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发言稿范文

时间:2023-03-11 00:41:06

宪法发言稿

宪法发言稿范文第1篇

(第四专题:“严以用权,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

1.中央新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谈治国理政》第七章:“推进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改革发展”;第十八章:“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3.《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第六部分“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

4.《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特别是学习谷文昌精神;

5.反面典型案例(、、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违纪违法案件),从中汲取教训,做到警钟长鸣。

6.__市纪委编撰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鉴案析规》、《忏悔录》。

全体党员都要认真学习以上内容,并撰写读书笔记。处级以上干部还要结合第四专题内容撰写1篇学习体会。12月1日前将学习体会交到党工部。

(一)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

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时间安排在11月下旬 (暂定11月26日上午)。

重点发言: 王怀毅 于 浩 王培芳 林陈彪

其他人员作简短交流发言。

重点发言要求:

1.谈对于第四专题(“严以用权,真抓实干,实实在在谋事创业做人,树立忠诚、干净、担当的新形象”)的认识和体会。

2.紧扣第四专题内容,结合本人岗位职责和思想、工作、作风实际,认真查摆自己在“严以用权”上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和具体表现、剖析原因、提出具体整改措施。

3.重点发言必须有书面发言稿,并于会后将电子版发给党工部杨永辉。

(二)各总支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

11月中旬(或下旬),各总支要围绕第四专题内容组织1次总支中心组学习研讨。安排5位干部作重点发言(发言的具体要求见第四大点),其他参会人员作简短交流发言。重点发言必须有书面发言稿,并于会后将电子版发给党工部杨永辉。

机关总支中心组学习研讨参加人员:总支委员、机关各支部书记、职能部门副处级干部、部门主持工作的正科级干部。

各院(系)总支中心组学习研讨参加人员:院(系)总支委员、副科级以上干部、所属支部书记、支委。

各总支中心组学习研讨时,应邀请挂点校领导参加给予点评和具体指导。

(请各总支做好学习研讨会议记录,备查)。

(三)各支部组织党员集中学习研讨

各总支要督促所属各支部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期间,分别组织一次支部党员集中学习、一次专题研讨。

支部第一次集中学习,可安排在11月中旬,主要是由支部书记领学第四专题“重点学习内容”中规定的篇目,并布置下一次集中研讨的要求。党员人数较多的支部(超过10人)可以先确定重点发言人,发言的具体要求见第四大点。

支部第二次集中研讨,可安排在11月下旬(或12月上旬),讨论时人人都要发言,既要谈认识体会,也要查找自己的“不严不实”的问题和表现,提出整改措施。如果支部党员人数较多(超过10人),可以由事先确定的5人作重点发言(发言的具体要求见第四大点),其他人员作简短交流发言。

(请各支部做好学习研讨会议记录,备查)

(四)集中观看“严以用权”警示教育专题片

11月中旬(或下旬)由纪检监察室负责具体教育内容。

全体副处级以上干部和主持部门工作的正科级干部参加。

1.如何坚持用权为民,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党的纪律,按规则、按制度、按法律行使权力,敬法畏纪,为政清廉,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

2.如何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自觉接受监督,不搞大权独揽、独断专行;

3.如何坚持依法治校,严格按学校章程办事,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4.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推进工作,敢于担责、“为官有为”,勇于担当,努力做出师生满意的工作实绩。

聚焦第四专题,深入查找在严以用权,真抓实干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突出问题。

1.、用权不公、专权独断、执行上级政策和党委决定打折扣、搞变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

2.脱离实际、违背客观规律,盲目决策、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花架子,胡作为、乱作为,政绩观存在偏差的问题;

3.工作漂浮、不想干事,为官不为、为官不勤,心浮气躁、干事不实,议而不决、决而不做,回避困难、缺乏担当,“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船到码头车到站”等方面的问题;

4.,搞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的问题;

5.不按规矩、不按制度、不按法律行使权力的问题。

自本方案下发之日起,每位处级以上干部都要紧扣第四专题内容,认真查找自身在严以用权上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至少3个,并认真制定具体措施进行整改,在12月10日前将整改情况填入市委组织部印发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个人查找问题及整改落实清单》表(可以到党工部网页党建工作栏目中下载),电子版发给党工部杨永辉。由党工部汇总后报送市委组织部。

党工部

宪法发言稿范文第2篇

“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脱离群众、形式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

——11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等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发言。

“何谓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宿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12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的事业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我赢你输的发展,对他国、对世界绝不是挑战和威胁。中国决不会称霸,绝不搞扩张。”

——12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

“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12月7日~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强调。

“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区、深水区,我们下一步的改革,不仅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更多方面的改革是要打破固有利益格局,调整利益预期。这既需要政治勇气和胆识,同时还需要智慧和系统的知识。”

“改革当中既要先行先试,还得依法办事。”

“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同时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调整改变预期利益,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应有利益。”

——11月2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参加“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关于改革和最大程度减轻改革阻力,他说。

“今天的发言要“零歧视”,大家自由发言,多讲问题,多提建议。”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11月26日下午与防治艾滋病民间组织、有关国际组织的代表座谈。

中国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主席12月12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了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会的主要外宾。

“参加王某人的会,不准念发言稿,要学会深刻思考。”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可靠、服务人民、刚正不阿、秉公执纪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在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说。

宪法发言稿范文第3篇

【1】坚持纪律底线树立清风正气发言稿

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教育活动,要把我院目前开展的规范司法行为年活动和 守纪律、讲规矩、树形象主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关于如何开展好这三项活动,我提几点要求:

一要精心组织。要结合实际,加强组织领导,细化活动方案,丰富活动载体和教育手段,迅速把活动覆盖到院各党支部和全体党员。各活动领导小组要切实有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按照活动方案,逐项对照开展,逐项检查落实,决不能图形式,走过场。要坚持宣传先行,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手段,深入宣传,广泛发动,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凝聚推进武穴改革发展正能量。

二要突出重点。全院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作好表率。以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把各项活动要求学到深处、落到实处。正确运用检察权,坚决打击各种破坏、颠覆、和国家的活动,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纯洁全体检察干警的党性原则和党性修养,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在高度自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铁的纪律,努力把检察队伍打造成为一支讲政治、顾大局、信念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作风过硬的检察队伍。对照五个必须、五个决不允许、七个有之、三严三实深刻查找纪律作风等方面问题,切实解决纪律不严、作风散漫、冷硬横推、特权霸道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全院干警形成人人自觉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良好氛围。

