,教师只有充分关注学情,才能机智地应变和扎实地上课。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见机行事、随时调控、舒卷有余。”

二、思考停滞,激活思维

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困在一个问题里面绕不出去而导致思维停滞是常见的现象,这时,老师应迅速找出原因、作出判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策略,通过“变”改变课堂状况,以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

教学《》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课文中出现的‘战斗’‘战役’与‘战争’有什么不同?”我先是让学生先查字典,然后再让学生口头辨析它们的不同点。这样一来,学生一点兴趣也没有,课堂气氛很快就“冷”下来了。面对现状,我立刻做了补救:“那么,这三个词语的不同点究竟在哪里呢?”说着,我从讲台上拿起一支粉笔,依据课文内容边画边讲――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圈,写上“战争”)。这场战争中包括了许多战役,其中一次叫做“上甘岭战役”(随手又在大圆中画了一个中圆,写上“战役”)。夺取597.9高地就是其中的一次战斗(接着又在中圆内画了一个小圆圈,写上“战斗”)

由于及时调整,趣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佳境,自然而然“战争”“战役”“战斗”三个词的异同也就在我生动的讲解中领悟了。此课例告诉我们教师在施教时切不可墨守成规,必须灵活自如地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引领学生步入课堂教学的佳境。

三、顺学而导,尊重体验

课堂教学具有强烈的现场生成性特点,如果教师悉心演绎细密教程,回避学生多元感悟,就会导致课堂异化为“教案剧”的表演舞台,使得精彩生成与我们擦肩而过。

上《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时,一学生提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小学生不准玩火,为什么课文中的同学可以烧枯树叶?”面对这一“节外生枝”,我片刻之后,胸有成竹地说:“书上的小同学们烧树叶真是玩火吗?请大家找出依据来谈谈。”经我一问,学生兴致勃勃地再次研读、思索,一会儿就纷纷发言:

S1:我认为不是玩火,书上写“枯黄的小叶子,打着旋儿,不断地飘落,在草地上铺了一层又一层”,如果不烧掉树叶,校园太脏了。

S2:他们烧树叶是有计划进行的,是在老师指导下的安全劳动,课文中说他们先把树叶扫拢,集中在墙脚下,然后再点着火。

S3:小作者他们很爱皂荚树,他们烧树叶绝不是玩火图高兴。把树叶烧成灰还可以作为花草肥料,如果当垃圾搬出去,就太可惜了。

T:你还认为书中的小同学们是玩火吗?(提问的学生摇摇头。)

这个案例的可贵之处是巧妙的“导学”,面对课堂“意外”时,不“堵”不“绕”,既不奉送“理”,也不听之任之,而是以此为契机,追问暗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头脑风暴”,控制了错误认识的生成。这种随机而发的教学机智和当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怎能不成为让人拍手称快的亮点?

四、追问敲打,挖掘深度

由于学生低龄化,认识能力有限,语文课堂中,也常常会出现对某些重要句段的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就有必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生成性的引导,帮助他们深入思考,在进一步的学习讨论中,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案例:《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断。

T:请找出令你最感动、令你心灵为之一震的句子用波浪线画下来,再在句子的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一小会儿,学生答道。)

S:我读到“老天鹅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一句时感受到老天鹅很坚强,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

T:你能从中读出老天鹅的精神,了不起!对这句话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S 1:我觉得老天鹅很硬。

T:硬在哪里?再想想。

S 2:硬在老天鹅很有勇气,很勇敢。

T:所以,老人称它为――(生接)破冰勇士。

S 3:硬在老天鹅有顽强的意志,他一次又一次地扑打冰面,坚持不懈。

T:所以,老人称它是――(生接)顽强的破冰勇士。

T:一般地讲,比喻往往将静态的比作动态的,将平凡的比喻成美丽的,这么一只美丽的老天鹅作者竞把它比喻成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你们觉得这个比喻好吗?(思考片刻后,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S 1:这老天鹅是笔直从天空扑打下来的。

S 2:它扑下来的力量很大。

S 3:这比喻说明它不怕痛,不怕受伤,连吭都不吭一声,有一种献身精神。

S 4:读了这一句,让我感到更敬佩这老天鹅了。

T:经大家这样一说,这比喻还真恰当。再读这一句,你就能读出与刚才不同的感受。让我们再好好读一读。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指出:“对话是一种创造行为”。上述课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有价值的重要句段展开对话,对话中,通过我的适时追问与点拨,学生对作者把天鹅比作“顽强的破冰勇士”和“石头”背后隐含的深层含义,进行了深度而到位的解读,从而很好地体会了文章内在而深刻的思想性。

