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11-13 17:01:17

宪法发言稿

宪法发言稿篇1

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法律,它们像盾牌一样保护着我们,而宪法就像是众多法律的母亲,我们要争做法律的小卫士。下面小编整理关于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范文5篇,欢迎阅读。

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1什么?宪法?听起来这么高大上的东西,和我们有什么关系?直到最近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我明白了看似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的宪法,竟然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是如此息息相关,而且是触手可及,无处不在。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爸爸带我到市民中心散步,在B座一楼大厅,我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小型新华书店——由十几个柜子构成的开放式书店。第一个柜子上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堆小红本,封面上赫然写着两个烫金大字——宪法。对了,李老师不是布置了一个关于宪法征文的自主作业吗?不如乘此机会看看这位高大上的法律到底是“何方神圣”。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红本书的封面,看到目录才知道宪法是由序言和四大章组成,共一百四十三条。爸爸看我有兴趣,不失时机地开始“上课”:“宪法是我国所有法律的“老大”,其它所有法律都是根据宪法而制定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在西湖边制定的,因此也叫‘五四宪法’……”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宪法还真的和我们密切相关呢!

譬如,宪法规定,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这不就是说偷东西是犯法的吗?由此我想到前几年的一件事,出于好奇我在家门口的超市里偷偷拿了一把小锁回家玩,在爸爸的追问下我才说出实情,“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爸爸非常严厉地批评了我,并去超市归还了锁,至今想起来我都有点害怕和后悔。

再如,宪法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奶奶信__,周日经常要走很远的路去教堂。而我偶尔会和她争辩,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上帝,你们那是迷信,不讲科学。今天看了宪法的规定,看来今后我应该尊重奶奶的信仰自由,不应该和她老人家争辩了。

还有,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不受侵犯、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由此,我联想到一些新闻或听到的故事,譬如强悍的学生欺负同学逼迫人家下跪、贫困地区有的父母强迫孩子外出打工赚钱不让他读书、执法人员非法进入别人家中搜查……其实,他们这都是在犯法啊。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让我们一起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这把强大的伞共同维护我们美好的社会家园吧。

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依据,它不仅对公民权力进行了确认和保障,同时对国家权力的设置和行使进行了规范,它是保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的根本规范。

《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相互作用的。首先,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来源。公民权利是经过宪法确认的,而国家权力是人民通过的宪法所赋予的。其次,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国家权力的设置是以公民权利为对象,以维护公民权利为目标的。再者,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的有效保障。通过有组织的国家权力,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才能得到有效保护。

国家权力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维护公民权利的作用,如果行使不当,又会侵害公民的正当权利。为了既发挥国家权力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作用,又防止权力行使不当造成对权利的侵害,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条件。如果权力过于膨胀,权利则必然萎缩;权力空间过大,权利空间则必然狭小;反之,如果权利过于膨胀,没有足够的权力空间,导致无政府状态,社会失去秩序,最终损害的仍然是公民权利。因此,既要防止国家之权被滥用,侵犯公民之权,以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也要防止公民之权被滥用,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正常秩序,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宪法》的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就明确了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要履行应尽的义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公平权的明确规范。对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要想更好地维护公民权利,除了做到不侵害公民权利之外,更重要的是认真履行职责,严厉打击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在具体执行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时,要做到依法行政,违法必究,努力做到不让违法份子有漏网之鱼。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作,保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良好环境。公民在法律上的平等权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也是宪法在保护公民权利这一精神内涵的重要体现。

总之,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保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协调与平衡。作为党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始终牢记宪法保护公民权利的精神,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我们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只有为人民谋取幸福和安宁的义务,没有侵犯公民权利的特权。这是我们神圣的宪法责任,也应是我们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宪法精神,科学和谐发展》。

同学们,现在我们站在大操场上举行升旗仪式,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而不是星条旗或者太阳旗呢?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来上学,而不是想来就来,想去就去呢?理由是:这是由法律规定的,更准确说是由宪法规定的。今年的12月4日是我国第八个法制宣传日。

本届宪法宣传周主题为:“弘扬宪法精神,科学和谐发展”。那么什么是宪法?宪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法律效力的根本大法。宪法是母法,就像家里的母亲一样。所有的法律都必须根据宪法产生,不得违背宪法,违背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宪法是爱法,就像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我们的人格、人生、财产受到保护。

宪法是国法,宪法不是家法,也不是校规,而是规定整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国法。大家知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所学校假如没有严格的规定,就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潮的涌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在渐渐地影响到了我们,我们变坏真是太容易了,比如网吧、游戏厅等,你们可知道有多少人因此而荒废学业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年龄的特点决定了同学们的幼稚、不成熟,可能会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甚至因法律意识的淡薄而导致一些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我们完全有必要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来尽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借此机会,我特别向大家提出几点建议:

一、不带通讯工具进入校园,不准沉迷于网络。纠正网络游戏、网上装备、网上交友等危害身心健康、消耗家长钱财和影响学习的行为。

二、不乱抛乱扔,不准损坏公物。洁净的环境、完好的设施,能体现一个集体的精神面貌,也反映集体中的个体的文明素养水平。洁净的环境不能仅依靠打扫,完好的设施不能仅依靠装备,而要靠同学们的爱护。

三、不“说谎、小偷小摸、义气用事”。

在这些不起眼的不良行为逐渐滋生、发展的青少年犯罪中,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的变迁成为重要的诱因。一些学生一味在生活上互相攀比,比高档、用,过度的高消费使他们产生不劳而获的寄生虫思想,得不到满足就去偷去抢,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我们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享受、一时的痛快,而毁掉自己的一生。四、不要因为“相互之间磕磕碰碰,就出现打架斗殴”只要我们心胸放得开阔一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能避免发生许多恶性事件,又何必逞一时之强,酿终身大错呢?

学校是我们大家共同学习生活的大家庭,我们每个学生是其中的一员,当出现一些不良现象或发现某些不良苗头,我们每位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加以劝阻制止,并及时报告班主任,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认真学习、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自觉抵制各种不良现象,相互帮助,团结奋进。让我们一起学法、知法、守法,做一名新世纪合格的学生,用我们美好的心灵去净化身边的丑恶,用我们灵巧的双手共建人类的文明,共创和谐校园。

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给予我们各种权利同时也规定有很多义务。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度,中华民族在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古老神秘的中国在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破坏下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被侵略到如此体无完肤?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还是中国人的软弱无力?或许前者的原因更甚。但是当时的中国确实也较为落后。落后的结果就是被侵略。

我们做守护宪法的保卫者,做遵守宪法的执行者。现实的结果却并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进入到现如今的社会,宪法日益完善和健全,而违法事件却层出不穷。

暴力问题是当今社会令人头痛不已的问题。前不久发生的永安县初中生打人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小小年纪的打人者让被害男女生跪在地上求饶,打人者气焰嚣张连扇被害女生巴掌。这个视频让人看了心痛不已,看着被害女生通红的面部和跪下的膝盖不禁发人深省,这是学校教育的缺失还是对于法律的无知?

然而,我却更相信是后者。对于法律的无知或是对于法律的无视让他们可以这样去欺负一个身无缚鸡之力的女生。通过此次事件,或许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加强法律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法治素质,成为新中国遵守宪法的守护者。

毒品两字使人闻风丧胆,是国家明令禁止贩卖的有害物品。毒品对人的危害性不言而喻,可以使人产生依赖性从而控制人的精神活动。然而毒品中的暴利却让贩毒者铤而走险违反法律去谋取暴利。

如今的公共人物有许多人吸毒,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艺人们吸毒是为了缓解压力,而毒枭们贩毒却是为了钱财。世界那么大,总会有一处是自己的容身之处,而毒枭不惜知法犯法,去危害自己的同胞,这种现象是可悲的。

宪法是为中国人民制定的,宪法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和更好的发展,为了让我们不做错事,为了保障我们的人权。因此,我们应该主动的去学习宪法,体会宪法,遵守宪法。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因此宪法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宪法维护了我们公民自己的权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宪法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要积极推进法治建设,共同成为宪法的遵守者。

学习宪法,共同创造校园的美好明天,共同开辟自己的美好未来。学习宪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我们都要做宪法的守护者、执行者。

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5不瞒大家说,法律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神圣而又模糊的名词。我曾纳闷,我还是一个小孩,法律跟我有什么关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求教我最信任的人--------

老师说,法律是明媚的阳光。阳光照耀之处,耕地、河流、森林、草原、湿地、野都生动物等等都有相应的法律保护着,法律的保护使天更蓝、草更绿、水更清,大自然更加和谐。

妈妈说,法律是一件安全的外套。人从一生下来开始,法律就对幼儿、小孩受教育、婚姻、生命财产不受侵害、社会医疗保障、老年抚养等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法律的保护让我们快乐地成长,安全地拥有,幸福地生活。

爸爸说,法律是行动的指针。像我们开口不能骂人,伸手不能打人一样,我们的言行都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同时也受到法律的保护。大人们每做一项工作,每签订一个合约,都要涉及到很多法律条款,法律使我的保护们的社会运行有序,和谐相处,健康发展。

哦,原来法律并不遥远,它就像空气、水、或面包一样,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须臾不曾离开。正是它,使人类远离丛林法则,创造今天灿烂而辉煌的文明。就像河流离开河床就会泛滥,大雁离开雁阵就会坠落,电脑离开防毒网络就会瘫痪一样,我们人类如果没有“红灯停,绿灯行”,交通就不会通畅,如果没有“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社会就会混乱,甚至走向消亡。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安全网,覆盖着我们生活的天空。

由此可见,加强法律的教育和培养守法意识同等重要。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更应从小学习好法律知识,遵守法律和社会规则,将来成为一个文明、诚实、守信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法律和道德。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我们不需要做多少大事,我们先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在拥挤的公车上,我们让一让座位;在红灯面前,我们停一停脚步;在道路两旁,我们弯腰捡起一片废纸;在家里,我们替父母分担一些烦恼。这都是遵守法律和道德表现,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到的话,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生活,就会变的更美好。我国有句古话叫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规矩否则就什么也做不成。对国家,对社会来说这规矩就是法。作为国家公民和社会成员,人人都要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我们小学生作为国家的小公民,社会的小主人,同样应该学法、懂法、守法,以保护我们自己的权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只有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长大后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今天我们是青少年,明天我们就是国家的建设者。现在不仅要学好知识,练好身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要树立法律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懂法、知法、守法。法律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保护神,也是做为一个小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我们每个人都要认真学法,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孩子。

宪法发言稿篇2

诚如戴雪所言,“宪章不纯是一项政制,可以比较世间所有庸俗政制,却是神秘而不可强以言论形容的政治功业”。到今天,所有改进宪政的思想仍在进行,而且可以预见将来还会更加无休无止!

