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曾巩范文

时间:2023-09-27 21:20:41

咏柳曾巩篇1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得香字)

杜 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 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解析 本题鉴赏诗歌形象。

解答本题时,首先从首联中提炼出“新”字,从颔联中提炼出“阴”字,从颈联中提炼出“净”“香”两字;其次根据语句概括出竹子“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等特点。

答案 形象是“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归纳 鉴赏形象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紧扣诗句,提炼重点词语。②概括语句含义,理解所咏意象的特征与内涵。

咏物诗往往从所咏之物的特点概括、活动描述、品性挖掘等角度设置问题。咏物诗不仅仅描摹所咏之物的形态、活动、特征等,满足于形似,更要求神似。

2.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 本题鉴赏诗歌语言。解答本题时,首先从句子中提炼出“侵”“晚”两字;其次明确“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最后解释整句含义:这句话写出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答案 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归纳 在鉴赏语言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紧扣诗句,提炼重点词语,理解词语含义。②词不离句,解释整句的含义。③句不离篇,不仅要鉴赏词句在语言上的妙处,还要鉴赏词句在结构上的妙处。咏物诗和其他诗歌一样多以炼字锻句为主。

3.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解析 本题谈尾联寓意,实际上是要求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言情;咏物诗,更是托物言志。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根据竹子有节、中空、直立的特征明确它可以象征有气节有才干的人;其次分析前三联竹子在自然状态下的特征、品性;最后结合作者身世,不难得出几个合情合理的答案: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答案 ①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④其他符合诗意的答案。

归纳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时,要遵循以下步骤:①首先要理解所咏之物常用象征意义。②紧扣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征、品性。③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挖掘作者的品行操守和情感态度。

咏物诗之“咏”,是“用诗词等来描述事物,抒发感情”之意,并非单纯“歌咏、赞美”的情感。鉴赏时要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咏物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情感

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同样是“咏柳”,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表达了对柳的喜爱和赞美。而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则表达了对柳的憎恶和讽刺。

一、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二、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列问题。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 郑思肖,南宋老臣。元兵南下,忧国忧民,上疏直谏,被拒不纳。痛心疾首,孤身隐居。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请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怀。

【参考答案】

一、 1.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世俗,渴望出世归隐的诗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水无心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流淌、从容自由,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言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寄托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二、 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深隐作者的人生际遇和理想追求。诗的前两句写不与百花同时开放,不随俗不媚时。后两句进而写宁愿枯死枝头,也绝不被北风吹落的高洁之志。全诗描绘了傲骨凌霜、孤傲绝俗的形象,表明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忠于故国、不肯投降的决心。

咏柳曾巩篇2

例如:“柳”这一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便有不同的意蕴。

1、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柳谐音“留”,寓留客之意,古人常折柳送别,从而形成了“柳”有别离伤感的意蕴。

2、表达爱情的甜美幸福。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唐・刘禹锡《竹枝词》)

这时的柳成了美好爱情的见证,表达了诗中主人公拥有爱情的甜美幸福。

3、表达对得势小人的讥讽之情。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宋・曾巩《咏柳》)

这里把新柳条比作倚仗权势得志便倡狂的小人,讥讽它不曾想到清霜降临时的境况。

4、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牢骚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凉州词》)

这里借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会变绿来说戍边将士得不到关心和温暖,表达战士的不满。

5、比喻青楼女子的不幸境遇。

莫攀我,攀我心太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唐・无名氏《望江南》)

“曲江柳”比喻任人玩弄、地位低下的,表现出这些妇女的不幸遭遇。

6、表达悠闲安适的生活情趣。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唐・王维《老将行》)

最忆门前柳,亲居手自栽。(唐・刘长卿《酬秦系》)

这里的柳是他们悠闲安适的生活的象征。

7、表现出一种生机盎然的向上的境界。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宋・徐俯《春游湖》)

