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数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26 17:33:57

实数教案篇1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多而杂,现有的数控技术教育专业教材知识传统、内容陈旧、实践性差。学生在学校学得的技能不能满足企业需求,毕业生往往到企业之后还要继续培训才能真正顶岗。

(2)在实践技能培训方面,很多学校把实训重点放在数控机床简单操作上,而对加工工艺、CAD/CAM、自动编程等方面,特别是加工精度意识不足,这些方面造成了学生往往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机床操作与装夹劳动,而不能独立完成工艺设计与加工。

(3)数控实训条件差,师资数量不足,学生训练强度达不到要求。但总体设备仍是太少,每个学生独立动手实际操作机会很少,指导教师数量与双师素质也参差不齐,导致实训效果难以达到企业要求。

针对在教学中存在的以上几点问题,在我校的实训教学中,逐步探索出以下几点教学方案,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能起到了积极作用。

1实训形式采取项目化、任务化教学方式

所谓项目教学法就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实训教学中,教师把典型零件的制作分成若干项目,科学规划项目,认真组织教学,做好科学评价,并使学生围绕项目去思考、分析并完成项目。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按照先进职业教育观,高职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符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而项目教学法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在真实的职业活动(即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构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同时,项目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与他人的交流与互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和完善,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在实训项目的设置上遵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并以实践为重。

2以职业技能鉴定带动实训教学

数控职业技能证书,是从事数控机床操作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就业或上岗前必须接受的权威的官方考试,是从事本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探索并实践了行之有效的“教学与鉴定相促进、鉴定与上岗相衔接、考证与成绩相挂钩”的激励机制。我校考工机制灵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兼顾了数控车和数控铣两大工种的教学内容,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后,学生对数控车和数控铣都有了充分的认识,都具备了基本的考工条件,而后让学生根据个人特长自由选择考试工种进行强化训练,这样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技能鉴定考试对职业教育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考试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经过学习和培训所有学生基本上都能较熟练地使用数控机床的全部功能,能完成中等复杂程度及以上零件的加工,具备在现场分析、处理工艺及程序问题的能力,普遍达到了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数控车床操作工的职业资格水平。从历届考证的数据来看学生参报率100%,考证通过率都保证在95%以上。在成绩的激励上一是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都相应取得校内中级强化实训成绩;二是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务工招录为合同用工的必备条件,激励学生认证学习争取一次通过考试。

3通过技能比赛提升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举办技能比赛,对技能竞赛中获奖选手给予荣誉称号、物质奖励和职业资格晋升,鼓励学生立足本职、岗位成才。举办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对推动职业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将技能大赛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融入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功能体系中,实现技能大赛由实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转变,由少数学生参与向全体学生参与转变,真正形成“国家有大赛,院校有小赛”的新局面。通过大赛激励参赛的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通过大赛大力营造职业教育技能竞赛氛围。

4以毕业实践强化岗位技能

毕业实践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走向岗位走向社会的最重要的衔接渠道,通过毕业实践来进一步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同时将专业知识与岗位工作实现有效衔接,积累一些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为自己即将步入社会做好铺垫。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丰富实际工作和社会经验掌握操作技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工作。作为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眼高手低是应届毕业生的通病,所以,在自己动手能力还很弱的情况下,更需要一定的毕业实践来充实自己,补充自己。在我校教学中在毕业实践阶段鼓励学生根据生产岗位选择毕业实践课题,通过毕业实践进一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比如从事线切割岗位的学生,布置线切割毕设课题,从事雕铣加工的布置雕铣加工课题,通过毕业实践活动真正拓强化岗位技能水平。

5通过校企合作以产促教

随着我校数控专业的发展,在设备和技术两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外加工生产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把企业生产引进学校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更有效、更方便的参与生产实际的全过程;学习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提高学习积极性,开展“产学研”的职教特色,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管理、掌握企业文化的观念;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组织纪律性;使学生掌握认真、规范的操作技能;逐步实现与企业岗位的零对接;另外,校企合作还可以实现学生实训的原材料的零消耗,达到“以产养教”的目的。

总之,在数控实训教学的探索中只要我们更新观念,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采取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案,着实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元化实训教学手段共同促进职业能力提高,才能培养出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为我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冯利.基于项目教学法的数控加工工艺教改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

实数教案篇2

一、数学学案教学的涵义

在学案教学中,主要的载体就是学案,它是一种老师、教学、学生有效融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数学学案教学主要是根据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学规律为指导,重学法指导。

