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1 00:48:29

咏柳教案篇1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3分)

1.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咏________   滨________     载________     紫________    闲________

泳________   宾________     裁________     紧________    闭________

2.

(8分)理解词义。

细叶:________   似:________  裁:________

等闲:________   识得:________ 东风:________

万紫千红:________ 总是:________

3.

(6分)看拼音,写词语。

zhuāng

chéng

cái

ch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iǎn

dāo

děng

xián

wàn

qiān

hó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5分)指出下面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月春风似剪刀。

5.

(5分)文学常识填空。

《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意思是________。

6.

(5分)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

妆:

丝绦:

7.

(2分)读古诗《咏柳》,根据拼音写词语。

碧玉zhuāng________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tāo________。

8.

(3分)成语大比拼。

莺歌________

争先________

________焕发

9.

(8分)给下面划线的词语写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咏柳

碧玉

化妆

裁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海滨

紫色

丝绦

剪刀

10.

(3分)读古诗《咏柳》,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一首________诗,通过赞美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

11.

(1分)根据诗句的意思写出诗句。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________。

12.

(6分)我会解释词语的意思。

碧玉:________

裁:________

似:________

滨: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东风:________

13.

(3分)读《咏柳》、《春日》填空

咏柳和春日写的内容都与________有关,其中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另一首诗________。

14.

(7分)根据古诗填空。

《咏柳》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前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翠绿的枝叶比作________,把柳树枝条比作________。后两句用________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________的赞美。

15.

(4分)写出AABB型的成语(四个),并写在横线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6.

(3分)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chuí

xià

jiǎn

d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7.

(2分)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似________jiǎn

dāo的春风,正在给池塘边那棵bì

lǜ________垂柳剪裁细嫩的柳叶。

18.

(5分)给多音字组词。

似:sì

________  shì

________

得:dé

________ děi

________de

________

19.

(1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________。

20.

(2分)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意思:________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意思:________

21.

(3分)读古诗《咏柳》填空

①“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丝绦”一词本意是________,在诗中指________

22.

(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碧玉妆(zhuāng

nǚ)________ 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iáo

tāo)________ 。

23.

(6分)组词

童________

碧________

妆________

剪________

绿________

丝________

24.

(3分)《春日》诗人将________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________于形象之中的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4分)

25.

(1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天,新疆的果子沟到处是花。除去满山坡五颜六色的野花以外,还有满树的杏花、苹果花、山楂花、梨花。一束束,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蓝莹莹的,白闪闪的,直到山顶与天上的彩虹相接。渐渐的,花少了,果子多了起来。红的、青的、黄的、一个个、一串串、一簇簇,像繁星一样布满山山岭岭,一眼望不到边。果子沟真是一个花繁果多的好地方。

(1)短文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介绍果子沟。

(2)短文写了它们的________多和________多。

(3)照样子写词语。

红艳艳              、              、

一个个              、              、

(4)你喜欢果子沟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0-2、

21-1、

22-1、

23-1、

24-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4分)

25-1、

25-2、

25-3、

咏柳教案篇2

“同学们,写诗确实不容易,我们在第一单元中拜读了许多大诗人的代表作,大家深为叹服。虽然我们不是诗人,但我们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诗意。只要我们激活自己的思维,人人都可一展诗才。这类诗称为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内容,如大家熟知的贺知章的《咏柳》,于谦的《石灰吟》等。下面老师请大家根据一首咏物诗猜一猜作者描绘的事物是什么。”一听说猜謎语,教室里开始热闹起来。“‘冷烛无烟绿蜡干’,打一植物。”大家七嘴八舌,最后终于猜了出来,“老师,是芭蕉!”见学生的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同学们,由这句诗句可知,咏物诗要对所咏之物作形象的描摹,下面我们结合例诗,来了解一下咏物诗的写法。这首诗题为《竹子》,你觉得内容与竹有怎样的关联?”

生1:“‘却无坚实的内涵’写出了竹子中空的特点。”

生2:“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包含一定的哲理。”

生3:“语言简练,批评了像竹子那样徒有其表的人。”

我加以归纳:“同学们说得很好,咏物诗就是抓住物的特征如外形、性质、功能等生发开去,寄寓一定的哲理的诗。精妙的咏物诗能做到物与理的有机交融。语言形象生动。”然后我又出示了另外两首现代咏物诗。

胶水

无怨无悔的躺下\串联起一页页的心扉

电风扇 一生都在散布\风言风语\偶尔住嘴\头脑又开始发热

学生边读边笑着议论,看同学们的兴致已被引发,我布置了任务:“胶水、电风扇可入诗,那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生活用品不也可以写成诗吗?如黑板、眼镜、彩虹等等。大家抓紧时间,开始作诗。”几分钟后,大家交流习作,并向全班同学推荐精彩作品——

