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3 04:27:21

荷叶母亲教案

荷叶母亲教案篇1

要改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的独语,自然少不得师生之间有效的对话,而如何使这种对话有效进行?我个人觉得:平等、科学和精神是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一、俯下身子,平等对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转变观念更新自己,而是一言堂的自我表演忘乎所以,又何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呢?

语文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心连心”。

亲其师而信其道”,加强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我们的师道真正潇洒地尊严一回。在语文的背诵教学中,班上学生常有畏难情绪,背诵的任务有时不能按规定完成,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我先是自己背诵,从中感受背诵文字的脉络并提取背诵过程中的诀窍,接着背诵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看看,我这个70后的“老”师都能按时完成任务,你们这些90后的“新”生怎么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呢?至于实在无法按规定完成的个别学生,我就让小组组长降低难度使他们闯关成功。

放飞课堂,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

在教《荷叶·母亲》一文时,我让每组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时第四小组的后进生小杰同学站起来,他说道:“老师,为什么不把荷叶比作父亲呢?”此言刚落,引得全班一阵发笑。这时的我,却镇定地先是给小杰同学一个肯定,说:“小杰同学肯动脑筋,不错,希望下次更勇敢一些。”接着就对全班同学说道:“小杰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值得探讨,现在就请每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班上其他学生脑筋来了个急转弯,他们不再笑小杰的“愚”,而是欣赏起他的“智”了。有同学从文中的“勇敢慈怜”的语句上解释,也有同学从文章的结尾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加以分析,我则引导学生从“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些句子上面去找到荷叶与母亲之间的相似点,让学生既明白了比喻的用法,又对冰心的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体会。不可否认,小杰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课前没有准备到的,可正是这一问题,让我当堂的语文课有了新的发现,新的知识生成。

3、放眼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与众不同。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由课堂,“怪哉”课堂,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而不是“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的“三味书屋”。当然,放眼多元解读,绝不是提倡天马行空的纵读,而是要力主以文本解读为根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与文本展开科学的对话。 转贴于

二、以文为本,科学对话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科学”二字实为必需。因为,只有科学对话,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科学’二字太抽象了,有没有哪些规范呀?”结合个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我把科学对话归纳为下面三个方面。

1.主题式对话。

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

2.多向式对话。

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真是“明知有答案,偏要戏学生”呀。

3.系统式对话。

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对话,除了主题式对话、多向式对话之外,系统式对话更为必要。我把这种系统式对话简要归纳为三个系统:规划系统、实施系统、反思系统。先说规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按学生的初读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适时适量地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源,以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规划之后,就进入实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选择富有内涵的对话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也可能是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可能是教师预设的,也有可能是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与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实施过程中对话的“低效”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对话“高效”的地方在哪里?是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是找到了文本的要害解析?是愤而启之、悱而发之?还是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空间站等等。总之,针对问题,及时反思,变教训为经验,化经验为理论,使得下次上课时,有法可依,变低为高。

三、人文统一,精神对话

如果说,平等对话和科学对话是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的形貌,那么精神对话就是它的灵魂了。作为语文教师,在今天这个物化的时代,我们有责任反省自己:在和学生的对话中是否走进了学生心灵,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生命体验,并进而塑造了他们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了?为此,与学生的精神对话,作为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我重点谈谈与学生精神对话中重要的两个方面:民族魂和仁爱精神。

荷叶母亲教案篇2

跨越千年的民俗艺术释解 来源 一、凉山彝族女性头饰的区域与年龄、种类的划分

有许多民俗专家都将少数民族头饰作为认识族群的标识,特别是女性头饰,从中能表明这个人的居住区域、人生阶段和社会地位,显着的女性头饰也能使人们很快区分出年龄和婚育的界线。凉山彝族女子的头饰主要有“瓦盖”“哈帕”“荷叶帽”“罗锅帽”“新娘头饰”等几十种,其头饰与服饰大致可分三个区域:一是以美姑为代表的依诺头饰,二是以喜德、越西为代表的圣乍头饰,三是以布拖、昭觉、普格为代表的所地头饰。

(一)活泼乖巧的童年与少年头饰幼小的彝族女孩戴活泼乖巧的小童帽,母亲用灵巧的双手,精湛的工艺使用红、黄、绿等各种彩线在帽上绣上星辰、日月或花鸟等精美图案。当小女孩满三岁后就换上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的做的帽,其帽状如公鸡冠,让戴上公鸡冠帽的彝族小女孩显得格外乖巧活泼。女孩长到八、九岁时开始蓄发,梳单辫于脑后,然后将单辫盘在头顶,辫尾缀红色棉线,两耳挂红绿小珠、小颗海贝,配戴这样的头饰的彝族小姑娘更加清纯可爱。当姑娘到十五岁左右,大约月信初潮时就要举行“沙拉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童裙”仪式。这时将少女的头饰换上成人的头饰,由以前的单辫改梳成双辫,戴上向征青春年华的最有民族风格的“瓦盖头帕”和古朴典雅的“哈帕”,换过头饰的女子此后就可以享有大姑娘的社交生活,也可以谈情说爱了。

