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0 03:20:45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篇1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 试卷分析 教学改革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对考试试卷和考试成绩进行全面的分析,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对包头医学2011 级200名临床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试卷进行比较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资料来源包头医学院五年制本科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549名学生及随机抽取的 200 名学生(占总人数36.42%)的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的试卷及成绩进行了综合分析。本次考试在教务处统一组织、安排下进行,教研室主任或由教研室主任指派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年资、高职称教师于考前三天到教务处抽题、审题(考教分离)。试卷的评判是根据提前制定的评卷标准和答案,按照《包头医学院考试阅卷及成绩传输管理办法》流水方式进行阅卷及成绩输入,主观题由高年资、高职称教师评阅,减小阅卷个体差异。

1.2研究方法

本次医学微生物学试卷总题目为 63 道,其中客观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主观题(名词解释、简单题),满分100 分。试卷各题型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1。本文将200 名学生的每道试题的得分情况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使用Excel2003以及SPSS13.0 软件分析数据。主要以学生总成绩的分布状况、试题的难度、标准差、区分度等作为试卷分析的评价指标,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学效果。

2结果

2.1 试卷成绩分析

本次试卷满分100分,200 名学生的平均成绩为78.9分,标准差为12.46,最高分为100分,最低分为 39 分。学生成绩的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见表2,峰值在70~90 分之间,该试卷总体上成绩分布呈正态。各题型得分率情况见表3,得分率有高到低依次为单选题、名词解释、问答题、填空题、多选题。

2.2 试卷质量分析:

(1)难度:试题的难度是指学生对某一试题作出正确回答的百分率,是反映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取值范围在0~ 1之间。难度指数公式:P=X/W(X 为平均分,W 为满分),难度值越大, 说明试题难度越低,一般以0.6-0.8为宜[2]。本次医学微生物学试卷总难度系数及每道题的难易程度见表4,试卷总难度系数为 0.79,总体试题难度适中。各个题型难度:单选题(P=0.89)、名词解释(P=0.88)难度较容易;填空题(P=0.71)问答题(P=0.75)难度适宜;多项选择题(P=0.57)难度偏难。

(2)区分度:指试题对被试者情况的分辨能力的大小,是判断试题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根据计算公示D区分度= 2 ( 高分组总―低分组总分) / 两组考生总人数×试题满分值,算出每小题区分度及试卷总区分度[3]。表4显示医学微生物试卷整体区分度为0.3,属于良好试题,能较好的把低、中、高水平的学生成绩区分开(一般认为区分度值0.3 ~0.4属于良好[3])。单选题区分度为0.18属于较差区分题;名词解释、填空题区分度分别为0.26、0.23属低等区分题;多项选择题区分度0.33属于良好区分题;问答题区分度0.49属于高度区分题。

(3) 信度:反映考试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指标,信度高的试题很少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对任何学生的多次测定,都会产生比较稳定的、前后一致的结果。表4显示医学微生物试卷的总信度为 0.77,一般试卷信度要求在 0.5 以上[4],故认为本次医学微生物学试卷结果可靠。

3讨论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试卷质量分析,可以不断完善命题工作,对今后的命题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试卷质量分析的结果还可以第一时间反映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就能使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3.1 本套试卷质量分析情况

本次医学微生物试题符合教学大纲精神,整体设计合理、知识点覆盖率较高。综合试卷质量分析的各项评价指标试卷平均难度系数为0.79,试题难度适中,属于优良试卷,试卷总体上成绩分布呈正态;学生成绩80~90分段人数居多占28.5%,可以看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成绩总体令人满意,学生能熟练运用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达到大纲要求。本次考试平均区分度为0.3,说明试题区分良好,能较好的把低、中、高水平的学生成绩区分开。试卷信度为0.77,表明可信度较好。但仍有7.5% 学生不及格,提醒授课教师认真对待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从严治学的同时,提高课堂渲染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上狠下功夫,使学生的学习真正做到扎扎实实,以便为从事临床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

