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案范文

时间:2023-11-13 20:11:40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1

隔代抚养的优势显而易见,老人更有照料经验和耐心,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不仅有助于父母辈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且可以让祖辈在含饴弄孙中享受晚年乐趣。但另一方面,隔代抚养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比如,祖辈体力衰退,可能过于限制小孩子的活动;容易溺爱;与孩子的父母在养育观念和方式上会发生冲突等等。据笔者调查,在上海0~3岁婴幼儿家庭中,81.2%在育儿方面存在矛盾。因此,在我们已经离不开隔代抚养这个现实的前提下,如何克服其中的不足,使其优势最大化呢?

一、“寄养型”隔代抚养的优化方案

案例:6岁的壮壮是个典型的留守孩子,1岁不到父母就双双出国了,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妈妈一年最多回来两个星期。别看他平时能说会道,什么神舟六号、奥运会、F1,可每周六他爸爸妈妈打来越洋电话的时候,他却完全成了“小哑巴”,或者就只会“喂,你好,再见。”尽管每次奶奶都在一旁提示,“告诉爸爸妈妈昨天在动物园看到了什么?老师为什么奖你五角星啊?你待会准备到哪里去玩啊?”可壮壮还是半天憋不出什么,常常是电话那头的爸爸妈妈问一句,他就胡乱应一声,不到一分钟就把电话甩给爷爷奶奶了。

分析:像壮壮这样的城市留守儿童在现代生活中并不少见,这样的“寄养型隔代抚养”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亲子之间因空间距离而产生了心理距离。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呢?早期这样的亲子距离要紧吗?

必须肯定地说,早期的亲子关系当然要紧。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说,早期是亲子之间建立亲密感的最佳时期。孩子正处在最幼小无助的时期,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来自其照料者,此时谁给予孩子最多的关爱,谁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很明显,在寄养型隔代抚养中,父母很难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如果情况没有及时改善,孩子将在日后与父母的相处中依然处处有所保留。

优化方案:对祖辈而言

1 学习用现代的记录工具,如照相机、DV等,多为父母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帮助父母感性地了解孩子、相对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

2 多关心孩子的心理世界。别看孩子小,他们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他们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接送幼儿园,也会有想法的。所以祖辈可以在与孩子的游戏里,帮助他们宣泄,听他们的心理故事。

3 多带孩子到外面玩,帮助孩子发展与同伴、他人的关系。来自小朋友、阿姨、叔叔的关爱也会带给孩子温暖,有助于他对人的信任与开放,利于日后的亲子相处。

4 平时多给孩子讲讲父母的故事,包括父母小时候的故事,增进孩子对父母的了解,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好奇与尊敬。

5 与孩子父母原来的好朋友保持联系,最好他们有孩子,可以定期带孩子或者送孩子到他们家里去玩,让孩子熟悉与父母同辈的人,熟悉与父辈成人的交往。

6 多陪孩子玩父母买的玩具、看父母买的图书,帮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站住脚”。

7 在孩子能与父母相聚的日子里,尽量让父母带孩子去玩,控制自己的不放心。

8 在电话里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少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免得让孩子觉得“都是父母让我难堪的”,多给亲子相处创造快乐。

9 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不仅有利于他的自我发展,而且减少了日后孩子的父母需要兼顾事业与家庭的潜在压力。

10 给自我留出适当的休闲与社交时间,为以后的“空巢期”做必要的准备。

优化方案:对父母而言

1 记录下自己思念孩子的心情,留给日后孩子阅读,以便让孩子懂得“父母是多么地想他、爱他”,而不是“不管他”。

2 多慰问祖辈,感谢并理解祖辈的隔代教养,利于祖辈在孩子面前多说自己的好话。

3 在电话里如果孩子不说话,可以给他讲你最近的生活,尤其是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减少他对着电话说话的“焦虑感”,激发他想听你说话或者和你通话的兴趣。

4 控制给孩子买玩具、衣服等物质,免得孩子过度将你和物质联系在一起。

5 和孩子相处时,有意识地带给孩子惊喜,比如带孩子去做祖辈无法带孩子做的事情,像坐摩天轮、玩嘉年华等,让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时的不一样感觉。

6 做好与孩子分离的过渡。要知道,每一次你的回来又离去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影响,所以一定要注意分离前与孩子的交流、与祖辈的衔接。

二、“混养型”隔代抚养的优化方案

案例童童4岁多了,早就是个奔跑自如的小鬼了,可奇怪的是,每次到外面去玩,只要奶奶在,他准保走不了几步就没劲,非缠着奶奶抱。那天全家人说好去动物园玩,爸爸妈妈出门前还与童童“约法三章”,要自己走。童童答应得好好的,可进动物园刚走了10来分钟懒劲就上来了,非要赖着奶奶抱。爸爸妈妈问:你的脚呢,没有脚我们就回家了。童童说:奶奶就是我的脚。爸爸妈妈还想说童童,奶奶却哈哈大笑,瞧童童多聪明,算了算了,开开心心来玩,干吗扫兴呢。说着就要去抱童童,爸爸当然舍不得奶奶抱,只好自己抱。

童童的父母经常很头疼:爷爷奶奶太骄纵孩子,弄得童童一点规矩都没有,在家非常任性,在外面又胆小。每次想教训童童都被爷爷奶奶制止,好几次想自己带孩子,可是一来苦干时间、精力有限:二来现在这孩子也离不开爷爷奶奶,成天就说“爷爷奶奶好,你们是坏人。”

分析:像童童这样的“混养型隔代抚养”更为普遍,通常都是三代同堂,孩子由祖辈、父辈共同照料。针对这样的隔代抚养家庭如何尽可能地避免弊端,发挥优势呢?

优化方案:对父母而言

1 如果可能的话,让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轮流帮助带孩子,有利于父母成为孩子身边最亲密的人,利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形成权威感。

2 孩子到了入托的年龄,一定要进入集体生活,用老师的力量来影响孩子和祖辈。

3 感谢和尊重祖辈,鼓励老人丰富自己的生活,多参加集体性文体活动,如晨练、老年人俱乐部等,适当转移他们对孙辈的注意力和依恋。

4 诚恳地与老人交流,问他们你们小时候是否任性,如果是你们提出孙儿一样的要求,会被答应吗。让老人明白,任性的孩子会遭遇更多的不如意。

5 请专家来做老人的工作。往往父母在祖辈面前没有威信,但专家就不一样,能以专业的权威来影。向老人的行为。

6 提供给祖辈关于养育辅导的信息,鼓励祖辈参加育儿交流与学习,帮助他们了解优质的养育规律与方法。

7 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与祖辈争执,这样只能使你们双方都丧失权威,给孩子困惑或者笑话的机会。

8 与祖辈讨论建立起必要的家庭规则,齐心协力养育孩子。

优化方案:对祖辈而言

1 明确自己的角色,毕竟从法律上而言第一监护人首先是孩子的父母,祖辈只是“帮手”,而不是“替代”。

2 别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的父母,虽然他们是您眼里的小孩,但却是孩子眼里的父母,这样会破坏孩子父母的养育权威。

3 与孩子的父母多讨论孩子的发展,您有的是经验与心得,而他们有的是新观念与新途径,最好能相得益彰。

4 如果总是发生矛盾,干脆分工明确,比如孩子的日常生活听祖辈的,而玩耍、学习由父母负责,互不干涉,减少争执。在童童的例子中,父母可以单独带童童去动物园,相信这时童童肯定长脚了。

5 节假日尽可能让父母多带带孩子,祖辈要善于自得其乐。

三、“混住-寄养型”隔代抚养的优化方案

所谓“混住-寄养型隔代教育”就是形式上是三代同堂而住,但实际上父母却几乎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案例娇娇2岁多,与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同住,娇娇的父母是独生子女,两人是同学,一毕业就结婚了。有娇娇的时候,两个年轻人还不过23岁,自结婚就与外公、外婆一起住,生活都是外公、外婆打理。所以他们一直活得很潇洒,小两口与娇娇经常玩得不亦乐乎,甚至还互相争抢东西。外公经常对人家说,“我们有三个孩子!”