三要务求实效。要把主题教育活动与做好当前各项检察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用推进工作的成效检验活动成果。一是认真履行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责,切实加强为民司法,为民执法。坚持惩治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严格司法与文明司法并重,既敢于监督,又善于监督,依法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司法问题,严肃查处司法不公、徇私枉法、滥用司法权等司法腐败问题,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二是认真履行检察职能,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围绕平安武穴建设,重点建立黑拐枪、盗抢骗、黄赌毒常态化打击整治机制,严厉打击杀人、绑架等暴力犯罪,突出打击爆炸、放火等严重危害公众安全的极端暴力犯罪,全面推进法治检察建设和提高检察公信力,护航武穴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坚决惩治腐败,严查职务犯罪。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案必查,做到大案小案一起查,把查办职务犯罪深入到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形成高压化、常态化,实现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新突破。同时,严防自身腐败,通过开展规范司法行为整肃年活动,防止冤假错案发生;继续深化查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活动,堵塞检察权的滥用;落实追责问责年活动,该担当的要担当,该问责的坚决问责,该处理的坚决处理,确保检察机关自身廉政建设落到实处。

总之,全院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通过教育学习,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行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省委及市委权威,做到令行禁止,把心思凝聚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把精力集中在新常态下加快转型发展上,把力量投入到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有序推进,为完成全年各项检察工作目标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2】坚持纪律底线树立清风正气发言稿

在党的十八届中纪委五次全会上,指出:纪律是党的生命,纪律建设是治本之策。中国共产党肩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保障。共产党员作为工人阶级先锋战士,在社会各方面都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更离不开严明的纪律来约束。

纪律就是底线。全体党员干部要做到严守纪律,遵守规则,自觉抵制面临的各种诱惑,坚守纪律规矩的底线,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设计多个方面,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工作纪律等。

政治纪律:党的政治纪律,就是党中央依据各个时期政治任务的要求,对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政治活动和政治行动确定的基本规范。党的政治纪律是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党的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路线,规范党组织和党员的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是我党全部纪律的基础。党的政治纪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路线上必须要跟党中央保持一致,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

组织纪律:党的组织纪律,就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和维护党在组织上团结一致的行为准则,是处理党组织之间和党员之间关系的纪律。党的组织纪律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原则,违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违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都是违犯组织纪律的行为。十六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必须自觉坚持个人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组织,全党服从党的全国人大和中央委员会的原则,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

廉洁纪律:党的廉洁纪律是党员干部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的基本规范,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手握权力的党员干部,面临很多诱惑和陷阱,需要经受很多考验。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增强廉洁从政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真落实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要严以律己、作出表率,自觉对照党的廉洁从政规定,及时发现问题、改正错误。让各级党组织充满清风正气,树立全体党员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群众工作纪律;党的群众工作纪律,就是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群众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和准则。 党的群众工作纪律是密切党通人民群众关系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绝不侵占和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坚持纪律底线树立清风正气发言稿

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我们要深入学习关于加强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学习《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深刻认识加强纪律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一、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

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严守政治纪律首要的是对党绝对忠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向党中央看齐、向看齐,坚决贯彻中央路线方针,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努力做政治上的明白人。严守政治纪律要联系工作实际,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和党风廉政责任制,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落实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

二、严明党的纪律,必须尊崇党规,守住为人做事的纪律底线。

要全面加强党规学习,把党规铭刻于心、落实于行,廉洁自律、清白做人,不断增强廉政意识,把廉洁自律的各项要求化为自觉行动,依法行使权力,自觉接受监督,严守纪律红线,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

三、严明党的纪律,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道德情操。

宪法发言稿范文第4篇

11月8日,党的十拉开帷幕。十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也吸引了全球关注的目光。一些媒体将太平洋两岸的“中共十”和“美国大选”并提,称两个大国同时开启权力交接,这种“巧合”令世界瞩目。日本新华侨报网认为它们是国际媒体公认的“2012年世界最重要事件”。美国CNBC电视台网站11月5日文章也表示,11月8日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揭晓新一届领导班子。一些观察家称,中国十年一次的政治过渡比美国大选还重要。这说明,作为一个逐渐成长起来的经济强国,中国国内的政治策略决定了其经济政策,从而对全球产生影响。多个国家的政界人士、经济学者、专家友人表示,“十”是观察中国未来走向的最重要契机,是影响时代的大事件。

十将产生新的领导集体,其执政理念、精神风貌无疑是外媒最为关注的话题。美国《时代》周刊总结全球知名媒体对十的分析与评论后指出,中共新一代领导人对美国产生的影响将远远超过美国新一任总统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作为全球政治经济大国,中国将在新的时代,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希望,也将决定未来的经济发展走势。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认为,中国有序的、机制化的权力代际转换凸显中共党内民主的进一步成熟,将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赞许和认同;领导层构成呈现基层经验丰富、知识水平高和专业背景深厚的趋势,将有利于推动中国取得新的进展,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美国《纽约时报》评价说,十前夕中共领导人发表的公开讲话中频频出现“新时期”、“新特点”和“新知识”,“新”字预示着未来中国将持续关注体制创新以适应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除关注政治层面的调整外,国外媒体和机构对十的关注更多地集中于经济领域。特别是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向,包括未来如何振兴经济及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等。美国《纽约时报》指出,无论中共十对人事调整做出何种安排,其内部对于经济增长这一长期基本目标始终保持一致。中国领导层对经济的重视及其长期从事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是中国平稳度过世界性经济危机的重要保证。韩联社援引法国巴黎巴克莱银行的分析报告说,十前夕,中国领导人持续强调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这意味着新领导层将着力推动经济发展,采取措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另外,外媒关心的还有中国未来外交政策的走向。一些熟悉中国国情的资深分析人士笃定中国将保持延续性。英国专栏作家马丁·雅克10月19日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上撰文指出,中国崛起是必然的趋势,但中国即使成为超级大国,也不会像美国那样行事,那种认为中国会像美国一样的人是因为对历史的无知,“中国从来没有殖民统治任何海外地区”。

那些人

“苗翠花”:讨薪发言人

——10月初,一段由女农民工苗翠花(化名)模仿外交部发言人口吻发表讨薪公告的视频,在网上引发强烈关注。这篇发言稿,直指天津市基业永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与天津市汉沽区殡葬管理所之间的工程款纠纷。但是,民意沸腾之后,基业永固公司并没有顺利拿到被拖欠的工程款。

那些事

福建首批聘任制公务员正式上岗

——11月6日,福建省漳州市公务员局在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举行聘任制公务员聘约仪式。这标志着福建省首批聘任制公务员正式上岗履职。依照《公务员法》规定,聘任制公务员任期为1至5年,可以约定试用期为1至6个月。聘任期限解除或者终止,聘任制公务员就不再具有身份。

那些话

从宪法上讲,大产权房是违法的,小产权房是合法的。宪法上讲,集体土地征用只有工业用途的时候,政府才可以征,商业用途政府没有说可以征。所以我们现在的土地法是违反宪法,只不过现在也没有办法。想要强拆小产权,不可能的,用征收房产税的办法把它合法化就完了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11月4日表示。