数学学案教学的主要实施步骤为: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要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究问题,学习知识。这一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希望学生达到自我建立知识体系的目的。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参与能力等。在学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再以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而是根据学生的思维、学习、参与、交流等状态情况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对一些优秀学生比较重视,而这种教学模式就能一改这种现象,让课堂变成充满生气的地方。在学案教学中,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是辅导者、帮助者,学生在这一模式下可以学会自我创造,自我学习,体现出一种发展为本的本质。

二、高中数学学案教学主要策略

数学学案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新的挑战。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通过改善学习方式才能适应这一形式。而对于老师来说,只有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状态。因此,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数学学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策略。

(一)学案教学中融入其他教学风格

将学案印制出来发放给学生,这样可以使所要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可以方便保存。但是其中也存在缺点,如学案演示中难以包含动态变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使用学案,还可以使用各种其他教学设备,例如投影仪、多媒体等。比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计算机演示图像,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具体的理解。投影仪的作用也是极其广泛的,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教学案例。

(二)集体教学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数学教学都是以集体教学为主,这样才能节省教学时间。因此,老师对学生的个别关注时间极其少,只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大体了解。在学案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探究,相互交流沟通。同时,老师也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老师不仅要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关注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实践和思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能解决问题。此外,对于学生存在的共同问题,老师要慎重解决,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要充分了解,促进学生整体的成长和进步。

(三)把学法指导放在首位

应试教育下,老师和学生的观点都是,做的题目越多就越能掌握做题的技巧。因此,教师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数学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但是在学案教学模式下,重点关注的是让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

学案教学模式下,教学的主体主要是学生,不仅重视学生个体的学习,而且重视学生的合作学习。所以,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学案教学模式中,老师要将学习的各个环节向学讲解清楚,比如,怎样做好课前练习,怎样进行有效讨论,怎样进行自主学习,等等。此外,老师还要将具体的学习方法讲解清楚,比如,进行错题总结,怎样进行科学提问,等等。

(四)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

第一,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可以采用分组学习的方法。成绩比较差和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分配在一起,学习不积极的学生和学习积极的学生分配在一起,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与性格比较外向的学生分配在一起。这样一来,每一类别的学生都可以取长补短,实现全面提升。

第二,老师应该懂得对学生放手。不管是课堂教学、解题思路方面还是作业批改、学习评价方面都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一般情况下,主要由老师提问,学生负责回答。但是在学案教学模式下,老师要让学生自己多提问,多加强交流,多合作。小组长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当小组成员完成作业完成后,组长要及时批改,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帮助组员解答。学案教学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

第三,老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机会。比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前展示。展示的内容可以多种多样,或是数学史,或是问题答案探究结果,或是某个论题讨论结果,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团队意识会越来越强。此外,很多成绩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实数教案篇3

关键词:线性代数;实用案例;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002-01

线性代数已经作为一门成熟的理论被诸多学科广泛应用,但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发现,由于这门学科研究问题的抽象性,虽然在理论深度上可能不及高等数学,但在学习难度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内外很多教师尝试着将线性代数的实际案例编入线性代数教材,用行列式,矩阵等知识得具体应用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而由于国内教材大多数仍采用传统的线性代数教材,因此作为教师则须将一些案例作为引入或应用举例加入教学过程之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在这里可以举出一些线性代数的具体应用,来作为教学中的案例参考。

一、线性代数与经济学

为了研究现实经济错综复加的各种关联与影响,经济学家们往往将经济领域各因素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简化,并尝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研究。

一般均衡理论假设,当市场中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恰好相当时,市场实现均衡,而华西里,列昂惕夫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来描述这种问题:

假设一个经济由煤炭,电力,钢铁三个部门组成,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如表1-1所示,其中每一列中的数表示该部总产出的比例,如表中第二列,将电力的总产出分配如下:40%给煤炭部门,50%给钢铁部门,剩下10%给电力部门,因所有产出都必须分配,每一列的分数之和等于1。记符号PC,PE,PS分别代表煤炭,钢铁电力部门年度总产出的价格,求平衡价格使各部门的收支平衡。

表1-1 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而此类问题,实际可以通过建立以PC,PE,PS为自变量的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当涉及经济部门较少时,我们仍然可以采用消元法,但一旦要考虑到国民经济领域的诸多部门时,则需利用线性代数中的克拉默法则通过计算机来进行计算。

二、线性代数与密码学

密码学是一门古老又神秘的科学,从古罗马时代开始,罗马人就开始利用将字母后移四位的方式来给信息加密,比如:GIFT,通过加密可以变成:KMJX。然而这种方法由于无法改变字母出现的频率,因此实际上很容易破译,在1912年希尔提出了用矩阵给信息加密的方法,通过将字母在字母表中的位置所对应的数字来表示字母,将文字信息转化成矩阵,进而用一个可逆矩阵来左乘信息矩阵,从而得到加密之后的信息,一旦需要解码,则用逆矩阵左乘加密之后的矩阵则得到原始信息。例如:ALREADY GO 对应数字为 利用矩阵加密后

