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自我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6 22:20:33

励志自我总结

励志自我总结篇1

关键词:重大突发事件 应急救援志愿者 激励需求因素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恶化,地球生态环境日益脆弱,日本海啸、汶川地震、南方雪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尤其是突发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中,非政府组织尤其是志愿者组织的作用显得愈加重要。但由于我国志愿者组织对志愿者管理不当尤其是激励失调,造成志愿者的志愿工作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妨碍了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而要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必须追本溯源识别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需求,从而建立一套科学、可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是指其时间、精力、技能、经验奉献给组织或团体,而不期待任何物质性回报的公民。因此,志愿者具有自愿提供服务、没有经济报酬的特征,即包括以下两方面内涵:其行为既包含不受任何强制的自愿行为,同时也包含政府组织的参与行为;为培训志愿者所投入的资金以及必要的费用少于志愿者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美国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1997)认为激励是“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条件,激励是个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哈罗德・孔茨(1988)认为:“激励是应用于动力、愿望、需要、祝愿以及类似力量的整个类别。”殷小川和田惠芬(2006)认为志愿者的参与动机包括:成就需要动机,社会归属动机,权力需要动机,自我成长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彭秀清(2010)认为,志愿者的需求包括奉献、自我实现、求知、社交、归属五个方面。对志愿者激励问题的研究。彭秀清(2010)认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激励缺失主要是由于政府干预多,经费筹集困难,志愿者管理体制不顺,公民志愿意识淡薄,缺乏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从而从非营利组织内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角度构建了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机制。张燕红(2009)从建立组织共同目标和愿望角度,提出了志愿者教育培训制度、社会荣誉制度、社会回报制度、政府支持以及完善法制环境等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建议。张向群(2007)从心理需求角度对志愿者的激励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了不同心理需求志愿者的效用函数,并结合志愿者激励方法和手段的指标体系,分析和探讨了志愿者效用最大化的激励方法。以上研究都是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角度进行一般性的总结与研究,而较少涉及某一类志愿者,如应急救援志愿者。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管理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文总结了志愿者18项激励需求因素:人身安全保障、公平奖励机制、工作绩效评估、媒体关注宣传、法律法规权利、工作认可尊重、单位领导肯定、才能知识发挥、亲朋好友支持、精神荣誉获得、职业生涯发展、知识技能培训、自身潜能挖掘、结交社会朋友、为考研考公务员提供优势、获得经验阅历、增长知识才干、获得物资奖励。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需求因素包括生理安全需要、社会尊重需要、自我成长需要三个维度

H2:应急救援志愿者最偏好人身安全保障、自身潜能挖掘、绩效评价反馈和工作成绩认可激励需求因素

H3:不同工作职务的志愿者对不同激励需求因素变量存在显著性偏好差异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方法 ⑴问卷设计。笔者在问卷设计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工作,借鉴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武汉地区的高校内,对有志愿经验的志愿者进行了小样本的预调查和访谈,获得了修改建议。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正式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由二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职务四个变量;第二部分,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激励需求因素指标体系,变量由原来的18个修正为11个,划分为生理安全需要,社会尊重需要,自我成长需要四个维度。具体情况见(表1)。⑵调查对象与方法。在正式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武汉武昌、江汉、汉阳、青山四个城区有应急救援志愿经历的志愿者为调查对象,采用电子邮件和现场调查的方式,用李克特五点法调查了志愿者对不同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6份,回收248份,其中有效问卷204份,有效回收率为82.26%。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志愿者占57.8%,女性志愿者占42.2%;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占48.5%,25-35岁之间的占27.5%,36-35岁之间的占16.7%,46岁及以上的占7.4%;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下的占3.4%,专科学历的占15.7%,本科学历的占40.2%,硕士学历的占31.4%,博士及以上的占9.3%;大专院校学生占40.7%,教师占3.9%,医生占11.8%,心理咨询师占2.9%,企业员工占17.6%,公务员占21.6%,其他占1.5%。

(三)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运用均值分析来描述应急救援志愿者对11个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然后用子总体均值分析描述了不同工作职务的志愿者对11个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问卷的信度是考查问卷测量的可靠性,是指测量所得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本研究采用Cronbach的一致性系数(a系数)来分析信度。综合学者们的观点一般认为Cronbach a系数越接近1越好,0.7 以上可以接受。效度分析反映的是测量结果和真实情况的吻合程度。效度分为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本研究采用结构效度,它是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种结构与测量值之间的对应程度。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本文对激励需求因素量表的11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分析。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运用均值分析来描述应急救援志愿者的11个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然后用子总体均值分析描述了不同工作职务的志愿者对11项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1)均值分析。应急救援志愿者对11项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表2)可得,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需求因素偏好排在第一位的是人身安全保障(均值最高4.43),其余依次是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07),绩效评价认可(均值4.06),工作成绩认可(均值3.97),提技能增阅历(均值3.94),亲朋好友赞赏(均值3.84),媒体宣传关注(均值3.82),获得精神荣誉(均值3.57),结交社会朋友(均值3.32),衣食住行保障(均值3.18),物质资源保障(均值2.80)。这说明志愿者在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由于应急救援工作存在诸多危险,因此志愿者第一考虑的是人身安全保障,而且由于参加工作的志愿者对物质资源的需求并不强烈,从而影响整体激励需求因素排序,因此排在最后一位。(2)不同工作职务的需求均值分析。本研究以“工作职务”这一统计变量为分类基础,对不同工作职务志愿者的激励需求因素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得,应急救援志愿者对11相激励需求因素的评分基本上都处于2.5以上,大部分都在3.5以上。由于量表采用的是1-5分顺序表,这说明11项激励需求因素对志愿者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能够有效提高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对学生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人身安全保障(均值4.98),衣食住行保障(均值4.48),获得精神荣誉(均值4.40),物质资源保障(均值4.28);对教师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绩效评价认可(均值4.88),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25),人身安全保障(均值4.00);对医生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绩效评价认可(均值4.66),用知识挖潜能(4.33),工作成绩认可(4.08);对心理咨询师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是工作成绩认可(4.50),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33),人身安全保障(4.33);对企业员工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绩效评价认可(4.25),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19),工作成绩认可(4.03);对公务员志愿者来说,得分较高的是用知识挖潜能(均值4.30),绩效评价认可(4.20),人身安全保障(4.00)。

(二)激励需求因素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对激励需求因素变量的信度分析Cronbach a系数为0.725,激励需求因素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对数据采用KMO(Kaiser-Meyer-Olkin)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以验证样本数据做因子分析,一般认为 KMO 值0.9以上表示非常适合;0.8适合;0.7一般。问卷量表KMO值为0.904非常适合,显著性为0.000,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三)激励需求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激励需求因素量表的11个项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为11项激励需求因素被萃取为3大主成分,每个主成分涵盖了载荷大于0.5的不同因子变量(因子负荷不小于0.5就可以被萃取出来),而且这三大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因此可以被保留下来,3大主成分累积解释了数据中65.47%的变异量,如(表4)所示。根据变量涵义,本研究将3大主成分分别命名为“生理安全需要”、“社会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主成分F1,生理安全需要,这一主成分包括人身安全保障、物质资源保障和衣食住行需要等3个激励需求因素项目,这3个项目对这一主成分的解释力都很强,因子载荷都在0.9以上;主成分F2,社会尊重需要,这一主成分包括结交社会朋友、获得精神荣誉、媒体宣传关注、亲朋好友赞赏以及工作成绩认可5个激励需求因素项目;主成分F3,自我成长需要,这一主成分包括用知识挖潜能,绩效评价认可,提技能增阅历3个激励需求因素项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用均值分析比较了应急救援志愿者对11项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差异。由于应急救援固有的危险,志愿者一致偏好人身安全保障,自我实现的需求也很强烈。这也佐证了假设2。在子总体均值分析中,比较了不同工作职务的志愿者对11项激励需求因素的偏好程度,学生,教师,医生,心理咨询师,企业员工,公务员志愿者的激励需求因素均值分析表明,由于各自职务的不同,对每种激励需求因素的需求程度也存在差异,这佐证了假设3。在激励需求因素量表主成分分析中,11项激励需求因素被萃取为3大主成分,根据变量的涵义分别命名为生理安全需要,社会尊重需要,自我成长需要。这佐证了假设1。