那些数

52分钟:北京每天人均上班路上时间

宪法发言稿范文第5篇

“”发起“批林批孔”运动

1970年,中央决定筹备召开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以使国家政治生活走上正轨。但在1970年夏季召开的筹备四届人大的庐山会议上,集团却搞突然袭击,鼓吹“天才论”,主张设国家主席,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在庐山会议上写了《我的一点意见》,粉碎了集团的阴谋。1971年9月,策划暗杀的阴谋败露,乘三叉戟飞机出逃,摔死在温都尔汗。

在调查集团的反革命罪行时,工作人员在所住的北京毛家湾1号的卧室里,查到了许多亲笔写的条幅,其中有许多孔子说的话。“”便借题发挥,说的思想和孔子一脉相承,是继承了孔子的衣钵,决定把“批林”和“批孔”联系起来,目的是继续批的极“右”,把矛头指向老干部。在他们的建议下,也同意搞“批林批孔”。于是,在“”的鼓噪下,一场“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梁漱溟因发表不同观点引人注目

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1970年,全国政协在组织讨论国家《宪法》草案时,梁漱溟就对在《宪法》中写上是接班人的条文,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任何国家的宪法,都不能把谁是接班人写上,这不符合国家宪法的精神。梁漱溟当时提出这样的意见时,受到了批判,他的意见没有被接受。后来四届人大会议没开成,讨论国家《宪法》草案自然也流产了。

事件发生后,梁漱溟当时所提的意见,被许多人认为是有先见之明的。梁漱溟本人倒不这么看,他认为自己只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按照国家宪法的精神提出的。但不管怎么说,他当时能够提出这个意见,总不能算错误的。因此,在“批林批孔”运动一开始,梁漱溟就因以前提出过反对的意见而引人注目。

另外一个原因,是梁漱溟对孔子和儒学素有研究,“”及其亲信一直把他看作是现代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因此,他们把眼睛紧紧盯住梁漱溟,想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整一整他。“批林批孔”运动是1973年10月在全国展开的。当时,已经恢复“学习”权利的在京全国政协委员和各派、工商联成员也被组织起来,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为了组织好政协委员们参加运动,还成立了全国政协“临时学习领导小组”,领导政协的“批林批孔”运动。这个领导小组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和派人士都必须参加学习。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上边指定的中央文件以及报纸上的社论、文章外,还要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在学习中,参加者都不得不表态“拥护”“批林批孔”运动,违心地说自己受到了孔子学说的毒害,狠批“孔老二”,然后硬把孔孟之道和的罪行联系在一起。

梁漱溟却与众不同,他在“批林批孔”学习会上不发言、不表态,因此在参加学习的政协委员和知名人士别引人注目。“”的亲信发现了梁漱溟的态度与众不同,就自然地把他所在的学习小组――政协直属组,当成重点组,要针对梁漱溟开展一场斗争。

他们把梁漱溟所在的政协直属组当作重点,自然有他们的道理。第一,梁漱溟是对孔子和儒家哲学素有研究的著名学者,用当时的话说,是一位老牌的“一贯尊孔”派。第二,梁漱溟在任何学习会上都独立思考,说出的话也与众不同,从不随波逐流。

一开始,梁漱溟在学习会上不发言时,他们做了两种估计:一种是梁先生也随大流,表态支持“批孔”,如果这样的话,就证明梁先生从一个老“尊孔”派变为新“批孔”派,他们就可以大做宣传了;另一种是梁先生反对“批孔”,如果他那样做,他们就把梁漱溟当作“反面教材”,来个“批林批孔又批梁”。他们预想:第一种的可能性很小,第二种的可能性非常大。实际上,他们就等着抓住梁漱溟的把柄。

当时,参加政协学习会的许多人也十分希望能听到梁漱溟与众不同的声音。因为他们“批孔”确实是违心的,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不表态支持“批林批孔”是不行的,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已经腻味了,对于读文件、读社论和文章,对于“”那种强加于人、无限上纲的做法,大家内心十分反感。他们自己不敢公开唱反调,却特别希望梁漱溟这个敢于直言的人唱点反调,说一点与“”的亲信们不同的话。于是,大家便心照不宣地把眼光投放到梁漱溟身上,但愿他能一如既往地直言,说一说他们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的亲信逼梁漱溟开口

梁漱溟似乎看出了不同的人的不同心情,但他就是不讲话,一如既往地保持沉默。“”当时十分注意政协的学习情况,他们在听汇报时,得知梁漱溟不讲话,便猜出他心中有不同意见。而“”的亲信们为了邀功,开始主动挑衅,逼迫梁漱溟开口讲话。

一天,全国政协学习小组正在学习,外面传来消息说,首都体育馆开了一个大会,动员“批林批孔”,在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她在动员“批林批孔”、“评法批儒”时,也批判了梁漱溟,并说了这样的话:“梁漱溟何许人也。”

此言一出,手下人立即紧紧跟上,没过几天工夫,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就有人贴大字报,攻击梁漱溟。后来,又有上边传下来的讲话的录音带。这个录音带中,确实攻击了梁漱溟。于是,参加全国政协学习组的人对梁漱溟的下一步举动就更加注意了。

梁漱溟显然知道了这一情况,但他假装不知道,还是不讲话,一直保持沉默,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梁漱溟为什么保持沉默?事过多年之后,他说出了其中原委。他说:“那时候,打着‘批林批孔’的旗号,其实另有所图,她点了我的名,我脑子被弄得稀里糊涂,搞不清是咋回事。我只是认真地读报、听文件,感到都是同一个声调,同一个‘立论’――那就是对孔子百分之一百的否定,并把的所作所为归罪于孔孟之道。我对此不能苟同,心里一直在否定。但我认识到这是一场政治运动,既然弄不清来龙去脉,还是静观为好。不料想保持沉默也不行,非逼得我开口不可,尔后引出了好一番周折。”

其实,梁漱溟一言不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亲属、朋友们劝他不要发言,也不要发表文章,以免引火烧身。梁漱溟为了不让亲属和朋友为自己操心,答应了他们。

但是,“”不允许梁漱溟保持这种态度,他们非要逼迫他讲话。当时,梁漱溟所在小组的20多个人都发言了,都表态拥护“批林批孔”,只有梁漱溟依旧保持沉默。但是,他们也不敢直接逼梁漱溟发言,因为在政协学习会上,发言是自由的,可以表态,也可以不发言,不好硬逼。但他们可以在会议上“动员”,这时便有人在“动员”时,不点名地对梁漱溟发出警告说:“对重大政治问题保持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这里边有感情问题、立场问题。”尽管这样“动员”,还上纲上线地说梁漱溟不发言就是立场问题、是感情问题,但梁漱溟仍然不发言。

这时,有人使出了激将法,在会上指名道姓地说:“前几天北京大学某教授公开在报上发表文章,由一贯尊孔而转变为支持批孔,影响全国,群众欢迎。据悉,某教授‘五四’时代在北大哲学系还是一名学生,而梁先生那时已经在北大讲坛上讲授印度哲学和儒家哲学了。时至今日,如果梁先生也向某教授学习,公开表态支持批孔,影响将会更大,大家都会欢迎你的转变。”