如果不知道加密矩阵则无法识别信息,而要解密,则必须通过求出加密矩阵的逆矩阵来左乘加密后的信息矩阵。这种加密方式就是所谓的希尔密码,也是线性代数在密码学中的一项重要应用。

三、线性代数与生态学

1900年美国政府计划采伐太平洋西部的广阔森林,而环境保护学家尝试说服政府放弃这一计划,因为大量采伐森林,有可能导致居住在森林里的斑点猫头鹰面临灭绝的风险,而木材商们则认为即使一部分森林被采伐,猫头鹰种群仍然可以生存下来,双方争执不下,而最后还是数学生态学家利用特征值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为这场争论提供了科学参考。

综上所述,线性代数本身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理论工具,在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传统的线性代数教学过程中加入具体的案例,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希望上述案例能够为从事线性代数教学工作的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Davide.C.Lay著.线性代数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邱森编著.线性代数探究性课题精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实数教案篇4

【关键词】 变式训练;数学教学;实践;案例

数学的学习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由于数学学科本身抽象及严密性的特征,使得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还没有学,或者是刚学习,就产生了抗拒心理。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和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用“思维的体操”来形容数学再合适不过了,所以,在课改的大潮中,数学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被很快提出来。在数学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做题,死记硬背的现象,全靠套用类型题解答,没有足够的能力独立思考,一旦题目发生变化,立刻手足无措起来。

数学变式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数学课堂的枯燥和乏味,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新颖的创造力。

数学教师将数学命题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合乎常理的变化叫做变式。在这个过程中,数学教师将命题中所涉及到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不停的更换,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进行互换,或者变换条件内容,设置条件应用的背景,限制条件的应用,与此同时,在变式时要注意,保留原本的知识点本质,变式只是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掌握知识点的应用,引导学生正确的掌握所学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

在数学课堂中,为了更好的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师的数学例题中,变式屡屡出现,下面就是笔者所举出的案例实践。

如图1所示,在ABC中,∠BAC=80°,∠BCA=50°,AP平分∠BAC,CP平分∠BCA,求∠APC。

例题分析:本题是求三角形的两内角的平分线所形成的角的度数,主要训练大家运用角的平分线的有关知识,结合三角形的内角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因为BP平分∠ABC,∠ABC=80°,所以∠PBC= ∠ABC

=40°,同理∠PCB= ∠ACB=25°,所以∠BPC=180°-40°-25°=115°。

由以上过程得出结论:在ABC中,BP平分∠ABC,CP平分∠ACB,则∠BPC=90°+ ∠A。

由文字叙述则为: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钝角等于90°加上第三个角的一半。

下面我们就对这道例题进行条件变式:

变式一:如图2,在ABC中,BP,CP分别是ABC的外角∠DBC,∠ECB的平分线,且∠A=50°,试求∠BPC的度数。( ∠BPC=65°)。

解:因为∠DBC和∠ECB为∠ABC和∠ACB的外角,则∠DBC+∠ECB=360°-(180°-∠A)=360°-(180°-50°)= 230°

又因为,BP,CP分别是∠DBC和∠ECB的平分线,则∠BPC=180°- (∠DBC+∠ECB)=180°- ×230°=65°。

分析得出结论:在ABC中,BP,CP分别是ABC的外角∠DBC,∠ECB的平分线,则∠BPC=90°- ∠A。

由文字叙述为:三角形两个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锐角等于90°减去第三个角的一半。

变式二:如图3,在ABC中,CP平分∠ACB, BP是ABC的外角∠ABE的平分线,∠A=50°,求∠P的度数。(∠P=25°)。

解:有题可知:

∠CBP+∠PCB= ∠ABE+∠ABC+ (180°-∠A-∠ABC)

=90°+ (∠ACB+∠ABC)

=90°+ (180°-∠A)=155°

则∠P=180°-(∠CBP+∠PCB)=25°

分析得出结论:在ABC中,CP平分∠ACB,BP是ABC的外角∠ABE的平分线,则∠P= ∠A。

由文字叙述为: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一个外角平分线相交所成的锐角,等于第三个内角的一半。

这道例题主要是将条件应用的背景进行了变化,导致结果也发生了改变,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这样可以更好的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下面再列举一道实践案例:

原题为:X2+4X+4=0,求X值。

解题很简单,将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平方整理,即(X+2)2=4,则X+2=±2,即X=0或-4。

此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平方,配方法的熟练应用。将此题进行变式。

变式为:X(X+4)=4,求X值。

分析:这道例题就将原题进一步复杂化,将条件进行了变化,但求得的结果和运用的数学方法还是没有改变的。

解:将条件式拆开:X2+4X=4,整理得:(X+2)2=8,此时,进行求解得出X值,即X=±2√2-2。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数学变式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更好的接受讲课内容,能够灵活变通的应用学习到的知识,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变式训练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突出针对性,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运用变式,在知识易混淆处、疑惑处运用变式,在重要处、难点处运用变式。第二,进行“变式训练”教学时,应充分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现实实际,做到因势利导,学循渐进,引导学生亲自动脑,参与发现新的知识。第三,在进行“变式训练”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核心,以学生的会为最根本的宗旨。教师充分发挥的是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晓楚,周爱东.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变式教学[J],学科教学,2007年第5期14-15

[2]李云飞.运用变式教学,提高数学能力,中学数学教学,2011(12):17-18

[3]李坚.数学“变式教学”认识和实践,第一版,天津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实数教案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栋梁之才,课堂教学是主要实施渠道。教学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有机整合。新课程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课堂教学的实质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教学面临了从未有过的挑战:在培养目标上,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以及各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性学习,力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方式上,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数学知识的掌握必须是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不是由教师灌输的。教学一定是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那么,如果教师有教案,那么学生是不是也应该可以有学案呢?如果每堂课学生都有一个学案,不仅安排了课前的预习内容,也让学生对课上的

各个环节学生有所了解,那么学习不就更主动了吗?因此,作为教学基础工程的备课任务,就必须从以备教为主改为教学结合,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以往那种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学的“教案”式教学,也必然向教学结合、以学生为本的“学案”式学习模式转变。新的教学模式随之诞生“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借助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学生进行主动的数学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做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在深入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针对数学每一堂课的学习内容编写出符全高中生数学认知水平和习惯的数学学案,让学案成为导引,让学生在课前对新课内容预习及自主学习,然后带着学习成果或问题进入课堂,进行交流展示,开展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并在教师组织导引下自主整理、归纳、总结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提升数学思维。

一、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从关注学生知识建构和发展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为宗旨,以发展学习能力为核心,围绕提高教学效益,以学案为载体,让学生亲历探究活动和体验思维的过程,实现教材的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经验结构的有效整合,激励不同层次的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实践、积极探索、勇于创造。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力求做到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知识技能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形成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的学习通道,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主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理性思维品质。

二、学案编写的内容

概括来说,一份完整的学案大致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结构、知识巩固四大块。

1.学习目标

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和学生实际。要清晰,让学生一目了然,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及主要研究方向。

2.学习指导

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与学习内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规律性的东西,逐步由“学会”变成“会学”。

3.知识结构

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力,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编排出合理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等。

4.知识巩固

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及时得到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达标检测题的编写要覆盖本节所有的学习目标,要有代表性、针对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例: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践案例――复习课(以人教版必修5――不等式)这一章复习课为例。这一节是学生完整的学完不等式之后的复习课。

课前环节:

(1)教师编写并下发学案布置了学案预习任务:总结不等式这一章内容,并绘成知识框图。

(2)学生上交学案,教师检查,对学生整理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说明:意在让学生总揽全局,在一定高度上去建构这一章的知识体系。

课上环节:

(1)交流展示。先由学生充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总结讲解本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将知识穿线。

设计说明:展示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需要适当导学与学生共同建立知识体系。

(2)教师点拨,学生补充完善。师生共同调整完善知识框图,教师板书同时学生将汇总结果整理在学案上。通过学生们的整理,将不等式这一章分成五个模块:①不等式的性质(教材 8 个);②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一次、一元二次、高次、分式、绝对值及含参不等式的解法);③基本不等式的运用(求最值、证明);④不等式的证明;⑤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

设计说明:通过题型的整理明确不等式的相关应用。

(3)典例精析,方法提炼。学生在此基础上,整理了每块知识的典型习题及方法。

设计说明:典型例题还需要教师精讲惊喜,在细节上把关。

(4)参与交流,构建体系。整章知识已经完全建构在学生脑中。

设计说明: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学生们将复杂难懂的数学知识,梳理的脉络如此清晰,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是非常喜悦和有成就感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变式训练。设计说明:通过变式训练,让学生灵活地掌握知识。