咏柳曾巩篇3

清明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祭扫墓园与缅怀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勾画出当时的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清明时节,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亲与思乡之情。诗人笔下的清明,旷野苍茫,古墓垒垒,凄风劲吹,纸钱纷飞,诉尽了生死离别。

北宋黄庭坚的《清明》一诗别有一番深意:“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由清明扫墓进而探讨人的生死的意义,有感于人的价值,表现了诗人旷达之中包含的不愿与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气和对仕途贤愚混杂的愤懑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肃穆的祭扫与缅怀,也有祥和欢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又叫“踏青节”,古时也叫行青、探春、寻春等。古时清明,人们也聚亲约友,在大好春光里四处游玩,甚至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唐代诗人顾非熊作过《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前四句:“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记录了当时唐都长安清明节万家车马出动,莺啭芳菲的盛况。

北宋欧阳修的《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云:“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同为“唐宋家”的苏辙也曾作《踏青》一诗,展现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桥没水不胜重,野店压糟无复清。”南宋吴惟信的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展现出当时的人们外出郊游,尽兴方归的场景。

古人踏青爱骑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诗曰:“信马腾腾触处行,春风相引与诗情。”表现出初春骑马漫步的悠闲。薛昭蕴《喜迁莺・清明节》描绘了举子们于清明雨后骑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花色融,人竟赏,尽是绣鞍朱鞅。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

古代的很多诗人也像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样,清明前后会周边游或远游,目的地大多偏爱江南。

李白去扬州踏青,满眼的江南风情,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白居易最爱钱塘湖:“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早已成为千古佳篇,对春游的描写令人神往。

韩愈与张籍(唐代诗人,时任水部员外郎)同游当时的著名游览胜地曲江池(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是隋炀帝开掘的一个人工湖),看到无限美好的春光,还不忘写首诗调侃白居易:“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忙时不肯来。”(《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书舍人,故称“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弥漫两岸繁花千树,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来?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节还喜饮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脍炙人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高翥《清明日对酒》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诗人王禹曾写过一首名为《清明》的诗,头两句是“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苏轼在左迁密州后,写下《望江南・超然台作》,下阕为“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碟小菜,一壶老酒,吟咏诗词,烹茶论道,快活逍遥。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表现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话春风的潇洒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古代,清明节与寒食节本是两个节日,寒食节这一天要禁动烟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来人们往往将这两个节日合并起来过。扫墓原是寒食节的内容,因为两节相连,渐渐地扫墓改在清明节进行。唐代韩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古诗里的清明还有更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令价值的其他内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等。

清明诗句多以柳寄情,说明“柳”是清明节习俗的一个重要元素。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清明节春风和煦,绿树成荫,古时踏青、扫墓、上坟曾有戴柳和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的习俗。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关于民间“清明插柳”,还有一种说法是从隋代开始流行,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更有一种说法称清明节插柳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常往来于烟花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他一生为仕途所不容于襄阳贫困而亡,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的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与清明节有重要的联系。唐朝诗人韦应物《寒食》咏道:“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际,人们在园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诗人仲无颜在他的《气球赋》中更生动地记录了人们蹴鞠嬉戏的场景:“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圆。”这颇具现场感的描述,正是我国古代足球运动端倪的一个形象写照。

放风筝也是清明前后的习俗。唐代高骈的《风筝》说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移将别调中。”描写了风筝竞放的情景。清代吴友如的《清明节放风筝》:“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帘花树动,女郎撩乱送秋千。”唐人韦庄的诗句,说的是清明“荡秋千”。北宋秦少游《满庭芳・晓色云开》一词曰“秋千外,绿水桥平”。张先《春门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墙送过秋千影”之句。

明朝王磐《清明日出游》一词好似清明节习俗的一个大集锦,清明节大部分习俗重要的元素基本都有涉及:“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短短几句便反映了当时清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咏柳曾巩篇4

阅读下列古典诗词后回答问题,注意题型特点。

1.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商 歌

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 《商歌》是古代乐府旧题。“商”在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的秋天,所以这是一种哀怨悲凉的歌曲。“商歌”当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 说说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2.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江南春