分析在现代生活里,娇娇一家的抚养模式一点也不稀奇。据调查,上海大约有50.5%以上的独生子女父母选择与自己的父母同住,祖辈已经不可避免地成为养育下一代的主力军。这一状况当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与背景,但也让我们看到其间潜伏着必然的育儿危机

1 年轻父母过度依赖祖辈,忽视了对自己养育能力的培养。“同住不同养”的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没有足够的父母意识。其二,心有余而力下足,过于忙碌、压力太大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力照顾孩子。其三,客观条件不允许,比如有的父母工作性质是晚班,基本生活规律正好与孩子的相反,无法兼顾到孩子。不管是哪一种原因,这样日复一日的依赖祖辈,都会使得年轻的父母们在养育中“有名无实”,养育经验与能力都难以积累起来,为日后的“养育接班”埋下危机。

2 缺乏养育权威。我们知道,要想孩子:“听话”,父母就得有必要的威信,但如果你一直不太管孩子,就会在缺乏经验与能力的同时,丧失养育权威。对很多由隔代抚养大的孩子,父母后来去管他们的时候,一方面会因为长期不管而不知如何下手,结果使得孩子瞧下起,另一方面,很多父母难免情绪化地处理孩子的问题,结果引发孩子心理上的逆反,觉得父母只会发脾气、乱骂人。很多孩子还会想:“你以前不管我,现在凭什么来管我?”

3 会与孩子之间有距离,难以达成养育默契。养育是父母与孩子互动的过程,而过程是需要时间与空间来填充的,如果长期疏于管教孩子,怎么能一下明白孩子的脾性与习惯呢?所以,不仅做父母的会觉得孩子很陌生,孩子也会对父母的方式不适应,出现养育不合拍,甚至剧烈的冲突。

4 父母习惯了依赖,缺少压力锻炼。虽然现在娇娇的父母们很开心,但要知道祖辈毕竟在一天天老去,孩子也在一天天长大,总有一天祖辈要将养育孩子的接力棒交给父母们,那么面对未来的“上有老弱,下有小闹”的多重家庭压力时,该如何是好呢?

建议年轻的父母们,一定记得给自己参与养育的机会:祖辈们也要适时传递养育孩子的信息与经验,帮助年轻的父母们成长,减少日后潜在的育儿危机等。

优化方案:对祖辈而言

1 平时适当分配给孩子的父母一些家庭事务,比如购买日用品。

2 多注意培养孩子父母的家庭责任感,比如请他们交一定的生活费,让他们陪你们去检查身体。

3 给孩子父母做父母的机会,激发他们对孩子的父母意识,比如让他们带孩子出去玩、陪孩子去学兴趣课、去参加幼儿园家长活动、为孩子贮买衣服等生活用品、带孩子去看病等。

4 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尤其是重大的成长事件,并定期给孩子的父母传递有关的信息。

5 多在孩子面前说父母的好话,树立父母的权威性。

6 多鼓励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以免自己生病的时候,孩子的父母兼顾不暇、被压力吓坏。

优化方案:对父母而言

1 在生活里留出与孩子相处的空间,有意识地将父母角色纳入生活范围。

2 看一些育儿类的书、杂志等,增强自身的养育知识。

3 多听听祖辈对孩子情况的介绍,即使不能直接管到孩子,但对孩子情况心知肚明。

4 定期给祖辈放假,尝试独立管教孩子。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2

关键词: 隔代教育 社会性发展 有效策略

带班多年,较深的感悟是隔代教育的孩子不善与人交往,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隔代教育由于老人对诸多事情的包办,孩子动手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弱,进入幼儿园后,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差距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老人的过多保护,使得孩子胆小、娇气,缺乏交往的技能和策略。交往是儿童的桥梁,是一切有效教育的必要因素。解决隔代教育中幼儿社会性发展问题,是我们所要思考和解决的。

一、教给祖辈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家园沟通中,我们互动的对象经常是孩子的父母,而疏于与祖辈的沟通、交流。祖辈的育儿观念落后,是造成孩子社会性发展障碍的原因之一。于是我们在家长开放日,特别邀请爷爷奶奶参与,让他们看到孩子的缺点与他人的差距,让他们去比较、去思考;在来园、离园活动中,我们主动与祖辈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例如在重阳节的时候,我们邀请祖辈来园参加活动,开展的活动有《好娃娃》、《送给爷爷奶奶的礼物》等,旨在激发孩子与祖辈双方的兴趣,融洽家庭氛围。在家长会上,我们特意邀请一些文化程度较高的祖辈,请他们沟通交流,集思广益,探索更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大部分祖辈文化水平低,很多育儿资料都看不懂,于是定期发放一些通俗易懂的育儿小常识,供他们参考,帮助他们了解先进的育儿经验。

二、协调两代教育的和谐一致

很多时候,祖辈与父辈在育儿中会意见分歧、产生矛盾,缺乏新教育观念的祖辈需要父辈的指导与帮助。故父辈与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当多沟通,尽量以孩子为主体,在培养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

阳阳是个较胆小的孩子,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阳阳的爸爸经常会让孩子和隔壁的小朋友玩。阳阳每次出去和小朋友玩的时候,爸爸一般都站在离阳阳较远的地方。有次阳阳在与小朋友玩的时候不小心跌破了头,奶奶知道后百般心疼,从此再也不允许阳阳和隔壁的小朋友玩。阳阳的爸爸认为孩子摔跤是一次很好的受挫教育,如果从此不让孩子出去玩,会让孩子更胆小和退缩。于是爸爸执意要让孩子出去玩,而奶奶却百般阻挠或在孩子出去玩的时候紧紧跟随孩子,不给孩子任何的空间。爸爸和奶奶就在孩子面前发生争执,这样的争执时常发生,使得孩子无所适从。两代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没有及时沟通,教育缺乏一致性,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

父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更放手一些,但细心不够;祖辈家长细致由余,而又不敢放手孩子。这时候父辈与祖辈应当共同努力,并根据孩子的情况、不同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老师应该帮助两代家长找出正确的教育策略。首先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家庭成员间容易发生的矛盾有哪些,以及每个家庭成员的性格、孩子的优点和缺点等。然后通过当面交流、网络沟通、联系本交流、家访等多种方式,从父辈家长做起,让他们掌握更好、更新的教育观念及方法,然后用适当的方式和祖辈沟通,邀请他们来园参加活动,安排一些小任务,让孩子在祖辈的督促下完成,使祖辈有成就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改变祖辈溺爱孩子的做法,以民主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

三、学会尊重幼儿个性的需求

幼儿的个性五彩斑斓,老师必须了解幼儿的个性和需要,为幼儿创造宽松、平等、适宜幼儿进行交往的环境。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人格,让幼儿和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促使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在一次游戏中,我发现王宇S在夏季用品店拿着一支笔在纸上画了一些图案,我正觉纳闷,她拿着画好的一叠纸走出夏季用品店。她把那些纸发到各个游戏区,对其他游戏区的小朋友说:“我们夏季用品专卖店正在打折,拿到广告纸的可以打折的。”原来,那叠画好图案的纸是广告纸,她是去做宣传的。原本王宇S是一个表现很平常的孩子,此时孩子的匠心独具确实感染了我。我立即肯定了她的想法,并让她向其他小朋友推荐。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成就感,又激发了孩子交往的兴趣。

对于孩子以独特方式产生的交往行为,教师应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孩子的奇思妙想。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即便是那些在教师视觉盲点外的孩子,也能迸发火花。

四、教给幼儿与人交往的方式

隔代教育使得孩子缺少与外界交往的机会,缺乏交往的技能和策略。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另一重要场所,老师有必要教给幼儿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

首先,对教材进行梳理,发现其中许多教学活动都包含促进幼儿社交能力发展的内容。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向深处挖掘教材本身的内涵,同时有机渗透社会教育内容,一举多得。如:《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萝卜回来了》、《办家家》等,都是对孩子进行积极交往教育的极好的教材,而且深受孩子的喜爱。

其次,把幼儿的交往贯穿一日活动中,每天入园时,亲切地对他们说一声:“早上好!”要求孩子做出同样的回应,并与同伴问好,和家长说“再见”,同时加强对幼儿交往语言的教育,通过情境表演、互换角色练习、活动区活动、看图讲述等,设计许多有趣的活动,教给幼儿一些常见的、适宜于中班幼儿年龄层次的交往语言,如用以协调双方行为的商量用语:“打扰你了”、“好吗”、“行不行”;表示关心别人的安慰用语:“别害怕”、“没关系”、“别着急”、“我能帮助你吗”;表示不愉快的不满用语:“我生气了”“我不喜欢你这样”;表示不同意的拒绝用语:“不”、“不喜欢”、“不愿意”等,丰富了幼儿语言交往的形式和内容。

