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范文

时间:2023-10-27 18:17:41

祖父的园子篇1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初读了第18课,请同学读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作者的童年故事发生在哪里?(强调“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问题,(祖父的园子是怎样的多姿多彩?“我”在祖父的园子里又是怎样生活、成长的?祖父的园子为什么让作者念念不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跟随作者走进这个大园子。

【点评:教学开始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激发阅读期待。】

二、欣赏园中景物自由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

2.引读第二节。这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自由读第13节。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联系这两段文字,想一想漫步在祖父的园子中,你有什么感觉,请你在书上写一两个词。

读着读着,我们就会觉得园子里的一切_________,要做什么,_________,要怎么样,_________,都是_________。(红字标出)

4.请大家默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来写园中景物生活自由的?注意那些有趣的、特别的词句,可以画下来。同位交流。

交流,相机指导朗读。(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句式有“……就像……似的……,……愿意……就……,一会……一会……”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看起来似乎是唆,实际朴素灵动的文字更能表现园中景物的自由。)

5.让我们把这种自由的感受带进这一段中,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点评:以第13自然段为切入点,找出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抓住文眼“自由”两字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在潜心会文时关注文本独特的表达方法,对于特别的语句反复品读,从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三、品读童年生活自由

为什么在作者眼里,祖父园中的一切都是自由的?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1.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让我们继续漫步于园中,默读课文3―12节,看看“我”和祖父在园中都做了些什么?“我”是怎么做的?注意那些最有趣、最好笑的细节,用心体会并圈画出来。

2.交流,品析,指导朗读。

(如第12段:课件出示文字。“我”是怎么浇菜的?读读课文,找找描写“我”动作的词:抢、拼尽了力气、一扬、大喊着。

把水往天空里这么一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一大瓢水冲下来,你浑身湿淋淋的,像只落汤鸡,你的心里呢?把你内心的自由畅快读出来。)

3.小结。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下种,“我”就瞎闹;祖父铲地,“我”就乱勾;祖父浇菜,“我”就乱闹。漫步在园中,我们看到,无论“我”想怎么样,就_________,想做什么,就_________“我”完全是_________。

【点评: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体会其表达效果,在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的过程中品读感受作者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四、感悟自由的源泉

1.其实,“我”在园中做过有趣的事儿还有很多很多,“我”曾经在祖父拔草时,在他的草帽上插了一圈盛开的玫瑰,红彤彤足有二三十朵,祖父不知道,还以为那年春天雨水大,玫瑰香气传得远呢!

2.在别人的园子中“我”可以这样做吗?“我”在祖父的园中这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耍、瞎闹,祖父的态度是怎样的?

3.品味文中的“笑”,从文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祖父?

祖父的笑中有慈祥,有宽容,有疼爱,有呵护,有教育,祖父的笑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爱。祖父的笑和爱一起永远留在“我”的心底。许多年以后,作者这样深情地回忆: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课件出示)

课文还有一处直接写祖父的:“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萧红一生坎坷,母亲早逝,父亲对她十分冷酷,唯一疼爱她、呵护她的只有祖父,祖父是她最亲的人。作者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所享受到的爱和自由成了她一生的憧憬和追求。)

【点评: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感悟祖父“笑”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再现立体的、形象鲜明的祖父,体会祖父和“我”之间的浓浓亲情。】

五、揣摩写法,拓展延伸

1.正是因为有了祖父的疼爱和呵护,我才觉得自己的心是――自由的。(引读)我感觉到花开了,就像_________,我看到鸟飞了,就像鸟_________,……我要做什么,_________,要怎么样,_______,都是自由的。

2.想一想,作者写自己在祖父的园中生活自由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的自由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园中景物的自由实际上是要表现“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像作者这样借助事物来表达人物感情的写法就叫借物抒情、借物喻人。)

3.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在“我”眼里,这还是一个普通的园子吗?这园子不仅是祖父的,也是“我”的,更是“我”和祖父的,再读课题。

回顾上课开始提出的问题,小结。

4.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体会到了祖父对她的疼爱呵护,老师读完《呼兰河传》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在这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这样写道:(课件出示,配乐)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

而今不见了。

老主人死了,

小主人逃荒去了。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

忘却不了,

难以忘却……

我想你们读了这本书以后,对《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一定会有新的感受,有条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老师期待着和你们交流。

祖父的园子篇2

1. 出示“作家卡片”,通过茅盾的话来简介萧红和《呼兰河传》。

2. 指导读课题,体会那份浓郁的回忆味。

二、 读词,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前板书:

蜂子 倭瓜 栽花

蝴蝶 黄瓜 拔草

蜻蜓 玉米 下种

蚂蚱 韭菜 铲地

谷穗 浇菜

1. 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正确,相机正音。

映示百度搜谷穗图,并回忆《悯农》里的一句诗“春种一粒粟”,认识谷子在北方就是指诗里所说的“粟”,黄色,去壳后称小米。学法指导:遇到不懂的知识,要学会自己查资料去解决。

2. 写一写,观察“穗”的结构,说说怎样才能写得漂亮,看老师范写之后,自己临写两个。

3. 说一说,三组词语分别写什么?