二00二年“纪念宪法施行2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先生呼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宪法意识和宪法权威,切实保证宪法的贯彻实施”。这一纪念活动犹如一剂强心剂,激起人们关于宪政的浓烈信念,人们也隐隐看到一个正在恢复的世界。“丰富的矿产”正在展现,人们开始重新或是抑止不住地思考着那些被视为宪政基础的概念和命题,或者醉心于追问宪政经验的事实和得失,遂成各家理论争演之气象。二00四年三月十四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四修正案),此次修宪,最引人注目者,是增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及加大私产和私有经济保护条款。

然而,正如先人所见,宪法的真性质、涵义和范围,尚须疏解才可得,也就是说,宪法真义存乎于解诂学问之中,因为宪法所有条文不过是概念和句法的形式表达,“本来以名理论,诚不免缺乏完善布置,复不免缺乏正确意义”。法学健将季卫东教授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他在当代宪法建设性阐释实践的视域下,敏锐地洞见于今日之宪法而言,解释竞技实在是更有意味。他断言,宪法“其存活的滋润之泉来自诠释者以及围绕诠释的社会互动”,而诠释“不妨被界定成说服的竞技”,“属于对权力的理解与人民的理解进行沟通和整合的技术”。妙哉斯言!

缘于回旋于心际的一份感动,本站特辑这一专题,以希冀与时评读者分享沉浸于思想迷雾中的乐趣或者感叹。本专题所辑论著之间的联系初看起来有些松散,但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内在联系的丝丝入扣。

我们首先收集的是目前为止最具重量的两篇修宪诠释的大作――季卫东先生的《从界定产权到改善政权――对宪法第四修正案建议稿的诠释和批评》和梁慧星先生的《宪法修正案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护的规定-解读修改后的宪法第11条》――可以预见,它们是正在形成宪法解释的解释作品。

接下来,我们选择了几篇著名的发生于修宪过程的建言,如江平先生《在中共中央修宪小组专家座谈会的发言》、吴敬琏先生《在中共中央修宪小组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贺卫方、季卫东等先生《完善我国宪法人权保护条款的建议》,可谓深情并茂,曲径通幽的智慧令人感叹。这些文献的价值勿庸置疑,因为在当今宪政社会看来,只关注最终的宪法文本而略于过程的议论,未免失于侧重宪法的文本主义,而遗漏文本与公意沟通的特殊宪政精神。

最后,我们为了在更基础的意义上追叙在我们的大地上发生了的或正在发生的与宪政有关的思想或者思绪,特别选辑了一组佳作。其中,有的专注于探讨当下宪法制度或宪法实践中具体的重要问题,如林来梵先生的《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强世功先生的《谁来解释宪法?-从宪法文本看我国的二元违宪审查体制》;有的则通过追问中国当下政治与社会改革的宏旨,展开关于宪政路径或范式的思考,如夏勇先生的《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贺卫方先生《撑起中国宪政的九大支柱》,刘军宁先生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党内民主,抑或宪政民主?》。

当然,限于篇幅,我们的选辑其实只是点到为止,尚有诸多优秀甚至更优秀的论著不可能被逐一列举。例如,未入选辑的贺卫方先生的《宪政路上的绊脚石与推动力》、季卫东先生的《宪政的新范式》,林来梵先生的《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专著)以及其他许多论著,都是并不多见的力作。好在,我们制作这个专辑的意义只在于示意:在我们身边,伟大的宪政思想正在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季卫东:《从界定产权到改善政权――对宪法第四修正案建议稿的诠释和批评》

梁慧星:《宪法修正案对非公有制经济保护的规定-解读修改后的宪法第11条》

江 平:《在中共中央修宪小组专家座谈会的发言》

吴敬琏:《在中共中央修宪小组专家座谈会上的发言要点》

贺卫方、季卫东等:《完善我国宪法人权保护条款的建议》

林来梵:《论私人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强世功:《谁来解释宪法?-从宪法文本看我国的二元违宪审查体制》

夏 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

贺卫方:《撑起中国宪政的九大支柱》

宪法发言稿篇3

作者为经济学博士,资深律师。学术旨趣主要在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收购和公共政策,特别关注中国的转型和法治变迁。作为中国律师,执业领域主要在上市公司收购、反垄断、公司治理和证券诉讼等方面

一个在基本制度上既顺应民意又符合法治精神的征用条例,却可能因为这个所谓的“附则”第四十条让“商业拆迁”合法化的规定而使其价值和意义荡然无存

毋庸讳言,国务院法制办1月29日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无论在公共利益的认定,还是搬迁程序、补偿的市场化定价等核心问题的制度设计上,相较于2001年出台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都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就制度的演进而言,征求意见稿与其说是对以前拆迁管理条例的修改,毋宁说是依据《宪法》和《物权法》起草的一部全新的国家征收条例。

我们看到,征求意见稿第一条就旗帜鲜明地指出:为了规范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活动,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根据《物权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决定》,制定本条例。这意味着,条例规范的范围非常明确,那就是出于公共利益的“征收”行为,才适合这个条例。很显然,这是统帅征求意见稿所有条文的灵魂,随后的条文对公共利益的界定,对征收程序的规范,以及对补偿标准的界定,无不建立在“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而必须征收的行为的范畴内。这意味着,《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商业拆迁与公共利益不分的最大的制度弊端彻底被征求意见稿所遗弃,这是这部条例之所以为民众所期待的最关键所在。

然而,莫名其妙的是,征求意见稿在第五章却设计了一个不伦不类的“附则”,其中第四十条规定: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拆迁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从事建设活动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拆迁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的,建设单位应当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并报房屋征收部门批准。所谓“非因公共利益的需要”,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商业拆迁搞房地产。无论从一个文本的基本逻辑,还是从法律本身而言,既然征求意见稿开宗明义地标明条例规范的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征收行为”,可是第四十条很显然已经超越了“公共利益”的范畴,这是其一;其二,《宪法》也好,《物权法》也好,规定得非常明白,只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可以征收私有房产,非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要拆迁私人的房产,必须通过购买的方式取得产权后,才能进行拆迁,这是很简单的常识,也是《宪法》和《物权法》保护私有产权的核心内涵。拆迁私人的房产,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更无权“审批”。很显然,第四十条的这个规定完全违反了《宪法》和《物权法》的基本精神,是一个非法的条款。

一个在基本制度上既顺应民意又符合法治精神的征用条例,却可能因为这个所谓的“附则”第四十条让“商业拆迁”合法化的规定而使其价值和意义荡然无存。既然商业拆迁依旧合法,则意味着无论是出于公共利益,还是出于商业利益,都可以拆迁私人的房产,则等于对现实中存在的各种拆迁都予以肯定,而这样的制度设计,和《宪法》的基本精神是背道而驰的。特别是,我们看到,中国拆迁中存在的大量矛盾和社会问题都出在商业拆迁上,征求意见稿的目的就是让商业拆迁永远走进历史,但“第四十条”却让商业拆迁悄悄混进了“征用条例”,从而对整个征求意见稿造成了颠覆性的破坏。

宪法发言稿篇4

回答是肯定的!

新闻没有生命,就是一堆废纸、一块干柴;而新闻有了生命,则像一团明亮跳动的火焰,催人奋起,照亮人生。

虽然大自然的规律告诉我们:有生就有死,有盛就有衰,有青春就有苍老,而他采写的新闻作品不会衰老、不会死亡――他30年前写下的“豆腐块”,至今读起来仍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这位让新闻具有生命的人,就是被誉为“长丰县新闻发言人”的长丰县新闻传播中心主任――孔宪昌。

要让新闻有生命,写稿人首当默默奉献

1956年10月,孔宪昌出生在长丰县窑河湾畔的一个农民家庭。孩提时代,他就迷恋上了古典文学,迷恋上了文学创作。1974年底,他参军入伍。在部队,这个爱好文学的“秀才”干起了新闻行当,上海以及部队的媒体都曾留下过他的“大名”。1980年,他退伍回乡,那阵子,他以步行当车,哪里有新闻,他的身影就闪现在哪里,当地群众称赞他是“俺老百姓队伍里的土记者”。

1983年,孔宪昌先是受聘长丰人民广播电台当了一名记者,后被调到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工作。从此,他如鱼得水、如痴如醉;笔耕不缀、奋斗不止。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他以苦为乐,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汗作春雨写人生。

那年年底,该县马厂公社黄山大队涌现出了一批率先致富的好典型,他得知后,决定在春节期间将黄山大队经验宣传出去。当时,交通闭塞,通讯设备落后,他于大年三十下午步行赶到该村。与村民们一起过完除夕,已是晚上10点多钟,为了赶早报道黄山村里喜过年的现场,他走了5公里的夜路,来到淮南大通火车站,乘上零点的火车,到达县城,花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将稿件写好,然后乘坐夜里4点多的火车,将稿件送往省城的新闻媒体。

