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的诗意范文

时间:2023-11-03 20:57:39

咏柳的诗意篇1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图和春柳图,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图。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图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4.启发想象,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借助电教媒体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人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柳叶、柳条、柳树的;引导学生体会诗中“裁”“似剪刀”等词的情感色彩,品味一个“细”字所蕴涵的精彩,从而走进文本,体验诗情。

咏柳的诗意篇2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3分)

1.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咏________   滨________     载________     紫________    闲________

泳________   宾________     裁________     紧________    闭________

2.

(8分)理解词义。

细叶:________   似:________  裁:________

等闲:________   识得:________ 东风:________

万紫千红:________ 总是:________

3.

(6分)看拼音,写词语。

zhuāng

chéng

cái

ch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iǎn

dāo

děng

xián

wàn

qiān

hó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5分)指出下面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月春风似剪刀。

5.

(5分)文学常识填空。

《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意思是________。

6.

(5分)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

妆:

丝绦:

7.

(2分)读古诗《咏柳》,根据拼音写词语。

碧玉zhuāng________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tāo________。

8.

(3分)成语大比拼。

莺歌________

争先________

________焕发

9.

(8分)给下面划线的词语写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咏柳

碧玉

化妆

裁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海滨

紫色

丝绦

剪刀

10.

(3分)读古诗《咏柳》,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一首________诗,通过赞美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

11.

(1分)根据诗句的意思写出诗句。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________。

12.

(6分)我会解释词语的意思。

碧玉:________

裁:________

似:________

滨: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东风:________

13.

(3分)读《咏柳》、《春日》填空

咏柳和春日写的内容都与________有关,其中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另一首诗________。

14.

(7分)根据古诗填空。

《咏柳》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前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翠绿的枝叶比作________,把柳树枝条比作________。后两句用________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________的赞美。

15.

(4分)写出AABB型的成语(四个),并写在横线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6.

(3分)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chuí

xià

jiǎn

d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7.

(2分)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似________jiǎn

dāo的春风,正在给池塘边那棵bì

lǜ________垂柳剪裁细嫩的柳叶。

18.

(5分)给多音字组词。

似:sì

________  shì

________

得:dé

________ děi

________de

________

19.

(1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________。

20.

(2分)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意思:________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意思:________

21.

(3分)读古诗《咏柳》填空

①“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丝绦”一词本意是________,在诗中指________

22.

(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碧玉妆(zhuāng

nǚ)________ 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iáo

tāo)________ 。

23.

(6分)组词

童________

碧________

妆________

剪________

绿________

丝________

24.

(3分)《春日》诗人将________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________于形象之中的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4分)

25.

(1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天,新疆的果子沟到处是花。除去满山坡五颜六色的野花以外,还有满树的杏花、苹果花、山楂花、梨花。一束束,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蓝莹莹的,白闪闪的,直到山顶与天上的彩虹相接。渐渐的,花少了,果子多了起来。红的、青的、黄的、一个个、一串串、一簇簇,像繁星一样布满山山岭岭,一眼望不到边。果子沟真是一个花繁果多的好地方。

(1)短文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介绍果子沟。

(2)短文写了它们的________多和________多。

(3)照样子写词语。

红艳艳              、              、

一个个              、              、

(4)你喜欢果子沟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0-2、

21-1、

22-1、

23-1、

24-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4分)

25-1、

25-2、

25-3、

咏柳的诗意篇3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1《古诗二首》之《咏柳》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想象柳树婀娜之姿,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之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本首古诗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形容柳树之高和柳枝之多,诗歌中还运用了数字来表示数量多,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

难点分析

二年级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过专业的修辞手法训练,学习中运用象性思维较多,在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方面还有所欠缺。

教学方法

1.图片欣赏,想象画面

2.关键词解读法

3.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村居》,大家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咏柳》。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认识作者