4. 理一理,把这些词语串在一起,介绍我和祖父的园子。学法指导:通过找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

【设计意图】出示三组词串,既可以检查生词的预习情况,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对于学生来说,“谷穗”这个词可能绝大部分都是不了解的。“谷穗”的教学既有助于学生增长科学知识,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同时也为教学提供了一个进行学法指导的契机,告诉学生遇到似懂非懂的问题一定要善于查资料。学会学习,比学会“谷穗是什么”更重要。

三、 读文,感受园子的美好

1. 园子里有那么多小昆虫、那么多的农作物,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用心地读一读第2自然段和第13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园子里的情景。

2. 静静思考:在作者童年的眼里,这是个怎样的园子?你可以用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然后指着板书,用“这是一个( )的园子。”

3.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拥有这样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园子,你会感到――(自豪、快乐……)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两段再自由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学生可能在初读时就有所体悟,要让这体悟更深刻,就必须在反复诵读中加深感受,在同伴交流中获得新的感悟。“这是一个( )的园子”一问的设计,目的是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思考作者“写了什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体验、感悟能力,进而为品悟作者是“怎么写的”埋下伏笔。

四、 品文,发现语言的密码

1. 这个园子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作者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又是通过哪些词语、句子流露出来的?轻声读一读,用心去发现。

2.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重点对以下三句的写法进行重点引导、点拨。

① “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跟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a.发现的写法:用“小毛球”比喻蜂子,把蜂子写得很可爱。

b.引导学生读句子,感受短句长句交替的韵律美。

②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a.学生能发现的写法:一连用了三个联想,一切都写活了,一切都充满生机。

b.引导学生想象花含羞绽放的姿态,鸟扑棱翅膀的神气,虫子轻轻吟唱的歌声,也用拟人的手法说一说。

c.比较作者语言与我们常用语言的不同,朗读体会文章中短句的活泼、天真。

③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也没有人管。”

a.学生能发现的写法:一连用了几个“愿意……就……”,写出了园子里的无拘无束。

b.引导:谁可以有自己的意愿?追问:倭瓜、黄瓜、玉米竟然也有自己的意愿,为什么要这样写?

c.小结:在作者童年的眼里,它们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有思想的,几个“愿意……就……”不仅写出了园子的自由,更让我们感觉到文中的“我”是那样的天真可爱。

d.练习朗读,体会“愿意……就……”带给我们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不是零,他们有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领会,先学再导。然而,学生的阅读经验毕竟有限,他们的阅读需要老师的点拨引导,这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预设,才能在课堂上顺学而导。

萧红的语言很特别,甚至有人称之为“萧红体”,这种语言的与众不同就是大量的短句、排比、拟人、反沓。所以,教者宜通过比较法、朗读法引导学生发现语言的密码。

五、 想象,学着作者去表达

1. 萧红用她独特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自由、快乐的园子。其实,园子里的花草、昆虫与别家园子里的并没有区别,为什么在萧红看来它们却如此自由、如此快乐呢?

2. 小结:萧红要表达的不仅仅是花草、昆虫的自由,透过这些独特的文字,我们看到的其实是作者自己在园子里的自由、快乐,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3. 你也和作者一样喜欢这样的园子吗?园子里还会有些什么动物、植物?园子里生活着的“我”是怎么玩耍嬉闹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写你想象中的园子,抒发自由与快乐之情。

4. 学生练笔。评改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关注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是为了学会去表达。预设这样一个随文练笔,既是作者写作方法的迁移运用,又是对自己体悟到的园子里的快乐自由的另一种表达。

祖父的园子篇3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休息好了又是跑。

樱桃树。明明没有结樱桃。就偏跑到树上去找樱桃。李子树是半死的样子了。本不结李子的。就偏去找李子。一边在找。还一边大声地喊,在问祖父:“爷爷,樱桃树为什么不结樱桃?”

祖父老远地回答道:“因为没有开花,就不结樱桃。”

再问:“为什么樱桃树不开花?”