(二)建议 本研究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应急救援志愿者的激励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应用建议。⑴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适当的物质激励,对志愿者的工作给予必要的津贴补助,报销活动相关的费用如车费、通信费以及提供基本食宿乃至最低的生活费用等;目标激励,将应急救援目标和个人目标统一起来,强调应急救援价值和使命感对志愿者的激励;工作激励,给志愿者分配与其基本情况相符合的工作能够让他们对工作产生一种乐趣,能够施展他们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工作丰富化和工作扩大化等手段,使志愿者保持对志愿活动的新鲜感;精神激励,领导去救援现场看望志愿者,加强了沟通和信任,也是对志愿者的尊重。⑵科学合理的社会保障。青年志愿者期望获得“人身安全保障”。如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维护治安等,志愿者有时所面临的危险是极其严重的,不是个人能承担的,只能由国家和社会来分担,提供法定的社会保障。对一些从事特殊志愿服务的人员,应为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险,一旦志愿者的生命、健康、财产等受到损害后,能获得必要的补偿或赔偿,达到切实保障志愿者各项权益的目的。这需要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制订各种政策,才能通过志愿者的激励制度化使活动可持续发展。⑶培育和弘扬志愿文化。在突发重大事件管理的过程中,要始终重视志愿文化的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做好志愿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一方面通过媒体对志愿文化的宣传,普及志愿理念,引起社会对志愿者参与的重视和关注,吸引更多人从事志愿活动;另一方面借助媒体力量监督志愿者活动,增加志愿组织的透明度,提升志愿组织的公信力,提高社会对志愿活动的认可度。汶川地震发生后,政府准确、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聚焦了全民的关注,传达出对生命的关切,短时间内迅速营造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氛围,对整合社会资源和传递志愿服务起到了关键作用。⑷及时有效的评估反馈。志愿者绩效考评应从志愿者的德、勤、能、绩等方面入手,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科学考评志愿者的活动绩效,并及时反馈和肯定,从而推动志愿者行动的可持续发展。考评的结果不能由管理者擅自确定,也不能过分强调管理者在考评体系中的权重,而是由管理者和志愿者代表以合理的权重共同参与确定。在志愿服务活动完成后,志愿服务组织需要及时对志愿者的工作进行认可和鼓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奖励、发匾、颁证、纪念别针以及举行表彰宴会等形式的正式认可,也可以使志愿者加入到活动的决策和管理中,通过给予志愿者一定权利来建立相互信任关系,激励志愿者行为的持续性。⑸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学生志愿者占样本的57.8%,是志愿工作的主力军,他们对物质资源的需求较为强烈。政府应是应急救助志愿者开展服务的资金提供者和物质支持者。这方面内容包括:财政拨款和补贴;政府作为第三方为服务付费,促使志愿者组织提高服务能力以期获得第三方支付;除了增加直接拨款外,还可以采取减免税、允许志愿组织从事赢利活动、允许志愿组织直接向社会募捐等政策调整的方式来缓解志愿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各界解囊支持志愿者的公益活动,从社会上积累资源;适当运用赞助资源,补充后勤保障。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各慈善机构的鼎力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志愿者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⑹职业生涯发展激励。志愿者不仅仅希望能够为灾区人民提供服务,而且希望不断掌握服务知识和技巧,提高服务水平,同时更希望通过服务学习使自己的个性和心理得到改变,能力得到发展,阅历得到增加。加强志愿服务知识和技巧的学习,在不可遇见的大灾难面前,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比较脆弱的,所以学习自我心理调试知识,加强应急救援演练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培训可以有效的实现这一激励需求。将志愿者的服务与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紧密相连,对于表现优异、服务质量高的志愿者,可以在赛事结束后直接配置和选拔到相关的部门或单位。可以考虑把志愿者行动纳入学习和工作范围,建立参与志愿行动与就业优先推荐制度,使志愿服务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从而能更好地推动志愿工作的开展。

*本文系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应急救援志愿者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0114)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燕红:《志愿精神与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方式探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2]殷小川等:《大型体育赛事志愿者的动机分析与2008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管理对策》,《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励志自我总结篇2

关键词: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重视

自2012年我校加入全国多媒体影视教育实验学校以来,学校遵循“重陶冶、讲实效、严管理”的工作原则,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多媒体影视文化教育已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建设、法制建设的重要阵地。

一、领导重视,落实到位

学校成立了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小组,建立了校长主抓、政教处和团队组织、总务处保障的有效联动机制,各部门职责明晰,统酬协调。为了保证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学校还制订了专人专管制度,从播放素材和信息的采集整理、播放设备的准备、放映场地的落实到最后影音资料的管理归档工作均设专人进行管理。

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多媒体影视励志工作室,由副校长牵头组织,工作室的老师分工明确,细化到人,做到每周一部多媒体影视励志电影、每月一节励志班会课、每学期一次多媒体影视励志演讲比赛。学校还建立了定期检查、汇报、总结制度,为了确保多媒体影视播放工作的实效性,学校领导班子定期研究部署多媒体影视播放工作,听取工作汇报,及时制订改进措施,工作小组每学期初依据学校的总体工作制订多媒体影视励志教育工作计划方案,做好各班多媒体影视播放安排,每月及时对多媒体影视播放情况总结反馈,这样更有力地使我校的多媒体影视励志工作落实到了实处。

二、专人组织,活动推进

学校自搭建好多媒体影视教育影片库以来,先后引进了多部中外优秀影片,我们根据现有影片资源,依据励志教育主题,建立“多媒体影视励志”视频库。如,最美孝心少年、感动祖国、光辉历程红色记忆、消防安全以及爱国主义题材等。由政教处组织专人进行选片,根据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好播放视频时间。

1.每周五通过校园电视台,播放自制节目。

2.每月围绕一主题,将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事例,选择一部优秀多媒体影视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收看,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影片中寻找答案。观看完利用晨会组织讨论、演讲。通过宣传载体加以展示。

3.让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写观后感,并组织评选。推荐优秀作文参加省、市作文评比。

4.开展《多媒体影视手抄报》活动,学校要求各班将教室外墙布置成宣传长廊,学生在老师、家长、同学帮助下或独立完成多媒体影视手抄报,并评选优秀手抄报,布置在宣传长廊中。手抄报内容可包括绘画、影评、观后感、影片内容介绍等。

5.学校每年艺术节组织一次演讲比赛,通过演讲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

6.在假期根据年龄特点,引导学生收看几十部优秀影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到学校音像馆借阅。让健康有益的影片占领学生课余生活,使广大学生能自觉抑制网络游戏和不良影碟。

三、成果初显,再接再厉

通过建立多媒体影视励志工作室以来,学生通过多媒体影视作品的欣赏,学生开始变得更加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校风正在形成。学生的奋斗和顽强拼搏的谨慎精神得以体现。很多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如,更加团结了,学生你追我赶的学习劲头足了,不服输的志气有了。

励志自我总结篇3

关键词:志愿者 激励管理 志愿者管理

志愿者(volunteer)一词原意是指古代战争中的义勇军、志愿军。《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对志愿者的定义则是: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①据新华网报道我国目前已有3.82亿多人次的青年和社会公众为社会提供了超过78亿小时的志愿服务。截止到2008年12月5日第23个国际志愿者日止,中国注册志愿者人数更是达到2946万名。②