大年初一中午,当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赶回家中和亲人们团聚时,酒桌上洒下的却是父母埋怨的泪水。

熟悉孔宪昌的人都说,为了新闻事业,他连命都不顾了。这说的一点不假。

1991年7月,天穹如同一只巨大的漏斗,狂泄不止,当时的水湖乡大周村数百名群众被围困在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岛上,尽管如此,干部群众临危不乱,垒石筑坝,保卫家园。为了及时报道他们中的感人事迹,在没有船只的情况下,孔宪昌不顾生命危险,凫水500多米,赶往孤岛采访。途中,由于水流太急,所带的衣物成了负担,他索性把衣物抛进水中,赤膊上阵,采写了《窑河湾斗水人》长篇通讯,被市新闻媒体采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2003年四五月间,非典盛行,他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一方面深入一线,采写抗击非典新闻。另一方面多次请来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宣传长丰抗击非典的典型。通过他的努力,长丰抗非典新闻被中央、省、市媒体采用30多篇。

30年的新闻生涯,孔宪昌很少有星期天、节假日。2009年春节长假期间,已年过半百的孔宪昌,顾不上与亲人们团聚,从年三十晚上开始,连续7天踏冰雪、冒严寒,采写农民过年、草莓销售、劳务输出等新闻,7天里发稿10多篇。

要让新闻有生命,写稿人理当独具慧眼

1994年11月下旬,当时担任长丰县县长的陶登松率领考察团赴苏南考察,孔宪昌随同前往。一路上,陶县长玩“抠”到位,你要游点山水,他让你到此止步,你要品点异味,他让你赶快闭嘴,你要弄点名堂,他“抠门”一关,将你拒之千里,以致“抠”到吃的是老白菜配米饭,住的是一般大通铺。一个星期的考察结束后,孔宪昌与县政府办的同志一起研究新闻报道事宜,大伙劝他写“借鉴外地经验,加快长丰发展”的稿件,孔宪昌却认为,以上主题尽管必须报道,但县长玩“抠”同样是新闻的重大主题。为此,他另辟蹊径,写下了《考察路上的“抠县长”》一稿,稿件发出后,不仅被多家媒体采用,而且被评为“全国党报好新闻三等奖”, “安徽经济好新闻奖一等奖”。

1999年,孔宪昌到陶湖乡采访该乡司法所所长事迹,整整两天时间,他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掌握了大量的先进事迹后,他反复琢磨,最后确定了帮两劳教回归人员重新做人的主题,一口气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汇聚暖流濯心灵》长篇通讯,稿件发出后,被安徽省委宣传部评为“四个一工程奖”。

2003年2月8日,是机关上班的第一天,县委、县政府不失时机,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当时领导提出把新闻宣传的主题定在干部作风的转变上,对此,孔宪昌翻阅了大量资料认为,转变干部作风固然是新闻,但县委、县政府对经济工作考核说到做到,兑现到位,不打“白条”,其新闻价值更高。为此,他写下了《长丰经济工作考核动真格》一稿,次日,《安徽日报》便在头版头条采用,不久又被该报评为好稿。

要让新闻有生命,写稿人更当为农民说话

“通讯员不为民说话,不如回家抱娃娃。”这是孔宪昌多年做外宣工作的准则。

1989年秋季,长丰县在粮食收购中,因资金不到位,导致粮站纷纷向农民打白条。孔宪昌得知后,几经调查,写下了《长丰县粮食收购白条现象严重》的稿件,被《安徽日报》等报纸采用后,得罪了一些单位,他们不经缜密调查,硬是把“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帽子扣在了孔宪昌头上,尽管如此,他没有被吓倒,一方面到有关部门据理力争,另一方面,痴心不改,为民请愿,最终促使解决了收购打“白条”的问题。

地处江淮分水岭岭脊的杜集乡多年来由于资金紧缺,水利设施条件未能得到根本改善,以致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2000年,孔宪昌请来《合肥晚报》记者,广泛进行调查研究,进行连续报道,为民请水,引起了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一次性解决水利建设专项资金80万元。

近年来,长丰县确立了快工强县,优农富民,三产兴城,发展城郊型农业、养殖业以及劳务输出之路。为了促使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及大批农产品、大量劳力走出县门,走向市场,孔宪昌在做好策划工作的同时,先后邀请中央、省、市新闻单位记者计1000多人次对长丰举办的草莓节、贡鹅节、桃花节、龙虾节、百万头仔猪交易以及招商引资、劳务输出进行集中宣传报道,提高了长丰知名度,不仅使海内外商家纷纷沓来,同时也促进了草莓、贡鹅、瓜、桃、仔猪等农畜产品迅速进入国内外市场。

尤其在草莓宣传上,孔宪昌20多年如一日,借用舆论工具,为草莓营销鼓与呼。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合肥日报》等主流媒体发稿500多篇。强大的舆论支持,让长丰草莓登飞机、进宾馆、入超市,在北京的草莓市场占有额达70%以上。目前,“长丰草莓”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全县草莓面积已由几十亩发展到12万亩,被确立为中国草莓第一大县,农民人均从中增收2000多元。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30多年来,孔宪昌先后在市以上新闻媒体发稿计300多万字,有110多篇荣获各种新闻奖励,其中省以上16篇。同时先后27次被合肥晚报社评为优秀(百佳)通讯员,受到市、县表彰30多次。■

宪法发言稿篇5

一、宪法草案以三民主义分编的初步确定

1933年1月,孙科就任立法院院长。就职伊始,即罗致专家40人,成立宪草委员会,自兼委员长,以张知本、吴经熊任副委员长。[1]依三民主义精神立法,为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在讨论宪草委员会组织规程时,第一种分组意见即受三民主义的影响,以为将来的宪法,一定不能离开三民主义,所以主张分为五组,以便研究。一为民族组,研究关于国体、领土、等之问题;二为民权组,研究关于人民行使四权和民权保障之问题;三为民生组,研究关于国民生计之问题;四五两组研究关于中央和地方的政制之问题。[2](P.92)这一意见当时虽然没有被采纳,但其影响不可低估。1933年2月9日下午,宪草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讨论到宪法草案起草程序,议决交副委员长张知本、吴经熊,委员焦易堂、傅秉常、吴尚鹰、马寅初、陈肇英审查,由张知本召集。[3]11日,有报道称,宪法起草委员会某委员谈到,起草宪法程序,究以何者为先决问题,正在会商中,现有大部分委员主张以三民主义为宪法最高范围,全部宪法,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章,外交、土地、经济等列入民族章内,政权、制度等列入民权章内,有关民生问题列入民生章内。此种主张,最近当可决定。[4]16日,宪草委员会开第二次会议,指定副委员长张知本、吴经熊及委员傅秉常担任宪法草案初稿主稿委员,并议决将孙科提出的根据三民主义研究宪法草案内容建议案,交原审查委员会审查。[5]审查结果虽不得而知,但孙科的主张很明确:根据我们特有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我们所需要的宪法,是以三民主义为依归的五权宪法。[6]3月间,周一志、钟天心、邓公玄等委员在一次小组会议上提出一个宪法草案纲目的提案,内容包括基本原则、民族篇、民权篇、民生篇、附则。民族篇包含:(1)国体之规定,(2)之规定,(3)国土之规定,(4)国旗之规定,(5)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6)对外关系基本原则之规定,(7)其他。他们认为,五权宪法不但可以有它特殊的内容,还可以很自然地以三民主义为经,五权制度为纬,自成一种形式与体系。[6]根据这个提案,小组会议决将宪法草案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篇。4月21日,审查委员会开会。关于宪法编制问题,采纳了周一志、钟天心、邓公玄等委员在小组会上提出的建议,将宪法分为民族、民权、民生三篇,但详细节目由主稿人斟酌。[2](P.197-200)三位委员所拟提案,应该说代表了以孙科为首的再造派的主张。1927年后,在孙科周围,原先的“太子派”逐渐产生分化,傅秉常、马超俊等继续追随孙科,吴铁城则投靠了。此时,又有一批青年员,包括梁寒操、钟天心、王昆仑、谌小岑、周一志等,因对内的现状不满而同情孙科的政治主张。在这部分人中,有人曾奉胡汉民为政治领袖,以后由于胡汉民离职,原先拥胡的人均转向拥孙。这些人参加了由孙科支持创办的《再造旬刊》的编撰工作,并在政治上积极支持孙科,因此人们习惯上把这个围绕孙科的圈子称为“再造派”[7](P.74)。成立非常会议及两广国民政府时期,钟天心为宣传部主任秘书及市政府秘书,周一志为非常会议秘书而被派赴上海秘密工作。邓公玄1928年春获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适孙科由欧赴美,力邀其同轮归国,邓遂携眷与孙科偕行返沪。孙科膺任铁道部部长新命,初派邓为秘书兼机要科长,旋孙科兼任交通大学校长,邓又迁调交通大学训育主任。1929年3月,孙科出席中国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又调回铁道部任秘书兼编译科科长。1932年,孙科赴粤,邓随行,被聘为国立中山大学教授。迨九一八事变,宁粤合作,孙科又偕邓返沪至京,出席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932年的“集中国力、挽救危亡”案,就是在钟天心、周一志等人奔走下,孙科约集一些在沪中央委员提出来的。“孙科以政治主张被接纳为理由,于一九三三年初到南京就任立法院长;我们几个朋友都当了立法委员。立法院负起草宪法的责任……我们……也是起草委员。”[8](P.139)这里的“我们”,即包括钟天心、周一志和邓公玄。他们能成为立法委员和宪草委员会委员,都是靠孙科的提拔。当然,他们对三民主义的坚持与孙科应该是一致的,周一志甚至在在大陆风雨飘摇之际,犹表示坚信三民主义,公开表达对国民政府的极度不满,宣称“对于三民主义的信仰,始终一贯”[9],“至于政府挂羊头,卖狗肉,那是另一件事;有骨头的真信徒,并不因此而动摇信念。”[10]

