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校毕业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10 08:55:58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对策

一统计分析

(一)总体就业情况

从统计数据来看,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2017年共有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653名,总体就业形势较好,就业率较高,近6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7.3%,其中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2%,为6年来最低,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近6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既与浙江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健康的需求较大有关,也与我校毕业生培养质量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有密切关系。

(二)就业行业分布

在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近6届的653名本科毕业生中,有392名毕业生大学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60.03%,成为毕业生的最主要去向;有242名毕业生考取国内硕士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37.06%,考研录取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17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达49.69%,处于较高水平;有369名毕业生本科毕业后进入医疗单位工作,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94.13%,说明我校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业专业对口度较高,绝大部分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有10名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从事卫生监督、检验检疫等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1.53%;有13名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1.99%;出国人数和创业人数分别为2人,分别占毕业生总数的0.30%。

(三)医疗单位就业分布

统计结果表明,毕业当年参加工作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选择在医疗单位就业,但是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的就业人数相差较大,在医疗单位就业的369名毕业生中,进入区县级医疗机构就业的毕业生为234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63.41%;进入地市级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70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18.97%;进入民营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35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9.49%;进入省级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20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5.42%;进入乡镇、社区医疗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为10名,占医疗单位就业总人数的2.71%。我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在公立医疗机构就业,其中在区县级医疗机构就业人数最多,其次是在地市级医疗单位就业,在省级医疗机构就业人数较少,在乡镇、社区医疗单位就业人数最少;在民营医疗机构就业人数较少,虽然呈增长趋势,但是增幅不大。

(四)就业地区分布

由于我校2012—2017届毕业生在大学招生时只面向浙江省招生,且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所以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在浙江就业,其中在杭工作毕业生81名,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20.66%;在浙非杭工作毕业生303名,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77.30%;到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8名,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2.04%,到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是大学期间通过转专业进入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非浙江籍学生。

二建议与对策

(一)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要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来增加毕业生的岗位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并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学校教育中提高实践技能课程比例,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使医学毕业生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只有人才培养方案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相适应,毕业生才能具有较强的岗位胜任力。

(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要加强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等形式向学生讲解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事业单位改革和行业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视野和格局,促使学生将个人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正确看待医疗行业发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消除影响医学生就业的一些错误观念。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客观看待自身的能力、兴趣,理性地分析面临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在就业过程中防止眼高手低,盲目攀比。

(三)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对长期在城乡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晋升、业务培训、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随着国家的投入不断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条件差、待遇低的状况正在不断改善,各种利好政策不断出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医学本科毕业生将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四)引导毕业生到民营医疗机构就业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篇2

医学生基层就业主要是指到艰苦的边远地区、西部地区县级、县级以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大城市的社区卫生院工作,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200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到广大基层地区就业,这是对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大量的卫生人才过分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饱和状态,甚至大量医学生不能够就业;而在农村及不发达地区,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农村地区仍然缺医少药,医疗水平和设备条件比较差。同时基层卫生人员学历低,整体水平不高,不适应经济发展与人民身心健康的需求,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呈现出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别。因此,引导医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定一致,有利于青年人才的健康成长和改善基层人才队伍结构,是缓解目前严峻就业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有利于增强基层医疗力量,有利于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合理配置,是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薄弱的需要。

二、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现状分析

1.供需矛盾突出,总量不足。

由于受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历史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力资源丰富,而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落后,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大学生毕业后流向不平衡表现为:大量的毕业生首先考虑的是到经济相对发达的东中部地区就业,只有极少数毕业生选择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基层区工作。

2.入出不对称,人才严重流失。

据有关调查显示,服务期满后,在基层就业学生的流向选择中,只有10%的人才选择继续留在当地服务基层,回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好医院的占了大多数。即使像我校签约的免费医学生、定单生,毕业后未能如期到定向的医院就业或未履行完服务年限中途毁约的也占有一大部分。另外,基层和西部地区单位条件待遇差难以留住大学毕业生,人才输出远远大于人才流人。据统计,每年西部省份的大学毕业生不足20%返回生源地;而在经济发达地区高校就读的西部毕业生,留在学校当地的占80%。

3.岗位有限,地域分布不平衡。

目前,到基层就业仍未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流,去基层地区就业的医学毕业生的岗位仅限教育、卫生和公务员。在地域分布上也不平衡,有的不发达地区“有岗无人”,而有的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却是“有人无岗”。根据调查,有的基层地区就业的人数占区内就业总人数的43.78%,而有的边远艰苦地区的就业人数仅占26%。

三、影响和制约高校医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

1.政策偏移力度不够,国家政策落实不到位。

近几年,国家发展的重心虽然已经开始从东中部发达地区向西部和基层地区转移,但是政府的偏移力度还远远不够,政府对基层的投入严重不足,由此导致基层地区困难重重,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热情受挫。如国家对免费医学生的就业落实、薪酬待遇、职称提职等,在招生宣传及协议签订中都有相对的倾斜和优惠。虽然出台了激励政策,在基层及就业的单位能否真正、切实的得到落实及实施呢?这仍是许多有意向去基层单位就业毕业生的担忧之处。

2.基层单位缺乏吸引人才的内在动力和渠道。

由于基层地区编制少、经济困难、政策不畅、工作条件简陋等问题,引进大学毕业生比较困难。在广大的基层医院,工作面向的主要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百姓和患者,科学文化知识不受尊重、人才受排斥,诸如此类的生活习俗、文化水平、价值观念的差异,更使大学毕业生感到在基层卫生院开展工作很难。甚至有些地方,由于受地方官僚主义影响,领导不重视、下属不支持,大学毕业生的想法和见解很难被采纳,个人才华无法施展。

3.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滞后,发挥作用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仍停留在初级水平,诸如求职技巧的讲授、招聘信息的和就业讲座的开设等,未能针对医学毕业生的专业特点、就业趋势等方面,进行有效的一对一的专业辅导,远远不能满足医学生对就业的内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另外,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体系及建设未得到建立和健全,未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团队或教师队伍,没有专业的授课老师,没有系统的教授模式及培养模式,使得高校的就业指导作用有限,到基层的就业指导更是严重不足。

4.高校毕业生思想落后,就业观念陈旧。

与严峻就业形势相对应的是,仍有许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落后。“十年寒窗苦,一朝跃龙门”是许多大学生及家长的希望。出身城市的大学生担心下基层后回城市难、晋升更难,使他们对到基层就业望而却步;而农村籍的大学生也不愿到基层,希望能留在大城市,或成为国家公务员和干部,为家庭带来荣耀和庇护。很多毕业生仍存在“找个终身制工作”、“到机关事业部门就业”、“到城市、待遇好的地方就业”等陈旧观念,致使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难以全面展开。