(二)未婚、已婚未育的青春浪漫头饰青春是每个人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彝族姑娘为充分展示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她们戴上了彝族女性头饰中最耀眼的“瓦盖头帕”与“哈帕头饰”。这两种头饰无论是从款式的造型、色彩图案的搭配、还是精致细腻的做工均可称得上是最完美经典、华丽醒目、光彩照人和最吸引眼球的头饰艺术。从而说明戴上瓦盖头帕是哈帕彝族姑娘标志,象征着自己已进入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和幸福家庭组合的开始,也是未婚或已婚未育的标志。为便于识别彝族姑娘头饰的区域性,瓦盖头帕分为“千层瓦盖头帕”与“单层瓦盖头帕”;哈帕也为分“普通哈帕”与“华丽哈帕”。千层瓦盖头帕分布在凉山依诺地区,俗称美姑头饰。千层瓦盖头帕可称得上是彝族女子头饰的经典,彝族青年女子用数尺黑布折叠放在头顶,千层瓦盖前部和脸面对齐,后部翘起并且突出,顶上用鲜艳的红毛线和粗大发辫压住千层瓦盖头帕,辫中常夹着一些假发,使辫既粗又长达到一种唯美的效果。因粗大的发辫本身就是人头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点缀人头部的精髓。聪明的彝族姑娘为让头饰达到更完美的效果,于是借用假发以装饰,使高耸的千层瓦盖头帕经粗大发辫压住它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凹凸不平的层次感。为了把自己打扮得更俊俏,让千层瓦盖头帕更耀眼漂亮,更富有民族特色,她们在头部的脑后插上一把小木梳,然后在耳上配带硕大艳丽下垂带穗的黄红蜜腊珠,或是将垂吊肩际的珊瑚、银串珠反插在千层顶帕的发辫上,玲珑精美的耳饰与高耸的千层瓦盖头帕、粗大的发辫相互辉映,使头上有弯曲的千层瓦盖头帕形状的彝族姑娘脸庞呈现出极为和谐的曲线之美,淳朴之美。远望轻盈徐缓行走过来的“阿米子”(对彝族姑娘的尊称)头上摇戈、跳耀动晃动的珠帘与素色的千层瓦盖顶帕融合在一起,嫣然中更突显少女含羞藏娇,妩媚动人的画面,这一画面犹如天上下凡的“月亮女神”。在彝族女性头饰中工艺最精湛的要数单层瓦盖,而配戴单层瓦盖头帕的彝族女子居住在凉山的喜德、越西、甘洛、冕宁等县及西昌、盐源、德昌等地区,这里操的是圣乍土语,俗称圣扎头式,也称喜德头式。“圣乍单层瓦盖”与“依诺千层瓦盖”相比有不同的风格,圣乍地区的单层瓦盖头帕在做工上可称得上匠心独具,在色彩搭配上雅致和谐。单层的瓦盖头帕是用用黑、红两色布做成的红里黑面双层头帕。为使戴在头上的头帕更精制、更漂亮、更具有民族特征和明显的标志性,她们在瓦盖头帕的四个边用五彩线梭上五彩花边,为强化头帕的精美,彝族姑娘用聪明的智慧捕捉以大自然、以生活中为主题的纹样,将日、月、星、彩虹、白云、山、水、波纹、鸡冠、羊角、牛眼、树叶、花卉、古老钱等,用灵巧的双手,运用和谐的色彩、精细的绣工在红里黑外四方镶边头帕上刺绣绘制出繁简相宜的几何图案。彝族姑娘一般在一张头帕上都要绣上四、五种花形的图案。让戴上这单层瓦盖的姑娘个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与穿上刺绣工精湛紧身得体的上衣与下着呈喇叭状的五彩百褶裙融为一体,这时的彝族姑娘让人见了显得更美、更楚楚妩媚动人,宛如是“云雾山中的下凡的仙女”。还有俗称小裤脚区域的所地头饰,这里的彝族姑娘配戴头饰称为“哈帕”,她们居住在凉山的腹心地带昭觉、布拖、普格等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最典雅、最有古韵女性的“阿都头饰”,阿都的“哈帕”头饰与千层瓦盖和单层绣花瓦盖从造型上看没有半点相似,它的形状与清朝宫中格格、王妃的头饰十分相似,有的又和法国18世纪拿破仑帽类似。所地阿都姑娘的哈帕头饰分“普通哈帕”与“华丽哈帕”两种;“普通哈帕”的做法是用一块长方形的黑布,在布的边沿上用花线锁上边。“华丽哈帕”的做法是用一块长方形的艳丽布,在布沿上用花线锁上边后再在“哈帕”上绣上精美的图案缀上银片等其它装饰物,哈帕的戴法是先将辫子梳成两根缠在额上,“哈帕”折叠成的三角形戴在头上,“哈帕”高高耸立于额顶使姑娘显得特别挺拔修长,然后穿上齐盖腚的绣花长外衣与用蓝色、白色、黑色毛料材质做的厚实的百褶裙,再配上各式各样的银器,这时戴上“哈帕”的阿都彝族姑娘显得那么的古朴、那么的端庄、那么的高贵,乍眼一看简直就象清代皇宫里的格格戴的头饰。

(三)已婚生育后象征智慧与权势的头饰凡熟悉凉山彝族风俗的人只要看到戴荷叶帽和罗锅帽的女性,便可认定她已成婚,并已生育过孩子。这两种头饰是凉山彝族已婚生育妇女的专用头饰,戴上荷叶帽、罗锅帽就意味着已嫁夫家,并育有孩子,是相夫教子,遵守夫家族规的标志;是妻子与母亲的双重身份标志,是家庭主妇的象征。荷叶帽和罗锅帽虽然是凉山彝族已育妇女的专用头饰,但两种头饰却有不同的认同与理解,在族群中将这两种头饰比喻成智慧与权势的向征。在彝族民间中他们认为戴荷叶帽是已婚和生育后的女性能给人一种独特成熟、智慧、温暖、柔和的母性的亲切之感;而戴“罗锅帽”已婚生育后的女性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权势之感。但无论是母性的亲切感,还是威风凛凛的权势感,而这些头饰都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演进历史中所形成的,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时一种物质重要的产物,这两种已婚已育有着显着标志性头饰符号,也是彝族人民艺术文化智慧的结晶。为此我们将荷叶帽与罗锅帽分布的区域与制作方法做一下简略的介绍。从许多文史资料中反映,在凉山依诺和什乍的地区已婚生育过的彝族妇女,要摘掉瓦盖头帕,戴上荷叶帽,彝语称这种帽为“俄尔”。独特的荷叶帽是由几块黑色布围着一个圆点拼接而成,帽型像伞,帽分为里外两层。依诺和什乍的地区戴荷叶帽也有年龄的区分,老年妇女戴的荷叶帽是纯黑素色的荷叶帽,而中年妇女的荷叶帽虽然帽型与色彩相同,但她们却在帽顶的后部正中镶嵌着一条精致箭状的带和做有星星的图案。精致的箭带、星星在黑色的帽上分外突出,箭头向上,然后在帽的顶端镶嵌上一颗精致华丽圆形的银牌,使箭状的带与精美的银牌相互连接,相互衬托和相互呼应,格外显眼,难怪在凉山人们都说彝家妇女的荷叶帽是生命中智慧的积淀。在所地区域的已育妇女不戴荷叶帽,而是戴大盘帽的罗锅帽,它是凉山所地已育妇女的专用头饰。大这种帽的直径一般为1.7-1.8尺由此面得名为“大盘罗锅帽”。所地的彝族称这种帽为高筒帽,这种帽为“俄硕”,它的制作方法是内衬用竹篾条编制成一尺高筒的圆帽盘,在衬架外绷上裁折成8边形黑色棉布,接着在高筒帽罗锅帽的下端收拢的小口,然后在正方形的帽顶上绣上精美的图案。为显示已婚已育妇女在家庭的地位,炫耀家族的显赫的身份,夫家会将家中的白银请银匠打制成各式各样的银泡、银链钉在和挂在妻子大盘帽罗锅帽的外罩上的前后左右,使大盘帽罗锅帽更精美华丽,更富有民族特色。经过精心制做的高大的罗锅帽戴在所地已育的妇女头上异常醒目,使她们显得那么的高贵端庄、那么的雍容华贵,那么的威风凌凌,难怪不少人见了彝族的大盘帽罗锅帽都说这种帽是一种权势的向征,只有它才是唯一适合做母仪天下的帽。由此我们看到上述古朴凝重、神秘莫测之感,使女性魅力增色不少。