二、宪草委员会研究原则时围绕宪法草案纲目

“民族篇”的争论1933年4月27日,宪草委员会开第十二次会议,在大会讨论时,以三民主义分篇引起许多反对的议论。主要的反对意见有三种,其中第二种反对意见是根据民族问题而来。据吴经熊、金鸣盛所述,程中行反对的理由是:“民族问题如果在宪法里边详细规定起来,会发生很大的毛病。就是可以予野心国家阴谋的口实,也就是所谓投鼠忌器了。像现在的满洲国,也是这个问题。新疆、、蒙古等地方,现在的情形,是不是这个问题呢?我们在这种环境之下,民族问题以不提为妙。一提之后,一定会发生许多问题,所以对于宪法的编制,反对以民族、民权、民生来分篇。而最大理由也是在于民族问题。”[2](P.200-201)楼桐荪反对的理由是:“民族二字,摆在宪法当中,恐怕没有这种常例。总理的三民主义讲的很好。但因为这个,就将三民主义在宪法上标出来,则不十分妥当。总理遗教中所讲美国民族同化成一国家,德国民族同化成一国家,而我们成一民族的国家,并不是认为国家内有许多民族。是希望由许多民族同化,最后要成一个纯粹的民族。理论上事实上皆应如此的。总理在当时主张我们汉、满、蒙、回、藏同化为一族。国旗上不必显然表示。所以五色旗要分别五族来,总理并不赞成的。”[2](P.201)焦易堂的理由则是:“总理所说的民族,是指世界弱小民族被压迫者而言,我满、蒙、回、藏的民族,未被压迫,他们还是当他们的喇嘛及皇帝。各方面问他们去主张什么,恐怕是没有这回事的。总理的主义,向来是王道的。如现以民族问题在宪法上提出来,虽然略略说了几句,将来恐怕发生很大的危险。不但国内生了问题,而在国外,也生了问题。国内人民一定要责备我们不应该如此规定的。”[2](P.201)第三种反对意见是根据逻辑而来。陈茹玄说:“想用民族、民权、民生来分篇,总觉得里面有点不能尽合于逻辑的地方……其次就是所说过的在民。而之规定,又在民族里边……还有一点小问题,如果在民族篇里要规定对外关系基本原则,对于国际公法承认有效,则发生问题;因为国际公法是否法律,还是一个问题。中国现在正要废除不平等条约,若在宪法里规定承认国际公法,恐怕绝对不是总理意思。总理遗嘱是要在最短期间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如在宪法里规定承认国际公法,是不啻作茧自缚了。”[2](P.201-202)拥护以三民主义分篇者,如卫挺生说,“以为标明了民族篇,明白规定了民族间的关系,将引起民族问题,意思是大家不愿意民族间有问题,以为不提民族,民族问题似已解决了,我们若是观察过去的事实,可以知道这句话没有根据。民国成立二十年来,蒙古解决了没有?解决了没有?都是还没有解决了。西北几省还常常有回族问题发生,这都是事实。在外国,常常有人观察中国的情形,而问你们对于少数民族有怎样保障?如果没有保障,将来还是要发生问题的。这是实在的话。一部分满洲民族已和内地同化了。一部分还是和内地人民生活不同。回民也是如此。一部分回民,他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和内地人民完全不同。如果要免强的承认这个事实是和内地人民一样的待遇,终非决裂不可。从前开蒙古会议的时候,有人表示过,如果对于蒙古人不稍给他游牧生活,一定要他去开垦,将来要发生问题的。所以在宪法上对于少数民族应该给他相当保障才行。如果一点不提,恐怕不甚妥当。如果承认了这个问题,倒可以把此问题解决,否则会将问题扩大。爱尔兰所以发生问题,就是在此。瑞士由三个民族合成,能够相安无事,就是对于各个民族有相当承认的缘故。所以恐民族问题发生,而反对以三民分篇,殊不成为反对的理由。”[2](P.203-204)以上正反两方的意见,经议决交主稿人参考。但最后仍决议按三民主义分篇,具体细目则由初稿人酌定。先由吴经熊将宪法初稿全文草俊,然后由主稿人开小组会议讨论一个月,再提交宪草委员会讨论。吴经熊对以三民主义分编是完全赞同的。参与其事者陈茹玄说:“此次宪法起草委员会讨论草案原则时,对于编制,尝有剧烈之辩难。初稿人则主张以总理之三民主义分编。并力持非如此则不敢负责起草。”[11]杨公达也提到,“就编制方法来说,当开会时,吴先生是以非党员的立场,极力主张以三民主义分编;可是大多数以党员立场,不以为然。”[12]吴经熊则自述:“宪法的编制,能够像小组会议的决定,以民族、民权、民生这样的分法,本席觉得起草条文时,可免遗漏,且容易进行,当然可以担任的,否则或有另外的分编法,本席总觉得恐无前面这样分法的便利,本席是不敢担负动笔的责任的。也只有请大家另推高明了”,“关于分三篇编制的方法,我们认为比较是最便利的。”[2](P.198)吴还认为以三民主义分编是中国宪法的特点:“通常宪法意不外就政制与人民权利义务加以规定,即节制资本与平均地权,德宪法已有此种含义,今就民族、民权、民生等分篇,尚为他国所未有。”[13]吴经熊对三民主义与法律的关系有自己的看法,其赞成以三民主义分编并不是出于政治上的附和。1931年4月12日青年会学术演讲,吴经熊受邀作了题为《三民主义和法律》的演说,他说:“三民主义是我们的目标,法律是贯彻三民主义的一种工具。牠们是搭档码子。前者是目的,后者为方法。”[14]在演讲中他还分别讨论了法律对民族、民权、民生的贡献。关于法律和民族,他认为法律对于民族的贡献大致有三点:法律应尽量发扬民族精神,法律为取消领事裁判权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有力工具,法律可以改良民族。