作者:贺知章,唐代诗人,书法家。说起贺知章,我们并不陌生,我们耳熟能详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者便是他,他的诗现在仅仅留下来19首,其中写景的诗,文字通俗,意境清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他最有名的古诗《咏柳》。

(二)

初读古诗

(三)

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咏的意思是“赞美、歌颂”,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咏鹅”“咏梅”都是赞美歌颂的意思,从诗的题目我们知道诗人歌颂的对象是——柳树。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贺知章眼里又有何与众不同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

一株普普通通的柳树在贺知章眼里又有何与众不同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一读,读出节奏。

丝绦:绞丝旁,是用丝线编的绳子或带子。诗人把什么比作了丝绦呢?对,是垂下来的柳条。我们一起来欣赏。

万条垂下绿丝绦,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不仅形象传神的写出了柳树的样子而且写出了柳条之多。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在于它的比喻,短短二十多个字,就有三个比喻句,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你能找出其他的比喻句吗?

碧玉妆成一树高:把嫩嫩的柳叶比作碧玉,写出了柳树颜色翠绿,生机勃勃,同时突出了柳树之高。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生动地写出了春风轻柔美丽,柳叶复苏生长的景象。

二月春风不仅“剪”醒了柳树,而且“剪”醒了世间万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不就是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吗?

让我们怀着这样美好的心情再来读一读吧。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同学们,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在我们的主题丛书上也有一首《春日偶成》。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程颢春日郊游时写的所见所闻所想,请同学课下按照老师的学习提示自己读一读,找一找诗中都描写了那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

小结

咏柳的诗意篇4

《咏柳》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咏柳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贺知章,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描写的是春天万物复苏,柳树发芽的景色。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来源:文章屋网 )

咏柳的诗意篇5

作为一个关心现实政治和国家命运的诗人,李商隐继承杜甫感时忧国的精神,学习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创作了一系列内容深入的政治诗,学杜深得其精髓。

李商隐的咏史诗不仅质量高,数量也是较多的。他对历代著名的好神仙、好女色的皇帝以及荒淫的亡国和败国之君,如周穆王、陈后主、隋炀帝和唐玄宗等,都给予了不同程度的讽刺。他在咏史诗中表现了两种比较突出的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

一是他认定“成由勤俭败由奢”(《咏史》)是历代国家成败的关键。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集中地揭露了一些亡国之君的沉湎女色、穷奢极欲致亡国灭身的历史现实,例如: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南朝》

乘兴南游不,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官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隋官》

像这样内容和风格的诗,在他的咏史诗中占着绝大的部分。这也说明诗人从现实生活的观察中,看出了那个时代的一些帝王已经踏上了前朝的覆辙,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的深渊,只因为那时不敢正面揭发,所以借咏史以讽喻。

李商隐在咏史诗中所表现的另一种进步思想,是讽刺帝王们求神仙的虚妄。这是李商隐以前的诗人已经揭露过的,但关于他们爱人才爱百姓不及好鬼神的认识,是李商隐根据他仕途上被排挤的亲身经验和对现实观察所取得的结果。如: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瑶池》

李商隐的咏史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他能够用鲜明的形象,特别善于抓住像障泥、锦帆和九子铃等虽然细小却很突出的形象,来揭露帝王们的奢侈荒淫和反映重大事变;不在作品中多发议论,却注入充分的抒情因素;并以典雅而含蓄的语言传达出作者明确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意义表现得明显,并富有感染力和韵味。

李商隐的咏物诗,在继承前人传统的基础上兼具多种类型,其中既有托物言志、喻人讽世之作,也有单纯咏物之作,代表其艺术成就的,则是托物寓怀之作。

借咏物诗寄个人身世境遇,是李商隐咏物诗内容的主要方面。他少年时期写的《初食笋呈座中》,把自己比作出林的嫩笋,在表露凌云壮志的同时,着意抒写了遭受裁伐的忧虑。开成三年因遭忌毁致使宏博不中选,他在《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中借牡丹遭雨凋败象征自己受摧抑而“先期零落”的命运。中年时期所作的《蝉》,则寓托着自身贫困的境遇和对冷漠无情的环境的感受。晚年所写的《锦瑟》,借锦瑟弦弦柱所奏出的悲声象征一生的悲剧境遇,曲传悲剧心声。可见借咏物寓身世,贯穿着他的整个创作历程。