人们常说,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我想说,课堂是因为教师对生成的及时、有效的调控而精彩。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我们老师想要“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那么就要在平时教学实践中不断自我磨砺与历炼,只有增强感知课堂状态的敏锐度,提升自己的调控艺术,才能在“意外”出现时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才能化腐朽为神奇、化枯燥为趣味,教育智慧才能闪耀我们的课堂,课堂生成才会更加精彩。

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作为语文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外,着重练就课堂调控应变能力这一基本功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

树叶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课;积极参与

职业中专的德育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德育课太难上了,学生上课不听讲,乱讲话,玩手机游戏,看电子书,简直无视老师的存在。有的老师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维持纪律,有的老师听之任之,自己讲自己的,只求下课铃一响。这样的现状既达不到德育课的教学效果,对教师也是一种煎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本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讲,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因此,改变这一现状最主要的方式是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变到主动学习。如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德育课堂中来呢?

一、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换位思考,做到以学生为本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的指引下,很多教师从自身的角度去理解教材,设计教学思路,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大多属基础教育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基础知识普遍薄弱,接受能力差,认知水平低,态度消极。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以学生为本,针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教案,问题的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学生生活实际,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和交流空间。只有合乎生情的教学设计才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生情设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不仅要备“教案”,更要备“学案”,从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教学流程和师生活动。笔者在今年高二年级讲授《哲学与人生》第一课《世界是物质的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时候,针对世界是物质的这一哲学原理,笔者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把抽象难懂的哲学原理讲授给学生?从哲学小故事中笔者得到灵感,准备了很多的树叶。上课时学生看到教师带来的树叶,都很疑惑,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笔者连续抛出两个问题:(1)在所有的树叶中你们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吗?(2)你们能找到两片彼此完全不相同的树叶吗?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1)不仅树叶,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不会是完全相同的,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2)世界上没有完全不相同的事物,总会有相同的地方,这体现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学生很有兴致地观察,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个哲学中抽象的难点就这样在学生的活动中解决了。笔者认为,如果不从学生的角度、不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教案,那这节课肯定是失败的。

二、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突破教材的束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而我们的职中生往往乐于求新求异,他们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大量吸收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的学生都要开阔。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过多强调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其结果必然使理论与实际脱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无法使学生信服,更无法使学生践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帮助学生自己去打开生活这本大书,引领学生学会了解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生日常生活素材中的典型事例,处处都激励学生去探讨知识。如,日常生活中,学生存在着哪些不良行为?我们应如何纠正?学生的消费行为中有哪些是从众消费、攀比消费、求异消费等?同一种月饼,为什么临近中秋节时会比中秋节后贵?学生通过对这些真实的日常生活事件的观察、探索,在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容易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感悟。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体现学生主体,调动学生积极性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参与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积极的参与者。而传统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与此相背离,剥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比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自学自讲和讨论等教学方法。所谓自学自讲,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来讲解部分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换位置,改变学生学习观念,变学生台下被动地听为台上主动地讲,教师则在学生讲的过程中提出问题;二是练口才,锻炼学生的胆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三是提能力,即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还将讨论教学法引入课堂。针对社会的热点问题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讨论,可以是小组讨论,亦可以是辩论式讨论。积极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相互交流、探讨中逐步明确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主体意识。

树叶教案范文第8篇

一、以理论为先导,促进教师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因此,我们有计划地学习纲要和规程,并组织教师进行考试。在学习中每个老师都带着任务来,带着问题来。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会上,要求每个老师对自己的一次活动进行反思,然后大家来讨论。促进教师对不同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刺激教师进行反思,从而解决困惑不解的问题,促使教师们带着疑问去实践中探索的愿望,去不断学习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从而使教师切实转变观念,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促进了教师的反思。

二、做好活动前的反思工作

1.目标的制定是否合适

目标的定位要适合孩子的认知能力,看其是否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一次《水的秘密》公开活动课上,执教老师读完自己的教案让大家来讨论,大家觉得目标定得太低,不适合大班孩子上课。在大班试教过程中,由于知识面太浅,整个活动过程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第二次在中班试教,效果完全不一样,活动过程井然有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以往听过的一些公开教学课,老师只顾自己讲得有声有色,教态亲切,其讲课水平是无可挑剔的,但一点也没有顾及幼儿的感受,幼儿成为了一个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还有些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玩具,很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有一堂课是认识树叶,老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树的图片和各种各样的关于树叶的课件,可唯独没有一片实物树叶。其实树叶随处都有,真正的实物远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教育实用得多。这就是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的失误。

