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发现作文范文

时间:2023-09-15 06:33:02

我的新发现作文

我的新发现作文篇1

当时,我并不在意。尺子随手放在了课本上。当我拿起尺子时,奇怪的现象又出现了,一页纸跟着尺子竖了起来。我觉得很好玩,试了好几次,竟然都成功了!

我想,它既然能“翻动”书本,能不能吸小纸片呢?我把一张纸撕成许多碎片,把塑料尺在头发上使劲摩擦了好几下,再轻轻地靠近纸片。“嗖”呵,还没等我碰上纸片。纸片像有了生命,自己跑到了尺子上。

“为什么会这样?”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问了妈妈。可妈妈却一脸茫然,“有这么回事?我还不知道呢!“她也解释不清这一现象。看来我只好亮王牌,请教无言老师——《少年百科》------

“找到了!找到了!”我万分激动地告诉妈妈,“尺子本身就有甲电荷,我们头发上有乙电荷。当两者融为一体后,它就会带上强有力的吸力。”所以,我们才会见到,纸片被尺子“吸”上来的奇迹。

我的新发现作文篇2

下一个星期就要举行“10分钟英语单词默写比赛”了。老师说了,不管所写的单词是长是短,只要在10分中之内完成,而且要速度快、准确率高、写得多,就一定会得奖。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我可要好好练习。

我准备好纸和笔后,就让爸爸给我计时。刚开始的时候,我自以为是,任为自己平时的英语单词积累的多,一定会写上一百个以上的。便想到一个单词就写一个单词。可到了最后,就怎么也写不下去了:第一,怕写的单词跟前面写的重复;第二,也想不出自己到底应该写哪个单词。我着急地像热锅上的蚂蚁……7分钟,8分钟,10分钟一晃眼就过去了,可我只写了84个单词,其中还错了许多。照我现在这样的水平,一定不会得奖了。这可怎么办呢?

我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记住的单词是一样的,如果挑最简单的写,按顺序写,那么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所以英语单词一定要从最简单的开始写起,要越简单越好。并且要分好类别,比如先写冠词、数词、学习用品……这样英语单词写得快,也不会重复了。我慢慢地推敲着,想着自己的新发现,心中甭提有多么兴奋和惊讶了。

我按照这个办法再默写一遍,再让爸爸计时。我先默写简单的数词、冠词,再写称呼、食品、动物、学习用品等。我在写时按照顺序,第一个单词写完了,第二个单词也在脑海中油然而生。一个个英语单词从我那流畅的笔尖下飞快地流淌出来……10分钟过去了,我一统计,我一共写了112个英语单词,比原来增加了许多,错误也很少了。我又练习了很多遍,都比原来提高了许多。

从这件事中,我发现了一个道理:人在做任何事中,也要和我默写英语单词一样,只要有规律,有顺序,先从简单的做起,才会慢慢提高,做得快,做得好。

我的新发现作文篇3

——爸爸也爱美

妈妈在我们家爱美可是出了名的,三个化妆台、十几种化妆品,都不够妈妈用。我们家光卖化妆品盒子的钱都快顶住我一个月的零花钱了。妈妈前几天从内蒙古旅游回来,第一个掏出来的就是化妆品,第二个还是化妆品,第三个仍然是化妆品!买化妆品就用了596元!可见妈妈多么爱美啊!最近,我有一个新发现——爸爸也爱美!

爸爸爱美还要从一天早上说起:那是星期六的早晨,我7点起床时,阳台上的化妆台那边又响起了“咕咕咚咚、劈劈啪啪”的声音。我也不奇怪,每天早晨,妈妈都要在化妆台前抹抹粉、擦擦香香、涂涂甘油,天天早上都有这种声音。可转念一想:“不对呀!今天早晨妈妈去单位加班了呀!”我便蹑手蹑脚的走到客厅,向阳台望去,眼前的景象让我惊呆了:是爸爸!!只见爸爸穿着夹克,在镜子前踱来踱去,皮鞋把地板踩得咚咚响。爸爸还不时的整整衣领、拉拉裤脚,看起来多帅呀!我情不自禁的偷偷笑起来。

爸爸在去黄山旅游之前的晚上,又开始忙活起来,他把两个衣架、衣柜翻了个便儿,也没挑出合适的衣服。妈妈让爸爸穿夹克,爸爸说太俗气;妈妈让爸爸穿休闲装,爸爸说难看;妈妈让爸爸穿T-恤,爸爸说太冷;妈妈让爸爸穿羊毛衫,爸爸又说太热……家里的衣服让爸爸试了两三遍,才挑出一件运动衣。

这几天,爸爸衣柜里的名牌衣服多了起来,都是三百元以上的,这更加证实了我的新发现。

我的新发现作文篇4

关键词:新时期;创新;群众文化;对策

1引言

对人类来说,文化是一种独有的生存方式,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创新。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飞快,这种背景下文化意义的社会意义越发明显,时代要求我们创新群众文化以实现群众文化的更大发展。当今时代不同的经济形势共同发展,现在的群众不管是在物质生活还是在精神生活方面都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特别是现在群众有了更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这种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者一定要转变自己的观念意识,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工作方式与工作内容,让新时期的群众文化成为一种群众喜闻乐见、乐于接受,同时又能够实现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与时俱进的新型文化形式。

2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对策

2.1树立创新意识

现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享受文化生活。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精神生活需求,他们渴望获得更高品质的精神生活。现在,单调重复或者说说唱的老剧目已经不满足人民群众心目中的期待。所以,这个形势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着眼于文化创作,开展我国的文化精品战略,不断扩宽创作思路,创造出更多的文艺精品,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文化资源。但是文化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必须要建立在现实生活当中,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创作点,对社会上人们行为的美和丑作出理性揭露,通过作品来体现人民群众的观点,用人民群众更乐于接受的形式表现文化,通过更接地气的方式表现时代气息,更灵活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情感和社会风貌。群众文化工作者在开展创作的时候要善于吸收当地文化精髓,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精神的弘扬,还要同时融入先进文化,让新时期的群众文化一方面既体现鲜明的民族特征,另一方面还要有显著的时代特色。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更丰富、更优质的精神食粮,通过创新的先进文化来激励人、教育人和鼓舞人。