三、依托苏区精神,推动医学生基层就业对策研究

引导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已成为当前缓解就业压力、落实国家就业政策、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解决广大基层地区医疗卫生事业长期薄弱的重要举措。苏区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学术界对苏区精神的内涵虽有各种不同的表述形式,但它最本质、最具特色的内涵可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执政为民、廉洁奉公、争创第一、无私奉献。”[1]在新时期,苏区精神更赋予了新的意义,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根本特征的苏区精神,进一步升华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崇高的爱国主义、坚定的政治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革命的英雄主义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支柱的观念体系。结合赣南浓厚的苏区文化资源、苏区特有的精神,将苏区精神的精髓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相互融合、传承,以此加强医学生基层就业观,开创学校医学生基层就业工作的新局面。

1.依托苏区精神, 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基层就业的树立。

院校各级团组织、各学院以加强学风建设促德育教育为方针, 以红色文化资源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为基地, 以医德、医学伦理学等为主要教育内容,积极开展以弘扬苏区精神、振兴苏区发展、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树立基层就业观为一体的活动。一是定期邀请党史界的专家为全校师生做专题学术报告, 举办赣医精神论坛、赣医人的故事讲座、让苏区精神进课堂等相关的活动,使德育教育寓教于学, 既转变了学风, 弘扬了红色文化及精神,又有效加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大力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医学人文素养培训。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社区、贴近百姓,开展感恩教育、医疗保健知识宣讲、送医下乡、 我为社区教育献爱心、下乡义诊等社区援助活动,让医学生及时接触社会 ;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深入实际, 开展实践活动,了解国情, 立足国情, 为群众服务的政治素养,进一步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坚定信念,树立为基层百姓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到基层的医疗单位特别是医疗资源匮乏的地方,为百姓的健康着想,真正、切实地体现和传承苏区精神。

2.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导向作用,保障基层就业的落实。

从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大学生的就业选择主要基于直接收益水平。从2010年起,国家实行了定向乡镇免费医学院的试点及招生工作,借此保证基层卫生院医疗人才,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基础环节,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诸多优惠及倾斜的政策,一毕业就有稳定的金饭碗,着实吸引了众多毕业生的眼球,但正如笔者之前陈述的,这些优惠及倾斜政策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是此项工作能否继续推进的关键所在。所以,国家和政府应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加大政策的宣传及导向作用:健全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的服务体系,维护其合法权益;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各方面优惠;落实户口迁移和完善人事服务等方面规定,提供学习深造、公务员录用等优惠待遇和去留自由的保护政策;在生活保障金和创业风险基金、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上,为基层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开通绿色通道。

3.优化人才培育模式,发挥宣传作用,扩大基层就业的影响。

首先,高校要强化宣传引导,使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观。高校应采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如下基层医学院实习、参观、到苏区文化资源地学习,开展苏区精神就业指导讲座等,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端正就业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同时,通过经验交流会和毕业生谢师会等形式,大力宣传优秀典型、极力推广成功就业经验、引导学生自觉把实现自身价值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其次,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以市场为主导调整专业设置,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采用面向基层就业的定向和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从基层地区招生大学生,毕业后返回生源地就业。另一方面,在专业设置和内容上要突出基层农村导向,着力培育适应基层的应用型人才。

4.创营造良好医疗环境,积极留住人才,维护基层就业的利益。

基层医院和部门要创造工作上帮扶、资金上倾斜、思想上帮教的优良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事制度,及早对优秀基层毕业生进行使用和培养;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在实际中重用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加以培养、增长才干,以维持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可持续性。基层各级政府财政要承担基层就业大学生的待遇,制定相应的工资保障制度,为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后勤保障,优化大学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生活环境。

5.更新就业观念,合理选择岗位,做好基层就业的定位。

中央指出:要引导大学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在目前就业难的形势下,一方面,大学生应更新观念准确定位,以积极的心态面向基层就业,传承服务基层的无私奉献精神,把基层就业视为成才的起点,把握基层广阔的潜在机会,实现理想。另一方面,大学生要了解自我,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到基层工作的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篇3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法从分析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入手,阐明当前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结果中专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结论增强中专生就业竞争意识,做好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工作。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校园一社会协奏曲的主旋律。目前,中专生就业难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以致很多中专学校招生困难。那么学校应正确分析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增强学生就业竞争意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笔者认为:卫校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1从基础教育看一些学校把教育重心和培养目标都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上。社会、学校、家庭把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检验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学生以分数排名次,教师以学生考分分优劣,学校以升学率作为等级。教学中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结果培养的学生只懂理论不会实践,只学书本,不问社会。

1.2从中专教育看我们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丰富扎实的医学基础专业知识,又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办学条件的限制,一个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个实验室的教学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1.3从医学类就业趋势看医学类专业初次毕业生就业率一般在90%以上,如基础医学、护理、检验、临床药学、中药学等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而公卫医学等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足50%。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个别医院甚至人满为患,导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难。

1.4从医学教育结构看去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该纲要规定医学教育今后的发展方针是: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本科一教育,面向农村发展医学高等专利一教育,使现有大量中专或中专以下卫生人员的县、乡卫生机构医学人才学历水平达到专科一以上,逐步减少中等医学教育的规模,取消中等医学教育中的临床医学类专业纲要颁布后,卫生学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严竣的考验。

1.5从医学专业结构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等医学教育中有些专业明显老化而失去生命力,已不适应医学了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降低了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导致就亚面很窄。同时,学生毕业后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尚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这也是卫校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

1. 6从学生的择业观看:当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统分统包”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中专毕业生“自立择业”的就业制度转轨时,大中专毕业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困难的选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学生家长也为子女的就业而焦虑不安。仍然固守着“先国有,后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一次就业定终身,一招技术吃一生”等旧观念,更缺乏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对于自主择业很多人不能适应。