稻谷

昂首挺胸的外表下只有青涩 低头沉思的形象内满是成熟

扫帚

人们不知道,把地扫干净\ 躺在一边欣赏 是一种幸福\ 若空闲在角落 \ 自己不出也成了垃圾

流星

那一道闪亮 匆促的划痕 \ 永远来去匆匆 \美丽,不需要永恒

网络

你,没有漏网之鱼\ 因为,愿者上网

花蕾

没有绽放的绚丽\ 却有等待的幸福

抹布

默默地品味\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用肩并肩、手拉手的形象 \ 向世人昭示了什么\才是筑就幸福空间的元素

驼鸟

上帝给了它鸟的名字\ 却忘给它结实的翅膀 \ 它只能仰天长啸

拥有美丽轻盈的身姿 \却为何总是垂头丧气

篮球

你,容易坠入圈套\ 因为,有人拍你

烟花

瞬间的生命, 开出最灿烂的花

……

学生每介绍一首好诗,教室里就一片叫好声,气氛热烈异常。没想到,联想与想像的大门一打开,学生的灵感会纷至沓来,他们被自己的才华感动着,为自己的奇思妙想自豪着。而我,也十分兴奋,平时总感叹学生表达能力差,甚至埋怨学生存心偷懒,语文作业总是ABCD一勾了事,文字题开着天窗等老师来填空。看来,如果教师能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并给他们的创造搭桥铺路的话,学生不仅能跳一跳摘到果子,还有可能自己培育出累累果实。

咏柳教案篇3

一、以“学情”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平时我在备课中都提前想好,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我准备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最终将会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当然,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我还作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捉摸。我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一般完成三个任务:

1. 把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具体问题设计出来,使学习任务更具备可操作性。

2. 在每个环节中预设好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以及相应的导学方案。

3.在有关环节处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

我想,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案的指引下,就能够较充分的走进文本,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法”为核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确,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所以,在平时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促进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双赢。平时的我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教学法。比如:教授朱自清的《绿》一文时,我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如初读课文时用圈点勾画法;理解课文疑难问题时用结合语境法,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思考问题,解读课文。赏析语言时我让学生从以下角度入手:

我先举了一个例子:赏析“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一句,先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把“绿”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最后交流得出赏析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鲜亮和质地柔软的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接着我追问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体现了梅雨潭水绿的鲜亮和质地柔软的特征,于是得出了赏析二:这句话中的“明亮”、“软”、“嫩”三词用得很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鲜亮和质地柔软的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后来,我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赏析,让学生边朗读这句话边发挥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于是有了赏析三:读到这句话,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大片一大片鲜亮柔软的绿色,青翠欲滴。给我带来了和“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一样的视觉享受。

最后我出示欣赏语言的方法,如可关注词语的选用、修辞方法、语言风格、联想想象等等。学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再从课文中找句子进行语言赏析就简便多了。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赏析语言的方法。

当然,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我想,经过这样长期地训练,学生必然能掌握读书的方法,那么,课堂阅读的效率自然大大提高。由此可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金钥匙。

三、以“当堂训练”为抓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象考试一样地独立严肃地完成作业。训练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正如洋思中学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当堂训练抓好了,就能做到“堂堂清”。即该会背诵的都当堂会背了,该掌握的都当堂掌握了,该会运用的也都能当堂运用了。既然这样,那么课堂作业就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课堂作业有时要分层布置,有必做题、选做题,必做题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是每个同学必须要当堂完成的;选做题或思考题是适合于学有余力的同学的,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量,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难度,这样既可以让优等生“吃得好”,又可以让中等生“吃得饱”,还可以让后进生“吃得消”。比如:教学了 贺知章的《 咏柳》一诗后,我设计了A、B、C三项作业:

A. 背诵默写古诗《 咏柳》;

B. 发挥想象,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C. 阅读另外一首曾巩的《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比较: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A项作业是巩固练习,旨在语言积累;B项是写话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同学的需要,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提高。所以,抓好当堂训练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以上是我对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老师要从教学的各方面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精心预设,用简约有效的教学方法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

咏柳教案篇4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方案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蕴含着独特的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和哲学美,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教学活动是传承诗词文化教育的基础,有助于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操,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本文将从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三方面来浅析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策略。