祖父说:“因为你嘴馋,它就不开花。”

我一听了这话。明明是嘲笑我的话。于是就飞奔着跑到祖父那里,似乎是很生气的样子。等祖父把眼睛一抬,他用了完全没有恶意的眼睛一看我。我立刻就笑了。而且是笑了半天的工夫才能够止住。不知哪里来了许多的高兴,后园一时都让我搅乱了。我笑的声音不知有多大。自己都感到震耳了。

后园中有一棵玫瑰树。一到五月就开花的,一直开到六月。

花朵有酱油碟那么大。开得很茂盛。满树都是,因为花香,招来了很多的蜂子,嗡嗡地在玫瑰树那儿闹着。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勾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给他的草帽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树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

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地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垅上的草。我跑得很远地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星星点点

祖父的园子篇4

一、准确把握学情,关注教学起点和终点

课前,备课时,教师对学情作了一个预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看,城市孩子对农村生活相对陌生,但这不影响孩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学生的阅读能力来看,学生独立阅读能初步感受“我”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但不会通过品味语言,细腻、真切地感受到“我”的快乐、自由。因此,教学终点定为:品味朴素的语言和反复的语言形式,感受“我”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

这个教学目标来源于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也是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达到的,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二、尊重学生常态阅读的感受,关注教学的生长点

(一)读思结合,整体感受园子

师引:祖父的园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园子呢?现在让我们走进这篇略读课文去看看吧。因为课文很长,我们分成三部分读。

【课件】边读边思考【读思】,这三部分内容分别写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园子?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填写在你们的题单上。

1.学生读、思,完成题单

2.反馈,顺学板书

【1-3美丽的】【4-15快乐的】【16-20自由的/漂亮的】

3.指板书,梳理小结,理清思路

现代学习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建构与探究的活动。人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接受和记录知识的过程。这一环节,学生先独立阅读,再去梳理感受,并由学生汇报、板书,体现了老师对学生个性化阅读感悟的尊重,也了解了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找准教学的生长点,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新课程理念。

三、设计自主探究活动,关注学生学习的盲点

(二)读思结合,感受自由园子

1.读思结合,感受“我”的自由快乐(4-15自然段)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呢?【课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4-1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请用“ ”把相关句子勾画出来。

设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1)学生自由朗读,学习。

(2)反馈:从哪里看出这是一个快乐的园子?点拨预设: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方法。

分析学生的观点、方法和其对话。这些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视。

过渡:在园子里,我做了那么多淘气好玩的事情。不过,有一件事玩得过火了。哪一件?说看法。

2.品读重点的平实的词语,感受祖父的慈爱与宽容

(1)教师:面对我的瞎闹,祖父是怎么对我的呢?【课件】出示课文的第6-12自然段。请大家自由朗读这段话,待会我要朗读他们的对话,请你们评价一下,我读得怎么样。你要评价,首先要读懂。

(2)教师示范读。

①教师做严厉状读祖父――评,教师读得怎样?为什么?(太严厉),祖父是很慈爱的――点引:你从哪里看出祖父很慈爱?――聚焦祖父的“笑”:抓住了关键词“笑”来读。词语点红。

②教师:笑,原本是一个很平常的表情。为什么从三个“笑”,就读出了祖父对“我”的疼爱了?

点拨:请联系上下文再读再思考。

③因为我的瞎闹将导致粮食收成大大减少,对此,祖父依然笑着面对,他没有骂我、打我,没有计较我的过错,可见祖父对我还很――宽容!

小结:孩子们,“大笑、笑够了、还在笑”,原本都是很平常的表情,很平实的词语。但是,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透过文字,体会到他背后藏着的深情。

就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你还从哪些词语里感受到祖父对我的深深的慈爱与宽容?(慢慢地,理由。)

教师:好,现在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深情,在读中表达出来吧!

(3)学生分角色齐读。教师读旁白。

过渡:因为祖父是这样一个慈爱宽容的人,所以萧红才会想干嘛就干嘛,生活非常自由、快乐。难怪在萧红眼里,(指板书)祖父的园子是个(快乐)的园子。

学生在学习这个部分时,有两个很容易忽略的盲点:一是不知道是因为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我才如此快乐、自由;二是祖父的宽容和慈爱是通过朴实的语言传达出来的。因此,老师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采取了错误范读、寻找依据的“认知冲突”策略来实现理解提升的。

四、搭建多层台阶,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点

3.细读品读,体会我的自由快乐(聚焦:17)【课件:17自然段】

(1)自由朗读,感受自由。

反馈,抽一生读。问:读着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2)物我合一朗读。

①师与两生对读。

教师:是啊,因为萧红是快乐的、自由的,在她的眼里,一切都变成自由的了。我就是倭瓜,我愿意……随机指生接读。

②全班齐读。

我就是倭瓜,我愿意……就……,我就是黄瓜,我愿意……

就……,我就是玉米,我愿意……就……

学习是真实性与情境性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尤其是“移情”式朗读训练,体会“移情”的修辞手法,真正做到了老师“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

③带着这颗自由的心,让我们再放眼望望祖父的园子吧。【课件】

(指板书)在美丽的园子里,【课件】原本看到的只是――生接读: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但在自由的萧红眼里,她看到的却是【课件】――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④师:多么美妙的自由感受,那这种自由感受是怎么写出来的?看看谁能发现里边藏着的小秘密。