二、凉山彝族女性头饰的文化内涵

我们看到 跨越千年的民俗艺术释解 跨越千年的民俗艺术释解 :艺术试论 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

跨越千年的民俗艺术释解 来源

荷叶母亲教案篇3

不是第一次教这篇课文,所以集体备课时,当主任设问式地来了一句:“你们说,这篇课文可抓些什么?”时,我茫然地再次扫了一遍全文,就像听到有人充满期待地问你一加一等于几你反而不敢回答他二,径自在心里犯嘀咕:“不就是王冕学画吗?逆境中成长呗;或者抓情感?关注这孩子的孝顺……”以前就是读读课文,体会到这两点呀,莫非现在有新发现?

在指点下,我们去看了网上的几份帖子,有份是完整的备课思路夹杂课堂实录。下载后细细一看,平平无奇的课文还真被推敲出了新意:从大的结构来说,别出心裁地梳理了一张王冕的年谱,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样介绍少年王冕从7到18岁这12年间的生活,(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详写10岁那年的“辍学”和14岁那年的“学画”,都是对他人生有很大影响的事,也都是能反映王冕精神的事)渗透了要围绕中心取舍的写作方法。从小的环节来说,善于品词析句,善于比较。例1,读“眼看三个年头过去了”,谁“眼看”?联系上下文为什么用“眼看”而不用“不知不觉”?(王冕7岁到10岁间母亲的艰辛。)读到下文“不知不觉三四个年头过去了”,这儿为什么就可以用“不知不觉”了呢?(王冕一边放牛挣钱贴补家用一边看书不耽误学习,日子过得比先前轻松平顺。)例2,读“你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比较另一番叮嘱“你晚出早归,免得让我牵挂”,想想王冕母亲的良苦用心。例3,读“舍不得吃”反映出王冕的“拿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比较“舍不得花”反映王冕的什么呢?(勤奋好学――为什么“勤奋好学”――要读书学习――为什么“要读书学习”――要改变命运,不想一辈子在秦家放牛。)……在这些环节中,追问是步步深入,思考也是步步深入。

我阅读着这样的教案,汗颜自己过去的忽略。比如课文的结尾“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用牛车载了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母亲心里十分欢喜。”母亲因何“心里十分欢喜”?以前你问我,我肯定不假思索:眼前有明媚的春光,有孝顺的儿子。可现在读罢全文,再如此回答就浅看了王冕,也浅看了他的母亲了。少年王冕,7岁丧父,10岁辍学,但是小小年纪懂得自强不息,三年一边放牛一边读书自学,14岁自学画荷,从此开始改变人生,才十七八岁就离开秦家――这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自立。他的母亲从开头艰难地支撑,到中间的热泪与叮嘱,直至看着儿子终于长大成人,自力更生,心里的这份大欢喜岂止“十分“呢?

心悦诚服地按着这样的教学设计,我和学生们走进了《少年王冕》。因着思考,因着发现,课堂始终“动”着……我默默感慨:原来,语文课堂也可以充满着思考的乐趣!

荷叶母亲教案篇4

1、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借用语言,使作文“言之有物”。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作文丰富多彩,富有个性化。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表达技巧,使语言丰富有个性是教学重点。

2、养成从生活中汲取语言养分的好习惯是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精讲多练,重在品味;合作探究,举例引导。

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投影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小故事:(智答外国记者)当年外逃,一外国记者在新闻会上诘问:“你们说社会主义好,为何要逃到外国?”说:“花园多美好,苍蝇不到这,却飞到厕所,这有什么奇怪的!”

2、学生品味回答的巧妙。

3、谈话导入:“生活中巧妙运用语言可以化解窘迫、扭转局面,在作文中运用好语言则使作文增色。今天我们进行写作语言的专项训练——写作语言个性化。”

二、品味语言的妙趣

1、出示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选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的点缀些白花,有袅娜的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有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2、引导学生品味这段语言的妙处。学生研读、品味这段话,合作探究,回答:

生1:运用鲜明的比喻,出水的荷叶“像亭亭的的裙”,打着朵儿的花苞,像“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不仅贴切,而且生动。

生2:那袅娜的开着的荷花,像“刚出浴的美人”把地面的白荷写的极为标致,这里运用生动的拟人。

生3:还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用的“通感”的艺术手法,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花香本来诉诸嗅觉,但作者把它写成有旋律的歌声,给人以嗅觉兼听觉的感受。

师总结:这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依次写了月下荷塘中的荷花、荷香和流水,分别突出了他们的繁盛茂密、洁白袅娜、幽微清雅和饱含深情。写景紧扣景物特点,文辞清丽脱俗。因此,在习作中,为了使我们的作文语言有个性,就应该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3、强化感知