3.2 本套试卷存在问题

同时,本试卷质量分析结果暴露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1. 客观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的程度,而主观题则是考核学生归纳总结、分析、理解和应用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本套试卷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为4.6∶ 5.4,应该适当增加主观题比例,减少部分客观题,才能更好利于临床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 本套试卷出现了满分即100分的学生,说明本套试卷缺少综合性有深度的难题,在保证基础知识点不遗漏的前提下,应该适当出现1-2道综合性难题,例如医学微生物学有关的病例分析,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3. 单选题总分30分,平均分高达26.79分,难度系数为0.89,区分度较差仅为0.18,今后我们要适当增加单选题的难度,对单选题的区分度还需要进一步整改。

3.3 对今后命题工作指导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试卷分析, 我们获得了准确、客观的反馈信息。今后的命题工作中, 命题者在把握好试题的难度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加创新性、有深度的综合性试题,注意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各种题型的难度及区分度要合理,不断提高试题编制能力,使试题更加科学、合理、客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过程中, 应重点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医学微生物学理论。 教师授课时,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真正热爱课堂,喜欢听课,而不是被动上课,真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还应着重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要不断提高授课技巧,增加课堂渲染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淑杰,熊亚南,王梅梅. 《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成绩分析与评价[J].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10(6):883-884.

[2]张旭东,贾书花,李凯平等. 组织与胚胎学课程期末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J]. 医学教育探索,2009,8(9):1166-1169.

[3]吴承祯,何丽华,林立群,等.试卷质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3):26-30.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篇2

一旦考试后,成绩出来了,也就有了两极分化,当然成绩好了,学生会很高兴,家长和教师都会表扬的;而成绩差的学生就会感觉到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压力,有时候这压力是无形的。我就接触过一个学生,他考试成绩差了,自己已经感到很内疚了。虽然家长鼓励他,教师也没说什么,但他总觉得有压力。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一套试卷上总有一两道难题可能不会做;也有自己觉得会的知识点做错的;也有可能是学生没有发挥好,没有做好,成绩就下降了。因此,教师要客观地看待学生的考试成绩,重要的是通过评析试卷来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成绩突出的学生,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表扬,进而对其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他们的数学学习潜能,促使其在数学的广阔天地间自由地翱翔;对于成绩差的学生,通过试卷分析,找出失分的原因,进行数学解题思想的培养,挖掘他们的学习潜力,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试卷评析的过程与学生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

不论怎样的考试,学生在考试结束后,都有一种对考试结果的期待。这时的学生积极等待答案,对试卷中不确定的答案有一种期盼。在这样的状态下,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时机进行讲评,学生的印象会很深刻,掌握知识也更牢固。

(一)考试后及时批阅试卷很多学校都很重视考试后的试卷批阅工作,总是在考试结束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试卷批阅。试卷评析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教师需要把试卷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详细地进行分类归纳,哪些知识点是易错的,哪些知识点是学生没有掌握的。教师一定要做好试卷的分类统计工作,为后面的讲评服务。要严格杜绝一些教师认为试卷讲评就是对答案的做法,这样的讲评是对学生不负责任,对学生的成绩提高没有好处。

(二)教师要重视讲评过程,把握讲评策略平时的考试是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的总结,教师在讲评试卷时,应讲究策略,重视讲评的过程。特别是对于一些典型的题目,教师要在试卷分析时就做足功课。我总是在讲评试卷前,把学生在典型题目的第几步出现的错误都非常详细地记录下来,是学生没有记住公式,还是不会做,或者是粗心大意做错了,把这些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在讲评时对共性的问题重点指出来,对于个性问题课下再单独指出来,通过讲评试卷,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还要给学生讲解应试的技巧,寻找解题的规律,通过不断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试卷中出现了错误,说明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得不足,教师在评析试卷时要找出学生在数学知识上存在的不足,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在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上存在的缺陷,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易错题,或者是同一个知识点多次出现错误,通过对试卷的讲解,要让学生查漏补缺,巩固知识。一次考试就是一次总结,总结就会有反思,有反思就会有提高,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客观对待学生的成绩

一次考试,一个班级里总会有高分和低分的学生。教师需要做的是正确地对待学生的成绩,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成绩虽然能够评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学生是一直在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单从成绩上来评价一个学生。对于卷面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更是要本着尊重的态度,遵循教育规律,要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帮其找出原因,提出改进办法,促使其进步。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篇3