2中等卫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

各地中等卫校在实践中虽然普遍感到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就业指导的理解还不全面,开展就业指导的情况很不平衡。有的地方和学校把就业指导仅理解为单纯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和指导,忽视对学生进行就业理想、就业观、创业意识教育,在如何开展就业教育方面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因此,要加强中等卫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2. 1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就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教育体制和劳动用人制度改革的深化,“面向社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新的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基本特征,面对这种变化,学校在职能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全面提高就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教育活动。既不能试图恢复历史上“国家包分配”的做法,也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了之,而应该及早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并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2. 2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帮助学生走好人生道路的需要,著名作家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青的时候”。学生毕业时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职业目标不确定,以致在众多的职业面前眼花缭乱,左顾右盼,无所适从,见异思迁面临就业选择,怎样分析自己的客观条件,怎样看待不同工作岗位的利弊得失,在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环境下,如何把握机会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以便能心情愉快地走向陡会生活,已成为大多数毕业生思虑的焦.氛。他们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指导和帮助。

2.3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从社会方面讲,国现代化建设离不开青年知识分子,然而,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用武之地”,找不到英雄,另一方面,“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方面社会急需大量知识分子,另一方面知识分子大量积压浪费,就业指导就是要改变这种现象,使用人单位了解各医疗专业情况,了解毕业生的情况,以便安排合理、利一学,使用恰当,有效,使个人的才能、知识、兴趣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吻合。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有利于社会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篇4

一、资料和方法

1.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57一65年,76一80年,82一83年这三个时期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76一80年毕业生教育受动乱影响很大。2.调查方法:采用通讯调查和现踢调l一:相结合的方法,以通讯调查为主。对以上三个时期的卫生系毕业生进行全面调查。被调查者按填表要求认真填写,经单位领导审阅加盖公章后寄回学校。我们又分别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绥化县,辽宁省沈阳市毕业生比较集中并有代表性的几个单位(如:省、市卫生防疫部门、科研部门等)召开了毕业生座谈会,向毕业生所在单位领导和毕业生本人直接听取意见。3.回收率及可信程度:本次调查共发调查表1030份,实际回收500份,回收率为49%。从调查表的回收率来看有些偏低,但从调查结果来箱,确能反映目前工作在卫生防疫和卫生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岗位上的毕业生的大部分情况。再者,象这样大量系统的调查资料,报道得很少,因此,本材料还是很宝贵而且是有一定价值的。认真分析这些材料,从中找出一定的规律,对今后卫生专业本科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一)毕业生现状1.工作单位分布:500名毕业生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5个地区、55个市、24个县。其中,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占84另,从事其它专业工作的占16%。详见表二从表三可以看出近80%的人是由于安排不合理或缺乏工作条件造成的。而这部分毕业生绝大多数是被分配到县级卫生防疫站工作以后又改行的。是不是卫‘级卫生防疫站真的不需要本科毕业生呢?回答是否定的。广大农村需要开展大量的卫生防疫工作,当然也就需要本科毕业生到那里去。但是,当前存在着在县卫生防疫站工作的本科毕业生数量很少这一突出向题,解决此问题,涉及到合理使用人才,创造工作条件,明确县卫生防疫站工作的职责以及卫生专业教学如何适应农村卫生工作需要等问题。今后,应有计划地给县级卫生防疫站充实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力量,使他们在那里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2.专业分布:’从毕业生从事专业构成来看,主要为流行病、劳动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地方病。见表四3。职务和职称57~’65年毕业生担任业务科主任以上领导职务的占同期调查人数的49%,副处级以上职务的占87%,分别担任各级卫生防疫站站长、县医院院长、省卫生厅副厅长及自治区科委主任等职务。57~“年毕业生36肠已晋升为主管医师或相当于主管医师,51写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他们中有30名获不同级别的科研成果奖,115名受行政奖励。4.进修教育:从140名从事防疫工作的毕业生进修情况看,50%左右的人进修与自己从事专业相同的学科,进修外语的人数次之,还有少部分人进修在校时没有学习过的专业,如:环境毒理、流行病数学模型等。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现实工作的需要,追切需要知识更新。

(二)对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从各级领导对毕业生的情况反映来看,不论是从政治素质上还是业务水平上都是比较好的,工作能力比较强,多数人工作积极肯千,做出了‘定成绩,受到了J]J人单位的好评。

(三)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1.独立工作能力: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胜任本职工作,不能胜任的只是极少数,占3.4%。65年以前的毕业生,一年半内全部能独立工作。76一80年的毕业生,有43%的人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82一83年的毕业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的只占29.4纬,表五后两个时期的毕业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的比例比较低,尤其近年毕业生独立工作能力明显下降。这说明: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存在着一定I’ed题,也反映出教学与实际工作需要之间存在着差距。所以,如何增强适应性,使毕业生能尽快独立工作,是今后教学改革的任务之一。2.理论水平:大多数毕业生的理论知识都比较丰富。唯有79~80年毕业生差一些。其原因是由于缩短学制,大量削减基础理论以及学生本人的文化水平较差所致。3.实验室技能:毕业生对实验室技能掌握较差者约占40%左右。甚至对于一些爹本的实验方法和常规实验室技术也不能独立掌握,与其它兄弟院校的毕业生有一定差距。今后,要尽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实验室的基本技能和方法。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与自我知识更新能力:57~65年毕业生高于79~80及52~55•年毕业生,能力较强者占94%。后两个时期的毕业生只‘工可60肠。5.组织工作能力:卫生防疫工作很需要组织工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组织工作能力,这是卫生专业值得注意并应加以研究和解决的l’ed题。57~65年毕业生较强,82~83年毕业生较差。6.文字表达能力:57~65年毕业生高于后两个时期的毕业生。过去学校不大重视文科知识,而实际工作又很需要,从评价中可以看出,有近30%的毕业生文字表达能力差,使工作受到一定影响。见表六7.外语水平:80%左右的毕业生可借助字典阅读专业资科,但达到顺利阅读的还不到10%。这说明毕业生的外语程度还比较低。其原因分析主要是:①大学录取时外语水平比较低。②外语教学没有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系统性差。只在基础课阶段讲授,进入专业课时就中断了,学校又没有及时安排学习和辅导,影响了外语的巩固和提高,今后,要加强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的教学。外语是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的工具,尤其近儿年知识更新速度快,国际交往多,兢更需要学生在校期间能达到顺利阅读的程度。综合1:述各级领导对毕业生的评价分析可以看出:65年以前毕业生政治素质好,思想作风朴实,能服从组织分配,有按强的事业心,肯钻研业务,自学能刀强。理论基础比较雄厚,这一时期毕业生不足之处是所学知识老化,知识亚待更新。76一80年的毕业生政治素质较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做业务行政工作的比较多。但这期毕业生由于处千文节时期,学制二年,理论幕础较羊,外语水平也比较低。虽然多数目前已基木能胜任工作,但仍需进一步充实理论基础知识。82~83年的毕业生新技术、新理论的基础较好,一些新学科的知识比较丰官,外语水平也比其他两个时期的毕业生有明显的提高。他们的不足之处是思想作风不够踏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文字表达能力差,工作适应性不强,动手能力差。