小测反馈。

三、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完全依托学案,放任自流。有些教师将学案的设计当成是实施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心。课堂上,完全利用学案进行各个教学环节,教师并没有深入到学生中进行了解,给学生引路,解决问题,完全脱离了教师“导”的角色。

(2)导学案不是变成知识点,知识框架和练习题的简单罗列。 学案的设计是为了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思路,所以导学更应该着眼于探索问题点、能力点,积极的鼓励学生探索创新,适时的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所以学案从根本意义上有别于知识框架,也不是知识点的罗列。

(3)导学的设计流于形式,提出的问题无从下手。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适当设计问题,特别是普通高中的教学,问题设计中的梯度要合理。同时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实际适时地调整学案中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有操作的可能。

实数教案篇6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数学实践活动课有以下特征。

1.主体性。

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型,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比如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一课,要学生调查家里每个人的年龄,以及身边一些事物的数量。学生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课堂上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要将自己调查的数字和别人分享。这就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留足了空间。

2.合作性。

实践活动课一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因为实践活动课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学生以一己之力很难完成。例如一年级《小小商店》一课,活动中要模拟不同的角色:售货员、顾客、监督员等,这就需要小组成员要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活动才能顺利完成。学生小组活动中的互相交流,组际间的相互帮助,师生间的相互沟通,都体现了实践活动课的合作性。

3.创新性。

数学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认识人民币》一课,让学生拿手中的钱去换币,此环节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创新思维活跃。例如一张100元可以换两张50元,或者十张10元,学生通过操作,得出多种答案。这样的搭配有很多种,学生可以灵活地进行组合。这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实践性。

实践性是数学实践活动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数学实践活动课应力求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强调通过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丰富感性认识。例如:上完《有趣的拼搭》后,学生要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来完成一幅作品,并能说出用了哪些立体图形,各用了多少。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所有知识来完成,在做的过程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何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找到更好的操作方法呢?我在这方面作了如下探讨。

1.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丰收的果园》这一课中,先以课件出示一幅美丽的动态秋景图,将学生引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呈现教材中的情景图,激励学生:在这个果园里蕴藏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如果你能开动脑筋,发现并解决它们,游园结束时,老师还会送给你一份特别的礼物呢。学生兴趣盎然,充满好奇。接着学生仔细观察对比,质疑探究:分清上下、前后、左右。学生提出:谁在梨树下,谁在梨树上?小猫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呢?等等。

在提出这些基础问题后,我启发学生:你们能提出一些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吗?学生通过同桌间进行讨论,合作完成。

2.在实践活动中侧重于融合学生动手操作经验与思维操作经验。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这课中,我呈现了漂亮的儿童房这样一个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回忆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怎样才能将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从这些立体图形中抽象出来呢?我给学生提供了白纸、橡皮泥、印泥等工具,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出现了以下情况:

第一,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放在纸上,沿着它的边画下来,得到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第二,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用力按在橡皮泥上,在橡皮泥上留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第三,把立体图形的一个面先在印泥上沾一下,然后印在纸上,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

学生不但通过操作,用多种方法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还发现了这三种图形各自的特点,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更好地认识了这些图形。

3.在思维活动中侧重于积累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在《我们认识的数》这节课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看,这是小明一家。他们家有一个人,今年34岁。你们猜这个人可能是谁?还可能是谁?学生就要凭借他们学过的数学的知识来猜一猜了,但猜也是有方法的,要根据数字的大小来猜,得出:爷爷奶奶的岁数比较大,一般在60岁左右;爸爸妈妈的年龄中等,大约三十几岁;而你们的年龄是最小的,今年还没有超过10岁。所以可能是爸爸或者妈妈。

实数教案篇7

一、“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现代教育理念环境下,高效课堂是和谐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一直关注并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的实施,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也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实现课堂高效性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一直以来,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争论的焦点总是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还是以学生的学为主?开始教师备教案,是以教师教为主,课堂上教师完成自己教案上的内容为主,后来备学案,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还推出过教师课堂上讲课时间4分钟为最好的教学课堂。但经过长期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都没有体现出高效的数学课堂,一线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直接实践者,仍然处于迷惘状态,很难把握“度”。在大量的课堂调研和学生学情调查中显示,以“教师行为”为主导、“讲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占据主要阵地,有时在课堂上也会出现小组活动,但很多时候的小组活动只是为活动而活动,教师仍然占据着绝对的控制权。这与新课程一直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不统一。