2001年,人事部、新闻出版总署决定建立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制度,2002年开始在全国进行第一次出版考试。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出版考试”)由新闻出版总署委托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国内出版界的顶尖专家开发研制,主要结合出版工作的实际需要,测查应试者从事出版工作的综合能力。考试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级别,每个级别有《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和《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两个科目。在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开发过程中,一直坚持运用现代考试理论和方法对命题、审题、阅卷等各个考试环节进行监测。

效度是考试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效度研究是一个关于考试有效性资料积累的过程,对于出版考试这样一个国家级考试,效度究竟如何,需要效度证据来进行说明。本项研究以2012年出版考试初级和中级试卷为研究对象,从考生的学历、性别、专业背景、年龄与成绩的相关、考试诚信情况、出版单位调查等几个方面对出版考试进行了初步的效度分析。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制定的试卷质量标准,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研究所采用的试卷难度适中,区分度等级为优。

表1 2012年出版考试初级和中级试卷各项参数

一、考试成绩与学历的相关

为了考察出版考试的有效性,本研究计算了考生成绩与学历之间的相关。虽然学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人的真实能力,但是,就数量较大的一组人来说,学历应该与能力具有正相关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出版基础知识(以下简称基础)和出版理论与实务(以下简称实务)科目测验总分都与学历在0.01的水平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即学历越高成绩也越高。初级基础与学历的相关是0.446,初级实务与学历的相关是0.372,中级基础与学历的相关是0.401,中级实务与学历的相关是0.426。这一结果,为出版考试的效度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表2 考试成绩与学历的相关(N=3000)

注:带**者达到0.01的显著性水平。

二、考生样本与成绩之间的相关

1.考生性别与成绩之间的相关

2012年出版考试的考生中,初级男性考生832人,女性2537人,中级男性考生2823人,女性6106人。因男女人数相差较大,所以本研究对两个级别女性考生的数据进行了多次随机抽样,最终抽取初级女性考生832人、中级女性考生2823人。对男性女性考试成绩的基本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男女考生成绩对比

由表3可以看出,无论在初级还是中级考试中,女性考生在基础和实务两个科目上的平均分都比男性考生高5分以上,最高分一般也比男性考生高。除了这种直观分析以外,本研究对男性和女性初中级两个科目的成绩分别作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分析男性和女性考生的成绩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分析结果见表4。

表4 男性和女性考生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由表4可以看出,男性考生和女性考生在初中级基础和实务两个科目上的成绩在0.01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即女性考生成绩要显著高于男性考生。

2.考生专业背景与成绩之间的相关

本研究为了分析考生的专业背景与成就之间的相关,对初中级两个科目的成绩分别作了独立样本T检验,以分析不同专业背景的考生成绩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显著性概率临界值设定为0.05。分析结果见表5。

表5 不同专业背景的考生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由表5可以看出,在初中级基础知识和理论与实务两个科目的考试中,出版或相关专业考生成绩与其他专业背景的考生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初级出版或相关专业考生成绩平均分要高于其他专业考生,而在中级考试中,出版或相关专业考生成绩平均分低于其他专业考生。

3.考生年龄与成绩之间的相关

表6 成绩和年龄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在0.01 alpha 水平上显著相关 (双尾)。

由表6可以看出,考生成绩与年龄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成绩越低,但由于相关系数不是很高,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在某一个年龄段成绩达到最高点,随后开始随着年龄的增加成绩下降,表7也可以印证这一结论。

表7 2004-2012年总分前十名平均年龄

三、考试诚信情况

如果有作弊,无法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对试卷质量的分析也会存在较大误差。本研究采用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开发的K指数方法,对考试结束后的数据进行了答卷雷同分析检测。经过对2004-2012年这9年考试数据的分析,未检测出雷同答卷,说明出版考试考生素质较高,有效保证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

四、出版单位调查

为了更好地分析出版考试的效度,本研究对考试的使用单位进行了调查。通过将某出版集团内部组织的编校知识竞赛的成绩与考生参加的出版考试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得到表8结果。

表8 编校知识大赛成绩与资格考试成绩的相关分析

注:*表示在0.05 alpha 水平上显著相关 (双尾)。

从表8可以看出,两个考试的成绩在0.05显著性水平上相关,而且出版考试成绩与平时部门领导所了解的情况基本吻合。本研究又随机抽取了部分出版社进行调查,调查结果也验证了出版考试在出版行业人才选拔上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通过对出版考试考生学历、性别、专业背景、年龄与成绩的相关,考试诚信情况、出版单位调查等几个方面的分析,所有结果都显示,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具有很好的考试评价指标,可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受测者的出版业务水平,考试本身体现出了出版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综合能力导向。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B-