此人的激将法果然有一点效果,梁漱溟听他这样讲后,直摇头,不禁脱口而出:“某教授的文章我拜读过了,我与他相熟,前不久还见着他呢,我怀疑文章所说的是不是他内心要说的真话。”

梁漱溟的话音刚落,有人马上反击,声色俱厉地说:“你有什么根据怀疑别人?就凭这句话,你对当前的运动持什么态度,已经暴露无遗了。如何端正态度,在你自己,我奉劝梁先生不要再一次作运动的对立面了。”梁漱溟只是笑了一笑,没有再说什么。

这次会后,梁漱溟提笔给北大某教授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作为一位有信誉的学者,长期从事儒家学说研究,不应该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可能是因为梁漱溟的这封信也被“”手下的人知道了,从此对梁先生的追逼就更紧了。

在他们的催逼之下,梁漱溟只好搞一个简单表态。这个表态,确实是唱了“”的反调。

催逼之下梁漱溟简单表态

上次学习会上有人直接“警告”梁漱溟后,他仍然不打算与他们形成正面冲突。经过认真思考后,他写了一个简单的便条,决定在会上念一念,算是自己的表态。1973年12月14日的学习会上,梁漱溟把自己写好的便条带在身上,学习会开始后,好多人发言完毕,小组召集人把目光盯在梁漱溟身上,催促他也“谈一谈”。这时,梁漱溟才从容地拿出那张事先写好的便条,当场念道:

“此时此地我没有好多话可说,这里是政协学习会。‘政’是政治,必须以当前的政治为重;‘协’是协商、协调,必须把一些不尽相同的思想、意见求得其协调若一,因为我们都是从四面八方来的人,原不是一回事。怎样求得协和、协调呢?那就是要求同存异。多次说过,允许保留不同意见,我对当前的‘批林批孔’运动持保留态度。至于如何评价孔子,我有话要说,我准备专门写篇文章,但我的文章不能公开,怕有碍于当前的运动。我的苦衷是,我很不同意时下流行的批孔意见,而我的亲属、友人都力劝我不要说话,文章不发表、不公开,我无奈答应了他们。眼下我能说的就是这些。”

梁漱溟的这个发言虽然简短,虽然是念便条上的字,但已经十分明确地表示出他反对“批林批孔”运动,特别是“批孔”。

梁漱溟的意见已经明确了,对会场所有的人是一个不小的震动。在这种大的政治运动中,在这种政治形势下,他竟然敢于公开提出反对“批林批孔”,好心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而处心积虑要抓梁漱溟把柄的人则暗自得意,觉得这下可抓到把柄了,可以开始批梁了。因此,梁的话音刚落,马上就有人抓住他说的“我准备专门写文章,但我的文章不能公开发表”的话引诱他:“有话就摆到桌面上来说嘛,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怕什么?”

梁漱溟一生光明正大,一贯反对搞阴谋诡计,此时有人反倒给他扣上了“阴谋诡计”的帽子,这对梁漱溟是个极大的侮辱,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但他忍了下来,努力坚持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他退了一步,说:“我的文章太长,要在会上讲,会占各位许多宝贵时间,还是写完后交给领导参阅更好,不必公开。”但是,主持会议的人却穷追不舍,非要逼梁漱溟发言,紧逼一步说:“讲与不讲,由你自己定,但时间长没关系,听听你的高见,我们愿意奉陪。”

话讲到这个份上,梁漱溟已经没有退路了。既然非要他讲出自己的观点,不讲就是搞阴谋诡计,讲得长了也愿意奉陪,那么梁漱溟只好答应做准备,下一次会上讲。

梁漱溟发言反对“批孔”

这次学习会后,梁漱溟回去认真地做了准备,他把自己自从“批林批孔”开始以来的思考进行了系统整理,写出了一个长篇发言稿。

下一个学习会,是在1974年2月22日开的。这次来参加会议的人很齐,大体是为了听一听梁漱溟到底讲什么,而“”的亲信们也十分重视这次会议,专门安排人作记录。

会议开始时,他们便以十分严肃的气氛来对待这次会议,但梁漱溟却显得很轻松。这一天,他穿得很整洁,人也很有精神,带着一个大皮包,里面装着预先准备好的发言稿、参考书、笔记本。

会议开始,他就站起来表示自己要发言,主持者立即同意。梁漱溟很从容地先从皮包里把讲稿、参考书、笔记本一件件取出,摆在会议室的茶几上。那年梁漱溟已经81岁了,虽然他身体很好,但毕竟是个老人了,出于客气,会议主持者请他坐下讲。梁先生有礼貌地摆摆手,表示自己就站着讲。

他仿佛像从前在北京大学课堂里讲佛学一样,慢条斯理地讲了起来。他讲话逻辑性很强,一环扣一环,在场的人鸦雀无声地听着,连咳嗽的声音都很少,许多人在笔记本上不停地记着。

梁漱溟的发言,主题是疾呼孔子有功有过,不可全盘否定。这次学习会上,梁漱溟一个人就讲了半天,还没有讲完就到中午了,会议不得不暂时中止。由于梁先生没有讲完,主持者不得不说等下次学习会上让梁先生接着讲。

梁漱溟在政协学习会上作长篇发言反对批孔,半天没讲完的消息,立即在全国政协传开了。其他学习组的人知道了,全国政协机关知道了,不久全北京文化界许多人都知道了。听了全国政协的汇报,上边自然也知道了。但当时各方面还来不及作出反应,也就没有阻止梁先生下一次发言。

2月25日,政协继续开学习会,主持者照上次说的,让梁漱溟继续讲。梁先生接着上次的发言,又讲了一个半天。这两个半天,梁先生讲的话,内容很丰富,但集中于如何评价孔子,共有数万字。后来,会议安排的记录者汪东林先生将其内容整理了出来,并且公开发表了一些重要内容。

梁漱溟在长篇发言中,还用了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时间,旁征博引、颇为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典型的奴隶制度的问题。梁的结论是:中国没有经历过像欧洲古罗马、古希腊那样的典型的奴隶制社会,中国从原始社会以后一开始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初具封建宗法制度的社会,中国有为数有限的家奴而没有成群专事生产的奴隶;西周是封建社会,殷商也是封建社会,只是其完善的程度不同而已。梁漱溟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并不只是他一个人,他认为这是学术问题,应当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说到此,梁漱溟的话锋一转:

“如今批判‘克己复礼’一词最时行,殊不知许多解释是经不起推敲的。‘克己’且不说了,单说这‘复礼’之‘礼’吧。既然中国并没有典型的奴隶社会,那么这‘礼’又怎能是指奴隶主之‘礼’呢?至于写‘克己复礼’这张条幅,据说还在卧室挂了起来,究竟他为什么这么做,他的‘己’和‘礼’又何所指?我看除了问他自己,别人难以解释。”

梁漱溟遭到批判却心态平静

在全国性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梁漱溟竟然讲出这样一通话,自然避免不了挨批。果然,在梁漱溟发言之后不久,全国政协就展开了对他的批判,先是在全国政协出现了一些大字报,公开指责梁漱溟,后来又出现一些大标语,有的大标语很是扎眼:

“梁漱溟是孔老二的孝子贤孙!”