一、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

开展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能熟读和背诵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词,深刻体会诗词文学的语言内涵和意境美,全面了解每一首诗词的背景文化和艺术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融合诗词动画,为学生创建高雅的诵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融入古诗词诵读实践活动。例如,在教导学生诵读杜牧的《山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聆听动画《山行》的朗诵,鉴赏诗中所描绘的山林霜叶图和沙画《山行》,欣赏弯弯曲曲的小路,飘动的白云、隐隐约约的人家和美丽的红叶,然后,让学生在古今翻译活动中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意境美,感知“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等意象的作用和“远”“寒”“斜”“深”“坐”和“霜”的艺术效果,感受“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所传达的乐观精神和励志情感,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的语感效果和乐观、豪爽的感情。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探索把“霜叶红于二月花”改成“红叶胜于二月花”是否妥当,对比分析“霜叶”的精妙之处。在解析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时,教师可以用滚动式课件为学生展示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一行白鹭在细雨朦胧的西塞山前飞舞,鲜艳的桃花瓣漂浮在碧绿的流水中,河里的鳜鱼正肥美,渔人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蓑衣,沉醉于美丽的春景中。让学生从和谐的画面中感知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诵读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活动的同时应注意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结合诗词内容,辅助学生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技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制作清晰的课件,告诉学生:诗词意象可以营造氛围,衬托人物的节操与性格,奠定感情基调,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例如,贺知章的《咏柳》就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早春二月的柳树来表达对美好春景的喜爱,将柳树比作成碧玉装扮的美女,用绿色的丝带比喻优美的柳枝,把二月春风形象化为“剪刀”,写出了春天的活力。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刻画了梅花的美丽、高洁与顽强,寄托了革命终将胜利的希望与乐观信念。另外,教师应告诉学生诗眼和词眼具有四大功能,分别是明确主旨、勾勒形象、烘托环境、抒发情感的作用。而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告知学生:诗词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复、反语和引用;表现手法主要包括想象、联想、对照、衬托、渲染、用典、悬念、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诗词中的叠词可以使语言节奏富有美感,形成韵律美,像“萧萧梧叶送寒声”中的“萧萧”;色彩词增加了诗词的画面美和色彩感,例如 “映日荷花别样红”中的“红”。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知人论世、找诗眼和词眼、领悟主旨、赏析意象、再现意境和缘景明情等方面来鉴赏诗词,全面提高学生的诗词文化素养。

三、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教师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扩展学生的诗词储备量。例如,在让学生背诵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其一》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画出重点字词和意象,结合比喻、对偶和反问手法来分析这首词,体会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追忆与怀恋之情。而且,教师还可以用课件为学生展示另外两首《忆江南》,引导学生逐渐扩大自身的诗词积累。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小型的“古诗词朗诵比赛”来提升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实践教学的活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咏柳教案篇5

(一)在思想感情方面设题

从几首诗所蕴含感情的异同发问,题干有关键词给以暗示,考生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这个考点也是比较阅读题的常考点或者说必考点。今年,有比较阅读题的五省市无一例外的都在这方面设置了题目,其重要性显而易见。

例1.(2007年高考湖北卷)诗歌题第(2)题: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思想感情

答案: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二)在表现手法方面设题

诗人表现某方面的感情,要借助于某些表现手法来完成,当然这里的表现手法也包括修辞手法。这一考点也是高考常考内容。

例2.(2007年高考重庆卷)诗歌题第(1)题: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三)在语言表达方面设题

例3.(2007年高考浙江卷)诗歌题第(2)题: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答案: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四)在某个共同景象方面设题

例4.(2007年高考辽宁卷)诗歌题第(1)题: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维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景象;周弼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维诗描写的是动景,周弼诗描写的是静景。

[预测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以下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搓揉。

(1)这两首词都是咏梅之作,其中的“梅”这一意象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这两首送别诗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其中都写到“水流”,简要分析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分析,请说出这两首诗最后一句在表达和抒情上各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送梓州李使君②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③百重泉。

汉女输檀布,巴人讼芋田④。

文翁⑤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注:①罟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本诗是诗人送友人李使君赴蜀地上任时所作。③树杪:树梢。④“汉女”“巴人”两句:写蜀地民情。⑤文翁:汉景帝末年的蜀郡太守,力主兴学,成绩斐然。

(1)王维是盛唐 (诗)的代表作家。“杨柳”意象在他的另一首著名的送别诗《》中也曾出现:“客舍青青柳色新。”

(2)请分别概括这两首诗的意境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它们分别采用什么手法写情?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填空并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②“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这两首唐诗按诗歌体裁分类都是 ,按内容分类都是 。

(2)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①。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②。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据说鹧鸪“生不辞巢不别群”,其鸣叫声近似人言“行不得也哥哥”。②杜宇,即杜鹃,又名子规。相传它的叫声近似人语“不如归去”,又有“杜鹃啼血”的典故。