借咏物寄寓人生感慨,是李商隐咏物诗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这跟寄寓个人身世境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为诗人所寄寓的已不限于一己之遭际,而是在此基础上延伸和深化了内涵,更为深广的人生体验和带有某种普遍性的人生感慨。下面两首咏柳诗,就寓含着不同的人生感慨。先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曾在融洽明媚的春天随春风轻拂舞筵,而今映在斜阳暮蝉的秋柳身上,固有诗人短暂的春风得意的往昔与憔悴困顿的当前的面影,但又寓含着“先荣者不堪后悴”这种更广泛的人生体验与感慨。而《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此诗在感慨“人情薄”之中透出生活之情。因为生活总是迫使人们背井离乡,仆仆道途,扬尘蒙柳。这里自然也含有人生驱驰东西南北的生活体验,但又不局限于自身的奔波漂荡之苦。

李商隐的作品中,最为人传诵的,还是他的爱情诗。这类诗或名《无题》,或取篇中两字为题,以委婉的情思、华丽的辞藻、和美的声调抒发缠绵悱恻的爱情和相思的痛苦,像“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等,就是这类无题诗的精妙佳句。情意绵绵,典雅华丽,属对工整,形象鲜明,是他的诗歌的显著特征。李商隐的诗也有托喻友朋交往和身世感慨,如“待得郎来月已低”和“何处哀筝随急管”二首,还有一些诗寄兴难明。

无题诗是李商隐的艺术独创。在咏史诗、咏物诗的领域,李商隐的主要贡献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重大突破与超越,而无题诗这一领域则前无古人,一空依傍,完全是他个人的创辟,现存于唐诗中。《李商隐集》中以“无题”为题的古诗,可以认定的有十四首,从表面的内容上看,十四首无题诗多写离别相思,而且多数是抒写爱情的失意、幽怨、感伤、幻灭等带有悲剧性的情感内容。而引起这种种情感的原因则是爱情的间阻,甚至连无题诸诗中色调最为明朗欢快的“昨夜星辰昨夜风”,也充满了“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种阻隔引起的惆怅。因此,可以说表现因爱情间阻而引起的种种情绪,是十四首无题诗总的主题,至少其表层内容是这样。

抒写人生感慨,是李商隐诗的基本特征。它既纵贯诗人的整个创作历程,又弥漫渗透在各种题材、体裁的诗作之中。李商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富艺术独创性的大诗人之一,又是大骈文家。他代表晚唐,又超越晚唐。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他的诗文创作的特征、意义、价值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将越来越为人们所深刻认识。

咏柳的诗意篇6

摇漾――摆荡、飘拂,是对动态的柳丝、柳絮生动的描绘。中国古代诗词中咏柳絮者甚多,而今人因长期生活于大都市,对柳絮的认知越来越少了。现推荐《红楼梦》第70回一组柳絮词,供不甚知晓柳絮者参考。林黛玉《唐多令》称“一团团逐对成球”,薛宝钗《临江仙》则谓“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看来柳絮也是成丝成缕的了。贾探春《南柯子》:“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句意仿佛来自宋人毛滂《蓦山溪》“不定却飞扬,满眼前,搅人情愫”,朱淑真《蝶恋花》“独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其境界和“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就有相近之处了。