2.2开展理论创新,科学发展群众文化

创新群众文化工作需要开展理论创新,科学发展群众文化,我们需要从如下的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要以人为工作出发点,努力创造符合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群众有了更个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精神需求,他们需要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服务事业,这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理念创新。工作人员要哦创新群众文化理念,必须要坚持系统化和品牌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多元互和社会化等影响全局的主导理念,更深入地探索理论知识,推动当今群众文化朝着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第二、基于我国当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要积极研究我国群众文化理论研究都有一些什么基础理论,以及当前的应用理论有什么样的新发展。就群众文化工作的基础领域上,必须要认清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群众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大众文化、公共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等,深入分析群众文化存在什么规律与特征,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的群众文化学科体系。另外就应用理论上而言,笔者认为要立足于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实践,从中探讨新的课题,坚持以新理论为工作导向开展新实践,把握好行动的正确方向。

第三、实践必须要以正确的理论研究体系作为指导,只有正确的理论研究体系才能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科学发展。认真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为创新群众文化工作提供助力;设计出与时俱进的群众文化制度,明确相关的规章,努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以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标杆,更甚者要努力以理论推动国家立法,提高理论成果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若是能够真正实现立法,必将加速群众文化发展成熟。

2.3打造多元的创新活动机制

我们应当坚持如下的群众文化工作运行机制创新思路,要挖掘优质的文化资源,运行方式应当选择如下的两种,即一体化运作和集约化运作,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方法,将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不断发展壮大文化品牌,发挥优势,想方设法增强群众文化工作的服务水平。现在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越来越深入,加之现在群众有了更高、更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这样的现状使得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多元化的创新活动机制,这一套机制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领、指导群众自发创新,二是培育群众自发创新。首先是引领、指导群众文化创新,这个要求面向的对象是政府的组织者以及各级文化部门,这些群体必须要对本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有一个清晰、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发展文化样式,创造更新颖的文化产品,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第二个要求面向的对象是群众自行组织的文化项目与活动,这说的主要是由群众自己组织编排的文化项目,比如小区、公园的活动等,这些项目一般由群众个人发起,得到很多人响应参与的节目,比如晨练队、戏曲队等,受到市民热烈欢迎。

2.4创新内容,加强管理

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应当时刻谨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宗旨是“文化惠民”,将自己的工作重心定位在提升群众朋友的参与热情、享受文化上,努力创新活动方式以及工作内容。第一步就是要了解掌握各个层面的群众文化需求,认真细分不同部门的工作,让各部门担起自身的责任。比如作为负责培训的部门,要做好员工的培训和辅导工作;作为组织活动的部门要统筹策划好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第二步是要对群众文化发展新动向进行积极探索,文化创作要符合群众的新需求,将群众文化工作的外延以及内涵都进行拓展和提升,才能让现在的有限资源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争取让每一个层面的群众需求都可以获得满足。

还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文体活动过程中,要同时做好管理活动队的工作,要全面掌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活动质量以及参加人员的情况,同时要引导好活动开展,让活动更加朝着更加制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抓住不同的文化活动场所进行群众文化宣传,相信群文工作者做好引导与开发工作的话,一定可以将这些活动场所发展为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的坚强阵地,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教育以及启发,提高群众的法制意识,可以有效促进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的群众工作确实遇到许多新挑战、新问题,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必须提高认识,深入研究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采取一系列新方法、新对策,积累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密切党群关系,为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秋.新时期群众工作面临的新挑战[J].科技资讯2012(28)

[2]姚 刚.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工作[J].大众文艺2013(09)

我的新发现作文篇5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也是我们电视文艺宣传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农村经济的一翼突进,也是农村整体文明的腾飞。作为“、政府镜鉴和人民心声”的电视主流媒体,理应在各种栏目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电视文艺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是我们的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标志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给我们电视文艺宣传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更是为我们广大电视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充实自己才华的机会。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强,电视村村通的实施极大地加快了农村文化娱乐、信息经济的发展。电视文艺应该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必须面向农村、深入农村,用我们的电视节目、栏目讴歌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农民渴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电视文艺节目,更渴望看到反映农民自己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火热生活和新的精神面貌。农民新则农业兴,农民文明进步则农村文明进步。造就新型农民,是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及先进生产关系的需要。只有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农民,增进其科学精神、培养其文明素质、提高其民主法制观念,广大农村才能真正告别封建愚昧文化的侵扰,树立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新风尚,推动新农村建设。电视文艺要承担起这一重任,通过我们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栏目使农民在娱乐中得到精神文明教育,陶冶其情操,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其次,电视文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与时俱进,才能创新发展,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电视文艺创新发展的方向。我们的电视文艺节目、栏目是为广大观众做的,观众喜欢与否是检验我们电视文艺质量的一把尺子。8亿农民观众是我们电视文艺节目最大的观众群。贴近实际就是要贴近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最大的实际,创作、制作出能真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实践的电视文艺节目、栏目,这也是我们电视文艺创新的灵魂。贴近生活就是要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深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火热现实中去,关注朴素平凡的生活细节,聚焦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生动、感人、能引起人们共鸣的事例。不断汲取新鲜营养,以生活为源泉忠实地反映和表现生活,跟上生活变化的新节奏,传递生活变化的新信息,创作出广大观众喜欢的,充分反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火热生活的节目、栏目。这也是我们电视文艺创新发展的源泉。贴近群众,就是要求我们的电视文艺充分体现群众的意愿,满足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群众提供想看、爱看、健康向上的电视文艺节目,这也是我们电视文艺创新发展的根本。质量是精神产品的生命。物质产品质量不高,或许还可以将就使用。精神产品质量不高,就可能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影响,起到消极作用。电视文艺节目不仅要适应观众的需求,还要帮助观众不断提高欣赏水平,引导观众不断提高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提高节目的品位。这些年来,出现了一些思想性、艺术性很强,深受群众喜爱的电视文艺节目。这些作品寓教于乐,超凡脱俗。但是,十分可惜,白开水式的平庸之作仍然为数不少,观众看过后,印象淡薄,扭头便忘。还有一些节目味道不正,甚至有严重的错误倾向,引起观众的不满。对今后的电视文艺创作仍然提倡进一步端正创作思想,注意“质量、品种、效益”,精心设计,精心制作,不断推出能深刻反映现实生活、讴歌社会主义新人、富有民族风格的创作精品,以不辜负广大观众对电视文艺的殷切期望。我们的电视文艺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三贴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再次,电视文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出精品的极好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电视文艺深受电视观众的喜爱,社会各界对电视文艺普遍重视,寄予厚望。中央台也好,地方台也好,电视文艺节目都是“重头戏”。有些栏目设计巧妙,兼容性强,涵盖面宽,可以灵活地容纳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名牌栏目,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为电视文艺的兴旺提供了条件,也对电视文艺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贴近农村,接近农民,时刻把农民放在心上,创作、制作出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认可的节目、栏目。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好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领会其精神实质。深入到农村之中,这种深入不是走马观花的采风,而是扎扎实实地到农民中,了解最本质的东西用于我们电视文艺的创作。农村是我们电视文艺创作的广阔天地,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电视文艺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新的使命,这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展示才华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多出精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电视文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样,同样是一个系统的、伟大的工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目前我们反映农村题材的电视剧、电视栏目还不够多。这就要求我们电视文艺工作者要有紧迫感,跟上时代、抓住机遇,努力创作、制作出一批又一批反映新农村建设的精品,满足广大农民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我们的电视文艺真正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单位:驻马店电视台)