(1)这两首词都写了夜闻鸟鸣,请结合词人所处的时代,简析其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词在“夜闻鸟鸣”的具体写法上各有特点。你更喜欢哪一首的写法?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渔家傲》中的“梅”:开在雪中但春意已露,有明月照耀,娇媚半开,玲珑清新,像一个出浴美人。《清平乐》中的“梅”:开在雪中受狂风摧残,雪落难看。 (2)不相同。前首词,梅花的娇美姿色和清新意境使人陶醉,表达的是依恋梅花欣喜春信的喜悦;后首词,“醉”是伤心泪,感伤人生漂泊不定,世事动荡,岁月流逝,而人生易老。

2.(1)相同:都是借对水流抱怨来表达自己的心情,都用了反衬的手法。不同:许诗以水流“急”来反衬自己内心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刘诗则通过一个“自”字,以无情衬有情,表现了朋友离去后自己心中的伤感和孤独。 (2)许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风雨凄迷的景色来映衬心中的烦闷和惆怅,含蓄而富有感染力;刘诗则是对照写景,借万里“青山”中一叶“孤舟”表现朋友的孤独寂寞和自己政治上的失落苦闷,感情浓烈,言近旨远。

3.(1)山水田园 《送元二使安西》 (2)第一首诗人写杨柳青青行人稀少,营造了清冷的意境;第二首通过写参天大树,杜鹃声鸣,山势高峻,飞泉奇美,营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 (3)第一首诗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诗人的思念如大江南北随处可见的春色一样追随着朋友,重在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无限惜别之情;第二首则是通过用典(“文翁”),重在勉励友人要恪尽职守,有所作为。

4.(1)七言绝句 咏物诗 (2)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用“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生机。唐诗“绊惹”用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皮与风情万种。 (3)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用春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后一首,一、二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一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人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

咏柳教案篇6

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去扮演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悟。但是,如果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就会变得毫无目的。课堂上,教师就像引路人,把学生带到知识的面前,让学生与知识相识相知。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自己的积极调控,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我在上古诗《咏柳》时,学生平时已能背诵了,一上课就提出了问题“学习这首诗,你想知道什么?”学生举手如林。相继提出如下问题:

1 这首诗写的时间、地点、季节?

2 为什么说“二月春风似剪刀”?

3 作者为什么用“咏柳”做题目,而不用“柳树”……10余个问题,还有学生提出了“妆”、“一”、“绿丝绦”、“裁”、“似”分别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了,也就达到教学目标了。

二、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

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一定要摆正教学关系,不仅要注意自己的教,而且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小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少、能力有限,但他们毕竟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积极地把学生的经验“诱”出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桥筑路。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决不能只是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强制式的简单行为,而应是教师将教学经验融入教学内容的一种内在体现。教学中教师要对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但这种表达不是通过反复要求和强调达到的,而是巧妙地将自己的理解和导向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在这个意义上,引导学生质疑是个好办法。在教《威尼斯的小艇》一课中,我引导学生思索:威尼斯的小艇有什么特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乘着学生质疑这股“东风”。我自然地把学生引进了知识之中。于是,我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比一比、记一记的学习方法来寻找答案。采取以上教学方法,表面看来教师的讲解不多,但此环节渗透着教师的精心导向,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

课堂不只是教师的讲台,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场所。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来取代学生的认识过程,而应巧妙地“导”于幕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例如,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本课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实际上是学生思维的一个转折点,从小鸟的话中可引出“青蛙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些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等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出示一幅或几幅美丽的画面,让学生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促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完成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新知的拓展过程,其身心也得到了充分、和谐的发展,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学生还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于努力探索。

咏柳教案篇7

“感受自然”,旨在让学生融入自然,放飞心灵,学会观察,抓住自然景物的物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运用联想、想象加深对自然的理解,达到积淀文化底蕴的目的。草木有情,自然有灵。大自然是诗歌情感的渊源。“感受自然”的活动,就是将古诗歌与大自然相融合不可多得的契机。为此,我设计并践行了以下方案。

第一步:精打细算觅自然

月是故乡明。然而学生们对家乡草长莺飞、万木葱茏、丹桂飘香、恬美静穆的农家风光已熟视无睹。以“秋游”激趣,用“咏诗”造势,把学生不同时段撷取的古诗歌一线相串,融入平常生活,汇入时限教学,或能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层层涟漪,荡出共鸣。

