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7 01:38:38

咏柳教案范文第1篇

其次,就教学方法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使我们的学生思维定式太强、过于严谨、过于崇拜权威,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就会日渐消退。个人素质就会下降,教学效果就会降低。

怎样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生命充满活力?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教师是激励者、促进者、辅导者和协调者;我们的学生则是积极探索者、创造者。要变当前的启发式教学(谈话讨论教学,师生互相问答,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为现在的探究式教学(师生共同讨论、研究、作实验,主动构建知识,达到知识创生)。让我们的学生带着教材(或问题)走近教师,加强师生互动、学生合作,让他们处于十分宽松的环境中。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把民主带进课堂,创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互动、互促、共同提高;把合作带进课堂,建立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让学生掌握自学的金钥匙;把成功带进课堂,让学生品味学习的快乐,让不同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具体做法:

1.把自由还给学生。这里主要讲思维定式上的自由,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思维替代孩子的思维,要注重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人才:如学《称象》一文后,可以问学生:还有什么更好的称象方法?(有学生说可以让所有官员一起上船称到直线,再分别称官员的重量,不也就称出象的重量了吗?)多么可喜的思维火花!再如学《井底之蛙》一文后,有学生说:我就要做井底之蛙,因为外面的世界水污染严重,还可以逃脱被捕杀的危险。真是“平”中见“奇”,要求全民提高环保意识。由此可见,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这里达到交融。

2.把时间还给学生。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要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冲击波”,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辩论。如分析《咏柳》一诗,我只提了两个问题:(1)这首诗的题目是《咏柳》,为什么全诗却没有一个“柳”字?让学生思考,最后辩出结论,是由于作者抓住了柳树独具的特点:绿、软、细、均,从而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2)“咏”字在这里怎样理解?那么作者在诗文中又是怎样赞美、歌颂柳树的呢?通过小组讨论,大组辩论,得到作者咏柳的真正目的是咏春天。

3.把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教学《田忌赛马》一文,我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实践活动――我们也来试一试:选一名学生当解说员转播第二次赛马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再选一名学生当齐威王的谋士,给他献上一招,使齐威王第二次赛马照样赢,锻炼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深刻性。第二个活动是创新活动――第三次赛马:让学生分成两个队,一队代表田忌和孙膑,另一队代表齐威王和他的谋士们,双方吸取前两次比赛的教训,好好研究怎样取胜,然后进行第三次赛马这一活动,这是围绕文章中心“讲策略”来设计的,让孩子们亲自“赛马”,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品质、情感体验得以可持续的发展。

4.把感悟留给学生。可以这么说: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感悟出来的。我们在教学《荔枝》一文的最后一句“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时,可以引导学生睹物思人,感到作者言已尽而意无穷,悟出作者没有说出的话,想象“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从而提炼了文章的中心。再如有一名老师问学生:春天到了,雪化成了什么?绝大部分学生说化成了水,而却有一名学生说:化成了春天。多么奇特的内心感悟!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激励学生深层次的感悟,培养创新人才。

5.把信任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承认,相互激励。学生是独立的人,有个性、有差异,我们不但要承认差异,还要张扬个性。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特别强调“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6.把娱乐送给学生。让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家》一文我们进行了拓展练习:蓝天、树林、小河、泥土,还可以是谁的家?要求大家练习“说”,也可以写成一首小诗,最后奇迹出现了,竟有学生说出:蓝天是彩虹的家,树林是小兔的家,小河是小虾的家,泥土是土豆的家。我们运用激励机制,颁发“创作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说明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了心思,成了思维的主人。

咏柳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不能只关注教师有没有将教学内容教完或者教得是否认真,而应着眼于学生是否学到知识或学得好不好。要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学习收获甚微,就算教师教得再卖力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同样道理,尽管学生学得很吃力,可并未得到应有的提高和发展,那也是无效教学或者低效的教学。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那么,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呢?笔者认为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一、课前精心设计教案