我的新发现作文篇6

关键词:新中国60年;文艺创作;文化建设;内在规律;统筹协调;艺术创作;科学发展;成就

中图分类号:J0-02文献标识码:A

今天我们大家济济一堂,汇聚在重庆这个充满了历史文化传统和创作气息的新兴城市,共同探讨艺术创作和艺术精品涌现的规律,共商文艺发展大计,意义深远。首先,我代表文化部党组,向出席此次会议的作家艺术家和文化战线的领导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真挚的谢忱,衷心感谢重庆市委、市政府,重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为我们这次会议所做的精心的筹备工作,预祝这次会议开得成功,开得圆满。

今年是新中国六十华诞。对文艺发展史而言,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我们经历过不懈的探索,艰难的跋涉,取得过辉煌的成绩,也经受过严重的磨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我们认真、深入、细致地回顾和总结了60年来我国文化发展所走过的历程。

从成就方面来讲,新中国建立之后,在继承自以来革命文艺逐步形成的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在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学习借鉴的条件下,新中国文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和政府确立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建立了崭新的文艺管理体制,组建了党领导的文艺队伍,团结了新老文艺工作者一起耕耘。

新中国文艺事业的初建时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充满了革命主义理想的、朝气蓬勃的时期,那个时期也是新中国文艺创作的繁荣时期。仅就文艺创作而言,在“”前的17年,就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堪称传世的精品力作。诸如郭沫若、老舍、田汉、茅盾、巴金、艾青、曹禺……那些伟大的名字,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尽管他们的成就各异,艺术门类不同,但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隐形墓志铭,那就是“人民的文艺功臣”。只要我们回味一下《红旗谱》、《青春之歌》、《红岩》、《林海雪原》、《创业史》、《艳阳天》,等等;只要我们再吟诵一次艾青的诗、臧克家的诗、郭小川的诗、贺敬之的诗、闻捷的诗……只要我们再观看一遍《茶馆》、《蔡文姬》、《雷雨》、《霓虹灯下的哨兵》、《十五贯》、《龙须沟》……每当我们读到这些,我们就会感动,就会陶醉,就会不仅为这些精品骄傲而且为这些力作拍案叫绝。新中国建立后的前30年,为我们后来改革开放30年文艺事业的大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从经历的曲折来讲,自1957年之后,由于党和政府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的发展,“不能不影响到艺术的发展”,在艺术创作的指导思想上,“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成为主旋律,逐渐被强调到绝对的地步;对文艺工作者这一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作为无产阶级队伍的一部分,而是作为教育、改造甚至批判的对象;在文艺创作的风格上,政治标准第一,多样化被取消,被禁止;正常的文艺批评基本上被大批判所替代,动辄“上纲上线”。即便如此,到“”前夕,整个文艺战线仍被认为是一条又粗又黑的“黑线”“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导致在“”中文艺界在劫难逃,受害最深、损失最重。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这一转折也开启了我国文艺发展的历史新纪元。以邓小平同志1979年在第四次文代会上讲话为标志,文艺发展真正迎来春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第四次文代会最重要的意义就是拨乱反正,结束了过去在文艺指导思想上的错误,文艺发展真正回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道路上。

改革开放30年来,文艺发展最大的变化,是不是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拨乱反正,把思想观念从过去长期“左”的束缚和禁锢中解放出来,把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把思想统一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政策上,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

二是在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的前提下,改革开放新时期给作家艺术家以充分的创作自由,文学艺术真正出现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的崭新局面,最近云山同志在文学创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地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

三是文学艺术走出象牙塔,真正走进生活、走进百姓,在记录时展、见证历史巨变、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现在,我们的文艺生活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而我们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种需求像火山迸发一样具有巨大的能量;

四是创作活力更加旺盛,不断进行艺术创新、文化创新,到现在无论是新的艺术门类、新的艺术流派、新的艺术风格、新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

这30年,才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宏大景观!

60年来的文艺创作,始终与民族振兴联系在一起,始终与祖国的进步息息相关。艺术创作发展的历程,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一)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始终自觉地站在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汇到全部文艺创作实践中去,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传播先进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才能开创文艺创作工作的新局面。

(二)只有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文艺创作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服务人民的观念,始终自觉地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要求放在首位,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观众和读者欢迎不欢迎作为衡量艺术成败的重要尺度,才能真正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艺术作品。

(三)只有深入生活,投身火热的当代生活实践,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呐喊时代的强音,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民,才能真正塑造出感人至深的鲜活艺术形象。

(四)只有尊重艺术规律,真正把作家艺术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尊重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用小平同志的话讲,在坚持“二为”方向的前提下,给作家艺术家以充分的创作自由,让他们的想象力自由地驰骋,始终自觉地对他们政治上坦诚信任,经济上优惠保障,生活上温暖关怀,极大地焕发广大作家艺术家的旺盛创造热情,极大地解放文艺生产力,才能迎来人才辈出、精品纷呈的文艺春天。