“梁漱溟对抗‘批林批孔’运动罪责难逃!”

在政协学习会议上,这些大标语也作为一些人的口号喊了出来,政协学习会转而展开了以批梁为主的学习阶段。在批判中,许多人讲不出多少道理,就来了个“老账新账一起算”,把梁漱溟搞乡村建设的事情提了出来,把搞和平建国的事提了出来,把1953年与争论的事情提了出来,就是没有人提他在1970年讨论《宪法》草案时反对把接班人地位写进《宪法》一事。

对于“老账新账一起算”,梁漱溟早有了思想准备,对于许多人批判他的发言,他坦然对待。他知道,这是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是有组织的,既然如此,难免有人安排大家在会上做表态性发言,然后推举代表,到大会去做批判发言,一时间,是搞得十分热闹的。因此,梁漱溟十分沉静,他只把自己当作观众,在台下一坐,听着别人批判他的发言,就好像听着与自己无关的事情一样。会议休息时,梁漱溟走出会场,到外面一小片空地上打起太极拳。他的这种沉稳心态,使许多人暗中敬佩。

倒是被安排的发言者,显得十分忙乱。他们按照上边的要求写好发言稿后,上台违心地宣读,这是十分难受的,因此大家从心里不愿意去接这个差事。在后来的一系列批判会上,有些派学习组你推我、我推你,谁都不愿意上台读批判梁漱溟的发言,最后只得由上边裁决,指定某人为发言人。

梁漱溟始终保持一种沉稳的姿态,使会议主持者也难为情了,于是他们又组织人对梁漱溟进行具体追问,最让追问者自鸣得意的是:“你反对‘批林批孔’,你是不是反对批?”本来,“”是把“批林批孔”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梁漱溟不能作出合情合理的解答,他们就会给梁漱溟扣上一个反对批判的政治大帽子。

既然逼到这个份上,梁漱溟也就不能不回答了。他回答说:“没有路线,他是一个鬼,没有人格,够不上做一个人!”

梁漱溟接着说:“‘批孔’是从‘批林’引起的,这从字面上我理解。我的态度是不‘批孔’,但‘批林’。不过我之‘批林’,有些不同于众人之说,讲出来怕与诸位不合拍,会产生新的麻烦,能暂容我不说更妥、更好。”

梁漱溟本来是想作出简单解释之后,也就不再讲下去了。但他既然亮明自己关于“只批林,不批孔”的观点,并且提出自己的“批林”与众不同,那么就避免不了被人穷追下去。于是,有人就紧紧追问道:“你的观点是什么,你就全部讲出来,不把话全部讲出来,是过不了关的。”这样,迫使梁漱溟不得不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了。

梁漱溟说:“我的观点,一是没有路线,批林就是批他不是人,是个鬼!二是刘少奇、有路线,他们有自己为国家、民族前途设想的公开主张,他们的错误只是所见不同或所见不对。”

尽管梁漱溟把自己的道理讲得入情入理,但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他竟然敢于这样公开反对“批林批孔”,就是一个很大的政治问题了,在全国像梁漱溟这样公开反对一个大政治运动的人,恐怕是极少极少的。因此,“”抓住梁漱溟,对他展开批判就不奇怪了。梁漱溟的发言和他后来解释的许多话,被他们断章取义,拿来任意发挥,上纲上线,进行批判。这种批判还不断升级,开始时还限于梁漱溟所在的20多人的政协直属学习组,后来便上升为一两百人参加的联组批判会,以加大“批林批孔又批梁”的作战威力。

梁漱溟说:“匹夫不可夺志!”

梁漱溟本人并不想把这种批判持续下去。他知道,自己的发言实际上是逼迫的产物,可也确实是自己想要说的话,但他仍然迫切希望能尽快结束这场对自己的批判。他当然是不怕批判的,这是他的品格。但是,他不希望这件事扩大,以至于影响大局,也不希望与勉强上台作批判的发言者伤了和气。出于这种想法,在批判展开之后不久,他便主动检查自己的初衷和效果问题。

1974年3月8日,梁漱溟在小组会上作了检查。负责记录的汪东林记下了梁漱溟下面这些话:“最近我大胆狂妄地放言高论起来,我原说文章写出后亦不公开拿出来。‘仍不公开’的话说了多次,就是怕公开出来不合适。第一怕文章内容上的学术分析研究,远离了当前的政治运动,文不切题;第二怕有碍于当前的政治运动,没料到不拿出来的东西,竟然拿出来其中一部分,很有碍的一部分,自己违背了初心,忘记了自己的政治任务。这错误不怪自己怪谁?又犯了老毛病,个人英雄主义,好胜、逞强。错误是我的错误,罪过是我的罪过,一切我应担当。”“有人给我贴大字报,自是应有之举,会上同仁责斥我、驳斥我,全是理所当然。这种驳斥、责斥与其少不如多,与其轻不如重。如果平淡轻松,则不带劲,那倒不好。×××委员说,不要再称我什么‘梁老’、‘梁先生’了,真是快人快语,痛快人说痛快话。有声有色,会上的气氛才像个样儿,所以上次临散会,他话没讲完,主持会议的于老(树德)说下次接着讲,我也站起来应声说‘下次再讲吧!’我心里此时没有我,只有共同的政治立场和任务,可惜我不能经常这样无我――如果我那样高明,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错误了。”

1974年3月11日,梁漱溟又在学习会上检查自己说:“我的长篇发言远离了当前‘批林批孔’的政治运动,有碍于当前群众的‘批孔’,错误是严重的。本学习组同仁对我的一切斗争都是理所当然,我不应再诉说什么。再说话,便是错上加错,我只有静听的义务了。”

但是,梁漱溟对于自己的观点是决不改变的,是坚持到底的。这样,尽管他一再检查自己发言的初衷、态度、个人英雄主义、逞强等,但他只要不认为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不说假话,想结束这场批判,也是不可能的。结果,他越解释,别人抓他的把柄就越多,批判会反而增加了更多的新内容,有人还特别抓住他对待“批林批孔”运动的态度问题。

面对“”亲信始终抓住不放,面对他们的穷追不舍,梁漱溟知道自己怎么检查也没有用了,他横下一条心,不再说话了。从1974年3月中旬以后,他就不说话了,但他坚持每会必到,洗耳恭听。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批判会开了几十次。只是在众人一再追问他对待批判的态度时,他才断断续续地讲了前边摘录的汪东林先生整理并发表的那些话。