出示当代一些文学家的句子:

(1)王安亿在《长恨歌》中写道“空气里有一种纠缠不清在生长”。

(2)贾平凹在《商州录》中说“洼地里长满了黄蒿,也长满了石头”;《古壁》里说“收罢秋,马瘦,河肥;村子在长起来,巷道却窄了下来。”

(3)《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写道“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的在深夜里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点拨:赏析这些话语的妙处应多层次多角度,如:具体的一个字词、表达的技巧和氛围营造等等。

三、尝试语言训练

1、让学生以“母亲”为话题,运用修辞手法写句子。

2、展示学生的写话。

(1)当记忆的列车载着我驶过心灵的后花园时,……

(2)妈妈的泪浇醒了我迷茫的心扉。

(3)我知道妈妈这些年所受的苦和累是和这些皱纹成正比

的。

(4)我以前不知道妈妈的怀抱有这么大,足以把外面刺骨的寒冷、一切的不顺利都挡在外面。

……

3、总结点评。

四、拓展迁移

1、书本中有那么多优美的句子,生活中有没有呢?你注意了吗?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优美的句子。

2、展示:

生1、奶奶曾说,“你爸爸踩着十二月檐回家”。把十二月份回家说成“踩着十二月檐”很形象。

生2、妈妈剪桑枝时说,“枝子太绵软……”。用体现绵特点的“软”连用来形容柔,很逼真。

3、模仿写话

(1)老师踩着上课铃声入班……

(2)火红的生活、金黄的蛋卷……

五、总结

六、布置作文题目

1、题目:瞬间

2、要求:运用个性化语言;文体为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评析]

文章如肴,必须有味。“味”可体现在结构、选材、语言等各个方面,其中语言是最大的“调味品”。事实上,语言的优劣对文章的成败影响甚大,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通过语言的揣摩构建起语言的亮色,并且以此照亮全篇。案例就尝试通过语言训练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使习作增色。

分析上述案例,可以看出使习作有亮点,似乎不一定要我们怎样刻意去炼字炼句,只要我们平时注意两个意识就很容易做到。一是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使语言生动形象。如上面学生习作中的句子“妈妈的泪水浇醒了我迷茫的心扉”,“我知道妈妈这些年所受的苦和累是和这些皱纹成正比的”,“我以前不知道妈妈的怀抱有这么大,足以把外面刺骨的寒冷、一切的不顺利都挡在外面。”这些句子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很形象的把母亲的伟大、艰辛等写了出来,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二是多到生活中捕捉、提炼劳动语言。“生活处处皆文章”,“人情练达皆文章”,有生命力的文章都扎根于生活实践中,个性化的语言更熠熠生辉。如案例中“踩着十二月檐”、“绵软”等都非常现象,并有个性。

荷叶母亲教案篇5

一、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并肯定学生的课堂提问

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近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最富有成效的问题都是始于好奇心。

如教朱自清的《春》时,学生反映小学六年级刚学过,我就只安排一节课的时间,比较轻松愉快的完成教学目标。最后让学生质疑问难时,有一个学生坐在位子上好奇地问:“‘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里的‘腰脚’在小学课本里是‘腿脚’,到底哪一个好呢?”其他学生也都附和着。我吃惊了,这篇文章教过那么多次,以前学生都没提出过,我记得的也都是“腰脚”,感觉“腰脚”比“腿脚”好。想就这么告诉学生,可想到这正是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的好机会,就大大表扬了刚才提问的同学说:“你读得真细心,能发现别人没发现的问题。”考虑到学生一旦自己提出问题,便已经处于学习的主动位置了,而且他们渴望老师解答。

但是,教师不应急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立即予以解答,而应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的火花继续闪烁,以至汇成思想的火炬。所以我就对全班同学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经过思考和讨论肯定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七嘴八舌讨论开了:“我觉得‘腰脚’比‘腿脚’ 好,因为‘腰脚’表现的范围要广,更能体现健壮的特点。”大部分的学生都同意这观点。也有小一部分的同学认为“腿脚”比“腰脚”好,理由是前面的词是“胳膊”,用“腿脚”相称,再说“腿”和“脚”相连。这时,我才认识到刚才的想法多么武断。于是进行引导:“刚才两位说的理由都很充分,不过还要看看句子里词语的搭配,再想想看,有什么发现?”“前面的修饰语‘铁一般’修饰‘腿脚’很恰当,可修饰‘腰’就不恰当。”“为什么呢?”“腰如果像铁一般,就不能弯腰了,所以‘腿脚’好。”

我很欣慰,幸亏刚才没有草率武断地处理, 而是爱护学生的好奇心,表扬了学生的提问,并巧妙利用这个资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生成这么精彩的课堂。学生也很兴奋,觉得自己居然比编者还厉害,对学习语文充满了自信。此后,他们渐渐地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使语文课堂成为轻松和谐的民主课堂。

二、相信学生,并能平等对话

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具有巨大潜能的人,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的人,他们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独具个性色彩的。这样的信任往往会创造奇迹,因为能充分体现教师信任的是期望。教师和学生之间是“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关系,教师当然仍是学生求知的指导者。但决非真理的垄断者,更多的是和学生一起思考、探索的同志;教师扮演的是“平等中的首席”,通过平等对话构造师生理解的语境,让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感情、人生体验、生命意识渗入文本,提升文本、师生原有的对话价值,学生的自主解读的权利就会得到尊重,学生的文本解读的视野就会得到开启,学生解读的空间就会得到拓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就会得到激励,学生的个体精神就会得到飞扬。

有一次刚学完朱自清的《背影》,还有几分钟给学生质疑,学生都在默读这篇课文。一个学生举起手,她指着《背影》的最后一段问:“老师,我觉得最后一段从‘他少年出外谋生’到‘惦记着我的儿子’可以删去。因为这几句非但没体现父亲爱儿子的感情,反而表现父亲的坏脾气,也不爱儿子。你看‘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我仔细一看,删去确实不影响文本的完整性。这篇文章教过很多次,可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想过,所有的资料、参考书也没提过。我没有犹豫,因为我一向坚持民主对待学生共同探讨的原则。