0087-02

高考理科综合试卷是由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试题按一定比例合卷而成,因其具有题量大、分值高,答题时间相对较少的特点,成为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得理综者得天下”这种说法被广泛地接受。事实果真如此吗?这种说法是否有可靠的理论和科学实验依据呢?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广西某县2013年725名考上二本以上的考生的高考成绩作为样本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研究理综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及相关程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广西某县2013年二本线以上应届理科生的高考成绩作为样本,样本容量为725,对每个样本的各科目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把样本按不同层次、不同学校进行理科综合成绩与高考总成绩的对比分析。由于选取的是当年二本分数线以上的学生,所以以此作为样本相对来说较为合理。

(二)研究方法

散点图法。散点图是表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图,能直观简便地反映两测定值之间的相关关系。观察相关图主要是看点的分布状态,从而能概略地估计两因素之间有无相关关系。本研究先是作出样本的各个学科成绩与总成绩的散点图,通过图形观察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大小。

相关系数法。相关系数是描述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性关系密切程度的数字。常用r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r=■,

r的绝对值大小与相关程度如下表所示:

表1 相关系数与相关性关系表

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利用相关系数来研究理科综合成绩对高考总分的影响程度是合理的。

散点图的绘制与相关系数的计算通过MINITAB16.1.0软件实现,并通过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验证。

二、相关性分析

(一)高考成绩统计分析(见表2)

语数外三科各科满分为150分,理综满分为300分,理综总分是其它科的两倍,标准差比较大,是正常的。对比各科目的平均分可见,学生普遍反映的“数学难学、理综难考”是有道理的。

(二)高考各科目成绩与高考总分的散点图

分别以语文、数学、外语、理综四科成绩对总分作散点图和相关拟合曲线。

观察散点图可知,数学成绩和理综成绩与高考成绩的相关性较大,其次是外语,再次是语文。而数学和理综的成绩到底谁与总成绩的相关性比较大,从图形无法得知。因为散点图只能得到定性的结论,我们还需进一步给出定量的分析。

(三)高考各科目成绩与高考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表3是语文、数学、外语、理综、总分五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分析表,在变量行与变量列的交叉处纵向显示了5个数值,每一行中的数值是行变量与列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行、列变量相同时,其相关系数为1.000。

由表3可知,各科高考成绩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都超过0.5,其中理综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达0.872,数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85,英语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99,语文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08。也就是说,理综成绩好的学生总分相对较高,而理综成绩较差学生的总分相对就低。

无论一本线上的尖子生,还是二本线上的学生,理综成绩与总分的相关系数都远高于其它科目。同时,二本线上的学生相对一本线上的学生来说,各学科成绩的分散性远大于相关性,说明二本学生中偏科或科目间不平衡情况严重。不同学校间不同学科有所差异,尤其是数学科目成绩相差较大,但无论哪个学校,理综对总分的相关系数远较其它科目高,且数值保持大体相同。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由前面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三个结论:

结论1 从已有的数据分析,理综成绩的标准差是语文成绩的近4倍。而理综的分数只是语文的两倍,应试时间却是一样的,这既反映了理综科目的应试难度较大,也体现出语文备考存在着问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复习中没有拉开题目的档次,“难题得分少,简单题丢分多”、分数扎堆现象严重。

结论2 散点图的定性分析和相关系数的定量计算,都体现出理综科目的成绩与总分的相关程度较高,而且各个层次、各个学校的学生理综成绩与总分的相关程度都非常大。我们必须意识到学生学习理综的重要性。

结论3 通过分析,二本学生各科目成绩与总分的相关程度较一本学生的相关程度小。也就是说对于二本学生来说,偏科现象的确对高考成绩有着一定的影响。从不同校际间学生成绩与总分的相关分析来看,数学成绩是造成学校间差异的最大因素。

(二)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针对高考备考工作,提出几点教学建议以供参考。

1.目前,高考“3+X”的试卷结构使得数理化生成绩好的学生非常具有优势。数学成绩在不同层次的学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重视数学的教学,充分发挥数学在其他理科教与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将理综科目的应试辅导提到一个相对重要的位置。如何合理地安排答题时间和答题次序,需要学生自己进行一定数量的反复练习,探讨摸索,从而形成解题模式。