经过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经常讲四个深刻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这四个方面的深刻变革究竟是历史的倒退还是历史的进步?现在,在宣传思想战线,在文艺创作领域,常常困惑我们的一些问题、一些争论,都和我们对这样一个深刻的变化的判断有关系,如何做出判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认为,这四个深刻的变革当然是历史的进步。这是时代的潮流,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它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改革开放走到今天,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一种潮流,也是中国社会走向进步、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既然是历史的潮流,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以变革、调整、创新为显著特征的时代。作为文化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我们要适应、顺应这种历史的潮流,而相应地进行文化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和推动这种历史的进步,推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不是相反。觉得天下大乱,无所适从,那是一种错误的状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我们在认识规律性上下的功夫是最大的,取得的成就也是最大的。正是在这种探索中,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才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这种探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找到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独特的发展道路。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党在艰难探索中、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们的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巩固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指导我们的工作。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社会生活在深刻的变革中尽现文化多样性的新型风貌,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文化新风貌,鲜活生动的伟大实践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的情感和新的精神,人民群众的日常文化诉求,也是空前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这种需求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的生活是配给制的,人民群众没有选择的余地。而现在,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可谓千姿百态、多种多样,这样一种状况向我们的文艺创作提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挑战。全球化进程加快,后现代文化思潮推波助澜,世界各种思潮、观念在激荡,交流、交融、交锋,世界文化市场整体性增强,我们也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竞争,文化消费在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生产结构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在当下的金融危机中,我们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国应对本次金融危机最有利的条件是我们巨大的国内市场、巨大的内需,在启动内需时我们发现,文化需求、文化消费更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正是这样一种判断,我们才抓住了这次历史机遇,使我们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逆势上扬。国际文化产业的竞争格局基本形成,新的文艺形态与新的文化生态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特别是数字技术、互联网的发展,对我们的文化发展、文艺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原动力的创作动机出现了多元发展的态势,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受众的人民大众对文学艺术的期待和欣赏,出现多元发展的态势,文学艺术创作发展的机制和管理办法,也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正在冲破过去单一的樊篱,不可避免地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也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格局,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我们的态度是,积极应对,乘势而上。我们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济体制上,就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这样一种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相应地必须进行改革,在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在新旧观念的撞击和交融中,发展方向、政策方针、管理机制等许多尖锐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讲,我们在大力提升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同时,我们要努力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在确保公共文化利益均等的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实现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与法制秩序;在拓展文化消费空间和文化消费方式的同时,努力开掘当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深度与审美高度,从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寻找和发现文艺创作的新的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为时史、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言。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挑战面前处变不惊,在做出我们的文化政策选择时要有全局意识、大局意识,要有统筹协调、整体发展的意识,辩证发展的意识,也就是说,在文化领域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形成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来引领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实践,紧跟时代步伐,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主旋律的精品力作。

谈到文艺辩证法,谈到文艺创作和文艺实践中统筹协调、辩证发展问题,我想深入一层地谈一谈。世间万事万物,从来都是辩证地生存与发展。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告诫我们,凡事不懂得运用辩证法去思考问题,就容易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或者形而上学的错误。改革开放前,我们之所以在文艺指导方面屡受挫折,从认识论和思想方法角度看,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片面性、绝对化,是教条主义、形而上学作怪。对我们当前所处的文艺生存境遇,我们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坚持全面而不是片面的、动态而不是静态的,相互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去研究、去判断,我们要善于抓住本质,反映主流。

一方面,我们要在公共生活领域大力拓展文化消费、文化娱乐和文化休闲,大力提升艺术市场营销水平、艺术策划推介水平和艺术产业创意水平;另一方面,更要在民族文化精神层面大声呼唤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艺术大师,不能只从文化消费、文化休闲的角度来提出文艺创作任务,要从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有利于改革发展稳定,有利于人民幸福出发,以文艺的形式更好地体现时代潮流,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我们要把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任务。过去我们在极“左”思潮的背景下,犯过错误,甚至犯过像“”那样严重的错误,错误之一就是形而上意识形态文化价值的无限膨胀,并且形成对形而下日常文化空间和日常文化生活方式的极端挤压,所谓创作方法上的“高、大、全”,创作语言上的“假、大、空”,创作风格上的“一刀切”,完全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使艺术创造走入了死胡同,丧失了生命活力,“”时期,“八亿人民八部戏”,那是一片文化的荒漠。

但是,现在我们在市场大潮的冲击面前,是否要警惕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形而下消费文化价值无限膨胀,并且形成对形而上文化精神和艺术审美理想的挤压。诚然,我们当代社会并不是到处铺满鲜花,到处充满高尚,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深层次社会矛盾不断凸现,存在着一些丑恶现象。对这些丑恶现象不是不要在文艺作品中反映,而是应该如何去反映。一段时间以来,对崇高精神价值的消解,对严肃艺术的“玩世不恭”,对外来艺术的良莠不分,在文艺领域出现的低俗、媚俗之风,新兴媒体中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率,“吸引眼球”,而不惜糟践艺术的尊严,文化市场中为追逐利润而放任“黄、赌、毒”等怪现象层出不穷,引起文艺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我们值得重视的现象。从文艺辩证法的角度看,任何一种挤压都会造成对文化和艺术的伤害,任何一个极端都会影响我们的文艺生活和文艺创作走上健康、正规的发展道路。

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只能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我们要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我们这样一个有五千年文化辉煌的古老民族,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急剧转型、国家崛起的火热时代,我们在热情呼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热情鼓励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同时,也必须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也必须高唱时代的主旋律,要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也必须有这个时代振聋发聩的历史强音和响彻寰宇的时代精神,要有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应该有这个时代辉煌的文艺抒写和伟大的文艺灵魂。

一个民族的挺立,是因为民族拥有不竭的智慧和不屈的灵魂;一个时代的文化辉煌,是因为时代的文化精神激励着民族的抗争和奋起;在民族和时代的旗帜下,文艺精神追求和审美理想是任何时候文艺必须担当的历史宿命。我们的作家艺术家适逢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时代,必须勇当时代进步的弄潮儿,想象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邃,眼界更加开阔,理想更加远大;必须善于抵御各种诱惑,坐得了冷板凳,在不懈的文艺创作追求中重塑自己的精神个性和审美表现力;必须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以表达人民的愿望为己任、以创作代表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作品为己任、这是当代作家艺术家神圣的历史使命。

要担当起这个历史的重任,我们的文学艺术家必须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尤其是要提高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学习,融会和贯通,完整理解人类普遍精神、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以及中华民族当下诉求的有机统一,自觉站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创作立场,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努力使我们的文艺创作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统一思想的号角、指引行动的旗帜、催人奋进的鼓点。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开动脑筋,尤其是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文艺创作实践的各个环节,努力解决好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怀百姓情感,写百姓生活,把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表现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真实的悲欢离合与健康的喜怒哀乐,使我们的文艺致力于人间真情的呼唤,人心悲悯的抚慰,人世至爱的颂吟。