(四)对卫生专业教学的希望和要求

1.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我国医学教育计划虽然规定了培养目标,但还不够明确。卫生专业本科的具体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掌握卫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技能,并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各级防疫部门卫生医师和教学、科研人员。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多层次的培养方式。如:培养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适应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及教学、科研单位的需要。

2.教学计划: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阶段的教学安排基本合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课程可以压缩或删减,要结合卫生专业的特点,安排相应的课程。专业教学的安排不够合适,主要是时间短。仅在一年零八周的时问内学完全部专业课内容,还要进行生产实习,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多数毕业生认为卫生专业教学的内容少、知识面窄、深度也不够,仅从这点也可以说明专业教学的安排存在向题,应加以改革。

3.教学内客和课程俊置:毕亚生替通认为所学的专业课内容基本有用,但都应有不同程度的加张。尤其要加强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讲授内容。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无论从事何种专业,也无论在哪一级卫生防疫站工作,这两门知识都是很需要的。毕业生还认为应增设一些课程,以适应工作的需要。首先应增设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依次为实验设计、专业外语等等。详见表九。

4.教学方法:毕业生认为应打破以往那种课堂填鸭式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要与卫生防疫工作紧密相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要克服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忽视生产实习的不良倾向。

三、讨论与建议

现就本次调查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人才合理使用向题:1.严格遵守专业对!〕的分配原则,坚决杜绝分配不合理现象。其次,各级领导要为卫生专业人员积极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使他们能在那里充分发挥作川,为我国的卫生事业贡献力量。2.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卫生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巩固专业思想。这样也可以防止毕业生改行,使人才使用逐步趋向合理化。

(二)在校教育问题:1.学制:从目前情况看,应举办五年、三年两种学制的卫生专业。五年制以综合培养为主,理论水平要高,知识面要广,教学安排应以基础课3年(除完成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教学外,还要完成外语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顺利阅读的程度)专业课应以2年为宜。3年制以专科培养为主,使他们在某一方面有较专门的知识,如:卫生检查、劳动卫生、流行病等各专业卫生医师,以满足实际单位的需要。2.内容:①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加强专业基础课。如: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总论。另外,劳动卫生学、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儿少卫生学等都应不同程度地加强。②要加强实验课教学和生产实习。在实验教学和生产实习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尽量多增加一些先进仪器和设备,使学生能对先进仪器和设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对今后的工作是有帮助的。③增设新课程和选修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迫切,对知识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宽。所以,应增设新课程。目前,应考虑增设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实验设计、专业外语、卫生毒理、社会医学、卫生管理学等等。这些课程可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分别列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教材中应补充讲授城乡卫生防疫工作方法学内容,以指导学生在基层(主要指县卫生防疫站)如何开展卫生防疫工作,使他们能在基层发钾更大的作用。3.方法:(刃要注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使他们能凭价一套运用知识的本领,去掌握各种知识之I’[ji浓联系,从而有效地驾驭并灵活地运用知识。对学生智能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相信,只要认真做到加强对学生智能的培养,教学质量就一定能得到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益。②往重理论联系实际。为了避免理论脱离实际现象的发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加以解决。例如:可进行现踢教学,也可请川人单位工作人员来校讲课,还可以让教师经常深人基层,开展实际工作等。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篇5

大学毕业生是我国重要的人力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但是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过渡,国内高校包括医学院校连续扩招,使得医疗卫生队伍不断壮大,医学生的就业难度开始增加,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医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呈现上升趋势,医学院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了解医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以及他们如何选择就业方向,我们对某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就业择业心态调查,分析并探讨了他们择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对医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引导,从而帮助其顺利择业,早日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调查方法及内容

本次调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对象为某医学院校2005级预防专业和2006级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生的基本信息、毕业意向、对就业现状的认识和基层就业态度等方面的问题,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19份,有效率为99%,其中女生67人,男生53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调查

1.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选择了读研,36%的同学选择了直接找工作,只有1%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自己创业。

2.在回答“择业时您会选择哪类地区去发展”这一问题上,44%的同学选择了去省会城市,23%的同学选择了中小城市,20%的同学选择了家乡,而只有一小部分人选择了基层农村或偏远地区。

(二)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调查

此外,医学生就业信心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5%的毕业生表示就业信心一般,近12% 的人表示没有信心,其中男生较女生就业信心强,预防医学专业比管理专业的就业信心强。

(三)收入期望值调查

(四)基层就业态度调查

119名毕业生中有51.2%的同学认为决不会到基层就业,33.6%的同学暂时没有考虑基层就业,17.6%的同学有可能到基层,而决心到基层就业的同学则没有。

(五)获取就业信息渠道调查结果

有56%的同学在回答“您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一问题上,选择了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24%的同学选择了自己,其余的同学则分别选择了同学或家人。因此,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成为医学生能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能否培养就业力的一个重要因子。

三、学生择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医学生对择业信心不足

大部分医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形势较难,有近80% 的医学毕业生表示就业信心一般,近7%的人表示没有信心,可见医学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足。

(二)医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薄弱

仅有1%的同学会在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可见医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极为薄弱。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极为有关。绝大多数的医学生都表示在毕业后希望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而不愿意跨领域创业。

(三)对就业后收入期望值偏高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生对毕业后薪酬的期望值低于1 000元的仅为3%。集中在1 500元以上,占到总人数的60%,其中20%多的同学期望薪酬为2 000元以上。从总体上来看,医学毕业生的薪酬期望值偏高,这可能会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四)就业意向过高,对基层工作热度不够

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毕业生在就业和择业时,仍然存在浓厚的区域观念,执著地追求大医院、大研究所、大机关、大城市,而这些“大”单位经过几年的连续补充,人员已相对饱和。同时受“一次就业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和社会上陈旧思想的影响,多数医学生不敢轻易选择企业单位或私立医院就业。过高的期望,无疑把自己挡在了就业的大门之外。

(五)择业信息来源渠道窄、信息不通畅

大部分的医学生把就业信息的获取严重依赖于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这无疑会影响到医学生的顺利就业,就业指导中心在医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只会起到引导的作用,它只是一种就业渠道,它对医学生所提供的就业信息只是一小部分,对指导中心的过分依赖会造成医学生就业范围的狭窄,就业路程的艰难。