2.高考语文应试时间与理综一样,但试卷的标准差只有理综的四分之一,语文的标准差比英语低一倍,所以助长了学生重视英语而不重视语文的现象。在平时上课及课外复习时,教师要切实解决备考中“少慢差费”,让学生成为解题机器的做法。而对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搞好科目间的平衡,特别是弱科的补缺是提高总分的有效办法。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全过程控制;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6日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系统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管理方法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科学性和现实应用性均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现有的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内容陈旧、考生功利思想比较严重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专业培养质量,企业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实践技能较弱。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有必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性质、学习目的与要求,对原有考试路径进行改革和优化。

一、强化专业意识教育,为学生适应实际岗位创造条件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对社会了解甚少,无法正确判断未来就业前景,片面地认为就业率低、收入低等。因此,学校要通过专业意识教育,使学生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并不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专业。可以通过成功毕业生的案例讲座、企业家进校座谈、客观数据的统计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意识,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学好专业知识,为实现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与企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美国学者乌尔里奇(Ulrich,1997)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角色均作了较为系统的界定。首先,他明确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归纳为四种类型,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战略性人力资源)、公司基础设施管理(管理组织的机制架构)、员工贡献管理(管理员工的贡献程度),以及变革推动者(管理转型和变化);其次,他将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定位为同时还扮演四种角色,即人事管理专家、业务伙伴、领导者及变革推动者。基于这些职能和角色的分析,一些基本胜任特征,如战略思考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辅导能力、善于激励他人、敏锐的洞察力及学习能力则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在学习这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时候就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能得到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好能力上的准备。为此,《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其课程考试作为测定和检验教学质量,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改革课程考试路径,实现应用型培养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块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工作分析、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二者兼顾,既注重传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理论,又能增进对理论的感性认识和技术技能的运用,才能达到完成课程教学的目的。

1、实施全过程考试控制,并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考核改革的重点是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目标一致,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操作方式可以将过程性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总成绩的70%。过程性考核由平时考核和其中考核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中考核占总成绩的10%。期末考核则占总成绩的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低于60分的,该课程总成绩为不及格,总成绩为期末卷面的成绩,不累加平时成绩与期中成绩。如果期末考试卷面成绩高于60分的,该课程总成绩按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所占比例计算累计之和;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在内容和学习上表现为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难度较大,而要掌握本课程的精髓,必须将课程的原理教学与实践应用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在“学习全过程”上下工夫,特别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过程学习”的管理与考核工作。因此,作为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考核方式,也应体现这一教学要求,突出其过程性控制与可接受性,这就是考试改革要突出的重点。

2、创新考试形式,增加综合实务技能测试环节。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中可以适度增加综合案例设计内容,将本门课程学过的知识,特别是与本课程且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如“管理学”、“经济学原理”等几门课程知识综合在一起,应用在设计中。答辩中的提问可以涉及到以上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必须全面回答。同时,也可以采用综合案例测试方式。该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践性、开放性和互动性。在综合案例设计和选择中要特别注意对实际管理情景的模拟,要考试对象置于问题、约束和矛盾之中,让学生在案例中的背景、材料、数据之中,能够系统运用相关理论知识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进行管理决策。通过这种考试题型的设计和选用,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搜集、整理和加工信息以及相互合作和沟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3、做好考试改革结果评估,注重课程考试质量分析。从教育测量学的观点来看,只有合乎质量指标(一般指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要求的考试,才是合格考试,才能正确评估教学质量、较如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任何一个正式的考试都要报告考试质量指标,可按照《考试质量分析》软件的程序录入数据,就能得出整个考试的信息,如总平均分、总标准差、总难度、区分度、信度等;也可以得出各道试题的信息,包括每题的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题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另外,通过考试质量分析,还可以达到使教师逐渐树立明确的考试质量观,改变以往不了解、也不重视考试质量的习惯。同时,也为任课教师提供改进命题和改进教学的信息,帮助教师掌握和提高命题的技巧。

4、采用半开放或开放考试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考试仍然是一次性期末闭卷笔试占据着主导地位,总体上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轨道,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为此,建议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所属专业的不同采用半开卷考试和开卷考试形式。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半开卷和开卷考试形式的优劣亦如此。但只要做好过程管理,这种开卷或者半开卷的形式对师生还是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的。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还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出题质量和教学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赵步同.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考核方法的探讨[J].科教导刊,2010.10.