首先,归类古诗。按古诗歌中歌咏自然的内容,老师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收集花草树木、雨雪风霜、山川流水、池塘炊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田园风光、边关美景等相关的古诗。要求学生对所收集古诗歌的内容有所了解,对经典名句能熟稔于心,流畅于口。

其次,罗列景物。经学生们讨论认可,由熟知的田间小路通达大堤柳林是一条较合理的线路。在这条线路上选择松、菊、竹、桔、荷塘、稻田、柳树等几十种景物,学生画好“旅游”图,根据个人的喜好,能就景物储备对应的名篇佳句,做到“指物作诗立就”。

再次,转换角色。让学生将自己当作诗人、作家、艺术家在从事一种体验生活的高雅创作活动,提升人格魅力。

最后,梳理方法。引导学生理清古诗歌中常见观察事物的方法,让他们既会细致入微,又会走马观花,把握观赏的详略取舍;既能触景生情,又能联想迁移,做到诗意的拓展升华。

同时,还安排音乐兴趣小组摹古人,唱古曲;把写作兴趣小组调教为这次活动的“导游”,串联场景。

第二步:身临其境咏自然

学生们走出教室,满脸灿烂,或按图索骥找景物,或自由发挥觅新景。

小河边,群鸟从野菊怒放的河畔掠过,便有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池上碧苔三四点,到底黄鹂一两声”“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几处草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词丽句层层叠叠,沸沸扬扬。学生们胸有成竹,诗兴四溢。各个小组相互抢诵,随机应变,彼此提示,唯恐落后。

轻风习习,池水粼粼,恰似“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才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又有“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意起,云清淡,“却道天凉好个秋”。望长天,听雁鸣,“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学生们为景配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时,天上人间,处处清幽,满眼野趣。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破空而来的歌声凄楚激越,古韵悠悠。音乐兴趣小组的合唱,仿佛追寻着诗人的心灵历程,穿越到了尘封千年的古代,让人更觉秋深似海。

放眼远眺,层层稻穗,金黄迷离,农人劳作其间。面对田畴稼穑,激起了学生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惊喜,企盼“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学生们还企望“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丰年留客足鸡豚”“劝君更尽一杯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你想感悟“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辛劳?不妨“锄禾日当午”哟。

来到荷塘,鱼翔浅底。翡翠的荷叶,高洁的荷花,清新的荷香,藏影匿形了。老师要求学生按季节还原画面,情境再造,把不同的时节与荷叶不同的生长形态,用古诗对应成一则短文。学生们七嘴八舌地炸开了锅。经老师的点拨、梳理,一幅诗画的卷轴铺陈在学生们的面前:在“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季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了;又在“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待到“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的日子,则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无限风光;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荷尽已无擎雨盖”,只留得残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嗬!古诗可以这样连缀,诗词可以这样吟诵,画面可以这样剪辑,意境可以这样创设。学生们大开眼界,心胸为之豁然开朗。学生们品味着自己异想天开的杰作,喜不自胜。

“腹内有诗气自华”。吟古人得意之作,寻古人遗失的顿悟,忆古人似曾相识的情怀,俨然与古圣先贤左右结伴,提携而行,诗香氤氲,其乐融融。让心与自然为伍,让情与景物相生,胜读《唐诗三百首》。

咏柳教案篇8

关键词:历史剧创作;戏曲艺术;历史情怀;咏史诗;古代史剧创作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历史剧创作有着悠久的传统、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自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以来,舞台上演出的剧目有一大半是表现历史故事的。这些作品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历代剧作家和艺术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和理论。因此,研究和继承历史剧的传统和经验,对于搞好今天的历史剧创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中国咏史诗和“讲史”说唱的传统

中国的戏曲剧本出现较晚,因此历史剧也出现得较晚;但是中国的咏史诗却出现得很早,而且数量也很大。文学史家刘大杰说:“咏史起于班固。”另外有学者说,西汉的东方朔的《嗟伯夷》就是一首咏史诗。甚至《诗经・大雅》中的《文王》也可看成是咏史诗。“我国著名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安石、苏轼、陆游,都写有咏史诗,每人少则数首,多则数十首。”“有些古人古事,如伍员、范蠡、屈原、荆轲、项羽、刘邦、韩信、贾谊、王嫱(昭君)、曹操、刘备、诸葛亮、陈叔宝(陈后主)、杨广(隋炀帝)、李隆基、岳飞、文天祥等人,是被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吟咏的,而其中咏王昭君的诗,据长江文艺出版社《历代歌咏王昭君诗词选注》一书的材料,从魏晋到近代,就有七百六十余首之多。”