批判梁漱溟,他却不说话,这使得批判者们也感到没有什么意思,加上天气太热,大家也厌倦了开大会。于是,到1974年9月下旬,大家就结束了联组批判会,又回到各自的小组去。在结束联组批判、回到小组的第一天会议上,主持人问梁漱溟对大家批判他有什么感想,梁先生并不回答,主持人一而再地问。不料,梁先生竟脱口说出下面的话: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这句话显然激怒了会议主持人和一些积极分子。主持者问:“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梁先生朗声解释道:“我认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我只是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轻易去相信别的什么,别的人可能对我有启发,但也还只是启发我的理性。归根结底,我还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动。因为一定要我说话,再三问我,我才说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老话。吐露出来,是受压力的人说的话,不是在得势的人说的话。‘匹夫’就是独人―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就是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梁漱溟在说这段话时,小组会场一片寂静,大家都在认真地听。梁先生说完这些话后,半晌无人说话,也许人们都在思考梁先生话中的真意,也许大家也在反思自己这一段时间以来的言行。只有少数几个人站起来嚷道:“梁漱溟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但这些话毫无力量,也没有多少人应和。

宪法发言稿范文第6篇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是五月十八日,“5.18,我十八”,“5.18,我要发”。在这样一个具有美好象征意义日子,我们隆重集会,为高三的同学们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高三的全体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祝福!向多年来为你们健康成长付出心血的家长和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十八岁,风华正茂,每一代人的十八岁都充满着憧憬和追求。革命战争年代,黄火青、董振、潘文郁、杨威、王之瑜等五中学子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投笔从戎,英勇奋斗,用青春和热血谱写了壮美乐章。和平年代,刘道玉、文有仁、蓝光、安文彬、焦世举、陈刚等一批又一批五中学子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了人生辉煌。今天的中国,和平安宁,改革开放,政通人和,走向富强,同学们生逢其时,时代为我们施展抱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

今天,同学们在这里庄严宣誓,告诉世人,也告诉自己,我们已经长大,已经站在人生新的起点。我们为理想奋斗,承担起应当的责任,我们会用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和师长放心。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代表学校向同学们提几点希望:

一、树立崇高理想。理想是人生不朽的乐章,是个人前进的巨大动能。实现理想,应该不断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服务社会的本领。要不断追求真知、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同学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进步是真正的成功,把过程做好是取得成功的唯一途径,当前,高三的同学们就是要倍加珍惜中学时代的光阴,刻苦学习,发奋图强,不言放弃,圆梦理想。

二、增强责任意识。十八岁是同学们成长的里程碑。当我们举起右手,面向国旗,庄严宣誓,就意味着从此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根据国家的法律,当我们步入成人的行列,宪法就赋予政治权利(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同时法定了相应的公民义务;民法承认我们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如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同时也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学们至少应当从现在起,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

三、注重品德修养。珍惜美好青春年华,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同时,要积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牢记胡总书记的谆谆教诲,把品德修养作为个人的立世之基。有这样一个比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极品,文化素质低下是瑕疵品,品德低劣是废弃品甚至是危险品。文化素质的高低具有相对性,在我们襄阳五中,即便是在考试中成绩后进一点的学生,应当说文化素质也是不错的,只要同学们注重品德修养和身心锻炼,每个同学都可以成为国家的极品。同学们要努力践行忠雅诚健,我希望忠雅诚健是母校赠予每个同学的宝贵精神财富。

同学们,再过18天,高三的同学们就可以见到自己高考的考场,憧憬这一时刻,我和同学们一样心潮澎湃,我亲手操办的今天这项活动,就是表达学校对同学们的祝福!我希望同学们的心情如钱塘江水,一阵逐浪之后,归于平静,静静地抓紧高考前这段宝贵时光,有针对性地搞好复习备考,蓄积更大的能量,在高考中掀起新一轮巨浪逛潮!

宪法发言稿范文第7篇

关于 "严以用权"的重要论述,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掌好权力、用好权力的行动指南。在深入学习和践行"三严三实"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务必把坚持"严以用权"放在重中之重。笔者认为,领导干部坚持"严以用权",就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把握权力本质,切实打牢"严以用权"的认识基础。

领导干部坚持"严以用权"首先要明白权力的本质是什么。关于权力的本质,明朝的吕坤有很精辟的论述:"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便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前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说:"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也说:"我认为当好共产党的‘官’是很辛苦的。" 可见,权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责任,有权必有责,当官意味着履行责任,因此是很辛苦的事。我国的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规定表明了权力的根本属性是人民性,人民才是权力的主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权为民所赋,权也只能为民所用,切勿。

二、培养担当意识,不断激活"严以用权"的动力源泉。

"严以用权"的关键在于"严"与"用",其中"严"是要求,"用"是行动。当前,少数干部在领导岗位上谨小慎微,不去用权,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想做事,只求稳定,有问题左躲右闪,遇矛盾上推下卸,得过且过,不敢担当,闲置权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为官不为"现象。同志强调:"应该对 ‘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为官者不为主要是思想上出了毛病,产生了懈怠和害怕心理,从而失去用权之动力。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担当、勇于担责的精神。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培养担当担责意识,切勿"为官不为".

三、做到勤奋学习,努力提高"严以用权"的实际本领。

"严以用权"的主体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如何用好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当前,有的领导干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观念依旧,知识依旧,能力依旧。表现在工作中既不虚心请教,又不勤于思考,遇事胸中无策,手足无措,心烦意乱;有的盲目用权,拍拍脑子,脱离实际,抛开群众,违背规律,胡乱决策。这不仅损害了干部队伍的形象,甚至还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同志强调:"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把学习作为一种工作责任,把增强本领作为为官的常修课。

四、坚持规范用权,自觉接受"严以用权"的制度约束。

权力具有强制性、利益性和可交换性特点。权力的这些特性会给权力行使者带来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权钱交易的机会和可能。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任何拥有权力的人,都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列宁指出:"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不受节制的堕落。"古今中外的历史也反复表明,权力一旦失去制约,腐败就会随之产生。权力靠什么来制约呢?同志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确保权力正确行使,不被滥用。"同志还强调:"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用制度管人,按规章办事,自觉做遵守制度的表率。

五、强化"阳光意识",主动适应"严以用权"的综合监督。

近代以来的政治观念中,权力姓"公"不姓"私"成为普遍共识。但实践中权力机器是靠人来操作的,很容易出现偏差、出现越轨。长期以来,腐败现象为什么能滋生蔓延,除制度不完善外,还存在监督不够的问题。党的十后,同志多次强调 "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当前,我国由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监督体系正在形成。对于仍沉迷于"暗箱操作"的领导干部必须抱着对党忠城,对人民负责,也是对自己爱护的心态主动适应权力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领导严以用权专题研讨会发言稿(二)