寇 准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满汀洲人未归。

【注】 :一种生在水中的蕨类植物。

(1) 试分析“孤村芳草远”一句中“孤”字的妙用。

(2) 词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大德歌•秋

关汉卿

风飘飘,雨潇潇,便做陈抟睡不着。

懊恼伤怀抱,扑簌簌泪点抛。

秋蝉儿噪罢寒蛩儿叫,淅零零细雨打芭蕉。

【注】 陈抟:宋代人,曾在华山修道,相传经常长眠百日不起。

(1) 有人说“懊恼伤怀抱”是本曲表现的重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曲简要赏析。

4.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

茅 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 说说最后一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5.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潘大临(约1057―1106):字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 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古诗词鉴赏训练(1)第2页

(1) 颔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

(2)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7.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山坡羊•燕子

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

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 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 简要赏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8.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桃花溪

张 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春思二首(其一)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

(1) 试结合诗中相关意象,分析两诗在情感内涵上的差异。

二、 强化训练

阅读下列古典诗词后回答问题,注意所选诗词的不同类型。

1.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 双调的词作往往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从而达到情景相生之妙。诵读范仲淹的《苏幕遮》后思考:上片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将上片的景和下片的情巧妙联结起来的?

(2) 词的首句化用了哪位名家的写景名句,试默写之。

古诗词鉴赏训练(1)第3页

2.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此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望,试作具体分析。

(2) “会当”有人解作“一定要”,有人解作“正当”,你认为哪个解释更好?请结合语境简要分析。

3.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

杜 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 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淮阳:指西汉刚直敢言,数被外放的汲黯。欢:指酒。《易林》:“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1) 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

(2)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 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 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5.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高兴亭:在南郑(南郑地处南宋抗金前线,当时陆游在南郑)西北,正对南山。

灞桥:在长安东。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曲江:池名,池边有亭台楼阁,是长安著名的风景区。

(1) 开篇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2) 下阕所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6. 阅读下面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销魂。

(1) 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表达方式、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2)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见网站)

咏柳曾巩篇5

“肥猫”与“石榴姐”

献二十年银屏初吻

《七品芝麻官》中“肥猫”郑则仕扮演常知足,一个学识渊博,智慧过人,做事并不张扬的七品芝麻官;“石榴姐”苑琼丹由在剧中扮演肥猫伶牙利齿、豪爽仗义,处处替丈夫暗地查案的精明老婆,情节生动,表演风趣,在片场即引来阵阵欢笑。两位老戏骨出演过许多烩炙人口的经典大戏,几乎成为喜剧专业户,光是两张脸,即很有笑点,此次两人黄金搭档,饰演一对默契十足,性格互补的夫妻,更是将两人的搞笑天份发挥到极致。

《七品芝麻官》已经是苑琼丹和郑则仕在半年内于内地合作的第二部戏,从上部戏都市里的黄昏恋人到《七品芝麻官》中的夫妻,加上已经相识20多年,两人的默契度应该很高,然而苑琼丹一上来就爆料,剧中她和郑则仕的一场吻戏,还没吻上,郑则仕就腼腆脸红笑场了。正在这时,郑则仕正好来到现场,豪爽的苑琼丹当众问:“郑老师,请问你跟我接吻为何会脸红?”这下,郑则仕真的脸红了,“因为这个吻,我已经等了20多年了呀!”苑琼丹继续不依不饶,“上部戏你追我,这次演我老公,总是跟我合作,你没腻吗?”郑则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等了20多年才等到跟丹姐演夫妻,以为可以擦出火花,没想到擦出了炸弹!”苑琼丹还透露,经常买横店的鸭脖子慰劳“老公”,郑则仕在旁郁闷地嘟囔一句:“因为她说我没有脖子”。“两夫妻”你来我往,在片场活力无限,引得笑声阵阵。