预设:排比,拟人。认可。

若答不出:看看,这些词句是不是有那么一点重复感?师引生接读:师:倭瓜愿意……就(生接)……愿意……就……黄瓜愿

意……就……玉米愿意……就……【课件变红】看,反反复复在用这些词语句式来写,萧红称他这种写法为反复。【反复】

用上特别的写法,往往就能表达特别的心情。虽然文字朴素,但字里行间却让人感受到无限的自由。

(4)小结:自由的人,自由的景。当然,这个园子就是――(指板书)自由的了。

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知识建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萧老师充分调用和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又在此基础上通过细读文本,前后对比读文本等多个台阶,让学生对“我的自由、快乐”的感受进一步深入和细化,是针对学生学习的障碍点来设计的,既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又是阅读方法的训练。

五、设计有梯度的练习,关注教学的延伸点

(三)读写结合,感受表达特点

【课件】当萧红睡醒了,她又将在园子里做些什么有趣的事情呢?请发挥想象,把自己当作萧红,写下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生活。提醒:就写一个片段。你可以借用反复的手法写,也可以运用以前的方法写。

(1)学生动笔写。

(2)反馈说。点:自由快乐。

祖父的园子篇5

祖父支撑着同行。大病初愈,他的个子缩小了点儿,系完鞋带,佝下的身子半天才能直起。祖父曾是四乡闻名的种地瓜专家,他种的地瓜个大,糖分足。祖父总说是那块土肥,养人。撑到田头,祖父倚着株老树,迷迷沌沌地睡去,他的睡姿像一个闭目养神的老神仙。

四弟的地在那块肥土中最向阳的南端,才方圆几步,用些小栅栏围起,边上竖了块小牌,四弟写着:我的庄园。

秋日景美,他的庄园洒满旺盛的阳光,他在那儿像一株蓬勃的小树。四弟突然蹲下,把一块黏土搓细了。他扒开地瓜秧给我们看,只见细腻饱满的土上,纵横交错着许多裂痕。

“我把力气藏在里头。”四弟仰起脸来,“播种时刨地,夏天除草,浇水打虫……”

“地瓜熟了。”父亲用脚踢踢土。

“是力气和本事熟了。”四弟大叫道。

我们帮他收获地瓜,它们是淡红色的,新鲜如婴儿。有一个巨型的地瓜,足有小盆大小,沉甸甸的,外皮上粘着渗出的糖分。天很高,无云,四弟在他的庄园内手舞足蹈。我忽而感觉他过得自由、浪漫。

穿红戴绿的婶子们推来架子车,装着地瓜。她们让四弟去驾辕,就像差使一个本领通天的男子汉。我忽而感到从未有人这么重视过他,家人都把他当成个不能信赖的小不点儿。

四弟驾着装满他财富的架子车,一路吆五喝六。路人见了硕大的地瓜,都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四弟同他们打招呼,整个儿都像换了个人。我想,那一天会唤起他久远的骄傲。

母亲讷讷地说:“怎么可能是他干的呢?”

“他喜欢这儿,”父亲说,“喜欢无拘无束。这像我。”

母亲迅速地扫了他一眼。

我记起父亲一向喜欢夏天打赤脚喝凉水,原来这些习惯还有根源。父亲胖胖的,村里人都说他在外发了迹。但他不喜欢城市工作,他说一口牙全坏了,都是水土不服。

祖父用脚顿顿地,他说地底下是实的,土是活的,有经脉,有灵性,通晓它的人才能种出好庄稼。四弟他一来就迷上了它,能在地里成天地劳作,还喜欢同它谈天,它是一个宽深的潭,他把力量和才智还有汗滴都储存在土里,藏久了,能酿出发甜的浓郁的芬芳。

回村路上,远见炊烟袅袅,多情而又婀娜。祖父的院里卵石铺地,有只大缸,满盈盈一缸雨水。我忽而感觉四弟凿了个洞的鱼缸那么微小,过于精致,他现在可以养一河的蝌蚪,种一亩蓖麻……那样气度地去爱。

祖父当晚送了支猎枪给四弟,可以装铅弹打小走兽,说是秋收完毕就可上山。四弟攥紧他的拳,招招摇摇地走了一圈。父亲忍不住拍拍他,也许忆起他自己当年也曾那么大胆、精神、鲜龙活跳。

那是父亲最美的念念不忘的岁月!

我们的归期渐近。母亲三番两次提及,期望四弟能松口,她当着父亲、祖父等人的面说:“早点儿去订好票行不行?”

“好吧。”父亲说“订几张呢?”