3.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定位它的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要引导孩子如何攻克难点,安排在突破重点的教学环节要时间要相应多一些,还要有充分的操作时间。

三、活动过程中的反思不容忽视

教案写好了,准备工作完成了,并不代表课就上得好,课堂上老师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的调动都是很重要的。每个学期,我们都规定每位老师听课不得少于15节,所以没课的老师每周都要去听一至两节课。听课老师基本上是带着教案去听课,结合教学实际,及时提出疑问,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主要是:目标是否完成,是否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教具的运用是否恰当,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合作是否充分,幼儿的情绪是否积极高涨,提问的方式是不是引导性的,最重要的是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是否正确,也就是课堂应变能力是不是灵活等等。

四、课后反思是关键

上完一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对孩子所起的效应进行反思是最关键的,但也是最难的,最迷茫的过程。幼儿园的课后反思要从幼儿教育的特点出发,应有自己的特色。在做课后反思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反思要及时,在上完课后总有一些感想,如不及时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会淡忘,所以在反思中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要有记录。

(2)反思要有针对性,要选择突出的东西进行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每次反思都做到面面俱到也是不现实的。

树叶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板书 创新性设计

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以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已落后于时代。语文教学中的板书设计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备课、授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东亚教育实验研究院教科所刘显国说:“好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集成块’,它集教材编者的‘编路’,课文作者的‘文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于一体,是教师的微型教案。” 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看,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重视板书设计,甚至认为那不过是“雕虫小技”,而这种认识上的不足导致板书出现下例情况:“多而滥”;“单而呆”;“乱而繁”;“空而怪”,“课件取而代之”等。

一、板书应体现重点,简洁直观

板书设计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重、难点高度概括的提示。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板书而板书,板书内容应体现课文的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只有这样板书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一看板书便一目了然,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板书还应简洁直观。因为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正处于萌芽发展阶段,综合概括能力差,不能理解复杂的事物及相互间的关系,所以必须讲究简洁直观,即用精练的语言,简洁的线条,醒目的符号向学生传递课堂教学内容。

二、板书要形式新颖,富有趣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有趣味的东西都特别能引起人的思维,因此板书要创新第一个离不开的字眼就是“趣”字。就是说,学生乐于在赏心悦目的情景中听课记笔记,乐于课后照图索文或读文对图,使学到的知识得以深化,经久不忘。以《高大的皂荚树》的板书为例: 此板书先用简笔画画了一棵高大的皂荚树,后按照课文的内容设计,即“春天,皂荚树宁愿淋着自己,替人们挡雨;夏天,皂荚树宁愿晒着自己,给人们遮日防晒;秋天,皂荚树宁愿熬出汁水给人们洗手;冬天,皂荚树宁愿燃烧自己,方便人们取暖。”再提取几个字:“春(挡雨)――夏(遮日)――秋(洗手)――冬(取暖)”分别板在树枝旁,最后把概括皂荚树“舍己为人”的精神板书在树干上。奇特的板书,既直观又新颖很有趣,不但内容上很美,从用字潜词上看,内容精炼,线索分明,重点突出,而且形式上也很美,外形是一棵大树,既有针对性,又具直观性,还有艺术性。

三、板书要讲究灵活多变,启迪思维

“灵活多变”是指板书的形式要灵活多变,不要老样子。我们可以根据文章体例的不同,要点的不同以及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形式各异的板书来。如果形式单一,学生就没有新鲜感,就会感到枯燥。常见的形式有提纲板书,结构板书,人物板书,图形板书,表格板书,综合板书等等。如《树叶》一课,我们就可以采用图文式板书:本板书用一片树叶作画面,针对课文主题生动形象,而且活泼,完全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奇的特点。在树叶的四周书写课文内容要点,点明课文结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树叶的用途,在叶子上体验树叶的心情。这样的板书形式灵活,思路清晰,节奏明快,内容简要,图文并茂,让学生的视觉与思维充分地结合在一起。板书应围绕“以发展为根本,以创新为核心”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创造动机的激发,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创新潜能唤醒起来,激活起来。