所以我先肯定表扬她的大胆质疑,然后告诉学生,老师从没想过这问题,我们一起思考,相信同学们肯定能够讨解决这个问题。

在学生思考时,我迅速理清思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加以引导,最后几个学生互相补充得出“这几句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删去就不能很好地表现父亲生活道路坎坷,也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只有这样写,结尾读信时,才会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父亲的背影,就显示出非常深厚的思念之情了。”如果当时我不相信学生,缺乏自信,害怕陷入尴尬的境地,草率武断地说一个结论,学生不仅认识上糊里糊涂,一知半解,而且会对我失去信心,课堂上再也不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了。所以,面对学生的疑问,要与学生平等对话并充分相信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下,积极地思考和探究,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的质量。

三、尊重学生对名家及名作的大胆质疑

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注意排除名人和权威在学生心理上的压力,让学生树立这样的观念:名人名作未必完美无缺,由于受时代、思想的限制可能白璧微瑕。学生在尊重名家、学习名家的前提下挑战名家,不但应该允许,而且值得提倡。青少年学生头脑里的框框套套相对较少,一旦展开了思想的翅膀,他们会有许多令我们暗暗称奇甚至自愧弗如的见解。

上学期教冰心的《荷叶母亲》这篇文章时,有学生就提出一个疑问:“老师你看:‘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既然荷叶是‘覆盖’又怎么会‘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呢。”我和其他同学一看,大家都一致认为说得对。我就说:“你读得真仔细,我们一起帮冰心奶奶修改文章,看谁改得最好。”学生兴致高昂,经过全班讨论,接着就两个同学的修改方法又展开讨论:一是把“覆盖”改为“遮盖”,好处是改动较少;一是把后一句改为“雨声不住的打着,不住的打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好处是能突出荷叶对红莲全心全意的保护,揭示了母爱的伟大无私。最后大家一致认定第二种方法好,因为文章的主旨是最重要的。如果当时我对学生加以否定,认为名人名作不容置疑,那就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敢于和善于激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敢思敢想,多思多想,甚至允许他们异想天开。这样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才是真正的民主课堂,才会有这么精彩的动态生成。

四、坦然地承认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学生学习

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创造出的智慧,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说出:“老师不如你,老师要向你学习”,这既是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更是教师对学生思考成果的尊重。像上面举的几个例子中,当学生提出这些我预设之外的问题时,我就坦然的对学生说:“你提的真好,老师想都没想过,也不知道。我们一起思考、讨论,肯定能得到圆满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往往更兴奋、更积极,对我也更尊敬,课堂气氛更和谐,从而思维更加活跃,课堂的有效生成也就更加精彩。

荷叶母亲教案篇6

记忆中,母亲做手擀面时,先取上一瓢去了麸皮的精粉白面,倒在一个瓷盆里,加上一点盐,调好,反复地揉,把那面揉得光光的。那颜色,像罩在蜡烛上的白瓷,柔和生动极了。

和好面,先得让面醒醒。母亲搬出一个大面板,放到灶间的床上。那时母亲还年轻,手上有力气。母亲拿出一根擀面杖,那根擀面杖与我差不多高,胳膊般粗。然后开始擀面。母亲将那块巴掌大的面团放在面板中央,将擀面杖不停地在上面滚动。一边滚动,一边转悠面团,使面始终保持一个圆形。擀面杖随着母亲双手的节奏,后退一点儿,又前进一点儿,后退一点儿,又前进一点儿。面团渐渐就变成了一块圆饼,又慢慢地薄,慢慢地大,大得面板盛不下了,成了一块大大的面片。母亲一直把面皮擀成纸一样薄,再将它叠垒起来,像是浓缩的梯田。

然后是切面。切面是个很见刀功的活儿。在我们老家,看一个媳妇是否手巧,主要标准有三项:一是纳鞋垫。鞋垫要纳得细密,精致,再配上好看的图案,这鞋垫就像是工艺品。二是铰窗花。窗花要叠得层次多,铰出的图案美观,要紧的是枝叶细腻。这第三项就是擀面条。擀面条的硬功夫在最后的切面。面条要切得快、细、均匀、耐看。母亲左手轻轻地按着叠垒起的面片,右手握刀,刀背抵着左手的指关节,一刀一刀地推着左手向后快速移动。眨眼的工夫,那面片就变没了,而被细细的面条取而代之。母亲在锅里添上水,烧开,先打上一个荷包蛋,再下面条。白里透黄的面条,在水里上下翻滚着,如欢快的舞蹈。面条是连汤带水一起盛到碗里的――我们因此便称这种带水的面条叫“汤”。大大的鸡蛋搁在上面。母亲将碗端到我的面前,加了盐的面条,吃起来,又滑溜,又可口。

成家后,妻子知我爱吃面条,买菜时常从街头的轧面店里捎一点回来,无奈机器轧的面虽整齐好看,却不筋道,我老是吃不惯。孩子放暑假后,嚷着要去看奶奶。母亲见我们回去,就高兴地到菜园里剜了一把刚刚发青的菠菜,和面时一遍一遍细细地揉,生怕揉得不均匀。

我在一旁看着母亲增多的白发和皱纹,看着母亲揉面时明显吃力的样子,我的眼睛有些湿润。这时,妻子从母亲手中接过擀面杖说:“妈,您歇一会儿,让我来学着擀。”母亲站在一旁教妻子擀面,看着妻子生硬的动作,母亲眼角不知为何渗出了泪花。

此时,我从一碗手擀面中咀嚼出了浓浓的真爱。幸福很简单,它是靠人自己去感觉的。生活是公平的,不管你生活在社会的哪个阶层,不管你是否腰缠万贯,只要你用心去生活,你的心中就有希望,那么幸福就离你不远了。

荷叶母亲教案篇7

一、凉山彝族女性头饰的区域与年龄、种类的划分

有许多民俗专家都将少数民族头饰作为认识族群的标识,特别是女性头饰,从中能表明这个人的居住区域、人生阶段和社会地位,显著的女性头饰也能使人们很快区分出年龄和婚育的界线。凉山彝族女子的头饰主要有“瓦盖”“哈帕”“荷叶帽”“罗锅帽”“新娘头饰”等几十种,其头饰与服饰大致可分三个区域:一是以美姑为代表的依诺头饰,二是以喜德、越西为代表的圣乍头饰,三是以布拖、昭觉、普格为代表的所地头饰。