强调指出:"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领导干部必须时刻清楚这一点,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反复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

常言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甘当人民公仆,用手中的权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对每一位党员而言,能否正确行使权力是最经常、最现实的考试。经验与教训反复证明,权力是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为民谋福祉、造福一方,成就个人事业、实现人生价值,用得不好则会贻害党的事业、毁掉个人前程、祸及家人和身边的人。

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要清楚权力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权力就是奉献,权力就是党和人民对我们的信任和重托,都要从思想上解决好"为谁当官、怎样用权、为谁服务"的问题,从思想上提高正确行使权力的意识,从行为上自觉地约束自己正确行使权力自觉性,做到克己奉公。更要清醒、要明白: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姓"公"不姓"私",为民不为己。如何正确对待权力,就是要做到严以用权。严以用权,就是要秉公用权,常怀公仆之心,坚持用权为民,常怀清廉之心,坚持用权为公,心有敬畏之心,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自觉做到为人民用好权、履好职、负好责,时刻做到公私分明、公而忘私,确保

宪法发言稿范文第8篇

关键词:人大会议;人大代表;辩论

中图分类号:D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88-03

“立法辩论,一般是指在法案审议的过程中,立法机关成员依据议事规则就一项立法动议的内容进行正式讨论、争辩和表决的活动。”[1]起源于英国的立法辩论制度当前已为大多数国家所借鉴和模仿,辩论成了西方议会重要功能发挥的关键机制。反观我国人大立法程序,可以发现,我国人大立法的过程中没有设置辩论程序。尽管一些地方人大在立法中偶尔发生一些辩论,但因不是发生在法案审议会议,也不是在人大代表之间展开,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立法辩论。建立人大立法辩论制度能够使代表的不同观点产生碰撞,强化其履职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法案的审议质量,也是创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突破口。

一、我国人大立法缺乏辩论制度的原因

虽然在我国有些地方人大立法过程中偶尔有辩论情况出现,但不是常态性和有序的。缺少辩论制度,不仅难以保障立法质量的提高,而且削弱了人大立法实际运作的民主性和权威性。总体而言,我国人大立法缺乏辩论制度造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历史、制度、观念因素最为突出。

(一)历史原因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建国初期建立的。1989年4月4日公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并没有对人大议事或立法进行辩论予以明确表述,而仅仅对人大代表发言做了时间和程序上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入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事规则》于1987年11月24日公布实施,并于2009年4月24日进行了首次修改,但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法律条文中也都仅对“讨论”进行了规定。由于人大议事规则没有引入辩论机制,导致人大立法过程中不同阶层群体的意见得不到充分的阐述与论证,对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的推动作用也极其有限,导致一些法律法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情况。如果人大在立法过程中能够组织辩论,将立法与论证有效地结合,立法草案通过不同利益团体的辩论,再经各方审议后得出的法律法规,在实际实行中就会得倒很好的执行。但事实上,这一点自建国至今一直没有引起重视。

(二)制度原因

1.人大会议的会期较短。按照宪法和相关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应当行使的职权有15项之多,比如选举、立法、审议报告、审查和批准计划执行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等,但立法在诸多事项中所占的比例较少。从外,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全国人大每年举行一次会议,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实际上全国人大会期一般为14天左右。随着“从简风”刮起,人大会议的会期也在压缩,甚至一些地方人大的会期压缩到4天、3天,更有的地方只有1天半的时间。人大会期的长短直接影响着人大会议的质量,会期一短,导致一些法案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而草草地通过或被否定,立法程序给人们形成了走过场的印象。

2.人大代表的局限性。首先,我国人大代表是由选举产生的,且大多数代表为兼职,容易出现角色难以置换和角色冲突的情况。人大代表往往多集中于政府机关、军队,其所代表的阶层利益也有局限。人大代表往往多集中于政府机关、军队,其代表多有局限。其次,由于人大代表人员数量众多,且素质参差不一,对议案的提出、议题的调研都难以保障,更何况是发言和辩论。再次,立法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大代表中法学专业出身的人数比例较小,对法案议题的辩论自然也很难有效展开。

3.人大代表数量多。从第六届全国人大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每届的人大代表都在3 000人左右,包含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各行业的代表。因人数众多,不要说辩论,就是各个代表发言都需要很多时间。现有全国人大代表的数量较多,每一个代表均进行发言和辩论并不现实,尤其在人民代表大会全体大会上更是如此,所以应当适当减少人大代表的数量。

(三)观念原因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中国人传统观念认为辩论是出真理的途径,无论道教还是佛教讲究的是“以和为贵”,从流传下来的俗语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讷于言而敏于行”可见中国人传统思想中,公开的辩论不是君子的行径。

从现实来看,西方议会辩论的实况也对我国产生了不利影响。一些西方国家在议会立法辩论时,一方正在发言时,另一方却大声喧哗、指责、抗议甚至发生肢体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尽管西方国家议会辩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主性,但仍不能掩盖其虚伪的本质。其党派之间、两院之间虽有一些协商与让步,但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同党派和利益集团之间利用之争,并非真正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正如德国学者卡尔・施米特所说,“各政党并不是面对面地讨论意见,而是作为社会和经济的权势集团,算计着自己的利益和掌权机会”;“辩论变成了空洞的形式” [2]。总体上可以说,西方议会的立法辩论是假民主,其多党制、“三权分立”的特征与我国现实的国情和政情也是严重不符的[3]。

二、建立我国人大立法辩论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建立我国人大立法辩论制度的必要性

在西方国家,立法辩论具有多元形式价值和目的价值,尽管其价值的彰显会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4]。但作为议会议事程序的核心构成要是,立法辩论制度不仅是一项法定的独立程序,而且是保证法案民主化、科学化、理性化的制度基础。

1.促进立法质量的提高。在立法过程中,每个代表都可以而且有权通过辩论来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变成大多数代表的共同观点。但我国的人大会议过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要说没有辩论,就连大会发言也不多,即使是发言也是按顺序的程式化发言,这无疑不利于立法质量的提高。“为提高立法审议质量,从立法技术的角度,应该采取对法律草案提修正案的审议方法和逐条辩论表决的办法,只有这样,对每一法律条文的审议才会认真精细,产生高质量的法律。”[5]

2.实现立法民主,体现立法为民。立法辩论制度可以使人大立法决策更好的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而辩论作为一种体现民主的形式,无疑为人大立法的决策提供了新的平台,能够使人大会议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和代表性。通过辩论,防止出现部分权力群体有目的的保护倾向,使制定法律真正地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立法过程和立法结果都能真正地体现人民的意志。