陈鹤琴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他认为,需要鼓励和提高孩子与人交往的勇气和兴趣。实践发现,值日生是培养和锻炼孩子交往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我们请值日生佩带设计精美的标志,使幼儿在为大家做一些服务性劳动的同时,产生光荣感,得到交往的乐趣。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3

关键词:辅导员 园丁式教育 心理辅导 缺爱学生

一、案例讲述

A某,男,渭南人,16级计算机系学生。在迎新生的时发现A某是为数不多的自己到学校报道的学生,与A某简单的交流了几句得知他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父亲重度军残,祖母病重的情况,但他独立、寡言少语的性格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办理完入学相关手续后,我走访新同学宿舍时询问了他的基本情况后得知,A某每年放假期间都会去兼职打工,今年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也因自身原因无法参军入伍,在种种受挫的情况下他最后选择了就读高职,即便是这样,他也对大学的生活也非常期待与向往。在竞选班干时,A某很主动的选择毛遂自荐,最终竞选成功。随着军训的结束,同学们也都进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了。A某却在开学一个月出现旷课的现象,同学叫他上课,他也变得很抗拒,宿舍同学发现他想退学的QQ状态,晚自习期间经常在操场独来独往。我意识到他肯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或事情才让A某的产生了不良的情绪,我主动找到他与谈心,发现站在我面前的A同学现在是一种自卑、消极、敏感、忧虑的状态。通过两个小时的沟通我发现导致A某的发生转变的原因有:

(一)缺失家庭关爱。A某的父母因性格不和离婚,A某便一直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亲身体残疾、性格固执,对A某的关心与交流也变得甚少,父母的曾经动手吵架等行为给他留下了很严重的心理阴影。他更觉得祖父母年迈已高,父母离婚后生活经济情况不好、压力很大,而自己读大学还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自己不想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便产生了退学走向社会打工的想法。

(二)缺乏自信与自律。由于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从小变养成了我行我素习惯。心情难过时选择忍气吞声,面临经济压力时采取极端方式解决,偶然的机会学会了上网。他的朋友都是比自己年长社会人。不合群、不适应校园环境,戒不掉网上的行为,加之学习基础薄弱,使A某对大学生活与学习失去的信心。

二、案例剖析

通过与A学生深入恳谈的方式,该生属于产生消极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他一直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长期缺爱的状态下,在看到周围同学的父母关爱的对待方式时,A某内心也是缺乏安全感同时也极度渴望被关爱。由于自己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与他人不一样,他渐渐会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就会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二)在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上双方容易懈怠、放任孩子,由于一方独自支持着家庭。为了保证生活,忽视了教育子女的精力与时间,甚至无心管理。A某父亲性格偏执、暴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甚至将自己痛苦与不良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使孩子产生害怕没有安全感。加之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不管不问,产生了厌学、自暴自弃的情绪,甚至是难以戒掉网瘾。

三、解决“缺失”问题学生的自我角色与方法

通过这次沟通我认为A学生因榧彝ァ叭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大,建议该同学到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但是A某拒绝了我的建议,因为他对心理老师陌生而不能坦诚相见,反而通过与我的心理沟通后情绪会有所好转。综合考虑A同学的个人心理想法和需求,初步排除了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的可能。我及时把A某的情况汇与做法报给主管领导,并得到了院系与学生部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在每周的定期恳谈交流中,最为辅导员的我采取以下方法解决“缺失”问题学生:

(一)发挥园丁关爱力量,做到将心比心

所谓“园丁关爱”属于“园丁式”管理的范畴,它的管理与教育目标在于激励每一位教师用“真心、耐心、爱心、全心”的教育理念关爱与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园丁关爱的力量与精神,是一种人文关怀与人性发展的教育,辅导员在确立自己园丁角色时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核心就是爱,正如园丁对花园里幼苗成长的关心与爱护,也意味着幼苗健康成长。在学生对辅导员讲述心声能产生一种信任感,在此基础上,辅导员需要保持平等的关系维度,用诚心换真心的态度对待学生,认真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内心,理解与包容他所遭遇的境遇。在融洽的对话中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源头,告诉他正确看待父母的婚姻,分离与否都不他所造成的,学会勇敢的面对现实。

(二)把握园丁育人技巧,呵护学生全面发展

辅导员作为 “园丁式”的角色,事先对培育的对象现状有所了解,注重学生的心理上个体差异和内在情绪的分层现象。辅导员在解决问题时,要注重把握学生性格和心里状况,掌握沟通技巧,如性格内向敏感,要启发他勇敢的表达自己;如性格暴躁倔强,要指出他们认知上存在偏差的问题;如厌学情绪,要教育A某要有一颗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的心,不要逃避社会,拒绝与人交往,要引导他们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在面对缺爱心理的学生时,做好恳谈记录与特殊家庭学生信息建档,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政策上资助与人文关怀,确保学生不因内因而心理焦躁,不因外因而被迫退学。

四、处理结果与教育效果

针对A某的单亲“缺爱”的家庭情况,发动宿舍的每位同学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经过一个月与我的恳谈与交流,性格变得平稳,对待父母的现状表示理解,并且主动联系父母,自己也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考虑学生家庭的特殊性与自我努力的态度,系部领导与同学们民主评议,最终给予A某国家特困助学金作为鼓励。目前与老师、同学们相处融洽。

参考文献:

[1]黄贵玲.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心理艺术”[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5).

[2]杨冬青.践行“园丁式”管理 主推教师专业化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2009,(12).

[3]王祖侠,郑燕.单亲家庭学生心理特点分析与健康教育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17).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4

《白罗衫》为明代无名氏所作传奇,今存残本,有头无尾,《看状》一折保留较全。此剧写兰溪县令苏云携妻赴任,被船户徐能所劫,他将苏云投入水中并逼婚于苏夫人,幸得其弟暗中放走苏夫人,苏云也为人所救。苏夫人逃难途中产下一子,裹以白罗衫,弃于道旁,为徐能所得,抚为己子,取名徐继祖。十八年后,继祖赴试,途中井遇苏母,受赠白罗衫并允为她寻访儿媳,又在得中后巧遇苏夫人,接了苏云诉状。继祖看状,疑云重重,奶公告知他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始末根由,并示以白罗衫为证,他方知自己十八年来认仇作父。最后继祖诛徐能,一家团圆,可谓一纸状词勘聚散,两件罗衫认父子。此剧属公案戏,虽情节充满传奇性,然文辞粗陋、人物扁平,所存剧本又非全豹,舞台上鲜有演出。

此次苏昆搬演冠以“新版”(下称“苏昆版”),实因有江苏省昆剧院张弘编剧、石小梅主演的较为成熟的版本珠玉在前(下称“省昆版”)。如何在省昆版原有基础上奇中斗奇,翻转出不一样的舞台风景当是新版作者所面临的课题。

苏昆版《白罗衫》之“新”首先体现在它对徐能和徐继祖人物形象的诠释上。此版编剧张淑香曾撰文指出《白罗衫》此类公案剧“永远是善恶二元对立,思维简单,无法深入探讨人性、人心、人情多面的复杂纠葛,大抵都是人物扁平,只有故事的外在躯干,缺乏故事的内在灵魂”,省昆版《白罗衫》最后《诘父》一折改写虽然巧妙,“只是徐继祖设下了一个鸿门宴诱杀逼死养父……可谓极工于心计谋算。而最后徐能也恶性不改,被逼死之前还企图以酒壶狠砸徐继祖。这父子两人都暴露了人性的黑暗恶质面,令人不寒而栗”。(《行行重行行,发现另一片迥异景观――昆剧的改编与翻转》,《中国艺术报》2017年3月17日第6版)正是基于这样的不满足和她对人性的信念,张淑香重翻旧案、另做发挥,将此剧主题“定调在父与子、命运、人性、救赎、情与美的聚焦点”上。