随着志愿者规模的扩大,如何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管理成为研究的热点。激励更是管理的重要环节。因为志愿者的特点之一即自愿性,他们选择参加志愿活动的自由度,相对来说是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就需要依靠各种激励措施。本文从有关的激励过程理论的角度出发,结合国外经验,对完善志愿者激励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

1 激励的过程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热情和积极性的意思。③激励的作用是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主动、自觉地完成工作,取得理想的绩效。关于激励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以下的行为周期模型是一种从激励过程的角度来研究的激励模式。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的需要是激励的起点,激励形成动机,动机进一步激发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具有目标导向性的。当目标实现后,人会产生满足的感受,并产生新的需要;若目标没有实现,则产生不满足的感受,在外界刺激下,这种需要可能再次形成动机。为了能够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首先要了解他们需要和动机,其次将志愿者的需要和志愿服务的目标结合,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激励方式,促使他们做出导向目标的行为,再通过适当的奖惩,使志愿者的需要得到满足,而活动的总体目标也得到实现。

2 国外志愿者激励的成功经验

志愿者的激励是志愿者保持高度工作热情的必要条件,也是吸引各阶层人士广泛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志愿者激励管理,可以参考一下志愿服务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的成功做法。这些国家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组织共同对志愿者进行激励,形成一套全社会共同执行的完整的志愿者激励措施。

2.1 美国:从小开始培养志愿服务意识

1831年,法国学者托克维尔在《美国民主》一书中所说的:“美国,一个充满义工的国家”。④在美国,当志愿者已成为普遍现象。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从小培养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如1993年当时的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鼓励青年学生进入社会提供志愿服务。法案规定,服务满1400个小时的青年,政府将提供4725美元的奖学金。另外,许多学校规定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当义工,为社会服务满一定时间,才能获得义工学分,这也是得到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报考大学时,义工活动情况也成为大学考察申请学生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得力的措施使美国人从小就了解和重视志愿服务,也使年轻人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

2.2 新加坡:完善的激励配套措施

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有完善的配套管理措施,在志愿者激励上也是如此。每年新加坡的国庆日,得到最高的等级奖励的志愿者将由总统亲自颁发公共服务勋章(pbm)和公共服务星条勋章(bbm, bbml)。这是一荣誉是全体新加坡公民都十分想往的。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新加坡还为这些杰出的志愿者们提供了物质上的奖励。如这些志愿者在其所服务的选区内享有免费停车的权力,其子女可获得进入最好学校的优先选择权,其在政府部门或机构中的职务还可得到提升。这些措施覆盖面广、方式丰富,对志愿者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2.3 英国:引导全社会的重视与参与

英国的志愿服务开展十分活跃,据统计,英国约半数国民参与过志愿服务,尤以50岁以上人士和16至24岁青少年为最大志愿者服务群体。⑤英国的志愿者管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在志愿者的激励上,英国为确立志愿服务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将志愿服务活动与公民的成才就业、公司的利益等方面挂起钩来,如规定企业的公益捐款部分可免税等等。这些措施使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会公众的全面响应。甚至许多企业也鼓励员工定期当志愿者,因为这样既可以加强员工与社会的联系,促进其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树立公司的良好社会形象。

3 完善我国志愿者激励的措施

依照激励的过程理论可知,要有效进行志愿者激励应找到志愿者的动机和需要,再采取针对性的方式来满足志愿者的需要,促使其行为符合志愿服务的目标。因此完善志愿者激励,在吸收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 了解志愿者多样化的动机

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必须了解志愿者们的动机。志愿者是不计报酬、为社会无偿提供服务的人。他们为什么愿意在无报酬的前提下参加公益活动呢?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参与志愿活动的是否都只是为了“学雷锋”呢?可以参考以下这份调查的数据。

根据四川大学所做的《“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报告——基于对200名西部志愿者的调查分析》一文中,对志愿的动机调查中发现,64.4%的志愿者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锻炼能力,增加工作经验;有59.4%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自我发展和实现;47.5%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38.6%的认为参加西部计划是为了体验农村生活,丰富阅历;有23.8%的志愿者认为选择西部计划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也有志愿者是为了以后能享受到公务员加到分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而参加西部计划。⑥

这组调查数据表明,志愿者的动机是多样化的。虽然志愿者们不在意物质上的回报,但他们也不仅只是为了“学雷锋”。每个志愿者来自不同的环境,其个体所受教育、所具有的经历不同,他们的需求不可能是单一的。要实现有效的激励,就要正视志愿者们的多样化的需要和动机。否则志愿者在组织中不能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可能会渐渐失去工作热情,甚至终止进行志愿活动。

3.2 建立规范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在了解志愿者的需要和动机后,在正式施行激励措施之前,应该建立完善的机制,从制度上来规范激励过程的运作。包括对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标准、激励的内容、不同激励方式的搭配、执行的时间等等进行详细的安排与规定。

3.3 丰富激励的方式

按照激励的媒介物的不同,可以将激励的方式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在志愿者激励中较常使用。如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给予志愿者的各种荣誉和表扬。这些荣誉通过各种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除了对受表彰的志愿者是一种鼓舞外,也起到宣传志愿精神、吸引公众参与志愿活动的作用。

其次,对志愿者的激励还可包括为志愿者提供物质上的保障。不要因为志愿活动的公益性,对志愿者的激励就仅限于精神奖励。志愿者是不以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但作为一项社会活动,志愿服务同样需要消耗一定的成本,包括志愿活动中的组织宣传费用、志愿者的路费、餐费等基本生活费用、志愿者放弃工作和休息的机会成本等等,甚至志愿者在活动中可能遭受的精神和身体上的伤害。若能为志愿者提供这些方面的保障,使志愿者承担的成本和风险能够降低,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将会更好地促进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另外,志愿者激励还可从志愿服务本身入手。1959年美国行为科学家赫兹伯格首次提出了著名的 “激励——保健”理论,该理论认为使员工真正感到满意的因素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有关,称为“激励因素”,而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有关的因素是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保健因素。⑦由此可见,要有效地激励一个人应该注重激励因素,也就是与工作本身有关的因素。对志愿者来说,让他们感到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成就感、个人的自我成长、工作能力的提高都能够满足他们参加活动的需要,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

3.4 完善的法律保障也是激励

从法律上确定志愿者的地位,保障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和志愿服务的有序进行,也是倡导和激励公众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的必要条件。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全国性的相关法律,只有部分省市出台了地区性法规。为了我国公益事业的顺利发展,必须加快志愿者的相关立法的进度,通过相关立法来保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

另外,在相关立法未颁布的情况下,若有条件,活动组织者可考虑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以确保志愿者在服务期间发生意外,导致财物损失及人身伤害时,可获一定的赔偿。

3.5 注意奖励与惩罚的运用

严格来说,激励是包括奖励与惩罚的,但对于不求回报的志愿者进行惩罚、批评,似乎在情理上不易被接受。因此在实际的操作中,要求管理者需注意结合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激励措施,如果有惩罚性的措施也应从帮助志愿者自我改进和成长的角度出发,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3.6 引导志愿者进行自我激励

除了外在的激励,也要重视引导志愿者自我激励。活动管理者可通过引导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体会个体自我成长、获取经验、提高能力、认识新朋友、获得成就感等方面的收获,以取得满足感。并使这些在活动中取得的收获成为志愿者内在的自愿参加各种活动的因素。

参考文献

[1] 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78-379.

[4] 江泽全.英国志愿服务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4,(3).

[5] 李顺碧.美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服务性学习[j].教育探,2005,(3).

[6] 宋晓玲.非营利组织人事管理模式的转变[d].厦门大学,2002-10.