二是认真反思中国现代化运动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对于共和国60年风雨历程,尤其是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时代巨变,对于其中的社会矛盾冲突、历史发展规律和深刻的时代内容,要有作家艺术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独到的审美把握。在这里,要特别注意防止文化人最容易犯的片面性、绝对化、情绪化的毛病;从思想方法角度,要防止思想僵化,“九斤老太”式的“今不如昔”的保守观念,现在有些同志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对今天改革开放的实践情况有各种不满,总觉得不如过去好,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要看到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是我们文艺创作、文艺事业发展最好的时期,社会发展也进入了最好的时期,今天我们的国家充满了勃勃生机。从文艺创作角度而言,也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宽松环境,以及能够充分施展才能的天地,这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和深刻变化。中国在今天能够在世界上不再受人欺侮,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我们感到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豪。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文艺创作领域,也要防止民族虚无主义、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的自由化倾向。一段时间以来,在当代艺术的问题上,我们有过深入的讨论。作家艺术家们要把反思的成果转化为凝聚性的厚重文艺作品,转化为富有审美感召力的鲜活艺术形象,转化为“兴、观、群、怨”的强烈艺术激情,转化为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坐标。当代文艺如果没有这样的反思和转化,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经典,就不可能塑造文艺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就不可能像巴尔扎克那样洞穿19世纪法国上流社会或者像鲁迅那样直指国民的灵魂。

三是真切体验人民群众的现实社会生活,到生活中去,到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阶层中去,到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人群中去,与他们同甘苦、共命运。只有了解广大人民群众所思所想,观察其所累所困,体会其所爱所恨,共同其所忧所乐,使作家艺术家成为生活经验的集大成者,成为社会阅历丰富的参与者,成为人生感受的切肤之痛或得意尽欢者,才有可能产生文艺作品中艺术符号的感人肺腑、艺术意境的断人魂魄、艺术精神的振聋发聩。真正富有生活底蕴的作品,才有可能产生强烈的社会共鸣。处在我们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个人、社会乃至整个民族都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创建和重塑,情绪的冲动,灵魂的撞击,英雄与懦夫同行,美好与邪恶博弈,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内在复杂性,都要求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必须深入生活,经风沐雨,有真切的体味才能产生有血有肉的文字,才能产生精神灌注的文艺作品,才能让中国和世界为之一震,才能留给文艺史永远不灭的感动。

当然,繁荣文艺创作,提高文艺创作的精神高度和审美力度,涉及的问题很多,要讲的道理也很多,在座的作家艺术家朋友比我理解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入。我之所以从文艺辩证法出发,在这次全国艺术创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地讲这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因为文艺创作乃一切后续文化生活的基础,创作是文化建设的源头,人类文化符号积累下来的、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作品。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文艺创作出现一些现象,值得我们研究。我们的文艺创作呈现的原创性品质比较薄弱,不少文艺作品趋时、摹仿、跟风,题材、样式、风格甚至艺术表现雷同,看不到艺术家独创性的艺术个性,看不到艺术家思想的再提炼,感情的炽热燃烧,心态浮躁,思想浮浅,作品浮肿。如果我们对艺术创作的独创性重视得不够或者解决得不好,如果我们对艺术创作的思想厚重和感情深邃没有要求,如果我们不是旗帜鲜明地号召在尊重差异中要确立主导、在包容多样中要把握主流,将会给我们的文艺发展、给我们民族的文化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后遗症。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对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做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这对我们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文艺创作苍白无力、平庸复制、扎堆克隆或者在低俗之风中热衷于炒作,如果我们不能站在时代高度奉献出富有厚重精神气象的文艺精品,如果我们不能在创作源头上呈现勃勃生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便无从谈起,我们也没有办法向亿万人民交代、向共和国交代、向历史和未来交代。

除了这个根本问题之外,我在这里还想强调一下,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统领艺术事业,我们一定要学会统筹协调,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处理好我们会时时面对的无法回避的,而又时时会困惑我们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也许听起来是老生常谈,但是如果你仔细思考,你会发现,如果能在艺术实践中真正把握好这些尺度,处理好这些关系,在我们面前将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创作天地和空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这些重大关系是:

(一)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是一个包含了传统基因和现代成分的连续实体。文化是动态的,总是处于连续嬗变、不断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的时代,传统与现代的内涵和外延差异很大。今天的传统文化,可以被看作是古人对于更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而今天的现代文化有可能成为明天的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传统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形成的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以来包括我们党领导的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蕴含着深厚宽广的思想、感情、语言和艺术资源。这些优秀文化传统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中,是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需要我们百倍珍惜和精心呵护。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深厚根基,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要对传统文化有一种敬畏,千万不可轻薄对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在物质富足的同时,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回归优秀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比如,近年来国学不断升温,一些中小学也开设了古代文化经典课程。国学热的出现说明,虽然经过革命和政治运动,经过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们自觉地在向先人致敬,向传统寻根。前不久,汉字整形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消息一出,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涉及到每个人,涉及到当代文化建设的大局,千万不能马虎大意。

我们学习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敬畏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相反,我们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更好地传承民族精神,同时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传统文化是历代先人创新的结晶,现代文化是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发展。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许多艺术品种中间,我们还是习惯地表现传统文化,像传统戏剧最精彩的折子戏是以传统戏居多,这就有一个创新问题,京剧昆曲都有创新的问题,很多的艺术品种,如果不坚持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都会失去生命力。

(二)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前进的根基,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是时展的要求。同志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不善于继承,没有创新的基础;不善于创新,缺乏继承的活力。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之所以从未中断过,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从没有间断对文化的传承,也从没有间断闪耀人类智慧的文化创新。正是在传承和创新中,造就了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

关于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一方面,应当继续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不断汲取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丰富中国现代文化体系。既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西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任何一种文化体系都是一个生命整体,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其糟粕与精华往往是共生的,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企图将其一分为二,将“优”的一面拿到现代文化中来,将“劣”的一面去掉,是很困难的。这就必须寻找正确的方法和途径,我认为这是在思想方法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一种说法叫做“划界说”,即划清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体系中起作用的界限和范围。传统文化在处理人伦关系、诚信守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方面,特别是中华文化中的“和合文化”这个观念,天人合一、和谐万方,这在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是具有优势的,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是非常地博大精深的,要让它在这里充分发挥作用。而树立现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现代化意识、文化多元化意识等,则要借鉴西方自启蒙运动、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其中某些方面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欠缺的,比如我们常讲到“公仆意识”、“民本意识”。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时候,我关注到中国古代民主意识的发展,发现我国古代最先进的民主思想,是要为民做主,这与西方的民主意识不同,没有把人民作为主体,而是高居于人民之上的。这种古代最先进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不完全相同。

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文化过程中,必须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坚持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借鉴西方现代文化的其他成果,并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话语、新理论等,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构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目前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粗略的表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这个命题提出来了,但是我认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任务,从理论上、学术上、实践上都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完善。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属性和显著特征。创新意味着超越,需要有超越前人、超越自我的勇气,需要不断焕发创作激情、增强原创能力;需要勇于追赶时代潮流,去接近、研究、借鉴新的文化现象、文艺现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文艺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的创新,推进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的发展;需要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体系建设,在推动文艺与科技的融合中抢占文艺发展的制高点,提高文艺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