受限于杂剧的体例,以及张弘“该剧除生行第一主角之外,每个人物,每个行当,都只出现一次,以示戏剧匀称之美”(《寻不到的寻找――张弘话戏》,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167页)的编剧理念,省昆版中徐能仅在第四折《诘父》中出现,而此折重点又在表现徐继祖“悲也泪,喜也泪,泪湿白罗衫”的人性窘境,对徐能心理空间的开拓未免简陋。苏昆版则在前面加了《应试》《梦兆》两折戏,徐能这一人物形象也获得更纵深和立体的呈现。张淑香曾坦言《圣经》中浪子回家的故事、俗语中“浪子回头金不换”的言谈、佛家“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信仰和孔子“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的箴言都是她改写徐能这个人物的理念源头。基于此,徐能在第一折《应试》中首次登场给人的印象即是一位虔诚礼佛、年老体衰、舐犊情深、与儿子继祖相依为命的慈父形象。他蹒跚而出,依依难舍,叮嘱即将赴试的继祖“饥来加餐饭,寒来紧添衣”,并为继祖亲备寒衣,临行时还嘱咐他赴试途中“逢庙进香,见贫布施”,说“为父积善,为儿积德”是他“一生心意”。成长在这样的家教氛围中,继祖后来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即愿对白发苏母施以援手、仔细盘问体察冲撞游兴的苏夫人的冤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梦兆》中徐能又在佛前自言自己虽然做过亏心事,但“礼佛向善十八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旦罪行爆发,生怕“伤了孩儿和父子亲情”。可以说,此版中的徐能是一位忏悔的老人形象,他将深重的负罪感化为深沉的慈父情。荒野之中捡回的那个婴孩给了他人生第一次救赎,从此之后,他放下屠刀,为了这个孩子开始严肃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而在《堂审》一折中面对左右为难、宁愿丢掉乌纱帽也要放走他的继祖孩儿,他逃而复回,选择用自己的生命承担一切,唱出了一支感人肺腑的【上小楼】:“我作恶他将苦挑,我享尽天伦欢乐,却害他父母流离,亲子乖分,日夜哀号。大难见真情,为儿女,须全他官忠子孝,这才是实实的为父之道。天地不言亏欠深,解铃还须系铃人。”他的拔剑捐生成全了继祖忠孝,也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最终救赎和升华。从徐能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较多见的忏悔与救赎的主题,如托尔斯泰的《复活》等。

与省昆版相比,苏昆版中的徐继祖形象也更为温润。省昆版《诘父》一场徐继祖引君入瓮的心机谋算与步步紧逼,加之石小梅冷隽的表演风格,使这个人物多多少少呈现出一种冷硬的气质。而苏昆版徐继祖身上则更多地散发出一种温暖感性的人性力量。省昆版中的徐继祖的纠结还仅仅是“开宴迎亲报养恩,杀贼枭首雪母恨”的悲喜交集,而苏昆版的继祖形象则更多地倾注了编剧对命运和人性的深入思索。徐能因为捡子而改恶从善,十八年来,继祖面对的一直是这样一位虔诚礼佛、诚心向善的父亲形象。此时他面对的不仅是父子亲情的难以负荷,更是善恶之间的复杂纠葛。当命运一层层在他面前撕开,这种古希腊悲剧式的“发现”使他的世界地覆天翻。徐继祖最后选择相信人性的善,宁肯自己丢官也要放走徐能。舞台上有一细节,继祖把徐能从颈上摘下来的佛珠又重新为他戴上,可见继祖心中对善的坚信。这种成全又激发起徐能的父母心,使他义无反顾地从容就死来解继祖的两难。两人在面对人生莫大的悲剧时都选择了一种超越自我、舍己为人的更为高贵的方式,而这也是新版编剧基于她的理念孜孜改编的动力所在。两个版本一冷一热,一隐一显,一理性一感性,或与编剧性情和教育背景有关,然孰优孰劣,实实难定,因为人性本就是波诡云谲、复杂难测的,只是看你愿意相信什么罢了,两个版本对人物的不同诠释都从不同方面给我们有关人性、命运的深深的启迪和思考。

从场面上看,省昆版《白罗衫》采用元杂剧形制,《井遇》《庵会》《看状》《诘父》四折以徐继祖为主线,环绕白罗衫层层推进,不蔓不枝,干净利索,一气呵成。而苏昆版则有《应试》《井遇》《游园》《梦兆》《看状》《堂审》六折,其中《游园》《堂审》相当于省昆版中的《庵会》《诘父》。《游园》本为原著所有,张弘将之改为《庵会》重为编排,此次新版又改回来。从冷暖场交替来讲,新版《游园》一改省昆版一冷到底的风格,于此宕开一段游春雅兴实是冷中繁闹,全剧紧张的氛围也有一缓和。《堂审》也由《诘父》开宴之私变为大堂之公,各色人物登场,场面铺排较大,这与省昆版一对一的冷静风格迥异。然我们亦不可因此断定苏昆版就优于省昆版,省昆版依杂剧体制,舞台上场面、人物极为简净,悄悄静静之中波涛暗涌,戏剧结构极为严整,戏剧节奏也特别抓人,观众仿佛窥探别人隐私一般被吸进各种人物的悲欢而欲罢不能。反而是新版因排场的增加而对如苏夫人等人物的刻画不够,《游园》虽很热闹,但乏善可陈,仿佛^场戏一般,相较于此,本人就更喜欢省昆版《庵会》中徐继祖和苏夫人的倾心深谈。再如大堂上苏云夫妇相认太快,缺少铺垫,让人有出戏之感,凡此种种不免有白璧微瑕之憾。总之,两个版本各有千秋,难分伯仲,他们都搬演了《白罗衫》,也创造了《白罗衫》。传统戏剧正是在这样一遍遍真诚严肃地搬演中获得了持久不息的生命力。

就舞美而言,苏昆版秉承了白先勇作品一贯的精省雅洁的风格。除《游园》一折用红绿背景表现“园林烂漫花如绣”的旖旎春光外,其他几场天幕俱是黑白泼墨,黑与白氤氲晕染,营造出一种愁云迷雾、云烟浩渺的纠葛迷离。最后一折《堂审》的天幕更是在云环雾绕中聚起弯月形状的一团黑色,它仿佛天眼一样冷觑世间恩怨,又如黑洞一般深不可测,将所有纷扰情仇照单全收,难解难说,有一种“万古销沉向此中”的苍茫之感。天幕给人的这种感觉或可借《井遇》中徐继祖所唱“见云迷古道荒丘”一句中“云迷”二字名之。赴试井遇及一连串的遭遇的确使徐继祖本来明朗的人生滑向了万劫难复的黑洞之中,血缘恩义、爱恨情仇交织搅乱成一团“迷云”使他的生命不堪重负。这种疑云重重的天幕意象更是剧中主要人物复杂心理的写照和外化。此剧所有人物都是心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登场的,苏母、苏云夫妇、徐能、奶公还有主人公徐继祖俱是如此。黑白泼墨的凝重纷乱为他们每个人的出场蓄积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势能,这想必也会引发每一个观剧人的情感共鸣。另外《应试》一折从天垂下“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一副对联,这呼应了徐能自捡子后弃恶从善的心理诉求,徐继祖从小熏染其中的家教环境也可由此想见。《梦兆》一折的佛像表明徐能立地成佛的冀望,与他“颈上开花”的梦兆形成一种对照,为他最后在大堂上有“何以教我为善不到头”的问天之语张足了本。《堂审》一折大堂上赫赫高悬“公正严明”四字,看似与其他大堂无异,而这其实是悬于徐继祖心头的一把利剑,情理法三者的拉锯挤压撕扯着他,进退维谷,何去何从?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5

骆家兄弟真“威水”

深秋时节的台山市水步镇吉龙村,刚修整过的村道整洁一新。11月4日早上,吉龙村村民们正忙着洒扫村路及门庭,等待新任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下午的到来。

记者到访吉龙村时,村民正在村口张挂“热烈欢迎骆家辉先生回家探亲”、“长塘村委会吉龙村欢迎您”两横幅,村民绽开的笑容在鲜红的横幅相映下格外灿烂。

“得知骆家辉要回乡的消息,乡亲们忙里忙外,早在十天前就忙开迎接骆家辉返乡的工作来。”村长骆其慰称,村里为此修筑了近三公里的路,村内大街小巷在近日已清洁一新,乡亲们准备好了彩狮和鲜花,就等骆家辉回来时欢迎用。

骆其慰告诉记者,这几天,他每天都要接多个电话,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乡亲,都是询问此事。现时,已有70多名该村村民从美国、上海、广州等地回村,就是专程来欢迎骆家辉此行的。