注解

①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eb/ol]..cn.2006-11-28

②李亚杰.中国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2946万[eb/ol]..,2008-12-05

③黄维德、董临萍.人力资源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④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378-379.

⑥07“调研中国”四川大学调研团队?.西部志愿者生存状况研究报告[eb/ol]./articles/616.2007-10-25.

励志自我总结篇4

早在2012年末,人们就扳着手指,算着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喊“最难就业季”已来临。而今年6月,《2013年就业蓝皮书》,从一些角度,证明了人们的担心――

被调查的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年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年同期13个百分点……?

一面是就业形势严峻,一面是励志文化市场水涨船高。《人性的弱点》《一生的资本》之类励志书继续大卖,“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之类的提升研修班、短期培训班招生红火,“人生成熟的N个标准”、“三十五岁以前退休”之类的网文更被频繁转发……

然而,这些励志文化鼓吹的体面的地位、丰厚的收益,在现实对应下,只能让大多数人自惭形秽;励志文化宣扬的开发潜能、拓展人脉、培养执行力、关注细节……就能让你走向所谓成功,也让许多人感觉具体操作起来,似乎有心无力。

于是,被励志者开始怀疑自己:励志大师们的语言那么笃定,富有煽动力,他们的指导那么成系统,富有科学性,学不到位,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吧。于是,一小部分人被励志了,大多数人却感觉失败了、压抑了。

我们在这里,想剥开层层迷雾,告诉大家――失去独立思考,失去对自己的信任,人云亦云的励志只能沦为玩笑,看起来挺美,其实一点不合身,甚至成为一个大忽悠,拦在你大步向前的路上。

流行的励志怎么了――

失志文化背后,反抗与从流

韩浩月

微信流行后,打开朋友圈,除了晒吃喝、晒风景的图片之外,就是由励志段子构成的文字内容了。有观察者唏嘘,中国人的精神得多空虚多无聊,才需要如此海量的心灵鸡汤填补?

一方面,是励志段子在社交媒体广泛流行;另一方面,是批评者对励志段子竭尽嘲讽之能事,认为这些段子不过是说些“正确的废话”,看的时候很振奋,貌似也有营养,却毫无用处,如果按照段子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行事,往往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于是,励志甚嚣尘上时,失志文化作为励志文化的对立面,同样拥有了大批追随者。“失志”最直白的解释是“失意,不得志”。失志群体的特征是:颓废,缺乏奋斗精神,得过且过,看哪儿都觉得不满意,不乐观但也不愤怒,喜欢自我贬低,用嘲讽的口吻说话……

在网络这个语场上,失志群体太庞大了。以前他们叫愤青,现在则叫吊丝青年,他们是伪励志的最强烈反对者。

伪励志的毛病是,它只告诉你一些表象美好的目标,却忽视客观存在的残酷现实条件,而且传播源头多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不经意间也会沾染上些居高临下的意味。反对伪励志其实也是对抗精英文化的一种方式――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你居然还用那套骗小孩的玩意跟我讲话,难道奋斗过程中我体会的酸甜苦辣不比你多吗?

名曰失志,其实这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定义。失志是一个群体呈现出来的集体语言,具体到个体上,谁能肯定在内心深处,他们不是一个奋斗者呢?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精英人士,也非常热衷用草根语言来表达,因为他们懂得,使用这种语言能够让自己迅速为更庞大的群体所欢迎、接受。或者说,这也是他们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武器,是他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生活方式。

有媒体称失志群体爱传播坏消息、负能量,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他们追求公正公平而不得的一种反抗?当一个社会需要对任何一点正能量进行无限放大,并期望以此引导民众行为的时候,是不是要反思底层群体、弱势群体究竟有没有得到他们所渴望的平等待遇?

当失志被当成一种自我情绪的疏解手段、放松心灵空间的方式来对待,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中国的成功学被限定于权、钱、利的时候,以鄙夷的态度对之进行批判,也是价值观的一次肃正。

但自认失志者或者失志文化的推崇者,要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抱怨、讽刺、调侃、解构等等,都不过是话语权的争夺,具体到自己身上,还要去努力争取自己认可的成功、属于个人的独特成功。

否则在本质上,失志文化和伪励志文化就走到了一起,看似是让个人从竞争的压力下解放,但其实是一种自我放弃;骨子里仍然是认可伪励志鼓吹的那套,而将自己归为“失败”;宣扬忍耐所谓的黑暗现实,而不是悦纳自己。它们貌似两种口号,背后却由同一个价值观支撑。如此,人们在励志、失志文化中都得不到安宁与满足。

我们还需要被励志么――

哥,你想把我励到哪儿去?该我自主了

孟迁

什么叫“励志”呢?我觉得一方面是“志”――方向和目标;一方面是“励”――把自己所有力量很严厉地集中在一起,也就是锁定目标。

励志比我们意识到的广泛。不是只有强控制的传销才是励志,不是只有装摸样的成功学才是励志,不是只有媒体上“大人物”的神话才是励志,不是只有卡耐基陈安之才是励志。刘胡兰也是励志,华罗庚陈景润也是励志,成龙章子怡也是励志,马云史玉柱也是励志,甄宫心计也是励志……凡有一个固定地被看做“成功”的榜样或目的地,凡是被认为就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再努力,都是励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励志,几乎每个父母都在励孩子的志。

励志其实蛮暴力的。一方面,励我们的人定义什么是应该什么是正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理想,即定义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如果我们不符合、不朝向这个样子,他们就不接纳我们,就对立甚至攻击我们。一方面,很不容分说很重口味地励我们,就像用有形无形的鞭子抽我们的屁股,让我们越快越好。

励志我们的人不一定出于恶意,尽管他们的行为经常让我们不舒服,甚至害怕焦虑。他们认为我们是一张白纸,没有内在指向,可以被任意塑造;他们认为我们不懂得努力、进取,不懂得寻找自己的道路,没有内在的动力,要依靠他们的外力才能前进。

作为生命,我们都是、或者曾经是一颗隐藏的种子。在认识自己之前,我们会不知自己是谁,会迷茫无措,这本是必然过程。可是基于上述世界观的父母、老师、社会其他角色就来教导了,就来说“你要怎样才行了”。事实上,我们反而被打扰了,越来越不相信自己,而感到无力;或者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却空虚愤怒。

只要所做的不符合自己的内在,我们绝不可能感到真正的幸福、满足。我们本来是条鱼,却被安排去耕地,我们本来是只鸟,却被期待去拉车。任何一种强硬的教导、安排都是一种励志,我们被假定没有自己的方向,被硬性确定方向,然后被强催。

我们被期待证明自己。除非被证明,我们就被看作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就不被信任。我们被期待成功和赢,如果失败和输,就得不到尊重,被认为是弱者、无能。如果一件事没做好,就如同我们整个人不好;如果不能优胜别人,就被看做平庸或不如别人。

我们被单一地教导:要适应社会,以便能被接纳,以便得以生存,却鲜有机会去感受世界,认同我们的到来是为了让世界更好。我们不是来谋求什么,而是来贡献什么的;不是来寻求接纳,而是给出接纳的;不是来适应,而是来创造和建设的。前者让我们感觉自己像一个无奈、卑微的乞丐,后者让我们认同自己是有、有尊严的富足主人。

我们很少有机会因为自己的独特被赞赏,而是不时因与常人不同,被排斥、歧视;我们很少因为自己的唯一被庆祝,相反我们被比来比去,由此确认自己。

哪一个生命不是神奇无二的?可我们被当作社会的机器零件来要求、打造。我们没有机会品尝立足独特天资的机会,而习惯了伸出脖子被社会衡量。我们稳扎稳打着迷失了自己,不成功的人感到压抑,用心良苦求成功,成功者却也只收到别人的羡慕,而不是自己的满足。