[2]赖昭胜.高校课程改革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2.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篇6

关键词:平时成绩;正态分布;相关性

一、引 言

目前,大部分职业学校在对学生期末考核时,均是实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即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按一定的权重分配,计算求出学生总评成绩。一般,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期末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60%。理论上,平时成绩应该与期末考试成绩呈现相同的趋势,即一个学生平时成绩高,其掌握实际知识的能力就会高,相应期末考试成绩也应该高,反之亦然。两者之间应有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那么,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能否真正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效果呢?笔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过程及方法

1.确定研究对象。统计对象为楼宇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护专业的15位教师所授的15门不同课程成绩(根据抽样原则选取)。具体情况见下表1:

表1 统计对象

2.研究材料。本抽样的研究材料为09楼宇52班不同学期的15位教师上传到学校成绩统计系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实操过程及结果、作业次数及效果、自我评价等。若是以信息性、诊断性和鼓励性的评语形式给出的,按规定最终要以百分制的分数表达出来。

3.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法。在不进行任何干预和通知的情况下,随机抽取期末成绩报告表,对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所收集的数据通过Excel和SPSS13.0进行统计、归类、比较。

(1)分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分布情况。美国教育家卡罗尔提出:如果在某一学科中,学生的能力倾向是正态分布的,并且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完全一样的教学(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可用于学习的时间都一样),那么在适当的成绩测量中,最终结果将呈正态分布。

对于学生考试分数的合理性判断,目前较好的仍然是以正态分布为评判原则的评价方法。如果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则考核合理。本次研究的15门课程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如下图1,每科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画在一张图上进行对比,共获得15张分布图形:

由图1可以看出,数学、语文、电力拖动、建筑CAD、机械制图、安防技术等六科成绩的正态分布曲线形状较好。分布图的高峰位置在中心,左右基本对称,曲线分布较广,且平时成绩分布曲线与期末成绩分布曲线较为吻合。说明这几科的任课老师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很了解,学生成绩能够准确反应其平时学习效果,平时表现好的学生期末成绩也很高。同时,分布曲线比较平缓,说明成绩的区分度较高,可以给学生一种有付出就有收获的信号,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动力。老师的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评价较为真实合理。

英语、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照明配电、给排水、消防技术、制冷技术等七科成绩分布曲线相似。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基本呈现偏态分布,曲线陡峭,成绩集中在平均分左右,说明成绩不能够严格区分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不能给学生以激励作用。同时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分布曲线分离严重,平时成绩总体偏高,说明二者之间相关性较低。在期末总评价时,为保证及格率,教师存在刻意拉高平时成绩倾向,其教学效果及评价方法不够理想,需改进。

机械知识和电梯原理两科成绩分布呈现相似的趋势,平时成绩分布曲线平缓,平均分较低。期末成绩曲线陡峭,平均分相对较高,分数集中在平均分左右。这说明期末试卷较易,不能够将学生区分开来,反应不错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为了平衡学生的总成绩,任课教师只能肆意降低平时成绩。两科的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及掌握知识情况不够了解,按自己的思维进行评价,与实际不相吻合,需加以改进。

(2)研究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的相关性。利用SPSS13.0对每门课程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相关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考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之间是否有正相关趋势。根据分析结果可以考察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之间是否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如何、相关关系是否显著。根据线性回归分析可以进一步验证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变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所示。

根据统计学可知,相关系数r的含义如下:r>0为正相关,r

截距a表示在没有自变量x的影响时,其它各种因素对因变量y的平均影响;回归系数b表明自变量x每变动一个单位,因变量y平均变动b个单位。

由统计列表可知,15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呈相关趋势的有12门,占80%,不相关的3门,占20%,无负相关课程。其中显著相关的7门,占总体的46.7%,低度线性相关的5门,占总体的33.3%。