该剧制片人吕原博表示:剧中两人饰演的搞笑夫妻擦出许多精彩火花,尤其两人二十年的银屏初吻,更成为吸引观众眼球的重中之重,郑则仕和苑琼丹这对“夫妇”一唱一和如此搞笑,拍戏时也笑话不断,但说到这个问题,郑则仕表示,尽管《七品芝麻官》是部轻喜剧,但拍喜剧较其他剧种来说压力更大,在现场反而会变得很严肃。 因此虽然观众看到的是郑则仕与苑琼丹的银屏初吻,带给大家无尽欢笑,但是却渗透喜剧演员的奉献精神,无论自己的内心如何,都必须把欢笑带给大家,也是一种传大的付出精神,因此作为观众,更多的是在体会欢乐的同时,想到作为演员的辛苦,当然两位老戏骨配合得如此出神入画,其二十年银屏初吻更让观众喜爱。

“眼镜皇帝”不靠谱

著名主持人刘仪伟也友情客串,继在《大内密探灵灵狗》中饰演“糊涂”皇帝之后,此番在《七品芝麻官》中他继续过瘾,履行他 “皇帝的使命”。剧情讲述皇帝来桃源县设坛祭天,国师与当朝宰相王林智串谋欲杀害当今天子,他们假借祭天之名欲以天火烧死皇上,被常知足和他手下捕头赵勇识破,从而解救了皇帝,而常知足亦因救驾有功而被皇上连升三级,加封为监察御史,有什么重大案件,需常知足查办,而“七品芝麻官”亦从此时诞生。在片场,有工作人员调侃,看来七品芝麻官还得益于刘仪伟这个搞笑皇帝。

而此次,刘仪伟在剧中也算过足了皇帝瘾,在片场,一身威武的龙袍,身后跟了一大堆太监宫女,再往上看,咦,这个皇帝怎么鼻子上还架了副眼睛?如此“穿越”的皇帝刘仪伟一出场就很搞笑。问到这个皇帝有什么特别之处,刘仪伟说:“特别之处就是我到现在还没弄清楚这个皇帝是哪个朝代的皇帝。这其实就是一个不靠谱的皇帝和靠谱的七品芝麻官之间的故事。他们让我负责‘不靠谱’,我就来了。”不过据刘仪伟考证,历史上的皇帝实际上没那么靠谱,尤其是唐朝的皇帝私底下很好玩,“据野史记载,李世民还曾经吸过李渊的,以示对父亲的尊敬。所以我们还原下皇帝的本来面目也挺好玩的。”刘仪伟坦言非常享受演皇帝的过程,“一来,皇帝大部分不用打,二来皇帝大部分时间都是坐着的,第三,皇帝上朝时大部分是远镜头,拍完就完了,不用做人肉背景。”而他还想把“不靠谱的皇帝”进行到底:“其实我最想演的是明朝的正德皇帝,他是普天下最不靠谱的皇帝!”记者脱口而出何炅曾经演过正德皇帝,刘仪伟哈哈大笑说:“他演得太不像啦!明朝的皇很胖的,哪有他那么骨感的?”

一见刘仪伟登场,苑琼丹立马来了个90度大鞠躬:“皇帝万岁!”然后问:“皇帝,我漂亮吗?”刘仪伟哭笑不得,“她每天都要这么问,我说我脱下眼镜时你最美!”刘仪伟不到400度的近视,未到实拍时一般都会带着眼镜,实拍时脱掉眼镜还看得清吗?刘仪伟说:“我对对手还是有分辨力的,比如对面比较宽的那个就是郑芝麻官,拿个鸡毛掸子的是太监,长得比较美的是苑琼丹。”一席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刘仪伟不忘继续“损”丹姐,“其实我挺希望演点正经角色的,可是一直没人找我演。不过老演不正经的角色也对我的演技来说也是种考验,因为跟我生活中是反着来。不像苑琼丹,戏里戏外都不正经!”