(一)活泼乖巧的童年与少年头饰幼小的彝族女孩戴活泼乖巧的小童帽,母亲用灵巧的双手,精湛的工艺使用红、黄、绿等各种彩线在帽上绣上星辰、日月或花鸟等精美图案。当小女孩满三岁后就换上用硬布剪成鸡冠形状的做的帽,其帽状如公鸡冠,让戴上公鸡冠帽的彝族小女孩显得格外乖巧活泼。女孩长到八、九岁时开始蓄发,梳单辫于脑后,然后将单辫盘在头顶,辫尾缀红色棉线,两耳挂红绿小珠、小颗海贝,配戴这样的头饰的彝族小姑娘更加清纯可爱。当姑娘到十五岁左右,大约月信初潮时就要举行“沙拉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换童裙”仪式。这时将少女的头饰换上成人的头饰,由以前的单辫改梳成双辫,戴上向征青春年华的最有民族风格的“瓦盖头帕”和古朴典雅的“哈帕”,换过头饰的女子此后就可以享有大姑娘的社交生活,也可以谈情说爱了。

(二)未婚、已婚未育的青春浪漫头饰青春是每个人一生最美好的年华,彝族姑娘为充分展示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她们戴上了彝族女性头饰中最耀眼的“瓦盖头帕”与“哈帕头饰”。这两种头饰无论是从款式的造型、色彩图案的搭配、还是精致细腻的做工均可称得上是最完美经典、华丽醒目、光彩照人和最吸引眼球的头饰艺术。从而说明戴上瓦盖头帕是哈帕彝族姑娘标志,象征着自己已进入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和幸福家庭组合的开始,也是未婚或已婚未育的标志。为便于识别彝族姑娘头饰的区域性,瓦盖头帕分为“千层瓦盖头帕”与“单层瓦盖头帕”;哈帕也为分“普通哈帕”与“华丽哈帕”。千层瓦盖头帕分布在凉山依诺地区,俗称美姑头饰。千层瓦盖头帕可称得上是彝族女子头饰的经典,彝族青年女子用数尺黑布折叠放在头顶,千层瓦盖前部和脸面对齐,后部翘起并且突出,顶上用鲜艳的红毛线和粗大发辫压住千层瓦盖头帕,辫中常夹着一些假发,使辫既粗又长达到一种唯美的效果。因粗大的发辫本身就是人头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点缀人头部的精髓。聪明的彝族姑娘为让头饰达到更完美的效果,于是借用假发以装饰,使高耸的千层瓦盖头帕经粗大发辫压住它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凹凸不平的层次感。为了把自己打扮得更俊俏,让千层瓦盖头帕更耀眼漂亮,更富有民族特色,她们在头部的脑后插上一把小木梳,然后在耳上配带硕大艳丽下垂带穗的黄红蜜腊珠,或是将垂吊肩际的珊瑚、银串珠反插在千层顶帕的发辫上,玲珑精美的耳饰与高耸的千层瓦盖头帕、粗大的发辫相互辉映,使头上有弯曲的千层瓦盖头帕形状的彝族姑娘脸庞呈现出极为和谐的曲线之美,淳朴之美。远望轻盈徐缓行走过来的“阿米子”(对彝族姑娘的尊称)头上摇戈、跳耀动晃动的珠帘与素色的千层瓦盖顶帕融合在一起,嫣然中更突显少女含羞藏娇,妩媚动人的画面,这一画面犹如天上下凡的“月亮女神”。在彝族女性头饰中工艺最精湛的要数单层瓦盖,而配戴单层瓦盖头帕的彝族女子居住在凉山的喜德、越西、甘洛、冕宁等县及西昌、盐源、德昌等地区,这里操的是圣乍土语,俗称圣扎头式,也称喜德头式。“圣乍单层瓦盖”与“依诺千层瓦盖”相比有不同的风格,圣乍地区的单层瓦盖头帕在做工上可称得上匠心独具,在色彩搭配上雅致和谐。单层的瓦盖头帕是用用黑、红两色布做成的红里黑面双层头帕。为使戴在头上的头帕更精制、更漂亮、更具有民族特征和明显的标志性,她们在瓦盖头帕的四个边用五彩线梭上五彩花边,为强化头帕的精美,彝族姑娘用聪明的智慧捕捉以大自然、以生活中为主题的纹样,将日、月、星、彩虹、白云、山、水、波纹、鸡冠、羊角、牛眼、树叶、花卉、古老钱等,用灵巧的双手,运用和谐的色彩、精细的绣工在红里黑外四方镶边头帕上刺绣绘制出繁简相宜的几何图案。彝族姑娘一般在一张头帕上都要绣上四、五种花形的图案。让戴上这单层瓦盖的姑娘个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与穿上刺绣工精湛紧身得体的上衣与下着呈喇叭状的五彩百褶裙融为一体,这时的彝族姑娘让人见了显得更美、更楚楚妩媚动人,宛如是“云雾山中的下凡的仙女”。还有俗称小裤脚区域的所地头饰,这里的彝族姑娘配戴头饰称为“哈帕”,她们居住在凉山的腹心地带昭觉、布拖、普格等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最典雅、最有古韵女性的“阿都头饰”,阿都的“哈帕”头饰与千层瓦盖和单层绣花瓦盖从造型上看没有半点相似,它的形状与清朝宫中格格、王妃的头饰十分相似,有的又和法国18世纪拿破仑帽类似。所地阿都姑娘的哈帕头饰分“普通哈帕”与“华丽哈帕”两种;“普通哈帕”的做法是用一块长方形的黑布,在布的边沿上用花线锁上边。“华丽哈帕”的做法是用一块长方形的艳丽布,在布沿上用花线锁上边后再在“哈帕”上绣上精美的图案缀上银片等其它装饰物,哈帕的戴法是先将辫子梳成两根缠在额上,“哈帕”折叠成的三角形戴在头上,“哈帕”高高耸立于额顶使姑娘显得特别挺拔修长,然后穿上齐盖腚的绣花长外衣与用蓝色、白色、黑色毛料材质做的厚实的百褶裙,再配上各式各样的银器,这时戴上“哈帕”的阿都彝族姑娘显得那么的古朴、那么的端庄、那么的高贵,乍眼一看简直就象清代皇宫里的格格戴的头饰。