这些咏史诗并不着重于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而着重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抒写历史的情怀。有的着重对历史人物身世和命运的慨叹,有的借历史人物的命运表达对自身境遇的情感。所谓借他人的酒杯,浇心中的块垒。而对同一历史人物和同一历史事件,每位诗人又都有不同的感触,表达的是不同的情怀。因此读这些诗没有雷同的感觉,反而得到丰富多样的艺术趣味。比如王昭君,一直流传着毛延寿把昭君的画像送给匈奴,因此匈奴向汉朝索要昭君的传说。咏昭君的诗却由此做出不同的咏叹。白居易《昭君怨》:“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直指造成昭君悲剧的主要的角色是皇帝,而不是毛延寿。王睿《解昭君怨》则说:“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是从另一角度慨叹王昭君命运的跌宕。王安石:“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并非替毛延寿翻案,而是说昭君的美是意态的美,那是画工画不出的。

为什么前举的那些古人如范蠡、刘邦、贾谊、王昭君等人诗的频率较高呢?这是因为他们或有不凡的业绩,值得赞颂;或经坎坷的命运,令人同情或引人深思。其中许多人又是能引起了诗人自身的联想。如许多怀才不遇和忠言不被采纳的人,就常以屈原、贾谊等的境遇米自比。

还须指出,中国古代的史书,虽偏重于历史事实的记述,但历史学家也常常借以抒怀。如司马迁的《史记》,就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接着说:“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即欲养士’也。”这就是说《史记》也具有咏史诗的意蕴深长的特点,因此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果说咏史诗是文人的作品,那么在它流传的过程中也对民间的文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就是唐宋以来的“俗讲”和瓦舍勾栏中的说唱文学。如果说咏史诗主要表现文人的个人感慨,那么通俗的说唱文学则更多地表现了,大众的情怀。这些说唱文学开头常常要引一些文人的咏史诗。如晚唐诗人胡曾有咏史诗三卷,150首。其中许多首就常被后来的讲史小说所引用。这也就形成了中国的文学艺术文人创作的和民间创作的作品相互影响从而出现很多雅俗共赏的作品的传统。

二、中国古代的历史剧创作

中国古代的历史剧创作是继承了咏史诗和“讲史”的民间文学的传统的。作家所以创作历史剧,观众所以喜欢历史剧,都因为这些作品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的情怀。所谓历史的情怀,包括“史识”和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情感。写历史剧的作家首先当然要熟悉历史,但他并不是客观地描写历史,而是在描写中加进了强烈的情感评价。所谓中国戏曲爱憎分明的美学特点在历史剧创作中也有鲜明的表现。历史的情怀也不只是思古之幽情,它一定是与现实有紧密联系的。但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类比,不是直白的影射,而是一种情感的联想和哲理的思考。

比如关汉卿的杂剧《单刀会》。作品表现了历史人物关羽的壮烈情怀:

大江东去浪千叠,

引着这数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水涌山叠,年少周郎何处也?

不觉的灰飞烟灭,

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

鏖兵的江水由然热,好教我情惨切!

这也不是江水,

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这段唱词对苏轼的[念奴娇]词有所继承,但意蕴上有所改变。苏轼由这段历史引出“人生如梦”的-感慨;而关汉卿则通过关羽之口唱出了对历史上无尽的征战与牺牲的感叹。

再如梁辰渔写《浣纱记》。第一出“家门”便写道:

请看换羽移宫,兴废酒杯中。骥足悲伏枥,鸿翼困樊笼。试寻往古,伤心全寄词锋。问何人作此?平生慷慨,负薪吴市梁伯龙。

这就写出了作者创作时的精神状态和创作的动机。他创作这部作品并非只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与他“骥足悲负枥,鸿翼困樊笼”的境遇分不开的,因此“伤心全寄词锋”。这与诗人写咏史诗是完全一样的。

最后一出“泛湖”,生、旦二人唱道:

[北收江南](生)呀!看满目兴亡真惨凄,笑吴是何人越是谁?功名到手未嫌迟。从今号子皮!从今号子皮!今来古往不许外人知。

[南浆水令](旦)采莲泾红芳尽死,越来溪吴歌惨凄。宫中鹿走草萋萋,黍离故墟,过客伤悲。离宫废,谁避暑?琼姬墓冷苍烟蔽。空园滴,空园滴。梧桐夜雨。台城上,台城上,夜鸟啼。