励志和榜样从来不是陌路。我不反对励志,如果“志”不是某个统一标准,而是让我们呈现自己。我更不讨厌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容置疑,我只是不想颠倒了“教”和“学”。任何人,任何事……不要教导我,让我自己学,让我细听自己的感觉,让我辨别自己的需要,让我摸索自己的适合,让我来决定方式和节奏。不要教导我,我会自己学。

实际上,没有教会,只有学会。黄药师一心教女儿武功,女儿不愿学到底武功平平,霍恩地不愿儿子学武,儿子偷学最后技甲一方。让我们信任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多问“想知道”的,少听“要知道”的;多说“我觉得”的,少记“别忘了”的;多来“试试看”,少信“肯定是”。

我想,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表现等同于自己,就不必那么怕输;如果对自己的信任足够,也不必那么想赢;倘若不把人生当做一场竞赛,而是一个旅程、一次学习,也就根本没有输赢成败。

会有一天,我们能感到励志是一个不错的玩笑。我们可以很认真但轻松地说:哥,你要把我励到哪儿去?你是不是假设我不行呀,你是不是以为我没有呀,所以才热心地给我背上你的目标,并示范怎么抽自己的屁股?

当下励志的纯文本分析――

满碗的心灵鸡汤、满大街的正能量?

黄利军

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读者文摘以及各种冠名“心灵鸡汤”的书,里面的文章都有一些共性――短小精悍,几分钟就可以读完,轻松;故事之后一定有作者的总结、升华,绝对的积极向上正能量。

十年之间,从“心灵鸡汤”到“正能量”,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一种表达一个符号。用积极的内部语言鼓励自己,是积极生活的第一原则。

那些故事有以下几种:

一、各种动植物小故事,造物的神奇让它们具有种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智慧,作者再由此引申、扩大,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去适应去选择去生活。

二、名人轶闻,从华盛顿的小斧头到邱吉尔的烟斗,从牛顿的苹果到乔布斯的苹果……每个名人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说出人生道理。只可惜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完这些苹果的故事,再面对手中的苹果,好像只有一个选择,是削了皮吃还是连皮吃。

三、普通人的生活小故事,往往是以经历风雨之后的平静语气回忆往事,最后来一段总结。常见主题有感恩、小善大德、陌生人的关心与回馈等等。

在网上曾有人把一些励志书的书名串联起来,写成下面一段文字:《邮差弗雷德》送了一封《致加西亚的信》,告诉他《活在当下》《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挫折是人生最好的礼物》,《通向幸福的选择》是《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发现《命运在自己手中掌握》。

是不是很励志?

只是,合上书本,生活似乎仍然日复一日,依然时有迷茫。也许是我生性愚钝,看过那么多书之后,我并没有像书里的他们一样。

恰逢此时,一家烟草集团公司需要做一本书发给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形象。负责此事的刚好是我的一位朋友,他请我帮他组织部分稿件,要的就是心灵鸡汤式的文字。

好在以多年的编辑工作经历,我电脑里这样的文章库存挺多,加上网络这个海量信息共享平台,我很快就弄齐了所有文字给了他。

三个月后,一本号称“史上最畅销”的励志书就出现在我面前,金色封面上,书名之外,还有诸如“人生羊皮卷”、“全球狂销千万册”等字眼,有名人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现身说法,说在生活即将崩溃时,意外得到这本书改变了自己……看得我心惊肉跳,我为这本书提供了近一半的内容,它们有这么大的魔力?!真想去找朋友要版税去。

这次换了一种视角,当我看到自己参编的书,看它的华美包装,想,假如我不是编者,我真不知道这些心灵鸡汤熬得很轻松。

真正的改变总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跌倒之后的忏悔、质疑、犹豫、总结,也许是你现在的困顿、折磨,但会助力于将来的选择。

有位心理医生告诉我,一个人要真正改变不是不可以,但往往来得比较漫长、艰难。当然,也有一些改变来自特殊时刻,比如,高峰体验、顿悟、神秘现象,有时真的可能就是某本书一段文字,但这种情况,往往是文字刚好应和了你内心的声音。

原来,所有一切还是在自己内心。

社会该如何帮我们造励志梦――

励志梦不是工具,也不是消费品

李文姣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个理念的传播、深化来说,民众的认同至关重要。认同的核心就是真诚――你想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你想让别人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你想要激励别人首先要激励自己。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流行的是口号式励志宣传。树榜样、喊口号、编织标准化梦想,鼓吹所有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没成功,就是不努力。而其实宣扬的那一套,连鼓吹者自己也未必信服。

这种口号式励志宣传是有其社会根由、传统影响的。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提出“社会想象系统”这一概念,认为符合社会想象系统的人、行为,就是正常的,背离系统的人、行为,会被视为异常。在中国,这个系统曾经特别发达、集中。例如,几代人的“全民偶像”雷锋就算当时官方着意打造的一个标杆形象、励志榜样。官方试图将民众都规划得像雷锋一样,成为一枚革命的螺丝钉。那个时代,民众对官方系统怀有崇高信仰,加之社会环境比较单纯,所以这种口号式励志起了相当的作用。

而在当下中国,出现了分裂的两个社会想象系统,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草根的。

官方沿用了之前的口号式励志,希望维持先前万众一心的社会想象系统,塑造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榜样。遗憾的是,在如今的普通民众看来,那些故事人物过于遥远,于是,渐渐演化出逆反心理,认为――官方系统只能为我们编织美好梦境,却给不了实现梦的方式。正如我们听说有一个鲜香四溢的馅饼,但没有一个人尝到过馅饼的味道,甚至连馅饼是否存在都没人知晓。

不久前,北京邮电大学一名2009级博士研究生自杀身亡,他留给母亲的遗书中说:“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所有的努力都会被踩在脚下,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现在知识太没用了,有用的只是金钱和权势,有用的只是关系和背景……”

寒门学子心理失衡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现实世界中,一方面,缺乏正常合理的阶层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官方社会想象系统打造的励志梦太过飘渺,而草根社会想象系统带着强烈的非理性、非黑即白的批判性,种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使人们将生活视为残酷、虚伪而可怕的,让很多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感到窒息、绝望。

有一个科幻故事,说在未来美梦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非常昂贵。上层社会的人花钱购买梦境,穷苦的人出卖梦境,代价是梦一旦被卖出,就再也不能做这样的梦。可是只做噩梦、或不能做梦对人的心理伤害非常大,出卖美梦就像慢性自杀,最终导致或像行尸走肉一样了此一生,或真的结束生命。购买梦境也并非永久获益,美梦就像精神,吸引购买者不断购买美丽指数更高的梦,才能满足。

这多像现实社会中权贵阶层积累财富成瘾,对他们来说,金钱不再是满足生活需求的货币,而变成填补内心空虚的材料。而底层的人们向上发展的通道加速收窄,就像故事里出卖梦境的人,梦想在现实中逐渐被抹杀。

其实,口号式励志的褪色,绝不意味着“中国梦”的失败,而只说明伪励志渐渐失去了生命力。国人从来不缺乏梦想,缺乏的,只是实现梦想的路径。

励志自我总结篇5

励志,是让一个弱者能与强者比肩,拥有实力相当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励志,是唤醒一个人的内在创造力。惟有从内心深处展开的力量,用心灵体验总结出的精华,是一个人真正获得自信的途径。下面我就用一个事情来谈谈我对励志的理解。

还记得那是四年级下学期的一次数学期末考试,在这之前,数学考了一场测试,结果,分数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只有88分,妈妈对我说:“你现在只考了88分,下个星期的期末考试该怎么办?”我写完作业后,就趴在桌上想:我为什么考不好,我一定要抓紧复习,在期末考试中一鸣惊人,考出好成绩。”我在心中暗暗逼着自己,抓紧复习,每天多做一些练习题,多做做试卷,一定要考好……终于到了期末考试的那一天,我万分紧张,做题时十分认真,丝毫不敢马虎。结果当考试成绩出来时,让我兴奋不已,语文考了95。5,数学竟考了100,英语也考了100。在我们班,数学考100的只有王泽华,黄雨轩和我。我从来不敢奢望我能和王泽华考的一样多,但是这一次我做到了。

是励志,让我一步步走向成功,让我与强者并肩,让我不再自卑;是励志,让我变得更加自信,越来越优秀……

让我们一起自强不息吧!