吉龙村村民骆健森是在佛山市做生意的,他专程回村里就是想一睹骆家辉的风采。他说,骆家兄弟能做到今日这么“威水”,好值得回来欢迎。

骆家辉祖居为吉龙村25号,是一座约120平方米当地俗称“楼仔屋”的青砖灰瓦房,屋旁是一片种有香蕉、龙眼的果林。100多年前,骆家辉的祖父修建了这所房子,骆家辉的父母新婚后也曾在此屋小住。现在这座屋子是骆家辉六叔公骆耀章的居所。记者来到该屋时,85岁的骆耀章早已身着一袭新衣坐在门后的沙滩椅上。他精神矍铄,笑容堆在脸上。

骆耀章对骆家辉返乡十分高兴。他说,期望骆家辉再次返回祖屋已久,下午他们将一起拜祭祖宗。

在骆家辉祖居堂上,记者见到几案的焚香飘飘,桌上摆着两头祭祖用的烧猪及其它祭奠用品,几个骆氏族人正在忙碌。屋外,已有当地政府的工作人员在摆弄合影时用的椅子。

据悉,骆家辉曾经先后两次带着家人回乡探亲观光。骆家辉第一次回吉龙村,是在1997年担任华盛顿州州长后,当时随行人员众多,村民夹道欢迎,万人空巷,乡亲们都争相一睹其风采。骆家辉第二次回家乡是在2006年,那次他回到台山为家乡捐款修路,深受乡亲的赞扬。

“我十分珍视我的‘根’”

11月4日中午12时30分,江门市委书记刘海在台山碧桂园凤凰酒店会见了回来探亲祭祖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江门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庞国梅,江门市委常委、秘书长黄悦胜,江门市副市长陈杭及台山市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见。其间,刘海、庞国梅与骆家辉互赠了礼物。

刘海代表江门市委市政府对骆家辉回乡表示热烈欢迎。刘海风趣地说,自己的家乡也是台山,和骆大使的家乡正好是相对的两条村。

骆家辉表示,沿途看到一条非常好的公路把广州连接到江门和台山,到了台山之后,看到这里商业繁华,非常欣慰;作为美国驻华大使回到老家,非常高兴同时也有点紧张。

骆家辉说,非常遗憾这次没有带妻子和孩子一同回乡,希望下次可以带家人再回祖居看看,让孩子能够好好地感受家乡的气氛。也许第四次回来不会告诉任何人,让孩子们有机会欣赏、更加了解祖先所居住的地方。

“我认为故乡不是说你出生在哪里,而是看你的根在哪里,一直以来,我都十分珍视我的根,我的根在中国广东台山。”骆家辉认为,这是一种根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国的华人会为家乡提供帮助,并且常常回乡寻根或省亲,“我们都感恩这种根的联系”。

“我在成长过程中同时受益于中美两种文化,父母通过言传身教让我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骆家辉说,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带给他两样东西,一个是重视教育,另一个是辛勤劳动。

骆家辉还表示,自小父母带给他的家庭观念不是小家庭的观念,而是大宗族的观念。直到现在,他们还经常往家乡台山汇钱,支持家乡的发展。有时候也邀请远方亲戚,去他们在华盛顿的家里做客,自己的房子虽然不大,但是他们很希望远亲过来住,这让人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情。

不忘看望小朋友

当天下午14时30分,骆家辉一行前往台山市水步镇幼儿园参观,师生们像过节一般热情欢迎骆家辉的到来。

在幼儿园,骆家辉与教师及小朋友亲切交谈。在该园宣传栏前,骆家辉饶有兴致地观看了宣传栏上有关他当年参观水步镇幼儿园等侨刊资料和照片,并不时向园长了解有关情况。骆家辉一行还观看了幼儿园小朋友精心准备的文艺表演,并亲切地拉着一位小朋友坐在自己身边,一边观看,一边鼓掌,显得十分高兴。

演出结束,小朋友们纷纷拿出自己亲手制作的精美手工艺品送给骆家辉,骆家辉还向幼儿园赠送一批书籍等学习用品和橄榄球,并与师生们依依话别。

据悉,1997年骆家辉第一次回到家乡寻根时,曾去探访过这所幼儿园,当时还给幼儿园捐赠了一些书籍等。此次他又主动提出要到该园看望小朋友。

他在祖坟前恭恭敬敬焚香祭拜

15时15分,骆家辉终于又回到了他父亲的出生地――台山市水步镇吉龙村,看望他的六叔公和乡亲们,并且进行祭祖活动。

在喧天鼓乐和热烈掌声中,骆家辉刚走下汽车,马上被热情的乡亲们包围。他伸出右手逐一跟乡亲握手,而他的左手,始终攥着一个相框,相框上面是一位慈祥的老者,那是他的父亲骆荣硕,曾经参加美军诺曼底登陆,今年1月份刚刚离世。

在乡亲们的簇拥中,骆家辉右手搀着耄耋至亲六叔公,穿过两边青砖灰瓦墙的狭窄巷道,静静走向祖屋。“父亲十个月前去世了,这次回乡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把父亲的遗像带回故乡。”

在祖屋内,面向供有祖先牌位的地方,骆家辉小心地爬上梯子,将父亲的遗相与祖先的牌位放在了一起,然后恭恭敬敬地为父亲上了香。

吉龙村前水稻熟了,开阔的农田一片金黄,祖屋旁的小树林郁郁葱葱。从祖屋出来,骆家辉轻轻拉着六叔公的手,在亲友的簇拥下,来到祖坟,恭恭敬敬焚香祭拜。两只肥硕的粤式烤乳猪是献给先人的最好祭品,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寄托着对祖先的无限思念。

祭拜完毕,按照行程安排,骆家辉将离开台山返回广州。16时50分,他出人意料地再次走进祖屋,扶着六叔公,仔细端详墙上的照片,六叔公对着墙上的照片向骆家辉及其妹妹介绍祖上的亲人。在骆家辉父母曾经住过的房间,随骆家辉一同返乡的妹妹触景生情,坐在床边流下了眼泪。骆家辉搂着妹妹轻轻安慰,神情哀伤。

17时26分,骆家辉才和妹妹一起从祖屋走出,在村口依依不舍地与亲人话别。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心理健康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留在家中生活的孩子们。这些孩子有的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调查,目前2~6岁的“留守儿童”占幼儿园幼儿总人数的14.0%,其中,55.5%的留守儿童是父亲外出,6.5%的留守儿童是母亲外出,38.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44.4%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7%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身心造成不良的影响。

留守儿童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改变留守的现实,也无法解决留守家庭的现实困难,那么正确指导留守儿童的家长,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做好留守儿童的家长工作,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那么,留守儿童存在哪些心理问题,又如何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呢?

1 建立留守档案

在开学初,幼儿园各班级通过填写家庭联系册、家庭问卷调查、家长会、家访以及其他途径掌握了解班级中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从中再筛查出留守儿童对象,逐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和指导。而建立较完备的留守儿童档案,对于幼儿园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以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作用。我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样式如下:

2 开通心理渠道

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的家长从心理上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背”上留守儿童的“名声”。社会上有大量的关于留守儿童的报道,将留守儿童定义为时代的产物,归纳进“弱势群体”,太多的关注和议论使部分家长存在心理顾虑,以至于在正常与他人交往时或入园之后,有的家长担心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他人的歧视或欺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说自己是留守儿童,认为留守儿童是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从小在心理上受到伤害;有的是怕老师因为孩子是留守儿童不给予孩子关心或照顾等等。这些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家长个人心理上对“留守”的拒绝和对孩子的保护。主要表现为:不太愿意填写老师发放的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不乐意参加专门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专题讲座,不乐于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留守儿童“亲情弥补”游戏活动等。在这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中尤其以祖辈的这种心态最为突出。

“要想知道别人的鞋子合不合脚,那就穿上别人的鞋子走一英里”。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站在家长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思考别人的问题是做好留守儿童家长工作地基础。要想做好留守儿童家长的工作,同理心是教师必须具备的。既会教孩子又会帮助家长,能与家长沟通的教师才是具有魅力的教师;既能同理学生又能同理家长,教师能和家长形成共识的教育才是有生命力的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身上所存在的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应该先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入手,从“心”入手是开展工作最关键的第一步。主要策略如下:

2.1 积极开通幼儿、家长、教师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幼儿园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让大家正确认识留守儿童问题,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经过专门培训的心理辅导专家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后,使教师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更加科学化,从而有能力建立幼儿园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