(三)高雅与低俗的关系

高雅与低俗是非常难以定义的、难以判定的一对概念。自从有文明以来,雅和俗逐渐成为人类行为的定义域,每个人的行为好像就在雅俗之间往返游弋。大雅大俗、脱雅近俗、雅致粗俗、高雅低俗,此类词汇总穿梭在一定阶层的人们中间。在文化上、艺术上,谈论高雅与低俗的关系,我想有特定的指向,那就是在艺术创作上要遵循艺术规律,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既保持生活的鲜活又不拘泥于生活,作品不能仅诉诸于人的感官,而是要给受众以更持久的影响,把高尚的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追求、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人们,升华他们的思想和境界。说到高雅与低俗的关系,就不能不说如何判定,这也是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从个人偏好来看,雅是人的体验,雅的标准在人这儿。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雅与俗是在不停地转化的。比如京剧、昆曲是高雅艺术,但并不意味着从它们诞生的那天起,就是高雅的,也有一个不断提炼、升华的过程。同一种艺术样式,创作出的作品也不一定都是高雅的,比如话剧是大家公认的高雅艺术,但近几年比较火爆的小剧场话剧,有些剧目也出现了某些低俗化的倾向,比如没有突出的思想主题和人物特征,完全是一个个“段子”的串烧,目的是逗大家乐呵一下。

近年来,我们宣传文化部门在如何评判雅与俗的问题上,一直在试图确立一个标准,或者说导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要注意把握好“度”。高雅与低俗,说到底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是由谁来主导话语权的问题。主张“高雅说”的精英文化试图确立自己的主导权,规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雅的,什么是俗的。随着个体意识的崛起,人们对权威的崇拜越来越淡化,精英的标准已经很难被大众接受。山寨春晚、山寨百家讲坛的出现,各种形式的“恶搞”,就是大众文化对精英文化的解构。这是非常独特的文艺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寻找破解它的正确途径。

我个人认为,高雅与低俗并存将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文化的多元性赋予人民选择的空间,而自主选择恰恰是权利赖以生存的前提。我们不能强迫老百姓必须接受什么,不能接受什么,这是不现实的。作为文化管理部门,我们要提倡高雅艺术,但我们也不随意干涉。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形成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生动局面。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鼓励文艺创作和演出既要尊重市场规律,更要尊重艺术规律;既要注重文艺产品的商品属性,更要注重其意识形态属性,不能一味地追随市场而忽略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要求。尽最大努力寻求艺术规律与市场规律辩证统一的艺术创作与生产道路,使得文艺创作和文艺市场互相促进,共同繁荣。

努力提高文艺作品的质量,不向金钱低头,不搞低俗、媚俗,是坚持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契合点。坚持文艺作品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既是党和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要求,也是文艺创作的规律性总结。只有通过优秀作品,我们的文艺创作才能真正建立起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审美需求;才能真正服务于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团结和鼓舞人民,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取向,创造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民族精神。

(四)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艺术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与如何实现艺术的功能、与如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息息相关。艺术既有教育、引导人民的功能,又有娱乐、审美功能。过去我们过度重视艺术的教育功能,也就是如何“提高”的问题,而忽视了艺术的娱乐、审美功能,即艺术对人民群众“普及”的重要性。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既受到历史、社会、个人因素的制约又具有可塑性。我经常在周末到公园锻炼,每每最感动的就是看到许多退休职工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非常开心,这样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作为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保障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而提供更好的条件。我们对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导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更要考虑如何创造条件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对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导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仅不矛盾,而且是“满足”的题中应有之义。着眼“提高”,才能真正地“普及”,而摈弃“提高”的“普及”,势必流于迎合与媚俗,抑或热闹一时,但终归“媚久生厌”。同时,提高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文化艺术的认识功能和审美功能来实现的。寓教于乐,寓“提高”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之中,文艺才能在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化艺术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发展性、自主选择性的特点,只有满足这种需求特点,我们的文化艺术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地接受,也才能实现文化艺术作品的功能。特别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我们要利用这个契机,发挥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重要作用,创作生产更多体现时代精神、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

(五)引领与包容的关系

文化建设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关系到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与方向,关系到我们党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引领多样化文化的发展,是我们党关于文化建设的一贯思想,有其贯彻始终的连续性。

当前,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共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文化,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有人担心强调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会造成文化专制主义,会影响艺术繁荣,会影响我们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文化成果。我想这种顾虑是多余的。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是照搬照抄马列的教条,更不是要回到过去,那是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理解基础上形成的所谓“指导思想”,而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各种艺术实践,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就是结合中国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指导艺术实践。马克思主义本身也要求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也在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反对僵化保守。因此,我们提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只会有利于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胸怀,去学习、去吸收、去借鉴。

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提升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品质,有效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几方面的精神,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先进的因素,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中的普遍精神与当下的人民群众的诉求,这些都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汲取养料的重要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单纯对马克思主义逻辑演绎、理论推导的结果,而是要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从把握时代的特点、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概括、提炼、总结,所以它的思想来源也是多样的。要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养料,要从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中汲取养料,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中汲取养料,寻找到能够统一思想、成为共同思想基础、共同行为规范和民族精神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以一统多、以一导多、以一带多、以多促一、以多补一,要以主流的价值取向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价值认同感。处理一元化与多样化的关系,要防止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偏差,既要防止“去意识形态化”,又要防止“唯意识形态化”,更不能“泛意识形态化”;既不能用多样化冲击指导思想一元化,也不能借口一元化来“纯洁文化”。要把主导和多样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主导并不是强求一律,多样不等于听之任之、放弃导向。要在包容多样中立主导,在尊重差异中谋共识,在交流交融中一以贯之,形成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朝着共同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

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益活跃,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趋势。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化繁荣发展的标志应该是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规律,提倡什么,赞成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引导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都要十分谨慎认真地对待,切不可简单化,非此即彼,非白即黑。文化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多样化的客观现实,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创造不同品种、样式、载体和风格的文化,满足社会各类群体、各个层次的文化需求,给有益的、健康的、流行的、时尚的文化以发展的空间。在丰富多彩的题材中贯穿主旋律、弘扬主旋律,以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和广泛性来表现主旋律、弘扬主旋律,这才是正确的方针。