现代版“女公安”恋上“冷血杀手“

《七品芝麻官》开篇讲述了由巩峥饰演的冷面杀手赵勇,苦练武功,为了找“杀父仇人”常知足(郑则仕扮演)报仇,在多次交手与报仇的过程中,赵勇发现真正杀害全家的人并非常知足,最终赵勇在常知足的循循善诱下从冷面杀手变为一名武功高超、行侠仗义的总捕头。而刘庭羽饰演的柳咏梅自小在衙门长大,品行端正,行为端庄稳重,智慧过于常人,做事滴水不漏,深得县太爷和夫人吴笑娥赏识的小丫头,因此,家中大大小小之事皆由柳咏梅打理,她皆打理井井有条,堪称奇女子。但是刘庭羽饰演的柳咏梅对案件的分析破解自有一套见解,用现代话解读就是一名优秀的“女公安”。

一个是衙门里专为七品芝麻官出生入死,协助破案的冷血杀手;一个是衙门里的“女公安”,两人在剧情里少不了相互搭档,协作工作,经常接触又难免日久生情。不过巩峥饰演的冷血杀手坦言,拍打戏时的确很受伤,因为自己并非武行出身,在拍摄打戏场面时总是会不轻易的伤到自己,“刀枪棍棒不长眼,每天都有小伤,不是被刀划破了手就是被木棍打伤了腿,总之拍一天的打戏下来身上总是挂点彩,虽然有武术指导在旁教,但剧本要求我演的赵勇是武功高强的捕头,一招一式都必须有板有眼,而且自己能做到的动作基本上不用替身,受伤是在所难免的。”赵勇这个角色形象十分酷似当年红极一时的电视剧《包青天》中的“玉猫展昭”。

那个看似柔弱,却一身正气的刘庭羽,现实生活中与其在《七品芝麻官》中所扮演的柳咏梅性格如出一辙,这也使她在塑造人物上得心应手。谈及未来想要尝试的角色,刘庭羽表示想尝试各种类型,各种性格的人物,“演员最怕被定型,我需要有不同角色来展示我的不同面,我不想一味去尝试同一类型的角色,目前我还挺想扮演杀手的,而且是女扮男装的那种,身上有很耐人寻味的故事,让人很想去一探究竟的女人。”

咏柳曾巩篇6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读懂诗意。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内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要认真对待。,古诗词鉴赏。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如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赏析题是王昌龄的《送魏二》。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古诗词鉴赏。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同学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咏柳》影响,显然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小,讲究格律或是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我们在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应调动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含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古诗词鉴赏。“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和“桥”提到句首以突出强调作者的怜爱之情。 

二、掌握相关术语。正如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诗歌的鉴赏离不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掌握术语,这样在答题时才有针对性。 

三、讲究答题技巧。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中的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如在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才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样子的思考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法解题,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感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的。以鉴赏景物类诗为例,一是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先对情景的简述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 

四、规范答题。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其一、要掌握“问点”,有的放矢。,古诗词鉴赏。即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问。 

其二、要逐点表述、层次分明。答题时常常是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或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总说(概括)。最好运用一、二、三点回答,显得条理清晰。语句简明完整,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啰嗦、词不达意。 

其三、要回答全面。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一首诗涉及的对象肯定是多样的。有的比较显性,有的比较隐性,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 

咏柳曾巩篇7

中央档案馆保存着大量的诗词手迹,仅《沁园春·雪》就有12个版本之多,有的是他书写后送给友人的,有的是闲暇时随意练字的,有的是在诗词发表前写下校勘的稿,但其中有两幅则是专门为柳亚子题写的。一幅题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一幅题写在柳亚子专门制作的纪念册上。为什么会两次题写《沁园春·雪》送给柳亚子呢?