3.有效协调立法过程中的利益冲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已相当丰富,但由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变革,代表不同利益的社会阶层的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在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的今天,利益冲突也日趋明显。作为人民代表机关和国家权力机关,人大的重要职责就是通过对国家重要事项的决议反映和代表人民利益,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关系。在立法过程中也是如此,需要人大对立法利益冲突进行有效协调。在人大法案审议过程中引入辩论制度,不仅可以把社会各阶层和利益团体对立法的意见表达出来,而且能够通过辩论使制定出来的法律法规更符合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推进决策更加科学。科学化的立法决策离不开辩论,辩论能使立法决策符合大多数人们的利益,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把辩论制度引入到我国人大立法程序中,能够促使人大代表在决策法案前能够让不同阶层的代表充分地表达其意见,通过更深入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发现法案深层的矛盾问题和根本,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建立我国人大立法辩论制度的可行性

1.理论基础。从法理的角度看,立法辩论体现了议事的民主性和合法性,而且立法辩论制度的符合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精神和内在要求。我国人大代表是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宪法在赋予了人大代表权利的同时也赋予了人民监督人大会议和人大代表的权力。所以,建立人大立法辩论制度是人大代表落实宪法权利的具体体现和重要途径,对我国政治文明、民主协商和科学立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也是巨大的。

2.实践基础。世界上大多数民主国家都采用了议会立法辩论制度。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都建立了听证制度等制度,扩大了公民参政的途径,民主理念渐入人心。我国致力于建设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并且在全国人大会议上多次明确强调“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之人们的文化素质普遍的提高,使人大立法引入辩论机制具有较大的可能性。随着对人大立法引入辩论制度呼声越来越高,近些年一些地方人大尝试在立法环节引入辩论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2006年10月《福建省物业管理条例(草案)》立法听证会上的辩论、2008年9月《深圳经济特区无线电管理调理(草案)》立法听证会上的辩论、2009年7月《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草案)》的公开辩论会、2012年11月《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条例》网上立法听证辩论会等。事实证明,人大立法过程中引入辩论机制是可行的。

三、我国人大立法辩论制度之构想

要使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工作能够与现有国情与时俱进,与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相适应,就应对各级人大会的议事程序进行改革,其中建立立法辩论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借鉴英美等西方议会立法辩论的的做法和经验,进行该制度的移植和整合,使其适合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性质,进而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大立法辩论制度。

(一)立法辩论的原则

确立立法辩论的原则是提高议事的效率,避免议题过于分散和混乱、议题跑题的重要保障。立法辩论原则是在人大代表在立法辩论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以下几方面的原则必不可少。

1.合法原则。首先是辩论主体的合法,辩论的组织者、参与人应具有辩论的资格。其次是辩论程序的合法。辩论的流程合法能保证辩论主体的行为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从而保证辩论的结果合法有效的。

2.公开原则。公开可以提升人大立法辩论的透明度。辩论的整个过程应向社会全部公开,不仅允许社会公众依法依程序参与辩论旁听,也允许媒体进行实时报道,辩论的结果同时也公开。

3.平等原则。人大代表中有官员代表和平民代表,在立法辩论中应抛去身份与地位,双方都是平等的,平等是辩论的基础,只有平等的辩论才能最大体现辩论的真正价值。

4.言论免责原则。参加立法辩论的代表在辩论过程中的言论免责,不能追究其法律责任。只有对辩论的代表实施免责,免除了代表的后顾之忧,才能使代表在辩论中把各方的诉求得以充分的表达。

5.一事不再辩原则。同届立法会议辩论过的辩题,无论什么原因一经辩论结束就不再次辩论。一事不再辩原则,有利于提高人大立法的效率和维护立法程序的权威。

(二)立法辩论的范围

确立立法辩论的范围即明确在什么场合就哪些议题可以进行辩论,这需要考虑以下3个因素:首先,中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会期普遍较短,人大代表大部分是兼职的,基于此情况辩论的范围不宜过宽;其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数过多,会议议题比较多,在代表大会上开展辩论也不大现实;再次,根据法案审议的阶段,在大会和专门委员会都可以进行辩论。

当前我们更应当关注的是人大常委会的辩论制度建立,因为人大的大部分立法都是由其常委会负责完成的。人大常委会立法会议上,容易产生不同意见的主要是立法中的焦点问题,如立法的必要性、可行性、可能性和合理性等,而在事项上诸如人们关注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热点问题都应列入辩论的范围。

(三)立法辩论的规则

立法辩论制度的具体规则设计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保障立法辩论实效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立法辩论制度的规则设计可参照国外议会:以动议作为辩论的开端,以表决最为辩论的终结,以发言内容和时间控制作为辩论的导向,以发言次序和会议秩序作为辩论的要求。具体而言,我国立法辩论制度的规则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论次序。发言须经辩论主持人许可,其他人不可随意发言。在辩论的发言阶段,由辩论主持人决定代表的发言次数和顺序,同一时段内只允许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代表一般不得打扰。自由辩论时由辩论主持人根据情况具体掌控,防止辩论一方占用全部时间。

2.辩论形式。辩论人应站立发言而且要脱稿发言,因为坐着发言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照念发言稿与辩论的主旨不符。同时,不照念发言稿虽然对我国部分人大代表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也对辩论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带来了考验,但长久看来这对于有效推进辩论人员整体能力提高大有裨益。

3.辩论内容。辩论一词的基本含义要求辩论的主体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发言,自说自话根本无法形成辩论。因此,在人大立法过程中的每次辩论,必须要求人大代表必须围绕一个特定的辩题发言,不能各说各话内容脱离辩题。

4.辩论时间。由于人大代表的人数较多,人大会议的时间不足以保障每个代表都充分发言,因此对发言时间予以限制是必要的。目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议事规则中对会议发言时间己有相关规定,辩论发言的时间可以遵守这个规定,但进行细化效果会更好。

5.遵守辩论纪律。在立法辩论中,发言的人大代表必须严格遵守会议纪律,做到文明、有序和相互尊重,即使争论再激烈,也不可直接抑或间接地辱骂或讥讽辩论对手,更不允许用言语进行人身攻击。凡是有违反纪律的人,主持人有权给予其警告、驱逐。

6.辩论表决。表决是立法辩论的终结的表现形式,也是立法辩论之后的一个重要阶段,原则上所有的辩论都应该进行表决,除非出现辩论后一致同意的情况。至于表决的形式,可以采用我国常有的投票方式、举手方式方式,这可以由主持人根据情况予以决定。鉴于立法辩论的特殊性,从严肃性的角度来看,建议采用投票表决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店标,沈赏.英国立法辩论制度及其启示[J].学术交流,2012,(2):48.

[2] 施米特.政治的浪漫派[M].冯克利,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63.

[3] 张卫红.从发言到辩论――试论建立人大常委会辩论制度的必要性[J].楚天主人,2007,(9):15.

[4] 李店标.立法辩论的价值维度[J].理论导刊,2013,(7):105-107.

上一篇:中考发言稿范文 下一篇:组长发言稿范文