从结果来看,班级有7门课程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呈显著线性相关,而8门科目则不存在线性相关或不相关。说明平时成绩(形成性评价)在学生评价中的信度不高。一元线性回归效果显著的课程占46.7%,这也表明平时成绩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不显著,平时成绩高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未必较高。学生的平时成绩得分与期末考试的得分相差悬殊,不能够互相吻合。另外,平时成绩对学生的区分度也不强,评价结果不能够激励学生学习动力。另一方面,平时成绩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些学生考试过关的救命稻草。这说明任课教师在考核学生平时表现时,不是按着实际学习过程,而是根据期末考试结果的好坏。为得到分布较好的总体成绩,主观臆断地给出一个学生的平时成绩,与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严重不符。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篇7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渐深化,对于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我校学生实际情况理论成绩好,动手能力差,即所谓的“高分低能”。笔者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我们在传统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课的教学和考核,而欠缺实验课的检测和考核。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实验考试就成为必须。实验课作为特殊的操作性课程,在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考试体系,笔者既对此进行了探讨和实践。

1考试体系的组成

分值比例上,总成绩设定为30分,占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成绩的30%,与理论课的比例为3:7,该考试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平时成绩总分值为10分。包括课堂成绩和实验报告两个方面,由实验课带教老师每次课后打分,所有带教老师统一评分标准,以保证公平、公正。

1.1.1课堂成绩总分值为5分,带教老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酌情给分,具体评分要点及评分标准。

1.1.2实验报告总分值为5分,具体评分要点及评分标准(表略)。

1.2设计性实验成绩总分值为5分,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学期末,包括学生查阅资料,形成实验设计思路,配置试剂和完成实验几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设计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整个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考试分值设定上也较高,以增强同学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在安排设计性实验时,我们会准备多个选题,例如组织DNA的提取、质粒的提取等,每位学生抽签选取一题进行设计,针对每个具体实验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其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1实验设计内容。总分值为2分,带教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总体设计情况酌情给分,具体评分要点及评分标准(表略)。

1.2.2课堂成绩。总分值为2分,设计性实验从试剂配制到最终实验操作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开放实验室进行操作,具体考核由开放实验室值班老师进行,考核标准参(表略)。

1.2.3实验结果及报告。总分值为1分,带教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报告书写情况酌情给分,具体评分要点及评分标准。

1.3期末成绩

1.3.1理论成绩。总分值为5分。闭卷笔试,与期末理论试卷合并,考核内容主要涉及实验基本原理、现象分析等,题型主要为选择和填空。

1.3.2操作技能成绩。总分值为10分。学期末进行,教师与考生一对一考核,考试内容主要是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如吸量管、微量移液管的使用、离心机及PCR仪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等,操作题含题目背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立多套备选题库,抽签随机选取考题、现场打分。不同操作评分标准各异,以吸量管操作为例(表略)

2考试体系效果评定

2.1考试成绩情况分析考试成绩是评价考试体系是否有效和完善的最直观的标准,随机抽取2010级52名同学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发现,成绩符合正态分布。

2.2学生对考核体系的效果评价考试结束后,在参加考试的同学中随机抽取100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该课程考试的必要性有较高的认同(认为有必要的占76%),考试形式的组织方式也较合理,认为考核方法科学的分别为87%、84%、82%、89%,分别为考试模式、平时成绩考核方法、设计性实验考核方法、操作技能的考核方式。

3结论

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医学统计学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科研中的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断应用性学科[1],也是提高医学高等院校学生水平的必修课程。为了了解本校此门课程的教与学的效果,给教学和制卷工作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本文通过对2013级选修此门课程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分析,希望借此评价试卷质量,了解各专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制卷水平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我校2013级本科生选修《医学统计学》的学生期末考试试卷,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中选取了3个专业5个班级,共188分试卷。试卷严格遵守教学大纲和教材,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考核,并注重对学生简单应用能力的考核。

1.2方法

试卷分析采用目前国内较为常用的指标,包括试卷信度、难度、区分度等指标[2-4]。

信度是指考试的可靠性或可信程度,它指的是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从另一方面来说,信度就是指测量数据的可靠程度。信度高的试题很少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学生的多次测试都会产生相对稳定和一致的测试结果。

常用的信度指标为Cronbach’α系数,计算公式为。k为测试的题目个数, 为所有被试者在第i道题上的分数变异, 为测试总分的变异。

难度是指试题的难易程度,它作为衡量试题质量的主要指标之一,是衡量试题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参数,与区分度共同影响并决定试卷的鉴别性。难度的计算一般采用某试题的通过率或平均得分率。较好的测验大部分的难度P值应介于0.2~0.8之间。