“线”呢?说及柳时,古代诗人往往“柳丝”、“柳线”、“万缕千丝”、“千条、万条”杂用,为此人们疏忽了丝、线、缕、条之间的差别。其实,于柳则可,于其他则未必。丝与线不同,对此古人是认真的。元杂剧《连环计》说:“单丝不线”,《红楼梦》第56回:“单丝不成线,独树不成林”,道出了丝与线的差别,双丝或更多的丝经过拈合,方可称为线。简单说来,线比丝粗多了。《说文》:“缕,线也”,“条,小枝也”。因此,古人诗词咏及“晴丝”、“游丝”,凡称“线”称“缕”称“条”者,其非蛛丝、虫丝是可以肯定的。蛛丝、虫丝本极细微,有称蛛丝、虫丝为“蛛线”、“虫线”的吗?看来“摇漾春如线”与蛛、虫是无关的了。

古代诗人欲说蛛丝,便说蛛丝,从不扭捏作态。如《玉台新咏》“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悲看蛱蝶粉,泣看蜘蛛丝”,“蜘蛛网高阁,驳藓被长廊”,“雕梁翠壁网蜘蛛”以及“蜘蛛作丝满帐中”等等。杜甫诗篇中亦数见蜘蛛,《诸葛庙》诗“虫蛇穿画壁,巫觋缀蛛丝”,后人签释说“言当时勋业如此,而遗庙凄凉,但见画壁穿空,蛛丝缀人耳。”问或换个称呼,无非是“螨蛸”、“网虫”。杜甫《哭李尚书之芳》诗:“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榇,棺也”,网虫也就是蜘蛛了。为什么我断言“蛛丝既不是仅见于春天之物,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又往往是枯朽、衰败、甚至死亡的点缀”,上述诗词就是部分依据了。

然而某些民俗似乎与此相反。《荆楚岁时记》:“七夕,妇人……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蜘蛛“网于瓜上,则以为得”。甚至有称蜘蛛为“喜子”者,见其从门窗悬挂而下,即祷日“家中女儿喜事到了”。其实这类民俗的形成,基于人们在漫长岁月中无法拒绝与蜘蛛为伴的无奈心态。而诗人们的头脑清醒多了,唐人元稹有《蜘蛛》诗三首并有序,三首之三曰:“稚子怜圆网,佳人祝喜丝。那知缘暗隙,忽被啮柔肌。毒腠攻犹易,焚心疗恐迟。看看长妖绪,和扁欲涟。”蛛毒攻心,名医束手无策,急得都快哭出来了,这是喜还是悲呢?

古代文人对柳丝、柳絮的感情,远远超过虫丝、蛛丝。他们会因柳丝、柳絮而唤起诗兴,产生灵感,触动情思,写下千古名句、名篇。“杨柳依依”、“未若柳絮因风起”、“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杨柳岸晓风残月”,代代相传,几乎成了中国文人的杨柳情结。诗人认为,柳是春天最早的使者。杜甫《腊日》诗“漏曳春光有柳条”,元稹《生春》“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毛滂《玉楼春》“春态苗条先到柳”,苏氏《临江仙》“春来何处最先知,平明堤上柳,染遍郁金枝”。“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无非是将“漏曳春光有柳条”、“春态苗条先到柳”戏曲化而已。

用前人句、用前人意,变化腾挪,别开生面,是我国诗、词、曲常见的艺术手法。杜甫“燕外晴丝卷,鸥边水叶开”之后,“晴丝”一词多次见诸宋诗、宋词。卢祖皋《西江月》“燕掠晴丝袅袅,鱼吹水叶粼粼”,将诗句化入词中,另有一番韵味。所不同的是,杜诗是情真意切的写景,卢词虽落笔谨慎,却缺少一种生鲜之气。楼采《玉漏迟》“絮花寒食路,晴丝胃日,绿阴吹雾”,三句话说的就是一个“柳”字。《瑞鹤仙》“晴丝牵绪乱”,参之以他的《珍珠帘》之“恨缕情丝春絮远”,可见“晴丝”即“情丝”,借其音耳。引“晴丝”入词曲,知名度最高的当然推《牡丹亭・惊梦》,戏曲元素的加入使汤词“晴丝”更耐人寻味了。“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绮丽含蓄,意在言外。汤显祖为文追求的是“意、趣、神、色”,本此四字以释汤曲,就离原意不会太远了。