[北清江引](生)人生聚散皆如此,莫论兴与废。富贵似浮云,世事如儿戏。唯愿普天下做夫妻都是咱共你。

这是借历史人物之口表达了作家对历史兴废无常的感叹。

孔尚任的《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南朝兴亡,遂系之桃花扇底。”(《桃花扇传奇本末》)这种情感除了通过人物和情节表现之外,作者还特别在全剧的最后,通过苏昆生、柳敬亭和老礼赞唱的一出“余韵”将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先是老礼赞唱了一段[问苍天],唱自己到丛祠 祭祀的感慨。苏昆生称赞说:“逼真《离骚》《九歌》了。”接着柳敬亭唱了一段[秣陵秋],概述了南明的兴亡。老礼赞说:“虽是几句弹词,竟似吴梅村一首长歌。”最后苏昆生唱了一段[哀江南]更是令人悲痛欲绝。

[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接着吊孝陵,吊古宫,吊秦淮,吊长桥,吊旧院,最后唱:

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鸟衣巷不姓王,莫愁湖夜鬼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这俨然是一首容量很大的咏史诗。

洪N的《长生殿》曾被称为“一部热闹《牡丹亭》”,作者强调“借太真外传传新词,情而已。”但这部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曾引起长期的讨论。这主要是因为,作者对杨李爱情及其悲剧的结局这一复杂的历史现象有着多重的感触。不能简单地归于一点。而兴亡之叹仍是隐藏在剧中的一条重要的情感线。所以李龟年演唱的[弹词]在全剧具有特殊的地位。[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等曲成为最为脍炙人口的曲段。以致当时人人传唱。所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是很耐人寻味的。今天上昆计镇华演唱的[弹词]仍是非常受观众欢迎的。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作品并非写真实的历史人物的,但他在描写历史环境时,尽量营造出历史的真实感。如《牡丹亭》作者汤显祖对宋史有精深的研究,剧作根据话本假定人物是南宋末年宋金战争时代的人,于是通过李全勾结金国、杜宝守卫扬州以及柳梦梅考状元时的关于“主和、主守、主战”的考题等情节的描写,生动地描绘出了这段历史的图画。江巨荣教授对此有精辟分析。李全的事情与史实“相差甚远”,但又符合大的历史真实。而虚构的艺术形象杜宝则和真实历史中那些懦弱无能的文武官员形成强烈对比,“他虽是虚构的艺术形象,却就是作者心目中期待的人物。可以说,这个艺术典型的产生,凝聚了作者对宁、理宗年代企求平定叛乱、守卫边境屡屡遭遇失败的历史教训的思考。”而柳梦梅关于战、守、和的答案也被看成是南宋对敌政策变迁的最好涵盖。这就是说,汤显祖写《牡丹亭》不仅是高扬“情”的主题,而且对南宋这段历史以及整个封建社会都作出了感情强烈的评判。

古代的剧作家是怎样对待所谓历史真实的呢?我认为他们首先是认真地研究历史,严肃地对待历史。如孔尚任讲他写《桃花扇》的经过:他对此题材早有兴趣;但当材料积累还不充分的时候,不敢动笔。害怕“闻见未广,有乖信史”。写成之后,他自认为“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桃花扇凡例》)很多论者认为《桃花扇》是比较忠实于历史的。如吴梅说可作信史读。但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指出作品对历史多处作了改动。因此,“它‘可以当长歌,可以代痛哭,可以吊零香断粉,可以悲华屋山丘’,但就是不能当成信史来读。”这就是说作者研究了历史之后,并不以写信史为己任,而是要通过写史剧表现自己的历史情怀,长歌当哭。

以上讲的主要是文人创作的历史剧的情形。地方戏演出的、民间艺人创作的历史故事剧与此有许多不同。比如对历史真实的考证不那么认真,更重视故事的传奇性和语言的通俗性等等。但与文人创作的历史剧也有许多相同处。它也是着重抒写历史的情怀。不过它抒写的足大众的情怀。比如对民族英雄的赞颂,对劳苦大众和坚持正义者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如杨家将戏、水浒戏和包公戏的大量出现就是群众情感的反映。

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在创作中文人与民间艺人的相互影响。如前面讲到的,讲史的说唱艺术也常常引用文人的咏史诗,民间艺人创作历史故事剧时也重视学习文人的作品,吸收符合自己要求的东西。另一方面,文人创作历史剧时,考虑到要适合群众的需要,也会向民间艺术的优长学习。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古代的文人在评价历史剧时,常常产生矛盾的心理。一方面他们很重视历史真实,指出剧中不符合历史之处;另一方面又常常对剧作家对历史的改动表现出无可奈何或者表示赞许。如宋代陆游诗:“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做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是讲当时的说唱;后来创作的《琵琶记》依然是对蔡伯喈的事迹作了改动。评论家并不因此而否定《琵琶记》。王骥德对“优人及里巷小人…捏造无影响之事”持不屑的态度,但对“元人作,曲中用事,每不拘时代先后”却给予理解,认为这与王维作画有“雪里芭蕉”是同一道理。