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观能动的结果,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的。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者是否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即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而是能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主人。但是学生主动学习精神,需要进行长期的、有计划的培养,需要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教师必须改变“以我为权威”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课堂的引导、调控与矫正,“变灌为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作用,达到“主体内化”目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教学精髓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为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导学案”的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其核心内容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不仅着眼于当前知识掌握和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于能力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倡导“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文化,就要坚定不移地向以“导”为主的教学宣战,彻底实现两个转变:课堂教学由“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拨”,评课标准由“教师讲得精彩”转变为“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关注生命成长”。在过去的一学年中,笔者初步实践了利用“导学案”课堂教学,并在教学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形成了利用“导学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结合一个导学案《一元一次方程复习1》阐述“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课前准备】

笔者选择的导学案是浙教版七年级(上)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复习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重点是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及解一元一次方程及简单的应用。课前,笔者布置了二个任务:(1)让每一个学生围绕复习主题,画出《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知识框架图(每位学生发给一张小白纸);(2)把以前作业中(或其它地方)的疑难问题写下来。通过课前任务的完成,达成以下几个目标:(1)通过画知识框架图,完善知识结构;(2)通过问题的提a出,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推敲问题的意识,也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埋下伏笔。课前一般不先下发导学案,因为很多同学往往拿到导学案急于做题目,为了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为目的会导致上课不认真听。所以往往是另外布置或规定时间完成相应部分马上交起。

【课堂导学】

1、引用情景创设,明确任务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情境”的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以及媒体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来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本节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中,笔者首先安排了5分钟的个人知识框架图的展示,并让感觉比较好的学生上台对知识框架图进行讲解。这个过程,学生的参与面非常广,互动的积极性也很高,展示出的结构图不仅完整而且很有创意,有图表形的,椭圆形的,树枝形的……。通过知识框架图的展示,可以让学生弄清本章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也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导学案上完成第一部分内容本章的知识结构,可以把自己课前画的结构图贴上去也可以修改后贴上去。

2、利于独立探究,习得知识

在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应部分,针对以前出错过的疑难问题,独立思考,通过自己亲历亲为的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在本导学案中让学生完成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一元一次方程:设置了问题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为什么?

(1) (2) (3) (4)

(5) (6) (7)

要求学生简单的在每题旁边写上为什么。在完成判断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含有字母系数的含参问题。

问题2: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

变:1: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

变式2:关于x的方程: 是一元一次方程,则k=______

第二部分认识方程的解。设置了以下2个问题,

(1)你能写出一个解为4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变式:你能写出一个解为4并且未知数系数为负数的一元一次方程吗?

(2)已知关于x的方程 的解与方程 的解相等,求m的值。

变式:解是互为相反数时,求m的值。

(3)小明在解方程 时,方程左边的1没有乘以10,由此求得方程的解是x=4,试求a的值,并正确求出方程的解。

此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在学生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指导学生调动心、口、手、脑、眼、耳等感官,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习得知识。比如在阅读题目时,指导学生学会动手在导学案上用红笔圈关键词;在碰到疑难问题时,用铅笔作标记等。

3、便于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可以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从而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在独立完成导学案的第一第二两部分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修正或完善自己的自主探究的成果,小结解题思路和归纳注意点,课堂上教师让组代表汇报各组的成果,并并接受其他各组同学的提问,通过小组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精彩表现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接着完成导学案的第三个内容是解方程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解方程部分,利用投影展示学生中出现的典型错误,

教师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写好自己出现了哪些错,归纳解方程的注意点:(1)移项时注意变号,(2)去分母时漏乘(3)两边同除以x的系数。

接着往下做,用两种方法解下列方程 :4(4x-3)-5(3-4x)=7(4x-3)+1学生很快完成了,让学生归纳出常规解法、整体思想,教师强调整体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变式练习:①若1与 的差等于 ,求 的值

让学生回答如何解决,学生碰到了困难,教室里出现了片刻的安静。笔者耐心的等待着,目光不停的在教室里搜寻着,终于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会!让我来分析‘先由已知条件列出方程1- = ,这类方程我们没有学过,一开始我觉得好象不能求解,但我想既然老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拓展题,肯定能做,所以我结合已知和结论再仔细分析了一下,实际上只要运用整体思想求出x2+x=……,就可以求出最后结果了”。在上题归纳了整体的思想后,学生还是能解决此类问题的。在课堂中,教师给学生留出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们的精彩表现层出不穷。

4、适于点拨析疑,完善结构

《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作了明确的界定: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三者”的确定,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明确规定。“利用导学案”的数学课堂是一个高效的课堂,在小组交流环节,教师不仅要全方面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还要大范围的收集学生解题中的典型错误或呈现出的思维亮点,及时有效的进行再备课。当学生经历了自主习得、合作交流后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析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点拨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困难问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当然在点拨时,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说;学生说对的老师不重复。教师的语言用到点子上,提倡质疑问难,真正体现主导作用。比如导学案中简单应用问题,问题:汽车以每小时72千米的速度笔直开往山谷,驾驶员按一声喇叭,5秒后听到回响,已知声音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是多少米?