一屋子的人都盯着四弟,他也很敏感,故意用唱歌似的长音说:“丈量过我的庄园了吗?长七步,宽五步。生出五百八十一只地瓜。”

“大小都算?”祖父跟着打岔,“有的才拇指大。”

四弟干脆地答:“是地瓜都算。”

后来母亲私下找祖父,希望他出面劝四弟。祖父捋着胡子思忖半天才说:“听凭他决定吧。”

祖父婉转地拒绝了母亲。临别前夜,他把我们叫到跟前。他说,命运召唤每个人,人在哪里活着都是有苦有乐,穷也好,富也好,心里不苦遂了意愿就好,一个人一种活法。

父亲连连称是。母亲木木地站着,嘴唇干得像长了层软壳。祖父示意,四弟还是株苗,不一定适应每一种土质,但总有一种合适的土壤让他长得最茁壮。

我敬佩地望着衰老的祖父,想象着他年轻时的风采。许多人违心地离开他们所爱的生活。祖父则固守一辈子。他没吃过饼干、冰淇淋,可他充满活力。他从未唯唯诺诺,一生都是个出色的男子汉。

祖父的园子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祖辈家长;类型分析;交流沟通;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12-1

在一线工作的这几年里,发现每天接送的人群里祖辈家长占了大多数,主要是有的父母上下班时间与幼儿园的不一致,有的父母在外打工,无暇照顾到子女等。祖辈们为了子女,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教养的任务。因此,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和这些祖辈家长打交道。我在与祖辈家长交流的过程中,就遇到了形形的家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解决了很多的矛盾。

一、祖辈家长类型分析

1.型祖父母。这类祖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比较重视家庭成员间的权威等级次序,注重自己的权威,凡事都要过问,经常干预成年子女和孙辈的各种事务。

我们班小宇的奶奶就是这种类型的家长。每天一大早,奶奶去买菜,就顺便把小宇送到了幼儿园;每天放学了,别的孩子都被接走了,就剩下小宇一人留在教室,老师陪着他。小宇入园不久,老师发现了他的这种不良习惯,就和奶奶主动交流了孩子在园的表现,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可老师的话刚开了个头,小宇奶奶也是一个字未听进,就滔滔不绝地夸起小宇来。看着小宇奶奶一脸自信与满足,老师知道今天的对话是谈不下去了。但是为了小宇的进步,老师还得寻找时机,和奶奶交流,让她明白科学育儿的一些道理。

2.漠不关心型祖父母。此种类型的老人一般不参加家庭活动,与自己的成年子女和孙辈的关系都比较冷漠,对家庭事务也不发表意见,表现出一种彼此不相干的情形,只关心自己的事。

我们班昊昊的爷爷就是这种类型的家长。昊昊的爷爷在送孙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他从不像有些家长一样,和孙子笑眯眯地说再见或是逗孙子玩一会儿;接的时候,往门口一站,毫无表情,也不会去牵孙子的手,或问长问短。幼儿园或班上经常会在黑板上出各种通知,昊昊的爷爷从不看一眼,有些要做的事也不能及时跟上。昊昊的学习习惯不太好,上课注意力不够持久,喜欢和小朋友打闹,讲话,绘画手工都比较弱,动手能力也不强,当老师把这一情况向爷爷反映时,爷爷说:“孩子学习的事,我一概不管,我只管他吃好、睡好就行。”

3.溺爱型祖父母。这类祖辈对孙辈的疼爱很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嫉妒、不懂礼貌等一些不良的性格和习惯。并且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我信赖和自信心的发展,不利于孩子情绪和行为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不利于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

我们班晨晨的外婆就是这种类型的家长。晨晨一直由外婆带大,外婆年轻,又专门带她,因此,什么事都不让她动手,晨晨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入园以后,晨晨失去了帮助,就用哭来抗议,不管老师用什么方法来哄,她就是不听,除非自己哭累了,才会停下。晨晨在祖辈的溺爱中长大,依赖性太强了,在生活中往往一遇到困难,便失去信心,产生愤怒、不满等消极情绪。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二、与祖辈家长沟通的策略

1.关爱孩子,赏识家长,以情感人。孩子是家长和教师共同的纽带,教师对孩子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关心的话,对于家长来说可能都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家长送孩子入园时,我们要热情地迎接他们,努力让家长感到老师很关注她的孩子,并不失时机地跟家长交流几句有关孩子的话题。白天,精心照顾好幼儿的生活起居,在一天的工作中,对于祖辈家长的叮嘱,教师要谨记于心、认真完成。家长来接孩子时,教师尽可能详细地介绍孩子在园一日生活情况,尤其是一些细节,满足他们这一方面的沟通需要,让他们放心,对孩子在园的点滴进步给予赞赏表扬。

对于晨晨的外婆,我们可以这样说:“晨晨外婆,你看,你每天都把晨晨打扮的像朵花一样,又干净又漂亮,一看你就是个特别讲究的人,晨晨的小被子你也是三天两头的洗换,你把晨晨的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你的儿女就可以放心做自己的事了,有你这位妈妈,是子女们的福气啊。”