2.2 沟通是最优先的事。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网络沟通都是途径和方法。日常工作中,教师主动与留守儿童的家长沟通,利用来园、离园时间、电话的形式、家长会、家教知识宣传栏、网络聊天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亲切地与家长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加强心理沟通,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园信息,并注意留意家长的性格、心理状况、家教观念等,做到对家长情况心中有数。让家长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爱,感受到集体中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教师将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科学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通过日常生活的点滴传递给家长之后,一般会解开这部分家长的顾虑和心结,向老师敞开心扉。打开了第一个大门,教师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幼儿园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引导和教育。

2.3 关注留守儿童,实施科学教育,落脚点在幼儿,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教师必须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掌握针对不同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当教师摸清班级留守对象后,根据实际情况投入一定的精力去观察了解这些孩子,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孩子个性特征、性格爱好等。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护,享受着与同伴交往的快乐,获得了家庭之外的幸福体验,在和谐的集体中身心健康成长。

3 共享教育资源

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很多的,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智力发展、身体发育在一定程度上都与其他儿童有很大的差距和不同。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笔者对黄冈老城区留守儿童调查和反馈的信息,对我园留守儿童的观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有80%以上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善于与人交往,不独占、不自私、独立能力强,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智力发展正常,与其他独生子女或非留守儿童并无差距甚至发展更好。幼儿园针对这些留守儿童的鲜活事例,让其他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享这些教育的资源和成功的家庭育儿经验,给广大家长提供借鉴和启示。育儿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的现身说法:举行班级家长培训会,让家长介绍教育方法;幼儿园家长学校专题交流活动或举办育儿成功经验交流专刊,让家长主动参与学习;邀请优秀家长担任教育志愿者,根据自己的职业给孩子们上课等等,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教育效果最大化。

4 提供适时援助

“留守儿童”是社会现实,是有别于非留守儿童的较特殊的群体。家庭环境、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自身发展、生活教育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别,使不同的孩子有着各自的发展空间,使不同的家庭需要不同的“援助”策略。尤其是在留守儿童中有一些“特殊儿童”,他们有的明显表现为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别人交往,生

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缺乏安全感等;有的自私霸道如专横跋扈,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有的儿童则有焦虑心理、抑郁症状等等。而造成这些特殊儿童的原因与家庭环境和监护人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不同的“援助”方法,目的在于指导和帮助家长建立亲子关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儿童获得健康发展的机会与条件。

4.1 观念上的“援助”。人最难改变的是观念,尤其是老年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由于孩子年龄小,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于是许多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认为孩子可怜,对孩子给予无限关爱,把一切事务都包办下来,过分保护和溺爱,有求必应,百依百顺。也有的老人从安全原因出发,觉得孩子在自己手上责任重大,万一有什么事不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于是对孩子的行为采取简单地限制,不准外出玩耍,缺少正确引导。说教、包办、溺爱、过度保护等等。

针对这些家长的特点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以家长学校组织专题讲座的形式,从理论上对家长进行引导,从为孩子健康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案例进行剖析。②以年度评选“优秀爷爷奶奶”、“优秀爸爸妈妈”的形式,表彰科学教子的家长。其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有科学家教理念,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发展。③教师针对问题、针对个体,采取一对一专门指导。观念上的“援助”是最根本的、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援助。

4.2 方法上的“援助”。俗话说,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家访或电话,提醒孩子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则要更注意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时间不能相距太久,经常用电话或其他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联系,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如果是父亲或母亲单独外出,则要注意弥补另一半亲情对孩子的影响,可以利用节假日增加相聚的次数。有的家长因独自带孩子,缺少教于的方法,从而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家教培训活动、经验交流活动、家长开放日活动等等,让家长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导致孩子发展不平衡的因素,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有的还可以让家长随时来园,参与孩子的活动,既增进亲子关系,又学习观摩教师的教育方法。

4.3 情感上的“援助”。虽然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可能在智力、非智力因素上与其他非留守儿童无太大区别,甚至有过人之处,但是因为父(母)在外工作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其中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尤其是学龄前儿童,正是情感培养的关键期,他们对父母关怀和爱护有着强烈的需求。早有研究表明,亲子抚养比隔代抚养或寄养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孩子情感上的缺失,教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商讨,征得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志愿者家庭,非留守儿童的家庭充当志愿者邀请留守儿童到家做客或小住,班级为单位集体出游等,以弥补孩子感情上对父(母)亲的缺失;另一方面让留守儿童的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幼儿园专门组织的留守儿童亲子活动。目前社会上比较认可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就是非常好的情感弥补形式。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62-01

被调查对象为本园3―4周岁新生幼儿家长,这些家长来自本区19个乡镇,每个家庭完成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前,我们通过与多名带孩子来园面试的家长交谈与访问,从他们那里获得了一些有关家庭教育内容、方法以及家庭教育难点的内容的选项,如给孩子讲故事、教孩子学拼音,孩子不肯吃饭等等。最终问卷由6个封闭式问题和一个开放型问题所组成,每个封闭式问题有5―18个不等的答案供家长选择。

本次共发放家长问卷251份,回收234份,回收率93.2%,从中随机抽取200份问卷进行统计,得出每个选项所占的百分比,以及排序情况。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家庭中绝大多数孩子的保教重任落在了母亲的身上,这说明大多数母亲在履行着自己的义务。由于父亲和母亲在性格特征、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差距,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成长将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除了父辈和祖辈共同承担保教责任外,有近20%的家庭由祖辈独自承担保教重任,他们在教养态度、教养方式、知识水平等方面和父辈们是存在着差距的,他们更多的应该是保育,因此,我们呼吁更多的父母特别是父亲参与到教育孩子中来!

(二)幼儿家庭教育的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教育?每个方面的内容又有什么不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主要内容的排序是:文化知识的学习习惯培养能力培养品德培养艺术教育动作发展,文化知识又以传统的语数知识为主,如“学习古诗和儿歌”、“数数”等;习惯培养以生活习惯为主要培养内容;能力培养以观察力位居榜首,其次是记忆力的培养;品德培养已受到了45%的家长的重视;艺术教育又以歌舞为主。

(三)家庭中经常采用的教育方法。绝大多数家长采用了正面教育教育的方法,这对孩子的成长将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同时或单独采取体罚、谩骂或吓唬、哄骗手段的仍占有不小的比例,它们分别是14%、10%和11%,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四)家长发现错怪孩子时的做法。83% 的家长是明智的、民主的,把孩子当“人”看待,尊重孩子,自己有了错误能放下架子向孩子赔礼道歉,可见大多数农村家长已从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这是可喜的进步。

(五)孩子主要存在的问题。在日常和家长的接触中,经常会听到“孩子不肯吃饭”、“孩子不听话”、“天天就喜欢看电视”等种种抱怨,那么家长眼中这样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呢?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孩子不肯吃饭、任性占总人数的一般以上,分别位居第一、第二,第三是不肯独自睡觉,占35%,接下来依次是看电视时间长不整理自己的物品不好好学习做事马虎。

(六)家长对家园沟通方式的选择。家长们希望幼儿园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指导和帮助他们进行家庭教育呢?家长们的选择依次是:召开家长会、和孩子教师一起活动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通过电话交谈个别咨询从家长园地上获取信息来园听课看家园报纸。可以看出,家长们对与孩子班级老师直接交流比较感兴趣,他们希望通过家长会和参加孩子的活动来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其次又希望通过组织家长经验交流、聆听家庭教育讲座,来获得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经验。

二、对有关家庭教育问题的思考

(一)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延伸。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0―3岁婴幼儿阶段是大脑发展的关键期。因而,各方面必须关注从0岁开始的婴幼儿成长和教育。幼教机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也应该延伸到0―3岁婴幼儿家庭。对婴幼儿家庭从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各个阶段发展的关键期到各年龄段的训练内容、方法等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避免婴幼儿错过关键期的发展,接受不适合年龄特点的知识教育。

(二)增加教师与家长直接交流的机会。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很乐意和孩子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如参加家长会、来园和教师孩子一起活动等,渴望了解孩子的在园表现,老师应该增加这样的机会,让家长走进班级,参加各种形式、各个时间段的不同的活动,如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外出参观,和老师一起组织教学、观看孩子一日生活录像等等,以便让他们全方位地了解自己的孩子。