教案是指教师为了完成课堂教学的目标,按照小学生群体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了指导学生实施主动知识建构而形成的教学方案。它不仅是引导小学生实施学习活动的教学手段之一,而且能够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提供相应的材料与指导。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案能够起到激发小学生群体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切实调动起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作用,有利于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比如,为备好《春望》一课,笔者先后阅读十多本相关书籍,深入研究了杜甫的生平,了解了本诗的时代背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领会诗人忧国忧民之伟大情怀,笔者决定补充诗人所写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一悲一喜,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因而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极为显著,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二、积极营造有效情境

语文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当依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创设相应的条件,通过在课堂中紧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其较快地进入到最理想的学习状态之中,从而理解教材中文章的内涵,其后再与学生一起反复地阅读课文,从而品味作者用词之准确与精炼。语文教师应当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声情并茂地加以描绘,精辟入里地进行分析,具体而准确地加以刻画,让小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进行学习,从而激发出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笔者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一开始就运用十分低沉的语调和哀痛之情,营造了悲痛而抑郁的氛围,让小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体会出作者自身所需表达出来的情感,为下面突破教学难点做好情感铺垫,这样就能突破其中的难点,从而顺利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三、不断改进课堂教学结构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类似于物理学中的功率,也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时间和实际教学时间之间的比例。为了让这一比例能够有所增加,就一定要创新教学方法,更加精心地组织教学,并且尽可能地让有效的教学时间有所增加,这样就能提升语文课堂中单位时间之功效,其别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合理地加大课堂中的信息量。语文教师要用好宝贵的课堂时间,在小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最多的知识信息,让小学生从目前的发展水平达到最近的发展水平上,这样就能进入到新的最近发展区。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同一堂课中能够有更长的有效注意时间。课堂教学时间是相当有限的,为此要珍惜时间用在有效的教学之中。比如,应当准时进入课堂,注重教学语言的简洁性与语速之合理性、板书之精当、提问之技巧等,尽可能避免浪费有效的教学时间,从而更好地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比如,在教学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时,笔者打破了固有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先学习感受较深的那部分,颠覆了依据课文段落的前后顺序进行讲解的固有教学方法,显得设计新颖、很有创见,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之能力,这样就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开发小学生思维能力

不同年龄的学生各有不同的特征,其智力水平与思维特点也各不相同。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切实认识到教育对象之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活动之中,发展小学生的智力,能够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与创造能力。小学低年段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他们对一些形式较为新颖、生动活泼的东西更容易产生兴趣,只要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就能发挥出极大的积极性。所以在小学低段语文教学之中,模仿表演与设疑质疑均为极佳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咏柳》这首古诗时,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一幅富有诗意的美丽春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挥想象,让他们在这一意境之中体味到古诗之美,其后再依据小学生好动、爱表现这一特点,让学生根据古诗内容加以配乐和作画,并且让他们介绍自己所作的画。这样一来,小学生就能在不知不觉之中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并且培养小学生手脑并用之能力,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得以提高。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具备了非常强的艺术性,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绝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前精心备课,课上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争取在短短一堂课里,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增强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情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在实践中不懈探索、勇于创新、认真总结、逐步完善,从而切切实实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王达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思考[J].网络财富,2009(06).

[2]简艳.褪尽浮华显本色 繁华落尽留真淳:再看新课程环境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企业家天地,2010(04).

咏柳教案范文第3篇

一、重视课前教学设计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设计结构和弹性化的方案,思考师生活动的合理配置与目标,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思路、目标、过程在课前就娴熟于心,不能简单地指望在课堂上靠自己的经验随机应变。教学设计既是一份教案更是一份学案,教案的设计要注意以下问题:1.课堂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占有的时间要限制;2.课堂空间分配上,教师不能只设计自我表演,要设计与学生融合到一起的活动;3.不要抹煞学生的个性,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独特感悟、自由联想、自由表达的机会;4.教案设计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尊严,特别是人格尊严和思想尊严。

二、设置情境导入,让学生有效参与

1.热点导入法。所谓热点,指的是与社会生活、医疗、环保等各方面的问题。用热点引发学生的感兴趣,而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如用搜救迷途登山者的时事问题,导入《在沙漠中心》一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类探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故事导入法。笔者在讲授《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课时,就是由讲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联系的小故事——我国神九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后,两名宇航员在失重的情况下实现了我国宇航员的第一次太空行走而导入新课的。