柳亚子和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广州认识的老朋友。柳亚子时任中央监察委员,为宣传部长。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柳亚子坚定地站在一边,明确支持中国共产党,受到的尊敬。

1945年8月,从延安飞抵重庆谈判。当时柳亚子亦在重庆,他写诗赠:“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弥天大勇诚能格,遍地劳民乱倘休。霖雨苍生新建国,云雷青史旧同舟。中山卡尔双源合,一笑昆仑顶上头。”1945年lOY]7日,给柳亚子回信:“亚子先生吾兄道席:……初到陕西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随即便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题写了《沁园春·雪》词,与信一同寄给了柳亚子。柳亚子收到信和诗词后发现信笺上的题词没有题上下款,也没有的署名和用印。深谙书法墨宝收藏之道的柳亚子不想留有遗憾,于是他抓住离开重庆前的宝贵时间,准备好纪念册,请他再行题写一遍。果然,这次题写在柳亚子纪念册上的《沁园春·雪》,就加上了“亚子先生教正”的上款和“”的落款。后柳亚子又请篆刻家曹立庵连夜刻了两方印——白文为“印”,朱文为“润之”,盖于落款之后。这两方印的石材为昌化石,规格为2.5×2.5×7.9cm,白文的边款为“润翁先生大雅指正,吴江刘亚老,命曹晋仿汉法治石”,朱文的边款为“意在攘之,撝叔之间,曹晋记于渝,时乙酉冬日也”。

柳亚子先生拿着这两幅诗词后,心情非常激动,多次约友人孙陵、于去疾、程德如、周广厂、罗沛霖、尹瘦石等前来观看这两幅墨迹,聚谈诗赋。1945年10月21日,在尹瘦石的再三请求下,柳亚子忍痛割爱,将题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信笺上的《沁园春·雪》赠予了尹瘦石。

柳亚子曾经将的《沁园春·雪》和自己的和词抄送重庆的报刊希望发表而不得。但几经辗转之后,1945年11月15日,在重庆的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担任副刊编辑的吴祖光,首次以“咏雪”为题发表了的诗词《沁园春·雪》,刊登在该报纸的副刊“西方夜谭”上。吴祖光在还后面加写了一段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格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自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当时,自作诗词鲜有发表之作,这次虽为非正式发表,却也轰动了渝城,之后有多家报纸转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赞颂《沁园春·雪》者有之,曲解、丑诋者也有之,革命文人、进步文人与反动文人之间围绕着《沁园春·雪》在报纸上展开了一场文枪笔战,形成了一场风波。反动势力非常恼火,可又无可奈何。这首诗词公布于众,扩大了及共产党的影响力,使广大民众认识到是一个即有武功又能文治的人才,使得社会知名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表示支持和理解。民族复兴有望,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人们从《沁园春·雪》中看到的“北国风光”,不仅是陕北的雪景,更是陕北延安的人才汇集,未来中国新希望之所在,也只有这样的“风流人物”,才能成为未来中国的脊梁。

咏柳曾巩篇8

【关键词】诗词鉴赏;理解诗意;掌握术语;讲究技巧;规范答题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在遇到相关题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学生调动新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同学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如何实施古诗词鉴赏高效教学呢?

一、读懂诗意

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内容是做诗歌鉴赏的基础。

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要认真对待。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背景及作者的为人的介绍,对做题很有帮助,读题时就不能走马观花。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同学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咏柳》影响,显然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小,讲究格律或是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我们在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应调动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含义。

二、掌握相关术语

诗歌的鉴赏离不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掌握术语,答题时有针对性。

三、讲究答题技巧

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中的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如在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才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感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的。以鉴赏景物类诗为例,一是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先对情景的简述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

四、规范答题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一要掌握“问点”,有的放矢。即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问。以《雨后池上》为例,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在答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哪些内容是动,哪些是静;二是“静”和“动”的关系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只说一、二句写静景,三、四句写动景。既无具体内容又无二者关系,这就不能满足答题要求了。

二要逐点表述,层次分明。答题时常常是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或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总说(概括)。最好运用一、二、三点回答,显得条理清晰。语句简明完整,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嗦、词不达意。

三要整体把握,回答全面。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一首诗涉及的对象肯定是多样的。有的比较显性,有的比较隐性,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欧阳修的《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抒发的情感就是多元的:既有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又有眷眷乡思,还有乐观豁达之情。

上一篇:好笑的故事范文 下一篇:灵狼传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