作为剧作家,汤显祖曾受谁的影响,至今未见深入探讨;《牡丹亭》与《西厢记》之比较,亦是一值得研究的题目。王实甫《西厢记》上承前人积淀,也有许多涉柳曲文:“似神仙归洞天,空余下杨柳烟”,“东风摇曳垂杨线”,“系春心情短柳丝长,隔花阴人远天涯近”,“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王实甫是用前人句、用前人意的高手,贺铸《浣溪沙》“楼角初消一缕霞,淡黄杨柳暗栖鸦”,到了《西厢记》变为“自然幽雅,淡黄杨柳带栖鸦”,情趣就更浓了。那么汤显祖有没有用过王实甫的句子呢?请注意《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寄生草》之“东风摇曳垂杨线”:

《西厢记》:“摇曳垂杨线”

《牡丹亭》:“摇漾春如线”

这两句曲文有没有某种继承关系呢?

咏柳的诗意篇7

李白――“诗仙”。唐代诗人李白诗风雄奇豪放。绚丽多彩,同代诗人贺知章把他比作下凡“谪仙”,故后人尊称他为“诗仙”。

杜甫――“诗圣”。杜甫的诗气势雄浑,忧国忧民,叶燮有“诗圣推杜甫”之句,后人遂称他为“诗圣”。

白居易――“诗魔”。白居易的诗富有情味,雅俗共赏。他写诗刻苦,常常“狂醉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被称为“诗魔”。

王维――“诗佛”。因为王维的诗多禅味色彩。故称他为“诗佛”。

王昌龄――“七绝圣子”。由于王昌龄善写七绝而获得“七绝圣子”的美称。

孟郊、贾岛――“诗囚”。孟、贾十分讲究锤炼字句,为诗拘囚,金人元好问称“长沙一湖累,郊岛两诗囚”,“诗囚”之称便由此而得名。

谢道韫――“柳絮才”。晋代才女谢道韫因有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而得“柳絮才”的美称。

骆宾王――“卜算子”。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吟诗爱用数目字,人们读后非但不感到枯燥反而觉得兴味无穷,因而人们称他“卜算子”。

郑谷――“郑鹧鸪”。唐代诗人郑谷因一首《鹧鸪诗》闻名于世,故人们送他“郑鹧鸪”的美称。

许棠――“许洞庭”。唐代诗人许棠因其《洞庭诗》脍炙人口,被奉以“许洞庭”之美称。 谢逸――“谢蝴蝶”。宋代诗人谢逸爱蝶成癖,一生写过三百多首咏蝶诗,其中有“狂随柳絮有时见,舞入梨花何处寻”的咏蝶名句,故获得“谢蝴蝶”的美号。

袁凯――“袁白燕”。明代诗人袁凯因一首《白燕诗》闻名遐迩,所以人们称他为“袁白燕”。

王士慎――“王桐花”。清代诗人王士慎因有“郎似桐花妾似凤”的佳句。故被人称之为“王桐花”。

崔华――“崔黄叶”。清代诗人崔华有“黄叶声多酒不醉”的佳句。故被人冠以“崔黄叶”之美称。

咏柳的诗意篇8

课文《咏雪》,原是《世说新语》中一个有名的故事。大意是说,东晋时有个才女叫谢道韫,一次去叔父谢安家玩,正遇上大雪,叔父便考自己的子侄们如何喻雪。其中一个叫谢朗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这时谢道韫起身接着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更恰当,于是受到众人的交口称赞,而有了“咏絮才”的美誉。尔后人们就用“咏絮才”来称颂女子的文学才华。

但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撒盐空中”的比拟真的就那么糟糕吗?原文不长,总共不足百字,不妨全文录下,以便研讨。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面根据文本的记载,就谢家子弟“咏雪”一事,也来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撒盐空中”,未必不好