教学处理就很好的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是让学生分析解答过程,然后笔者对学生疑惑的问题作适当点拨,最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学生分析:(1)画线段图:

(2)等量关系:声音的速度×5=2×(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汽车的速度×5)

(3)列出方程:340×5=2(x+72×5)。

教??点拨:(1)你认为列方程要注意什么问题?

(2)汽车在哪里听到回响?

学生思考,最后学生给出了正确解答过程:

(1)画线段图:

(2)等量关系:声音的速度×5=听到回响时汽车离山谷的距离×2+汽车的速度×5,

(3)列出方程:340×5=2x+20×5。

在教师导学生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善于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所以面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标准答案,更不能替代思考,而应该通过关键点拨、引导,再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思考,使他们通过合作交流、深入探究明辨是非,获得成功的体验。

5、助于自我评价,总结提升

课堂最后一环节自我评价小结,知识整合提升。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去自我小结和自我评价,可将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刚开始学生小结可能不完整,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总结,帮助修改完善。例如,可设置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

本节课复习了基本概念是:

本节课我要注意的事项:

本节课运用了哪些思想方法:

通过上面几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导学案上的内容及时回顾和总结,长期坚持下去,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最后导学案上有这么一组题:

(1)当x=2时,代数式 的值是10,那么当x=-2时,这个代数式的值_______

(2)如果一个数的两个平方根是2a-1与-a+2,则这个数是______

(3)若 与 是同类项,则代数式 的值是 _________ 。

把前后知识整合,形成网络,得以提升所学知识。

6、益于课后反思,反馈纠错

?n堂教学结束,教师收齐导学案,课后根据本节课学生的导学案上的情况精心设置针对性强,质量高,有层次性的检测题。这样既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强化和应用,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又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学生完成后,,对诊断中反馈的错误结果教师及时进行矫正,对正确的结果,及时表扬强化,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错的题目进行纠错本纠错。

三、“导学案”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经过短短一个学期的“导学案”的课堂教学实践后,可以惊喜的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效的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每节课中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大大的提高,课堂上总会出现精彩的一幕幕,这是以往课堂中很难看到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如何更有效的实践“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呢?笔者重点关注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编制

“边学边导”离不开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就是指导学生自我学习的提纲,学生自主学习的帮手;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有力武器,它将改变教师由设计怎样教[教案],

到设计学生怎样学[学案],使备课过程与思路发生根本的变化;是学生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有力依托。导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让学生在问题的重新实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在导学案的编写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全组教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力求导学案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启发性、灵活性、梯度性和创新性。

2、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支撑与改变

(1)学习小组的组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学习交流及展示,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为了更好的保障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应注重学习小组的组建。在形式上,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格特点、实践能力等混合编组,目的是能够取长补短,有效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想上,让每个学生认识到学习小组是一个“荣辱与共”的集体,只有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

(2)独立学习习惯的形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利用“导学案”的课堂给予了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自主习惯的养成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好坏是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应重点关注:①课前导入的问题。课前导入问题可以让学生对即将将学到的知识做到心里有数。 ②课堂表现情况。课堂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历程。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观察、思考、讨论等,让学生真正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成为课堂生活的主人。

3、关注学生学习问题的产生与利用

利用导学案的数学教学课堂看上去教师的教学变轻松了,实际上,这是对教师的一个极大的挑战。教师除了需要课前作好充分的学案预设之外,在课堂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在自主习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细心捕捉在交流过程中反馈出的信息,及时对学生学习进行引导,课后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还要进行再次的备课。为推进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实施,及时关注学习问题的产生与利用,教师更应重视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熟悉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的应用背景、设计导学案和课堂导学的技巧,敢于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实数教案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是高等院校电气信息类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还是数字电路系统设计的先导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案例驱动教学法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个人体验提出解决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

1 实验平台

数字电路/ARM7嵌入式系统多功能教学科研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以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s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为核心,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导向,具有丰富的外设接口以及丰富的设计资源。借助该平台,学生可以使用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c)技?g实现复杂的数字电路设计,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1],而且能使设计风格更灵活、设计效率更高。借助该平台,可以进行一系列数字电路综合实验设计,借助于案例驱动教学法,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2 “LED点阵显示”案例驱动教学