难度的计算方法为:

客观题 (k为答对该题的人数,N为参加考试的总人数)

主观题 (x为试题的平均得分,M为该题的满分)

为进一步计算区分度采用极端分组法计算难度,其具体步骤为:1、将考生的总分由高到低排列;2、从高分开始向下取全部试卷的27%(即188*27%=50份)作为高分组;3、从最低开始向上取全部试卷的27%(即188*27%=50份)作为低分组;4、分别计算出高分组的难度PH及低分组的难度PL;5、最后计算出PH和PL的平均值

区分度是指一道题能多大程度上把不同水平的人区分开来,也即题目的鉴别力。区分度越高,越能把不同水平的受测者区分开来,该题目被采用的价值也就越大。区分度D的取值范围-1~1。一般要求试题的区分度在0.2以上。当D>0.4时,说明该题目能起到很好地区分作用;当D

1.3统计分析

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和ExcelΤ杉ǖ姆植继卣骷笆跃淼男哦取⒛讯取⑶分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试卷内容与结构

本张试卷内容涵盖了医学统计学的基本概念、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等。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案例分析等部分组成,题量与分值设置见表1

2.2考试成绩的基本分布特征

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总分进行统计描述。结果显示考试成绩呈负偏态呈分布,参加考试188名学生中,最高分96分。最低分43份,平均分74.63分。各分数段人数见表2

2.3各专业成绩比较

本次调查共选出3个专业共5个班级,各专业考试成绩见表3

由表可见三个专业的学生考试成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25.87,P=0.000)。两两比较发现营养专业与护理专业分数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中医班分数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4试卷质量分析

2.4.1 信度分析利用Excel作信度分析,得到本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3。普通试卷要求α>0.5,标准试卷要求α>0.7,说明整体考试结果可以信赖,该试卷能够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

2.4.2 难度与区分度分析 分别计算各种题型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结果见表4。四种题型的难度均介于0.2~0.8之间,试卷整体难度为0.74,难度适中。其中案例分析题难度最大,名词解释难度最小。试卷总体区分度为0.31,其中简答题区分度为0.150.4,优秀,整体试卷质量较好。

2.4.3试卷质量分析运用教育测量学理论,计算所有试题的难度系数和区分度对试题质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见表5。本试卷良好试题占比为66.6%,可以认为试卷质量比较令人满意。

3.讨论

由试卷质量的分析可见本套试卷信度指标Cronbach’α系数为0.74,可信度较高,试卷较真实地反应了学生的真实情况;难度系数0.74、区分度0.31。试卷难度设计适当、覆盖面广,试卷质量较高。但是在制卷过程中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名词解释的题型对于学生考核的区分度不高,学生也较易得分。这由于部分学生在应试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因此并不能很好的反应学生真实掌握的情况。需要在以后的制卷工作中加以调整。

此次考试学生发热平均成绩为74.63±12.20,成绩曲线成负偏态分布,从学生成绩看有接近40%的同学在80分以上,取得了较理想的分数,从中反映出这些同学对于基本知识、概念掌握较好并且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但也有部分同学成绩较差,主要原因是案例分析题失分较多,这反映出这部分同学虽然对基本概念和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对统计分析方法的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通过不同专业学生成绩的比较,我们发现营养专业的学生获得了更加理想的成绩。这部分得益于我们新的教学尝试,对于营养专业的学生我们在讲授理论课的同时适时的增加了SPSS软件操作步骤和结果解读的讲解。更丰富也更接近实践的锻炼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灵活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将理论课与SPSS实践相结合,教学过程中甄选案例,适时的补充SPSS软件的操作步骤和对结果的解读将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从繁杂的公式记忆和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其注意力转移到对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条件的理解和对统计结果的判断上,角色从计算的执行者转变成为对结果的决策者。让同学们充分体会到统计学解决问题后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振球.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

[2]许志强,周华东,李静等.试卷分析系统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0(10):1311-1312.

[3]熊石龙,王前,郑磊等.临床医学八年制实验诊断学试卷分析与思考[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3):563-565.

上一篇:物理学业水平考试总结范文 下一篇:事业单位考试考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