三、“民族”编之内容

《吴稿》第二编“民族”,包括第一章“民族之维护”和第二章“民族之培养”,共14条。具体条文如下:第一章民族之维护第九条国内各民族均为中华民族之构成份子,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第十条中华民族以正义和平为本,但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应抵御之。第十一条他国以武力侵占中华民国之土地,不得以媾和或订立和平条约割让之。第十二条秘密条约为民族主义所不容,应认为无效。第十三条中华民国与各友邦缔结条约,应基于国际平等、互尊之原则。其有违反此原则者,应设法修改或废除之。第十四条国际法上公认之规章,凡不背本宪法之精神者,视与中华民国法律有同等之效力。第十五条国内之弱小民族,应扶植之,使有实行自治之能力与充分发展之机会。第十六条侨居国外之中华民族,应由国家按其情形保护并扶植之。第二章民族之培养第十七条婚姻为民族发达之基础,应受国家之保护。男女两性应本平等互助之精神,共谋家庭之幸福。患精神病及其他遗传性之恶疾者,有贻害于民族及社会之危险,得以法律禁止其婚姻或防止其生育。第十八条妇女在生产前后,应由国家按其家庭环境、身体状况,予以相当之保护。第十九条未成年之男女,应由国家按其知识程度、身体状况,予以必要之保护。第二十条非婚生子,应由国家保护之,使与婚生子享有生存及发展能力之均等机会。第二十一条民族地位之提高,端赖教育。为父母者,于其子女之德智体三育,应注意之。孝敬父母乃中华民族固有之美德,为子女者,应遵守之。第二十二条有关历史、文化、艺术之古迹古物,应由国家保护或保存之。[15]对以上内容安排的考虑,吴经熊说:民族编之规定,可大别为二项:(1)关于民族之维护者。凡足以促成民族间之平等,维持民族间之正义,及避免民族间之冲突者,皆属之。(2)关于民族之培养者。凡足以充实民族繁兴之能力,发扬民族之美德,提高民族之地位者,皆属之。[2](P.212)关于民族间平等之促成,见于第九、十三、十五、十六条。吴经熊说,该数条大都系根据《建国大纲》第四条,以促成民族之地位均等为目的,实为民族主义之基础。[2](P.212-213)《建国大纲》第四条说:“其三为民族,故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并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独立。”[16](P.127)包括对内对外两个方面,但没有涉及国内各民族平等。所以第九条应源于《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民族主义的对内方面。第十五条来源于《建国大纲》第四条对内方面。这两条规定的是民族主义的对内方面。第十三条之设,是为规定缔结条约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使政府日后与外国缔结条约,知遵守平等之原则,不致再缔结损己利人之条约,一方面使国人对于以往的不平等条约,努力设法废除之。[2](P.262)第十六条涉及侨民则是因为华侨于国家前途,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主张重视和保障其利害。[2](P.264)这两条系对外方面。以上四条反映了吴经熊对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理解和取舍。关于民族间正义之维持,见于第十、十一条。第十条主张自卫而反对侵略,吴称不仅与《建国大纲》第四条之精神相合,即与欧洲先进国家之宪法,及最近国际盟约亦属一致。第十一条与第十条实有连带关系,所以确立反抗不合正义之侵略态度。法国1793年之宪法第一二一条之规定略与此同。[2](P.213)吴氏鉴于国土为强敌以武力占据,所以领土完整的问题,在中国成为最关重要的问题,因而对保存领土的完整特详为规定。这两条均为保持领土完整的方法。[2](P.259)关于民族间冲突之避免,见于第十二、十四条。吴氏认为一战为列强秘密条约所引起,秘密条约是世界和平的大障碍,国际联盟章约前文及第十八条皆否认秘密条约。欧战后列国宪法因遵守国际联盟规章而有否认秘密条约之规定。宪法保障国际法规则的效力,成为一战后国际的趋势。[2](P.261)这两条一则主张条约公开,一则主张国际规章之尊重。直接所以维持民族间之信义及亲善,间接所以避免民族间之冲突。外国宪法中采此项规定者亦不乏其例。故前项规定,于学理上及事实上,均有相当之根据。[2](P.213-214)关于民族繁兴能力之充实。充实民族繁兴能力之道,约有二端:(1)巩固民族之基础,即婚姻与家庭之关系。(2)按各个人之需要,予以保护及扶助。前者见于第十七条,后者见于第十八条至二十条。[2](P.214)关于民族美德之发扬。中华民族固有之美德,本非一端,惟其与家庭有关系者,当首推孝敬。为巩固家庭之基础起见,应提倡之。故于第二十一条第二项设此规定。[2](P.215)关于民族地位之提高。欲使民族之地位提高,首须注重教育。而教育之实施,非专恃国家之监督所能奏效,必为父母者就近予以深切之注意,始克竞其全功。第二十一条第一项之设,即缘是故。古迹古物直接关系民族文化,间接关系民族地位,殊有保存或保护之必要,故设第二十二条之规定。[2](P.215)吴氏又说,第二章“民族之培养”第十七、十八、二十一诸条,是为维护家族制度。他认为,“欧美的社会组织,是以个人为单位。而中国的社会组织,则以家庭为单位。但是现在的欧风美雨卷地而来,动摇了中国家庭的固有组织。关切世道人心的人们,心焉忧之。”[2](P.262-263)《吴稿》对此深为注意,故有第二章相关各条的规定。吴经熊还宣称,注意国际的新趋势(保障国际法规则之效力、否定秘密条约、规定缔结条约之基本精神)、维护家族制度均为《吴稿》特色中之荦荦大者。[2](P.260-264)可见,“民族”编所谓的“民族”,时而指中华民族之构成分子,时而指国家民族层面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时而指国家。严格来说,真正涉及“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的,只有第九条和第十五条。具体条文内容,第十六至二十二条与吴经熊对三民主义与法律关系的认识、宪草委员会第二研究组的讨论、一战后列国宪法、《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等有关。在《三民主义和法律》的演讲中,吴经熊在阐述法律应尽量发扬民族精神时说,民族的优良特性“应该竭力保守勿失,并且竭力培植,务使牠们开花结果,弄得万紫千红蔚为大观。”[14]在阐述法律可以改良民族时他说,通过法律规定恋爱自由,结婚自由,夫妻愉快,可以产生活泼伶俐而且强健的小国民,使民族得以渐渐地转弱为强。再如鸦片和花柳病为害民族很大,法律可以用处罚的方法强迫人民戒烟,也可以对生花柳病的人的种种行为加以相当的制裁,例如准许对方解除婚约及离婚,以免除及减少花柳病的传染害其民族。1933年3月9日,吴经熊在宪草委员会第五次会上报告第二研究组关于人民权利问题审查结果二十八项。其中,对第二十二项“婚姻为民族发达基础,受国家之保护。男女两性在家庭中,应以互助平等为本”,议决修正为“婚姻为民族发达之基础,受国家之保护。男女两性,有平等之权利及互助之义务”。对第二十四项“非婚生子之地位,应与婚生子同”,议决修正为“非婚生子应受国家之保护”。因为婚生子有他父母保护,国家不必再行保护;私生子所以要保护的道理,就是恐怕东抛西丢的缘故。对第二十五项“未成年之青年男女,有受国家特别保护及扶助之权”,议决修正为“未成年之青年男女,应受国家特别保护”。对第二十八项“侨居外国之中华民国国民,应保护并扶助之”,议决照原案通过。[17]3月16日,吴经熊在宪草委员会第六次会上报告第二研究组第三次讨论人民权利问题补充事项及人民义务问题决定事项经过。关于人民权利问题补充事项,对第一项“妇女在生产前后及哺乳期间,依法受国家特别保护及扶助”,议决修正为“妇女在生产前后,有依法受特种保护之权”,将原案“及哺乳期间”五字删去。因哺乳期间意义甚广,医学上解释的很多。关于妇女生产时之保护,在德国所以规定详细的理由,是因为该国在欧战之后男子死亡很多。有许多女子,全都不能正式结婚。说到我国,无论国家或地方对于妇女产期的保护,经济力量甚为薄弱。所以若规定为产前产后保护,此种保护时间的长短,全看国家力量如何,可随时斟酌,或定为几个星期,或定为三五个月均无不可。若定为哺乳期间,则其保护的期间,自有一定,不容伸缩,未免规定过于呆板。至于特别扶助,亦可无须,特别保护,也就是特别扶助的意思了。关于人民义务问题,对第五项“人民有教育子女之义务”,议决照原案通过。委员黄右昌临时提议添加“人民有孝敬父母之义务”一条,其所以主张增加此条,是因为总理在民族主义第六讲说,要能够把忠孝两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我们遵行总理的遗教,也不得不有这一条的规定。该条经议决通过,列在第五项之前。所以原第五项“人民有教育子女之义务”变为第六项。[18]可以看到,《吴稿》“民族”编第一章“民族之维护”多系宪法草案纲目拟案“民族篇”中“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对外关系基本原则之规定”的具体化,第十六条则源于人民权利问题第二十八项;第二章“民族之培养”第十七条前两项源于人民权利问题第二十二项,第三项源于《三民主义和法律》中的“法律可以改良民族”,第十八条源于人民权利问题补充事项第一项,第十九条源于人民权利问题第二十五项,第二十条源于人民权利问题第二十四项,第十六、二十一条第一项源于人民义务问题原第五项,第二项源于人民义务问题第五项。吴经熊说第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此数条皆以原案为根据,惟措词上稍有出入”[2](P.215)。实际上,第十六、二十一条也源于“原案”。所谓“原案”,即宪草委员会讨论案。美国西北大学法学博士、律师田鹤鸣指出,《吴稿》第十七条,《德意志国宪法》(1919年8月11日公布)第119条、《丹济自由城宪法》(1922年5月11日公布)第80条、《希腊共和国宪法》(1927年6月2日公布)第24条、《立陶宛宪法》(1928年5月15日公布)第99条、《西班牙共和国宪法》(1931年2月9日公布)第43条均有相似规定,但对于患精神病及恶疾者,未有限制其婚姻或生育的规定;第十八条,《德意志国宪法》第119条、《立陶宛宪法》第99条、《希腊共和国宪法》第24条、《丹济自由城宪法》第80条、《西班牙共和国宪法》第43条,有相似规定;第十九条,《德意志国宪法》第122条、《丹济自由城宪法》第83条有相似规定;第二十条,《丹济自由城宪法》第82条、《西班牙共和国宪法》第43条,均有相似规定;第二十一条前半段,《德意志国宪法》第120条、《丹济自由城宪法》第81条、《西班牙共和国宪法》第43条,有相似规定;第二十二条,《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58条有同样规定,故本条系保留训政约法。该条所规定者,《德意志国宪法》《西班牙共和国宪法》均有相关规定。[19](P.264-267)《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颁布晚于《德意志国宪法》,早于《西班牙共和国宪法》,所以,其第58条可能受《德意志国宪法》第150条的影响。至此,宪草委员会第二研究组所讨论各项究竟由谁提出已难知其详,亦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条文几乎都参考和借鉴了一战后列国宪法,充分注意到了宪法的国际趋势。

作为孙中山遗教之一,三民主义被奉为训政时期国家最高根本法,是国民政府立法的依据。南京国民政府立法院宪草委员会确定“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以三民主义分编,是采纳该会委员周一志、钟天心、邓公玄所拟宪法草案纲目提案的结果。该提案应代表了以孙科为首的再造派的主张,其拟订与提出或许是再造派的共谋。但是,三民主义分编方案在宪草委员会研究宪法草案基本原则时引起激烈争论。争论主要围绕宪法草案纲目提案“民族篇”展开,以“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为主,兼及对外关系基本原则、承认国际公法有效及之规定。关于“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提案中并没有具体内容,却成为争论焦点,表明大家都认为“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是否入宪,事关重大。反对者担心规定了会分化中华民族,甚而危害国家统一;赞成者则担心不规定会使民族问题更加严重。双方的本意都是值得肯定的。吴经熊认为三民主义与法律是目的与方法的关系,对三民主义分编十分赞同,并称其为中国宪法的特点,所以反对意见未影响初稿的起草。《吴稿》“民族”编第一章“民族之维护”多系宪法草案纲目拟案“民族篇”中“国内各民族间关系之规定”、“对外关系基本原则之规定”的具体化;第二章“民族之培养”以充实中华民族繁兴能力,保持家族制度,提高中华民族地位,发扬中华民族美德为目的,体现了吴经熊对一战后列国宪法的认识与借鉴,对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理解与取舍以及对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吴稿》首次规定“国内各民族均为中华民族之构成份子,……一律平等”虽然存在中华民族由国内各民族构成这一整体与部分用同一名词、民族套民族的逻辑矛盾,但强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前提是各民族同属中华民族,作为构成分子,各民族及其成员必须首先认同中华民族。在学术界强烈呼吁“中华民族”入宪[20]的当下,《吴稿》或许不乏参考价值。