教师对孩子真诚的关心,教师对家长赏识的话语,能让祖辈家长心情愉悦,拉近教师与他们之间的沟通距离,更是肯定了祖辈家长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在教育孙辈方面的自我成就感。教师取得了祖辈家长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为更好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2.活动展示,方法指导,以理服人。在言语交流的基础上,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吸引祖辈家长的参与,这样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沟通氛围,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向祖辈家长展示幼儿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增进他们对幼儿园以及教师工作的了解。比如:班级开展的穿衣服、折叠衣服比赛,午餐环节,点心环节展示,教学活动、区域游戏等观摩,通过现场的观看,祖辈家长亲眼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园的能力差异,会有很深的感触的,这样他们会认识到自己教育方法的不足,并体会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在潜移默化中让家长接受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祖辈家长一般都是思想传统、观念比较滞后,在与孩子相处时,他们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因此,教师可以用上门家访的形式,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一方面让家长感到教师对自己孙辈的重视,另一方面,由于地点的改变会拉进彼此心与心的距离,选择地点也是对家长的一种尊重,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在交流中,教师适当拓展沟通话题,把网络中、书本中有关隔代教养的利与弊、科学育儿的方法、身边成功的教育事例,和家长在拉家常式的谈话中让他们乐于接受,并从中受到启发。

祖父的园子篇7

茅盾先生为《呼兰河传》作序。五千来字的文,28个“寂寞”。他叹息复叹息萧红的种种寂寞:寂寞的幼年,寂寞的童年,寂寞的精神,寂寞的心境,寂寞的生活,寂寞的环境,寂寞的呼兰,寂寞的死亡,寂寞的坟墓……如此浓烈的“寂寞”之感触,是从《呼兰河传》里读出来的吗?他认为“寂寞”是萧红的人生写照。如果这一判断准确,倒是解释了《呼兰河传》创作时断时续的原因:深陷寂寞无法自拔时,便一头逃进梦魂萦绕的呼兰河城里去,为那座小城里她刻骨铭心的景、物、人、事描形画像,并发掘其中深藏的东西。我其实不能确认萧红是否是“寂寞”的,因为那样丰满、灵动的灵魂,那样坚韧、匆促的生命,那样困顿、颠沛的生活,像是都与“寂寞”无缘。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精神空虚与物质优渥的产物,它们却都不属于萧红。.

《呼兰河传》很难归类,自传,小说,散文,抒情诗,都像,又都不全是。我最愿意读那些像是自传的部分,特别是“我”和祖父的故事。因为那是《呼兰河传》中最柔软、最温暖、最动人的部分。萧红以生动的儿童化语言,描摹出触手可及、有声有色的画面。读之,像是能听到四五岁的她脆生生的笑语,以及祖父宽厚温暖的对答和不时响起的开怀大笑;也像是嗅得到满园的花香,看得到挂满各种瓜果的植株……“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我也跟着祖父在后园里边。”依样学样,裁花、拔草、种菜、铲地、浇菜……捣乱比帮忙多。给祖父插了一草帽的玫瑰花,一家人见了笑疯了;浇水往天上泼,大叫下雨了、下雨了;踢飞了祖父刚播下的种子;除掉了韭菜留下了杂草……后园在小萧红眼里,天高地广,“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而土地上所长的又是那么繁华,一眼看上去,是看不完的,只觉得眼前鲜绿的一片。”一天又一天,祖父、后园、小萧红,三样是不可或缺的。可是一到冬天,后园就封门了。.

在大地都能冻得裂了口的漫长冬季里,小萧红只能转而进行室内探察。她琢磨祖母和母亲屋子里的各种物件,倒饬储藏室的陈年旧物,直至倾箱倒箧。祖母丧事期间家里来了好多人,包括四五个比她大一些的孩子。小萧红跟着他们出了院子,上了街。“不料除了后园之外,还有更大的地方,”她目瞪口呆!“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后来跟祖父学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听了祖父的讲解,想到自己以后离家,等到胡子白了回到家,祖父不认识她了,心生恐惧。.

还有一个十分值得玩味的细节是祖父与祖母的关系。从《生死场》中看,男人在家庭中是主导一切的,可是《呼兰河传》中说祖母从来不派任何工作给祖父,像是祖母说了算。又说祖父总是主动去擦祖母地榇上的一套锡器,不擦也罢,一擦祖母便骂他懒,骂他擦得不干净,而且“祖母一骂祖父的时候,就常常不知为什么连我也骂上”。祖父被骂“死脑瓜骨”,小萧红被骂“小死脑瓜骨”。看起来祖父倒是怕祖母的。有意思的是,正是这个挨祖母骂的祖父不仅对孙女,也对别的孩子,甚至家里的长工、租户都温厚有加。.