(三)已婚生育后象征智慧与权势的头饰凡熟悉凉山彝族风俗的人只要看到戴荷叶帽和罗锅帽的女性,便可认定她已成婚,并已生育过孩子。这两种头饰是凉山彝族已婚生育妇女的专用头饰,戴上荷叶帽、罗锅帽就意味着已嫁夫家,并育有孩子,是相夫教子,遵守夫家族规的标志;是妻子与母亲的双重身份标志,是家庭主妇的象征。荷叶帽和罗锅帽虽然是凉山彝族已育妇女的专用头饰,但两种头饰却有不同的认同与理解,在族群中将这两种头饰比喻成智慧与权势的向征。在彝族民间中他们认为戴荷叶帽是已婚和生育后的女性能给人一种独特成熟、智慧、温暖、柔和的母性的亲切之感;而戴“罗锅帽”已婚生育后的女性有给人一种高高在上,威风凛凛的权势之感。但无论是母性的亲切感,还是威风凛凛的权势感,而这些头饰都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繁衍生息演进历史中所形成的,它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时一种物质重要的产物,这两种已婚已育有着显著标志性头饰符号,也是彝族人民艺术文化智慧的结晶。为此我们将荷叶帽与罗锅帽分布的区域与制作方法做一下简略的介绍。从许多文史资料中反映,在凉山依诺和什乍的地区已婚生育过的彝族妇女,要摘掉瓦盖头帕,戴上荷叶帽,彝语称这种帽为“俄尔”。独特的荷叶帽是由几块黑色布围着一个圆点拼接而成,帽型像伞,帽分为里外两层。依诺和什乍的地区戴荷叶帽也有年龄的区分,老年妇女戴的荷叶帽是纯黑素色的荷叶帽,而中年妇女的荷叶帽虽然帽型与色彩相同,但她们却在帽顶的后部正中镶嵌着一条精致箭状的带和做有星星的图案。精致的箭带、星星在黑色的帽上分外突出,箭头向上,然后在帽的顶端镶嵌上一颗精致华丽圆形的银牌,使箭状的带与精美的银牌相互连接,相互衬托和相互呼应,格外显眼,难怪在凉山人们都说彝家妇女的荷叶帽是生命中智慧的积淀。在所地区域的已育妇女不戴荷叶帽,而是戴大盘帽的罗锅帽,它是凉山所地已育妇女的专用头饰。大这种帽的直径一般为1.7-1.8尺由此面得名为“大盘罗锅帽”。所地的彝族称这种帽为高筒帽,这种帽为“俄硕”,它的制作方法是内衬用竹篾条编制成一尺高筒的圆帽盘,在衬架外绷上裁折成8边形黑色棉布,接着在高筒帽罗锅帽的下端收拢的小口,然后在正方形的帽顶上绣上精美的图案。为显示已婚已育妇女在家庭的地位,炫耀家族的显赫的身份,夫家会将家中的白银请银匠打制成各式各样的银泡、银链钉在和挂在妻子大盘帽罗锅帽的外罩上的前后左右,使大盘帽罗锅帽更精美华丽,更富有民族特色。经过精心制做的高大的罗锅帽戴在所地已育的妇女头上异常醒目,使她们显得那么的高贵端庄、那么的雍容华贵,那么的威风凌凌,难怪不少人见了彝族的大盘帽罗锅帽都说这种帽是一种权势的向征,只有它才是唯一适合做母仪天下的帽。由此我们看到上述古朴凝重、神秘莫测之感,使女性魅力增色不少。

二、凉山彝族女性头饰的文化内涵

我们看到凉山彝族女性头饰以它丰富的内涵伴随与见证了这个古老民族无数次的迁徙、征战和繁衍生息的全过程,彝族人民用它将凉山彝族的社会历史、、生活习俗、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方方面面,无不尽揽其中融合在一起。它如实的折射出彝族人民的爱情婚姻、社会道德、生活礼仪等等诸多民族风俗。我们还清楚的看到这些与人类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异常精美,绮丽多姿,美轮美奂穿越时空的头饰艺术中有叙不完的历史,有讲不完的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有说不清的情感,但它始终贯穿着一种民族精神,使这一蕴含着古老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美在于社会中“能平衡人们心理承受的能力,能给人一种温暖亲切和原始自然之美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已成为现实中这个民族情感交流的媒介与窗口”[2]。并用真正朴实的实用艺术美“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启迪”[4]。聪明的彝族人民巧妙的运用头饰这一特有的民间艺术创造、记载、积淀、凝聚、物化、释放了许多彝族“正史”中所记载不详的历史,用头饰艺术解开了隐匿着许多解不开的历史谜底。由此我们从这些美轮美奂的凉山彝族女性头饰中让我们感到它就像一部知识丰富的“生活宝典”将彝族的文化、经济、哲学、艺术、天文、宗教礼仪等等一揽其中。它又像一首首深邃的“长诗”在吟颂着这个民族历史的昨天与和谐奋进的今天或是光辉灿烂的明天。它也像一幅娟秀俊美的长卷绘画,画卷中展示了跨越千年美轮美奂,让人充满遐想的,实用的,有着显著族群标志符号的彝族原生态女性头饰艺术中流淌着民族之魂,它在生命繁衍生息不同时期历经艰辛而幸福传递与延续的全过程和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正踏着时代的步伐与祖国各民族一道为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发展谱写更新、更美诗篇的壮观。同时我们还看到传统实用的凉山彝族女性头饰它以独特的审美观,创造出独特的造型,运用和谐的色彩,多元化的图纹,精致的做工构成了彝族人具有特色标志性头饰的语言符号,形成了活态的文化,就是这些戴在彝族人民头上的帽、帕,它凝固了这个民族特定时期的历史渊源、文化传统、生活环境、传统工艺、心理素质、审美情趣、,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等,使这古朴自然的传统头饰艺术它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艺术的遗产,成为物质化的精神产品,成为一部不用挖掘而扎根于民间现实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因它囊括了大小凉山彝族人独特的宇宙观和生命意识,涵盖了彝族人民的、哲学思想、本土知识、民间智慧、族群记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与智慧,它是彝族民间艺术、造型艺术与装饰绘画艺术的源头,它对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它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生活中知识积淀的结晶,是彝族民间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精髓。从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凉山彝族女性头饰“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它记载历史,表现社会,寓含宗教,反映民俗,文化蕴含深沉丰厚,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它是民族精神的标志,起到了“氏族的旗帜”和“族徽”功能的作用。我们还看到有着极强生命力和厚重历史底蕴的、美轮美奂的、大众化的、让人心驰神往的、让人久久回味的、引人注目吸引人的眼球的原生态凉山彝族女性头饰,以它的“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在吸纳不同民族文化新的元素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以新的活力将来源于彝族人民中最优秀的、和谐的、人性化的、最有历史文化艺术价质的精髓,延续传承下去,为凉山文化艺术的发展继续谱写更灿烂的诗篇。