陶行知先生说过:“问题自决的越多,则经验越丰富。”课堂上只有不断的画那弯曲扰人的问号,才能觅到圆圆的诱人的句号。所以说,我们的板书应该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教师通过板书设疑解难,步步深入,启发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积极性思维。有的板书别看它只用上一个简单的省略号或问号,却能启迪学生无穷的遐想,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拨动学生创新的琴弦。比如:“写一种水果”的习作教学的板书:此板书,首先用简笔画画了一个苹果,让它代表一种水果,然后让学生从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几个方面展开议一议,其中几个问号是引领学生自己想一想,除了从颜色、味道、形状这些去写之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比如说,还可以选取营养价值,种类多或储存时间比较长等特点来写。下面的省略号是引导学生自由去选择其自己最喜爱的水果来写的作用。这样学生写出来的苹果才不会仅仅限于“色、形、味”这三个方面,写出来的水果也不会拘泥于苹果。

四、板书让学生参与,乐于其中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的核心内容,托兰斯泰曾认为,探索创新能力,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所谓自由:“就是尽量减少对儿童行为和思维的无限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

五、小结

精湛的板书是撬开学生智慧的杠杆,是知识的凝练的浓缩,是老师的微型教案,能给人以志得神怡的艺术享受。因此,如何设计出创新的板书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曹后生.小学语文板书设计十大要点[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11).

[2] 张建彬.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板书设计[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5.).

[3] 李文豪.关于小学语文板书设计的思考[J].教学研究2012(1).

树叶教案范文第10篇

鹅岭小学地处渝中区鹅岭颈项绿色高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校内绿意盎然,常年栽种有数棵榕属多年生乔木――黄葛树,兼种有其他灌木、花草。为充分发挥绿色资源作用,让学生真正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共处,学校以首届重庆市“自然笔记大赛”、市三峡博物馆“梦想学堂”、少先队活动课和拓展性校本课程建设为契机,通过整合科学、美术、语文等多个学科资源,开展“一花一叶一世界”综合实践活动,让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其中,借助观察、推测、访谈、查找等多重科学研究手段,重点对黄葛树和其他植物的叶片进行不同维度的探究,亲历活动过程,感受自然美感,树立科学精神,收获创作喜悦,提升环保意识。

二、活动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学会使用科学的观察方法了解校园常见植被的种类和叶片形态。

2. 通过组合、粘贴、装饰等方法,学会制作押花、树叶拓印画、树叶拼贴画、叶脉书签。

3. 掌握“自然笔记”的一般操作方法,学会撰写自然观察日记或小作文。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自然笔记”的学习和制作,培养学生动手绘画、细心观察、科学记录的研究态度。

2. 通过对叶片不同维度的探究,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设计制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态环境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合作意识,树立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提升学生识能兼备的综合素质。

三、活动内容与过程

(一)专题活动一:绿色宝藏我来找

1. 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查找文献、走访教师、同伴互助等方式,了解校园内常见植物类别,特别是针对黄葛树将做专题探究(具体内容请参看《鹅岭小学主题式综合课程建构研究之一》)。

2. 活动课时:1课时

3. 具体实施

(1)结合教授与大自然相关的主题单元内容,利用班队会,引导学生走近植物,了解其大概种类。(语文学科)

(2)通过图形处理软件的使用,分小组制作校园绿色宝藏寻宝路线图,并以文字介绍配合图例的方式呈现于展板中。(信息技术学科)

(3)开展一次校级少先队活动课程,邀请家长代表参加,宣传启动此次综合实践活动。(德育处)

(二)专题活动二:叶片常识我知道

1. 设计意图

大自然里,除了美丽多姿的花朵,最吸引人的当算千姿百态的叶子。在该主题活动单元中,同学们将感受到不同植物叶片的变化,初步掌握叶片采集、分类、测量大小的方法。

2. 活动课时:5-6课时

3. 具体实施

(1)采集树叶:带领学生采集各种树叶,可拓展课堂到周边,如鹅岭公园、佛图关公园,以小组为单位,尽量拾捡已掉落的叶形完整的叶片。提醒学生如未得到允许,不要随意摘取树上的叶片。(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科学学科)

(2)叶片百态:观察欣赏采集到的形态各异的树叶,在预先已通过科学方法了解到叶片的种类基础上,观察叶片,用“自然笔记”记录下它们的形态、颜色,并根据叶片形态,尝试判断其所属类型,填写《叶片里的小秘密》观察记录表(附后),撰写科学小作文或观察日记。(美术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科学学科、语文学科)