宪法发言稿篇6

【中学生国旗下演讲稿】一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的追求好习惯。的确,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纵观历史,大凡获得成功的人,都有一些良好行为,长期坚持,养成习惯,顺其自然。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就养成不迟到的习惯,他要求自己抓紧时间,时时刻刻地叮嘱自己凡事都要早做,这样长时间坚持下去,就成了习惯。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学史都留下了辉煌的业绩,成为世界有史以来十大文豪之一。可见,行为习惯对一个人各方面的素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我们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在这个黄金季节,我校开展了习惯养成月的活动,借此来培养我们的行为习惯。

可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良的习惯。例如一些仪表上的问题,或是学习习惯上的问题等等。比方说对作业完成的拖拉,漠视秩序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的不良习惯。这些习惯或许在你眼里并没有什么,只是,它早已决定了你的一切工作。我们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有些同学平时在学习时看起来不是特别用功,但在考试时往往能拿到高分;我们也看到,有些同学平时埋头苦干,就连下课的时间也不浪费,可他们往往在考试中得不到好成绩。其实,这完全在于学习习惯和方法的问题。很多时候,就是这些我们看起来很小,很不在话下,感觉好像不怎么碍事的不良习惯,却在更多时候给了我们致命的一击。

那怎样培养良好的习惯呢?1、提高正确的分析判断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2、对自己提出明确的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事无巨细,都要对自己提出明确、具体而又严格的要求,并且认真依照去做,时间长了,自然就成为习惯了。3、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形成好的行为习惯要靠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力薄弱,控制能力差的人很难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我们学习时,最重要的是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益终身。做到这3点,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昨日的习惯,已经造就了今日的我们;今日的习惯决定明天的我们。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今天做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

【中学生国旗下演讲稿】二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获奖者:你认为你在哪所大学或实验室里学到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在幼儿园。那人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学者的回答,代表了与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幼儿园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而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深南学子,我们应该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自己优秀的品质,这样才能顺利地成为祖国的优秀人才。

那么,要怎样才能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优秀的品质呢?我认为:

第一、正确认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我们都知道,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上课时能认真听讲,课后及时保质地完成作业,别人玩耍时也能静心地看书。而有的同学,上课时东插嘴西扯蛋,家庭作业迟迟不能完成。这些坏习惯的存在,导致他的成绩与前一种同学有天壤之别,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千个人中只有三个人的智力是超群的,同样也只有三个人的智力是有障碍的。也就是说我们每个班所有同学的智商都是不相上下的,只是有的同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优秀;有的同学则学会了一些坏的毛病,所以落后。只要你意识到这一点,逐步改正毛病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学生,你愿意吗?

相信每个人都会大声回答,我愿意。而有了这种意识之后还不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天天如一,这就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与艰巨性。

第二、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很多同学在家受到万般宠爱、细心照料,形成了不少的坏习惯,这些表现都是不符合一个优秀人才的行为标准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上一定要做到按时起床、准时睡觉,尊重他人、不起外号,文明交往、不说脏话。讲究卫生、校服校牌每天要穿戴整齐、指甲头发要勤剪,地上脏物,无论是校园,还是教室的,都要顺手捡起,丢进垃圾桶,只有有规律的生活,你才能保证学习时有充沛的精力,只有有了文明的举止,你才能向崇高的理想靠近。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按时到教室,上课时认真听讲,讨论问题积极热烈,不讲与上课内容无关的聊天话题,不乱起哄讽刺同学,认真及时地完成每一门功课的作业,不懂不能装懂,自习课一定要安静自主高效地学习。或许你离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很远,那我要告诉你,这正是考验你的意志,培养你的优秀品质的好时机。只有面对困难勇于挑战的人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才。

我们就是为了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而来深南中学的,那么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从弯腰拾起身边的一片废纸,仔细擦净教室每一块瓷砖,认真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安静上好每一节自习做起吧!只要你每天如一地做这些小事,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那时的你不学习就不舒服,不讲卫生就会觉得很难过了,当你一走出校门时,别人也会夸赞你:深南中学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深南也会因你而更增一份光彩!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

【中学生国旗下演讲稿】三

一、引言

从升国旗讲起,为什么我们的国旗是五星红旗,而不是星条旗、太阳旗呢?为什么我们不每周换一种国旗呢?

还有问题:同学们为什么今天都要来上学,而不是想来就来,想在家里玩就在家里玩呢?

理由是:这是由法律规定的,更准确说是由宪法规定的。

二、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国家根本制度,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根本法。

如何理解:

1、宪法是母法。就象家里的母亲一样。所有的法律都必须根据宪法产生,不得违背宪法,违背宪法的法律是无效的。

2、宪法是爱法。就象母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使我们的人格、人身、财产权益受到保护。

举例:

宪法第3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宪法第35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宪法第3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宪法第38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3、宪法是国法。宪法不是家法,也不是校规,而是规定整个国家基本制度的国法。

举例:

宪法第1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规定了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

宪法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规定了国家权力的来源是人民,而不是某一个国家领导。

此外,宪法还规定了我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标志,如国旗、国歌、首都等。

三、宪法与我们小学生有什么关系?宪法中有哪些规定是跟我们有关的?

宪法第4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宪法第4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第4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都有休息的权利。

宪法第49条: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父母有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禁止虐待儿童。

宪法第53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中学生国旗下演讲稿】四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回味》。

回味着前不久的军训,好美。

从我们穿上迷彩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是一名小军人。作为一个军人就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要做到服从、完全服从、绝对服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了五天。这五天我们头顶烈日,每天苦练着。一次次可怕的体能训练降临我们头上。同学们心中无时无刻不想着自己温暖的家。但又能怎么样?坚持就是胜利,也只能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在父母眼里我们是宝贝,而在教官眼里我们是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他们要把我们磨炼成一块块坚硬的翡翠。然而这五天就是对我们的考验,看我们是否能做到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虽然我们学得很卖力,但我们却常常惹教官生气。我们渴望教官的笑容,可往往是我们夺走了教官的笑容,敢问在一个人生气的时候又怎会流露出笑容呢?

教官虽然很凶,但他们的心却是那么善良,让我们觉得可敬可亲。在我们离开的那一刹那,教官给了我们最灿烂的笑容。虽然我们走了,但教官却永远都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通过这次军训,我知道了作为一名军人的神圣职责,我将会把军训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沉淀在我心中,那些美好的回味时时给我感动,时时鞭策我前进。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中学生国旗下演讲稿】五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看,五星红旗,我们心中的图腾,她庄严、美丽、热烈、鲜艳,站在这面火红的旗帜下,感受着火热的生活。中国是一个大国,更会发展成为强国,体育的迅猛发展,不是正体现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吗?是的,我们由落后,走向发展,突破了历史,创造了辉煌,是体育,又一次把中国的的新面貌向世人展现的淋漓尽致,我们也为此感到自豪。

在举世瞩目的第28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不畏强手、奋力拼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异成绩。射击场上,老将新秀频频传来喜讯;女排姑娘们带伤上场转败为胜;跳水梦之队不负众望,再创佳绩。目睹了刘翔110米栏通过疑点的瞬间。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我为五星红旗而感到无比骄傲!

在我校一年一度的校运会里,运动健儿们发扬奥运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让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铭刻于心。你们,是运动会上的主角是赛场上的英雄,不论胜利还是失败你们总是受人尊敬。因为你们带给大家快乐,即使失败也是回味无穷。你们的名字叫运动员。你们的努力,使辉煌不再成为空中楼阁。你们的奋斗,使胜利不再闪烁漂泊。在如茵的草坪上,你们的英姿被我们熟记。回想那成功的一幕,是如何的激动人心。有胜利者,也终究会有失败者。你们也是英雄,即使是无名的。但是重在参与,参与了,就是一次飞跃,就是迈出了一步,就是有勇气向别人挑战,但是更关键的是克服自己内心的挣扎,向自己挑战。不要气馁,因为你们经历过,体验过,拼搏过!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美妙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雕刻着瑰丽、浪漫的色彩。我们要全面发展,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带着健壮的身体,健康的心理,投身于初中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扬起奥运精神的风帆,高唱青春的赞歌,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的到来!谢谢

宪法发言稿篇7

从1979年到1984年,我给乔木同志当秘书,在他身边整整工作了五年。这五年,正是我们党处于拨乱反正、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转折时期,也是改革开放艰难起步的阶段,各项工作千头万绪。

乔木同志开始作为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后来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分管思想、理论与宣传方面的工作和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任务极为繁重。

1979年我刚去时,他正在主持起草国庆30周年纪念会上叶帅的讲话,紧接着就是负责起草历史决议(从1979年10月至1981年6月,共20个月)、修改宪法(从1980年9月至1982年11月,共26个月)、修改(从1980年1月至1982年9月,共32个月)、起草十二大政治报告(从1982年5月至10月,共5个月)。这些起草任务,多半是齐头并进或相互交叉,延续时间很长。这期间,还穿插着其他重要文件、讲话、文章和评论的起草和修改。在党史和文献编辑出版方面,他还为《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撰写、著作的编辑出版和《邓小平文选》、《选集》、《刘少奇选集》、《选集》、《任弼时选集》的编辑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

在上述工作中,乔木同志所表现出的卓越才能和崇高精神,常常使我敬佩不已。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思想深邃,文辞优美,不愧为我们党的大学问家、大理论家和“党内第一支笔”。作为他的秘书,我深感难以胜任,学识和文字能力都不能适应乔木同志的要求,只能帮他做些具体事情。对我来说,这五年是我一生中受益最大的五年。我有幸直接聆听他的教诲,目睹他忘我地为党操劳、为民分忧。他那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格,深深感动了我,教育了我,让我终生难忘。

可说的感受很多,我仅就他在起草文件过程中的一些突出贡献和动人事例,作一简要回忆。

忍受病痛,主持起草、修改历史决议

大家知道,在我党历史上有过两个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决议。第一个是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乔木同志是这两个历史决议的参与者,对这两个决议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第二个历史决议,他在邓小平同志的主持下,主要负责起草小组的工作。经过20个月的紧张奋斗,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交办的起草任务。