江苏扬州江都市江都实验小学五年级:倪品

励志自我总结篇6

一、课堂导入的方法

1. 音乐导入法

在教学新课时,先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使学生兴趣盎然,唤起他们的想象,激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导入方法。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白杨》一课时,先让学生欣赏了一首歌《小白杨》,这首旋律优美动听的歌曲打动了学生和所有的听课教师。欣赏完歌曲后,孙老师介绍这是一首受到人民子弟兵热烈欢迎的军旅歌,再介绍了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却受到了人们的赞美,从而导入课文,让学生进行质疑。这样的导入,使学生对大西北的白杨树和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唤起了他们内心深处丰富的想象力,自然会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背景导入法

有些课文中描写的人和事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相去甚远,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对于这样的课文,运用背景导入法,就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如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一课时,我先板书“徐悲鸿”,接着问学生:“你了解徐悲鸿吗?”让学生来介绍自己找到的徐悲鸿的资料,然后我进行补充,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赴法留学的,并了解徐悲鸿的成就。通过这段背景介绍,学生了解了徐悲鸿的生平事迹,再回到题目上,理解“励志”的意思与“立志”区别。有了背景资料的介绍,学生很容易就将两个词进行区分,初步感悟到了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

3. 回顾导入法

回顾导入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学习方法,也是导入新课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如我在教学《十年后的礼物》的导入时,出示填空:十年后,( )送给( )一份( )的礼物——( )。通过这样的填空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引出了教学这篇课文的主线:谁送给谁的礼物?这是一份怎样的礼物?简单的几句话,不仅让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了回忆,而且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当然,在进行回顾导入的时候,一定要有目的性,不能为导入而导入,要让学生言之有物。

4. 疑问导入法

疑问导入法是根据小学生的好奇心理,预先设计出与所学知识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带着好奇、想把问题解决掉的浓厚兴趣进入新课的学习。

在教学《鞋匠的儿子》第一课时的时候,在黑板上板书“鞋匠”“总统”,问学生:“你觉得鞋匠是个怎样的人?总统是个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家开始畅谈对这两种职业的看法。然后我再补齐课题,问学生:“在那个年代,一个鞋匠的儿子居然当了总统,这个人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魅力呢?”问题一抛出,学生就急于要弄清问题的答案,从而驱使他们认真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去感受林肯这位平民总统的魅力。

5. 解题导入法

解题导入法就是引导学生对关键性的字或词进行合理解释、推演的方法。如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时,我先抓住“励志”一词,引导学生进行释义,“励”是“激励”“志”是“志向”“励志”就是“立下志向,并激励自己完成志向”,将“励志”与“立志”区别开来。接着我再围绕“励志”向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怎样励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我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

6. 创设情境导入法

特级教师周益民在执教《摇啊摇》一课时,导入部分创设的情境特别温馨。周老师先让学生安安静静地听一首歌,听清唱了什么?再听一遍时,让学生把眼睛闭上,眼前是否浮现出了一幅画面?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妈妈的眼神看清了吗?在摇篮曲的浅吟清唱间,学生走进了课文的学习中。周老师用形象的描述与音乐的结合,把学生带入到温馨的画面中,来到了母亲的身边,去感受那熟悉的、舒服的、动听的摇篮曲。

二、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1)导入要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

(2)导入语言要风趣幽默。教师富有趣味的导入语言,会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导入语言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更有目的性。

(4)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感染力,从而扣动学生的心弦,打动学生的心灵。

(5)导入的时间不能过长,毕竟导入部分不是整堂课的重点,我们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

课堂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上只是列举了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无论哪种,只要运用得当,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励志自我总结篇7

【关键词】公益服务购买模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 优势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993年,发起实施了青年志愿者行动;1996年开始,先后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等部门,实施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扶贫专项计划;另外,“西部计划”以及各专项志愿服务计划十余年来蓬勃开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已成为志愿服务大军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自愿参加、不计报酬的公益活动,但适当的激励也是必备保障及反馈措施。建成完整、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志愿激励机制是对志愿服务的学生的有效评价和肯定,能够更好地激励他们参加志愿活动,使志愿服务成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助力社会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生大规模志愿服务相对国外起步较晚。2008年后,志愿服务活动出现了热潮,政府组织也开始关注并对志愿活动给予一定的政策以及资金支持。民政部与中共中央宣传部于2009年联合成立了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基金会的成立是中国志愿服务活动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由于其发展方向和运作模式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意愿,其所支持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也都体现出国家意志,这使高校民间青年志愿组织在资金与培训机会上失去了先机。而其他大部分高校或社会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弊端。

国外通过政府和社会各组织共同给予志愿者激励,有着全社会共同执行的完整的志愿者激励与管理措施。在《美国民主》一书中就提到“美国,一个充满义工的国家”,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都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培养公众志愿服务意识。如1993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全国与社区服务法案》规定,服务满1400个小时的青年,政府将提供4725美元的奖学金。另外,许多学校规定高中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义工学分。新加坡的志愿服务有完善的配套管理措施,每年新加坡的国庆日,得到最高等级奖励的志愿者将由总统亲自颁发公共服务勋章(PBM)和公共服务星条勋章(BBM,BBML)。除了精神上的奖励外,新加坡还为这些杰出的志愿者们提供了物质上的奖励。如这些志愿者在其所服务的选区内享有免费停车的权力,其子女可获得进入最好学校的优先选择权,其在政府部门或机构中的职务还可得到提升。这些措施覆盖面广、方式丰富,为志愿者给予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奖励。

二、关于公益服务购买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调查范围与内容

针对将公益服务购买模式引入高校以此来创新高校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调查问卷,针对国内不同类型院校进行调查,同时对广大高校志愿者进行抽样问卷调查,探明大学生志愿者对于由社会企业和政府购买服务的看法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采取纸质与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采取非概率抽样方式中的滚雪球抽样方法,发放问卷5000份,收集4612份,其中有效问卷4150份,占89.9%。

(三)总体统计分析

参与本次调查的样本当中,共青团员占76.36%,大部分同学是偶尔参加,占到了47.27%,从未参加的同学只占3.64%,还有30.91%的同学是经常参加。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志愿服务开展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缺乏有效管理、对志愿服务了解不足、积极性不高、资金不足、政府重视不够、服务项目太少、理论研究不足、志愿服务宣传匮乏等都是制约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

(一)志愿者队伍规模偏小

大部分大学生都对志愿服务有一定的了解,也十分渴望成为志愿者大家庭的一分子。然而在志愿活动的实际组织中,作为校园志愿服务主办方的各高校,多数由于学生安全、项目经费、学生素质等方面的因素,只能局限于少数优秀同学报名参与,更多普通大学生对志愿服务有距离感。

(二)激励形式单一

出于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活动规模、活动内容及形式的综合考虑,在校园,大部分志愿活动的激励形式仍停留在精神鼓励的层面上,缺乏与志愿者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仅是在志愿服务结束之后,对其中少数的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激励形式单一直接导致了许多志愿者在参与服务活动中缺乏一种满足感。

(三)社会认同度有待提高

很多同学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原因之一就是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得到社会认可。然而当前校园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较小,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中,并未达到个人期待,甚至有被质疑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