四、针对大学生择业心理倾向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医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或跨行业就业

面对激烈的就业市场,医学生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就业观念。不要拘泥于大中型的医疗卫生机构,要敢于到新兴社区、民营医疗机构和医学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以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还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要急于求成,在择业时一定要量力而行。再者,基层也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大医院年资高的医生很多,刚毕业的学生很难进入,即使勉强进入其中,常常遇到论资排辈的境况,发展受到限制,久而久之, 自信心与锐气容易消失殆尽,工作难有创新。“衡量大学生就业的好坏不在于是否有‘体面’的单位,而在于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村正是许多大学生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在大中城市人才集中、求职困难的情况下,农村不仅创业机会较多,成功概率也相对较大”。因此“勇于到基层锻炼成才,是每一个有理想的大学生的长远选择,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鼓励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医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可能给创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并不是没有创业的可能性。我们应对那些具有较强创业意识、主动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以充分挖掘其潜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鼓励医学毕业生跨行业发展。比如转行做科研人员、教师、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等,这也反映了一种多元化就业的思路。

(二)政府提高基层对医学毕业生的吸引力

目前,很多学生毕业后都不愿去基层工作,认为基层信息闭塞、待遇及环境差、适应不了基层的人文社会环境。目前基层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地方,因此为解决基层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我们一定要增强基层的吸引力,着力建设基层人才大队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增强基层的吸引力:(1)对长期坚持在基层工作的卫生人员,在工资、奖金、职称晋升及其他福利方面给予特殊待遇,这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对自愿到农村就业的医学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并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可放宽职称晋升条件,注重其实际能力。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吸引、留住人才打下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卫生人才缺乏的局面。(2)深化农村卫生改革,不断增强农村卫生机构的活力,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服务体制,提高农村三级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卫生技术人员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使医学毕业生愿意下到基层来。(3)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加强农村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做好区域卫生规划,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为医学毕业生到那里就业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提供施展空间的舞台。

(三)高校要把医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完善培养方案,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提高培养质量。据了解,医学院校卫生管理人才供给量远远大于其市场需求量且医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供过于求的矛盾现状或人才能力缺陷影响了就业率,因此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多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遵循有需求才有供给的原则和按需定量市场规则,不要盲目设置不必要的专业或提供市场上无需求的人才。

(四)高校应加强医学生的就业教育,增强就业信息服务

要尽早开展医学生的就业教育,比如就业指导课程、毕业生就业交流会等,使他们充分认清当前就业形势、认清自我、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提前做好自己就业的定位。很多学校只有在学生面临就业时才会开展一些简单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到位和不全面使医学生真正面临择业时变得手足无措,犹犹豫豫,错过很多不错的机会。调查显示,将近有1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意向不清楚,说明这部分毕业生直到临近毕业还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如能及早对其进行就业教育,他们很可能就会及时规划自己的未来。

信息时代的就业信息不对等,影响到学生的顺利就业。尽管网络能给学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提供各种信息但有的同学面对网上浩大的资源不知如何查找,一方面造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是同学们择业机会的丧失。充分发挥大学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中心的情报教育职能,做好毕业生网上择业信息的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提供毕业生网上择业信息的服务有助于同学们及时、准确地了解和获取就业信息。

(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医学自身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医学生在校期间课程比较多、任务较重,受应试教育影响较严重,因此医学生同其他行业的学生比较起来缺乏一种灵活性或主动性。习惯被动接受而不善于主动争取,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独立性,在就业时很多同学都处于一种坐着等机会的状态,不善于积极主动争取机会。医学生在找工作时自身应多主动积极一些,多抓住机会,这样才会有可能性顺利就业。学校也应认识到医学课程的局限性,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在丰富大家课余生活同时,帮助同学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面对来自社会的挑战。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篇6

论文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中等卫生职业教育面临发展过程面临的机遇和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可采取的对策。

当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面临发展过程中难得机遇,同时也面临发展过程中难以克服的问题,如何抓住面临的机遇和应对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我校发展的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1面临的机遇

1.1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职业教育高度的重视

在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指出,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健全覆盖城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这是一项重大变革和历史任务。在十一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将更加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并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中等职业学校资助面超过90%,资助标准大幅度提高,并将减免农村学生的学费。近几年,国家制定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护理人才作为2l世纪紧缺技能型人才,也得到了重点扶持发展,这也推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1.2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重视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加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2006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43亿,占人口总数的11%。其中,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为l300多万。今后二十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超过3%的速度增长,远远高于正常人口的0.66%的增长率。人口老龄化导致慢性病患病率、伤残率及功能障碍性疾病患病率明显上升,老年病的社区预防、康复及护理服务需求将日益增加。因此,社会对医护人员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而目前我国每千人口含医师、护士的数量是1.3,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1.3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

过去农村是“看病难,看病贵,小病顶,大病扛”,制约农村基层医疗的发展。随着新医疗方案出台,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对农村基层医护人员的需要量将不断增加。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国家,需要大量的基层医护人员(主要是能在农村留得住的中等医学技术人才),故对于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来说是机遇,毕业生将有更多的就业面,学校既可以向大中城市输送医护人员,也可以向农村基层输送医护人员。

1.4普高资源有限,对中职学校是饥遇

根椐国家人口统计80年代和90年代属于我国生育的高峰期,由于普通高中的资源有限,大量80后和90后将面临上普高难的问题,这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尤其对被社会较认可的中等医学学校来说是机遇。同时,这些学生进入职校学习技能,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1.5国家对卫生类技术人员层次要求越来越高,将会逐步压缩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规模

扩大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规模,对于中等医学学校来说是压力,但同样也是机遇,因为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资源是有限的,而社会对中等卫生人才的数量需求每年是不断增加的,这样就促进了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发展。

1.6我校的卫生职业教育同样面临难得的机遇

我校是全国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是安徽皖北占地面积最大的职业学校,在社会上有着良好的声誉和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在校生数由2001年不足2千人,到2009年达到6千人以上。

2面临的问题

2.1财政投入不足

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地方政府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加之本市地方经济水平较低对我校财政投入严重的不足。另外,融资渠道不通畅,学校自筹经费能力较低,且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包袱,限制学校进一步的发展。