(六)开放与防范的关系

在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不可能单独发展和独立存在,不同文化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向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也非常大。世界文化“西强我弱”的整体格局没有改变,西方有些强国仍然在推行文化霸权,力图迫使我们接受他们的价值观念。在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也在中国流行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面貌和特征。因此,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引进来与走出去、守得住的关系,如何在扩大开放中防范外来腐朽文化入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在处理开放与防范的关系时,我们要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既要摒弃民族虚无主义,摒弃那种妄自菲薄、食洋不化,甚至全盘西化、仰洋人鼻息、挟洋以自重的错误文化观念。有一些艺术品在国外被炒成“天价”,然后就自以为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这是极不科学的。我们判断的标准不是西方的某些势力推波助澜、兴风作浪、人为炒作的结果,我们的标准是在社会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对它的判定和评价。同时,又要防止坐井观天、盲目自大、孤芳自赏、排外惧外、封闭保守的狭隘民族主义文化观念。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必须继承弘扬民族文化,必须保持和突出我们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特性。我们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目的也是为我们中华文化的创新汲取养料,更好地保持和弘扬我们文化的中国特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百花园中成为盛开的奇葩,才能有效地保护我们的文化和文化安全。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坚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努力保持民族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也是我们在国际文化领域中进行竞争和交锋的有力武器。一旦我们民族的文化特性被同化掉了,那就没有民族的独立自主可言了。

我们的文化建设又必须顺应全球化和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潮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眼界“引进来”,勇于和善于吸收、融汇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要认真处理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一定律和“适应受众的思维方式、欣赏习惯、接受能力和语言特点”这一跨文化传播规律的辩证关系,增强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说服力和导向力。传播中华文化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都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两者不可偏废。这两方面的工作做好了,才能够构筑强有力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搭建与世界各国人民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让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七)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基础,同时本身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能产生社会效益,也能产生经济效益,而如何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二者既有谁先谁后的问题,也就是冲突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一面。

文学艺术创作和生产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精神产品创作与生产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艺术产品又有一般商品的属性,要遵循价值规律。两个效益如何统一?质量是必要前提,市场是基本途径。人们通过市场满足文化需求,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购买的人越多,社会效益就越广泛,经济效益也就越好。没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就是空的。比如,我们一些作品把领导当成基本观众,把评奖当成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这样的作品没有观众,经济效益无从谈起,更别说社会效益。我们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并不是否认经济效益,而是要通过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如果不讲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最终也无从谈起。过去一些同志常认为主旋律的艺术作品不可能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最近的实践也打破了这种观念,《建国大业》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上映3周就创造了3亿多元的票房。事实证明,好的主旋律作品既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同样也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和生产中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准则。

最后,我还想提一下文艺创作的队伍建设问题。任何一项事业都要靠人、靠队伍来做,文艺创作更是如此,一支充满活力的、才华横溢的创作队伍是繁荣文艺创作的主力军。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文艺创作队伍的建设。我们现在文艺创作队伍有些青黄不接的现象,当然我们也看到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新锐。说过,思想观念变化了,人才就在眼前。我们有时候担心年轻人比如“80后”、“90后”与我们差异很大,担心他们能不能继承传统、扛起旗帜、继续前辈开辟的道路。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总比一代强。这是历史的规律,后来人比我们拥有更优越的条件和环境。对于年轻人我们要给予充分的信任。

对于艺术创作队伍建设,我们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现有的艺术人才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来激发他们的创作活力、创作热情,包括老艺术家和几代文艺创作队伍,要使“老树发新芽”。创造更好的条件、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创造更加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环境,这是我们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首先要做好的事情。

二是要重视青年人才队伍培养,要充分地信任青年人,要给他们创造深入生活的条件、提高综合素养的条件和深入艺术实践的条件,要给他们提供平台和舞台,让他们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间成才。

三是要大胆地引进人才,充实创作队伍。我们不仅要重视文艺创作的专业队伍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群众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文艺作品服务的主体,同时也是文艺创作本体的主体。我们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搞好群众性的文艺创作活动。在群众性的文艺创作活动中会涌现出大量的真正来自于人民、来自于民间的、有浓厚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气息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量艺术作品和艺术人才。要善于发现这些人才,培养出一支宏大的群众性的创作队伍。专群结合,这样我们的艺术创作队伍才会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而且人才队伍建设不仅仅是指作家艺术家,对于各种门类、艺术创作和生产各个方面的专门人才的培养都要高度重视。

同志们,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发展时期,正在演绎的当代中国历史为我们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丰厚土壤。旌旗猎猎、鼓角争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一切有作为的作家艺术家无怨无悔地为我们的崇高事业而献身,就像恩格斯论及文艺复兴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的的确确产生了许多巨人的时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时势,珍惜机遇,迎难而上,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创作动力,创作出一大批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责任编辑:楚小庆)

Speech on the National Artistic Creation Conference

CAI Wu

(Ministry of Cul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100722)

Abstract:The present article reviews the tough process of the 60-year Chinese art development and artistic creation, acknowledging the magnificent achievement and basic experience of artistic workers. It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rt in the 30 years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he profound enlightenment of art cre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acing new situation, new problems and new pattern of art work, culture workers and art workers should whol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form new idea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lead artistic creation and practice, and create more masterpieces which represent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of our time. As for the overall coordination and dialec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artistic creation and practice, the present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use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o lea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rtistic cause. We must adhere to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to deal with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problems, includ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between elegance and vulgarity, between popularization and improvement, between leadership and containment, between openness and prevention, between social interest and economic interest. W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the inner laws of artistic creation and accelera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creation.

我的新发现作文篇7

水晶旷世奇石,晶莹透明。

东海水晶产量全国之首,质量世界一流。水晶产业已成为东海县的支住产业,东海国际水晶珠宝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晶工艺礼品城,成为国际水晶制品交易的集散中心。充满希望,烂灿辉煌的新东海正向我们悄然走来,水晶产业在东海这片沃土中蒸蒸日上。因此,它成为我县学术界和文化人的近期热门话题,大多数人以非常乐观的情绪,探讨水晶产业将给我们带来的光明前景。

当前,我们文化人正站在东海腾飞的起点上,既是东海发展的见证人,又是东海建设的参与者。笔者身为东海文化的一兵一率,面对东海水晶产业的新环境、新形势、新特点,找准今后工作的目标任务,为实现东海水晶产业的大发展作出文化人的应有贡献。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请各位专家学者不齐赐教。

一、找准工作的着力点,搞好水晶文化,是文化人为实现水晶产业大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最佳选择。