起草工作从1979年10月开始。最初几个月主要是查档案,看材料,做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从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为了集中精力起草历史决议,乔木同志带领20多人的起草小组先后住在新六所和玉泉山。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为了达到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求,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挑战身体的极限。他给起草小组作过33次长篇谈话,对历史决议稿作过九次大的修改,至于小的修改就不计其数了。有些难写部分和段落,乔木同志总是亲自动手,做出示范。

从起草历史决议一开始,乔木同志就向起草小组提出,起草这个决议面临两个难题:一是为什么发生“”?二是思想的实质是什么?不答复这两个问题,决议就失去价值。

关于思想,他首先把思想同的思想加以区别,把思想同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他说:“我们现在要把晚年这些思想上行动上的错误同思想加以区别,加以对照。对思想加以肯定,对晚年的错误的理论和实践加以批判。”也就是说,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不包括错误的理论和实践在内。作了这样的区分,确立思想的指导地位这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得到了正确的解决。乔木同志想出了这样的解释以后,非常高兴,立即跟我谈了。并说,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困扰了我半年多了,现在总算解决了。随后他就在1980年7月3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讲了这个问题,得到大家的赞同。当天开会回来后跟我说,大家听我讲后都说这样一区分,简单明了,很有说服力,都能接受。

然后,他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党建六个方面扼要评述思想的内容,并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概括为思想的三个基本点和灵魂,回答我们讲坚持思想,坚持什么的问题。这可以说是乔木同志概括思想丰富内容的精粹之作。

关于“”,是决议最难写的部分。起草小组的同志写过多遍,他都不满意,认为起点低,很多问题没有说清楚,写法上也不像历史决议,而像大批判稿,于是他亲自动手写。当时已是8月中旬,中央要求必须在8月底完成历史决议稿,9月份提交中央工作会议讨论,时间很紧。所以他夜以继日地写了十多天,终于按期完成。在这个稿子里,他对“”的过程分段作了评述,对重大事件和主要论点作了概括,对“”的对象、纲领、依靠力量、性质作了判断,对的严重错误、主要责任以及与、反革命集团的区别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对“”发生的原因和犯错误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剖析。层次分明,逻辑严谨,充分显示了乔木同志深厚的理论和文字功底。

乔木同志为了写好这部分决议稿所付出的辛劳及忍受的病痛是常人难以体会的。

乔木同志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太好。中年做过胃切除三分之二的手术,到了70岁的时候又做了胆囊切除手术。由于长期用脑过度,他患有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他的工作和休息,完全靠药物来调节。上午工作时,要服兴奋剂;中午休息时,要服镇静剂;下午还得服兴奋剂,否则无法工作。尽管这样,有时定量服药也不起作用,于是就加大药量,造成恶性循环,带来很大痛苦。

大约在1980年8月20日左右的一个夜晚,我和乔木同住玉泉山五号楼,一觉醒来,听到隔壁乔木卧室里有动静。我打开灯看表,已是凌晨3点钟了。于是我推开他的房门,他正在桌边看书。我问他为什么还不睡觉,他说前一天写稿子太紧张,吃药也不管用,睡不着,躺着难受。我劝他还是躺下休息,可是到了5点钟,他又起床出去散步了。早饭以后,他躺了不到一小时,就起来服兴奋剂,又开始工作了。到了中午,他通常是12点吃午饭,12点半躺下休息一小时,可是那天不到1点钟就来敲我的门,说他上午服兴奋剂过量,非常难受,怎么也睡不着,要我陪他到院内小湖里划船。8月的夏天,中午十分炎热,在烈日下划船就像烤火一样。我们划了不到半小时就回来了。看到他坐卧不安的样子,我心里十分难过,也十分感动,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他当时已是年近七十的人了,身体又不好,可是为了党的事业,还是这样耗尽心血,拼命地工作。

1980年10月,中央组织4000多名高级干部对历史决议稿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大讨论。之后,乔木同志又带领起草小组开始新一轮的紧

张修改。1981年1月12日,陈云同志得知乔木抱病修改历史决议的情况,在一天之内,三次催他立即去外地休息。乔木当晚致信陈云,除表示对陈云“极为感激”之外,还告知自己因承担《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及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对、反革命集团主犯的判决书的修改工作,不能马上离京休息。直到1月25日,他才离京去南方。

在休息期间,他仍要起草小组将决议修改稿送他审阅。3月16日,他从昆明打电话给邓力群,详细谈了他对2月23日修改稿的意见,并提出新的修改方案。3月18日,邓力群、吴冷西向小平同志汇报了乔木的修改方案,得到小平同志的肯定,并说“轮廓可以定下来了”。

乔木得知小平同志意见后,一方面要起草小组按他提出的方案进行修改,另一方面从昆明到武汉作短暂停留后于3月28日赶回北京。从4月16日到26日,他全力以赴地对决议稿精心修改,一切会议和活动都不参加。由于连续十天紧张工作,当改到第六部分(共八个部分)时,他的腹部突然剧烈疼痛,不得不于4月27日住进305医院。经医生检查,诊断为胆囊炎急性发作,需要做胆囊切除手术。

5月9日,胡乔木的病情报告送到了中央办公厅。5月13日,中办副主任冯文彬打电话给我,转告耀邦同志意见:“对历史决议要乔木同志不要操心,一切服从医院治疗;现在的历史决议稿基本上差不多了,重点在六中全会后和决议公布前,到时仍请乔木同志把关。”我转告耀邦意见后,乔木表示:“在这紧要关头,我不能丢下决议去治病。”于是他硬是忍着疼痛又用三天时间把决议稿修改完。5月14日,乔木将修改稿送邓小平、。邓小平看完后即于5月15日找、胡乔木、邓力群谈了几点意见,乔木按照小平同志的意见又作了修改。直到5月19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后,他才从305医院转到北京医院,并于5月22日做胆囊切除手术。

手术之后,他虽然躺在病床上,但脑子里仍在琢磨历史决议。一周后,他几乎每天都要我把他想到的修改意见转告起草小组。半个月后,他身体尚未恢复,为了参加六中全会预备会议对历史决议的讨论,就提前出院了。他这种高度的责任感和忘我的工作精神的确令人敬佩。

不辞辛劳,抓宪法修改工作

在起草和修改历史决议期间,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胡乔木任秘书长,具体负责修改宪法的工作。因当时忙于起草历史决议,他就抽出几天时间,把修改宪法的工作班子和先期准备工作做了安排,把修改宪法的任务交副秘书长胡绳、王汉斌先行负责,自己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更为紧迫的历史决议的修改、加工上面。

1982年宪法的修改工作历时两年零两个月。当历史决议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后,从1981年12月开始,乔木同志又回过头来抓宪法修改工作。这时宪法修改草案讨论稿在彭真同志(宪法修改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下已初步完成。于是乔木同志对草案进行认真修改,并对宪法结构、设立审计机构、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在农村恢复乡政府、切实实行义务教育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和采纳。

关于宪法结构,中央书记处1982年2月讨论时发生分歧。有人主张:在第一章“总纲”之后,接着写“国家机构”,然后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乔木同志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总纲”的补充和继续,“国家机构”是程序问题,是为“总纲”和“权利和义务”规定的实质问题服务的。因此,“权利和义务”应该放在“国家机构”之前。经讨论,意见没有统一。当天下午,他让我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王叔文:请尽快把世界各国宪法中的“权利和义务”查一下,看看哪些国家放在前面,哪些国家放在后面,简单列个表,明晨9点送到。王叔文等查了111个国家的宪法,其中有101个国家放在前面,只有10个国家放在后面。乔木随即把这份材料送中央常委同志阅。2月17日,小平同志找彭真、胡乔木、邓力群谈宪法修改问题。他说:“我同意乔木同志的意见。”

乔木同志特别注意发挥法律专家的作用,虚心向他们求教。1982年夏天某日,他对我说,钱端升是一位对比较宪法有研究的专家,已八十多岁了。接着让我陪他冒着酷暑,亲自去钱家拜访。他同钱老谈了整整一个上午,请教了法律方面的一些问题。回来以后,他又要我通知张友渔,以后研究宪法修改时,尽量请钱老参加。

乔木同志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向来是非常考究的。他多次向修改班子提出,写法律条文不同于起草文件,文字表达一定要格外准确、严密。尽管如此,还是有不少人对宪法草案提出了一些文字上的意见。于是,他一方面要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反复推敲,另一方面又请了二十多位法学和语言文字专家逐条、逐句、逐字挑毛病,收到良好效果。

“竭尽气力”,起草十二大政治报告

任务一个接着一个。修改宪法的工作基本告一段落,起草十二大政治报告的任务又提上日程。1982年4月22日,中央书记处决定:十二大文件的起草工作由、胡乔木共同主持,具体起草工作由胡乔木负责,邓力群协助。5月5日之前,起草班子到玉泉山集中,6月底以前交出初稿。遵照乔木的吩咐,当天下午我即找邓力群商量起草班子的成员,提出了一份十多人的名单,并随即送耀邦同志审定。

名单确定后,乔木同志于4月24日把袁木、郑惠两人找来,谈了对十二大报告的要求和起草工作的打算。他说:“十二大报告既不同于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也不同于国庆三十周年叶帅的讲话,要求理论性强,有文采,有新意。既要讲清我们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又要指明前途,给人以信心。”他交代:下午就通知起草小组所有成员到玉泉山集中,先分头到有关部门开座谈会,做些调查研究,听取他们对十二大报告起草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我们再共同研究。谈话以后,起草班子就按乔木同志的部署行动。他本人也找姚依林等人,听取他们对十二大报告经济工作方面的意见。