(三)多举行经验交流会、案例分析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都有自己的困惑,但也有更多的家长都有自己的教子经验,那么幼儿园、教师,可以以园或班甚至组为单位开展经验交流会,大家共享好的教子经验,相互取长补短;召开案例分析会,让家长说说自己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可以再现各种典型的案例,如孩子赖在电视机前不走、不给买玩具就哭闹、把自己的物品扔得乱七八糟等等,进行教育难点剖析,各人献计献策,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实现家园互动、家家互动,满足不同家庭的教育需求。

(四)有针对性地开办家长学校。幼儿园孩子家庭中主要承担教育孩子责任的有母亲、有父亲,也有爷爷、奶奶们,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有许多不同之处,幼儿园必须在经过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针对祖辈们教育孩子的特点,分析他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举办“奶奶班家长学校”;对父母班的家长们传递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等,让他们在每次活动中都有所收获,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上升,最终提高使他们的育儿水平,实现家园同步,共育幼儿。

祖父的园子教案篇8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拥有真正的智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1我会写:

昼:昼夜 白昼 极昼 昼夜不息

耘:耘田 耕耘 春耕夏耘

桑:桑树 蚕桑 桑叶 沧桑 沧海桑田

晓:拂晓 破晓 报晓 知晓 揭晓

多音字:

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 浑身解数

供:gòng供品 gōng提供

形近字:

昼(昼夜)尽(尽头) 耘(耕耘)耕(耕地)

晓(报晓)浇(浇水)

问题归纳:

1、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的孩子天真可爱,自得其乐;第三首诗中的儿童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2、这三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都写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课外积累:

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课后习题答案:

二、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诗意: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起来,提在手中当钲来敲。

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场景: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横”坐不是规规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皮之态。如改为“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场景: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三、小练笔

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示例:

稚子弄冰

冬天的早晨,凉飕飕的空气迎面扑来,稚子跑到昨晚放铜盆的地方。一夜之间,铜盆里的水已经变成厚厚的冰了。他把盆子倒过来,敲打一番,再慢慢地拿掉铜盆。一块圆圆的、晶莹剔透的冰出现在面前。小孩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银钲一样。他一面举起冰块,一面拿起棍子轻轻敲打起来。“当当”,犹如玉磬发出的响声穿林而过,深远高亢。忽然,“叮当”一声,冰块从小孩子的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眼中满是无奈!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正是初夏时节,水稻田里的秧苗都到了该除草的时候了。白天,村子里的男人们就都到水稻田里去除草。妇女白天忙完了家中别的家务活以后,晚上也不闲着,忙着又是搓麻线,又是织布。全村的年轻人都各忙各的,忙得不亦乐乎。那些孩子们既不会耕田也不会织布,可也闲不下来。因为他们从小都对家中父母亲忙农活的事情见多不怪了,也都很喜爱劳动。你看,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他们都在忙着跟父母学习种瓜的方法呢!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作者介绍:

范成大,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南宋诗人。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主要作品:《夏日田园杂兴》《喜晴》《卖痴呆词》等。

主题: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译文:

白天在田里除草,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村里的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

注解:

①昼(zhòu):白天

②耘(yún)田:在田间锄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

⑤解:理解,懂得。

⑥供(gòng):从事。

⑦傍:靠近。

⑧阴:树荫。

鉴赏:

①这首诗描写农村初夏时节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的前两句用昼和夜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乡村里男耕女织、日夜辛劳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

②诗的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一个“学”字让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扬之情。

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2教材分析:

1、“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2、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

第一、二自然段是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组成的一幅色彩丰富绚丽而富于生气的画。第十三自然段则是一幅流动的画,“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3、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

4、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

5、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

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

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萧虹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识。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生死场》等。

我会写:

蝴:蝴蝶 蝴蝶结 蝴蝶花

蝶:蝴蝶 蝶泳 彩蝶 招蜂引蝶

蚂:蚂蚱

蚱:蚂蚱 蚱蜢

樱:樱桃 樱花

拔:拔草 拔剑 选拔 拔河 出类拔萃(cuì)

瞎:瞎闹 瞎忙 瞎想 眼瞎 黑灯瞎火

铲:铲地 铲平 铲土 铲菜 铲除 铁铲

割:割草 割掉 割断 割舍 忍痛割爱

承:承认 承担 承载 承重 继承 承包

拴:拴马 拴住 拴牢 拴线 拴束

瓢:水瓢 瓢泼 瓢虫 瓢饮

逛:游逛 闲逛 逛街 逛公园

形近字:

蝴(蝴蝶)湖(湖水)

拔(拔草)拨(拨打)

瓢(水瓢)飘(飘落)

多音字:

晃:huǎng明晃晃 huàng摇晃

结:jiē结果子 jié结束

近义词:

漂亮——美丽 闪烁——闪耀

存心——故意 特别——非常

随意——随便 阴凉——凉爽

反义词:

新鲜——陈腐 漂亮——丑陋

承认——否认 黑暗——光明

随意——拘束 阴凉——炎热

理解词语:

【明晃晃】光亮闪烁。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马马虎虎】形容做事马虎、随便。

【光芒四射】指强光向四处照射。也形容人或事物光彩照人,极具影响力。

【随意】任凭自己的意思。

词语扩展:

ABB式:

胖乎乎 圆滚滚 明晃晃 毛嘟嘟

蓝悠悠 静悄悄 黑沉沉 香喷喷

亮晶晶

课内词语:

蝴蝶 蜻蜓 蚂蚱 樱桃 榆树

锄头 承认 水瓢 随意 阴凉

圆滚滚 明晃晃

句子解析:

1、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蜜蜂、蝴蝶、蜻蜒、蚂蚱,样样都有。

“样样都有”可见花园里昆虫种类很多,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孩子扳着手指头给人显示她的富有,那种满足、得意、炫耀的神态跃然纸上。

2、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

这种蝴蝶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

描写了蝴蝶、蜻蜓、蚂蚱等昆虫的色彩丰富。

3、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运用比喻修辞,把蜜蜂比作小毛球,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形态。“胖乎乎,圆滚滚”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蜜蜂的喜爱和自己满心的快乐。

4、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这句话写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

“明晃晃”一词改为“五颜六色”好不好?

不好。“明晃晃”一词是园子留在作者记忆中的色彩,这色彩明亮,健康,活力四射。从这个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园中事物的满心喜爱。如果改为“五颜六色”,只是表现色彩的丰富多样,则不能传达出这种感情。

5、到我有记忆的时候,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它们并不存在。

“因为……所以……”这一句式表现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喜欢事物的原因就是这么简单。结果子的喜欢,不结果子的好像不存在。

6、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

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榆树先呼叫,来了雨,榆树先冒烟。

“先呼叫”说明榆树高大,树大招风,只要一刮风,枝叶猛烈摇动发出呼呼声;“先冒烟”是雨点落在纸页上,雨珠成线就像冒烟那样。这里运用拟人、比喻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榆树的高大。

7、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

写阳光下的榆树叶子,闪光发亮,充满活力。

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大榆树的高大?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入手,用富有诗意的语言,生动描写大榆树的高大和充满活力。

8、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哪里会溜得准,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但没有把菜种盖上,反而把它踢飞了。

“我”跟随祖父在院子里栽花、拔草、种小白菜。“我”并非真正地劳动,而是儿童的天性——爱模仿,甚至还很淘气,把菜种踢飞。这些行为表现了“我”的天真幼稚、顽皮可爱。

9、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因为我太小,祖父拔下锄头杆,让“我”单拿着“头”铲地,表现祖父体谅我,不愿让“我”太劳累,表现他对“我”的疼爱。

10、我并不细看,……我又看见一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于是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了。

……跟着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了。……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而不见蚂蚱了。

这一段中运用“摘、丢、追、采、捉、绑”等动词,从“我”这些动作中,写出了“我”在园子中一刻也不停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对园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都非常喜爱。

11、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

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运用拟人、排比修辞,写出园子里的花、鸟、虫是自由快乐的,是无拘无束的。

1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其实也处处表现了“我”的自由自在。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写园子里的昆虫和树。

第二部分(4~15):具体叙述“我”和祖父在园子里一起劳动、玩耍的情景。

第三部分(16~20):写园子里的动物、植物还有人和谐相处,一切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动和成长。

问题归纳:

1、花园里面有什么昆虫?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些昆虫的?