(3)保存树叶:选择不同大小、形状、颜色的树叶,用干净布条擦干,并夹在书本中保存。(科学学科)

(4)巧算叶片:利用精确度较高的直尺、估算网格、铅笔等工具,学会计算植物叶片面积的方法。

A. 教师指导学生取一片大小事宜的叶片,放在估算网格正中,用铅笔描绘叶片边缘。

B. 对叶片所占格子数进行计数,不满一格则估算其占一格的比例,如1/5、2/5等,统计总格数。

C. 用直尺测量每个格子的面积,并计算整个叶片的面积。

D. 完成《叶片面积巧测量》记录表,与小组同学交流数据,计算同种植物叶片面积平均值,并比较大小。

(三)专题活动三:花叶世界我畅想

1. 设计意图

在本主题单元活动里,学生将通过押花、叶脉书签、树叶拼贴画、树叶拓印画等制作途径,将花叶世界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丽纷纷定格。

2. 活动课时:10

3. 具体实施

(1)押花

A. 活动准备:挑选不同种类的花朵和叶片;把花和叶片放在垫有较厚吸水纸的书本里,确保其汁液不污染页;铺平花叶,用另一张吸水纸盖住,用力合上书本,并摞上厚重书本,保持挤压状态;等到花叶干了以后,用镊子小心移出,平铺在白纸或卡片上。(科学学科)

B. 作品制作:欣赏一些成品,学习押花的图画布局;或者选择一些白描的动植物图画,进行粘贴填色;用白胶将干花叶粘贴到纸上或卡片上,完成押花作品。(美术学科)

C. 进行习作指导,完成小作文。(语文学科)

(2)树叶拓印画

A. 作品制作:找到一些形状较为明显奇特的叶片;在画纸上构思绘草图;将叶片放在画纸上,用画笔蘸上颜料给树叶着色;用力按压,再把树叶拿掉,树叶的图案就拓印在了画纸上;换不同色彩的颜料、不同形状的叶片分别再次重复前面的步骤拓印;完成树叶拓印画,注意树叶形态、色彩的搭配,使画面艺术感更强。(美术学科)

B. 举行“一花一叶一世界”现场故事会,根据拓印内容,分小组讲述一个故事。(语文学科)

C. 进行习作指导,完成小作文。(语文学科)

(3)树叶拼贴画

A. 作品制作:收集各种美丽落叶;把叶片放在厚重书本中压平、吸干水分;设计树叶拼贴画的图案和色彩;选择合适的叶片,用白胶粘贴在画纸上;晾干后完成一幅树叶拼贴画作品。(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科学学科、美术学科)

B. 进行习作指导,完成小作文。(语文学科)

(4)叶脉书签

A. 活动准备:选择几十支新鲜、形状漂亮、大小适中、叶脉明显的树叶;把采好的树叶用清水洗干净,放入装有10%氢氧化钠溶液的玻璃器皿内煮沸20分钟,同时撰写自然观察日记;当叶肉呈现黄色后用镊子取出叶片,用清水冲洗掉溶液残余;把叶子平铺,用软毛牙刷精心刷去叶肉,直到除尽为止;把留下的叶脉在清水中漂洗干净后用镊子夹入书本中吸干水分,把叶片压平。(综合实践活动学科、科学学科、语文学科)

B. 作品制作:准备彩色丝带、染料或水彩颜料等美术用具,给叶脉染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放在两块玻璃板间压平;晾干后系上彩色丝带,完成作品,在小组内分享。(美术学科)

C. 写出其中一项活动的感受与体会。(语文学科)

(四)专题活动四:精彩展示我自信

1. 引导学生对自己各主题活动作品进行拍照保存,运用光影魔术手、PPT、WORD等软件对作品照片进行美化整理,制成“一花一叶一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图册。(信息技术学科)

2. 指导学生汇总各主题活动作品、过程材料,设计封面,装订成册,形成“一花一叶一世界”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册。(美术学科、语文学科、科学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

3. 举行“一花一叶一世界”综合实践活动展示会,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德育处)

四、效果评价

1. 过程评价:每次主题活动学生都有活动记录和作品,教师都有活动过程教案、资料,所有收集的材料都是规范、真实、完整的。

2. 学生评价:XX主题活动学习反馈单

上一篇:美工教案范文 下一篇:汽车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