2.2生源不足

由于普通高中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进入一个恶性无序的竞争状态,导致生源的紧张和生源素质的下降,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也是卫生职业教育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卫生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它有一个相当高的门槛,是国家最先实施准入制度的行业,卫生职业教育是重学历、重正规、重素质的教育,属于精英教育,而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目前,中等卫校毕业生大多数虽能拿到毕业证,但只有一部分能拿到执业医师、执业护师资格证书,影响了毕业生就业,而且这些不合格学生流入医疗卫生行业将会留下“隐患”,对学校声誉将产生负面影响,对招生也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2.3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体制和观念的落后

传统的体制沿袭了几十年,如管理体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招生计划、见习实习及人事制度等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体制,而我们面对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的社会,如招生仍沿用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而毕业生就业却要有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来决定。另外,卫生职业教育比一般的职业教育的周期长,也制约了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2.4中等卫生教育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设备落后

当前卫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式为主,医学类的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节奏快,加上一些学生的素质和文化基础差,对学习不感兴趣,故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其次,职业教育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要突出职业技能教育,突出实验和实训教学,而目前大多数卫生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和匮乏、见习基地不足、实习基地不稳定,使产教不能很好的有机结合起来,达不到教学和岗位“零距离”的衔接,这也是卫生职业教育面临的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

2.5中等卫生教育的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及教师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和创新精神

教师工作的动机主要来自于职业待遇和工作的挑战性,从事医学教育的教师同医院的医护人员、中学教师的收入相比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面对的学生素质的下降和学习热情降低,又导致教师工作热情的下降,也很难在教学上再去创新。

2.6中等卫生学校毕业生就业面较窄、就业难

其原因一方而是医疗卫生单位对用人的数量控制非常严、对用人的学历要求高及一些不正之风造成的,另一方面需求量较大的基层、社区、家庭护理和老年护理等,受一些因素和观念的影响,毕业生又不愿意去就业。

3对策

3.1充分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各种优惠政策

争取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广开引资渠道,挖掘自身的潜力,切实开展具体行之有效的工作。中等卫生教育教学要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相关生产和服务机构、医院基本医技工作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加强中等卫生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应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标准和制度。

3.2面对生源紧张,既要加大招生宣传的力度,又要适当控制生源数量

生源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根本,我校这几年深入到乡镇各个中学进行招生宣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适当控制生源的数量,把好生源的质量关是一个痛苦的抉择,眼前经济利益就会受到影响,但对学校长远来说是有利的,有利于树立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品牌。其实对于当前发展也是有利的,能减少招生宣传的成本、减少教学和学生管理的难度,提高教学的质量,增加实习和就业的竞争力。

3.3创新就业机制,关键是转变观念,将以招生宣传为中心转变为以就业指导为中心

重点开展职业观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求职技巧的培训、为学生和家长提供用人单位需求的信息、建立就业网络等工作。邀请用人单位、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讲座、报告,以此来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择业与就业技巧及创业能力,制定就业规章制度,保障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就业渠道必将会拓宽,也将会有力拉动招生,学校将会走向健康的快速发展的良性循环的道路上。

3.4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办好卫生职业教育的根本,也是卫生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对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例如:鼓励教师接受研究生教育、聘请高素质的在职卫生职业教育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专业教师定期深入卫生服务工作一线等等,培养出“双师型”和高学历的教师。教师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主力军,师资队伍的建设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要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激情,并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来稳定和提高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3.5转变传统观念,改革原有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增加实训教学设备的投入,加强见习和实习基地的建设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篇7

一、振兴计划的实施范围

(一)高陵县、蓝田县、户县、周至县;

(二)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

二、振兴计划的目标任务

(一)山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临潼区、长安区的山区乡镇中学(2所高中23所初中)招录师范专业本科生各1人,5年共125人;

(二)乡镇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高陵县、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的每个乡镇卫生院(163个乡镇卫生院)招录医学专业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1名,5年共815人;

(三)乡镇农技队伍建设工程。每年为每个乡镇农技服务机构(144个乡镇)招录1名农技专业本科生,5年共计720名;

(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工程。市、区县每年共选派100名新进入机关事业单位、未经基层锻炼的高校毕业生到村委会担任村长助理,进行为期一年的帮扶工作。每年招募50名普通高校毕业生自愿进村、进社区工作;

(五)支农、支教、支医工程。市、区县5年共选派1000名中级以上职称农技人员、教师、医生到乡镇支农、支医、支教等。鼓励取得医师资格的高校毕业生到村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

(六)学历教育工程。每年组织300名乡镇、街道办事处35岁以下、学历不达标的公务员和财政供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离岗进行学历教育;

(七)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工程。每年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1万人。到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5万人。

三、振兴计划的具体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按照省政府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财政每年出资500万元设立“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资金”(以下简称“振兴资金”,“振兴资金”和市人才工作专项经费合并成立市人才专项经费,每年列800万元,优先支持农村基层人才培训。同时,建立“鼓励社会、个人捐助,争取国外资助以及国际合作”的多方筹措投入机制“振兴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由市人事局审核汇总后,市财政局负责审核、拨付、监督使用,主要用于实施“振兴计划。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的资金,每个区县不得低于50万元,配套用于农村人才队伍振兴工程。

(二)创造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从医、从事农技服务的条件,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医疗卫生体制。

1.清理清退代课人员和无从教、从医资格证人员。对全市所有的代课人员和无教师、医(护)师资格证人员,由教育、卫生部门全部予以清退。

2.调整下派学历不达标教师。对区县以下高中未达到本科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初中任教或进行学历教育;对城镇和农村初中未达到大专学历的教师,安排到农村小学任教或进行学历教育。

3.调整教育、卫生、农技队伍人员结构。对农村初中、高中、乡镇卫生院和农技服务机构编制定员外超配的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由区县人事局商教育、卫生、农业、财政部门予以调整分流,并实行编制内教师、医护、农技专业人员及各类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工资资金总额包干的办法,财政只支付编制内教师、医护、农技专业人员和各类管理人员及工勤人员的工资。

4.严格执行退休政策。对到达退休年龄的农村中小学、卫生院及农技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律按时办理退休手续。

5.改革乡镇(街办)卫生院的医疗财政体制,加大财政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投入力度,努力创造人才投身乡镇医疗卫生事业的机制与环境。

(三)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培养力度,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从医和从事农技服务。

1.对招录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安家费奖励和生活补贴。对到农村中学和乡镇涉农服务机构工作,且与区县人事局和主管部门签订5年以上服务年限的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发给安家费1万元,专科生一次性发放生活补贴5000元,由市、区县各负担50%;对到乡镇卫生院工作,且与区县人事局和卫生局签订6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医学专业本科生,一次性发给安家费3万元,由省、市、区县各负担1万元;专科毕业生一次性发给生活补贴5000元,由市、区县各负担50%。上述安家奖励费和生活补贴分别在省、市、区县各自资金中列支。