水晶产业使我们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群众的物质生活必将有更大的提高。人们将从“衣食温饱型”向“衣食保健型”转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将更加迫切,水晶文化需求必然急剧增长,从而带动水晶产业的兴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东海县也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由此而产生了多种文化形态,而水晶文化更具特色、更有风格。“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是我们党一贯提倡的。没有主旋律,就没有时代精神,没有民族特色;不打主动仗,就没有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就难以使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得到充分的艺术展现,就难以赢得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整个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去精心组织我们的水晶产业生产,努力提高水晶制品工艺,使我们水晶文化艺术溶入水晶工艺品生产之中,给老产品赋予新内容,只有新老艺术风格的有机结合,才能使人们对水晶文化和水晶产品的需求变化了的心理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因此,我们只有找准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树立水晶精品意识,贴近社会生活,搞好水晶文化,才是文化人为实现水晶产业大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最佳选择。

二、寻求工作的切入点,提高科技含量,是文化人为实现水晶产业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直接效应。

新世纪是文化带动经济的活跃时期,文化的经济功能愈益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从实践中可以看出,人是文化生产的主体,其智力开发和运用都处于核心地位。而这个核心的动力正是文化,是文化在智能、道德、尤其是创造力、奉献精神等方面武装着人,塑造着人,发挥着孕育复壮生产力的作用。多少年来,我们东海县的水晶文化,包括水晶工艺,大多是作坊式操作,水晶制品有地方特色,但几乎处于初级状态,而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水晶产品为数不多。从发展到角度讲,在未来的水晶产业中,水晶文化将作为一种生产力直接发挥作用,从而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也是历史的必然。我们文化人面对市场经济,必须寻求工作的切入点,首先应跳出“小文化”的圈子,迅速向“大文化”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艺术才智,释放、扩散自身的复合能量,尽最大努力拓展活动阵地,扩大活动范围,同时要精心策划,注重提高水晶文化活动的科技含量。尤其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改善和增进水晶文化艺术和表现力。在这方面如朱守和、朱景强、严奉林、冯寿干,周毅等水晶文化人已获得了很大成功。尽管目前水晶文化受到经济和物质因素的较大限制,但是,我们在意识上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科学时代、文化经济、和谐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文化人为实现水晶产业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直接效应。

三、突出工作的中心点,发挥导向作用,是文化人为实现水晶产业大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的长期任务。

我的新发现作文篇8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传播力;影响;提升

就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态势来看,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化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且让文化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元。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文化的多元化有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的革新与发展[1]。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其在文化传播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广泛关注。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方式,指的是利用科学技术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媒体表现形态,也是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媒体表现形式有触摸媒体、手机新闻以及数字杂志等,同传统的媒体形式,例如电视、报纸、广播等相比,其优势非常明显。新媒体让文化在传播中突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种种限制,让文化渗透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流与传播,其传播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让文化信息的获取更加及时,供全人类进行交流,让地球村的设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虚构。

二、新媒体对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文化传播体系,单从对社会信息的影响而言,新媒体的文化传播能力无疑是非常大的,其有效的推动了当下文化传播平台的发展和转变传统传播的方式[2]。在我国古代,那时候的文化传播通常就是奔走相告、口口相传的方式,而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与投入使用,人们便能做到足不出户也可知晓天下事,这不仅改变了很多传统文化传播的样式,而且也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在时空上的限制,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对文化的传播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文化传播原有的模式。由于在新媒体上具有匿名的特性,所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便脱离了身份的限制,更愿意将内心真实想法表露在新媒体文化传播平台上,提升了信息的交流性与互动性,让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古代,文化传播的速度比较慢,传播的范围也比较窄,而这些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新媒体出现之后统统被打破,使得文化传播更多了共享性。如今,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提升,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放大,越来越多丰富多元的思想文化透过新媒体被传送到我们眼中的同时,也将我国独特的文化向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有效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文化的传播、交融与多元化发展。此外,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多数为图文结合,这也让人们更加直观的了解到不同文化,同时,新媒体的页面有着良好的交互性与便捷的操作性,它让人们在彼此交流的同时促进了文化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文化变得更加便捷化、速食化与碎片化。

新媒体在文化传播方面,不仅起到了媒介作用,其自身也在逐步丰富文化内容,紧跟时代脚步。在新媒体的推动之下,曾经那些古老的传统文化也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例如一些传统的文化表演艺术,现在的年轻一代对其越来越不感兴趣,但是在新媒体的有效改良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3D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光影技术与之进行有效结合,以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重回大众的视野中,深受年轻人的喜爱。所以说,现如今的文化传播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和参与性。

三、提升新媒体文化传播力的策略

在当今国际社会上,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文化产业自然也不例外,各国的文化产业正逐渐向规模化发展,例如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娱乐业,美国的电影业等等,都已成为各自国家的代表性产业[3]。相比之下,我国目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还远远不够,且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资源配置不足、发展导向性不够、建设重复度过高等等,都急需我们着手进行解决。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崛起,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地促进,产生良好的杠杆效应,通过科学合理、高校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通过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力度,逐步研发和引用新媒体技术,才能够提高文化的传播力。目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下,审美观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创新新媒体技术,去更好地适应当下人的审美要求,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文化得以快速高效地传播开来。正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将科学技术运用到文化传媒当中,让新媒体技术时刻保持更新,才能不间断地丰富文化内容。因此,在新媒体科技的研究方面,国家要给予更大力度的资金扶持。

对新媒体进行科学配置,使新媒体资源分配更加合理。随着新媒体的智能化,不仅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精神气质发生了转变,而且也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变得愈发职能化。通过对新媒体科学合理地运用,不但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还能够节省文化产业的运作成本,更好的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让社会资源达到完善和整合。科学技术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在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创新力与产业体制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在文化经济产业的道路上逐步探索,其发展形势较为良好,然而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不管是南方与北方、内陆与沿海,依然存在着一定的贫富差距,这也直接导致了部分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失衡,所以,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平衡,将文化产业链扩大,积极创新文化产业的生产、宣传、营销和传播等策略,全面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新媒体的传播,时刻保持时代代表性的文化观。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无时无刻都对其民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且引领着不同领域的发展。所以,我们更应该通过新媒体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有效传播,打造极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观。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沉淀蕴含着深厚的东方文化,所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在向世界传播文化时,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我们极富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观[4]。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是目前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对文化的传播能与影响都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且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为社会大众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活力与动力,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增添了竞争力与凝聚力。现如今,随着新媒体的文化传播手段急速扩张与发展,我们更应该对新媒体进行灵活运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国的民族文化向更多地区传播开来,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孙宜君,王建磊.论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J].当代传播,2012(01):46-48.

[2]卢广婧璇.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方法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 (12):333.

[3]章静怡.新媒体对文化传播力的影响与提升研究[J].今传媒,2015(09):144-145.

上一篇:与爱同行作文范文 下一篇:童年的发现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