5月1日晚,乔木同志在玉泉山5号楼召集起草小组开会,先听取他们汇报到各部门调查研究的情况,然后讲了他对十二大报告的构想。

从5月6日至5月8日,胡乔木同一起,在玉泉山五号楼召集起草小组全体成员开了三次务虚会。然后动手起草报告。一周后,围绕初稿展开讨论。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是精神文明建设,一个是经济问题。精神文明问题,主要由乔木同志主讲,大家没有不同意见。但讨论经济问题时,乔木和耀邦同志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有三个:一是发展速度问题;二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三是消费与积累的关系问题。乔木同志平时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轻声细语、对人温和的瘦老头,可是在内部讨论涉及重大问题时,却无话不说,敢于直言,只要他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从不轻易放弃,有时坚持到固执的程度。耀邦同志也是心无芥蒂、直来直往、从不隐瞒自己观点的人。两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互不相让。乔木同志言辞尖锐,动了感情。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场面,心中不免有些担心。会后我劝乔木发言不要太尖锐。他说:“我和耀邦没有任何个人恩怨。我们之间的争论都是为了党的工作。”后来我想了想,乔木同志确实是个“正道直行”的人,当年给当秘书时就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同争论,这是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的。这次他同耀邦同志发生争论是很正常的事,说明我们党内民主生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恢复和发扬,也说明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个探索和认识的过程。

此后,乔木同志带领起草小组对报告稿进行反复修改,力求从内容到辞章上都能达到小平、陈云等同志的要求。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到6月中旬才改出一稿送各位常委审阅。他确实累极了。有一天他躺在五号楼前的草地上,有人见了奇怪,问:“乔木同志,你怎么啦?”他答:“我有能源危机,要接点地气。”

在起草十二大报告的过程中,正碰上乔木同志七十寿辰。6月1日晚,写作小组在玉泉山和乔木同志及其家人一起聚餐,耀邦同志特地送来几瓶葡萄酒,、胡启立、陈伟达等同志打电话表示祝贺。席间,郑惠、李慎之朗诵了他们各自写的诗,邓力群讲了几句话,说乔木同志忧党、忧国、忧民,为党的事业操劳,值得学习。

就在七十寿辰的前夕,乔木同志写下了七律四首《有所思》,并于当年7月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他以旧体诗的形式回顾过去,总结人生,展望未来,抒怀。从“七十孜孜何所求”开头,到“不尽愚公到有期”结束,说明他一生为党的事业孜孜不倦地工作,不是为了谋求个人的利益,而是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为实现党的目标和宗旨奋斗不止。

宪法发言稿篇8

7月29日,日本舆论最右翼的女记者樱井佳子,亲自出面为她认为是日本右翼的政治家们,组织了一个论坛。副首相麻生太郎心情特别好,看到台上台下都是和自己政治立场一致的人,说起话来也就更加直白。

“魏玛宪法不知不觉地变成了纳粹宪法,无声无息地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不该学学这种手法吗?”这些话出口,台下有了一些活跃气氛,不少人会心地笑了起来。

后来麻生反复强调:“俺只是强调要在安静的气氛中修改宪法,如果给人带来误解的话,俺将收回那些话。”不仅拒绝道歉,对自己说话的真实意图,也是一个搪塞的态度。

修改宪法是自民党最想做的一件事。到底该如何修宪,自民党急切,太平洋另一方的美国也十分关心,毕竟如今的日本宪法是美国在二战后主导制定的。

本来奥巴马政权就对安倍内阁的“历史修正主义”多少有些不放心,现在麻生放话说要用纳粹方式“静悄悄”地修宪,日本到底要走向何方,美国也未必心中有数。

急于灭火的安倍

日本国内主要舆论对麻生太郎的发言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在这个国家,向纳粹学习,主张纳粹具有一定的时代合理性,反倒不像在纳粹诞生地德国那样属于违法行为,甚至一些保守的媒体,迄今依旧在心理上与战前的法西斯主义一脉相承,明里暗里支持拥护纳粹主义。

麻生的发言,除了《朝日新闻》比较重视,做了一点批评性报道外,《日本经济新闻》等仅仅简单写了几笔。

在心情上与麻生毫无二致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这次动作比较迅速。在组建第二次安倍内阁的时候,他吸取上一次内阁的一大教训是,自己内阁成员不能有太多“失言”(其实很多时候是说出了政治家的心里话),首相府中专门有人密切关注舆情,这方面的报告会第一时间上交到安倍那里,同时应对提案也在报告中。

网络上不断传出的麻生言论,让安倍首相府还是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坏了!”7月29日晚,麻生副首相的发言传出来后,首相官邸跟踪舆论的官员立即觉察了出来。

30日的日本报纸基本上没有报道,但美国方面不断传来抗议的声音。首相官邸察觉出,即便日本方面能遮掩住,但美国那里估计敷衍不下去。官房长官菅义伟要求把麻生发言作为最重要的检测内容,开始全力收集各种信息。

到了31日中午,尽管日本国内基本上平静如水,但菅义伟开始给回到故乡的麻生打电话,“很多人好像误解了您的意思,您该把自己的想法在媒体面前解释一下。”菅长官劝麻生副首相说。

发表修宪高论时趾高气扬的麻生太郎,大概从未考虑过要收回发言,此时有些不知如何是好。好在外务省的官员、首相府的相关专家为他准备了稿子,只要在媒体面前念一通,事情好像就能过去。

电视台是非常合作的。几家电视台的人来到了麻生家门口,并没有什么提问,明显希望放麻生一把。

专家写的发言稿语言四平八稳,和喜欢说市民语言、张口闭口称自己为“俺”的麻生语言很不一样。麻生结结巴巴地念完后,嘴一歪,做出了一个笑脸。他知道,日本舆论会像以往一样放过自己的。

“麻生本人已经取消了自己的发言,安倍内阁绝对不会对纳粹持肯定态度。”电视台在放完麻生念稿的镜头后,马上把镜头切换到了菅长官这里。

负责国家安全的国家公安委员会委员长古屋圭司在电视里说:“副首相已经正式收回了自己的发言,这事已经过去了。”

虽然也有人在酒馆,在和朋友的聚会中谴责麻生修宪的言论,但这些似乎不是媒体报道的重点。唯一让安倍内阁比较担心的是,美国那里会怎样?

美国觉得安倍内阁“不靠谱”

美国对麻生太郎的纳粹发言,公开反应显得相当激烈。“奥巴马政权愈发觉得安倍内阁不靠谱了。”日本《要素》月刊总编阿部重夫说。

阿部重夫认为,安倍在选举时过度强调与中国对峙,反复宣称美国会帮助日本保卫,“这让奥巴马政权觉得安倍外交做得太过分,奥巴马本人对安倍是否还算个政治家,已经很难看清楚了。”

这种不信任,绝非现在麻生副首相公开希望学习纳粹而突然爆发出来。

安倍内阁6年前在慰安妇问题上有过一些发言。那时美国舆论认为安倍在这个问题上有三重罪,即“说谎”、“轻视人权”、“历史修正主义”,安倍为此作出过解释。

6年前,时任首相的安倍晋三,特意使用内阁机密费,请美国《新闻周刊》采访自己。那次他说,“同样是人,我非常同情(慰安妇),作为首相我觉得非常对不起,我们是有责任的。”当时美方觉得安倍已经表明了“道歉”,所以接纳了他的访美要求。没想到,现在安倍首相已经把向慰安妇道歉一事忘得干干净净了。

阿部重夫说:“安倍首相现在的这种做法,让美国非常难堪。今年2月安倍访美,对方仅给了一个小时的见面时间,后来算是因为朝鲜核试验,加了45分钟的午餐。两国没有记者招待会,而且奥巴马也没打算和安倍握手,在日本摄影记者要求下,奥巴马才和安倍轻轻地握了一下手。”

在他看来,奥巴马当时“对安倍的态度几乎近于轻蔑”。

安倍首相的慰安妇问题还没有解决,麻生副首相的向纳粹学习的发言又轰然登场,美国也有点搞不清楚安倍内阁到底要做什么。

美日的不同立场

之争,美国卷入其中。日美军事同盟要求美国负责日本的国土安全,但日本要挑起争端,该如何处置,美国并不愿意公开被绑在安倍号战车上。

负责采访美国军事部门的一位日本记者,发现美国在问题上,有了一个变化:在美国看来,不是“岛”屿,而是一块“岩”石。“在问题上,美国认为如果是岛屿,这属于美日安保条约中第五条的范畴,但如果认为不是岛屿,而是一块岩石的话,美国是否为了一块岩石而出动兵力,还得看具体的情况。”日本记者说。

尽管“岛”“岩”并没有成为美国最主流的说法,但美国方面用词上的微妙变化,敏感的日本记者观察得很仔细。

“美国对日本借用美国回归亚洲,趁势组织封锁中国的包围圈一直忧心忡忡。”《要素》月刊在2013年8月号的封面文章中说。

安倍内阁在2012年12月底组建后,首相安倍晋三、副首相麻生太郎加上外务大臣岸田文雄组成的最强势外交,主要以美国回归亚洲、封锁中国为主题,号称“自由与繁荣之弧”,又称“价值观外交”,构筑对中国的铁壁合围。

采访美军事部门的日本记者说,其实在美国看来,美日关系不顺畅,中日关系对立,日韩反目,该是“中国巧妙地借势构筑了对日包围圈”。

“安倍认为奥巴马2010年在澳大利亚发表的演说,明确了回归亚洲的意思,必定会在这里和中国发生军事冲突。但美国最近不谈回归,而强调再度平衡。美国对亚洲最关心的是政治与经济,军事比重相对较小。”《要素》杂志分析说。

上一篇:中考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晨会发言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