大家知道,《世说新语》一书,所记内容大都是些传闻轶事之类的事情,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咏雪》这则短文,就只客观地记载了事件的始末,未加任何评论。所以教参就分析说,对于谢安所提“白雪纷纷何所似”的问题,他的子侄们“答案可能不少”。但在文本中,作者仅录其两个:一个是“撒盐空中”,一个是“柳絮因风”。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撒盐空中”的比拟,未必不好。否则,作者又何必将它记录在案呢?此其一。其二,再从“公大笑乐”的面部神态来看,这无疑应该是叔父对两个答案都感到满意而喜形于色的,透过文字,我们仿佛看到谢安那乐呵呵的笑靥和听到他那爽朗朗的笑声。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重臣,知名的政治家。这个曾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谥为太傅的谢安,此时此刻,眼见侄男伯女才华横溢,深感谢氏门中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怎不开怀“大笑”,与子侄们和“乐”融融呢?

在通常情况下,诗人们一般都会以柳絮拟雪,但有时为了特殊效果,他们也会以盐拟雪。比如唐代出现的打油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隆。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雪诗》)作者把眼前的景物卡通化,写“黄狗身上”的“白”和“白狗身上”的“肿”来表现下雪持续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盐”的意象。对此,黄国彬先生评论说:“在《雪诗》里,中国打油诗鼻祖所走的,正是以盐拟雪的路线。”再如,鲁迅在他的散文《雪》中有这样的描绘:“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金立群先生也认为“这样的景象,比喻成‘撒盐’倒是更为贴切”。这说明,以盐拟雪自有它不可忽视的存在价值,正所谓“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唐·高骈诗),它不仅使“平常多坎陷与浮土的道路”变得“砥平而坚实”,给人以厚重的实在感,而且更具有一种填平一切坎陷的力量。

二.“柳絮因风”,并非全好

韩愈《春雪》诗云:“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以“柳絮因风”比喻下雪,能给人以一种清俊飘逸的美感,能传递出春天即将来临的信息,自然是好的。可是,但凡关涉“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者哪个更好的问题,自来人们都认为“后者佳胜”,并对之赞赏有加,不吝称好,个中秘诀曾使笔者一度静思良久。其实,把雪花比喻成柳絮是存在硬伤的。雪的颜色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则呈灰白色”状,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以柳絮拟雪表现出明显的美中不足,所以在当代诗人的笔下,就改用“白絮”而不用“柳絮”了。《七律·冬云》:“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这也是人所共知的著名诗句。

反观《咏雪》文本,我们通过“具体而微的语言去体验文本作者和人物的真实情感”(夏丐尊语),就会引发对“未若”一词的敏感。“未若”是什么意思?“未若”者,不如也,也就是比不上的意思。在叔父面前,谢朗“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比喻一出口,道韫即刻以“未若柳絮因风起”相驳,要知道,这不是评论家的话,而是兄妹间的对话,至多体现的,也不过是巾帼不让须眉的气质。小小道韫所下这“未若”二字,似斩钉截铁,给大家一种一锤定音的感觉。于是人们就跟着感觉走,“傍着女性走”,颇有些贾宝玉“见了女儿就清爽”之嫌,都来个“不如也!”,几乎是异口同声,说前一喻不如后一喻好。就连文本作者也非常佩服道韫的才气,在文末又补充交代了她的身份,并且是多重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道韫是谁?恐怕诸位不知道是吧?她就是太傅大哥安西将军谢无奕的女儿啊!她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啊!王凝之又是谁?王凝之就是王羲之的二公子啊!言下之意是:道韫是《兰亭集序》的作者、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媳妇啊!