三、中国当代的历史剧创作

当代的优秀的历史剧的创作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继承了古代历史剧创作的优良传统,剧作家在作品中抒写了有时代特色的、有作家创作个性的历史情怀,所以这些作品能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如郑怀兴写《新亭泪》是对于周伯仁虽身受误会,却仍能以国家利益的大局为重,勇于牺牲,承担责任这一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产生了深深的感动而创作的。他所以对周伯仁产生感动又与他刚刚经历了“”那样一段人人自危互不信任的特殊时期有关。郑怀兴说:

当周伯仁这一历史人物叩击我的心扉时,我积蓄在心底的许多情感,犹如翻滚的地下岩浆遇到了火山爆发口一样,一下子都喷射出来了,倾注到周伯仁身上,使他复活过来。如果我没有经历十年浩劫,怎么能强烈地渴望国家安定,怎么能强烈地仇・限制造动乱、分裂的民族罪人?怎么能深刻地理解周伯仁忧国忧民的襟怀,怎么能对他的命运发生深切的同情?又怎能对他心往神驰,与他一齐醉,一齐醒;一齐长歌当哭,叩问长天;一齐挥泪抚弦,招回正气。…总而言之,如果我不是从自己对时代的亲切的真实的内心经历出发,就不能深刻地理解周伯仁,就写不出《新亭泪》。

陈亚先谈《曹操与杨修》的创作时说,“”时期,他的家庭遭遇不幸,这时听到村里人送葬吹唢呐吹“千夫叹”的牌子,这曲调使他不能忘怀。于是他买了只竹笛,白天黑夜地吹。“却很少有人知道我心中藏着很深很深的悲凉。”“现在回头看剧本,忽然觉得剧中那松林墓地,缟素灵堂,月夜斩台,处处有当年乡村唢呐吹出来的‘千夫叹’。”“叹什么?我不晓得,我只是感到人生有许多值得浩叹的地方罢了。”

《贞观盛事》的作者戴英录、梁波在谈他们的创作构思时,也重点谈了“设置抒情意境,展示人物内心”,有些场景着重抒写李世民和魏征各自的情怀和他们情感的交融。魏征思考的是:“难道说兴衰更替,周而复始千古难更变?难道说果真是善始容易克终难?”作家通过写人物的情怀也是在抒写自己的情怀。

还有一种情况,作家面对着复杂的历史人物,产生复杂的感慨。如郭启宏写《南唐遗事》。李煜的一 生遭际表现出历史功业的成败与个人的才华、品质等等并不完全一致。这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不同于郑怀兴,也不同于陈亚先的另一种浩叹。

这些作品都与古代的优秀的历史剧和优秀的咏剧诗一样,具有一种浓郁的诗情。所以它们能够动人。而一些不成功的历史剧,一些写得也很规整,也很符合历史的历史剧,之所以不动人,则是如张庚同志所说,作者只是觉得理所当然而写,不是情不可遏而写。因此缺少历史剧所应具有的诗情。

在历史剧创作中还必须注意剧与诗的不同。历史剧应有诗性,又必须有戏剧性。从受众的层面说,要注意雅俗共赏。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节京剧艺术继承创新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近年的创作文人化的倾向比较明显,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有些剧种,如昆曲,可以有较强的文人化倾向;但一些民间性较强的剧种,则不应都走文人化的路。这些剧种的作家应该更多的重视向说唱的传统,向民间艺术学习。

四、关于历史剧的评论

在多年的历史剧评论中,我们常常强调“古为今用”和“历史真实”这样两个标准。从某个角度说,这样的强调是有意义的;但从今天的创作实际看,应该更强调历史剧的诗性。只有在历史剧具有诗一样的感人力量时,它才可能发挥出古为今用的作用。历史真实只是创作历史剧的基础,它真正发挥感人效果的是感情的真实。所以我认为对历史剧的评论,除了前面讲到的要注意到“剧”的特点外,要强调它的诗性。因此可以适当借鉴古代对咏剧诗的评论。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如牧之《赤壁》用意隐然,最为得体。”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咏物诗无寄托,便是儿童猜谜。读史诗无新义,便成二十一史弹词。虽着议论,无隽永之味,又似史赞一派,俱非诗也。”

因此我认为,一部历史剧如果只是忠实地写出了一段历史,或一个历史人物,那还只能是如古人所称的“能品”和“具品”;而只有写出浓郁的诗情,写出作者深广的情怀,才可能成为“神品”和“妙品”。

上一篇:登高教案范文 下一篇:匆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