2.对招录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区县财政统发工资。把招录到乡镇涉农机构、农村中学、乡镇卫生院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区县财政供养人员范围,由区县财政统发工资,确保这部分毕业生的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3.对招募自愿进村、进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由市、区县财政支付其部分生活补贴。

4.建立助学贷款偿还制度。按照省政府“振兴计划”,对到农村基层从医并签订6年以上服务期限、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并签订5年以上服务期限的本科毕业生,其在校期间的助学贷款本息由本人申请,就业单位、区县人事局审核、市人事局汇总后报省人事厅,省人事厅核实后从省“振兴资金”中偿还,每年偿还助学贷款本息的20%,5年还清。

5.设立“大学生到农村基层从医从教助学金”。除省上分配的每年每个区县助学金名额(约10个)外,我市每年在省内高校师范、医学专业各设立25个助学金名额(共计50名,平均每个县区5名,每生每年5000元,资助家庭困难、有志毕业后回到本区县乡镇以下农村从医从教的在校本科生。资助生由区县人事局、教育局在本地生源中推荐,学生申请,学校审核,市教育局组织评审,市人事局批准。获得资助的学生必须与市人事局签订协议,从教服务年限5年以上,从医服务年限6年以上。助学金从市“振兴资金”中列支,由市人事局负责核准、划拨,市教育局协助高校加强对受助生的教育管理。资助生毕业后由市人事局负责派遣,区县人事局和教育局、卫生局负责安置。

6.实行面向基层就业的资助跟踪和定向(委培)招生政策。对各区县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高中生进行资助,每年每个区县确定25名,每人每学期资助500元,费用从市、区县资金中列支。市、区县教育局配合学校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教育管理,保证其顺利完成高中学业。面向基层招收的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到定向(委培)单位就业。市、区县资助的高中生首先纳入省上“振兴计划”定向(委培)招生范围。各区县人事局要根据当地的工作需要,确定定向(委培)生的专业和数量,经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报省人事厅。省教育厅每年将向社会招录定向(委培)生的院校、专业、数量以及委托的县和就业单位。招收定向(委培)生的院校、区县要与定向(委培)生签订专业培养、工作安置和5年以上服务年限的协议,并向社会公布。定向(委培)生毕业后,各区县要严格执行定向(委培)协议,切实落实就业岗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助学金、助学贷款偿还、安家费和定向(委培)招生政策,每生只能享受一项。

7.建立乡村人才培训制度。对招录到农村中学、乡镇卫生院的高校毕业生,上岗前先分别由市教育局、卫生局组织为期3个月的培训和进修学习。同时,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和乡村医生进行系统的在职培训。

(四)建立科技下乡制度,实行对口“三支一扶”服务。

采取按需选派、对口支援、定期轮换方式,每年组织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技人员、教师、医生到农村进行为期1年的支农、支医、支教和帮扶服务。市上5年共选派“三支人员”500人(其中农技人员250人,教师125人,医护125人,“一扶”人员300名;10区县5年共选派500人(其中农技人员250人,教师125人,医护125人,“一扶”人员200名。市、区县每年选派的“三支一扶”人员总数和专业,根据实施区县的数量以及选派人员的专业比例确定;市、区县教育、卫生、农业、林业、水务、畜牧和城镇规划建设等部门负责落实所属单位“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派。选派期间“三支一扶”人员原单位所有待遇不变,每人每年另行发放1000元交通费、2000元生活补贴,成绩突出的给予奖励,费用由市、区县分级负担,在各自“振兴资金”中列支。

支农、支教、支医和帮扶以乡镇为示范基地,以高级职称人员为骨干。试点县年先各选派100人,其中,省上选派30人、市上选派40人、县上选派30人。按照工作要求,实行专业搭配,由县上编成10个组,每组10人,选择10个乡镇作为“三支一扶”示范基地,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市农业发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基础教育、村镇规划、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教育等方面的任务,与当地基础建设项目、产业化项目、引智项目、文化教育卫生、农业重点项目、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项目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相结合,实行捆绑式“三支一扶”,抓点示范,形成辐射带动效应。各区县委组织部、人事局要牵头负责,会同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党委政府,切实落实“三支一扶”人员的工作岗位和任务,加强“三支一扶”人员到岗履行职责的考核。同时区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要提供食宿、工作方便,组织本地专业技术人员积极配合工作,确保“三支一扶”示范基地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对选派后不到岗以及不履行职责的“三支一扶”人员,追缴所发交通费和生活补贴,当年考核定为不称职,在规定晋升职称年限内,推迟3年方可申请晋升职称。

(五)加大学历教育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素质。从年起,逐年对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带薪离岗学历教育。每年全市共计300人,平均每个区县30人。学历教育期满未取得相应学历证书的,考核为不称职,停发工资和福利津贴,发放本人原工资80%的生活补贴进行离岗学历再教育;之后仍未取得相应学历的,考核定为不称职,并予以辞退。对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在全额带薪教育期间,每人每年资助3000元,由省、市、区县各负担1000元,在各自资金中列支。学历再教育期间费用全部由本人负担。对确因工作任务繁重,无法离岗参加学历教育的人员,可实行电大、函大等形式的在职学历教育。5年后,凡35岁以下不具备国民教育大专以上学历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公务员和事业岗位上任职。

各区县人事局负责确定学历教育人员并报市人事局,市人事局汇总初审后报省人事厅。省、市、区县“振兴资金”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人员给区县人事局划拨经费。市教育局负责根据省教育厅学历教育计划落实实施学历教育的院校。

(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高农村人才素质。

各级组织、人事、农业部门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依托农业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实施“一村一品”项目,重点抓好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种植能手、专业技能四支人才队伍建设,在全市各区县每年重点培养3000名(平均每区县300名)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依托农校、农函大、农广校、农职校、林广校等每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00名(平均每区县500名;通过支农专业人员传帮带每年培养农民技术员2000名(平均每区县200名。

(七)建立人才投身基层的导向机制。

1.实行从基层为区县以上机关遴选公务员制度。按照省上要求,从年起,区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一般在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和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公务员中遴选。乡镇机关补充国家公务员,一般在村、社区工作2年以上的大学生中遴选。对在基层履行完服务年限的高校毕业生报考公务员给予特殊加分照顾。