3.诗词导入法。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顺势就引入大自然的语言。有趣的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三、把课堂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1.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活动。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等等。教师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特别是以师生、生生间的活动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以活动促学习、促发展,让所有的课例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从活动的组织形式上看,有两种:一种是个体活动,一种是群体活动。从个体活动上看,要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找到方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特别是有创意地解决问题。群体活动主要是小组合作学习、同桌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等等。使每个课例中,都为学生创设活动空间,注重个体活动和群体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2.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还给学生自主学习、咀嚼思考、自练自改的时间。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价。教师同时也要参与进去,适时调控讨论的方向和重点,但是要敢于放手,将表演舞台让给学生。无论是字词的学习还是最后的总结概括,都要放手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3.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倾听。不论学生回答得对与错,都不要轻易地打断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听,发现学生的想法和理解角度;通过听,在学生进步提高的同时,教师也在进步。

4.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试着在课堂上变批评为多表扬,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真诚地表扬他们。课堂上对学生及时、正面的评价,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创造热情,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养成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5.课堂上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质疑的权利。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提出异议,能使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多元、敏捷。教师和学生是有机的整体,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有机的整体,二者始终是统一、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充分地尊重,才能使学生在亲情般和朋友般的气氛中,人格得以健全地发展,思想变得大气成熟。

四、课堂小结,也要让学生有效参与

结课也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注重备课设计、情境导入、教学过程,也应注重结课的艺术性。好的结课往往会对一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样要学生参与其中。教师在讲授和课堂练习之后,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思考时允许学生翻阅教材及其它资料,与同学相互讨论、交流,按照思考题的思路进行小结。学生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接纳本节课的结构特点,而且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收获的目的,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这样,学习质量才能提高。为了让学生有效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我们就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各个方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学习自还给学生。

咏柳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 教学有效性 策略

一、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课本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载体,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二、其次教师要激发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做好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的激发是教学的一个重要阶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首先我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其次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比如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也可以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也可以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还可以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另外我们也要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再者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参考文献:

[1]仇玉玲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吉林教育》 2008 第35期

咏柳教案范文第5篇

1 走进文本,吃透文本

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时,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都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都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3 了解学生,发展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诗的意境之中,既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咏柳教案范文第6篇

 1.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多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二是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三是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四是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五是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 2.1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

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 2.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一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二是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三是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四是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 2.3 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 3.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篇大文章,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因此,语文活动要立足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咏柳教案范文第7篇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一)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咏柳教案范文第8篇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的成长取决于语文教师的重视程度及方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呢?

1 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用教材教

我们注意到,新课程标准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深入理解文本,要反反复复地去进行研读,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从而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自从毕业至今,我带了多年的高年级语文。每节课前,我都会认真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认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

2 以情境为着眼点,激发探究的兴趣

情境是兴趣激发的起点。当学生处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就会产生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宇宙真的有外星人吗?我们可以移民吗?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到哪里去呢等很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无论是哪种,只要我们教师去实践,都不失为最好的为法。教师在创设情境中利用学生的迫切学习欲望来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如《草虫的部落》一文中,教师可边让学生欣赏作者的奇特想像,别思考:为什么只有作者会产生如此美妙的想像?在什么情况我们能看到这奇特的景观呢?这些问题随着学生探究的深入,教师就会能更容易引导理解了课文的内涵。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3 紧扣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开发学生的潜力

作为教师,不掌握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算不上一个合格的教师。例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如果你用高年级的方法去教学,课堂可能只有无效性存在了。因此,我在兼任低年级课堂教学中,采用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直观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课前让学生先去观察学校花园里的几棵垂柳,并写一写、画画,上课时我先配乐范读,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学生由于课前就有了兴趣,这时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咏柳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有效性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在教学中,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咏柳教案范文第10篇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开教本上课。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上一篇:登高教案范文 下一篇:匆匆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