呼兰河让萧红心心念念,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因为那里曾经住着个子高高、身子骨硬朗、笑眼盈盈的祖父。在写“我”和祖父的第二章里,起首她便写道:“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极短的“尾声”与之呼应,“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物事人非的痛恻已尽在其中,但她犹无法搁下,掰着指头算和祖父的年岁差:“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孩子似的喃喃自语中,深藏着无法自拔的痛切。在《祖父死了的时候》的散文中,她无比悲凉道:“我若死掉祖父,就死掉我一生最重要的一个人,好像他死了就把人间一切‘爱’和‘温暖’带得空空虚虚的。”祖父下葬那天,她用祖父的酒杯饮了酒,卧倒在后园的玫瑰树下。“世间死了祖父,就没有再同情我的人了;世间死了祖父,剩下的尽是些凶残的人了。”.

《呼兰河传》一共七章,加上一个简单的“尾声”。除了“我”和祖父的故事明亮,甚至是明媚的外,其余的部分大多是灰黯、甚至残酷的。无论是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还是“我”家院落周围人们的日常生活。.

文中有许多对呼兰河“精神上的盛举”的记述: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萧红一样一样地写,且叙且议。那叙,如画笔,又如镜头,栩栩如生;那议,往往力透纸背。老爷庙和娘娘庙里的塑像,前者塑得很凶神恶煞,后者塑得很温顺,拜庙的善男信女一眼看去,会认为男人不好,女人值得尊敬。可她却认为把男人塑得凶狠,“那就是让你一见生畏,不但磕头,而且要心服。”把女人塑得温顺,等于告诉人们:“温顺的就是老实的,老实的就是好欺侮的,告诉人们快来欺侮她们。”.萧红将呼兰河的“精神盛举”一一写来,最后作结道:“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至于人去看戏、逛庙,也不过是揩油借光的意思。”.

整部《呼兰河传》里份量最重的一家是老胡家。夏天里,老胡家坐火车从老远的辽阳接来了长得黑忽忽的,笑呵呵的12岁的二孙媳妇小团圆媳妇。左邻右舍争相去看。看罢没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可是非议一大堆:见人一点也不知道害羞;头一天来就吃三碗饭;两个眼睛骨碌碌的转……婆婆也要给她来个下马威,没几天就开始打。小团圆媳妇一挨打就哭闹着要回家,婆婆听了打得更狠,还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老胡家开始夜夜跳大神,跳了一冬,原来是有说有笑,活蹦乱跳的小团圆媳妇病了。她刚挨打那会儿,左邻右舍都说该打;现在听说她病了,紧赶着跑去出点子,贡献各种偏方。最终,老胡家要用大缸给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了。小团圆媳妇被当众脱了衣服,放进装满滚水的大缸里,就这样,一夜里,小团圆媳妇被烫了三次,抬出来三次。烫一次、昏一次。.不久以后,“那黑忽忽、笑呵呵的小团圆媳妇就死了”。.

萧红在这一章里书写残酷的力度使人动魄惊心!除了“我”和祖父,所有的人都站在施害者的队列里,像群魔。如果说《生死场》中的女性立场,针对的是男权制度下的男人与强权,表现的是男人对女人的歧视、压迫、侵害、暴力和摧残,那么领头施害小团圆媳妇的,却是同为女人的婆婆。而且婆婆身后争先恐后的帮凶和看客们,是地位卑微的小人物,是穷苦大众。由此可以看出,萧红强劲笔力所鞭挞的,绝不止强权,绝不止不平等,而是一切愚昧与丑恶!婆婆有大量的心理活动,她一心为了小团圆媳妇好。在钱财上,她对自己苛刻至极,可是花在为小团圆媳妇请神治病上,慷慨无比,直至最后倾家荡产。“乡愚”,萧红在给萧军的信中,写过这个词。那大致是因为萧军信中说要到鲁迅墓前去烧刊物,萧红回复说,这真是“洋迷信”“洋乡愚”。并不无讽刺道,“写好的原稿也烧去让他改改,回头再发表罢!”(1936年11月24日萧红自日本致萧军函)可见,萧红反对并批判的“愚”,范围有多广!因此茅盾先生在《序》中说,“呼兰河的人民当然多是良善的……他们有时也许显得愚昧而蛮横,但实在他们并没有害人或害自己的意思。”我是万万不敢认同的。是,婆婆因袭的是传统,“哪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传统就等于良善吗?就等于不害人吗?要我说,愚昧本身,才是最大、最本质的恶!.