2.实行区县以上法、检两院补充公务员从基层遴选制度。从年起,区县以上法、检两院补充公务员一般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法庭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公务员中选拔。

3.实行从基层为区县以上事业单位招考工作人员制度。从年起,区县级以上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从招录到乡镇、具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拔的比例不低于五分之一,以后逐年提高。到年全部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生中选拔。

4.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到乡镇以下从医从教和从事农技服务的高校本科毕业生在见习期间执行转正定级工资并高定一级工资,服务期未满离开的,取消高定的工资。

5.建立职称评审导向机制。把在农村基层一线工作的经历作为评定职称的一个重要条件,今后教育、卫生、涉农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时,在同等条件下有农村基层工作服务经历者优先。

(八)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为了确保高校毕业生能到基层一线工作,在乡镇事业单位可实行周转编制,数量视现有编制使用情况和高校毕业生到岗情况,由市、区县编制部门商市、区县人事部门确定。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重视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为人才到基层工作创造条件。建立“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的考核机制,把人才的吸引、培养、稳定和使用作为考核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努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九)严格管理和考核。

市、区县人事局和主管部门人事处(科)要制定详细的考核办法,加强对“三支一扶”人员的管理,享受“振兴计划”待遇的高校毕业生,在服务期内由市人事局统一保管其毕业证原件并委托区县人事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协议不到基层工作或不严格履行服务年限的,列入本人不诚信记录,予以通报并在媒体曝光,退还全部培养、资助经费,并不得在全省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就业。对成绩突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进行表彰奖励。

四、“振兴计划”的实施步骤和要求

(一)加强领导。

成立市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组织部部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人事局局长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人事、财政、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的负责同志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人事局,市人事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各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二)先行试点、稳步推进。

年,按照省上的统一要求,我市确定蓝田县和周至县为试点县。市“振兴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试点县的具体情况,尽快制定试点方案和年度推进计划,并将任务分解到各职能部门。市级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试点县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工作指导,及时解决试点中出现的问题。试点县要根据市上试点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报市人事局审批后组织实施。年,在总结试点县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4个区县,年扩大到7个区县,年扩大到全市实施“振兴计划”的各区县,年充实提高,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三)落实责任,加强督导。

区县是“振兴计划”的责任主体。实施振兴计划指导协调的责任在市,组织推进的责任在区县,实施落实的责任在乡镇。各区县要把“振兴计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确定一名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由区县组织、人事部门牵头,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相关部门和乡镇积极配合认真落实。市级各有关部门也要明确任务,积极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区别情况,分类实施。

由于我市各区县、乡镇之间自然条件、财政状况以及人才需求的差异,在实施“振兴计划”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分类实施,统筹安排。各区县也要根据辖区各乡镇(街办)的不同情况,合理安排省、市和自身资金的使用方案。调剂的资金主要用于扩大资助艰苦地区有志大学毕业后愿到本区县乡镇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的人员和提高从医、从教、从事农技服务本科生安家费的标准。

(五)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年度计划认真做好自查验收,并于每年月中旬报市人事局,市人事局组织检查验收后报市政府和省人事厅。

卫校毕业自我总结篇8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状况

0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两个文件中明确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把人才培养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通过更新、调整及增加必要的专业技术课程和实训实习项目,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

1调查研究结果

以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2015届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就业情况如下:本校2015届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共87名,统计时间截止到9月底为止,综合就业人数59,综合就业率67.81%,灵活就业率8%,实际就业率为59.81%。灵活就业主要为通过“专升本”升入本科院校就读。实际就业率中,面向三级医院比例为3.4%,乡镇、社区医院及以下比例为28.73%,未就业率32.18%。通过以上数据显示,暂缓就业毕业生较多。选择到县以上医院进修一年,等待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希望拿到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后再到经济效益好的城市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有近三分之一。还有近8%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因为其独特的专业特性,导致其就业渠道相对狭窄;其在校期间学习压力巨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较低,对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了解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其就业困境。

2应对策略

如何面对越来越沉重的毕业生就业压力,是摆在所有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学校面前的严峻挑战,如何应对压力走出困境,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都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加强就业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扭转毕业生的择业观念,打开面向基层就业的广阔空间和重要渠道。就全国医疗卫生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虽然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大中型城市对基础人才的需求基本饱和,但从整体水平上考虑医疗机构对基础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广阔的新型乡镇、社区及边疆地区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依然巨大。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急需大量的人才,它们拥有接纳和吸收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的巨大潜力。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在促进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构建了以面向基层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从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堂就业指导课开始就为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思想,强调服务基层、服务乡村的医疗理念。针对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在见习和实习阶段,打破原有班级结构,以地域和学生自主报名为基础,设置多个临床见习、实习基地,使学生的实习医院和自身拟就业的场景靠近,有利于毕业生就近了解拟就业的医疗机构服务特点。在临床医学专业班级的管理上,设置专业辅导员作为负责人,在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三年中一直负责学生的学习督促和就业指导,并将就业指导落实到系部每一位授课教师身上,在授课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我定位和确立正确的择业观。

其次,帮助毕业生参加并顺利通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执业资格,合法上岗,提高用人单位使用医学专科毕业生的积极性。全面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培育精度,针对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对学生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学校拟行在毕业生毕业后开设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课程,协助学生考取助理医师及医师资格,为学生的高质量择业再尽绵力。同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以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蓝本,确立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应对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为目标,组织编写实用型校本教材。组织青年教师亲身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综合复习和临场应对中总结经验,将第一手的应考经历融合在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考前辅导教学中;再将辅导教学中总结提炼的历年考点和知识点融汇在常规教学中,注重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临床专业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在就业和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再之,鼓励临床医学学生辅修或者参加特色专业课程培训,开设儿科、妇幼卫生、急诊急救等专业方向课程学习,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在此方面的人才需求。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我们认识到有特色、有个性的商品会更有市场竞争力。虽然医院对应聘毕业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但是基层医院在专长型人才方面始终都有相当稳定的需求。也就是说在人才培养方向上,不仅是要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疗人才,还要让培养的学生具有特色,在自己喜爱的特殊学科上,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长,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信息交流能力,从而在就业信息的获取或就业趋势的把握方面得到加强。

3结语

综上所述,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指导思路,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面向基层医疗机构就业的岗位设置相结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征求基层医疗一线专家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学有所长的专业型医疗卫生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9,8(6):741-743.

[2]牛春红,刘斌焰,李丽芬,等.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1):16-18.

上一篇:幼儿老师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员工年度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