荷叶母亲教案篇8

【关键词】比较阅读;同比;异比;效率

比较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之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层次、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诸方面的理解。下面,我以中学语文教材为例,着重从小说鉴赏中人物、情节、环境、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谈谈比较阅读的一些方法。

1.求同比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

同比就是找出几个知识点中的共同点。这是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学会认识事物规律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诗的结尾写道:“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松柏梧桐、枝叶交加、鸳鸯相向、叶叶和鸣,象征焦、刘二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寄托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愿望。这一情节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冯梦龙的《灌园叟晚逢仙女》的结尾都有相似之处。窦娥临刑前对天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州亢旱”三桩誓愿都应验;秋先被恶霸张委迫害,花神出来惩治这两个恶人,所以,在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时,我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希望窦娥的愿望实现吗?”学生都说当然希望了,我说所有善良的人们都希望,这叫“于事理不和,为人情所求”,在我们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这样的结局,如牛郎织女的“鹊桥”,屈原的“白衣白马而去”,《杜十娘》中“孙富的暴死”,梁祝的“化蝶”等,我们读了以后相信它符合生活的真实,正是这些浪漫主义的写法,创造了浓郁的悲剧气氛,使主题逐步的深化,构成了全剧的高潮,充满了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这样我们才能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药》的结尾处,“凭空”给夏瑜的坟上添了一个花环,这不能说作者没有考虑到读者的心理愿望。

通过这样的求同分析,学生在环境描写对表现小说的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方面的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求同之妙,可以使学生从归纳比较中,掌握同类知识的规律性,从而完成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通过对比阅读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刘勰《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一个人生活阅历多了,人生的经验也就积累起来了;同样如果你看得多了,视野也就开阔了。例如学习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又将柳宗元的《愚溪对》介绍给学生,并且还在课上故意卖了一个小关子,设置了一个问题:柳宗元写了《愚溪诗序》后,有一天晚上,溪神怒气冲冲的进入柳宗元的梦中,请根据课文内容合理补充两人之间的谈话。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致,调动了课堂气氛,在学生做了种种假定之后,我不失时机的推出《愚溪对》,引起学生的探究心理。其次,比较阅读能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达到德育、美育的目的。语文学科的特点除工具性外,还有人文性。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不但能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还能陶冶情操,提高思想,得到美的享受。比较法是一种能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善恶不辨美丑,提高思想的好方法。又如同样一首《卜算子咏梅》,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人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悲剧美,而同志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让人感受到乐观的积极的崇高美。而在学习《鸿门宴》时,则可以走出课文的框架之外,看一看后人对项羽的功过是非的评价。杜牧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霸业未成的叹惜如声声在耳;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悲叹千载而下仍令多少英雄豪杰为之热血沸腾;而的的“宜将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则将革命志士的万丈豪情表露无遗。总之,在课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的自由选择可比较的材料,确定比较点,是能收到很好的成效的。

2.求异比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求异思维具有不拘泥于常规俗见、追求新颖独特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此,运用求异比较教学,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时,如果用求异比较阅读法来理解人物形象,就容易得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对儿子的革命行动毫不理解,她在给儿子上坟的时候,脸上“现出羞愧的颜色”,“硬着头皮”,以至对别人在清明节偷偷地献花环悼念儿子做出一种“他们冤枉了你”,“今天特意显点灵”的唯心主义的解释。这一细节描写,一方面反映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毒害和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对人民群众进行广泛的革命宣传,使他们不理解革命。把《药》中的夏四奶奶和《母亲》中的尼洛芙娜比较,可以看出两者都有女性温柔善良的性格,都是身为人母。但是两人的思想截然不同:夏四奶奶是旧中国封建社会的受害者,思想愚昧迷信。而高尔基的母亲尼洛芙娜同样是遭受社会的压迫,但她开始觉醒,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走向革命,是一个光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形象。

又如,我们把《爱莲说》、《荷塘月色》和两篇同是写莲花、赞莲花的课文进行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在文体上,分别是议论文、抒情写景散文;从内容表达上说,《爱莲说》借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来寄寓自己的高尚的情操。《荷塘月色》则是通过月下荷塘及塘上月色的生动描绘,表现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之情。

在教学实际中,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的运用可能因具体情况不同而各有偏重,但在许多时候,两者常常是并用的,以便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比较阅读不但适用于文学作品,也适用于其他文体。如议论文可以从文章的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诸方面进行比较;说明文在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方面也可以进行比较。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上,也可以从形式上,但无论从哪方面都要注意他们的可比性,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选择好比较的对象,确定好比较点。做为语文教师要善于从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在内容或形式上的相似点或相异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比较阅读才能使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切忌盲目进行,让学生山南海北纵横乱谈,如果这样就太荒唐了,根本达不到阅读的目的。

通过比较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联想、分析、概括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迁移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梳理水平,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

上一篇:初三数学教案范文 下一篇:机械效率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