(四)大学生志愿者培训不足

现有的大学生志愿活动培训大多集中于对志愿者本身要求不高、服务技能要求简单等层次上。这种层次的服务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拥有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想要通过学习一些实在的培训提升自我志愿服务能力、锻炼充实自己的目标。

(五)权益保障缺乏

志愿服务权益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志愿者在自身权益受到伤害时,没有进行合理的维权并得到保障。长此以往,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也使越来越多的同学对志愿服务活动望而止步,影响了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构想

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亟须建立并完善。例如在志愿表现方面,志愿服务创新行为、务实高效合作进取的行为、化解危机的行为、以身作则维护志愿形象的行为与持之以恒参与志愿服务的行为等方面都是可以给予相应激励的。而在对激励方式的期待上,大学生志愿者更期待能力被信任,并给予更多锻炼机会,体现自身价值,获得相应荣誉等激励方式,但适当给予物质奖励,支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优先招收优秀志愿者等激励方式也是极为可行的。

(一)物质回馈激励

一方面,应为志愿者争取相关政府部门的资金、政策上的支持,比如根据志愿服务活动的类别和时间,为志愿者提供相应的补贴、医疗保障、就业补助、教育优惠等;另一方面,应该积极主动与社会上一些爱心企业联系,争取能得到其提供资金或物质上的一些支持,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

(二)个人能力受到社会认可激励

大学生期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更期待自己所付出的努力能够被社会所认可、尊重。因此,如何能够让社会逐步认识并了解、认可大学生所做的一些志愿服务是尤为重要的。可以采取传统宣传和新媒体宣传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优秀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相关事迹的宣传。

(三)个人经验技能增长激励

许多大学生想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而增长自己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与实践经验。为鼓舞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需要相关组织者采取相应措施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例如可以在计划志愿者出征之前,进行一系列的比如安全自护知识培训、心理辅导、专项计划的相关政策解读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力求让志愿者掌握志愿服务基本技能,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为志愿者们即将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四)自我价值实现激励

马斯洛需求理论也表明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精神层次的满足,即渴望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志愿服务活动便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志愿者个人而言,通过参与志愿工作,为社会出力,同时丰富生活体验,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另外,志愿服务也是宝贵的学习机会,使组织及领导能力得到锻炼。

五、公益服务购买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优势

现如今,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服务主要的购买对象是社会团体,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和项目一直是被忽视的环节。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增强,并将其纳入高校学生德育和素质发展之中,有效地推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公益项目开展的正规化和专业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公益的关注也逐渐加强,这使许多社会企业和爱心人士也逐渐热衷于公益事业,塑造企业的公益形象。然碍于时间或者人员问题无法有效实施,所以大多数企业需要通过购买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时长的形式做公益,塑造公益形象。通过建设专业平台凝聚政府和社会资源,建立政府、高校志愿团队和企业三方平等合作的志愿服务模式,由高校征集和具体的志愿服务项目,供政府和爱心企业选择资助,再交给专业的高校志愿者团队具体实施,并及时做好相应的跟进工作,建立一种 “政、社+高校”的服务模式,着力形成“政府、社会、高校”三方联动机制。

六、结束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激发大学生锻炼自己、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调动起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奉献自身力量;有利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建立公益服务购买模式下的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活动给予肯定和认可,有利于激励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充分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实现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双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02).

[2]许慧霞.浅析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03).

[3]洪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09).

[4]张庆武.中美志愿者激励的差异性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8).

[5]张乾坤.中国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

[6]江汛清.中外志愿活动比较[J].青年研究,2003(01).

[7]梁春艳.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激励机制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1(03).

[8]王泓.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9]胡蓉.我国志愿者的激励机制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01).

[10]彭华民,陈学锋,高云霞.服务学习:青年志愿服务与大学教育整合模式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04).

[11]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2).

励志自我总结篇8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志愿者在社会服务工作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人力资源。我们需要通过更多的激励措施来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到的志愿服务工作中。双因素理论恰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激励对策研究的路径,结合对兰州市志愿者激励机制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分析,总结其激励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从而提出了能够加强激励机制的保健和激励功能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双因素理论;志愿者;激励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4.074

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起步较晚,1981—1990年,中国志愿服务才进入起步阶段,此后十年中,志愿服务开始快速发展。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建立超过43万个志愿者组织、19万个志愿者服务站,常年开展活动的志愿者超过5000万人。但与一些发达国家平均30%~40%人群为常规志愿者的比例相比,中国在志愿者数量、服务质量、可持续发展及志愿服务专业化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差距。兰州市处于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志愿服务较之以前有了更加广泛的延伸,无论是在国际马拉松赛、兰洽会、电影节等活动中,还是在社区、福利院学校里我们都能够看到志愿者的活跃身影,但对比我国发达地区仍存在很多不足。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志愿者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问题,使我们的志愿者队伍更加壮大、志愿者权益更有保障、志愿者服务质量更高、受益人群更为广泛。让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在社会公共服务工作中能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1兰州市志愿者现行管理与激励措施的现状

目前,兰州市志愿者人数已经达到30多万,志愿者人数占常住人口数为10%左右,刚刚达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志愿人数标准。单就兰州市城关区来看,2009年12月城关区文明办建立了志愿者总站,即“爱心集结”志愿者组织,总站共有各类志愿者服务站56个,志愿者服务队536支,共有各级各类志愿者共计2万余人。目的就是能够通过志愿活动,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助,促进社会进步。

1.1政策管理

兰州市的志愿者管理办法依据《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包括注册的基本条件、注册机构、注册程序、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志愿服务要求等方面的内容。首先,规定年满十六至十八周岁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者;未成年人员参加志愿服务,应当征得其监护人的同意。志愿者要具有奉献精神;具备与所参加的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基本素质;遵守法律、法规以及志愿服务组织的章程和其他管理制度。

其次,注册机构为文明办、街道办事处和个别职能部门。申请人直接到开展志愿者注册工作的志愿者服务队或志愿者服务站提出申请或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提出申请,填写注册志愿者登记表。经过注册机构对申请人进行审核合格后,注册机构向申请人颁发志愿者证和胸针。志愿服务组织应在注册志愿者证上标注注册号,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为注册志愿者编制本地管理服务号码。

1.2志愿者的激励与评价措施

志愿者组织依据已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结合注册志愿者服务业绩,推荐其参加评选表彰活动。注册机构根据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认定其为一至五星志愿者。星级志愿者佩戴相应标志。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30小时的,认定为“一星志愿者”;服务时间累计达到60小时的,认定为“二星志愿者”;时间累计达到100小时的,认定为“三星志愿者”;时间累计达到200小时的,认定为“四星志愿者”;时间累计达到300小时的,认定为“五星志愿者”;注册机构对星级志愿者认定后,在其注册证及相关标识上进行标注,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累计达到500小时以上的,由相关机构授予志愿服务奖章。各级志愿者组织主要依据注册志愿者的服务业绩,参考服务时间,定期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授予志愿者荣誉称号。

2兰州市志愿者激励措施中的问题分析

2.1保障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1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兰州市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兰州市青年志愿服务条例》、《兰州市青年志愿者服务组织管理办法》、《兰州市青年志愿者总站章程》等文件,但是并不具有法律保障效力,所以大众对于志愿者这一身份的认同感并不高,也不会增加社会各基层对志愿者的关注,这必然会降低大众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对于现有的志愿者来说,他们并没有从志愿工作中得到应有的成就感和尊重,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终难以保持志愿服务持续性和忠诚度。