答:花园里有蝴蝶、蜻蜓、蚂蚱、蜜蜂。作者不仅着眼于它们的色彩——“白、黄、红、金、绿”一应俱全,还对蜜蜂的样子和姿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2、十七段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这一段中反复出现的是“愿意”“就”这两个词。作者反复运用这些词语,表面上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果、玉米生长和蝴蝶飞舞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其实是作者把自己的自由快乐、无拘无束的心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面,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借景抒情,清新自然。

3、“我”为什么对祖父的园子念念不忘呢?

答:(1)园子给了“我”自由。“我”可以在这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玩耍,即使是瞎闹也不会受到责备。

(3) 园子给了“我”快乐。这里有“我”喜欢的昆虫、花鸟、植物,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活力的,是“我”喜欢的环境。

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描写祖父的园子里的景物以及作者在园子里干活、游戏的场景,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

课后习题答案:

1、默读课文。

说说“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做了什么,祖父的园子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和祖父在园子里栽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还追蜻蜓、摘吃黄瓜、捉玩蚂蚱等。

特别之处:

(1)祖父的园子是一个五彩缤纷、生机勃勃的园子。园子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许多可爱的昆虫,白、黃、红、金、绿,各种颜色一应俱全。

(2)祖父的园子是一个自由自在、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花是自由的,鸟是自由的,虫子是自由的,菜是自由的,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2、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我”的内心感受。

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a、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感受:园子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太阳的照耀下都显现出美丽的光辉。而且这里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气的。

b、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感受:园子里的生活是无拘无的,是完全自由的。不光“我”是自由自在的,就连这里的植物、动物仿佛也是自由的,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人来干涉。

3、读下面的“阅读链接”,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主要内容:祖父去世后,作者对园子景象的想象与猜测。

新的体会:作者对祖父的深切怀念之情,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无比向往之情。

课外拓展:

《呼兰河传》中的句子:

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白雪,夏天则满院蒿草。风来了,蒿草发着声响,雨来了,蒿草梢上冒烟了。没有风,没有雨,则关着大门静静地过着日子。狗有狗窝,鸡有鸡架,鸟有鸟笼,一切各得其所。

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3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作者的乡思之情。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作者介绍:

季羡林(1911.8-2009.7),字希逋,又字齐奘,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精通12国语言,翻译了大量作品。生于1911年,山东临清县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四位老先生,因为都曾在燕园居住,人称“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实则住在未名湖的后湖,那地方叫朗润园。所以又称“朗润园四老”。

多音字:

斗:dǒu星斗 dòu斗争

燕:yān燕国 yàn燕子

近义词:

孤单——孤独 陪衬——衬托

气派——气势 盼望——期望

澄澈——清澈 广阔——辽阔

平凡——平常 不可胜数——不计其数

反义词:

容易——困难 澄澈——浑浊

广阔——狭窄 平凡——伟大

不可胜数——屈指可数

理解词语:

【陪衬】①附加其他事物使主要事物更突出;衬托。②陪衬的事物。本文是第二种意思。

【不可胜数】不能数完,形容数量非常多。胜:尽。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恍然大悟】忽然间明白过来。恍然:形容忽然醒悟。

【烟波浩渺】形容江湖水面十分辽阔。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浩渺;辽阔无边。

【篝火】原指用笼子罩着的火,现借指在空旷处或野外架木柴树枝燃烧的火堆。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相映成趣】互相对照映衬,显得很有情趣,很有意思。映:映衬。趣:意趣。

【诗兴】作诗的兴致。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萌动】(事物)开始发生。

【晶莹】光亮而透明。

【澄澈】清澈透明。

【离乡背井】离开了故乡,在外地生活(多指不得已的)。

【漂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旖旎】柔和美好。

【无垠】没有边际。

【碧波】碧绿色的水波。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

【雄奇】雄伟奇特。

【绝伦】独一无二;没有可以相比的。

【耄耋】指老年:高龄。素:七八十岁的年纪。

【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优美的景色。良辰:美好的时光。

词语扩展:

形容数量多的四字词语:

不可胜数 数不胜数 不计其数

不胜枚举 恒河沙数

句子解析:

1、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

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开篇点题,点明主旨:爱故乡。开头简洁、自然。

2、以后到了济南,才见到山,恍然大悟:山原来是这个样子啊!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

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象的。

作者的家乡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山,不知道山为何物,所以无法理解诗句描写的景象。

3、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可觉得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

作者看到天空中的明月,清光四溢,看到水中的月亮与之相映成趣,心中萌动的一定是对明月的赞美,是对家乡的歌颂。

4、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

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这段话通过世界各地的月亮与故乡的小月亮作对比,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简单阐释“月是故乡明”这句思乡名句的含义。

第二部分(2~4):回忆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第三部分(5~6):写离开故乡后的生活,表达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第四部分(7):抒发对故乡月亮的思念之情。

问题归纳:

1、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有哪些了解?

答:①“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全诗为:“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②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表现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

③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由于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因而被广为传诵。

2、作者回忆了幼年时在故乡的哪些趣事?

答:写了两件件趣事:第一件事是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星星;第二件事是在古柳下面点篝火,摇树捉知了。

3、作者明明是写故乡的月亮,为什么还要写那些童年趣事呢?

答:这些童年趣事都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数星星、捉知了、赏月等都跟月亮有关,通过写这些铭刻在作者记忆中的童年趣事,表达出他对故乡的眷恋、思念之情。

4、本文是怎样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答:(1)通过对故乡的月亮及月下趣事的描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拿世界各地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作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直抒胸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课文主题:

本文以“月亮”为线索,深情回忆了童年记忆中的故乡月景和月下玩耍的趣事,以及离开故乡后在世界各地漂泊看到的无数美景和月亮,通过故乡之月与他乡之月的对比,表达了对故乡之月的喜爱,抒发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眷恋之情。

五上语文一单元知识4教材分析: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梅花魂》中的“魂”指的是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包括无数海外游子无比崇尚的精神。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本课的重点是借外祖父的几件事的描述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外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爱梅花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爱梅花就是热爱祖国。

作者介绍: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星岛,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主席。著有作品集《梅花魂》《无名的星》《一花一世界》《展翅的白鹭》《厦门人》《生命的田园》《芳草天涯》《神奇的绿岛》等。

多音字:

抹:mā抹布 mǒ涂抹 mò抹墙

折:zhé折扣 zhē折腾 shé折本

近义词:

偶尔——偶然 爱惜——珍惜

训斥——斥责 清白——洁白

慈祥——和蔼 郑重——庄重

欺凌——欺负 眷恋——留恋

反义词:

漂泊——定居 偶尔——经常

训斥——表扬 清白——污浊

慈祥——严厉 郑重——轻率

理解词语:

【冷艳】耐寒而美丽(多形容花)。

【幽芳】形容香味清淡而芬芳。

【漂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文坛】指文学界。

【颇负盛名】形容名气很大。盛名:很大的名望。

【古玩】古代留传下来的可供玩赏的器物。

【玷污】弄脏;使有污点。多用于比喻。

【郑重】严肃认真。

【欺凌】欺负;凌辱。

【顶天立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折节】屈服于别人。

【境遇】境况和遭遇。

【秉性】性格。

【隆冬】冬天最冷的一段时期;严冬。

【凉飕飕】形容有些凉。

【蒙胧】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眷恋】(对自己喜爱的人或事物)深切地留恋。

相关诗词: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山中送别

唐代: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宋代: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句子解析:

1、故乡的梅花又开了。

一年一度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总让我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运用倒叙的写法,先写看见梅花开,闻到梅花的幽芳,再写想起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巧设悬念,引人思考: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联系呢?

2、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把梅花与其他的花进行对比,突出梅花不畏严寒、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质。三个“最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在梅花的精神。

3、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图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开头写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写从梅花图想到外祖父眷恋祖国的心。这样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强烈情感。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由梅花开放想到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

第二部分(2~15):回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春恋之情。

第三部分(16):照应开头,赞扬外祖父的爱国精神。

问题归纳:

1、外祖父为什么珍爱梅花?这表达出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让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国人的气节。这充分表达了外祖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梅花魂指的是什么?

答:梅花魂包含了三层意思:一是梅花的精神;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三是做具有梅花精神的人。

3、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课文写了外祖父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感,赠墨梅图,送梅花绢等五件事。

表达了这位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对家乡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主题:

本文以梅花为线索,讲述了关于外祖父的五件事,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的深切爱国情,也表达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

上一篇:沁园春长沙教案范文 下一篇:为人民服务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