当然,谢道韫的名声,不独与文本作者的推崇和赞赏相关,更重的是与她一生的品格和节操相关。历史上的谢道韫,是一位有才有德,德才兼备的女性代表。《三字经》将她与东汉的蔡文姬相提,“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这是赏其才;《红楼梦》则将她与战国时的孟母并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这是赞其德。清代学者梁晋竹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谈及她的人格魅力时说:“智勇坚贞,巾帼丈夫,世但传雪庭联句,步障解围,失之远矣。”1984年,江民繁、王瑞芳两同志编著《中国历代才女小传》一书,收录了从西汉到清代的女文学家、女诗人、女作家、女书画家等近百名,谢道韫位列第十三。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漫长年代,谢道韫在历史的浊流中终能脱颖而出,这也是人所共望的。

三.“碎剪鹅毛”,不敢言好

东晋时代的谢氏家族,本来就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谢安兄子胡儿谢朗,字长度,这个曾做过东阳太守的谢家哥哥,其“撒盐空中”的比喻,在当时就被自家妹妹道韫“咏絮才”的光辉所掩,未能形成优美的对称而获得“咏盐才”的名声,何况事隔千年之后的我辈,还要跟着胡诌个什么呢?不过,我们总认为,凡事须从细读文本入手,如有关如何喻雪的问题,还是可以进行商榷讨论的。

谢家子弟“咏雪”当天的情景为“谢太傅寒雪日内集”,这说明早已有雪,但不大,谢安不便外出,所以才有“内集”子侄们的时间,也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当时的情景为“俄而雪骤”,一个“骤”字,可谓关键字眼。骤者,疾速之谓也。这“雪骤”的景象,给谢太傅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是“白雪纷纷”,大有一种“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样子,仿佛又跟“纷纷暮雪下辕门”(岑参诗)的景象差不多,我们把它比作“碎剪鹅毛”自天空密密麻麻地洒向大地,这样的比拟,虽不敢言好,但也不失一种喻雪之法。众所周知,下雪,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仅以下一场雪而论,其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且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时它像柳絮般飞舞,有时它会像鹅毛般飘洒,可还有许多时候它并不显得那样优容,而是在寒风的催逼中下得急、下得密,如同我们平常口语中所说的“下雪米米”,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正是“撒盐”的意象。所以,我们在肯定谢氏兄妹“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两种答案之后,决不否认还有第三种乃至第四种以上的答案。因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尚须指出的是,以上论及的无论是以盐拟雪、以柳絮拟雪也好,还是我们补缀的以鹅毛拟雪也罢,不外乎都是在喻体与本体之间“形似”上的小打小闹,纯属雪景描写中的“小儿科”,是典型的“输文采”“逊”者流,值不得驻足。看看当代小小说作家谢志强的作品《雪》,则是以“信”来拟“雪”:“大雪静静地飘落,看去,如同天给地的信,地接收着,却沉住气。静静地,能听到雪花落在雪花上的声音。”按照阴阳学说,天为阳,地为阴,作者把“下雪”比喻成天给地的一封又一封的“信”,实在太精彩了,用小品演员宋丹丹的话说,那“真是太有才了!”文学大师孙犁说过:“任何艺术,都贵神似。形似固不容易,然以传神为高。”总览中学语文课文相关的“雪景”描写,其中不乏高档次、深寓意的“大手笔”,那才是我们要好好学习和领会的。行文至此,就让我们引几处有神韵、领、意蕴丰、传千古的“雪景”描写作结吧。

真正的大手笔,“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下得正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真正的大手笔,最出色的还要数《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上人三两粒而已。’就其中一连串的‘一’,活生生跳入眼帘”,烘托出美不胜收的西湖景致。这些本来极无味,也极无趣的数字,在张岱的笔下却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李国文先生声称“在他之前不曾有,在他之后不会有了。”

真正的大手笔,最出色的更要数《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虽则字字无雪,而又字字含雪,且雪亦舞,原亦舞,城亦舞,山亦舞,漫天飞舞中,方见出英雄气概”。想当年,同志长征甫毕,英才勃发,豪气干九霄,以“一支笔在飞雪中挥洒浪漫诗意”(《保卫延安》)而成千古绝唱,毛翰先生赞誉它为“可遇不可求的神来之笔”。

上一篇:思乡的文章范文 下一篇:让青春飞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