2.1.2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

志愿活动和服务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就是物质的支持,虽然兰州市的志愿服务经费来源比较广泛,但是这其中政府部门提供了最主要的经费支持,在经费筹集上并没有很好地整合社会力量。数据统计显示:其中来自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单位捐助的经费占48.3%,来自社会捐款和基金会赞助占11.7%,由志愿者组织自筹和志愿者自助承担的占25%。这使得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缺乏长期有效的经费支持,从而影响到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

2.1.3缺乏有效的志愿者绩效评估制度

当前兰州市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志愿者评估制度,“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并不能有效地激励志愿者的服务热情。评估结果并不能达到激励志愿者的效果。有的志愿者可能会因为一些特殊的服务项目而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但最终可能并没有得到与之努力相匹配的奖励,这对于志愿者的热情是一种伤害。这可能需要志愿者组织对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的等级水平具备有效的划分标准。志愿者组织没有扩大这种评估结果的影响力,评估与奖惩往往只停留在组织内部,公众可能并不清楚组织的评估办法,更不会关注志愿者组织,但这对于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和公众志愿服务意识的加强至关重要。

2.2激励因素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志愿者缺乏专业性

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不同的行业,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对于相关的志愿服务技能和知识必然是缺乏的,因此志愿者接受相关专业技能的培训是必需的。而部分志愿者很少接受到正式的培训,这不仅不能提高志愿者自身综合能力,更不利于志愿服务质量的提高。从兰州市对加入志愿组织的要求来看,“报名就行”占15.6%,“报名加面试”占19.1%,“报名、面试、再加培训”占65.3%,对于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只占到16%,“没有要求,也不需要相关培训”占了13.6%。由此可见,不仅在在志愿者招募时需要有条件限制,在进行志愿服务前亦需要专业的培训,只有做好专业培训工作,才能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2.2.2公众缺乏公民意识,对志愿者的社会认同不足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公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公民社会自主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在一些领域公民参与社会的意愿不强,缺乏热情。兰州市常住人口360多万人,志愿者注册人数为30多万,占常住人口的10%左右。另一方面,限于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和现行社会“利己”的社会氛围影响,公众对于这种不追求物质利益却要自我奉献的行为并不认可。社会认同对于志愿者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激励因素,由于缺乏对志愿文化的培育,整个社会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认可程度也较低。这源于志愿者的法律地位不够清晰,所以志愿者心理上的工作成就感自然便会降低;这样便无法激励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3完善兰州市志愿者激励措施的对策研究

3.1加快志愿者服务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

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和保护志愿者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提供相应的适用于志愿者的社会保险制度,用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和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这需要相关部门尽快颁布《志愿者服务法》和《志愿者权利保护法》等具有法律保障效力的法规。只有法律才能确立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的合法地位,才能保障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统一的专业组织协会作为管理者对志愿者进行管理,防止多头管理,导致互推责任的现象,政府部门要放宽对志愿者组织的限制。使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在从事志愿服务时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2拓宽志愿者服务经费的筹集渠道

3.2.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与社会非营利组织有着相同的使命,就是为大众服务。非营利组织由于其非营利性决定其必须要依靠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作。政府部门承担着更多的社会公共责任,对志愿者组织的支持也是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体现。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和相应的优惠政策来减轻志愿者组织的财政负担。

3.2.2志愿者组织

传统意义上志愿者组织是标准的非营利组织,资金大多来自于政府的资助,这更加增强了志愿者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依赖程度。①要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政府部门一般承担了志愿者组织大部分的资金需求,志愿者组织需要具备政府给予组织稳定性支持的理由,这样才能得到政府部门持久性支持。其次要处理好与盈利部门的关系,确定潜在的捐赠对象。处理好与其他非营利组织的关系对于志愿者组织的公信力建设也很关键。②慎重筹集资金方案的选择。非营利组织的筹资要求以用定筹,所以志愿者组织首先需要确定筹资目标,其次是筹资的方式、时间、渠道、活动等都需要详细的规划和选择,这对于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团队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完善志愿者绩效评估制度

3.3.1建立志愿者个人档案库

建立志愿者个人档案不仅可以建立统一的志愿者数据库,这就好比是志愿者的“身份证”,将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类别、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时间、培训时间等信息纳入到“身份证”中,对志愿服务的提供者实现归档管理。这需要志愿者在注册和通过审核之后,详细地填写“服务志愿书”,不仅需要明确自己的基本个人信息,更要对自己的服务动机、服务时间、专业特长等做简单介绍,增进与组织的相互了解,提高培训和服务效率。

3.3.2确立科学公平的衡量标准

需要对志愿者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工作难度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①在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之前志愿者组织或主办方就需要对各项服务内容制定具体明确的服务规范和工作指标。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敷衍了事的现象,提高志愿者的志愿服务质量,对于之后的志愿者评估也会更加便利和公平。②给志愿者发放“时间银行卡”,将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存入“时间银行卡”,当志愿者个人在遭遇困难或陷入困境时可以申请从“时间银行卡”中支取被服务的时间。通过“时间银行卡”形成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志愿者享有优先从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获得帮助的权利,“时间银行卡”可以成为志愿者在享受这一权利时的依据和标准。

3.4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性培训

3.4.1对不同的志愿者进行合理区分

依据志愿者本身的职业、专长、经验等将志愿者进行划分,以便于对不同类型的志愿者进行分类培训,可以依据每个志愿者的个性进行相对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个志愿者都学有所长。尽可能使志愿者能从事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服务。这样可以提高志愿者的培训效率,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还能进一步增强志愿者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志愿者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

3.4.2强化培训效果

要取得专业性的培训结果,就需要专业型的培训主体。例如:专业的医疗机构、学校等都可以成为志愿者的培训主体。专业性的培训机构对于志愿者的培训效果和志愿者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如果培训主体专业性不强,或者对于培训持敷衍的态度,那么志愿者对于培训更不会重视,同时要严格志愿者的培训考核。首先要保证志愿者培训过程的彻底性,不能仅仅流于形式。

3.5增强大众的公民意识,培育志愿文化

3.5.1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志愿者的重视度和关注度

我国社会公众对于政府有着极大的依赖性,政府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公众对于某些社会事物的态度。所以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其权威性来吸引公众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可以运用电视、网络等手段对志愿者服务进行弘扬和宣传,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志愿者。可以配合志愿者组织举办一些民众可以公共参与的活动,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主人公意识,设立能使志愿者组织与公民互动的专业部门或者网络平台,公民可以通过这些通道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诉求,使每一个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3.5.2志愿者组织要加强自身的公信力建设,提高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

①志愿者组织首先要认清自己的性质、使命和价值取向。志愿者组织是社会非营利性组织,要为社会公共服务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或个人提供无偿性服务。其性质决定了志愿者组织可以无偿的接受社会公共资金,在接受社会公共资金的同时,也同时承担了这部分资金所承载的公共社会责任,要赢得公众、媒体、捐赠者、志愿者等的信任和认可,就必须认真履行其责任与义务。②建立多元化监督体系。首先要确立志愿者组织无私、互助、奉献与公共责任理念。其次政府部门在宏观层面可以通过法律法规对志愿者组织进行监督和管理,最后志愿者问责机制的建立可以在微观上对其财务状况及其他活动进行规制。

参考文献:

[1]何杰.双因素理论视域中的社区志愿者激励机制探究——以宜昌市珍珠路社区志愿者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3.

[2]高洁.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

[3]宋斐然.我国NGO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财经大学,2013.

[4]彭秀清.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激励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邓国胜.中国志愿服务发展的模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2.

[6]周澜.我国志愿者激励机制探析[J].经营管理,2012.

[7]党秀云,蒋欢.我国志愿者权益保障:困境、问题与对策[J].公共管理科学,2010.

[8]孙婷.志愿失灵及其校正中的政府责任[J].中国行政管理,2010.

[9]杨振梅,周序.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以厦门大学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

上一篇:研究生考核自我总结范文 下一篇:机加自我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