“LED点阵显示”案例驱动教学需根据任务驱动五步教学法实现,分别为理论讲解(听)、案例教学(看)、强化训练(做)、归纳总结(思)和实战应用(查)。

2.1 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

数字电路/ARM7嵌入式系统多功能教学科研平台中8×8 LED点阵显示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由图2知,要想点亮LED灯,只要LED的阳极接高电平、阴极接低电平即可。假定要实现第1个LED灯亮,令DISP-CS7=0,DISP-CS0~DISP-CS6为1,则PNP管(Q9)导通,Q9发射极的3.3V电压即加到第1列LED的阳极,令DISP-D0=0,DISP-D1~DISP-D7为1,则第1个LED灯亮。假定要实现第1列LED灯亮,令DISP-CS7=0,DISP-CS0~ DISP-CS6为1,令DISP-D0~ DISP-D7均为0,则第1列LED灯亮。

2.2 强化训练

根据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学生能学会如何控制某一个或某一列LED灯亮,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点亮任何一个或者任何一列(行)LED灯。通过实践练习,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点亮LED灯。这个简单的点灯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设计电路的自信心,满足学生设计电路的成就感,激发他们对设计复杂电路的渴望。

此时,教师可以适当加大实验难度,如实现LED点阵按列(行)依次点亮。这时,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想法控制LED点阵按列(行)点亮,教师的角色则应该由教变为导,参与学生的设计中并且在适当的时机给予一定的引导。如果学生能够想到可以令DISP-D0~DISP-D7为0,而将DISP-CS0~DISP-CS7轮流置为0,就可以实现LED点阵按列点亮;或者令DISP-CS0~DISP-CS7为0,而将DISP-D0~DISP-D7轮流置为0,则可以实现LED点阵按行依次点亮。此时,教学过程已经从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一旦学生意识到这个关键的技术点,他们就会立即想到由计数器加上译码器实现LED点阵的依次点亮,因为上述案例和跑马灯的设计非常相似。74154实现数码管和LED点阵的控制原理图如图3所示,其原理可以参考文献[1],学生可以用74154芯片(电路板上芯片)和计数器(由FPGA实现)实现案例设计。LED阵列按列点亮原理图如图4所示,其中的插图即为某列LED灯点亮图。在这个案例中,学生可能会对系统时钟clk频率(49.152 MHz)进行不同的分频,此时,教师应该将任务具体化为肉眼能够分辨出LED点阵是按列点亮即可。

此时,教师可以再次加大实验难度,如实现LED点阵按灯依次点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①假定DISP-CS*为0,设置DISP-D0~DISP-D7轮流为0,可以实现LED点阵第*列LED灯依次点亮;②假定DISP-CS0~DISP-CS7轮流为0,且DISP-CS*为0的时间刚好可以实现第*列LED灯依次点亮完毕;③假定条件成立。一般情况下,学生基于前面的设计体验再加以教师的适当引导,就可以想到借助74138实现LED点阵按灯点亮。

LED点阵按灯点亮原理图如图5所示。当disp_sel[2:0]为0时,74138的输入端会在000~111之间变化一次,此时,co[1]~co[8]便依次出现低电平,则DISP-CS0所对应的LED列就会依次点亮;当disp_sel[2:0]在000~111之间变化时,可以实现LED点阵按灯依次点亮。此时,教学过程已经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主的互动式教学理念。

2.3 归纳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过案例驱动式教学,学生要将自己习得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通过归纳总结得出设计规律,拓展设计电路的种类,提升自己设计的能力。

2.4 实战应用

在案例驱动的最终步骤实战应用中,教师须要求学生根据相应的资料和提示用LED点阵实现字母和数字显示。资料包括:①PCtoLCD2002的使用;②用MegaWizard Plug-in Manager创建ROM的方法;③LED点阵的动态显示原理。提示包括:①使用PCtoLCD2002生成字母或数字的字模,其中字模中1为点亮的LED灯,0为熄灭的LED灯;②字模放在ROM中等待调用;③LED点阵行线DISP-D0~DISP-D7由字模控制,LED点阵列线DISP-CS0~ DISP-CS7则由disp_sel[2:0]控制;④LED点阵要稳定地显示字母和数字,需要LED点阵的行和列以极快的频率扫描,基于视觉暂留现象和LED点阵余晖,便得到稳定的设计字符。8×8 LED点阵实现字母和数字的原理图如图6所示,其中插图部分是实现显示的数字9、7和字母Y、D。

一般情况下,大约10%的学生可以根据资料和提示设计出电路图并利用试验箱完成设计任务,而这10%的学生又可以迅速将设计分享给暂时没有解题思路的学生,从而形成团结紧张、拼搏钻研的学习氛围。

3 结 语

上一篇:备课教案范文 下一篇:电子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