茅盾先生在《序》中发问:封建的剥削和压迫,日本帝国主义血腥的侵略,“这两重的铁枷,在呼兰河人民生活的比重上,该也不会轻于他们自身的愚昧保守罢?” 今天再来看这个问题,当那“两重的铁枷”已不复存在时,人自身愚昧保守这重铁枷,不是依然健在吗?能够越过重重障翳,看到并书写出人类本质的作家,才是伟大作家。而且,那也才是作家真正的责任。

祖父的园子篇8

关键词:幼儿;隔代教育;个性发展;优化提升

一、隔代教育与幼儿个性发展

年轻家长因为自己的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于是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各种责任全部推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任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我们称之为隔代教育。青街山区外出打工的家庭比比皆是,父母外出打工,将幼儿托给祖辈教育是青街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孔子曾经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所以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我园隔代教育案例以及存在的问题

1.隔代教育在我园的两个案例

案例一:大班有个幼儿晨晨由于父母离异,父亲外出打工,孩子交由爷爷来带。中午在园就餐总是不情愿吃,在老师的耐心劝说下才会慢慢地吃起来,可是吃到最后总是会哭闹起来。这样的情绪反映给爷爷奶奶后,才知道暑假在家顿顿都是爷爷奶奶喂的。而后在园进行午餐时爷爷总是带着家里多煮的饭菜来园喂饭,但晨晨不领情,嫌难吃又吃得特别慢。中午在幼儿园吃饭的时候,胡萝卜、芹菜、香菇、排骨都不喜欢,有次爷爷来喂他的时候来得晚了一点,晨晨甚至会指责起来:“你怎么来到现在才来!你知道我等了多久吗?回家以后我要好好惩罚你!”老师和爷爷沟通,但是老人却满不在乎地说:“没事,孩子还小,我不对他好还有谁对他好?他妈妈都走了爸爸出去打工没时间照顾他,所以我多爱他一点。”后来虽然经过沟通后晨晨和爷爷都改变了很多,但是仍然有许多道理老人还是不明白。

案例二:大班有个男孩叫豪豪,父母都在外地工作,平时爷爷奶奶住。爷爷非常注重幼儿能力的培养。爷爷治家非常严格,豪豪平时都不太敢在爷爷面前说话,回到家很自然地写起作业。看电视的时间,玩的时间,甚至上厕所的时间爷爷都会规定好。所以,豪豪就成了班里最“听话”的幼儿。明明是很开朗聪明的豪豪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开口。

每次家长会提意见时,豪豪的爷爷都会问:“为什么你们公办幼儿园就不教认字写字,为什么你们不教算数、数数字?”多次和爷爷沟通后,他还是坚持幼儿园就应该教写字认字算数字,他认为学习习惯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是没什么用的。

两个案例鲜明地表现出,在祖辈家长庇护之下,孩子容易形成极端的个性。

2.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容易造成不利影响

(1)祖辈们墨守成规,教育思想落后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

(2)孩子容易缺乏独立意识,自理能力弱

在这些家庭当中,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无暇照顾孩子。祖辈们不是特别关心幼儿学到了什么,祖辈家长更重视孩子是否吃饱穿暖,在幼儿园、家里是否过得好。在家里,他们不让幼儿做任何事情,完全不给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3)隔代教育容易不利于幼儿社会的发展

隔代教育家庭,祖辈年龄一般都较大,多少会有点腿脚不方便。平时带幼儿出门参加社会活动的次数较少。无法满足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需求,从而会导致幼儿较难与他人交流,不善与人沟通,容易孤僻不爱说话。

三、优化提升隔代教育的对策

1.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提升祖辈育儿知识水平

隔代教育当中,由于祖辈们一般年龄较大,他们的教育观念与现阶段观念存在一定差别,墨守成规地使用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不会利用各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教育幼儿。那么,通过幼儿园和家庭合作,改变祖辈育儿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1)祖辈幼儿观念的转变

祖辈们抚养幼儿经验足,但过往的自身经验往往会局限他们的育儿观念。祖辈们要学会与时俱进,逐步转变育儿观念。

(2)祖辈提升育儿知识水平的途径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祖辈家长可以合理利用电视、报纸等方式来学习幼儿教育的各种科学方法,与当代社会接轨,与时俱进。

2.幼儿园和家庭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1)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或者班级可以通过开展春游、秋游、开放日等各种亲子活动的方式,以此让祖辈家长亲身参与到幼儿一日活动和户外活动中去,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学习过程。通过这些亲子活动,让祖辈家长和幼儿都能够得到交流学习的机会,共同促进祖辈家长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2)幼儿园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活动的机会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机会让幼儿学会有礼貌待人和处理事务。例如,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玩具和分享想法经验;做错事情的时候要主动承认并且会说“对不起”;上学和放学时能够和老师、家长打招呼或者说“再见”。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唐卫海,刘希萍.教育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3.黄治铌.隔代教育不可心软[J].家庭教育与家教,2006(01).

4.李明虎.农村基础教育现状探略.2006.1.

5.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

上一篇:文明礼仪手抄报范文 下一篇:吉祥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